复习提问

2024-06-01

复习提问(精选四篇)

复习提问 篇1

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创设问题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应当注重为学生创设和构建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觉自主地思考问题,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 通过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出自己的问题, 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课堂问题进行完美接洽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欲望, 充分完全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 初中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合理利用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 从多个渠道和角度进行问题情境的构建与合理的创设。例如, 可以利用学生在作业、试卷以及课堂回答中的错误之处, 引导学生对错误之处足够重视, 提高对语文的关注程度。教师的点评以及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对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问题情境的架构, 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调动其自主学习意识, 进而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广泛的思考, 对文章赋予更高程度的意义与价值, 使每一个课堂提问都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

例如,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教学时, 可以利用多种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 多媒体教具、课外读本等等, 鼓励学生发现老舍的行文特点, 阅读其课外散文, 总结老舍的生平, 感知其文章的情感。教师进而提出相应的问题, 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 架构问题式教学情境, 发挥提问的教学作用。

二、增强提问的目的性和问题的有效性, 发挥提问的作用

基于初中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时应当注重增强问题提出的有效性, 并不是课堂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 而是应当注重问题的精和准。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也应当具备一定的目的性, 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胡乱发问、随便回答, 应当发挥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明确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无意识的提问会使问题失去其有效性, 盲目的发问和大量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受到压力和茫然, 失去了课堂提问的真正意义。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和反复的确定, 提出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 使其自主思考问题。教师在提出课堂问题时应当紧紧围绕课文的重点与特点, 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文章的突破点, 做到提问干脆利落和开门见山, 避免问题的复杂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增强提问的目的性以发挥提问教学的作用。例如, 在进行《海燕》的教学时, 教师应当明确问题提出的确定性, 询问学生高尔基真正想要表达和歌颂的内容是什么?对于海燕的精神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明确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思考, 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

三、重视问题答案的多元性, 提高提问的质量

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和问题的提问时, 一定要注意对于问题答案的预设和设定, 避免单一固定的答案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定的空间内, 限制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够执着或者局限于问题的一个固定答案, 而应当鼓励和帮助学生更多地进行问题的回答, 允许学生完整地进行自己答案的陈述和表达, 而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论进而自己说出完整的答案。教师应当继续发问或者持续追问, 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多元化的课堂提问方式和答案, 能够使学生逐步地明白自己回答中的缺陷, 而不是被一个问题束缚住了头脑, 不能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语文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能够具有很多的答案, 教师预先规定的问题答案会导致问题的提出失去意义, 不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问题思考和自我反思。这就会导致语文学科的教学走入死胡同, 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僵化, 不能够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自我发展, 而形成了固定死板的语文教学现状。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多元化回答, 发挥提问教学的课堂作用, 推动语文学科的长远发展。

例如, 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对于孔乙己双腿被打断的部分, 小说是如何进行体现和表达的?孔乙己角色的塑造是如何通过其脸色变化体现出来的?”学生在进行回答时, 教师不应当给出是或否的答案, 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通过对孔乙己形象的分析和社会背景的分析, 感知孔乙己的命运, 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进而肯定学生的思维和语文能力。

复习提问 篇2

提高政治复习课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作者/ 叶思奕

设计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最常用且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问”,是启发教学的集中表现,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巩固学生知识、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素质。如果运用不当,整节课的有效性则大打折扣。

本人在高三多年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在复习课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提问”,如:一、“提问”缺乏问题情境,直接从课本知识中提出,提问方式单一,答案现成,求解的思路现成的,一问一答,仅要求课本知识的再现,引发学生思维倦怠,效率低下;二、课堂“提问”随兴而发,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的答案与教学目标偏离或者无关,既浪费时间又让学生着急;三、教师提出问题后,为节省时间,自问自答,使政治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如何提高政治复习课堂“提问”效率?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设置具有层次性、逻辑性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是为了检验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全国考试大纲说明(广东卷)》的考核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顺畅的评议、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要提高政治复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求教师的“提问”应具有清晰性、层次性、逻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逻辑性。 今年有幸去观摩东莞市优质课的决赛,我听了三节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比赛课。我发现三位老师的教学情境设置不约而同都涉及“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三位老师问题设置都有共性,那就是注重层次性和逻辑性。如光明中学刘利玲老师的课堂设置的问题是:“关于老人跌倒,1、该不该扶?2、敢不敢扶?3、怎样去扶?”三个问题简洁明了,目的明确,第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判断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提高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帮助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完这几个问题后则可以把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结构体系理清楚,课堂教学高效率得以体现。我在自己的政治复习课堂教学中,也是遵循着这个原则,要求自己的问题精确而有层次。例如,讲到《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时,为构建知识体系,提了三个层次递进的问题:“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有什么时代性特征?2、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和重要性)3、怎么样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然后通过主观题训练,重点突出结构中“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运用,把整个结构清晰理顺。其他细节知识则通过一些选择题加以突破。

重视问题设置的层次性、逻辑性,可以防止很多新教师常常出现的误区,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一节课设置了很多的情境,设置了很多的问题,但是学生绕了多个圈圈、多重难关解决了各种提问后,整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什么,却摸不得头脑,不得而知。

二、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学生应具备“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政治教学论文 )因此,我尝试着采取另一种方法,提供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这一框时,我先引用了一材料:“据报道,一辆运煤车行驶至山西岚县境内时被交警拦下,在收取了货车司机100元人民币后,交警未开任何单据便放行。当该运煤货车行驶至山西盂县境内时,同样的情况再度发生。在没有罚款理由、没有收据、没有罚单的情况下,交警收取了车主50元人民币。针对吕梁岚县运煤车无故被罚、阳泉盂县交警双向拦车罚款不开票和高速交警执法不规范等问题,山西省公安交警系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纪律作风整改活动,对公路“三乱”实行零容忍。目前,岚县、盂县公安局长等相关责任人已被免职。”学生看完材料后,我要求他们自己创设问题。由于之前先进行过一些提问技巧的训练,学生很快就提出各种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权力被滥用的情况?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我又要求学生根据课本知识,对题目进行规范解答。经过教师补充、纠错后,最终进行结构小结:1、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度和监督?2、怎样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整节课下来,学生的积极性明显较高,而且复习效果明显较好。

引导学生自己设置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么去设置问题的同时,本身就是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在对话式提问中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考试大纲》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获取的有关信息,而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些运用知识的能力,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培训和形成,在研究课堂“提问”效率的过程中,发现“对话式提问”在与学生的对话、思想交锋的过程中,往往能激发学生的辩证思维、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非常有效。

例如,在讲解收入分配的“公平”概念时,我曾试过与学生对话:

师:“有人认为公平就是消灭差别,平均分配才是公平,你觉得呢?”

生:“我觉得平均分配并不公平。”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平均分配就是多干少干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这样会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

师:“很好,所以平均分配其实是奖懒罚勤,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不公平的。但是也有人认为只要按个人的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收入差距再大,也是公平的,你赞同这种说法吗?

生:“不赞成吧?”

师:“为什么呢?”

生:“如果收入差距太大了,也是不合理的,这样很多人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满足不了,会影响社会的安定。

师:“很好。所以,公平不在于没有差别,而在于差别是否合理。如果让你给公平下定义,收入分配怎样才算公平?”

生:……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比起很多老师常用的“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的这种单一的问题,对话式提问则更有思想交锋性,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能形成知识与情感的共鸣,使课堂精彩而高效。在讲解哲学概念,如“世界的物质性”、“意识”、“规律”等,通过对话式提问,引导学生对概念加以分析、推导,比单纯的灌输、背诵知识的效率要高得多。

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引导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展示。在高三政治课堂中注重“提问“的有效性,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又可以助长学生的能力,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论与认识,既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又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上的愉悦和享受。

利用多维度扩展提问,提高复习效率 篇3

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实际案例,谈一下怎样利用多维度提问,提高学生对问题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从而提高复习的效率。

一、课例背景

问题:对,若,,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

解:.

本题是在复习绝对值不等式一节所选用的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值三角不等式,难点在于将用已知条件表示出来,题目难度中等。

二、问题扩展

1.扩展解题方法的完整性,扩展解题的理论支撑

作为一道填空题,很多同学一般就做到这儿就得答案了,但上述解法并不严谨,于是提问学生。

问1:上述解法正确吗?

经过学生的讨论,大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要说明该结果是否正确,有两个问题是需要进一步说明的:

(1)解答中的放缩是由什么原理得到的?

(2)由于函数是求最大值,所以在用不等式进行放缩时,最大值5是否能取到?

分析:(1)由绝对值三角不等式的性质,可知。若都不为0,则当同号时取等号。所以解答中的放缩是时正确的。

(2)根据(1)的结论,原式中当,即时函数取得最大值5.

2.扩展题型,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例题的扩展延伸是讲解数学题的一个基本技能。扩展延伸一般包括两种。(1)题目本质和理论知识不变。此种扩展主要在于巩固已学知识和方法,或加强对某一结论和方法的认识。(2)形式相同,但题目本质和解题方法不一样,此种扩展,主要是加强学生对知识体系和题目类型的认识,扩展难度和解题难度会增加,但对提高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有很大的好处。

问2:在题干不变的情况下,你能求出的最小值吗?

此时,用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较难推出,学生费了较多时间也没能找出解题方案,甚至有学生采用特殊值的方式给出了答案。

学生1:显然,,又因为当时,,所以的最小值为0。

虽然特殊值法是解决选择题填空题的一种重要方法,也可以为解答题提供思路或结论,但此方法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且很容易失效,对于真正的知识学习和巩固起不到很大作用。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该问题本质的思考,便设一问:

问3:为什么选择,能给出理由吗,取其它值可以吗?

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学生说出了他的想法

学生2:因为,所以当,,即时取得最小值0。

但很快就有同学提出疑问:学生2的不等式放缩是错的:因为若,时,表达式取最小值,那么当时,表达式也应该取得最小值,但此时,,表达式并没有取得最小值0。

显然,该学生是类比于原问题的解答,得到的上述解答过程。在推理过程中将不等式的性质类比为,但该类比显然时错的。进一步发现,用绝对值不等式放缩法求该表达式的最小值,要比原题难得多。虽然此时学生议论纷纷,都在寻找正确的解法。但本题题目看是相似,解法确不能类比。

3.扩展解法,加强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和综合应用

问4. 既然用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不易求解,还有其他解决方案吗?

见学生没有思路,我将表达式改写为,很多同学马上就明白过来了,这不是线性规划问题吗,于是开始求解。

由,可得,目标区域如下图,令,则目标函数在B(0,3)取得最小值,在点A(2,1)处取得最大值.当点在线段MN上时,。

即当时,,当时,。

至此,此题得到了较为完美的解答。

.

三、反思总结

在多维度提问复习课程设置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对问题进行扩展探究时,各个维度问题之间需注重逻辑发展的合理性,避免出现断层、唐突的问题,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

2.在提问时,需要把握好难易程度,若难度偏大,可以将该问题分成多个小问题提问,并进行适当的提示。

3.整个过程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关键问题和思路由教师设问,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由学生负责,还要充分利用学生在思考中提出的新问题。

四、结束语

复习提问 篇4

(一) 课堂问题的表面化

在近年来, 教育部门对教育进行了改革, 改革要求在教学课堂上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利用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很多学校已经进行教学改革, 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课堂问题教学, 但是在进行提问的时候, 教师没有领悟到其中的意义, 课堂问题过于表面形式化。在提问的时候, 教师只是问这样对不对, 或者问是不是, 可不可以等这一类的问题。而面对这样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 不是否定就是肯定, 这样的教学看起来比较热闹, 有效的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认真观察发现这样的教学学生不用去思考, 只是对教师进行附和, 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样的教学过于形式化, 已经失去了课堂问题的意义所在。

(二) 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是口干舌燥的讲课, 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讲, 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所谓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没有互动性, 学生的吸收效率不高。而近年来, 很多学校贯彻教育部门的规定进行课堂问题教学, 在教学课堂上, 教师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作为教学的思想观念, 针对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 在教学课堂上, 教师都是作为主导者, 在课堂教学过于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 将填鸭式的教学逐渐变成了满堂问的教学。教师过于重视问题的精心设置, 却忽视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在课堂上教师只顾着和教师的问题思路走, 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受到影响。

(三) 提问对象的片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 对于教师的问题他们能够积极应对, 让教师感觉自己的教学收到了成效。在课堂提问教学的时候, 教师问题的问题过于针对尖子生, 并不是面向整个班级的学生, 教师认为学生回答对了就应该理所当然, 如果回答错了教师就认为这是不应该的, 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者是冷嘲热讽。这样对于尖子生来说, 他们学习没有什么难度, 但是对于差生来说, 他们学习起来过于吃力, 甚至有一些学生根本跟不上, 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 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同时, 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 有些学生有疑问, 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价值或者是太简单, 教师就对学生爱答不理或者是假装听不见。这样的教学提问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学习成效。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对策

(一) 应问在学生有疑处

在教学课堂上, 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疑问,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教师应该围绕着学生的疑问出进行提问, 只有学生有疑问才能够有争论, 在争论中才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辨别是非的过程, 同时这也是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过程中, 这样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真理的兴趣。在此过程中, 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 在提出问题之后, 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去引导学生, 在教师的引导中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见到光明, 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这样的教学问题能够满足学生在精神上与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对于学生的疑问一般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有疑问, 但是自己却没有办法自己解决, 另一方面就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在这个过程中, 如果学生体现出来的是自学过程中有疑问的时候, 教师要积极的鼓励学生, 要学生将问题大胆的提出来, 然后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然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在提出之后,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各种疑问都记录下来, 然后进行分析, 了解学生的问题大部分存在哪里或者是问题的性质等, 然后根据了解有针性的提出问题, 从而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二) 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对于学生来说, 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本质有更加强烈的学习渴望,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启发性的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 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从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理智, 提高学生创新性和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进行启发性培养的时候,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 将课堂提问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效的结合起来, 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踊跃思考的源泉。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诱导和启发, 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 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所以, 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该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留意生活中的例子, 通过联系生活能够让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够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和具体化,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面对问题能够积极思考, 使学生的大脑思考得到运转, 再加上学生呢过丰富的想象力, 不但能够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海洋中大胆探究, 擦出灵感的火花。

(三) 问题的设置要目的明确, 难度适中

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置的时候要保证问题要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这是课堂提问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 教师应该联系课堂教材, 围绕着重点内容进行展开, 同时, 还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然后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每一个章节内容学习的任务和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 由于每一个课内容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同, 这使得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千篇一律。在提出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该保证问题的具体性, 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了解哪里教学内容是学习的侧重点;同时还要保证问题的准确性, 对于学生来说, 学生的想法非常简单, 教师在教学中不要啰里啰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都是站在三尺讲台上苦口婆心的讲课, 学生在下面被动的听课, 这样的教学效率并不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学生难以产生兴趣, 同时, 教师这样啰里啰嗦的语言教学只能让学生感到反感, 这样不但不能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还会增加学生对于教师的反感, 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低下。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问题的设置的时候, 不仅要保证问题的准确性, 还要保证语言的简单凝练,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在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 教师还应该明确问题的目的、程度和范围, 并从各个角度设置问题, 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反复揣摩, 并将问题加以限定, 要保证问题答案的不定性, 避免学生能够异口同声的回答出问题的答案,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 设置的问题要把握好难度, 对于太简单的问题, 提出来没有什么价值, 这样还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但是也不要太难, 这样才能够面向整体学生,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 提问要做到面向全班, 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课堂问题的时候, 教师的教学目的并不是为了某几个人, 教师应该重视整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 由于我国一直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绝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生子, 在家里父母中孩子就是掌上明珠, 对于孩子都是过分的溺爱, 孩子的什么要求都会尽家长和长辈的最大能力去满足。长此之外, 很多的学生在处理或者是看待问题时候都将自己作为中心, 有很学生都比较自私, 对于同龄人的交际方面的能力较差。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合作教学方式, 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还能够通过合作学习是全班学习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面向全班进行。在开展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 教师应该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之前, 教师先对学生进行认真的观察, 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 然后根据这些将班级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分别为优秀生、中等生和上进生。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可以讲每一个小组分为六个人。每一组分为两个优秀生, 他们的作用是小组的榜样, 能够在带领大家学习的同时对自己进行提高;还包括两个中等生, 这两个中等生是这个小组的中间力量, 他们能够做到承上启下, 学习优秀生帮助上进生;最后在分两个上进生给每一个小组。对于上进生来说, 他们学习中知识基础较差, 在课堂上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不多, 学生也因此学习越来越不上心, 整天萎靡不振。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都是将整个小组作为一个基本单位去学习, 他们的自尊心比较强, 他们不想成为小组中的拖油瓶, 在学习过程中也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这样分组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要符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特征, 要面向整个班级。在问题提出之后,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习, 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活跃的问题情景, 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五) 提问时要面带微笑, 切忌态度生硬

在课堂上, 教师是学生目光一直追随着的目标, 从心里中的角度来说, 教师的面部表情、教师的肢体语言和神态以及教师与班级中学生的师生关系都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样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在课堂提问的时候, 如果教师在面上变现出来有一些不耐烦, 或者是要刁难学生, 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畏惧感, 在教学的时候, 学生畏惧教师, 不敢抬头看老师, 更加不敢直视教师, 甚至有意回避教师, 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难以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面带微笑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 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性的提出问题, 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机会, 使学生能够大胆的展示自己。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 教师应该认真聆听, 学生尊重学生这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认可。如果学生回答对了教师要进行表扬, 如果回答错了教师不要直接指责, 要先进行鼓励, 然后进行委婉的纠正, 这样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虚心改正错误。在课余时间, 教师也可以经常找学生谈话, 了解学生有什么困难, 并尽量帮助学生解决。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都学习中去, 还会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更加喜爱教师, 在以后的课堂提问中积极参与其中, 提高教学效率。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人才市场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因此, 为了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能够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就应该从教育抓起,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因此, 近年来, 教育部门对教育也进行了革新, 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视课文提问, 通过课堂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志鲲, 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 [J]《高等农业教育》2005 (8)

[2]吴俊梅, 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J]《中学物理 (初中版) 》2012 (4)

[3]姜桂梅, 浅谈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 (1)

[4]陈辉, 田苏, 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J]《新课程:小学》2012 (5)

上一篇:静脉注射术下一篇:小高层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