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和维持

2024-08-12

激发和维持(精选九篇)

激发和维持 篇1

关键词:兴趣,数学教学,激发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 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教学活动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在这个活动中的作用重在“唤醒、激励和鼓舞”。调查表明, 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 而对该学科喜欢的程度主要视该学科内容是否有趣、有用以及对教师是否喜欢等因素。老师们都很重视师生见面的第一节课, 因为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就更容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新接班级时, 我经常跟学生说:无论你们哪一句话、哪一件事、哪一个动作, 大部分都可以用高中数学的有关课程来建立联系。因为这个内容无法事先准备, 常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他们要想尽办法来考倒老师, 因此课堂气氛活跃, 也正是展示教师应变能力、知识面的机会, 更能说明数学广泛的应用性, 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的培养与维持,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方面

兴趣的培养需要一定内容的刺激, 教学的抽象性和数学思维的独特性以及数学教材的形式化, 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学生们常常觉得数学难以理解, 枯燥、烦琐。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 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须根据数学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合理处置教学内容。

(1) 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悬念, 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班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 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 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巧设悬念, 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渴望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品尝学习的乐趣。

(2) 挖掘知识魅力, 引发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涵在知识本身之中的, 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 用教学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引发认知冲突, 引起学习兴趣。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 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 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二学习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的问题时, 学生常常会忽略限制条件, 我就把正解和错解都当做例题来讲解, 以一题多解的形式出现, 但却得出不同的结果。设置疑问, 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所在, 其效果远比老师单独讲正解与错解好得多。

(4) 把握难易程度, 维持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与作业练习过易或过难, 对学生兴趣的维持都是不利的。因此, 在选择补充内容时一定要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在这一点上, 我们教师常会走入选题误区, 这题也好, 那题更精彩, 结果一堂课下来, 教师是讲得兴趣盎然, 学生却是茫茫然, 或是作业难于完成, 最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非智力因素方面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从输入到输出的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 使即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化。

(1) 良好的师生关系。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向思维活动, 教师的学识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强烈的学生意识, 要热爱学生、欣赏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交流中, 学生感受教师的爱心、热心, 在心中必然“亲其师, 信其道”。

(2) 客观公正地评价, 及时表扬与鼓励。教师对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爱的需要”, 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 希望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获得赏识与高度评价, 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个动态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成功、困难、挫折、失败等各种情况, 对此教师要相应地利用表扬、中肯评价、诱导启发、鼓励激励等有效手段, 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 并帮助学生从失败走向成功, 引导学生追求克服困难的愉悦感, 体会解决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领略学习进步的成就感, 使学生不断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教师中肯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功感的获得非常重要, 学生若能经常受到这种成功的激励, 就会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对数学更感兴趣。

(3) 给予成功的满足。在学习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到成功的滋味, 使他们感到自己经常有闪光的时刻。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

三、教师个人方面

教师除了要展示数学知识的魅力外, 同时教师自身要有一定的教学魅力, 良好的数学教学是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持久兴趣的前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饱满的情怀、真挚的爱抚去对待学生, 它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教师只有德才兼备, 集朋友、导师、楷模于一身, 以人育人, 才能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地熏陶感化学生, 使之产生情感的共鸣, 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育技巧、深厚的教育科学素质和高超的讲授技巧。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 不断变化教学方式, 富有情趣, 给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 这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 要有层次节奏、协调完善, 更要起伏跌宕、环环紧扣。

数学教师的语言既要有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 又要有准确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师的语言艺术能极大地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 能直接创造出课堂的“理解气氛”。课堂教学需要亲和力, 更需要热情、激情, 这能使数学思维活动向广度、深度发展。

学生学习的外来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篇2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关键词:外在动机 强大动力 激发 维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在初中化学学习方面.学生有了强烈的化学学习动机,就有了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能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所以,只有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学习动机的作用是双方面的,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学习动机既可以作为教育的目标,也可以作为教育的手段,作为教育的目标,本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之一,而作为教育手段,动机因素就像智力、学习经验这样的认知因素一样,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就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提高其学习成绩,也可以通过强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巩固其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情感因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始终是朝着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出反应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认识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中激发与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以下主要谈一谈怎样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外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是将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在学生学习新的化学知识之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心理学认为,强化能产生刺激作用,有以积极表扬为主的正强化,还有以批评惩罚为主的负强化。心理学专家普雷马克认为,强化具有相对性,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出现的,也就是说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而且强化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用兴趣高的活动强化兴趣低的活动,才能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效果。例如对于放学以后的孩子,是先让他玩呢,还是先让他写作业呢?答案是先让他写作业,用“玩”来作为“写好作业”的强化物。外部强化可激发外来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课堂情境中,教师可以运用目标、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外来动机。

(一)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看到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学习目标具有指引学习的动机作用。长远目标的动机作用较为稳定和持久,但离开近期具体目标,其功能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要求。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要尽力与个人的学习能力相一致,过高的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差距较大,学生可望而不可即,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围之内,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也将进一步提高实现目标的动机。

(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例如,看到批改后的作业,考试的成绩等,既可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关于了解学习结果对动机的激励作用已为许多实验所证明。

(三)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具有强化作用。教师对学生作业、测验等进行评价时,不仅应打分数、评等级,还应加上有针对性的评语,这样的效果会更好。表扬、批评做为学习的外部诱因,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此外,教师的评价、批评与表扬,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习成绩较差、自信心较低的学生,应以表扬鼓励为主,使其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对于成绩较好,但有些自傲的学生,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注意观察,寻找可以挖掘一切教育材料。如见到学生学习,感觉精力有些不济之时,老师就走近旁边说,听别的老师说,同学们都很佩服你,说你学习成绩好,殊不知,成绩好里面不知凝结着你多少辛勤的汗水,为什么你的学习比较好,是因为平时你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劳动。这一句话,就是很好的鼓励作用,假借同学们佩服,是出自别人之口的,其实是自己想鼓励学生的。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懂得,学得好,别人才佩服,从中获得成就感,强化了自己的学习动机,在学习中找到兴奋点。

(四)适当开展竞赛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然而,竞赛必须适当。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因此,为使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竞赛要适量;(2)选择竞赛的方式,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例如,可以按能力分组竞赛,也可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已竞赛。

(五)用积极心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学生成绩的好坏不是一时能决定的,而且一个人学习品质不是学生本人所能决定的,只要学生尽力就可以了,切不可用超过学生能力之外的东西去强求他。在平时的教育上,注意到任何观点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善于用积极的一面去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尽可能避免让消极因素去影响学生的情绪。

(六)利用原有兴趣进行动机迁移

激发和维持 篇3

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任务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学生都有一颗好奇的心,他们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十分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应注意语调,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语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 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在教授“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一内容时,我们可采用多媒体呈现多个地点,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将如何从我们这儿到达那些地方?学生分小组讨论(Group-work),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与教材中学生们的方法作比较。然后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此情景。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积极,主动性得到极大发挥,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困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提高。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与禀赋。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

(2)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作用的历程,师生互动的性质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由一定的观念(诸如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等)支配其教学行为,对学生施加影响。而学生也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需要,理解、接受教师的影响,并在行动上做出反应。学生的反应又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教师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所以,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

五、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长久保持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我在英语教学中,常让学生以小组为主体,进行问题竞答活动,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成立英语课外活动小组,开展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小组活动;结合实际地组织英语竞赛,如: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策略研究 篇4

一、兴趣及其教学意义

兴趣的心理学解释通常是: 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分为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兴趣基于精神需要。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 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 积极从事这项活动, 并注意探索其奥秘。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 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 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 认识越深刻, 情感越炽烈, 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 但概括起来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 无论物质兴趣还是精神兴趣都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以防止在物质兴趣方面的畸形发展, 在精神兴趣方面的消极发展和追求。

第二,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活动过程的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是指对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的兴趣。只有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持之以恒, 目标明确, 取得成功。

人的兴趣还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等品质。

兴趣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兴趣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 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学生的认识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兴趣具有社会制约性, 学生所处的学校、班级环境不同, 其兴趣就会有不同的特点。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 一名小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就可能激励他利用各种学习英语的机会积累英语知识, 为将来的学习打基础, 作准备。

第二, 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智趣活动, 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 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

第三, 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 会促使他刻苦探究, 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 而且会大大改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由此可知, 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发展, 知识得以丰富, 眼界得到开阔, 并使人善于适应环境, 对生活充满热情。总之, 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许多学生都有这种思想, 我喜欢这个学科的老师, 就会努力学习这门功课; 反之, 就会厌倦这门学科。正所谓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众多因素中最突出的因素。教师真诚对待学生, 关心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 投注真诚的爱心, 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爱和温情, 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后, 他就会从内心得到鼓舞、激励, 并愉快地接受教诲。同时, 教师应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师生交往中, 充分展现个人教学魅力, 使学生敬佩你, 爱戴你, 自然就会配合你。

2. 营造愉快、安全的课堂学习氛围。斯特维克认为, 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学生在轻松、安全的气氛中学习, 有助于他们集中精力, 增强信心, 勇于参与, 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 作为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外,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新鲜感和活力的课外活动, 如朗诵、唱歌、讲故事、以及创办英语角、英语墙报、校园或班级刊物等, 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丰富语感, 开阔视野。

3. 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及趣味性。 “最佳挑战度” 理论指出, 那些容易完成, 不能积极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学习任务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而那些难度适中, 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学习任务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 要想使教学内容富有挑战性, 教师首先要对自己学生的语言学习情况和语言水平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对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给予正确的定位。要想使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学习内容应该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 尽可能地贴近他们的生活。

4. 以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任务呈现方式能够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特别关注, 所以教师们要尽力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直观化。实物、图片、录音、电教等直观教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语言现象。

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和谐宽松、情深趣浓、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英语的课堂氛围, 使教师的 “教”、学生的 “学”达到和谐统一, 用英语本身的魅力来唤起学生对英语的喜爱, 让学生在清新的感知活动中掌握知识, 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 真正领悟到英语知识的精彩、美妙和有趣。

摘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 除了获取应有的知识外,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自身出发, 努力寻找保持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持续兴趣的有效方法, 继续激发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增长自信心和成就感, 继续喜欢和热爱英语, 促进良性发展, 提高教学效率, 为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而服务。

论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 篇5

【关键词】学习动机 激发 维持 就业

一般来说,那种“既具有稳定的远景性的目的和动机,又具有与活动及其直接的结果相联系的近景性的动机,最能推动青少年不断的努力学习。”所以,在教学方面,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学习目的,不仅要讲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也要说明白学习对个人的意义有什么;还要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近景性动机,来帮助他们渐渐树立起较为深远的间接性的远景目的和动力。只有激发了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价值与意义,如果只是一直用分数和排名等一些外部动机来刺激学生,由于大学生的心理还是处于发育的起始阶段,压力过大会很有可能适得其反,非但不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还很有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样会让大学生认为分数识衡量一切的标准,从而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的误解。

一、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大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课程中是来自于在教学当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就需要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去涉及有关的内容,把激发大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当作是教学的一部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有老师课堂的讲解,还有一种方法让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就是他们对于课本内容本身的品味。因为每本教材在编纂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问题,知道他们现在是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初始时期,是能够让大学生在最需要有关引导的时给予他们与之相联系的道理。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语言学科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语言教学中,可以预习为切入点,通过不同的篇章训练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自评和互评的方法。在新的《语言课程标准》中针对语言学科的特点,做出了清晰的阐述,作为语言教师要先清楚明白其精髓,然后对于概念进行整合和利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言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也就是通过语言这门学科来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这也是所有学科所共有的;工具性是语言学科所特有的,因为语言学科是有培养笑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种实用功能。工具性也是语言的根本属性,人文性是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掌握工具性,是语言教学的关键,人文性则和工具性不一样,它是要巧妙地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它们二者要有机的结合。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好的把握学生,了解学生,进而知道学生的感兴趣的点让学生感兴趣的点,进而来加强这个兴趣点,让兴趣转为永久的兴趣,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提出相关的问题,来引起少年儿童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比如在语言教学中,最好在上课的一开始就引起大学生的兴趣,这样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大学生都会保持这种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设问题情境的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利用学科的特点,抓住课文内容的吸引性和曲折性,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用情绪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的调动方面研究来看,因为大学生年龄相对来说较大,因此与其说是调动,不去说是学科课程更需要好好地培养。自从意识这个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以后,假恶丑和真善美就一直贯穿着人的发展历史。如果要培养大学生的情感,从一开始就要从小处着手,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无论任何一门学科,它的教学目标都要从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教学,非常注重大学生全方位的发展,进而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每个大学生获得知识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却不是这个,它是想让学生成人、成才。如果没有成人的前提,那么成才也是说不上的。大学生在学习中基本无法调动他们自己的学习意志,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学生是不知道学习意志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作为大学教师就要首先启发学生,让他们知道如何才能把学习意志的概念和自己已有的概念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他们迟早都会踏入社会去和他人交往,进去而从事社会中的某项工作。然而社会迎接学生的不都是一帆风顺,更多的却是种种困难。但是作为教师,就应该负担起对学生的责任,帮助下一代从小树立宏伟的志向,来提高学生们做事的自觉性和效率性。

意志行动是以较为明确的行动目的为基础的,那么它的学习目标是否可行、是否具有较为远大的社会意义都将有可能决定着大学生往后能否会抑制自己的私心和会不会牺牲自我;学生是否具有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理想也将有可能决定着他们往后是否可以在困难面前尽可能的不低头,迎难而上,勇往直前。所以在教学课堂中老师在向大学生们传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从而使他们树立起伟大的志向和坚强的信念。因此,教师要尽量组织学生适当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实践调查。进而来培养大学生生存的能力,加强对错误观念和想法的抵抗力。

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尤其是就业前景教育会对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这些不但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起着关键的作用,也还对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建立以及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学习动力[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6.

[2]周宗奎.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1.

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篇6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 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 把需要解决的新数学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 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 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凝聚在一起, 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例如, 在教学“倒数”这一概念前先板书一长串等式:8× () =2/5× () = () ×1.75=1.5× () = () ×2.5=1, 然后问学生, 谁能很快填出这一连串等式括号中的数, 使其结果都等于1?这一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都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一会儿后, 教师迅速用彩色粉笔填出结果, 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 这时教师才引进“倒数”的概念告诉学生。教师是运用倒数的知识来填写的。这样的学习, 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上来。

二、采用有趣的、变换的呈现方式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 要讲究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物化的形式呈现或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加以呈现等, 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 在教学实际问题“一只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的体重, 一头牛的体重等于2匹马的体重, 一匹马的体重等于5个人的体重, 一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 一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时, 在黑板上贴了一个天平的模型, 秤的左边放一只大象, 右边放8头牛的图片, 以此类推, 这样抽象的数量关系寓于直观形象。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形象的支持下, 在积极的学习情感的驱动下, 很快弄清楚了其中的数量关系, 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组织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 通过主动的认知活动去发现知识的结论, 能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 尝到学习的乐趣, 会进一步激发后续学习的动机, 组织学生发现学习, 关键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 让学生通过“认识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 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覆盖规律”一课时, 我用课件出示了2010年10月的日历, 并告诉学生:“不管框住哪九个数, 都能一下说出它们的和是多少?你们相信吗?”学生面露疑惑, 于是我把它放在日历上, 正好框住九个数, 然后一下报出答案, 学生通过计算知道正确以后更是惊讶, 不过有的学生觉得可能是老师事先算好的, 要求他们来框数, 我来报答案, 正合我意, 又进行一轮后学生心服口服。不过, 这时已经有学生跃跃欲试, 似乎找到些门道了, 于是我顺水推舟, 让他们去观察日历上的数看看是不是有规律?有什么规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学生发现了“矩形数阵, 巧妙求和”的规律与方法, 最后通过拓展让学生验证自己的发现。整个过程都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维持。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反馈具有激励学习动机的功能, 而一般的, 学生的回答得到积极的评价, 尤其是表扬, 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 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特别是学生回答错误时, 要利用“滞后评价”“内隐评价”等教学艺术, 变可能的消极评价为积极评价, 或者淡化学生的失败意识。事实上, 学生许多回答错误, 往往是“部分”答错, 这时教师可用“这题求的是什么?你有没有做完?再想一想?你还能回答得更完整吗?”等加以启发, 待一一纠正后再作评价, 这样的反馈仍然是及时的。

激发和维持 篇7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终身学习理念的盛行, 网络化学习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自1999年我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第一批网络教育学院以来, 网络教育在我国已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截至2006年, 全国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 累计注册学生400多万, 已毕业学生100多万人。越来越多的各级各类学习者投入到网络学习的热潮中。但网络学习者学习动机现状不容乐观, 加之网络学习环境本身存在的虚拟性、开放性、自主性及监控难等特点, 给网络环境下学习的有效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学习动机是促使学习者进行学习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或内发力量。网络学习中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行为产生的支持性条件, 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是提升网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 网络课程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令人担忧。一项针对网络学习者学习行为调查显示:网络学习者对网络课件的访问率为54%, 全部学完课件的比例仅为13%, 参与师生交互的学习者的比例仅为14%, 学习者对网上课程学习平台的兴趣适中偏下。究其原因, 主要是网络资源繁杂, 网络课程内在激励策略匮乏, 导致学习者学习动力不足, 甚至缺乏学习动机、学习动力和学习目标。因此, 研究网络教育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对网络学习者自主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 动机激发与维持影响因素及现状与问题表现

网络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 体现出“基于网络”和“学习者自我控制”的学习。因此, 网络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所面对的不只是语言和文本信息, 更是集多种感官通道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 不限于有预定顺序的信息序列, 而是可以按照学习着思维方式自由跳转、自由展开的立体信息空间, 学习者可以自定步调、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来展开学习进程。

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设计核心为网络课程开发。网络课程的开发在其分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及评价阶段都要考虑动机因素。从现代系统理论角度分析, 网络学习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过程, 存在许多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因素, 其中主要包括学习者主体方面及学习环境外在方面。在实际网络学习活动中, 尽管这些因素的影响角度和程度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各不相同, 但无疑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和完成的效果。网络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的学习, 师生时空分离, 缺少教师对学习者的实时监控或权威辐射, 学习者的学习得以进行完全依赖于学习者自身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动机、自主意识和自我调控, 与传统课堂学习存在明显差异。但同时网络环境中的浩瀚信息资源便于学习者学习的同时也导致了学习者的信息迷航。使学习者表现出浮躁、随意、时间浪费、迷航、排斥甚至认知超负荷等问题出现, 进而影响到学习中自我效能感的降低。

网络教育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时空局限, 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具有的种种优势给无穷的知识探索和独立学习开辟了新的领域, 然而,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 网络教育在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方面却存在着强调学习资源和教学支持服务体系等外在建设, 比较忽视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激活。在有关网络教学产品如网络课程、专题网站、网络课件、信息资源库和网络教学平台等的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中, 关注较多的是资源的数量提供和技术手段应用, 开发的网络教学产品大多以呈现图文声并茂的教学材料和教师讲稿为主, 注重内容的呈现与讲解, 而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策略的提供、学习方式的指导尤其缺乏激发学习者动机的交互设计, 忽视了网络学习环境、交互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动态影响, 对如何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动其积极参与, 如何增强学习者的责任感, 网络教学设计中均未采取足够的有效措施, 严重影响了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

三、网络环境下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一) 基于认知负荷考虑, 设计开发学习网站。

认知负荷是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需要加工处理信息所需的认知资源的总量。认知负荷的强度与学习者心智努力的程度, 学习任务的难度有关。认知负荷的大小与工作记忆的有限性有关, 只要认知活动中需要同时加工的信息数量超过了工作记忆容量, 就会出现认知超负荷现象。同时认知负荷体现多维构成, 主要包括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和受到认知负荷影响的评价因素等。因此学习网站设计开发中所包括的任务环境特征 (任务的结构、新异性、时间压力等) , 主体特征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和先前知识等) 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 (动机或唤醒水平等) 等均需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及认知负荷问题。因而基于认知负荷考虑设计开发学习网站有助于从根本上适当降低学习者学习压力, 进而在学习者可以认可和接受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 有效激发学习动机。

(二) 良好学习环境创设, 方便快捷有效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学科知识、信息、学习操作、学习工具、学习交互、及时评价、学习氛围形成等;学习环境的设计要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 将教育教学理念、传播理论, 信息与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结合进而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应用;网络学习环境以虚拟环境为主, 如何创设出吸引学习者兴趣, 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学习环境是进行网络教学的关键要素之一。可以如设置一定问题情境、组织研究性学习进行协作交流完成意义建构促使学习者积极思考, 形成寻求解答欲望, 促进有效合作进而有效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三) 提升多媒体呈现方式, 序列性组织知识结构。

通过采用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 给学习者新颖、好奇感同时一定要考虑知识呈现中的组织序列性, 以及多种媒体功能的充分有效发挥, 即考虑到该用视频的地方采用视频, 图片显示即能说明的选取图片信息即可, 因而, 要求设计开发者要充分深入挖掘信息内涵与外延, 良好有效组织后进行知识呈现以便多渠道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如导航的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者良好有良好有序学习而避免信息海洋中的“迷航”。进而设计制作人员应对网站的信息架构和站内搜索进行分析和优化。

(四) 有效网络维护与及时更新, 促进动机有效维持。

网络学习环境下, 开发者、教师、管理员等与学习者由于时空分离, 缺乏组织管理者和学习者情感交互与学习交流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也缺少沟通互助。因而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体现某种程度的焦虑与孤独。很多学习网站建设初期做的非常好但建成后似乎大功告成, 缺少教师及组织管理者的有效网络维护和信息及时更新, 使得学习者慢慢失去学习兴趣, 动机难以维持。因而需要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现教师及组织管理者的教学主导职能, 注重交流与互动。

(五) 创设友好协作学习氛围,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学习、成才的外部条件。当学习者置身于良好互动和协作交流的学习氛围中时, 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良好的学习观念和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网络教学中的有效充分互动, 可以弥补时空分离造成的交流障碍, 增强相互认同。同时可利用论坛、聊天室等多种交流通道在线提供学习支持, 以强调通过协作与互助合作完成学习, 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 及时有效的评价制度, 促进反馈与激励。

网络学习中的学习者认可学习内容及其价值时, 往往会为自己设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进而提高网络学习的有效性, 并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监管。因而提供及时有效的评价制度, 进行人性化的学习督促及激励等帮助学习者通过评价结果反馈来调整策略, 从而促进网络学习的自我调控。激励性的学习评价能使学习者受到鼓舞, 产生成功感、自尊感和自信感, 从而不断地提高学习动力, 激发学习热情, 有效激发学习者行为动机, 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现今网络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缺乏是制约网络环境下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大多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特点, 决定了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策略在网络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 对网络环境下完善的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有效体制建立应予以高度重视。

摘要: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部动力, 对学习者起到激励和指引的作用。网络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励和启发, 维护和保持学习者的网络学习动机和动力继而促进网络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网络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冯锐, 张浩.关于网络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效策略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激发和维持 篇8

关键词:情境兴趣,引发兴趣,维持兴趣

情境兴趣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于个体参与其中而产生的兴趣, 是兴趣的情境方面。情境兴趣唤起后, 可以提高主体的注意力, 从而加强主体的认知作用与坚持性。情境兴趣与个人兴趣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可转化为个人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 因学生个人兴趣的不同而采用不同教学方式是难以实现的, 而采用一些激发情境兴趣的教学方法却是切实可行的。兴趣的培养重点在于情境兴趣的激发与维持。由于初二学生初学物理, 个人兴趣暂未形成, 故该阶段是培养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重要的阶段, 同时也是研究情境兴趣的最佳阶段。因此本文以初二 (初学物理一个月) 学生为对象,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初二学生的物理情境兴趣水平。

一物理教学应注意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的有机结合

初中物理情境兴趣结构包括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两方面。激发兴趣主要在于实验与学科特点, 而维持兴趣主要在于情感、价值与师生互动。激发兴趣与维持兴趣是情境兴趣的两方面, 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激发兴趣是瞬间的, 而维持兴趣时间相对较长, 并且最终可能转化为个人兴趣。

初中生对观察实验现象:实验仪器、装置, 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等具有极大的兴趣, 故在物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 如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轮流让学生做实验助手、帮助老师保养仪器, 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程序, 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 引发学习兴趣。

物理知识逻辑性强, 较抽象, 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暂未充分发育的初中生来说相对较难, 尤其是对各种单位的换算, 物理学的各种概念很容易混淆。对此, 老师一方面要利用实验来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另一方面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识, 化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实验操作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这种兴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缺乏稳定性、持久性, 物理学本身的新奇性等学科特点所引发的学习兴趣也维持不久, 因此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 要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物理情境兴趣的维持主要包括三个因素:情感体验、意义与师生互动。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物理时很强烈的一个因素, 也是解释方差最多的一个因素。正性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也是兴趣的核心结构。在物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物理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 物理教学也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习的重要意义, 利用物理学实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资料,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在情感、意义上同步发展, 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与维持兴趣, 促进情境兴趣向个人兴趣转变。其次, 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培养。初二学生年龄小, 价值观尚未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学生自尊、自信得以形成与维持的关键因素, 也是学习兴趣引发与维持的主要因素。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教学方法, 更要注意培养对学生表达尊重与关爱的方法, 合理利用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二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要注意性别差异

男、女生在情境兴趣总分及大部分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但值得研究者与教师注意的是, 男、女生在情感体验与意义上存在差异, 男生的情感体验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而女生的意义得分高于男生。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 让女生在物理学习中体验到更多的正性情感。如在课堂上要适当给女生提供一些相对容易回答的问题, 并及时鼓励与表扬, 让女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不断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其次, 要有意识地为女生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 如上实验课时, 更多地让女生作一些简单实验的助手, 帮助老师制作、分发、保养实验器材, 在与教师的交流及同学的肯定中, 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增强物理学习兴趣。再次, 要充分利用女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及物理学史中的一些趣事, 如苹果落地的故事与牛顿的引力定律融入到物理教学中, 增加物理学习的趣味性, 同时这些有趣的故事也可以减少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

而男生对于物理学意义的认知就低于女生, 这对于物理学习兴趣的维持也不利。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注意将物理学与生活现象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对学好物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 可以利用男女生搭配的合作性学习, 将学习材料按难易程度分组, 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与爱好分配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在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 男生在女生的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物理学意义的重视, 而女生在与男生的交流中, 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被他人重视的感觉。合作性学习也有助于男女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Krapp, A.Interest, l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IN P.Nenniger (Chair.) , Task, 1989

激发和维持 篇9

关键词:中职声乐教学;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机是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学习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学习进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只有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笔者所从事的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从近年来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入学门槛低,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普遍较低,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不突出、学习方法不得当等问题比比皆是。唱歌跑调、识谱慢等因素导致她们不爱唱,不敢唱,缺乏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但是,经与学生交谈发现,她们渴望唱出美妙的歌声,渴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认可。也就是说,她们有努力学习的意愿,有被认同、赞赏的心理需求。因此,如何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声乐学习动机,进而培养其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依据苏联教育学领域提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为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和推动,都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的,并通过具体条件所许可的一系列动作来完成。”的教育理论,我在声乐教学中尝试利用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其学习动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对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优化并重组教学内容,激起学习兴趣。

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立足学生实际,精选了一些艺术性强、学生易于理解且难易适中的声乐曲目,如《送别》、《金风吹来的时候》、《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同时,减少声乐专业技能、技巧训练的成分,强调声乐课的综合性,集艺术歌曲演唱、视唱、音乐欣赏、幼儿歌曲表演唱等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使她们能够适应幼儿园音乐活动课程的岗位需求。

为了更好地提高声乐教学效率,我尝试对教学内容重新组合。比如:艺术歌曲与幼儿歌曲、视唱与艺术歌曲相结合,这种重组方式的可行性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明确教学目标,并把握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上学期的一节校级公开课上,我上了一节艺术歌曲《摇篮曲》与幼儿歌曲《春雨沙沙》相结合的声乐课。学生通过观察、聆听教师的示范演唱,能够对比感受艺术歌曲《摇篮曲》与幼儿歌曲《春雨沙沙》演唱的不同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歌曲,掌握两种唱法的主要特点和歌唱方法。

实践证明,难易适度、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会增加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度,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二、采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并维持学习欲望

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疲惫和厌倦,大多源自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与乏味。所以,探究以学生音乐活动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1.情境教学法,带领学生进入音乐

每首声乐作品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内容和音乐情感。比如: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表现了一幅在美好的夜晚,母亲哄摇篮中的宝贝入睡的情景。整首歌曲抒情温馨,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浓烈、深沉的爱。在教学之初,首先应让学生完整地欣赏这首声乐作品,在聆听中想象音乐描绘的画面,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基本情感,获得对音乐的感性认识,从而进入到音乐意境中来。

在学生初次感受声乐作品时,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她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对音乐的理解,为歌曲设计一个MTV(音乐电视),然后各组派代表展示设计方案。展示方式可以是文字叙述,也可以用绘画方式等。

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声乐学习从聆听想象、情感体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对音乐的感性认识,才能为进一步的理解音乐打下良好基础。

2.问题引领法,引领学生深入音乐

问题引领法,贯穿声乐课堂的始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声乐学习步步深入。比如第三学期所教的艺术歌曲《红豆词》,歌词选自文学巨著《红楼梦》,是贾宝玉所唱的词。它是一首艺术歌曲,也是一首爱情颂歌,曲中蕴涵哀怨和呐喊。全曲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础,此节奏型自始至终贯穿全曲,再加上环绕式的音调,似吟似诵地表现了含蓄深沉的情感。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逐步设计问题的:在学生初次欣赏歌曲时提出:歌曲的基本情绪怎样?歌曲速度、节奏、旋律有何特点?当教师介绍歌曲后,再次欣赏时提出问题:歌词表达了贾宝玉怎样的心情?蕴涵了他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歌唱状态、气息和声音来表现?在学唱歌谱时提问:歌曲第一乐句的节奏是全曲的基础节奏型,后面的节奏型是如何发展和变化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在学唱歌词时提出问题:歌曲情真意切,怎样演唱才能做到“以情代声、声情并茂”?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需要学生通过仔细聆听范唱、观察老师的示范、思考分析、小组讨论、练唱体验等方式来逐步解决问题。这样,能不断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她们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感受,从而促进她们学习积极性的不断高涨。同时,在问题引领下,声乐教学逐步深化,实现学生从感受到理解,进而表现和创造的过程。

3.小组合作探究、展演法,促进学生表现音乐

学生单独演唱,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往往存在一定困难。而学生的合作探究与展演则是她们喜欢的一种学习表演方式。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幼儿歌曲表演唱的教学,可采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弹唱儿歌-学生学唱儿歌-教师示范儿歌表演唱-学生小组编排、展演儿歌表演唱-师生互评。在学生小组合作编排、展演的过程中,小组每一位成员都需要参与其中,献计献策并配合练习、展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可调动每位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使她们在团队力量的感召下展示出最好的自我,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以上三种教学法是我在声乐教学中最常用的几种方法。其实,一节足以让学生保持兴奋点的声乐课堂应贯穿更多的以学生音乐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现以一节区级公开课《青春舞曲》为例,做一详细阐述。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渗透了多种学生音乐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歌唱、律动、节奏读词、打击乐演奏、欣赏视频、人体乐器演奏等。

“打击乐器演奏”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用打击乐器铃鼓、碰钟为《青春舞曲》编配伴奏。我要求她们先分别用一种打击乐器随音乐敲击,然后两种乐器合奏,没有乐器的学生随音乐演唱,最后加入人体乐器“演奏”维吾尔族舞曲的典型节奏。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人人参与,相互配合,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和谐而有序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音乐律动”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围绕《青春舞曲》这首歌曲,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预习作业让她们在课下练习,即“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歌曲节拍特点创编带有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律动。”为什么安排学生课下练习呢?因为这个律动的创编有较高的要求——要带有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所以需要学生在课下探讨、练习相关的舞蹈动作。她们通过研究、练习 ,不仅体会了歌曲的节拍特点,而且感受了这首歌曲特有的维吾尔族舞曲的韵律。实践证明,学生分组展示的律动既简单易行又具有维吾尔族舞蹈元素,成为课堂一个亮点。

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唱、听、看、表演、创编,调动全身心去感知歌曲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理解力和表现力,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演唱和创编歌曲。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而且能较好地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她们在各种音乐活动中不断发现、体验、创新,享受声乐学习的快乐,提升各种音乐能力。

三、利用外在力量,刺激内部学习动机

教师的表扬、竞争的奖励…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外在条件,这种外在力量可刺激并转化为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成为学习的推动力。

1. 及时做出教学评价

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其上进心、自信心等。声乐教学中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运用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受到评价之后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声乐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外在动机向个体内在需要的转化。

下面是我在声乐教学中为学生小组合作创编、表演儿歌设计的评价表: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自评 互评 师评

小组成员参与的积极性

创编合理、有创新

小组成员配合默契,表演完整、流畅

唱、演协调,有艺术感染力

2. 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及时了解其学习的结果及不足,利用反馈作用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在声乐教学中,每隔两周要进行一次回课或阶段性测验,并在学生回课时对其进行指导及打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3. 开展竞赛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舞台声乐实践。

竞赛是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好胜动机,发挥最高水平,提高学习效率。

声乐教学中可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艺术歌曲演唱或儿歌表演唱比赛,学生互评互学,分享他组成果,反思本组优缺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

比如,在第三学期艺术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学唱中,当学生已唱熟歌曲、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学生自由组合的编排和演唱的比赛。比赛第一名是四位同学的组合表演:由两位同学演唱歌曲,其中一位扮演歌曲中的姑娘,另外一位扮演那位倾慕姑娘的小伙子,第三位用“a”音轻声伴唱,衬托歌曲抒情浪漫的气氛,第四位用打击乐器三角铁为演唱伴奏。她们的设计新颖有趣,配合自然默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都表现的十分积极踊跃,其他组的表演也各具特色、各有亮点。不难看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在比赛的热烈氛围中各显其能,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另外,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舞台声乐实践活动,如各级各类声乐比赛、声乐类文艺演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以锻炼,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声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声乐学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学生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困惑。

而声乐教师的任务就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活动的空间,让她们在各种音乐活动中成为声乐学习的主体,体验声乐学习的快乐,掌握声乐演唱的技能,为她们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第3版.卢强主编.北京出版社,2010.11.

〔2〕金虹.学习动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初探.理论界,2005.0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激发和维持】相关文章:

激发与维持07-20

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08-23

维持判决04-19

维持透析05-08

静脉维持05-29

维持方法06-01

《维持》06-20

价格维持08-13

维持因素08-15

长期维持08-25

上一篇:高校园林专业下一篇:中国住房养老保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