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

2024-06-23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精选十篇)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 篇1

一、徐州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创作教学的联系

儿童美术创作指儿童创作美术作品的活动, 它是儿童自我发挥想象, 通过收集素材运用学习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完成立意, 并呈现出作品的过程。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陶冶情操, 发挥形象, 创作构思,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综合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徐州民间美术体系中主要包含两种类型:一种是平面类, 如剪纸、木板年画等;一种是立体类, 如风筝、泥玩等。这两种类型除了体现强烈的形式美元素外, 还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像徐州剪纸中的形象, 造型独特, 构图富有变化, 体现出一种节奏美。徐州民间美术形式具有程序性、象征性、地域性、文化性、民俗性, 所呈现出的形式元素是装饰化、浪漫化、夸张化的。所展现的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的特点, 其图像特征、形式符号、色彩元素又是独特的, 这可以成为儿童美术创作的重要素材及资源。

挖掘徐州民间美术的特色来开展美术创作教学, 可以深入研究徐州民间美术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并把徐州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应用于创作当中, 把美术创作课程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 让学生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承传民间美术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与生活的联系, 这熔铸我们的民族气质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承传性创作教学

徐州民间美术的题材丰富、形式多样, 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征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 从尝试的角度让学生先进行摹仿。学生通过了解其制作方法、造型、色彩、材料特性等提升造型感觉, 培养创作意识。其目的也是对民间美术进行有效的梳理和发掘。

(一) 临摹体验

学生在临仿、梳理民间美术时, 教师要给予启发, 传授民间美术创作的主题、立意等;让学生有所思, 找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一过程其实是对民间美术题材的体验、选取的教学活动。体验不仅仅是技法的体验,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民间美术和生活的联系。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激发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积极性。

(二) 参观实践

教师要重视民间美术的实地学习, 学生通过实地学习可以和民间艺人进行直接的交流, 了解工艺程序, 感知其制作方法。也安排学生参观一些民间艺术馆、民俗村、民间艺人工作坊, 或请民间艺人讲课教学, 这都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本地民间美术资源的更近一步的认识。

在承传性美术创作教学中做得较好的如沛县的实验小学, 把民间玩具布老虎引入课堂, 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 走出了一条传承和发展的新路, “让沛县的孩子有自己的文化, 有自己的精神家园, 有自己的根。”

三、再造性创作教学

再造性创作教学体现的是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 也是一种老瓶装新酒, 新瓶装老酒的方法。这种创作思维可以适度的让学生在创作思想、意图、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从民间美术作品中获得更多的养分, 获得更高层次的感悟和体会。

(一) 创作主题

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中有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这些传说和神话都是和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及其美好愿望密切相连的, 同时散发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人文气息。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将民间艺人的创作思想、意图讲授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髓, 无疑学生在创作时会专注于自我内心情感的表达, 从而提升创作能力。儿童美术创作就会有一种无意识状态进入情感的表达, 升华到较高的创作状态。

(二) 构图原则

民间美术的构图基本符合变化统一的原则, 但又灵活多变不拘一格。这恰恰是儿童美术教学所提倡的, 以儿童的天性使然, 不要被构图法则限制住。本身儿童自我实践性较强, 由于对美术基础知识的理解不知反而不被限制, 在创作时表露出来的情感方式是和民间艺人相同的, 即不受思维模式的限制, 又追寻一定的规律。例如:像民间美术中的全景式构图, 把所有物体都尽情表现, 场面宏大, 不受物体空间和大小的限制, 一切尽在画中。儿童的表现也常常是利用自我的经验体会创造性的进行构图, 而且采用主观的方式去构图, 事物表现的空间、环境都好像和现实脱离了关系。儿童的世界是独特的, 教师的教学要把握好知识和创造之间的度, 让儿童了解民间美术构图特点又不受其束缚。

(三) 造型手法

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是一种关照现实的象征性创作方式。物象造型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 不同物体、事物都可以组合在同一画面中, 在画面中再造事物的空间的和时间的变化, 物像的表现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同时强调实用性、象征性, 将美好的寓意与实用相结合, 构成了民间美术造型最基本的特征。徐州民间美术造型感强, 在创作学习阶段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富于装饰性、浪漫性、象征性的艺术特点, 吸取民间美术的营养, 不必受成人造型方式的羁绊。另外,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不拘一格的表现, 只要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就可。儿童美术的造型方式和成人是不同的, 孩子的想法也和我们不同, 他们却有着同民间艺术家一样的造型思维, 这是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必须要了解的。

(四) 色彩观念

徐州民间美术色彩鲜明、浓烈, 表现出一种单纯的装饰味。其在设色观念上运用夸张、抽象的表现手法以极强烈的充满生命力的色彩来表现喜庆、吉祥、祈福、欢庆的美好祝愿, 将自己的感受赋予色彩。“红红绿绿, 图个吉利”这成了民间美术色彩追寻的色彩观念, 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成为其特点。儿童对色彩的反应也是鲜明而强烈的, 儿童在涂鸦期 (1岁至4岁儿童) 就喜欢用亮丽颜色涂画, 在象征表现期的儿童 (5岁至7岁) 会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做画了, 写实期的儿童 (8岁至10岁) 对物象的概念已会用色彩来表现了, 也知道用色彩来传递情感了。在色彩的运用上民间艺人和儿童有其相似性, 不同的是民间美术的色彩观赋予色彩许多的寓意, 而儿童用色更多的是和儿童的心理年龄及心理特征相关。但是在色彩运用上无论是民间艺人或儿童都是以主观认识为主, 强调画面色彩鲜明和对比的强烈, 民间艺人用色偏重于理性, 儿童用色偏重于感性。教师在创作教学中把握好这个原则, 鼓励儿童大胆用色, 让儿童掌握基本的用色手法, 及变化与统一、均衡与和谐的艺术法则, 并能在创作中有效运用就可以了。

对徐州民间文化的再造性创作教学做得较有特色的如云兴小学美术社团, 他们学校的美术专用教室设立了专业的民间文化课程。例如在春节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活动中通过剪窗花、做花灯、画门神等活动, 很好的弘扬了徐州民间文化。

四、自由性创作教学

自由性创作教学就是在创作中让儿童的形象思维遵从视觉的感受, 运用色彩、点、线、等造型元素, 创作出反映儿童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作品。这一过程中民间美术的表面面目也许没有了, 创作体现出来的是形式元素的运用或是地域性的文化特征。儿童的创作空间更大了, 更自由了。

民间美术是老百姓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产物, 民间艺人在创作时以自己的兴趣、直觉来完成作品, 创作的自由性不是乱画乱涂。自由性创作教学需要教师积极地启发与引导儿童, 扎实地深入到创作中去, 鼓励儿童大胆实践, 才能获得创作的自由;就像民间艺人一样, 他们的创造自由也是在长期的实践中获得的。

自由性创作教学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教学中要加强创作的趣味性。第二、创作形式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三、创作要富有探究性, 教师不能随意的出个题目, 学生画画了事。第四、教师要处理好学生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如:创作素材、情感表现的方式等。第五、创作不能只注重表现的技能, 还要注重创造意识。将徐州民间美术资源引进课堂, 让儿童并深刻认识到它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美术教学, 创作教学不是要求学生完成作业, 而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及创新意识。第六、创作要体现出儿童的审美观。

自由性创作教学做得有特色如睢宁儿童画, 睢宁儿童画长期以来秉承从传统中吸取养分又结合时代特点, 建立了一种较好的美术创作教学理念。在美术创作教学中教师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成立课外美术创作兴趣小组, 儿童得到和谐发展;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教学模式。

五、几点建议

对于儿童美术的创作教学笔者还有以下几点建议:第一、对于民间美术的承传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除那些迷信的部分, 汲取有益的营养。第二、教师要和民间艺人、专家建立联系,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第三、结合实际教学拓展学生课外创作条件, 这样可以弥补课堂创作的不足。第四、定期举办学生创作画展和美术比赛。学生通过展示提升信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通过展览让学生更加了解民间美术, 热爱自己家乡。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 篇2

【摘要】笔者认为兴趣和信心是靠每获得一点点成功慢慢累积的。在儿童美术教学中也是如此,写生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它是学生获得点滴成功的基石;美术创作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表达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它是学生建起高楼大厦的砖瓦。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无疑会带来儿童美术教学上质的飞跃。通过这样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和创造过程,使儿童的审美感受,情感经验,自由精神,创造才能,伦理能力等在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写生训练美术创作统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强调记忆、创造和想象。但是,我们首先已面临着一大挑战:儿童的生活环境,社区家庭文化逐渐把孩子培育成“温室里的花朵”以及商业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供的一切便利产品让孩子无法看到对象本来的样子和本质的东西。长此以往,孩子对大自然的印象也越来越模糊。若单从言语和知识方面去传达,并未让孩子亲身感知,试问他们能拿什么来记忆和想象?他们能创造什么?他们拿什么去热爱、去流露和发泄自身的情感以至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然而,美术活动的意义之一,在于极大地发展了儿童的感知觉、观察力、记忆力和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心理活动的一种能力(绘画技能和想像创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研究,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统一可作为我们儿童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尝试。

众所周知,儿童对美术的热情与渴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往往用画笔不厌其烦地阐释他们眼中的世界。然而,几年儿童美术教学以后,我们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普遍对绘画的热情退却了,甚至连拿起画笔的信心也丧失了。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探讨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自身美术水平的发展带给美术教学的问题

根据我国美术教育家王大根对儿童美术发展的划分来看,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符号期向写实期的过渡时期,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大,接触美术作品和阅历的增加,有了空间深度的感觉,逐渐摆脱了儿童画的天真、大胆、稚拙的作画特点,他们本能地认为绘画应讲究逼真、具体、实感,即“象”。所以在表现对象时,绘 1

画风格不自觉地倾向拘谨、工细。这一阶段,教师本应以学生为中心,供给学生一些必须掌握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法,帮助儿童顺利地从符号期过渡到写实期。但是现阶段的美术教学,往往没有把握这一重要时机,疏于技法的传授。在他们进入高年级以后,留下了一时难以弥补的缺陷。儿童由于缺少了向高一级绘画攀登的阶梯,只能长期处于“眼高手低”水平,这将直接导致儿童对美术失去信心和兴趣。

2、儿童美术教学中缺乏写生训练

美术更多的是一种视觉艺术,它首先必须借助于观察。我们知道,写生是提高儿童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场地等教学条件的限制等种种原因不能充分地开展写生教学,使儿童美术创作指导依然凭借已有的经验和模式进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物、动物等形象往往只是重复自己的过去,呈概念化和程式化。所谓的想象和记忆也只不过是对画面情节的设计和内容的重组或被简化成了一种单调的拼图游戏。因此,对于儿童而言,美术也失去了它特有的创新、发展、审美等功能和意义。

3、对儿童美术创作认识的偏差

我们认为,儿童美术创作的完整内涵主要应包括美术技能技法和创作灵感两个方面,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单独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会影响儿童美术创作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作灵感,又要加强儿童绘画技能技法的培养。这并不是要回到以往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片面强调技能技法的老路上去,而是让美术技能技法的训练与创作灵感的挖掘之间达到一种更和谐的状态。但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的部分美术教师片面认为儿童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束缚儿童的手脚,因此,在儿童美术教学上形成了一种不良的态势:对那些“天真无邪”的作品,无论年龄大小,一律倍加赞赏,甚至到高年级仍疏于技能技法的指导。由于方法上缺少基本技能技法的指导,许多儿童就在自身的困惑和教学存在的问题的矛盾中丢失了原先那种对美术的热情。

二、如何进行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当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这几点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的责任首先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能力,发现美,再是创造美。即我们如何对儿童美术进行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的教学?

1、让儿童明确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的理解。

写生是直接面对对象进行描绘的一种绘画方法,是训练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造型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是美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重要途径。其根据描绘对象不同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和“人像写生”等。写生训练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训练方法。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儿童美术创作是学生自由想象和创造的载体。美术创作的形式有: 意象画、联想画、抽象画、变形画、自由画、记忆画、想象画。

2、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合理性。

我们知道,儿童写生训练是低年级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美术创作的难点。(1)由于写生训练是培养科学观察方法的重要手段,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对生活状态的敏锐体验能力,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解决“画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将头脑中的种种意象转化为画面,构思落实到构图当中的问题。那些形象便成为美术创作的素材和发挥一切想象力进行创作的根本。

(2)由于写生训练是掌握美术技法的重要途径之一。解决“怎么画”的问题:即如何造形、如何用色等,最终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美术创作离不开写生训练,它的主要特征是情感表现,其情感的内容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我们通过写生训练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上达到一定水平后更好地流露自己的情感。经过多次的写生训练,将大大地改造了儿童的知觉,把知觉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儿童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感知觉体系,再进行艺术创作,再进行写生,反复锻炼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及踏实认真的品格,促进儿童智力的全面发展和对美术的可持续发展,是个人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让儿童懂得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可行性。

王大根在《美术教学论》中提到,“如果课程采取让学生实际观察苹果、鸭梨,再自己动手作画的方式,感性的认识、初步的写生意识培养所形成的概括表现方法就能在实际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形成,这会使儿童认知体系在现有水平上,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形成独立的系统。”可见,两者统一教学是有利于儿童提高综合素质的。

在两者统一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共同关注写生训练和艺术创作有机统一的每一“过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从写生到创作再到写生都有一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是实现了“质的飞跃”的重要因素。其中,需要教师的启发、引导或

讲解,向学生提供各种思路,指出画面中在构思、构图、造型、色彩等各方面要注意的问题,最终要让学生独立去想、去画、去创造或是学生小组合作一起完成。笔者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深刻地感受到它所体现的优越性,并为解决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三、儿童美术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为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创设条件。硬件设施:有一个宽敞的美术室和比较齐全的美术器具及教材;师生共同拥有一个收集废旧生活用品的百宝箱或真实物品图片,如电筒、水壶、杯子、书包等,便于写生训练。软件方面:结合现阶段儿童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拿一物体让儿童观察(如苹果)并动用各个感官功能尽可能掌握物体的特征,了解儿童观察能力和认知水平,要求他们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进行美术想象创作,以此制订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写生训练和美术创作统一教学的一套计划。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学会观察。师生一同在校园“寻宝”,以自由宽松的氛围开展教学。对观察对象有所选择,一般以较为简单的形象开始入画。当找到一个“合适对象”,教师以速写形式进行示范指导(附1:范作《可口可乐瓶》),让儿童了解写生是怎样实施的,并在示范过程中用幽默且通俗的语言概括带过写生的概念、写生的好处等,进行“启发教育”。

教学体会:儿童对写生教学很有新鲜感。他们在此教学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身的行为。尤其是对美术失去兴趣的五、六年级儿童对美术也重新投以热情,教师在这个时候“趁热打铁”,使儿童目睹这一从选择对象到快速写生的过程,使学生发觉写生不难,而且发现生活中可入画的东西很多,逐渐使他们无形中加倍注意生活中的事物,进而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另外,对于好动的一、二年级儿童,写生使他们变得安静些;对于其中粗心的,写生可以培养他们的细心;对于有坚持写生的习惯的儿童,可培养他们的毅力、恒心和好奇心。

2、树立信心,观察生活。对儿童进行写生训练时,必须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不能讲过多地道理,写生物也不能变动太大,被观察物体由简单到复杂的训练开始,如先通过观察写生我们身边的杯子、门窗、文具盒、桌子、椅子、书包、电话机、自行车等等(附2:

一、二年级儿童习作《妈妈的包》、《茶壶》、《电话机》、《自行车》等),让儿童能很好的把握,体验每一次成功的喜悦,然后再到路旁的电话亭,街道,房子,树木,山川,河流等。对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画的学生大力

夸奖,鼓励他们自己说,说说发现了什么。这样一来,下次写生就会增加几张从不同角度画的作业。到小学中年级,我就明确提出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和表现的要求。有了科学的观察方法后,儿童画起来一点也不吃力,比例、结构、轮廓都容易画准确并能深入刻画了。

教学体会: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让儿童找到成功的感觉,其实就在于教师对儿童的了解情况。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儿童主动地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并独立地完成了写生作业。同时,他们也从中学会感受身边美好事物的来之不易,并懂得珍惜,进而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3、想象和创造美。教师可以对话式的教学入手,旨在对儿童的人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培育,要求他们大胆进行儿童美术创作。创作的命题的基本要求能够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和兴趣,有一定的宽容度。技法要求贴近童真本性;突出主题的“儿童味”(即“童趣”); 突出画面布局的整体性;突出表现手法的夸张性。

教学体会:由于儿童经过一段教学时日后,头脑有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积累。在只要教师稍做引导,他们便可在接下去的创作过程中顺利开展。这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使创作作品更具“儿童味”。这也是我们儿童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

4、在多元性评价中体现儿童美术作品的价值。让儿童在全班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心得;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或进行同学间互评;布置一些小型的展览,供儿童参观互相欣赏、评价和交流;组织儿童参加一些赛事活动,进一步发挥儿童的命题创作潜力。

教学体会:作品的欣赏与评价既是一次写生创作过程的终结,又为下一次写生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的审美意识。我们在点评儿童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儿童的看法,绝不能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作品。教师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如果评价不好,可能会打击、挫伤儿童绘画创作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在布置展览的时候,要注意作品选择的广泛性。因为,当一个学生的作品被展览,被同学认可,对他而言,这种精神的满足远比作品的本身有着更大的意义。(附3:儿童获奖作品《哥哥的生日》、《爱劳动》、《小雷锋》)

四、写生训练与艺术创作统一教学打破了哪些格局。

总的来说,两者的统一打破了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灌输式教育模式,代之以启

发式教学,调动儿童个人的发现能力和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1、打破儿童美术作品成人化趋向的格局:儿童美术与儿童智力成长是同步发展的。保持儿童画的个性特色,在创作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突破。儿童是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己特定年龄所表现出的思想,指导儿童画创作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作品终究是要由儿童自己来画。我们成人不能一味地想成全自身的视觉感受而抹杀了儿童美术的童真本性。两者的统一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表现自身的机会。

2、打破儿童美术作品空洞性的格局:在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每一件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必须有可看的东西在里面,它可能包含了一个故事或一个情节,表达的是小作者的一份心思和情绪。另外,写生素材的积累能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发挥实效。两者的统一,更大程度上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3、打破儿童美术作品、“千篇一律”、“万变不离其中”的格局:那种跟着老师看一点画一点的传统教学方法或者“手把手教”的方法已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的儿童美术作品决不能没了创新和想象。最佳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走进生活,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写生训练与美术创作的有机统一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只是各个年龄段它们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样。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要每个孩子都能成为画家,但是要使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个有感情的人。我认为一个爱观察、爱生活的人,一定是一个综合素质发展较全面的人。三十年代初,著名的美术教育理论家丰子恺就艺术教育做过这样的表述“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力加著:《萌动与发展——儿童美术教育学研究》

2、王大根著:《美术教学论》

儿童美术创作创新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儿童;美术;创新

随着我国新课改要求的推进,许多学校逐渐重视对儿童美的教育。美术作为一种审美学科,能够通过线与点、线与面等的组合,加上图形以及色彩,丰富儿童的视觉以及心理。视觉的冲击十分明显,它能直接反应给大脑,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但是大多教师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审美、培养创新意识,让儿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人类文明的传统以及自己内心的体验,同时通过不同的创作材料、不同的创作表现形式去表达内心的情感。我们应注意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不要将教学重心局限于学生绘画技巧的提高,更应该结合社会现状,实现创新型教学。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却是让孩子们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兴趣对于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第一步。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儿童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不断积累,感受美术的多样性,培养其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儿童对于美术的自我思考,只注重绘画能力与绘画技巧。教师在培养儿童兴趣的时候,一定要摒弃旧的教学传统,树立创新培养的意识与信念。为了调动儿童对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其对美术的兴趣,教师可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角度出发,给儿童感官上的刺激,鼓励儿童大胆思考,大胆想象,勇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绘画表现出来。例如,让孩子们自己“创造一种动物”,这个动物的形状、大小以及颜色等全依靠儿童自己的思考,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艺术指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儿童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儿童的思考能力是不容小觑的,我们不能小看每一个儿童,他们的思维比起大人来说更加跳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天马行空,但就是这样的天马行空,可能是孩子们进行创作的源泉。

孩子们的天性是爱玩,教师可依据这一特点设计一个与美术有关的游戏。游戏的目的是提高孩子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美术的创新的思考。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大小与接受能力选择适合这个阶段儿童的游戏,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同时与他们做游戏。这也是培养儿童兴趣的一大途径。

二、丰富美术经验,挖掘创造潜力

1.利用民族财富,丰富儿童的美术知识

我国最大的财富不是地大物博,而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经几千年发展至今,依旧是我们的骄傲。传统的民族文化特色十分鲜明,创新的基础就是传统。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民间艺术素材进行美术教学。

要想让儿童感受到美和表现美得情趣,就要让儿童不断的欣赏不同的艺术作品。儿童美术欣赏的关键就是从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每个艺术作品的不同价值。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使儿童感受到美的魅力并得到启发。我国的民族艺术种类繁多,大多都贴近生活,易于儿童理解,这对于儿童而言有着很大的欣赏价值与思考价值。教师可选择一些色彩鲜明、线条等有特色的民族艺术,这对幼儿的美术教育有十分大的帮助。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能够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能够丰富儿童的美术知识,还能不断地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2.利用远足,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

大自然对于儿童来说,神奇而又充满着魅力。许多学校都有踏青远足的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去丰富儿童对美的概念以及美术的经验。在远足的过程中,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观察和感受大地万物的色彩、形状以及生命现象,让儿童充分地去体会大自然的变化。之后,还可以要求儿童将远足中印象最深刻的植物或者物体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下来,不断地陶冶儿童的美学情操。

3.合理运用绘本,充分发掘儿童的创作潜能

绘本是一类图文结合的书籍,这种图片和文字的结合能够更大程度地开发儿童的思维与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可选择适当的绘本让儿童进行欣赏,并讲解使儿童充分理解绘本的含义。其次,在对绘本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将儿童进行分组,给予美术工具,让孩子们自己创作一个艺术绘本。利用这样一个教学模式,孩子们自主参与,提高了学习能动性。

三、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多科教学相融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其与音乐、舞蹈等相互联系,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作潜力。

儿童是教育的最基础、最核心的阶段,也是潜力开发最重要的阶段。我们不应只注重美术技巧的教学,更应提高儿童的创新能力,使其不断创新,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易强.动手体验:儿童欣赏美术的重要手段[D].湖南师范大学,2013.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 篇4

民间美术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立的语言体系,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宝藏。儿童绘本与民间美术的结合, 进行优势互补的同时, 也有助于传统文化在少儿领域的传播。

一、审美趣味与情感寄托上的共性

从造型理念上来说, 民间美术作品与儿童绘本都具有淳朴、美好而鲜明的审美诉求。民间美术工作者怀揣着美好而愉悦的状态进行创作。例如, 从孩子们穿戴的虎头帽、虎头鞋, 到母亲为女儿赶织陪嫁的织锦, 再到春节的窗花、剪纸等等。都可以感受到单纯质朴的亲切情意蕴含其中。

从儿童的所描绘事物的规律中, 我们可以看到儿童的世界具有简单而直观的原发性特点。将民间美术中人们对生命的关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绘本创作中所传达的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和精神内涵的关切相紧密融合, 是创作具有独特民间美术元素的儿童绘本的必要条件。

二、表现形式与造型上有相似的风格

在表现形式上, 民间艺术家从自己的理想、兴趣出发, 不受约束的表达着自己的审美感受。而正处在启蒙教育的儿童往往因对事物的深度和维度缺乏客观的认识和分析, 喜欢根据自身的喜好和视角来展开奇思好想, 选择心仪的绘本形象。这为民间艺术与儿童绘本的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在造型风格上, 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理念的差异, 呈现出不同风格。相比较西方注重写实、立体、空间, 而东方则比较擅长运用平面化、图案化、线性化的艺术语言。民间美术在文化背景下趋向于自然、质朴、稚拙的特征。这种形式正好与儿童的审美情趣相符合, 也为民间美术元素合理地融入儿童绘本的奠定了客观基础。

三、民间美术与儿童绘本相互融合的途径

结合儿童绘本创作中的造型、绘画语言、版式、主题等要素, 笔者将民间美术元素进行相应的梳理, 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 使其能够巧妙地融合与应用。

(一) 传统木刻在儿童绘本中的运用

木刻版画是印刷版书籍插图最早的表现形式。与文字相搭配我们称之为“木刻插图”。早在宋元时期, 民间木刻就有辉煌的发展历史。民间艺人雕刻技术之高、内容涉及之广、传播影响之大、艺术水平之高成为我国插图发展的典范。

木刻插图作为一种精细的雕刻艺术, 具有强烈的线性表现和图案化特征。木刻插图是民间艺人用木刻刀在木板上刻出的痕迹, 通过线性表现、黑白的布局, 将其有意识地组织成画面, 经过转印而成的艺术形式。木刻的线条有较强的力度感, 与文字硬朗的气质相互配合能更好的体现传统书籍的美感。细腻的线条组织, 明确的黑白分割, 独具创意的文字配述都体现了传统民间的特色。对于儿童绘本来说, 木刻插图的形式能够激发少儿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涉及古典名著的绘本, 木刻插图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传统文化的精髓, 为儿童在学习阶段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而达到儿童绘本寓教于乐的意义。结合我自己创作的木刻插图《老人与鱼》 (如图1) , 就运用了细致的线性表现、图案的装饰。将老人与鱼之间的情谊刻画得淋漓尽致, 寓教于绘本中。

(二) 民间刺绣在儿童绘本中的运用

“刺绣, 在我国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除了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外, 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刺绣也像分布在深海中的蚌珠一样, 发出熠熠的光芒。”

“刺绣是依据一定的图案和色彩, 用针引丝线、纱线或其他纤维在绣料上穿刺, 以缝迹构成形象的装饰织物。”在儿童绘本创作中, 借鉴刺绣丰富多样的针法所产生的画面肌理效果和不同颜色搭配, 在平面的绘本中增添丰富的手感和感官刺激。运用刺绣的技法, 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 增加对儿童视觉性形象的敏感程度, 使儿童从视觉认知转向了触觉认知。例如, 手感粗糙的麻布可以用来表现山峰, 手感细腻的绸缎可以用来表现平缓的海面等。不同材质的刺绣带给儿童别致的阅读的享受, 特别是为低年龄的儿童的阅读保障了卫生和安全的同时给孩子们带来触觉的感观体验。

材质对于儿童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 利用材质质感、利用多种手段创作组合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会引发儿童自己阅读的兴趣, 这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创造。同时刺绣本身作为一种创作语言也丰富了儿童绘本的表现。

(三) 民间玩具在儿童插图中的作用

“民间玩具是民间供儿童玩耍时所用的器具, 俗称“耍货”。民间玩具种类丰富有捏塑类、布艺玩具、编织类等。”能否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是评判优秀儿童绘本的标准之一。玩具对于儿童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于经典的玩具形象, 例如, 齐天大圣孙悟空, 我们可以看到其插图、绘本、甚至是动画都颇具影响。儿童绘本引入民间玩具形象, 借此增加儿童对阅读兴趣的培养。詹同绘制的《老虎外婆》就是将民间玩具运用到儿童绘本创作中的成功范例。

这一经典民间故事中的老虎, 原型来自民间美术中孩子的保护神—布老虎。绿眉毛, 圆眼睛、倒鼻子到额头的黑王字, 这是我们熟悉的玩具布老虎的经典形象。而绘本中的老虎形象正是提取了民间布老虎面部的特征。

这些民间艺术形象本来就已经深入人心, 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提炼, 配上绘本中的文字表述使读者从心灵上产生共鸣, 也让儿童读者在插图的阅读中更加深入的认识到传统文化。

儿童绘本是孩子的“人生第一本书”。将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本结合, 质朴、有趣的感受会成为也是每一位孩童长大后温暖、亲切的记忆。存在于儿童绘本中的民间美术元素, 其质朴简洁的创作风格、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拥有着神奇的魔力, 在孩子的童年时光中留下回忆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传统美术带来的美的启蒙。

摘要:民间美术与儿童绘本在审美趣味和情感寄托上有着共性, 在艺术表现上有着相似的造型风格。在西方文化盛行的当下, 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运用, 能够很好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文章选取了民间美术中传统木刻、刺绣、布艺玩偶的表现形式探讨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本创作的融合。

关键词:民间美术,儿童绘本,共性,融合

参考文献

[1]张辉.《中国民间美术图案实用教程》[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1.

[2]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画报出版社, 2006.

[3]周卓栋.《中国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儿童图画书中的运用》[D].2012.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 篇5

关键词:美术教学 培养 创作 儿童画 潜能

儿童的绘画行为最初往往处在朦胧的意识中。当他们受到外部的刺激和影响时,头脑中产生形象思维活动,并在自身情感、意志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自发地进行绘画活动。这种纯真的儿童画保持了儿童绘画思维的原创性。真实反映了儿童对物象的认知和感知,以及他们通过独特的思维创造的视觉语言形式,是童心、稚趣的真实表达,是思维潜能被激活的产物。

作为美术教育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儿童画虽然稚拙、可爱,但还是停留在审美本能和想象思维的原始阶段。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注意适时地通过潜性教育进行绘画思维的激发、点拨和拓展,使学生的绘画思维活跃、灵变,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绘画作品,在绘画学习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

一、善于把握时机,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总有许多瞬息而逝的机会,这种机会便是“最佳作用时机”,如果老师能抓住这些机会激活学生思维,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在矛盾中产生思维的碰撞,激活思维,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教育的“最佳作用时机”既可“遇”又需“求”,要满怀爱心地努力掌握教育的艺术,灵活善变地运用教育机制,及时捕捉思维的火花,并设法激活受到压抑的思维。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变消极情绪为积极心态,从而达到激活思维的目标,使学习活动渐入佳境。

二、尊重孩子个性,点拨发散思维

孩子的心理特征有共性,也有个性。天真活泼、热情开朗是好性格;文静乖巧、细致专注也是好气质。孩子因独特而美丽,自然对生活、对事物有着自己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学会赏识不同的孩子。尊重他们的爱好和选择,为他们提供表演的“舞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适时点拨。

比如在上“我喜欢的玩具”一课,课前要求学生带上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课堂上先观察后绘画。女孩们大都表现洋娃娃、布绒玩具;男孩们画起了汽车、手枪……小周来了兴致画起了他的兵器。那大铁锤、金箍棒、流星剑、屠龙刀……片刻工夫就跃然纸上。我在赞赏之余引导他想办法让兵器更漂亮,不多时刀柄上系了红绸,剑鞘上有了花纹……小周画完后竟开始“舞刀弄剑”,嘴里还“劈啪”作响,扰得旁边的小朋友都不安心。此时,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因势利导:“看来,你真的很喜欢武器和武术,那你能把武打动作画出来吗?”小周感到困难,我便让他做动作再为他用线条演示简单的人物画法。一会儿,五颜六色的大兵器间添画了许多可爱的人物,尽管造型比较稚拙,但也不失生动、还很富有个性,既有兵器细节的深入刻画,又有背景人物的衬托与点缀。一幅栩栩如生的儿童画就此诞生了。

尊重个性,改干涉为引导,逐步点拨,使思维层层深入,能培养孩子积极思维,主动持续地探求知识的精神。同时也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调动学生情感,丰富拓展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吸引注意力,激发思维、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好奇、快乐、需求、努力、满足等情感驱动下走入学习的殿堂。在上二年级《可爱的小兔》时,要求学生创编兔子的故事。我先讲了一个兔子和狼的故事,生动具体的描述了兔子靠机智战胜狼的情节。接着又拿出兔子、狼等头饰,老师演狼、学生扮演兔子,再角色互换做开了游戏。老师不断地鼓励引导学生演出狼和兔子的各种表情、姿态……兔子可爱活泼、狼凶狠狼狈的形象激起了学生们想象的高潮。全体学生争着表演、创编,思如全涌,美不胜收。思维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这时,我把话锋一转,提议让兔子和狼消除敌意,成为朋友,启发学生想象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孩子们又被引向逆向思维新阶段,化敌为友的美好情感也在“友谊、关爱”的主题感染和谐的童话意境。如:“狼先生骑车送小兔回家。”“兔妈妈照顾生病的小狼弟”……这样的活动调动了情感,拓展了思维,儿童画作品趣味横生,无一雷同,充分展现了童心、童趣。

儿童画教学的艺术在于教会孩子用自我的心智和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品位和绘画意图。教师要成为童心稚趣的保护神,万不可轻视、压抑、干涉孩子富有情趣的思維活动和审美意象。教师还应成为智慧潜能的启迪者,为学生自由充分地表达心智提供“营养”,帮助他们发现自身蕴藏的潜能,提升自信、综合拓展思维,使孩子在绘画活动中体验成功、体会快乐。

美术中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篇6

不论是美术创作的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 他们的获得都要通过美术中介环节, 是各种中介机构为美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平台、创造动力和成功保障。故美术中介对美术创作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力, 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为美术的持续发展、繁荣创新提供了有效力的保障。

美术中介是美术接受的社会环境, 即美术世界中的各种机构, 如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画廊等展览和收藏机构, 他们是美术世界中最为重要的美术接受的社会中介机构, 由于机构的功能和性质的不同, 他们在美术创作中起到的作用各异, 从不同的侧面为美术家提供美术创作的素材和技术保障以及创作方向的引导。

众所周知, 美术家不只是美术创作的主体还是主要的接受者, 一个成熟的美术家需要具备三种创作因素, 一是人的创作激情, 二是人的艺术水平, 三是人的技艺水平。要想进行高水平的艺术创作, 首先需要人具有高超的艺术技艺和高水平的艺术素养。然后需要人产生明确的创作思想, 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酝酿出饱满的创作激情, 用旺盛的精力调动起全部的艺术技艺, 激发起全部的艺术素养, 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遍阅美术史, 美术家需要综合素养, 需要长期的专业训练, 在古代是师带徒形式进行训练, 近现代美术院校成为传播美术知识、美术技能训练的主要阵地。美术院校作为美术传播的中介环节。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的教育方式, 有固定的时间和场地, 有相应的强制性纪律。能够使接受者在循序渐进的教育中获得美术知识和欣赏作品的方法, 学校中的美术教育是人类美术中的精华部分, 学习者可以学到有关美术和美术作品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知识, 为学习者以后接触大量复杂的、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提供必备的条件, 是成为美术家的基础条件, 为美术家的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美术发展的历史证明, 自美术教育进入美术世界中以来, 为美术界培养了大量的美术创作人才, 每一时代的美术创作或接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学院的影响。

美术创作需要美术家来完成美术作品,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家, 只具备扎实的美术基础知识是不行的还要扎实的传统功底和与时俱进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了解美术发展规律, 迎合美术发展潮流, 这些东西只有从古代和当今的优秀作品中寻找答案。博物馆是人类美术史、文化史和艺术史的传统的保存者,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并没有都被保存了下来, 进入博物馆。故博物馆中的美术作品能永远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接受者对话、交流。通过对博物馆中的过去历史上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研究, 美术创作者 (接受者) 也更易于理解, 欣赏当代美术作品, 从不同历史作品之间的联系来理解, 体验每幅作品, 吸收为美术创作所需的创作元素、语言和养分。

美术展览馆是美术接受和传播的重要机构和场所, 对于美术家来说是作品走向社会, 接受社会评判, 在广大的接受者的各类评判声中逐渐走向成熟。美术家又作为一个忠实的接受者, 美术展览馆是他们了解、感受当代美术作品的最初环节, 了解当代美术界的发展趋势和潮流的重要中介。由于美术展览对作品选择的宽容性, 它所接受的并不是经典是大师的美术家, 成为经典的美术作品, 而是那些有可能成为美术史中的大师的艺术家和经典作品, 故选择各种风格美术作品, 并为艺术上具有探索性、实验性的美术作品提供传播机会, 以便使广大的美术接受者能真正地在“百花齐放”的美术作品面前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能更好的领略美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 借鉴或选择美术创作的手段, 研究美术理论家、批评家、美术史家对美术世界的思考和对美术史及作品的阐释、理解所写成的著作来引领美术创作的方向。

美术家作为专业的美术作品的创作者, 他直接影响美术作品的质量。美术作品作为精神产品,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他又能成为美术市场中交换对象, 具有商品的属性, 作为中介环节的美术市场对美术创作有巨大的影响, 在市场中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为了经济利益, 会与美术评论家、新闻媒体、出版部门配合来调节, 引导美术的主流, 影响美术家 (接受者) 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创作的方向。美术市场和其他中介一样, 既连接又隔离美术家和接受者的关系, 这使美术创作者可以较自由的创作和处置自己的作品, 摆脱昔日艺术赞助者、直接合同者和艺术活动支持者对他们创造的控制, 成为创造的自由人。又由于美术创作者需要和购买者形成默契而生存, 这又限制了许多艺术家的创造性, 扼杀了他们的美术探索精神, 给美术创作带来不量影响。

美术创作必须遵循美术创作的规律, 符合时代的审美脉搏, 才能与时俱进, 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美术家必须一手伸向传统, 走进美术院校、美术博物馆传承优秀的文化;一手伸向现代, 多看美术展览, 多走画廊。可见美术中介及其重要, 美术家可以到美术中介机构中去吸取创作的养分, 能够促进更多经典作品的诞生。因此美术中介机构对美术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版社, 1994.

论美术创作及其创作者的素质 篇7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无论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等等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开展、表达、诉之于人们的视觉。人具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通过视觉的冲击激发其他的四种感觉, 甚至产生“第六感”, 这是艺术的感染力。

美术创作属于艺术创作的范畴, 是作者基于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审美体验, 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和方式所进行的从审美意象到艺术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创造性活动。美术创作既是一种生产形态, 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美术创作中, 作者通过美术技法表现内心对自然存在的认知, 或者是基于对自然的认知而超越自然存在进行艺术塑造。创作者和观众通过作品实现美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和共鸣。

从“美术创作”到“艺术传播”, 再到“艺术接受”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作者历经的循环次数越多, 越能够在美术的创作中把握技法的纯熟度、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观众的认知度, 作品也会在不断循环中不断走向成熟。因此, 作为作品的创作者不仅仅要投身于创作本身, 还要正确审视创作作品之后的整个循环过程。

二、美术创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1. 精湛的美术专业技能

精湛的美术专业技能和艺术功底, 是美术创作的基石。在经历了科学的系统学习之后, 会把专业的美术技法变成一种习惯, 当手中的笔已经成为自己身体一部分的时候, 创作者会更加专注于捕捉自己的灵感, 而不受制于技法本身。

精湛的美术专业技能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提炼、升华而获得的。美术创作的过程, 同时也是创作者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学习和创作的时候, 创作者尤其要明确两个概念:“科学”和“艺术”。美术学是一门科学, 美术学的科学性在于美术的技法可以不断地学习和复制。但是, 如果一个人一味地去研究美术的技法, 那他仍然把自己置身于学习科学之中, 而不是投身于艺术。艺术是随机的, 不可复制, 有极强的人为因素在里面。艺术的灵感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创作的灵感往往来自于大量的、对自然存在的认知之后的升华, 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是刀下笔端的灵感和心血凝结。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原稿是件艺术珍品, 那是在创作的过程中, 灵光一现的绽放, 那种灵感和激情不会被保存和珍藏起来, 更不会被复制;而印成的《蒙娜丽莎》可以复制无数, 它只能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料, 或是观众赏析的媒介。

学习美术学的人, 和从事美术教学研究的人, 可以潜心研究美术的流派和技法, 那仍然属于学习科学的范畴;而准备美术创作的人不仅仅要通过科学系统的学习来获得专业的美术技法, 还要从纷繁复杂的美术技法和美术流派中走出来。掌握了娴熟的技法仅仅是美术创作的第一步。拥有了雄厚的相关专业知识, 加上创作的智慧和灵感, 才会真正步入艺术创作的大门。

2. 思维的广度、角度与深度

(1) 思维的广度。思维要有广度。思维的广度在于要善于发现“美”, 美就在芸芸众生的大千世界, 美就在自己的心田;思维的广度在于要博采众家之所长, 伟大的画家不仅仅是美的使者, 更是思想家、哲学家。作品蕴涵的广度和深度是创作者思想的具体体现。思维的广度还在于, 作者能够透过自己的作品看到观众眼里绽放的光芒并且透过观众的眼睛走进观众的内心世界。

(2) 思维的角度。思维要有角度。思维的角度在于“取舍”和“换位”。“取舍”之道在于“取我所必取, 舍我之不用”。取景, 当我们选择了白的同时, 实际上已经放弃了黑。作画, 不仅仅要看到画笔在画板上留下的线条和色彩, 还要看到那些没有线条和色彩的白色依然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善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事务, 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往往是“立体”的, 而“立体”的作品往往会带来不同层次观众的共鸣。思维的角度还在于作者能够站在不同观众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作品, 换位思考更有助于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共鸣和亲和力。好的艺术作品, 作者和作品不是对立的, 而是有机的统一。面对着自己的作品, 作者应该切身地感受到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观众, 是为之引发心灵震颤的无数观众之一。这个作品, 已经不再是自己思维、感受的一种表达, 而是观众灵魂深处的一种人性共鸣。的确, 创作者的灵感来临并不受观众的左右, 那是长期的专业历练同智慧灵光的瞬间碰撞, 是升华、是超越。激情碰撞之后产生的作品, 作者会有种成就感和超越感, 但在完成作品后, 我们还要学会换一种角度, 换一种思维来品评它,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作品的观众。同样是艺术创作, 广告的创意、制作往往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其作品中也不乏登顶之作。

(3) 思维的深度。思维要有深度。如果仅仅为了展示事物的客观存在而进行的“创作”, 那本身不是创作而是制作。透过一片绿叶能够看到春天的暖意, 透过女孩飘动的发丝可以看到青春的勃勃生机和生命的脉动, 这才是创作本身所带来的潜台词。无论初期人们对罗中立的《父亲》进行了怎样的评述, 《父亲》无疑是成功的作品。谁都不会否认“父亲”那张古铜色、苍老的脸上满布的皱纹所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父亲》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种种评述, 也恰恰说明了作品创作本身的成功;而且, 随着时光的流逝, 作品所在的历史背景会逐渐的淡出, 人们会忘记看待它的“历史眼光”, 却忘不了“父亲”那张苍老的脸和深邃的眼神。思维的深度还在于, 透过作品, 作者能够进入观众的内心世界, 找到观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让自己的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和观众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缠绕在一起兴奋在一起

3. 对美的热烈追求

热烈的追求是进步的不竭动力。像“情痴”一样对待自己的创作, 拿出对自己心爱的人的那份热情和痴狂, 这个时候, 没有了疲惫, 没有了浮躁, 只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一往无前, 这才是学习的状态、创作的状态。热爱生活的人会发现初春的第一丝嫩绿, 会看到云彩缝隙透出的第一缕霞光, 会在叶尖滴露中看到秋色满园, 会在红妆素裹中听到雪花的飘落。

4. 创作时忘我的投入

创作时的忘我投入, 相信大家都会有所体会。人只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才智聚焦于一点的时候, 才会有所突破, 那个时候没有了时空的隔阂, 没有了行业的区分, 可以站在达·芬奇背后看他如何构图, 可以站在贝多芬身旁听他怎样谱曲, 可以和蝴蝶一齐翩翩起舞于花丛, 可以和雄鹰一齐遥遥翱翔于蓝天;可以感触到蝉翼蛾羽的绵薄脆软, 可以感受到狂风巨浪的大气磅礴。这个时候, 没有了自己, 有的只是自然的统一和存在。在这种状态下, 一幅好的作品会信手拈来, 那不是如挤牙膏般的冥思苦想, 更不是刻意讲求的色彩和线条。

5. 如坐针毡、如履薄冰的谨慎

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机械模仿, 而是创作者对自然存在的提炼和升华。美术创作需要激情的绽放, 更需要如履薄冰的谨慎, “增之一分则太长, 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 施朱则太赤”。创作需要“惜墨如金”, 创作更需要抑扬顿挫、挥洒自如。创作本身就是用创作者最敏感的那根神经, 最敏锐的洞察力去拨动观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不顾观众的感受而肆意挥洒的个性张扬, 是对自己创作的涂鸦, 更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

好的美术作品, 不仅仅是艺术技法的展现, 更是要通过精湛的艺术技法展现作品的灵魂。而这个作品的灵魂恰恰是作者和观众心灵沟通的使者。好的美术作品, 历经沧海桑田的变化, 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减褪颜色, 不会因为观众的变换更替而丧失价值, 它依然具有蓬勃的生机, 它依然冲击人们心灵深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它依然会带给人们最美好的东西。

美术属于视觉的艺术, 能够通过“视觉”而激发观众的其余四感, 甚至是“第六感”的作品, 才是真正拥有生命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董学文, 张永刚.文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53-56.

[3]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3:56-57.

[4]王宏建, 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43.

儿童剧的舞台美术创作 篇8

“技巧”原意是对某种工作掌握了基本方法后的灵巧运用。这里借“技巧”一词仅想归纳舞美前辈同仁的案头创作方法、总结经验, 让初学者认识创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作用, 重视制作与舞台体现的重要性, 了解戏剧作品诞生过程。本文重点从剧本形象创意、体现载体途径两个方面阐述。

一、舞台美术设计的创作技巧——逻辑思维与形象创意

剧本内容由演员、观众、场景相互交融体现, 形成的特定的感官交流空间。舞美设计形象创意的能力决定设计的戏剧空间是否具有或能准确表述剧情需要的环境、传递的情感符号和揭示的主题。缜密的逻辑思维决定创意的形象空间是否符合该剧特定的情节要求而有序、有意义的展开变化。剧本, 本身来说是文学形式的一种, 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核心基础, 剧本通常由角色对白和场景描述组成, 包括对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和气氛的说明, 部分剧本会对剧中人物的外貌特征、心理活动和习惯动作有详细的描述, 舞台美术设计实质就是将剧本的文字描述空间转换为具象的实体行动空间。

1. 舞台美术设计的创作准备——逻辑的思维

翻开一个剧本之前, 应先了解剧作者的创作意图, 即创作这个剧本的起因、目的是什么, 在他的故事里想要传递的思想信息是什么, 在他的思路里最终的舞台幻想是什么, 这是一个充满逻辑思维的分析过程, 因此“读”剧本是舞美设计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一个关键点。剧本如何“读”?在《新华字典》的释义为:一为“读 (dòu) ”即语句中的停顿;二为“读 (dú) ”依照文字念, 看书或阅览。在这里“读”不是通常的阅读更偏重分析解析、抽释理解的含义。

通过“读”剧本, 对脑海里形成的形象和留下的情绪基调, 要有理性的存储和清晰的认识并进行归纳, 这对于下一步具体风格形象的确定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四川人民艺术剧院1956年版话剧《家》, 舞美设计曾泽恩根据他对剧本的理解, 严格按照剧本制造生活幻觉, 让观众身临其境的理念, 以真实建筑特色和生活细节, 在舞台上逼真呈现了剧本描述的旧时大家庭的生活场景。该院88年版话剧《家》, 舞美设计杨柱则以他的理解表现剧中生活, 在设计里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特点, 提取地方建筑主要元素, 运用多重景片布局的结构, 完成他对剧本读后所理解的“家”多场景的环境塑造和人物关系暗示。从设计风格可以看出, 因设计者个人生活经历和时代环境不同, 在剧本中“读”到的是对相同事件的不同理解, 前者为真实再现生活场景, 后者则是着重表现生活状态。所以“读”在设计创作的初步阶段较为重要, 形象为何产生?空间如何构成?均应是设计者详细深入的、经过逻辑性思维的剖析“读”的结果。

“读”不在于一定要读多少遍, 而在于通过“读”对剧本直观的理解、认同与感受, “读”的深度决定对剧本理解的厚度, 影响设计构思创意的宽度。“读”要将剧本文字表达内容“读熟”“读透”, 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捕捉字里行间的思想意义, 要从故事中分析具有逻辑性的情节关系, 所以设计创作不可不通过“读”对剧本进行解剖分析, 这对形象的捕捉至关重要, 才会产生有意义的物质空间的构成变化。

2. 舞台美术设计的创作过程——形象的创意

形象的创意首要是如何捕捉形象的种子。舞台美术设计的创作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创作的一个重要前提, 是在特定的剧本文字规定情景中完成形象塑造与空间构成。

传统剧本分幕格式严格, 讲述的事件由多个段落组成, 不同种类的戏剧剧本, 段落划分方式不同, 常见的结构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近代的剧本则相反, 可能故事相对没有完整的情节或看不到明显冲突对立的人物, 或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组成, 甚至表面上看各片段之间毫无因果关系, 实际段落之间却具有十分讲究的必然内在联系。然不管何种风格样式剧本都只是文字层面的、文学性叙事表达方式, 而戏剧是融视觉、听觉为主的多感官艺术, 二度创作目的是可视形象、可感知空间的塑造。话剧《死水微澜》舞美设计叶建想表达他“读”到的是透过多个人物多个矛盾冲突的事件, 看当时西方文化渗透而导致中西文化思想的碰撞、裂变, 所以“文字”是他捕捉的主要形象符号并贯穿全剧场景。整个气氛借助麻布这一材质, 在视觉上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感觉。场景空间大胆突破常规物质形象表述意义, 以人物内心世界起伏寻找视觉行动空间与路径。川剧《死水微澜》剧本通过主角邓幺姑的主线叙述川西坝人们平静有序的生活突然被打破, 社会环境变化影响到普通人们从生活到精神意识形态的转变, 舞美设计边文彤抓住剧本中词“一潭死水起波澜”为立意点, 捕捉以“水”为主题形象铺垫展开舞台空间造型, 运用肌理手法, 采选反光面料人为皱褶处理后覆盖舞台天幕, 贯穿全剧为视觉主导形象, 既有水波被光折射之意化表现, 又暗示人们平静如水的生活不再有。其它场景如邓幺姑家、教堂等打破完整建筑形象, 以切割的局部建筑分解组合悬于肌理天幕前, 迷离、破碎的家园表现剧中人们物质的生活状态, 也喻示精神世界的分离迷失。这两个同一故事不同剧种的剧本, 由不同导演、舞美设计创作的舞台作品, 前者是符号主导的象征主义风格, 后者是解构的表现主义风格舞台呈现, 其形象创意的产生都是基于对剧本主题、立意的解读思考后完成的。

不论是怎样题材样式的剧本, 舞台形象都是以设计者认为最接近剧本立意主题的形象解读和形象构成的。一般来说, 得到观众认可的舞台形象就是成功的, 因此, 舞美设计创作中如果舞台形象创意的捕捉准确, 设计就成功一半。深入的解读剧本, 感受人物世界, 理解剧作者意图是形象创意思维的重要过程, 是舞美设计者解读剧本的必然结果。

二、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体现——现实载体与情感空间

戏剧是集时间、空间、体验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舞台设计完成体现离不开以现实物质为载体传递, 载体有大有小, 大的如人造建筑场所:剧场、街道、广场等, 也可以是深林空地、草坪山坡, 小的载体如布景、道具和以演员身体完成的角色外形塑造, 甚至细微到感官不可觉的尘埃。它们既负责再现戏剧需要的真实环境, 也负责表现戏剧传递的心理空间, 表达物象隐喻、象征的主题和情感。

1. 舞台美术设计依托载体艺术体现现实

戏剧存在的前提是高度假定性, 但舞台营造的不是虚幻空间, 是以“人”为标尺基准延伸演变的实体物质空间, 空的空间的构成需要实体物质的分割、隔断构成。剧场等建筑一旦成为观赏性场所, 首先要确定观赏角度的分配即舞台表演区与观众欣赏区的布局分配, 戏剧诞生至今, 有固定场所和非固定场所两大类。观众与舞台以区域划分最常见的有三种空间布局形式:面对面——镜框舞台, 中心环绕——中心舞台, 相互包容、渗透——伸出舞台, 从高低划分, 可能是观众区域高于舞台区域, 也可能是舞台区域高于观众区域, 不论是那一种划分, 目的都是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演员的表演从而获得理想的观赏效果。

演出区域出现的景物或道具, 无论是以真实生活形象塑造空间还是简化、抽象组合的象征空间, 都是以人体的实际尺寸和眼视的生理局限这一标尺产生的视觉形象、空间层次的有效构成, 所谓夸张、放大等都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对比。如京剧《天下归心》, 舞美设计高广健将传统一桌二椅为基本造型主体, 通过放大等手法结合新媒体重新结构意化, 表现中式传统庭院、内厅与冷兵器战场;苗培如设计舞剧《太极》的石狮, 在真实再现其形象的基础上, 从视觉角度变化夸张透视和放大尺寸, 传递出更深层次精神暗示。当然, 舞台空间最灵活的体现载体是角色的塑造者——演员, 在小剧场话剧《芸香》里, 演员身套只露头的白色方形外衫, 展开双臂飘荡在舞台, 意为一封封打开的信纸, 展现在观众眼前, 空白的纸面揭露了女主角被欺骗的事实, 反衬出其坚守的一份卑微的爱情, 飘荡翻飞的信纸带走了女主角心底美好爱情的圣地和生活的希望。

舞美设计通过现实载体体现了剧本主题, 烘托了人物形象, 渲染了故事氛围, 这些景物道具及其构成的空间承载了再现戏剧环境、分割空间等功能以外的视觉心理和精神引导作用, 是来源剧本主题高于剧本文字形象的具象表达。设计者通过现实载体形象的选择传递了主观审美讯号, 将故事中重要因素或情节强化提升, 使戏剧现实视觉呈现完整。

2. 舞台美术设计依托载体艺术体现情感

随着科技的发展, 舞台美术设计情感体现载体形式多样化, 个人认为舞美设计体现情感的载体可分实体、虚体和介于实与虚之间的光影三类。所谓实与虚, 即有者为实, 无者为虚, 简单的讲景物、道具、演员等都是实体, 它们组合构成之间的空间是虚体。光影游离于物质与非物质、介于实与虚之间, 光是一切可视载体至关重要的前提因素, 影包括光的暗投影和媒体影像元素。

实体本身因其造型、质感、色彩不同传递给观众不同的直观视觉心理感受, 歌剧《苍原》的舞美设计注重大格局、追求诗意的真实, 舞台上借用突兀不平的山石、历经风沙的车辕残骸等形象将悲壮雄浑、哀伤深沉的情感真实传出, 其中一场表现血流成河的战争与死亡场景, 鲜红的液体从上方缓缓流下渐渐浸满天幕, 如涕如诉, 喻示无数的土尔扈特人生命失去, 无声的表现了为争取民族自由而付出的牺牲和代价的悲壮情怀。虚体本身的大小结合实体变化传递给观众不同的暗示视觉心理感受。话剧《威尼斯商人》舞台虚体的空间大小随线条、道具和演员变化而变化, 全剧不同场景地点仅在黑色背景前用干净的线条几笔勾勒图形表现:一条水平直线结合半圆弧线是落日或清晨感觉, 加几笔波形线条又变成夜晚水影月, 结合前区表演或码头或庭院;斜直线加上线描人形轮廓群像结合前区演员调度又变成法庭空间, 简洁中透出诙谐, 将喜剧情绪贯穿始终。

有光就有影, 以视觉为主导的舞台空间离不开光, 光是实体和虚体的联系者。光因其色彩和光柱、光幕等造型因素构成丰富的可变可塑空间, 越来越多的承担了除照明以外的视觉与精神情感诉求。儿童京歌剧《她从雪山走来》中主角的“家”浓缩在一个火塘上, 不仅用仿真火苗, 围绕火的石头也做成半透明的, 演出时火塘本身发光, 光源就在火塘身上, 奶奶坐在火塘旁, 火光印在身上形成主视觉焦点, 灯光以深蓝色铺满整个舞台空间, 形成红色的实“点”与蓝色的虚“面”的对比, 一束浅暖色光勾勒出奶奶的面部, 雕出老人饱经风霜慈祥的形象, 静谧而安详的情感静静流淌入观众心间。光除了对实体的作用, 亦可在虚体范围塑造空间, 既可形成平面和立体几何可视形象, 也可通过对实体投射形成“影”象, 以光为引导借助媒介实体投影成像, 如3D黄梅戏《牛郎织女》里大量运用媒体影像表现剧中神话场景的祥云环绕、巍巍天庭, 美丽的幻影让观众有了崭新的感官体验。因此, 光和影本身也是具有丰富可塑性的非实体的形象。

在舞台空间运用中, 光可以是实体形象的叙述者, 可以是实体形象的改造者, 也是实体形象与空间的联系者, 更是视觉感知空间的罗盘指针。影像借助实体媒介呈现, 涵盖内容可以相对实体形象本身丰富多彩, 传递视觉、思想信息。这些载体丰满了舞台美术设计情感的表达, 实体、虚体、光和影是当代舞台设计艺术体现情感的重要载体, 光是实体与虚体的联系引导体。

结语

关于美术精品创作的思考 篇9

关键词:美术精品,环境,观念,思考

一个国家的强大, 必须包括经济的强大, 文化的强大。而文化的强大, 其中也离不开美术精品的创作。纵观世界, 每个国家, 每个民族, 每个时期都有一些突出的人物, 他们长期都站在美术领域的前沿, 绘画技能高超, 这些人———我们统称美术大师。他们之所以被称为美术大师, 是因为他们曾经创作出过大量的优秀的美术作品, 而其中有些堪称美术精品。这些美术精品力作, 是被社会广泛的接纳和认可的, 体现了本国本民族、甚至是超越国家和民族界线的共同的价值, 唤起了人们强烈的对美的追求。

综观国内外, 都在不同时期出产了大量美术精品。国内的如:徐悲鸿的《巴人吸水图》《九方皋》《奔马图》, 张大千的《仕女》, 齐白石的《虾》,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傅抱石和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 吴冠中的《北国风光》, 黄永玉的《阿诗玛》, 董希文的《开国大典》, 古元的《人桥》, 李桦《怒吼吧, 中国》, 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 孙慈溪的《天安门》, 王征骅的《飞夺泸定桥》, 靳尚谊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 魏景山的《总统府》,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陈逸飞的《黄河颂》, 邓安克《汶川的感动》等。国外的如:西班牙的立体派创始人毕加索创作的油画《亚维农少女》、法国的野兽主义代表人物画家亨利·马蒂斯的《罗马尼亚的上装》, 挪威的油画家版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呐喊》, 超现实主义的绘画代表人物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油画《记忆的永恒》, 德国的凯绥珂罗惠支的《纺织工人的暴动》《农民的战争》《面包》, 墨西哥里维拉的《墨西哥的历史》, 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向日葵》《夜间星夜》《星空》, 俄国依·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柯伟德·莫奈的《日出·印象》, 乔治·修拉的《大碗岛上星期天的下午》, 法国油画家保罗·塞尚的《吸烟者》《玩纸牌者》……

以上列举的这些中外美术精品虽不十分全面, 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精品之所以称为经典, 都有一些共同的东西, 那就是爱国, 爱民族, 用真感情, 用娴熟的绘画技法, 渴望表现社会。他们勇于创新, 去突破自我, 完善作品。

以上列举的有些美术精品, 体现出大民族、大国家、大人民的特征, 它们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这些精品为什么能够一代代地影响下去?这个问题的提出,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今天, 在我们正处在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的时代, 人们更加渴望美术精品的出现。而美术作品的创作, 精品并不多, 社会反响不大, 专家评价不高, 人们印象不深, 时间长了人们就忘了。究其原因, 比较复杂, 但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美术精品必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原全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文西提字“热爱人民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 真实反映出美术精品创作的统一标准。而一些美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仅仅追求笔精墨妙的文人情调, 缺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责任心。二、从整体价值观的影响看, 一部分人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 美术创作的动机不纯, 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 而是假的生活、假的体验。美术创作心态不好, 受外围环境影响较大, 太过于注重名利。三、创作环境呈现一种有小市场无大市场、有作品无精品的状况。四、在经济社会的条件下, 人们的生存状况存在差异。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差距让人们心生浮躁, 越来越难以专注于创作本身。五、精神信仰存在危机。人们奢求的东西多了, 精神追求少了。国家对艺术的重视还不够, 物力财力投入得少, 这也使得艺术家们的创作缺乏激情。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 亟须对症下药, 解决美术精品创作乏力的困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国家应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 为美术精品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

美术创作是一项个体精神劳动, 需要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持。精神劳动是需要良好社会环境的, 营造出崇尚奉献精神、追求公平、忘掉个人小我和小集体价值观、增强爱国爱民族热情的氛围, 让创作者们积极地以真情实感去热爱生活。国家可以尝试建立一定规模的写生基地, 服务于美术工作者。

2.强化美术人才培养, 努力储备人才, 推荐新人。

体现国家文化整体实力的是人才。人才不能从天上掉下来, 而是需要培养。大力发掘优秀人才, 每年力推他们的美术作品进入市场, 促使他们一步步走向创作的最佳境界, 这样我们的美术创作人才不会枯竭, 创作出来的美术作品才能服务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3.强化美术创新意识, 努力为精品创作注入时代灵魂。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突破自我, 超越自我, 向生活实践学习, 积极钻研美术表现技法;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积极推进美术题材、形式、表现手段的多样性;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作用, 使其特色鲜明, 影响长久, 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时代灵魂, 成为被广大人民时常记起的美术精品, 从而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如何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 篇10

关键词:美术创作;幼儿美术;引导创作

幼儿美术是所有学科中最不需要教也不需要学的,可惜目前懂得幼儿美术的人真的不多,懂得美术的父母和老师更是少之又少。在过度用力“教”与“学”的过程中,孩子天生的直觉与创意被压抑或扼杀,站在原创的观点上,“教”反而是一种危险的事。

美术创作,它是指在美术领域中通过开展创造性活动激发幼儿用自己创造的图式,表现对事物的认识与情感,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培养幼儿探索发现的积极性,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为培养幼儿独立的、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如何指导幼儿进行美术创作呢?

为此,笔者想就如何引导孩子的美术创作于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孩子美术创作引导很有必要

1.色彩与美感需要培养。艺术虽然不能教,但美感的培育与色彩认知则是需要教导与不断练习的。要培育美感及对色彩认知,最好的方式是拜大自然为师,以原野山林的自然原色,作为认识色彩的第一步。

成人总以为从婴儿房到幼儿园,都需以高彩度的亮色系或是各种颜色鲜艳的卡通人物,才能吸引幼儿注意,其实,每天浸泡在这样一个混色染缸中,却会造成孩子对色调的无感与错感。专家指出,不少幼儿的画,线条描绘力很强,但色彩却多而杂,显示出对色彩的感应度极有待开发与练习,要知道色彩智能并不一定随着年龄增进,而需要不断地练习与培养。

2.孩子有“画不像”的自由。画得“像”,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绘画在于满足幼儿涂鸦的欲望与本能,让他养成独立创造的习惯,并且勇于表达自我。借由不同体裁的创作与形、色运用,开发生命的美感经验。

正确的美育观念,才能保护孩子珍贵的原创性,在升学主义下成长的父母与教师,太过份于成果导向,并对技巧性过度需求,只求画得“像”,却忽略了最珍贵的“原创性”。

父母与老师在提供环境与材料之外,最大的功能是“引导”,虽然幼儿没有开发的视觉对周遭漫不经心,但已经有内在的吸收心智;透过绘画,养成观察与联想。创造力不能直接给予,要从内在点燃,成人应该珍惜幼儿的原创自由,打破“画得像,才是画得好”的迷思,还给孩子自由涂鸦的创作自由。

二、幼儿美术创作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

孩子刚开始拿起画笔,就站在原创的高点。他们不需要像成人般,得要摆脱视觉惯性的束缚,以纯净的眼睛,便能直达事物的本然核心;这些独一无二的原创,都不是教出来的。因此世界上的伟大画家如毕加索、米罗等人,都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的艺术突破,及建立个人独特的风格,转向原始艺术或儿童绘画寻求灵感,以开拓全新的视野与可能性。

幼儿的纯净还未受到污染,能不受到视觉惯性的束缚,以守全直觉式的观察画出“心像”,是他们的本能,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是许多甚至艺术大师所毕生追求的。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片想像沃土若未经灌溉滋养,终会逐渐干枯。若想保有这份原创活力,应帮助孩子建立自发性的价值观,并鼓励独立思考能力,以免在成人的过度干扰或是各种视觉污染下,丧失信心与美感敏锐度。

三、怎样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呢?

成人的干涉与过度的成果导向,是扼杀创意的元凶!让孩子尽情自由地涂鸦吧!这是生命初期一种奇妙的天赋本能,就如教育专家玛利亚?蒙特梭利提出的敏感期。

这是原本深藏的潜能,父母或老师应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本能,从涂鸦期开启孩子的创造之门,一旦年纪渐增,逐渐受社会种种所制约后,这个丰沛的创造力,将逐渐丧失,而且可能是永久地失去。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幼儿的自由意志在涂鸦中获得抒发,成为寻求独立及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端,自信与个人独特性的逐渐形成。

但是涂鸦时专注且伴随创作快感的孩子,却老是被父母所干扰。看到满纸错乱无章的线条,便以为孩子不会画,急忙要教他或是送去才艺班,其实从两岁起的“错乱涂鸦”到四岁的“命名涂鸦”这段时期,所画的一片混沌,只有孩子自己才看得懂,但是只要成人一开始插手指导,这个自我探索的旅程便宣告中止。

当孩子说“我不会画”,大人开始“示范教学”,孩子便从此养成依赖的习惯,不懂得独立思考,自信心也在成人的指责中丧失。请了解到这是一段自然必经的过程,父母不用急也不急不来,过早介入与干预,就是提早剥夺孩子体验天马行空想像的自由,孩子大了,自然开始会逐渐画得像,但却可能逐渐失去可贵的原创性。

看看许多成人眼中所谓“画得好”的作品,却充满了僵化概念及成人拙劣指导的轨迹,大人的无知却错杀孩子的才情,令人惋惜。

四、引导孩子进行美术创作意义重大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认知目标之一。素质教育要求改变灌输方式做法,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表现自己想法,允许他们大胆的把想法表现在画面上,有创新精神。

在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这就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想象能力。儿童美术创作也是想象与创造力的最佳表现方式。在他们的美术世界里,苹果会做梦,书包会旅行,有浪漫的色彩,荒诞的内容,孩子们的思想奇妙而微妙得组合在一起,正是因为儿童美术的天真,率直,使矛盾与冲突单一化,整体化,独具魅力的形体和艳丽的色彩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这正是儿童美术独特的地方,也是孩子这个年龄段所特有的。儿童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他们常常凭借自己的想象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组织在一起,也不考虑时空关系和合理性,画出奇妙、怪诞的作品,往往具有构思大胆奇异、形象生动有趣、构图活泼等特点,美术创作教学是培养学生独创精神和能力的重要手段。从美术创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

儿童美术创作是天生就具备的,是一种天性和本能;是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儿童借助绘画这一“语言”表达内心的所思所想。同时绘画是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自发性的行为,由于受到儿童认知水平和心理、动作发展的限制,儿童的美术创作往往具有荒诞性,他们的画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儿童是创造的学习的,而且美术创作本身也是创造的,但如果缺少应有的正确引导、开掘和培养,那么儿童的绘画就只会停滞在简单、重复的低级阶段,从而影响儿童的创造表现力的良好发展。

依据《新纲要》内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发张特点,笔者认为”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美术兴趣,发展幼儿形象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居静. 猫咪的甜点[J].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2015年09期.

[2] 冯姗. 如何使幼儿园美术创作活动更有效[J]. 黑河教育 2015年11期 .

[3] 许珠连. 集体教学有效性——在美术创作中放飞快乐[J]. 教师 2014年18期 .

上一篇:少数人的力量下一篇:声乐教学创新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