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四肢骨折

2024-07-27

创伤性四肢骨折(精选九篇)

创伤性四肢骨折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组有患者30例, 男17例, 女13例, 年龄为18.1~84.3岁, 平均年龄为 (53.7±0.8) 岁;对照组有患者30例, 男20例, 女10例, 患者年龄为19.3~84.9岁, 平均年龄为 (52.1±1.3) 岁。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 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治疗, 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等在复苏前保证患者救治过程中呼吸正常, 并让患者保持平卧位, 并及时帮助患者清理口腔以及呼吸道;对于病情严重患者应该给予氧气供给, 且患者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患者入院后帮助其建立静脉通道, 对于轻度休克患者建立一条静脉通道, 对于中度和重度休克者至少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进而进行液体复苏。患者在发病后1 h内进行大量输液, 且晶体和胶体比例控制在1∶1。同时, 做好患者输血准备。待患者血压稳定为对患者进一步检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2]。

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 方法如下:患者救治过程中基本方法和对照组相同。患者在创伤发生后到手术彻底止血过程中不仅要及时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 同时还应该主要液体补充的速度和流量。对于收缩压为80 mm Hg时, 可以减慢液体速度, 限制液体输入量, 保证患者血压稳定。手术后,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液体复苏。

1.3 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行卡房检验, 采用n (%) 表示, 计量资料行t检验, 采用 (均数±方差) 表示, 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意识恢复时间、四肢变暖时间、汗止时间, 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3 讨论

骨折即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临床上将骨折分为两类, 即:创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创伤性骨折多数由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等引起的损伤、出血等进而引起患者疼痛;而病理性骨折则是由于疾病引起的骨折。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 且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休克等现象,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 临床上对于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 传统的液体复苏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 但是长期疗效欠佳, 治疗预后较差。

近年来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广为使用, 并取得阶段性进展。限制性液体复苏和其他治疗方案相比优势较多, 它能够弥补传统液体复苏的不足, 当机体存在活动性出血病情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时, 通过控制输入液体的速度以及输入量能够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数值上 (通常为80 mm Hg) , 病情能够将这种血压维持到手术开始。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找到一个复苏的平衡点, 不但能够有效的促进患者循环, 同时还能够使微循环灌注得到适当的恢复, 为身体其他器官提供足够的氧气, 而不会引起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或代偿失衡, 从而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帮助患者快速恢复[3]。同时, 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时不仅能更加有效的保证患者的基本循环功能, 并且患者治疗后不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能够缓解患者病情, 降低临床病死率, 且药物价格相对廉价,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使用。本次研究中, 实验组救治后病死率为6.7%, 显著低于对照组 (病死率为23.3%) (P<0.05) 。

综上所述, 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方法及其救治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0例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传统液体复苏治疗, 实验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救治,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意识恢复时间、四肢变暖时间、汗止时间, 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四肢骨折并创伤性休克,救治方法,救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谭小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抢救及心得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09, 1 (3) :112-113.

[2]董国勤.手术室中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J].中外医疗, 2012, 31 (4) :56.

创伤性颌骨骨折并发症的干预护理 篇2

【关键词】颌骨骨折;并发症;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7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01-02

颌骨骨折多由于外伤引起,除具有疼痛肿胀、咬合错位、张口受限、咀嚼吞咽功能障碍等常见症状外;还常伴有窒息、出血、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1]。2010年3月~2013年2月本院口腔科共收治颌骨骨折患者42例,现将护理工作经验和体会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颌骨骨折患者共42例,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16~68岁,以青壮年居多。由交通事故、爆炸伤、击打伤等外伤引起。其中上颌骨骨折10例,下颌骨骨折26例,上下颌骨骨折6例。42例颌骨骨折中有11例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出血性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

1.2 方法

1.2.1治疗方法:42例颌骨骨折患者病情稳定后,均在全麻下行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加内固定术。

1.2.2护理方法:

1.2.2.1 急救及处理:①对于颌骨骨折的患者,一旦合并窒息、出血、休克或颅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应以抢救患者生命为首要原则,在此前提下尽早处理骨折受伤处。护士应及时准确的评估伤情,并根据病情迅速的准备急救用品(吸引器、开口器、舌钳、气管切开包、多功能监护仪、氧气、纱布等),进行综合性救护工作。②解开患者颈部衣扣,头偏向一侧,护士可立即用手指裹以纱布直接掏出口咽腔血凝块或分泌物,再用备好的吸引器彻底清除。舌后坠的患者,立即用开口器、舌钳拉出舌头并固定。当患者的呕吐物、碎骨片、牙碎片或血液引起的吸入性窒息时,护理人员必须全力配合主治医师立即行气管切开术,保持呼吸道通畅。③出血较多的除立即采取压迫止血、清创缝合外,护理人员应快速建立1~2条静脉通道,可采用静脉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补充血容量,可先快速输入乳酸钠林格液。血压过低者可输入代血浆。疼痛严重的可遵医嘱镇痛、镇静。同时还需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皮肤和指甲的毛细血管床的变化,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注意保暖,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④上颌骨骨折很容易并发颅脑损伤。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颅脑损伤,明确颅脑损伤的类型。除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外,意识状态是判断颅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征之一,瞳孔也可直接反映颅脑损伤的程度和病情变化。患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脉搏缓慢有力、血压升高、呼吸深大、眶周有淤血(熊猫眼)、意识障碍、瞳孔异常变化,提示并发颅脑损伤,要立即报告医生处理。同时按医嘱滴入20%甘露醇250ml,半小时内滴完,每日3-4次。输注过程中防止液体渗漏。严格控制入水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有脑脊液耳鼻漏者,应抬高头部,禁止局部冲洗与填塞[2]。

1.2.2.2 专科护理:①心理护理:颌骨骨折大多为一种突发事件,伤前无心理准备,患者因外伤导致面部肿胀畸形、咬合错乱、疼痛等不适,极易感到恐惧、惊慌、焦虑。尤其是女性患者,担心会伴有容貌受损,情绪波动较大。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针对不同的心理状况加以疏导,排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②常规准备:完善术前相关检查。清洁口腔,可根据情况用漱口液含漱,1天4次。常规术前备皮,禁饮食,并进行药物过敏试验。床旁备吸引器、气管切开包、多功能监护仪、氧气等急救器材。③麻醉术后护理:全麻术后未完全清醒的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健侧,吸氧,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病情,及时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清醒后,颌骨骨折的患者一般采取半坐卧位,以减少出血的可能,并可增进肺部呼吸运动,利于咳嗽和吐出口腔内分泌物,避免发生肺部并发症。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给予床头抬高15~30度头偏向健侧,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增加肺部通气量。④口腔护理:术后患者因张口受限,不易自行进行口腔护理。因此,进行口腔冲洗是保持颌骨骨折的患者口腔清洁最有效的方法。42例患者术后2-3天均行口腔冲洗。由2名护士配合,患者取半坐卧位,颌下垫治疗巾,备弯盘,护士将头皮针去掉针头,软管接50ML注射器抽取漱口液缓慢进行冲洗,冲洗液可由患者口角流入弯盘。软管由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区放入,依次缓慢冲洗颊部、牙龈、牙面、牙间隙。对于不能顺患者口角流出的漱口液,另一名护士用吸痰装置吸净。冲洗每次100ML,每日两次。注入漱口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者呛咳或窒息。吸引时压力不宜过大,不能超过0.04 千帕,以免引起出血。一般常用漱口液为1-4%碳酸氢钠溶液,2%硼酸溶液或0.9%氯化钠溶液。每次餐后再用漱口液含漱3-5分钟。通过口腔冲洗,有效的预防口腔感染[3]。⑤饮食护理:根据患者情况指导饮食方式和种类。以含有高蛋白, 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食为主,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咀嚼。进流质时可指导患者将吸管置于磨牙后间隙或缺牙区,将食物缓慢吸入。温度不宜过热,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者呛咳或窒息。可采用多餐制,每次250一300ml,每2-3小时进食1次,每日进食6-7次,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人,提高机体的修复能力[4] 。⑥流涎的处理:术后如流涎量较多,为防止面部发生皮炎,可在创口周围皮肤涂氧化锌糊剂。在我科对流涎量多得患者尝试使用皮肤保护膜。使用方法为:温水清洁好创口周围皮肤,待干,将皮肤保护膜沿嘴角向下均匀涂抹。数秒钟后保护剂即可自然形成一层保护膜,每12小时清洗后涂抹一次。酒精过敏者应慎用。⑦功能锻炼:颌骨骨折固定术后,应告知患者早期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防止颞颌关节强直、张口困难及骨质疏松等并发症。本组患者中,除6例合并多发性骨折的,需行微型钛板内固定术辅助颌间固定3-4周以外;其余36例患者均采用单纯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术后第二天即可开始逐步做张口运动锻炼,张口度以达到三横指为宜[4]。

2 结果:

本组42例颌骨骨折的患者中,11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窒息、出血性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的患者平稳渡过危险期。有39例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咬合关系恢复良好,颌面部外形得以恢复,咀嚼功能正常,张口度正常。3例上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不良,后期行正畸治疗。所有病例复查X线片均未见钛板或钛钉移位、断裂等现象。

3 体会:

在救治頜骨骨折合并全身并发症的患者时,应以抢救患者生命为首要原则。首先处理窒息、出血性休克或颅脑损伤等并发症,在此前提下尽早处理颌骨骨折。因此,口腔科临床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整体观念,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发症,尽早采取急救程序,并能熟练地进行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科室应保持抢救药械的完好配备,这些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总之,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做好口腔护理预防感染,正确的营养支持,对减轻患者痛苦,降低住院天数以及促进危重伤员病情的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锡泽,邱蔚六.口腔颌面部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0;11:218-230.

[2] 景炳文.急症急救学[M]. 上海:上海外学普及出版社,1995;8:435 -436.

[3] 梁金凤,甘凤霜等.中国医药指南[J].2012,10(31):626-628.

创伤性四肢骨折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米易县中医医院就诊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50例作为骨折组, 排除骨折前凝血功能异常、患有原发性血小板疾病或肝肾功能异常患者, 患者均经X线检查确诊, 闭合性骨折28例, 开放性骨折22例;男31例, 女19例;年龄19岁~60岁, 平均 (40.5±8.8) 岁;骨折原因:车祸伤37例, 坠入伤13例。纳入同时期来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29例, 女21例;年龄20~60岁, 平均 (39.8±8.6) 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

对照组于入组时, 骨折患者于术前及术后第3、7、14天静脉取血2.7ml, 置于含109mmol/L枸橼酸钠0.3ml真空采血管中, 3000rpm离心5min, 分离血清, 置于-20℃冰箱保存。

1.2.2 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凝血仪检测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及纤维蛋白原 (FIB) 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骨折组患者TT、PT、APTT短于对照组, 血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手术前后骨折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变化

术后第3天, 骨折患者TT、PT、APTT短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第7天各项指标与术前无差别, 术后第14天TT、PT、APTT长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3、7天血清FIB水平均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术前比较, *P<0.05

3 讨论

根据国外调查研究显示, 下肢骨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0%~80%, 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会引发肺栓塞、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威胁患者生命[3]。而通过积极预防能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改善预后。创伤性骨折发生后, 一方面肌肉组织受损释放大量的促凝血酶入血, 另一方面骨折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共同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 导致大量的凝血酶原被激活。凝血酶激活后又促进凝血因子释放、血小板活化、纤维蛋白水解, 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此时患者由于血液黏度增高、血液循环减慢, 极易形成血栓[4,5]。

APTT和PT分别是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主要检测指标, TT用于反应循环系统中抗凝物质的含量和活性。研究发现, 术前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TT、PT、APTT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均显著缩短, 可见创伤性骨折发生后, 机体内的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均被激活, 体液中抗凝物质的含量则减少[6]。术后, 这些指标持续下降, 这是由于手术创伤又加剧了体内的应激反应和炎性反应, 术后第7天开始经过纤溶-纤溶抑制、凝血-抗凝血等生理机制的条件, 手术、骨折创伤所带来的不良因素被逐渐消除, 各项指标开始恢复正常, 术后第14天能基本恢复正常。

FIB是一种急性蛋白, 感染、创伤、肿瘤等情况下, 血浆中FIB水平会升高, 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增加, 促进凝血过程;另外会导致血液黏度增加, 加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研究发现术前及术后第3、7天, FIB水平较高, 术后第14天开始基本恢复正常, 结果与凝血时间指标相符合。

综上所述, 创伤性四肢骨折发生后, 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发生着动态变化, 术前至术后第7天,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期。临床上应在这段时间对凝血功能指标加强监测, 并及时给予干预,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对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检测, 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米易县中医医院就诊的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50例作为骨折组, 纳入同时期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骨折组与对照组间凝血时间 (TT、PT、APTT) 及血清纤维蛋白原 (FIB) 水平, 比较手术前后骨折组各项指标差异。结果 骨折组患者TT、PT、APTT短于对照组, 血清FIB水平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3天, 骨折患者TT、PT、APTT短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第7天各项指标与术前无差别, 术后第14天TT、PT、APTT长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第3、7天血清FIB水平均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创伤性四肢骨折发生后, 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发生着动态变化, 术前至术后第7天,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是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期。

关键词:骨折,凝血酶,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

参考文献

[1] Selby R, Geerts W, Ofosu FA, et al.Hypercoagulability after trauma:hemostatic changes and relationship to venous thromboembolism[J].Thromb Res, 2009, 124 (3) :281-287.

[2] 吴盛荣.骨折患者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临床意义的探讨[J].当代医学, 2011, 17 (12) :83-84.

[3] Ecnelke C, Quarmby J.Autologous thrombin:a new embolization treatment for traumatic intrasplenic pseudoaneurysm[J].J Endovase Ther, 2002, 9 (1) :29-35.

[4] 潘秀贤, 蔡焕荣, 李兵.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凝血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 2010, 21 (9) :104-105.

[5]陆芸, 马宝通, 郭若霖, 等.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7, 27 (9) :683-698.

创伤性四肢骨折 篇4

【关键词】 创伤性骨折;脂肪栓塞综合症;诊断治疗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7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6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1年5月——2013年9月骨外科收治的创伤性骨折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共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7-51岁,平均26.3岁.10例股骨处骨折,7例骨盆处骨折,2例胫、腓骨处骨折,其中合并其他肢体的多发骨折者5例。致伤因素:交通伤11例,高空坠落伤6例,钝器击伤2例,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2]。

1.2 诊断标准 ①呼吸频率>35次/分,心率和脉搏超过120次/分。②皮肤以及黏膜有出血点③血红蛋白数值降低(<100g/L),脂肪酶在血中的含量升高,血小板含量降低,在尿液和血液中出现脂肪滴,动脉氧分压也降低,血沉随之加快。④患者多发热,测其体温上升。⑤肺部x线片开始出现改变,增粗的肺纹理和出现阴影[3]。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患病早期可应用石膏托来固定骨折处;患者皆使用地塞米松进行治疗,12例患者采用高剂量>100mg/d及7例患者采用低剂量<100mg/d静脉点滴;19例患者中11例行高压氧治疗,即高压舱内吸纯氧,压力0.2MPa,每日2次,每次40分鈡,分别于上、下午各做1次,中间休息10min/次;患者中有15例使用有创或无创正压通气,4例患者才用鼻导管通气;表现为休克者则给予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及输血治疗,20%甘露醇250ml,每日2次,静脉点滴,用冰帽降低局部温度以便减轻脑损害;每天500ml低分子右旋醣酐,每天抑肽酶100万U,静脉滴注;每天白蛋白20g,静点;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及预防感染[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来记录及表示,其中,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所有患者均抢救成功。治愈率100%,从发病至病情缓解3-5d,无1例存留后遗症。

3 讨 论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严重创伤骨折的早期危重病发症之一,系由来自骨髓与其他组织的脂肪、脂类物质在乳化能力减弱,理化性质失常的血液中聚结成较大体积的游离脂肪滴进入血循环,栓塞于肺、脑、皮肤等脏器的血管中而引发的以呼吸窘迫及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象[5]。

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确,多数认为严重创伤或长骨骨折后,微脂栓随血流将微小血管栓塞,致微循环障碍,发生在长骨骨折的约占0.9-4%。大多数学者皆认为,所有长骨骨折患者几乎均会发生脂肪栓塞,FES错综复杂病理生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脂肪栓子本身的作用,游离脂肪酸(FFA)是脂肪栓子的主要化学成分,该物质对肺实质中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强大的毒性作用,致使脑血管收缩.引发严重的低氧血症,加重脑部细胞损害。Peltie认为脂肪栓子的重要来源是骨折局部破裂的脂肪滴和脂肪细胞,而损伤后骨折处血肿形成和开放的静脉,其局部压力升高,这是使脂肪滴进入血液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对于创伤性骨折患者,患者是否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应被医护工作者时刻注意,并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脂肪栓塞综合征往往发病急,意识障碍、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在对患者进行早期治疗时,除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之外.还需对患者的血象进行定期监测,其中脂肪栓塞综合征发病的先兆是血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和氧分压进行性下降,因此,血氧分压的监测对于早期诊断该病具十分重要的意義。

参考文献

[1] 张向其.创伤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4(2):16.

[2] 高洁.创伤性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诊治和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496.

[3] 张维国.创伤性骨折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分析.滨州医学院学报,2008,31(6):466.

[4] 康士萍.创伤性骨折合并脂肪栓塞的护理体会.中国实用医药,2012,7(6):197.

创伤性四肢骨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总共收集本院从200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7例骨不连患者, 均为四肢创作性骨折术后6~12个月, 病程平均10个月, 其中男19例, 女8例;年龄23~62岁, 平均39.2岁;交通车祸致伤20例, 高处坠落、摔倒致伤5例, 车床机器碾压、绞轧致伤2例;胫骨骨折11例, 胫腓骨双骨折3例, 股骨骨折1例, 尺骨骨折5例, 桡骨骨折2例, 尺桡骨双骨折3例, 锁骨骨折2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21例, 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6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 X线片示骨折仍未达骨性愈合或骨折部位无进行性修复迹象即为骨不连, 本组所有病例均为非感染性骨不连。

1.2方法

于门诊手术室经皮行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 局部注射, 常规消毒骨折断端处皮肤后, 铺无菌洞巾, 行局部麻醉, 在骨折断端皮肤处选择合适的进针点, 将5 m L注射器针头扎入骨折断端缝隙, 在X线透视下, 确认针尖进入骨折缝隙内后, 将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 20μ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 m L注入骨折断端缝隙内, 维持原固定状态, 内固定不牢固者, 加用外固定, 每周治疗1次, 连续治疗8周。每2周复查1次X线检查, 观察骨不连愈合情况。治疗8周后, 若X线检查无骨折愈合迹象, 将解除外固定, 避免关节强直。疗效标准:参照第八版外科学骨折愈合标准。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治疗, 术后随访10个月~10年, 骨折愈合 (X线复查骨折部位未见明显的骨折线, 有明显的骨痂生成, 有骨小梁穿过骨折线, 患者完全负重, 骨折区域无疼痛) 26例, X线片显示骨痂生长出现时间为 (2.3±1.1) 周, 骨折线模糊不清时间为 (8.1±1.5) 周, 骨折愈合时间为 (12.2±1.4) 周。1例胫骨下段粉碎性骨折患者未见明显骨痂生长, 经治疗2个月后, X线片示骨折愈合进展缓慢, 后采用取自体腓骨植骨手术治疗后获得骨性愈合。本组病例治愈率达96.3%,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引起骨不连发生的可能因素

(1) 局部供血条件:良好的血供条件是骨折愈合的根本保障, 骨折时断端的供血情况就被改变了, 尤其是断端远侧的血供条件, 再加上手术过程中剥离骨膜及软组织, 则进一步破坏了骨折处的血运。有研究结果显示, 骨折处的软组织受损严重程度与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粉碎性骨折伴严重的软组织受损以及手术过程中过多的剥离骨膜及软组织等, 都会增加发生骨不连的机率[3]。 (2) 断端的稳定性:骨折断端固定不牢靠, 往往会出现异常活动, 这种异常活动不但增加了内固定材料松动和断裂的风险, 还会破坏骨折断端的血液供应, 影响骨折的愈合。然而, 过度的固定可能会出现局部应力摭挡作用, 也不利于骨小梁的生长而影响骨折愈合。适当的固定可有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 进而减少骨不连的发生。 (3) 断端接触情况:骨折断端处碎骨片之间接触良好有助于骨小梁及骨痂的爬行生长, 严重的粉碎性骨折、骨折后复位欠佳和手术过程中摘除部分碎骨片或受伤过程中导致骨质缺失等都会影响断端的接触。如果骨折间隙较大时, 两断端之间无法接触, 骨小梁很难爬行闭合间隙。而且, 两断端之间如被软组织填塞, 也会影响骨折愈合, 进而发生骨不连。本组病例中有1例胫骨粉碎性骨折骨不连患者, X线片提示骨折间隙经>4.5 mm伴部分骨质缺失, 经过8周注射治疗后仍未愈合, 究其原因, 可能与骨折间隙较大、两断端接触不良有关。 (4) 吸烟因素:香烟中的有毒成分尼古丁可通过抑制角化细胞、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增殖、迁移, 增加组织血管收缩, 减少组织营养性血流量等机制延迟伤口愈合[4,5]。尼古丁还可抑制骨折早期血管长入、再血管化及成骨机制, 而阻碍骨折愈合[6]。Harvey等[7]研究报告称吸烟会延长骨折愈合的时间并降低骨折愈合率, 其研究显示吸烟患者骨折的愈合率较非吸烟患者低10%, 而且, 被动吸烟的患者发生骨不连的机率也有增加[8]。 (5) 身体条件:年龄偏高, 身体肥胖或营养不良, 基础疾病如糖尿病、代谢性疾病和恶病质等, 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酗酒等因素都会对骨折的愈合产生影响, 甚至发生骨不连。

3.2 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1952年, Levi-Montacini发现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都可以产生神经生长因子, 它是一种能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及神经纤维生长的活性蛋白[9]。之后有学者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是一种多功能蛋白因子[10,11], 除作用于神经组织外, 一些非神经类的细胞组织也能利用神经生长因子并产生神经系统以外的效果。近年来众多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证明, 神经生长因子有增强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马骋等[12]通过实验发现神经生长因子有促进失神经状态下骨折断端骨化的作用。Eppley等[13]在实验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能导致新生类骨质形成。基于上述发现, Grills等[10]进行局部注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大鼠肋骨骨折, 发现骨痂生成的数量和质量显著增加, 后来他们又证实了在骨折处注射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能提高骨折修复过程的速度和质量[14,15]。白孟海等[16]研究发现骨折部位骨生长蛋白 (BMP) 浓度降低会导致骨不连的发生率增加, 而刘宇鹏等[17]则进一步显示神经生长因子可通过提高机体骨生长蛋白 (BMP) 的表达促进骨折愈合。大量研究结果表明, 神经生长因子在骨折修复的各阶段都能有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并增加愈合质量[15,16,17,18], 但其对骨折愈合的作用机理尚不明了。Otfinowski[19]研究大鼠不同部位神经组织损伤后异位成骨情况的比较, 结果表明神经系统对骨形成的影响是复杂且多层面的。在骨折修复愈合过程中, 神经生长因子所起作用的可能机制:直接刺激骨折部位骨细胞或其他细胞分泌相关因子进而促进骨细胞再生;或者诱导神经纤维长入骨组织, 增加骨折处的神经支配促进骨折愈合等[20]。

3.3 本研究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骨不连的治疗是摆在骨科医生面前的一大难题, 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可供选择, 但各有利弊。目前, 手术以其疗效确切, 可以尽早恢复肢体功能, 减少骨折后期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而作为治疗骨不连的首选方案[21]。手术方式有内、外固定、骨移植以及多种方式联合应用[22,23], 但其又存在可能需再次手术或取骨、骨移植等继发损伤, 而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延长住院时间等缺点。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经验效果表明, 神经生长因子能促进骨折愈合、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且具有安全高效、副作用少的优点。经皮局部注射治疗具有易操作、创伤小、价格低, 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治疗依从性较好的特点, 便于临床应用。本组对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骨不连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验证了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治疗骨不连的临床价值, 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疗效借鉴。本组病例虽取得较满意疗效结果, 但所有病例均采用局部注射相同浓度的鼠神经生长因子, 而未设置浓度梯度对比, 对促进骨不连的愈合是否有最佳的浓度范围, 这个浓度范围是多少, 治疗不同部位的骨不连的最佳的浓度范围是否相同, 局部注射治疗的最佳频率是多少等, 这些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探明。

综上所述, 通过回顾分析本组27例四肢骨折骨不连患者可见, 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具有促进骨不连断端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目前, 神经生长因子应用于骨折治疗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更深入的研究仍较缺乏, 应进一步加强探究其作用机制及相关应用理论, 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实践。

摘要: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 在治疗四肢创伤性折骨不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27例四肢创伤性骨折骨不连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X线片提示未见明显骨痂生长, 于骨折断端周围及骨折间隙内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 (NGF) , 1次/周, 连续8周, 每2周1次定期X线片检查观察骨不连愈合状态。结果:27例病例术后随访10个月10年, 其中26例骨折愈合, 1例未见明显骨痂生长, 本组有效率96.3%。结论:局部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骨不连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为骨不连患者提供一种微创无痛的保守治疗方法, 但更深入的研究仍缺乏。

创伤性四肢骨折 篇6

关键词:四肢转移性骨肿瘤,病理性骨折,治疗对策

转移性骨肿瘤为临床常见骨疾病,其发生率仅低于肺转移与肝转移。该疾病多经淋巴、血液及周围浸润等途径形成,血液途径为发病的主要原因[1]。转移性骨肿瘤发生后,骨骼极易出现溶骨性破坏,致使正常骨骼结构产生异常改变或断裂,从而发生病理性骨折,这就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痛苦。本文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57例为观察对象,以对该疾病的治疗对策加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56.8±4.3)岁;甲状腺癌12例,乳腺癌15例,肝癌23例,宫颈癌3例,胃癌4例;病理性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3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1例,股骨骨折4例,肱骨干骨折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2例。

1.2方法

1.2.1术前评估:对入组患者实施术前全面检查,对其全身状况、原发病灶情况、手术耐受度及患者意愿进行了解,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

1.2.2治疗方法:入组患者中,实施肿瘤假体置换术38例,实施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11例,实施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术4例,实施切开复位水泥填充术2例,实施钢板固定术2例。

1.2.3术后处理:术后予以所有患者抗血栓、抗生素、双磷酸盐药物治疗;嘱咐患者在床上适当进行足背伸与足背跖屈锻炼;行股骨头假体置换、髓内钉固定及DHS固定的患者可于术后14d扶拐下地适当行走,同时进行相应的关节活动康复治疗;待患者伤口疼痛改善及引流管拔出3~5d后可拄拐下床适当活动。

1.3观察标准(1)手术前、后患者疼痛度以VAS评分进行评定;(2)运用Ennerking评分法对其肢体功能予以评价;(3)以Kanofsky法对其生活质量予以评价。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对比57例患者术后VAS评分为(3.34±1.02)分,显著低于术前的(7.89±1.35)分,即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得以明显改善,手术前、后对比差异显著,故存在统计学意义(t=20.302,P<0.05)。

2.2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析

57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7%(优35例,良15例,中4例,差3例),生活质量改善率为80.7%(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相比于手术前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病理性骨折在四肢转移性骨肿瘤中的发生率为10%~30%,以股骨最常见[2]。病理性骨折若未予以妥善处理,则会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与生存时间下降显著。针对临床已确诊的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应根据其骨折部位与形态实施对症治疗,通常其骨折固定方法类似于一般骨折,但病灶处理则需多加注意。在将骨转移病灶予以彻底清除后可以骨水泥进行填充,从而为骨折端提供良好力学稳定性,促使局部应对形变的刚度增加;以骨水泥进行填充可与髓腔的几何学形状紧密贴合,且术后不会出现降解,一旦肿瘤复发极易发现,从而实现对残余微小病灶的有效消灭,避免肿瘤扩展或复发。有文献指出,内固定术与术后放疗相结合可有效改善患者患肢功能与远期生存率[3]。针对因肾细胞癌及甲状腺癌转移而产生的骨肿瘤,因其具有较为丰富的血运,可以选择性血管栓塞术实施辅助治疗,而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应根据病灶部位予以适当调整。比如,针对股骨病理性骨折,若骨转移病灶及骨折部位处于股骨髁,则多以骨水泥进行填充、加固;而针对股骨干骨折,则多以髓内钉进行固定;针对股骨近端的转子间、转子下及股骨颈骨折,则可实施髋关节置换术。

但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采用内固定疗法仍存在失败的风险,其影响原因可能包括:(1)术前未能对患者的预期寿命进行正确评估,对原发疾病发展速度未能进行合理评估;(2)未能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未能合理应用骨折近端固定技术,导致固定不充分;(3)未能根据患者骨质情况使用恰当的内固定物;(4)患者自身所存在的消耗性疾病使得其骨愈合能力下降;(5)临床医师对放疗及化疗等对骨溶解的抑制过分依赖。因此,要实现对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内固定手术失败风险的有效预防,需要手术者由术前评估、手术操作、术后护理与用药等诸方面着手,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4,5,6]。

本文结果显示,对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实施恰当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助于其生活质量与肢体功能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董扬,史思峰,张春林,等.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治疗的对策〔J〕.肿瘤,2010,30(5):439-441.

[2]鄢建新.手术治疗四肢长骨转移性骨肿瘤32例临床分析〔J〕.中国骨肿瘤骨病,2010,9(6):490.

[3]王伟,郑兆斌,蔡平,等.胸骨肿瘤切除后钉孔钛网重建胸骨3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10):1465-1468.

[4]雷志雄.股骨远端骨肿瘤及肿瘤性病变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18):102.

[5]罗实.四肢转移性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治疗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2086-2087.

创伤性四肢骨折 篇7

1 典型病例

例1:男, 25岁。右膝关节外伤6 h, 局部肿胀、疼痛、功能障碍。常规右膝关节正侧位片未发现明显骨折征象, 加摄双膝关节应力位 (膝关节加压下外展正位) 片 (见图1A, 1B) , 明确诊断为右胫骨髁间隆突撕脱性骨折合并内侧副韧带损伤 (断裂) , 并经手术证实。

方法及体会:用绷带将双膝关节并拢紧紧固定, 于双踝关节内侧加垫静脉尿路造影压迫球使双踝向外最大限度分开 (以患者能忍受最大限度为准) , 双侧足尖仍保持立位, 中心线对准双侧髌骨下缘连线中点进行摄影。患者如果存在髁间隆突骨折, 可因交叉韧带牵拉而易于显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断裂则表现为膝关节间隙内侧明显增宽, 尤其是双侧对比, 有利于观察。

例2:女, 45岁, 左腕部外伤, 舟骨压痛明显。常规左腕关节正侧位未发现明显异常 (见图2A) 。加摄舟骨放大位, 清晰显示舟骨腰部骨折 (见图2B, 2C) 。

方法及体会:舟骨放大位摄影方法为患者面向摄影台正坐, 前壁伸直, 手呈掌下位尽量尺偏, X线球管向肘侧倾斜20°或30° (见图2B, 2C) , 中心线对准尺桡茎突连线中点摄影。常规腕关节正位片时, 舟骨约与胶片成20°角倾斜扭矩, 骨折线往往由于舟骨本身重叠而不易发现, 采用舟骨放大位投照, 使舟骨展开, 易于显示舟骨腰部骨折。

例3:男, 47岁, 左膝关节外伤一周, 疼痛不明显, 但有屈曲功能障碍。膝关节正侧位髌骨有可疑骨折线 (见图3A) , 加摄髌骨轴位片确定为髌骨纵行骨折 (见图3B) 。

方法及体会: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 被检侧膝部尽量屈曲, 并嘱患者用被检侧的手或用绷带拉住踝部, 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 通过髌骨和股骨间的关节间隙进行投照摄影。髌骨横行、粉碎性骨折在膝关节正侧位片一般可明确诊断, 但纵行骨折或先天性纵行二分髌时, 正侧位片由于股骨、髌骨重叠不易清晰显示, 所以对这类患者, 加摄髌骨轴位片有助于明确诊断。

例4:男, 48岁, 左髋部跌伤, 疼痛、活动障碍。摄左髋关节自然位置正位片未发现明显异常 (见图4A) 。取足内旋25°重摄髋关节正位片发现股骨颈骨折 (见图4B) 。加摄髋关节侧位片更清晰显示了股骨颈骨折线 (见图4C) 。

方法及体会:摄髋关节正位片时应当注意采用标准正位, 即双足跟分开, 两足内旋25°, 足尖并拢, 使股骨颈自然展开。如有必要, 加摄髋关节侧位片进一步观察。自然状态下摄片时股骨颈多呈外旋状态, 大粗隆与股骨颈部分重叠, 影响股骨颈骨折的观察。

CT、MRI诊断隐匿性骨折的正确率非常高, 但由于检查费用高、扫描时间长、操作繁锁和难以复查等因素, 在实际检查中受到一定限制, 一般不作为骨外伤常规检查手段[3], 且基层医院大多无上述大型设备。而传统X线摄影, 无论是普通X线机、CR、DR均快捷、简便易行, 检查费用低, 特别适合基层医院和急诊病例的常规筛查诊断。另外, 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临床症状与体征明显, 首次X线摄影未见明显异常时, 应当补充加拍特殊体位或专用摄影位置进一步观察, 尽量减少避免隐匿骨折的漏诊、误诊[4]。

参考文献

[1]王其军, 贾振丽, 马民, 等.16层螺旋CT与X线平片在腕骨外伤诊断中对比及临床应用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 9 (6) :364-366.

[2]周守国, 赵晓梅, 樊长姝.长骨生长板损伤MRI成像技术及诊断[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08, 9 (6) :341-343.

[3]王芝文, 吕文涛, 毛泽庆, 等.X线平片和CR诊断隐匿性骨折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 16 (1) :59-60.

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心理护理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0例创伤性骨折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2组, 观察组60例, 男32例, 女28例, 年龄21岁~78岁, 平均年龄 (45.6±1.5)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1 h~17 h, 平均 (3.6±0.8) h;对照组60例, 男31例, 女29例, 年龄22岁~79岁, 平均年龄 (45.2±1.3) 岁, 受伤至手术时间1 h~17 h, 平均 (3.8±0.9) h。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 (1) 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 及时了解其心理和情绪的变化, 给予患者安慰,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并充分倾听患者心声, 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2) 健康宣传:护理人员通过简单通俗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加强健康教育指导,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提高自我护理能力。 (3) 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 尽量让家属尽可能多地陪伴在患者身边, 家人的陪伴和支持对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2]。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观察记录2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 (SAS) 、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分情况, 并制定满意度调查表, 统计患者满意度。SAS量表共有20个项目, 没有或偶尔计1分, 有时计2分, 经常计3分, 总是如此计4分, 50~59分为轻度焦虑, 60~69分为中度焦虑, 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共有20个项目, 没有计0分, 少有计1分, 常有计2分, 一直有计3分。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态度、对患者的关怀程度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SAS、SDS评分比较

2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明显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2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患者满意率为93.3%, 对照组护理后患者满意率为76.7%,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创伤性骨折对人体危害较大, 且多为突发性事故, 患者大多心理上无法接受, 导致身心遭到重大打击, 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对患者身体康复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严重者可产生轻生念头[3]。国内相关研究表明, 创伤性患者心理异常的发生率高达78.4%, 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害怕手术带来剧烈疼痛, 担心术后预后不理想, 肢体出现残疾, 影响以后的工作等[4]。这些负性心理严重损害创伤性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进展。

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 是系统化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充分尊重患者人格,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5]。护理人员均受过严格的业务和技术培训, 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业务水平, 在实施护理时可充分与患者沟通, 详细了解患者心理特点, 实施针对性的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且在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拥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 关心和尊重患者, 减轻患者忧虑焦躁情绪, 向其耐心讲解疾病的特点, 告知手术方法和手术治疗的效果, 增强患者成功战胜疾病的勇气, 使患者身心处在最佳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 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出院[6]。

本文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 患者SAS、SDS评分较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明显降低,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故给予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可以极大地缓解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满意率为93.3%, 对照组仅为76.7%。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对患者诚挚的关怀, 不仅有利于帮助医护更加详细地了解患者病情, 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增强患者对医护的信任, 有利于及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彩红.心理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抑郁焦虑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2, 7 (2) :327-328.

[2]何璨.60例股骨骨折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与护理对策[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08, 12 (1) :192-193.

[3]洪慧.全身多处骨折合并创伤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护理及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96 (2) :887-888.

[4]杜红霞, 王华, 李惠莲.创伤性骨折患者应激障碍特点分析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66 (35) :858-859.

[5]蒋群花, 沈丽, 张士珍, 等.心理干预提高创伤骨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依从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B) :27-29.

创伤性四肢骨折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纳入标准: (1) 均存在明确下肢外伤史; (2) 经临床和影像学确诊为骨折; (3) 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及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对照组男31例, 女19例, 年龄20~64 (56.4±7.3) 岁。股骨骨折18例, 胫腓骨骨折24例, 踝关节骨折8例。手术方式: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术 (MIPO) 17例,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19例,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ORIF) 14例。观察组男29例, 女21例, 年龄18~66 (56.9±8.7) 岁。股骨骨折20例, 胫腓骨骨折23例, 踝关节骨折7例。手术方式: (MIPO) 15例, 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20例, (ORIF) 15例。两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及手术方式等一般资料大体一致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择期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抬高患肢及应用活血消肿、营养神经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康复训练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骨折愈合程度进行评估, 制订康复计划, 主要采用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步行训练器等康复仪器锻炼下肢肌肉, 1次/d, 30min/次, 连续训练8w。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组间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ADL) 评分。其中肢体运动功能评分0~34分, 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与分值呈正相关;步行能力分为0~5级, 级别越高, 步行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两样本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比较

治疗前, 两组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治疗后, 两组上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P均<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显著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治疗后, 两组上述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P均<0.05) ,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日益频繁, 创伤性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当发生创伤性骨折时, 患者将出现不同程度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骨折部位在下肢时还将影响其步行能力, 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3,4]。目前, 临床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创伤性骨折, 取得了确切的疗效[5]。然而, 术后患者恢复时间长, 给患者心理、生活质量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探讨术后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对创伤性骨折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表明, 肢体长时间制动对其功能恢复极其不利, 而康复训练可以增加肢体骨细胞的营养及代谢活动, 促进损伤组织恢复, 并且能够消除血肿, 促进渗液吸收, 预防和减轻粘连, 在创伤性骨折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中具有重要作用[6]。廖亚琴等[7]研究显示, 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创伤性骨折患者的疗效, 促进术后肢体功能恢复,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魏淑菊[8]在老年创伤性骨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 功能锻炼是影响四肢骨折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效的功能锻炼能够明显促进术后神经功能恢复, 利于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本研究中,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 康复训练辅助治疗组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均显著升高, 表明康复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创伤性骨折治疗疗效,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在本研究中, 我们使用了先进的康复仪器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 在系统的帮助下能够进行规律的康复训练, 使下肢肌肉得到有效锻炼, 恢复神经系统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控制能力, 以达到恢复的目的。另外, 康复仪器具有训练定量、可以重复的优势, 能够实现训练的标准化, 且对患者的要求相对较低, 从而可以缩短治疗周期, 进一步提高疗效[9]。当然, 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 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非常重要, 只有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康复训练计划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综上所述, 康复训练辅助治疗创伤性骨折疗效可靠, 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 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铁铸, 梁俊生, 王月, 等.老年创伤性骨折的特点[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10, 16 (1) :71-73.

[2]何艺娇.运动训练干预骨质疏松症患者创伤骨折[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32) :4431-4431.

[3]魏淑菊.老年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 (1) :3-5.

[4]郭才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创伤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1 (1) :162.

[5]吴东辉, 李丹.创伤性骨折固定方法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32) :81-82.

[6]张英泽, 冯和林, 李增炎, 等.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2) :154-155.

[7]廖亚琴, 陈瑞珍, 林彩霞, 等.早期康复治疗对创伤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4, 34 (17) :3840-3841.

[8]魏淑菊.老年四肢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6 (17) :3-5.

上一篇:会计实务教学下一篇:丰田召回门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