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学教育

2024-07-03

高校美学教育(精选十篇)

高校美学教育 篇1

一、美学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兴趣

纵观我国高校教学现状, 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 尤其是理论知识较难的理工科抽象科学理论知识的兴趣普遍较低。通过有效的美学教育, 学生不仅会热爱一切美的现象, 也会热爱相关的美学理论, 会不由自主的深入探究美现象中深藏的“美”的本质, 自然也就会让学生们将这种对理论本质的追求和探索移接到其他学科上, 激发学生对各科抽象理论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每个人的大脑结构是高级智能活动的主要体现, 是人们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场所, 一般人的大脑可分为左脑、右脑, 两个脑半球分工协作, 具有自己的思维活动, 其中右脑主要负责形象思维, 具体包括创造、识别、想象、艺术欣赏等;左脑主要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中枢, 具体包括计划、逻辑、次序、语言等。美学教育的科学研究过程中, 不仅需要左脑的抽象逻辑思维, 也需要右脑的形象思维, 经大量科学事实研究证明, 美学和艺术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不仅可有效刺激人们大脑的右半脑处于极度活跃状态, 触动人脑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左、右半脑的快速、有效沟通, 形成并发展创新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三) 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美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感染力、形象力, 可陶冶人们的心灵, 实现“以形悦人,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的教育职能,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 受到拜金主义、庸俗作风、非理性主义思潮、淫秽书刊等低级趣味环境的影响, 美学教育对于净化人们心灵, 清除污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学教育可以向学生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 以美的方式慢慢感染、陶冶人的美好情感, 让学生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情趣, 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念。因此美学教育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能力,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对美学教育课程建设认识不全

各大高校教育一直以来, 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教育, 导致美学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较低, 没有得到高校管理者及教师的高度重视。且现代美学教育专业教学人才匮乏, 很多美学教师并非美学专业科班出身, 大多数直接由和美学知识相关课程教师作为兼职担任, 导致美学专业教学的专业性较差。

(二) 美学教育内涵混乱, 并没有贯彻实施美学教学的真正价值

美学教育的主要教学职责是为了让学生发现美、懂美, 教育并美化学生的心灵, 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大学生们能够经常欣赏美, 并深入引导学生参透美学教育的内涵。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准确定位美学教育价值, 常常将美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品德教育发生混淆。三者之间实际上存在很大的区别, 比如艺术教育主要是传授学生一些基础艺术知识, 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品德教育则是让学生学会生活中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标准。由此可见, 美学教育与品德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巨大差异, 如果仅仅将美学教育局限于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 那么根本上就没有发挥美育的教育价值。

(三) 高校美学教育与学生的审美实际存在严重脱节

传统的高校美学教育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学内容学术性较强, 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单一、枯燥, 导致学生的美学学习兴趣低下。比如在欣赏中国画的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实际, 教学内容要不是讲授元素应用、景物搭配等过于专业的内容, 要不是就是仅仅局限艺术品欣赏等过于浅显的知识,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也有的高校教师在美学教育中, 让学生经常去赏析“建筑美”“科技美”等和学生生活实际完全脱节的内容, 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 教学效果较差。

三、提高我国高校美学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 全面认识美学教育

高校管理者以及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 进一步深入认识美学教育本质, 提高美学专业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美学教育和高校中的艺术教育、品德教育具有密切联系, 存在一定的共同点, 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现代美学教学中, 教师应联系这三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进行灵活教学, 做到相互渗透, 相互融合。比如, 在“尊老爱幼”的道德准则学习后, 教师应继续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更高层次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别能力, 以及对美的认知, 能够自己独立欣赏和评判自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二) 让学生在教学中感悟美学的美

美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美学是一门研究一切美、美感以及美的创造规律科学, 美学应研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 具体而言, 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学问题, 具体应包括生活中的技术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等学科。因此在美学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社会真实生活的渗透, 自己平时应多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用心去感受生活, 多收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导入教学。比如在欣赏中国画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应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 比如讲解画面的结构搭配、相关元素搭配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多讲解一些衣着上的搭配方法和原则, 使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应该丰富教学内容, 创新教学方式,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欣赏中国画的相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按照中国画进行摹写, 同时应根据相关的表现方法进行模拟创作。

(三) 提高美学教材质量

任何学科的教材是教学教学、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引导着整个学科的教学方向, 教材质量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美学教育的质量, 美学教师应重视教材建设, 进一步完善美学教育教材内容和结构。完善的美学教材不会应该包括关于美学的相关概念、方法、技巧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同时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应注意把握内容讲解的度, 内容讲解得过于专业不好, 也不应该讲得过于浅显, 让学生们能够基本听懂的基本前提下, 能够循循善诱学生深入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了解美学的本质。

综上所述, 在当前素质教育时代, 美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美学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 高校管理者及教师应提高对美学教育的全面认识, 将生活引进课堂, 让学生们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美学的美, 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 全面提高高校美学教育质量,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 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 美学教育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 促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基础, 也逐渐得到各级院校的广泛关注与重视。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近年来也逐渐加强了学生的美学教育, 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有一定提高, 但在实际教育中, 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学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分析了我国高校美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几点加强高校美学教育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美学教育,作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孙荣春.大学美育.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2.

[2]王放.关于美育的边缘化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术交流, 2012 (4) .

[3]杨郁.美育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 2012 (18) .

高校室内美学课题与实施方式论文 篇2

针对在公司的深入实践与设计方案的制作,感受到课堂教学与公司工程项目设计方案制作中所存在的真正不同之处。若想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佼佼者,要明确在学校学习期间对专题课题设计课堂实践教学的学习重要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只有在实习过程中才能真正领会与运用,完全减少了第二次学习的长期训练,以达到直接就业岗位的要求。回忆我校室内专题课题设计的课程设比较丰富,实践教学环节设D比较正规和细致,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实习实践,对于室内专题课题设计的实践教学,也总结了个人对于这些课程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室内专题课题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意义

室内专题课题设计教学针对具体设计课题设计来充分发掘学生室内设计的创造力的潜能,从而来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室内设计中实际方案设计问题的综合实践设计能力。有时会通过设计一个完整的专题课题而进行的教学训练任务,其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企业资源、工程项目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等,把模拟、虚拟专题课题和实际工程项目课题、概念创意课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室内专题课题设计教学是室内设计中实践教学方式的一个垠主要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某个专题课题为核心主体,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为主导,学生实践设计为核心。授课教师与学生完全可以共同进行信息的收集、策划设计的计划、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于设想、设计方案的制作、模拟设计方案的实施、成果展示的汇报、最终成果的评议等,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埕解了室内专题课题设计所规定的埕论知识,同时又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提升综合实践创造能力,也可以将讲授的知识通过模拟或实际工程项目来实现。其成果展示可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国内外专题设计比赛、行业(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组织任课教师与授课学生参与到室内设计相关的实际

工程项目,全程体验项目信息的收集、策划设计的计划、设计方案的初步确定于设想、设计方案的制作、模拟设计方案的`实施、成果展示的汇报、最终成果的评议等,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的高校社会声誉与经济效益。

二、室内专题课}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

1、关于我校室内专题课题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分析

为了符合行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制定了“1+1+2”的人才培养模式,而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也秉着此培养模式而制定。增加大呈的创作实践课程,如室内家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别墅专题设计、小区观设计、建筑与环境设计,以及建筑空间和观规划的专题设计,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学生的创作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思路;能充分的与实际工程相互结合,真正与行业、企业接轨。这种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当前行业所需求的设计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理论讲授以后,结合工作室教学模式和教学基地建设及项目合作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室内专题课题设计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实践教学环节。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建筑基础有着紧密关系,任何室内设计都是圉绕着建筑来进行的,如果脱离了建筑为主体的室内设计都是空谈,永远停留在概念和艺术创作上;室内设计与使用、居住者的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同时室内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质堡。因此我校开展的室内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未来就业的行业所需的能力。例如,办公空间设计教学,利用讲授了解室内空间的结构、装饰结构、装饰界面和装饰效果给人的心理所造成直接的影响;室内设计的生态环保性,室内环境所包括室内的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和空气环境等;室内环境的设计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煅本质的因素;室内设计的美学特点,就是用美学原理去整合科学技术的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包括声、光、电等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的科技成果。将以上的理论知识真正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设计制作,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室内设计的“学、产、研”的目的。

2、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室内专题课题设计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

成立工作室是{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与实践的主要教学主题,及满足教师社会实践,也满足学生将教师的实践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工作室的实际工程项目完全作为室内专题课题设计的教学主题与主体。教师可以通过专业方面的教学引导,提{和挖掘学生对于某项主题设计的兴趣点,把实际项目通过整体分析、系统讲解、并且切入学生学习兴趣点、专业知识点来适应、满足教学要求,从而逐步导入各个知识点,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能力。

3、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核心实践教学的实施方式

高校美学教育 篇3

陈 肯,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艺术系讲师

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和彼得M·套伯曼在著作《理解课程》中论述了把课程理解为十一种文本,其中专门用一章论述了“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而“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就已经有好几种流派,“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中以Harry Broudy和Hamblen为代表的一派,极力将音乐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这在多元文化及多学科发展的今天,哪一门课程为中心,都将是很难界定的。在“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中,如Ronald E· Padfham——课程是“动词”,也是一种“媒介”、存在体验课程(currere)和集体创造。我们将高校公共音乐课堂建构在“把课程理解为美学文本”基础之上,期望对公共音乐教育是一种在“……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交流和合作”中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努力。

这给予我们教师在授课的方法论基础上必将有新的启迪,必将推动整个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最优化。

高校审美教育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在审美教育课堂,学生反对教条式的理论解读和“文人”化十足的课堂灌输。尤其对非音乐专业的理工科学生,普遍对东西方传统文化音乐感到陌生,对近现代以及当代音乐赏析倍感迷茫,学生渴望能在学校音乐审美教育课堂得到教师的传授和解读,以解其惑。所以,教师的也同样肩负了审美教育非常重要的职责。英国教育家阿什比曾经说“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所以,讲授什么不及如何讲授更重要。”[1]阿什比先生的“如何讲授”给我们教育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很值得我们去反思。

我们的普通高校一般都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程,对非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学习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作为课堂统筹的专业教师,一定得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平台,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和以教师为主的课堂,让学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参与其中。

随时代的飞速前进,国内外在教育方针和政策上不断地改革发展。人们除了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进行革新,适应时代发展外,同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也不断在探究和创新以与之相协调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如Haftman所述,艺术家对静止的实在概念感兴趣,静止的实在概念是名词,如树、花、溪流。现在艺术家探讨‘它们(这些名词)后面的能动的动词:种植、开花、流动(Haftman,引自 Padfham,1988a,pp.360 -361)。同样,作为美学家的课程所专注的感觉是:课程是动词而不是名词(Mann,1975)’”[2]同样“课堂是动词而不是名词”。我们公共音乐课程教师要深入体会真正意义上的“动词”,让公共音乐课堂不要变成学生的“休养”课堂。

高校公共音乐课主要是针对高校非音乐类学生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的通知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艺术课程与高等学校其它公共课程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通知中,公共艺术课的重要性、特殊性和普遍性都作了明确的指导和阐释。但长期以来,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在高校选修课程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被动的状态:有的学校认为可开可不开,有的学校虽开设了,但效果并不尽人意。高校非音乐类学生在选修音乐类课程学习中,教师在教授中多以个人对作品的熟悉与否作为选择标准,课堂也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很难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尤其对东西方传统音乐多以作者的介绍、作品的所属派别以及历史脉络等角度赏析,以基本知识传输为主,很少从作品本身出发或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考虑,长此以往,教师和学生都对公共音乐教育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地便失去了教和学的兴趣。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还担当了开发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先导者。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得具备一定程度的学历背景、良好的个人人格、娴熟的教学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对所担任课程有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把握程度、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技能技巧的运用程度、其它文化积淀、以及与学生的互动能力等等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是通过实际的教学被隐形地体现出来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这种综合素质与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相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与学始终是互为一体的,教师的教学成果直接的反映就是学生的学习收效程度。因此,教师无论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无论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等有何深入的研究,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与学生对话,对话的效果如何,需要对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性的检测和评价,而检测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不是片面的个人见解,而是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根据音乐教育本身的特点和性质,审美者自身的审美需求,审美批评的学术前沿性理论等展开的。教育者该思考在教学审美活动中需要关注什么,哪些是不能忽略和轻视的,怎样才能达到比较有效的教学目的,如何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程度的实现,使教学效果最优化。这样一来,课堂的确不是简单的“名词”而已。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交流和合作”中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

[1]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7-18.

高校美学教育探析 篇4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起始于德国。鲍姆嘉通的《美学》第一卷于1750年问世以来, 美学界对美学的定义和美学研究对象等问题一直在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在现实生活中, 美是无所不在的, 美也和其他事物一样, 有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人们只有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才能正确地欣赏美、创造美。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规律的科学。也就是说:美学要研究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和技术美, 以及其他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美学问题。美感是一种审美意识, 是对客体的反映与认识, 研究人的审美感受、美感与审美对象的关系, 是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 美学教育则主要涉及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的培养问题即建造审美心理结构的问题, 它关系到内在人性、心灵的塑造, 形成了有关审美教育的某些思想。至近代, 随着“美学”学科的建立, 美育才有了独立的体系和理论。

二、美学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的作用

(一) 美学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对抽象理论的兴趣

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相对抽象的理论兴趣不大, 尤其是理工科一些抽象科学理论。对美热爱, 不仅表现为对美的现象的热爱, 也表现为对美的理论的热爱。不仅是对美的现象背后的“真”的探索, 而且就是对科学理论美的追求。一个接受过美学教育的学生可能更容易发现科学理论背后的科学美, 更容易产生对科学理论的渴望和追求。

科学理论不仅应当是真的, 而且应当是美的。哥白尼认为, 一个科学理论要能够成立, 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第一, 科学理论必须能圆满地解释已有的自然现象;第二, 理论必须符合美学原则。哥白尼认为第二个原则比第一个原则重要得多。科学理论美是相对的, 科学理论美的相对性决定了一种美的理论也只能解释有限的科学现象。因此追求科学理论的不断完美, 成为科学家进行科学创造的恒久动力。这种追求科学理论不断完美的心理称之为“臻美”心理。

(二) 美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的创新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智能活动, 而人的智能活动只能通过脑的思维体现出来。因此, 人的大脑是发展创新思维的生理基础。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亦称左右脑, 分别负责不同的思维活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左脑负责逻辑、语言、计划、次序等, 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中枢;右脑负责形象识别、艺术欣赏、想象、创造等, 是进行形象思维的中枢。

美学教育可以扩展学生视野, 全面提高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过程需要逻辑思维, 也需要意象思维。它们在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美国杰出数学家的调查表明, 几乎所有的人在思维中避免使用语言、甚至避免使用代数符号去写出来, 而总是运用模糊的意象思维。对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也表明, 右脑的非言语的形象化意识功能恰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所必需的。1981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美国学者斯佩里研究人脑发现, 人的左脑功能同科技活动有关, 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关;而右脑功能同文艺活动有关, 同形象思维、直觉、灵感、顿悟有关, 其记忆量是左脑的百万倍。因此, 科技活动要应开发左脑, 而文艺活动是要开发右脑。日本学者春山茂雄认为, 左脑是个人脑, 右脑是祖先脑, 人类人脑进化五百万年的精华都在右脑, 人的重大决策几乎都由右脑最后做出。对脑科学研究的成果也表明, 右脑的非言语的形象化意识功能恰为创造性思维活动所必需的。学习美学可以促进右脑功能的发掘, 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的能力, 使之更富有创造性。纵观科学技术史, 许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 都离不开自觉、灵感和顿悟。而它们的产生往往是思考者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下受外界信息刺激的结果掌握一些美学知识, 经常接受艺术和美学思想的熏陶, 可以培养人的敏感性和自觉洞察力。不少人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有这样的体验:靠逻辑思维苦思冥想未能探求到的东西可能会在自由联想的心理状态中突然迸发出照亮迷津的火花, 这种灵感和顿悟便是创新思维。事实证明, 艺术和美学修养能够开发人脑的创新思维, 较大地活跃大脑的右半脑, 激发大脑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它使左右脑沟通快捷有效, 协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美学教育对实现大学生人格完善, 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价值, 它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功利性。客观性和积极性等特征, 它在陶冶人的心灵上能够做到以形悦人, 以情感人, 以美育人。正因为如此, 古人称它像风一样无影无踪, 却又像风一样有力而不可抗拒。从增强大学生抵御侵蚀的免疫力来说, 美学教育的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净化心灵, 消除污染的有力工具。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诸如淫秽书刊、黄色录柏、庸俗作风、拜金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潮都会通过各种渠道腐蚀着辨别能力还不高的大学生。境外的敌对势力, 也企图通过文化艺术媒体等传播来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使这代人由情感趣味的转移引起价值观念的裂变和政治信仰的反叛。因此, 在这新形势面前, 我们光靠抽象的理论说教或采取简单的禁控压抑等手段, 不仅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搞得不好会适得其反。而美育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不采取说教训诫的方式, 而是通过美给人以美好情感的陶冶, 于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使人养成高尚的情趣和优良的鉴别力, 从而自觉辨识美与丑, 抵制来自各方的侵蚀。美学教育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提高审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训练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作为跨世纪的接班人, 21世纪的栋梁之材, 为使学生能全面发展, 让生活学习更加充实和美满, 重视美育, 接受美育, 从美的教育和熏染中去吸取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三、实施高校美学教育的路径

(一) 尝试在选修课程体系中开展美学教育课

美育课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 诸如音乐艺术、美术鉴赏、文学艺术、戏曲电影艺术等。19世纪匈牙利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萨德义说:“听音乐有助于牢固地掌握功课, 并解除课程过重造成的疲劳。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之一, 各种有价值的美术作品, 无论是形象地表现自然美景, 还是典型地描绘社会生活, 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 都可以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美, 体验到愉快或其他健康的情感, 加深对生活的认识, 激发对生活的热爱。视野的拓宽, 知识的增加都会对创造力的激发有实际意义。

(二) 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对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

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还有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就是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让学生亲身参与美育实践。校园文化展示的是一种情感世界, 校园里的各种高雅的审美文化活动会使学

生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 使他们平日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得以释放, 从而更好地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质和个性创造, 以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及个性、特长的发挥。

(三)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优势, 组织全院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法制教育、文化、艺术和基础文明养成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让广大同学在社团活动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 加强自我美育能力

自我美育就是通过自我内部的因素, 自觉接受大自然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的影响, 扬美驱丑, 美化生活, 为形成自身的良好的审美兴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挖掘的活动。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光是有限的, 但学习是可以持续终身的。如果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美育能力, 无疑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宋丽娟.浅谈美学教育的基本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7, 139-140页

[2]马仙, 姜决成.工科大学开展“科技美学”教育的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 2, 95-96.

[3]颜锋, 刘静.科技美学教育在理工科高校中势在必行[J].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8.7, 67-68.

[4]杨郁.美育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 2007, (18) 120.

[5]褚志梅等.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美学教育[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 2007. (3) 9.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学试题 篇5

A.感性学 B.理性学

C.逻辑学 D.艺术学

2.黑格尔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美的规律 B.审美经验

C.审美活动 D.艺术

3.美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A.审美想象 B.审美意识

C.审美现象 D.审美经验

4.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说体现的艺术观是

A.游戏说 B.符号说

C.表现说 D.巫术说

5.艺术的最高追求和目标应是

A.创造有意境的世界 B.创造有意象的世界

C.创造有意境的意象世界 D.创造有意象的意境世界

6.鲁迅的作品批判了落后的国民性,这反映了艺术的

A.思想启迪功能 B.政治宣传功能

C.社会干预功能 D.道德教育功能

7.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是

A.意境超验层 B.意象世界层

C.物质实在层 D.形式符号层

8..孕育意象需要艺术家具备

A.“潇洒”的精神状态 B.“豁达”的精神状态

C.“宽容”的精神状态 D.“虚静”的精神状态

9.艺术敏感主要是指艺术家的

A.表现力 B.理解力

C.判断力 D.感悟力

10.夏夫兹博里把人类天生就具有的分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归结于

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内在感官 D.外在感官

11.把审美经验说成是“观审活动”的美学家是

A.克罗齐 B.柏格森

C.狄尔泰 D.叔本华

12.《荀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就审美经验而言,这句话说的是

A.感知和想象的关系 B.想象和情感的关系

C.情感和理智的关系 D.想象和理智的关系

13.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和有功利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审美活动又是

A.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 B.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C.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D.形式因和内容因的统一

14.审美体验具有整体性、集中性和

A.抽象性 B.概括性

C.具体性 D.间接性

15.审美形态是多种因素的统一,其中核心的因素是

A.审美情趣 B.人生境界

C.审美风格 D.天地境界

16.最早被人类认识和把握的审美形态是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17.荒诞引起的笑

A.是对旧事物的讽刺 B.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豪

C.是充满希望的肯定 D.是一种无望的否定

18.首先提出“审美教育”概念的西方美学家是

A.康德 B.黑格尔

C.席勒 D.叔本华

19.荀子所谓“化性起伪”中的“伪”是指

A.虚伪矫饰 B.私意人欲

C.自然本质 D.精神境界

20.美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

A.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人 B.全面发展的人

C.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D.具有敏锐感受力的人

1.自考《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整理

2.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关系口才试题

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试题

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练习试题

5.自学考试餐饮美学试题

6.自考《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7.全国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理学试题

8.全国20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一)试题

9.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试题

高校美学教育 篇6

【关键词】美学视域;健美操;编创

健美操是在上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的,是当下各校体育学院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其他学院组织课外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健美操能够促进学生对美学的领悟,培养学生的美感,还能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在美学视域下进行普通高校健美操创编能够为健美操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还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美学的体会。

一、健美操中存在的美学元素

1.健美操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健美操是由体操,音乐,舞蹈三个部分构成的,体操、音乐以及舞蹈本是就是艺术形式的一种,因此,健美操也具有一定的艺术特性。健美操融入了音乐、舞蹈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形式,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是人类对美学的追求以及审美的标准的集中体现。

2.健美操中的审美性

健美操在表演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律动性,或是热情奔放或是活泼明快的表演风格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的特征,使之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健美操通过一系列的积极的、具有审美性的表演一次次的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3.健美操具有一定的教育性

健美操和其他的体育项目不同,可以实现对人的全面锻炼。健美操针对人体塑形有更加显著的效果。健美操还可以使学生初步实现对美的体验,获得精神上的体验,实现身心双面的锻炼。健美操与音乐的结合可以改变学生身体的单调性,提高其协调性。

二、现行健美操编创中存在的问题

1.健美操缺少理论知识的传授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超过半数的高校教师对健美操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存在不足。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就不重视对健美操基础知识的教授,通常是直接教习动作,致使学生不能理解健美操的美学意义,抑制了对学生的审美性和教育性的培养。

2.健美操创编使动作缺少创新性

我国高校在健美操动作的编排上,仍然处于局限于大众健美操的标准上,很少的涉及到时尚的健美操元素,动作在设计上趋于竞技性。简单的动作虽然比较容易学习,但是却不利于美学的表达。

3.健美操创编时使用的音乐不受欢迎

在健美操的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基本上是以大众锻炼的音乐为标准,很少去选用学生喜爱的音乐,这些背景音乐大都风格落后,缺少当前的流行元素,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积极性,对高校健美操起到十分消极的影响。

三、美学视域中普通高校健美操的编创原则

1.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应该具有全面性

美学视域下对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应该具有一定全面性。这里的全面性主要是指两点。第一,健美操动作应该全面,要保证练习者的全身各个部位都能够得到全面、科学的锻炼;第二,健美操创编时要面向前全体参加健美操的学生,编创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练习者的特点,实现全面的发展。

2.健美操的创编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健美操的表现特征,练习者的自身因素,编排的目的进行创编。比如有的大学会在学期伊始的时候组织健美操大赛,对健美操创编潜在的要求包括:体现学生青春张扬的个性,体现团体协作性。

3.健美操的创编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美学视域下,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应该满足合理性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性主要指的是健美操的创编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性——锻炼身体,同时要应该能够体现审美性以及艺术性。首先,健美操创编的动作应该合理;其次,动作顺序也应该合理安排,展现审美性的同时,还能够达到合理锻炼的目的;最后,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要具有一定的可欣赏性。

四、美学视域中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

1.对健美操的创编进行定位

美学视域下,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首先应该进行的就是对创编定位。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过程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满足学生塑造自我展现自我的需求。

2.充分发挥健美操健身的性质

美学视域下健美操的创编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技术能力的要求应该相比于竞技性健美操的要求低一些,满足练习者锻炼身体,舒缓学习压力,提升身体素质,实现身心健康的目的。

3.创编方式

美学视域下,高校健美操的创编选取的美学元素应该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动作上的创新,还要保证动作由易及难,易于练习者接受。

五、总结

美学视域中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要遵循着全面性、具有针对性、合理性以及具有艺术性的原则,要将大学生作为编创的主体,充分的考虑到大学生对美的需要,心理感受能力以及浪漫的思维,满足其塑造自我、展示自我的需求。在编创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健美操的教育性,引导学生向积极的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姜亚秀.美学视域中普通高校健美操的创编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曹锦飞.美学视域中大型团体健美操的创编探析[J].大舞台,2012:284-285.

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美学教学 篇7

如果说农耕时代的贵族教育与工业时代的群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应试教育有其合乎时代要求的必然性, 那么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应试教育理应转轨到人文素质教育上来。在此背景下, 曾繁仁先生提出了“和谐美育论”的新概念。[1]一般认为, 人文素质与科学理性素质相对, 它是指人们在人文精神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 包括人文知识、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并最终熔铸为具有世界观、价值观核心意义的人文精神, 而这种顺应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和谐”。在我看来, “和谐美育论”适应了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它立足于美育的战略地位, 谋求智育与德育、功利与价值、理性与情感协调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 或者说, 人文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必然通向“和谐美育论”。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当代意义

法国当代哲学家利奥塔认为, 在资讯革命时代, 应从新的视角去重释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他这样说道:“资讯革命为社会学、文化学带来了新的视角:从资讯或知识发展的观念, 来重新阐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2] (P220) 如果我们从知识经济时代、消费社会的巨变的新角度来重新审视人文素质教育, 就会发现, 新形势下的人文素质教育、审美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这里简述一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当代意义。

1.人文素质教育是抵制消费主义时代大众文化流弊的精神屏障。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浪潮的涌起, 以及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消费主义的文化观念在中国逐渐盛行起来, “日常生活审美化”、当代审美文化和大众文化等问题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毋庸置疑, 消费主义的文化观念重视交换价值, 漠视使用价值;看重声誉与利润, 轻贱人文知识与真理, 导致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世俗观念在肉身欲望的驱动下沉渣泛起, 并最终产生人的精神萎缩、情感淡薄、人性缺失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 以人文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 以通识教育弥补专业教育的缺失势在必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人文精神培养为核心, 以人文知识传授和实践能力训练为手段, 以激发人自觉追求理想价值为目的, 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 而其中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精神, 是揭示人的生存意义, 体现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发展的精神”。[3]因此, 从实质上说,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培育“双向度的人”以抵御消费主义文化流弊, 挽救人性沦丧的中流砥柱, 是呵护心灵、滋养情感的重要的精神屏障。

2.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和谐人格、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由于消费主义观念的冲击, 加上传统的应试教育、专业教育的片面发展, 人自身的完整本质属性被破坏, 从而使人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与伦理、欲望与信念、灵魂与肉体等出现严重失衡的窘况。而要打破或预防这种窘况, 就必须求助于具有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功能的人文素质教育, 因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素质教育, 势必会谋求个体的知识力、情感力、意志力、行为力和判断力等诸种生存、创造能力的全面和谐发展, 势必会促使个体树立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此,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个体的和谐人格, 而且最终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只有个体在不同程度上都拥有和谐统一的人格, 只有在社会中形成关注人的本质内涵、发扬人文精神和倡导终极关怀的良好风气, 经济与文化、科技与人文、自然界与人类才有可能长久地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社会才能协调地健康发展。

3.人文素质教育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杨振宁等自然科学家的科研经验告诉我们, 科研创造能力往往需要从人文学科、人文素养中获得启示与动力。特别是直觉性的想象力, “可以创造新的越位, 以至改变游戏规则”。[2] (P154) 而想象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文素质教育, 尤其是美育。这一点在信息资讯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当前, 信息产业的发展中, 想象力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 信息科技产业主要是软件的开发与生产及其通过信息网络的迅速传播。而想象力在软件生产的知识组编中具有重要作用。”[4]人文素质教育、美育之所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正在于它们对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具有“综合中介作用”, 在打通学科界域中为创新提供新的思想方法, 开拓出柳暗花明的新天地。在这种意义上, 我们可以反向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概念, 而在肯定意义上把人文素质教育称为整合学科知识或德智体等其它各方面教育的“水泥”。

由此可见, 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各种素质中的基础性因素, 对其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而审美教育又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 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没有其它途径”。[5] (P116) 显然, 与智育、德育或体育等不同, 美育并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般性构成部分, 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强的中介性、渗透性与浑整性的品格, 因而有益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实施与达成。在我看来, “审美的人”、“和谐美育论”及“综合中介作用”等概念正是美育重要地位的集中体现。所以说,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上世纪末《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极具战略眼光。

二、高校美学教学

行文至此, 我们发现, 虽然绝大多数高校的哲学系、中文系和艺术类专业都开设了“美学”基础课或专业课, 不少高校还在其它专业开设了属于文化素质教育范畴的“美学”课程, 但不论是大学教师还是大学生, 似乎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巨大变迁 (包括科技、经济、教育等方面) 和美学学科的“转向”给高校美学教学带来的挑战, 更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变迁”与“转向”同时也给高校美学教学改革带来的重大契机。对于后者, 甚或说, 回应时代变迁的“美育转向” (由哲学美学转向人生美学) 与“教育转向” (由应试教育、专业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给高校美学教学改革带来了不可漠视的双重契机。那么, 高校美学教学究竟应该怎样回应这些转向或者说抓住这种双重契机而有效地实施教学呢?

从总体上说, 当今高校美学教学既然旨在培育人格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那么它就要尽快摆脱硬性灌输枯燥的美学知识、抽象的美学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美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更新教学内容, 使之更为鲜活多样。按我的理解, 美学教学要摆脱概念、理论的抽象思辨演绎的窠臼, 并不意味着要取消美学知识、理论的传授。学科品性决定了美学课不能成为师生调侃的搞笑课、噱头课。重要的是, 在教学的整体思路上, 美学知识与理论的传授与接纳要有当代精神向度, 即要用当代眼光去审视传统的美学知识体系, 而不能一味刻板地按照时空逻辑去“掉书袋”或“拾书袋”。马克思曾经在《方法论》中指出:“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反过来说, 低等动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动物的征兆, 只有在高等动物本身已被认识之后才能理解。”[6] (P23) 马克思给予我们的这把解读传统文化的金钥匙, 我们没有理由把它束之高阁。比如, 我在教学中曾提及学生熟知的三首爱情歌曲:《老鼠爱大米》、《走过咖啡屋》和《涛声依旧》。通过师生的片断文艺实践, 我总结出如下内容:前者表征着当代审美文化的世俗性、视觉性与娱乐性, 经由中者的缓冲过渡, 后者则表征着传统审美与艺术的精英性、内敛性与人文性;反之, 将看到审美与艺术由传统经典范式向当代视觉娱乐文化范式转型的缩影。在这种学生主体与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双向建构、双向审视中, 正是在对具体文本的感受、体验的跃迁中, 学生既激发了学习传统美学理论的兴趣, 又培养了对当代审美文化现象的理解力与批判力。

具体地说, 美学内容的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贯彻感性直观、情感渗透和主动参与等原则,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进而使他们能自主地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与人生, 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避免“填鸭式”的灌输教学方式, 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让美的事物对学生的审美感官和审美心理形成一定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使他们自愿自主置身于真切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中;教师由此启发性导引、提升学生的感性体验与情感性认知, 使之向审美理想、终极关怀等更高层的精神理念升华。比如, 在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美时, 我和学生一起回忆曾游览的自然景点或身边的美景, 由此切入“生态美学”的有关内容, 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由“抗震救灾”的话题导入社会美问题, 以感人的个案让学生体验、理解人格美与亲情美。

此外, 人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美学教学应改变原有的陈旧、说教的教学方法, 开发出新的教学方法体系, 从而借助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交叉互动的教学手段, 丰富学生的美学知识, 提升学生的美学理论涵养, 陶冶学生的情操, 进而达到培育学生的和谐人格, 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目标。这里想补充强调的是, 既然美学教学与素质教育、审美教育密切地联系了起来, 那么, 作为美学教学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的教师, 就不应只是单纯地讲授美学知识的传声筒, 其本身就是引导学生走进审美殿堂的领路人, 或者说, 就是启迪人生、平衡心理、促人奋进的“精神牧师”。我认为, 让一位穿戴邋遢、精神萎靡、话语粗俗的教师去讲授美学课, 是一件很滑稽荒唐的事。与其它课程的教师有所不同, 美学教师自身的美学素养, 比如洒脱的仪表、高雅的操守、适度煽情的话语和精巧别致的教学设计等, 同样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并且,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也是保证学生对美学课产生并保持兴趣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在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生活全面转向的双重背景下, 高校美学教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美学是一门有着很强的综合渗透性与情感陶冶性的人文学科, 这种学科特性往往使人们把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视为美学教学中能自动生成的应有之义, 而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素质教育与美育的积极“介入”。实际上, 美学拥有感性与理性、情感性与伦理性、精神性与实用性、人文性与功利性辩证统一的动态张力结构, 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适应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者、创造者, 其中的美育要培育个体的和谐人格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就必须主动地扭转传统美学教学偏重于上述审美统一体中的后者的局面, 并遏制大众文化思潮中享乐主义的心理冲动对审美的实用性、功利性的推波助澜。所以说, 着眼于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的高校美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美学研究必须“转向”, 这是美学教学、美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极富有学术生长点的新课题。

摘要:在全面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与审美生活全面转向的双重背景下, 高校美学教学改革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在这种双重背景下, 美学本身所拥有的感性与理性、情感性与伦理性、精神性与实用性、人文性与功利性辩证统一的动态张力结构, 为美学教学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同时, 这也是遏制享乐主义风气, 培育和谐人格,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高校美学教学,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曾繁仁.关于美育问题的答问[J].文学前沿, 2000, (1) :8.

[2]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3]赵成.人的素质与人文精神内涵问题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家, 2004, (5) :31.

[4]曾繁仁.论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中介作用[J].齐鲁学刊, 2003, (2) :87.

[5]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

探讨在高校开展艺术美学教育的意义 篇8

一、高等教育下以音乐为载体的艺术美学教学内容的探究

文章在本节首先对高等教育下以音乐为载体的艺术美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究, 进而充分的展艺术美学教学的主要工作内容, 以为探究其实际的意义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切入点, 进而提升文章整体分析的有效性。

1、艺术发展历史教学篇, 以艺术文化发展历史展现课程经典内容

高校音乐课程不同于小初高音乐课, 其课程的开展在于提升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丰富学生对于艺术文化知识的储备, 进而强化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感。因此高校音乐艺术美学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教师首先会为学生展现音乐艺术的发展历史, 以音乐作品形式的发展趋势展现文化创作的魅力, 以一定时期音乐家的发展历程来描绘艺术创作艰辛, 进而通过艺术发展历史的教学不断的丰富学生对于艺术文化认知。

2、艺术审美技巧教学篇, 以艺术鉴赏技巧教学提升艺术品读层次

音乐艺术的赏析不仅仅在于心灵的聆听, 更在于对艺术欣赏技巧的掌握。因此高校音乐艺术美学教育的第二过程中, 艺术教师往往借助相关的艺术作品, 对艺术鉴赏技巧进行详细的介绍, 进而从音乐的创作背景、音乐的旋律、音乐所承载的故事等多方面的内容来指导学生对于艺术作品进行品读, 以通过实际技巧的介绍不断的强化学生对于艺术品读的层次。

3、艺术文化内容传播篇, 以艺术文化载体教学凸显艺术作品美感

音乐艺术文化内容的传播往往借助实际的歌曲赏析以及歌曲教学来进行, 高等教育下, 不同发展背景的学生具备了对不同风格艺术的偏好, 因此音乐作品的品读感受也会出现巨大的差异。而通过音乐歌曲的赏析以及学习,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部分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度的认知, 并熟悉音乐的主要旋律, 感受音乐背后的故事。在这些内容的促进下,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 并通过对音乐的认知不断的提升自己对音乐美的品读层次。

二、高校教学过程中开展艺术美学教育的实际意义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 高等教育过程中, 以音乐为主要载体的艺术美学课程往往以艺术发展历史的介绍、艺术审美技巧的教学以及艺术文化内容的传播为主要教学内容, 其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熏陶, 进而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文化的审美能力以及知识储备的拓展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文章在本节, 以之前的分析为基础, 对现阶段高校教学过程中开展艺术美学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探究。

1、艺术发展历史的介绍丰富了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

高校学生培养目标不仅仅在于培养专业素养强的学生, 更在于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知识储备丰富、素质高的综合型人才, 因此, 整个高等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艺术知识的储备提升有着显著的必要性。而现阶段以音乐课程为载体艺术美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对于学生知识储备的提升正好起着促进作用, 尤其是艺术发展历史的介绍, 其整个发展的历程对于学生有效认知通艺术文化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如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发展历史的探析, 通过对音乐家成长故事的了解, 学生可以对中外音乐艺术文化的形成、创作、不同时期的特点以及作品的表现手法和主要内涵有一个深层次的认知, 进而其对于不同文化探究有了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整体的文化素养也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2、艺术审美技巧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创意创新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创意的形成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有着显著的影响, 而以音乐为载体的艺术美学教育对于学生艺术品读能力的提升有着有效的促进作用。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 在高等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艺术教师以音乐课为载体, 以艺术审美技巧为教学内容开展艺术美学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学生在课程教育下, 不仅能够对现有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赏析, 同时其自身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于其创新观点的形成、创新角度成熟都有着良好的促进意义。

3、艺术文化内容的赏析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丰富了大学生情感的表达手段

随着文化层次的提升, 大学生情感表达的方式也在不断地的丰富, 而艺术美学教育工作的开展又再次优化了学生的表现手法, 进而丰富了大学生情感的表达手段。以音乐课程为载体的艺术美学教育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不同的音乐作品表达出伤感、愉悦、兴奋等多种情感, 进而再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来释放自己的心情或者精炼出相关的创意。在这种背景下, 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学生不仅拥有良好的情感表达与自我调节的方式, 更能够借助艺术美学的知识对自己的想法、作品进行点缀修饰, 进而不断的优化自己的工作, 以较高的综合素质突显人高等教育下人才的优越性。

三、结束语

高校教育过程中, 以音乐为载体的艺术美学教育借助艺术发展历史介绍、艺术审美技巧的教学以及文化作品的传播等内容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课程的有效教学, 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创意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其中艺术发展历史的介绍丰富了学生对于文化的认知,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艺术审美技巧的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创意创新能力的提升;艺术文化内容的赏析学习强化了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丰富了大学生情感的表达手段。因此综合来看, 在高校开展艺术美学教育工作, 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更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中军.高校体育文化“美学”观念的创新与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 01:123-125.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素养教育 篇9

由于体育教学是一个多环节的系列过程,为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依据高校体育的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特点,本文认为应该从两个基本面着手来考虑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首先从体育大纲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依据,根据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体育教学的原则来选编教材,把知识技能、技术教学与身体发展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本文认为,要不断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素养培育,就必须坚持四种原则,避免四种不利因素,争取四种美。

1、坚持好四种原则,是加强高校体育美学素养的前提

一是学生的自觉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原则。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是学习运动技能、技术,还是发展身体素质,都要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调动其积极性并形成一种自觉行为。但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各种方式的引导和帮助,否则收到的效果就不太理想。二是循序渐进和反复练习相结合的原则。学习新教材,掌握运动技能、技术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反复练习,发展身体机能,增强体质。体育课中不应忽视循序渐进,也不要有意回避反复练习,二者要有机统一,相互结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是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感性就是通过直观手段引起学生的形象思维,理性就是通过理论知识的描述、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体育教学在使学生学习运动技能、技术和发展身体素质都需要运用这两种思维,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开发和提高大脑的功能,促进智力的有机发展。四是适宜的练习量、强度、密度相结合原则。练习量、强度、密度三个因素相互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恰当控制,同时需要注意观察和体会身体的反应,善于自我调节,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是机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和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

除以上原则外,还应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我认为首先应从体育课的一般组织措施中进行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如:集体战队,调动队伍,布置场地,收发器材,保护与帮助,处理与同伴的关系等,对学生进行服从命令,听指挥,行动保持一致和遵守纪律,关心集体,尊重他人,爱护公物,热爱劳动的经常性教育。其次应抓住体育课上的偶发事件进行教育。如针对学生的某些行为,教师能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和批评、指正等,树立正确的行为目标。第三应该抓住课堂练习时,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进行教育。如针对当今独生子女多,学生怕苦、怕累、畏难、胆怯、自满,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以及学习态度不明确等,进行意志品质和良好道德的教育,使他们在突破难点,完成学习任务都能成为自觉的行动。

2、避免四种不利因素是加强高校体育美学素养的关键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的传授,把对学生的培养仅仅限于机体的生理方面,很少注意其心理方面是否健康。而现在,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在提高学生生理健康水平(即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即心理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融知识、技术技能、道德品质培养为一体,使学生的心里与生理健康水平得以共同提高。这就需要避免体育不如人意的心理因素:

骄傲或自卑:有的学生认为身体素质好,教师在讲解示范技术动作时总是不屑一顾。而轮到他练习时,动作往往出现了偏差;而有的学生恰恰相反,自认为身体素质较差或由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过胖、过瘦、矮小的学生,往往有种自卑心理,总认为自身条件差,与其他同学间的差距也较大。即使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赶上其他学生,于是自暴自弃或怨天尤人导致成绩越来越差。

紧张:大家都知道,我国男子足球队近几年来与韩国队屡次交锋,屡战屡败,这究竟是何原因?当然回答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但这中间恐怕与队员的心理素质大有关系。国家队况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大家不难发现这种现象,教师宣布本课要考核时,马上就有学生上厕所,还有一些学生紧张、满脸通红,考核的结果可想而知。

有的学生喜欢过于自我表现、虚荣心强、嫉妒他人,但实际能力较差。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认真、不踏实,遇到困难就想退缩,结果往往导致最后的失败。同学们不喜欢他,也不愿意和他进行活动,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不良心理。

3、争取做到四种美是加强高校体育美学素养的重点

一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教师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体育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教师要做好表率。教师的吸引力如何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教师应把教育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到美学的高度,纳入体育美学的范畴来考虑,同时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教师做到服装整洁、仪表优美、举止大方、精神饱满、作风正派、行为高尚、学识渊博,就能给学生树立一个美的榜样。美育应从教师自身做起。在体育教学中,应做到心灵美、仪表风度美、行为美。心灵美是人最本质的美,教师要做到心灵美,就是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干一行,爱一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刻苦钻研业务,关心爱护学生,既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自身的心灵美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忘我工作。仪表风度是一个人德、才、体、貌等素质在社会交往中的的综合表现。体育教师的风度仪表美本身就是教育和体育因素的展现,是教书育人及体育健身最好的直观示范。

二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学生美。体育教学中,学生是美的主体。从同学们穿着统一的衣服,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课堂,到体育委员整队、汇报,从舒展大方的准备活动到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一双双全神贯注的眼睛,无不流露出对知识的企盼,表现出拼搏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真是处处体现着美,处处充满着美。这美的课前准备场面,会使教师情不自禁以标准的步伐跑到队伍前问一声:“同学们好!”同学们会用尊敬的语言回敬一声:“老师好!”老师会感到一股暖流传遍全身,激励着自己竭尽全力上好这堂课。教学过程中,同学们遵守纪律,听从指挥,认真听讲,仔细观察,互帮互学,积极主动而有序的练习,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是体育教学的内容美。体育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其中体现的美也是十分广泛的,既有从人类文化知识体系中直接迁入的丰富的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科学美,也有经过教师和学生加工改造的各种各样的美。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当他们作为具体内容出现时,也就成了教学美的构成成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从教材中发现美,感受美,提炼美,挖掘教材中美的内涵,发挥好教材本身的美学效应。在各项体育技术教学中,每一个身体动作无不体现着美,体操是以高、飘、难、新、稳和惊险、独创、熟练来表现美的;篮、排、足球是以机智、灵巧、配合默契和战术变化来表现美的;田径是以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和运动协调来表现美的;武术是以姿势、劲力、节奏、传神、结构、造型等要素来显示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的;艺术体操韵律、柔软、舒展、流畅,再配上优美的音乐更是美不胜收,各项体育运动都能体现出形体美和精神美的特点,并且做到了二者高度统一。

四是体育教学的环境美。优美的环境是抒发美好心灵的场所,是学生直接感受运动之美的先决条件。优美的教学环境可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对消除学生的疲劳,缓解紧张心理,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审美效应到运动场上划出清晰雪白的标志线,设计美观、新颖醒目,各类运动场的布置有条不紊,各种器械安全牢固等,都能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欲望。要创造美的运动环境,教师就应该做到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校情、课情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器材安全、色彩悦目、摆放有序,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审美效应,力求达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美和谐。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地形气候特点等自然条件,借助大自然的优美环境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

另外,我们必须要重视体育教师在体育美学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学校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不但是学生的指导者,而且是运动集体的领导者、体育运动的组织者、集合集会的指挥者。近些年来,人们对体育越来越重视,体育教师的地位比往日有所提高,但并不是很理想,有些地方体育教师仍常常不被他人尊重和重视。以为体育只不过是跑跑跳跳、打打球,又不用费脑子,所谓“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从心理上轻视体育,对体育教师也看不起。有些学校觉得体育是副科,不像主科那么重要,所以把精力和投入都放在主科上。有些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教师无论从哪方面都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有些体育教师穿戴不整、语言粗俗、行为野蛮;政治上不求上进、生活懒散,在教室中树立不起威信。有些体育教师本身专业技术不过关,教学能力有限,既不团结同事,又不爱护学生,甚至还会变相体罚学生。还有的体育老师不热爱自己的职业,对学生不负责任,上课如同“放羊”。

体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同时也造就人的心灵,这不仅能使生命显示出蓬勃的活力,同时也使人格在历史和社会的演变中焕发光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陶冶学生情操,充分发挥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美的企盼与追求,已经成为人类生命的内区联合生存的基本要求。体育能从形态上机能上完善和健美人的身体,美是体育运动的灵魂,美融汇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动作之中,失去美的运动是没有生命力的。本文认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多措并举,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的美学实践。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杨俊,盛大洋.试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才智,2016,(25).

[2]刘喜林.论校园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教学[J].福建茶叶,2016,(10).

[3]李亚飞.浅谈采茶戏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融合策略[J].福建茶叶,2016,(10).

[4]雷宾宾.高校体育教学档案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

高校美学教育 篇10

1、羽毛球运动的美学价值

体育美学是美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种体育项目都具有独特的运动美学特征,对于羽毛球运动而言,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羽毛球是灵巧的和美丽的,参与羽毛球运动需要不断的跑动、跳跃、转体,而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运动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羽毛球运动可以让人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精神状态,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通过健康的形体塑造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自信、乐观的精神,这也是羽毛球运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一个原因。对于羽毛球运动的美学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1、人文美

人文美是羽毛球运动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其对应的审美价值就是人文价值。人们对羽毛球的喜爱源于羽毛球运动为人们带来的美好体验,这种体验包含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首先,羽毛球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具有强身健体的基本功能,人们在参与羽毛球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标,人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促进血液循环,而这也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次,羽毛球运动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方式,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传递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在培养良好的运动精神的同时也有助于双方的文化交流,而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拓宽人文社会人文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总之,羽毛球运动具有较强的人文美的特征,其具有的公平竞争、共同进退的体育精神是人文价值的重要体现。

1.2、技术美

羽毛球运动中包含很多复杂的技术动作要领,通过灵活的技战术运动可以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取胜,而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美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羽毛球的技术结构符合美学科学的说呢没特征,羽毛球在空中呈现出快慢、远近等不同的运动状态,而这完全取决于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效果,除了基本的技术发挥以外,也是运动员的情感传递方式,这种技术美的特征并不是局限在某个人或者某场比赛,而是贯穿于羽毛球运动的始终,标准、充满美感的技术动作甚至可以作为示范被永远的传递,更包含了无限的艺术价值。中国羽毛球运动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运动本身的技术价值,充分体现了中国运动员的技术审美情趣。

1.3、战术美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战术运用,羽毛球战术指的是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利用自己娴熟的运动技术判断对方的进攻形势并且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同时也对自己的进攻做出客观的判断,从而赢得比赛的胜利。可以说,战术的运用是衡量运动员综合技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不仅体现了运动员的体能、技能等客观水平,同时也包含了运动员的判断力、反应力等综合指标。在羽毛球比赛中,双方都想要获得进攻的主动权,但这并不是依靠技术动作就能实现,往往是谁拥有更高超的战术运用技巧,就可以快速判断对方的进攻策略,并且做出及时的回应,再利用自己的进攻取得优势,整个过程连贯优美,充满了羽毛球运动的张力和美感,所以科学的战术运用也可以增强羽毛球的观赏性。

1.4、心理美

心理美是运动美学中一个重要分支,表达了体育运动在塑造人们美好心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中包含的审美一般同时通过运动员的形象、思想等不同的途径表达。羽毛球运动具有较强的心理美学价值,在参与羽毛球比赛的过程中,双方运动员都需要运用自己的视觉、听觉等判断对方的进攻形势,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合理突破口,既要保证进攻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又要临危不乱、镇定自若,而这对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是很大的考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的人往往具有十分豁达、积极的精神状态,他们乐观向上却并不受情绪影响,他们享受的是运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为了赢得比赛,在运动的过程中促进自己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完善,这便是羽毛球运动心理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1.5、道德美

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标准,通过人们内在的心灵特征以及社会舆论等不同的形式对人们的行为做出客观的判断和表达,这是人们进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约定俗成,虽然没有制度的约束但是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羽毛球运动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人们参与羽毛球运动的过程就是一种美学教育的引导和传递过程,通过双方的情感调节可以增强人们对羽毛球和体育运动的认知,运动员在羽毛球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战术运用水平和精神状态不仅显示了运动员自身的精神面貌,更代表了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民族的精神面貌,运动员应该是受到社会尊敬和信任的,而这种道德美学价值的传递正式体育运动项目的独特审美价值。

2、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的美学教育角色

2.1、教师角色

(1)教师的言传身教。在羽毛球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示范是最直接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了解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要点,所以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审美过程,学生对教师示范动作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首先外在形态应该是整洁的,教师的衣着整洁、行为文雅、精神饱满可以从视觉上带给学生美好的感受,学生面对这样的教师自然学习兴趣也会变得浓厚;其次是教师的肢体语言,除了理论传授以外,有很多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讲解的动作,教师可以运用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配合协调的肢体语言,将动作示范与讲解进行协调展示,可以使学生对羽毛球技术动作有更加直观的认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最后教师还要建立起与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走入到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可以显著的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组织。在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进行动作的示范和讲解,学生进行模仿再经过反复的练习掌握动作,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没有吸引力,而且也无法体现体育运动的美学精神。所以在羽毛球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将美学教育融入其中,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必要的优化,使羽毛球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不失科学性和严谨性,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比如在准备活动时可以准备一些简单的游戏、徒手操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准备工作,再将体育游戏融入到技战术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使单纯的模仿练习转变为形式丰富的小游戏,既可以达到技术学习的目的,又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的心灵和精神都得到良好的美学教育。

(3)教学内容。羽毛球教师可以根据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通过精简可以简化课程内容,留下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可以减少繁琐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比如在理论课程中涉及到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历程,这里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场具有代表性的重大赛事,通过观摩发现赛事中运动员的技战术运用配合手段,再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这样既可以减少繁重的理论课程内容造成课堂枯燥,又可以使学生学习的内容做到精简和科学,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其应当掌握的理论,又可以保证学生技战术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2、学生角色

学生的言行在羽毛球课堂中是一种课堂审美的体现,得体的服装、规范的言行以及是否能够与教师之间实现良好的互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美学认知程度,所以学生也需要积极的参与到羽毛球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之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则需要进行良好的互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多个小组开展不同的竞技和对抗,既可以锻炼学生对羽毛球技战术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良好的美学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羽毛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因此在羽毛球教学活动中应当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艺术审美性,并且针对教学活动中不同的主体进行准确的角色定位,才能将美学教育充分融入到羽毛球教学中,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羽毛球的运动没,并且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羽毛球运动中体验美的感受,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莫龙.羽毛球运动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探讨[J].体育时空,2015(19).

[2]史文清.羽毛球教学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发展的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8(01).

[3]黄晓宇.羽毛球运动的美学特征及审美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4]石秀丽.羽毛球运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的影响[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

上一篇:数字存储示波器下一篇:极限环境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