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生命价值

2024-09-01

学生生命价值(精选十篇)

学生生命价值 篇1

课堂教学是学生人生中重要的生命经历, 对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 课堂的质量, 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它有令人激动的矛盾冲突, 有难以躲避的困惑焦虑, 有角逐智力的欢腾愉悦, 有切磋琢磨的师生情谊……可以说, 这里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大舞台”。

在这个“大舞台”里一切都可能发生, 课堂就是流动着生命的舞台, 教师在课堂中应让那些没有生命色彩的知识活化。而知识活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通过活化使这些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活化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 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润泽。

一、积极思考, 在思维共振中体现生命价值

《课程标准》的颁发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 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上花哨的东西多了, 而学科本身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 抑制了课堂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在师生双方的思维默契中去积极思考, 去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所谓思维共振, 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双方的思维能够相互呼应、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有直接的影响。要达到师生的思维共振, 关键是教师要创造师生思维的“共振”条件。第一, 理清教材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 尊路识斯真。”而编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之中的, 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理解教材, 理清编者的思维线索和方法。第二, 熟悉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平时的思维方法、思维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 教师都应了如指掌。第三, 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路的合拍, 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 使创造性的火化随时都可能迸发。

二、主动创造, 在情感共鸣中展示生命价值

传统课堂的讲授法可以让学生花较少的时间接受尽可能多的知识, 见效明显, 但容易导致知识与能力相脱节, 缺乏发展后劲;教会学生体验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很难立竿见影, 但学生一旦真正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就有强大的发展后劲。教学中, 讲授法是必要的, 而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是根本。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要努力把蕴含在知识中的智慧价值和情感价值充分展示出来, 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从而实现知识掌握与情感能力发展的内在统一。新的课程改革, 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 努力寻找情感的真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课堂上只有做到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对学生而言, 如果课堂上总是让他们被动地去掌握知识、接受事实, 而缺乏积极的情感投入, 课堂生活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接受, 那么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创造的智慧与激情, 这样的课堂将由于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变得萎靡不振、沉闷和程式化;对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只有在教师不断的创造性的实践中, 才能充分提升其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自由活动才会充满个性特色, 才会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

三、返璞归真, 在探索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

近来文化研究, 学者们多有引用“草根”一说。我们追求的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学习“野草”的精神, 在探索实践中让教学内容返璞归真, 更能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探索实践是学科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 教学必须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使学习能够成为给学生带来发展和满足的一项有意义的也应该是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 满足自身“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为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智能发展, 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习成、思维品质的培养等, 又要重视给学生以生命的欢愉和享受,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探索而倍增兴趣和信心, 获得激励和满足, 并因此而产生新的心理需要, 激发学习动机。

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普通而平凡, 但又多么绚丽和灿烂。我们只有耕耘课堂, 创造课堂, 让课堂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 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摘要:对生命的关注是教育的真谛所在, 提升个体生命质量与其社会存在意义, 是教育的终极追求。当前教育因生命的缺席而退化成劳动力的培养, 生命教育的兴起是教育的元命题回归。追求学生主体参与课堂的生命价值, 不仅能够让学生懂得何以为生, 更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为何而生、如何而生的思考, 理解生命的价值, 进而以旺盛的生命力来表达生命的意义, 达至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更广泛的和谐。

生命的价值小学生作文优选 篇2

夜晚,我正在写作业,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我已经把两张演草纸写得满满的,可是总也算不出正确的答案。于是,我就打算请教妈妈,想:“妈妈一定能算出来,如果妈妈帮助算的话,嗯,我就不用绞尽脑汁地想了。”我休息一下打算等妈妈做好饭时给我讲这道题,这时我就去看那些放在客厅里的蚕宝宝。

蚕宝宝放在两厘米高的盒子里,正在吃着美味的桑叶。它们如果想要爬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但我发现其中一条蚕并没有吃桑叶,而是慢慢地往盒子的边上蠕动,然后高抬起头,极力爬向盒子口,可是快要成功时却又滑了下来。然而它并没就此停歇,一次又一次地往上爬着,又滑落下来。累了,它就趴在那里休息。一会儿,它又开始往上爬,一点一点,慢慢地……终于,它的头从盒子里探出来了,半截身体出来了,接着整个身体爬出来了!终于成功了!看到这样的场面,我为之一震,心想,一条蚕宝宝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可以走向成功,我为什么还不如一条蚕宝宝呢?于是我又提起了笔,开始写那道题……

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只是有些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优秀。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只要去勇敢地拼搏,克服各种困难,那么他就可以顶开头上的“硬壳”,最终走向成功!

学生生命价值 篇3

摘要:青年大学生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担负着对祖国和未来未来的责任。完成责任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责任;风险;价值

近年来,“夺命自拍”、跳楼自尽、坐车被禁……无不警示牙塔里面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亟待提升,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已成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是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大学生的责任应然

人不是动物,人不是工具,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人在社会实践中承担了责任。马克思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有朝气、最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盼。大学生更要学会担当,时刻准备着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梁启超曾在1900年2月的《清议报》中指出:“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自放弃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一国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所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那么什么是责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有两层涵义:一为“份内应做的事”;二为“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1]。从责任的类型看,对当代青年而言,有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人类的责任。青年大学生之所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就要挑起祖国未来的责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未来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命运共同体。

但纵观当前的校园和社会,不少青年学生已经没有了生命的幸福感、责任的自豪感和集体的归属感。有的人表现为“鱼”与“熊掌”兼得而累,要富裕、要权力、要学历、还要美丽和帅气!有的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烦:不缺吃的,缺胃口;不缺亲人,却缺心上人;穿则时尚,带则名表,视力等健康却日落西山!还有的表现为冷漠:如有的大学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吸就吸了;甚至还有学生,明明知法伤人性命犯罪,杀人会处死刑,却犯就犯了,死就死了!

这种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的缺失,是青年大学生生命观的缺位,是风险社会转型的疼痛。

二、大学生应对的风险

有责任,必有风险。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人类已经悄然进入风险社会。校园风险已经取代校园危险成为安全的对立面,过去的大学生是“我饿”,现在的大学生是“我怕”,即使在过去号称为象牙塔的校园,安全也已经发展成为首要的需求和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在把安全工作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各类高校,还是防不胜防,伤害、溺水、跳楼、车祸等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在社会也是一样,出现了“现代性”、“文明性”自杀:吃动物有激素,吃植物有毒素,喝饮料有色素,能吃不能吃一概都没数!还有扶不起的老人,熟悉的陌生人,广东佛山一名少女在铁路旁的玫瑰花田自拍,因太靠近铁轨被火车撞亡而“夺命自拍”……对当前大学生来说,风险来源非常多,有自身的,有心理的,有社会的,有不可预测的。

风险不可怕,怕的是没准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新形势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只要我们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思维,培养风险能力,那风险就是鞭策、就是动力,促成青年大学生从“斗争之学”走向“和谐之学”,从“知识论”走向“生命论”。

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下,特别对大学生来说,不完全对,有知识而没有抗风险能力的“学者”,还是“贫困的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学会生存、且能够更好生存和发展。2010年3月29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发表讲话中指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老师,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2]。由此类推,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大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要有正确的生命观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难道我死了还不行吗?”这是大多数跳楼者、杀人者作出常人不可理解的行动之前的最后思考。不用说,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是大学教育的悲哀,是父母养育的失败。

生命价值论告诉我们,一个人,除了身体生命,即我们讲的肉体,还有政治生命、社会生命、文化生命、精神生命、智慧生命等多个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动物的说法不科学,动物死了,影响不大,人死了,地球确实依旧照样转,但能一了百了吗?父母怎么办?身边的人怎么办?更重要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谁来承担?要知道,人,特别是大学生,要承担学生、子女、同学、朋友、社会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等多种角色。革命尚未成功,青春怎能放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就在于其生命观的偏失。当今,有些人片面理解了“知识就是力量”,他们上学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发展自我的生命,而是把知识当作工具,用知识去征服自然,甚至征服他人,在疯狂的占有中,迷失了自我,结果把自己也变成了工具,成为金钱的奴隶、他人的奴隶,从而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所以说醉生梦死的生命观,自私自利的生命观要不得。

四、大学生要珍惜生命的价值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作为青年大学生,面对挫折,面对风险,要学会风险生存,充分认识当前社会风险的存在及其本质,树立风险理念,不断培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积极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要促进风险发展,主动突破风险社会发展的困境,大胆创新,勇于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化劣势为优势,促进自我实现。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青年大学生不能“恨铁不成钢”,恨不会产生真善美,有生命的地方,不怕没柴烧,教育也要包容。其次,安全教育不是阻止“不出事”,更不是忙于“救火”,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训练学生的安全技能,培养学生的风险思维,这才是安全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更是要不得。学会生存是人才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阶段。

最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责任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聆听、学会对话,所有问题,纠结就是心结,自闭就是自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真诚的交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生命在敞开心扉中春暖花开。

珍惜生命,担当责任,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具备的基层文明素质,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一定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3]”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版[M].1574

[2] 袁贵仁.加强疏散演练 确保学生平安[N].中国教育报,2010-03-30:1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5-5:2

学生生命价值 篇4

自2003年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出现,令人触目惊心,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自杀已经成为大学生非正常原因死亡的首要因素,这种现象让所有人对当代大学生生命为何如此脆弱感到疑惑。

一个别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一)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是表象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 这一代人相对于80后大学生来说身上背负着更多的期望和责任。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使家长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赋予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 每个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伴随着各种补习班和特长班一路走过来的, 终于经过高考进入大学校园, 以为可以开始不一样的学习生活。然而, 随着社会对本科大学生的就业需求和能力素质要求的提升, 大学生们发现大学期间也必须努力学习和锻炼能力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不是一出校门就有很多好的就业机会等着他们去参与。

从上述数据图表中可以看出, 大学生当前面临的主要压力有学习、就业、经济和人际交往压力, 其中学习和就业占将近80%的比重。这些因素使有的大学生因为专业课成绩不好, 有的因为没有考入理想的学府, 有的因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冷门, 有的因为对学校和专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不符, 有的因为找不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便在校园学习或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后心理产生极大的落差, 从而导致心理郁闷、烦躁、委屈, 自我调节失败后便出现自杀行为。有人可能会用精神或心理疾病来为自杀的大学生行为找借口, 其实从广泛意义上来说, 大学生自杀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是精神或者心理病患者, 很多平时很正常的大学生也会出现自杀这样一种令人费解的行为。

(二)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是本质原因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最为关注人生态度、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时期,这个时期拥有正确生命价值观对大学生人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他们不愿意接受管理,不认为自己对社会负有责任只愿意自由自在的生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随波逐流,讲求物质享受,他们只追求“如何生活”而不懂“为何生活”。

第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他们与人沟通交流时忽略双方之间的相互依存而只看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他们与父母沟通中一味夸大年龄差距,淡化其对父母的责任;在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他们过于看重自己的付出而忽略排斥他人的存在,导致同学间情感的破裂;在追求爱情中,他们也太重自我感受不顾及对方感受,一旦事情发展与自己所预想不一致,他们就郁闷、急躁甚至情绪失控。

第二,当代大学生习惯使用现代通讯工具与人交流,有的甚至沉溺于虚拟的各类世界中不能自拔。

以上图表是对100名抽样调查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情况的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们把他们业余时间的72%都用来上网、游戏、看电视电影而忽略了对个人身体锻炼和与他人沟通。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课程、校园活动不感兴趣,不愿或者懒于走进现实世界,很多人甚至失去了实际生活能力。人类各种丰富的情感交流在虚幻世界中被无视、被撕裂,导致他们对亲情淡薄,对友情冷漠,对爱情游戏,他们对自己生命最原始的状态无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面对生活的困难与挫折不知道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困扰,自身无法化解又无法解脱,向外又得不到宣泄,很多心理能力调节差的大学生往往就容易出事,他们的这种行为使得生命的终极意义被否定,“活着”不再具备独特意义,死去也变得无所谓了,在他们看来,自杀反而是种解脱。

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高校作为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根本任务就是利用一切教育资源来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大学生自杀现象使高校所有教育者意识到高校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中是否忽略了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在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有关“生命教育”的学会和组织出现后,我国近几年也开始提倡爱惜生命的呼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只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内容,但并未产生深入影响,有些院校开设过相关课程但由于是选修课,课时少参与的学生也少,所以高校中缺乏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引导。高校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管理的目的不是为了学生的错误和失误去惩戒惩罚,而是要帮助每一个正在成长期中的学生健康有序的发展,促进每一个生命的自我实现,所以高校学生管理要尊重大学生的生命,加强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三高校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措施

(一)改变固化教育理念及方式,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90后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独生子女是独立性强、充满个性的一代。高校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个体,是不断生长、发展着的生命体,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大学生视为一个有机、复杂的“生命人”,不能按照一个标准、一个思想来教育所有的大学生,要将大学生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放在学生管理的首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他们个体发展的需要,规范但不束缚他们;要深入学生宿舍、课堂,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真正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切实问题,特别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为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生活氛围,使他们身上的生命能量得以释放、舒展。

(二)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提升大学生生存幸福感

很多大学生有意识误区,认为只有心理和精神有问题的人才去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事实上,心理咨询与辅导对所有大学生都是必要的。正常的大学生在心理郁闷、情绪无法排解时也可以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同时对“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能有效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重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树立起生活信心,开始新的生活。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明确生命的权利与责任,使其建立清晰的人生目标,提升自身的生存幸福感。

(三)强化大学生挫折教育,增强大学生抗压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敏感的一代,大学校园是他们步入社会前的堡垒。他们喜欢新奇、喜欢挑战、喜欢创新、喜欢独立专行,但是对事物的期望过高,希望任何事情都能不需要尝试与努力就能一蹴而就。反之,他们对失败过敏,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害怕伤痛,缺乏独自坦然面对失败、面对挫折的能力和心态。

通过对1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将近70%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展挫折教育课程。因此,各高校在大学期间必须强化对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加强大学生的耐挫力和容忍力等抗压能力,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人生中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大学生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每个人都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只有在挫折面前保持平常心态,才是大学生真正成熟的时候。

(四)关注大学生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生中生命和生活应是完整统一的一体,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与生活往往形成一种内在紧张,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摩擦。高校教育者应教导大学生注意协调个人与环境的关系,缓解个人小生命价值与人生大生命价值的矛盾,心怀社会、国家。当大学生们真正懂得尊重自己、尊重生命、懂得生活并真正开始珍惜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时,弥漫在大学生身边的挫折感和无助感就会减弱,大学生就会运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排解忧郁与苦闷,抗压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杀事件就会减少以致消失。

参考文献

[1]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中学生满分议论文:生命的价值 篇5

这里满山的枯黄,使我失去了向上望的勇气。

想起妈妈的`那句话,我还心有余悸。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要我读死书,我还是孩子呀!在书房里呆了五六个小时,走出门才发觉:天空异常阴郁,一大片灰蒙蒙的,像是漆黑的泥潭,让人望而生畏;又像是少女的披巾,携带着灰色的美丽。我低着头,在这小路上徘徊,心里十分郁闷。

一阵冷风吹来,我的心凉了大半截。我继续走着,忽然,天空中响了一个闷雷,雷声震耳欲聋。老天发威了,一阵阵狂风紧挨着一阵阵雷声,暴雨接踵而至。豆大的雨珠打在我身上,我的心被刺痛了,我在这小路上飞奔,从脸上留下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他们混在一起,滴打在地上……

我来到了一间小屋,泥做的墙身上长着许多小草,他们已经枯萎。我本来不想看,但嘲笑的心理却指使我去看那小草,不为别的,只为看他的枯黄。我低下头去看,竟然看到一颗绿色的小草,他又矮又小,被压在下面,但他却在努力的生长,他是在与命运搏斗!我呆了,这么小的小草,微不足道,竟然敢同命运斗争……

我理解了,原来这才是生命的价值:拼搏!

学生生命价值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生命观;正确树立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到提高,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多样化,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也因人而异。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强有力的主力军,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报效祖国具有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生命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与大学生生命观内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构建正确生命观的基本前提。因此,此部分主要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观及大学生生命观的具体含义。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规定性的体现,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同时也为当代大学生提出了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 生命观内涵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生命观即是对生命的看法,生命观是一个哲学范畴,是指人们对生命最一般、最根本的看法,是基于对生命各种描述的概括总结。

(三) 大学生生命观内涵

大学生生命观即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观点。生命观的差异,会使人们在实践中对待生命的态度不同,也会使人们在对待生命问题时采取的解决办法不同。

何谓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笔者认为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关于生命意识方面。要意识到生命的可贵性,要尊重和珍惜自己以及他人甚至动植物的生命,并且要懂得如何保护生命,在这方面应努力做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相处。二、关于精神生命方面。要勇于实现自己人生生命的价值及意义,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三、面对死亡方面。需要正确认识死亡,认识到死亡的必然性,认识到人都要经过生老病死这一过程,不畏惧死亡。同时也不能因为人终有一死而产生消极人生观。我们需要明白,正因为生命的有限性,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积极努力的为自己人生目标而奋斗。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四、面对人生挫折方面。正确认识挫折对于人生来讲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挫折,我们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敢于拼搏的内心,勇于战胜挫折与困难。五、人际交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要乐于交往,要学会与人交往,人只有融入社会里,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与人交往时,我们需要用一颗真诚、热情的心去与人积极交往。六、面对独特个性方面。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的不断变化,世界也变的更加丰富多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面对自己或是他人的特性时,我们需要考虑到顺应时代发展的大众文化,积极思考个性如何更好的与共性相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一) 爱国与大学生生命观

爱国作为公民最基本的道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爱国就是要爱祖国、要爱社会主义、要爱中国共产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是祖国着重培养的对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健壮的身体、强健的体格与正确的思想观念是爱国的基础条件。作为大学生,其一应做到尽量珍爱生命,以健康的生命服务于祖国。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不拿任何生命开玩笑;同时,正视死亡,不因畏惧死亡而持消极生命态度。其二正确看待个体生命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必要时个体可以而且也应该为国家、民族和社会献出生命。人是构成国家的细胞,为了祖国的发展与强大,我们必须不断健全自己,树立报效祖国的奋斗目标,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努力打造使自身成为身强体壮、思想健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最终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

(二) 敬业与大学生生命观

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社会主义职业精神。

敬业精神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它需要大学生对自身工作以及他人职业树立一个正确的态度观,对自身职业做到坚守岗位,团结集体,努力为社会为人民服务。职业活动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主要途径,反映在大学生生命观上即表现为不歧视职业,不因为职业高低而评价个人生命价值;在个人岗位上,通过工作的成效与工作目標的达成来实现个人生命的价值;工作中的困难要勇于面对,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工作中不良情绪的发泄应寻找适当的方式,不能以自己或是他人生命为发泄代价。努力将爱工作与爱生命融合在一起。

(三) 诚信与大学生生命观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中华文化优秀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趨势势不可挡,信息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交流工具。一方面使个人的交际范围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似乎更愿意网络交流而不愿面对面交流,但应意识到的是网络掺杂了太多虚拟的东西。针对这一方面,反映在大学生生命观要求上既表现为,不要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去欺骗他人,不管是网络的交流亦或是面对面实在的交流,大学生都应该诚信对待。与此同时,我们不能确定每个人都会做到诚信待人,因此大学生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网络警惕。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大学生作为社会人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需要大学生做到诚信对待生命,无论是工作中还是个人生活中,无论是是对人还是对事物,都要诚信待之。

(四) 友善与大学生生命观

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作为大学生生命观内容之一。面对人际交往,大学生要积极友善的与人打交道,不应该将自己封闭,人只有在不断的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在交往过程中,要互相尊重体谅和关心。伴随着社会多样化的发展,人的个性也逐渐丰富多样。在面对每个人独特个性时,大学生应该持理解态度,应该意识到人的差异性的绝对性,不能因为自己的看不惯而采取冲动行为。大学生在对待生命的时候应该在关心、爱护自己生命的同时,尊重和爱护他人的生命。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凸显的问题及原因

生命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指导着个人的生命行为。经过问卷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存在以下问题,并就其问题探究了其背后深刻的原因。

(一)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凸显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在大学生生命观中存在着思想和行为脱节的现象。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对于生命应该珍惜和爱护,但从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反映出的却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惜生命。就“您是否有过自残(包括心理自虐)的行为?”这一问题,有185人选择了是,占总体的11.9%,有1369人选择了否,占总体的87.9%。这说明大学生总体上还是能做到珍爱生命,但对于“当您发现自己生病,您的处理方法是”这个问题的回答分析中,有8.2%的学生选了毫不在意,有44.9%的学生选了“先不管它,等到情况恶化,才会去医院”,有25.1%的学生选择了一开始就很重视,就会去看医生,剩下的学生选了其他的处理办法。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很多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从生活细节中去做到珍爱生命。

(二)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凸显问题的原因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都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孩子的生命观教育是比较缺失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父母因自身受教育程度低而对生命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因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方法不当、内容不完善(甚至有些不当的教育内容,如以暴力对待他人生命等等)等;二、一些父母责任意识淡薄,他们认为孩子会在学校接受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自己并没有想过要对孩子进行基本的教育;三、父母离异,父母离异这种事情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在离异之后出于对对方的憎恨等原因不愿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也成为孩子接受不到该有的家庭教育的又一原因。

第二,学校教育不够。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校都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但在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内容不完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等等。就教育内容方面而言,死亡教育、挫折教育等在生命教育中涉及得比较少。导致教育内容不全,因此大学生接受的生命教育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极其不利。学校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大多是采取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一些讲座,由于这种传统的形式使许多学生都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教育,这也使得学校教育没有将其作用发挥得很好。

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人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个人生命观的形成起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在大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也就会受到各种观点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也就比较难。

第四,自我教育意识不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能够主动参加生命教育的学生比较少,这就说明现在的大学生主动接受生命教育、自我教育的意识还不够。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需要接受教育的个体主动学习才能起到作用,所以,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也是有自己很多原因的。除此之外,很多学生也没有自己自学一些和生命观相关的内容,这样也使得自己接受的教育有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构建当代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几点建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社会、个人总的价值取向要求。人的活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正确的意识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着人类进行正确的行动。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以下则是笔者对于如何构建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几点建议。

(一) 社会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宣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影响,现如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所极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价值观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大学生生命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生命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命价值观方面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生命观的形成。

(二) 学校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命观教育中

学校教育是我们所接受的较多,而且是比较系统的一种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已经接受过了很多的学校教育,学校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对学生生命观的树立有很大的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生命教育中可以丰富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容。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爱国”等等思想,有利于学生树立起生命平等的观念,学会尊重和爱护一切生命。

(三) 家庭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作为塑造个人品行与性格的第一所学校,其父母的性格与生命观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许多观念都会一定程度的与其父母相似。因此,在家庭中,父母应该从小就为孩子进行正确的生命观教育。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否对于孩子人格与个性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总的来说还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而争吵破碎的家庭环境则会为大学生施加心理压力,不利于健康生命观的形成。

(四) 提高自我教育意识

当代大学生往往都是心怀抱负,有雄心壮志的一个积极群体。但是在实现个人目标,为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挫折。面对挫折时,有的大学生因承受不住压力而选择放弃生命,有的因为心理扭曲而选择一些无法理解的发泄方式,这些都是不正确生命观的表现。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最有活力的特殊群体。应该提升自我意识,积极思考生命的价值意义何在,在面对问题与困难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的逃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面对任何事情,始终要理性的思考,做完事后要积极反思,做到理性战胜感性。此外,大学生要积极规划自己的人生,有一份清析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有目标有方向的向前航行,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旅途增添无限风采。

五、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越亦变得纷繁复杂,大学生各方面的压力也逐渐增加。因此,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生命观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与工作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正确大学生生命观的树立需要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希望社会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注,同时,家庭和学校应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创造并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2] 袁峰.传统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2013.

[3] 周古月.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当代农村中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 篇7

一、农村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向

1. 明确生命价值的认知教育方向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是生命价值的认知教育, 即认识与理解生命价值所在。首先, 认识生命的唯一性及其发展规律, 任何个体生命都是唯一的, 生命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性与生命发展规律的不可抗性, 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其次, 理解自然生命的多样性与独特性, 生命形态受到遗传基因和环境作用的影响, 因此在生物学层面上所有自然生命应和谐一致, 帮助学生树立对生命的平等意识, 促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再次, 认识生命具备的发展潜能, 生命是有价值的, 人类生命承载着人格与人性、科学与文化的积淀, 生命价值有赖于对潜能的开发, 生命价值观教育应激发学生的生命价值意识, 帮助学生建立生命价值的追求目标。

2. 训练生存技能的实践教育方向

生命价值观教育容括了对学生生存技能的训练。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劳动能力, 就中学生而言, 主要是指个人生活的自立、自理能力, 农村学生的父母大多外出打工, 学生独立生活能力需要通过生存技能训练得以实现;二是提升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 如人际适应力、情绪适应力等, 帮助学生应对生活变化, 适应社会化进程;三是强化学生应对困境的耐挫能力, 农村家庭往往缺乏家庭文化熏陶, 造成一部分农村孩子养成不良行为习惯、依赖成性等, 无法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 并造成心理与行为失常。生存技能实践教育应有目的地传授学生应对困境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挫折的接纳与超越。

3. 反映生活质量的心理教育方向

生命价值观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介入来提升学生生活体验的愉悦感, 树立学生对待生活的乐观主义精神, 从而优化学生生活质量。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一方面,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学生学业与课余生活日益丰富, 思维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喜好探险与刺激, 但是意志品质尚处于不成熟阶段, 行为缺乏自制力, 容易悲观失望, 出现偏激情绪与极端行为;另一方面, 农村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唤醒, 他们渴望关怀与理解, 但农村特有的留守学生现象促使这一群体缺失有效监护, 特别是情感沟通的匮乏, 使得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堪忧。

二、农村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1.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

基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认知教育方向, 构建课堂教育模式的策略有:第一, 以课堂教学活动为中心, 建设充满人性关怀的师生关系, 教学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平台, 教师可通过教学中的平等对话, 倾听学生心扉, 传达师生共享的生命体验;第二, 创造充盈生命内涵的教学内容, 即将生命价值观与各学科教学资源整合, 如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认识自我”等思考生命的课程, 中学语文的《孔乙己》、《石缝间的生命》等蕴含生命情感的鉴赏课程;第三, 设置人文意蕴的教学评价, 立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评价应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成长, 杜绝“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方式, 如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重在从积极的角度出发, 发掘学生的可塑性, 鼓励学生发挥特长, 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动力。

2.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教育模式

基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教育方向, 构建实践教育模式的策略有:第一, 在家庭生活践行中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自理能力, 家庭是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重要场所, 学校可开展家校联谊活动, 如让学生了解家庭经济状况、鼓励学生对家庭事件的决策建议等;第二, 在校园生活践行中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 如开展主题班会, 通过集体合作, 促进学生对其他成员的关注、欣赏, 获得生命的独特性与多样性体验, 并锻炼自身的人际适应力, 举办生活技能比赛,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享受幸福生活等;第三, 在社会生活践行中强化学生的耐挫能力, 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救助、公益劳动等, 感受真实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促使中学生从容迎接生活挑战。

3. 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心理教育模式

学生生命价值 篇8

1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现状

1.1 高校人文精神的缺失, 教育观念陈旧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期, 生命的成长过程渴求有丰富心灵世界, 用精神价值来探寻和提升生命的意义, 而在我们高校的实际教育中, 学校教育基本上是“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 过分重视知识传授和文化的学习。而且在社会转型时期, 当前大学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洗礼和功利化追求的左右下, 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开始侵袭大学生的思想, 教育也就过多地关注学生实用技能的学习和就业本领的打造。大学里可丰富学生精神生命的人文精神让位于了科学文化。相关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思想素质, 具体表现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 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 缺乏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从而无法面对时代的严峻考验。

目前大学教育过于重视功利与效益, 大学成了促进社会发展的一个有效的工具, 学校以培养各种实用的人才输为目标。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下, 许多高校为了迎合市场, 开设了许多“短平快”的实用科目, 大学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理想逐渐为实用主义所取代, 学习的机会本应是兴趣的实现途径, 然而当大学的学习成为手段与工具, 学习只是出于有用与否, 只是为了获得相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 而不再出自对生命更美好、更完善意义和价值的探求与追寻, 其结果必然造成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异化。

1.2 高校德育中缺乏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

教育的关注与提炼

很多高校一直把马列主义理论和现行政治观念的教育放在首位, 片面强调政治化的德育目标, 只能让学生感到空洞乏味对学生的实际教育作用效果不大, 德育目标设置大而空, 失去了现实基础, 缺乏感召力, 德育也因此变得苍白无力。因此, 高校德育脱离学生实际, 从而泛“政治化”。同时在德育过程中, 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的传授和学习, 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 未能给学生提供对生命多元的实践与体验。虽然高校也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如志愿服务、“三下乡”等, 但活动形式相对单调, 内容单一, 缺乏新意, 缺乏对学生个体生命体验的设计, 难以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

2 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创新

当前在大学教育中迫切需要转变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 重点要使大学德育真正做到以学生的生命、生活为本, 引导学生追寻生命意义和价值, 以实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健康人才的育人目标。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

转变教育观念, 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是高校开展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前提。“教育的真谛与要义在于使人获得属人的生命, 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 他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作为大学教育来讲, 要逐步淡化教育的工具化和功利化倾向, 树立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多样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育理念, 不能只关注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培养, 而应该将大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全人”, 重视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注重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教育。正如有学者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在于帮助生命正常发展”。大学教育要关注人的生命、生活、尊重人的价值, 引导学生去理解生命、追求价值, 要饱含着对人的生命的关怀, 实施人性化的教育。

2.2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的

高校教育生活

合理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 应该与时代转型相契合、与人的生命需要相契合、与学校教育自身的可能性相契合, 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育价值为依据。我们认为:学校教育, 已经需要, 并且可能在整体性深层次的角度选择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关怀生命, 可以成为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新取向。丰富的学校教育价值的存在, 意味着学校教育生活的展开, 需要自觉地选择。学校教育的价值。人的选择, 是对学校教育价值的一种限定、一种期望, 也将直接引导学校教育走向不同的存在样式。不同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将带来不同的学校教育。

2.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生命质量

由于近几年来,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引起了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目前, 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还有专为大学生服务的心理咨询中心, 以此给学生传授一些心理学的常识以及学生所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的解决办法。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如果加入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更容易使得学生的产生共鸣, 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知识, 使学生学会心理适应的技巧, 学会与人交往, 懂得尊重、欣赏他人, 学会有效的合作与竞争, 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认识心理发展规律, 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学会解决学习、成才、择业、交友、恋爱等方面的问题, 及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平衡, 增进自身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摘要:现今是一个多元化的新时代, 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 有着新的特点和不同思想道德的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德育也要与时俱进从而转型。然而我国大学生自杀和伤人的现象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再次成为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生命价值教育的认识, 促进大学生能够健康地成长成才, 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 增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

参考文献

[1]刘仰斌, 严国方, 王海健.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9 (5) .

[2]张红明, 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4) .

[3]林常清.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10) .

学生生命价值 篇9

一、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现状

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生命观现状特征, 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而又积极的生命观, 全面贯彻“以人为本”教学管理理念,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已经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也产生了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生命观的学术成果, 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生命价值内涵的阐述。如白昕、张耀斌在《继承、弘扬传统美德确立社会理想价值观的传统框架》中, 以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生命价值或者原价值、外价值、内价值为基本内容构建社会理想价值观体系。张文远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认为, 生命价值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对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 它由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构成, 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辨证统一。

第二、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如李若衡、杨静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投射测验与内容分析》中认为, 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生命及其意义的总体观点和个体体验, 是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的具体体现。郭静林在《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与道德教育》中认为, 生命价值观是从生命的特性出发, 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生物性生命价值观、精神性生命价值观和社会性生命价值观。

第三、对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因素予以归结。如林德发在《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指出, 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西方价值思潮以及青年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要因素。

第四、对实施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如孙建华、王晓虹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中通过调查发现, 大学生对自杀有正确的认识, 能较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并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大学生们也意识到自身和周围环境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因素, 对生命价值观教育有着热烈的渴望。同时, 从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加强审美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者整合五个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

二、关于高校生命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一, 高度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 并以此证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占九成的研究都是以大学生自杀现象为关注焦点。针对大学生触目惊心的自杀现象, 普遍感到“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几乎一致认为, 我国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整个教育计划中, 对大学生缺乏系统、有效的生命教育。

第二, 大学生命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 极富开放性。学者赖雪芬在《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专门研究了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 认为有以下几种: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在具体课程和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体验和实践式德育下开展生命教育;调动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工作的作用;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另有学者提出开展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建立积极有效的预警干预机制;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营造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等等。

第三, 提出高等教育哲学的核心基础———生命论应该被重视并确立起来。这是为数不多的对大学生命教育所做的奠基性研究成果。张楚廷教授在著作《高等教育哲学》和文章《高等教育生命论哲学观》中明确指出生命论哲学观应该成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旨, 需要树立起高等教育的生命论哲学基础。

以上对高校大学生生命观以及生命教育的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升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 它们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表现为集中研究少, 分散研究多, 创新研究少, 重复研究多。需要继续发掘之处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 对新时期大学生所具有的生命观特征方面和一般本科学生的研究较多, 缺乏对高职大学生生命观的调查研究和总结提炼, 缺乏旨在构建合理高职院校生命观教育的平台与合理模式。

第二, 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的理论研究多体现在研究上过多研究了生命教育的哲学理论基础和古今中外的理论渊源, 很少将目光拓展到实践层面, 特别是缺少对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生命观状况的实证调查。

第三, 在高校生命教育途径和原则研究方面, 主要是放在大德育的背景之下,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研究较少。因此,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脱节。

三、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近些年来, 对大学生的生命观的研究开始逐渐受到高等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关注, 这是现代教育进一步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向。大学生的生命观教育是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教育活动。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 关怀生命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 尤其是在当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背景下, 该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理论意义:

第一, 研究生命观是当今时代回归教育本质的基本要求。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和人格的事业, 是直面人的生命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其目的是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而发展。伴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高等职业学校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 理工科高职院校教育更加偏重科技知识技术的教授, 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 压抑了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教育则以人的生命内部和谐和与环境的整体和谐为目标, 教育高职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善待生命、尊重生命, 使教育本质得到回归。

第二, 充实和发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

改革开放之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实现了由经验性向科学性的转变, 并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研究高职大学生生命观, 是历史和时代发展赋予高等学校教育的新任务, 既要紧跟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 又要充分结合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 探索新规律, 总结新经验, 创造新成果, 进一步充实和发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

第三, 探索和总结理工科高职院校生命观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新方法。

研究高职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解决实际问题, 不断总结新经验, 形成新思想、新理论。这样, 才能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真正引领大学生站在时代前列, 激发其投身科学前沿, 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动力, 培养新时期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一,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等重要文件都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这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的生命观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一项充满生命关怀的伟大事业, 使高职大学生拥有更和谐的身心, 更健全的人格, 以及更加成熟的心志, 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软动力。

第二, 有利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健全学生人格、创造人生价值。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但是, 由于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大学生面临各种心灵困惑和现实压力, 缺乏生活目标和方向, 导致心理疾病、自残、自杀和其他暴力事件频繁发生。理工科高职大学生由于其比较过硬的专业技能深受用人行业的好评, 但是由于其理论背景和个人觉悟等方面和一般的本科院校的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他们虽然更加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习得, 他们在谋求“何以为生”的本领的同时, 忽略了对“为何而生”的思考, 这就造成了他们生命发展意义的虚无感, 高职学校生命观教育正是从生命的本源与心灵深处来维护这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掌握心灵保养的技巧, 快乐生活, 并希翼通过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 使学生明确人生意义, 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精神支撑。

第三, 有助于理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关系到新时期大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发挥理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功能, 必须要紧密联系这部分学生的人生观特点,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理工科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理念相结合, 这不但有利于实理工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整体功能的优化, 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科学和人文的“两翼齐飞”。

学生生命价值 篇10

“潘晓讨论”———理想主义教育的困境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 一场名为“潘晓讨论”的人生观大讨论已经开启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知识青年对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探索。1980年5月, 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 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用沉重、忧怨、郁闷、诚挚、激愤的笔触书写了人生的痛苦和创伤, 展现了个人的崇高理想无法在现实中绽放的困境。文章一发表, 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文中的“潘晓”并非一个毫无信念、贪图享受的“落后青年”;相反“潘晓”很小就接触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红色经典, 且爸妈均是共产党员, 她一早就立下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理想, 但后来现实生活中的坎坷让她的理想信念逐渐崩塌, 进而发展到无法与这个社会共处。她爱好文学, 追求崇高的精神享受, 但却只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 和别人很难有共同语言。她的内心极度矛盾, 一方面是为了自我个性的释放追求崇高理想;另一方面又诘问为何当今社会把她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她不是没有理想信念, 只是当这种理想信念与现实产生较大差距的时候, 崇高的理想信念无法安放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之中, 她的自我已经不能承受起这份崇高, 反而陷入一种虚无主义。“潘晓讨论”放在当下依然有观照现实的意义, 并对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将崇高的理想植根于日常生活之中, 理想主义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理智的探究者”还是“知识的旁观者”———理想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处于“潘晓困境”中的人们缺乏一种将理想信念与现实生活相互对接的方法, 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则是将个人与社会看作一体两面, 不可分割, 这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实用主义最为人诟病的一点是它对现实问题的强烈关注, 这使得它与其他哲学相比有着更多的世俗性。应当说, 对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研究,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它的工具理性与方法论意义, 而忽视了它的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观及价值观等形而上范畴的理论价值。在杜威看来, 传统的哲学思想尽管提出了无数的宏大的主义与理想, 却存在着两个无法使其宏大理想落地生根的先天特征或缺陷。一是将处于现实中的人 (认识的主体) 与知识、理想、信念 (认识的客体) 割裂开的形而上学二元论, 这被杜威称之为“知识的旁观者”理论;二是“传统伦理学理论认为他们的任务在于发现某种最终的目的或最终的善或某种终极的、最高的律令。……至善是固有的、终极的。”传统理论的以上两个特征, 使得任何目的与理想的追求都没有从生命体的实际经验开始, 人们缺乏问题意识, 丧失做事能力, 因而也无法帮助人们找到摆脱现实困境, 实现崇高理想的现实路径。面对这一困境, 人们必须完成思想及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旁观者成为理智的探究者。其中, “理智”是破解传统理想困境的关键。“要实现民主主义理想, 就必须采用民主主义的方法。……这些民主主义的行为方式并不意味着个人的绝对的自由。真正的民主主义行为, 应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理智”类似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实践”, “理智”一词更多的被杜威称为“实验性的探究方法” (杜威将探究的过程细化为五个步骤) , 它与实验、探究、反思、协商、深思熟虑、“为自己思考”等词汇概念密切相关, 强调人的主体性认知行为。理智探究的过程正是实现理想信念的现实路径, 而这种过程就存在于人的日常行为与生活之中。

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理想主义教育的现实路径

何为民主?民主既是一种价值观念, 也是一种政治制度与法律程序, 又是一套完整的政治机构。不过“在杜威看来, 民主的政治机构不是最终的目的和价值, 毋宁说, 它们是实现一种真正人道的生活方式的方法。”“民主是人类联系的一种形式, 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包括个体对讨论、辩论、政治审议的积极参与。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性的承诺, 依赖于说服、说服的能力和通过理性而被说服。”回归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提出的许多富有创见的概念与假说, 诸如“知识即经验”、“教育即生长”等等, 都源于他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即通过教育的自由与民主, 推动学生个体理智探究能力的提升, 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改新与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 教育必须抛弃“知识的旁观者”理论, 将身处情境中的探究经验视为知识的来源, 将真正有益于学生“理智”成长的民主主义方法引入教育之中, 用自由与民主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理智的探究者与理想的追求者。

“杜威是系统研究教育哲学的第一人。”他是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 同时又是充满理想的教育自由主义者, 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 一生都在思考民主主义理想如何在美国这片人种繁杂、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实现。面对实现理想的艰难与曲折, 杜威并不是埋头书斋不问世事, 相反他一直试图探索出一条实现理想的现实路径, 并且亲身参与其中。相信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1]杜祖贻.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4, 99, 43, 62.

[2]迟成勇.论中庸的伦理意蕴[J].西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上一篇:高校学生组织发展方向下一篇:明星个人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