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林现状

2024-06-20

中低产林现状(精选九篇)

中低产林现状 篇1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介于东经110°47′~104°16′, 北纬22°26′~24°45′之间。东部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相接, 西北部与玉溪地区为邻, 西南部与思茅地区接壤, 东北部与曲靖地区相连, 北部与昆明市相靠, 南部与越南民主共和国毗邻。境内东西最大横距254.2km, 南北最大纵距221km, 总面积3229891hm2。全州林业用地面积为1927621hm2, 其中:有林地面积963810hm2, 占林业用地的50.5%;疏林地面积54799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8%;灌木林地面积417436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1.7%;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7070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1.9%;无林地面积454506hm2, 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3.6%。全州活立木蓄积量81355156m3, 森林覆盖率达38.4%。

2 红河州低产林现状及成因

2.1 低产林现状

据统计, 全州低产林面积348845.3hm2, 蓄积6276840.4m3。有林地235091hm2, 疏林地11986.6hm2, 灌木林地101767.7hm2。

2.2 低产林成因

(1) 形成低产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立地条件太差, 如土层太薄、有机质含量低, 又或者树种特性, 如生长不适、种源不宜等。长期以来, 林业生产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 重造轻管, 幼林抚育不及时, 造成部分立地条件稍差的地片林相杂乱, 林木生长缓慢, 同类立地条件林分的生长平均水平低于30%以上或每亩蓄积≤3m3。林木生长演替已呈现出逆向演替的趋势, 森林三大效益下降,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 引发灾害的因素加剧, 影响了森林多种功能的正常发挥。且大面积营造桉树、云南松、华山松纯林, 初植密度偏大, 造林后缺乏必要的抚育措施, 导致林分总体上生产力较低而形成低产林。

(2) 投资主体单一, 资金投入不足, 经营管理粗放是低产林形成的直接原因, 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各种管理措施无法落实, 林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致使内部杂草不断蔓延, 而且增长速度很快, 再加上一些耐旱杂灌木地不断增多, 这种非目的物种的大量入侵造成目的种植树种的日益减少, 导致了林分向低产林逐步演替。

(3) 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频繁使得低产林进一步扩大, 由于长期不合理采伐、过度修枝、偷砍盗伐、放牧等人为原因和火灾、风灾造成林相不整, 林分结构不稳定, 林地质量下降, 林木长期经受风吹雨淋, 枯叶、枯枝、枯梢会越来越多, 增加了火险等级, 而且易遭到病虫的入侵, 使生态功能急剧下降, 形成低产林。

3 低产林改造的必要性

3.1 低产林改造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

低产林改造作为国土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改善林种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最大限度提高森林资源起着有利作用。实施低产林改造, 是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种表现, 就目前林业产业中存在的“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穷林农”困境来看, 它是一条解决问题的重要出路和方法;实施低产林改造, 是保证商品林资源合理经营的重要前提, 是林业生产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促进生态建设、林业生产发展、推进现代林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实施低产林改造, 是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区位战略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 对优化林分结构, 提高林地质量和效益, 发挥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是十分有利的, 在满足当今社会对林业的多样化需求的同时, 更能促进现代林业发展, 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2 低产林改造是森林资源整体质量的迫切需要

红河州86.5%的国土面积是山区, 59.6%的土地为林业用地, 全州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927621hm2, 全州活立木蓄积量81355156m3, 森林覆盖率38.4%。但是由于人为自然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树种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差、效益低。根据树种生物学特性, 存在林木防范能力差, 抗病虫害能力较弱, 森林生态功能较低, 易引起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低产林面积大, 林地生产力较低, 制约了红河州林业的发展。加快低产林改造, 利用大资源、打造大产业, 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协调, 为尽快实现州委州政府“生态立州”和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 最终实现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低产林改造的实施分析

4.1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全州在13个市县 (2个国营林场) 逐一完成低产林改造摸底调查和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 按照“规划先行、一步到位、分类经营、生态优先、规范操作、有序开发”的原则。编制了《红河州低产林改造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红河州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 并结合红河州森林资源特点、林地状况、自然条件和培育目标, 明确了“树种更替、林分抚育、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结构调整”等5种改造方式, 到2020年全州规划完成520万亩低产林改造任务, 近期完成72.6万亩, 占改造面积的14%。全州低产林改造以调整森林结构、培育优质商品林为目标, 实现林分生长量超过同等立地条件平均生长量40%以上, 经济效益提高70%以上的目标。

4.2 建立保障机制

深入调研, 出台政策。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研究制定了《红河州低产林改造实施意见》、《红河州低产林改造实施方案》、《全州13个县市低产林评判标准》等, 全州低产林改造纳入责任目标考核管理, 并制定了低产林改造基本原则“种植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效益结合化、政策配套化”等5个重点环节, 成立低产林改造办公室, 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对低产林改造的项目管理、监督和检查验收。低产林改造坚持先规划后设计, 建立公示制度, 优先满足低产林改造所需的林木采伐指标, 在低产林改造实施中涉及采伐的必须编制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

4.3 实施范围及改造方式

4.3.1 实施范围

商品林区林地生产力明显低于所在地立地条件水平, 单位面积林木生长较慢、产量较低的林分, 以及受自然、人为因素影响, 林分质量不高的低价值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等皆可纳入低产林改造范围, 各县市或技术规程中明确规定不能开展低产林改造的自然保护区、原始天然林、石漠化严重地区、生态多样性典型区域、水源林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公益林区、林权不清或有争议的林地, 不纳入改造范围。

4.3.2 改造方式

由于低产林固有的复杂性, 在具体进行改造时, 不是采用单一的措施, 而应对各种营林措施综合运用, 改造方式依据林地状况、自然条件、培育目标及林权所有者的意愿科学合理地确定。

(1) 树种更替, 全面造林。

这种方法适用于非目的树种占优势, 而无培育前途的残破林分, 林木绝大多数为弯曲、多杈, 受病虫危害, 难以培育成材的林分。目的在于改变主要组成树种与整个林分状况。实施时, 首先伐除全部树木, 但对目的树种的幼树应当保留。然后在采伐迹地上选用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地势平坦或植被恢复快的地方。

(2) 林分抚育, 伐孔造林。

这是一种将抚育采伐与空隙地造林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郁闭度大, 但其组成树种有一半以上属经济价值低劣, 而目的树种不能占优势或处于被压状态的中、幼龄树;也常用于屡遭人为或自然灾害破坏, 造成林相残破、树种多样、疏密不均但尚有一定优良目的树种的劣质低产林分。

(3) 补植补造, 提高密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主要树种符合要求, 但密度较小 (郁闭度在0.5以下) , 甚至为疏林或疏密不均的次生林。主要措施是在稀疏处或林中空地进行补播、补植的方式, 来提高林分的密度。通常用块状法进行局部造林。当然还得考虑立地条件, 如果采用的树种与立地条件不相适应, 生长很慢, 则会在以后被原有林木所压, 达不到补植的目的。

(4) 封山育林, 育改结合。

封山育林是对疏林地与具有一定数量的伐根萌芽、具有根蘖更新能力和天然下种母树条件的地区, 实行不同形式的封禁, 并借助林木的天然更新能力与辅以抚育管理措施, 来逐渐恢复和改造次生林的一种有效手段。

(5) 结构调整, 引入珍贵树种。

此法主要应用于立地条件好, 但由非目的树种形成的低价值次生林。这种改造方式, 是在被改造的林地上间隔一定距离, 呈带状地伐除带上的全部乔灌木, 然后秋季整地春季造林, 待幼苗在林墙 (保留带) 的庇护下成长起来后, 根据幼树对环境的需要, 逐次将保留带上的林木全部伐除, 最终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针叶纯林。

5 存在的问题

低产林改造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并不是一味地采取相同的措施就能满足各种林分改造的综合运用, 在以往的改造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5.1 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进行低产林改造之前, 应开展认定、评判、规划设计、采伐管理等一系列工作, 不健全的服务体系制约着低产林改造步伐, 严重影响低产林改造的推进。

5.2 管理不完善, 技术含量低

管理制度是保证低产林改造工作有效进行的前提, 是一项社会、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 管理制度不完善引起了大量林分被乱砍滥伐, 造成林区面积迅速流失;改造技术较差, 不科学不规范的实施会严重影响改造效果。

5.3 造林树种单一

近年红河州低产林改造造林树种主要以按树、杉树为主的纯林, 应以增加森林植被为中心, 减少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 协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营造具有生态效益兼具较好经济生态效益的乡土树种为主的造林树种。

5.4 宣传力度不到位

林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 人们意识淡泊, 对开展低产林改造工作目的和意义认识无法理解, 不配合工作有有效进行, 从而影响了低产林改造的规范性。

5.5 资金不足

低产林改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投资成本高。在经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压力, 由于社会参与度小, 所以只有依靠林权所有人和政府的扶持, 但是低产林改造的成效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而且经济收益不明显, 长此以往会缩减改造低产林的积极性。

6 结语

我国的林地资源是有限的, 为了满足当今经济建设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 已经造成求大于供的局面, 只能依赖他国进口, 长期以往, 会引发其他国家的一些环境问题。为了改变森林资源日益缺乏的困境, 我们要更加地节约并合理地使用林业资源, 对现有的低产林分进行有效改造, 提升森林质量, 为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做好准备。

摘要:依据红河州低产林的现状, 分析了红河州低产林形成原因、表现形式, 以及在林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并针对低产林在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红河州,低产林,改造技术,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红河州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第三次复查成果[R].蒙自:红河州林业调查规划队, 2010.

[2]阮正祥, 王中群.澜沧县中低产林改造现状及对策[J].西部林业科学, 2011 (11) :148~152.

[3]李莲芳, 韩明跃, 郑畹, 等.云南低质低效林的成因分析及其分类[J].西部林业科学, 2009, 38 (4) :94~98.

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总结 篇2

林地是我县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我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72.0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6.64%,根据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数据,我县有林地面积75.64万亩、灌木林地面积74.76万亩,活立木蓄积300.02万m3。有林地覆盖率29.3%,森林覆盖率为33.34%,绿化率58.51%。2009年全县林业产值为1.147亿元,林业用地亩均产值仅为66.7元,有林地亩均产值也只有151.6元。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亟需改造的中低产林面积达50多万亩,极大地制约了林地产出、林农增收和林业发展。加快中低产林改造,把林地产出率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林地的延伸和拓展,必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2009年,我县被列为中低产林改造试点县,我县抓住机遇,积极开展工作,现将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开展情况

(一)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我县低产林改造工作早在1997年,由原大关县科技副县长董文渊博士在木杆镇细沙村对筇竹低产林进行综合改造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筇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为指导我县开展筇竹低产林改造奠定了基础。截止目前,我县已累计完成中低产林改造任务13600亩,其中:2007年,在木杆镇细沙村完成了5500亩筇竹低产林改造任务;2008年,在木杆镇银吉村完成了600亩筇竹低产林改造示 1

范基地建设任务。2009年,我县被确定为中低产林改造试点县后,为了切实搞好低产林改造试点工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提出全县上下要认清新形势、抢抓新机遇、瞄准新目标、采取新举措,顺势而谋,乘势而上,把中低产林改造作为全县新时期林业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强势推进,彻底改变我县“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林业现状。为确保试点工作规范、有序开展,我县及时成立了中低产林改造领导小组,确定了完成7500亩中低产林改造试点工作目标任务。任务明确后,林业局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将改造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县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专门按排资金2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截止到2009年底,7500亩低产林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在天星镇沿河村改造低效方竹林3000亩,在吉利镇营底村对遭受2008年冰雪灾害的4500亩灌木林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进行改造,种植核桃99000株。

通过对低产筇竹林采取林地清理,修山垦覆,施肥覆土,护笋养竹,疏笋育竹,合理采伐,封山育竹,轮闲制采笋等综合育竹措施,竹林经营水平全面提高,竹林生产潜力得到最大发挥,改造前,筇竹林的平均胸径为0.79cm,平均高度2.65m,胸径大于1.5cm(达到这一规格的竹秆可制作工艺拐杖)的竹子不足1%,经改造后,生新竹平均胸径达1.20cm。平均高度3.3m,其中胸径大于1.5cm的竹子达到30%以上。筇竹笋每亩产量由改造前的3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65公斤,每亩增加35公斤,增加收入105元/亩。方竹每亩产量由改造前的95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60公斤,每 2

亩增加65公斤,增加收入130元/亩。同时,通过对遭受雪灾的灌木林进行改造,大力发展核桃干果产业,项目区群众户均拥有核桃3.5亩,目前核桃成活率达90%以上,项目投产后,每亩可实现产值5000元左右,人均可增加产值3500元。

(二)深入贯彻省市中低产林改造精神

1、成立领导组,健全机构。为切实加强对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领导,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中低产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任组长,法制办主任、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组负责统一研究、部署和协调中低产林改造中重大事项,并在县林业局设立中低产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中低产林改造日常工作,负责全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项目实施、检查督促和指导等工作。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关的协调工作机构,明确职责,搞好协调服务,确保中低产林改造工作顺利实施。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大关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召开会议等形式,深入、广泛宣传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项目是提高林业生产发展后劲,促进林业稳定发展、林农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切实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实抓好。同时,通过深入宣传,使农民群众吃透了政 3

策精神,打消了思想顾虑,激发了踊跃参与热情,提高了他们参与中低产林改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深入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意见》(云政发〔2010〕54号)和《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意见》(昭政发〔2010〕39号)等文件精神,为科学发展林业,有效保护生态,建设“森林大关”,促进农民增收,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意见》。

《大关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意见》阐明了开展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中低产林改造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确定了中低产林改造的实施范围、改造重点、改造方式和方法,提供了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的保障措施。对加快我县中低产林改造进程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三)及时编制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

1、总体规划的编制情况

为加快我县低产林改造工作步伐,充分发挥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森林质量,培育优质、丰产和高效的森林资源。我局及时组织人员,以2008年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作为本底资料,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实际,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经营原则,完成了《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的编制,并于7月底经市级评审通过。

规划改造规模51万亩,根据改造对象的立地条件、经 4

营目的确定树种更替、补植补造、封山育林、森林抚育4种改造方式,其中:树种更替5.5万亩、补植补造12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抚育18.5万亩。

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计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用10年的时间完成5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即2010-2015年,主要实施木杆(含三江口林场)、高桥、寿山、天星四个乡镇,计划完成改造任务31.83万亩;第二阶段即2016-2019年,主要完成吉利、悦乐、翠华、上高桥、玉碗等五个乡镇,计划完成改造任务19.17万亩。

大关县中低产林改造项目实施结束后,林业的三大效益将更加充分体现。在生态效益方面将较大地提高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小气候,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据测算,到2020年,预计可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3.5个百分点,使森林在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庇护增产及供给氧气、净化环境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在经济效益方面,国家、省、市和县级对该项目的直接投资将达到1亿元左右,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较大的拉动作用。到2020年改造结束,全县的林业产值将由现在的1.14亿元增加到4.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加,山区经济进一步繁荣,群众生活更加富裕。在社会效益方面,首先不仅能够解决山区的部分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稳定。其次,将使项目区广大林农得到中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培训和林业知识的教育(仅建设期直接投入项 5

目建设的劳动力就近87万个),从而提高项目区的人口素质和增强环境意识。再次,为项目区居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实施方案的编制及实施情况

根据我县中低产林改造总体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结合实施计划,我县2010年计划完成1万亩中低产林改造任务,预算投资414.75万元。并组织人员编制完成了《大关县筇竹低产林改造实施方案》,为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项目建设地点选择在群众积极性高,当地政府重视,有一定群众基础,天然筇竹面积连片分布相对集中的木杆镇细沙村。该村有天然筇竹面积1万余亩,且相对连片分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已全部落实了山林权,产权明晰,有利于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该项目正在组织实施。通过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够解决山区的部分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稳定。同时将使项目区广大林农得到筇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的培训和林业知识的教育,对山区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采笋技术的普及和市场经济意识的提高等方面也将得到较大的促进。从而提高项目区的人口素质和增强环境意识。将使项目区1万亩天然筇竹林分结构和林分质量得以改善,竹笋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从而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山区群众贫困面貌。项目建成后,预计每亩可增加竹笋产量70公斤,每年可增加产值105元/亩,改造10000亩,每年可增加产值100多万元,项目区群众户均可增加收入2000多元。改造后筇竹亩产量可达到110

公斤以上,连续改造5年后,筇竹平均亩产将达到200公斤以上,为项目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强化科技支撑

筇竹是我县分布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的一个特色竹种,其面积占全县竹林面积的50%左右,但有于长期经营管理不当,采笋过的度,最终形成了大面积的低效林分。筇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十分复杂,具有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投入高、周期长等特点。针对这一难题,我县早在1997年,由原大关县科技副县长董文渊博士在木杆镇细沙村对筇竹低产林进行综合改造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筇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技术措施。同时,我县积极与西南林业大学、国际竹藤组织合作,开展筇竹低产林的综合改造,重点从密度调控、竹笋采收、植被调控、竹阔混交和垦覆抚育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重点技术突破,该技术目前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指导我县开展筇竹低产林改造奠定了基础。

2、群众积极参与

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动员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其在中低产林改造中的主体作用,改造才能取得成功。

首先积极宣传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意义、作用、政策,使广大群众认识到山区经济要发展,最大的潜力在山,最大的希望在林,最大的活力在中低产林改造。要把山当田耕,7

把树当菜种,念好‘山’字经,做活‘林’文章。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中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帮助项目区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强化管理措施,使改造达到预期效果。筇竹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必须连年坚持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改造后,不加强管理,又延续传统的经营模式,几年后又成了低产林。因此,为确保项目建设取得成功,要坚决废除“谁采谁有”的混乱采笋习俗,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明确林权所有者的主体地位,保护林权所有者的权益,使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中低产林改造和经营管理。

3、借鉴成功经验

2009年9月9日-12日,在国际竹藤组织的大力支持下,我局组织林业局、乡镇、村社15名人员到南华县对野生菌产业进行考察,学到了许多先进的管理经验及方法。2009年底在天星的方竹低产林改造中,借鉴南华封山育菌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废除混乱采笋习俗,明确林权所有者是采笋的唯一权利人,对乱采竹笋的外来村民及本地村民,坚决制止,严厉打击。真正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改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每亩产量由改造前的95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60公斤,每亩增加65公斤,增加收入130元/亩。其经验及技术对促进我县低产林改造将受益匪浅。

4、巩固林改成果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解决的是产权问题,中低产林改造要解决的是发展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目前,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解决了产权问题,通过明晰产权、登记发证,让林农吃了“定心丸”,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有效激发了农民群众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但明晰产权仅仅走完第一步,产权明确以后,提高林地效益至关重要,中低产林改造势在必行。不进行中低产林改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在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的同时,我县坚持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进一步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充分发挥群众改造中低产林的积极性,以达到多项目整合、多元化参与、多形式改造,走“群众参与型”的改造路子,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得保护、产业有发展、农民能增收的问题。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改造任务艰巨。我县现有51万亩低产林,占全县林业用地的29.6%,改造任务十分繁重,每年需改造5万亩以上,才能按期完成改造任务。

二是筹资困难,资金缺口大。由于低产林改造项目刚刚起步,项目资金投入的标准尚未明确,加之低产林改造项目具有投入大,见效期慢的特点,社会、企业和农民的资金投入存在种种顾虑,难以落实。具测算,我县51万亩低产林 9

改造需总投资11800万元,每亩投资需要200多元,由于各级政府的投入有限,其它融资渠道体制尚未健全,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三是缺乏工作经费。林业项目上的资金都实行专款专用,而低产林改造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投入,低产林改造项目所需的办公设备,规划、作业设计,检查验收、技术培训等经费难以落实,造成工作十分被动。

四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现由天保退耕办负责,该办公室承担着全县营林生产重任,人少事多,任务繁重,不便于工作的开展。

五是低产林改造技术、技能培训严重滞后。低产林改造项目是一相技术要求高,工序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措施做保障,我县广大群众由于没有必要的学习、参观、交流和技术、技能培训的机会,项目实施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难以解决。

五、下步打算和建议

一是建议上级加大我县低产林改造项目计划指标,确保我县中低产林改造目标按时完成。

二是建议上级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配套相应的工作经费,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是上级帮助决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以便于中低产林改造工作的有序开展。

四是建议上级适时开展相应的低产林改造技术、技能培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创造参观学习,技术交流的机会和 10

核桃低产林改造技术 篇3

灵石县是山西晋中市核桃大县之一,目前栽培面积已达1.4万hm2,其中有0.4万 hm2树龄已达10年以上。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和落后管理技术的影响,长期处于低产、劣质、低效的恶性循环中,严重影响了广大果农的生产积极性。2013年开始,选定全县各乡镇不同区域的13个试验示范点,进行了以“双调技术”为技术主线的低产林改造技术,力争3年实现667 m2产200 kg优质产品的经济目标。现将具体措施介绍如下。

1地下土壤调理

1.1深翻树盘

长期放任管理的园区,树盘下杂草丛生,严重板结,要坚持每年秋季深翻树盘25~30 cm,填压秸秆、杂草、树叶10 cm厚,以解决深层土壤板结的问题。

1.2覆盖保水

缺水是灵石县核桃园区的普遍问题,可通过覆盖树盘,增加土壤的涵水能力来解决。一是每年春季在树叶萌动前,浇水后用塑料覆盖树盘子;二是每年春季在树叶萌动前采用秸秆、杂草、树叶等物资覆盖树盘厚度10 cm以上,以减少地表水分的蒸腾量,增加树盘深层土壤的涵水能力。如能根据树龄大小施入0.1~0.3 kg保水剂效果更好。

1.3增施有机肥

经测试,灵石核桃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1%以下,个别园区只有0.7%左右,营养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园区的核桃树未果先衰。试验区采用株施100 kg优质农家肥,适当补充钙、钾肥,并采取了树盘开沟、行间机械灭草的技术措施,有效改善了树体的营养状况,提高了当年的萌芽率,成枝率达20%以上,壮枝复合芽形成率提高40%以上。

2树上调节平衡

2.1控树高

园区的光照不足是过去造成灵石县大龄树低产、劣质的主要原因,而树体超高正是光照条件差的病根所在。改造过程中首先确定了“树高不超过行距的80%”的基本标准,并根据园区树体生长状况灵活掌握,处理好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严重超高的树体一次性强落头,有效地解决了园区树体内膛光照差的问题。

2.2强拉枝

为解决放任树上强下弱,结果大枝光秃带的问题,实施了强拉枝技术。一般下层枝拉成75°、中层枝拉成90°、上层枝为100°以上, 达到

以着生角度控制营养供应,最终实现树体上下、内膛、外围平衡发育,均衡结果。

2.3缩枝组

对于超大侧枝要逐年连续轻回缩,特别是大枝上所着生的枝组修剪,要达到中部大(不超过100 cm)两头小(50 cm左右)的菱形状。有效控制结果部位外移,并能彻底解决内膛光照问题。

2.4重背下

放任树大枝在发育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连续二三代背下大枝,造成原主枝头发育不良而被背下枝所取代,最终扰乱树形,营养难以积累影响成花结果。 要重视背下大枝的回缩或疏除,以减少营养的大量分流,确保主枝头的生长强势,确保主枝的正常延伸扩冠。

2.5群摘心

强拉枝及枝组回缩和背下枝的疏除会给树体各部位大枝局部造成强刺激而出现多部位萌芽成枝,对于这些新枝应加强夏季管理。新梢生长长度达30~50 cm时应及时摘心,不可放太长,以免造成大量营养消耗影响积累成花。个别部位的徒长枝应连续二三次摘心,方可达到最佳效果。

2.6破顶芽

中低产林现状 篇4

1 庆元县油茶经营现状

庆元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 北纬27°15′~27°51′, 东经118°49′~119°29′。地处亚热带南缘,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暖湿润, 冬暖夏凉, 四季分明, 光热资源丰富。地貌以丘陵山区为主。土壤类型有红壤、黄壤, 低山丘陵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岩成土, 这样的地理条件, 十分有利于油茶生产。庆元县政府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07]59号) 和《国家林业局关于促进油茶产业的意见》 (林造发[2006]274号) 文件精神, 为促进庆元县油茶生产持续发展, 推进油茶产业化进程, 把油茶产业培育成为庆元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庆元县油茶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新建油茶基地800hm2, 低产油茶改造200hm2。庆元县现有油茶多为自然落籽成林和萌芽成林的林分, 油茶林相不齐, 残林老化, 品种混杂, 落花落果, 单产不高, 效益不好。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分析了庆元县油茶低产林成因[1]及改造技术措施, 现总结如下。

2 造成庆元县油茶低产的原因

2.1 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 一些油茶林长期失管, 长势不旺, 产量低, 大小年明显, 林相混乱, 稀密不匀, 杂草灌木丛生, 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而进行抚育的油茶林, 多数采用传统落后的经营方式, 绝大部分油茶林只是1年1次的铲草皮, 没有实施垦复、施肥、中耕除草、修剪等增产措施, 使不少油茶林变成野生状态。

2.2 品种混杂, 结果不良

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 过去油茶造林多采用不加选择的实生苗繁殖, 甚至有许多老油茶林直接埋茶果造林。栽培品种混杂, 植株变异大, 结果迟, 一般栽后4~5年才开始开花结果, 而且许多植株结果不良, 产量低。

2.3 林分衰老, 自然更新能力差

油茶林中有的树龄过大, 有的养分不足, 造成早衰。当油茶树发育进入衰老阶段, 生理机能减弱, 代谢水平降低, 自然更新能力差, 大枝枯死、冠秃, 导致花而不实或大量落花落果现象, 产量低下。

2.4 密度不均, 林分结构不合理

大部分油茶林密度偏大或疏密不均, 有的高达4 500株/hm2, 有的却低于750株/hm2, 密中有疏、疏中有密, 林分结构明显不合理, 是造成单产低的原因之一。

2.5 病虫危害, 树势削弱

科学管理水平低, 对病虫害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往往不能对症下药, 严重影响植株生长, 削弱生理生化作用, 影响光合产物的合成, 阻碍产量的增加, 甚至造成严重减产。

3 低产茶叶的改造措施

3.1 垦复除草, 改善土壤状况

油茶垦复能大大促进油茶的生长发育, 提高产量。进行垦复, 冬季3年深挖1次, 深度在20~30cm, 要大块翻土。夏季1年1浅锄, 深度在10cm左右。树冠内浅外深;熟山浅, 荒山深。清除杂草, 疏松土壤, 并合理筑好保墒沟或作埂, 达到保土、贮水、存肥的“三保”作用。垦复方式有全垦和带垦, 坡度在15°以下的林地可采用全垦, 即林地全面翻土, 树冠外深挖20~30cm, 冠内浅垦10~15cm;坡度在15°以上的林地可采用带垦, 即按水平方向带状全垦, 带与带之间留一段不垦的草带, 垦复面6~9m, 草带宽3~5m, 并在垦带下方筑一条宽40~60cm、高20~30cm的土埂作为水土保持带[2,3]。

3.2 合理间伐, 提高光合效率

现有油茶林密度普遍偏大, 树冠小分枝少, 林相杂乱, 林内通风透光不良, 卫生条件差, 病虫害滋生。强化间伐是油茶低产改造的关键技术, 间伐要做到去劣留优, 砍除不结果、老残、病弱、发育不良的劣株, 一般保留1 200~1 500株/hm2。

3.3 增施肥料, 提高坐果率

施肥种类早春以速效氮为主, 冬季以复合肥、火烧土为主, 均采用株施, 氮肥每株施0.15~0.20kg, 复合肥可多一点, 火烧土每株15kg。庆元县不少油茶林缺磷缺钾, 应在花前、果前增施过磷酸钙或钙镁磷与火烧土混合发酵肥, 每株用量0.25kg, 效果显著。为进一步提高坐果率, 还可于幼果期叶面喷施叶面宝、多效哇、碧全等, 对油茶和套种的粮油果蔬作物都有明显增效。

3.4 整形修剪, 改良树体结构

据试验, 在其他措施相同的情况下, 通过整形修剪, 油茶产量可提高20%~30%。采取因树修剪、因枝作形、剪密留稀、去弱留强及大年轻剪、小年重剪的方法, 在每年采果后至翌年树液流动前, 剪除病虫枝、枯枝、过密枝、重叠枝、寄生枝、细弱内膛枝、地脚枝、徒长枝和下垂枝等, 形成清枝亮脚、通风透光、内外开花、立体结果的圆头形和自然开心形树冠。

3.5 加强病虫害防治

油茶病害主要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软腐病、油茶煤污病。虫害主要有油茶尺蠖、油茶蓝翅天牛、油茶象虫。防治时应贯彻“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方针, 即采取以营林为基础, 生物防治与药物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一是油茶林要加强抚育管理, 改善生态环境。二是要保护好瓢虫、寄生蜂等天敌, 开展生物防治[4]。三是进行化学药物防治。

参考文献

[1]陈勇.油茶新造林与低产林改造技术刍议[J].湖南林业科技, 2007 (3) :75-76.

[2]陈植誉, 朱毅.怎样更新改造低产油茶老林[J].广西林业, 2002 (2) :28.

[3]何传宪.改造低产林是发展油茶的重要措施[J].林业资源管理, 1986 (6) :74-76.

中低产林现状 篇5

山茶果全身是宝, 山茶油含有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达90%以上, 比号称“世界油王”的橄榄油高6.5%, 有丰富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17种氨基酸、6种维生素, 有“东方橄榄油、油中珍品、长寿油、美容酸”的美誉[3]。它还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 可抑制和预防冠心病。是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生物医药、生物饲料、生物农药、轻工等多个行业的重要原料。

油茶资源十分稀少, 除我国之外, 在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有少量分布。我国是世界上油茶品种最多、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的国家, 油茶林种植面积近400万hm2, 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安徽、贵州、河南、湖北等省份, 广西油茶林种植面积约40万hm2, 约占全国的10%。

油茶是耐瘠耐旱的长寿深根性树种, 有“瘠土明珠”的美称, 非常适合在山区种植, 成为很多山区农民生产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普遍管理粗放, 只取不予, 长期自然更替, 导致品种混杂、良莠不齐, 老、劣、病残株多, 油茶单产低、效益差。分析油茶林低产原因, 对已老化的油茶林进行低产改造, 提高油茶产量产值, 对提高山区农民的收入、推进油茶的产业化发展, 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现将油茶低产原因和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 油茶林低产原因分析

1.1 种质遗传分化严重, 良种水平低

现有的油茶林大部分是建国前和建国后20世纪50—60年代营造的, 都是老品种, 而且遗传分化比较严重, 良莠不齐, 树龄太大, 过于衰老, 产量不高。最近几年由于政府的引导, 也引进了一些新品种, 但总体来说良种水平还很低。

1.2 林地荒芜

油茶林地荒芜是油茶低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油茶林多年丢荒, 杂草灌木丛生, 有的一经丢荒, 除杂草灌丛外, 部分高大乔木侵入, 变成混交林, 这样对油茶林的通风透光条件、肥水供应以及病虫害的防治产生不利影响, 使油茶产量下降。

1.3 疏密不均, 林分结构不合理

现有油茶林密度一般都比较大, 为3 000~4 500株/hm2。但有的过分稀疏, 或密中有疏, 或疏中有密, 疏密不均是造成单产低的重要原因。

1.4 多代同堂, 株产果相差大

现有的油茶林, 特别是老油茶林区, 多为异龄林或异源林, 林分层次多, 密度一般都比较大, 单株之间产量相差极大。在一些时间内, 一部分植株在生长, 一部分植株进入盛产期, 一部分植株衰老死亡, 经济植株始终只占一部分, 全林总产量很低。

1.5 林分衰老, 更新能力差

现有油茶林中, 大部分为建国前营造的, 即使建国后造的林, 由于长期丢荒, 养分不足, 树龄过大, 也造成早衰, 无论是老产区, 还是新产区, 衰老林分较多, 致使产量下降。

1.6 病虫害比较严重

有些地方由于炭疸病、软腐病、金龟子、茶叶虫梢蛾等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 造成减产, 产量低。

1.7 农民生产技术水平不高, 管理粗放

由于山区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生产技术水平落后, 加之管理较为粗放, 经常出现广种薄收的现象。

2 油茶低产林改造的主要技术措施

2.1 清理林地, 深挖垦复

把杂灌杂草清除干净, 并挖除老劣及历史病株 (挖除之前要逐株作出标记) , 然后全面垦复1次。垦复时间在冬、春 (12—2月) 进行。垦复时要“外深内浅”, 即树冠外围挖深20~25 cm, 树冠内围从外往内浅挖15~10 cm。垦复时可把杂草埋入土中。以后每年浅锄1次, 深10~12 cm, 每隔2年深挖1次。对于坡度较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林地, 垦复时要注意修筑小平台, 以茶树为中心修成半圆形反倾斜的小平台。根据农民的生产习惯, 边采果边补种, 株行距排列不一, 应尽可能连成水平带, 不能连成带的, 按实际情况, 将若干株连成一条带或做成小平台[3]。

2.2 密林疏伐

过密 (郁闭度0.9以上) 的油茶林透光透风差, 引起病虫多、弱枝多。因此, 对过密的油茶林, 在林地清理的同时进行疏伐。疏伐的对象是树势弱的过密枝, 使植株之间枝叶不重叠、不拥挤, 保持合理的透光度 (郁闭度0.7~0.8) 。疏伐可分1次伐和2次伐。1次伐是一次性将整株伐除;2次伐是头年先伐去一半严重拥挤的主枝, 留一半主枝结果, 收果后再将整株伐完。

2.3 合理追肥

追肥原则是大年以磷肥为主, 小年增施复合肥;秋冬季以有机肥为主, 春夏季以速效肥为主[4]。就田阳县的条件, 一般于3月和7月初各追肥1次。3月追施磷肥300~375kg/hm2、钾肥150 kg/hm2、氮肥150~225 kg/hm2;7月追施磷肥375~450 kg/hm2、钾肥150~225 kg/hm2、氮肥225~300 kg/hm2。追肥方法是沿树冠投影外围 (坡度大的是外围上坡方向和两边) 开深15~20 cm、宽25 cm的浅沟施入, 并用土覆平。

2.4 整枝修剪和砍寄生枝

以疏剪为主, 原则是剪密留稀, 去弱留强。将病虫枝、寄生枝、徒长枝、过密弱枝、根 (蔸) 萌发枝、细弱内膛枝、下垂枝从分枝基部剪去, 只留健壮、分枝角度和方向合理的枝条, 使枝条分布均匀, 形成合理的树形。

2.5 稀林补植

经过林地清理和砍除病残株后, 如果出现林中空地 (10~15 m2) , 采用良种大苗 (高50 cm以上并有分枝) 补植。补植挖大坑70 cm×70 cm×60 cm, 每坑施土杂肥10 kg作基肥。栽植时要苗正根舒, 踏实泥土。

2.6 老残林萌芽更新

对粗放经营、树体衰老的老残林, 常规技术综合改造潜力不大的, 采用萌芽更新改造。

2.7 砍伐老残树

在1—2月用利刀利斧把老树沿平地面砍除, 后连同清理的灌木杂草一起烧掉。砍老树时, 注意砍口不要撕裂。

2.8 深挖全垦

砍伐老树并烧掉林地清理物后, 进行全面垦复, 垦深15~25 cm, 离根蔸近浅远深。

2.9 留芽除萌

开春后, 老树根蔸会抽生很多萌芽条, 只选留相反方向地2条健壮萌芽条作培育枝, 其余全部除去。另外, 如果原来单位面积蔸数过多、过密的, 可挖除少量根蔸, 保留1 200~1 500株/hm2即可。

2.10 蓄水保土

在油茶林行间, 沿环山水平方向开挖竹节沟, 沟底宽50cm、深40 cm、长1~2 m, 定时清沟, 进行蓄水保土, 为丰产营造良好环境。

2.11 改良土壤

间种绿肥、肥田萝卜、黄瓜、黄豆等经济作物, 多施农家肥、沼气液等培肥土力, 进行土壤改良。

2.12 加强病虫防治

用1%波尔多液、多菌灵、百菌清等防治炭疽病、软腐病。通过在林下养鸡的方式防治金龟子。用40%乐果、80%敌敌畏乳剂1 5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3 000倍液或50%巴丹粉剂1 500倍液防治茶叶虫梢蛾, 喷药时务必将有虫斑的叶背喷湿。

2.13 适时采收

根据广西的气候条件, 在每年的11—12月采收为宜, 采收过早会影响产量和茶油品质。

摘要:分析油茶林低产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 总结出山区适宜推广的低产林改造技术, 以期推动广西油茶的产业化发展, 为其他地区油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低产原因,改造技术

参考文献

[1]唐津平, 黄永康.发展前景广阔的油茶[J].大众科技, 2008 (3) :99-101.

[2]高瑞龙, 姚克平, 陈鼎源.油茶优良无性系栽培技术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6, 14 (2) :30-34.

[3]兰祥光.茶油——食用油的佳品[J].中国检验检疫, 1999 (4) :44.

油桐低产林改造技术 篇6

关键词:油桐,低产林,改造技术

油桐属大载科、油桐属植物, 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木之一。作为全国油桐主要产区之一的白河县, 具有悠久的油桐栽培历史, 全县15个乡镇均有油桐生长, 尤其在海拔700m以下低山河谷地区是油桐生长的最适宜地区, 面积集中、产量较高。20世纪80年代油桐面积达1万公顷, 年产桐籽3 265t, 桐油650t, 成为白河县的支柱产业, 被白河人民誉为“油桐一大宝”。但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 油桐的生产经营粗放, 品种混杂, 生产技术落后, 产量低而不稳, 经济效益无法正常体现, 尤其在20世纪末期桐油市场疲软, 桐油价格跌入低谷, 锉伤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 部分桐树被砍毁。大面积桐林无人管理已老化、品种退化成为低产低质桐林。现阶段油桐被列入生物质能源开发项目, 为了充分开发这一传统资源, 白河县在开发油桐资源的生产建设中, 从改善油桐立地条件入手, 对油桐林实施土壤改造、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老劣树更新等综合技术措施改造, 经过3年的低产林改造, 使油桐产量由改造前的204kg/hm2增加到318kg/hm2, 增长幅度达55%。

1 油桐林立地条件改造

白河县桐树多生长在山坡地, 土壤贫瘠, 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改变油桐林立地现状, 可通过垦复、砌坎等措施进行土壤改造。垦复分冬挖、夏锄。冬挖于10月至翌年3月进行, 深度为20~25cm。2年进行1次。夏锄每年7月进行, 深度为10cm。砌坎视桐林地势、坡度进行, 具体分为条坎和穴坎, 条坎即通过砌坎, 将林地顺坡修整成梯田式, 田面宽2.5~3.0m;穴坎即挖长1m、宽0.5m、深0.25m的鱼鳞坑。外沿砌坎。

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是实施综合措施的关键。在施肥中, 根据土壤及树体因素, 分春、夏、秋3季, 农家肥与化肥混合施用。在果实成熟后, 结合冬垦。施冬灌肥, 环状开沟施入, 以农家肥为主, 施农家肥22.5t/hm2, 再施尿素450kg/hm2。春季于3月上旬, 桐树开花前期, 施花前肥, 施尿素450kg/hm2。夏季于4~5月, 果实形成期, 施保果肥, 施磷钾肥450kg/hm2。

3 老树更新

3.1 截枝更新

截枝更新应根据树的生长情况分别进行。对于20年以上结果能力衰弱的老树进行截枝更新, 在冬季休眠期或树液流动前的1~2个月, 将桐树主干2~3级以上的分枝全部剪除;枝条萌生后, 每个枝桩选留2~3个健壮的新生枝条, 其余萌生芽全部抹除, 以免浪费树体养分;同时, 做好水肥管理, 以促使其复壮、恢复结果能力。对土层极薄、树势生长十分衰弱及被病虫严重危害的老弱桐树, 因截枝后无力恢复树势和更新结果, 不宜截枝。

3.2 良种更新

引进优良品种 (如对年桐, 结实早、见效快) 建立示范基地, 进行良种推广工作, 改造老劣桐林, 使品种结构更加合理, 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在造林前一个季节进行, 整地方式为局部, 方法为穴状整地, 规格为60cm×60cm×50cm, 为防止水土流失, 坑下部进行砌坎, 采用三角形排列, 底土表土分层及时回填。采用人工植苗造林方法, 在当年秋季和翌年春季进行造林, 株行距为3.0m×3.5m, 密度为900株/hm2。造林后每年都要进行抚育, 其主要措施为在树周围1m见方内除草施肥及病虫害、兔害防治等。

4 病虫害防治

在油桐生产中, 由于经营水平低下, 耕作条件差, 桐树树体衰弱, 很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 其中以油桐橙斑白条天牛危害最为严重。油桐橙斑白条天牛以幼虫蛀杆和成虫啃食嫩枝为主, 据调查, 桐林受害严重年份被害面积达32.34%, 平均有虫害率18.82%, 最高达35.00%, 每年损失桐油250t, 产值百万元, 防治橙斑白天牛成为发展油桐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应采取综合防治方式, 防治工作不漏块、不漏株。

4.1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依附油桐干基休息、产卵的习性, 进行人工捕捉和放置粘虫胶, 扑捉成虫;发现树干基部有产卵痕, 可采用小刀刮除虫卵;发现树干有胶液渗出, 可采用铁丝钩杀幼虫。

4.2 化学防治

采用磷化铝片、40%氧化乐果、80%敌敌畏原液制成毒杄, 堵塞油桐橙斑白条天牛虫孔, 消灭幼虫;用敌敌畏、氧化乐果500~1 000倍液喷雾, 杀灭成虫;用石灰1kg、盐0.5kg、敌百虫0.1kg对水10kg, 进行刷干, 防止成虫产卵或杀灭虫卵。

参考文献

[1]黎祜琛.油桐低产林改造与早实丰产[J].林业实用技术, 2003 (10) :16-17.

[2]曹志勇.我省油桐生产的出路[J].经济林研究, 1999 (4) :73.

[3]龚榜初, 蔡金标.油桐育种研究的进展[J].经济林研究, 1996 (1) :51-53.

[4]张东安.发展油桐生产、加速山区建设[J].经济林研究, 1999 (4) :99-101.

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篇7

云南省是西南高山区油茶发展的重点省之一,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荒山资源较多和劳动力富余, 云南省委、省政府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计划发展油茶66.67万hm2。云南省现有老油茶林3.47万hm2, 处于荒芜状态, 年产油茶籽1万t左右, 产值1亿元, 平均产值仅2 835元/hm2, 单产低、效益差。如果能通过科学改造, 提高老林产能, 既使油茶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 又让群众真正体验到油茶种植的价值所在, 为推动油茶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1]。基于此, 云南省林业科学院广南研究站2004年开展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 在广南县莲城镇东峰水库边设立改造试验地。现将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总结如下, 以供气候相似区参考。

1 低产林改造试验地基本情况

低产林改造试验地设在广南县莲城镇东峰水库边, 面积为20 hm2。广南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处于西南边陲, 是云贵高原向桂东延伸的斜坡地段, 属于滇东南岩溶山原, 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4°30′~105°36′, 北纬23°29′~24°28′。境内气候为高原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温和, 年温差较小, 昼夜温差较大, 无霜期长, 日照比较充足。年均降雨量为1 056.5 mm, 雨季在5—10月, 旱季在11月至翌年4月, 雨量多集中在6—10月, 干湿季节比较分明, 四季区分不明显, 相对湿度为70%~80%, 年平均气温为17.1℃, 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分别为39.5、-8.1℃, ≥10℃积温为4 651.7~6 822.9℃。年均日照时数为1 857 h左右。初霜期一般为12月初, 于2月初结束, 持续304 d均为无霜期。试验地土质为黄红壤, p H值为6.8, 海拔高度为1 300 m。低改前油茶鲜果产量为202.5 kg/hm2, 产值仅324元/hm2, 但经过6年的努力改造, 鲜果产量达到4 725 kg/hm2, 产值达7 560元/hm2, 基本形成一套适合西南高山区低产油茶林改造的技术措施。目前, 该技术在云南省推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 实现油茶低产林改造面积达1.33万hm2[2]。

2 低产林改造技术

2.1 密度控制

油茶树是典型的阳性树种, 过稀种植浪费土地, 增加成本, 降低收入;过密, 光照不足, 结实量低, 病虫害严重, 品质差;合理的栽培密度是保证油茶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之一。油茶栽培密度是根据土地肥力、坡度、光照、品种、管理水平等方面综合确定的。油茶的株行距应略大于当地壮林油茶的平均冠幅。栽培油茶是以结果为目的, 树冠受光面积大, 生长发育越好, 产量越高。油茶的栽培密度应因地制宜。山脚土壤肥厚, 采用规格为2.5 m×3.0 m或3 m×3 m;中等肥厚和山腰, 采用规格为2.0 m×2.5 m、2.5 m×2.5 m、2.5 m×3.0 m;山顶土壤瘠薄, 采用规格为2 m×2 m、2.0 m×2.5 m的株行距是合适的。林粮间种的株行距, 采用3 m×4 m、4 m×4 m较好。零星植树, 如土埂或房前屋后种油茶, 由于阳光充足, 营养面大, 长势甚旺, 单株产量高, 可因地制宜进行栽培。油茶的种植密度还与品种和栽培管理水平有关。矮化型密植, 乔化型稀植。管理较好, 生长势好, 可稀植;管理较差, 树势弱, 应密植。

2.2 整形修剪

油茶是典型的阳性树种, 为保证充足的光照, 树形以自然圆头形、自然开心形、丛状开心形为主。由于低产改造针对的都是树龄在30年以上的老油茶林, 其基本骨架已形成, 显然无法按某一树形定位修剪, 只能做到“因树修剪、随之作形”。为做到通俗易懂, 使群众易于接受, 制定了“三锯五剪”的修剪技术措施:三锯即锯除油茶寄生枝、锯除枯枝、锯除杂灌木;五剪即剪除严重的病虫枝、剪除枯枝、剪除交叉和重叠枝、剪除细弱枝、剪除地脚萌枝。当然, 在实际修剪工作中还要注意疏除过密和旺长的枝条, 以增大油茶树受光面积和营养的平衡。

2.3 良种换接

主要是针对油茶林中的劣种进行高枝嫁接换种。换接时间为12月至翌年2月, 方法为切接。接穗选择要求:油茶品种经系统选育, 对地方的气候、海拔、土壤等立地条件适应性非常好, 而且丰产性好、出油率高, 以一年生枝条最为适宜。一是断砧和削砧。将嫁接的油茶树在离地面40 cm的光滑处锯断, 选择光滑面斜切1刀, 使切口成45°的斜面。二是切砧。在已削砧木的切口处, 从上向下纵切1刀, 长度为1.5 cm左右。三是削接穗。左手拿接穗, 选好第1个带1/3叶片的饱满芽, 先削背面, 在芽下1.3 cm处斜削1刀, 削成45°;然后翻转接穗在芽基部不超过芽处向下平削1刀, 要求削得平滑, 长为1.5 cm;最后在芽面下方斜削1刀, 切断接穗。将接穗形成层与砧木形成层对准, 插入砧木中。四是捆绑。砧木削口从下至上用薄膜条捆绑, 除芽露在外面, 其他部位都不外露, 以免失水, 降低嫁接成活率, 对砧木、接穗顶端进行密封。五是套袋。嫁接工作完成后套上薄膜袋。六是遮荫。为防止阳光直晒, 可以选用玉米壳、笋叶对折后捆绑在袋上方遮荫。

2.4 水肥土管理

油茶多种植在贫瘠的荒山、荒地上, 土壤干燥, 保水力极低, 有条件的地方1年灌5~6次水。主要是2次防寒水, 入冬后进行;花前水, 油茶开花前15 d进行;保果水2~3次, 油茶谢花20 d以后进行。土地平坦的地方注意防涝[3]。根据油茶喜钙 (土壤含砂量在50%~60%的地方往往是丰产林区) 、磷、钾、微酸性土壤等特点, 通过土壤测定, 制定完善的施肥技术方案。一般对于成年树, 每年施肥量在2 kg左右, 氮∶磷∶钾∶钙为4∶3∶2∶1。3月施氮肥, 有利于增强树势, 促进新梢生长;5—6月施钾肥, 有利于新梢花芽分化, 提高花芽形成质量;8—9月施磷、钙肥, 增强抗性, 便于油脂转化和物质积累。土壤管理是油茶低产改造的重要环节。一般要对油茶林全垦, 做到冬挖夏铲, 要做到塘垦。挖地20 cm以上, 捡出大石块, 除草要做到除早、除小、除了, 经常要保持土松草净。对贫瘠的土地要进行改良, 如种绿肥、豆科作物、铺草等, 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5 保花保果

影响油茶落花落果的因子较多, 如恶劣的天气、经营管理水平差、油茶自花授粉能力弱、栽培品种单一等, 因而要根据情况具体实施。做到旱时补水, 涝时排水;加强栽培管理水平, 如合理修剪、适时施肥等;5个以上花期一致的优良品种混栽, 可保证相互进行授粉;油茶是典型的虫媒花, 要经常观察昆虫的活动情况, 必要时进行放蜂;油茶花期较长, 每隔30~40 d喷洒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 可大大提高坐果率。

2.6 油茶病虫害防治

油茶炭疽病的发病部位主要是果实、叶、枝和树干, 危害特点为果实开裂、果实和叶片大量脱落、枝条枯死、树干溃疡等, 严重时整个植株干枯死亡, 影响树体生长和茶果产量。发病症状为果实、枝叶上有红褐色小点, 后渐渐扩大为淡褐色病斑, 呈不规则的轮纹状, 后期病斑上有黑褐色小点。一般在5—8月的高温高湿季节易发, 尤其在7—8月是发病高峰期, 成林在8—9月表现有大量落果落叶, 大树嫁接换冠时也可在树干上发现病斑。防治上, 注意抗病性育种, 要求选育的良种果实自然感病率不超过3%;综合利用营林措施, 减少病源, 增强树势等;苗期预防于多发季节定期喷施1%波尔多液, 发病早期防治可用50%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4]。

油茶软腐病主要发生部位为果实、叶、芽和梢, 危害特点是大量落叶落果, 芽梢枯死, 一般成片发生, 如遇连续阴雨天气蔓延速度加快。其发生受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 病菌近距离传播主要是以风雨为媒介。发病高峰期一般在3—6月和10—12月。在南方苗期可全年发病, 导致苗木落叶后成片死亡, 危害最大。防治上, 主要采取营林管理措施, 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预防药剂为1%波尔多液, 防治药剂选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

油茶根腐病对油茶一年生苗木危害较大, 于苗木根颈部侵入, 患部组织表现为初期褐色, 后着生白色绵毛状物 (菌索) 。苗木受害症状为根部腐烂、叶片凋落, 最后死亡。该病在4—5月和9—10月多发, 重病株多在7—8月死亡。p H值为4, 尤其是土壤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 利于病菌繁殖, 且其可以在感染部位和根部土壤越冬, 通过伤口或幼嫩表皮侵染。防治上, 清除重病株, 以熟石灰拌土覆盖, 或用50%退菌特、50%多菌灵等浇灌根茎处。

害虫防治上, 主要是根据不同种类使用不同化学药剂。如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食叶害虫, 可在害虫2~3龄选择使用90%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等;防治蚜虫和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 选择使用40%乐果乳油或氧乐果乳油;防治茶梢蛾和茶蛀梗虫等钻蛀性害虫, 可在成虫盛发期、卵初孵化或幼虫转移蛀梢盛期, 选择使用40%氧乐果乳油等。应轮流使用化学药剂, 以免害虫产生抗性。油茶籽蟓甲对油茶果实危害极大, 其成虫在油茶幼果期用针式产卵管把卵产在果实内, 待果实成熟采收后, 遇适宜的温度幼虫取食种子后打孔钻出, 为防止农药污染和残留, 只能采用物理防治。

2.7 果实采收

油茶可分寒露籽和霜降籽2种, 要根据品种进行适时采收油茶果实, 采得过早, 油茶尚未充分成熟, 茶籽重量减轻, 油脂转化率低, 影响经济效益;采得过晚, 茶籽从果实中落到地上, 造成经济损失。最佳采收时间是油茶果实阴面转黄、树上部分果实开裂时。油茶果实采回后, 要在不能被雨水淋到的地方堆放, 厚度不能超过20 cm, 以防升温种子变霉, 待果实开裂后取出茶籽, 然后在太阳光下晒干即可出售[5]。

3 结语

油茶低产林改造是一套综合性的技术措施, 包括密度控制、良种选择、穗条选择、嫁接时间与方法、整形修剪、土壤管理、配方施肥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面技术集成。从油茶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分析, 在油茶修剪、土壤管理和施肥方面, 总结出“三锯五剪三施肥一垦复”的技术措施, 由于简单易行, 目前在云南省已得到广泛应用。

摘要:油茶的低产低效是阻碍油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解决高原山地低产油茶林改造技术问题, 促进老油茶林增质增效。2004年来, 通过开展油茶低产林整形修剪、良种换接、保花保果、配方施肥、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研究, 并用研究成果进行油茶低产林改造, 产量从改前的产鲜果202.5 kg/hm2, 产值324元, 提高到产鲜果4 725 kg/hm2, 产值7 560元/hm2, 产量和产值提高了23倍。2009年以来, 用此技术在云南省文山州共推广改造油茶低产林1.33万hm2, 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

参考文献

[1]俞顺利.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措施[J].安徽林业, 2010 (1) :40.

[2]高艳雄.油茶低产林改造技术[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20) :22-23.

[3]陆原.油茶低产林改造[J].中国林业, 2010 (1) :54.

[4]赖文安.油茶低产林改造综合技术措施[J].中国林业, 2008 (23) :43.

中低产林现状 篇8

1 注重科学的操作方法

中低产林改造要按照省、市的总体部署, 依据全县森林资源状况, 着重遵循以下几点来开展工作:

1.1 坚持“适地适树、特色高效、高产畅销, 先易后难、龙头带动、群众联动大连片、高规格、高标准”的原则

综合考虑海拔、气候、土壤、交通、水利等条件, 结合本地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合理编制中低产林改造规划, 进一步明确改造区域、改造内容、改造目标、改造进度及责任要求, 规划设计队要及时抓好规划设计说明书的制定。

1.2 严格上报审批程序, 充分尊重林农和业主的意愿, 落实实施主体, 科学合理、依法有序地推进中低产林改造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中低产林改造的积极性, 把林产业做成富民、惠民的大产业。坚持把中低产林改造与林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坚持把中低产林改造与林业项目实施结合起来, 坚持采取政策优惠、技术支持等方式, 鼓励和引导企业及大户通过租赁、承包、联营、等形式投资中低产林改造, 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改造, 走出一条“龙头带动型”的中低产林改造路子。

1.3 中低产林改造政策性强, 要坚持讲求方法、搞好配套、抓好结合、强化监管

要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配套, 抓中低产林改造解决的是发展问题, 必须进一步巩固、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 把林农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延续到中低产林改造中来, 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成功的经验运用到中低产林改造中来, 促进中低产林改造工作顺利推进。要与试点工作相衔接, 要按照以点促面、培植典型、整体推进的思路, 认真总结试点经验,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合理确定改造方式, 全面推开中低产林改造工作。

要与搞好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发展壮大林产业结合起来, 做到兴林富民。要与培育市场主体, 健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结合起来, 搞好高效、低成本、优质的服务, 促进林产业健康发展。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 严格实行凭证采伐制度, 确保不出现乱砍滥伐、不随意改变林地用途、不造成新的大面积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 决不能“借中低产林改造之名, 行采伐林木之实”。要依法、依规、依中低产林改造技术规程及经批准的作业设计进行监督管理, 对违法采伐、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要处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乡 (镇) 要在县下达的采伐限额中优先安排中低产林改造所需的采伐指标, 专项用于中低产林改造。

1.4 加强领导, 真抓实干, 确保中低产林改造取得实效

各级各部门要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要采取多种形式, 利用多种方式, 宣传中低产林改造各项政策措施, 广泛动员。通过算经济帐、对比帐, 调动群众参与中低产林的积极性, 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全民改造、全民受益”的良好工作氛围。转变工作作风, 各级各部门要派出科技人员深入林间、地头, 实地检查指导, 为中低产林改造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强督促检查力度, 严格考核奖惩, 确保中低产林改造取得实效。

2 结合实际, 措施得当

中低产林改造要紧紧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开展的中低产林改造研讨班研讨内容, 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切实把中低产林改造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结合市中低产林改造工作座谈会议精神, 着重抓好以下6点工作:

2.1 认真对照检查, 进行整改

根据江城县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改造中出现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措施, 科学合理地确定改造范围和对象, 真正把低产低效林纳入中低产林改造中来。同时, 要加大对皆伐性更新改造地块的检查, 对不按规划设计或设计不合理的地块要全面停止或调整地块或更改作业设计, 可调整进行多种混交模式和进行多种改造方式进行改造。对大面积更新改造地块, 混交比例原则不低于30%, 防止改造后出现大面积的人工纯林, 改造地块根据实际情况, 能混交的尽量混交。

2.2 加大宣传, 强化政府行政力度

首先, 突出宣传林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点突出林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其次, 要加大宣传, 强化政府行政力度;再次,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 达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潜移默化的效果, 掀起全县造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各乡 (镇) 要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分工负责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2.3 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

要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要坚持良种良法、科技先行;要坚持定向培育、集约经营;要坚持适度规模、相对连片;要坚持政府推动、群众自愿;要坚持生态优先、三大效益统筹兼顾。

2.4 围绕产业, 科学规划

要充分借鉴广西林业发展的成功模式:一是企业租赁林地, 自主投资经营, 拥有100%产权造林。即由造林大户或企业直接与林权所有者签订林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按约定支付林地使用费, 造林后, 业主有100%的林木所有权, 同时拥有林地使用权;二是土地入股参与分红造林。林农以土地入股, 企业出资金入股并负责经营管理, 约定采伐后的分成比例方式。企业聘用出土地入股的农户参与造林, 经营管理活动, 使农户获得比较可观的劳务收入, 农户即解决了就业问题, 也有长远的收益;三是“租金+分成”造林。采取林农以林地入股造林分红, 企业支付部分租金的方式, 在造林失败后, 林农在没有分成的情况下, 也能得到部分租金收入, 实现收入的“双保险”;四是收购造林 (订单林业) 。企业为林地使用者提供造林资金, 林地使用者造林后, 到采伐期限按照约定的数量向企业提供木材, 超过约定产量部分的收益由造林者享有;五是“公司+基地+农户”造林。由公司向农户提供种苗, 化肥等造林物资。采伐时, 企业按照市场价格向农户收购木材, 木材款价扣除提供的物资成本后支付给农户。农户只要有林地就可营造自己的丰产林, 解决有土地无资金的难题。通过多种模式, 使山林向大户和龙头企业适度集中, 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子。要考虑引进一至两家有资金、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分2步发展林产业, 首先在保证江城县中密度纤维板产业发展的前提下, 引进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 充分利用中低产林改造采伐出的木材, 精深加工, 提高附加值, 增加林农收入。其后, 要引导林农、企业、林业经营者在中低产林改造中种植速生丰产的工业原料林, 待工业原料林基地达到一定规模后, 建设年产30万t的纸浆厂, 形成林板、林纸产业链, 真正做强做大江城林产业。

2.5 强化技术指导, 提高服务和监督

一是要围绕全县林业结构调整, 整合支农项目, 将中低产林改造与山区开发结合起来, 优先满足山区改造, 对实施改造项目的林地, 在确认、审查及林木采伐审批等工作环节主动配合、积极支持林农。二是林业部门要加强种苗基地建设, 培育良种壮苗, 加强对中低产林改造全过程的业务指导和服务。采伐时, 加强采伐管理的指导;造林时, 加强对树种选择、造林模式、造林技术的指导;造林后, 加强对病虫害防治、修剪、整形等的技术指导, 努力提高林业科技的贡献率, 防止在改造中出现用材林不长干、经济林不结果的问题。林业主管部门切实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争取实现中低产林改造“五个确保”:确保不出现乱砍滥伐;确保现有林地能还林;确保不造成新的大面积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确保林地利用由低效变高效;确保大地增绿、林业增效、生态增量、农民增收。

3 结论

进一步加快推进江城县中低产林改造步伐, 对林业发展, 林农增收意义重大, 只有高度重视中低产林改造工作, 认真研究,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才能实现林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县中低产林改造步伐, 就成了摆在了县委政府和林业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中低产林改造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工作的一个重点。文章阐述了如何加快推进江城县中低产林改造步伐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一要注重科学的操作方法。二要结合实际, 措施得当。通过加大宣传, 强化政府行政力度, 并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规划, 强化技术指导, 提高服务和监督力度, 抓住造林有利时机, 采取扎实有效措施, 才能切实加快推进中低产林改造。

毛竹低产林改造及效益分析 篇9

1 改造技术措施

为便于对改造技术措施的结果分析我们在皇佑笔林场和南礤镇白水村分别设置了四个对照区作为对比试验, 对照区内不作任何的改造措施, 下面将改造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1.1 加强土壤改良和肥培管理

加强土壤改良和肥培管理是毛竹材用林的主要丰产技术措施。可以大大改善毛竹生产条件, 促进竹林丰产。其要点是: (l) 垦复。每二年一次, 主要是对需开发的材用竹林特别是中心区, 要进行全面垦复, 坡度小、土壤疏松的可以全垦, 深度在20公分左右。陡坡、土壤板结的可以进行带状垦复, 条宽1米, 深度在10公分以上。结合垦复挖除“三头”和清理“三鞭”。即挖除石头、树桩头、竹老蒲头;清理挖掉老竹鞭和霉烂鞭, 埋好浮鞭。垦复的时间以阳历7~8月为宜。 (2) 施肥。每二年一次, 在进行垦复的同时施放毛竹专用复合肥40~60公斤, 有条件的地方, 特别是立地条件差的竹林, 每年至少结合挖笋和砍竹施二次肥料, 即在出笋前或挖笋时, 可以每亩施氮肥15~20公斤, 也可以在挖退笋时上山一担家积肥, 下山一担笋, 能保证多出笋多成竹、成大竹。

施肥方法有: (1) 竹兜施肥:在砍伐毛竹时可以用钢钎在竹兜打洞放入一把碳铵, 既可促进毛竹鞭根生长, 又可提早烂掉竹蒲头。 (2) 条施:在陡坡立地条件很差的竹林, 在冬季可以开条沟施化肥, 以促进来年多出笋多成竹。 (3) 撒施:结合锄草松土, 均匀撒施, 并将其翻入土中。 (4) 穴施:在竹林中挖穴, 将肥料施入穴中并用土覆盖。

1.2 合理留养

在材用竹林经营中, 要做到“退笋一支不留, 活笋好笋一支不挖的原则。要认真抓好挖退笋工作, 对水、病、虫退笋要坚持一支不留、全部挖掉。同时也要进行合理留养, 对出笋过密的地方, 也要疏掉一些个劣的笋, 分布均匀, 每亩40株以上。通过合理留养、疏笋养竹, 能使材用竹林能出大笋成大竹, 多出笋多成竹, 丰产优质。

1.3 合理砍伐

(l) 砍伐时间:大小年分明的竹林, 最好二年砍一次, 即在大年的白露 (十月) 至小年惊蛰 (4月) 下一年度不砍。若需每年砍一次, 即一次在大年的白露 (十月) 至小年惊蛰 (4月) ;另一次在小年的白露 (十月) 至十二月底。切忌砍“杨梅红”, 即不能在夏季砍竹。

(2) 砍伐竹龄。可根据不同立地条件确定砍伐竹龄。一般留1-7年竹最好是留1-9年竹, 砍伐五度以上和部分四、五度竹, 不留10年以上竹, 在林中空隙地要适当留一点8-9年竹, 避免砍后形成大空档, 砍伐后保持每亩150~200株立竹。在砍伐过程中, 还要坚持做到“四砍四不砍’的原则, 即四砍:砍病竹、枯梢竹、弱竹、倒竹;四不砍就是冷刀不砍, 青皮竹不砍, 空档竹不砍, 不在砍伐季节坚决不砍。

(3) 砍伐量的确定, 原则上大小年竹林两年砍伐量的总和 (度) 不超过度 (年) 生长量, 要尽量少砍一点, 要留有余地, 砍伐竹株大小要根据竹林的自然状况, 要合理, 不能只砍大竹, 不砍小竹和次竹, 要在株数和重量上保持平衡一致。

1.4 改“大小年”经营为“花年”经营

根据以往经验结果表明:花年竹林比大小年竹林平均竹林产量可以增加20~25%。因花年竹林每年都能出笋成竹, 能提高竹林的立竹数, 从而增加了叶面积指数。同时花年竹林能错开换叶时间, 较能充分利用太阳光能, 生长更多的有机物质, 提高竹林产量。大小年改为花年的措施, 主要有以下六点: (l) 要选好竹林, 一般要选1、11级好竹林即立地条件优越, 地势平坦, 土壤深厚, 肥力高的竹林。 (2) 改造初期对大年竹林要加大砍伐强度。 (3) 小年要尽量做好留笋养竹。 (4) 大年要及时进行疏笋养竹。 (5) 对小年竹要减少砍伐量。 (6) 增加施肥量, 增加竹林的立竹度。

2 投资概算

(1) 林地清理:每亩4 0元; (2) 垦复或开沟施肥每亩80元; (3) 每亩施用复合肥50公斤, 按每吨3000元计算 (含运费) 每亩肥料费1 5 0元; (4) 养笋护笋费每亩1 0元。 (含号竹人工费) 。

合计当年每亩投入280元。第二年只投入养笋护笋费 (含号竹人工费) 。每二年抚育施肥一次。则平均每年每亩投入为145元。

3 结果与分析

2009年4月我们对皇佑笔林场和南礤镇经过低改林分与对照区作进行设定20m×20m标准地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下表:

按我县情况一般成林竹林采伐为“砍七留六”, 根据上表可计算出毛竹林每年平均毛竹产量, 根据现市场价65元/百公斤, 则可计算出每亩竹材年产值, 见表2。

从两试验地各调查样地毛竹生长情况 (表1) 可以看出, 改造后的竹林与对照竹林各项生长指标都得到提高。由此可见通过加强科学管理, 采取清理林地、抚育垦复和合理施肥等改造措施, 能够改善毛竹的生长环境, 提高发笋率;同时可以提高毛竹质量和产量。

在立竹度、竹高、胸径、竹产量4个主要生长指标上, 改造林分比对照林分均有不叫程度的增益, 从各试验地的调查结果来计算单位面积平均增益分别是19%、30%、25%、104%, 增益效果非常显著, 从而增加了经济收入。

从投入与产出情况统计表 (表2) 表明:通过较少的投入能够获较大的收益, 投入与产出比平均为1∶2.3, 经济效益极可观。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两试验地毛竹低产林改造后的林分各项指标均得到提高。可见通过加强科学管理, 采取清理林地、抚育垦复和合理施肥等改造措施, 能够改善毛竹的生长环境, 提高发笋率;同时可以提高毛竹质量和产量, 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 收益高的措施, 对提高农民收入、林业增收效益明显, 可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低产林现状】相关文章:

中低产林05-02

中低产茶园改造技术05-27

中低强度07-30

中低渗透09-05

小学中低年级06-27

中低品位磷矿08-13

中低年级学生评语07-01

中低收入阶层06-27

中低年级学生评语五05-27

中低强度混凝土05-27

上一篇:消防通信与计算机管理下一篇:视音频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