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原则

2024-07-26

构成原则(精选八篇)

构成原则 篇1

1.俄语新词的概念、界定及分类。语言的三要素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 其中词汇作为最灵活最不稳定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俄语作为联合国第五大通用语言, 为了迎合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 语言发展是一种必然结果, 而新词的产生应运而生。对于新词的理解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是现有词库中没有的词汇, 旧词汇的消亡伴随着新词汇的衍生, 另一种则是灵活演绎出新含义的现有词汇, 在不扩大词汇量的同时丰富了表达手段。近几年, 俄语涌现出的大量新词得到了国内外语言学研究学者的关注, 并且俄语新词研究进展已经确立了俄语新词学这一独立语言学科的在俄语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俄语新词的界定, 由于新词形成原因、机制及过程研究不足或是没有一个肯定的公认的新词分类标准抑或是判断新词与否的资料证据不充分等诸多原因, 使得新词的界定仍是个难题。即便如此, 许多学者还是将表达新事物或是新概念的词汇或是短语都纳入新词, 其中包括扩有词汇新词和语义新词。俄语新词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根据新词的构成形式可以分为借词、语义新词和词汇新词;根据新词的语义内容又可分为商务新词、 教育新词、政治新词、经济新词、文学新词、艺术新词; 从词汇形成过程而言又可分为派生词、复合词、单纯词及缩写词等。

2.俄语新词的形成过程。社会发展伴随着语言的变革, 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 大量新词应运而生。 从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经济新词“私有化”、“通货膨胀”、“混乱”、“萧条”等到苏联解体后的政治新词 “议会”、“弹劾”、“执政党”再到解体后的文化新词“赞助”、“市场经济支持者”、“影子经济从业者”等。这些新词有些是随机创造出来的即时性新词, 而有些是在旧词的基础上通过新的构词方法创造出来的新词。这些新词的产生一部分用于宣泄群众情绪而有些是在特定情境时的修饰手段。

3.俄语新词的修饰特点。俄语新词的修饰特点与汉语有异曲同工之处, 两种语言都惯用排比、谚语、俗语、俚语、层次、暗喻等修饰手法, 此外, 俄语新词还习惯于随机词、同音异义词或是近音异义词等修饰, 在众多的修饰手段中, 语言的变异修饰最具有俄语新词修饰特点, 语言的变异修饰是对常用的成语或是电影、电视、明星、名人或是广播节目、文学著作等进行变异。此外, 对于俄语文艺性新词其修饰手法主要为押韵、情感渲染或是重复叠用、抑扬顿挫等。

4.俄语新词的构词特点。俄语构词主要包括词素、 词根、词缀和词干。其中词素是俄语词汇的最小构成单位;词根是俄语词汇的核心部分, 表示词汇最基本的意义;词根以外的部分总称为词缀, 包括前缀和后缀、中缀、词尾和尾缀;词干则是词汇去掉尾缀后最后剩的部分了。现代俄语新词构词法主要有形态构词法、溶合法、语义构词法、词类转化法。而形态构词法又包括了以下几种情况:前缀构词法、后缀柯询法、尾缀构词法、复合构词法、缩略法、去缀法等。

二、俄语新词认知规律

认知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储存及传输过程。而对于语言的认知基于人的身体经验、思维概念及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俄语新词的认知研究是基于俄语的认知语言学, 根据人的语言知识体系的建立描述人的不同的认知能力。关于俄语新词的认知研究, 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主张, 对于认知规律没有统一的标准, 有的语言学家认为新词认知应从心理认知入手, 也有些语言学家主张新词研究要从隐喻及转喻机制研究人对于俄语新词的认知规律。

1.俄语新词的心理认知。有学者提出, 认知心理学是无意识的, 是基于人类感官的起始, 而意义是一种心理映射, 按照心里所想进行语言的描述要比仅根据语义进行描述, 由于心理词汇描述涉及到民族个性、 社会法制、易于文化等因素, 其色彩要比单纯词汇丰富得多。传统的俄语新词教学研究向俄语认知心理研究的完美转型使得俄语教学理论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学者指出, 人的心理词汇储存在大脑, 而大脑中心理词汇的提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 这种复杂的心理新词语义网络是基于学习者心智空间对词汇的双编码过程。而如何有效地采取对策对学习的认知心理网络进行剖析关键在于对人心理认知角度的词汇概念认知网络系统的研究。

2.俄语新词的范畴化认知。狭义的范畴化是将主体、客体过程、结局融合为一体。而广义的范畴化是将功能、属性、类别等一些突出因素组装成范畴的过程, 进而融合进主体和客体。范畴化作为描述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目的是为了使更丰富的形态取代相对较次的形态。语言的范畴化与科学和逻辑的范畴化研究相差甚远, 它随着人们对新词的认知程度而日渐完备, 它也随着人的年龄经验发生改变。当然, 对于新词的范畴化认知不仅仅局限在某些实词上, 而一些日常交际形成的新虚词, 同样可以发挥范畴化的作用。范畴化认知进行始终存在, 并且是一种更深入的领域, 更好地指导研究者对于俄语新词的实践。

3.俄语新词中隐喻的认知。隐喻认知理论即概念认知理论, 包括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取向隐喻三大理论。其核心内容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手段, 其本质为概念性且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该映射又遵循恒定原则且概念隐喻的使用为潜意识的。概念隐喻论促进了认知语义学的整体发展。对于俄语新词的隐喻认知既可以加强对于概念隐喻的理解又可以加强对于俄语新词的认知。隐喻认知讲求的是体验哲学, 即人类对新事物隐喻的认知是基于经验和知识而产生的。对于俄语新词的人之学学习可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俄语新词词义大多源于隐喻, 并且又由中心词隐喻发展出很多义项, 所以以隐喻为桥梁, 以俄语新词的概念化学习为方法, 通过找出意向图示形成概念隐喻, 从而有效地启发学习思维以及对于新词的理解;概念化学习可以拓展学生学习新词的深度及广度, 意义化学习则在拓展新词学习的深度及广度的同时基于隐喻的跳跃性及散发性使得新词的学习更加生动, 在培养新词的学习中通过联想、分类、比较等手段最终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的目的;隐喻思维是新词的概念性思维逐步过渡阶段, 隐喻在新词汇的意义转换上意义重大, 通过一定手段使新词的隐喻映像在学习者脑中巡回播放, 是学习者俄语新词学习过程事半功倍的有效手段。

4.俄语新词中转喻的认知。转喻是将修饰主体转化或替代成为其他临近事物或是相似事物。转喻同隐喻一样是一种概念现象, 也是认知新事物的一种方式, 不仅作为修饰手段存在而且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转喻不同于隐喻的地方除了转喻涉及了喻体的转换替代概念外, 还包括投射的双向性原则。对于俄语新词的转喻认知, 包括了接近和凸显两方面。转喻能产生典型效应, 是予以延伸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转喻在对于俄语新词的学习中为更好地发挥其解释力, 涵盖了整体与部分转喻、部分与部分转喻及抽象与具体转喻 (具体与抽象转喻) 三大类。其中整体与部分转喻是根据一种事物有多种属性, 但人们往往更关注其最突出的属性;部分与部分的转喻是基于主体与客体的一一对应关系, 像是牛顿与万有引力、《西游记》与吴承恩一样简单;具体与抽象的转喻以及抽象与具体的转喻, 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词活灵活现地使转喻在词义上进行了延伸。转喻机制虽然不能从整体上概括事情的发展动态, 但至少可以对事情的大体走向做出合理解释, 这也是转喻这一认知机制的最大优势。掌握俄语新词词义的转喻机制对于新词的学习大有启发, 因为俄语词汇不仅丰富, 更新周期短, 而且每个词汇还都包含多重含义, 因此理应从转喻认知机制上审视俄语新词词义。

三、俄语新词的构成原则

1.情境语境。要激发新词的产生, 情境语境是主要因素。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非语言环境的重要因素, 整合的语言使用的地点、场合、对象及活动现场充分糅合了语言使用者的职业、修养、习惯及社会性质辅助性的表达个人意愿。语境对于语言的使用有两方面作用。一个是补充作用, 另一个是限制作用。限制作用表现在对词语的选择和使用上, 而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新词的语义理解上。

2.社会环境。对于俄语新词的构成, 影响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事件是主要元素。对于出现的这些俄语新词, 有些可能是陌生词汇, 有些可能是包含了积极意义的熟词。“标签”这一新词的出现, 使得社交网站话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埃博拉”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街头小巷的大妈还是公共场合的民众, 对于它的熟识度也不为过, 主要是这可怕的病毒肆虐, 对人生命安全的迫害。网络新词“米姆”是诙谐和讽刺的代表, 通常用来讽刺一些复制任何与流行相关的言语或是信息。再来就是“电臀舞”的出现, 它本身一种充分运动股骨、腹部和臀部的运动, 但是从麦莉·赛勒斯的演出到最近的“奥伦堡蜜蜂装”丑闻, 这一系列的与这种舞蹈相关的丑闻都引起了公众对“电臀舞”这一新概念的兴趣, 所以这一新词被列入流行新词名单之中。

四、结论

俄语新词的产生作为社会变革的直接产物, 其认知机制研究是俄语工作者十分关注的课题。而对于新词的认知, 无论是认知心理学、范畴化认知还是隐喻、 转喻都是以人类经验为基础。俄语新词的构成原则整合了社会文化背景、情景语境等多重因素。把握好俄语新词的研究对于我国俄语教学发展大有裨益。

摘要: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衍生了大量的俄语新词, 新词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必然结果。在新词的认知规律上除包括心理认知和范畴化认知外, 还涉及认知语言学中隐喻和转喻的认知。对于俄语新词的构成原则, 除包括文化、社会因素外, 还结合了语境情境等因素。本文拟对以上内容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俄语,新词,认知,构成原则

参考文献

[1]何亮.认知视角下俄语新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9.

[2]王萍.俄语新词语语义语境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9.

构成原则 篇2

What(什么)——企划的目的、内容。

Who(谁)——企划相关人员。

Where(何处)——企划实施场所。

When(何时)——企划的时间。

Why(为什么)——企划缘由、前景。

How(如何)——企划的方法和运转实施。

How much(多少)——企划预算。

Effect(效果)——预测企划结果、效果。

二、企划书的一般格式。

1.企划书名称

企划书的名称必须写得具体清楚。举例来说,《如何防盗企划书》的名称就不够完整、准确,应该修正为《北京市朝阳区1994年6月至12月防盗企划书》。

2.企划者的姓名

企划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均应一一写明。如果是集体企划的话,所有相关的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均应写出。

3.企划书完成时间

依照企划书完成的年月日据实填写。如果企划书经过修正之后才定案的话,除了填写“某年某月某日完成”之处,还要加上“某年某月某日修正定案。”

4.企划目标

附:企划书一般格式:

企划书的一般格式

封 面

(1)企划书名称

(2)企划者的姓名 要求具体、清楚

(3)企划书完成时间

正文

(4)企划的目标

(5)企划的内容 本企划书的主要内容

(6)预算表与进度表

细化内容

(7)企划场地

(8)预测效果

附件

(9)参考的文献资料

(10)其他注意事项

三、企划书具体内容

一份完整的企划书的构造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社会状况分析,二是企划书正文。

(一)社会状况分析(市场调查)

要了解酒店行业整个社会规模的大小以及敌我对比的情况,社会状况分析包含下列几项内容:

(1)整个酒店行业的社会规模;

(2)周边各酒店的客流量与营业额比较分析;

(3)周边各酒店社会知名度的比较分析。

(4)消费者年龄、性别、职业、学历、收入、家庭结构之分析。

(5)周边各酒店优缺点的比较分析。

(6)周边各酒店消费定位的比较分析。

(7)周边各酒店广告费用与广告表现的比较分析。

(8)周边各酒店促销活动的比较分析。

(9)周边各酒店公关活动的比较分析。

(二)企划书正文

企划书正文由6大项构成,现分别说明如下:

1、公司的主要政策

企划者在拟定企划案之前,必须与公司的最高领导层就公司未来的经营方针与策略,做深入细致的沟通,以确定公司的主要方针政策。双方要研讨下面的细节;确定目标客源与消费水平定位。

策划目标是扩大社会知名度还是追求利润。

制定价格政策。

广告表现与广告预算。

促销活动的重点与原则。

公关活动的重点与原则。

2、营业目标

所谓营业目标,就是指公司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一年)必须实现的营业目标。营业目标量化有下列优点:

为检验整个企划案的成败提供依据。

为评估工作绩效目标提供依据。

为拟定下一次营业目标提供基础。

3、推广计划

企划者拟定推广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协助实现营业目标。推广计划包括目标、策略、细部计划等三大部分。

(1)目标

企划书必须明确地表示,为了实现整个企划案的营业目标,所希望达到的推广活动的目标。

(2)策略

决定推广计划的目标之后,接下来要拟定实现该目标的策略。推广计划的策略包括广告表现策略、媒体运用策略、促销活动策略、公关活动策略等四大项。

广告表现策略:针对酒店定位与目标消费群,决定方针表现的主题。

媒体运用策略:媒体的种类很多,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传单、户外广告等。要选择何种媒体?各占多少比率?广告的视听率与接触率有多少?促销活动策略:促销的对象,促销活动的种种方式,以及采取各种促销活动所希望达成的效果是什么。

公关活动策略:公关的对象,公关活动的种种方式,以及举办各种公关活动所希望达到目的是什么。

(3)细部计划

详细说明实施每一种策略所进行的细节。

广告表现计划:报纸与杂志广告稿的设计(标题、文字、图案),电视广告的创意脚本、广播稿等。

媒体运用计划:选择大众化还是专业化的报纸与杂志,还有刊登日期与版面大小等;电视与广播广告选择的节目时段与次数。另外,也要考虑CRP(总视听率)与CPM(广告信息传达到每千人平均之成本)。

促销活动计划:包括菜品展览、抽奖、赠送礼品、品尝会、折扣等。

公关活动计划:包括股东会、发布公司消息稿、公司内部刊物、员工联谊会、爱心活动、同传播媒体的联系等。

4、市场调查计划

市场调查在企划案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因为从市场调查所获得的市场资料与情报,是拟定销企划案的重要依据。此外,前述第一部分市场状况分析中的9项资料,大都可通过市场调查获得,由此也显示出市场调查的重要。

然而,市场调查常被高层领导人与企划书人员所忽视。许多企业每年投入大笔广告费,而不注意市场调查,这种错误的观念必须尽快转变。市场调查与推广计划一样,也包含了目标,策略以及细部计划三大项。

5、营业管理计划

假如把企划案看成是一种陆海空联合作战的话,营业目标便是登陆的目的。市场调查计划是负责提供情报,推广计划是海空军掩护,而营业管理计划是陆军行动了,在情报的有效支援与强大海空军的掩护下,仍须领先陆军的攻城掠地,才能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营业管理计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6、损益预估

任何企划案所希望实现的销售目标,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利润,而损益预估就是要在事前预估该产品的税前利润。

(2)--企划书的常规设计方案

一般地,企业的企划书大致由以下八个部分、共计十一项内容构成:

1、企划导入。企划书的绪论,目的是引起读者的关心及高度注意,从而使其充满期待感,顺利进入正文的阅读。

2、企划概要。对企划进行概括性的说明。

3、企划背景。作为企划的出发点,以基本数据、基本资料客观说明企划的必要性。

4、企划意图。明确企划的目的、目标,说明企划应起的作用。

5、企划方针。根据企划意图,决定企划的方向,并确定企划的基本内容。

6、企划构想。即企划的内容。这是企划书的核心部分,展示实现企划目的的具体方法。

7、企划设计。明确企划实现的可能性,确定实施企划所需的时间、费用、人员

及其他资源,预测企划可能获得的效果。

8、附录。为了增加企划的可信性,提供企划背景和企划构想部分所使用的数据及其他基本资料。

企划书的上述八个部分,可以细化成表3所示的十一项具体内容:

企划书的构成部 分 内 容 说 明

1、企划导入(1)封面 企划书脸面,应充满魅力

(2)前言 表明企划的动机及企划者的态度

(3)目录 企划书目录

2、企划概要(4)企划概要 概述企划书的整体思路与内容

3、企划背景(5)现状分析 明确企划的出发点,说明企划的必要性及其前提

4、企划意图(6)目的、目标设定 确定企划的目的、目标,说明企划的意义

5、企划方针(7)概念形成 明确企划的方向、原则,规定企划的内容

6、企划构想(8)确定实施策略的结构 明确企划实施的结构及其组织保证,提高企划的效果

(9)具体实施策略 企划的具体内容,将实现目标的方法具体化

7、企划设计(10)确定实施计划 实施企划所需时间、费用、人员及其他资源;预测企划可能获得的效果

8、附录(11)参考资料 附加的与企划相关的资料,增加企划的可信度促销活动企划书(店内促销)

1、企划的名称

2、企划目的(销售促进等)

3、企划主题(活动主题)

4、对象商品

5、企划内容(如赠品的种类、赠品的赠送方法)

6、企划的对象(目标顾客)

7、企划的目标(来店顾客人数、促销期间销量等)

8、促销场所(店内)

9、促销时间

10、店内装饰

11、制品种类(广告传单、POP、卡片等)

12、通知方法(广告等)

13、运营企划

14、企划的效果(顾客数、销量以外的预期效果)

企划的哲学及原则

一、企划的哲学

企划的方法是由企划的观念所决定的,而企划观念最本质的内涵来自于企划的哲学。

1、企划就是善于利用他人的智慧与金钱。

企划成功=他人头脑+他人金钱

2、企划是令人愉快的表演

企划最重要的是要以看的人、读的人、听的人为观众,演出简单、易懂且有趣的戏剧。

3、企划是一种促销活动

企划工作本质与推销是完全一样的。可以认为,企划也就是推销。不能演出的戏剧等于卖不出去的作品,毫无价值。企划不能推销出去,等于在商场上找不到买主,再优秀的创意也要遭到失败的命运。

4、企划是一种互利行为

为成功实施企划,企划者必须事先明确决定企划的“利益享体”。即使是根据自己的创意立案的企划,如果所得的利益不能分享给大众,想独自占有,这种企划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5、企划没有固定模式

6、企划是美的艺术

7、企划是一种服务活动

8、企划没有专门领域,但需要渊博的知识

9、企划是“能卖的点子”

在企划中没有“不可能”三个字。无论在任何绝望的情况下,只有企划不会被封杀。企划是使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商品化”。

二、企划的原则

企划者除应明确以上的企划哲学外,还应正确把握运用企划方法的原则。

1、企划应力争第一

现代社会流行的差别化经营策略就是“与众不同”,而“第一”是实行差别化经营的必要条件。

2、企划应超脱“经验”

3、企划应当机立断

4、企划应扩充膨胀

5、企划应“大胆假设”

6、企划应“领先攻击”

7、企划应设定“规模”

8、企划应积极主动

9、企划应明辨“性质”

10、企划应有好奇心和游戏心

11、企划应亲身体验

12、企划应明确“对象”

13、企划应注重实效

14、企划应排除障碍

15、企划应善于沟通、磋商

16、企划应敢于实现梦想

17、企划应以“软件”为重点

18、企划应有详实准确的情报

19、企划应活用“战略”与“战术”

论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构成 篇3

【关键词】经济法;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1.我国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基本原则构成的理论分歧

在我国经济法学界,学者们对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构成存在着很大分歧。国家干预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有资源优化配置、国家适度干预、社会本位、经济民主、经济公平、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七大原则。国家调节经济法论认为经济法有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两大原则。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经济法论认为有平衡协调、维护公平竞争和责权利效相统一三大原则。而在此基础上,有学者更提出了有经济法主体利益协调和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法定两项新的原则。

1.1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

经济法的最基本原则应该是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和兼顾各方经济利益,即经济效益和经济公平原则。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全部经济工作的重点和归宿,同时也是国家加强经济立法所要追求的终极的价值目标。无论是市场主体规制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法,还是社会分配调控法都要把促进和保障提高 企业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摆在首位。经济法追求的公平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社会总体公平要求绝大多数个体和团体间必须公平。 目前 , 影响 经济公平的因素很多,如行政干预、权力经济、分配不公、价格体制不健全、不正当竞争和垄断等,要克服这些因素,就需要把实现经济公平作为重要原则。

1.2社会本位原则

社会本位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法的本位思想。社会公共利益满足程度是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个体的行为以及市场的运行和社会分配行为紧密联系的。经济法把社会本位作为调整原则表明,经济法在对产业调节、固定资产投资、货币发行、产品质量控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关系进行调整时,要以社会利益为本位。与此同时,任何市场主体,在进行市场行为时,都不能一味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否则,也是对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背离。

1.3经济民主和经济法治原则

“经济民主”是作为经济高度集中的对立物而存在的。经济民主不仅与国家行政权、国家所有权、企业经营权、法人财产权、劳动者的民主参与权以及获得物质利益的权利紧密相关,同时,这些权利本身就是经济民主实现的法律形式。经济法治即国家干预本国经济运行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即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主体的行为、经济法主体行为的后果都要以法律的规定为基准。现在,依法治国已经成为建设有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战略。而经济是国家的命脉,是发展的重中之重,更应加强依法治理,用法来规范经济领域活动者的行为,维护国家经济秩序。鉴于经济法治的重要性,经济法治原则应该成为经济法的重要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摆在突出位置,这就使得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的认识,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对党的执政能力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3)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不懈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共同富裕的社会,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必须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现在,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科]

【参考文献】

[1]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2]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漆多俊.经济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潘静成,刘文华.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钢琴教学原则系统工程的构成要素 篇4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钢琴教学属于教育科学范畴,它本身有一定的科学规律,科学性是它的本体属性之一。“教育科学”已成为专门的学科,又分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教育科学指以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的总和, 主要由教育学中的各门分支学科和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的各门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构成。如教学论、德育论等。并按不同标准分出不同学科,如按教育形式的不同,分为社会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按教育对象的不同,分为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大学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等。至于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 就更比比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度的加快,教育终身化已成为一大趋势,教育在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愈来越凸显。因此,钢琴教学必须把科学性与思想性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并用以指导具体的钢琴教学实践。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

钢琴教学首先以钢琴理论知识的传授为基础和前提, 但是,理论的传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演奏的实践能力。所以必须以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原则进行钢琴教学,也就是说,必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三、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

钢琴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在这种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千万百计启发、诱导、带动学生的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我会学”。必须十分明确:教师只是“教练员”,真正出成绩的是学生,所以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喧宾夺主。 这就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统一的原则。

四、整体要求与因材施教统一的原则

钢琴教学一方面要对所有学生提出整体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大帮哄”、" 放群羊”。要做到整体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 这种统一' 也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因材施教作为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 最早实施者是孔子,他“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就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当然,孔子当时只是实践者,还没有明确地总结出这一重要的教学原则, 正式总结出“因材施教”这一理念的,是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来的“因材施教”之说,即本于此。所以,在钢琴教学中,要遵循整体要求与因材施教统一的原则。

五、单科独进与多科综合统一的原则

钢琴教学要以钢琴演奏能力的养成为中心,必须单科独进,重点突出。但是,面对多元化21世纪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必须做到单科独进与多科综合相统一' 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多面手”,成为通才型的钢琴艺术人才。这种统一' 体现在钢琴家学的跨学科教学上面:1钢琴演奏与钢琴曲创作的双向交流。一方面,提高演奏水平:另一方面,在演奏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做到“奏而优则创”,学会钢琴曲创作。我国有许多钢琴家成为作曲家,例如易开基、朱工一、丁善德、 周广仁、储望华、刘诗昆、殷承宗等等:外国也有许多钢琴家、作曲家兼于一身的,例如莫扎特、肖邦、李斯特、 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等等。2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的双向交流。一方面,钢琴演奏为钢琴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与教学资源,例如优秀的钢琴家成为钢琴教育家、优秀的钢琴曲成为钢琴教学曲目:另一方面,钢琴教学又为钢琴演奏培养新人、注入根据的。例如法国当代“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把钢琴曲同中国民歌《茉莉花》、民族歌曲《一条大河》、民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紧密交融在一起,就为钢琴教学提供了交融的可能。

构成原则 篇5

一、课程内容的构成要素:知识、技技能能、情感态度

关于课程内容的构成, 学者们的认识不够一致。有学者把学习者、教师、教材和环境视为课程内容构成的四大要素;还有学者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范围、连续、序列、和整合等四个要素。钟启泉先生认为, 从总体上看, 课程内容是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构成的。以上三种认识都有其合理性, 也存在不足。综合各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我们认为, 构成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包括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内容是由四个要素形成的“化合物”。

(一) 课程内容中的知识

知识是构成课程内容的核心。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 可以将课程知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反映的不同对象来划分, 一种比较可行的划分类型是将课程知识划分为科学知识、社会知识和人文知识。从每类知识的构成成分来说, 都包括基本事实、基本概念、规则、原理及其方法 (活动方式) 等部分。

1. 基本事实, 指关于自然、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前人在这些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典型事例。

如人类燧木取火的科学事实, 结绳记数比较数量多少的数学事实。不了解一些基本的事实, 就难以形成必需的概念, 更不能产生信念。

2. 基本概念, 包括具体概念和定义概念。

具体概念是定义概念的思维内容;定义概念是具体概念的表达形式。在小学阶段学习者所接触的概念大多属于具体概念, 初中阶段学习者学习某些新课题时, 往往也从学习一些具体概念开始。定义概念是以下定义的方式所表达的概念。初中高年级及以上的学习者所学的概念大都属于定义概念。

3. 规则、原理, 这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知识核心。

一般认为, 规则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某种关系的描述, 而原理则是公式、法则和定律的总称。这类知识是理论基础知识的精髓, 占据的分量最重, 难度也最大。

4. 方法, 是关于解决思考、言语与活动的程序。

方法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获取, 如, 在学习活动中掌握学习方法, 在社会活动中掌握沟通交流的方法。这类知识中含有一定分量的实用知识, 如怎样写信、怎样测量土地、怎样检验土壤、怎样使用农药等等。

这些知识又称为本体知识或学科知识, 它“包括以文本的方式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知识, 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的引入知识”。

(二) 课程内容中的技能

从心理学上讲, 技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 它把许多动作按一定关系组织起来, 运用知识和经验去完成某种活动的方式。一般说来, 技能是指个体“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能力”。包括书法、绘画、写作、阅读、计算、唱歌、跳舞、体操、游泳、操作机器等各种不同的技能。根据技能活动的性质, 可分成智力 (认知、心智) 技能和动作 (操作) 技能。

智力技能 (认知技能) , 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人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心智活动方式, 它与感知、记忆, 想象、思维等关系密切。智力技能是一种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其本质特征是个体是否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活动方式。在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心智活动以其完善、合理的方式自动进行是智力技能的重要标志。智力技能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前者是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加工外在的信息, 后者是运用习得的概念和规则来调节、控制自己的活动;动作技能 (操作) 是运用技能去完成某种操作活动的方式, 它是在练习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表现为在相应神经活动参与下的由身体的骨骼和肌肉完成的一系列外部动作。

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就区别而言, 智力技能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隐的活动, 其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 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属于观念范畴, 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 可以高度省略、高度简缩, 从外部难以觉察的头脑中的智力活动;动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 它是通过骨骼和肌肉进行操作的外显的活动, 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 表现为外显的操作。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动作技能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前提, 智力技能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 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大脑内部语言实现的。其二, 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复杂的运动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 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 手脑并用才能完成。在学习活动中, 往往两种技能共同参与, 融为一体, 相互影响。

课程内容中的技能应该是人类活动技能中那些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 应该与学生所从事的各项实际活动相对应。技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 是对知识的拓展和具体化。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用结合策略的应用, 强化技能训练, 应从各项活动中选择最基本的活动, 然后遴选出与这些活动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把这些技能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成分确定下来。

(三) 课程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人对待一切事物的最基本的看法与倾向性, 它在个体的人格构成中居于重要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表现为学习者对人生、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主观认识和主动反应, 并经由感悟、体验和意识等心路历程。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 不能没有动机、兴趣的导引, 情绪、情感的介入以及意志、性格的参与。因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程内容中的核心部分。情感是学习者对事物的“心理反应”, 伴有外显的行为和表情, 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以及内心体验与心灵世界的意动。态度指向学习者的兴趣、责任, 它受“价值观”的影响并决定着学习者的行为, 成为链接观念与行为的“中介”。而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它“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 进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由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过程的复杂性以及学习者个体的差异性, 这个领域的内容标准的实现是一个积累和渐进的过程, 我们不能苛求在某一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学习单元中都有完整与充分的体现。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连续性性、顺序性、组合性

为使课程内容组织得适当而且有效, 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是达成课程内容组织功能的根本保证。泰勒曾提出“怎样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问题, 并确定了组织课程内容的“三大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一) 课程内容组织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把选出的各种课程内容要素直线式地加以叙述, 使学习者在不同学习阶段不断地予以“重提”, 学习者能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学习、练习与复习, 避免遗忘。如在社会学科中, 如果认为培养学生阅读社会学科方面材料的技能是一个重要目标, 那么, 在课程安排上, 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反复地、连续地练习这些技能, 从而掌握这些技能。注重课程内容要素组织的连续性, 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 对有关内容让学习者继续学习、反复操作或练习, 并根据学习科目的性质, 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 形成长期的累积效果。连续性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虽然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 会使学习者感到厌倦, 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 但它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多、更复杂的学习机会, 对复杂的材料进行精确的分析, 对抽象的概念能够认识和掌握, 便于进行相关逻辑推理与实践操作学习, 形成精细的学习品质和敏锐的感悟能力, 加深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 连续性被认为是有效地纵向组织课程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原理。

(二) 课程内容组织的顺序性

顺序性原则与连续性高度相关, 但又超越连续性。连续性过于强调同一水平的重复, 容易制约学习者在理解、技能、态度等方面的深入发展。顺序性则强调每一后续学习的课程内容应该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内容要素基础之上, 对课程内容要素作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处理, 能够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 在更高层次理解后续内容。这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 也符合学习者的认识规律。如果说联系性关注的是课程要素的重复, 那么顺序性侧重的就是课程要素的加深和拓宽了。泰勒最初提出顺序性这一原则, 主要基于课程内容要素的逻辑顺序。根据赞可夫的高难度教学原则, 学习者的学习有时也可以依据由未知到已知、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顺序进行。因为适当难度的内容, 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 使学习活动更具挑战性和成就感, 但内容的难度一定要与学习者思维发展阶段相适应。塔巴认为, 课程工作者在组织课程时, 往往只重视内容的顺序和处理内容所需的技能, 这是一种有失全面的做法。她认为课程内容组织, 应该兼顾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习者的心理顺序, 用一个双重顺序把概念、意念等内容和预期的学习行为结合起来。

(三) 课程内容组织的整合性

整合性是指在课程内容各要素之间的横向的联系或水平的组织上, 寻求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适当的关联, 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 把各种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克服由于分科分割所造成的课程内容支离破碎的状态, 以增强学习的价值、应用性和效率。例如,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 固然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 但更加重要的是, 要考虑到在社会学科、科学、生活中, 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技能。培养这些技能, 不是作为仅仅用于某一学科的孤立的行为, 而是使它们逐渐成为学生全部能力的一部分, 以便用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去。

整合性强调要以各门学科的独立性为前提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这就意味着它要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 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 找出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关注的是知识应用而不是知识形式, 强调的是内容的广度而不是深度。在整合的基础上, 加强各个学科之间、课程内容和个人需要和兴趣之间、课程内容和校外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使自己的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 便于探索个人和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忽视了各门学科的差异性对其内容进行整合, 必然是各门课程的大杂烩和一种课程拼盘。一般而言, 整合的方式有: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加以整合, 消除学科之间壁垒森严的对立;根据学习者的兴趣或经验加以整合, 不断完善学习者的人格;围绕社会问题、生活主题加以整合, 加强学习者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课程内容结构:纵向与横向、逻逻辑辑与与心心理理、直线与螺旋

为使各种课程内容要素有机地整合, 产生学习的累积效应, 还需要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以恰当的结构形式进行组织编排, 从而有效地呈现给学习者。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相互对立的组织形式。

(一) 纵向结构与横向结构

纵向结构或称序列结构, 是指将课程内容的各种要素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发展顺序排列, 保持其整体的连贯性。在课程史上, 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就是纵向结构。夸美纽斯的“务使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要求与《学记》中的“不陵节而施”, 都是强调按先后顺序, 由简至繁地组织课程内容。泰勒的连续性原则也包含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意味。一般说来, 强调学习内容从已知到未知, 从具体到抽象, 是历史上课程论学者的一贯主张。

上世纪以来, 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又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一些有关纵向结构的新认识。例如, 加涅的层次结构理论按照复杂性程度把人类学习分为八类, 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 都是以已经习得的或原有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即复杂学习以简单学习为基础;皮亚杰则强调课程内容要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相匹配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也是强调学习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按顺序排列的典型。

横向结构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 将各种课程与教学内容要素, 按照横向关系组织起来, 以便学习者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这种结构形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 关心的是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这是与上世纪60年代以后,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合流, 社会科学内部各学科日趋综合的趋势相顺应的。

一些主张横向结构的学者认为, 应从较为广泛的知识范围来编制课程, 而不仅限于某一项知识范围。正如克尔认为, “如果我们组织的课程旨在达到业已明确规定了的目标, 或者是要赋予各个学习领域中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与方法的经验的话, 那么, 学校中彼此孤立的学科设置就是一个问题了。使知识渐次走向更广泛的综合化, 才是合乎理想的。”这就是说, 学习者的生活原本是一个整体, 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他们完整的经验分成不同的学科领域, 把他们完整的生活割裂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几大板块。如果要使学习者所学的内容对其成长具有意义, 就必须用一些融合的形式使各科课程内容要素有效地联系起来。

(二) 逻辑结构与心理结构

课程内容是按逻辑结构还是按心理结构来组织, 在教育史上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成为“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大的分歧所在。逻辑结构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顺序。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 强调依据学习者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安排课程内容。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 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授是最重要的。主张按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 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的排列, 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逻辑的分段顺序上, 至于这种逻辑顺序对学习者有什么意义则不属于考虑的范围。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强调根据心理顺序, 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他们的兴趣、爱好、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的重点放在学习者的心理发展上, 使其符合学习者认识活动的规律。学习者是课程活动的中心和目的, 对于学习者的生长和发展来说, 一切学科的逻辑都处于从属地位。

随着对课程组织研究的逐步深入, 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学科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的心理顺序的统一。这是因为, 社会职业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就要求其对应的知识体系具备基本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发展的内在联系, 在知识结构上表现为学科体系。按照应有的逻辑结构 (学科体系) 来呈现课程与教学内容, 可以使学习者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事实上, 每门学科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某一部分内容总是既以另一部分内容为基础, 同时又作为其他部分内容的基础。只有把握了其逻辑关系, 才能对这一领域有深入系统的了解;同时, 课程内容是为学习者安排的, 如果不符合他们认识的心理特点, 那么再科学的内容之于学习者也是无效的。

(三) 直线式结构与螺旋式结构

直线式与螺旋式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结构方式。所谓直线式结构, 是指把一门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按照直线形式进行编排, 环环相扣, 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赞可夫认为, 有关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如果学习者理解和掌握了, 就可以直线推进而不必过多重复, 否则, 会造成学习者的厌倦, 为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不断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所谓螺旋式结构 (或称圆周式结构) 就是要按照学习的巩固性原则, 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 按照繁简、深浅和难易的程度, 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 注重前后联系, 层层递进, 逐渐扩大内容范围并提高其深度, 使之呈现“螺旋式上升”的状态。螺旋式结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套具有逻辑先后顺序的概念组合, 目的是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美国课程学者布鲁纳极力主张采取螺旋式结构组织课程与教学内容。他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结构, 应该从小就开始教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原理, 以后随着学年的递升而螺旋式地反复并不断在更高层次上重复它们, 直到学生能从结构的角度全面把握该门学科为止。后来美国学者凯勒 (C.Keller) 在20世纪60年代构建的一种所谓“逐步深入的课程”, 就采用了螺旋式这种结构。

直线式与螺旋式结构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两种基本的逻辑方式。在当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排中, 它们仍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种方式各有其利弊, 分别适用于不同性质的学科和不同阶段的学习者。直线式结构的优点是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 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而成为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弱的学科知识和操作性较强的内容以及高年级的学习者, 宜采用直线式结构。直线式结构的弊端在于不能很好地顾及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认知规律, 难以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及时整合到学习内容之中。螺旋式结构的优点是容易照顾到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使其对课程内容的理解逐步加深和拓展。对一些理论性相对较强的学科知识, 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尤其对低年级的学习者, 宜采用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的弊端在于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 因为过多地重复同一内容, 往往使学生容易感到厌倦。

直线式课程和螺旋式课程对学习者思维方式有不同的要求, 前者要求逻辑思维, 后者要求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直线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 注重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 它只是接受确切的和清楚的内容;直觉思维是要在理解细节之前先掌握实质, 它考虑到整个形式, 它是以隐喻方式运演的, 它能做出创造性的跳跃。两者各有其特点, 最佳的选择是在保持线性编排思想的同时, 应恰当融入螺旋式课程要素和直觉思维特点, 形成直线前进与螺旋上升的优化编排体系。

与国际相对成熟的教育课程相比, 当前我国课程内容还存在一些缺失。为了顺应全球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 培养合格公民和高素质劳动者, 我们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十几年前甚或几十年前的课程内容。我们应该优化课程内容要素, 遵循基本的组织原则, 以恰当的结构形式编排课程内容, 最大限度回归“知识”的整体面目, 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真正载体, 否则, 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愿景是无法实现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张立昌, 郝文武.教学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3]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新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构成原则 篇6

情事变更原则 (Clausula rebus sic stantibus) 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基础或环境因不可归责于双方的事由发生变更, 致使发生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不能预见的结果, 如果仍贯彻原合同之法律效力, 则显失公平而有背于诚实信用原则, 从而认为原合同亦应作相应变更的规范。

基于维护社会实质正义的衡平立场, 允许法律凌驾于合同当事人的自主意识之上, 防止合同当事人因缔约时所无法预料且无法控制的社会变故, 而获取不当利益或遭受意外损失的明显违反一般公正观念的情况发生, 主动介入和干预合同关系。因此, 法律对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规定了严格的条件。

(一) 必须有情事变更的存在

情事, 指当事人订立合同时所依赖的行为基础或环境。这种客观事实的出现和存在是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前提。情事应为客观的事实, 主观的事不包括在内, 所以当事人对此有否认识在所不问。情事既可以是普遍的, 如国家政策的变化、价格大幅度上涨等。变更, 对于当事人须为客观的事实, 如果一方当事人主观的认为有变更, 尚为不足。应以法律行为基础是否丧失、当事人目的能否实现、是否造成对价关系障碍等因素为具体标准。

(二) 需有依法成立生效的合同, 且合同尚未履行完毕

这项原则确立的目的在于给合同当事人造成的不公平处境予以法律救济。如果情事变更发生在订立合同前, 那么合同是在此变更了的基础或环境之上成立, 自无适用情事变更原则的余地。如果在订约时已发生情事变更, 受不利影响的当事人仍以变化前的客观情况为基础订约, 则表明其自愿承担风险与不利后果, 对其没有必要加以保护。如果当事人确实不知此种变更的, 应依重大误解解决。合同履行完毕亦不能发生情事变更原则适用问题, 因为情事变更原则是对合同效力的限制, 既已履行完毕自无效力可言, 当然就谈不上情事变更问题了。

(三) 情事变更是订约时当事人不可预见的

情事变更如果已为当事人所预料, 或具有当事人可预料性, 那么当事人订立合同是在此种因素上进行的, 由此产生的后果应当自负。如果情事变更为一方当事人所预料, 而对方未有预料时, 则只有未预料一方得主张适用情事变更原则, 有预料一方当事人则应承担合同正常有效下的责任。

(四) 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发生

如果情事变更是因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而发生时, 则当事人应自负其责。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是指当事人对情事的变更无法预见和控制, 双方当事人对于情事变更事实的出现在主观上没有过错。

(五) 情事变更后仍执行原合同会显失公平

在情事变更发生后, 如果仍按原合同履行, 对当事人显为不利, 这是情事变更原则存在并适用的重要前提。如果原合同的履行并不显著不利于当事人, 那么适用情事变更原则就没有积极的意义, 也不合于情事变更原则的本意。如何理解显失公平, 我国台湾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1、如果不适用情事变更原则, 会使通常应发生的利害关系产生巨大变动, 结果有害交易安全之虞;2、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 可以避免不当损害的发生。但不能因此而致使相对人蒙受不当损害, 因为相对人只负有除去因对方所未预料而获利限度内责任;3、不公平的事实, 必须存在于合同双方当事人或其中一方, 如只对第三人生有不公平的结果, 不足以导致情事变更原则的适用;4、情事变更与显失公平的结果间有相当的因果关系, 如果此种不公平非由情事变更所导致, 则不应当适用情事变更原则。至于公平与否的时间标准, 我们认为应从当事人应履行合同之时为准, 用公平原则来衡量此时对合同双方当事人是否产生明显不公平情形。

二、情事变更原则的效力

情事变更原则在合同法上的意义, 在于避免合同履行过程中因情事变更产生不公平的结果。为消除这种不公平现象, 有两种途径可走, 即变更合同和解除合同, 因此情事变更原则的效力也应有变更合同与解除合同两种。

1、变更合同。改变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 从而使双方权利义务对等。包括以下几点: (1) 增减给付标的的数额 (2) 延期或分期给付 (3) 变更标的物 (4) 拒绝先为给付。

实务中, 当事人双方就变更合同无法达成一致时应如何处理?对于这种情况, 法国的作法是强制双方当事人解除合同。合同的变更必须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 如果双方当事人就变更合同无法形成合意, 那么也就无法变更合同, 而一方当事人又要避免维持原合同给自己造成的不公平, 那么此时就只有解除合同这一条路了。所以, 在双方当事人就变更合同无法形式合意时, 应允许一方当事人单方解除合同。

2、解除合同。通过解除合同, 可以彻底消除不公平现象。一方当事人以情事变更为理由而解除合同时, 另一方当事人未受有损失, 则另一方当事人不得要求赔偿。因为在以情事变更为由解除合同时, 当事人双方均不存在违约行为, 不能以违约追究责行, 另一方当事人未受有损失, 也无法以侵权追究责任, 从而不应赔偿。但在以情事变更为由解除合同而给对方造成损失时, 因为解除合同一方此时实际上是受有利益的, 基于公平考虑, 应由解除方向他方补偿。至于补偿的大小, 笔者认为应当以受害方所受的损害和受益方的受益中较小的数额作为补偿的上限, 其具体大小应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公平合理的确定。

参考文献

[1]周林彬:《比较合同法》,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年8月第1版, 第212页。

[2]史尚宽:《债法总论》, 1987年9月版, 第437页。

[3]刘兰:《论法国合同法上的情事变更条款》, 《罗马法与现代民法》第二辑, 第446页。

构成原则 篇7

1、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1.1、健康体适能定义

健康体适能定义: 美国运动医 学会 (American College ofSports Medicine,ACSM) 认为体适 能由健康 体适能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和技能体 适能 (Skill -relatedPhysical Fitness)组成。健康体适能是与健康有密切关系的体适能,是指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代表着身体能适应生活和环境改变(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并有余力去享受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的综合能力。它包含: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柔韧素质、身体成分组成、反应时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1.2、健康体适能私人教练的概念

健康体适能私人教练简称为健身私教, 是指在身体健康相关的体适能范畴之内,采取一对一教学形式,并根据会员的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健身目的以及锻炼水平的高低等情况,为会员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制订具有针对性、全面性、实效性、科学性和安全性的运动处方, 以使会员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锻炼效果的教练。

1.3、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定义

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是指健身私人教练为提高其客户的健康体适能状况, 结合客户自身的健身目的所制定的一套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并负责指导和辅助客户实现既定目标的课程。采取教练与会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形式,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课程时间为小时。

2、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的基本结构与内容

2.1、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 一套完整的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体系基本结构一般分为:准备部分、课程计划制定、课程实施、效果反馈与评价、文件整理与归档五个部分(见图1)。由此可见,一套完整的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体系并非只是一 般意义上 的教学指 导部分,其正式课程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课程计划制定,以及全部课程结束时的效果反馈与评价、文件整理与归档等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2.2、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体系各部分的内容

(1)准备部分。

通过对国内 多家大型 健身俱乐 部健康体 适能私教 课程的调查,一般在正式课程开始前的准备部分包含以下内容:

1健康状况问答

健康体适能私人教练通过提问和问卷的方式全面了解客户的健康状况、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健身目的等。内容包括:第一,会员的基本资料(姓名、年龄、家庭住址、私人电话、紧急情况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第二,家族疾病史、了解是否有过身体软 组织的损伤、过敏史、现在或之前是否接受药物治疗等情况;第三,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第四,会员内在心理压力来源;第五,锻炼目标、能接受的训练频率、时间。

2身体测量与体质测试

为更加全面了解会员当前的健康状况, 健康体适能私人教练通过专业的测量工具对会员身体及体质进行准确的测量, 身体测量的内容为:身体成分、血压、安静心率、身体各部位围度、皮褶厚度。

身体素质测试内容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及平衡性。全面了解会员的身体状况,为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3给会员建立科学合理的训练目标和期望值

根据会员提供的信息和实际测得的数据, 给会员灌输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帮助会员改善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掌握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为前提,并结合会员实际需求,通过预期数据的方式给会员建立长期或阶段性科学合理的健身目标, 使训练课程的计划和实施具备科学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2)课程计划制定。

课程计划要根据测量的数据及会员健身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其中包括课程总体规划、课程具体时间安排、运动处方制定等内容。根据约定的课时数和有效期,一般在制定课程总体规划时包括长期计划( 一个季度、半年、一年等期限) 和短期计划(一周、一个月等期限)。

(3)课程的实施。

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是整个课程计划的核心部分, 课程实施后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会员再次购买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 从而促进私人教练课程的销售及私人教练部门的业绩。通过调查,一般主流的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教学指导部分应包括如下环节: 1热身。是训练课程过程中的准备环节, 以低强度的有氧心肺训练为主,训练方式包括:跑步机慢走和跑、登椭圆机等,大约实施10-15分钟左右的时间, 使身体体温升高、心跳加速或感觉身体微微出汗。放松和拉伸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拉松,以增加关节活动的灵活度。热身活动的益处有:提高肌肉弹性;使身体肌肉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预防运动伤害及降低受伤几率等等;2抗阻力训练。是训练内容的主要构成部分, 也称力量器械训练。包含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训练。运用固定重量器械和自由重量器械(哑铃和杠铃)练习、药球等器械的不同的训练方式来提高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其益处有:增加肌肉量、减少脂肪含量、减缓衰老、提高新陈代谢、增加骨密度等;3有氧心肺 训练。一般借助跑步机、椭圆仪等有氧类器械上进行快走、慢跑的运动或健身操、游泳及舞蹈动作等方式完成,能够增强心血管系统、减轻压力、降低血压、预防骨质疏松,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等;4伸展练习。伸展练习应贯穿在各部分训练内容中。热身运动之后和抗阻力训练后都需做对应的伸展活动。私人教练通常采取静态伸展和PNF法伸展。PNF法伸展又称作本体感觉性神经肌肉促进法,通过增加肌肉张力和活动来放松肌肉,用于增加肌肉柔韧性。它不但可以防止运动损伤, 还能更好地发展肌肉力量, 使肌肉变得更强壮。根据控制呼吸节奏和牵拉的力度,安全有效的完成伸展牵拉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减缓肌肉延迟性酸痛的作用;5整理活动。是每节训练课程内容的结束部分, 通过测量脉搏、RPE自觉用力程度分级表等方式给会员判断其训练强度, 通过深呼吸运动和较缓和的全身运动,使身体心率慢慢的恢复到正常范畴;促进因运动而增加的乳酸循环,更快的消除锻炼后的疲劳,同时也有利于血液重新合理的分布。

(4)效果反馈和评价。

健康体适能私人教练要对私教会员做定期的身体评测与听取并记录会员反馈,用训练前后的身体测评数据和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对于会员训练的效果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不断修正训练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的安排。根据每次测得的数据指标结果,判断出会员接下来需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制定出针对性训练计划。

(5)文件整理与归档。

为提高会员满意度,增加私人教练服务质量,提高俱乐部的经济效益, 私教管理部门在每次健身私教课程结束时可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会员各项数据信 息以及满 意度反馈 进行统计 整理。并根据获取的信息,对健身私人教练的服务做出评价,录入数据库进行备案和归档。通过此数据的统计上报对教练工作形成监督管理,同时也使教练的工作成果得以保存和体现,以此为一定的依据衡量教练的工作业绩与能力并进行相应的奖惩, 促进健身私人教练工作的积极性和高效性。

2.3、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实施过程中教练员应遵循的指导原则

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作为健身俱乐部推出的高端服务, 要求执教的教练员不仅要具备较好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 同时也要熟练掌握教学指导过程中应当遵循的指导原则。通过对国家私人教练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及业内专家的访谈总结, 私教从业人员在教学指导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六项基本的教学指导原则:

(1)全方位原则。

要以会员自身健康水平、体质状况、购买课时数量、生活习惯工作性质、空闲时间稳定情况等因素全方位考虑会员的训练目标和健身需求, 保证会员能够在其课程有效期内较好地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

(2)个体差异原则。

根据会员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状况、性格特点以及健身需求的不同,对课程内容的设计规划、难度把握、进度、教学指导形式等方面进行区分对待,为会员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

(3)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指导 过程中要 以会员的 运动技能 和身体能 力为参考 依据,在重点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灌输正确的健身观念,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促使会员进行有规律、有顺序的进行训练,逐步提升其健康体适能状况。

(4)互动激励原则。

在教学指导的过程中, 私人教练与会员是处于相互协作的状态,教练员要积极主动调动会员的兴趣度与拼搏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会员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程的有效性、趣味性和稳定性,最大限度的达到锻炼效果。

(5)创造性原则。

健康体适能私人教练应注重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学习各方面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不断创新教学指导方法形式和手段,逐步形成各自特有的训练方法和体系,在提升自我价值的同时提高其课程的价值含量, 更好的服务于不同层次客户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6)反馈调节原则。

健康体适能教练要定期获取会员训练前后的反馈信息和测试数据,准确及时了解会员实际的训练效果及内心感受,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与指导方法,更好实现课程的价值与实际效果。

3、结论与探讨

3.1、结论

(1) 健康体适能私教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 准备部分、课程计划制定、课程实施、效果反馈与评价、文件整理与归档五个部分。各部分内容均是构成其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具有递进性特征,其中准备部分决定了课程计划的制定,课程实施部分则是根据课程计划进行内容设置,是教学指导过程的主体部分,效果反馈与评价对课程实施具有修正的作用, 文件整理与归档既是对会员信息的保存也是对教练员工作信息的记录, 有利于健身俱乐部私教课程的管理。

(2) 健康体适能私人教练课程教学原则包括 : 全方位原则、个体差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互动激励原则、创造性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练员对教学原则的遵循和掌握有利于提升其工作能力和教学指导效果。

3.2、讨论

(1)当前各大城市健身俱乐部数量在不断增加 ,促进了健身市场对健身私教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 而真正有资质的健身私教从业人员数量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导致各健身俱乐部健身私教从业人员能力与素质良莠不齐, 因此健身私教课程体系在不同健身俱乐部的设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规范管理,是当今健身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2)一对一的健身私教课程模式能较好的满足健身俱乐部高端消费人群的需求,基于此模式,可以尝试在中端消费人群中实现一对二、一对三甚至一对五的小集体健身私教课程模式,其课程体系的内容和教学原则可以参考本文所提。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民众健身意识的提高和参与度大幅增加,源于西方国家的商业性健身俱乐部逐步成为我国城市居民进行健身消费的主要场所之一。而健身消费者不同层次的健身需求促进了不同类型、不同档次的健身指导模式不断推出,一对一的健身指导模式(即俗称的健身私教课程)在此环境下应运而生。

构成原则 篇8

一、学术组织存在的意义

大学学术组织具有重大的存在价值, 学术组织建设对大学学术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柏林大学创始人洪堡曾大力提倡, 大学是“自由的科学研究的场所”。学术目标是大学的本质目标, 学术组织的活动是大学存在的目的性活动。因此, 学术组织是大学组织中的最核心组织, 是开展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的枢纽。大学其他层次和部门所从事的管理、服务类活动都只是为了更好实现学术组织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同时, 学校的学术事务众多且复杂。比如, 确立学术标准, 制定学术政策, 审议学术方向, 评定学术成果等等, 这些若仅靠行政管理必然不能有效地完成, 而对这些教学、科研方面的管理恰好是学术组织的本职工作, 在行又专一。学术组织在学术上方面的权威与行政管理互补, 相得益彰, 是其他组织部门无法取代的。所以, 大学学术组织的健康发展是大学学术生产、学术管理及关键性改革皆难以逾越的关键瓶颈。

二、合校后吉林大学学术组织的设置与组成原则

组织的合理性是其有效管理的前提, 要使学术组织能健全、合理、有效地运转, 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必须遵循最基本的组织原理和原则。吉林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们, 通过长期的有益探索和研究, 根据以下基本原理设计和组建了吉林大学的学术组织。

1. 目标统一性原则。

目标统一性原则是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自合校后, 吉林大学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到思想的整合、磨合和融合, 以“学”为魂、以“学”为本, 主要以学术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目标设置学术组织。在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章程总则中都明确指明了“以学术工作为中心”的方向。如在第三届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总则第二条指出: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是专家学者代表组成的发扬学术民主、保障学校学术决策科学规范的组织, 是学校学术评议、审议、论证和决策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

2. 有利于知识交流与共享原则。

知识管理理论认为, 知识具有收益递增性质, 即知识的使用不仅不会降低价值, 反而会使价值增加。不同学科、专业之间交叉和融合, 有利于丰富师生的知识结构, 完善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要实现知识共享和创新, 首先学术组织结构的设置就必须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术组织结构的设置应该使各委员会以及委员会各级之间能够交流所拥有的知识, 使学术组织外的知识能够渗入学术组织中, 为学术组织所用。有相同知识结构的各委员会内部成员能互相交流、深化, 不同知识结构的各委员会之间的成员也能互相切磋。

3. 管理集成原则。

管理集成理论认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 (管理单元) 集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这种集成不是要素的简单叠加, 而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 目的在于提高有机体 (系统) 的整体功能, 更加有效地实现系统创造知识并使知识成为生产力的目标。吉林大学的学院 (系) 太多, 如果对其各自独立管理显得太分散。由此就有了由相关学科的学院或系组成的八个部。部下的各个学院或系相当于一个有机整体的各个要素。

4. 有效管理幅度原则。

管理幅度是指一名领导者直接领导或管理的下属的数量。一个管理者由于知识、能力、经验、精力的限制, 其能管理的范围是有限的。因此, 学术组织的层级和规模并非随意而定, 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确定吉林大学学术组织的层次设置。吉林大学合校后规模太大, 学科众多, 如果把学院设置在学校下级, 数量太多, 不便于管理, 也不利于学科的交叉。把学院合成八个部, 符合了管理幅度原则, 加强了管理的力度, 促进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体现了更强的综合性。

5. 分工协调原则。

从管理学上说, 分工就是在任务细分化的前提下, 按照提高管理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的要求, 把组织的各项工作分成各级、各部门以至各个人的具体任务。有了分工, 就必然需要协调。协调分为部门之间协调和部门内部协调。吉林大学学术组织以加强学校学术管理, 不断提高我校教学、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一统一目标为前提, 按照分工协调的原则, 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三个学术组织。这三个委员会各安其职, 功能互补, 实现了“部门之间的协调”;在各个委员会内部又设置学校、学部、学院三个层次, 分工协调, 相容耦合, 实现了“部门内部的协调”。

三、吉大学术组织成员构成变化

由于吉林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的改革与学术委员会认识, 因篇幅有限, 这里仅以学术委员会为例。学术委员会作为吉林大学学术评议、审议、论证和决策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 自2003年成立至今在成员构成成分、选聘制度、指导思想上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组成成分上看, 在表格中显示第一届校委员会中校级领导占了8位, 而通过改革到第三届校级领导已经全面退出学术委员会。同时博士生所占的比例也逐届升高。不难看出, 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中学术人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选聘制度上, 在成立之初, 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均由校长提名、聘任。这种提名、聘任制在一定程度上与吉大主张的学术管理科学化、民主化背道而驰。通过近6年的探索、实践, 在2009年第三届《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中作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规定所有层面的委员都必须通过民主推荐或者选举逐级产生, 各个层面学术委员会的主任人选也通过选举产生。这种制度保证了学术委员会委员产生的民主程序, 也为学术委员会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全面履行学术职责提供组织保证。

从指导思想上看, 成立之初学术委员会以学术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在第一届章程中曾明确指出:校学术委员会是校长领导下的学术机构, 其工作直接对校长负责;学部学术委员会代表校学术委员会在学部履行职责, 对校学术委员会负责;学院学术委员会在校学术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在第三届新章程中明确规定, 学术委员会产生过程中, 学院、学部和学校学术委员会均采用“定额席位制”, 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担任各级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各学院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非行政职务学者担任。

四、吉林大学学术组织“去行政化”浅见

吉林大学为了避免学术的行政化和行政的学术化, 在学术组织中“去行政化”。不仅赋予学术组织咨询、监督的权力, 更重要的是审议、决策的职能。让学术组织“由虚变实”, 这在当时全国各高校也实属破冰之举。主张“一切通过委员会”, 赋予委员会实权, 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 引领着一种全新的大学学术文化与风尚。

关于吉林大学“去行政化”, 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和疑问:第一, 吉林大学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都退出了学术组织中的各级委员会, 此举在人员构成上确实实现了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相对分离, 但是当前高校的学术组织问题, 远不是人员结构问题, 而是权力上的尴尬。学术组织中的学术权力是不是有名无实, 学术组织有没有形同虚设?在学术管理中有没有起作用, 以及起了怎样的作用?第二, “去行政化”不是把学术组织中所有的行政成分彻底消除, 而是“去行政的泛化”, 过度的行政化固然是学术权力的绊脚石, 但是如果彻底地“去行政化”, 让所有行政人员彻底退出学术组织, 这对学术组织的正常运行和学术决策的效率都将是一个极大地挑战。再者会不会因为行政权威人物的退出致使学术组织的地位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吉林大学规定校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退出了学术组织, 但是二级行政权力还继续充任。在这种设置下, 吉林大学是否能更尊重学术地、更有效率地处理学术事务?第三, 个人认为, 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不是相互对立、排斥的, 高校的学术组织并不等同于“学术共同体”, 在目前中国的大背景下, 它需要一定的行政“干扰”, 健康、合理的学术组织制度应该能够使学术和行政在一个舞台上能和谐、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以尊重学术、一切为了更好地发展学术、给学术自由、平等”的前提下, 学术和行政相对分离、有机结合、共同管理、共同负责。

摘要:大学学术组织是高校专家学者参与治校的重要载体, 对于学术发展的促进、教研水平的提高, 乃至整个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支撑性和建设性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合校后吉林大学内部学术组织的设置结构和组成的基本原则, 分析了合校以来各学术组织成员构成的变化, 最后针对去行政化, 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学术组织,组成原则,成员构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试验措施下一篇:电视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