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育器材

2024-07-07

创新体育器材(精选十篇)

创新体育器材 篇1

1. 由感受入手,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1.1 要充分给予视觉感受。

体育首先是艺术观赏, 通过视觉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为什么几堂课传授的田径、体操、单杠等教材项目学生不能接受, 而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技术较复杂的项目, 他们却很容易掌握, 甚至“无师自通”。他们也没通过老师反复的训练, 为什么学得如此之快呢?这说明, 日常所能接受的体育运动主要是靠“看”, 学生通过收看电视转播的体育比赛了解到了运动项目的技术、比赛方法和规则等知识, 知觉得到了刺激, 感觉认识更丰富了。所以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观察, 指导学生欣赏体育, 激起学生的运动兴趣及学习欲望。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教学环节的重要性, 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多收集相关的图片和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音像资料, 适时给学生观看、讲评。这一过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而且能提高自身对教材的认识, 巩固专业知识。

1.2 要多一些本体感受。

在学生观赏运动知识和技能还不是很准确的基础上开始采用: (1) 自练。这是在学习技术教学中极好的一种学法。由于学生对运动技术认识的程度不同, 不同层次的学生就有机会进行不同的练习。这虽是一种“放羊式”教学, 但较以前批评的“放羊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现在我们要多“放羊”, 但学生是有组织 (如规定区域, 分小组等形式) 带着任务和目标活动、发展的。这样, 对于能力强的同学来说, 他们通过自练完全有可能将技术掌握, 而能力一般的同学则有了更多的观摩机会。 (2) 凭感觉跟从示范模仿。这主要是针对认识技术能力较弱的同学设计的。由于反复地观察, 学生就对运动技术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 因此用这种方法训练时, 学生基本能掌握运动技术的方法及相关要领, 能初步体会完整技术, 获得成功的经验。 (3) 反复跟从示范练习。这个过程主要是帮助学生加强视觉刺激, 让学生以看动作技术结构为主, 记住动作的路线方向与衔接技巧, 以此提高学生掌握各技术的准确性, 尽快地学会完整技术, 并能独立完成好, 这时学生的内心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有信心学得更好。 (4) 安排即兴表演。教师通过自身娴熟的完整动作表演, “抛砖引玉”, 激发学生展示能力, 发展个性。学生“毛遂自荐”也好, 同学推荐也好, 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交流切磋, 从而更好地增强学习效果。运用好这四种学法, 自然能化解学生掌握动作要领与学习兴趣间的矛盾, 教学不显枯燥, 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加之教师鼓励性语言和对后进生的观察辅导, 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成功的经验, 学习的欲望随之增强, 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关系。

1.3 更要多一些激情感受。

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教师应抓住契机, 尽可能地利用各种辅助感知手段, 使学生置身于体育的怀抱中, 如集体收看国内外重大比赛场面的影像资料;介绍体育明星和英雄人物, 播放单项比赛录像, 组织班级、年级的小型竞赛等活动形式, 引发学生的体育情感, 让其生情、动情、表情, 让学生发挥想象参与到体育的感知和体验当中。此时学生兴致盎然, 体育自然就把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融于学习和生活中了。感受体育不仅是学习技术, 参与运动, 锻炼身体, 还要让学生切切实实地体验快乐, 日积月累养成锻炼习惯。实践证明, 教育的真谛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习惯是终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法和学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营造体育气氛, 抒发激情, 展示体育魅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体育给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 从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 通过积极参与, 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2.1 引导思维参与, 带动行为参与。

在教授“蹲踞式”跳远中“腾空步”技术时我并不急于讲解和示范要领, 而是让每个同学都想一想:马术比赛中马越过栏杆时是怎样的姿态?此时学生都会模仿着做, 我立即用小黑板展示“腾空步"与马做动作时的对比图解。接着提问“腾空步”姿势实际上是起跳后在空中快速做出一个什么动作?回答是高弓步压腿姿势。于是让同学利用“肋木架”、低双杠或乒乓台等地方体会动作, 再要求配合手臂、上体和头的正确姿势一起学, 引导学生体会标准的“腾空步”技术。教师通过完美的助跑、起跳和腾空步示范让学生自练模仿, 然后提出问题:“如何能将‘腾空步’动作做得完美些?”回答:利用好助跑速度加快起跳速度, 将摆动腿, 尽力向前上摆动, 做出高抬送髋的腾空步技术要领。最后总结出跳远的关键环节是助跑与起跳的准确衔接, 是完成好腾空步技术的前提。通过问答让学生更了解动作要领, 激发学生的表现与表演欲望。此时应不失时机地挑选几位“自告奋勇”的学生来表演, 这样同学们又多了观看“示范”的机会, 引导学生相互评比, 在老师的点评后相互启发, 学生心里自然会产生波动, 增强了自信心, 一定还想一比“高低”, 这对掌握技术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鼓励参与竞争, 激发行为参与。

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激发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教师可变换方法促进学生改进和提高技术水平。仍如上例, 老师可以在学生初步掌握腾空步技术后对每位同学进行两次技术评定, 而不看“远度”。采用等级评分, A级:3分, B级:2分, C级:1分。第1次评定要严格打分, 并要提醒改进方面, 激励学生第二次做得更出色。通过打分比试, 以小组为单位, 累计得分, 积分多的组胜出。此时学生都跃跃欲试, 热情高涨, “后进生”也被调动起来, 为了集体的荣誉自然不愿拖后腿, 定会尽全力表现好, 达到感受体育、理解体育的目的。这种激励方法可以说屡试不爽, 适用于各种技评项目。

“凡是教育的事物, 教学生去认识, 去实践, 都不是耗费时间, 因为付出的时间自可取得相当的代价” (摘自《给老师的信》) 。笔者从中感悟到教师的任务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体育本身, 而不是告诉学生体育是什么, 至于体育表现什么, 让学生自己感受理解, 所以应该把引导学生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一, 如学生轮流整队和领操、集体喊口令做操, 鼓励学生自编徒手操和游戏, 运动员与裁判员轮换做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互相激励、共同探讨,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交流与发展。

3. 创新教学方法, 开发学生体育潜能。

3.1 要重视体育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把握学习规律, 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为此, 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 更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体育, 教会方法, 即体育学法指导。一是在具体的体育项目学习中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明确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 使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中能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想要树立学生的学习态度, 无须外求, 在循循善诱的学习指导过程中, 让学生如入“胜境”, 自然肯积极思考, 乐于学习, 效果就好。试做实验:老师只给简要的学习方法提示, 学生通过思考, 与同学合作完成了任务, 老师及时给予表扬肯定, 此时他们犹如爬上峨眉山金顶一样欢快, 不仅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继续努力的推动力。

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突破口。教师做学习知识的引路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因,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加强学法指导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 教会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方法。另一方面, 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挖掘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 帮助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的方法, 不仅是培养终身体育的需要, 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2 要树立正确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在于如何更新学校体育工作的观念。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后, 怎样教就比教什么显得更为重要, 在围绕为什么而教的前提下, 要创新教学手段, 完善教学内容,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 培养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 个性得到发展, 同时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使学生满怀希望、充满信心地进行体育学习, 获得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终形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有专家说:“给孩子一些权利, 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 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 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种条件, 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空间, 让他自己向前走。”这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意识和理念, 必须植根于教师心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就要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感受、学会参与、学会创新, 让每个学生的智、情、意、行都得到协调、和谐发展, 找出一套适合自身的创新学习模式。因此, 我们自身必须加强学习和钻研, 把握新课程的内涵, 尽快转变观念, 用好新教材, 开发新的体育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通过最有效的途径感受体育、理解体育、创造体育, 这一切已刻不容缓。要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 对目前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内容与方法等进行重新审视, 深刻反思落伍、滞后的观念, 敢于创新, 与时俱进,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才能培育新时代人才。

摘要:目前初中阶段, 体育也成了应试教育的一部分, 为了取得较好的中考体育成绩, 毕业班更是成了训练班, 活生生的体育课被单一的技能训练和标准动作规格要领的传授所填充, 有些同行把“放羊课”说成快乐教学, 而学生根本感觉不到体育活动的丰富多彩, 感受不到体育的乐趣, 培养创新能力从何谈起。教师作为引导者必须设法让学生感受体育魅力, 让学生在参与中乐学, 才能在过程中主动创新。

关键词:中学体育,感受,参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历年来《学校体育》.陕西出版社.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小学体育创新思想 篇2

威宁县龙街镇马踏小学 杨成学

我工作时间不长,但知道教学要有新的思想,新的标准,我在我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和经常听老教师的课当中,也学到不少的知识。下面就是我的一些思想:

教学要创新,怎样来创新,体育课该怎么创新,是我们每个体育老师所要思考的,经常听有的老师谈起体育课创新不知所云,确实要摆脱固有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方法,是非常难的,但是只要我们多尝试、多实践、多用心,敢于突破常规,从学生、教材、组织、老师自身等方面来考虑,来探究,崭新的体育课就在你的面前。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形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挖掘教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技能和技术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小学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为适应新时期体育教学的发展要求。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和实践课堂创新教学,感觉学生不论在学习兴趣上还是思维的开发上都有明显的提高,一、集合队形的变化 是良好的开端

小学生都比较好奇,我们应保护好这种好奇心,这是创新人才的基础。所以我从简单的、平淡的集合队形入手,用不断变换队形的方法,来满足学生好新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体育课集合队形一般常规采用4列横队,时间一长,学生觉得单调。

为此我引导学生去想一想,在集合队形上能否变化一下,于是,同学们很高兴,个个想办法、出主意,每次课后根据学生提出确定下次课的队形,这样,每节课都有新的花样,而且这样一来,学生兴致高、集合快、精神面貌大大好转,学生们早早的排好队在等待老师的到来。由于自己创新的意见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创新欲望更强,对创新也充满了信心,对体育课的关注大大提高。

二、精心的组织教学分组的变化模式

小学生好奇心强,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改变教学的分组形式入手,通过学习小组形式的重新组合,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具体的方法有:

1、自由组合的分组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的分四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学的分组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使各小组都适当安排一部分好的学生和稍差的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的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的学生学有

榜样、学有目标,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男女八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的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提高,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三、新颖教学情景模式的设置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进行生动活泼和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以迎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需要。因此,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科学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又如在进行投掷垒球、实心球时,可与抗洪抢险相结合,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教材内涵延伸的大胆尝试

在体育课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有效途径是在练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尝试自编操和游戏的内容。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氛围,我们应让学生在实践中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的实践能力。结合体育课的特点,可把准备部分的徒手操让学生自编自练,并要求编的操最好不要雷同,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的机会,每一节请一个同学来带操。又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要求只有一个你认为开心就行。在上述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这样自编操和游戏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期提高。体育教材中的一些技术动作是人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广泛性,但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因为根据大纲的要求,体育课首先是学生身体的活动,再是技术的掌握,我们大可不必局限于技术的掌握中,可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求变“创造”出新的技术。如“分腿腾越山羊”,我采用目标教学法--看谁能用自己想好的方法越过前面那只山羊,有的双手支撑分腿腾越山羊,有的单手支撑分腿腾越山羊„„这样技术动作就不是唯一的,但目的是一样,最后可统一练一练教材上规定的动作,这样学生兴趣浓,充

分享受了求变创新带来的乐趣了。

五、分层教学与个体兼顾的实施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身体素质的不同一节课中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结合分层次分组,尝试了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实践中,我先按学生水平的差异分好层次,再因人而异地制定学习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不同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课堂上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在“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高低分为男女各四个小组,各分为a组(素质好)、b组(素质中上)、c组(素质中)、d组(素质差)。练习中,“横杆”的高度根据各小组学生层次的不同而调节。这样,使到各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各自的要求,获得成功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积极,表扬先进。对弹跳能力和动作技术有提高的学生,一定时间内适当调整层次,做到能者上,差者下。激励学生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等的体育精神面貌,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品质的提高。

六、寻找身边的可利用物 融入教学

体育课对体育器材的要求比较高,可是由于多种原因,学校器材 的配置上不是尽人意,这样一来就限制了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另外,既使有体育器材,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对体育器材失去新鲜感而失去对体育的兴趣,这样就给体育老师提出了一个难题。我们不妨从身边去找,我们发现,身边的世界真丰富,报纸、可乐瓶、绳子、酒瓶、玩具、旧自行车胎等等,只要把这些用于体育课,体育课给学生的乐趣是无穷无尽的。有一段时期,学生中流行四驱车,在前一节课中我提议学生把装好的四驱车带来,在课堂中,我提出了人与车比赛,于是,在操场上车、人你追我赶煞是热闹,学生兴趣盎然。报纸可以一物多用,整张可以顶风跑,可以折飞机进行投掷,团起来可以作垒球用,另外还可以作道具等等。通过身边可利用物的渗透,体育课中学生的身体活动大大提高,兴趣也长久不衰了。

七、个性化的终端评定要细化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改革教学评价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体育课也不在例外,我们在教学中实行了等级制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分数的精确度变得模糊,淡化分数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分数对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进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在开学初对学生进行评定,每个学生设定一个基数,在期末考核中,根据期初的基数来评定成绩,这样一来,学生的个体化身体差异减小了,只要你在本学期有进步了那你就能取得好成绩。这样考核,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围绕了体育的各种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等,细

化了评价项目,确定了的体育常识、运动素质、技能技巧、出勤表现、身体素质等项目对学生进行评价。将百分制改用a(优秀90-100分)、b(良好75-89分)、c(中等60-74分)和d(尚需努力60分以下)四个档次。实践中,各项目的评价只对学生公布等级的档次,而不直接公布具体分数。这样,减少分数的负面影响,同时,由于差异的减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心和自尊心,达到全面、中肯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在不断的探索和尝试中,要上好有创新意义的课,老师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敢于尝度,敢于摆脱原有的模式,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具有不断创造的欲望,不断活动的欲望。同时还要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本领。只要我们多尝试、多实践,体育课堂一定会有一片崭新的天空。

创新体育器材 篇3

一、对“体育课程资源”的诠释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校为载体,以教师和学生为参与主体,以学校、教师、家长、儿童等为参与对象,以包括两操、课间活动、活动课、小型竞赛、学校体育节、社会体育活动等为内容和组织形式的,原则上是符合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能够积极、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和技能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体育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体育课程资源。

二、整合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的目的、意义

长期以来,原有的课程追求共同、统一和均衡发展的原则,提供每位学生相同的体育学习内容,在体育内容上注重学生必须拥有共同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技术。这种"千校一盘棋"的教育理念,不仅给体育教育很大的牵制性,而且给体育发展带来了误区。体育仅是狭隘地作为发展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手段。要改变这一些不利于体育活动开展与开发的现状,就要整合各种体育课程资源,使体育活动资源多样化、个性化,并以儿童主体价值的凸现和个性化有效发展为出发点,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借助丰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和形式,有效地促使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和信息,及他所需要的意志、情感、能力,乃至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体育活动现状及学生对体育活动需求的分析

以下是对我校学生作的一个随机调查,虽有以点盖面之嫌疑,但也在一定层面上反应出了学生内心真实的需求。

图表一、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需要的调查

选取我校三~六年级各100名学生作随机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从调查中看出学生对原有的体育活动的态度不是很支持,只有33%,对于改变现有的一些形式、内容持支持态度,说明现有的体育活动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如何整合有限的体育课程资源,创设创新体育活动情境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需要结合学校与地区资源的具体现状,以下本人将结合我校和本地区的现状,对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体育活动情境的创新与创设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调查和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

要整合体育课程资源首先要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要从人力、物力、财力、民族体育文化、体育信息等各方面对学校已有的以及有待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如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体育锻炼的需求和学习、锻炼的方式等。同时,也要综合调查本校体育场地器材情况,体育经费的开支,师资力量情况等。

1.对我校现有体育教育资源的分析。我校是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小学,距杭州市中心不足10公里,周边有两个大的商品房住宅集结区,内有游泳馆、健身房等完备的体育设施均对外开放。同时,学校现有教师共45人,年轻教师占90%左右。其中体育专职教师3人(1人为大学体育专科生),特长:田径项目、乒乓球、篮球、科技体育项目;另兼职体育教师4人。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有保证,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按国家一类配置,教室内均安装多媒体。我校为唯一一所一块牌两个项目的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与科技项目)。

2.校现有体育活动形式:体育课、两操、活动课、每学期二次小型竞赛、每学年一次的校运动会。

(二)依据我校现有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我校体育活动项目、内容及形式进行重组与重设

1.基本框架。以学年为单位,将学生的体育活动组成分成为日常体育、体育节和假日体育三部分(如图表二)。再根据学校和本地区的体育课程资源现状设置具体的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

图表二:体育活动组成

图表三:体育活动的安排表:

2.体育活动的具体体现

(1)日常体育

活动的目的:对体育活动有兴趣,个性、特长发展。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能够活动的全体时间,能够活动的所有场地。

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操、大课间活动、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等内容和组织形式。其中两操、活动课、学校小型竞赛、课间自由体育是常规体育活动,以正面引导学生自由组织和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体育活动为主。大课间活动是课改以后新兴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和场地、器材情况,设立了乒乓球活动小队、篮球活动小队、羽毛球活动小队、体操与舞蹈活动小队四个跨班级的大课间活动小队和以班级为单位的、低段年级以游戏为主,中、高段以趣味竞赛、锻炼身体为主的自主性活动小队,如:X人Y足跳接力比赛、跳长绳、花样短绳、校内越野跑等。

(2)体育节

活动的目的:形成独特的节日气氛与自主锻炼的意识。

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全体学生,体育周或体育月。

活动的内容:趣味游戏、田径与象征性比赛、体育与健康知识宣传、利用多媒体观看国内、国际体育比赛视频等。

体育节以体育周的形式开展,五月的第一周为为竞技体育节,以校田径运动会为主,其它开展一些如:中高年级的乒乓球比赛、花样跳长绳比赛,低年级的拍皮球比赛等小型竞赛。另每班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板报、校出一期体育活动知识宣传窗、每天午自休时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段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视频、双休日和父母出去郊游一次等内容。十一月的第一周为科技体育节,以校科技体育活动为主,另组织一些如低、高段学生都可以参加的自制纸飞机掷远、留空、自制竹蜻蜒留空等小型比赛。

(3)假日体育

体育活动的目的:有所提高、满足需要。

体育活动的对象、时间和空间:主体需要的学生,双休日与寒暑假,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

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根据我校离主城区近、周边社区体育设施完备等特点,假日体育除了给学生布置一些开放性的体育作业外,主要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参加一些球类、棋类、游泳、轮滑等以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项目。

(三)对体育活动组织与开展的评价

1.评价方式

评价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一环,它是一个搜集、交流信息和资料(包括成果)以及判断和描述活动过程价值的过程。学校要根据体育活动的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体育活动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时反馈。

2.评价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在评价方面,不是统一的。例如,有些活动成绩可以实地测查(各种竞赛);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效果(参与面);有些活动成绩可以看表演;有的活动成绩则要看经常性的表现(参与的持久性);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

过程性原则。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的变化,能力的相应提高,以学生的成长过程作为评价的依据,淡化活动的结果。

激励性原则。在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肯定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不同程度的进步。评价不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只要学生活动过程中,对活动的目的、价值有所认识、有所体现,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肯定其价值,营造体验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

3.评价指标的制定

体育活动学生评价指标中的评价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的评价项目,根据评价原则,采用优、合、待合三个等级赋值。各种活动要求有记载,有评价,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随时总结活动情况与成效,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图表四:体育活动实施评价表

(四)管理

由教导主任任组长、体育教研组长任副组长,各体育教师和全体教师为组员,共同管理和督促学校体育活动的总体实施情况。

五、问题与建议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要加强和突出组织纪律性教育。

2.体育活动情境的创设与创新要与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相结合。

3.课程整合的本质特征不能忘,教学内容要具有健身和健心功效。但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尽量做到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突出趣味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动作技能的教学,注重选编有利于发展动作技能的内容。

4.教学必须有意义,注重人文教育方面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信任和团结。

创新体育器材 篇4

一、注重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生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面向全体学生, 全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自身心理素质,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此,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使所有的教育对象各个方面的素质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为培养人才打好基础,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更是如此。体育教育的本质就是提高全民族素质, 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 体育教学应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为宗旨, 使学生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基于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 基础水平的不同, 总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较为困难, 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师如果固守传统, 采用统一要求教学, 势必会产生“优生吃不饱, 差生吃不了”的局面, 直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针对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 教学中要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 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接受能力、隐性特征等实施分层教学,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因此,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科学、系统、全面的考虑问题, 切合学生实际, 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 够得到”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笔者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专业的学生, 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 对优等生扩充学习内容, 增加练习难度, 提高技能要求, 采用竞争性的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顽强拼搏, 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准备;对成绩一般的学生采用激励机制, 提示不足, 指明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奋起直追;对学习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 降低难度, 讲究方式方法, 放大成绩寻找闪光点, 引导他们消除自卑, 树立自信, 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优秀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 让所有学生都爱上体育课, 并学有所得。

二、提倡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就是角色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项目如短跑、投掷、跳跃等在小学和中学都重复出现, 教师就没有必要再重新教一遍动作, 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解决, 或者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去完成, 在一些技术细节上学生解决不了的, 再由教师加以启发、指导、示范, 而后放手让学生去练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为重要的一点在练习过程中练习一个动作应允许学生自己有创意, 在进行热身活动时, 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 学生在组织时往往有很多新的方式, 教师从中也可得到启发,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发展学生个性同样重要。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练习结束时的放松内容也可让学生自己组织, 甚至课堂中一些内容也可让学生自行组织练习, 并且给每个学生机会, 教师只作适当引导, 从而使他们的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在课外体育活动时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锻炼, 更好激发学生热爱体育的热情。在体育课活动时学生练习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 水平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就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运动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让学生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对运动的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我锻炼的意识, 培养自我实践的意识和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快乐体育的理念

快乐体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紧密联系的, 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如何在学生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是当前体育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 我认为:

首先,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最有利于教学的师生情感。快乐体育强调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双向信息交流, 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在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协调好师生关系, 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乐体育理论认为,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从人的发展看, 兴趣和动机是构成人的人格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和学生一起游戏, 一起练习, 积极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级性, 融洽了师生关系。学生在美好情感的驱使下, 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活动, 体育课也上得生动活泼, 有实效。另外, 学生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 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 因材施教, 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 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活学活用。体育教学活动本身应是快乐的, 有吸引力的。体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促进学生乐于进行体育学习, 为深化旨在追求运动乐趣的体育学习, 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活动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求就会产生运动的乐趣。这种欲求的水平越高, 越明确, 其满足后获得的喜悦也就越大。因此体育课不能是带有教师强制性的, 而是必须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中的乐趣的体育课。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新颖有趣、逻辑性强的教学内容, 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 从而激发起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只有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 寻求贴近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 才能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在耐久跑训练中, 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 还要教学生控制跑的速度, 如何缓解“极点”等。为增强情趣, 还可采用带球跑, 越野跑、追逐跑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体会运动带来的乐趣。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 而且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 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 具有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品德、文明修养、道德情操等。

快乐体育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个性的同时, 也要求运动技能在积极参与下的提高, 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和习惯。

四、结合专业特点, 适时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

社会在发展, 认识在深化。体育教学实践亦永无止境地在呼吸着更新更好的方法, 尤其集教与学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新方法的产生一般有两条途径:一是有选择地从相关学科移植和嫁接;二是由本系统外引内联而独自创新。学生进入职业学校阶段后, 对某项体育运动项目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 他们不仅关心课内学习和练习, 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以及校内外各种关于这类体育项目的比赛大感兴趣。由于生理、心理特征不同, 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兴趣与选择, 男生大多喜欢运动量大、竞赛性强的球类项目;女生则喜欢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艺术体操、跳绳等项目。为此, 教师要善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自主地选择自已喜爱的、与专业有关的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应以此为出发点, 调动学生以一种完全自愿、自主的行为参与体育活动,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口味拼凑“拼盘”, 大大的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意识, 使不同个性、不同爱好、不同身体条件的学生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体育目标和理想。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我校自2002年秋学期开始, 在体育教学中, 对全校各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针对性补偿教学。几年来补偿教学的实施, 学生在专业所需的素质上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使我们更加认识到体育课堂改革的的重要性, 让我们增强了进一步落实下去的信心, 例如, 我们针对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体操和技巧的训练, 由于体操对于人们时间的判断能力以及平衡能力有很大程度的锻炼, 所以有效地提高了建筑专业的自我保护能力, 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的安全系数, 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作用。有效地锻炼了小肌肉群, 以及各小肌肉群的之间相互的协调配合, 从而提高了身体的灵活性及其反应能力。我们针对服装专业的学生今后工作经常坐着, 容易患颈椎病, 安排了健美操练习, 一来解决了女生不太爱动的问题, 二来也迎合了女性爱美的心理, 提高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积极性, 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我们还教给了学生在工作之余锻炼的方法, 使学生在今后工作的空闲时间也能及时调整自已的精神状态, 达到积极消除疲劳的效果。

五、拓展教学思路, 抓好学生业余体育活动

体育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由于体育课堂教学课时短, 学生只是掌握技术和要领, 而巩固、消化、提高的过程就需要在课外活动和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教学中体现, 而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发展, 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提高运动技能和技术水平, 更是对体育教学的有效补充。我们体育组为此也作了一些尝试:我校不仅组建了男、女篮球队、田径队、男子足球队、女子体操队、民族舞蹈队等, 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既有事做, 又锻炼了身体, 并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都取得了较好名次, 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而且还以校学生会的名义组成各类社团, 组织各类的校级比赛, 如体育组和学生会体育部联合举办的校三人篮球赛等等,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

体育课外兴趣小组从参与形式、学习方式、文化氛围、生活方式都最大限度的接近大众体育, 靠近家庭和社会生活, 这就给学生无形的注入了闲暇教育的思想、终身体育思想, 同时闲暇体育的生活气息、生活方式、兴趣指向、行为养成等又将对学生体育意识、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课外兴趣小组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愉快、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新模式, 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通过兴趣小组模式的教学,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素质,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终身健身的方法与技能, 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在体育课外兴趣小组的教学中, 首先要协调好老师与学生间的相互关系, 既要养成学生服从命令听指挥的习惯, 更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因此, 体育课外活动不但要把体育活动寓健身快乐之中, 更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 把休闲与锻炼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逐步培养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六、挖掘美育因素, 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

体育和美育是一对孪生兄妹。美是人人都在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美好的事物会给人轻松愉快的心境, 使人健康的成长和发展。人为万物之精灵, 万物之美莫过于人体形态与动作美, 人体形态与动作的美是历代美学家研究的课题与创作对象, 而人体的正常发育和正确姿态是人体形态美的基本要求。体育运动是由美组成的, 它源于美的感受、美的感情。体育教育就是美的教育, 它是通过体育教学的形式, 来诱导学生去感受和发现体育中的美, 使之精神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完美、身心和谐发展。体育运动中的协调感和韵律感是人体动作美的基本因素, 人体动作美与人体动作的速度、力量、灵敏等紧密相连。形体动作美往往是在高速度、高难度的情况下, 才能充分显示出来。著名的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 就是以运动美的形式表现在人们面前的最好说明。

体育可以跨越民族, 跨越地域, 跨越时空, 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体育运动就是运动员把思想情感和美的意愿, 以动作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健美的体形是美的形象, 敏捷的动作是美的创造, 顽强的拼搏是美的精神。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 养成正确姿态, 培养协调动作, 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集体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 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 虽无明显的韵律, 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 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一个短跑运动员在竞赛中赢得千万人的欢呼;一个体操运动员表演高难动作, 往往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是人体美的显示, 给人以巨大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 还在于发挥体育教师的榜样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都要贯彻美学原则, 教师做示范动作时, 协调优美的动作能让产生对美的向往, 以美的感染, 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 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和对美的追求, 塑造健美的形体。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在追求形体美的过程中, 提升审美情趣, 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观。

艺术虽然是抽象的, 但留给人的印象是永恒的, 她能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并极大的愉悦了人的身心。有谁能说看美国职业篮球赛不是一种对艺术的欣赏呢?

七、科学锻炼身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随着全面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 如何科学的进行自我锻炼, 警惕伪科学的渗透, 就成为当前人们的迫切需要。体育教学也应充分适应当前形势, 加强学生自我科学锻炼能力的培养, 特别要注意的是, 体育教学不能停留在课堂, 要把职业学校的学生课余自我锻炼习惯的培养当作一个重要的课题来开展, 只有在学校期间打下自我科学锻炼的基础, 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 我们的全民健身运动才能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例如, 笔者在体育教学中, 有意识的将学生的业余自我锻炼拓展、延伸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毛泽东指出“体者, 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体质的重要性。现代职业学校体育应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同时, 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从而增强体质, 适应快节奏的社会运转。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所学专业的需要。体育教学内容源于生活, 体育原本就源于生活, 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随着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 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就能创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 以此丰富我校体育教学内容。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项目, 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 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 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发展个性, 奠定终身体育基础。人的基本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等方面。如笔者在体育教学中, 就充分利用了各种教材资源, 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 全面的发展这些基本素质, 而不是单纯的或过分注重发展一种或几种素质。更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育观, 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些做法, 均达到了很好的体育课堂教学效果。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 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世纪。个性孕育了创新, 同时创新展示了个性。美国著名学者J·W基夫认为:个性化教育将成为21世纪教育的必然选择, 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现代职业体育教学要追求“运动文化”的体验, 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把“快乐体育”作为教育形式, 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完美的人格, 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体育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个性, 并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 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作为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做到:注重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倡自主学习,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体现快乐体育的理念;挖掘美育因素,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感;结合专业特点, 适时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拓展教学思路, 抓好学生业余体育活动;科学锻炼身体,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创新体育文化论文 篇5

只有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更好地建设高校体育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发展与建设的重心定位于如何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一层面,开展与广大师生兴趣爱好相符、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色体育文化活动。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生所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支持,因此,高校必须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培养人才。对于高校,必须重视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注重充实内容、提升文化品味,要依据高校所在地的区域文化状况和高校自身建设情况,重点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帮助指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品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建设与发展高校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还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

3.2加大重视力度,构建体育文化机制

作为高校管理者,必须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实施长远的战略规划,在制度层面确保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和计划。高校管理者与体育文化主管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性,只有做到领导重视,才能确保顺利实施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体育文化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在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要加大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精神的力度。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体育人文素质的培养比较重要,因此要重点宣传高校体育文化,加大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充分发挥高校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不断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3.3依据地方实际,打造特色体育文化

当前,已经有许多高校认识到举办和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在校园营造体育文化氛围的重要性。高校要依据地方实际,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在我国的东北,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体育文化过程中,将冰雪项目进行开发和利用,可以营造特色明显的体育文化氛围,更好地发展体育文化。此外,为丰富本校的特色体育文化,还要采取相应的实施措施。高校依据本身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根据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因地制宜对特色体育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创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各高校之间要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特色体育文化之间的互相渗透,逐步提高影响力,在不断增多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者的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3.4完善体育设施,营造体育文化氛围

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必须完善高校体育设施设备。体育设施设备的先进可以确保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和体育项目的创新与发展,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完善的设施设备、丰富充足的体育器材,是营造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发展与创新的物质基础,影响着其发展速度和创新水平。因此,高校要加大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文化设施设备,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兴趣,培养体育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结语

创新体育器材 篇6

关键词 体育器材 创新精神 自制器材

我们在中高年级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试点,通过实验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部分学生自制的体育器材有很多独到之处,并从很大程度上充分的发挥了自己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一、取得成果

经过在教学过程中初步实验,总的方面体现在如下:

(一)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生间学习观的形成

自制体育器材是一个认识、学习、创新与实践的过程。

(二)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有利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由于教师与学生参加其中,不是以个人或某些团体为中心,而是同学们间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交流,对于学生提出较好的方案给予表扬,对不合理的地方也给予鼓励,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多给予鼓励,从而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自制体育器材利于树立正确的认识思想,丰富教学内容,真正体验运动带来的乐趣

1.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加上大多数的家长对学生体育运动爱好的阻挠,使得体育运动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特点,体育教学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有目的、有选择的对运动器材进行分析、讲解其特点,并不时的提出问题,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靠自己对器材的认识和理解,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制,然后在课堂上对那些比较合理地、科学地自制品来加以利用,并鼓励学生都来使用自己自制的器材,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投入到训练当中来,同时带动大多数的同学都参与进来。

3.在教学过程当中合理地利用学生自制的器材,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得到很好的改善和提高,使得学生能真正的感受到体育课上带来的乐趣,进一步改变了学生对体育课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理解。

(四)自制体育器材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平时生活当中的废旧品来制作器材。

(五)自制体育器材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关注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由于自制的小器材是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学生对它充满感情,就会想方设法地充分表现它、利用它,因此不论运动能力好与差的学生,都可以从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获得了运动兴趣。

二、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办法

研究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面不是很广,因此对体育器材的研究和自制都有一定局限性,以及对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废弃品上,而且主观意识很强,常常造成想象的非常好,但很不实用,缺少可行性。

学校要改革场地器械的使用管理制度,鼓励体育教师积极献策对场地器械进行改进。学校是以教学或科研为主的单位,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械主要以优先满足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娱乐为主,竞技体育和商业运作为辅,在国家统一要求之外,对一些非标准的场地,也应该根据需要加一些自制器械。学校体育教师可以加入场地、自制器械的管理中来,建议国家除了统一要求一定数量的标准化场地和器械之外,在对场地、器械的多功能、多用途使用方面要有要求。高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积极对场地、器械进行创新,更好地为体育教学服务。

三、结论

针对学生在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行科学地、合理地分析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建议,使得学生摆脱主观地想法与实际脱离的不良现象,积极地让学生体会到正确地认识观,从感性知觉向理性知觉,从模糊观念到清晰概念中正确地转变过来。能使多数学生在同一空间内进行练习和游戏。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彼此间的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创新后的体育器械不但具有安全性、实用性、趣味性和经济性等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在课上或课间活动中加强对体育器械的使用,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解除学生恐惧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官元,郭礼.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建设改革[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2]蔡志源.我国创新的气排球与项目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6):84.

[3]柯强,付强.软式排球起源及技战术特点分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2(03):46-48.

[4]王锦芳.论高校运动场地的布局与附属设施的配置[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5]朱春平.改进标准化体育器材——激发学生对篮球、排球项目的兴趣[J].体育科学2002.03.56.

[6]蔡宝忠.体育教师器材创新成果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2(02):72-73.

[7]张元文,王家宏.中、小学篮球器材和场地规格国家标准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3:80-85.

创新体育器材 篇7

一、“体育家庭作业+体育创新项目”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 体育创新项目

体育创新项目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 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 并结合学生体质、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改编而来的。创新项目的主旨是培养、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提高学生体质水平。每天下午放学后4∶10~4∶40半个小时为创新项目活动时间。为让活动保持有序性, 我们分年级段完成 (见表1) 。

(二) 体育家庭作业

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我们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后必须完成一项体育家庭作业 (时间控制在10分钟~15分钟内) , 并制作卡片, 完成当天作业后, 在所完成内容上画“★” (见表2) 。

二、实验结果

(一) 学生体质变化情况

经过一年实践, 我们分别抽取了坐位体前屈、50米、立定跳远三个测试项目, 经分析, 实验后的及格率由原来 (78.30%~81.20%) 的比例提高到现在的95%左右;平均优秀率由12.7%提高到21.6% (见表3) 。实验证明:“体育家庭作业+体育创新项目”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二) 学生对体育的态度的变化情况

笔者随机抽取了本校196名学生做问卷调查, 发现学生在锻炼时间和次数、体育爱好和对体育课的态度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与次数增多, 其中运动时间增多的学生人数有132人, 占67.34%;增加次数的学生人数有141人, 占71.93%。体育爱好变广, 不愿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8%减少到1.6%;参加两个体育项目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11.5%增加到25.5%。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也从消极开始向积极慢慢转变, 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75.6%提高到85.5%;不喜欢和无所谓的学生人数由原来的23.4%减少到14.5%。学生也更渴望了解体育比赛和体育知识, 经常从媒体关注体育信息的学生人数由33.8%提高到63.5%;偶尔关注的学生人数从57.6%减少到33.3%;漠不关心的学生人数也减少了5.4%。

三、结论与建议

(一) 体育项目创编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和学校的传统体育文化

处于6岁~12岁的小学生, 天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心态正处于童化期, 所以创编的体育项目要符合他们的口味且要有趣味性。学生一旦接触就会产生运动兴致, 运动效果自然也会提升, 如彩丝球、兜球等趣味项目。而学校体育资源经过不断整合与发展, 久而久之会形成其特有的体育文化, 并成为传统体育项目, 如彩丝球就是我校的特色。在创编体育项目的时候不但要保留其传统文化, 也要延伸出一些新项目, 如兜球、三网球。创编的新项目对于小学生来说, 不但要新鲜有趣, 同时还要能满足其喜欢冒险的心理, 所以我校开展了健身车、滑板车等项目, 虽然有一定危险性, 但是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锻炼其坚强的意志, 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体育家庭作业着重突出任务性和健身性

我校开展的体育家庭作业, 是学生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在家长的协助和班主任的督促下, 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它以一种“作业”的形式呈现, 成为一种“任务”, 比在课外活动中安排更好。在平时教学中, 我们通过教育让学生自觉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 把体育活动作为“作业”, 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这是一项必须要完成的任务”的心理, 使他们负有责任感。其次, 体育家庭作业是以身体素质练习作为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刻不容缓, 所以不但要以趣味性的体育项目吸引学生, 还要通过一些素质练习促进学生体质健康。

(三) 几点建议

1.场地、器材问题。“阳光体育”运动要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然而大多数基层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 通过自创体育项目弥补这一不足, 是一个有效方法。

2.体育教师要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 了解学生的情况。

3.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测试和评价工作, 以不断改进工作、提高该模式的实际操作效果。

4.根据校情和学情, 体育家庭作业可以成为学校明文规定的一项制度, 以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教材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6.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8.

例析传统体育器材的创新与利用 篇8

案例1:在水平一 (二年级) 的前滚翻教学中。在完整动作练习中要求:一是下巴夹绳, 帮助完成前滚翻;二是双腿膝关节内侧夹绳, 提高前滚翻质量;三是绳子横放于垫上, 手撑在绳子后, 并逐渐前移绳子的位置, 便于分层练习前滚翻。

评析:在完整练习中, 短绳作为限制物、助力物进行利用, 帮助学生建立低头含胸、收腹、并腿完成前滚翻的动作概念, 尽快进入自动化阶段。起到了缩短动作技术的掌握时间、提高动作技能完成质量的作用。

案例2:在水平二 (四年级) 的快速跑教学设计中。热身活动的设计是游戏“传沙包”:2人1组, 音乐响起2人相互传沙包, 音乐停止, 持沙包同学追逐手中无沙包的同伴, 沙包触及同伴为追到。

诱导练习中, 要求学生持沙包摆臂练习, 提高摆臂效果;高抬腿大腿触及沙包练习, 提高抬腿高度;步频和步幅练习:将沙包放于地面上的一条直线上, 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确定沙包与沙包的距离, 要求每步只能踩在相邻的2个沙包之间 (距离可由近及远) 。

评析:沙包的一般功能是游戏的道具。在诱导练习中, 持沙包摆臂发挥了轻器械的作用, 高抬腿触及沙包起到了标志物作用, 根据沙包距离进行步幅、步频练习, 也起到了标志物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步频与步幅的最佳比例, 明确步幅与步频的含义。

二、隐形功能挖掘

通过对传统体育器材:绳、体操垫等的创新开发, 使器材在体育教学中扮演多样角色, 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积累, 将课堂中体育器材的功能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标志物。标志物可用来确定位置、指示方向或表明物质特性的物体统称。如, 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2, 沙包在完整练习中实现了步幅、步频练习的距离标志功能。

2.限制物。限制物可让身体某部分或环节局限在某范围内不超过界限的物体统称。如, 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1, 短绳在前滚翻完整练习中, 通过下巴夹绳限制抬头、双腿膝关节内侧夹住短绳限制分腿, 较好地发挥了限制物的功能。绳子放在垫上, 学习初期阻止过度前伸, 学习后期引导学生大胆远撑, 发挥了短绳的限制物功能。

3.轻器械。轻器械可以使重量不大, 通过身体某环节负重向各个方向做屈伸、摆振或旋转等动作的物体统称。如, 笔者提供的教学案例2, 基本部分中的持沙包摆臂练习, 也是发挥了体育器材的轻器械的功能。

4.助力物。助力物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动作或降低动作难度, 有助于体验动作过程的物体统称。

高中体育创新教育 篇9

关键词:高中体育,创新体育教育,特色

创新教育是指把创新精神贯彻到教育事业中, 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 而是对传统教育中有意义的部分进行了适当的发扬, 将其更好地发挥在现代教育中。中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的理念和思想是否正确, 直接关系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成败。当前创新教育最大的阻力是一些体育老师的传统观念, 以及他们接受新思想的程度。高中体育创新教育应该从观念上进行转变, 从时代国情出发, 寻找新的体育教学模式。

一、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

中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 提高身体素质。在体育课中, 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去参与一些体育项目, 使他们的身心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当前的体育教学有了很多创新点。例如新课程中增加了了解人体机能变化, 以及达到理想状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去理解人体的结构, 然后通过运动和饮食等来调节自己的身体, 使身体状况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从而为各科知识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卫生健康教育是高中体育教学中一直不被重视的内容, 很多人意识不到卫生健康教育和体育课程有什么关系。体育课理论知识对卫生保健有指导作用。如体育课程中, 会包含一些运动前、运动中以及运动后的生理变化, 学生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来维护自身的卫生, 从而保证了卫生健康。通过对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 同学们理解了自己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和每天的支出能量, 从而可以对自己的运动和饮食有一个合理的控制, 保证每天坚持运动, 但是不过量, 也不减少。合理调节和控制饮食, 保证自身各器官的健康, 这是为应付高中辛苦学习所必需的[1,2]。

二、创新体育教学

创新体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 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不科学的部分, 发扬传统教学中的优势。重点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态度, 让学生在运动中得到快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然后通过运动锻炼身体, 为其终生体育爱好奠定一定的基础, 这也是各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相同的趋势。改变学校传统体育思维, 让中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培养起自己的终身体育项目[3]。这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坚持锻炼, 才能够健康地参加工作, 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青少年从小就开始培养自己的体育爱好, 可以达到终身受益的效果, 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比提高体能水平和运动技术都重要。培养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的学习, 能够使学生们掌握一定的体育文化, 使其受益终身。很多体育界的专家都认为体育课不能只顾眼前实践的效果, 更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方面的素养。学校所提供的体育课程, 其根本意义就在于可以保护和锻炼学生的身体, 同时为科学锻炼身体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所以体育课的内容应该包括卫生保健和体育文化的基础知识。大部分老师都认同, 增加锻炼身体方面的知识课程, 将健康教育和体育相结合, 是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4]。尊重个性发展, 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因为学生本身素质的不同, 所以不同的学生可能所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不同,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个性发展, 不应该强制学生去学习他们不喜欢的体育活动, 当然必要的体育活动除外。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自由发展个性的最佳方式之一, 很多国家都在体育教学中做到了尊重个体的发展。例如刘翔如果去练跳高, 那么他可能一辈子也不能在奥运赛场出现, 但是他的老师发现他在跨栏方面有天赋, 所以重点培养他在这方面的能力, 结果刘翔没有让人们失望。这就说明尊重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如果老师强迫一个学生去做他不喜欢的运动, 那么他会在抵抗心理状态下去被动锻炼, 不仅起不到锻炼的作用, 还会失去体育课教学的意义。

三、创新体育课程遇到的障碍

体育课程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这个过程中障碍是非常多的。例如很多高中,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 所以在高三的时候就取消了体育教学。这是一种非常不合理的教学方法, 因为如果学生每天都坐在教室里读书, 长此以往, 必然会在身体健康方面出现问题。这也是高中学生经常生病的原因。生病是会耽误学习的, 这种耽误在身体不健康方面的时间, 远远超过了每周两次体育课的时间。所以, 如果学校的管理者的认知不够, 导致体育课程无法进行, 更何谈改革问题呢。高中体育创新性改革,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学校教学安排方面的阻力。因为教高考考试科目的老师都非常希望给自己加课, 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单科成绩, 对自己的教学之路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以至于每周安排不出两个小时的体育课课程, 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现象, 也是教学秩序混乱的一个问题。所以在教学中, 各科老师应该做好协调工作, 不能因为自己单方面的因素, 而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身体健康的保持。

高中体育改革势在必行, 高中体育课程只有进行改革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家宏, 王维群, 陆阿明.江苏省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06) .

[2]李志清, 谢翔.21世纪我国对体育师资的学历要求[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5) .

[3]邓维勇.福州市中学体育教师的基本状况和分布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6, (s1) .

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法

多年来, 体育教学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模式:“横队一字排, 看齐报数挨个来;口令一声下, 两两对齐跑起来, 关节活动七八节, 手臂伸伸腿抬抬;两个内容一节课, 上下搭配巧安排;下课之前先整队, 放松整理说再见。”这种情况, 学生学得很被动, 很机械, 长此以往, 导致很多学生对上体育课失去了兴趣, 教师也教得索然无味。要扭转这种僵局, 让学生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并且喜欢上体育课,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去思考, 如何让学生真正的, 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体育的锻炼中, 爱上体育课。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面临着创新。

创新是指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 能先于他人, 见人之所未见, 思人之所未思, 行人之所未行, 从而获得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新突破。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是体育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使之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开拓型人才, 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体育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将创新思想贯彻于体育教学中。因此, 在新课程标准下, 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此, 笔者对体育教学发表的一点看法。

一、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一)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体育教学环境中, 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 掌握体育技能,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 展现自我, 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 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 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二)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解放思想, 把握全新的教育理念, 改变以往师道尊严的作风和思想, 与学生坦诚相待, 与学生交友谈心, 想学生所想, 乐学生所乐, 忧其所忧,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必须爱护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鼓励学生敢于参与, 敢于发表不同的看法。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都要有容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 这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有利于情感的体验和交流, 有利于创新思想的培养,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 充分调动其想象力, 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欢乐的、和谐的、没有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心情舒畅地、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 搞好创新教育。

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方法

(一)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 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 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 让学生去发现 (确定) 目标, 建立问题情境, 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 揭示一般原理, 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1) 设问:你在50m跑中, 用多少步跑完?

(2) 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

(3) 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最为合理?

(4) 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 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 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证实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 步频 (s) ×身高的指数法的理论依据, 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

(5) 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 在不减速的前提下, 在跑道上按标志跑, 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

(6) 实践提高:50m反复跑, 确定自己步频和步长, 摸索改进技术。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 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 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三) 合作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提供相互讨论的舞台。在合作讨论过程中, 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 思维更为活跃。学练方法是自己讨论确定的, 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 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 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 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 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 再讨论、再实践, 逐步总结、提高, 在练习中掌握规律, 并熟练运用。这是一种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 使得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此外, 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 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 诱发学生练习兴趣, 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上一篇:优化教研工作策略下一篇:投资性房地产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