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人员

2024-09-06

重点人员(精选四篇)

重点人员 篇1

重点学科建设是一项根据我国国情, 加快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措施, 也是提高高校履行职能效率的重要途径。一所高校在国内外所处的位置, 一方面取决于它所拥有的高级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它所拥有的重点学科的数量、特色和优势[1]。

重点学科是高校的引领学科, 是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标杆。重点学科建设有利于带动高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及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2]。石河子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 由教育部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建, 是国家西部重点建设十四所高校之一, “中西部高校联盟”成员[3]。经过20年的飞速发展, 如今的石河子大学, 除了农医类优势学科外, 还建立了一批支撑新疆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治区级理工科、社科类重点学科。在各种文献信息需求调查方法中, 引文分析法是一种数据获取比较迅速准确的文献定量分析方法[4], 教师、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首要承担者, 通过分析科研人员所发表文章的引文, 可有效掌握科研人员对文献资源的利用规律和需求特点。

1 数据来源

本研究将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统计来源, 以“学科专业名称”作为检索入口, 将石河子大学的5个理工科类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应用化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检索词, 检索时间设定为2013年至2014年, 选取本校40篇教师学术论文和30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作为统计分析对象。从引文的数量、文献的类型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以解析文献对于科研人员的重要作用。

2 引文统计结果分析

2.1 引文数量分析

引文数量反映了作者资料收集的多寡, 以及汲取接纳他人研究成果的情况。本研究所选取的论文中, 30篇硕士学位论文的引文总量为2526条, 篇均引文数量84.2条, 其中篇均引文量最多的是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 篇均为119.7条, 篇均引文数量最少的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 篇均为52.5条;40篇教师学术论文的引文总量为381条, 篇均引文量为9.5条, 处于国内科研学术论文篇均引文量地中等水平[5], 统计结果见表1。从硕士学位论文引文数量来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的引文量远高于其他专业, 说明该专业可参考的文献面比较广。

2.2 引文文献类型分析

分析引文文献类型, 一方面有助于了解科研人员信息来源, 另一方面可以确定不同类型的文献对科研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分析统计的引文文献类型主要有图书、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年鉴、专利、报纸、网络资源8类。硕士学位论文和教师论文引文文献类型统计结果见表2。30篇硕士论文的引文类型中, 期刊2157条, 占全部引文的85.4%;图书171条, 占全部引文的6.8%, 学位论文130条, 占全部引文的5.1%;40篇教师学术论文的引文类型中期刊318条, 占全部引文类型的83.5%, 图书43条, 占全部引文的11.3%。说明对理工科科研人员而言, 期刊和图书是最重要的引文来源。由表2还看到,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期刊引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引文, 这是由该学科性质和开设时间决定的, 因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是石河子大学1990年第一批被国务院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 发展时间较长, 导师观点成熟可靠, 能提供的文献内容也较全面而系统。会议论文、报纸、网络资源、专利虽然占的比例不大, 但也是不可缺少的。其他引文类型中, 年鉴所占比重比较小, 仅为0.2%。年鉴虽然信息密集, 具有资料的权威性, 但也具有学科的指向性, 一般社科类论文引用较多。报纸和网络资源所占比例也比偏小, 一方面因为报纸和网络信息资源缺乏专业人士的认证, 另一方面可能与网络信息庞杂零乱有关, 使得科研人员习惯引用传统文献类型[1]。农业机械化工程、应用化学科研论文引文类型中的专利相对其他专业所占比例大, 这是因为当前这两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3 结论

硕士学位论文和教师科研论文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 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所在学科的前沿和创新。本文通过对我校5个理工科类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硕士论文和专业教师科研论文的引文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以下结论:

期刊是我校科研人员引用的主要文献类型, 比例为83.5%, 明显高于其他文献类型, 说明期刊论文对科研人员参考价值很大。图书排在第二位, 比例为11.3%, 这是因为对理工科类而言, 期刊的内容更新速度块, 覆盖面广。而对其他类型引文文献, 虽然引文比例不高, 但其引文价值不可低估。

参考文献

[1]莫建华.基于引文分析的科研人员文献需求透视——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省级重点学科为例[J].情报探索, 2013 (11) :31-33, 38.

[2]钟建法, 韩丽风.学科资源建设与学科服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2 (2) :58-62.

[3]石河子大学.石河子大学简介[EB/OL].[2015-3-5].http://www.shzu.edu.cn/_s2/62/list.psp.

[4]Stephen E.Woberley, “Journal Rankings from Citation Studies:a Comparison of National and Local Data From Social Work”Library Quarterly, 52, no.4 (1982) :348-359[Z].

重点人员帮教措施 篇2

为了规范安保服务活动,加强对安保队伍和安保员的管理,确保队伍稳定发展。树立全体安保人员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特制定本措施:

一、结合本队伍实际,对重点人员实行帮教责任制,责任到人,确保重点人员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有人教育、有人帮扶,对重点人员做到“四知四清四掌握”。

二、按照主管领导责任制的要求,对各类重点人员进行定期谈话,动态管理。重点管控人员每天谈心一次。重要情况随时上报,确保对各类重点人员动态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上报。

三、在熟知重点人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管理要求,对重点人员进行梳理分类,建立重点人帮教记录制定专人负责,严格落实重点人员“四类管理法”,详细记录每次帮教情况,确保重点人员分类明确、情况清楚、更新及时。

四、班队长要随时掌握情况,每天对本队伍重点人员动态进行研判,加强交流沟通,及时分析研判,及时上报一研判情况总结,重要情况随时上报。

五、实行一帮一、二帮一、三帮一帮教方法,注重发挥各层面的力量,形成一支务实管用,长期发挥作用的信息员队伍。

重点人员 篇3

一、教育重点: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与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合格的公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公民教育的内涵比较广泛,“边界”也比较宽泛。教育是一项具有明确目的的社会活动,公民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国情和时代要求,所以,清晰认识、明确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重点,是中小学有效开展这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和保障。

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状”,由于绝大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来自比较落后的农村,长期以来缺乏规范化的公民教育,在这些孩子们的日常社会性思考与行为中,存在着最大的问题:缺乏个人在整个国家中地位、责任及其应有行为的教育,更缺乏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认识和价值定位,概言之即缺乏应有的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公民主体意识。即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主人翁身份的认同和感知,认识到自己是作为国家的主体和主权的保护者而存在的。对中小学生实施公民主体意识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小认识自我与国家的关系,清晰认识每一个公民在国家中的身份。这是目前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础认识。特别是对于来自于偏远、落后农村地区的青少年儿童来说,公民的主体意识教育尤其重要。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与国家的关系,使他们从小在思想意识中真正建立起“我是祖国的一份子,中国是我的祖国”的个体与国家关系的价值认识,帮助他们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坚定爱国信念,奠定价值观念和人格意志的基础。

二是公民权利意识。即公民个体在国家中应享受的权利,包括财产权、平等权、自由权、受益权和参政权等,从公民教育的角度看,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是公民意识教育从理性到具体的表现,也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较长时期内,在我国的中小学德育中关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往往存在着一种片面的认识和误解,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但这并不表示可以不顾公民个人的权利和利益。需要正确引导和教育中小学生从小正确认识个体在国家中的权利和责任,从而逐步建立起从自我到祖国的价值认识和价值提升,真正树立主人翁观念。因此,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展公民的权利意识教育对于这一群体的社会化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过程,有利于帮助他们在现代化城市中,尽快树立正确的个体与同伴、集体、国家关系的认识,在社会生活中合理运用自己的权利,遵纪守法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是公民参与意识。公民的参与意识实质上也是一种践行权利的意识。在参与中,公民才能切身体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逻辑生成。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展公民参与意识教育,要以具体的日常生活为载体,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公民意识强调的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所应当具有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意识,是作为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最基本认识。所以,公民意识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青少年儿童教育的共同关注,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更是受到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被列入中小学基础性课程,成为每一个“小公民”必须习得和养成的基本素养。

二、教育途径:多元并进

中小学教育是一项追求具体而生动的育人活动,未来的“公民生活”是具体的一个个“社会生活情景”,因此,追求公民教育生活化应当成为中小学,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公民教育的价值追求,通过“生活化”的教育活动,逐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为使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闵行区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民教育”是基于“确保每个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的价值追求,努力营造区域教育发展的良好生态,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教育品质,推进闵行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精心设计并通过区域整体推进、办学理念先导、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活动开展和研究课题探索等途径,创建区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1. 区域整体推进

区域整体推进是闵行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实施“小公民教育”的重要理念和实施策略,该区现有16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全部纳入区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序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的“小公民教育”始终是闵行区关注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命题,闵行区教育局坚持按照上海“两纲”教育实施要求,努力培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起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意识,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自2011年起,闵行区教育局与闵行团区委共同实施“闵行区万名来沪青少年关爱发展行动计划”项目,历时三年。同时,闵行区教育局与《好儿童画报》、《芝麻开门》等杂志共同举办专门针对闵行区民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的征文活动,有“回家过年”、“我的家乡、我的梦”等主题。从孩子们稚嫩的笔触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这些区域推进的教育活动,不仅从区域层面打开了学校“小公民教育”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而且更进一步让全体师生都真实地感受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价值和作用。

2. 办学理念先导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规范科学的学校教育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为其成为合格公民奠定素质基础。因此,公民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本,公民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中小学教育中的“一块”内容,更不是可有可无的“办学特色”。闵行区的经验是将公民教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全程,成为学校教育设计的理念和导向,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譬如该区的咏梅小学,坚持以“雷锋精神”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公民教育”的理念先导和教育切入口。从2012年起,在全校积极倡导雷锋精神,并将“雷锋精神”作为学校“小公民教育”的切入口和抓手,各班主题班会都高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并且通过对歌词形象、具体、生动的诠释,清晰描述作为公民的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在潜移默化的日常熏陶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3. 校园文化熏陶

校园生活是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同伴交往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更是学生在日常具体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润物细无声的公民教育,也成为闵行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探索和开展“小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譬如,闵行区浦江文馨学校坚持将“环境育人”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训口号、墙面文化、教室环境、办公环境、活动设计等各个方面,努力建构一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温馨家园”,让他们在温馨的校园环境中感受到社会关爱,培养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又如,塘湾小学从2010年起,通过“书香校园”的文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通过《爱国古诗》、《名人励志故事》等好书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4. 学生活动开展

学生活动始终是中小学教育中最为鲜活的途径和方法,学校通过各种主题、传统节日、论坛等当代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学校教育活动开展公民教育,其效果远胜于单一的教师课堂讲授。譬如,华星小学创造性地设计了“班级微论坛”,以“大家谈”的形式,讨论同学事、班级事、学校事,从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仅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学习作风,而且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班级微论坛”活动中,逐步树立起关心集体生活、参加集体活动的参与意识。

5. 课题探索先行

“课题先行,深化改革”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基础教育科研兴起以来逐步养成的上海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和特色,也是闵行区扎实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小公民教育”的亮点。譬如,育苗小学以“五学”(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锻炼、学会自护)为抓手,探索校内外整体联动的“小公民五学教育”。又如,弘梅小学在2013年确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实施‘五小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寻求“五小好公民”教育培养的具体内容与有效途径,使学生从小树立公民意识,教育并培养学生成为在家庭中做孝顺父母、关爱亲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上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小标兵”;在学校里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中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在生活中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

社区摸排重点人员方案 篇4

一、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大力开展全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把社会不和谐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促进民意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基层基础工作日益坚实,维稳长效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社会政治大局持续稳定,为党的顺利召开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主要内容

1、开展入户排查

(1)突出排查重点。全面掌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家庭经济和思想状况、当地的焦点热点问题和社会和谐状况、信访人员的信访事由和上访动态、重点人员的教育管理情况、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和隐患等。通过上门走访、入户下访等措施,准确掌握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隐患。

(2)做好入户记录。机关干部年内对村内农户至少上门走访2次,结对的重点对象每月不少于1次,要将走访排查、调解处访等情况及时记录在册。

(3)更新动态信息。机关干部要将走访排查的情况每月25日前汇总后报各乡镇综治办,综治办再在已有的台账上进行更新后报县综治办,达到各类信息情况动态管理的效果。

2、突出矛盾调处。针对排查出的矛盾和问题,办点干部与结对共建单位协调组织力量依法依程序调处。对于在职能范围内能调处的及时处理,并及时与当事人签订处理协议;对职能范围内难以协调的事项,要及时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联系,并配合职能部门依法及时调查处理到位;对群众反映突出,本级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陪访或代理信访等方式及时向上级反映;对一些特殊疑难复杂问题,要成立专门工作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进行疏导调解。所有处理后的问题都必须由职能部门出具正式的书面答复意见书,对处理答复后仍然不服的要引导当事人走涉法或信访三级终结途径,在程序上终结到位。对合理诉求已解决到位,困难已帮扶到位,程序已终结到位,当事人仍然违法上访,要做好材料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工作,并配合公安部门坚决打击到位,切实维护社会秩序。

3、加强教育疏导。针对排查出的重点对象,相关领导干部要迅速与其见面,加强沟通,结成对子。要加强对上访户、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邪教习练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和人员的教育。同时,机关干部在走访过程中要大力宣讲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济困维安”的内容和意义,争取得到群众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4、落实济困帮扶。办点干部对本村内的孤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鳏寡老人、残疾智障人员、困难户要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生产上予以帮扶、经济上予以救济、感情上予以关爱;对于“法度之外、情理之中”的案件要通过信访、涉法、民政等救助渠道进行救助,促进案结事了。

5、创新工作机制。围绕“城乡同治、结对共建、济困维安”活动内容和工作要求,结合各村实际,通过召开座谈会、随机抽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了解最基层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通过交流心得体会、召开民主生活会、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各类长效机制建设。

三、工作步骤

1、排查结对阶段(7月15日-7月31日)。主要任务是进村入户,全面排查、澄清底数、结成对子、完善台账。综治办已对全镇范围内的七类人员进行了排查汇总,建立了基本台账,并分类进行了责任交办(见附件)。各村(社区)要在现有排查的基础上继续深入走访摸排,将新出现的情况及时更新并上报,确保信息情况及时动态更新。同时,对交办的和自行排查出的事项,要逐件交办,明确责任人(含结对共建人员)及办理要求。

2、集中调解阶段(8月1日-8月30日)。对于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逐一分析研究,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措施和责任。坚持把调解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手段,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教育的等综合化解机制,立足抓小抓早,切实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确保集中调处阶段解决80%以上的矛盾纠纷。

3、重点攻坚阶段(9月1日-11月30日)。对集中调解阶段尚未调解好的案件及重点管理对象的事项,采取领导包案、挂牌督办等方式,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限期办理,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听证、终结等办法,攻坚克难。做到该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落实疏导稳控工作,已经解决仍不息访罢诉的按程序依法终结。

4、检查总结阶段(12月)。加强对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工作的研究,总结提炼好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出台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预防制度,探索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同时,推介和树立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总结、宣传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进村入户大走访专项活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人大主席、政协联络委主任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综治办,办公室具体负责活动的统筹、组织、协调等日常工作。同时各村(居)也要迅速成立由支部书记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尽快落实进村入户大走访工作。

2、明确工作责任。办点干部要与包乡镇的县领导,包村(社区)的结对共建单位,包户的结对共建人员落实走访责任,结对共建人员和乡镇(街道)驻村办点干部要将姓名、职务、联系号码等信息予以统一公示,方便群众反映情况。干部在下访过程中要切实履行“五员”(即民情信息员、服务代理员、纠纷调解员、基层维稳员、调查研究员)职责,拓展畅通民意和解决问题的“绿色通道”。特别是对重点对象要采取“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措施,与群众结对子,做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的工作,促进联系、服务和化解工作常态化。

上一篇:围术期出血下一篇:设计师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