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

2024-08-19

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精选九篇)

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师,智慧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艺术。教师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用心、致力、善诱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需要,也体现了匠心和智慧。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魅力,多运筹帷幄让学生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能使得课堂在不断生成中展现其特有的活力。教师活化教学智慧对丰富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有效性起到一定的内在驱动作用。

一、突出学生认知好奇优化导入,吸引注意 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入情入理的氛围中有效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动力,应根据学生英语学习认知需要,多以新颖的教学导入法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从而使得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动力。

按照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以教材的活化来找出学生认知的问题和不足,能在有效帮助他们开阔视野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按照课程教材内容,多从学生认知趋同点和兴趣点出发,通过有趣的故事、有意义的传说等来启发学生结合教材进行思考,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多给学生自我预设调整的机会,建议他们围绕课程内容,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途径多自我寻找与教材相关的素材,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教师还可针对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多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导学方案,让他们在有针对性的预习中找到学习的途径,加深理解感知。

导入的多样化和奇异性,能使得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和激情。例如,在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 ,不妨以 “The Wonderful Greet in Rome”为题,给学生提供相关有趣的素材事例。利用多媒体播放Jenny和Daniel的角色对话,并以“What do you know from their dialogue?” 来引导学生思考,激活他们的学习激情。同时,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就“different interesting greets in the world”来引导学生主动查阅文本,以此来帮助他们主动深入阅读。

二、紧扣学生互动探究深化任务,增强体验 感

突出英语交际性,多给学生创设有话可说的任务话题,能使得他们在彼此交流中增进了解,有效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利于他们主动发现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以教材为范本,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能使得探究更加精彩。

结合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就课程知识要点,特别是重难点进行优化配置,让学生在有目标、有任务的探究中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动力,更利于他们将理解感知转化为实践运用。在指导时,教师应该以了解学生的差异发展需要为基准,多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话题,让他们能结合各自的学习能力主动查找和认真解答,从而更好加深理解感悟。多融入学生的同桌对话、 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过程,多给他们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让他们能有彼此互动交流的机会,从而更好加强理解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互动,能使得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不断调整学习思维方法,促进知识技能的生成与发展。

在引导学生互动时,多让他们参与交流协作,能使得学生的认知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在八年级下册Unit 2 Travelling的Reading A: 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建议学生以同桌交流方式,就“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Hong Kong?”和“What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about Hong Kong?”等进行互动,帮助他们从整体上了解文章主题。在此基础上,可建议学生就“What do you read from the article?”进行小组讨论, 帮助他们在彼此交流中深化理解感知,主动转变思维, 更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三、结合学生语用需求升华情境,提升综合 性

围绕学生的英语表达交流发展需要多给他们创设相应的情境,能使得他们在发展自身能力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综合性的知识。重视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多给他们身临其境的交流环境,更能够有效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

按照英语表达的实际需要,多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查找问题和积极交流,更利于体现实践性。尝试情景交流,让学生在自我选择的过程中能有效发挥自己的才能,更好加深理解感悟。运用角色模拟的方法来鼓励学生多互动交流,能使得他们在自我主动模拟的过程中主动调整思维方法,更好深化理解。多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主动适应社会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让积极交际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更好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教师读后感 篇2

教师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学是基于情境知识的活动,这种“情境知识”是实践者在对他们所工作的具体环境的回应中发展起来的,对这个情境的把握取决于外在条件的支持,更取决于教学的智慧。

2、教师知识具有显著的社会学特征,它参与对教学本文的解读,是教学意义生成的基础,具有情境性、个性化的特点,读后感《《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读后感》。它的存在使个人化的教师知识具有了合理性,构成教师教学实践的知识社会学基础,也是理解教师工作的关键。因此,问题意识的生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教师适应生活、迎接挑战的过程,同时也是获得发展的过程。还有对教师工作性质的思考、教学价值观的建立和能否准确地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还能帮助教师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视野,获得新知,锻炼能力。

教师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智慧生成与发展的过程,教学智慧是教师自己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摆脱情境在表象上呈现出来的周而复始性,避免陷入琐事之中,在两个方面做出的努力。

1、形成积极的思维方式,教师要以积极的思维方式看待自己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可能解决的那些方面,不要把被个人力所不及方面关注太多。真正对教学智慧有实质意义的是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能否与同伴进行密切合作,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会激发更高的自我判断、自我效能个人控制和对能力的自信,就更能地看到推进教学工作的各种积极因素并主动地利用和开发它,实现个人的发展。

2、使反思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也要写反思教育,还有教养笔记,每次写都会很头疼,其实多写写对我们也有许多好处,反思是教师走向专业自主的工具,是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主要是通过交流和合作,所以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善于运用反思策略持续地进行反思实践,使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和存在方式。

3、行动研究,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不可多得的有效性,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身的反思意识和能力、专业意识和能力得以确认和发展。

英语教师习得课程智慧的初步探究 篇3

【关 键 词】课程智慧;英语教师;初中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26-02

课程智慧像解脱、像天国、像启发,是一种志向,而不是触手可及的结果。[1]内尔·诺丁斯也说:“今天鼓励教师追求并运用智慧,既让人生畏又令人欢欣鼓舞。让人生畏是因为教师今天的专业生活受到严格控制,如果他连上课的内容或上课的方式都无法自己选择,那么又怎样来运用智慧呢?令人欢欣鼓舞是因为它提醒我们,如果我们获得智慧,我们就可能获胜了——追求这一过程本身就非常有价值,它给了我们工具,可以为学校教育创造更为光明的未来。”[2]

一、课程智慧的定义

贾丁说,它不是我们传递给学生的累积性知识,也不是他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或得到的平均分,但却是他们生存的能力,在世上维持生命的能力……“课程”与知识有关,我们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学生,以期他们在世上能继续生活。

亨德森、凯森合著的《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一书中把课程智慧定义为:把课程看作愿景构想和践行美好的教育旅程的微妙,复杂的挑战。

凯克斯分析了课程智慧的双重本质:“道德智慧是一种判断的能力”,但是仅仅是一种能力还不够,因为判断需要“正确”、“合理”、“公正”……在道德智慧中,合理判断的目标就是从大的生活视角来评价什么是真实或正确的……什么是美好的生活?如果有了关于这个问题总的看法,我在这一具体情况下应该做什么?这一问题中包括了两个“应该”。根据鼓励、促进、培养持久的道德生活方式价值观作出教育决策,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课程智慧。

二、课程智慧的特点

1. 合作性。詹姆斯写到:真理对于我们实际思考来说太过宏伟。即便我们的思考怎么号称“绝对”,我们都无法理解真理的全部……没有一种观点是绝对的……包罗万象的。[3]培根采用“缝被子联谊会”来描述对多元观点的开放的接受态度:“缝被子联谊会这一隐喻”……告诉我们大家其实都是自己在构建知识;知识并不是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或在我们心里就可以找到。课程智慧是在集体合作中不断获得的,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个人的智慧是小智慧。

2. 挑战性。戴维森写到:知道自己知之不多,这就是智慧。神者则称之是“初心”,是完全敞开和本真的,是一颗准备好要去接受生活的人。不附带我们任何的认识,心是空的,因此对学习和生长是敞开的。这是创新和革新的源泉、前行的关键。[4]

3. 感召性。库珀认为:神圣的感召进入我们心灵的神秘洞穴里,唤起我们的意识,使之遮蔽我们正常的日常经验,使我们与新的鉴赏水准想协调。[5]范梅南也写到,女人如何成为母亲?男人如何成为父亲?一个人如何成为一名教师?最初,人们可能只是从生物意义或法律意义上“知道”自己将成为父母或教师……真正使人成为父母或教师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一个如何像父母或教师那样生存的问题。在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过程中,在许多细微的经历中,才渐渐开始真正明白为人父母和为人师表的意义……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感召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意蕴。

三、课程智慧实践的三个镜头

1. 范式转换。课程智慧就是把学习的课程转化为实际生活实例的一些列工作。这不仅要有老到的判断,而且需要在专业取向中做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专业取向即范式转换。学科内容、自我的和社会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三维关系,他们构成3S视角,为如何应对课程智慧挑战提供了具体指导。可以说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使以上三种维度完全达到均衡的课程便是课程智慧的具体体现。但是没有哪种模式可以作为课程智慧最终确凿的指导。

2. 专业生活的方式。课程智慧没有一定之规,它无法通过一系列技术或者任务来达成。这一概念的提出唤起了古老的、神秘的人类认知传统,它必须被想象成是生存和认知的方式。[6]

3. 系统性改革。关于课程智慧实践系统的改革根植于课程开发、专业发展、组织发展和社区发展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课程开发。课程开发是对具体学习课程的设计。它最大的特征是幻想,它是一种向前的思考。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提出了“倒过来”设计,包括三步:第一步,对所期望的学生对学科“深度”理解的结果予以识别;第二步,对于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能找到可接受的证据加以确认;第三步,对学习过程和教学做出计划。[7]

(2)专业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培养能力,以参与到上述的课程开发。教育者必须发展他们的探究和教学能力,从而把学科课程转化为民主生活的具体事例。它始于之前教师教育,随后拓展到更大范围的合作、监管的活动中。

(3)组织发展。这一点被看作一种特定的合作活动,它创造本地的工作文化。舒马克和朗克尔认为包括三个阶段:①校区成员是如何交流、培养信任和良好看法,陈述冲突部分的;②关注点转向对组织生活的批判性评价;③把交流和批判性的评价转化为行动计划。[8]

(4)社区发展。它的主要目标是为前面提到的课程开发、专业发展和组织发展创建支持性“公共空间”,对大多数公众进行再教育。

四、英语教师习得课程智慧的策略

1. 勤苦好学,“吃透教材”。(杜威语)智慧的根本特征在于实践性、探索性、创造性。我们认为,英语教师的课程智慧获得的前提是要精通中外文化,了解他们的异同,以便能够清楚认识到什么内容该教,什么内容不该教。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化。

2. 行与思结合,“补充教材”。毋庸置疑,课程智慧是在课程实践中获得的。只有当教师通过课程实践,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之后,借助于概念逻辑的形式进行思维加工,将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规律,才能生成具有效能和效度特质的课程智慧。[9]

3. 融会贯通,“更新教材”。在前面积累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融会贯通、高度归纳概括的能力,一切也都讲付诸东流。英语虽然不是我们的母语,但也属于语言学科,与汉语相比也有相似之处的。教材不过是为我所用的文本,教师拥有驾驭、处置教材的主动权力。[10]

参考文献:

[1]亨德森(Henderson,J.G.),凯森(Kesson,K.R.)著.夏慧娴,严加严,王维臣译. 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6.

[2]亨德森(Henderson,J.G.),凯森(Kesson,K.R.)著.夏慧娴,严加严,王维臣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

[3]James.W. Talks to teachers on psychology: And to students on some of life’s ideals. New York: W.W.Norton.19568.19.

[4]Davidson, L. Wisdom at work: The awakening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workplace. Burdett, NY: Larson.1998.36-37.

[5]Cooper,D.A. Invitation to the soul.Porabola.1994.9

[6]亨德森(Henderson,J.G.),凯森(Kesson,K.R.)著.夏慧娴,严加严,王维臣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34-135.

[7]Wiggis,G.,& Mctighe,J..Understanding by design(Special ed.). Upper Saddle River,NJ: M- errill / Prentice Hall.2001.9-19.

[8]Shmuck,R.,& Rumkel,P..The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in schools (3rd ed). Prospect Heights,IL: wareland. 1985.

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生,需求,互动,智慧

教师教学犹如厨师烹饪,需要一定的智慧和方法,特别是满足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发展需要离不开活化教学策略, 多为学生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境,引导他们在自由探究和自然交流中展现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活力。 从课堂教学预设,设计有意义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在充满诱惑力的课堂上积极表现, 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成为学生被动应付学习的任务。 围绕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多引导他们在情景模拟中拓展延伸,更利于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一、围绕学生兴趣创设有意义导入背景

引导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更大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更利于他们增强学习动力。 创设富有有意义的导入背景, 能在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基础上,更好地丰富认知情感。

在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发展认知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文化背景,让他们带着主动探究的激情融入课堂。 了解学生的学习认知需求,从他们未知和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通过有趣的故事、有意义的传说等来激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冲动。 关注学生的差异,引导学生就英语学习中的内容主动搜索相关语言信息, 便于他们在自我探索的过程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让英语学习成为他们纵横驰骋的疆土。 设计一定的导学案,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和主动尝试,丰富英语学习内容。

有意义的导入,更利于学生在理解识记中发现更多学习的元素, 丰富思维情感。 例如, 在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2Travelling的“ Reading A A trip to Hong Kong”的教学中, 可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The wonderful Hong Kong” 和“ The special Hong Kong”, 建议学生通过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 How do you think of Hong Kong? 让他们的思维火花在情景展示中不断丰富。 同时,可结合文章表达主题,要求学生就 “ What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Hong Kong?”进行介绍,帮助他们更好地开阔视野和思维。

二、凸显交流表达设计互动化合作形式

多给学生实践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能在激发学习活力和潜能的基础上,更能使得课堂具有动态之美。 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也是他们知识技能不断丰富的过程,更利于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作用。

在教学中,以任务化引导为前提,互动化交流为载体,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和积极表达中主动发现问题,更利于他们增强理解感知。 在教学设计中,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口语交际,多给他们设计一定的学习任务,帮助他们在积极探知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丰富交流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同桌对话、 小组讨论、组间竞赛等方式进行相互合作,强化理解感知,帮助他们获得更为深刻的感知。 教师多参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引导他们在彼此协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和交流,进一步增强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合作交流来丰富教学过程,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尝试转化,更好地深化理解感悟。 像在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的“ Reading When in Rome”教学中,不妨要求学生根据Jenny和Daniel的角色对话, 尝试以“ How do you greet in Rome?”为话题进行同桌交流,强化理解感知。 在此基础上, 可建议学生就“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greeting in the world?”和“ What will you get along with others?”等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思考过程,更好地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三、通过拓展延伸鼓励情景式模拟

让学生在实践的情景中学习和使用英语,更利于他们识记运用。 多为学生创设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似的情景,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认知主动调整和交流,更能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根据学习感知,充分运用互联网、报刊杂志等资源,探寻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在创设情景中,一方面,多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思维和创造力,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调整,帮助他们从中自选喜欢的角色,引导他们在主动模拟的过程中大胆表达;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专长和需求, 主动围绕学科内容进行模拟角色对话、 表达交流,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激情表达,增强学习的信心动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独特教学智慧 篇5

【案例1】研究课堂提问艺术,引发学生深层思考

有一天课堂上,我正在讲授过去进行时的时候,学生Jack却走神了,他在看着窗外的小树发呆。我注意到这种情况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在讲解中立即插入一个问句:“What’s Jack doing now? ”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就对准了他并在笑声中回答道:“He i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他马上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脸红了起来。我继续微笑着讲课,没有过多的语言,而是用目光和他亲切地交流,他因为没有受到严厉的批评而庆幸,这时我又提问他的同桌:—What was Jack doing just now?

—He was looking at the tree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这时Jack马上专注了起来,随后我又提问Jack本人:

—Jack, what are you doing now?

—I am listening to the teacher carefully.—Good boy!

通过这三个贴近于学生真实情景的提问,激发了全班同学的好奇心;也通过提问同桌给Jack以警醒,促其专心听讲;然后让Jack本人回答了一个原来学过的简单的现在进行时的句子,使其成功地回答问题;再对其自我纠正走神的错误给予鼓励。这样不仅使学生们在会心的微笑中找出了过去进行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差别,而且还逐步促使Jack开始专心地听课。

适时而巧妙的提问,会让走神的同学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在无声的批评中纠正自己的行为;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不主动的、内向的、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为他们设计适合他们程度的问题,以便坚定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念。

【案例2】运用灵活的课堂机智,增强课堂教学应变能力

一个冬天的夜晚,我正在给学生们上晚自习讲解写作技巧,突然停电,周围漆黑一片。这种情况很少见,所以班级里一阵哗然,有些其他班级的学生甚至已经摸索着在楼道里喧哗。我镇静地让同学们坐下,并在黑暗中用非常平静的语调问道:

Can you see anything now?

What do you feel if you can’t see anything?

If you were blind, what would you need most?

If you were blind among the cars in the street, what would you feel?

If we can do something for the blind, what kind of things can we do?

学生们在一片漆黑中真实地感受到了光明的可贵,于是纷纷发言,给出了各自不同的答案。电很快就来了,可是学生们还沉浸在刚才热烈的话题中,于是我就趁热打铁,为学生们布置了15分钟自由写作。结果这次作文的效果特别好,学生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没有了以往文章的空洞。其中一篇文章写得尤为突出,If I could see, I would…在作文讲评时,我引导学生们总结出了这样的结论——真实的感受是写作最大的技巧。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6

怎么办呢?几经思量,她安排了一场师生比赛:学生拿学生尺,老师拿米尺比赛量黑板的长度,全班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结果教师利用米尺测量轻而易举赢得比赛。学生在挫败不服中,强烈激发起学习的需求。 陆老师事先通过试教,反复地推敲、研究,生成了更多的教学智慧。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前精心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陆老师能透彻地理解教材,充分地研究学生,结合学情,将创新与智慧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并在课堂操作中加以完善和发挥,实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智慧得以提升。

另一位老师在教学《去绝对值号》时,刚说完“要变号”,突然有学生怪声怪调地说:“变好?还变坏呢!”学生的插嘴使他灵感顿生,高声说:“太对了!”就是要变好,大家要记住:绝对值就像监狱,如果坏人(也就是负数)要从里面出来,就必须要变好(变号的谐音)。“ 教师在面临学生突然的发难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敏锐地捕捉到学生发难之语中的可利用因素,通过比喻、谐音产生了较好的幽默效果,不仅维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还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由此,又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课内机智调适。

课堂教学是教学智慧发展和发挥的最主要场所,尽管课前进行了充分的谋划设计,教学活动的“车轮”还是难免会“越轨”而出。

面对教学现场始料未及的危机,就需要教师“急中生智”,即不断提升教学智慧,机智地调适自己的预设,见招拆招。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王九红校长提出了教学现场调适机智的三个表现:会“接话”、善启发、妙应变。

刚刚谈了教学智慧的表现,那么如何能生成教学智慧呢?

其一,师徒结对

师父是具有较高教学智慧水平的同事,所以师徒之间既能和谐融洽地相处,同时徒弟又能获得有效的指导。教师的师德、师爱、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对教学都有潜在的影响,它们都是教学智慧的动力和监控系统,而这些并不是通过纯粹的语言方式所能够传达出的。对于徒弟教师而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说榜样的力量非常大,以至于语言文字等显性方式难以表达和传递,需要我们用全部的身心去感受、获取。

然而,师徒结对不能随随便便就确立,要根据现在学校所处的环境和教师面临的实际工作情境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有:师徒关系的建立要合理、合法、合情,要根据师徒双方的意愿、教学水平等多方面来确立关系;作为师父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从而影响徒弟;作为徒弟要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虚心请教、不断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智慧。

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状况取决于教师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协同作用,不论外因如何强大,其作用力总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终极决定因素还是教师的自主发展。

其二,自主“磨课”

“磨课”是指教师对某一次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再次进行教学,再次进行反思。实质是持续不断的改进,是教师个体自主的研究。

下面举一则笔者自主“磨课”的案例分析:《认识人民币》授课过程中的二次导入。

第一次:

出示图片(储蓄罐)问:储蓄罐可以做什么呀?

那你们知道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课题)

教学过后,笔者发现孩子们对于储蓄罐的兴趣并没有很高昂,他们在回答“储蓄罐”“存钱”时表现得也没有很积极,所以课前的导入并没有完全激发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改进,并进行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

谈话:小朋友,这是我们学校的数学小博士,他要带我们一起去看一段短片。

请小朋友仔细看这是关于什么的短片?

提问:那你们知道中国人用的钱叫什么吗?(板书:人民币)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小面值的人民币。(板书:认识人民币)

第二次导入改用学校特色“数学小博士”带我们看短片,拉近了学生和课堂的距离。选择用央视纪录片《货币》的小短片导入原因:首先,相对于静态的储蓄罐,学生更喜欢动态的短片;其次短片里介绍了几大国的货币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这时候他们的课外知识得到了丰富,自信心也油然而生,激发了学习兴趣。笔者把当前的案例记录了下来,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智慧。

其三,论文写作

贲友林老师说过:我,记录我的课堂,反思我的言論,在记录与反思之中,多一份理性,不随波逐流。我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和重建,以实现持续的“静悄悄的革命”。 这其实是要我们“反思”呀。

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可以用固定的笔记本记录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如学生的表现、课堂生成的“亮点”、教学的成功之处、改进之处、课堂上一些细节的处理等。

而写作又是一种有效的反思方式。写作能帮助教师摆脱繁杂的教育工作,带着对实践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回归现实生活。真正的写作可以锻炼我们,因为在小学数学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反复地琢磨一些教学理论,努力地回忆课堂上的教学片段,然后将它们进行配对或是进行再创造,从而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也增强了其数学能力,促进了教师教学智慧的发展。

教学智慧意义重大,正如乌申斯基所言:“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学智慧,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就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智慧。因此,教师要不断钻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提升自己的教育专业素养,了解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理解教育的本质,具备现代教育观念、掌握教育的艺术,真正成为智慧型教师。

寻智慧教师理答创高效英语课堂 篇7

教师课堂评价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特定场景下,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做出的及时的语言上的反馈性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习,以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积极的理答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能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但在缺乏经验的新教师的课堂中也存在着消极的理答,如简单高频地使用同一个词来评价所有的回答,或甚至因为缺乏理答意识,直接忽视学生的回答。因此,如何改善理答行为,创造高效课堂,是每位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理清的问题。

二、常见英语课堂新老教师使用课堂理答行为的对比及建议

1.新教师的理答行为

(1)提问水平有待提高。在平常课堂上,教师问的大多数是固定问题。针对导入部分,新教师会用新的句型来提问,如Have you been to Wenzhou amusement park ?有些学生还没有弄懂它的意思就稀里糊涂做了回答。

(2)等待耐性有限,消极理答。老师抛出一个问题后往往并未给学生足够的候答时间,在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整的情况下立即就问:Who can try? Anyone try? 或加上You, please? Be quick !之类的催促语,要求学生快速做出应答。而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索性自问自答,他们存有一种等待时间就是浪费时间的心理,不肯把等待时间多延长几秒钟。

(3)评价用语简单重复。教师面对每个学生的回答机械地使用good,ok ,wonderful等简单的评价语,没有针对性,没有新意,缺乏有目的的激励性,使学生变得麻木,容易丧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理答是不可预设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应,有时也会因为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问而一时语塞,所以教师往往要借助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学生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质量,改善教学。

2. 有若干年教龄的老师的课堂提问和理答

(1)老教师会做到降低问题的难度,把原来包含新的语法知识点的提问化解回归为已学的问题,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学决策。先用一般过去式来提问Did you go to Wenzhou amusement park?引出要教授的新的句型:So you have been to Wenzhou amusement park。这些都为新授内容作了铺垫,由此很自然地导入到新授内容,这样先设计一个环节复习旧知识,然后再导入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既符合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启发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把新旧知识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排除学生理解新语言的一种障碍,为新语言的教学创造条件。

(2)在学生能正确回答出一般疑问句的前提下深度追问,不断升华。学生在体会句子时,往往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老师刨根问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进行有效追问让他们迈向更高的目标,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

三、结束语

论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8

《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学智慧的定义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从这个定义来讲, 教师的教学智慧就表现为教师教学的一种品质、状态与境界, 它是教师苦苦追求的一种理想品质, 在实际的教学中表现为自由、开放、和谐、创造等, 能真正地做到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因此, 教师的教学智慧渗透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来讲, 教学智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所生成并表现出来的一种才能与智慧, 是教师追求教学成功的一种外在表现。二是教学智慧是教师所形成的一种反映其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志。

二、教学智慧的特征

(一) 个体性

个体性意味着教学智慧是在教师个体的教育教学中逐步形成的, 其形成受教师的思维、知识、经验、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它体现了教师独特的生活史及心理存在, 正因为其客观存在性, 使得教师的生活史和心理存在体现在教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 并且体现在教师对课堂中所有教学事项的处理上, 正是这些独特性, 影响着教师教学智慧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教学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对教学的感悟、情感体验、反思和实践等方式逐步形成的, 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教师个体的独一无二的教学魅力。因此, 从这一角度来看, 教学智慧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 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教学智慧是在教学实践中体现的, 因此, 其根本属性在于实践性。教育教学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不断的反思与体悟, 逐步形成了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反过来又会指导教师后续的教学实践活动。

(三) 情境性

教学智慧的情境性是指教学智慧的形成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离不开特定的教学情境, 脱离开具体的教学情境, 教学智慧就无从谈起。因此,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与具体的教学事件相联系, 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四) 缄默性

缄默性指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通常是以内隐的、不明显的方式存在而起作用的。教学智慧的形成需要教师在常年的教学中逐步积累经验, 通过对经验的反思与感悟, 在自己的教学中以独特的方式来处理教学实践活动的。它不能用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符号很明确地进行阐述与说明, 很多时候就连拥有教学智慧的教师也难很清晰地意识到。因此, 教学智慧就正如人们通常所讲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三、教学智慧的生成

(一) 重视教师缄默性知识的生成

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 首次将内隐于自身而不能明确意识和表达的知识称为缄默性知识。这样就把人们在生活中通常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规则等表述的知识区分开来。作为教师, 必须要在教学中善于积累教学经验,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 而且教师要意识到这种知识的存在, 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通过各种形式将内隐的缄默知识显性化, 以此来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因此, 教学智慧的生成, 需要重视教师的缄默知识积累与生成。

(二) 进行教学反思, 开展教学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 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意味着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 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并对教学进行积极的反思, 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逐步获得专业发展与成长, 而且在不断反思的过程中, 教师会逐步生成教学智慧。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教学问题、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 通过研究促进自己的教学。目前, 在中小学开展的校本教研也能够有效地激发教师的教研活动, 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三) 培养积极的教学情感

教学智慧源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潜心投入, 关键在于教师对自己职业的高度认同。随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教师已不仅仅是一个职业, 而是一项专业, 教师作为专业人员, 要对从事的专业具有高度的认同和具备一定的情感,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智慧的整体水平。我们无法想象, 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毫无感情的人, 是根本不会形成什么所谓的智慧的。因此, 有的教育者认为, “教育智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 不如说是对孩子们的关心”。正如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如果教师都能有这样的情怀和高度的责任感, 学生怎么会得不到良好的发展呢?所以, 教师给予学生的深厚感情, 是教师养成教学智慧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直面教学生活, 体验到教学的愉悦, 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同时, 通过借鉴式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 并在自己的工作以他们为学习榜样, 在学习中反思领悟教学的魅力, 在学习中提高认识, 逐步培养教学情感。

(四) 注重教师的自我教育与自主学习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 教师也需要进行自我教育, 来达成学识与品德上的完满, 真正实现“学高人之师, 身正人之范”。自主学习也是教师教师智慧养成的重要的途径, 在目前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的背景下, 教师要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教学智慧。教师养成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自我的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而且三者能够相互依赖、和谐动态地发展。

浅谈语文教师的教学智慧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师;文本;规律;反思;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9-0015-02

“起得比鸡早,睡的比狗晚,干得比牛累……”,这可以说是对拼命追求升学率的教师的真实写照。跟时间拼命,不仅仅是教师,更是无数学子被家长、学校、升学三座大山“赋予”的神圣使命。课改的车轮已碾过十个春秋,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学海中苦苦挣扎呢?我们教师是不是该反思自己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教学轮回呢?是不是应该像魏书生、于漪等教育改革家那样游刃有余、轻松自如的驾驭我们的课堂、解救我们的学生呢?这似乎比我们教会学生一百个问题更急不可待。纵观我们的教学实际,有的教师就像个侦探,敏锐的眼睛不放过知识网的任何蛛丝马迹;有的就像个地主,不分实际的压榨学生的时间,索取许多低效甚至无效的作业;教师就像一个个“思维保姆”,替代了学生的一切思想;有的就像个“集题大王”,搜尽了所有名校的试题,恨不得将天下的试卷“做穿”。诚然,这样的教师是埋头苦干的人,是拼命硬干的人,可以说勤奋不乏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但如上不分方法、不讲效率的所谓“勤奋”无疑是一种不必要的浪费,更是一种不反思的愚钝。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理应成为我们探究的主题,成为我们奋进的方向。节约教学时间与资源,解救学生于水火,打造有效课堂应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践行课改新理念的实际行动。

一、不以分数为标杆,而以育人为目的

毋庸置疑,如今分数已成为通向名牌大学的唯一路径。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广大师生才竭尽全力抓住这根救命的稻草——成绩。为学习而学习,为成绩而学习的普遍做法令许多师生失去了自我、丢掉了思想、甚至迷失了灵魂。大批分数的奴隶应运而生,而智慧的教师深深懂得:教育是人性的苏醒和呼唤,是健全人格的培育和缔造。如果只因为对分数的过度索取而忽略了对人性的引领,无疑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不是吗?因成绩格外优异被保送去国外留学,却因生活不能自理被遣送回家的学子;聪颖过人的所谓“智者”,用自己的聪慧去以身试法却成为高墙里的囚徒;用埋头苦读换取了令人艳羡的文凭,却因不会与人交往致工作上屡屡碰壁而走上绝路的勤奋者……不能不令人痛心,不能不令人深思。一位教师如果掉到只为分数的漩涡,高分低能、高分无德的畸形儿会越来越多。智慧的语文教师应是站在育人的制高点上高瞻远瞩、培育德才兼备精英的师者。

二、不以试题为法宝,而以文本为阵地

在升学率的魔棒指挥下,试题自然成了急功近利的教师提高分数的“佛爷”。堆积如山、密密层层的各套试题实有排山倒海之势,有些教师只想从数量要质量,想从时间要效果,却很少考虑用脑子悟方法,从题型析趋势,而是无休止的重复着同样的事情。智慧教师会细细斟酌每套试题的点点滴滴,真正看透每道题的用意,再以文本为阵地,从而完成从试题到文本、从文本到试题的完美对接。试题总是在做着智慧的游戏,其实一切都孕育在文本里。课堂是我们的有效资源地,文本是通向课外的必要路径。在文本中可以捕捉到渗透于每个考题的考查点,让学生摸索方法,循序渐进的总结规律,比一味的“硬塞”答案更有实效。忽视文本、搞题海战术的做法只能算给学生“鱼”,而重视文本的开发、关注学习文本的过程就是授之于“渔”了。“鱼”有吃尽的一天,而“渔”才给了学生永久的资源。

三、不以冒进为捷径,而以规律为根基

寓言故事《揠苗助长》是急于求成的“典范”,历史上的“大跃进运动”是急躁冒进的典型,结果适得其反。它们都在验证着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尊重规律是做好事情的前提。如今的好多教师还在继续上演着这样的故事,重复着这样的错误。为了“节省”时间,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给出现成的答案;为了赶教学进度,一路小跑,不管学生是否跟得上;为了让学生记住死知识,情感体验题定上标准答案……而智慧教师懂得循序渐进的内涵,懂得知识学习的阶梯性特点,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懂得站在全盘规划的制高点,懂得学生真正的成长需要时间、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历练。只有科学的才是最优的,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理想的顶点。

四、不以经验为教条,而以活用为效率

创新模式的成功经验是许多名校、许多名师成名的有力证据,如今在课改的洪流中也已成为众多普通学校及教师汲汲渴求的法宝。今天学“洋思”,明天学“杜郎口”,后天学钱梦龙,大后天学李吉林,“东施效颦”的做法似乎仍在继续。成功的经验固然可取,但可悲的是“形式主义”、“拿来主义”、“教条主义”往往占据了许多人的大脑。只关注了形式的创新,殊不知形式背后的精神内涵;只知道将成功经验全盘照搬,却不知拿来后的“养分汲取”;只懂得拿来的是好东西,却不知自己进行的是“搬砖头”游戏。这样的学习只是罩着光环的外衣,实质的东西如空壳而已。智慧教师会关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会小心谨慎、“吝啬”的吸取,会把精华灵活恰当的融入到实践里。变形式为实质,变“全要”为择取,变照搬为活用,智慧教师的“智”也许就体现于此吧!

五、不以成功为资本 ,而以反思为动力

智慧教师肯定是同行中的佼佼者,因为他们有不甘平庸的意识,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有技高一筹的教学方法,有不同凡响的声誉,所以他们当然有引以自豪的资本,有令人艳羡的光环。可贵的是在享受到众星捧月般的待遇的时候,仍把反思当作自己最真心的朋友,当成自己永远的知己。孔子云:“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思在春秋时代就已成为促使人完善的良药,是人类不断进步的阶梯,优秀的理论会在岁月的见证中熠熠生辉。反思首先是一种意识,然后发展为一种能力,最后提升为一种境界。反思往往被定义为发现缺点、弥补不足的路径,其实它更应定义为发掘自身的优势以更好地扬长避短、迅速完善自己的捷径。他们的智慧更多的在于不把反思的结果停留在脑子里,不局限于文字中,而是落实到教学实践,因为只有实践才是将反思落到实处的最佳平台。有反思意识的教师值得欣赏,会把反思融入行动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智者。

六、不以权威为魔棒, 而以素质为前提

高高在上的权威和严厉的面孔往往成为许多教师得以自居的资本。板着脸孔、训着”官”话、两眼圆瞪,学生规规矩矩、惟命是从,这样的教师永远走不进学生的心里,他们和学生似乎是永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他们简单的认为只有板起脸才会让学生怕,只有训斥才会让学生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信。其实他们的心里往往很空虚,因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一无所有!没有学生的亲近,没有学生的认可,没有学生的佩服,应是一个教师最大的悲哀吧。而智慧教师往往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微笑常驻,他们用另一种温和的方式诠释着教师的最大魅力。他们会用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而不是空乏的说教;会用渊博的学识吸引学生,而不是逼迫;会用幽默的方式“解决”学生,而不是斥责;会用点滴的关怀融化学生,而不是放弃;会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征服。总之,智慧教师不是靠狂风暴雨般的粗暴去压制,而是用柔风细雨般的爱去润泽。

七、不以书本为唯一, 而以生活为泉源

书本承担着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传输义务,但有些教师却把课本的学习当作了唯一,不知任何学习最终要回归到生活的道理。死教教材的做法就成了教学的主旋律,与生活有关的东西被视为跑题。意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着教学内容的缺失,误导着学生的学习。而智慧教师能很好地将书本和生活融为一体,从而完成二者的完美统一。他们深知生活是学习之源的道理,会充分利用书本这个有限资源,从中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无限的资源。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取材来印证书本的道理,又能灵活地把书本的知识推向生活的田野。这样,既引导了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回归了教学的生活原野。

八、不以统一为目标,而以分层为契机

纵观我们的教学实际,给所有的学生定一个统一的目标似乎已成为一种习惯。其实,这种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淡化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结果只能使一小部分学生达到预想的目的。而智慧教师首先关注学生的不同基础,给学生分出层次类型,然后因生施教,分别定出阶梯状的目标,使所有学生达到最科学、最优化发展,这实在是明智之举,但大多数教师往往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同时智慧教师还会根据学生的类型给与不同的关怀,展示出爱的艺术。如:对病残生爱在得体,对进步生爱在鞭策,对后进生爱在赏识,对过失生爱在信任,对个性生爱在尊重……总之,让所有树木一般高,永远是神话,能根据实际让其实现最优发展才是硬道理。

上一篇:产销基本情况下一篇:国际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