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评估

2024-08-05

分析评估(精选十篇)

分析评估 篇1

企业价值评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资产评估, 主要对企业整体价值进行判断及估价, 为企业的产权转让或产权交易等行为服务。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很多, 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对合理、准确地进行评估是必要的。以下将对现有的企业价值评估各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

一、成本法

成本法, 指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对企业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得到的企业价值, 其基本思路是重建或重置评估对象。成本法主要可以分为账面价值法、重置成本法两种。

账面价值法评估的企业价值是依据财务报告中的资产剩余价值而确定的, 它不能反映当时资产市场价格的变动与通货膨胀的情况。所以用该法评估出的企业价值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重置成本法基于企业价值取决于各单项资产的价值的假设, 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对企业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 使其能符合现实的市场价值。重置成本法从企业重建的角度考虑, 计算在评估基准日上再建造一个与被评估企业具有相同生产能力或完全相同的企业所需要的投资, 将这个投资作为被评估企业的价值。重置成本是“面向现在”的, 它克服了以历史成本来评估企业价值的不足, 评估结果更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

二、市场法

市场法的基本做法是根据与被评估企业相似的参照企业, 通过比较两个企业的主要变量, 设置合适的比较乘数, 同时修正、调整参照企业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被评估企业的价值。参照企业一般选取同一行业或是处于同样市场环境中的企业, 并且其财务报表便于调整, 与被评估企业的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 但这在实际应用中比较难做到。使用市场法时, 经常使用财务比率作为比较乘数, 如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最常见的乘数是行业平均市盈率。

市场法的技术水平低, 计算简单。但是, 如果待评估的目标企业不是上市公司, 则不容易找到参照公司。我国的证券市场存在缺陷, 要获得有代表性的参照公司的市盈率等可比指标并不容易;并且, 我国证券市场并不成熟, 市场的有效性仍然不高, 容易出现对被评估企业的高估和低估情况。所以在我国, 市场法的适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三、收益现值评估法

任何一项金融资产的投资都是以牺牲现实消费为代价, 以获得未来收益为目的。收益法对金融资产的估价从未来收益入手, 通过预测目标企业未来所能产生的收益, 并根据获取这些收益所面临的风险及所要求的回报率, 对这些收益进行折现, 得到目标企业当前价值。

由于未来收益可以分为企业未来现金收入、股利收入、剩余收益收入, 所以收益现值评估法有现金流折现模型、股利折现模型及剩余收益模型三种。

股利折现模型认为股票的投资价值是未来全部股利的现值。该模型有两个变量:权益资本成本和预期股利。权益资本成本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计算得出。期望股利取决于对企业未来收益、股利支付率和收益增长率的假设, 根据假设的不同, 可以将模型进一步分为零增长模型、戈登模型、两阶段增长模型等衍生模型。

现金流折现模型包括股权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和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两类。按照股权资本成本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WACC) 分别对股权现金流量和企业自由现金流进行折现的现值都为企业价值。基于对股利未来增长状况的假设, 股权自由现金流和企业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也可分为零增长模型、固定增长模型、两阶段模型。

剩余收益模型是股利折现模型的衍生模型。它将会计数据———账面净资产作为估值变量直接纳入估值模型中, 从新定位了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该模型不仅在理论上更具合理性, 而且评估时的误差也比其他模型更小, 是现在最有应用前景的估值模型。

收益法是目前运用最多, 也是评估结果最准确的方法。但是, 收益现值法对未来股利、现金流和剩余收益的变化进行各种假设, 如固定增长假设、二阶段增长假设等。因此, 收益现值评估方法应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未来预测的准确性, 如果预测不当, 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严重偏差。

四、期权定价法

传统NPV方法假设项目决策必须立即决定, 要么马上就做, 要么不做;项目一经执行, 就要一直做下去。但是, 这与实践中的投资情况产生了严重的背离, 因为它忽略了管理者有延期投资及企业有扩张或终止项目的权力等情况。实物期权思想认为管理者拥有管理的灵活性, 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随时根据即时信息做出判断, 将经营风险和不确定性尽可能转化为创造价值的机会。传统的NPV方法排斥投资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有低估投资价值的倾向;而实物期权方法则重视了过程中的实物期权, 更能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实物期权评估的基本模型叫做期权定价模型, 它能反映产品期权、经营管理灵活性等因素的价值。

期权估价法揭示了机会可能具有很高的价值。特别地, 它还揭示了机会的时间价值的重要性, 比如根据现金流折现法, 如果项目的净现值为正值则采用, 反之则放弃。而期权理论则说明, 在某些情况下持有期权进行等待反而具有更高的价值。然而, 该模型对在成熟的市场中大量进行交易的金融工具来说是合理的, 对于不够成熟的市场中不存在大量进行交易的一些产品, 结果的准确性却不能保证。因而, 在目前我国不够发达、尚未成熟的市场环境下使用该模型评估可能会产生明显的误差。

五、经济附加法 (EVA)

EVA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 由美国思腾思特管理咨询公司提出。它考虑了对所有者投入资本应获得的投资机会成本的补偿, 量化了企业能够提供给投资者的增值收益。直到1993年, EVA的完整概念才被提出, 即一定会计时期内企业使用一定量的资产创造的企业经营收益扣除资本成本后的利润。近年来, EVA方法作为评价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被引入了企业价值评估领域。EVA认为企业的价值等于企业最初的资本投入加上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增量的现值。

EVA显示了一种新型的企业价值观。EVA模型将权益资本成本的正常报酬税前列支, 充分考虑了所有者权益资本的成本;在计算时对会计资料进行了必要的调整, 剔除了会计失真的影响。但是, EVA模型也有一些不足之处:第一, 用EVA模型评估价值, 要做的调整太多;另外, 某些需调整的数据, 如商誉、研发费用等, 很难取得, 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第二, EVA指标对非财务因素重视不够。第三, EVA指标没有识别风险的能力, 没有办法识别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隐藏的虚假成分。所以, 鉴于EVA模型在使用还中还存在诸多应用障碍, EVA模型在我国的使用并不广泛。

现有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各有利弊, 在使用时, 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根据具体评估情况对模型中的相关指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另外, 综合运用各种评估方法、模型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 也是减少误差、提高评估结果准确性的一个途径。

[提要]过劳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工作压力过大而呈现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我国职业女性面临着过劳现象, 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为了将职业女性从“过劳”状态拉回“适度劳动状态”, 必须多管齐下,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从源头预防。

关键词:职业女性;过劳;过劳死

本文受201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支持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1月21日

一、职业女性过劳现状

过劳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工作压力过大而呈现出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过劳现象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白皮书》指出, 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 同时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同年, 一项针对北京企事业单位知识工作者过劳情况的调查显示, 825名劳动者当中只有27.27%处于“绿色安全区”, 39.16%的被访者都位于“红色危险区”和“深红灯高危区”。可见, 过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职场的普遍现象。

《中国统计年鉴2010》显示, 全国大专以上学历男女比例为1.25∶1, 北京地区则达到了1.11∶1。同时,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与社会观念的变化, 使得女性已经成为当今职场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 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同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与男性劳动参与率的差别也处于较低水平。2011年国际劳工组织所做调查显示, 与亚洲国家和地区相比, 中国大陆女性劳动参与率 (67.7%) 除低于澳门 (68.0%) , 均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甚至高于蒙古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男性劳动参与率。《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分配-2008年时间利用调查数据摘要》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用于生产性活动、培训和学习的时间也要高于很多欧洲发达国家。社会的压力、职场的压力以及角色的多样性使得职业女性不可能幸免于过劳。2010年卫生部“知女健康行———中国职业女性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对北京的10, 000名已婚职业

职业女性过劳问题研究

□文/刘璐宁1, 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研究生;2.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劳动力报告2000》

参考文献

[1]汪平.财务估价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2]严邵兵.企业价值评估——直接数据概述[J].经济问题研究, 2000.5.

项目社会评估的定量分析评估指标 篇2

就业效益指标:是指项目建成后给社会创造的新的就业机会,按照项目投资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劳动就业效益指标主要有:

1、总就业效益:就是建设这个项目后给社会带来的直接就业和间接就业的总效果与该项目直接投资和相关项目间接投资之和的总投资之比。

新增总就业人数(人/万元)定额指标 项目总投资总就业人数直接就业人数间接就业人数熟练就业人数非熟练就业人数总就业效益

2、直接就业效益指标,即拟建项目本身直接投资所能提供直接就业机会。

直接就业效益新增直接就业人数

项目直接投资

3、间接就业效果指标:就是与投资项目有关联的配套或相关项目,以及项目所在地区和部门所增加的附加投资(即间接投资)而创造的间接就业人数。如为旅游旅馆项目服务的交通运输、商业、房地产、工艺美术服务和当地的生活福利、市政设施等部门报需的附加投资(即间接投资)与新增加的间接就业人数之比。

间接就业效益新增间接就业人数

项目间接投资

收入分配效益指标:这里包括社会机构的分配效益;地区的分配效益和国内外的分配效益。

1、社会机构的分配效益。它表示项目国民收入净增值在社会各阶层、集团机构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效益情况,一般用分配指数来表示。分配指数有以下四种: 职工分配指数=

正常生产年份的工资收入福利100% 1)

年国民净增值年利润折旧其它收益100% 2)

年国民净增值企业部门分配指数=国家分配指数,是指政府或国家在正常生产年份的国家税金、利润、折旧、利息、股息和保险费等收益在项目年度国民收入净增值的比重,即

国家(含地区)分配指数=3)

未分配增值指数=

年扩建基金年后备基金社会福利基金100% 4)

年国民净增值年税金年利润年折旧保险费用等100%

年国民净增值1)+2)+3)+4)=1

2、地区分配效益,是指项目所得的国民收入净增值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情况,也就是项目的净增值能分配给项目所在地区的增值效益,可用地区分配指数来表示。

地区分配指数=

年工资年利润年税金年福利100%

年国民净增值收入分配是否公平,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是否公平的重要问题,包括贫富分配之间、地区分配之间是否公平的问题。我国项目社会评估方法设置了“贫困地区分配效益指标”。以促进国家经济在地区间合理布局,并促进国家扶贫目标的实现。贫困地区收益分配效益指标、按下列两步计算: 第一步:贫困地区收益分配系数Di()m

第二步 贫困地区收入分配效益=(CICO)tDi(1i)t

Di为贫困地区(某省、市、自治区)的收入分配系数,G为项目评估时的全国人均国民收入,而G为同时期当地人均国民收入,m为国家规定的扶贫参数,m取值介于1——1.5 _GG_

3、国内外分配效益,主要用于评估技术引进和中外合资等涉外投资项目。对于涉外投资项目,应检验建设项目所获得的国内净增值在国内和国外之间的分配比重,要考虑国外投资者的分配效果与项目在国内所得的国民净增值分配指数之间应达到合理的分配比例,可用下述两种分配指标表示。国内分配指数=

项目国民净增值100% 国内净增值=国民净增值+

项目国内净增值汇出国外付款 1)国外分配指数=

项目汇出国外付款100% 2)

项目国内净增值汇出国外付款=国外贷款本息+国外贷款利润+外籍人员工资+其他国外付款。

以上国内和国外分配指数的总和应等于1,同时国内分配指数要大于国外分配指数,才能有利于提高国内经济建设的投资效果。实际评估时,具体判别标应遵循下述原则:

当政府的分配目标意在提高职工的收入,以改善工人的生活条件时,则应取职工分配指数高的项目或方案;如意在增加国家的收入,则应选择国家分配指数高的项目或方案。

当政府的分配目标意在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全民族的生活水平时,则应选择国内分配指数高的项目与方案;而如果国外付款的分配指数过高,必然会降低国民净增值,则比采取措施,减少国外贷款,使用国内物资以代替国外进口,或者重新考虑投资的集资方式。环境保护效益指标

1、环境保护措施方案的选择可以采用最低费用法。其计算公式是:

Bmin(1i)t1 K0Kt(1i)Cti(1i)t1t1tnn式中:B——项目环保措施费用;K0——项目初始环保投资;Kt——第t年的追加环保投资;Ct——第t年的环保经常费;n——项目环保措施的服务年限。

2、环境质量指数:

简易计算法,此法对各项环境污染治理的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即:环境质量指数=第i种污染物质排放量/n

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第i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排放量i1nn——项目排出的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如废气、废渣、废水、噪声、放射物等。

分析评估 篇3

【关键词】优惠拿地 抵押评估

一、研究背景

(一)政策背景

2014年12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规定严禁对企业违规减免或缓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以优惠价格或零地价出让土地;严禁低价转让国有资产、国有企业股权以及矿产等国有资源。该《通知》出台彻底斩断了今后地方随意让渡税费和减免土地出让金的可能性。在此之前,各地纷纷为招商引资出台了地方政策,迄今为止已有大量低价地流入市场。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政策优惠取得的地块在抵押时遇到的问题和风险,从估价角度对优惠拿地地块在土地抵押评估价值进行合理判断,为优惠拿地抵押评估探求一条合适的技术路线。

(二)市场背景与特点

1.土地二级市场不透明。土地属于无形资产,在区域市场短期内类似交易案例稀少,且往往随同房产一同交易,不易显化,容易被主观因素主导。

2.在一些地方报告电子备案未真正落地,土地估价缺乏有效监管。根据相关规定,土地评估报告实行网上电子备案。一些地区未开始实施估价报告电子备案,土地估价报告缺乏有效监管,估价报告参数调整不规范,估价结果偏主观性。

3.部分金融机构风控意识较为薄弱。由于信贷风险的潜伏期较长,有些银行出于利润考虑,降低了抵押物风险防范标准,从而使抵押土地高评现象时有发生。

上述因素为部分地区土地抵押市场提供了不规范操作的可能性,也为评估机构对政策优惠低价获得土地在抵押评估时抬高地价创造了条件。

二、政府政策优惠供地

(一)优惠供地的意义

招商引资能吸引项目和资金在本地落户,增加地方税源和财政收入,促进就业和提高人均收入。政府以优惠拿地供地的意义在于引进资本参与本地基础配套设施开发,增加就业和地方财政税收收入。

(二)优惠供地的方式

根据相关制度规定,国家对经营性土地出让强制要求实施招拍挂制度。优惠供地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地方政府通过规避国家土地政策,让投资企业以明显低于公正的市场价格拿到土地;二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投资协议,约定投资企业的投资规模,并承诺在企业投资达到相应的投资规模后,地方政府保证企业的最低用地价格;三是企业先通过招拍挂方式以正常的价格取得土地使用权,政府在企业投资达到协议中约定的规模后,通过地方税收返还、配套费返还或其他财政补贴的方式,将土地价差返还给企业;四是对土地招拍挂价格与承诺地价之间的差价由地方财政直接支付给土地部门。

(三)优惠供地的抵押风险

优惠供地也给银行金融系统安全埋下隐患。笔者在抵押贷款评估中遇到一些出让成交价与基准地价存在巨大差价的现象,土地取得成本往往只有三四千万,但在地价评估后贷款金额竟然高达数亿元人民币。银行在拍卖处置中银行很有可能面临损失。

三、优惠取得土地地价评估案例分析

(一)传统技术路线测算分析

通过具体项目的测算,笔者发现采用传统技术路线估价倾向于正常市场地价,将原本低于正常地价的优惠地块在抵押时拉高。

1.运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分析。经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测算,在采用区段价进行期日修正、容积率修正以及个别因素修正,测算出的结果为市场正常地价,高于土地取得成本。基准地价法测算结果大幅溢价,方法选用合理性值得商榷。

2.运用假设开发法分析。若采用假设开发法,开发利润率难以确定,其有可能绑带基础设施投资,真实的利润不易剥离。若采用平均开发利润率测算,得到地价同样为市场地价,失去参考价值。

(二)银行变现风险分析

抵押贷款评估,应考虑变现风险。抵押物是抵押权人的第二还款来源,应考虑未来处置变现中可能产生的损失。

笔者认为,在开发商取得土地至楼盘开始预销售前的这一期间,是风险可能爆发的时间段。风险触发时的地块状态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政府与开发商约定的由开发商承担的配套未完成。由于地块周边环境未发生改变,地块市场价值有可能趋于土地取得成本。第二种可能,周边配套建设已经完成,地块也产生一定幅度的增值,地价有可能达到市场地价水平。

第一种状态下,地块未发生增值或者增值幅度很小。而传统方法测算的结果偏高。在周边未完成配套时,地块的流拍可能性较大,银行面临本息损失风险。

第二种状态下地块已增值。在目前税负体系中,包含有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在内的税费。优惠拿地地块拍卖计算增值税,由于扣除基数不同,可能会面临高许多的土地增值税。拍卖金额扣除税费剩余部分很可能不足以抵偿银行贷款。

综上,将优惠拿地地块按正常市价评估存在风险隐患。

四、优惠取得土地估价技术路线建议

针对传统估价技术路线在优惠拿地地块抵押评估上的缺陷,笔者建议根据抵押评估时的谨慎性原则适当选用估价方法,比如成本逼近法。而在批量优惠拿地供地的地区可以在同一供需圈选取类似优惠拿地地块作为比较案例,采用市场比较法测算。

五、思考

目前房地产行业周期性波动、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销售下滑,优惠拿地地块如何评估,为银行金融机构控制防范风险的问题摆在了许多土地评估机构面前。笔者认为评估机构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坚持原则,避免利益诱惑,合规评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将未来有可能面临的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国发〔2014〕62号,2014年12月09日.

评估分析锅炉能耗系统 篇4

1 工业锅炉热利用率低成因分析

1.1 来自锅炉管理人员的原因

司炉工对煤炭的性质缺乏了解,没有掌握第一手的参数(如炉膛压力、过剩空气系数等),或对这些参数把握不到位,锅炉在负荷且波动频繁的情况下,锅炉管理人员一般会根据蒸汽压力值的大小来决定燃煤量的多少,要注意调节其他与燃烧有关的设定参数。恰恰是这种不合理的操作方式,导致锅炉不能以最佳燃烧方式运行,直接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增加了不必要的生产成本。

1.2 在热力系统中造成的浪费

热力体系是由工业锅炉、送热管网以及用能设备三部分组成,工业锅炉对能源的利用率乘以送热管网对能源的利用率再乘上用能设备对能源的利用率,这三者的乘积才是该套系统的整体利用效率。由分析可知,锅炉能耗的高低不仅直接决定了自己热效率利用的高低,整套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也直接被其决定着。

2 运行操作不当造成能源损失

数据出自对多年的试验统计分析,工业锅炉大都存在结水垢的事实,水垢的存在不仅使传热变慢,浪费能源而且极为不安全。水垢的存在极大地伤害了锅炉的正常运行:对燃料的浪费,对锅炉的受热面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害,锅炉的出力被压制,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锅炉的使用寿命。这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锅炉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知道的化学专业知识较少,水处理的交换剂再生的不及时,其主要是因为没能及时的发现水处理的交换剂没能继续起作用,这就大大耽误了再生水交换剂的时间,造成了水垢在锅炉上生出,再生时序延迟造成锅炉原规模,其次交换剂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交换效果也就没有那么明显,部分交换剂会由于各种原因被损坏或被其他物品堵住不能起到交换剂的作用。再生后的交换剂没有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根据锅炉的现状进行及时的修正。常常把高压蒸汽膨送往低压蒸汽加热设备,启动锅炉时,经常把大量的蒸汽排出,这也是能源浪费的一方面,锅炉排污量控制的不合理,锅炉内的炉渣沉积规模较大,对热管各种阀门泄漏的现象不管不问,根据阀门泄漏测试结果表明一天浪费的水和蒸汽的量是惊人的,更别说设备上这么多的阀门了。设备配置不完整造成的能源浪费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中没有专门的蒸汽冷凝回收装置,因此任何品质的蒸汽遇冷结成水流失,造成热能的损失。在工艺系统中没有装设蓄能器,当蒸汽使用量不大时,剩余的蒸汽无法通过喷嘴进入蓄能器,把热能合理的储存起来。烟道的底部没有换热器这种设备,锅炉排烟的余热没能被充分的利用起来,致使在排烟的过时节入口或出口挡板来控制的,这就让电机白白的做了很多无用功,大量损耗了能量。在现实的使用过程中,风机、水泵等设备设计的电机量比实际上要高很多,这也就出现了大材小用的现象,排污系统的效率不高,扩容器或换热器没有安装,这对排污热量的排污是不合理的,在设计和安装上也是不科学的。由于输汽管道是裸露的,保温层的上面的防雨措施不是太好,蒸汽输送管道在城市中的分布不科学,他们大都应用偏大管径的、较远的输送距离对蒸汽进行输送,这在输送过程中肯定会造成蒸汽的损失,从而导致能源的浪费。

3 锅炉系统诊断后节能措施

3.1 采用锅炉燃烧自动控制技术

对工业锅炉燃烧的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由于负荷出现变动实时地对给煤、给水、鼓风、引风等机构作出最优的调整,让风、煤的配比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这就让锅炉的燃烧指标一直在最优的状态,这就保证了锅炉在最优的状态下工作,这些措施的节约能源的效率不会低于10%。

3.2 加强燃煤管理

燃煤的质量由公司统一采购,煤质一定要符合本公司的锅炉特性,不能贪图便宜购买煤质低劣的燃煤。

3.3 均衡负荷

根据本企业的锅炉的负荷曲线,一般情况下在冬天时负荷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距较大,最大值的负荷会高出锅炉的设计容量,最小值时负荷几乎为零。要是想办法降低最大值,升高最小值,对蒸汽负荷作出合理的安排,既能充分发挥单台锅炉的最大出力能力,又可让锅炉在最大负荷下连续的工作,这是比较经济划算的。让蒸汽的负荷被均匀的分配和得到合理的控制,这样就加大了煤的燃烧效率,这也给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创造了条件。要是企业的锅炉容量较大,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企业生产带来的蒸汽负荷需求,就不需要在增购锅炉了。

4 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锅炉要应用多种节能的措施,要合理的降低对能量的消耗,同时也要做好下面的工作:蒸汽冷凝水回收装置一定要安装,排烟换热器蒸汽蓄热器等设备也不要因为贪图一时的经济效益而放弃安装。水处理交换剂再生时间的把握以及在锅炉内合理的添加辅助性的药品,开展对防止水垢结生的专题培训,让锅炉管理人员明白其中的原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测试锅炉实际的能效,有效的把握锅炉的运行状态。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对能源的利用率的提高方面有莫大的帮助,以此企业也可以降低成本,经济效益也就明显的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赵志红,丁艳,袁隆基,李聪.火电厂锅炉给水温度耗差分析模型的建立[J].锅炉技术,2011,(03).

职业自我分析评估 篇5

2实施策略评估

如果出现一些变故,或者家庭需要,会去考虑改变行的策略,会在生活和工作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其它因素评估

假如遇到什么事,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去及时的调整及评估

2、评估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我定期去评估和规划;当出现特殊情况时,我会随时评估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规划调整的原则

规划调整要更具自己的自身情况而进行,它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调整,也会因地域的改变而调整。看情况去调整

五、结束语

起重机械安全评估方法分析 篇6

关键词:起重机械;安全评估;事故分析

0.引言

起重机安全性评价的原理就是通过对起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区分,运用恰当的安全性评价方法,比如安全检查表,事故树分析法,风险分析法等形式,得出起重机危险程度等级,并提出合理可行的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使起重机械安全状况达到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根据对安全检查中有相关内容的评价,我们可以清楚了解起重机械目前使用和管理水平,从而避免在用起重机械处于一种低水平的管理状态。

1.安全检查表

安全检查表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这些项目可以包括场地、周边环境、设施、设备、操作和管理等各方面。

目前,安全检查表有3种类型:定性检查表、半定量检查表和否决型检查表。定性安全检查表是列出检查要点逐项检查,检查结果以“对”、“否”表示,检查结果不能量化;半定量检查表是给每个检查要点赋以分值,检查结果以总分表示,有了量的概念,这样,不同的检查对象也可以相互比较,但缺点是检查要点的准确赋值比较困难,而且个别十分突出的危险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否决型检查是给一些特别重要的检查要点作出标记,这些检查要点如不满足,检查结果视为不合格,即具一票否决的作用,这样可以做到重点突出。

检查表有各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的检查表,总体的要求是第一内容必须全面,以避免遗漏主要的潜在危险。第二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否则的话,检查要点太多,容易掩盖主要危险,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反而使评价不确切。为此,重要的检查条款可作出标记,以便认真查对。

2.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又称事故树分析为或事故逻辑分析,它是对系统安全性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评价的一种科学的和先进的方法,已被广泛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的多个领域之中。事故树分析评价是运用由事件符号和逻辑符号组成的一种图形模式,来分析人机系统中导致灾害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从而判明系统运行当中,各种事故发生的途径和重点环节,为有效地控制,提供一个简洁而形象的途径。在作业过程中,由于人的失误、机器故障、环境影响,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事故。为了不使这些事故导致灾害性后果就要对系统中可能发生事故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手段来防止和消除危险。因此一个系统的事故分析应包括:系统可能发生灾害事故,也称为顶上事件;系统内固有的或潜在的事故因素,包括人、机器、环境因素;各个子系统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即输入—输出的因果逻辑关系,并用专门的符号表示;计算系统的顶上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

从系统的角度来说,故障既有因设备中具体部件(硬件)的缺陷和性能恶化所引起的,也有因软件,如自控装置中的程序错误等引起的。此外,还有因为操作人员操作不当或不经心而引起的损坏故障。显然,故障树分析法也存在一些缺点。其中主要是构造故障树的多余量相当繁重,难度也较大,对分析人员的要求也较高,因而限制了它的推广和普及。在构造故障树时要运用逻辑运算,在其未被一般分析人员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错误和失察。例如,很有可能把重大影响系统故障的事件漏掉;同时,由于每个分析人员所取的研究范围各有不同,其所得结论的可信性也就有所不同。

3.结构安全评估法

对于金属结构的安全评估技术的研究,美国、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在这一领域的工作开展己久,并有多项科研成果公布,这些成果在汽车、航空等工业领域有成功的应用。

疲劳破坏是起重机金属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而起重机金属结构作为一个承载结构系统,它的失效不仅使起重机失去功能,而且容易导致断臂等重大事故。引起起重机金属结构失效的故障主要有裂纹、局部或整体变形、折断、锈蚀、刚度不足等,其中裂纹是目前起重机械金属结构的主要故障形式,在门座起重机的转柱、门架、人字架、小拉杆、大拉杆、象鼻梁、臂架等主要构件上经常出现。裂纹主要出现在焊缝或焊缝附近的母材上,它在一定的变化载荷作用下往往会扩展,致使金属结构出现故障。

使用较频繁的、工作较繁重的建筑起重机械的金属结构、各工作机构的主要受力部件, 如吊臂上、下弦杆与斜拉杆的焊缝和热影响区,吊臂销接座及销接头与上、下弦杆的对接焊缝, 吊臂、平衡臂拉杆焊缝;标准节和顶升套架的焊缝和热影响区等部位,短则3、5年,长则10年在无损检测中都发现过有不同程度的疲劳裂纹存在。这种疲劳裂纹比较细小,大多出现在工件表面,仅凭肉眼较难发现。在裂纹形成的初期,对于设备的正常使用无任何影响,不会出现异常状况导致结构破断。但是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起重机,主要受力构件的焊缝及其热影响区长期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疲劳裂纹会大量增加并不断扩展,当结构疲劳损伤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遇到超载、超力矩, 大风等偶发事件,细小的疲劳裂纹就可能迅速扩展,造成主要受力构件的焊缝或热影响区撕裂,导致受力截面减小,当缺陷处承受的最大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就会引发突然断裂的事故。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技术性能评估,就是针对使用年限较长的建筑起重机械的金属结构、各工作机构、重要零部件、电气元器件、安全保护装置等,根据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检验、检测与评定。

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在对某一事务进行评价时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由于评价事务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要对每一因素进行评价;在每一因素作出一个单独评语的基础上,如何考虑所有因素而作出一个综合评语,这就是一个综合评价问题。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多因素决策方法,其特点是评价结果不是绝对地肯定或否定,而是以一个模糊集合来表示。

起重机械的安全一直受到有关部门的密切关注,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起重机械进行安全评价,可以大大提高起重机械的安全使用及管理水平,而且还可以提高对起重机械进行安全管理的效率,是现代化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安全系统工程在起重机械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应用中其自身也可以逐渐地发展和完善,适应起重机械自身技术的发展。

5.人、机、环境系统

人、机、环境3个方面的因素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管理失误是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根据这一原理,结合设备不同危险性和往年发生事故的情况,设备的安全性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式中, K R 为工人素质等级;K S 为机械设备等级;KH 为环境安全等级;K P 为近两年该设备事故统计;λ1为管理效能系数;λ2为机械设备种类相对安全系数; D为安全等级。

该评价方法是根据数学建模的类比原理,结合上海冶金局对安全管理的等效系数安全评价法得到的。在本方法中,把导致伤亡事故发生的人、机、环境看成是并列的3 个直接因素,取它们的几何平均值,再考虑管理方面的因素、设备种类和往年事故对结果的修正, 最终得出的评价结果。

结束语

对于大型起重机械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机毁人亡。因此,起重机械的安全评估工作很有价值。通过安全评估,可以及时掌握设备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及时进行纠正、整改。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重大事故,在事故责任鉴定方面,本系统也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显政,杨富.安全评价.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2]刘峰,叶义成,黄勇.系统安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中国水运,2007(1):170-181

物理信息系统评估分析 篇7

CPS系统 ( Cyber - Physical Systems,CPS) 是一个复杂的宽广的系统,其涉及电力、通信、控制、计算机等多个学科[2],CPS注重资源的合理整合利用和优化调度,实现对复杂系统和环境的实时感知和控制。同时提供灵活、快速、智能的网络信息服务[3]。CPS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电力工业界优先发展的领域。

对于CPS的研究已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考虑到CPS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2006年,美国发布《美国竞争力计划》,将CPS划入重点研究领域; 2007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向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建议将CPS列为美国政府优先投入的第一领域的报告。使得美国迅速掀起研究CPS的热潮[4]; 2008年,美国CPS研究小组将CPS应用到交通、 能源、农业等多个方面; 截止到2010年,美国已批准130多项CPS项目。欧盟计划在2007 ~ 2013年投入约70亿进行CPS研究; 日本、韩国随即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中国对CPS研究也特别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和863计划均已提出将CPS列为重点资助领域[5,6]。

1CPS的描述

1.1CPS的定义

CPS最早由美国自然基金委员会提出,该系统一经推出就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各国专家从该系统的理论方法、所处环境、系统的实现等不同方面进行深入研究[7,8]。但由于该系统融合的复杂性,难以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加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对该系统理解的差异,近期内还无法达成共识。

Lee认为CPS是计算过程和物理过程的紧 密集成,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物理系统进行监测控制,而物理系统又通过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环境感知。

Sastry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存储层面出发,认为物理信息系统集成了计算、通信、监测和控制能力,能实时、可靠、安全、高效、稳定运行。能监控物理世界中各实体的网络化计算机系统。

Poovendran提出CPS是新一类系统,通过将通信网络融入物理系统,如基础设施、工作平台等,实现物理世界的信息交换。

马文方认为,CPS是在环境可感知的基础上,融合计算、通信、监测和控制能力的网络物理设备系统; 通过计算进程和物理进程相互影响的深度融合实时监护,来扩展新的功能,以安全、可靠、高效和实时方式监测或控制一个物理实体[9,10]。

综上所述,CPS通过信息系统监测、分析和控制物理系统,同时物理系统反馈信息系统的控制,使整个系统达到稳定、高效、安全、可靠运行。

1.2CPS中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是指对物理系统进行检测、分析、控制、 调节的具有行为能力的机械组成及其附属装置,它能够和操作人员实现交互,其价值在于能完成物理系统安全运行所需的数据采集、处理、调整等功能。

信息系统主要是软件、设备和其中的交互成分组成,主要包括继电保护和自动设备、静态测量装置SCADA系统、动态测量装置WAMS系统等。引入信息系统后,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如SCADA系统可靠性主要考虑RTU等远端监视装置、数据传输线路、直流电源等设备。此外信息设施通常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如远程RTU装置等往往受到电磁干扰、温度剧变、灰尘污染的影响,增加了测量的不正确性,减少设备使用寿命。

电网正常运行过程中,信息故障造成的测量丢失或错误,会影响电网调度的准确性,当信息设施出现故障时,由于延时操作或误操作,会引起连锁故障的发生,增加停电规模[11]。

2CPS下的新型评估模型

将信息系统融入物理系统之后,传统的电力系统评估模型已不适应新型CPS系统,要重新构建评估模型进行评估[12]。

2.1传统电力系统评估模型

图1为传统电力系统评估模型,其整个评估过程忽略信息系统,仅考虑物理系统的作用。图中的电力系统即物理系统,整个评估模型中仅有电力系统正常和电力系统不正常两个状态,由图可知这两个状态可实现相互转化。当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时电力系统平稳运行,当系统处于不正常状态时可能会导致电力系统系统供电不稳定或部分负荷中断。

传统电力系统评估模型自从70年代开始使用至今,其中传统评估认为电力系统由正常变为不正常主要是由电力设备故障造成的,如线路、发电机故障等, 而对于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操作等则认为是完全准确的,无需考虑。

2.2CPS评估模型

为解决传统电力系统评估仅考虑物理系统忽视信息系统的缺点,将信息系统加入到传统评估模型中,构建出如图2所示的新型物理信息评估模型。整个模型共有4个状态,分别为电力和信息均正常状态、电力不正常和信息正常状态、电力正常和信息不正常状态、电力和信息均不正常状态。图中的过程A、B、C、D则代表系统由某一个状态转移成为另一个状态过程。

A: 对于新模型中系统转移过程A,类似于传统电力系统评估,转移过程中仅有电力系统出现故障,信息系统完全正常,系统转移主要是由以下两个方面引起的: ( 1) 电力系统的设备或元件出现故障。( 2) 系统运行过程中有大负荷的快速增加。

由于信息设施是完全可靠的,转移过程A可被信息设施快速监测和评估出来。当线路或发电机出现故障时,控制中心可通过调整发电出力或其他设备即可使系统恢复正常运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故障均可通过调整就能恢复正常,当系统出现大发电机故障时,仅去调整其余发电机无法实现系统正常运行,还需中断大量负荷,进而会使电力系统处于不正常状态。

B: 转移过程B主要是信息系统由正常状态转变为不正常状态,其中的电力系统则始终处于正常状态,对于转移B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 ( 1) 测量装置出现故障。( 2) 远程控制设备出现故障。( 3) 数据传输线路存在故障。( 4) 操作界面出现错误。( 5) 控制中心被黑客入侵。

对于转移过程B,有时也会很容易被监测出来,例如当数据传输线路出现故障时,操作界面无法显示数字或是显示错误数字。此时,可根据系统其他部分数据计算出故障的位置。另外,由于冗余设备存在,也会保证信息的完整准确。然而当信息故障未被监测出时,则可能会引发电力系统的故障。

C: 转移过程C则主要是信息设施故障引起的电力系统故障,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引起: ( 1) 信息系统故障之后,操作人员无法评估系统的状态,进而不会采取行动应对系统的变化; ( 2) 系统操作人员根据获得的错误信息采取错误或多余的行动; ( 3) 控制中心被黑客入侵,黑客采取危害电力系统运行的行为; ( 4) 一个偶然的电力系统故障出现。

转移过程C出现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危害很大, 操作人员无法根据测量的系统数据判断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由于信息的故障,操作人员甚至可能会采取错误操作,进而引发更严重电力事故产生。因此转移C严重危害电力系统正常运行,不仅会造成负荷中断、 发电机停运、线路级联断开,甚至会造成整个电力系统崩溃。

D: 转移过程D是电力系统在不正常的状态下造成了信息系统不正常。造成原因如下: ( 1) 电力系统故障造成供电设备故障,进而无法继续给信息的监测控制设备供电。( 2) 电力系统故障之后,保护装置无法采取保护措施。( 3) 电力系统中出现大量元件故障,控制中心接受到的报警数目太多,导致控制中心瘫痪。( 4) 一个偶然的信息设施出现故障。

转移D对电力系统的危害较大,其可能会减弱操作者对系统故障的处理能力,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进一步恶化。

3CPS下的评估方法

信息系统是测量和控制的直接执行者,也是CPS构成中的重要成分,随着马尔可夫状态模型[13]的推广和应用,在上述模型的基础上计算系统可靠性指标变得可能。

文献[14]将继电保护系统可靠性的因素分为3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软件的模型、硬件的模型和人员可靠性模型,得到数字保护系统的状态空间图,利用马尔可夫求解系统在无备用和有备用下的失效率及可用度。利用事件树法对设备故障导致系统故障的因果关系分析,进而分析信息系统对物理系统的影响。

文献[15]将信息系统对物理系统的作用分为直接作用类型和间接作用类型,并研究了直接作用中的断路器控制和变压器功能对电力系统可靠性产生的影响。通过建立了以上信息功能的可靠性分析模型,给出考虑信息系统作用的断路器和变压器可靠性计算方法,通过非序贯蒙特卡罗仿真,定量评估信息系统作用下的电力系统可靠性。通过对RBTS改进系统的仿真,分析不同结构和冗余情况下的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可靠性的产生的影响,以及不同电力系统区域受信息系统作用的影响的区别。从而指出信息系统的薄弱环节,有利于信息系统的设计和运维,提高整体电力系统的可靠性。

文献[16]将电网与WAMS融合成“能量 - 信息系统”,以故障状态下系统的切负荷量最少为目标,提出了其可靠性评估方法。文献首先分析“能量与信息” 复合系统的内在关联,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系统运行场景集进行数学建模; 然后结合WAMS可观性,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可观性分析,并指出可靠性评估指标; 最后对比分析故障对CPS系统造成的影响,提出了提升WAMS可靠性的方法。

综上本文认为可通过马尔可夫链求解CPS的最终状态,首先确定便于实现的电力系统和信息系统状态,然后利用历史数据,统计每个时间段的电力系统及信息系统状态分布及相邻时间段的状态转移,得到马尔可夫的转移矩阵,最后利用状态转移矩阵和初始CPS状态获得系统的最终状态概率分布。此方法不用进行序贯抽样,简单快捷。

4CPS下的评估面临的挑战

总体而言,CPS将计算通信能力融入物理系统中, 实现物理与信息的交互,提高对环境的感知和控制能力。由于CPS设计的领域较多,虽然目前国内外评估研究取得了进步,但仍面临着较多的问题:

( 1) 信息系统的构成复杂,行为差异较大,且时空分布不同,给建模工作造成困难。

( 2) 信息系统对电力系统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完成相应的任务。传统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一般分为设备或元件故障与正常两种状态,但考虑信息后需要分析4个以上的状态,复杂性增加。

( 3) 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其包含多种网络架构,如物流网络、业务网络、信息网络等,相互之间存在着影响。单个网络元件的失效会对局部甚至整体带来极大的挑战,增加了分析难度。

5结束语

传输网络分析和评估研究 篇8

传输网络分析评估工作涉及范围广泛,过程复杂。简单来说,传输网络分析评估是对网络进行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传输网络运行质量或限制传输网络提供优质服务能力的原因。通过参数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使网络达到最佳运行状态,使现有传输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并对网络今后的运行维护及规划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1 传输网络分析优化总体流程

网络分析优化的过程可以归纳为定标定模、采集统计、分析评估、优化调整和效果验证五大步骤,并循环往复进行。

1.1 定标定模

定标既是制定评价网络运行的关键性指标,用以衡量网络运行质量状况;定模总体讲就是统一采集参数,建立数据关联关系,制定分析模型。关键性指标主要有:网络可用率、故障修复率、误码性能、全网资源使用效率、管孔资源占用率、纤芯资源占用率、交叉资源占有率、端口资源占用率等。

1.2 采集统计

根据确定的网络关键性指标和定制的数据采集模型,通过系统设备或人工手段定期对网络性能、网络故障、网络资源等数据进行采集统计,用以掌握网络总体情况。主要采集统计的数据如下:

(1)组网信息:传输网络拓扑图、语音、数据等业务网络组网拓扑图等;

(2)网络资源相关数据:时隙配置信息、端口使用数据、通道占用数据、电路开通数据、外租资源信息等;

(3)网络性能相关数据:误码秒、严重误码秒、不可用秒等;

(4)网络故障相关数据:故障次数、故障类型、故障时间、故障位置、影响业务情况、故障原因、故障处理等。

1.3 分析评估

通过对采集的网络质量、容量、资源配置以及业务使用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找出当前存在问题或需要改进的方面,并制定相应的网络优化方案。

1.4 优化调整

根据对网络分析和评估的结论以及制定的网络解决方案,综合考虑成本投入、业务影响以及网络发展等方面的因素,选取最适合方案并实施优化调整。

1.5 效果验证

方案实施后,及时采集相关数据与优化调整前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验证相关指标是否得到提升或相关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2 传输网络评估优化主要项目

2.1 网络误码性能分析

2.1.1 误码性能采集

由于骨干传输网络存在网络分层叠加,干线众多,组网形式各异,通路使用方式多样等情况,为能较全面地反映网络现有性能状况,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原则来考虑选择监测点。

(1)监测的通路长度需要能覆盖干线上所有设备和光缆;

(2)监测的通道速率需要结合干线通路的业务使用情况,尽量使用低速率通道。

采集误码信息的周期一般以自然月为一周期。

2.1.2 误码性能计算

在实际误码性能分析中,指标值可以依据ITU-T G.828规定和新的M.2101建议的验收指标、投入服务指标、性能指标三个指标作为参照标准进行制定。在系统竣工验收时需要采用验收指标。在电路或设备投入使用和在维护运行中需要用到维护指标。网络性能指标是一种目标性指标,就是指网络最终构成后,并且网中设备处于最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所有富余度都用完并在设备寿命终了前仍然能满足的指标[1]。这三个性能指标的计算公式是:

计算骨干网络实际性能值的公式是:

误码率(BER)与误码秒比(ESR)转换关系:

2.1.3 对标分析

对于好于指标数值的误码性能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长期趋势变化分析,掌握传输网络运行整体质量情况,针对劣化趋势,提出改善日常操作或运行环境等相关建议。对于误码性能差于维护指标数值情况或严重劣化的情况,可以结合传输设备光功率、线路传输质量、设备板卡故障、时钟同步、机房温度、设备电源、接地等情况,综合分析评估系统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2 网络故障分析

网络故障分析主要是从系统设备和运维服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网络系统设备中的缺陷和维护工作中的不合理情况。

(1)传输网络可用性,指端到端全网能提供无故障服务的时间占总的运行时间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式(8)中:∑d—表示所有业务不可用时间总和,d表示不可用事件,其值为影响的用户数不可用时间。网络全部业务指正常情况网络中开通的业务总数。

传输网络可用性是对全网网络健壮程度的一个系统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对传输网络可用性分析评估,我们可以发现传输网络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及其承载业务的网络保护路由建立在同一传输物理通道等不合理情况。

(2)系统设备可用率,指系统设备无故障时间占总的系统设备运行时间的百分比(系统设备指局内侧在线运行的网络设备单元)。

计算公式:

MTBF是系统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反映系统设备的可靠性指标。TBFi是从第i-1次故障修复后到第i次故障的间隔时间,n是统计的故障次数。

计算公式:

MTTR是系统设备平均故障修复时间,反映维护水平、维护程序、维护制度的合理性。TTRi是第i次故障发生到修复使用的时间,n是统计的故障次数。

计算公式:

2.3 传输网络资源分析

传输网络资源数据种类很多,涉及面广,关联复杂。下面,针对传输网的一些关键数据提出相关分析评估方法。

2.3.1 传输SDH网络部分资源数据相关参数

(1)支路端口使用率

定义:传输网元已配置使用的支路端口数量占已配置支路数量占已配置支路端口总数的比值。

计算公式:

这个指标反映了当前传输网元设备的支路端口使用情况,及在不改变硬件条件下可以增加某种速率业务的数量[2,3,4]。

(2)通路截面使用率

定义:传输网络两个相邻的网元之间已配置使用的线路带宽占可用线路总带宽的比值。

计算公式:

这个指标指出了当前传输网络两个相邻网元之间的通路截面带宽资源使用情况,反映了传输网元设备相关方向的出入业务能力。

(3)电路开通能力

定义:传输网络各网元可开通的最大电路量与传输网络中最大值资源可开通电路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

这个指标反映了网络中各资源配备均衡度情况,用于判断网络中各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以上三个参数是从支路、线路及电路使用三个方面评估网元节点的资源使用情况。通过对以上三个参数的综合分析评估,可以减少网络资源瓶颈,有效提升资源使用能力。

除了以上三个资源性能参数以外,还有网元设备的交叉能力,也是衡量电路开通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但由于此参数是厂家设备的一个静态数据参数,这里不引入分析。

2.3.2 传输网络主要资源数据关联

传输网络上的各类资源归根结底是用于支撑电路开通使用的,从开通电路的角度上分析,上面三类网络资源既相互制约,也相互关联。从图一和图二的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出端口、电路与线路截面的资源使用之间关联关系,公式如下:

式(15)反映了传输网络链路数据模型中线路与支路之间的关联关系,电路穿通数值很高说明很多资源被用在业务配置的中继上,设备资源浪费较大,反之,则网络资源使用充分。(注:电路穿通实际包含了逻辑穿通和物理穿通两种形式的链路连通方式单,条电路每经过一个网元设备而没有落地计数为1)。

式(16)反映了传输网络端口占用数量与电路开通配置的关联关系。

通过以上两个公式,我门可以计算出图一模型中所列电路开通情况的线路总使用带宽和端口占用总量。

3 结束语

总之,传输网络分析和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深入调研网络运行情况,合理定制出指标标准和分析模型,准确采集数据参数,及时解决潜在风险和问题,提升网络服务品质。

参考文献

[1]韦乐平.光同步数字传送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2]曹传平.广州移动传输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3]陈兵,杨豫湘.传输网络发展规划的预测方法[J].电信技术,2002,(8).

[4]谭洁明.电信长途传输网电路配置分析模型的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3.

机器设备评估的风险分析 篇9

1 评估范围

机器设备评估首先要明确评估范围, 以免漏评或重复计算形成差错, 影响评估结果带来风险。凡属企业列为机器设备进行管理和使用的评估对象, 应纳入机器设备评估的范围。具有机器设备的重要特性, 但未列作机器设备进行管理的评估对象, 可以作为机器设备进行评估, 但应予以专项说明。房屋建筑物和在建工程中的附属设备等资产, 在不重复、不遗漏、评估方法相同、评估结果一致的原则下, 可视需要归入机器设备或房屋建筑物的评估范围。融资租赁的机器设备一般可作为机器设备进行评估, 并予以专项说明。

在评估操作中应按照上述原则, 根据企业机器设备账册和填报的机器设备清查评估明细表逐台清查核对, 要特别注意清查核对企业未入帐的设备、已摊销完设备、租入和租出设备、建筑物附属设备等, 做到不重不漏, 避免因漏评或重复计算带来的评估风险。

2 评估方法的选用

机器设备评估的方法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价法、收益现值法、清算价格法等方法。选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和评估参数会有不同的评估结果, 有时评估结果相差甚大。因而评估方法选用不当, 会造成资产评估结果严重失实, 给评估带来较大风险。

一般来讲, 重置成本法适用于持续使用假设前提下的机器设备评估, 不宜评估非续用状态下的机器设备;现行市价法适用于市场发育比较完善的地区, 存在有同类设备的二手设备交易市场或有较多的交易实例;收益现值法评估的前提是该设备应具有独立的生产能力和获利能力, 适用于能自成体系的成套设备、生产线、以及可以单独作业的车辆等;清算价格法适用于资产清算目的的资产评估。

在机器设备评估选用评估方法时应根据评估目的、评估方法的特点及其使用条件、资料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机器设备所处的环境与使用状态等选用适宜的评估方法, 以免除因评估方法选用不当带来风险。

3 资产价值的构成

资产价值的构成是指构成资产价值的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不同的评估目的、不同的评估方法, 资产评估价值的构成要素不同, 所需考虑的价值影响因素不同, 评估时评估人员应结合评估目的、评估方法、具体资产的状况确定其价值构成要素, 以免重复或遗漏某些因素影响资产评估价值带来评估风险。

采用重置成本法评估机器设备时, 影响评估价值的因素有重置成本、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等。对于不同渠道取得的机器设备, 其重置成本的价值构成要素不同。外购国产机器的重置包括设备购置价、运杂费、安装调试费、资金成本等。引进设备的重置价值成本包括设备离岸价格 (FOB) 、境外运输费、境外途中保险费、关税、增值税、消费税、银行及外贸公司手续费、国内运杂费、安装调试费等。引进设备价格为到岸价的其重置成本则包括设备到岸价格、关税、增值税、消费税、银行及外贸公司手续费、国内运杂费、安装调试费等。在确定引进设备重置成本时, 还应考虑国家对该设备是否减免税、有无其他优惠条件等, 属于免税的设备在免税的同时应计算海关监管费。自制设备的重置成本一般包括制造费用、安装调试费、资金成本、合理统计员及其他合理必要的费用等。

对于整体性的设备资产, 特别是引进的生产线, 重置成本除包含上述费用外, 可能还包括一些间接费用, 如建设单位管理费、工程监理费、研究试验费、安装工程保险费、联合试运转费、专利许可费等。

采用市场法评估机器设备是将市场近期同类设备或类似设备作为参照物, 通过对其成交价进行分析、对比, 调整差异获取被评估设备评估价值的一种方法, 它评估的是设备的成交价格, 而不是持续使用条件下机器设备的重置成本, 得出成交价后还应考虑运输费、安装调试费、设备基础费、管理费、资金成本等。由于设备成交价格是在市场条件下充分考虑设备的实体性损耗、技术进步、经济环境、交易方式等因素下的成交价格, 运用市场法评估机器设备时不得再考虑成新率、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等因素。

收益法是将机器设备未来产生的净收益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 作为被评估机器设备评估价值一种评估方法。收益法评估的基本参数为预期收益额、折现率、收益期, 其优点是充分地考虑了各种贬值因素, 评估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收益能力, 与设备的成本大小并无对应性。

4 法律权属风险

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对评估结论有重大影响。在机器设备评估中, 往往会遇到资产占有单位不能提供被评估机器设备有效的法律权属资料, 给评估带来风险。当委托方和属地发事方所提供评估设备的法律权属证明材料存在瑕疵, 或委托方对其不具有产权的设备进行评估时, 评估师应予以特别关注, 要求委托方和属地发事方提供承诺函予以充分说明, 并在评估报告中对评估设备的产权状况和设定产权产前提予以充分披露, 明确说明设定产权状况与实际法律权属状况存在重大差别。

注册评估师应特别注意不得明示或暗示具有对评估权属确认或发表意见的能力, 更不得对评估设备的权属提供保证。

5 报告披露风险

任何资产评估结果是特定的评估对象, 在特定的评估目的、一定的假设和前提条件下的评估结果, 评估师在评估过程中往往还会受到各种条件下的评估结果, 离开这些假设前提和限制条件, 评估结论往往会失效, 机器设备评估也是这样。评估师应在评估报告中清晰、明确地披露任何影响评估结论的重大假设和限制性条件, 并指明其对价值的影响, 以提醒报告使用者, 降低评估风险。

在评估报告中应披露的事项主要有:评估假设和前提条件;在评估过程受到的限制;设备的瑕疵情况;评估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影响结果但非评估人员职业水平和能力所能评定估算的有关事项;评估基准日期后重大事项等。

参考文献

[1]潘学模:资产评估风险及其防范, 财会月刊, 2003.B8.

[2]徐海成:论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及其管理, 交通财会, 2002.8.

[3]程阳春:资产评估执业风险及其防范,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2.

[4]王秀东:王淑珍, 赵邦宏:资产评估风险防范与控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3.

[5]王景升:资产评估机构的责任与资产评估风险的规避, 财经问题研究, 2000.5.

麻醉药理模拟课程评估分析 篇10

高端智能模拟系统运用于高等医学教育领域虽已渗透到急诊、药理、生理、妇产科、中医科等各学科中, 但对于这门新兴的教学手段来说, 它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 是否得到正确的评价并非易事。广州医学院麻醉教研室采用智能仿真模拟人ECS模拟准临床环境进行特色情景化教学已有6年, 我们关注教学的质量, 更关注学生的能力, 因此尝试以现有的手段对参加麻醉药理学模拟学习的学生进行见习问卷调查及双盲测验分数的评估, 评价该模拟课程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

1 对象和实施过程

对象:选择广州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麻醉本科班学生共24人, 麻醉药理学理论课结束后, 参加2011年12月麻醉药理学模拟课见习。

方法:把24人按学号排列先后顺序分为3组, 分别为I、II、III组, 3组学生分别在麻醉模拟室行模拟课程训练, 在多功能第一课室行期末小测验, 在多功能第二课室行麻醉药理课程的总复习, 3组在3间课室轮转。3组测验同样的题目, 所接受的模拟训练内容相同, 测验题目由监考教师出, 监考教师对模拟课程及教授内容完全不了解, 模拟教师备课及授课时也不知道测验内容。I、II、III组哪组先行测验或模拟训练、课程总复习老师、监考教师及模拟课教师均不清楚。每组模拟训练后即行模拟见习问卷调查。

统计学处理:3组小测验的分数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由于学生样本量较少, 采用多个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 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问卷调查结果以统计数据列出。

2 结果

2.1 3组测验分数中位数及百分位数结果

3组间比较P<0.05

2.2 问卷调查表结果

所有学生认为麻醉药理模拟人课程对理论考试有帮助, 认为麻醉药理模拟人课程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达97%, 96%学生认为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有助于增强信心应对麻醉药安全使用问题, 93%学生认为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对临床实习有帮助, 喜欢或非常喜欢麻醉药理模拟人见习这种模式的学生占85%, 81%学生希望今后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或增加该模式课时。

3 讨论

3.1 对结果的分析

从3组测验的结果 (见表1) 可见, 3组中II组分数的中位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推测可能是没有进行模拟训练或课程总复习一开始即行测验的小组。且三组中位数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其中I组与III组两组分数的中位数相差不大, 提示模拟训练与课程总复习效果基本持平。模拟训练仅包括麻醉药理学中抗胆碱药、肾上腺素类药物、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药的内容, 而测验中涉及上述内容的题目仅占20%, 可见模拟训练虽然仅是课程的小部分内容, 却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综合问卷调查结果提示模拟训练确能提高测验分数。依据结果推测可能出现的轮转情况见表2。

I组 (或III组) 模拟训练→测验→复习

III组 (或I组) 复习→模拟训练→测验

II组 测验→复习→模拟训练

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可见, 模拟训练对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信心应对麻醉药安全使用等方面均有帮助, 因此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上课形式, 多数学生希望今后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或增加该模式课时则体现了学生的内源性要求。

3.2 教学效果的评估

WHO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指南明确提出, 评估应将目标、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学习方法三者综合起来。如果要指引学生达到该课程的预期效果, 这种综合评估是必须的。不管是对过程还是对结果, 评估是很重要的。评估过程应是有效的、可靠且可行的。不管是用客观结构临床检查 (OSCE) 还是直接观察, 临床评估都是中心特征[1]。

学院实施的麻醉药理学模拟课程强调在智能仿真模拟人ECS模拟准临床环境中, 从应用麻醉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入手, 模拟临床情景, 引导学生掌握临床麻醉过程用药的规律, 提高学生合理用药的意识和水平, 使其学会应用麻醉药理学的基本理论, 正确使用麻醉药物, 准确诊断麻醉药物使用的不良反应, 及使用麻醉药物治疗围术期意外或并发症, 达到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的目标。教学大纲重心偏重于心血管方面的应用, 因此模拟课程设计时将模拟训练内容限定在包括抗胆碱药、肾上腺素类药物、强心苷及抗心律失常的内容。承担模拟用药教学的教师,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和课时限制, 交叉混合使用各种编辑模拟案例的方法, 由简单到稍难顺序过渡, 让学生逐渐适应新型的教学方法。不仅如此, 教师还善于调配各种表演技巧, 力求模拟情景更贴近临床场景, 再配合生动的语言及声音的演绎, 使麻醉药理学见习课程的模拟教学设计、实施更顺畅, 趣味性更强,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 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的欲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虽然没有涉及临床评估, 但是通过测验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模拟训练已达到了应有的教学预效果。我们也将在日后增加的临床见习教学中进行临床评估, 使模拟训练的评估更合理、更可靠。

3.3 学生的反映

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于模拟人有以下的反映:有的学生认为模拟人不够形象, 有的认为增加临床见习更有用, 有的学生认为有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则更好。

但是从临床工作者的角度来看, 学生的认识有失偏颇。首先, 设计的临床案例都是典型的案例, 并非所有的学生都有那样的运气在半年麻醉实习过程中甚至在往后的住院医师阶段中碰到。其次, 临床中有些案例的发生受很多因素影响较不典型, 增加了诊断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不利于学习。而引入高端模拟系统的目的, 正如美国俄亥俄州健康系统成员之一的河岸宗教医院河岸医学教育主任Pamela Boyers博士说, “这可以使他们在走向正式的工作岗位之前能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 通过不断变化和设置场景,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床推理能力将获得很大的提高”。学生们太注重动手操作, 对麻醉管理过程的思维方式不太重视, 造成学生在实习时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 忽视麻醉管理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实在是值得临床工作者深思。

综上所述, 在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 学院顺应了高端智能模拟系统发展的趋势, 兼顾国家、社会、学校、学生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不断改进和完善模拟训练的教学方法, 逐步把麻醉药理学教学质量标准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基础向临床标准靠近, 最终指引学生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摘要:将高端智能模拟系统运用于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已渗透到急诊、药理、生理、妇产科、中医科等各学科, 它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 是否得到正确的评价并非易事。尝试以现有的手段对参加麻醉药理学模拟学习的学生进行见习问卷调查及双盲测验分数的评估, 结果显示模拟训练能提高测验分数, 对加深理论知识的记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增强信心应对麻醉药安全使用等方面均有帮助。评估虽未涉及临床评估, 但从评估结果显示该课程已指引学生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麻醉药理学,高级模拟系统,模拟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经济普查下一篇:酚试剂光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