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食品

2024-07-24

动物食品(精选十篇)

动物食品 篇1

1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在于可引起人类的感染性疾病或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还可引起动物性食品的腐败变质。 动物性食品都是来源于各种畜禽及水生动物, 在其生活期间及产品的加工、 贮藏、 运输等过程中, 都有可能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的生物性污染, 使动物性食品带有某些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微生物、 寄生虫、 昆虫等。 当人们食用了这种动物性食品后, 就会发生疾病, 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 化学性污染的危害

化学性有毒物质的危害, 随化学有毒物质的种类及污染量的不同, 对人体产生的毒性作用有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和致癌、 致畸、 致突变等。 这里着重介绍在进食后很快就引起病理反应的部分, 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急性中毒。

2.1 砷化物中毒

元素砷的毒性极小, 但其化合物的毒性很强, 其中尤以As2O3 (俗称砒霜或信石) 的毒性最强。 砷化物中毒的临床症状为, 开始感觉胃部极度不适, 同时感觉口腔、 咽喉、 食道及心窝部呛辣烧灼, 难以忍受, 继而流涎、 恶心、 剧烈呕吐、 腹痛、 腹泻; 少尿、 蛋白尿或血尿; 血压下降, 心搏无力; 眩晕, 头痛, 意识模糊, 四肢麻木, 感觉迟钝甚至消失等, 严重时死亡。

2.2 有机磷中毒

有机磷农药的品种多, 应用范围广, 有些品种对人的毒性很强, 在存放和使用过程中如不注意, 就可能污染食品, 进而引起消费者食物中毒。 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潜伏期短, 多在摄入后30min左右发病。 其中毒症状可分为3 种类型。

2.2.1 毒蕈碱样症状

这类症状出现最早, 主要表现为平滑肌和腺体活动增强, 因而出现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 流泪、 流涎、 多汗甚至大汗淋漓; 继而视物不清, 瞳孔缩小, 中毒晚期瞳孔散大; 呼吸困难, 血压升高, 心跳加快, 甚至发生肺水肿, 缺氧, 大、 小便失禁, 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2.2.2 烟碱样症状

主要表现为骨骼肌兴奋。 一般多从颜面、 眼睑和舌肌等肌肉震颤开始, 继而发展为肌肉跳动、 痉挛、 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 病情严重者发展至全身肌肉抽搐和肌肉麻痹。

2.2.3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晕、 头痛、 烦躁、 意识障碍、 阵发性惊厥, 甚至昏迷, 最后多因呼吸中枢衰竭而死亡。

2.3 锌中毒

潜伏期数分钟至1h。 病人多先自觉口腔 (特别是咽喉部) 和胃部有紧束感及烧灼感, 继而出现恶心、 呕吐、 腹痛、 腹泻、 全身无力、 四肢冰凉、 出冷汗、 吞咽困难。 病情严重者发生休克。

2.4 有机氟中毒

有机氟中毒的潜伏期短者0.5~2h, 长者15h左右。 临床表现为头晕、 头痛、 视力模糊, 恶心、 呕吐、 口渴、 上腹部有灼烧感, 腹痛, 体温下降, 疲乏无力, 四肢麻木等。 病情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损害, 心律紊乱, 血压下降, 烦躁不安, 四肢冰凉, 神志不清, 惊厥, 痉挛, 最后有的病人可出现肠麻痹, 大、 小便失禁, 呼吸和循环衰竭等。

2.5 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短者3~15min, 长者1~3h。主要症状为嘴唇、 指甲及全身皮肤出现紫绀等组织缺氧症状, 并有头晕、 头痛、 呕吐、 腹泻、 心率加速、 呼吸急促和语无伦次等症状, 严重者瞳孔散大, 两眼上翻, 意识模糊, 惊厥, 抽搐, 大、 小便失禁, 嗜睡, 甚至休克、 昏迷, 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 病人均可能在昏迷中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3 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动物实验及现场人群的调查研究证明, 人和动物在大剂量照射情况下, 可以发生放射病, 并可致死。 一次较大剂量或长期小剂量照射, 均能引起慢性放射病和长期效应, 如血液学变化、 性欲减退、 生育能力障碍, 以及发生肿瘤和缩短寿命等。

动物福利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分析 篇2

序言

近年来关于动物福利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长期以来,动物福利观念对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是闻所未闻,甚至觉得荒谬可笑。常听到的一个理由是:“人的事都管不了,还能管动物呢?”然而随着动物生产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不和谐发展以及由动物福利问题所引发的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加剧,动物福利理应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本调查报告从经济动物猪这一侧面入手,分析其在养殖、运输、屠宰过程中的福利问题。调查得知,欧盟及美国等国都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也有明确的动物福利条款如果肉用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不按动物福利的标准执行,检验指标就会出问题,进而影响肉食品的出口。目前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投入的精力远不及国外,这和国家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有关。最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动物福利保护条款对我国出口的动物及动物制品采取非关税壁垒的行为就时有发生,例如欧盟规定要求市场上出售的鸡蛋必须注明是“放养母鸡所生”,还是“笼养母鸡所生”,对笼养鸡蛋限期退出市场,而中国绝大多数是笼养鸡。西方国家借此机会设置贸易壁垒,阻碍中国的出口,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动物福利保护,减少不必要的贸易损失,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同时,忽视动物福利必然导致管理、养殖技术的疏忽,引起疾病的蔓延,危害动物健康,使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系数大打折扣,危及人类自身。还有,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虐待动物的现象日益严重,并且已经触动了国人的神经,例如在屠杀生猪,牛,以及鸡等食用动物时,残死采用的“注水”的方式使痛苦其亡。为了得到动物新鲜的羽毛、毛皮之类的产品,采用活剥的残忍手段。关于虐待动物的行为频频被揭发,引起动物保护主义者的抗议,人们开始有所觉悟。可见,无论从经济利益、食品安全还是道德水平上讲,动物福利都有其深刻意义。

第二节

动物福利的含义和发展 1.动物福利的含义

一般来说,动物福利包括身体和精神两大类。Hughes(1976)将饲养于农场的动物,其福利定义为:“动物与它的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台湾学者夏良宙(1990)提出,由对待动物立场而言,动物福利可以简要地说明为“善待活着的动物,减少动物死亡的痛苦”。因此,动物福利应包涵于

动物饲养、运输、拍卖和屠宰的过程中,与畜禽主、饲养管理人员、研究人员、运输操作人员、拍卖市场人员和屠宰人员都有相关。许多理和心理两个方面。Web-ster(1987)描述了英国农场动物福利“五无”监控的基本原则:(1)无营养不良:所喂的饲粮应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所保证,以使它们有正常的健康和活力。(2)无冷热和生理上的不适:环境(如房舍)既不过冷也不过热,不影响正常的休息和活动。(3)无伤害和疾病:饲养方式和设施设备应将损伤和疾病风险降至最小限度,发现病例予以迅速诊断和治疗。(4)无拘束地表现最正常形式的行为。(5)无惧怕和应激。实际上,按照我们目前的知识状况很难限定动物行为需要的全部内涵,也难以测定惧怕和应激的程度,但是,使动物有心理上的安乐、不惧怕、不紧张、不枯燥、无压抑感等却是动物福利的重要方面。因此,现在大多数学者所定义的动物福利,是指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其标准包括动物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基本原则包括:让动物享有不受饥渴的自由、生活舒适的自由、不受痛苦伤害的自由、生活无恐时,动物才能享受大自然赋予的生命的乐趣。动物福利立法的基本出发点则是保障上述动物福利的供给。

所谓“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在汉语词典上的意思是“健康和舒适的生活状态”,而本建议这里所说的“动物福利”是指动物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动物有五大福利:生理福利,即不受饥渴;环境福利,即有适当的居住空间;卫生福利,即免受伤病的威胁;行为福利,即保证动物表达天性的自由;心理福利,即减少动物的恐惧和焦虑感。就动物与人类的关系而言,动物福利主要取决于人对动物的态度,即人应该善待动物,人道地利用和处置动物。动物福利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出现的,并且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得到普及,成为人类共同的行为规范。2.各主要国家动物福利的发展

(一)英国

动物福利法起源于英国。1800年,英国下议院提出一项法案,禁止纵犬咬熊的行为。当时的外交部长坎宁认为这很荒唐,他以为这个法案是想禁止乱民聚集而导致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误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仅仅对动物造成伤害的活动,是不值得立法处理的。1809年,艾斯金爵士在英国国会提出一项禁止残酷

对待家畜的提案,该提案虽然在上院获得了通过,但在下院被否决。在当时背景下,这样的提案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此次提案虽然没有通过,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把动物当作生命体而非仅仅是个人财产来对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822年,人道主义者查理·马丁提出的《禁止虐待动物法令》在英国国会顺利通过,这部法令也因此被称为“马丁法令”。“马丁法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反对人类任意虐待动物的法令,是人类与动物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足的是,《马丁法令》的适用范围还十分有限,该法令禁止人类虐待的动物仅限于大家畜,而将狗、猫和鸟类等动物排除在外。为弥补“法令”存在的不足,1835年、1849年和1854年英国又相继出台三项增补法案,将《马丁法令》保护动物的范围延伸至“所有人类饲养的哺乳动物和部分受囚禁的野生动物。[1]为保障这部法令得到很好的执行,1824年,英国成立了专门的动物保护协会——“禁止虐待动物协会”(SPCA)。

英国从1911年制定的《动物保护法》到1995年颁布的《动物福利法》,己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动物保护及其福利的立法体系,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就有十几个,如《宠物法案》、《动物麻醉保护法案》、《斗鸡法案》、《动物遗弃法案》、《兽医法案》、《动物寄宿法案》、《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立法不仅全面,而且明确细致,可操作性强。时至今日,英国动物福利法对农场动物、实验动物、娱乐动物、伴侣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基本福利已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规定。英国不仅是对于动物福利立法最早的国家,而且是动物福利标准最高的国家。

(二)美国

美国第一个有关动物福利的立法出现在1641年由清教徒制定的《马萨诸塞湾自由典则》中。美国的第二个动物福利立法是1828年的纽约立法,该法律禁止恶意杀死属于别人的马、牛和羊或恶意将它们致残,或者野蛮或恶意地殴打以上这些动物而不管这些动物是属于别人的还是属于自己的。到了1859年已经有十六个州和地区建立了反残酷的法令。1866年4月19日,纽约立法当局通过了一项禁止残酷对待所有动物的法案,即《禁止残酷对待动物法》。1867年亨利·博格又使得一项新的反残酷法律被通过。这部法律禁止在运输过程中粗暴地对待动物。第一个反动物虐待的联邦法律是1873年的《二十八小时法》。该法要求公司在通过铁路或水路运输牲畜时要给牲畜提供食物、水并让它们获得适当的休息。

到了1906年,这部法律被废止,而代之以更加严厉的法律。1900年,美国通过了禁止在各州之间贩运被非法猎杀的野生鸟类的《勒西法案》。到了1958年,在休伯特·汉弗莱参议员的强烈支持下,通过了《联邦人道屠宰法案》。该法案清楚地规定了屠宰必须以一种人道的方式进行,必须将痛苦减到最小,在将牲畜进行捆绑、吊起和屠宰之前必须使其处于无意识状态。1966年美国通过了《实验室动物福利法》,该法先后于1970年、1976年、1985年和199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并于1999年修改为《动物和动物产品法》。虽然这部法律的初衷是规范对实验动物的照顾和使用,然而,最终它还是成为了规范在研究、展览、运输、销售中如何对待动物的唯一一部联邦法律。

1973年美国伊利诺斯州的《人道地照料动物的法律》要求动物的所有者为他的所有动物提供人道的照料和待遇。同时还规定任何人或者所有人不得打残酷对待折磨超载过渡劳作或用其他方法虐待任何动物。目前美国所有的州都有关于保护动物的法律,有些州的立法甚至将虐待动物的行为上升为犯罪,并通过刑法加以规制。2001年2月14日,美国科罗拉多州推出了《威斯蒂法》,把虐待动物由原来的“不良行为”上升到“重罪”。把虐待动物定为有罪,可以给那些有意伤害动物的人以重重的警示。

(三)加拿大

加拿大联邦一级的动物福利立法主要有:1990年的肉类检验规定要求屠宰前给动物致昏和进行屠宰前照料;1990年的动物健康法案对运输途中的动物照料和无法站立动物的处理做了规定;还有加拿大刑法典中的虐待法。虐待法是唯一的一部规范如何对待农场动物的国家立法。绝大部分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非刑事法)都是省一级的。同美国的州立法一样,加拿大十个省的绝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动物保护法。

加拿大早期制定的相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有:1973年的《野生动植物法》、1982年的《迁徙鸟类公约法》、1988年修订的《国家公园法》、1989年的《濒临灭绝物种法》等法律规定都在不同层面对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保护。1999年的加拿大环境法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旧法进行了修订, 其中也包含了与动物福利有关的内容。

加拿大刑法典中规定了伤害或危害家畜生命罪以及虐待动物罪, 用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来保证动物福利制度的施行。如第444条规定了故意杀害、残害或毒害家畜的或者把毒品放在易被家畜误食之处的, 构成可诉罪, 处5年以下监禁。第445条规定了无合法理由故意杀害、残害、伤害或毒害狗、鸟或除家畜以外的其他被合法喂养的动物;或者把毒品放在易被狗、鸟或除家畜以外的其他被合法喂养的动物误食之处, 构成按简易定罪处罚的犯罪。其在第446条还规定了七种虐待动物构成简易定罪处罚的情形。

国际爱护动物委员会(IFAW)成立于1969年, 创始人是加拿大籍的B· 戴维斯。这个组织的宗旨是宣扬热爱动物、公正仁慈对待动物、反对和终止世界各地虐待动物的行为, 努力挽救濒危的动物和灾难中的动物。加拿大动物保护协会(CCAC)成立于1968年, 其目的是制定一系列政策和伦理方针以及有效方案, 来管理监督实验动物的使用和保护。此外, 地方动物保护委员会(ACC)是加拿大体制的基础, 委员会是管理所有机构研究、教学和试验中使用动物的主要力量。

(四)德国

德国于1974年公布了首部《动物福利法》,之后经过数次修正,并于1998年6月1日推出了新版本的《动物福利法》。现行的是2001年4月11日对新版本修正后的《动物福利法》。该法共分13章22个大条款,其中很详细的对饲养动物、动物的灭杀、动物手术、动物实验、动物繁殖及动物买卖、动物的进口、运输和饲养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作出了规定。德国《动物福利法》在第l条言明了其立法目的是“旨在保护动物之生命,维护其福利。”第二章为动物饲养,规定在饲养动物时,不能限制动物活动的天性,不允许强迫进食,也不允许给动物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痛苦。第三章名为“杀死动物”,中心是保障各类动物能够在无痛苦和恐惧的状态下结束生命。第十三章规定的是法律责任,其中对于“(1)无合理原因杀死脊椎动物,(2)对脊椎动物施以a)带来显著痛苦的粗暴行为,b)带来长期或反复的显著痛苦的行为”将被判处三年以下的监禁或罚款。

更值得人注意的是,德国的动物保护问题在2002年6月已写入了德国宪法,德国宪法第20a条规定:“也是作为对后代的责任,国家在宪法的框架下通过立法,和依照法规通过执法和判决,对自然生活基础和动物加以保护”。“和动物”三字为新添加的,这为已有的德国“动物福利法”的真正实施提供了基础。这样以来,动物福利法的实施和执行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五)中国

我国目前施行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出台于1988年,另外还有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制定了动物福利法案,而中国在这方面尚属立法空白。

第三节

我国的养猪业管理与西方的比较 一. 国外的养猪业管理 1.饲养管理

小猪出生至少要吃13天母乳、要睡在干燥的稻草上、拥有拱食泥土的权利。为了照顾好猪的情绪,欧盟还规定,到2013年,欧盟各成员国必须停止圈养式养猪而采用放养式养猪。对此,英国除了早在1999年就全面禁止了全封闭式猪圈喂养外,还专门颁发了《猪福利法规》,对养殖户饲养猪的猪圈环境、喂养方式作了细致的规定,并且增加了给猪“玩具”的条文,以避免猪感觉生活枯燥,并规定对不遵守该法规的养殖户将处以2500英镑的罚款。2.运输管理。

欧盟对运输动物的工具和运输时间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根据欧盟于1991年制订的动物运输途中福利保护的法规(91/628/EEC欧洲理事会令)以及1995、1997和1998补充和修汀法,要求运输工具要安装必要的温度、湿度和通风调节设备;运输动物的车辆须保持清洁,对运输工具要及时进行消毒,并要按时给动物喂食和供水、运输中要按时休息、运输时间超过8小时就要休息24小时等。

3.屠宰过程的管理。

屠宰阶段的动物福利法规主要体现在《屠宰和销毁处理时的动物保护规定(93/119/EC)》中。欧盟规定,屠宰动物时要有兽医在场进行监督,屠宰工人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屠宰动物时必须先将动物致昏迷,在很短时间内放血;屠宰时要采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来衡量和检测屠宰过程等。

二.我国目前养猪业现状

我国目前的规模化养猪场中,饲养环境较为单一,生猪的正常行为得不到发挥,常导致刻板行为、转圈、咬尾等异常行为的发生。可以通过在饲养环境中增加各种物件,即使用环境富集技术或设备,使生猪在采食、刨草料等行为上花费更多的时间,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改善生猪的福利。第四节

动物福利与食品安全

我国GAP认证对动物福利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项网上调查显示,43%的欧盟消费者会在购买肉品时考虑动物福利,而75%的受调查者相信可以通过购买选择来影响动物福利的状况,有一半以上的消费者表示,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在动物福利方面做得好的动物源性食品。同时,随着广大消费者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动物福利与食品安全质量的关系,欧盟的销售企业必须能向消费者保证肉蛋奶制品的饲养、运输与屠宰过程完全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否则就会被消费者拒绝。“目前,我国的饲养、运输和屠宰等过程都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制定的动物福利标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贸易。”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徐共和介绍说,“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者在畜禽产品消费上首要关心的有3点:一是其产品是否安全,对消费者自身健康是否存在潜在风险;二是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损害环境;三是其产品的养殖场是否执行动物福利的规定。”徐共和认为,由于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动物福利潜在的贸易壁垒作用不可小视。我国目前关于动物福利方面的法规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正处于研讨、立项阶段。而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的有机产品认证、GAP认证都对动物福利、畜禽健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据介绍,GAP认证标准从其创建之初就特别关注与农产品(14.57,-0.03,-0.21%)质量相关方的利益和需求,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动物福利的要求。GAP强调的是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员工和动物健康、安全、福利,GAP实施过程中,对动物生产过程中的疾病、药物、饲料、卫生、动物福利等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GAP采取分级评价的方式,按照各关键控制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划分为3级。一级关键控制点基于通用HACCP 的所有食品安全事项和与食品安全直接相关的动物福利事宜;二级关键控制点增加其他的动物福利、工人福利和环境保护,强调可

持续发展;三级关键控制点增加动物福利、工人福利和环境保护,以及保证的改善措施。

第五节

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壁垒

在当前关税大幅度降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不断被消除和规范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又利用文化教育、传统习俗等方面的优势或影响力,以自己国家的动物法案为屏障,阻止一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动物源性商品的进口,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新的贸易壁垒——动物福利壁垒。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将动物福利与国际贸易紧密挂钩,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活体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准。2002年,乌克兰向法国出售一批生猪,经过60多个小时的长途运输到达后,却被法方拒绝入境,理由是这批猪在途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没有考虑到动物福利,违反了法国的有关动物福利规定。目前,在中国也已经有企业遭遇到了动物福利这道新门槛。2002年欧盟一肉鸡进口商到黑龙江省某养殖公司考察,拟洽谈购买肉鸡事宜,但发现该公司的“鸡舍不够宽敞舒适”,未达到欧盟的动物福利标准,便取消了这笔生意。动物福利问题对中国毛皮出口产业的影响更为明显。2004年瑞典制作的纪录片《冷酷事实》反映了中国东北地区虐待动物、活剥狗皮的现象,2005年瑞士制作的纪录片《中国的皮革生产》展现了中国河北省宿宁县轻视毛皮动物养殖福利、活剥动物毛皮的生产场面,在欧洲各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纷纷要求欧盟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皮革出口取强硬措施,抵制相关产品进口,导致中国出口皮草产品在欧洲国家遭受下架停售,在随后于芬兰举行国采的毛皮拍卖会上中国水貂皮产品也遭到集体抵制, 对中国皮革行业造成沉重的打击。动物福利作为贸易壁垒会给国际贸易带来严重损害。

从长远看,实施动物福利政策对于社会文明进步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中国畜牧业还不发达,动物福利保障水平还不高,而且动物福利观念还未被普遍接受,因此目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还难以大幅度提升动物福利水平,这种现状必然会使中国相关产品出口贸易受到动物福利壁垒的影响。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做出重大结构调整。第六节

动物福利与人类的关系

转基因食品的动物试验 篇3

普兹泰博士开始对这种转基因土豆的安全性深信不疑,并认为自己的独立研究将见证转基因食品的光明前景。然而,试验结果与他的预料相差得越来越远。

1998年,普兹泰博士在电视上公开了他的研究成果:食用了转基因土豆超过110天的老鼠个头比普通老鼠小很多,更让人担心的是,食用转基因土豆的老鼠肝脏和心脏甚至脑部都比正常老鼠小,免疫系统更加脆弱。他说:有人向我们保证转基因食品是绝对安全的,我们可以随时食用转基因食品,而且也必须随时食用转基因食品,但是,作为长期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我认为把人类当做小白鼠一样来做试验是非常非常不公平的。我们应该到实验室去找小白鼠。……如果是我,在得到和我们针对转基因马铃薯所做的试验可比较的科学证据之前,是绝对不会食用转基因食品的。

2006年,俄罗斯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科学家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在小白鼠交配前两周以及在它们怀孕期间,给它们喂食转基因大豆。结果:一半以上的小白鼠刚出生后就很快死亡,幸存的40%生长发育也非常迟缓,它们的身体都比那些没有喂食转基因大豆的小白鼠所生下来的幼崽小。同时发现,喂食含有基因食品的母鼠和幼鼠攻击性和焦虑症状增高,而且有些母鼠不再有母性本能。科学家们表示,该研究结果令人非常不安,因为这意味着转基因食品会给孕妇和胎儿带来风险。针对转基因产品对孕妇和胎儿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这在全球当数首次。目前,伊丽娜·叶尔马科娃博士已经被任命为俄罗斯基因安全委员会的副主席。

1997年,一位德国农民开始给自己的奶牛喂食转基因玉米,这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一开始就详细记录喂养、产奶等各种数据,为转基因动物饲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开始3年,这位农民少量喂食了转基因玉米,没有出现什么异常。第四年当他增加了转基因玉米喂食量,并期待他的奶牛提高产量时,他的奶牛却纷纷出现腹泻、便血、停止产奶等问题,最终,他的70头牛几乎全死光了。著名的瑞士联邦技术研究院的安格里·卡·海尔比克教授发现,在这位农民提供的转基因玉米样本中,Bt毒素不仅以活性形式存在,而且极其稳定。

2007年3月,法国生物学家塞拉里尼在美国《环境污染与毒理学文献》杂志上发表论文说,雌性试验鼠在食用MOM863转基因玉米后开始变胖,而且肝功能受损;雄性试验鼠食用这种转基因玉米后开始消瘦,并伴有肾功能受损。他希望有关政府机构能够重新验证这种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并暂时取消这种玉米的上市许可。

2008年7月,奥地利研究人员发现,用Bt转基因玉米饲料喂养小鼠,对小鼠的肾脏和生殖产生了影响。

2008年11月,意大利的研究人员用转基因玉米喂养刚断奶的幼鼠和年迈的老鼠,发现这些鼠的免疫系统反应异常。也就是说,转基因食物会给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并且对不同年龄段的生物造成不同的影响。

相关的事例和试验很多,我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对于一些试验,不少科学家还在争论当中,但这些试验的结果至少说明:在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对动物产生危害方面,科学界还远未达成共识。

安全动物源性食品用药技术 篇4

1 目前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问题

1.1 饲料原料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污染

例如用来制作饲料的饲草等原料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而这些农药残留可通过动物源性的食品进入人体, 不仅影响畜禽的生产能力而且对食用者的健康也是严重威胁。另外饲料发生霉变或受到各种污染, 这些污染物也会随着污染饲料进入动物体内并通过动物产品进入人体。

1.2 滥用兽药或过量使用兽药添加剂造成药物残留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 不按规定剂量、范围、配伍和停药期使用兽药, 过多过滥地使用兽药。部分兽医工作人员, 不管什么疾病, 都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甚至是激素类药物。这不仅不利于动物疾病的治疗, 并且会导致动物产生耐药性和动物产品中的药物高残留。

1.3 动物疫病

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疯牛病、旋毛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可直接侵害人体。

即使动物所固有的非人畜共患病, 如猪瘟、鸡新城疫等虽不直接感染人, 但其分解的毒素也会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求暴利, 把患有疾病的畜禽私自宰杀后上市销售, 不仅危害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也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2 安全生产畜禽产品的方案

生产安全畜禽产品要从预防和监管两方面下手, 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管理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注重从源头抓起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生产安全的动物源性食品应从加强产地环境管理, 为畜禽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入手, 使用科学的免疫程序、用药程序、消毒程序, 预防为主,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 防止畜禽发病, 减少化学药品和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使用频度、使用量。要坚持治疗为辅的原则, 一旦畜禽发病, 应科学选择药物, 合理、规范用药, 确保畜禽健康及产品安全, 无残留。

2.1 在严格遵守创业法规

在选择药物时, 控制畜禽产品源头污染, 要严格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化合物清单》, 严禁将新近开发的人用新药作为兽药使用

禁用兽药如下:克伦特罗、沙丁胺醇、西马特罗、己烯雌酚、玉米赤霉醇、去甲雄三烯醇酮、醋酸甲孕酮、氯霉素、氨苯砜、呋喃唑酮、呋喃它酮、呋喃西林、呋喃妥因、呋喃苯烯酸钠、硝基酚钠、硝呋烯腙、安眠酮、甲基睾丸酮、丙酸睾酮、苯丙酸诺龙、苯甲酸雌二醇、氯丙嚷、地酉泮、甲硝唑、地美硝唑、簪硝唑、洛硝达唑、卡巴氧、万古霉素、林丹、毒杀芬、呋喃丹、杀虫脒、酒石酸锑钾、锥虫胂胺、五氯酚酸钠、孔雀石绿、氯化亚汞、醋酸汞、吡啶基醋酸汞。

2.1.1 为避免抗生素残留可优先选择如下药物:中草药、溶菌酶、益生素、益生原、抗菌肽等。上述推荐药物详细介绍如下:

2.1.1.1 益生素

益生素是一种微生态制剂。根据生物竞争原理, 益生素通过在肠道的生态占位、耗氧、产生有机酸、分泌抗生素等物质, 有效地对抗病原菌侵袭并抑制其生长, 调整、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并通过活化全身的免疫系统, 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力, 达到治疗和保健的双重功效, 使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在提高饲料转化率、促进生长、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无任何毒副作用, 在提倡防重于治的今天,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现在已有“促菌生”、“调痢生”、“抗痢灵”等多种微生态制剂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畜禽腹泻和用作饲料添加剂。

2.1.1.2益生原

益生原是一类低分子多糖 (寡聚糖) , 可以促进肠道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的增殖, 同时抑制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菌的增殖。防治动物细菌性腹泻有良好疗效。低聚糖由于不仅具有耐热、稳定、安全、无毒等良好的理化性质, 还具有整肠和提高免疫等保护功能, 其作用优于益生素。主要用于畜禽腹泻和用作饲料添加剂。

2.1.1. 3 中药

某些中药不仅具有抗菌、抑菌作用, 而且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力, 具有无残留无副作用, 无耐药性, 不引起三变 (癌变, 畸变, 突变) 等优势, 日益受到重视。三黄加白散治细菌性腹泻效果显著, 最近科研人员从中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制剂已取得良好疗效, 并已推广应用。如牛至油治腹泻, 六茜素治疗奶牛乳房炎。中药有多重功效, 可治疗多种疾病。

2.1.1. 4 溶菌酶

生物酶可使细菌细胞壁不溶性多糖分解成可溶性糖肽, 细菌内容物逸出而使细胞壁溶解。它能直接水解革兰氏阳性菌, 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补体的参与下, 还能水解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等。此外, 它还与各种诱发炎症的酸性物质中和, 使其失活, 并能增加抗生素和其它药物的疗效, 改善组织基质的粘多糖代谢, 从而达到消炎, 修复组织的目的。

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⑴治疗效果确切;⑵抗病毒, 抗菌谱广, 特别对耐药菌效果尤佳, ⑶不会造成药害残留和蓄积, 安全可靠;⑷没有任何副作用和影响;⑸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加快机体损伤组织的修复。对兽医临床危害较大的致病菌抑菌效果明显, 对兽医临床常见益生菌 (乳酸杆菌, 双歧杆菌, 腊样芽胞杆菌) 无抑菌作用。

溶菌酶能完全替代抗生素, 可以单独治疗使用, 也可以与抗生素配伍使用, 并有良好的增效功能。实验证明溶菌酶治疗动物细菌性腹泻, 奶牛乳房炎, 子宫内膜炎有良好的疗效。因其在抗菌消炎的同时, 对伤口有修复作用。近些年来溶菌酶治疗奶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猪腹泻均取得良好疗效。临床已应用的有乳炎停, 三维子宫净等。

2.1.1. 5 抗菌肽

抗菌肽是生物体内存在的一种天然抗菌活性物质。通过横跨膜内外的离子通道的形成来达到杀菌作用。抗菌肽具有分子量小、热稳定性高, 无免疫原性, 抗菌谱广等特点。并且, 抗菌肽对畜禽具有促生长, 保健和治疗疾病等功效, 具有无毒副作用, 无残留, 无致细菌耐药性等特性, 在动物养殖和提高畜产品品质方面, 抗菌肽也具有重要的潜在的应用价值。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 它能特异性杀死与它相应的不同菌株的细菌以及与它相近的细菌, 其中乳酸菌素等已用于临床, 治疗细菌性腹泻取得良好疗效。

2.1.2 在必须使用抗生素 (如发热、全身症状) 时, 应遵守以下原则和方法:

2.1.2. 1 有条件时进行药敏试验, 根据病情选用药效可靠、安全、方便、价廉易得药物制剂, 做到不乱用或滥用药物。

根据药物的作用和对动物的药动学特点, 制定给药方案与剂量。对治疗过程作详细的用药计划, 观察将会出现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随时调整用药方案。除有确实的协同作用的联合用药外, 尽量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固定剂量的联合用药, 应根据动物病情需要去调整药物与剂量。用药先治标, 后治本, 达到标本兼治。

2.1.2. 2 抗生素类药物的选用

由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 如猪丹毒、破伤风、炭疽、马腺疫、气肿疽、牛放线菌病、葡萄球菌性和链球菌性炎症、败血症等, 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疾病, 如巴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肠炎、泌尿道炎症, 则选用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等;对耐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等, 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如苯唑西林、氯唑西林, 也可选用大环内酯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绿脓杆菌引起的创面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肺炎等, 可选用庆大霉素、多黏菌素等;对支原体引起的猪喘气病和鸡慢性呼吸道病, 则应首选氟喹诺酮类药, 如恩诺沙星、红霉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等。

2.1.2. 3 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掌握适应症, 弄清治病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有条件时应作药敏试验, 这样既可对症下药, 又可节省用药, 减少开支; (2) 注意用量及疗程, 一般开始用药时剂量宜稍大;急性传染病和严重感染时剂量也宜稍大, 而肝肾功能不良时, 按所用抗生素对肝肾的影响程度酌情减少用药量, 给药途径也应适当选择, 严重感染时多采用注射给药, 一般感染和消毒感染以内服为宜; (3) 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 不要滥用抗生素, 不宜长时间使用同种抗生素, 可将有效的各种抗生素交替使用; (4) 防止影响免疫反应, 在进行各种预防菌苗接种前后数天内, 不宜使用抗生素; (5) 防止产生配伍禁忌, 抗生素之间以及抗生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 有时会产生配伍禁忌, 引起不良反应, 应尽量避免。

2.2 要遵守休药期的规定

休药期即最后停止给药日至畜产品屠宰的最短时间, 休药期是依据兽药在可食性组织的残留浓度及其消除规律的实验数据来确定的。休药期能保证药物在可食性组织中的浓度降到安全浓度以下。要在畜禽出栏或屠宰前, 或其产品上市前及时停药, 以避免残留药物污染畜禽及其产品, 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具体兽药休药期详见表1、2。

2.3 严格遵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食品动物禁用兽药及化合物清单》

禁止添加抗生素、激素, 禁止添加甲基睾丸酮、丙酸睾丸酮、苯丙酸诺龙、丙甲酸雌二醇及其盐、酯制剂;氯丙嗪、地西泮 (安定) 及其盐、酯制剂;甲硝唑、地美硝唑及其盐、酯制剂用于促进畜禽生长。采用无污染, 无毒副作用的微生态制剂、低聚糖、酶制剂、中草药等。另外, 不应将含药的前中期饲料错用于动物饲养后期。

3 讨论

作为畜牧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 (品种、饲料、兽药) , 兽药为畜牧业、养殖业和宠物保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国际动物保健协会的市场报告指出, 如果不使用兽药, 禽类和家畜的养殖数量分别要增加25%和89%才能获得同样的产量。而且兽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有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国民经济的增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而, 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 使我国存在着严重的兽药不合理使用甚至是滥用的现象, 这对家畜和人类的健康都构成了极大的危害。因此安全的动物源性食品用药技术对于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增加养殖户收入、保障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莉, 等.兽药残留与动物性食品安全[J], 畜牧与兽医;2009, 3:88-89.

[2]闫士红.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J], 安徽医药;2005, (12)

[3]张永建, 等.努力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J], 肉品卫生;2005, 05

[4]程言清.食品安全问题及其治理的制度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6, (01)

[5]葛少锋.关于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几点思考[J], 社科纵横;2002, (05)

[6]王婷.我国食品环境安全问题与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8, 07

[7]姚蕊.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急需食品安全立法[A], 食品安全监督与法制建设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食品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上) [C], 2005

动物检疫与肉食品安全 篇5

一、什么是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指为了预防、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扩散和流行,保护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中具有检疫员资格的动物检疫员,依据法定的检疫项目、标准和方法,对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的一项带强制性的行政措施。分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运输检疫和动物产品的检疫四类。检疫的主要对象是动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二、什么是检疫“五证”?

检疫“五证”指《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五种证。

三、检疫后对动物及其产品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动物检疫员依法对动物及其产品实施检疫后,对检疫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动物产品同时加盖或加封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使用的验讫标志。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由货主在动物检疫员监督下作防疫消毒和其它无害化处理;无法作无害化处理的,予以销毁。

四、生猪屠宰检疫后在其胴体上加盖的印章有几种?

对检疫合格的生猪胴体加盖“兽医验讫印章”;对经过高温处理后可食用的生猪胴体加盖“高温印章”;对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生猪胴体加盖“销毁印章”。对应“高温”或“销毁”的产品必须在动物检疫员监督下进行处理。

五、消费者在市场上怎样才能购买到放心的鲜肉?

农户饲养出肥的生猪屠宰加工成猪肉上市交易,正常情况下要经过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两个检疫环节,每个检疫环节都有检疫员到场(点)按照法定的检疫项目、标准和方法进行检疫。只有检疫合格的生猪才能离开产地进入生猪定点屠宰场,对进入定点屠宰场的生猪要进行宰前、宰后检疫,经动物检疫员检疫合格的胴体,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加盖验讫印章,准予出场上市交易。因此,消费者在市场选购猪肉时只要有“兽医验讫”印章和“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即可放心选用,否则,不得选购,并应向畜牧部门或工商部门举报。

六、什么是“四不一处理”?

动物食品 篇6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禽类、肉类市场环境,确保让广大城乡人民吃上放心肉。

如何做好动物疫病监管 确保禽类食品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畜禽类动物食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质量上,而是对其食品安全、卫生、营养成分和健康越来越重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家禽和家畜的肉类制品又是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动物食品的安全已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畜牧防疫作为食品安全的关键一环,就需要从源头上把好关。下面,就如何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检疫,促进肉类食品安全,谈以下几点。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依法防疫检疫的意识

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动物防疫法》的颁布实施,按照市、县政府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把动物防疫定点屠宰作为提高广大城镇居民菜蓝子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采取黑板报、专栏、发宣传材料、电视、会议、标语、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进行“高浓度”、“大密度”地宣传,力求做到面向社会宣传,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面向经营部门宣传,使他们能够懂法、守法经营;面向消费者宣传,使他们懂得怎样消费才能确保自身健康和安全。通过宣传,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守法意识和依法治疫的意识,认识到动物防检工作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争取得到社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

加强教育培训、不断提升畜牧兽医队伍的综合素质

建立高素质的畜牧兽医专业技术队伍。加强专业人员继续教育,鼓励职工参加在职教育、函授教育、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学习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打造一支理论过硬、技能过硬的基层畜牧兽医人才队伍。开展送科技入户活动,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开展农村防疫员培训、家畜养殖改良技术员培训、农民养殖技术培训。使禽类养殖户加强动物疫病防控观念,贯彻预防为主、养防并举的思想,重点抓好免疫工作。做好动物疫病的控制和防御,降低人畜共患病发生的机率。规范饲料生产和养殖,切实实行食品安全制度。严厉打击兜售假药、囤积饲料畜产品、养殖生产中滥用抗生、违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

做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防止疫情传播

首先,建立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坚持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要求,努力降低重大动物疫病风险,切实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对养殖过程、畜禽防疫、兽药使用、饲料喂养以及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各种跟踪类档案以及销售都要进行全程监控,要规范建立生产、免疫、饲养、饲料添加剂、兽药使用、诊疗、消毒、防疫监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养殖档案和记录,完善免疫档案管理,做到一村一册、一畜一档;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应严禁使用假劣兽药、违禁兽药及兽药添加剂,严禁使用人用药品,严格执行休药期;保证出场的动物和动物产品等均为合格品。其次,在确保规模养殖场产地检疫的基础上,加强散养动物的产地检疫,坚持到场、到户临栏检疫,此外,还必须保证畜禽规模化饲养场产地检疫率、消毒率以及散养畜禽产地检疫率都达到100%。严格执行凭免疫标识和免疫证明出具产地检疫证明的制度,凡没有免疫标识的一律不出具产地检疫证明,严禁未经检疫或逃避检疫的畜(禽) 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对逃避检疫、拒绝强制免疫造成疫情流行的行为按《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从严处理。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及无检疫证明动物进入流通环节,形成全过程管理链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肉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强化溯源管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畜、禽肉质量安全长效监管体系。

加强动物疫病的检测工作力度 确保畜禽肉类的食品安全

近年来,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狂犬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也时常在局部地方发生,畜牧业发展面临严峻的防疫、检疫形势,种类、次数、难度增加,防控、检测任务繁重。为切实搞好动物疫病检测工作,防止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我们全面贯彻“防疫先行,预防为主,依法治疫”的动物防疫工作方针,落实“五强制,两强化”的综合防治措施。严把产地、屠宰检疫关,加强生产、屠宰环节监督管理,规范检疫点的责任和行为,严防疫情传播。重拳打击使用瘦肉精的违法行为。确保博兴县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为保证动物疫病检测的质量,严格按照“四禁止”的要求:第一,禁止收购、宰杀无耳标和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第二,禁止运输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消毒证明、疫病检测证明的动物;第三,禁止让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运输消毒证明、疫病检测证明的动物流入市场;第四,禁止无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的动物出饲养场所。与此同时,联合公安、工商、交通、卫生、新闻等部门联合执法,各司其职,严厉打击逃避检疫、贩卖病死猪肉的违法行为,确保动物检疫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五,依法加强对动物防疫、检疫的管理工作,强化定点屠宰企业监管,坚决提高肉品质量安全;铲除私屠滥宰生存土壤,切实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工作,继续开展回头看拉网行动;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净化禽类、肉类市场环境,确保让广大城乡人民吃上放心肉。

动物食品安全的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7

1.1 产量坐拥“世界第一”差距却很明显

尽管我国的畜禽产品生产数量和增长速度已十六年保持世界第一, 2006年肉类产量达8051万吨, 其中猪肉产量达5197万吨, 占世界总量的49%, 人均猪肉占有量为39千克, 且市场潜力、生产成本等方面具备优势, 但是食品安全上还是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从养殖环节看, 分散饲养目前仍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 而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几十年前就已淘汰了这种家庭式的养殖方式。

从屠宰加工环节看, 手工屠宰方式占60%以上, 大多数屠宰加工企业的设备、工艺和管理水平十分落后, 私屠乱宰的现象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 而一些大中型现代化肉联厂的生产能力又处于闲置状态。

从营销方式上看, 我国的动物食品绝大多数是通过农贸市场进行, 传统的大案卖肉式销售仍占主导, 而发达国家肉类流动全部采用先进的零售方式入店经营, 进入超市。

2 动物食品的安全事故不断

近年来国际上动物食品事故接连发生, 如比利时的“二恶英毒鸡”事件, 起始于英国并扩散到其他国家的“疯牛病”, 许多国家爆发的“口蹄疫”, 使这些国家食品工业和畜牧业因此受到沉重的打击, 这一系列问题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同国外相比, 我国动物食品的安全问题更为严重, 曾被媒体披露的浙江“瘦肉精”中毒愈演愈烈, 一段时期不卫生的注水肉普遍存在, 屡禁不绝, 农兽药、重金属、抗生素和激素对动物食品的安全以及环境污染带来的潜在危害更是难以评估, 安徽阜阳的毒奶粉形成了许多“大头娃”, 而这次爆发的含三聚氰胺婴儿奶粉, 使更多的婴儿形成尿路结石, 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三聚氰胺鸡蛋、三聚氰胺饲料等, 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也给我国的畜牧业生产造成了灾难。

近10年我国动物食品的产量越来越高, 但出口没有同步增长, 甚至主要品种的出口量还不断下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标准还达不到进口国家要求, 从目前的情况看, 由于质量标准低, 我国的动物食品很难顺利出口, 而发达国家的动物食品很容易进入中国市场, 如2008年从美国进口的24万吨猪肉, 从报关检测, 通关都非常顺利。如果我们大幅度提高动物食品的检验标准, 根据WTO的无歧视原则, 内商外商必须执行统一标准, 更令人尴尬的是, 受到制约的将会是我们的国内企业。

2 影响动物食品安全的因素

2.1 饲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环境:具有污染的工业企业造成的饲养场的空气和水质污染, 饲养场废弃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 以及大量施用的农药化肥, 污染水源等。

饲料:霉变 (黄曲霉素) , 有毒物质 (棉子酚、亚硝酸盐等) , 饲料被农药、鼠药污染, 饲料加工过程中添加对人体有影响的物质 (激素、镇静剂、抗菌素、防腐剂、三聚氰胺、克仑特罗等) , 饲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 (如汞、砷、镉) , 饲料中添加脂肪类高温炼制加热产生的二恶英是世界头号致癌物质。

疫病:动物传染病及寄生虫, 尤其是人畜共患病。如结核、布氏、丹毒、狂犬、链球菌、口蹄疫、旋毛虫等。

药物: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时选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药品, 包括消毒药品, 人用药等。

2.2 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加工条件:动物屠宰场和动物食品加工条件达不到卫生要求而造成动物食品的污染, 如火腿加工中晾晒这个环节, 设备不全, 而使用苍蝇药、敌敌畏等。

添加物质:在加工动物食品过程中, 为了改变其他气味或防止腐败添加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物质。

包装物品:动物食品的包装物不符合卫生要求而造成的污染, 如家庭用的保鲜膜不是聚乙烯原料而用聚丙烯等。

2.3 销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动物食品在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条件太差, 造成污染变质。

3 动物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管理混乱

一是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如动物食品在销售中, 工商部门、卫生部门、兽医部门等几家都在管, 但谁家也不负责。二是同一部门不同地区或上下级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利益放松管理, 是一种普遍现象。三是法治和人治不协调现象突出, 在涉及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上, 权大于法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的。

3.2 法律法规不严谨

我国制定的很多法律法规都有浓厚的部门色彩, 法律法规之间不一致, 从而导致很多法律法规执行难。

3.3 标准制定不科学

在动物饲养动物食品加工和销售方面, 有比较先进的, 也有比较落后的, 因此在标准制定上难度很大。正因为如此,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标准缺乏且执行标准难, 有的标准制定出来无法执行, 形同虚设。

3.4 检验技术不先进

涉及动物食品安全的检验机构不少, 商检、技检、卫生、兽医等各部门都有专门检测, 但设备落后, 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突出, 而且是越到基层越突出, 而基层都是动物食品检测的主战场, 不能快速准确判断, 严重地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3.5 安全意识淡薄

动物饲养者、动物食品加工者、动物食品销售者、动物食品消费者安全意识淡薄普遍存在, 生产者和销售者为了追求利润, 消费者为了少花钱, 大家都把动物食品的安全置于脑后。

4 对策

4.1 严格控制三个环节

饲养环节:饲料要严格把关, 霉变、过期、超标一律不得使用, 农业执法部门要定期抽样, 养殖户必须按批次留样送检, 严把“进口关”, 特别是添加剂和违禁药品, 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认真做好疾病的防控, 尤其是人畜共患病, 要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 应防尽防, 兽医监督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免疫滴度, 确保动物得到有效保护。

加工环节:加工场地必须符合卫生要求, 领取卫生许可证及环保证明, 工作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上岗, 工艺流程要先进, 不得添加任何对人体有影响的物质, 卫生监督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抽样检查, 出厂产品必须每批都留样待查, 同时企业要实行严格的检查制度, 不合格产品不得流入市场。

销售环节:运输储藏, 销售过程中必须具备保证产品的质量的条件。需冷冻的必须冷冻, 需冷藏的就得冷藏, 严格执行保质期, 工商部门要进行定期检查, 过期、变质产品一律下架销毁。

4.2 理顺三个关系

法律:法律要健全、严谨、统一。涉及动物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较多。《动物防疫法》、《畜牧法》、《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利保护法》等, 可这些法律不难见到部门痕迹, 执行难, 执法难是易而可见的。

机构:机构要精简, 职责要分明, 做到各司其职, 互相配合。管理动物食品安全机构较多, 但最大缺陷是大家管, 都不负责, 推诿推卸的现象时有发生, 漏洞不少。

标准: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关键是看规模, 不管是动物的养殖、动物食品的加工和动物食品的销售, 都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国家要加大对规模养殖的扶持, 有条件的地区加快淘汰家庭式、副业式的养殖方式, 提高集约化生产的程度, 制定的标准一定要先进、前卫, 特别是在投入品的内容上, 一定要严谨、详实。

4.3 加强一个手段

即动物食品的检测手段, 动物食品的安全、人命关天、责任重大, 大家都十分清楚, 只有加强检测, 才能识别产品是否达标、合格, 但检测谈何容易, 尤其是基层, 是动物食品安全的主战场, 最直接也是最后的一道关口, 现场检测必须快速知道结果。笔者认为国家要加大投入, 研制现场检测, 快速鉴别的试剂和试纸。

4.4 增强一个意识

浅谈食品安全与动物卫生检验 篇8

1 兽医卫生重要性

兽医卫生对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卫生质量进行的检验、监督和指导, 目的是防止人畜共患疾病和家畜传染病的散布, 保证人民肉食品安全, 同时保障畜产品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俗话说“病从口入”, 近年接二连三爆出动物卫生与食品安全问题大多属于动物产品, 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 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 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 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 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SARS (非典) 疫情在我国部分地区蔓延剥夺多少人的生命, 近日又在一些地区禽流感泛滥危及人们生命安全, 兽医卫生检疫在保障人畜健康生命安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肉食品变质腐败

肉食品引发疾病原因是活宰动物胴体保存不善或开膛后迅速被细菌污染, 使动物僵体蛋白质发生降解, 液化组织、胴体组织逐渐软化发生自溶现象, 胴体中的部分氨基酸开始分解破坏, 为细菌在肉品表面和内部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 促使肉品变质腐败产生毒素。

1.2 有害菌感染

常见的有害细菌有假单胞菌、链球菌、微球菌、乳酸杆菌和梭状芽胞杆菌、肉毒梭菌等。细菌在适宜的环境下繁殖迅速, 部分细菌分支孢子菌属、毛霉菌属或链格孢属、黄霉菌属等霉菌污染, 并产生大量毒素损害人体健康。如人畜共患疾病的结核菌、布鲁氏菌等都直接存在于病牛、病羊分泌的乳中;贝类水产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 容易被氧化而产生带有刺激气味的醛类和醛酸类, 出现酸败;沙门氏菌污染了蛋类使鲜蛋腐败变质。

2 动物产品检验

动物产品检验有屠宰检验和肉品新鲜度检验两部分, 宰前检验是及早发现可疑病畜, 加以剔除, 以免病畜、健畜混同屠宰而造成肉品污染。宰后检验是对胴体的头部、体部和内脏的淋巴结有无病变的严格检验, 病变肉品废弃、正常肉品销售。

2.1 肉品卫生检验

肉产品检验以细菌学检验为主, 检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葡萄球菌和肉毒梭菌等在产品中的存在数量及毒力。外观检验:检验肉食品的新鲜度, 如鲜肉的色泽、粘度、弹性和气味以及肉汤的质地等。新鲜肉呈均匀红色, 脂肪洁白, 湿润而不粘手, 表面有光泽、弹性, 指压后可即恢复, 散发出鲜肉的香味;实验室检验以过氧化酶反应测定肉品新鲜度, 其次检验肉类的细菌污染度, 熟肉食品检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及其含菌数量等。

2.2 乳制品检验

新鲜全脂乳应为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的均匀胶态液体, 味微甜, 具有香味;变质乳有异味、异色、酸度增高、出现凝块或发粘等。乳类的检验pH以“OT”表示, 其正常值为16~180T, 每毫升乳品内细菌量达400万为下等乳, 乳中绝对不允许致病的结核杆菌、布鲁氏菌等强有害菌存在。

2.3 蛋与蛋制品检验

实验室检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等的污染程度, 普通灯光照蛋法检验蛋的气室的大小、即透视蛋的内容物, 新鲜蛋气室小, 不超过11毫米, 蛋内呈橘红色, 蛋黄不见或呈朦胧暗影, 位于中部, 蛋白浓厚、清亮。外观蛋壳覆盖一层粉状物, 光泽而坚实, 无裂缝、无霉点为正常。蛋壳呈灰色又极度光滑, 多系孵化过的———照蛋。

2.4 水生动物检验

鱼贝类检验常以外观鱼类鳃的色泽、粘液性状, 以及眼球的清晰、饱满程度。新鲜鱼鳞片应附着牢固, 无异味;虾外壳透明、呈半青色, 体节连接紧密;发红、发粘、肉质松软则为不新鲜现象, 有异味为腐败变质。蟹则以体表呈现其固有色泽, 步态有力, 四肢附着紧密为正常。

3 添加剂检验

随着畜牧业生产贸易集约化和畜产品生产的快速发展, 动物食品中的掺假、食品添加剂使用和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不法商贩从肉食品中抽去营养价值较高的物质而替换成其他成分, 常见的畜产食品掺假有牛奶中加水或豆浆;奶粉中加淀粉或过量的糖;黄油中加入动物体脂或人造奶油;用马、驴肉混入牛肉, 羊肉片混入鸡、猪肉等。饲料添加剂如抗生素、激素或抗寄生虫药物等也可在家畜体内残留一定时间, 致使动物产品不符合人们食用卫生要求, 兽医卫生监督部门也已将列入卫生检验的重要项目, 加强检查, 以保证畜产食品的质量和卫生。

4 食品安全

动物食品 篇9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动物及其产品流通的日趋活跃, 各类畜禽的疫病流行已成为严重制约畜牧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 近几年来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生物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如SARS、禽流感 (AI) 、口蹄疫 (FMD) 、疯牛病 (BSE) 、甲型H1N1流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PRRS) 等, 对畜牧业生产、人类自身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也使得国内外对动物食品卫生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为人们的食品安全建立一道积极有效的屏障, 才能确保畜牧业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达到以检促免、以检促防、提高免疫密度、降低动物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目的。

1 完善动物防疫体系, 构建食品安全基础屏障

(1) 要建立、健全各级特别是基层兽医防疫机构, 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的贯彻落实, 保证人员到位、经费到位。进一步的加强和改善防疫基础设施, 增加仪器设备, 配备执法交通工具, 尤其要加大对乡镇站、村级防疫点等基层动物防疫体系的支持力度, 确保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2) 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兽医法规, 依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切实加强了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在此基础上, 在日常执法工作中, 做到了持证上岗, 文明执法, 规范填写各类证照, 动物防检证章标志的管理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3) 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科学实施药物预防, 全面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 重视“饲养、防疫、检疫、诊断、报告, 隔离、封锁、消毒、治疗、处理”八大环节, 按照“政府保密度, 畜牧部门保质量”和“集中免疫, 常年补针”的原则, 使得动物防疫工作落到实处。

2 严把出入境检疫关卡, 构建食品安全外围屏障

据我国文献资料, 在最近二十多年时间里, 我国新的畜禽疫病增加了50多种, 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J型淋巴细胞白血病、猪伪狂犬病和猪蓝耳病等, 其是通过种畜禽的引进、畜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和生物制品的进口等途径进入我国的。通过过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 进一步强化进出境检疫, 可有效减少和杜绝新的、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传入我国。针对各种疫病不同的传播方式, 采取隔离、消毒等综合性措施把病原微生物和畜禽群隔离, 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畜禽感染发病。对新引进的畜禽进行一段时间的隔离和检测, 可有效防止动物疫病传入畜禽场。对进入畜禽场 (舍) 的人员、车辆和设施采取控制、消毒等措施, 可有效减少疫病的传播。进口检疫时如发现患有严重传染病的动物及其同权动物, 应全群退回或全群扑杀病销毁尸体。

3 加大畜牧业投入品管理, 前移食品质量安全屏障

3.1 要加大兽药执法力度, 强化兽药市场监督管理

定期和不定期对兽药进行抽检, 禁止不明成分以及与所标成分不符的药物进入市场, 对制假药、售假药等违法行为予以严厉的打击, 严格规范药物的安全生产和使用。3.2要加大饲料安全的监管力度, 确保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质量严厉打击、取缔骗农坑农事件, 加大对饲料生产企业的监控, 严禁使用国家规定禁用的饲料添加剂, 规范饲料市场的秩序, 保证畜禽及其产品的安全。3.3要加大兽药残留和禁用药物的监控力度, 完善药物残留监控体系降低和科学使用药物来控制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 从源头抓起,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 建立严格动物产品抽检制度, 不定时对肉类市场、奶类市场进行“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及抗生素等药物残留抽检, 严防含违禁药物的阳性畜产品流入肉类市场。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工作的同时, 还应加大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监测。

3.4 要加强药物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 开发推广无公害的非抗生素类药物及其添加剂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完善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 积极开发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和便携带的残留分析技术, 是分析过程自动化或智能化以提高分析效率, 降低成本。

4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构建食品安全绿色屏障

流行病学调查是流行病学诊断的基础, 可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进行, 如向畜主或相关之情人员询问疫情, 或对现场进行仔细的观察、检查, 弄清本次流行的情况、疫情的可能来源、传播途径和方式以及该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等, 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流行病学调查不仅给流行病学诊断提供依据, 也能为拟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加强对《动物防疫法》及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教育, 增强人民群众的动物防疫意识。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张贴标语、发传单、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 宣传《动物防疫法》及动物防疫知识, 宣传科学养殖技术, 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 使群众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树立健康养殖理念, 唤醒健康养殖意识, 提升集约化程度, 加强饲养管理, 更加注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效益。只有让广大群众了解搞好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才能顺利开展好动物防疫和检疫工作, 使畜牧业的法律、法规走进养殖户和养殖场, 从而在全社会建立起正确认识防疫工作的良好氛围, 提高公民防疫意识, 主动配合搞好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5 健全制度强化监管, 构建食品安全执法屏障

5.1 加大检疫力度, 强化屠宰检疫规程

对进场屠宰动物凭产地检疫证明和免疫标识入场屠宰, 建立待宰动物巡查制度, 检查其健康情况, 对屠宰动物进行同步检疫, 实施全程监督, 定期对屠宰场进行消毒, 并且做好各项记录, 对无证和检验不合格的, 不许出售、运输、屠宰、上市。

5.2 加强部门配合, 提高监督检查综合能力

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 将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市场检疫四大检疫环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互配合, 互相制约, 相互促进, 有效地控制了动物疫病传播。设立举报投诉电话, 对执法人员进行监督, 对滥用职权、循私舞弊、不履行职责等违法行进行整顿。

5.3 提高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实现执法精英

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培训力度, 吸引有兽医专业学历的优秀青年加入。规范检疫检查程序, 加强收费管理, 不断提升检疫人员文化、专业和职业道德素质。提升检疫人员的社会地位, 提高行业的社会认可程度, 优化检疫执法环境, 建成一支业务精湛、严谨务实、作风正派的动物防疫、检疫执法队伍。

6 建立和健全生物安全体系和GS1系统

据报道, 我国36种重点动物疫病每年可导致生猪发病1160万头, 牛发病45.3万头, 禽发病5.3亿只。据测算, 每年仅动物发病死亡造成的直接损失近400亿元, 相当于养殖业总产值增量的60%左右,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原因是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不完善。生物安全体系目前主要涉及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体系、实验室安全体系和基因工程领域三个方面。养殖生产中的疫病防控方面的生物安全主要是采取必要的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种理化和生物性致病因子对人和动物的危害, 是动物生产中的一种安全保障体系。它涉及诸多方面, 包括养殖场的涉及与控制、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控制、无规定疫病区的建立和疫病控制等。实验室方面的生物安全主要是指在实验室进行各种工作时, 防止病原体对人、动物及环境造成危害而进行的物理防护。基因工程领域的生物安全是指对有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所采取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建立完善的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是畜禽疾病防制的基础和前提, 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升畜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认真探讨畜牧业生物安全体系的内涵, 研究落实生物安全体系的各项具体措施, 保障和促进我国畜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目前我国动物疫病的流行, 有些是通过使用不安全的生物制品传播而造成流行, 但多数情况是畜禽及其产品携带和不规范流动引起。通过生物安全措施的实施, 可有效减少疫苗的使用。通过加强生物制品等生产的监管, 杜绝了兽用生物制品的病原携带, 提高兽用生物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减少兽用生物制品传播疫病的风险。通过加强国内的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屠宰检疫和出入境检疫, 规范国内畜禽及其产品的运输和销售, 减少和杜绝疫情随畜禽及其产品、运输工具等传播、扩散, 达到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目的。

建立信息互通机制, 完善信息网络, 加快GS1系统建设, 充分发挥动物卫生监督网络的信息共享交流作用, 建立动物养殖网络台帐, 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地区动物疫情信息, 对动物从饲养到经营实行全程监管, 定期对养殖信息进行更新。各地区间相互协作, 严格实行动物报检制度加强流通环节监管, 避免漏检、逃检现象发生。同时产地检疫与违禁药品、兽药残留等的检测相结合, 严把产地源头关,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建立动物及动物产品管理和跟踪与追溯公共数据库, 对养殖户、养殖场、屠宰分割场以及肉类各消费环节信息的录入、编码标识, 为企业、政府和公众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食品安全质量数据库和服务平台, 实现从养殖户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跟踪与追溯体系, 确保人民的健康生活。

7 结语

浅谈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篇10

所谓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就是来源于动物而供人食用的物品 (不包括畜禽或动物的所有产品) , 正常食用后对人体无毒、无害、无副作用,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畜 (禽) 产品安全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是有区别的。

2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包括的内容

2.1 卫生

有无携带或污染病毒、病菌、寄生虫等, 特别是一些严重的人兽共感病源微生物。这是世界上都很重视的, 我国也不例外。

2.2 兽药残留

包括制药原料的研制和选择问题、兽药生产质量问题、兽药使用问题。除此, 国家已先后宣布废除了多种“问题兽药”, 如氯霉素、部分动物性激素等100多种。这些兽药随食物链进入人体, 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造成多种不适或损害, 有的抗药性增加, 有的对人体具有“三致” (致癌、致畸、致突变) 作用等。

2.3 添加剂

饲料中添加营养、维生素、微量元素、微生态制剂或某些规定可以添加于饲料中的物品及中草药等是允许的, 但是, 有些唯利是图者, 在饲料中添加对动物生长健康有害的物质, 如国家早已禁令的“瘦肉精”、“莱克多巴胺”、“三聚氰胺”之类, 还有些残留严重的化学药物。某些抗生素本来作为治疗药品在整个动物疾病控制中是不可少的, 但是却违规添加于饲料中, 名义上“防病治病”, 实际上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还有某些激素、生长素的添加, 对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也造成副作用。还有“保鲜剂”、“嫩肉剂”、“香味剂”、“防霉剂”、“助长剂”、“着色剂”等等, 其中有多少是经过监督检测部门检查认可的也不得而知。

3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管理

对于食品安全管理问题,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政府领导下的“分段管理”体制。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主要是畜牧兽医部门管理, 但也还有一些内容和环节在法律法规上并不明确, 有的就根本“无法可依”。在具体管理操作中, 往往有不少交叉, 由于立法不细, 分工不明, 有的问题在法规上、管理上还根本没有触及。也还有些项目仍没有国家或行业标准, 或者根本就是“空白”, 在实际工作中既存在扯皮、推诿的现象, 也有“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实。目前在畜牧兽医部门内部, 已有专门的食品安全行政管理机构, 对将来此项工作的统一运筹、协调管理应大有好处。

4 当前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应采取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培训。

对社会不同类型人群采取相应的办法, 提高其知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除了加强专业、科技知识培训外, 有些教育应同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4.2 立法立规。

国家或地方应从实际出发,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应当尽可能细化、明确、有可操作性, 同时, 应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情节严重应纳入刑法。

4.3

强化各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工作体系和监督体系建设, 注重源头安全的监督及经费投入。

4.4 加大改革力度。

在体制、机制上理顺管理职能和程序, 不留空白。在体制未理顺之前, 要加强对工业、农业、环保、卫生等部门的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

罗毅, 罗长荣

上一篇:语言学习环境下一篇:国际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