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类高校就业生

2024-07-16

经管类高校就业生(精选三篇)

经管类高校就业生 篇1

1. 经管类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1.1 就业率偏低。

由于高校扩招, 经管类专业人数迅速增加, 一本高校的经管专业人数在增加、二本院校的经管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增加、三本院校经管专业学生人数井喷式增加、一些高职高专学校也在不断扩大经管类专业招生规模。在这些经管类专业中, 女生所占比重非常大。然而, 世界经济发展持续低迷, 企业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有限, 又由于女生自身原因, 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导致经管类专业女生就业率常年偏低。

1.2 选择面较窄。

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除了对身高、容貌的要求之外, 都有性别限制, 这样就把很多优秀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单位一旦遇到女性结婚生产, 将使女性收入锐减甚至找理由辞退女性员工。对于这些人为设置的就业门槛, 许多女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着就业难题。经管类专业女生的职业分布大多集中于教育、行政、文秘、会计等行业, 而在这些行业的领导层里面女性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1.3 就业竞争惨烈。

据统计, 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近几年来呈逐渐递增趋势。2012年, 毕业生人数是680万人;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到699万;2014年毕业生规模达727万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人, 每年在不断新增毕业生, 加上往年累积下来未就业的往届生, 再加上就业市场上还有经验丰富的人才来抢夺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惨烈, 就业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严峻, 这对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更是雪上加霜。最终女大学生不得不降低就业要求和就业质量, 不得不接受和从事一些与本专业不相符、与能力不相称的低层次工作。

1.4 就业期望值太高。

女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也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她们对薪酬、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等方面考虑比较多。大部分女生都希望就业后稳定一点、工资高一点、逛街方便一点、工作时间短一点、假期多一点、工作地点就在大城市等等。经管类专业很多女生把考公务员、考教师、考银行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 这些客观上也影响了女生的就业。

2. 促进经管专业女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分析

2.1 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应该解决如下问题:一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符合社会实际的法律制度, 规范就业只需, 特别要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督, 杜绝用人单位对女大学毕业生的性别歧视, 建立公平、合理、有序的就业机制。二是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 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只有经济繁荣了, 企业发展了, 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加大了, 女生的就业机会就增加了。

2.2 高校层面。

高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不断修改完善, 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高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调整专业结构,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经管类专业学院要考虑女生偏多的特点, 加强校企合作, 多建立实践基地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鼓励她们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3 用人单位层面。

国家和社会应该规范用人单位的行为, 对企业吸收女大学生就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者奖励。用人单位要有社会责任感, 应该为解决女大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用人单位应该认识到女大学生也有独特的优势。比如:会计专业女生居多, 女生在会计和出纳岗位工作更细心、更有耐心;市场营销专业的女生在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2.4 女生自身方面。

女生在就业的过程中,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认清自己的特长与不足, 准确评估并定位自己, 就业时要脚踏实地, 不要好高骛远;其次要提高心理素质, , 培养自己良好的择业心理品质, 正确对待就业挫折, 保持积极乐观的就业心态,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优化择业心理;三是提升综合素质, 包括专业素质、思想素质、艺术素质、爱情婚姻教育等等, 正确选择与对待就业问题。

结语

当前的就业形势极不乐观, 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要解决高校女生特别是经管专业女生就业问题, 需要政府政策保障、高校培养模式不断更新、用人单位尽可能吸纳女生就业、女大学生还要正确认识自己并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 只有各方面紧密配合, 才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出路。

摘要: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 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 其中, 女生所占比例也在逐年增加。由于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以及女生本身就业的劣势, 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 由于经管类专业女生人数多, 就业形势尤其严峻。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本文试图从经管类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试着提出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经管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明贺.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

[2]张锋.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解决对策——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经管学院为例[J].职业, 2014 (10) .

[3]王睿盈, 程宇, 赵莹, 虞静, 张雨琛, 李南.经管类女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苏南高校的调查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 (05) .

[4]张国进.“90”后经管类女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与调控[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12) .

经管类高校就业生 篇2

摘要:在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和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在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启示下,结合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现状,探讨我国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FH实践教学;实训顶岗;校企合作

从1999年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层次结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727万,比去年增加28万,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全国各省份的大企业都在忍受着用工荒,大量技能型应用型工作岗位无法招聘到合适的员工。这种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和过多空余的技能型岗位形成新的就业矛盾。

社会对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核心指标就是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的研究,重视和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摆正理论与专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方法与途径,构建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大学的内涵与特征

应用型大学的内涵特征:首先,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根据地方和区域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学术、技术和职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凝练应用性人才的智能特长,因材施教,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依托行业和企事业,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坚持开放办学,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意识,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必须突出地方性、复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必须形成应用性的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应用性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应用性的师资队伍,重视应用性的产学研合作,具备应用性的开放教育体系。

二、当前高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显得尤其突出,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和“切入点”。是由学习理论知识过渡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桥梁。多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方案与其他本科学校基本类似,即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尚未建立起一套既与国际接轨又适合中国国情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实践教学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够鲜明

虽然目前各大高等院校都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都进行了相关的实践教学建设,但相同学科开设的实训课程基本类似,特色差异不够明显,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往往无法凸现自身特色。因而,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上,如何体现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等问题,日益成为增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及实际工作岗位脱节

随着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使用新型软件的能力、操作先进设备的能力、对外交涉办事的能力都有更加严格的要求。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大纲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教学内容,而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步伐却不够快,使得相当部分传统的陈旧实验教学内容未删除,导致实验课程的知识面太窄太偏,与科研、软件、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更谈不上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运用。

(三)自主创新、开放互动的实践教学方法不够完善

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制约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制制约过死,课程结构单一,学生负担太重,还要应付名目繁多的课程考试或等级考试等,难以进行自主性学习;个人创新和应用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发展。另外,传统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学生主动参与性差,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如何形成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三、德国FH“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启发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是旨在培养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大学,十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涵和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与中国倡导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具有较大的相似性。

FH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未来就业岗位需要为导向,是学生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办学直接面向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并与企业界、职业界建立紧密的联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而中国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企业的主导地位是其实践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因此我们可以将德国实践教学的这种特色概括为“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德国FH下述几方面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首先,德国的FH与企业联系非常密切,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践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并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一般FH的新生入学前要经过半年的企业内预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感性认识以便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进入FH主要学习阶段后,有前后两个完整的学期被专门安排在与今后学生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或管理部门的實习,由企业负责组织实施。第一个实习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拓宽技能和能力,对职业获得一定了解,进行初步职业尝试。第二个实习期,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本专业管理人员的工作(顶岗实习),并将实习与毕业论文或设计结合,解决企业实践中的真实课题最后,所有实习的考核评由企业相关负责人负责,要求学生完成一份详尽的实习、实训报告。

不仅如此,即使是校内的理论课内容、实践性环节等也非常强调与企业密切关联,理论课的内容大多要联系企业案例。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校内实训课也多采用跨学科式,以解决企业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专业课教学中,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更广泛采用“应用性项口教学法[1]”。同时,德国FH的实践教学在以教学为主的情况下,也合作进行一些与企业实际密切关联的科研管理,如:与企业合作解决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管理部门的改革及纳税筹划难题的攻关等,为企业实际服务,为企业提供新的管理力量。

四、对于我国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的见解

(一)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校企联合创建实践教学的公共平台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与企业联合实现“产学研合作”,学校应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重点,强化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2]。特别要与企业共建具有技术开发、项目研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创新实践基地。教师通过合作平台进行理论整合演练,企业通过合作平台进行项目管理,学生通过合作平台结合研究课题完成项目实习及毕业论文。这样,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开发,既能培养研究创新意识,又能在实践中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为就业或进一步深造创造一定的条件。同时,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得到提高,也壮大了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校内实训,校外顶岗,满足企业要求一对一“定向”培养人才

校内理论课应尽量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结合工作中的实战经验,把理论知识从课本上的死记硬背,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操作。校内实训基地或实验室建设应当参考用人企业的用人要求,必须跟上当前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尽量能够按照实际工作环境建造,以便进行场景模拟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一段时间做为校内实训,模拟将来的工作岗位。在毕业年份另外安排学生到对应的校企联合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真枪实战的进行工作演练,将平时课堂中和校内实训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顶岗实习时统统解决摸透。

学校应调查当地的人才需求,如果与学校联合的实训基地需要大量人才,或者相关企业需要大量毕业生,学校也可以就相关要求开设一对一“定向”人才培养班,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既满足企业需要,又能在毕业时都能顺利就业。

(三)实行开放的实验教学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理论创新课外实践活动

实验教学环境开放是指实验时间、空间、课程、项目、仪器、设备的开放,这对学生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通过实验教学开放平台,学生展开自行拟定的创业管理活动课题、技能创新和实践项目、各类学科夸专业竞赛项目。学校组建各类创新技能操作小组,让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在课外自主选择开展管理创新实践活动。课题组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应用型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这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也是解决目前就业矛盾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田中俊.多元化实踐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03-105

经管类高校就业生 篇3

1.1 研究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我国教育和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 近年全国高校在不断扩招,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同时我国经济低于预期增长, 企业计划招聘岗位数也在不断下降;据报道, 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 部分行业起薪下调, 行政管理、文秘等专业, 从2200元降到1800元, 高校签约率同比下滑, 2013年被称为史上就业最困难年, 文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更难, 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也难逃噩运。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 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观, 从而实现就业。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城市之一, 高校众多,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名牌大学都聚于此, 在校大学生人数位列全国第一, 经管类专业学生人数也较多。通过对武汉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观的研究, 有利于了解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观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意见。

1.2 研究过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是指高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 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 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经济管理类专业 (以下简称经管类专业) 包括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国际经济贸易、保险学、电子商务等十几个专业。本次调查采用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武汉市中南民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调查, 共发放210份问卷, 回收210份问卷, 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69份, 有效率80%。调查对象为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大一至大四在校本科生, 调查内容为就业形势预测和就业压力心态、毕业打算与企业性质偏好、就业薪酬要求与地域选择、求职方式等。

2 武汉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武汉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观现状

2.1.1 就业形势预测和面对就业压力的心态

通过调查, 多数学生对自己毕业时就业形势看法不是很乐观, 共有52%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一般、不好、很不好”。面对就业压力, 多数学生选择面对现实, 承认压力, 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实现自己就业的愿望, 这有利于他们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学习好专业知识并在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好工作, 但也有小部分学生就业压力较大, 焦虑心理严重。从性别来看, 男生要比女生自信, 有25%的男生面对就业压力, 他们很自信, 没压力, 认为找工作不成问题, 而只有14%的女生会这样认为。从学校来看, 国家重点高校学生自信率要比一般高校学生自信率高14个百分点。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经管类专业学生面对就业形势较悲观, 存在一定焦虑心理。

2.1.2 毕业打算与企业性质偏好

对于毕业后的打算, 44%学生会选择进入企业就业, 但想考取国家公务员和进事业单位的学生比例也较高, 合计34%。由于近年考研热, 11%的学生会选择考研, 继续学习深造, 回避当前就业压力;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较低, 只有6%。在企业偏好上, 进入国有企业是大多学生的梦想, 有50%的学生会选择进入国有企业, 但随着民营企业近年来的发展, 民营企业也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 有39%的学生会选择进入民营企业。这一结果表明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时趋于追求稳定, 很多学生为回避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 有创业想法的人数很少。

2.1.3 就业择业的看法与就业优先考虑因素

在就业与择业问题上, 55%的学生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但也有39%的学生选择先择业再就业, 有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或者其他。就业时, 薪酬和个人发展前景是学生考虑的两个首要因素, 这两个因素占了58%的比例, 而个人发展前景占了35%。同时, 地域与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学生就业选择。这说明, 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时择业心理较严重, 利己因素为就业主要考虑因素。

2.1.4 期望薪酬和就业地域选择

从调查结果来看, 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期望薪酬高于企业现实薪资给付水平, 近90%学生的期望薪酬在3000元以上, 据相关报道, 2013年用人单位薪酬给付水平为2000-3000元。重点院校的学生的期望薪酬要高于一般院校学生期望薪酬, 男与女生期望薪酬几乎一致。华中科技大学有61%的期望薪酬是4000元以上, 而湖北工业大学只有17%的学生期望薪酬是4000元以上, 该校学生大的期望薪酬大多在3000-4000元之间。男生与女生期望薪酬为4000地以上的都为29%, 期望薪酬为3000-4000元之间的各位62%和60%。在就业地域选择上, 84%学生愿意选择在一二线大城市工作, 而不愿意到三线及以外的城市和农村基层工作, 有42%的学生不愿意到西部进行志愿服务计划, 但面对现实生活成本的压力, 选择在二线城市的学生比率比选择在一线城市的学生比率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基层、西部人才紧缺, 而中东部“人才济济”。调查表明, 经管类专业学生就业扎堆现象严重, 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发展。

2.1.5 实现就业的方法

为了使自己实现就业, 41%的学生会选择通过校园招聘会实现;除此之外, 亲朋好友推荐、学校推荐与大型人才市场也是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结果表明, 经管类专业学生会选择多种途径使自己实现就业, 但在就业途径选择上可以看出, 经管类专业学生存在就业依赖心理, 他们希望通过学校推荐和亲朋好友推荐实现就业, 而不愿自己去争取一个就业机会。

2.2 存在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武汉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观大致存在如下问题:

(1) 面对就业形势较悲观。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对就业形势预测较悲观, 认为毕业时就业形势不理想, 部分学生面对就业心存焦虑, 担心无法就业。在这种心理条件下, 很多学生没法安心学习专业知识, 任由大学美好时光流逝, 面对就业, 只能逃避。

(2) 追求稳定, 规避风险。很多学生就业时期望能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 规避失业风险, 因此他们选择考公务员, 进事业单位, 在选择进企业时, 则选择进入国有企业。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太多人想做公务员, 吃公家饭, 做公家人不是一个好现象, 作为当代大学生, 应该接受挑战, 不怕吃苦, 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和适合自己的地方去成就属于自己的事业。

(3) 就业薪酬期望过高, 导致求职那难度加大, 求职成功率低。据相关报道显示, 2013年企业对应届大学生平均薪酬给付水平为2000-3000元, 在本次调查中, 期望薪酬在3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为89%, 他们的要求超过了企业的给付水平, 这就增加他们的就业难度, 增长找工作时间, 导致他们总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4) 依赖性强, 消极等待就业。在找工作方式上, 虽然很多学生选择从校园招聘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但也有很多学生依赖性较强, 消极待业, 等着学校和亲朋好友推荐, 这不利于大学生快速找到工作。

(5) 就业扎堆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宁愿在大城市做一个小职员也不愿意到西部和基层去锻炼, 这导致中东部人才扎堆, 而西部人才紧缺, 造成了职位空缺与事业共存的现象, 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

3 建议及结语

3.1 建议

3.1.1 对经管类本科生的建议

(1) 保持自信, 面对挑战。

自信永远比黄金更重要, 失去了自信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失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就业压力, 经管类专业学生应该保持自信, 不自卑, 学好专业知, 丰富课余知识, 多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自己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会把面试机会留给有实习经验特别是大企业实习经验的学生。大学生应以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挑战, 只要努力, 总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总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2) 勿过多追求安稳。

国家的发展需要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人才, 过多的学生就业时追求安稳只会让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到今天, 职位的稳定性已经大不如从前, 不再有终身职业的概念, 也不再有“铁饭碗”。大学生就业时不能只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稳定的单位看齐, 我们应该打破就业观念上非公有制的束缚, 实现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 到集体和民营企业去接受挑战, 在那里, 大学生需敢于追求技术创新, 勇于追求管理制度的完善, 使企业做大做强;在实现自己事业丰收的时候也助推社会的发展。

(3) 着眼于现实, 勿期望过高。

很多学生就业期望过高, 就业时由于从利己角度出发, 总是希望能找到一个个人发展前景好, 工作收入高, 工作环境好, 职业地位高的工作;在找工作时, 他们才发现用人单位给出的条件与自己的期望存在一定的落差, 因此很多学生在就业时总是徘徊犹豫。作为当代大学生, 我们应着眼于现实, 放弃不切实际的期望, 根据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和行业状况来合理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脚踏实地地为自己谋一份职业。

(4) 积极就业, 敢于创业。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就业体制的改革, 大学生不能再等待国家包分配, 要积极就业, 充分利用整个社会庞大的就业市场, 按市场规律办事, 把每一个人的就业行为纳入到市场, 不能“等、靠、要”, 指望天上掉下大馅饼。多跑招聘会, 多去大型人才市场, 总会找到一家适合自己的单位。尽管目前广大毕业生求职时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算多, 但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第三产业必将有大的发展。广大毕业生完全可以在第三产业大发展的广阔空间中自己创业, 开创一片展示自己的天地, 这样不仅使自己实现就业, 还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

(5) 放低姿态, 从基层做起。

任何事业有成的人无一不是从基层、从工作第一线摸爬过滚打成长起来的, 好高骛远、目空一切、华而不实只能是一事无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大学生不再是紧缺型资源。因此, 大学生不要总是处于“自我优越感”中, 高不成, 低不就。完全可以到基层去就业, 通过在基层就业了解国情民意, 积累经验, 增长才干。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 将人生的目标抬“高”, 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要从基层做起, 敢于到艰苦的地方接受锻炼, 从而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

3.1.2 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建议

(1) 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指导。

大学生入世不深, 对社会了解较少, 因此他们很多就业期望是不切实际的。学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就业观的指导, 开展一些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知识讲座, 向学生讲解国家和相关省市的就业法规, 从而使学生树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观。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 到基层, 到祖国的西部去锻炼成才, 使他们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 科学设置专业, 增开实用课程。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所学专业是冷门专业, 就业压力较大, 所谓冷门专业就是社会需求少的专业。由于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很多高校专业设置盲目、陈旧, 不结合市场实际需求, 课程设置也不合理, 因此出现了很多冷门专业。学校应结合市场需求, 科学设置专业, 增设一些实用性课程, 如求职技巧培训, 文书写作, 实用办公软件使用等, 通过这些课程可以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和工作能力。

(3) 多掌握就业资源, 提高就业率。

帮助毕业生就业应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调查显示, 近半数的学生会选择通过校园招聘会实习就业。高校应该多联系用人单位, 加强校企合作, 掌握就业资源;多举办校园招聘会, 多掌握就业信息, 提高就业信息传递率, 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3.2 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发现了武汉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如就业期望过高, 就业依赖性较重, 就业追求稳定, 不愿到西部和基层就职等。作为大学生自己, 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好专业知识, 丰富课外知识, 多参加社会实践, 锻炼自己的工作技能, 积累工作经验, 保持积极向上, 斗志昂扬的状态, 去迎接各种挑战。同时, 高校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肖国锋, 廖康礼.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问题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24 (12) .

[2]甘春华, 何亦名.国外高校经管类专业设置的特色及启示.视野[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2.

[3]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 2011, (3) .

上一篇:企业人文管理创新研究下一篇: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