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会计诚信

2024-08-10

建立会计诚信(精选十篇)

建立会计诚信 篇1

一、完善公司治理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 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 能有效起到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 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 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没有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 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 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 建立会计诚信问题才具备了必要的条件。

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会计从业者是直接参加会计工作环节的人员, 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最终结果具有直接影响能力, 能够左右会计诚信。所以,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不断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让他们学会更多的新知识, 把握住国家发展道路方向, 了解国家的新政策新条款, 理论联系实际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在对会计人员进行录用招聘的时候, 要做好录用审核工作, 不能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录用, 在对录用对象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审查方面, 也应该认真的审核, 招收业务能力强、自身素质高的年轻会计人员作为培养对象,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会计队伍, 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的诚信程度,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二、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现实中纯粹由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原因和道德风险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并不多见, 而更多的是人为的授意主动造假。希望通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整顿会计工作秩序的办法就可以达到治理核算不规范、账外经营等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目的往往是徒劳的。因此要进一步在立法上完善制度建设, 切实加大对会计人员的保护力度, 使会计人员能挺直腰干坚决抵制会计不讲诚信行为, 坚持对做假账说”不”, 从而保持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 真正做到以”诚信”为安身立命之本, 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

加强法制是用非市场力量抑制市场制度的弊端:

1. 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 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

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 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 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 降低名义上的要求, 锁定少数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此外, 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 还需要研究司法会计, 提高立法和执法的科学性。

2. 加大对会计不讲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

我国之所以屡屡出现会计不诚信行为就是因为法律的处罚力度不大, 以至于有人一再的触犯法律。在国外一些比较成熟的国家, 他们在法律处罚力度上是比较大的, 取得的效果也比较好, 虽然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国情, 但是对国外的经验进行借鉴也未尝不可, 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进行法律处罚力度的调控, 强化法律约束能力, 这样造假者自然就会有所顾忌, 对于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这样能从根源上阻止非法会计信息操纵行为。

在对会计行业进行整治的时候, 我们不能单一的对会计人员进行整治和约束, 还应该对会计人员所在单位进行整治, 在针对个人和领导的审查和惩治以外, 对会计事务所以及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惩治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一个方面。并且对因不负责任的会计信息造成损失的使用者进行补偿, 这样会计人员和其所在单位在开展会计业务的时候, 就不会那么的随意了, 能够更加的认真和尽责。

三、加强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

1. 加强社会监督。

除了依靠执法部门进行监督之外, 还可以借助社会的力量来进行共同监督, 强化社会监督和评判制度, 透过社会的力量来判定会计部门是否触犯了道德底线, 这部分不能单一的通过法院和政府来认定, 社会的舆论和评价更加具有真实性。道德不同于法律, 是需要社会舆论来支持的。因此, 要在法律上明确, 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对上市公司所作的分析, 属于言论自由, 不构成名誉侵权。应当建立和培植揭露虚假会计信息的市场力量, 以改变目前造假力量大于抑制力量的失衡状态。

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 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 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将记录着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 可以提供客户查询, 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 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 将受到制约。相反, 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 或为其提供高额度的贷款。一些专家还建议, 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本国现实情况, 制订可实际操作的《信用法》。尽管这需要时间, 但是势在必行。就现阶段而言, 要很抓行业监管, 查处虚假行为, 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2. 加强社会教育机制, 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人们对诚信的认识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实现, 什么样的做法才是诚信的做法, 非诚信的做法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都应该通过教育和宣传来进行普及。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放弃了未来, 不能为了缓解当前的困难而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这些做法都是自杀式的行为。

会计诚信的教育对象不是单一的会计人员, 他们不是会计工作的最终决定者, 只是会计工作的实施者, 企业领导、集团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官员他们才是真正的决策者, 加强对他们的诚信教育能够从根源上解决会计诚信问题, 对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往往收效甚微, 这也是过往我们针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得出的结论。

教育要求以事实为基础。纠正人们的行为将有赖于有效的奖惩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即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使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 诚实者获得奖励, 从而使得选择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 当理性人衡量了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社会信誉;与不诚实将付出的成本———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受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么, 理性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从而, 诚信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 它将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3. 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部门仍然是监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 因此监管责任就需要明确。政府监管工作应该有相应的责任, 对于造假行为的惩处、执法行为都应该负相应责任。监管部门工作出现纰漏要担待什么责任, 必须明确, 还有就是不能只管执法而没有预防性的监管行为, 执法和监管应该都要具备, 不能等到违法事情出现了才开始进行执法, 那么前期工作是否就没有做到位呢, 责任的明确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执法监督工作。政府部门的监管队伍建设是为了杜绝不诚信的会计行为, 那么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也是为了更加规范的执法。

摘要:会计是在诚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会计诚信不仅是职业道德的体现, 还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本文就结合自身经验对于会计的诚信做一简要分析。

建立会计行业诚信经营的方法论文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计不只是单纯的计数、记账。会计人员不仅要为政府机关、管理机构、金融机构等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而且要为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服务,这是现代会计活动赋予会计人员的更高使命,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是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正如原总理朱熔基所要求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就是对我们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诚信。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及原因,但会计人员应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克服困难,力求做到“诚信”。要做到这些,会计人首先需要国家政策、法律的保护,其次需要单位负责人的理解和支持,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求会计人从自身做起,提高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敢于与不法分子做斗争,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一块净土。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以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会计法》从会计监督方面、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承担法律责任等方面,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处罚,将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那些胆敢造假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抓原始凭证,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三)健全和完善内部会计制度

内部会计制度是指各单位根据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旨在规范单位内部会计管理活动的制度、措施和办法。它包括: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等等,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是完善会计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它能够有效地维护会计管理制度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确保会计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是改善单位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也为“诚信会计”搭建了强有力的基石。

(四)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会计监督

内部控制体系是指各级管理部门在内部产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功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而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体系。内部控制系统是遏止做假的重要工具,是实施自动防错、查错和纠错,实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重要手段。强化会计监督,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造假现象的有力挑战,也是防止和发现会计造假的有力措施。同时,它对健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核算和管理工作水平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加强会计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第一,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那么就会顶不住压力,挡不住诱惑,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第二,在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同时,特别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来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通过法律约束,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否则,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

浅谈会计诚信机制的建立 篇3

【关键词】 会计诚信 机制 建设

会计诚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商品社会后逐渐形成发生的产物,是之前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与延伸,它要求会计人员针对会计中的具体问题真实反映,不弄虚作假。它包括四层含义:会计人员要谨记诚信,诚诚恳恳,踏踏实实;会计工作要实事求是,不违反原则;数据要精准,计算要正确;严密保守商业机密。会计诚信建设不仅仅关系到本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全社会风气是否良好的问题。会计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作之本。

1.当前会计诚信面对的问题

1.1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健全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在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经济业务所做出的记录结果是一致的,但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被赋予了较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方法的多样性和人为主观的不确定性在客观上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的不一致,嚴重的时候甚至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主观地人为地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准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是否失真,是评价会计作为一个信息反馈系统的工作质量好坏与有效程度的重要判断标准。会计信息失真是困扰会计界多年的问题,它分为客观失误和故意造假这两种行为。

1.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是会计经济信息的直接记录者、提供者,他们工作能力强弱、工作态度好坏、工作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其中,培养会计诚信是关键重要的一环。目前,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有些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工作中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不严格按制度处理经济业务,知情不报,为违法经济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会计作假;甚至受一己私利的驱使,丧失了会计人员基本的法制观念,不惜以身试法;业务水平不高,没有上进心,缺乏学习专研的精神,毫无职业道德可言。

1.3会计人员执法环境差

会计法规要求会计人员依法办理会计事项,但一些领导在利益驱使下授意、指使或强令会计人员办理违法会计事项,如夸大业绩、潜亏挂账,私费公报、偷漏税收、行贿受贿等,如果会计人员拒绝办理,坚持原则,则会受到他们的百般阻挠、打击报复,而报复的理由又是如此隐蔽且堂而皇之。在现实中,会计监督的力度不强,会计监督权难以行使,会计人员往往成了一些领导干部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工具,或者在威逼利诱下被犯罪分子拉下水,成为其中的一员,使得会计信息根本就不是客观事实。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环境不和谐有关。单位自身内部缺乏行之有效的审计监察机制;从社会角度而言,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在很多地方不到位,造成外部监控乏力,致使造假泛滥。

1.4会计监管体系不完善、不完备

会计法规中虽然体现了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容,也同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但现实中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行性不强,对于违法行为往往避重就轻,相互隐瞒包庇,或以罚代法,并不真正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以致会计信息失真恶性循环。再加上监督制度的混乱,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各不统一,各行其是,不能有效地形成合力,不能从整体上发挥监督作用,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一定程度助长了作假的气焰。

2.会计诚信机制的构建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原则和准绳,它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会计诚信能够得到普遍有效的履行。为保障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和确实可行性,应完善会计准则制定组织,有必要成立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独立机构来负责企业准则的制定,设立地方会计准则独立机构,负责相关意见的收集和反馈,而财政部只负责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的制定。这样,才能让会计信息增强可靠性和透明性,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利于依法办事,使会计诚信的履行从准则和制度成为有效可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要做到具体化,尽可能地缩小会计可选择的范围,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超前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对我国会计制度规范体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政府机构要维护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进行处罚,并且要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会计信息既是会计资源,也是社会资源,坚持持续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消除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公平,杜绝欺诈。要利用先进的互联网进行会计资源的信息化管理,让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较之过去大大加强,增加信息公开的次数,满足商品社会对真实会计信息的需要,让会计工作更加规范、制度设计更加合理,改善诚信机制的建设。

2.1加强对会计人员诚信教育,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会计诚信教育应把重点放在职业道德、会计理论、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学习上,熟悉掌握会计法律和财会知识,能够主观上自觉地遵法守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此复杂的环境对会计人员自身的诚信要求更高,因此,只有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才能使会计人员从内心上树立高于原则底线的务实求真的精神。经常组织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依法办事,自觉遵守的习惯。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时知法守法,严格把关,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同时建议扩大教育范围,各单位主要领导也应参加会计诚信教育,将会计诚信机制建设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会计人员,让更多的人接受并理解会计诚信制度。

2.2建立健全的会计法制

在我国长期的“人治”传统的不良影响下,往往在现实中的权大于法,施行“法治”道路艰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比比皆是。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加大执法力度是增强会计诚信的必要手段,重点在立法技术上,注重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同时,更应强化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的落实,真正追究责任到人,使造假者感到犯罪成本高,以至于不敢轻易越过雷池。另外,对现行法律法规中一些责任和处罚模糊的条款加以明确界定,与时俱进,增加对现实中出现而法律法规中并没有针对的情况。要加强监督部门执法检查的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财会纪律,这不仅是整个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共同要求,更能凸显政府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的决心和信念。

2.3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

要更好地建设会计诚信机制,必须努力创造良好会计诚信环境:一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造假和信息不真实的根本原因来自于领导层。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就必须要从根本源头抓起。单位内部要建立科学合理效率高的内部监察制度,形成分工协作,权责明确,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良性制度,这是保障会计真实准确的一个重要途径。二是不忽视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的监督,大力宣扬先进会计人员事迹,树立会计诚信示范的榜样,努力引导会计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看齐。对反面典型要大胆地予以曝光,引以为戒。三是建立会计行业自律性组织。会计行业自律性组织是联系单位会计与政府之间的良好的中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在市场经济下能起到主动纠正错误杜绝违规违法现象的作用,行纪行规能约束某些单位会计不诚信行为,协助财政部门做好管理会计人员职能。

关于建立会计诚信的思考 篇4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诚信不仅仅是道德要求, 而且是市场经济下的基础游戏规则。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会计诚信的理解和认识, 一个缺乏诚信的会计人员, 是很难树立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等会计职业道德观的。因此当前应配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对全体会计人员进行诚信教育,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强化市场主体和会计人员诚信和信用意识。所有会计人员要真正做到“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遵循准则, 不做假账”, 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还需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使所有的人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 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 形成诚信者受尊重, 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使“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不义之财, 取之有害”深入人心。会计诚信的关键是企业的负责人以及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 因为他们掌握着会计诚信的支配权, 因此他们是诚信教育的重点。提高会计诚信和公信力, 维护会计职业道德, 是会计教育发展的根本。

二、强化会计诚信制度建设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产权制度不清晰, 国有股份所有者缺位是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是重塑会计诚信的基本对策。国有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改造, 已经进行了改制但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的上市公司, 应适度剥离部分国有产权, 无偿让渡给企业职工, 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监督企业管理当局的能动性, 促进企业管理当局规范经营行为, 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把对非诚信行为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人, 遏制非诚信行为的泛滥, 从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监督。

2. 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 推行会计委派制

实行会计委派制要求企业在财政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中介机构会计结算中心,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 各单位设报账员, 由中心统一管理。会计委派制应做到了会计业务的决策者与执行者的分离, 财务审批与会计监督的分离, 财务报告的存放与形成单位的分离, 它将会计人员从现行的所属机构人员编制及隶属关系中分离出来, 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的公开透明使会计人员独立于企业经济利益、人事管理之外, 其一切个人利益与其司职的单位无关, 而由会计结算对其进行考核和奖惩, 因而不被企业所左右, 不为利益而驱动, 不受上司所胁迫, 这就使会计人员能够客观公正地记录和报送各种准确、真实的会计信息, 为会计诚信建立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

3. 完善会计体系

加大执行《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力度;认真贯彻各项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内控制度等, 从而形成完整的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体系。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都能明白各自在会计诚信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和怎么做, 然后身体力行, 贯彻始终。

三、强化会计法治建设, 以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 在会计监督方面, 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

一是记账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 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三是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四是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2. 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

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 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 加强会计管理,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

3. 新《会计法》具体规定了各项法律责任

一是明确规定了对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二是明确规定了对会计核算管理中十项违法行为的处罚。其中对“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没有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单独作为一项, 体现了新《会计法》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三是明确规定了具体处罚标准。新《会计法》不仅要求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承担刑事责任, 增加了经济处罚的内容, 而且相应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 有利于根据违法情节予以量刑, 使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如郑百文公司原董事长因造假被判刑就是造假者下场的典型。ˆ©Hl©l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全Èè««ll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1. 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品质

会计职业的特性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道德素质。当会计人员受到强令、胁迫、指使和授意下做假账时, 将面临来自法律和单位负责人的双重压力。如果会计人员不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 就会按单位负责人的意愿去做。另一方面, 会计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都是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挂钩, 会计人员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对造假行为, 往往不加抵制, 甚至还会帮助出谋划策。所以, 如果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 那么就会顶不住压力, 挡不住诱惑, 从而导致造假的发生。

2. 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

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对于那些因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 做假账, 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告等违法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 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除上述人员外, 对因违法违纪行为而被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法律的约束, 促使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 在履行职责中, 遵纪守法, 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 否则, 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 加强会计管理和培训

要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 严格确定具备哪些条件才有资格从事财会工作, 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担任总会计师;健全专业资格确认制度, 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 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 重视学历因素在“考评”中的作用。要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 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 切实帮助他们提高素质, 积累经验, 更新知识。严格履行法定责任, 忠于职守, 坚持原则, 坚决不做假帐。

五、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考评和奖惩机制

建立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 负责全国会计职业道德的监管, 会计职业道德监管组织可以结合会计证的年度检查, 对全国的会计人员进行注册登记, 建立道德行为档案, 对违反会计诚信的人员进行量化记分, 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 督促全行业逐步重塑会计诚信。人们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行为所做的善恶判断, 表明褒贬态度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和十分有效的可行方式。测评过程中要坚持领导、同事、服务对象测评与自我测评相结合, 具体规范测评与分析综合评定相结合, 从而公平合理、实事求是地对职业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

六、强化社会舆论监督

如何建立律师诚信制度 篇5

作者:李国梁 陈柬

(一)律师执业与诚信

1993年律师体制改革后,律师事务所脱钩改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中介组织,逐步实现由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向合伙、合作制律师事务所的转变,律师则由国家行政事业人员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中的自由执业者。律师的执业生命与市场生命息息相关,法律服务的商品化、规模化令每一位律师首先成为一个市场的主体,在竞争中求业务、求生存。简单地来讲,就是没有了市场,律师的生活都成问题!在广州地区,全市律师总数占了整个广东省律师总数的近四成,业务量占了三分之一,律师事务所名称中有一个“信”字的就有19家,由此可以看出,律师队伍是很注重“诚信取人”的。因为诚信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维系,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的建立与维持也需要诚信作为奠基,而律师服务标的的特殊性决定了首先,律师本身就是诚信制度的维护者,见证着司法的公正;其次,律师也是诚信制度的受益者,如果失去了诚信,整个律师业的社会公信度便将随之丧失,这个职业所依托的社会基础也不复存在。

当前社会上最可怕的是,不诚信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生存环境,一些人不守诚信而不受任何惩罚,反而因此得到好处,当谎言和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是比真、诚、信、实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就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不守诚信。在律师队伍中,也有极少数人将目光不是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赢取业务,而是聚焦于如何营造这种可怕的投机环境以逸待劳:一些律师拜金舍义,违反职业道德与执业纪律,虚假承诺,玩忽懈怠,甚至作伪证以达目的;一些律师吃喝嫖赌,生活腐化,严重损害了律师队伍的整体形象;还有个别律师利欲熏心,不惜冒着违法犯罪的风险去送礼行贿;律师同行之间相互诋毁,通过不正当竞争手段争抢案源;不少律师事务所内部管理混乱,搞“承包”、“挂靠”经营,名为“合伙”,实为“单干”,账本、发票人手一本;以及律师行业的乱收费现象等等,都涉及到一个诚信的问题。

律师,毋庸置疑是一个市场人,但其本质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整个社会诚信体制的内容有着根本的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行业中需要突出强调的重点却是不一样的。律师诚信的重点就是依法治国。

(二)如何建立律师诚信制度

1、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突破口,强化律师党建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律师队伍维护法律公正、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当事人权益、服务经济建设的职能基础。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律师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政治业务素质较强的队伍。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历史条件下,律师队伍面临着来自经济、社会、文化、思想等领域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律师们只有从思想上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认真领会全国律协《关于在全体律师中深入开展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重要讲话,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教育的决定》,及张福森部长在第五次全国律师代表大会上讲话的精神,以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指导业务,有效提高法律 1

服务质量,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

其中,重点应抓好律师队伍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结构,律师协会要挑选具有代表性、群众性、先进性的律师党员共同组成律师协会党总支,并根据各地实际,规定拥有一定党员人数的律师事务所建立基层党支部,确保每一个律师党员都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其次,狠抓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律师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律师协会党总支及律师事务所党支部要不定期地组织广大律师认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讨论,及时汇报,形成合力,共同进步;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律师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第四,不断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充实律师党员队伍,对广大律师实行党性化的知识管理,保持律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第五,广泛建立党员基本信息自动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建章立档,将党总支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的轨道。

2、诚信问题的解决,要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结合。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才能有效解决诚信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确实会经历一个失信的漫长过程。哄骗和欺诈是市场经济的早期特征,但从现在政治经济学规律的高度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欺诈和哄骗的手段将越来越受到排斥,市场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市场经济不但要求有良好的市场道德,而且它能为良好的市场道德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要有效的解决目前律师服务市场中存在的失信问题,除了提高律师的诚信意识外,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从中国的现状来看,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随着市场调节、政府调节、法律调节、道德调节的共同发挥作用,中国的法律服务市场将会日趋规范化。

3、法治须加强,体系须建立,制度须规范。

现代法治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律师诚信制度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

律师诚信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目前部分律师主体信用差,行业秩序比较乱,原因很多,律师的诚信意识差是一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律师诚信体系和制度建设滞后。加强律师诚信制度建设,要以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为指导,以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规范》为标准,充分体现“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的精神。根据中国的国情,从律师执业活动和律师管理工作的角度看,律师诚信体系建设应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制定律师执业的行业标准,即由执业规范和道德规范构成的社会对律师诚信度的基本判断。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进行有关立法工作,考虑到律师诚信体系建设刚刚开始,可先以条例或具体规则的方式,来规范律师诚信制度的发展。如:各地应尽快出台有关律师的会员处分规则、收费管理规则,强化律师事务所的委托代理制度,更加规范、具体地明确律师对当事人应尽的义务等;二是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管理部门监督体系的建设。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端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重管理”的业务指导思想,密切“两结合”管理,突出行业管理优势;三是信用反馈评价体系的建设。如:律师管理部门通过电脑对所有律师和律师事务所建档立卡,形成信用档案;律师事务所推行所务公开,将律师执业的诚信情况更好地置于当事人的监督之下;加大对违法违纪现象的惩罚力度;对开展各项工作实行质量反馈跟踪,落实到位,及时整改;

还可以逐步推出类似“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InFileCreditReport)这样的法律来推动律师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四是推行强制性律师执业责任赔偿和保险制度。这是树立律师良好社会形象,切实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强化律师行业的责任意识,降低律师执业的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

简而言之,律师诚信体系的建设即可按照如下程序推进:

全社会广泛参与→建立包括所有律师会员的信用信息资料库→实行信用信息的公开化→动员社会力量来监督失信行为。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没有健全的法律作为保障都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诚信不仅是道德的问题,还是一个契约化、制度化管理的问题。不诚不信的现象屡有发生,主要在于没有相应的奖惩机制,杜绝背信行为光靠说教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实行契约化、制度化的管理,使依靠损害他人而获利的行为得到法律的制裁,才不至于令那些在利益的驱动下缺乏诚信的行为习惯化、普遍化。

4、诚信制度的建立,政府是关键。

世界上的信用制度已经建立了150年,而在我国,社会信用水平还比较低下,主要依靠千百年来的孔孟之道予以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律师诚信,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是法制伦理。法制伦理就是一个依法治国的伦理。政府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在律师诚信制度建设中是核心的核心。政府带头遵守诺言、讲信用,可给社会带来良好的示范效应,反之则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北京、天津等地人民法院对破产企业实行“债权凭证制度”,规定对那些破产企业,一旦发现其有财产,就可以随时追究,并将这些企业公布于众,这个政策一出台,马上便有20多家企业主动提出还债。由此说明政府为诚信制度的建立提供足够的法律保障,非常必要。

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就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对律师队伍的监管,主要表现为律师行政管理部门对律师的管理,其工作职能包括律师服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两大方面。在律师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律师行政管理机关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一是律师服务市场主体“入门”的守门员;二是市场运行中的裁判员;三是市场效益的“卫士”。因此,律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端正意识,在加强对律师管理工作的宏观指导与业务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应重点抓好两项工作:一是完善律师“户口”的管理,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变化;二是建立律师信用公示制,建立律师信用的“红名单”和“黑名单”,定时公布律师行业的信用信息,对于防范失信行为有着重大意义。

当然,诚信制度的建立主要还是依靠律师市场化的力量来完成,政府的作用也只有与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才能使这项事业发展起来。单凭政府的号召,而没有市场的支持,诚信体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此外,建立律师诚信制度,一定要体现公平原则和市场原则,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地形成,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规则,行使监管职能。中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世贸组织规则主要约束的是政府。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比较乱,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行为,国务院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相应地,各地司法行政部门也可以成立律师诚信领导小组,专门就此类问题进行调研与落实。

5、行业组织责无旁贷。

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制定市场游戏规则,并监督这些规则的具体实施。作为政府的助手,律师行业协会在建立律师诚信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律师协会对于“两结合”体制的贯彻执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全国各省、市律师协会管理人员架构中,执业律师占大多数,但律师行业监督、监控力度还远

远不够,如何发挥行业管理的优势,真正做到律师自己管理自己,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律师行业管理重点是行业自律,实现行业自律的前提就必须建立一个完整的律师诚信体系。律师协会在此方面重点应做好下列几项工作:

(1)用规章制度规范律师的信用行为,在继续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强化行业管理。继续制订和完善各级行业管理规范、律师执业准则和律师业务规则,并付诸实施,争取在几年内形成比较全面的全国律师自律规则体系。

(2)根据司法部《关于进一步推动律师工作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强律师协会对律师的监督职能,加大对律师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建立律师行业管理的长效机制。当今中国社会,律师违约现象屡有发生,究其原因,这与律师管理制度、国家法律建设水平以及国家的政治制度紧密相关。其中,违约成本低,也是违约现象比较普遍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减少违约的发生,必须加大对律师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

(3)建立律师诚信评审委员会,培育有权威的诚信评审机构。由执业信誉良好的优秀律师及本系统内外的一批社会知名人士组成,对律师和律师事务所的执业信用、执业素质进行评价和审核,积极开展评审技术基础研究,并结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完善评审体系。定期向社会公示,加强评审文化的宣传,传播信用理念,提高全体律师队伍的信用意识,接受社会监督。

(4)建立统一的诚信评级记录库,但在信用信息体系中,不是所有信息都要予以记载,可以只记录违约记录,并永久保存不可更改,奖罚褒贬均依此为据。此外,在实行部门间信息共享的过程中,要防止这些信息被应用于其他目的,特别是要注意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权力把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制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哪些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有资格使用这些信息。鉴于律师行业自律的发展趋势,此项业务应由律师协会进行监管,用5年时间来完成这个过程是可行的。

(5)建立律师执业保险制度。将这项制度的建立归入律师协会工作重点之一,是有其道理的。一方面,责任保险想律师之所想,为当事人和律师创造了双向保护,真正体现律师协会——“律师之家”的温暖;另一方面,强制推行,业务公开,有利于律师协会在律师及社会公众中树立行业权威,为完全实现行业管理奠定基础。

6、建立律师事务所管理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在律师事务所不断向着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今天,要把这些具有专业法律知识、个性很强的律师组织到一起接受市场的考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律师执业的特点和行业的发展,要求每一个律师事务所必须建立起自己的管理理念和具体操作规程的基本原则,而诚信就是这一理念与原则的核心。

有的律师事务所在从业过程中,十分看重最大限度的利润产出,致使“搞承包”、“挂靠”经营的现象不断出现,一旦律师发生违法违纪的情况,就会对当事人和律师事务所本身造成严重的损失。中国律师执业,是一个团体协作的合成,律师事务所能够立足于矛盾冲突集中的法律服务领域而不倒,靠的就是“诚信”二字。律师事务规模的增长,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随着客户的增长而成长,要想留住和拓展客户群,除了需要掌握精湛的法律业务技术之外,还得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诚信”就是关键。如果在律师事务所的管理理念中缺少了“诚信”这一服务公众的操作规则,就必然会导致律师事务所与客户之间维系之绳断裂。因此,律师事务所需要制定5年或10年规划,将这一哲学理念注入到自身的管理规则中,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律所文化,并于每年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修正。具体操作

方法应重点突出几项工作:

(1)通过探讨与规范,确立诚信在律师事务所管理理念的核心地位。组织本所律师在诚信这个问题的背景与前景上,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缓解律师个人利益与律师事务所、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充分认识诚信在法律服务市场中的重要性,建立起以诚信为核心的律师事务所经营理念与文化氛围,并将这一原则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2)树立合理的财务目标。“财”与“信”在当前社会中经常被置于两个对立的层面上,其实只要协调好两者的内在联系,“财”、“信”也能相辅相成。律师事务所的财务目标应当切合律所发展的实际,好高骛远只能滋长不良的职业道德,出现业务振荡,增加律师执业的风险。因此,在确立律师事务所的财务目标之前,律师事务所必须慎重考虑下列因素:客户质量与规模、律师事务所资金实力、律师人员业务水平、律师事务所的发展规划。总之,一切业务的开展均需“依法执业、诚信为本”,财务公开,严格管理,“财”“信”合一。

(3)树立律师个人的诚信意识。律师事务所的管理要以人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具有较强商业气味的法律服务市场中,律师事务所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拥有一支思想素质过硬的律师队伍。首先,要把好“入门关”,在挑选合作对象时,就应当重视观察律师的内在的职业品德;其次,要抓好“继续教育关”,通过形式多样的、不断的学习活动,稳固律师个人执业的诚信意识,以点涉面,赢取整体效益;第三,可以效仿医务管理的方法,将本所律师个人业务情况向社会公开,如在律师事务所开辟一个专栏,内注明律师的个人基本简介、业务特长、执业年限、信用表现等等内容,以便督促律师诚信意识的树立和增强社会对律师行业和监督。

(4)建立一套完整的律师事务所管理体制。规模化的发展前提是规范化的发展,律师事务所的运作需要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来约束。律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就是律师事务所的“骨”、律师个人就是律师事务所的“血与肉”,而诚信制度便是律师事务所的“精、气、神”,只有这三者得到切实地统一,律师事务所的生命才能在这一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延续。

7、律师诚信与入世竞争。

中国加入WTO后,很多国外知名律师行陆续被获准在国内设立办事处,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较为完善的业务素质,对国内原有的法律服务市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形成了四大挑战:一是观念的挑战,在中国的历史转轨中,律师在必须适应高度市场化挑战的同时,必须适应国际化,应对全球律师业竞争的挑战;二是业务技术的挑战,国内律师虽然在国内法律服务市场占有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但在业务水平的吸收和应用上与国际知名律师行还存在相当的距离;三是组织管理的挑战;四是人才的挑战,国内律师界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吸纳优秀的“五懂”人才,是不可能在与国际法律服务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的。

诚信,在市场经济中就是市场竞争力,它能帮你打开知名度,拓展业务面,良好的信誉就是你投资律师行业的账户,当社会与政府为你注入第一笔创业资金后,执业信用与业务素质就成了行业竞争的两大储蓄资本。众所周知,储蓄业务如果总是光出不进的话,就会出现赤字,律师的信誉账户如果没有诚信作为及时补充,仅仅注重提高业务水平,也一定入不敷出。一旦耗尽当事人对你的原始储备,那么这个被称为“朝阳产业”的行业恐怕也只能是日暮夕阳了!所以,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律师行业必须提高认识,建立信息完备的诚信系统,增加行业运行的透明度,将各项业务的开展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想当事人之所想,急当

事人之所急,方能赢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建立我国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探讨 篇6

关键词:档案管理;诚信制度;建设分析

一、建立我国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基础条件分析

(一)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具备了良好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国内的诚信档案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包括金融业等多个领域在内的诚信档案管理都位列了全国的领先水平。21世纪初,上海咨信公司上线运行了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成为了国内个人诚信档案管理的首例,后来有很多地方都探索进行诚信档案管理的实践,所有这些都奠定了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实践基础。

(二)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具备了充足的技术优势

近年来计算机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技术优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利用电子设备采集、梳理信用信息建立超链接载体,更是极大地便利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比如,当前很多地方都探索设立了专门的信用网站,能够及时地为用户输送多种信用体系管理和咨询等项服务。如果我们想查询企业、自然人在工商、社保、纳税等方面的诚信信息情况,只要浏览相关的门户网站即可,非常方便可靠。所以通过计算机这种载体来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已经完全具备了技术层面优势。

(三)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具备了浓郁的社会氛围

目前各级政府包括行业主管部门对于建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越来越重视和认可。近几年每年的消费者权益日央视都在曝光一些没有诚信观念欺骗消费者的不良企业,在舆论上为建立诚信档案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各种不讲诚信的企业几无立足之地。而且目前工商、审计、会计、法律等很多专门机构特别是一些中介组织,也纷纷逐年加大力度,深入检查和依法惩治各种企业和个人的不诚信行为,营造了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法治环境。

二、建立我国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健全诚信档案管理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治环境是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十分健全,从法律的层面对于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仍然非常缺失。比如,现行的法律法规只有《刑法》、《民法》、《合同法》等对于诚信体系有所涉及,但内容还不是十分具体,法律监督约束条款还不是十分丰富,所以迫切需要制定一部诚信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法律规定,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也需要尽快研究出台相关的配套制度和办法,明确诚信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操作流程和奖惩措施,确保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科学的法律保障。

(二)形成诚信档案管理制度整体合力

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工商、税务、金融、社保、金融等系统在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情况反馈和信息共享机制,组成一个覆盖全面、内容广泛的大网络管理系统,随时随地可以查询、检索诚信档案制度管理好的企业和个人,以及不讲诚信的企业与个人。另一方面,要充分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平台,有效地搭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信息网络载体,串联诚信档案管理的有用信息资源,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确保方便、快捷、高效地查阅、咨询诚信档案各种信息资料,确保诚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规范化。另外还要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诚信档案管理系统建设,利用计算机设备,科学地采集、归类、整理诚信档案各种信息资料,建立集中统一、互相联通的网络平台进行管理,将诚信档案及早吸纳到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来,并通过研发安全、高效的软件设施,便于诚信档案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合理利用。

(三)着力打造诚信档案管理标准体系

要探索诚信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诚信档案管理的规范标准和统一口径,确保诚信档案数据资源的真实、准确、完整、共享,避免出现诚信档案信息失真、偏差、狭隘或者资源浪费等情况,制约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在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一方面,要健全完善诚信档案收集管理标准体系,保证档案内容的真实、全面和准确。另一方面, 要健全完善诚信档案组织信息标准体系,避免出现自由随意的行为,影响诚信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四)加强诚信档案管理奖惩机制建设

优质高效的奖惩机制是确保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方面,要在打造公开、公正、公平诚信档案管理环境上下功夫,主动采取措施推行诚信档案向社会公开,加大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力度,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营造浓厚的社会监督氛围。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诚信管理的奖惩制度,依法严厉打击不讲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并且奖励激励诚信群体,有效地树立和维护讲诚信光荣、违诚信可耻的信用环境,促进良好的信用秩序建设。

三、结束语

社会越发展,诚信越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健全完善的背景下,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成为了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可回避的事实,成为了党委政府和社会群众关心、关注的重要内容。希望本文的分析阐述,能够对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不断地推进和谐社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孙英.制度层面下的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探讨(J).山东档案.2012(5).

[2]李晔.试论诚信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J).今日科苑.2010(8).

[3]翟永平.我国信用档案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探讨(J).卷宗.2013(12).

信息社会网络诚信建立初探 篇7

诚, 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 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信, 也是中国伦理思想史的范畴。“信”的含义与“诚”、“实”相近。从字形上分析, 信字从人从言, 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网络诚信是随着互联网的诞生而产生的, 是基于互联网的建立之上, 现实中的人在网络虚拟生活空间中, 进行电子商务、网络聊天等网络信息交互行为而表现出的对交往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之义务及责任的一种预期和保障感, 并通过相应的网络诚信行为体现出来。在进行网络信息交互中, 交互的双方对对方能够完成自己所托付之事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这种期望将决定未来对对方的交互方式和交互策略。

●从传统诚信到网络诚信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中的诚信指的是诚信无欺, 讲求信用, 构成为人处事的根本道德标准。在西方, 诚信观念发源于古希腊, 兴起于古罗马, 体现于商品经济活动中, 是契约的基础。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 诚信的前提都是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建立的。传统诚信源于现实生活中, 现实中面对面的交互增强了诚信的强度, 它会有一些辅助的信息作为诚信的基础, 譬如血缘关系、朋友关系、距离关系、背景关系或者利益关系等。

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社会里, 由于一些制度、技术或者措施还没有得到相应的完善, 网络信任表现的很脆弱, 而且其具有双重存在性。网络诚信是处于一个非面对面的交互社区中, 这就减弱了交互双方的诚信度。网络的确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但此为“联系的距离”, 这种方式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距离, 却相反扩大了人与人之间诚信的空间, 这大大降低了网络中交互双方的诚信度。

●网络诚信的形成与结构

根据中国社科院互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公布的《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调查报告》, 截至2005年12月, 中国网民网上消费购物比例达到71.30%, 首次超过亚太地区70%的平均水平。

2006年12月, 电子商务已经非常火爆, B2B市场已经非常广阔。

2007年12月, 计世资讯调查数据显示, 有80.5%的网民正在使用网上支付的形式, 或者愿意接受网上支付的形式。

2008年12月, Visa电子商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亚太地区将近80%的互联网用户有网上购物的经历, 他们在过去12个月内用于网上购物的平均金额为3000美元。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网络诚信已经在这些过程中建立。但在人际交互的过程中, 惯常经历的抽象系统中的信任机制并非每每都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 而是我们对一些“非人”场景或事物之一种预设性的信任。假设性诚信往往是交往得以开始的关键, 由于没有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接触, 只有互动双方先验地认为对方是可以相信的, 诚信才得以建立, 交史红明渤海大学互才得以进行。这是一个起始预设诚信的过程。

其次在交互过程中进行主观评价, 虽然无从完全了解交往对象的现实客观背景特征, 但网络信息交互中传递的信息仍可能体现一个人的网络人格特征。网络交往者根据获得和积累的对方信息进行主观判断和认定, 最终判断对方是否诚信, 并决定是否保持同其交往。

在网络诚信形成的过程中, 主要由甲方、乙方或第三方构成。有些交互活动中, 由甲乙双方构成, 并通过一定的交互活动后双方的诚信得以建立, 边交互边建立, 边建立边交互;有些是三方构成, 由第三方提出网络诚信保障, 为甲乙双方提供诚信交互的平台, 让甲乙双方的交互得以成功进行。

●网络诚信的危机

互联网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 但这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美好。原因很多, 其网络交互缺乏诚信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不妨将这称为网络诚信危机。具体而言, 所谓网络诚信危机是指计算机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诚信, 人们对网络安全、信用体系缺乏足够的信任, 从而导致网络人际交往和交互活动进行的困境。目前, 网络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公民诚信的形象尚未建立。由于网络中大部分行为为匿名行为, 对交互对方有一定的怀疑性, 网民自我角色意识淡化, 信任机制在网民行为中自我减弱, 使网络交互行为变得漂浮不定, 难以得到诚信的表现, 从而使网民之间缺乏足够的信任, 相互之间的诚信在不断弱化。

2.网络技术安全的权威和机制尚不完善。网络病毒的肆虐、骇客及骇客行为的频频发生、网络犯罪的侵袭, 对网络安全构成威胁, 严重危及网络环境的安宁, 加上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滞后和网络服务商安全意识的淡薄, 使人们对网络技术安全缺乏必要的诚信。

3.网络法律法规滞后网络发展。就目前来看, 针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 还散见于《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刑法》、《民法通则》、《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网络法律法规滞后于网络化的进程, 很难适应规范网上信息及打击网络犯罪活动的实际需要, 影响了法律对网络犯罪的威慑力。网络中人们法律意识很弱, 社会在相关领域的法制教育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网络诚信的上善之道

随着e时代的到来, 网络给一些人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社会是一种虚拟的社会, 对人们有很大吸引力, 同时给人们的诚信带来了挑战。对于诚信危机, 我们应正确对待, 下面几点供大家参考。

1.规范网络人际交往, 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交互开端, 让网络交互方在网络交互时首先对双方建立诚信, 只有在这个良好基础上, 才能进行下一步交互。

2.加强网络伦理建设, 对网络技术给予更多的道德关怀。制定、完善维系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 进行网络道德建设, 进行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心理教育,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 为未来的网络建设作铺垫。

3.加强对计算机介入的人际交流和人机协作的研究, 加强网络控制, 体现网络所特有的合作和风险精神, 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网络。

4.加强网站的安全建设。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等硬件措施;建立第三方监控, 让第三方保证交互双方的诚信度, 让交互双方或多方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建立第四方后续验证, 这是由公安机关来保证, 对所有用户进行身份映射, 进行网络交互方行为保障。

●展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日益融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之中, 从中获得各种各类信息, 帮助人们解决很多问题, 给人们的生活开辟了新天地, 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在网络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但相信随着国家和人们的不断重视和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它会健康地发展, 更有效、更有益地服务于人类。

摘要:网络诚信实际上是现实诚信在网络社会的折射。网络把现实中的诚信进一步虚拟化、距离化。在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社会下, 交互生活的转型使人们诚信遭到破坏, 进而在网络社会中反映出来。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必然会使原本就不结实的诚信体系和诚信机制变得更加漂浮不定, 让人难以把握。因此, 人们需要对网络社会有清晰的认识, 社会要采取详细有效的措施对网络社会进行监控, 并对人们进行相应的教育, 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关键词:网络,诚信,信任,交互,映射

参考文献

[1]胡蓉, 邓小昭.网络人际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研究.图书情报知识, 2005 (4)

[2]刘琨瑛.建立网上信任感.学术研究, 2003 (7)

[3]于斌.Blog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教育, 2005 (5)

[4]林阳.祝智庭.Blog与信息化教育范式转换.电化教育研究, 2004 (3)

建立诚信的建筑劳务分包队伍 篇8

建筑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 主要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 而这些操作工人主要是以劳务工的形式出现的。据调查当前建筑施工现场80%的人员来源于农民工。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大量的农民工的参与也影响着建筑业的发展, 这些有组织或没有组织的进城务工农民60%以上在建筑行业或者与建筑相关行业工作, 这中间劳务分包中的农民工问题的社会影响最大, 也是最难解决的,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建筑业的承包模式和农民工的现实问题所造成的, 其中主要是诚信问题, 建筑业诚信问题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 其表现主要在这几个方面, 一个是建筑市场上所存在的诚信缺失的问题, 一个是建筑业企业自身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 这两个问题相互有联系, 最主要的诚信问题出现在建设单位 (业主) 与承包商即施工单位、分包单位 (专业分包或者劳务分包单位) 之间, 要分析这些问题, 首先要从分析农民工开始。

1. 劳务分包现状调查分析

目前,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中, 现场施工基本都依赖劳务分包队伍来完成。长期以来, 我国的建筑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内部劳务作业队伍的建设, 内部作业层几乎丧失独立发展能力。只有极少部分技术工人仍然留在作业层, 充当领工员带领零散农民工进行劳务作业。与此同时, 随着建筑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很多以一个人为主, 带领一帮人组成一个简单的劳务分包队伍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建筑领域, 他们大多没有资质, 组织内部也没有规章制度, 没有经过正规培训, 缺乏专业技能, 有的是师傅带徒弟, 他们甚至不熟悉施工生产的具体要求和建筑施工规范, 这种情况很难建造优质合格的工程, 他们安全意识差, 有的农民工甚至刚进入工地便发生安全事故。

通过调查发现, 建筑领域的农民工长期超时、超强度劳动, 已经显著危及身体健康,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表明农民工获得的劳动保护不足。之所以超强劳动, 主要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薪酬, 实际上, 农民工工资的约定不是施工单位直接跟个人约定多少钱一天的, 总包选劳务队伍是找的劳务公司, 但是工资是发给劳务班组的, 再由劳务班组发给农民工, 而且是实施的平面或单项包干, 就是有多少活就按多少钱分包下去, 比如, 砌墙是按照多少钱一块砖, 抹灰是按照平方计算, 扎钢筋是按照吨来计算, 因此每个工人的工资可能不是固定值一天, 当然, 也不是每天都有活干, 因此从表面上看, 农民工每天的工资达到100元左右, 甚至更高, 但是每月的工作时间在20天左右, 工资大概在2000~3000元, 如果是计量工资, 可能达到4000~5000元, 但他们是透支了身体, 损害了健康。

2. 劳务分包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劳务分包人员质量意识薄弱, 是造成建筑工程质量差的主因, 由于建筑施工作业环境差、危险性大、劳动强度高, 有更多的人选择其他的行业, 这样使建筑业就业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劳务工供需的严重失衡, 造成现场人员不到位、熟练劳务工短缺、文明施工退步、安全隐患频现等一系列问题, 严重影响到队伍稳定和施工生产的正常开展。现如今市场价与定额价相比, 价格相差很大, 湖北省定额人工价格分为:普工42元/工日, 技工48元/工日, 高级技工60元/工日, 而黄冈市11年10月份人工市场指导价为:木工100~120元/工日, 抹灰工80元/工日, 当然这两种价格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但是还是有差距的, 因此施工现场有很多承包商采取计件工资, 如定额量一天的砌体为1000多块砖, 而实际上工人一天的砌筑量达2000~2500块, 而砌一块砖的计件工资为0.1×2000-2500=200-250元 (湖北黄冈地区) 。这种承包方式造成施工人员只讲数量而不讲质量, 实际施工不讲施工工艺, 采用简单的施工方法, 或者省略某些必要的施工工序, 近几年出现的建筑质量问题, 有很多与农民工的质量意识差、难管理以及人工成本高有一定的关系。

3. 建立诚信的劳务合作关系, 促进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3.1 施工单位的诚信

对于农民工而言, 施工单位的诚信问题主要是欠薪问题, 曾经达到要国家总理亲自讨薪的地步, 可见其严重程度。追根溯源, 欠薪问题不全是施工单位的问题, 也有建设单位的问题, 随后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抑制欠薪问题。如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 但是这一制度的设立不能给施工单位造成过大的负担, 如果由施工单位来支付, 必定增加施工单位的负担, 最终可能还是转嫁到一线工人, 或者牺牲安全或者质量来弥补了。由于对诚信缺失的处罚力度和处罚措施的不到位, 造成了建筑行业资质借用问题大量存在, 有的甚至是个人借用资质, 借用资质是违法的, 也是不诚信的行为, 这样造成有的施工单位采取压低价格 (或者低于市场价) 的方式与劳务企业签订合同, 这种不诚信行为, 其后果是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工资无保障可言。有的施工单位按照市场价与劳务企业签订合同, 施工完成后又以各种理由扣减工程款, 这就是不执行合同的行为。

3.2 劳务分包单位的诚信

有的劳务分包单位为了节约, 采取野蛮、施工速度快的施工方法, 如在挖土方时采取掏脚, 或者降低措施费用, 笔者经常遇到劳务公司任意变更合同, 随意增加不合理条款, 不及时结算工程款等等背离合同约定的违法违规行为, 这完全就是失去了诚信两个字。一些劳务公司通过贿赂等不正当的手段中标, 然后千方百计地变更单价、增加劳务成本, 甚至还偷工减料, 制造出“豆腐渣”工程, 而劳务公司在对农民工时, 采取加班不给或少给加班费, 不买保险, 减少生产工具用具的支出等方式节约投资。

3.3 农民工本身也要讲诚信

农民工是主要的一线工人, 施工质量主要来源于他们的水平, 当前, 由于农民工本身的素质不高, 主要是经过培训的时间短, 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培训, 直接由老师傅带徒弟, 这样的结果是质量不高, 安全不保, 大量的浪费, 环保意识差, 他们为了拿更多的钱, 采用施工速度快的施工工艺, 如砌筑方式采用铺灰法而不按照规定采用质量更有保证的“三一”砌砖法, 在砌筑过程中该设拉结筋的不设拉结筋或者不按规定设置等问题, 砌体砌筑后短时间就开始置模板, 钢筋绑扎混凝土振捣不到位等典型问题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安全。这些只讲数量不讲质量, 只顾自己的工种, 不讲工种之间的相互配合等问题都是不诚信的行为。

4. 结语

关于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思考 篇9

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大学毕业生诚信档案是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而产生的。这一新生事物的产生引发了档案工作者对近几年高校开展诚信教育、诚信档案的建立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整个社会教育的信用体系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首先,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有利于加强诚信教育管理。大学生诚信教育理应成为高等学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通过诚信教育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诚信关系, 而在诚信教育管理上, 高等院校如果能建立比较全面的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机制, 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个人情况、道德品行、考试成绩、获得奖惩、偿还贷款等信用记录的信息搜集整理, 像个人考试成绩一样成为个人信用的“名片”, 无疑对他们的个人活动产生约束和激励。因此,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诚信教育管理方法, 也是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问题的重要途径。

其次,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解决大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措施。目前, 高等院校普遍存在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 考试作弊;思想汇报、作业和论文相互抄袭;社会交往失信失约;网络道德缺失;就业自荐材料“注水”严重;获奖造假或助学贷款不还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损害了高等教育的形象, 践踏了社会的诚信理念, 加剧了社会的信用危机。因此, 通过建立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具有教育和指导功能的大学生诚信档案, 把大学生入学至毕业期间个人信用承诺履行情况以诚信记录形式保存下来, 形成诚信档案, 一方面可作为学生在校期间奖惩、助学贷款、公益活动的参考, 为高校加强大学生考评、奖学金评定和勤工助学及贷款发放的管理提供依据, 从而对大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约束, 促使他们逐渐自我提高道德修养、自觉履行诚信义务的良好品质。另一方面通过大学生诚信档案电子化, 借助高校网络和学生就业推荐工作向社会公开, 方便用人单位对学生诚信品质的了解, 使那些诚信品质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大学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至于那些诚信记录不佳的“人才”也会从就业活动中汲取教训, 转而重视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这些诚信信息通过种种渠道反馈给在校大学生, 有利于高校大学生诚信环境的营造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因此,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既有利于在校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又对大学生就业起到“利好”的作用, 成为解决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途径之一。

再次,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也有助于促进诚信社会建设。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我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本世纪初, 又加入世贸组织, 在逐渐实现市场一体化的过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则初步形成并与国际接轨, 而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是非常重视诚信建设的, 都有比较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因此, 要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必须在广泛倡导诚信观念的基础上培植和维护信誉, 建立健全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提高全民族的诚实守信的自觉性。

二、关于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议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社会对大学生诚信信息的需求和要求会越来越高, 建立、完善和发展大学生信用档案并实现网络化、公开化是每一所高等院校面临的必然选择。

第一, 高校要建立并规范大学生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诚信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 它与社会密切相关, 必须结合

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依靠全社会的力量, 共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才能奏效。学校要实施诚信监督的作用, 在建立诚信档案的过程中作出长远规划, 要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数据管理网络。链接大学生诚信档案材料形成的院系, 使其有关业务人员可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学校档案部门上传有关数据;上挂学校对外宣传网, 使社会能够快速、全面、真实地了解大学生的诚信情况, 实现档案的多渠道提供利用服务。由学校延伸到社会, 逐步推广到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档案, 同时致力于树立全民信用意识, 培育诚信文化, 立法、制度、组织建设, 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信用体系。

第二, 推行信用档案电子化管理。建立全社会共享的以个人业绩档案为主体的人才信用档案库。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 通过多种渠道推进具有显著业绩档案系统的建设, 根据个人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出具个人的“诚信报告”。这种信用档案由各高校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管理, 并将人才信用档案制成电子卡, 可供查询利用。运用系统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 从而全面动态地反映出个人的经历、能力、信誉等记录。最终也会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健全起到好的影响作用。

建立会计诚信 篇10

一、关于“诚信号”

“诚信号”是2007年3月的“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唱江华提出的, 他援引美国安全部门的做法, 提议为每个公民都设定一个固定的“安全号”, 个人一切财务收支、借贷等情况都需提供“安全号”才能办理。美国政府这种做法大大地提高了公民的诚信度, 较好地扼制了失信行为。唱江华代表提议我国高校可以仿照这一做法实行“诚信号”制度, 应对高校助学贷款还贷过程中出现的失信行为, 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对提高全社会的诚信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 高校图书馆管理中最突出、最普遍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是读者的违规失信行为, 虽然图书馆想尽各种办法, 但违规失信行为还是屡禁不止。高校图书馆引入“诚信号”制度, 把个人“诚信号”积分与图书借阅关联起来, 奖罚并行, 从健全制度入手, 有效地弥补以往管理缺陷, 规范读者的行为, 从而保障图书馆良好的运行秩序。

二、建立“诚信号”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具体做法

管理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高校图书馆实行“诚信号”管理, 首先就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诚信号”制度, 规范运行, 既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又具有可操作性, 让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赏罚分明;也可以强化读者的诚信意识, 引导激发高校读者的诚信需求, 将读者诚信理念内化为自己的品质, 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为营造和提升高校图书馆诚信氛围、构建和谐诚信体系作贡献。

1. 建立“诚信号”。

每年新生入学时, 图书馆让办理借阅证的同学申领一个“诚信号”, 并告诉他们用途及其利害关系, “诚信号”一直伴随该生的大学生涯。“诚信号”真实有效地记录读者的个人详细信息, 并对读者的各个方面作较为全面的描述, 其基本内容应包含“读者诚信承诺书”、“个人信息”、“信用记录”、“信息的认定”、“备注”等。“诚信号”的建立, 可以对读者诚信状况进行相关的评定, 同时它又是一种特殊的隐性教育方法, 它可以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诚信与否的不同结果, 具有激励和警示作用, 有助于促进读者诚信意识的形成。作为一种写实性档案, “诚信号”还有助于管理人员或研究者通过诚信记录进行分析, 预测读者诚信趋势。

2. 签订诚信协议书。

诚信协议书是自我约束的表征。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每年新生入馆受教育的机会, 举行隆重的签字仪式。这样既让读者记忆犹新, 又让读者进行一番自我教育, 让读者清楚地认识到哪些属诚信范畴, 哪些是违规失信行为, 认识到诚信的价值, 导引他们树立诚信行事的观念, 主动拒绝违规失信行为。

3. 完善配套措施, 依“法”管理。

“诚信号”的建立, 主要是引导大学生加强自律, 信守承诺, 履行自己的职责。诚信导向固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 这并不代表违规失信行为就不会出现, 因此没有配备一定的激励和处罚措施, 诚信只能流于形式。依照“诚信号”制度, 发挥诚信记录作用, 配套相关的奖惩措施, 为诚信不流于形式提供重要保证, 为促成诚信的良性循环确立保障机制。 (1) 惩罚机制。对违规失信的读者, 图书馆可以根据轻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罚, 同时还按轻重程度扣除诚信分值。例如, 借书超一天扣一分, 抢占座位扣一分, 勾画书刊扣一分, 撕损书刊扣两分, 偷书扣五分等, 并将其记录在“诚信号”里, 分值从进入大学时开始计算, 一直到大学毕业, 积分累加, 信用好则加分, 违规失信则扣分, 被扣一定分值就有相应的处罚, 如被扣两分禁止入馆一周, 被扣五分禁止入馆一个月, 扣分严重的甚至会被取消图书借阅资格。 (2) 激励措施。高校图书馆除了对违规失信读者进行处罚外, 还可以利用本身的资源优势, 通过激励方式激发读者的自觉意识。比如, 对诚信积分值高的读者提高或延长其借阅文献等级、册数、期限等。有些高校为了方便大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或考研, 还专门设置一些个人研究室, 那么图书馆就可以规定读者诚信积分达到要求才可以申请。

4. 回归母系统进行综合测评。

“诚信号”制度的实施, 并不是靠图书馆单枪匹马来做的。我们认为, 图书馆“诚信号”系统只是高校“诚信号”母系统的一部分, 图书馆“诚信号”记录的信息将自动纳入到高校“诚信号”系统中, 而这些记录将影响到读者个人评优评先、申请奖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入党、竞聘学生干部、就业推荐等综合测评。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体现“诚信号”制度在管理中的价值, 才能从根本上扼制违规失信行为。

5. 诚信治馆。

诚信是一种良好的品质, 它不是单纯的观念, 也不是严格的制度, 需要的是“自律”和“他律”的紧密结合。要实现诚信治馆, 图书馆就得从教育和控制两方面入手, 一手抓思想观念修养, 另一手抓制度建设,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 (1) 加强监督, 建立管理人员诚信评估机制。实施“诚信号”制度, 观念是先导, 制度是保障。高校图书馆要诚信治馆, 必须首先加强培养管理人员的诚信观念, 对管理人员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评价机制, 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图书馆诚信是一种互动行为, 各个岗位都要以诚信为本, 要求别人诚信, 自己首先要真诚待人、笃守信用, 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重承诺、守信誉。如果管理人员不能与图书馆的理念、价值标准、文化内涵同步, 不能坚持做到“诚信”, 那么“诚信号”制度就形同虚设。高校图书馆要求员工具备自觉诚信意识, 还要建立起相应的监督制度, 倡导制度管人, 保证“诚信号”的执行, 比如逐级签订责任书、保证书, 实施“量化管理”、“读者满意度”评价。这些制度的建立, 为诚信治馆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 正确及时处理读者投诉。对于读者的投诉若一味拖延时间, 只会让读者感到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产生强烈的抱怨情绪。因而, 图书馆甚至每个部门都应有针对读者投诉的各种预案或解决方案, 无论读者所投诉的内容是馆方原因还是读者本身原因, 都要做到及时准确地处理, 充分尊重读者, 也就会赢得读者的认可和配合。 (3) 建立读者组织, 吸收诚信读者参与管理。破坏诚信很容易, 建立诚信却不易, 破坏诚信之后重建更不容易。为了促成读者诚信,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读者组织, 如“读者管理员”、“勤工助学小组”、“读者协会”、“图书馆管理委员会”等, 吸收一些有组织能力、有工作热情, 热心诚信活动的学生为会员。充分发挥他们的沟通协调作用, 即当读者与图书馆的有关方面发生矛盾时, 读者管理员一方面与图书馆的有关部门进行协商, 及时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图书馆, 以便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改进工作;另一方面, 读者管理员将图书馆的要求传递给读者, 消除读者对图书馆的误解。

三、实施“诚信号”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 应与学生学籍档案严格区分。

“诚信号”只是读者在高校图书馆活动的真实记录, 其内容只是涉及读者的信用方面, 而与读者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专业素质等并无关联。

2. 管理过程应该严格保密。

“诚信号”管理只是一种管理手段, 利用它的“威慑力”促进读者自律, 让高校图书馆管理行之有效。“诚信号”既然是读者信用档案, 内容涉及读者个人的隐私, 便不能随便公开。它有严格的时空限制, 因此不能随便向用人单位提供。

3. 要与大环境相配合。

前面说过, “诚信号”管理并不能单靠图书馆来实行, 它需要高校乃至全社会一起行动, 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率, 从根本上扼制违规失信行为。

总之, 高校图书馆实行“诚信号”管理, 意义深远。它不仅能帮助高校读者培养诚信意识、规范诚信行为, 而且能为推动全校乃至全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作出应有贡献。

摘要:“诚信号”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读者的诚信意识, 有利于图书馆的管理, 能从根本上扼制读者的违规失信行为。本文对高校图书馆内的违规失信行为及建立“诚信号”制度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诚信,图书馆,诚信号

参考文献

[1]刘海君.读者信用体系构建探索[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7 (1) .

[2]司敬新.在图书馆实行读者信用制的构想[J].图书馆建设, 2005 (4) .

[3]侯申华.诚信恐慌[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网络信息安全及其防护下一篇:离子浓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