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交换

2024-08-28

区域卫生信息交换(精选十篇)

区域卫生信息交换 篇1

为了推动卫生领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创新,国家大力发展区域协同服务示范工程的建设。通过对新型数字医疗服务模式及业务流程标准研究、现代医疗服务供应链体系研究和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关键技术的攻关,建立了区域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和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监督及评价体系,实现了区域内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共享和配送服务,城乡社区、双向转诊以及远程医学影像会诊、患者随访、信息调度和跟踪,最终达到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有效缓解或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从服务对象来看,区域医疗协同主要是为两种人群服务:一是为百姓提供诸如能够实现远程预约挂号、就地采集检验样品、随处进行医疗咨询、开展远程会诊等;二是为医护人员服务,例如医生接诊时能够为其提供就诊者在任何时间、地点的检验结果和医疗记录,使医生的诊断更为准确,治疗更为有效,保证“双向转诊”时治疗的连续性。

1 区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分析

当前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的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大体可分为5类:

(1)社区医疗信息系统。以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较快的地区为代表,已经建立了很多社区医疗服务系统。它们的基本模式是在一个社区、甚至一个行政建立一个数据中心,外联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基本功能是记录社区内的全部医疗过程,完成计费、药品和医疗物资管理,为每个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能够实现区内的医疗文档共享,支持药品配送。做的比较好的系统还能支持全科医生团队管理、家庭病床管理、慢病管理和慢病随访等。进一步发展方向是“远程预约挂号”。

(2)以大医院为中心的系统。这系统的基本模式是在大医院或中心医院建议一个数据中心,外联如社区卫生服务站。与第一类系统相比,其特点是卫生服务站可以直接共享到某大医院(或中心医院)医疗资源,如远程挂号预约、远程会诊。

(3)区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图像存储于传输系统)。这类系统是在一个区域内建立一个医学影像中心,供区域内成员共享。它除了提供区域内医学影像资料共享之外,某些具备“基层拍片、高层阅片”功能对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也有一定价值,这是因为它们虽然有检查设备但诊断水平偏低。

(4)区域卫生数据中心系统。这类系统就是一个行政管理区域内建立一个卫生数据中心,通过设置在各单位内的前置机和通讯网络,收集各类医疗相关信息项(如医疗器械、医疗机构执业资格、医保药店、医保费用报销等),再通过统计分析将本行政区的医疗运行情况展现给管理者。其接入单位包括卫生、药监、质监、劳动、工商等政府部门。对应支持业务系统如医疗卫生协同监管信息系统、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等。简单来说,主要是为主管机关提供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的。

(5)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系统。这类系统能够大范围地实现医疗文档共享,让医生在接诊时能够了解就诊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医疗机构的医疗记录、以此辅助医生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有效率,为减少重复检查检验、降低医疗费用创造条件。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系统作为医疗信息化的一项基础建设工程,其核心应该是对各个医疗机构的诊疗记录,医疗文件以及医疗相关数据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对此,本文提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解决方案。下面分别从工作流程和技术实现的角度对其展开来描述。

2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工作流程

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主要包括中心交换子系统和前置机交换子系统,其功能是为跨部门的异构系统,应用软件和不同结构的数据提供交换通道,如图1。

当各医疗机构应用系统的交换数据(如诊断记录或医疗文件等)发生变化,前置交换子系统的监听进程监测到数据的变化后,启动处理流程,根据业务数据类型调用对应的处理流程;处理流程提取业务数据并转换成XML格式,按照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消息架构进行封装;然后通过消息通讯协议Web Service将封装好的消息发送到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中心交换子系统得到消息并接收数据后,经由ESB服务器对消息进行解析,并路由至目标部门和数据共享平台的中心前置机,中心前置机负责把接收到的数据存储到共享信息库中。其作用是积累交换过程中的业务数据,为以后建立在该平台基础上的其他应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目标部门的前置交换子系统负责接收数据并保存到接收数据库中。对于ESB数据总线,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类似于网络路由器的设备,其目的将星形拓扑引入架构中,避免由于接入应用的增多使拓扑成为蜘蛛网状。

3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总体架构

根据前面对数据交换工作流程的分析、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主要由共享信息库和信息交换系统组成。信息交换系统由中心交换子系统、前置交换子系统及数据共享平台管理子系统组成(如图2)。

各部分的组成与作用如下:

(1)中心交换子系统。中心交换子系统的建设应满足交换系统对前置交换系统接入及维护管理、内容处理、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状态管理的要求。结合XML、Web Services等技术,采用服务总线的方式存储、管理、交换数据提供相应的服务支撑,实现对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有机整合。功能包括:报文预处理、数字验签、数据格式转换、报文差错管理、报文策略管理等。

(2)前置交换子系统。是各部门业务系统与中心交换子系统之前的桥梁,应满足对桥接流程和交换流程的定制、集成等要求。通过在各医疗单位内部部署前置机,采用消息中间件与XML报文格式,从而实现在多硬件平台、多操作系统环境中医疗数据的交换与共享。

(3)数据共享平台管理子系统。实现对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的安全认证、审批、授权机制、实现对非结构化数据的跨部门交换以及对交换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提高数据交换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数据交换的及时准确性,从而提高数据共享平台的最大效能。主要组成包括:文档数据采集子系统、运行监控子系统、数据审批与许可及系统管理。

(4)共享信息库系统。通过对交换过程中的特定的业务数据进行保存、更新,以积累鲜活的基础数据,形成一个动态更新的数据库,为以后建立在平台基础上的应用(决策分析、数据挖掘等系统)提供数据来源,同时也为建立区域医疗数据中心提供基础支撑。

4 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关键技术

(1)SOA体系。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IT体系结构样式。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遵循SOA架构体系,将不同的应用系统通过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利用ESB企业服务总线实现各类异构信息资源的集成,从而实现相互间的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2)前置交换技术。前置交换子系统从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数据库中获得数据,并将数据转换成XML格式、通过Web Services等协议完成于中心交换子系统的数据交换。系统支持格式包括XML,HL7,CDA R2等。对于的数据交换可以通过映射工具来完成生成CDA文件。

5 讨论

本文涉及了一种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通过对各类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平台的数据交换流程、总体架构与关键技术等问题。目前国内都在大力推行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由于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和标准规范,其电子文档格式、框架结构、互联方法标准、相应术语标准都不尽相同;医疗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这些问题都妨碍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的发展。而构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可为解决各医疗机构间诊疗记录、医疗文件等相关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提供一种有效技术手段,对促进医疗卫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降低信息协同成本、推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新模式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探讨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在区域协同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提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解决方案。通过对各类区域医疗服务系统的分析,研究数据交换与共享的工作流程,设计出区域协同医疗服务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技术架构。

关键词:数据交换与交换平台,前置机,医疗机构,区域协同医疗

参考文献

[1]张翔,赵德伟,王卫明.SOA架构实现社区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医院管理论坛.2010.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 篇2

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区域内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采集各医疗卫生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建立卫生行业战略数据仓库,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资源,同时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统一标准,统一平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目标,促进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高端化和低碳化,基本实现全县医疗卫生信息的数据共享,实现区域医疗卫生业务的协同整合,实现网上诊疗查询、挂号、投诉、绩效考核等健康服务。

一、区域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1、宏观层面

实现医疗卫生服务全县“一卡通”,电子健康档案EHR全面共享,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集地区医疗资源、树立品牌消除地区差异,平衡医疗资源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医疗健康产业。

2、业务层面

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实现对各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的实时监督与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应急指挥和决策支持能力;实现区域卫生业务开展的协同作业支持医院医护人员进行科研教学。

3、技术层面

建设医疗卫生各条线的数据集成共享,实现医疗卫生行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在较高层面弥补各条线独自建设带来的弊端建设数据中心逐步实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社会化,为社区与医院双向卫生服务信息基础。建设数据共享逐步实现患者电子病历社会化,实现医院之间病人资料共享解决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预防保健机构群体对跨部门数据采集和共享需求在信息互通的基础上,围绕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一卡通”,提供更广泛的医疗服务。

建设与其他信息共享平台的互联互通,为将来与市级平台对接提供基础,建设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发布平台和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二、效益预估

项目建成后,将为政府、卫生局、各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单位和居民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政府

系统建成后,可以为政府提供应急指挥的信息支撑系统,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为民办实事。

当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政府可以按照应急预案及其启动程序要求,应对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能有力、有效、有序地进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秩序。

政府通过网络可以随时查阅区域内医疗卫生行业各种最新的统计数据,加强宏观管理,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建

设区域卫生信息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

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保障县内各类人才的健康需求,增强区域竞争能力。可以通过网络全面掌握全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救助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的详细资讯,为制定区域内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准确依据。

2、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可以提高对卫生资源的调配力度,增强卫生决策能力,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辅助决策系统。

卫生局各科室可以及时获得宏观管理所需的数据支持,以辅助其决策,高效开展电子政务、疫情监测、应急联动等工作。卫生局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管理更加及时和准确,提高对整体卫生资源的调配能力,加强对疾病与疫情的控制,加强卫生监督,提高行业内的应急指挥处理能力。

卫生信息的发布与公示将更有利于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管理和约束,增强政策的透明度。

通过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医疗卫生机构

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全面优化和整合医院内部与外部的信息资源,实现医院基本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学影像系统(PACS)、实验

室系统(LIS)、办公自动化系统、医学文献系统、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系统的建设和融合,提高医院的整体运作效率,让患者得到更加先进、便捷、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全面提高医院服务水平、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各医疗卫生单位可利用互联互通的医疗卫生网络体系进行全区的医疗信息共享,将极大地增加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医院运用信息网络进行远程医疗、健康咨询等业务,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4、相关部门

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有利于各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提高业务能力,增强服务功能。

商业保险公司、银行、医疗机构等相关单位可以借助该信息网络平台开展健康保险、信用卡支付、健康咨询、网上挂号、网上申报等增值业务,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便捷的健康服务。

患者在各个医院的诊疗信息资源可以重复利用,减少了重复的医疗支出,将大大地降低医疗支付的费用,预计可节省10%-30%。

药监部门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药品使用有关数据进行不良药物事件的监测,进行用药分析等等。

5、城乡居民

卫生信息系统建成后,城乡居民可以享受更高品质的医

疗卫生服务,及时获取有效的医药保健信息,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有效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建立区域性健康档案,实现健康信息共享,改变城乡居民的就医观念,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科学的健康服务和保障。

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在家中查询自己的健康资料,或使用全区统一的健康卡在各医疗机构中进行就诊,享受便捷的、全方位的疾病诊治、医疗咨询、健康教育、医疗保健等健康服务。

区域卫生信息化隐忧 篇3

新医改推动落实“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对于卫生信息的大集中、大联通、大共享,吹响了嘹亮的集结号。新医改方案在征集意见稿中就首次专门论及信息化:“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和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新医改首先对卫生主管部门提出了信息化的新任务。在前文所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各个先行实践地区,有一个特征很明显,几乎都是由当地卫生主管部门唱主角。对于卫生行业信息化而言,这应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新医改任务的提出,客观上要求卫生部门要敢于作为。卫生部门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强势地主导卫生行业信息化,卫生行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也将从以往以医院自发投入为主,转向以政府财政投入牵引为主。

目前兴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热,在很大意义上,是在探索“建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毕竟这是一项没有太多先行经验的创新性工程。各地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过程中,百花齐放、因地制宜。但也有相当多的共性问题,有必要引起关注。

譬如,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实践中,各地都纷纷建立电子化的居民健康档案,也纷纷遭遇了基础信息不全、档案激活和更新维护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各地又都面临一个非常现实而急迫的核心问题:大量的数据收集上来后,如何充分发掘居民健康档案等各类统计信息的价值,创新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真正最终便民惠民?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浅析 篇4

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思路

在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 全国的各个区域, 都开始着手建立具有区域化特点的卫生信息平台, 以此来满足市民对卫生工作的需求。从客观的角度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建设过程中, 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 必须实现区域电子病历。目前, 各类疾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通过利用电子病历, 能够更好的实施记录和存储工作, 在调阅方面也比较方便, 可逐步的改善当下工作中的问题。第二, 应实现对全区域居民检验、检查数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城市在区域化的建设过程中, 居民很少跨区域活动, 利用集中存储和管理的方法, 能够实现对区域卫生的有效管理, 减少矛盾与冲突, 满足卫生发展的要求。第三,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实现检查、检验数据的共享及调阅。区域化不断发展的今天, 如果仅仅是独自发展, 势必无法取得理想成绩, 通过实现数据的共享和调阅, 完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 能够对今后的发展和居民医疗, 提供更多的便利。

2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卫生事业直接关系到民生的发展。从主观的角度来分析, “区域卫生”的理念虽然符合当下的社会趋势, 但在执行过程中并不容易, 很多工作都会遇到较多的难题和阻碍, 这就需要通过技术性措施来解决, 否则很难取得突出成绩。此时,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该技术包含的内容较多, 将其良好的运用, 可更快的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实现卫生事业的较大进步。

2.1 医院局域网技术

医院作为区域卫生事业的重要机构, 是服务市民的重要网点。区域卫生信息技术的突出表现之一, 就是医院局域网技术。目前, 几乎所有的工作都被网络化所覆盖, 医院也不例外。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医院运营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 医院局域网技术的执行, 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工作来看, 医院局域网技术在实施过程中, 主要包括VLAN技术、网络接入控制技术、带宽流量控制技术、防火墙技术等。通过有效实施VLAN技术后, 能够将各个单元进行有效隔离, 针对VLAN发现的问题, 给予相应处理。在该技术应用过程中, 对医院的整体网络并不会造成任何的影响, 一方面确保了医院网络的安全性, 另一方面也达到了计算机中心的最终目的。网络接入控制技术在实施当中, 能够充分的避免恶意用户带来的损失, 尤其是病毒的传播, 可有效维护医院网络的安全。

2.2 区域LIS

区域卫生工作在不断进步的今天, 信息技术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 区域LIS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将会进一步的扩大。从客观的角度分析, 区域LIS更加符合当前的潮流和工作的内容。首先, 区域LIS具有建立区域条码管理模块的功能, 其在执行的过程中, 实现对条码的统一规划, 可更好的确保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标本的无障碍流转, 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 利用区域LIS技术, 能够建立严格的质控模块。该模块的建立和执行, 能够针对质量控制标准, 进行准确的设定, 以此来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汇总处理, 不仅可以更方便检验人员对数据的统计, 同时在质量控制图的描绘当中, 也会更加的方便和精确, 在本质上保证了检验结果具有高度的准确性, 能够与其他的数据进行对比。

2.3 区域RIS/PACS系统

区域卫生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 系统组成是必不可少的。但考虑到患者信息复杂, 具体工作比较多样, 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将问题解决。为此, 很多软件公司都开始研究卫生信息处理系统, 力求通过区域化的信息系统, 为现阶段的工作提出更多的解决路径。

目前, 区域RIS/PACS系统受到了比较广泛的重视, 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例如, 区域RIS/PACS系统在执行过程中, 实现了以下目的:分诊叫号排队系统, 安排分诊顺序, 保证检查有序进行, 避免医患纠纷;HIS系统集成, 嵌入HIS系统, 实时通知诊断状态, 保证诊断的实时性;定位线功能, 通过定位线查找微小病变, 保证诊断的正确性;普放检查影像的增强处理, 对大矩阵影像的图像增强, 可以看到更多的病变信息;影像调用速度保证, 保证医生第一时间诊断影像;所见即所得的报告编辑, 有效的保证报告的编辑;全院PACS系统, 包含医院所有影像设备的连接, 实现全院的大影像系统;分级分布式存储方案, 保证系统的存储安全及灵活;跨平台的支持, 系统运行应该可以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之上运行;单机容灾系统, 保证系统“零故障”运行。

3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讨论

随着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要求不断提升, 很多工作都告别了以往的工作模式, 开始运用较多的系统、软件、技术来完成, 力求在更大程度上, 完成卫生信息工作的进步。在现有的工作当中,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的执行和体系的建立, 为医疗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以往的各项问题, 均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未来的形势是比较理想的。但是, 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本身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 深入研究的可行性较高, 所以, 还是要在不同的内容上, 与客观实际相结合, 避免造成理论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同时, 我们在研究和应用区域卫生信息技术的过程中, 需加强与其他技术的联系, 实现共同应用, 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4 结语

本文对区域卫生信息技术展开讨论, 现阶段的工作成果在总体上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相对而言, 在区域卫生信息技术介入工作后, 区域内部的医疗工作、病历档案工作、日常接待工作等, 都获得了较大改善, 即便患者数量较多, 也可以进行分类管理, 减少了矛盾与冲突, 实现了卫生工作的健全和规范化。日后, 应在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探析, 健全各部分的技术体系, 加强操作的简洁性。

摘要:当前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如火如荼。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 需应用较强的技术来完成。目前的区域发展当中, 卫生信息的涵盖量比较庞大, 涵盖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宽, 如何更好的建设优质平台, 必须在技术上做足努力。以现有的区域卫生信息技术来看, 各个地方在发展和研究过程中, 需充分结合本地的情况来完成, 应在多方面实现技术体系的健全, 加强实践的应用, 完善卫生信息的各项内容, 以此来实现工作水平的较大提升。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技术,局域网技术

参考文献

[1]陈云忠, 曹定舟, 许源.浅析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 2011 (9) :57-60.

[2]张真诚, 范玉成, 刘淮虎, 等.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慢病管理技术路径和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 2011 (6) :61-65.

[3]范玉成, 李芬富, 朱美英, 等.基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业务规则引擎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数字医学, 2013 (5) :97-99.

[4]安平.浅析项目范围管理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重要性[J].科技信息, 2012 (13) :209, 217.

区域卫生信息交换 篇5

【IT168 专稿】 4月29日,用友医疗在北京香格里拉举办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专题研讨会。会上,阳江市卫生局局长姜苗介绍的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创新应用模式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阳江市卫生局局长姜苗

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由阳江市卫生局牵头,中国电信提供按需应用的低成本网络平台和数据中心,用友医疗提供解决方案及服务,整合三方优质资源合作建设的一个区域卫生服务平台。该平台按照统一标准,以健康档案为核心,基于用友UAP平台建成统一的网络公共平台,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台信息化管理,并大面积推广到乡镇卫生院,实现区域卫生功能及横向应用。

姜苗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一、为什么要建设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姜苗谈到:建设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原因有三。一是按照2009年4月6日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今后3年的5项重点任务包括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城乡基础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因此,建立全民健康档案成为首当其冲的任务。

第二则是要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当前医疗卫生信息化还处于一种各自开发、各自建设,可能由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的状态,所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必须实现包括妇幼、计生、急救等系统在内互联互通、数据共享。第三是实现城乡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现在医疗资源分配非常不合理,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阳江同样也集中在市里的大医院里面,农村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合理。

二、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创新运营模式

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创新运营模式体现在它由三方——阳江市卫生局、中国电信阳江公司和用友医疗软件——合作开发建设。阳江市卫生局在项目中主要以项目的主体和指导规划组织协调的角色。中国电信阳江公司主要利用中国电信这个网络平台的优势,提供网络和硬件,整个平台把数据中心机房的建设放在电信。用友主要是负责提供项目各种应用的软件,实施项目软件的维护和升级。

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运营模式

首先,这种合作模式是基于多方筹资、共同建设、实现多赢。虽然广东是一个发达地区,但是阳江市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所以政府和医疗机构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比较缺乏,所以想到利用中国电信和用友软件来联合投资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化,共同建设。通过中国电信和用友公司合作建设,阳江市各个医疗卫生机构作为使用单位,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来支付。

第二,该平台是统一部署系统的应用,规范医疗业务。从系统建设的早期就对区域卫生信息化进行规划设计,要求各个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和卫生院,在软件方面统一标准,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甚至有一些旧的系统都推翻重来。

第三,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政府的一网多用,有利于打破信息孤岛。第四,是降低医疗机构的投入门槛。信息化必须要投入,由于欠发达地区各个医疗机构对信息化投入比较困难,所以通过这种分期租赁的模式投入,降低各个医院投入的门槛。

第五,是系统建设的维护服务由合作方承担。区域信息化建起来可能还容易,但是今后维护、升级是一个比较大的难题,所以如果各个医疗机构自己来维护升级,困难比较大。所以,这一模式把系统交给中国电信和用友软件来联合完成维护服务和承担升级的任务。

三、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四大核心应用

阳江市的卫生资源包括市县各级医院38所,乡镇卫生院3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个,以及各种专业卫生机构。

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目标是:第一,建立全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第二,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系统。第三,实现医疗机构信息互联互通。第四,实现全市一卡通、双向转诊、一单通等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第五,实现全市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

因此,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四大核心应用包括:

1.实现全市健康一卡通。包括建立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便捷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个人终身健康档案;建立社区健康服务与绩效考核;建立卫生行政部门掌握的医疗卫生信息。一卡通对区域卫生信息化来说是一个重点,主要通过一卡通使病人到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和获取健康服务的时候能够获得身份确认,另外也为病人提供从挂号、交费、取药到检查等各个医疗服务环节更加快捷的医疗服务。

2.实现居民健康档案共享。按照国家标准,阳江市建立起统一的居民健康档案,主要采取健康档案树记录生命周期中的健康活动数据,实现数据集中存放和共享;把生命周期从胚胎发育到死亡过程的各个时间点对健康情况的干扰和措施进行全程记录,包括门诊、住院、妇幼保健等。

“健康档案树”记录生命周期中的健康活动数据

3.实现健康信息集中的存放和共享。健康信息主要通过病人就诊获得,集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包括,病案的首页、门诊处方信息、住院医嘱信息、病历信息、检验报告、检查报告、PACS信息、双向转诊共享,实现全市社区居民健康活动数据的集中收集、存储,实现对人整个生命周期健康信息的完整记录,并建立针对居民健康流行病学数据分析,为卫生部门和相关单位及社会提供一个预警信息、健康服务信息、居民健康信息,流行病学的流行状态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等。

通过区域信息共享提高基层医院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居民在大医院做的检验、检查报告、诊断、病案首页、用药信息、出院小结、过敏史、阳性PACS报告放在区域平台中,实行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逐步扭转大医院人满为患,卫生院门庭冷落的现象,提高乡镇卫生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信息化手段,把病人在大医院里所做的检查资料也能让基层卫生院共享,提高基层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水平,逐步使病人提高对乡镇卫生院的信任度。

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处理能力。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共享和业务有机融合,为卫生指挥决策系统、检测预警系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应急处理系统等骨干应用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疾病检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提高卫生行政部门对各级卫生机构管理的效率。有了这个平台之后,对全市所有传染病的监控,比如全市哪个时候发生发热病人增多时会提示有没有可能发生传染病疫情,以及对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效率和应急指挥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作用。区域卫生信息化横向连接。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可以进行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应急指挥、疾病管理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信息采集和交换,能够使医疗信息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子平台进行共享,能够满足社会保险、新农合等外部信息系统的信息需求,实现系统间的信息传输及共享。现在各个系统互相独立,信息没办法得到交换,没有一个共享的平台,特别对医保新农合外部的信息需求也通过这个系统实现信息共享。4.实现居民健康管理及决策的支持

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对个人健康档案统一管理。作为健康档案不实行统一标准、统一管理交换,那么健康档案往往发挥不了它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区域信息平台把健康档案进行统一标准、统一存储、统一管理。

这样,居民能够及时了解健康信息的情况.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每个居民提供服务,上网便能够了解到自身健康的情况,还可以达到健康教育,逐步达到健康干预的目的,做到疾病的早预防、早治疗和早康复。

该平台还能提供对卫生行政部门决策管理的支持。通过提供决策支持,包括居民健康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社会应急预警信息,健康管理的服务信息,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和社区农村卫生服务信息等,能够为政府卫生管理部门及相关的机构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

四、阳江市区域卫生平台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

1.建设医院的信息化系统。

2.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系统,主要由二级以上的机构,为区域信息化网络提供病人在这些医疗机构诊疗的信息,把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完善。特别提供临床的检验、检查,这些信息需要医院提供,所以第一步要把骨干医院的信息化进一步完善。通过统一开发,大家共同使用网上信息化软件系统,主要是农村卫生院综合管理系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

3.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档案首先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建立。病人在各个医疗机构的诊疗活动在档案中能够不断完善,不断更新。4.建设阳江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全市卫生信息中心和数据交换的平台。

第二阶段

1.建设居民健康服务门户。2.建设卫生政务协同OA系统。3.建设安全用药管理系统。用药安全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用药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所以专门在安全用药这块管理加强。

第三阶段

1.建设区域PACS系统,主要通过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提供PACS资料上区域网。

2.建设区域用血监督查询系统,主要对全市全血管理和用血监督的系统。3.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管理的业务系统。主要把公共,包括疾控等几块横向纵向整合。

五、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社会效益

第一,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纵向把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互联互通,一卡通解决病人在各级医疗机构看病的问题。解决病人不会集中到大医院看病问题,病人能够向基层医院下沉。

第二,实现城市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特别是农村医疗资源比较缺乏,通过区域信息化可以把大医院的资源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共享,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有效缓解卫生经费投入的瓶颈,通过这种模式减少资金的投入。

第四,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降低基层卫生机构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医疗机构由于资源缺乏,特别是人才的缺乏,所以往往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诊断的水平不高,通过信息化提高这方面的能力,能够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第五,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

第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政府决策管理的能力。通过信息平台能够对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一些有用的医疗健康信息,使得管理和决策能力不断提高。

阳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特色在于:第一,投资、建设、组织、运营的模式。欠发达地区和医疗机构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进行一次性投入,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合作共建,实现多赢;政府无需对系统后期建设与维护再次投入,通过项目合作方进行资源配置提供服务保障。特别对于后期建设和维护的问题,区域信息化有比较大的困难,假如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单纯建好区域信息化,下一步也很难维持下去。很多硬件、软件将来要进行升级改造,对于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有限,这个系统很难维持下去,所以通过这种模式合作来整合资源,分期租赁的方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维护。特别是卫生院,在IT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平台下面哪一个卫生院出现问题可能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整个业务可能都没办法开展。所以利用中国电信,每个镇都有他们的技术人员进行维护。还通过用友的在线的维护,通过在线诊断这些问题。第二,医疗、社保、新农合三网合一。减少医疗、社保、新农合系统的多次建设,实现一体化平台共用,增强政府部门之间协调能力,为参保人提供便捷、高效的实时结算和即时补偿诊疗服务,为医保部门提供对医疗机构的实时监控。现在的状况是效率比较低,往往要几个月没办法跟医疗机构进行结算,所以兑现社保基金往往拖欠,社保部门对医疗机构参保病人身份的核实诊疗费用是否合理也没办法得到监控。各方互相都有一种不信任,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几个网,大家各建各的,也重复投资。现在大家是合作伙伴,一条网解决所有的问题,特别对医保这一块,区域信息化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通过诊疗活动信息建立、完善和补充居民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实时交互与共享,建立动态的“活档”,提供健康服务。健康档案一定要是活的,要能够用得上,能够不断的补充完善,不断的更新,这个档案才能够发挥它的作用,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病人可以在卫生院看病,也可以在乡医院看病,也可以到市里面看病。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对整个医疗过程的信息能够完整的记录在健康档案里面,对健康档案的利用和使用这个信息有更重要的意义。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研究 篇6

[关键词]目标需求;信息系统架构模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0—01

1信息平台建设

1.1目标

1.1.1整合旧时的信息系统

整合区域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系统,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备区域集成的条件。目前,国内初级医疗机构都建立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沿用老式的繁杂而多元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模式,需要遵循标准和原则来改造现存的多元化医疗信息系统,以便建设规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1.2确定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

标准各级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确定区域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整理独立的信息中心逻辑性不强的数据,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结构,方便建设的信息平台为各个医院独立的数据中心服务,促成区域卫生信息被各级医院共享和利用。各数据中心的资源是以格式多样的描述性数据集成存在,可以元数据集成交换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元数据以XML为载体,根据共享平台的标准,保留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模式,减小平台架构建设的成本,方便各个卫生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或者操作数据。

1.1.3建立数据中心

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使信息数据集中于同一构架。以共享平台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各数据中心的数据,便于宏观管理和决策。传统关系型的数据库专攻于捕获数据,难以分析多种数据中心的冗余复杂数据;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历史数据,具有维表和事实表,以分析数据为主。

1.1.4引进NHIN

为便于用户之间共享医疗信息,依据国内外研究,创建了专门的国家卫生信息网,简称NHIN,规范医疗技术和政策、标准的法律、实施项目等整套的医疗信息。NHIN共同框架具有一套相互加强的技术文件及规格,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达到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1.2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居民健康的所有信息,业务数据类型多、容量大,由此,根据数据存储的相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构架来管理区域卫生信息[3]。现如今,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有几种,即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从国内外信息平台的发展经验看,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缺陷。

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整体成本低,方法简单,安全性高,易于管理全局数据和挖掘分析,但不适应区域医疗管理政策及资垒数据投资规模的差异性,系统扩展、性能维护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不适用于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混合武(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兼备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因而技术相对复杂,系统开发初期成本比较高。

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集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复杂系统,但各个部分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数据核心通讯接口,即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帮助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和程序实现交互和共享信息,便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通讯服务。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通信标准和接收标准,数据应答自动化,协调所有的应用关系,为客户端提供一系列使用对象,维护建立起来的数据路由,提供管理和安全总线以保障分布式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的稳定。分布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实施陕捷、灵活,分摊业务压力,但系统维护成本高,难以提供用户全面的信息等。

1.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随着RHIO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内运转的数据量趋向于大、多和高效传输的发展形势,总线在数据库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同时,系统间共享数据和模块间数据的缠绕等问题,总线系统都能良好地协调处理好。

1.3.1数据库建模设计

数据模型构架必须结合数据仓库模型虚拟数据库两者的优点来建设。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为政府卫生机关提供决策支持、疾病监控、疫情预警、数字化的日常监管报表等,要求数据更新的实时性并不高。给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影像共享、电子病历等服务,则宜采用虚拟集中模型,用虚拟数据库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周期短、速度快。数据层集成提供了信息共享,并以某种方式将共享数据提供给医疗信息系统,为医疗眼务层提供保障性的渠道。

1.3.2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

基于交换平台整合庞大的医疗信息数据群,必须使用一种功能强大的模式统一数据库。Web Services是一种独立软件和服务程序,在应用程序(即应用层)和异构数据源(即数据层)之间集成数据,并协调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系统,程序接口和协议高度标准化,提供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式,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数据库系统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Web Service整合异构数据源,必须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全局模式数据视图,使数据层的数据通过一个特定的数据模型被统一格式化,同时能够在特定的数据模型上实现定义的基本运算,形成查询、存取等多功能操作。

1.4数据交换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有智能卡、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等,都针对单个病人数据存储、记忆和处理,运行简捷,方便医疗机构管理。

智能卡是用于存储病人数据的医疗卡,不需要中心数据库的支持和运作,授权用户直接通过使用专门的读卡器获取病人就诊记录,病人自身也能直接通过智能卡访问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咨询病情,医疗政策等信息。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记录病人实际医疗信息和主文档索引,标明病人数据,以便参与系统询问数据中心,确定数据的储存点,然后从源系统或信息中心获取病人的数据。

2应用和展望

规范化、多元化、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等广泛的范畴,花费大,耗费时间长,为了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空间和可移植性。要建立适合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必须使其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运行的流程与规范性模式:优先考虑集成需求量大、范围广的业务,如双向转诊、电子病历等。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此外,培育网上信息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品配送(如药品配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等)第三方服务运营商,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结束语

为了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构建数据库和信息中心时也会采用许多其他技术,如RFID技术、PKI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服务器技术、规则引擎、业务过程引擎、工作流程引擎等。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引进的先进技术填补体系架构下的漏洞,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操作方面存在的瓶颈,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与时俱进、量体裁衣,完善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成各级医疗卫生业务部门数据和资源的相互连接以及各种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泰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研究.医学信息,2010,23(6)

[2]邱洪斌.李殿奎.祝丽玲.王树山.王佐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中国民康医学,2010,22(22)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研究与实现 篇7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局部到全局,从医院向其他各个业务领域不断渗透的过程,卫生信息化逐渐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服从于医改,从而决定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必须摈弃原有单个业务驱动模式,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以健康档案的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将成为卫生信息化新的建设重点。

2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目前还落后于其他行业。其原因除了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外,根本还在于建设理念与模式上的偏差。以IT技术和专业领域需求为驱动的建设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发展,但同时也成为其前进方向上的阻碍[1]。目前,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系统分割、相互独立。各个卫生机构相对独立开展业务,相互封闭,信息分散,连续性和协调性差,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

2.业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很多业务工作没有国家统一规范和要求,各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导致信息不能交换和共享。由于业务流程不规范,很多单位的信息化就是现有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化,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优势。

3.需求分析缺少理论方法,仅以项目和IT为驱动。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作为业务应用发展的组成部分而提出,缺乏整体规划[2]。现在很多信息系统均是按照此种方式建设。

4.纵向信息系统的建设导致众多的“烟囱”、“孤岛”[3]。在信息化建设的第二阶段,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垂直建设的特点,原本分割的业务部门在信息上沟通更为复杂,形成大量“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

5.理论研究薄弱,信息标准研究起步较晚。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标准的建立,造成了众多信息系统分别制定各自标准,却没有国家权威统一卫生信息标准的局面。

6.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匮乏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难题之一[4]。在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中,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是复杂的、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往往不足;另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涉及到卫生管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专业学科,专业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制约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卫生信息化建设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建立起机构之间的共享机制,体现以人为本的基于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需求日益迫切。

3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架构

3.1 平台系统的功能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医疗卫生人员,最终的服务对象是居民和患者。医疗卫生人员为了更好的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可靠的、可及的、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依赖平台提供的众多服务[5]。在平台提供的这些服务中有些是很基础但又很关键的服务,因此,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功能:个人的身份识别、健康档案索引服务、以人为中心的存储服务、数据交换服务以及数据调阅服务。

3.2系统的总体架构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为区域卫生信息化提供一个以健康档案数据为核心的开发和运行平台,可以通过使用它快速的定制、开发和部署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来满足日益增加的区域电子健康信息共享与管理需求。因此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构架设计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容纳管理个人健康档案的可扩充的、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构架。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基于健康平台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主要包括硬件网络基础设施层、数据中心层、业务服务层、数据交换层四个层次,还包括贯穿四个层次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两大体系。

硬件网络层是指支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平台,其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层主要是实现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存储,需要解决数据存储的结构、模型、内容、数据库管理软件的选型等。数据交换层和业务服务层主要实现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采集、交换与共享,数据交换层是直接与外部系统进行沟通的技术层,业务服务层是基于数据交换层根据数据结构设计各种业务服务组件来完成平台数据的采集,存储与共享。标准规范体系是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中必须遵循和管理的数据标准,是平台运行和应用的数据基础。安全保障体系是从物理安全到应用安全保障整个平台的正常运营。

3.3硬件网络支撑平台

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网络基础设施平台由内、外两大网络部分组成。外部网络对外收集和提供信息(向下级部门采集与提供信息,向上级数据中心报送信息),内部网进行信息管理和系统开发,两网之间用防火墙分隔。外部对内部网络的访问则需要通过地址映射,身份查询等一系列安全检查机制才能进行,访问策略的制定是灵活的,可根据具体情况随机配置。内部网络再分子网,依据功能、性质划分,子网间的访问也是受控的。外部网络的安全性主要依靠“虚拟专用网”的功能和路由器上的访问控制表来保障。

对于实时多媒体应用本着中央控制的原则对有条件的用户开放,运维管理中心应具备监视和控制的手段,避免网络拥塞和信息流的非必要的重复性传输。整个平台应采用先进的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措施与策略,网络管理及安全策略应从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实现网络、应用系统、数据库与主机系统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和策略的一体化管理,选择适当的防火墙和数据加密技术。系统的网络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4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系统的设计是为了实现数据的共享。如何使用户快速的获取系统中的数据,即健康档案浏览器的设计尤为重要。浏览器面向终端用户,以人读为主要目标,应用获取数据可通过交换平台进行,而不是通过健康档案浏览器,但可考虑提供本地化功能(另存为PDF/DOC),可通过浏览器控件方式嵌入到其他C/S系统。整体页面框架应具备Portal模式,具备动态扩展特性,以适应实体索引字段的变化以及实体模板的变化;能完成身份验证、显示内容控制等权限控制;通过集成Active X方式实现DICOM等其他协议的支持。健康档案浏览器的实现涉及总页面框架展现,索引列表模板展现,表单模板展现,图表模板展现等几个方面的技术方案。

4.1 索引列表模块的实现

索引列表模块的技术实现如图3所示。

GRID列表显示模块负责针对实体索引信息的显示(实体数据库索引字段部分),假定前提条件为,实体索引字段都已标准化(字段类型,长度,引用字典);

通过实体索引字段定义配置文件来支持Grid表头与索引字段的扩展,能自适应实体索引字段变化后列表组件的正常显示;

能定义可查询字段,列表组件支持自动查询条件输入以及分页等显示功能。

4.2 表单模板模块设计

表单模板模块设计如图4所示。

表单显示组件负责针对实体XML信息的显示(实体XML部分);

同一实体显示模板支持版本管理,通过实体显示模板定义配置文件来支持同一实体不同记录能有不同的显示方式(假定条件为实体索引表应保存对应模版版本字段,建议实体XML头信息里也应保存模板版本属性);

初期设计支持3种模板实现:XSLT,Freemarker,自定义JAVACLASS;

通过HTML信息里包含Active X控件信息实现对DICOM等其他协议的支持。

4.3图表列表模版技术实现

图表列表模块技术的实现如图5所示。

CHART显示组件负责针对同一病人相关专题统计信息的图表显示,假定前提条件为e HR View所支持的病人相关专题统计已预先定义;

CHART支持模板方式扩展病人统计专题图表显示,每一种专题统计对应一个Chart ID,在模板里定义获取该Chart数据所需要的参数列表以及获取方式、图表显示类型和样式信息等。

CHART数据的获取方式有两种:

(1)一种为直接在模板里定义相关需要获取数据的实体表或视图源,以及需要统计的字段,聚合函数等信息,系统直接根据这些定义来从数据库获取数据。

(2)通过定义获取数据的JAVACLASS来实现该类专题统计数据的获取。

某一种专题图针对某病人的图标模板实例(包含获取数据和模板定义),应能进行缓存处理(内存缓存或持久化),可通过定时或手动的方式刷新缓存图表信息。

5 结束语

区域卫生信息化和电子健康档案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各国的各种探讨和建设实践,为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技术上实现了各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整合、跨系统的医疗信息共享与交换,并实现跨医疗机构的预约与转诊,基本病历资料的信息共享和医生处方、检验结果的互认机制和信息共享,实现了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交互性运营。

参考文献

[1]金新政.卫生信息管理系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刘莉.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规划的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8,11(31):34-35.

[3]张开金.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7.

[4]姚志洪.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进展[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10,9.

浅谈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篇8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 从局部到全局, 从医院向其他各个业务领域不断渗透的过程, 卫生信息化逐渐成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可以将其分为3个阶段, 目前整体上处于第二阶段, 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第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1世纪前的计算机技术应用阶段, 如医院财务管理、收费管理、药品管理等, 将传统业务管理模式计算机化, 实现计算机技术在医疗卫生系统的广泛应用;第二个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 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快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阶段, 如公共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建设。SARS危机以后, 卫生部在几年时间内, 完成了覆盖中央、省、市、县、乡5级的网络直报系统,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 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 加强了国家和省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建设, 极大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危机处置能力。在医院, 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临床信息系统建设, 如逐步推广HIS、PACS、RIS、LIS等临床信息系统。

前2个阶段的信息化建设, 主要依赖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与其他行业相比, 总体水平还很落后。

卫生部制定的《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中, 明确提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目标:“围绕国家卫生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 开展以地 (市) 县 (区) 范围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 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 实现预防保健、医疗服务和卫生管理一体化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至2006年, 拟建立5~8个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区, 实现区域内各卫生系统信息网上交换、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集中存储与管理, 资源共享的卫生信息化区域, 总结经验后, 逐步推广”。

根据规划纲要的要求和本地卫生业务发展的需要,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本地区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 取得了明显进展。如, 上海市闵行区、广州番禺区和福建厦门市都开展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 部分实现了区域居民健康档案在医院、社区之间的共享以及基于健康档案的“电子双向转诊服务”。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 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速度目前还落后于其他行业。 (1) 卫生信息系统的业务内容复杂。仅以医院的收费系统为例, 就涉及到几千个专业的检查项目、几十万个药品名称, 其复杂程度远远大于银行的存取款系统; (2) 卫生信息系统涉及纷繁复杂的规范以及标准, 仅各种医学术语就多达200多万条。而且诸多标准仍在不断研究发展之中, 全球卫生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均在规范与标准方面遭遇巨大阻力; (3)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涉及不同的运行机构、管理部门以及业务类别, 但是传统的卫生管理体制导致部门垂直管理, 各部门间相对独立, 缺少联系, 因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众多垂直封闭的信息系统, 大大减缓了卫生行业的信息共享进程。

2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的原因,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外, 其根本还在于建设理念与模式上的偏差。以IT技术和专业领域需求为驱动的建设理念,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息化发展, 但同时也成为其前进方向上的阻碍。目前, 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主要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 系统分割、相互独立。各个卫生机构相对独立开展业务, 相互封闭, 信息分散, 连续性和协调性差, 信息不能共享和交换。

(2) 业务流程不统一、不规范。很多业务工作没有国家统一规范和要求, 各地区和单位根据自身需要, 自行制定工作规范和标准, 导致信息不能交换和共享。由于业务流程不规范, 很多单位的信息化就是现有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化, 不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应有的优势。

(3) 需求分析缺少理论方法, 仅以项目和IT为驱动。卫生信息化项目建设作为业务应用发展的组成部分而提出, 缺乏整体规划。现在很多信息系统均是按照此种方式建设。

(4) 纵向信息系统的建设导致众多的“烟囱”、“孤岛”。在信息化建设的第二阶段, 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妇幼保健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相关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应急反应速度, 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垂直建设的特点, 原本分割的业务部门在信息上沟通更为复杂, 形成大量“信息烟囱”和“信息孤岛”。

(5) 理论研究薄弱, 信息标准研究起步较晚。卫生信息系统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标准的建立, 造成了众多信息系统分别制定各自标准, 却没有国家权威统一卫生信息标准的局面。

(6) 投入不足、技术人才短缺。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匮乏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难题之一。在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中, 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是复杂的、需要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予以支持, 而政府在这方面的持续性投入往往不足;另一方面, 区域卫生信息体系建设涉及到卫生管理、医疗、预防保健、卫生经济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专业学科, 专业人才的缺乏也直接制约了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3 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

(1) 社区卫生健康档案系统是在Visual Studio.Net 2005平台下开发的, 并使用.Net Remoting架构实现三层分布式结构。分布式系统 (distributed system) 指由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的多个独立的进程构成的系统, 这些系统之间可以进行交互操作。分布在同一台计算机上的多个进程所组成的系统也可以作为一个微型的分布式系统。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

(2) 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助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的规范需要各种条件的支持。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 在客观上为社区医生的规范化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为社区医生若能按照健康档案所设置的内容和要求去做, 就会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的自身特色。例如在健康档案中, 设计了记录个人、家庭、社区健康状况的方案, 你若能按照健康档案所设置的内容去实施, 在某种程度上, 你的服务就已经向家庭和社区延伸。

(3) 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居民健康档案中对病人健康问题的记录格式不同于传统的病历记录, 它要求对病人的健康问题作出全面的评价, 而不光是对疾病作出诊。同样地, 对病人的健康问题需要制定处理计划, 而不仅仅是治疗方案。如果社区医生按照健康档案的记录格式去思考病人的健康问题, 那么, 他的思路就会更加开阔, 考虑问题就会更加全面, 他的诊疗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利于社区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健康档案中, 记录了与居民健康有关的家庭和社区的很多信息, 如家庭的结构、功能、家庭的背景资料, 社区人口学资料、社区疾病谱、社区资源等, 社区医生可以不断地从健康档案中获取有关病人家庭和社区的各种信息资源, 掌握了这些信息, 就可以制定出更符合社区实际的卫生保健计划, 更准确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卫生服务。

(5) 建立社区卫生健康档案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效率。由于居民健康档案中很多内容, 如健康问题的分类方法、健康问题的描述方式、一些常用的健康评价方法等都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而且, 健康档案的框架是按照程序化、格式化设计的, 能较好地满足社区健康档案高使用频率和快速查询的要求, 加上现在普遍应用计算机软件对健康档案实施管理,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效率奠定了基础。

4 结语

卫生信息化建设在经过10多年的发展, 取得众多成绩的同时, 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统一标准, 统一规划, 建立起机构之间的共享机制, 体现以人为本的基于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需求日益迫切。

摘要:“新医改”方案把“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列为“八大支柱”之一, 信息化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遇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就要求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服务于服从于医改, 从而决定了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必须摈弃原有单个业务驱动模式, 重点转向“以人为本”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 以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将成为卫生信息化新的建设重点。

嘉定区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思考 篇9

1.1 嘉定区卫生资源及卫生信息管理现状

(1)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 根2007年统计共有人口123万, 其中户籍人口有18.27万户, 53.24万人, 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11.25万;流动人口70余万。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73万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达1.06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16.3亿元。全区卫生系统有医疗机构22家, 其中有区级医院6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家。病床2 585张, 每千人口床位数为4.85张。有卫生工作人员4 019人, 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6.21人, 医师数2.87人, 护士数2.23人。有村卫生室163个, 乡村医生270人。全年诊疗447.18万人次, 病床使用率86.44%。全年卫生事业经费总计1.24亿元。 (2) 现卫生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信息系统三部分组成。应用软件有HIS, RIS, CIS, EMR, PACS, CHSS (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系统)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员中, 有本科生4人, 大专生6人, 中专生15人, HPSMS specialist证书获得者25人。嘉定区全区宽带光纤全覆盖数据交换中心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2006年, 嘉定区开始无线城市建设, 城区覆盖在2008年完成, 到2009年底将完成整个区域覆盖的无线城市规划。

1.2 存在的问题

(1) 2000年以来的卫生信息化实施, 没有形成卫生行政层次的制度、规范以及没有规定出考核内容。行政管理缺位, 统一规范不足。 (2) 卫生信息化强调卫生的独特专业性, 没有利用政府强大信息平台开发实施卫生信息项目。 (3) 质量控制系统和业务流程信息化分割, 质量控制系统仍然用人力调查的方式进行。 (4) 各医疗卫生单位信息岛的数据量庞大, 急需加以分析利用。

2 区域卫生信息计算机管理的主要思路

2.1 卫生信息化项目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整合

嘉定政府规划实现区域无线覆盖, 完成了公共卫生、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居民家庭之间的最后100米的网络连接, 因此卫生领域信息化要紧密结合政府信息化建设进程, 充分利用政府现有的信息资源。

2.2 行政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整合

嘉定区2000年来信息化的建设, 各个卫生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比较成功, 但缺乏配套的管理规范, 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方面不足。因此提高各层面的行政领导对信息化项目管理和运作能力,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梳理明确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 实现行政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整合是保证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能、减少建设成本的关键。

2.3 质量管理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整合

服务质量成为医疗卫生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应用信息化管理技术来加强卫生服务过程中质量预警、质量控制和质量追踪管理, 促进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是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可通过疾病管理系统整合每个信息岛子系统, 实现HIS和CHSS数据库的联动和共享。质量管理系统和信息子系统的整合是通过一线 (疾病管理系统为主线) 、二联 (HIS和CHSS数据库联动) 、三合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和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信息系统的三个整合) 来实现。

3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内容

3.1 业务支撑平台建设

目前在嘉定区的卫生信息化建设中, 疾病管理业务基本覆盖了辖区内的卫生机构。整个业务的区域联动性很强, 在建设过程中, 需要解决现有信息系统间的共享问题 (HIS-CHSS) , 解决区域内部的数据交换问题 (数据交换平台) , 解决卫生信息惠民问题 (无线城市) 。以疾病管理信息平台作为嘉定区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的切入点, 解决典型问题, 具备样板作用。基层通过前置集机 (闸门模式) 完成数据的抽取上报, 根据医疗卫生业务的特点, 以及考虑到网络的流量及通讯效率, 数据中心采取“定时上报、亚动态管理”的上传机制。

3.2 区域医疗卫生交换平台

3.2.1 数据采集前置机

医院前置机, 用来采集医疗业务及诊疗、检查结果等信息;社区医院前置机, 用来采集医疗业务及诊疗、检查结果、健康档案等信息。

3.2.2 数据采集接口

数据采集接口用于基础业务系统的前置机, 采集基础业务信息系统的原始数据。包括:健康档案1+nX+Y信息, 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其康复治疗全程化管理信息, 医院医疗服务业务与临床信息接口。

3.3 疾病信息采集 (报告) 系统

综合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医生站自动筛检对象人群, 形成电子报告;通过入户调查、主动服务发现并登记病人信息;通过老年体检、学生体检、专项体检等途径自动筛检对象人群, 形成电子报告。

3.4 现患管理系统

现患管理系统针对现患病人实施随访、健康教育、健康评估等全程管理。以信息采集核实为例, 如通过疾病信息采集 (报告) 系统生成的疾病电子报告, 通过区域数据交换中心, 可上报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并分发到居民所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 可以由二级医院、疾病预防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报告信息进行核实, 剔除误报、信息不真实的报告卡, 核实后的报告进入现患管理队列。

3.5 质量控制系统

质量控制是疾病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结合无线技术应用, 完成信息采集质量、业务工作效率、管理考核等控制。以业务工作质量控制为例:在终端采集层, 通过警告、阻拦、提示、预告等方式在采集层进行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等;在业务管理层, 通过剔重、核实、二次校验等方法对数据的质量进行控制;各业务管理部门对资料的利用率、随访工作的及时率等进行控制。

4 结论

研究区域卫生信息计算机管理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需求, 是建立HIS、CHSS后的必由之路。根据嘉定区的资源特点, 三个整合是实现区域信息化的关键, 即:卫生领域信息化项目与政府整体信息项目整合, 业务流程管理和行政管理整合, 业务系统和质量控制系统整合。这为实现具有嘉定社会特征卫生区域信息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嘉定成大陆首个无线城市政府倾向免费提供服务http://www.cww.net.cn/news/html/2008/2/19/20082191244167649.htm

[2]何雨生.The progress of informationalization in medical and heathfieldin 2003/HE Yusheng//Chinese Hospitals.-2004, 8 (10) :2-6.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 篇10

关键词:区域卫生,信息化,研究进展

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短板,在国家医改进程的推动下,区域卫生将快速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医改方案中首次专门论及信息化:“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以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和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加快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便捷、实时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1],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实现新型医药卫生服务模式的必要条件,是新医改的必要条件[2]。

1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定义

1.1 定义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概念诸多,较为集中的论述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搜集、传递、存储、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3]。

1.2 建设内容

①基础建设:以网络、机房等为主要内容的硬件建设,以机构、人才等为主要内容的软件建设,以标准、规范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建设等。②支持卫生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调度系统,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监测系统,卫生执法监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卫生统计信息系统,实名就诊卡(症状监测)系统,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免疫规划信息系统,网上审批及一窗式行政许可信息系统,卫生行政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等。③支持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社区信息化建设,网站及网站群建设。④支持不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区域内居民“一卡通”工程,统一的健康信息共享平台,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与建设。⑤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电子政务、医保互通、社区服务、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4]。

1.3 建设目标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和医疗保健信息在区域内的广泛共享,是区域内医疗卫生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的改变、服务理念和意识的转变。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确定共享医疗卫生保健信息是以人为本,要以国家有关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区域的医疗卫生实际,做好顶层设计,进行信息资源统筹规划,统一建设规范、标准和管理机制,要彻底改变以业务为导向的设计原则。从区域系统的设计开始,带动整个区域医疗卫生子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等活动都要围绕居民个人健康需求展开。

1.4 作用与意义

居民健康档案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核心。为推进区域健康档案信息的交换和共享提出了架构框架和共同的定义,是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性发展目标;提出平台组件和软件服务的相关概念定义和建设思路,大大提高各地卫生信息平台具体建设方案的设计效率,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是在一个概念层次上关于工作流程、信息与功能的建设要求,使建设方能够清晰了解平台建设需求,缩短平台建设周期[5]。

2 现状

2.1 国外状况

近10几年来,以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内容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在欧美得到政府高度重视。2004年,美国总统布什提出在 2014年建立国家卫生信息网络(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NHIN)的战略规划,要求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医疗系统的整体效率,并最终降低医疗费用[6]。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医疗改革的头一条重要措施,提出投资500亿美元发展电子医疗信息技术系统。英国已相继投资上百亿资金建设全国范围内共享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加拿大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咨询推广机构,在2009年为50%的加拿大人口建立了健康档案。日本的医院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阶段。

2.2 国内状况

2.2.1 国家层面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我国将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2009年5月9日,卫生部发布《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试行)》,为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制定国家级标准,在国际上尚属首次[7]。2009年6月4日,卫生部又下发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8],以及卫生部电子病例委员会出版的《电子健康档案蓝图》和国外电子病例应用现状与发展策略一系列政策的实行,都为我国区域卫生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9]。当前我国区域卫生建设的重点是“打好3个基础、建好3个平台、提升业务应用系统”,所谓“打好3个基础”就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化的居民健康档案,国家电子病例的基本架构与标准,卫生信息数据字典,这3个基础的实质是核心领域标准化建设[10]。建好3个平台,就是要建中央、省和地市三级综合卫生信息管理平台,即加强医药卫生信息资源中心与交换平台建设[11]。

2.2.2 各地情况

部分发达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如:深圳市于2006年筹建了国内首个区域卫生信息系统[12];上海闵行区完成了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开通了2个区域远程医疗会诊中心,并与三级医疗机构开展部分业务联动[13];上海长宁区区域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通过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验收并开始启用;北京将在2012年前全面提升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与服务水平[14];广州市年内将进行医院电子病历的试点工作[15]。

3 发展方向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建设“基于北京市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上海市则提出了“任何一个上海市居民,到任何一家医疗机构就医,诊疗健康记录都可以得到有效共享,同时电子健康档案实现自动更新和实时变动。”浙江在全省要打造“感知健康、智慧医疗”工程,以居民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一卡通”为纽带,建立省、市、县三级健康信息服务平台;构建以省级医院为龙头、市县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网络医疗服务平台;广东省则提出“1248智慧健康工程”,即1张网:全省医疗卫生专网;2级平台:省、市二级平台;4个“行动计划”:“院院通”行动计划、“健康一卡通”行动计划、“绿色医院”行动计划、“电子病历”行动计划;8大系统:综合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新农合、基本药物。

3.1 标准化的要求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应在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协议、接口等必须遵循国际、国家和行业等有关规定,其次是部颁标准,以及符合区域卫生发展需求的“地方标准”。建立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可以消灭区域卫生信息孤岛;统一的医疗专网可以连通区域所有医院和社区;统一的数据中心,作为医疗卫生信息的存储和共享的依托;统一的市民电子健康档案有利于政府对所有市民健康进行管理和服务[16]。医疗卫生人员为了更好地为居民和患者提供可靠的、可及的、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依赖平台提供的众多服务。在平台提供的服务中有些是很基础但又很关键的服务[17]。

3.2 平台构建的要求

在基础条件支撑下,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和卫生管理理念,整合信息资源,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善、信息共享、高效快捷、安全可靠的区域卫生信息系统交换平台和卫生信息集成平台,研究各个异构信息源的整合模式。作为国家规划“五级网络、三级平台”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与县—地市—省—国家的安全、有效的物理网络链接。按照国家关于全国IP地址的统一规划方案和网络安全(VPN)方案,对区域公共卫生机构的网络架构重新进行规划和配置,实现多层次、多地区、多设备的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利用率。依托政府公用数据光纤网,建立连接区、街道、社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双向信息传输网络。

3.3 信息共享的要求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首先就是要打破行政区划、行业及单位间壁垒的瓶颈。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彻底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依照行政关系形成的区域和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打破长期以来不同类型、不同等级医疗卫生单位之间以本单位为中心形成的业务壁垒,打破以往城乡之间因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造成的医疗卫生信息交互的二元结构,利用区域卫生信息及技术平台及其通用的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以及相关卫生信息服务规范的标准化构件,以网络信息化服务为手段,对区域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区域内外各医疗卫生机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采集、传送、存储、共享、交换和协同服务。这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设定的目标。共享的内容包括:区域的医疗资源、患者的医疗信息、市民的健康信息、公共的卫生信息、政府的管理信息等医疗卫生信息。

总之,在全程健康管理意义下的健康管理、临床医疗、疾病管理无法依赖单个医疗机构自身解决,需要区域内各种类型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协同来实现。区域化的医疗卫生业务协同需要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来支撑。卫生信息化的实现不单单是技术革新的过程,需要政策、支付方式改革等配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18]。

上一篇:加强地方高校智库建设下一篇:隐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