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

2024-09-02

小学阅读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阅读教学 篇1

一、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没有多少阅读的经验,在阅读体验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做好阅读指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也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学生平等交流,通过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出来。如,在教学《爱护图书》时,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喜欢读书呢?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古人的读书历程了解读书的意义,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会中更好去热爱书籍,保护书籍,防止把书乱堆乱放,随意损坏。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教师的空洞说教更为有效。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要让学生对照自己提高认识,通过参与提高阅读兴趣。

二、多角度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创意朗读。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读书的感触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阅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如,《走,我们大家植树去》,学生因为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对植树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每年都会和父母一起植树,对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有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可能没有这种感受,对植树的重要意义也不会有更好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一些质疑点,这也是精读的一个基本要求,如,《草船借箭》中为什么用“借”字而不用“骗”字呢?再如学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为什么用的是“抽”字而不用“长”字呢?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之处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从而为以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朗读可以更好的训练阅读

在一定意义上说,朗读也是阅读,是阅读的一种手段。小学生相对缺乏阅读技巧,通过朗读正好培养语感,启迪智力,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要求学生自己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朗读多遍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的朗读中质疑,把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让学生在班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探讨情况进行指导。当然,在整个朗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在朗读之后谈感受、谈想法,做到人人参与,多说多练,这样学生读书多了,自然也就会朗朗上口,提高阅读能力。

四、注重实践、张扬个性,培养个性化阅读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课前与学生之间开展一些启发性的谈话,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达到一种欲读不能的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这样再允许学生阅读时,学生会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然后通过学生的“讲”“写”“演”“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如,在学习《燕子》时,要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从南方回来的美丽小鸟,这种小鸟有多美多可爱呢?你们喜欢这样的小鸟吗?想不想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光滑漂亮”?什么是“剪刀似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美丽的词汇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生动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能力,而宽松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融合到一起,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竞赛和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会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乐于交流,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出示古诗,配上音乐和学生一起边朗读边想象,想象江南的风景图,想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想象江南的春景繁富,霏霏细雨,淡淡轻姻。这样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就会感受到江南的美景,甚至会非常向往。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把思维的空间无限放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境,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潜心阅读,体会阅读的真正兴趣。这样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展开想象理解阅读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发挥好组织、鼓励、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摘要: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综合素质的基本内容之一,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尤其重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阅读教学,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从发挥两个主体作用,多角度拓展学生阅读途径,通过朗读训练阅读,培养个性化阅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2).

小学阅读教学 篇2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改提倡:将阅读与精神探求相结合。这对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增强学生学习质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它也影响着学生以后对阅读的理解以及学习。鉴于此,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本文则针对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提出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策略分析

阅读作为学生汲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和基本途径,其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阅读兴趣低,阅读能力差等问题,导致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普遍不高。对此,教师应当在小学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的质量,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文章以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来展开简要的分析与研究。[1]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阅读过于注重题海战术

学校老师在中国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教小学生如何加强记忆的过程中,并不重视记忆的方法和技巧,而是通过布置大量的试题和练习册来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和应试能力,从而有效应付考试,拿得高分。看似可行的方法,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反,提高的是学生的仿照能力。这样的做题战术,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还束缚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散发。[2]

2.教师讲解过程过于机械化

众所周知,阅读是词、句子以及段落共同构成的。所以,教师在讲解一篇完整的文章时,应该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进行教学,并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设置相关的问题情景。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却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课文的难易程度,直接给学生提出一些生硬、晦涩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这种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来说是毫无帮助的,反而会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恐惧心理,甚至是抵触。事实证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的。因此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二、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方法策略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自己,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有端正的态度,这是学习语文阅读的首要条件。当然,教师也要改进教学方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效率才能有所提高,真正的良性课堂才能有所形成。

1.减少题海战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题海战术是一种相当耗费时间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我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学生熟悉的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诵《火烧云》、名著阅读、情景短剧《观潮》等。小学生对于比较熟悉的课文和活动往往会有很高参与度和积极性,这样既在活动中融入了课文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还愉悦了身心。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止是课本和老师。学生从课本和老师那里学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所以,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取直接知识,这样的知识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益处。

例如,在学习《绿叶的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感受大自然并观察树木的“绿叶”,并把自己的观察和感悟写成日记或者观后感。同时,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绿叶及其特点。通过提问学生“绿叶可以作什么用?绿叶和梦又有什么联系呢?”,由此引起学生深入探究自然、探究课文的兴趣。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亲近大自然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愉悦身心,还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学习的快乐,这对培养其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2.创设问题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景教学是吸引他们注意力最好的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兴趣进行语文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小学生喜欢看动画听声音,喜欢声情并茂的小故事,那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

例如,在学习《小麻雀》这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同学们了解麻雀是什么模样;接着通过朋友间谈话的口吻提问学生“你们见过麻雀吗?一般什么季节我们可以见到麻雀呢?”以题外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动脑思考的状态。其次,小学生还容易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是通过简单的手工制作或者绘画给学生提供一只麻雀的模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能够让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正引起他们好奇心和兴趣的法宝。所以,有效的情景设置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探求欲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着重阐述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笔者认为,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有意识地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征来进行阅读教学,且长此以往,那么,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定会大有进步,语文阅读教学也一定会健康发展。所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4]

参考文献

小学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培养;阅读能力

目前,很多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相对较少,甚至在课堂上也没有兴趣阅读,导致阅读教学的效率不高。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研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准备阅读时间,可以提高学生能力。

一、充分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没有多少阅读的经验,在阅读体验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这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做好阅读指点,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发挥两个主体的作用,也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创设与学生平等交流,通过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的阅读激情激发出来。如,在教学《爱护图书》时,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喜欢读书呢?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呢?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让学生通过古人的读书历程了解读书的意义,让学生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会中更好去热爱书籍,保护书籍,防止把书乱堆乱放,随意损坏。因此,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教师的空洞说教更为有效。因为课堂本来就是学生的课堂,要让学生对照自己提高认识,通过参与提高阅读兴趣。

二、多角度拓宽学生的阅读途径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创意朗读。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是不同的,读书的感触也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阅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如,《走,我们大家植树去》,学生因为生活的环境和经历不同,阅读的感受和对植树的感觉是不同的,有的学生每年都会和父母一起植树,对片片树叶都是快乐的音符有一个比较真切的感受,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可能没有这种感受,对植树的重要意义也不会有更好的理解。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一些质疑点,这也是精读的一个基本要求,如,《草船借箭》中为什么用“借”字而不用“骗”字呢?再如学到“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为什么用的是“抽”字而不用“长”字呢?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细节之处的思考,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深入阅读,从而为以后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通过朗读可以更好的训练阅读

在一定意义上说,朗读也是阅读,是阅读的一种手段。小学生相对缺乏阅读技巧,通过朗读正好培养语感,启迪智力,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这要求学生自己多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朗读多遍才能有自己的感受,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的朗读中质疑,把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让学生在班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探讨情况进行指导。当然,在整个朗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在朗读之后谈感受、谈想法,做到人人参与,多说多练,这样学生读书多了,自然也就会朗朗上口,提高阅读能力。

四、注重实践、张扬个性,培养个性化阅读

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课前与学生之间开展一些启发性的谈话,创设一些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达到一种欲读不能的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这样再允许学生阅读时,学生会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然后通过学生的“讲”“写”“演”“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创新,不断提高,不断增强自己的感悟能力。如,在学习《燕子》时,要想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可以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从南方回来的美丽小鸟,这种小鸟有多美多可爱呢?你们喜欢这样的小鸟吗?想不想对它们有更多的了解呢?这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光滑漂亮”?什么是“剪刀似的”?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美丽的词汇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生动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能力,而宽松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融合到一起,和学生一起参与到表演、竞赛和教学实践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也会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乐于交流,敢于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教师与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如,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师可以出示古诗,配上音乐和学生一起边朗读边想象,想象江南的风景图,想象“莺啼”“绿树红花”“水村”“山郭”“酒旗风”“寺庙”“楼台烟雨”,想象江南的春景繁富,霏霏细雨,淡淡轻姻。这样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就会感受到江南的美景,甚至会非常向往。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把思维的空间无限放大,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境,达到更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做到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加强学生的阅读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潜心阅读,体会阅读的真正兴趣。这样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可以更好地展开想象理解阅读内容,同时教师还要发挥好组织、鼓励、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5(12).

小学阅读教学 篇4

关键词:英语阅读,英语阅读教学,兴趣

英语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人们都需要有运用英语的能力。而作为入门, 小学是必经的阶段, 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听说读写的关键时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 而在小学, 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阅读, 才能把知识学扎实。小学生在英语阅读能力方面确实存在缺失, 现实中, 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对话研究上, 课上更注重课本教学, 忽视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缺少对阅读课型的分析。对于练习本上出现的阅读理解也只是草草解释、对对答案, 只重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并不是给与阅读技能的指导。另一方面, 在农村, 家长对孩子的英语教育的认识有着局限性。在课外、课外这两方面的影响下, 我们的小学生在英语阅读技能上存在较大的漏洞。

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点, 而且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阅读教学, 以至于我们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有着双重不足。使得我们在面对阅读课型的教学时有一种手足无措的感觉。同时在面对学生课外阅读辅导时, 我们也有许多迷惘。另外, 由于孩子阅读能力的缺失, 给阅读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1.学生对已学的词汇不能很快的认读;2.他们对新学的知识进行构建;3.学生在处理文本信息方面缺乏技巧和能力。综上所述就是我们现今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要缓减这种状况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英语阅读教学, 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一、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首先要有兴趣

小学生学习英语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了兴趣学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不难看出, 孩子对英语有着相当大的兴趣。孩子本性单纯, 看事物只注重表面, 在他们眼里英语学得好老师会表扬会鼓励。在课上可以唱可以跳, 可以自由对话, 课堂气氛活跃, 而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英语的世界还是很神秘的, 有很多新鲜可乐的东西。教师应借助这个良好的前提,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

我的教学实例:

在前不久的五年级上册教学中, 我就有意识的渗透的阅读教学, 在教授5A Unit3 At a Music lesson时, 由于句型单调, B部分与实际生活相距有点远, 光靠句型和单词的操练, 过于单调, 所以在第一课时新授完句型、单词之后, 我在第二课时就设计了语篇的教学, 在前半段时间我安排了课文相似的学习歌曲的过程, 后段时间时让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在上课一开始我利用“I can …What can you do”询问孩子平时的兴趣爱好,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接着我们一起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本课的英语歌曲“We can sing and dance”这和本课的重点有关, 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的学习歌曲的步骤“learn the song , listen to the song, follow the teacher, sing it together”, 这些即是后半部分的难点, 我在自己教授英语歌曲的时候引出, 既加深了孩子的印象, 也能帮助孩子便于理解。在把难点逐步分解的基础上, 我让孩子听课文录音, 看看课文中的孩子在学习英语歌曲的时候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从自己过度到他人, 可以充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接着在边听录音的情况下边回答我提出的相关问题, 为了降低难度, 课文的前段部分我设计听, 后半部分是难点, 我设计孩子小组阅读, 找出课文的孩子学习在音乐课上学习歌曲的过程, 其实这个过程在前面我已经渗透了, 只是要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它说完整。这节课对于孩子来说充实而富有趣味性, 整个教学过程目的明确, 充分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 阅读材料的选择也很重要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短文, 我们没得选择, 所以要采用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教学。课堂阅读是基础, 课外阅读是延伸。除课堂阅读之外,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 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我们必须对课外阅读重视起来。

A.阅读材料的趣味性

B.阅读材料要丰富

C.材料的选择要讲究循序渐进

选择阅读才来哦, 既要把握好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又要能覆盖硬掌握的知识点。阅读材料要难易适中, 生词率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之间, 学生能读懂百分之七左右的内容, 过难或过易的阅读材料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才来哦要循序渐进, 避免随意性。

三、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是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由于大多数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疏忽, 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只基于理解, 并不会对它进行加工。兴趣是动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 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 循序渐进, 并与听、说有机结合, 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宏兰.中外教育研究.2009.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5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1 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2 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阅读教学要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1.3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阅读内容的特殊任务。

1.4 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实效,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实践练笔――阅读之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2.1 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2 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2.3 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符合新课标理念和小学语文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运用阅读教学新模式,当然,这只是初步实施阶段,还是一个大体框架,在不同的课中教师要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真正使其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探析小学阅读教学 篇6

【關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措施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影响着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关乎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现有环境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情况到底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上仍然以机械的传输知识为核心,重教轻学,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发展,这是极其不科学的。下面我们就分两点来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描述。

(一)关于小学生课内阅读的现状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老师之间其实仍然是隔着一座“讲台”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底下看,老师享受绝对的话语权,而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只是依附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跟着老师走,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学生在对于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上面是被老师全程主导,而非引导,机械的问答导致课堂上缺少鲜活的生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对话。

(二)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一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根据以往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下都会或多或少地阅读课外书,但是由于缺乏老师与家长积极的引导与督促,只有较少一部学生能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到知识、享受到快乐。还有很多学生阅读书籍的质量不是很高,其中漫画的阅读率为最高,缺乏科学选取读物、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措施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念,老师与学生应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上,教师也应该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创新适应教学、适应学生实际阅读的方法,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如何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进行几点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促使孩子积极地、愉快地去探究认知事物,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动机。

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他们的主要特质就是年纪小、好奇心强,处于比较好动的时期,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不能笼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教轻学就会导致孩子的天性遭受打压,创新性思维难以发展,智慧得不到开启。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阅读竞赛、电教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必然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中完成正本读物的阅读。

小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最有利也是最难的,有利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越早,收益越多,难是因为学生年纪小,不好管。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花大力气进行督促管教。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笔随手动,手随心动,用心读书;其次,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要勇于面对,并想办法自主解决。学生一旦从小就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以后的人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这将会是他们终身拥有的宝贵财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老师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老师要学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要让学生只是在台下仰望着自己,而是平等地与学生们坐在一起,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爱护他们。老师和学生不应保持台上与台下、仰望与被仰望的距离,而是平等对待、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

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完全散发出来,从心底接受与热爱语文阅读。

(四)鼓励学生多积累美文佳句,提升鉴赏能力

首先,老师让学生自行浏览课文,找出里面自己认为是优美的句子;接着,背诵自己先前勾画出的优美句子。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容易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核心要点。

(五)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适当地表扬与鼓励会给学生们带来学习的信心。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适当地予以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与快乐感,并将其转化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阅读教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懈努力与学生的不断配合来共同完成。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完善阅读教学,体验阅读带来的美妙,提升阅读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玉高.  探讨“审美—品读”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

[2]方智范.  语文教师要成为文本作者的“知音”——谈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问题[J]. 人民教育,2004(21) .

小学阅读教学管见 篇7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进行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 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静下心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

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 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

1.阅 读 教 学 首先 要 引 导学生理解 课 文的 内 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结合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单纯地对内容的理解,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其实是多方面的。在诸多的理解过程中,学生不但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还体会到作者的深刻思想和美好丰富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等都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理解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将得到发展。

2.在 理 解 内 容 的 基 础 上 要 重在 引 导学生理解文 章 和语 言的表现形式。

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四、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 仅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通过阅读教学, 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读。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五、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如《草原》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绘草原景色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段时,抓住景物品词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的感悟。后面描写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时,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重视小学英语阅读探究阅读教学策略 篇8

一、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首先, 有些教师在教学思想上, 没有认识到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阅读课堂一味以教师为中心, 讲解字词句, 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 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对英语阅读教学法的研究不够, 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其次, 许多教师课前准备不足, 对课文中所涉及的人文地理, 历史背景、风土人情没有足够的了解, 学生无法对异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从而不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种种原因导致小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表现为: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 畏惧新单词, 缺乏阅读的兴趣, 大部分学生不主动阅读课外材料。

二、优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策略

策略一:课前预习任务化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 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初步了解教材内容, 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 带着问题上课。这样, 学生有备而来, 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4 Halloween的A部分课文前, 我让学生预习课文, 并上网查阅与万圣节有关的资料, 同时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去完成。

1.When is Halloween?

2. What is the origin (起源) of Halloween?

3.What do children do on that day?

这样, 学生带着任务去解决问题, 在寻找的过程中, 他们了解了西方的万圣节, 这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实践证明, 通过课前预习, 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 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

策略二:课前导入趣味化

课文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入的方法很多, 可通过观察实物、听英文歌曲、讲述故事、看图说话、多媒体呈现等方式进行。

例如, 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3 Hobbies时, 我让学生猜猜教师的爱好, 学生的兴趣一下上来了, 纷纷举手回答。我趁机问学生:What do you like?What’s your hobby?自然地引出hobby这一生词。

策略三:阅读课文层次化

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通过略读、细读和精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学习, 才能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具体操作如下:

1.在课文教学中, 首先从整体入手, 设计一两个问题, 先让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2.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详细的精读, 透彻理解全文内容。这是整个阅读训练的主体过程。阅读前, 布置阅读任务, 阅读任务涉及面要广, 最好每个细节都有任务。任务的设计可如完成句子、完形填空、单项选择、判断正误等。

3. 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完成阅读任务。教师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 必要时给予指导, 适时给学生正确的评价, 鼓励学生的自信心。

策略四:阅读作业多样化

阅读课之后布置阅读作业,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进行实践活动, 作业的设计要有多样性。

1. 对话式——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编对话,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在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Public signs, 可以让学生编写对话谈论公共场所标志的含义。

2. 地图式——理解课文, 画出地图。

例如在学了牛津小学英语6AUnit 3 Asking your way后, 可布置一个任务, 可以让学生画出Mr Smith到达博物馆和邮局的路线简图。

3. 写作式——阅读后, 让学生写出相关内容的作文。

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错误和语言方面的不足有更清的认识, 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在学习6B Unit5 The seasons课文后, 我让学生以The seasons in Yancheng为题, 用5~10句话写出盐城的四季特点及学生的活动, 学生很感兴趣。

4. 绘画式——用画的形式让学生运用重点句型。

例如, 在教学了There be句型后, 可设计如下任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房间, 再让学生对照图描述家具的位置。

5. 表格式——用表格的形式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 学习6B Unit 7 A letter to a penfriend, 我设计如下表格让学生课后完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析 篇9

(一)多听一—夯实语文基础

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听”是语言活动最基础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新课程理念对说和听越来越强调了,而语文教学中真正让学生听的环节却越来越少了,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笔者在阅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培养听话习惯;边听边思,掌握听话方法;听说结合,提高听说能力。

1.耐心倾听,培养习惯。一个人的听觉器官是与生俱来的,而听说的态度、方法和习惯是后天培养的,听的能力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能力。在语文新课程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学会倾听”,在每一学段的目标中都有“听”的具体目标。在听话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及时暗暗地提醒听话走神的学生。学生在听同学发言时,往往没等同学说完,就迫不及待地把双手举得高高的要做补充说明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时应专注地听同学把话讲完,暗示其他同学耐心倾听完同学的发言,再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从学会倾听他人说话开始。

2.听说结合,提高能力。听和说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有听就有说,有说就有听,听是说的前提和基础,说是听的效果和能力的反映。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中注重听说结合是提高听说能力的必要途径。为了加强听说训练,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应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增加听说训练内容。在日常的阅读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精心设计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具有启发性的话题,提供学生听说训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听说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听说环节,如学习《少年闰土》,让学生说各自的儿童趣事,学习《难忘的启蒙》让学生说说各自的启蒙老师等。

(二)多说——练就语文技能

说话是一种技能,凡属技能,都必须及早训练,尽快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要从小培养、并有严格要求。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主要任务。

1.说课文内容,培养概括能力。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让学生说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学生说话训练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说课文内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就在其中,并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语言文字浅显易懂,但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说说故事的梗概。如《景阳冈》、《将相和》、《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课文,学生都看过有关的电影、电视、书籍,也听过大人们所讲的此类故事,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说故事、评故事。尤其是讨论评价故事中的历史人物,通过听说、评价、讨论,就达成了课文的理解和评价的阅读目标。

2.说感受体验,提高理解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了体现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多元”而“独特”,让学生多说说体验感受。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让学生看插图,反复朗读移情体验:“……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抓住学生对人的本能和邱少云表情等不同的领悟,巧妙地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去体会邱少云的伟大。另外,课文中关于孙悟空这样的神话人物,诸葛亮、周瑜、曹操、刘备、廉颇、蔺相如等历史人物,借助课文内容说说各自不同的体会,从而学会正确地评价人物。

(三)多读——培养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朗读课文就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朗读课文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语文实践形式。读,有精读、略读、朗读、默读、自读、速读、品读、美读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品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读,其宗旨都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自读课文是一种常用的阅读形式。一方面让学生自读课文,直接与课文对话,由外而内地吸收语言材料;一方面通过学生自读,反馈交流,培养学生自读时认真仔细,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这样自我习得、自主吸收的方式要比灌输式的接受强得多。而且自读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需要,自读的速度能自己调控,自读的内容可以自己把握,自读的方法可以自己选择,并且根据自读反馈交流的情况,教师便于调控教学目标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的点拨和引导,避免教师把学生能自读自悟的内容还是按部就班地教,对学生难以读懂的地方忽略不导。

2.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培根说:“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细读、反复读。”读一本书是这样,读一课书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往往有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结构特点,绝妙之处和点睛之笔。如《匆匆》这篇课文,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叹息和无奈,通过反复朗读、精读品味,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四)多写——加强语文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0

一、教师深入研读文本, 与文本对话

教材中呈现的文本, 语言文字的表达、人文因素的熏陶是丰富多样的, 教师在备课钻研教材时, 应仔细品读文本, 把握准文本的表达特点和思想感情进行深入体验, 整体感悟, 体验文中的韵味, 领略文中的情趣,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对文本或提问、或肯定、或赞叹、或补充、或延续等, 与文本直接对话, 而不是依赖, 照搬教参。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 通过阅读文本, 感悟出“棒打狍子飘舀鱼”一句既是作者搜集的民间俗语, 又是表现北大荒物产丰富的内容, 是语文形式和内容学习的统一体, 是文中的点睛之笔。又如阅读“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 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浪花翠绿翠绿的, 绿得发光, 绿得鲜亮, 欢笑着, 翻滚着”这个句子, 感受到草塘色彩的美、动态的美, 是作者对草塘赞美的流露, 是作者高兴心情的流露。而“啊, 一条清澈的小河……显得更美了”一句, 体会到作者惊喜的心情和对草塘静态美的欣赏。教师有了这样的与文本对话过程, 就有了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基础, 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取向, 组织好多重对话

现行语文课程人文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深远的,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深刻体察学生作为人的心灵历程和精神状况, 准确估计文本哪些点、线、面最可能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同时蹲下来和学生说话, 尊重学生, 用学生的眼光看问题, 用学生的思维想问题, 尊重学生的体验, 找准对话的最佳切入点, 激发学生与之对话的热切愿望。如教学《鸬鹚》一课, 教师抓住“抹”字, 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反馈的情况可谓五彩缤纷:一抹, 抹出了无限风光, 抹出了喜悦心情, 抹出了忙碌工作, 抹出了热闹丰收, 抹出了幸福生活……。我说是抹出了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 抹出了人文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又如执教《落花生》时, 学生就“父亲”希望孩子们做怎样的人引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有的说做人要像落花生那样的人, 它虽然外表不好看, 可是很有用;有的却认为做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 不但有用, 而且外表好看, 理由是现代社会人光有用不行, 还要会包装自己, 宣传自己, 像落花生那样不会包装自己, 不会传自己, 并不为社会所接受。学生与本文对话后, 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对话, 首先, 肯定后一种意见很有挑战性, 超越文本, 提出了与作者不同的观点。其次老师强调:落花生果实多且藏而不露, 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呀!如果人人都像落花生那样, 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不是更美好吗?这样老师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 也给学生热情帮助、引导, 提示学生感受误差, 给学生以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三、让学生揣摩词句, 感悟文本内涵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从语言入手, 让学生学习语言, 揣摩与品味语言, 强化语感训练, 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 滋润学生心田, 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爱, 又学生学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语言技能和技巧, 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如: (1) 对文本的一些独具匠心的动词的揣摩, 像“熬” (《穷人》) 、“喷” (《粟米》) 、“飞” (《飞夺泸定桥》) 等, 既可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又可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丰富感情; (2) 对文本中一些画龙点睛的重复词语的揣摩, 像《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的两个“才”, 《穷人》中的三次“沉默”等, 虽然是同一个词, 但在不同的语境里, 却表达不同的感情; (3) 对文本中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词语的揣摩, 像《草地夜行》中表示死的词语, “不能再革命了”、“丧命”、“牺牲”、“被可恶的草地夺走生命”;《穷人》中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 第一次是“一边想, 一边敲门”, 第二次是“一次又一次地敲门”, 第三次是“猛烈地推开门”等。这些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 但在文本中不同的语言情景里却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特色, 相互之间不能替换。认真揣摩这些词语, 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得体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另外, 对一些关键词、特殊的标点、重点的句子、精彩的题目、巧妙的构思等进行揣摩, 我们可以发现无处不凝结着作者特别的爱、特别的情, 无处不体现着言语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的高度统一。因此学生在这样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 提高语言技能, 又可以增强人文素养, 提高审美情趣。日积月累, 达到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四、美读成诵, 积累文本, 感悟情感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都是作者把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感受而重新组成的。作者的感受迸发出的情感不是浅薄的, 而是渗透思想内涵, 经过提炼的情感。这情感还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爱, 因此学生只有在美读中才能把作者描绘的“物”与“情”表达出来。并在美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文本, 将文本的无声言语还原成有声言语, 这样学生才能深刻体悟和领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

五、借鉴文本, 内化运用

上一篇:数学中的语言艺术下一篇:哈尔滨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