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课外互动

2024-08-30

师生课外互动(精选十篇)

师生课外互动 篇1

课外教学中师生互动应是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以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观察、分析、解惑,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师生相互交流、影响, 促进学生在获得对知识的理解的同时, 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实现师生互教互学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一、课前预习的师生互动

1.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自学能力水平对预习内容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而教师能在课堂上对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归纳小节的提问, 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 并进行简单例题板演, 由其他同学找出不足, 进而教师能够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并深入了解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采取有效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对中等学生进行中等以上难度例题板演, 将例题新解法拿到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探寻最优解法, 从而促进课堂讨论互动, 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督查员和提问员, 在课堂上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帮助老师检查同学学习情况外, 还可将课外搜集的与知识相关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讨论分享, 激发师生双方知识感受。

2.教师可将学生按“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 [1]向各组安排相同的预习内容, 也可将预习内容分块安排给各组, 使各组互助合作学习, 共同发展。同时组内可进行个个互动, 通过对预习内容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提出各自观点和疑惑, 相互弥补不足, 共同提高;也可进行个组互动, 小组成员对预习内容合理分工, 独立思考学习后发表自己意见, 最后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完成预习任务。通过学习, 各组将遇到的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引导各组间进行讨论, 在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同时, 修正完善自己的不同看法, 提出解决方案或推翻、优化其他组的方案, 主动理解、掌握知识。

二、作业布置与完成方式的师生互动

作业布置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对课堂教学的反馈, 对于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作业是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检验听课效果和知识掌握程度, 发现所学知识的缺漏并加以弥补, 提高能力的重要方式, 是师生评价、改进教和学的重要依据。而目前作业布置现状多是教师一人独揽, 全班一刀切, 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 这不利于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和师生互动交流的进行, 也不利于学生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了打破这种作业布置方式, 使作业布置与完成方式真正体现出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信息互递促进教学相长的作用, 可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

1.及时型作业。

是简单的巩固性练习必须在校内完成。真正做到四个及时:及时布置 (新知识点一讲完就布置) , 及时收缴 (当天的作业当天或当堂交) 及时批改, 及时反馈 (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作业的情况反馈给学生) 此作业最大优势在于:由于学生必须在校内完成作业, 极大程度地杜绝了回家抄袭作业的可能。也由于反馈及时, 教师能在最短时间里真实准确地发现学生知识的缺陷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以达到教学信息反馈的目的。

2.互查型作业。

学生交换答案相互检查修改, 由教师指定学生板演修改完的答案, 让师生共同为他修改, 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在修改别人答案时, 也修改了自己的答案。[2]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而且起到了取长补短的效果, 还及时给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反馈信息, 进而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分层型作业。

新课程观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质上都有他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而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 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 也就决定了不同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因此, 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有梯度和区分度, 把作业分成基础题、提高题、选做题布置给不同智力和能力的学生来完成。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 把课本里有明确陈述, 只要加以识别即可答出的基础题, 布置给基础薄弱的学生, 帮助他们及时巩固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使他们学有所得。中等能力的学生做知识归纳或需要一定判断、推理才能解答的题, 对他们深入理解知识并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有所帮助。并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灵活偏重于理解、运用的题, 培养其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各层次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时, 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做较高一层次的题, 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采用分层布置的方式, 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4.自编测验型作业。

学生把自己给自己出作业练习题和测验题当作作业, 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学生在相互交流中编题, 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并模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同时教师可将学生出的题归纳提炼返还给学生练习,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实现师生的“同心、同行、同乐”。

三、课后复习的师生互动

课后复习是消化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 既有利于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把知识系统化, 又是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准备条件。复习方法是多样化的, 如采用竞赛形式, 由老师向各组提出适当难度的必答题, 目的是让每位学生理解巩固知识, 以及有新意思考性的抢答题, 使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后深化所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发现学生不懂、理解不深刻的问题, 抓住时机及时引导点拨, 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有效地复习, 学生加深了对已懂知识的理解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或向同学提问, 互动学习, 以便将知识的逻辑联系融会贯通;教师也要通过耳闻目睹等多种途径,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理评估, 发现问题, 及时矫正。从而形成师生互动合作关系,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四、课外实践的师生互动

加里培林认为:儿童在早期的学习中, 智能技能的形成是外部操作转化成大脑内容的内化操作的结果。[3]这充分说明实践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课外实践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密切, 它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来加深和扩大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和学生的差异性, 遵循“任务驱动, 方向定位, 自主研究, 反馈审核”的原则[4], 有目的、灵活的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使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信息互递, 思维得到激活,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创造力。为让“互动”能动起来, 教师作为活动内容的设计者、组织者除了事先要准备好“情境”——如图片、道具以及相关问题外, 还要细心全面的指导者, 应因地、因时、因事制宜, 从而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外活动中获取新知识、新技能, 将抽象的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同时教师也因引导学生不断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评价审核而达到共创、共进。

课外师生互动作为有效实施课外教学的方式, 能够更好的促进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 从而共同发展进步, 形成知识互动的良性循环, 因此我们不能对课外教学中师生互动等闲视之, 更不能认为可有可无。

参考文献

[1]康翠.浅议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J].现代中小学教, 2007, (5)

[2]戴选梅.浅议师生互动在教学中的作用[J].云南教育, 2005, (4)

[3]李保强.师生互动的本质特点与外部表征[J].教育评论, 2001, (2)

师生互动的方式 篇2

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指师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是否积极或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小到教儿童数手指,大到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现代教学论也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因此课堂教学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学习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教材,它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人。需要其他相关的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共鸣。课堂上,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应该形成积极的**、有效的互动,从而使课堂“鲜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展开充分的联想、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倾听、对话、不断探究、感悟,以多向互动合作为手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平衡有序的行为互动是靠教师对课堂交流的控制和学生的呼应两种因素之间的磨合而形成并得以维持的。一方面,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控制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又会反过来影响课堂活动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认识和他们对课堂活动的呼应。虽然所有教师都努力想在课堂上关照每个学生,但是他们常常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与一些学生较多地交流,而忽略另外一些学生。如教师习惯性地从前往后看、总是提问名字好记的学生、提问成绩优秀学生比提问成绩一般学生多等,就会形成各种形式的教师行为区域,从而使互动面受到**,学生呼应强度降低,互动因此失去了平衡与和谐。使每个学生有均等的实践机会,从而有序有效地参与互动。既能使学生大面积地参与互动实践,又能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情感互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因此,我们应重视师生情感互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双方学习中是否伴随着积极的情感。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双方思维的活跃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情感,是人们对外界事物与内在意识之间发生联系的切身体验。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们的学习活动,不仅依靠大脑皮层结构,而且是在情感的参与下进行的。情感对教学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师生间的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可以说情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师生间合作的纽带,是教学过程的催化剂。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认知互动。认知互动能够使学生获取和整合新知识。在一个有效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行为、情感、认知的互动是密不可分的。认知是互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认知有利于正确理解对方及其行为所表达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性反映。这一原则既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又承认主体在认识中的创造性过程,而且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桥梁”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的一种心理活动。

依据上述理论,主体所认知的对象,与客体存在的真实对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一方面,由于认知对象处于不断表现和变化的过程之中,受认知能力的局限和制约,主体不可能全面深入到认知对象;另一方面,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简单而直接地模仿,其中包括一定的选择性和重构性,即人们所认知的对象,是按照自己观念所选择出来的、经过加工的部分。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层级评改 篇3

关键词:批改示范分组互评讲评

近年来,我在作文批改讲评上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即以学生互相批改为主,老师批改讲评为辅。

作文批改是一种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交流。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提高。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容忽视。把学生推到写作的另一前沿阵地——修改,使其在互相批改中认真切磋,取长补短。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生在互相批改中渐渐形成了浓厚的作文兴趣,悟出一些作文之道来,获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时,也把教师从令人头晕的“劳役”中解脱出来。

那么,作文互相批改该怎样进行呢?

第一步,宣传互相批改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起学生“为师”的欲望,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

第二步,教师示范批改。教师将以前批改过的典范作文照原文刻写,将字、词、句用统一的修改符号批改好,眉批总评一丝不苟,精彩语句用圈线标出。将这篇教师示范批改文印发每一个学生,让其模仿。

第三步,分批改小组。一般四人为一组,按学生作文水平高低搭匀。每组安排—个写作水平相列较好的学生担任批改小组长。每组发—个作文互批登记本,组长详细登载好每次每文批改及时的好坏典型、分数以及批改中的纪律问题和突发事件,以备教师查询、了解学生进步情况,并将此项作为评比“先进小组”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便于组织,原则上分组以座位为序,灵活调动。

第四步,明确修改步骤及内容

(一)老师首先浏览本次作文,弄清楚学生作文的优缺点。

(二)学生交换作文,本组不能批改本组的作文,每人一本。教师出示本篇训练重点及详细要求并向学生说明本次作文的优缺点,使之有的放矢。

(三)计时速读1~2遍,弄清自然段落、层次关系、文章主旨、材料的详略安排,也就是整体感知。

(四)精读文章,着手批改。遇疑难问题先组内咨询、磋商,如不能解决再请教师解答。教师作为主导,来回于各组,与学生同行,打成一片,融于一体。

1.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病句的修改、语句的增删,以改为主,适当眉批,精彩语句修辞下用圈线标出。统一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2.文章与题目的衔接、段落之间的连贯性、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的运用、阅读小感等以眉批为主,适当修改揭示。

3.教主改者与组长商量写出修改总评,打出建议分。这是难点。

评语应以本次作文训练重点为主要依据。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都各有侧重,一般来说,本文侧重点是否落实,主旨是否正确,立意是否新颖,取材是否典型,扣题是否紧密,详略安排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巧妙完整过渡是否自然,语言修辞是否准确、生动、形象、有风趣、标点符号运用及错别字情况,记叙要素和写作手法(或说明方法、论证手段)等十二项必须择要写出六项,另外作文态度(从字迹卷面可以看出)也应予以考虑。总评应以正面肯定为主,挖掘优点,也要中肯地指出不足之处,诚恳地建议,不能写讽刺、挖苦话。作文组长作好详细的批改记录。

4.要求组内每个人改一本读三本,并相应的签上批改者或读者的名字。

5.归还作文,作者再读,思考改动的地方,体会改前改后的差别,如有异议,可再与主改者商讨修改。

互相批改是实践,讲评是提高。作文讲评我们走这么两条路子。

第一条路子,学生批改完成后收上来,教师审阅,刚开始时,教师须全部认真检查验收一遍,查漏补缺不能走过场,目的是引学生上路。教师将批改中存在的共同问题及批阅优劣整理归类,详细登记,参照小组长的记录以便在下次作文之前作批改讲评。讲评应肯定批改成绩,多鼓励学生,中肯地提出漏洞,评出1~5个作文批改先进小组。优秀的批改可当堂巡展传阅或贴出来共同观摩学习,共同提高。精彩语段可当堂点读1~20处。如时间充足,这个步骤可在互相批改之后进行。

第二条路子,当堂讲评(第二课时)学生当主角,老师当导演,以有奖竞赛形式进行。

(一)小组总评,从四篇作文中选出原文、修改佳篇,集体斟酌润色,开动脑筋,从篇章结构、布局谋篇到字词句都再改一遍。

(二)小组代表或作者宣读双佳作文,组长宣读总评语。以小组为单位对所有宣读文章采用百分制当量计分、亮分。计分以作文总评要求十二项为主要依据,兼及发言姿势、朗读水平、竞赛纪律,以累计分排出1~5名当堂予以鼓励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以调动竞争意识,同样也可将其文章贴张出来共同欣赏,在其中评出一篇最佳修改范例,同等奖励;给获奖作文所在小组授予“作文批改优秀小组”称号。

(三)小结批改情况。趁热打铁,鼓励学生适时诱导,特别要给未获奖的批改小组打气,教育他们不灰心不气馁力争下次改出好文章来。有时,竞争气氛相当浓厚,也许是初中学生争强好胜与自我表现的愿望表现。

师生课外互动 篇4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航空工程的先驱者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然而,目前工程师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企业设备升级改造与生产优化中的影响力降低。这与当前的高校工科教育有关。一方面,工科教育的教学培养计划变得系统化、学科化;另一方面,大多数工科教师逐渐远离工程实践变得学术化[1]。为了提升工程师的创新能力,高校必须深化工科教育创新改革。

一、工程创新能力内涵

在工程师素质模型中,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颁布的《工程准则2000》的素质模型、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双层素质模型[2]。《工程准则2000》确定了当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11个素质要求,波音公司对工程师的素质提出十条要求。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优化和利润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创新性人才。现代的工程技术往往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多个具体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协作,沟通交流,主动学习,实现知识更新和拓展,完成科技攻关。对于一个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乔兵提出须具有七个方面的能力[3]。汪晶晶在对S汽车企业598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工程创新能力的个人素养、企业文化与环境[2]。笔者认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工程创新能力必须包括:(1)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热爱和兴趣;(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3)具有项目经验、熟悉项目整体流程;(4)主动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只有具备这五种能力,才能对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发现、分析和高效解决。

然而,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设计、研究开发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显著问题。因此,这对高校的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改进教学培养计划,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以适应企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周东一等人提出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4],许宜申等人以苏州大学光电测专业为例,提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措施[5]。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一是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锻炼自己。三是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客观评价。

在此背景下,自2010年以来,笔者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该模式积极激励学生参加教师及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设计创新作品并展示、书写发明专利等,利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理论,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实施师生课外互动,有效培养了工科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特点

PBL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趋势。PBL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3],具有如下特色: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潜能挖掘、创新精神、实践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应具有如下特点:

1. 是基于问题的课外互动教学。

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探究的动因,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思维主动性的最好刺激物。问题要难易适中,可望可及。问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某个工程领域,可以来自教师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2. 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实现过程。

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学习形式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效果评估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主动地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自己的学习意图和行动要求,不断深度内化知识。PBL评估结果来自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评。评价形式采用作品展示考核、报告考核、答辩考核等。

3. 是团队协作学习。

PBL采用小组的形式将问题进行分解和分配,每个学生都成了特定子问题的“专家”。小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就、智力、性格、理论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灵活搭配。组内成员的分工要清楚。PBL小组培养了教师与学生、小组内部成员的小组间的合作精神。

4. 是不拘一格形式的教学。

针对不同的问题内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采用不同的课外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学导式、案例式、启发式、项目驱动式、探究式及其多种方法融合等。

三、师生课外互动的教学实施途径

课外互动取消了时间及空间的约束,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网上,可以是全部学生,可以是少数学生。

1.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自从2010年以来,借助团队和省级工程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包括申请者的授课对象、导师制的学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积极设计问题。如: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的自动清洁及除雪功能?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像向日葵一样总是跟着太阳走?如何解决大型光伏电站的电池板故障检测?为了激励学生完成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每一个问题,至少安排三组同学来分别完成,达到竞争和知识面的有效拓展效果。在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的引导和指导下,制作完成的光伏电池板的智能清洁装置、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跟踪装置等分别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 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创新实践作品的设计与展示。

以课程《风力发电技术》为例,PBL课外互动教学模式简介如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风能资源利用与评估能力、风电场选址建设能力、风力发电机组选型与设计能力、风电场安全运行与维护能力等,具有创新设计高效风力发电设备能力,具有标准化意识、工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定位:风力发电技术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采用学科内PBL教学模式和跨学科并行的PBL模式实现课外师生互动。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是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角色转变为教学团队,分担课程的不同模块,主导师生课外互动。

教学方法:借鉴了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理念,有效推行PBL模式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设计的问题综合性强、真实感强、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学习成果及评价:学生以小组方式提供创新实践作品,并进行答辩。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践作品教学过程如下:

如以问题“如何提高风力发电场的发电效率?”为任务,启发了同学们思路,如从提高风能捕获角度,设计多层风力叶片、利用树叶原理设计风力发电树等;从风光互补发电、减小弃风现象、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移动电源等角度给予同学启发。并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在渤海大学主页图书馆中查找论文、专利等,如何书写专利等。经过四周时间准备,进行创新设计作品答辩阶段。答辩内容按照背景、基本思路、关键技术、推广价值等准备。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强调做人,强调创新作品不要抄袭,要遵守学术道德,举例说明知名人士因为抄袭而身败名裂的事件。在创新作品答辩过程中,由教师和每组选派的代表组成评委团,其他学生旁听但可以在答辩过程中对作品提问或质疑。提问质量高的可以奖励加分,提问者可以与答辩者同台进行辩论。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准备相当充分。每名学生答辩时,其他学生积极提问,有的竟然问出10多个问题,有的竟要站在讲台上与答辩者共同探讨。另外,对优秀的创新实践作品,指导改进,并申请发明专利或以论文形式发表。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工程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培养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Z1):14-18.

[2]汪晶晶.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研究——以S汽车集团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乔兵,王志瑾.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工科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8-93.

[4]周东一,石楚平,袁文华.校企合作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175-177.

师生互动的好处 篇5

冉伟东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一、师生要建立平等的关系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三、设置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

四、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师生互动和谐发展 篇6

一、教师的铺垫是前提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和知识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可行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多样性,要设计好哪些知识点和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在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间多少等等。备课时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例如在讲授牛津版教材8B第二单元Reading:A trip to Hong Kong 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通过学生对香港的向往及标志性建筑认识,从中提出教学要求和目标,为学生的理解交流作良好的铺垫。教师主要做好指导引入工作,排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1.Have you ever been to Hong Kong?2.If you go to Hong Kong,which place will you go?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能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要了解某样食物的好奇心而产生探求事物和知识的渴望。

二、学生的自学是基础

例如8B第二单元Reading:A trip to Hong Kong: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Kitty的香港迪士尼之行。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阅读课文,了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方法,并独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如下),从而体现出阅读的效果。

1.Password questions

(1)c_____ two people or things

(2)f_____ very good;excellent

(3)i_____ located inside a building

(4)m_____ feel sad because you can no longer see sb

(5)p_____ a public celebration of a special day or event

(6)s______ of the type that is being mentioned.

2.Complete the table about the trip

先找出表示时间的词汇,再依次填写地点和活动

三、组内的交流讨论分析是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小组分析讨论。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每隔一段时间之后,小组要重新调整,但永远要保持每组6人,组成是(优生2人,良好生2人,后进生2人),每组的优良差生进行互换互调,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相互间积极地交流和互动,并且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在课堂上,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通过预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主要交流本课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组内成员采用相互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优生)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组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信息共享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选择讨论比较成熟充分的小组代表发言,可以是优生也可以是良好生或差生,汇报该组在自学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他各组做出相应的补充、提问和评价,再由各组一一提出本组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经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五、随堂练习是检验效果的手段

如:通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回答相应的任务和问题,进一步巩固对语言知识理解。

True or false:

1.Space Mountain is not very interesting.

2.Kitty thinks the parade of Disney characters was the best part of the day.

3.Tourists cannot take photos with those Disney characters.

4.Kitty and her parents bought some key rings in the park

Questions:

1.How did kitty get to Hong Kong Disneyland?

2.What is Space Mountain?

3.How long did they spend at Disneyland?

六、评价与反馈是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依据

对合作学习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课后调查,反思与评价对改进课堂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发、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及时、准确的做出评价,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坚持以评集体为主,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经过辛勤努力取得的进步,看到同伴之间共同奋斗获得佳绩,进一步明白小组学习的意义和重大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有利于增强各小组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对困难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监督他们在学习中的惰性思想,还可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篇7

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能动的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批改中发挥主体意识,又如何培养学生评改作文的习惯,使学生具备修改作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呢?

一、教给学生批改方法

书写是一篇文章的门面,关乎到一个人的写作态度。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握学生书写是否格式规范,字体是否工整。构思立意,是评判一篇文章重要的一项。立意高远、深刻、新颖,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谋篇布局,是写作能力的重要展示。真实与虚假,感情的真挚与空洞,关系到给人的印象。用字的规范与准确,标点符号的运用等,这只是个大概的范畴,并非一成不变的模式。

二、互评

在实际批改中,学生个人修改不如相互修改。限于个人水平与思维的定势,“不识庐山真面目”,学生有时还会陷入自我欣赏的境地,文章的毛病往往自己看不出来。如果通过学生共同磋商,师生一齐研究,就能比较迅速与准确地发现其中的不足。

评改时,以四人小组为宜,学生程度适中,也可以优劣搭配。学生先读自己改的作文,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意见,每个学生抱着真诚与欣赏的态度,对他人的作文情况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恭维的话,从总体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到某一字词的运用上,都要切实中肯,同时要尽量去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都有成就感、自信心和写作的激情。评改时,可以本人执笔,也可以组内一人执笔到底,在作文本上写上简短的评语,或做一些旁批,评亮点及不足之处,或提出修改建议等。在相互批改中,学生有热情,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间的相互沟通、协商及团结合作精神。在相互的评改中,如果意见不统一,可以查资料、咨询其他小组或教师,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真正发挥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参与的乐趣,感受到写作全过程的乐趣、美感和收获。事实上评改他人的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思维。

学生间知识水平处于同一界面,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接近,对于同学的评改比起对教师的评改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学生可以对同学的作文表现出“高见”,因而学生参与意识很强,热情很高,自己再修改时,再创造的欲望也很大,收到了千锤百炼、精益求精、锦上添花的效果。

而传统的教师评改大多是一种封闭的方式,学生不能参与体验,认识可能比较肤浅,收获也不大。教师以成年人的心理和眼光、自己的标准来评改,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学生面对教师的评改,常常是看一个等级和评语的好坏,而不去深思老师为什么这样说、这样改。教师的良苦用心体会不出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当然就提升得很缓慢。再加上教师的思考并不一定处处都比学生强,就如韩愈所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师生共评

每小组评改后,推荐一篇优秀作文,进行全班展示。据各小组介绍的评定,师生再集体研讨,评点优劣。这是师生的一个即席发表看法,当场显示自己评改、欣赏水平与个人才华的过程。课堂往往气氛活跃,时常精词妙句碰溅,箴言慧语飞扬,让人如沐春风,其乐无穷,即使是教师的观点学生也不相让,真正劲头高昂,往往下课还意犹未尽。

四、小结反思

面对写作的要求和过程,在全班欣赏评改后,学生常常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或“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认识。这时再让学生动手再次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写下本次评改的感受,或写出本次写作的反思,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无疑也是一个深化和升华的过程。

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篇8

一、修改的时机选择

作文前, 要重视下笔前的“评改”。一般人总是把评改看做是文章写完之后的修饰工作, 其实不然, 这里所指的下笔前的“评改”即是指学生自己或互相推敲写作提纲, 这正如盖房子, 事先要设计好图样。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写提纲的好处, 或答问解难, 或发现点拨, 遇到普遍的问题则向全体学生简要提示, 促进学生修改。此时, 教师主导作用要控制得宜, 干预过多有碍学生独立思考。

二、修改的类型举变

1. 自我修改

通常, 学生完成一篇作文后就如释重负, 将作文本一合就交上来, 剩下来就是教师的事情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养成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修改时能借助语感、语法和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相互评改作文, 以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因此, 作文后要充分发动学生主动参与评改。即要求学生抓住自己作文中最薄弱的环节, 自觉地反复修改:一改错别字和标点;二改文理不通的句子;三改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为了督促学生努力修改好自己的作文, 我特别强调了“教师检查, 评定成绩”这一关, 教师检查, 应重在补充学生批改中的不足和遗漏之处。

2. 互相评改

学生自改作文后, 要求当堂互改。互改是培养学生学会改作文的好办法。由同桌学生互换作文本, 互相评点。互改的具体步骤如下:老师先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评改符号, 比如标画错别字、增加、删除等符号, 然后让学生按照规定的符号去评改同学的作文。评改的要求: (1) 找出错别字、用错的标点。 (2) 找出有语病的句子、段落。 (3) 找出多余的或欠缺的内容。 (4) 从结构的巧妙、开头的奇特、语言的韵味等方面评改。 (5) 找出文章的亮点。 (对于学生作文来说, 也许整体不是很好, 但每一篇习作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妙笔”, 大到立意新, 结构巧, 小到一个传神之字, 一句形象之语。) (6) 拿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写下评语。“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在自改的基础上由旁座同学再次评点, 用铅笔或红笔在作文本上打上各种记号, 可供作者参考。这样做, 既可使评点者学到旁人的优点, 也能使评点者发现自己原先没有发现的问题, 从而提高自己写作和批改习作的能力。“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具体的修改方法, 就好比交给了学生捕获猎物的猎枪, “点石成金”的指头, 学生能独立地去捕获猎物, 索取知识的金山。

在学生自改和互改中, 教师始终在学生中间, 一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就是注意搜集好、中、差三等作文, 为下一步教师讲评打下基础。

3. 教师讲评

在学生互改好作文后, 教师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好、中、差三类作文若干篇, 先让小作者自己朗读, 全班同学认真听, 接着再让互改的那个同学谈自己对这篇作文的看法, 然后让同学们发表看法。此时, 教师要热情启发学生大胆评论, 提倡不同见解, 互相争辩。最后, 教师就这三类作文发表带有指导性的意见, 具体指出好在什么地方, 差在哪里, 特别强调存在的共同性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和办法。当然, 对学生好的作文可以“鸡蛋里挑骨头”, 对较差的作文则力求找出闪光点,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 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增强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 激励他寻找新的成功。这样做既能把教师从作文批改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 又对学生有切实的帮助。学生可以仔细分析研究批改过的作文以及批改意见, 取长补短。这样, 就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评论能力, 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增强写作的欲望, 激发再创作的热情。

4. 多次重写

作文批改过后并不就完事了, 还要让学生重写。如果有可能的话, 实行多次重写, 直到比较满意为止。好的文章总是经过作者苦心经营, 反复修改, 逐步完善的。这一问题以前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以至于题目一个一个布置下去, 一个学期完成七、八篇半生不熟的文章, 然而效果却不甚显著。俗话说:“七篇、八篇, 不如七遍、八遍”, 这句话启示我们, 写作文不能写一篇丢一篇, 而要对原作进行反复修改, 不断锤炼。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的著名文艺作品得以流芳千古, 给万千读者隽永的艺术魅力, 无不是在初稿后经过作者反复的呕心沥血的修改才获得成功的。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

三、鼓励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学生自改作文开始有一定的难度, 觉得无从下手。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改兴趣, 使学生养成自改作文的自觉性。我常结合作文讲一些名人反复修改文章的故事。如讲到王安石写《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 我就告诉同学们“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十多次才确定的, 曾用过“到、入、遇、满”等, 最后这个“绿”字鲜活勾画出了春风吹走了严寒, 吹出了一个绿野千里、生机动勃勃的江南美景。

心理学家盖茨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能力。”学生作文, 从本质上看, 也是一种创造。他们成文一篇, 也非易事。因此, 教师评改作文, 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 看到自己是有能力写好作文的。换言之, 要让学生获得作文的自信心。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哪怕是点滴进步, 他都会欢欣鼓舞。评语中应体现出对学生写作劳动的尊重, 对文章中不足的地方应热情积极地予以启发引导, 力戒冷语伤人。“这个词用得妙极了”“这句话把春天写得十分具体、形象”“你这篇作文词通句顺, 我为你的进步高兴, 愿你再接再厉”, 如此等等, 学生读之身心愉悦, 真切地感受了作文的快乐。另外对学生作文中的缺点, 应坚持鼓励性原则, 婉转地指出, 使“忠言”也能“顺耳”。例如:“此处的形容词如果改为动词, 更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划线的句子若能改得生动些, 全文定会增添光彩”等等。这样的评语, 学生不仅乐于接受, 也便于修改。总之, 教师对学生写作的鼓励, 在评改过程中应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学期末评定学生作文分数, 可按修改的质量酌情加分, 以资鼓励。有人说这是分数刺激, 我自信竞争不是什么坏东西, 能促人上进的刺激有什么不好?修改后的文章已发生质变, 那么按新值打新分是最合理不过了。

师生互动对楹联 篇9

首先,由教师出上联,学生对下联。

学习《滕王阁序》后学生对下联。

师: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生: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师:见秋水之浩淼

生:望长天之无穷

师:谁人腾蛟起凤

生:王勃绣口锦心

师:岳飞穷且志坚,光复南宋

生:曹操老当益壮,统一北方

师:乐曲长弹钟期可遇

学生乐玲对:玲玉常琢大器能成

师:志向长立请缨投笔

学生志国对:国书常读破浪乘风

学习《再别康桥》,《沁园春长沙》后,教师出上联:

师:康桥河边,学子作别西天云彩(要求学生结合《沁园春长沙》对下联)

生:橘子洲头,志士指点祖国江山

创作春联

师:海跃金龙辞旧岁

生:山舞银蛇庆新年

元宵节晚会对联

师:灯火同辉春夜醉人人间美

生:师生共乐歌声奔月月儿圆

其次,由学生出上联,教师对下联。

学生很刁钻,将古代难对甚至古人不能对的对联出给我对。我对出了下面几副,学生拍手称绝。

1. 春到杜鹃山,花香鸟语

此联乍看容易对出下联,仔细推敲:既然取名“杜鹃山”,说明山上的花是杜鹃花,鸟为杜鹃鸟。在这里杜鹃既指山名,又是花名,还是鸟名。

我对为:夏临黄梅地,雨多果熟

2. 寂寞寒窗空守寡

此联为一尼姑所作。因一书生见庵里的尼姑长得漂亮,就向她求婚。尼姑为难书生作出上联,要求书生对出下联,若能对出就还俗与书生结婚。此联全为“宝盖头”,且符合情境。因而这位书生始终没有对出,至今也无人能对出绝对。

我对为:逍遥通道速追逑

3. 老树横溪,鱼戏枝头鸦戏水

鱼本戏水,鸦本戏枝头。此联难在“鱼戏枝头鸦戏水”上,是根据倒影而作。

我对为:高路入云,人游天边日游山

4. 旧街开新店,坐北朝南卖东西

此下联为清代武汉市新洲村一秀才所拟,“旧”与“新”相反,“东”、“南”、“西”、“北”为八方中四方。至今无人对出绝对。有一位学生在《武汉晚报》见了征联启事,叫我对,我对为:小洲涌大潮,铺天盖地凝风水(这里“天”“地”“风”“水”皆为八卦中的四卦)

5. 移椅依桐同望月

我见一女孩左手拿着纸,右手指着字,在专心致志地读,于是对为:执纸指字自读书

6. 饥鸡盗稻童筒打

原对为:暑鼠凉梁客咳惊。我见小孩在家玩捉迷藏游戏,于是对为:饱宝藏床弟地寻

7.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我对为:过清河赏青荷青荷映清河倾何青荷

8. 道士到市盗柿倒视

优化师生互动策略 篇10

课堂上学生互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性格、性别、空间位置等. 老师的教学风格也制约着学生互动的形成, 靠哪一位老师一两堂课是不能形成互动机制的. 在新课程 理念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有师生、生生的互动才有可能实现. 由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情境的创设、活动的设计、习题的解答, 都应该努力让互动成为可能, 在活动中学得知识, 形成能力, 获得方法. 笔者在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36除以3) 时 , 通过活动的设计 , 让学生参与学习 , 形成互动.首先我让学生想一想, 36除以3得多少;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进行交流;接着让学生摆一摆, 验证自己的想法; 最后通过实际操作师生共同完成竖式计算.这个活动设计“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 师生在互动中有效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种方式的教学, 师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师生互动得到有效实施, 真正把课堂当做一种活动, 使学生在“动”中“悟”, 在“动”中“想”, 久而久之, 养成习惯, 互动机制就形成了.

2. 提供交流平台 , 引领学生互动

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是一种多样的、综合的交际. 从交流的媒介看, 既有借助语言的交流, 又有借助直观教具的交流;从交流的形式看, 既有有意交流, 如上课、改作业、谈话、家访、课外活动的组织等, 又有无意交流, 如日常观察、言谈举止等. 这种交流形成一种错综复杂、密集不断、信息量极大的动态系统, 其核心就是通过平等交流来进行人类精神财富的再传递.

如何促进教师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的转变, 充分开发师生互相平等交流的功能,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首先必须摒弃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 改变过去以讲授法、谈话法为主的单向、双向交流方式, 确立以讨论、探究———研讨为主的多向综合交流的方式.

我校的一位老师教的“圆面积计算”一课, 使我深有感触.教者课上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让学生主动积极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交流活动, 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通过再创造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成果. 教者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对学习活动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控, 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 促进学生自主地走向结论. 课堂全程学生始终是主人, 通过小组合作, 学生思维在讨论中碰撞, 在交往中发散, 在争辩中明理, 在想象中提升.在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中, 老师一直处在与学生共同探究、研讨的位置, 教者旁白似的问题都是开放的, 整堂课师生情景交融, 气氛和谐, 情感共鸣, 关系平等, 不愧为一堂好课.

3. 尊重学生选择 , 鼓励学生互动

互动不能强制, 互动的生成是学生内心的需求和教学需要. 不是数学课堂中任何学习方式都必须采用活动. 只有学习自我不能解决, 需要相互协助才能完成, 这样的互动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的心理倾向去参与互动.一切都源自于需求. 如我在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中就深有体会. 课前, 我布置学生预习, 量一量一些圆形物体的周长, 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 有些学生就提出:“老师 , 你能不能在数学课上组织我们量一量校内圆形花园的周长? ”对于这一学习活动, 是否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呢? 我反复思量, 学生的选择是正确的, 于是我找来皮尺, 课上组织学生分组实地测量, 得出一些数据, 人人做笔录, 人人计算, 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体验中获取了新知, 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 又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实践证明:老师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择, 彼此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增进了师生的信任,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师生互动就有了基础. 由于活动的选择是学生自我提出的, 因此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就会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识到自身的价值, 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把个人与他人的行为、情感、态度联系在一起, 遵守共同的行为规则, 更加自立, 从而使互动更加充分有效, 更具和谐共存的氛围.

4. 捕捉重组信息 , 相机调整互动

从信息论上说,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 教学过程中, 由于不确定性的增多, 动态生成是现代课堂的一大特点. 审视当下的课堂, 教学中教师执行教案到底现象依然存在, 无视学生现象也时有发生. 这种乱象结局就是教死书, 死教书, 学生的创造性被泯灭, 课堂是一潭死水. 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 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 在动态中生成的一些问题、一些创新的想法都应该根据课堂需求加以利用, 变成课堂资源, 重组信息, 巧妙利用, 课堂会呈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例如, 笔者施教“角的认识”一节课时, 要求学生利用三根小棒拼角, 学生纷纷动手拼出了各种角, 有的拼出了两个, 有的拼出了三个, 并且相互展示了自己的答案, 教者也很满意. 就在此时, 有一名学生举手说自己拼出了5个角, 我一愣, 原来这名同学借用同桌的小棒拼成了一个五边形, 我并没有表扬他, 但让他到投影仪下摆出图形, 使所有的学生看到了他所摆的图形, 并数了数五边形内角的个数, 再让其他同桌的两名同学合作, 摆图数角, 兴趣盎然. 我选了一些典型的进行了交流. 由于教学策略的相机调整, 学生增加了操作并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的机会, 这样可扩充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培养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 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而综合能力越强, 反过来又可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总之, 师生互动策略的优化, 我们还需在继承中发展, 在实践中创新.

摘要:现代课堂, 师生互动成为师生的共同需要.数学课堂中, 如何优化师生活动, 形成有效的策略?从设计学生操作机会, 搭建交流平台, 尊重学生选择, 捕捉重组信息的角度进行设计, 能较好实现互动.

上一篇:作文教学小议下一篇:服务器虚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