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植物文化

2024-05-20

传统植物文化(精选十篇)

传统植物文化 篇1

关键词:传统植物文化,应用

1 传统植物文化乡土植物种类多特点

华南地区拥有野生植物约1.2万种, 约占全国植物种类总数的1/3。其中具有重要观赏价值的种类约3000种, 特别是兰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木兰科、豆科等种, 适宜行道树、造景、庭院观赏等的相当多。广州市目前建成区的植物种类约1100种, 而市域范围植物种类约3100种, 其中野生种类约2000种, 已应用的野生种类却只有约300种。

广州地处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既有丰富的南亚热带植物成分, 也有一部分热带与温带植物。如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成分之物之一木兰科植物, 常见于山地灌丛中的野牡丹属植物春花、桃金娘、具有红艳晶莹的果实的草珊瑚、虎舌红, 以及有“岭南佳果”美誉的荔枝、黄皮、龙眼等等植物。这些植物无一例外的有着明显的系统性状, 即能起到美化城市, 又能起到保护本地物种, 增强本地物种多样性的优势。

2 中国传统植物文化乡土植物市场化应用

城市中各种各样的绿化品种丰富着我们的环境, 植物的不同造型美化着我们的生活, 植物的四季轮回变换着形象, 给城市赋予了不同的容貌和性格。然而涉及土地规划领域的许多人士仅仅把植物当作一种配置在建筑周围的园艺附属品, 而建筑则是完全独立的。事实上, 植物和现有地被是大多数场地选择和规划的基本考虑之一。他们保持水土, 调节气候, 防御风沙, 而且经常用于规定土地利用形态。

广州地区属亚热带常绿季雨林气候, 植物区系属于亚热带向热带的过度区域, 植物种类丰富, 群落结构复杂。但与之相反的是城区内植物种类的单一和匮乏, 满大街都是那么几种乔木和灌木, 逢年过节的时花也总在马樱丹、矮牵牛、千日红、凤仙、三色堇、长春花等几个品种。如下图所示:

所以我们从这张表中可以看出, 乡土植物的引入对我们城市绿化物种多样性升级的重大意义和品种扩展的无穷潜力。

一直以来, 我们对乡土树种的认识程度比较低。在普通情况下很多优良的乡土树种在绿化中被拒之门外。外来树种因新奇和稀罕而满足了人们的视觉感受, 被视为高档树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营造一种异地风情才具高品位、上档次的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这种大浪潮下, 人们已经忽略了具有本土气息和本土文化的乡土树种的特有价值。在许多设计、施工标的中业主也经常主动提出要用到某某树种。而利用乡土树种才能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 潮州市等地城市绿化中有一些乡土树种, 如木棉、榕树、海南蒲桃等。

要加速乡土植物市场化, 首先我们要面临的就是引入观念, 更新意识的问题。外来植物“高大上”已经在多数人心中根深蒂固了, 乡土植物就一定是“矮穷挫”么?实际不然, 在调查中我发现许多乡土植物有着比外来物种更美丽更具特色的别样姿态。如毛稔、黄栀子、岗稔等。

3 结语

要加速乡土植物市场化, 政府的正确引导也是重要手段之一:政府部门要在科研经费方面加大投入, 对乡土树种进行培育, 特别是对特有树种要加以保护、培育, 为乡土树种推广树立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要鼓励发展以培育乡土树种, 特别是特有树种为主的绿化景观。另外, 还要加强对市民重视乡土树种的意识教育和宣传, 由于科技种植也是发展乡土树种、提高乡土树种种植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部门应积极向活跃在农业第一线的农民提供科技种植知识和技术。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2]罗强.园林植物[J].广东园林, 2010 (2) :77-78.

传统植物文化 篇2

介绍了云南各民族食用的传统水生植物海菜花(水鳖科)的分布、名称、食用和药用价值,并根据民族植物学调查和实验结果,提出海菜花的人工栽培繁育技术.

作 者:蒋柱檀 李恒 刀志灵 龙春林  作者单位:蒋柱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办公室,云南,昆明,650021)

李恒,刀志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650204)

谈传统园林景观中植物造景之美 篇3

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委婉含蓄,力求呈现画意诗情般的景色。“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得到了充分诠释,花木山石、亭台楼阁等这些元素由设计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每个环节。山石花木之美回味无穷,令人触景生情,因此在世界园林中有着独特地位。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景观体系中别具一格,其原因不仅仅是建筑,植物的运用更是极赋代表性。此外,中国传统园林强调“天人合一”,因此创作注重展现自然之道,追求纯朴归一,师承自然。

植物造景指在园林中应用植物,以其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的特性为基础,遵照科学技术性、文化艺术性、空间时间性以及经济性原则,因地制宜与其它园林元素结合,创建符合生物学、美学要求,功能与审美兼备的景观空间。植物造景一般选择乔木、灌木、藤本、地被植物等,由设计者因地制宜,选择恰当植物品种以求最大程度展现出植物的姿态美、色彩美等。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

传统园林中,建筑与植物之间相互穿插、交融布局,使得建筑与植物有机协调。同时,植物有如建筑的衣裳,装饰、柔化其生硬的线条,令建筑环境更具意境与生命力,此外还可丰富建筑空间层次,增加景深感,突出建筑主题。

中国传统园林布局细精巧,景致变幻无穷,令人目不暇接,感叹设计者独具匠心的景观设计手法。而其中植物造景与园林主题紧密相连,深受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神影响:

(1)植物造景与园林主题。中国传统园林中,植物常被“拟人化”以表达人们的精神思想,许多园林主题均与植物有关,以植物景观命名的景点和园林建筑数不胜数。以厅堂前大片荷花景色闻名的苏州拙政园远香堂,在盛夏时节,满池荷花飘香四溢,令人心醉。

(2)植物造景与中国历史文化。从古至今,咏树颂花的诗词歌赋无数,诗词之人常常寓情于景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渗透于植物景观之中。在长期的传统文化思想熏陶下,一些例如梅松竹菊这类园林植物已被烙上浓重的中国文化观念印记。

中国传统园林与日本园林植物造景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与天调,天人共荣”的原则,因此在传统园林中更是必不可少。传统园林中建筑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数量多少,都力求与山石草木这些元素相互组织成景。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使用丰富且运用恰当,营造出宜人风景。其重点表现在:(1)设计者对园林植物生态习性、外部形态以及植物内在精神的深刻认知,欣赏植物个性美,多孤植且极少修剪;(2)师法自然。仿效自然,将植物景观栽植园中,且无论景观区域面积大小,都尝试“三五成林”,求“咫尺山林”之美;(3)植物与园林其他元素紧密配合,无论山石、水体亦或建筑,以植物点睛,增强景区氛围。建筑永恒,而植物会随季节、年代的变化而变化,赋予建筑以时间和空间的季候感,增加了园林景物中静动之美感;(4)灵活生动的植物可协调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在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中科学选择观赏性好的花草树木,通过前期科学栽培与后期恰当养护等方式,充分利用植物独特的姿态与质感,软化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轮廓。

众所周知,日本园林以自然纯朴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传统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日本园林在设计中充分展现自然界的原始朴素之美,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开创出宁静致远的简朴新境界。而世人多感叹赞美日本园林的精致小巧、枯寂玄妙、抽象精深的景色。日本园林设计者对中国园林不断进行着探索,寻找其中的奥妙与精髓,试图延续独特风格,同时引入中国禅宗思想进行深刻固化,展现另一种美的姿态。然而,早期日本出现了经济停滞,人多物乏,对日本园林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境。因此,日本园林师引入了先进技术与思想,园林规模逐渐简洁、浓缩,园林中水面逐渐变小,所尊奉的观赏石更多用于园中,甚至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主景,形成了著名的“枯山水”。游人对其植物形体的高雅沉静,色彩的生动靓丽,赞叹感慨之声不绝于耳。日本园林追求精神上“净空无”的上乘境界:修剪整齐的植物,自然天成的石块,耙出纹理的砂石,显示出纯净细致的态度。在后期“枯山水”更加简洁质朴,花树全无,仅用几尊石组,辅以白砂一地,营造净土一方。

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悠久,涵括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与美,植物作为园林环境中的主体之一,以孤植和群植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变万化的色彩,形成不同的景观氛围,展现多彩的画面。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园林景观已有了更多更新的发展,但这并不足够而需要不断的学习深化,才可将这一魅力瑰宝更大程度展现在世人面前,应用到更多的现代园林造园技术上。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传统植物文化 篇4

其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的文化变迁也具有着重要的指引和极强的干预作用;同时, 我国封建社会控制机制的组织系统也要求“园主”们“尊诗书”、“尚礼乐”, 反映在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上则是对于植物“雅”的象征文化的推崇, 于“俗”的民俗寓意的摒弃;此外, 不同造园主体对于不同文化价值取向通过当时作为社会控制机制的通讯系统的广泛传播同样造就出普遍的社会植物文化的意向, 实现了内聚过程。

1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改造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 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是大不相同的。不同时代的审美文化的冲突就必然要产生, 而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为新旧审美文化之间的冲突。”[1]而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来说就不仅仅是审美观的问题, 造园主体对传统文化的取舍于植物构成的文化模式的整合也至关重要。就传统文化来讲, 是将其延续下来, 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传统园林植物构成的文化模式的影响都显得十分重要。

1.1 对传统文化的取舍

1.1.1“农耕文化”概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对于土地的崇拜自古即有。正是由于古人对于农业的重视, 才将国名作为农作物的收获和种植的象征。再如“社稷”中, “社”为土神, “稷”为谷神, ……, 如是种种, 无不展现出我国自古即有对于“农耕文化”的原始崇拜。至于后来士大夫“归隐山林”的“隐逸文化”与早期的“农耕文化”也不无关系。“山林”、“田园”无不体现着世人退避于“农”以求“安稳”的心态。

1.1.2“隐逸文化”概述

王毅在其书中曾言:“在世界文化范围内, 园林与那样众多文化门类共同构成一个结构高度完整、内涵极其丰富的‘隐逸文化’体系是绝无仅有的。”[2]实际上, 园林不仅是中国士大夫们“隐逸”的条件, 同时也是“隐逸文化”发展的基础。作为造园主体的“士大夫”们 (“士”在先秦是“游士”, 秦汉以后则是“士大夫”[3]) 出处、仕隐的矛盾构成了“隐逸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隐逸文化’的全部目的就在于保证士大夫相对独立的社会理想、人格价值、生活内容、审美情趣等, 而所有这些在隐逸文化发展的初期就集中表现在出与处、仕与隐的矛盾上, 而这些矛盾往往是他们所无法回避的。”[4]

1.2 传统文化的取舍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1.2.1“农耕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园林的出现有赖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农业技术, 农业技术的发展是园林形成的重要基础。其中不仅包括多种木本和草本植物的栽培, 还包括选优和扦插、嫁接等无性繁殖技术以及灌溉系统的建造等。对于“农耕文化”的原始崇拜表征在植物构成上, 主要是在于植物种类的选择。在中国早期园林中, 植物构成主要以生产和生活为目的, 作为观赏的甚少或许可以说是源于农业技术的限制。不过, 一些私家园林中的“园主”为了追求自然真趣, 往往也会在园内种植一些果蔬, 一来可以食用, 二来可以观花赏果, 极尽“武陵”园意。

1.2.2“隐逸文化”的影响

“隐逸文化”的发展使得士大夫阶层更多的追求一种归隐山林的自由与人格相对独立于世的解脱感, 所以对于周遭被赋予生命的“植物”, 尤其是其私园内的花木, 他们便更多地赋予它们“人”化的色彩, 即“植物人格化”。如菊花被喻为花中的“隐士”, 这不得不归于“隐逸”文化使然。随着“隐逸文化”的萌芽、发展、兴盛与蜕变, “植物人格化”也随之前行。

2 对外来文化的调整和融合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固步自封, 而总是有意无意地摄取异质文化因素, 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文化整合之前, 这些外来成分只能游离于文化系统之外, 而只有经过一定的本土化改造, 才能够被已有的文化吸收和融合。而这些外来文化中的某些部分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又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同时也将异域文化中的“植物文化”逐步引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 共同整合出我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的文化模式。

2.1 佛教与植物象征文化

2.1.1 佛教的传入对传统园林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 受到中国传统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 逐渐孕育出“禅宗”这一强调“我佛一体”、自称“教外别传”的高度思辨化的佛教派别, 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这往往与宗教所追求的“净化心灵”和“荡涤尘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所以, 其建园一般都追求着和私家园林相似的“淡泊”、“宁静”的意境。即使建于“闹市”, 也会通过植物和建筑等来营造出名山秀水的感觉。

2.1.2 佛教的“中国化”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佛教典籍浩若烟海, 理论博大精深, 说教、寓言、戒律、故事等等无不和世间的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一些植物往往被寓以灵性, 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神秘的禅宗神韵:

莲花之于佛教, 一如十字架之于基督教, 新月之于伊斯兰教, 已成为佛教的标志和代名词, 佛家也常取莲花自喻;“菩提”一词为梵文的译音, 意为“觉”、“智”、“道”。相传释迦牟尼尝于菩提树下证得菩提 (觉悟) , 菩提树遂成为佛教圣树。随着佛教的传入, 菩提树也广布我国南朝的寺院中, 深得人们的尊敬与崇拜, 僧侣们常常焚香散花, 绕菩提树作礼;又如娑罗树, 堪称佛家圣树之一;阎浮树也是佛教圣树之一, 相传悉达多太子最初就是在此树下开始思索世间及人生真谛的。

2.2 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

除去“佛教”的“中国化”对传统园林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某些“物质文化”的传播对于我国传统园林的作用亦不容忽视。在中国传统园林中, 这些异质文化正发挥着“重塑”抑或是“破坏”的作用。不过,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植物”, 在这种文化冲突中, 却并没有发生如建筑一般地“新生”与“融合”, 虽然也有一些新品种的引入 (张园本来就是洋人格农别墅, 园中不仅建筑是西洋式的, 花木也多西洋品种) , 但是总体来说其他的外来文化远不如佛教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和园林植物构成的影响之大、“辐射”范围之广。

3 文化模式的整合

无论是“农耕文化”, 还是“隐逸文化”,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是由于时间的推移、历史脚步的迈进, 沿着各自运行的轨道循环往复地发展着。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的影响都不可忽视, 整合出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所特有的文化模式:

1) “农耕文化”与“隐逸文化”的共同作用演绎出“经济型”的植物构成的文化模式。

2) “隐逸文化”与“植物人格化”、“民俗文化”相互作用, 创造出“文化型”的植物构成的文化模式。

参考文献

[1]潘智彪.审美的冲突与适应[J].学习与探索, 1997, 3:54-60.

[2]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83-184.

[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8.

苹果树植物文化 篇5

长期以来,牛顿认为,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存在,是这种无形的力拉着太阳系中的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但是,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力呢?直到有一天,当牛顿在花园的苹果树下思索,一个苹果落到他的脚边时,牛顿终于获得了顿悟,他的问题也逐渐被解决了。

传说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这是一个发现的瞬间,这次苹果下落与以往无数次苹果下落不同,因为它引起了牛顿的注意。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找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

这个故事据说是由牛顿的外甥女巴尔顿夫人告诉法国哲学家、作家伏尔泰之后流传起来的。伏尔泰将它写入《牛顿哲学原理》一书中。牛顿家乡的这棵苹果树后来被移植到剑桥大学中。 牛顿去世后,他被当作发现宇宙规律的英雄人物继而被赋予传奇色彩,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中国传统家具植物纹样的语义研究 篇6

植物纹样以植物花草为原型, 作引寓言意。以花草图纹出现, 配以鸟鼠类动物, 形成一定的吉祥图的寓意。植物纹样在中国传统家具中遇见你用广泛, 影响深远, 深受人们喜爱。传统植物纹样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而且还由于植物自身的特征被赋予各种品种、气节、寓意, 如岁寒三友、四君子、缠枝纹、卷草纹等因其传统的象征手法和丰富的语义内涵依然为现代人所钟爱。因此要使植物装饰纹样在现代家具中充分发挥其装饰作用, 只有认识理解它, 才能达到运用并加以创新的目的。

二、几种代表性植物纹样的语义学分析

1.竹

竹节节挺拨, 有拨节发叶、蓬勃向上之势, 受到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性格坚贞, 志高万丈的高风亮节, 和虚心向上, 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竹以其高洁的品行为主题, 构成常青寓意的吉祥图案, 广泛运用于生活中。松、竹、梅图谓之“岁寒三友”;松、竹、萱草、兰花、寿石的图案称“五瑞图”;绘天竹和南瓜或长春花的图案表示“天长地久”或“天地长春”绘天南竹和灵芝表示“天然如意”竹还有谐音“祝”, 吉祥图案“华封三祝“就是竹子和其他两种吉祥花草或两只小鸟的纹图, 多表现与屏风上。表现在家具上的有竹节腿, 还有竹节线形雕成拉框, 有整体做成竹节状的配套椅子和桌子。

2.梅

梅花是我国传统名花, 由中国的野梅演变而来。在隆冬萧杀之际, 惟它吐幽香于山野。“万花敢向雪中出, 一树独先天下春”而称为百花之魁, 当之无愧。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 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 梅开百花之先, 独天下而春, 因此梅又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有关梅的传说故事、梅的美好寓意在我国流传深远, 应用极广。梅有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梅花为五瓣, 象征五福, 即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从图案整体出发, 民间又借以象征不老不衰, 在什器、家具上均可见到。

3.莲

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 是孕育灵魂之处。佛教中的“莲花三喻”指的是“为莲故华”“华开现莲”“华落莲成”, 用来比喻发展和兴盛。莲花图案成为佛教的标志, 凡有关佛教的偶像、器物、建筑都以此为装饰。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把莲花喻为君子, 给以圣洁的形象。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 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 (藕) 、种子 (莲子) 并存的。莲花以它那美、爱、长寿、圣洁的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 因此常藉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民间图案中有“一品清廉”“莲花挂头”“木固枝荣”等。多用于家具镶板上的图案雕刻或漆饰。

4.菊

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隽美多姿, 然不以娇艳姿色取媚, 却以素雅坚贞取胜, 盛开在百花凋零之后。人们爱它的清秀神韵, 更爱它凌霜盛开, 西风不落的一身傲骨。中国赋予它高尚坚强的情操, 以民族精神的象征视为国萃受人爱重, 菊作为傲霜之花, 一直为诗人所偏爱, 古人尤爱以菊名志, 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 坚贞不屈。中国人极爱菊花, 从宋代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如菊花与喜鹊组合表示“举家欢乐”;菊花与松树组合为“益寿延年”等, 在民间应用极广。多出现在家具的镶板雕刻上。

4. 牡丹

牡丹在我国被看作是花中之王, 被称为“天香国色”。又因牡丹具有富贵之象, 被人们喻为“十二客”中的“富客”, 被人们当成富贵的象征。牡丹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丰茂, 在中国传统意识中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牡丹与其他花卉相配、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 来为自己及亲友祝福如:牡丹与荷花、瓶子相配, 寓意“富贵和平”;牡丹与玉兰、海棠相配, 寓意“玉堂富贵”;牡丹、寿石和桃花谓之“长命富贵”等等。这些图案多出现在家具和什器中。牡丹花姿层出不穷, 千变万化, 作为装饰纹样能适应各种工艺的需要, 所以牡丹成为最广泛的装饰题材。

5.桃

桃俗称仙桃、寿桃。凡祝寿主题离不开桃, 如多只蝙蝠和桃形成的图纹表示“多福多寿”;蝙蝠、桃和两枚古钱的图纹表示“福寿双全”;桂花和桃或是桃花形成的图纹称“贵寿无极”。其图纹多出现与门楣和镶板雕刻上。

6. 月季

月季四季常开, 故特别受人爱戴。在木雕中用月季为题材, 一则象征四季, 二则象征长春。如花瓶中插月季花, 寓意“四季平安”;白头翁栖寿石旁的月季上, 寓意“长春白头”;葫芦和月季寓意“万代长春”这种图纹在漆饰中常用。

7. 缠枝纹

以花草为基础综合而成的一种写意图样, 缠枝纹的原型是各种藤萝和卷草, 如青藤、紫藤、金银花、爬山虎、葡萄等。这些植物的共同点事藤蔓绵延、缠绵不绝、或枝干细软、细叶卷曲。由于这些植物的形象是提炼变化概括成的, 委婉多姿, 富有动感, 优美生动, 可以使图纹的韵律连绵不断, 寓意生生不息、千古不绝、万代绵长的雅趣, 因此又名“万寿藤”, 它源于汉代, 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清。缠枝以牡丹组成的称“缠枝牡丹”, 以莲花组成的称“缠枝莲”。清代末期出现了“缠枝葡萄”“缠枝葫芦”等。

缠枝纹的应用极广, 如家具中大座屏、镜屏、床眉板、什器上多用。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的组合图纹形式, 常作雕刻的镜边框。

三、植物纹样装饰语义总结

植物装饰纹样创作, 体现了艺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许多花卉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从民俗、历史、宗教、文学、传统等各方面取材, 作为创作的基础, 而以象征、谐音、会意、借喻等方法出之。吉祥、寓意深刻的植物是人们喜闻乐见, 易于接受的装饰纹样。

注重植物装饰结构形式的生命感和流动感以及律动感, 不追求自然形式的逼真临摹, 讲究结构形式之间的有机关系, 力图通过流动的线行结构来展示对象内在的生命活动, 这与中国绘画追求“神似”的思想是一致的。S形骨架的缠枝花、卷草纹的格式, 成功地表现了花卉的生命律动。唐草纹的一些范例纹样如水流宛转、回环往复, 表现缠绵不息的意境, 使人感到不可抑制的生命力和动感。

四、结语

植物纹样为传统装饰纹纹样的一种, 以吉祥物为题材, 通过对某种自然植物的寓意, 用谐音或附加文字等方法形成丰富的吉祥语言, 以此来表现人们的愿望和理想, 是吉祥观念的艺术表现, 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和特定心理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观念信仰。植物纹样的流行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及对吉祥如意的希冀和期待。这种信仰将万事万物加以区别, 使人们相信利用这些自然事物能够避灾祛邪, 获致吉庆祥瑞。这种吉祥物, 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普遍存在, 是人类共同的基本心理需求和心理特性, 实际上, 它也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传统家具植物装饰纹样及几种代表性植物纹样的特征, 分析和归纳传统家具植物纹样的语义思想。

关键词:家具,传统,植物纹样,语义

参考文献

[1]李德喜.中国古典家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8.

[2]胡德生.传统家具与传统观念[J].家具, 2003 (1) ;40-42.

[3]马涛, 何中华.家具设计中传统图案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 (8) :61-63.

[4]陈立未.宁式家具的装饰纹样与特点[J]家具, 2003 (5) :44-48.

[5]李玉红, 窦乐乐.极尽装饰的清式家具[J].家具与环境, 2002 (2) :14-17.

[6]林作新.中国传统家具的现代化[J].家具与环境, 2002 (1) :4-l1.

[7]大成.中国古代家具价值考成[M].华龄出版社, 2006.

传统植物文化 篇7

1中西方园林植物配配置置的的差差别别

1.1中方园林的植植物物配配置置

我国园林艺术形形成成与与公公元元前前1111世世纪的商周年代,为了满满足足王王公公贵贵族族打打猎猎的的要求,初步形成了园林林的的雏雏形形,,当当时时被被人人们称之为“囿”。指的是是为为了了有有助助于于飞飞禽禽走走兽生活而种植的植物。。到到了了西西周周时时期期,,民民众对植物的欣赏水平不不仅仅仅仅停停留留在在外外表表, , 同时更注重其蕴藏的含含义义,,并并且且园园林林中中植植物的配置种类也逐渐增增多多。。至至西西汉汉时时期期, , 皇家建造园林的热情极极具具高高涨涨,,富富有有代代表表性的有未央宫、兔园、、林林苑苑等等,,另另外外,,除除了了自然生长的植物外,人人工工也也栽栽种种了了很很多多树树木,发挥了观赏的价值。 。

纵观我国古典园园林林的的植植物物特特点点,,其其设计观念同我国古代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传统园林发展期间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我国传统园林多为自然园林,仿照大自然的情景进行设计,就算园林的面积较小,也尽力创建三五成林、咫尺成林的意境。我国传统园林在配置植物期间,需要依据场地处理好水体、山石、建筑物等元素的关系。不管是建筑物、亦或是山石、水体,都需要以植物作为衬托,甚至通过植物进行命名,提高了景点的植物氛围。在选取植物期间,需要同四周的环境相配合。另外,我国园林的文化还经常把植物拟人化,为植物赋予不同的人物特性,把他们当做一种富有灵魂、生命的园林因素。

1.2西方园林的植物配置

对于西方园林来讲,其起源时间为古埃及,当时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 包含围墙及庭院植物的装饰特性花园。 另外,该阶段也产生了专供观赏的植物。 在古希腊与罗马时期,种植花卉的风气盛行,庭园也正从实用性逐渐转变成装饰性。到了中世纪,产生了新的植物装饰形式,花结花坛。形式多种多样,有较为简洁的几何图形,也有较为复杂的图案。

在西方园林中,应用植物强调的是规律性及秩序性。在西方的园林设计中,规则形式的植物设计由来已久,核心在于强调一种秩序感,从而体现出人的能力能够战胜自然。在推出植物修建技术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性有加深了一步。植物被西方人视为绿色建材原料。在很多西方园林中,存在很多绿色的雕塑,修建十分整齐, 图案很精美,同自然和谐统一。

2城市公园中传统园林植物配置方法的应用

2.1花坛的应用

对于花坛来讲,其指的是在一定形状的种植区域中,种植不同颜色的植物花卉,通过花卉的整体效果来现实图案的纹路,或者欣赏到花卉盛开的绚丽美景。其在西方园林艺术中是十分古老的方法,起源自古罗马。当前,花坛成为了园林植物配置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形式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内容更加丰富。花坛的优点不仅体现在其良好的装饰特性,同时也体现在其灵活性商,能够随时进行变更。伴随着现今我国园林艺术的不断发展,花坛的作用越来越关键。

以上海某城市公园为例,因为上海位于长江的中下游区域,冬季较短、气候温暖,十分适宜种植常绿树种,所以,在花坛中可以种植的植被种类较多,无论是创建盛花花坛亦或是模纹花坛,都极具优势。 在上海的城市公园中,花坛屡见不鲜。例如:上海复兴花园内部的法式花坛。详见图1。

2.2整形植物的应用

借助修剪的方法,能够让植物保存良好的设计造型,此种方法修剪后的植物被人们称之为整形植物。在城市公园中, 形态各异的整形植物能够让环境变得更加庄严、宁静,同周边建筑互相映衬。其作为自然景观同建筑项目的过渡,应用到我国传统园林中十分新奇。在我国传统园林里,推崇的是天然,突显自然情趣,其同西方园林的植物整形存在明显不同。

因为整形后的植物都会为人营造一种规则、整体的感觉,很容易形成视觉上的平行线,所以,在公园的围栏、公路的隔离带等位置多用整形植物进行修饰。同样,在很多城市公园中的小景点处,整形的植物也能够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仅能够增强观赏性,同时也能够发挥导向的功能。把整形的植物应用到大范围的色带及色块中,是公园绿地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例如:上海长寿公园中有一处名叫 “五彩林”的景观,其应用的整形植物就不但发挥了隔离带的功能,同时也渠道了构图的作用。在该景观出,造景的元素可以被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道路,通过红褐色的方砖及白色的沙石铺设而成; 第二部分为女贞子、黄杨等植物修剪而成的整齐景观快,成现出梯形、矩形、三角形等形状,分布在一定的空间中,使其整体看上去层次分别,并且独具特色;第三部分为规矩景观块的内部,在其中间种植一些树形优美的植物。从而使形状规则的植被同路面形成一幅极具特色的画面,使园林艺术更加巧妙。详见图2。

3总结

传统植物文化 篇8

关键词:巴蜀传统园林,植物绿化,造景技术,借鉴

园林中的植物造景以人工景观设计为主, 配合自然景观进行总体布局, 实现整个园林外形、线条的协调, 以提升园林景观和谐度, 并散发出艺术魅力。巴蜀园林受到独特的地理位置影响, 在园林植物造景中不仅采用了艺术手法, 更能够体现出巴蜀文化。

1 巴蜀园林中的植物景观设计

巴蜀园林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构图, 通过人工景观设计, 使环境有机协调。巴蜀园林有“天然去雕饰”的梅雨, 将巴蜀山水的自然之美保持下来, 稍加人工雕琢, 使得园林布局以其独特的风格散发着当地人文气息。由于巴蜀园林是因地制宜而建, 因此灵活多变的园林尽管随处可见, 其中的园林植物形成了富于变化的美景。

巴蜀传统园林中, 保留了自然景观, 运用植物造景技术比比皆是。在园林设计要素中, 植物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植物在不同时期的生长状态, 不同季节所发生的变化, 都会将原有的硬质景观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巴蜀文化源远流长, 从园林设计中就可以体现出来。极具视觉艺术效果的植物景观设计已经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美, 而是通过植物造景, 实现了园林生态与巴蜀文化的融合[1]。

2 巴蜀园林植物造景形式

巴蜀地区以温湿、多于气候为主, 这里四面环山, 非常适宜各种植物生长。巴蜀的乡土树种包括菩提树、桂树、柳树、翠柏、银杏等等, 观赏植物如山茶、紫薇、杜鹃、兰花、荷花等等都能够适应这里的气候条件生长。由于存在着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条件, 使得巴蜀园林的植物造景自然天成, 而无须太多的人工做作。那么, 在巴蜀园林的植物造景中, 要以保留本土植物为主, 本土植物对于巴蜀地区的水土、气候以及生存环境都存在着选择性且成活率较高。此外, 园林景观是地区文化的缩影, 通过本地植物品种的不同分布, 使园林景观的乡土气息更为浓厚[2]。

巴蜀园林景观, 植物造景采用人工技术, 可以在自然景观依旧的同时, 将植物的生态群落呈现出来。生态群落本身就是相对独立性的景观设计, 也是园林景观植物造景绿化的未来方向。以植物特有的语言对巴蜀文化以呈现, 使植物被赋予了文化色彩, 也形成了文化底蕴, 将巴蜀传统文化尽显其中。由此可见, 巴蜀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所呈现出来的是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变。

3 巴蜀传统园林的植物造景对现代园林的借鉴意义

3.1 植物造景要维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

植物造景涵盖人工造景成分, 但并不意味着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而经过人工雕琢获得景观效果。植物造景以园林固有的自然景观为主, 尽量保持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人工修饰, 使植物的景观功能性既符合自然生态规律, 又能够获得良好的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植物造景的优势在于, 能够利用植物随着季节而变化的特点, 将季节因素纳入到园林造景中, 可以实现园林景观的动态变化。人工造景技术在园林植物造景中所发挥的作用是维护园林的自然生态群落。园林自由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 造景要就地取材, 不仅维护了园林的自然生态, 还满足了造景技术要求。将园林的植物造景融入维护区域自然生态系统中, 可以保持自然特色、突出人文底蕴, 达到具有地域特色的审美效果。

3.2 园林植物景观要能够体现地域文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 更为注重身心健康, 园林成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当人们漫步在园林中, 园林植物景观不仅会给人以物境感受, 还会以其所散发的意境之美, 提升人的审美层次。但是, 近些来的城市园林景观建设, 出现了园林植物景观趋同性。园林造景模式同质化园林文化特色危机出现。在园林植物造景中, 可以从巴蜀文化中将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提取出来。比如, 蜀绣文化、四川皮影、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箔饰等等, 都可以采用植物造景技术体现出来, 使前来园林休闲娱乐的人们能够对本地文化以进一步了解[3]。此外, 还可以运用人对于植物所赋予的寓意进行植物造景, 通过植物种植的视觉效果传达人伦教化。“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代表着神圣、正义的松柏, 都可以栽种在适当的位置, 随着季节的变化, 植物也会相应地有所变化, 创造出富于意境的园林环境。

4 结论

综上所述, 巴蜀是极具人文色彩的地域, 这里的文化从当地的传统园林中就可以呈现出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园林植物造景盛行。面对植物造景趋同化危机, 借鉴巴蜀传统园林中的植物造景, 以使园林造景去除人工的做作, 保持自然景观, 并促进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付小平.巴蜀文化元素视觉符号系统的构建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2011, 19 (05) :95-101.

[2]曲强.浅议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09 (08) :23-25.

传统植物文化 篇9

1 地理环境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说”不仅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有着植物选材上的限制, 同时也是文化社会学中“文化变迁”的动因之一。[1]然而, 地理环境因素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的文化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却远非其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可比。毕竟园林中的植物配植首先要使植物本身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展现其最佳的观赏性状, 所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变迁, 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的文化选择上, 地理环境因素担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是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差异, 才逐渐形成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而地理环境对植物选择上的影响无外乎园林中一再强调的生态性原则“适地适树”,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来选取适宜在该地区种植的植物,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中, 一般均以乡土树种为主。宋朝时期, 园林的观赏树木和花卉的栽培技术在唐代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已出现嫁接和引种驯化的方式。此时, 民间已经开始有以栽种花木为业的人员, 就连寺院中的僧人和社会上闲散的市民也热衷于此。此外, 一些皇家园林中, 为了满足“天子”的猎奇心理, 常常将一些其他地区的植物引种于园内。

2“程式”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中, 由于植物自身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和栽种经验而形成了一些既定的程式。如《园冶》中提到的“院广堪梧, 堤湾宜柳”;“梧阴匝地, 槐荫当庭, 插柳沿堤, 栽梅绕屋”;“芍药宜栏, 蔷薇未架, 不妨凭石, 最厌编屏”;“编篱种菊, 锄岭栽梅”等就是当时常见的一些植物配植方式。

《长物志》卷二也论述了一些植物配植的方式:文中提及牡丹、芍药“俱花中贵裔。栽植赏玩, 不可毫涉酸气, 用文石为栏, 参差数级, 以次列种……忌二种并列, 忌置木筒或盆盎中。”;

桃可“种之成林, 如入武陵仙源, 亦自有致。”, 但不可植于庭院之中;玉兰“宜种厅事前, 对列数株, 花时如玉圃琼林, 最称绝胜”;梅可“移植石岩或庭际”或“令种数亩, 花时坐卧其中, 令神骨俱清。”;芙蓉“移植池岸, 若他处植之, 绝无丰致。”;柳“更须临池, 柔条拂水, 弄绿搓黄, 大有逸致。”;桂树“宜辟地二亩, 取各种并植, 结亭其中, 勿以他树杂之”……清初陈淏子的《花镜》中的“课花十八法”可谓是对园林植物配植手法的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 其中还总结了20种花木的配植方式。

实际上, 古人著作中的这些“程式”无外乎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选择适宜的栽种位置, 当然其中也渗透了对于栽植方式的审美观点。然而, 这些“程式”之所以能延续至今, 更多的应该是其既符合了植物构成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同时又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 其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植物构成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3 民俗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构成, 除了其自身的形态美和色彩美, 各地不同的民俗所赋予她的文化内涵同样丰富了她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尤其在风水学的应用中, 植物常被用作趋吉化煞, 因此, 不同植物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造园之中, 在应用植物造景时, 设计者势必联系这些文化现象, 特别是考虑到植物材料与厅、堂、亭、榭等建筑物结合造景之时, 便以题词、作记、写诗、填词形成景点的主题立意。而大多的园主往往热衷于此种闲情的文化娱乐活动, 并将其作为园景雅俗的衡量标准之一。

例如, 石榴在民间广受欢迎是源于民间流传的俗语“榴开百子”, 榉树因其谐音“举”, 故被人们寓意为“中举”, 因而在江南私家园林中被普遍应用, 桑梓代表故乡, 桑树在古代常植于房前屋后, 桂花, 因它谐音“贵”, 所以民间历来将其视为祥瑞植物。松科的植物也因民俗祝寿词“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而被视为吉祥树种;柳在中国民俗中主要表现为插柳和汉唐盛行的折柳习俗。凡此种种, 不胜枚举, 无不借植物传承着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 展现着人们热爱花木的情结。

4 社会制度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4.1 政治制度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结构是以中央集权形式的专制官僚政治体制。在这种政治制度的影响下, 一些人开始反对这种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 希望从政治羁绊、名利、礼教中解脱出来, 寻求一种淡泊、宁静的自由生活。于是, 在政治制度的背景中, 在“隐逸文化”的影响下, “文人园”应运而生。

所以, 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成就了“隐逸文化”, 而在“隐逸文化”影响下的“文人骚客”们更造就了中国“文人园”。对于身在朝, 心在野的“文人”们, “引遁”的思潮一直是他们追求独立人格的指导思想, 而唯有园林才能令他们暂时忘却“宦海”的人情冷暖, 也唯有园林中“软”的要素———植物, 才能令他们有“武陵”之感, 获“乡野”之趣。而植物构成的文化变迁在构建园林意境、重塑民族植物文化的同时, 通过其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一方面受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同时又将自身的文化变迁映射到社会文化中, 从而对敏感于社会文化思潮的“文人”、“骚客”们起到了完善人格的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 在社会制度和“隐逸文化”的影响下, 植物构成则更趋于“雅”的方向发展。

4.2 经济制度对植物构成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园林之中, 无论是皇家园林或是私家园林, 园主对于土地的享受权是其构建园林的先决条件。皇家园林自不必说, 皇帝享有江山, 几乎可随心所欲地造园;而其他的造园主体能够“归隐”山林, 则主要归功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地主经济”。

在此经济条件下, 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地买卖, 在这种情况下, 皇亲国戚可以大量购买田地, 文人墨客可以购屋置地, 富商巨贾也可以拥有大量闲散的土地修筑私园。所以,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就可以购得土地以营建园林, 过上“归田”、“渔夫”的生活。可以说, 土地的自由买卖是各类“园主”们追求“自由”精神的物质根源。

于植物构成来说, 也正是由于园主有了造园的经济条件, 才有了购置苗木的物质基础, 同时具备了与植物相关的各造园要素购买的可能性。当然, 园主的经济条件只是其修建园林的可行性分析, 他们的文化选择才最终决定其所营园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品位。但是, 也正是由于“地主经济”这种经济制度和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的双重影响下, 才创造出我国传统园林独特的艺术魅力, 引发了园主“归隐”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16-37, 203-211, 320-330.

[2]何湘.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的影响[J].四川建筑, 1995 (15) , 1:38-39.

传统植物文化 篇10

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 他们居住的村寨, 依山傍水, 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他们对居住村寨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并把居住村寨后龙山封为风水林, 把寨前的古树封为“神树”, 利用宗教信仰的自我管理机制, 有效保护了村寨周围的林木。同时在村寨的溪河边、风雨桥头栽植常绿针叶或阔叶树种, 在进入村寨的路边和住宅周围种植常绿低矮灌木及藤本植物, 在寨中的鱼塘中种植水生植物, 在菜园中种植蔬菜, 使得整个寨子处处见绿, 营造出一种幽静的居住生态环境。同时, 保护了侗族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 自然概况

通道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 地理坐标为东经109°26′~110°01′, 北纬25°52′~26°29′, 湘、黔、桂三省 (区) 交界处, 是雪峰山、越城岭和贵州苗岭山的过渡和缓冲地带, 是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侗族居住村寨, 年平均气温16.9℃,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28.2℃, 最冷 (1月) 平均气温5.8℃。年降雨量为1480.7mm, ≥10℃年活动积温4914℃, 无霜期298d, 居住周围的土壤为山地红壤, 土层深厚, 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这种冬暖夏凉的气候、土壤, 为村寨绿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3 调查结果

经调查, 全县侗族村寨传统绿化植物有47科91属132种[1], 即银杏科 (Ginkgoacae) 1属1种;松科 (Pinaceae) 2属2种;杉科 (Taxodiaceae) 1属1种;柏科 (Cupressaceae) 1属1种;三尖杉科 (Cephalotaxaceae) 1属1种;红豆杉科 (Taxaceae) 2属2种;木兰科 (Magnoliaceae) 2属6种;樟科 (Lauraceae) 3属6种;大风子科 (Flacourtiaceae) 2属2种;山茶科 (Theaceae) 3属3种;杜英科 (Elacocarpaceae) 2属3种;大戟科 (Euphorbiaceae) 4属7种;虎皮楠科 (Daphniphyllaceae) 1属1种;蝶形花科 (Papilionaceae) 3属4种;金缕梅科 (Hamamelidaceae) 2属2种;杜仲科 (Eucommiaceae) 1属1种;杨柳科 (Salicaceae) 1属2种;桦木科 (Etulaceae) 1属1种;壳斗科 (Fagaceae) 3属14种;榆科 (Ulmaceae) 6属8种;桑科 (Moraceae) 2属2种;冬青科 (Aquifoliaceae) 1属6种;苦木科 (Simaroubaceae) 2属2种;楝科 (Meliaceae) 1属1种;无患子科 (Sapindaceae) 2属2种;槭树科 (Aceraceae) 1属7种;漆树科 (Anacardiaceae) 3属4种;胡桃科 (Juglandaceae) 3属4种;山茱萸科 (Cornaceae) 1属1种;柿科 (Ebenaceae) 1属1种;安息香科 (Styracaceae) 2属2种;山矾科 (Symplecaceae) 1属1种;木犀科 (Oleaceae) 2属2种;竹亚科 (Bambusoideae) 1属1种;十字花科 (Cruciferae) 2属3种;藜科 (Chenopodiaceae) 1属1种;安石榴科 (Punicaceae) 1属1种;葫芦科 (Cucurbiaceae) 6属6种;蔷薇科 (Rosaceae) 5属5种;芸香科 (Rutaceae) 2属3种;伞形科 (Umbelliferae) 2属2种;杜鹃花科 (Ericaceae) 1属1种;茜草科 (Rubiaceae) 1属1种;菊科 (Compositae) 1属1种;姜科 (Zingiberaceae) 1属1种;天南星科 (Araceae) 1属1种;石蒜科 (Amaryllidaceae) 2属2种。

3.1 乔木类植物

乔木类植物主要栽植在村寨前的溪河边、风水桥头的空隙地内, 主要有枫香 (Liquidambar formosana) 、樟树 (Cinnamomum camphora) 、银杏 (Ginkgo biloba) 、铁坚油杉 (Keteleeria dauidiana) 、杉木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侧柏 (Platycladus orientalis) 、红豆杉 (Taxus mairei) 、金叶含笑 (Michelia foveolata) 、沉水樟 (Cinnamomum micranthum) 、闽楠 (Phoebe bournei) 、楠木 (Phoebe zhennan) 、木荷 (Schima superba) 、乌桕 (Sapium sebiferum) 、甜槠 (Castanopsis eyrei) 、钩栲 (Castanopsis tibetana) 、青冈栎 (Cyclobalanopsis glauca) 、大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 jenseniana) 、细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赤皮青冈 (Cyclobalanopsis gilva) 、朴树 (Ciltis sinensis) 、多脉榆 (Ulmus castaneifolia) 、榔榆 (Ulmus parvifolia) 、大叶榉 (Zelkova schneideriana) 、冬青 (Ilex chinensis) 、香椿 (Toona sinensis) 、伞花木 (Eurycorymbus cavaleriei) 、樟叶槭 (Acer cinnamomifolium) 、紫棵槭 (Acer cordatum) 、飞蛾槭 (Acer oblongum) 、中华槭 (Acer sinense) 、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 、黄莲木 (Pistacia chinensis) 、湖南山核桃 (Carya hunanensis) 、青钱柳 (Cyclocarya paliurus) 、枫杨 (Pterocarya stenoptera) 、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等。

3.2 灌木类植物

灌木类植物主要有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野鸭椿 (Euscaphis japonica) 、柃木 (Eurya acumiuatissima) 、栀子 (Gardenia jasminoides) 、光叶海桐 (Pittasporum glabratu) 、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水杨梅 (Adina rubella) 、吴茱萸 (Tetradium ruticarpum) 、杨梅 (Myrica rubra) 、箬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海桐 (Pittosporum tobira) 、棕榈 (Tranchycarpafortunei) 、羊角杜鹃 (Rhododendron cataleriei) 、云锦杜鹃 (Rhododendron fortunei) 、映山红 (Rhododendron simsii) 、女贞 (Ligustrum lucidum)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等。

3.3 草本类植物

菊花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鸡冠花 (Celosis criststa) 、荷花 (Nelumbo nucifera) 、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一串红 (Salvia splendens) 、菖蒲 (Acorus calamus) 、月季 (Rosa chinensis) 等。

3.4 藤本类植物

葡萄 (Vitis vinifera) 、凌霄 (Campsis gradiflora) 、大钻 (Kadsura coccinta) 、鸡矢藤 (Parderia scandens) 、薜荔 (Ficus pumila) 、猕猴桃 (Actinidia chinensis) 等。

3.5 果品类植物

在侗族村寨中房前屋后及菜园中种植很多果品类植物, 这些植物是侗族村寨绿化的重要经济植物资源, 到了收获的季节, 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价值。常见的经济植物有:桃 (Prunus persica) 、李 (Prunus salicina) 、梨 (Pyrus sorotina) 、柚 (Citrus grandis) 、橘 (Citrus reticulata) 、橙 (Citrus sinensis) 、柿 (Diospyros kaki) 、湖南山核桃 (Carya hunanensis) 、枇杷 (Eriobotya japonica) 、石榴 (Punica granatum) 等。

3.6 蔬菜类植物

蔬菜不仅是人们食用植物, 也是村寨中绿化植物, 是美化村寨环境的很好措施。侗族村寨中常种的蔬菜有:黄瓜 (Cucumis satiaus) 、南瓜 (Cucurbita moschata) 、冬瓜 (Benincasa hispida) 、丝瓜 (Luffa cylindrica) 、苦瓜 (Momordica charantia) 、姜 (Zingiber officinale) 、大蒜 (Allium sativum) 、茼蒿 (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马铃薯 (Solanum tuberosum) 、胡萝卜 (Daucus carota) 、萝卜 (Raphanus sativus) 、辣椒 (Capsicum anuuum) 、韭菜 (Allium tuberostum) 、白菜 (Brassica pekinensis) 、青菜 (Brassica chinensis) 、芹菜 (Apium graveolens) 、菠菜 (Spinacia oleracea) 、魔芋 (Amorphophallus konjac) 、四季豆 (Phaseolus vulgaris) 等蔬菜植物, 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4 对侗族村寨传统绿化的分析

4.1 展现出侗族民族地区村寨绿化特点

侗族民众信奉“万物有灵”, 在万物有灵的支配下, 把居住的后龙山的山林奉为风水林, 成为侗族村寨绿化天然园林景观, 在村寨前的溪河边、风水桥旁、井边、路边或寨头寨尾等选择崇拜植物种植, 如杉木、荷木、枫香、赤皮青冈、乌桕等。在村寨内居住的吊脚楼前、后、左、右的空隙地内种植日常生活中食用和药用植物及在村寨中的鱼塘中种植荷花、菖蒲等植物。这些富有侗族文化内涵的植物, 既是侗族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骨干植物, 又能美化其居住生态环境, 体现了侗族村寨居住吊脚楼与植物的巧妙结合, 形成了侗族村寨绿化景观特点。

4.2 可食、药用植物的普遍应用村寨绿化

侗族村寨周围及住宅的房前屋后、菜园内普遍种植有各种可食和药用植物, 草本食用类有黄瓜、苦瓜、丝瓜、南瓜、冬瓜、茄子、魔芋、辣椒、白菜等, 都是发展经济和美化环境的很好措施。木本食用植物有香椿 (嫩叶为菜) 、黄连木 (嫩叶为菜) 、毛竹竹笋等。果实类有枇杷、梨、桃、柿、石榴、橘、柚、橙、葡萄、湖南山核桃、猕猴桃、大钻、薜荔等。药用植物有银杏、吴茱萸、薜荔、大钻、鸡矢藤、枇杷、红豆杉、木槿、栀子、侧柏、枫杨等。这些充满浓厚民族生活和文化气息的植物, 是侗族村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的基本素材, 而且这些既有生态效益, 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的植物, 不仅能美化环境, 还是侗族不可缺少的日常食用植物。

4.3 注重乔、灌、草三者结合

在传统侗族村寨绿化中, 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的结合, 观花与观叶、观果植物搭配, 村寨中鱼塘水生植物的搭配等, 使其在村寨绿化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做到层次有变化、色彩丰富、四季有绿, 还充分利用居住村寨自然景观 (溪河、山、寨中鱼塘、林) 为背景, 创造出更为丰富侗族村寨的园林景观。

5 建议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 对其居住村寨绿化, 积累了丰富的传统知识, 并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既为当地维护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为当今侗族村寨园林景观绿化提供线索。因此, 我们对侗族村寨绿化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尊重当地民俗

侗寨的主体是侗族村民, 绿化的着眼点也应该是侗族村民。植物的选择、绿化方式的设计, 应以当地村民的要求为目标, 有利于侗族村民, 以村民的审美情趣为出发点。因此, 在规划侗族村寨绿化时要注重当地侗民的风俗习惯, 特别是在选择村寨绿化植物不能“一刀切”, 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 宜树则树, 宜花则花, 宜果则果, 宜草则草, 按村民们意见进行村寨绿化。

5.2 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要根据各村寨的立地条件, 结合植物的特性和对当地环境的要求来安排, 当地的物种对当地气候和生态环境具有最强适应能力, 其成活率自然要比引进的外来物种高, 能在当地生长并生长得很好。原则上, 首先以本地植物为绿化的首选物种, 如果需要引进外来物种, 要在引进物种的成活率有所保证的前提下, 保证外来物种和本地的生态环境相一致,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和维护, 不能盲目引进推广外地园林植物, 而应注重开发和应用乡土植物。近年来, 桂花等引进植物较多, 一定程度上违背自然规律, 应谨慎对待。

5.3 要注重生物多样性

陆地上的自然群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区系所组成的, 而是由多种植物与生物相结合。在侗族村寨园林绿化建设中要符合自然规律, 要重视生物多样性, 也就是重视侗族村寨园林绿化植物多样性, 模拟和创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过程, 如果植物物种单一, 在生态上是贫乏的, 在景观上也是单调的。要注重植物乔、灌、草结合, 植物群落可增加稳定性, 有利于珍稀植物的保存, 高中低充分利用空间, 叶面指数增加, 也能提高生态效益, 提高村寨环境质量。

5.4 植物配置要有季相性

在村寨绿化中要做到季相性, 形成春季繁花似锦, 夏季绿树成荫, 秋季叶色多变, 冬季银装素裹, 景观各异, 近似自然风光, 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美丽及其变化, 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5 侗族村寨绿化与居住的吊脚楼协调

侗族村寨村民居住的建筑主要是木制的吊脚楼, 所居住历史百年以上, 因此, 在村寨绿化中要与村寨建筑物相协调, 因为植物是融汇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最为灵活、生动的手段, 在建筑空间与山水空间普遍种植花草为林, 从而把整个村寨的园林景象统一在花红柳绿的植物空间当中。植物独特的形态和质感, 能够使吊脚楼突出的体量与生硬轮廓软化在绿化植物环绕的自然环境之中。

5.6 村寨绿化要与侗族村寨旅游业相结合

通道县侗寨游蓬勃兴起, 是湖南省重点的万佛山———侗寨旅游景点。近年来, 城镇居民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 驱车到侗族村寨去体验农村幽静的生活, 欣赏村庄的田园之美已成为一种越来越时尚的休闲方式, 这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开展侗族村寨生态旅游, 创造优美的侗族村寨环境成为这一趋势的主题。侗族村寨绿化要与旅游业相结合, 充分利用原有的景观和资源, 创造出舒适优美的村寨园林环境, 满足城镇居民的需求, 美化村寨环境, 造福于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龙春林, 杨昌岩.侗族传统社会林业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

[2]杨昌岩.通道县的稀有珍贵植物[J].湖南林业科技, 1989 (1) :14~16.

[3]李星照.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媒介生产创新下一篇:交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