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植物造景

2024-08-25

水生植物造景(精选十篇)

水生植物造景 篇1

水是造园之魂, 有水才有生命。水景更是园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古人更是大赞: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水有着很高的品德。在园林景观设计中, 水景不仅可以连接各种不同的景观, 如果运用的好, 还可以起到协调空间结构的作用。人们通常在园林中等堆砌石头疏导泉水来做一个瀑布, 或挖建池塘来建蓄水池来营造一种波光粼粼, 湖光山色的水景美景。风格迥异的水体空间在给游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的同时也彰显出了水景的无限魅力。

无论中西方园林都曾在水景设计中模仿自然界里水存在的形态, 从平面上看, 这些形态可大致分为2类, 规则形和自然形。规则行即圆形、长方形等, 这些形状一般在会在西方园林中比较常见。中国园林更加注重和采用的是自然形, 更加喜爱线条的柔美的流畅。而在现代所建造的水体景观会更加偏重于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审美意识。

2 水生植物及其造景含义

我国地大物博, 山川河流水系众多, 水生植物的资源亦是十分丰富。园林水生花卉特指生长于水体中、沼泽地、湿地上, 观赏价值较高的花卉, 包括1年生花卉、宿根花卉、球根花卉。按其生活习性、和对生态环境要求等特点又可分为: (1) 挺水植物:根生长于泥土中, 茎叶挺出于水面之上, 包括沼生到1.5m水深的植物; (2) 浮水植物:根生长于泥土中, 叶片漂浮于水面上, 包括水深1.5~3m的植物; (3) 沉水植物:根茎生于泥中, 整个植株沉与水体之中; (4) 海生植物:红树林; (5) 沿岸耐湿的乔灌木等滨江植物。而浮水植物在园林水景设计中应用较多的有睡莲类、萍蓬草、芡实等。挺水花卉有荷花、菖蒲、小香蒲、水葱、千屈菜、芦苇、燕子花等;滨水乔灌木有水杉、竹类、木芙蓉、水松等。水生植物造景概括的来说就是在园林水体中种植美观适生的水体植物, 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观赏特性, 最终形成优美、稳定的水生系统的过程。

3 水生植物的园林应用特点

水生花卉是花卉专类园—水景园中的主要设计花材, 也是园林造景中水体造景的重要花卉, 通常会作为主景或配景种植在池边湖岸等

4 水生植物的景观设计

4.1 种植设计要求

对于室外的水生植物来说, 我们可以结合有自然水体或附近的自然水体来造景。一个好的水体条件, 是需要条件的, 不能是死水, 应该是流动的。这也可以避免藻类的生长。即所谓的“流水不腐”。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来确定各个栽植区域。通常我们可以说, 中央设为深水区, 而接近岸边的, 可设为中水区、浅水区和沼生、湿生植物区。如果没有流动的自然水体, 而是人造水体, 人工湖或者是建造水池皆可。同时, 还可以采用一系列景观效果来进行植物造景。一些水生植物不能在陆地栽植过冬, 可以采用盆栽的栽植方法。这样可以改善水体条件, 能很好的控制植物, 在设计方面, 也方便运用其他植物物不断完善其设计。许多水生植物的生长地的环境都各不相同, 对水深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另外, 种植设计方面除了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 也可以变化专类园的纵向设计。从配置方面, 保持其高低、疏密适宜。而从平面来看, 水生植物不应该过密, 至少要保留1/3的水面, 来保证人们正常观看水中的景物倒影及景观透视线。因此, 一般情况下, 水生植物是不适宜种植在桥下、山下, 以及临近水体的亭榭附近。如果种植的话, 水体中要设置金属网或者建造水池, 这样可以控制水生植物的生长区域。

4.2 景观生态学要求

在生态园林中会强调注重所造园林给地城市所带来的生态效益通过园林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系统, 造园的目的在于还原最真, 模拟自然, 最大限度的使用已有的景观。在今后的水体景观设计中药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景观具有统一的自然空间, 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 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

不同类型的景观在空间结构, 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要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中国的水景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它的特点在于会创造出一种独特的, 耐人寻味的意境。

当代人们都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之中, 园林水景的设计目标就是为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由“钢铁化”变的自然化, 是人们更多的能够亲近到自然, 到得到一份的心灵的宁静, 可持续发展是水景生态设计的最终目标。希望在某一天, 人们的生活能有一缕“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释然。

摘要:本文从水景功能及形态, 水生植物的应用特点、造景设计等几大方面来说明水生植物造景设计。

关键词:水生植物,造景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

西湖风景区水生植物造景研究 篇2

通过对西湖风景区水生植物造景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得到其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突出景观四时变化、活用植物配王手法、注重生态功能应用等四大特色,并对今后水生植物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作了展望.

作 者:孔杨勇 夏宜平Kong Yangyong Xia Yiping  作者单位:孔杨勇,Kong Yangyong(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萧山,311231)

夏宜平,Xia Yiping(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艺系)

刊 名:山东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682.32 关键词:水生植物   园林应用   造景   西湖风景区  

湿地与水生植物艺术造景探讨 篇3

关键词:湿地;水生植物;植物造景;景观

1 湿地

1.1 湿地定义

湿地的定义很多,按国际公约湿地即: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而水生植物则是生长在水里的植物,所以湿地与水生植物密切不可分割,没有水生植物的湿地那将是一片汪洋、一片泥泞。从湿地功能看湿地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加强湿地保护对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湿地功能生态效益

湿地对维持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湿地中生存、繁衍的生物有很多,其中有许多还都是珍稀的生物,而中国是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还是重要的基因遗传库,对维持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生物物种,都具有重要意义。

1.3 社会效益

首先,因为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可是它为人类提供动植物产品。其次它可以提供水资源。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因素,湿地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发源地。再者,湿地还可以提供矿物质,因为湿地中有各种矿砂和盐类资源。

2 湿地与水生植物造景

水生植物造景是指人们在湿地中运用水生植物所表现的姿态、线条、色彩等形象,令人产生一种愉悦的、美的感受和联想,也就是人们运用水生植物题材来创造的湿地景观。

2.1 变化统一

即水生植物的体形、体量、色彩、线条、形式、风格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一致性。如同一水面种植荷花,但种植其花色不同,有红,有白,有黄,花梗出的高度也不一样,错落有致,这样具有一定的变化和差异,但同属于荷花,其叶和花态保持一致性,使景观既丰富多彩又和谐统一。

2.2 协调与对比

水生植物的造景设计应注意水生植物之间,水生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让人产柔和和舒适的美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荷花与垂柳成为一种传统模式。这从名胜楹联中可看出,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形象地描绘了荷柳的秀色。究其原因就是荷花和垂柳的搭配协调得体。

2.3 对称与平衡

对称是规则式造景的表现,平衡是设计景观看上去不失重量感,对称和平衡的手法会给人产生平衡、整齐、稳定感觉。

2.4 韵律和节奏

韵律和节奏是变化和统一的延续,可以运用水生植物植株大小,高矮形态产生节奏和韵律,也可运用水生植物色彩、线条、形状以及沿岸植物进行配置,产生各种韵律和节奏感觉。

2.5 水中的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原因之一,又由于水面的景观低于人的视线,与水边的植物呼应,加上水中倒影,最宜游人观赏。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在层次上考虑,把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结合起来培植,将这些各种层次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看,发达的茎叶植物以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以利于根须发达类植物等特点。这样既能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并在精心的配置下,在景观上创造一种自然生态美。

2.6 岸边的植物配置

水边的植物配植是水生景观与其他景观的过渡,也是一个重要考虑的因素。在湿地的岸边设计是应加强生态设计,再现自然美景。在色彩方面,淡绿透明的水,是调和园林景物的底色。对绚丽开花的乔灌木及草本花卉,或秋色具有衬托作用。在线条构方面,平直的水面通过培植具有各种树形及线条的植物,可丰富线条构图,另外在水边植物栽植的方向,探向水面的枝条,或平伸,或斜展,或拱曲,在水面上形成优美线条。

3 动物与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所生活的环境离不开鸟、鱼等动物的活动,因为水生植物给动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和食物,而动物则给水生植物提供营养条件,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因此我们应该顺其自然,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湿地和水生植物增添一分活力、增添一分野趣。但在增加野趣的同时,设计师们应该充分了解这些鸟类的生活习性,为它们创造有利于他们生活的环境、栖息场所。鱼在水中游动常给人良好的感觉,尤其结合观赏水草的造景,更为美观。

4 结语与展望

植物造景初探 篇4

1 基本概念

1.1 园林与园林植物

根据“牛津园艺指南”的解释, 它是指“将天然和人工元素设计并统一的艺术和科学。它运用天然和人工的材料, 如泥土、水、植物和构筑物, 由园林设计师创造出具有各种用途和母的的空间。”

一切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材料, 统称为园林植物。

1.2 植物景观与植物造景

植物景观, 主要指由自然界的植被、植物群落、植物个体所表现的形象, 通过人们的感受传到大脑皮层, 产生的一种实在的美的感受和联想。

植物造景, 是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 通过艺术手法, 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植物景观。

2 园林植物类别、形态特征与观赏特征

2.1 园林植物类别

园林植物是园林树木和花卉的总称。按其生长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草坪和地被六种类型。

2.2 园林植物形态特征与观赏特征

植物造景的艺术性要求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园林植物素材的基本形态特征以及花、叶、果、枝干、树皮、刺毛、根脚等细节特征, 从而使配置的植物景观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

树木的姿态是园林植物景观的观赏特性之一。对于树木姿态的描述一般是指树木达到壮龄时, 树冠轮廓的形状。常用园林树木的姿态有:常绿乔木树形、常绿灌木树形、落叶乔木树形、落叶灌木树形。

植物叶形、叶色的美耐人寻味。彩叶树种更是不计其数, 如紫叶李、红叶桃、紫叶小檗、变叶榕、红桑、红背桂、浓红朱蕉、菲白竹、红枫、新疆杨、银白杨等。此外, 还有众多的彩叶园艺栽培变种。

花形、花色丰富是园林植物最明显的特征, 极富观赏价值。北方的泡桐、合欢、栾树在开花时节, 十分壮观。南方的红棉、羊蹄甲、凤凰木的花季让人难以忘怀。

以果实作为观赏特性的花木很多, 果实大小、形态各异, 色彩丰富。如海棠、金银木、山楂的果实在绿叶的衬托下格外美丽。

3 园林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原理

植物是五类园林构成要素中唯一具有生命的“活”体。对于植物造景设计而言, 景观设计首先需要关注的是植物这一生命体能否健康生长。

3.1 植物与环境

植物与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 植物离不开环境。植物的健康成长, 离不开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空气等五类环境因子。另一方面, 植物亦反作用于环境, 植物通过物理和生化作用, 影响和改善环境, 如调节气温、形成小气候制造氧气等, 还可以滞尘、减噪、杀菌、抗污、蓄水保土等。

3.2 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包括: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 (1) 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生理作用。热带植物如椰子、橡胶、槟郎等要求平均温度在18℃才开始生长;亚热带植物如柑橘、香樟、油桐、竹等在15℃左右开始生长。 (2) 水分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植物体都含有60%~80%甚至90%以上的水分。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呼吸和运输以及光合、呼吸、蒸腾等生理作用, 都必须在水分的参与下进行。 (3) 植物与光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光合作用。不同植物对光的需求程度不同, 通常用光补偿点和饱和点来平衡。 (4)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 都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和物质条件, 这两种气体的浓度直接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和开花结果。 (5)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 对植物最明显的作用之一就是提供植物根系生长的场所。

4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美学原理

植物造景设计是将不同植物材料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是将科学和艺术融合在一起的过程。美学原理重点是关注如何将不同植物材料艺术性地组织在一起, 给人以美感。

4.1 色彩美原理

对于植物造景而言, 色彩美是刺激人的视觉、引人注目的第一关键因素。其次才是形体美、香味和声音。因此, 植物景观的色彩搭配原理是做好造景设计的关键。植物造景设计配色原则:色彩调和、色块配置、背景搭配。植物造景设计配色要符合异同整合原则、强调或突出主题原则、强调园林植物的季相搭配。

4.2 形式美学原理

形式美学的规律是任何艺术设计中涉及的、普遍存在的、永恒的法则。以植物材料为基础的种植设计, 在遵从色彩原理的同时, 也要遵从形式美的规律来构思。

植物景观设计时, 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 显示出多样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相似性, 产生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

植物景观设计中对比与调和主要包括:形象、方向、色彩、体量、虚实、明暗、质地、开闭。

植物景观设计中, 利用各种植物或其构成要素在体形、树木、色彩、质地以及线条等方面展现量的感觉, 这种感觉包括对称均衡、不对称均衡以及竖向均衡三种。

5 园林植物造景设计的关键点

用植物塑造空间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 而塑造什么样的空间不仅取决于整个景观设计的主题和空间功能、形态要求, 还取决于植物与其他要素的配合。

5.1 开敞空间

由低矮灌木、花草、绿篱及地被植物形成。开敞空间无隐秘性, 视线开阔, 完全暴露在天空和阳光下, 让人心情舒畅、自然。

5.2 半开敞空间

半开敞空间的一面或多面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 从而限制了视线的穿透, 开敞程度较小, 其方向指向封闭度较差的开敞面, 可以形成围合空间, 增加向心感。

5.3 覆盖空间

利用具有浓密树冠的大乔木, 构成一个覆盖而四周开敞的空间。该空间是夹在树冠和地面之间的宽阔空间, 树木主干会在之间形成更丰富的层次划分, 人们可以在树冠下的空间活动。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 即枝下高, 能形成垂直尺度的强烈感觉。由于光线只能从树冠的枝叶空隙及侧面渗入, 因此, 在夏季该空间显得阴暗, 较凉爽;而冬季落叶后显得明亮, 视线通透。

5.4 全封闭空间

与覆盖空间相似, 但空间的四周均被中小型植物所封闭。此种类型空间具有很强的隐秘性和隔离感。

5.5 垂直空间

园林植物造景之空间营造 篇5

【关键词】园林植物;空间;营造

植物造景就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充分发挥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同建筑材料一样都有建造构成空间的功能,所不同的是以植物作为材料形成的空间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进行组织营造,能够克服建筑材料带来生硬、呆板的缺点,更具鲜明的个性与迷人的外观 ,更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景观变化和强烈的空间体验。因此,植物景观质量的优劣除受到单体植物特性影响外,其整体效果往往还取决于植物空间的营造。

1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工作中相关名词的解释和界定

1.1 园林绿地植物的具体含义以及基本内容概述

园林绿地植物主要包含各种通过人工技术进行栽培的植物,以及野生的植物,具体来说包括草本、花卉、灌木以及乔木等很多相关的植物,这些园林绿地植物是组成园林绿地植物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曾经有一位园林设计师对园林绿地植物作出过相应的评价,其中具体内容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大自然的本质进行毁灭的世界中,人们凭借返璞归真的诗意的生命寄托物质生活”。园林绿地植物对于园林绿地植物空间来说,是具有生命力的因素,与此同时还拥有建造、观赏的功能。园林绿地植物在植物大小、高度、形态以及色彩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我们相关工作人员才能够建造出不同类型的园林绿地植物空间。

1.2 园林绿地植物空间营造过程中所讲述的空间的具体含义

园林绿地植物因为生长的变化,拥有形态以及色彩特征的不同,因此在组织、组成以及限定的空间范围内,针对不同的时间段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不一样的空间变化。结合这个角度的相关内容来看,园林绿地植物的空间就不再是三维的空间,而是更改为四维的空间。在这项研究过程中所述的空间,不仅仅包含了园林绿地植物季相美的空间,同时还包含了相关的全部因子所组成的四维空间。

1.3 园林植物空间的含义介绍以及营造过程中的主要依据

在中国的百科全书中有对园林植物空间的具体含义的界定,就是指园林中将植物作为主体内容,通过艺术布局构成能够适应园林相关的功能要求以及比较优美的植物景观的空间环境。园林植物的空间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园林中的相关地形、地貌条件,通过植物进行相关的空间划分,从而建造出比较特殊的环境氛围,继而形成景观。

2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特点及作用

2.1园林植物营造的空间既具有空间渗透性,又具有整体性

一般说来,园林植物营造的空间是指只要合理利用植物的不同造型和不同植物间组合搭配,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空间景观。这样的空间景观主要是通过植物的高低差异,树干、枝桠间的相互交错等形成的疏密不一的空间,它并不能像水泥、砖瓦等修砌而成的建筑物空间一样到达高度的密封性,因此,光线、声音和气流等可以很容易地从一个空间渗透到另一个相邻的空间,使由园林植物营造的空间可以在极富层次感的同时又彼此贯通、相互渗透,这样便可以将园林的不同植物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又彼此不同的整体园林结构。

2.2园林植物营造的空间既具有季节变化的时序性,又不缺乏时代感

随着四季的更替,不同的植物在形象和色彩方面都会呈现一系列不同的变化,从而构成春华秋实、四季分明的时序性动态园林景观,在植物色彩、形态和质地等方面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此外,除了园林景观营造出来的自然景观之美,设计师在设计园林结构、营造空间氛围的同时,还会融入自己的审美观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意理念,因此,也会给园林景观增加一份时代之美。

2.3园林植物营造的空间还具有丰富多变的空间感特点

丰富的季相变化,和植物本身千变万化的形象特征、及五彩斑斓的色彩变化等,对园林空间的营造、丰富和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园林植物通过结合岛屿、堤岸、建筑物等不同的地形和外物景观,就可以展现不同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形成变化多端的轮廓线,极大地丰富和完善园林景观的视域空间和视觉效果,并且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方式呈现不同的空间景观设计理念。例如,规则式园林植物种植,多用于展现整齐协调的建筑风格;自然式园林植物种植,多用于表现自然的山水景观;色彩鲜明、对比明显的大草坪,则多用于烘托明快、愉悦的气氛等。

3 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方法和措施

3.1园林植物种类多样性、栽种的空间间隔性,是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首要条件

要想营造变化多样而又不显杂乱的园林植物空间,首先要从改变园林植物的形态、色彩或质感等方面体现。因此,在栽种园林植物时,就必须注重选择不同品种的植物进行栽种。但是,为了避免因种植过多种类的植物而导致变化过多而引起视觉上的杂乱无章感,种植园林植物时又必须注重选择变化可控制的、与涉及构图有关联的植物种类,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理想的强烈的视觉效果,而又不会使观者产生严重不协调感和跳跃感。另一方面,为了营造园林空间结构上的层次感,种植园林植物时,还应该注意使用不同植物将不同园林空间结构隔离开,并通过将园林植物与地形、建筑、岛屿等外在景物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加所营造空间的层次深邃感和更鲜明的空间隔离效果。

3.2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变化,协调园林空间布局,是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必要措施

园林植物的形态变化,主要通过树枝、枝桠的生长方向,树叶的数量和形状等表现。园林植物的色彩也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千变万化的颜色。因此,园林植物千变万化的形态和五颜六色的色彩都会给人不同视觉和感觉效果,从而影响园林植物空间的营造效果和质量。所以,通过充分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变化,协调园林空间布局,就能营造一个既富有层次、不断变化,又彼此关联、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空间。

3.3注重植物空间的生态性,是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重要特色

虽然园林景观的设计,对当代城市美化和环境绿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贡献。但是,在园林空间的营造过程中,也必须要重视其生态性的维护,不然不仅没有美化和绿化的作用,反而会加剧环境恶化,浪费前期投人,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园林植物空间营造时,首先要以本地园林植物为主,以对当地生态系统影响较小的园林植物为辅,努力打造乔、灌、草、藤相互结合的、较合理的园林植物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空间,尽可能增大绿化面积其次,出于对光照、通气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和分析,园林植物的空间营造时,又要切忌植物密集度过高,所以要适当减少遮荫面积。这样,在丰富城市园林植物的空间景观的同时,又能获得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4 结语

园林植物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园林设计中应把园林植物的景观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更好地掌握園林植物的特性,将“空间”的概念运用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中。不同的空间效果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灵感受,通过不同类型植物空间的营造,能使景观更加生动而富有,变化植物空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也完美地体现出植物空间营造的艺术美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论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及其植物配置 篇6

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 即根据一定设计方式将植物栽植到一起, 以构成各类不同的立体景观和平面图案, 形成景致。其园林绿化造景植物主要包括红叶石楠、桂花等乔木、灌木和藤本植物, 以及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等。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必须遵循艺术和科学的高度统一性。力求植物配置可以科学合理的开展, 不但要满足环境和植物生态适应方面的统一, 也要利用艺术构图, 以体现出在人类欣赏时植物群体和个体所构成的意境之美, 进而达到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和生态、社会效益的目的。所以, 在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时, 应充分运用植物的线条、形体、质地、色彩等进行构图配置, 并利用植物季相和生命周期变化, 使其成为一幅动态化的景观。

1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中的问题分析

1.1 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中所用植物的种类较为单一

当前, 在进行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时, 多数工程会盲目选择树种, 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树种自身颜色与形态的选择上, 所以通常为了追求奇、特、新而选用许多名贵树种和外来树种, 忽略了对本土树种的选择。同时, 因设计人员对于城市内植物群落的稳定性缺乏正确认识, 未充分考虑生物的习性及对环境的适应性等问题, 以致许多的外来树种成活率较低。并且, 外来树种的大量栽种将会对本土树种的种植产生影响, 从而使城市园林景观总体的地方特色比较缺乏。

1.2 植物造景过于重视观赏性, 而忽视景观生态性

在园林绿化设计过程中, 未与本地实际相结合, 而盲目追随国际园林景观的设计风格, 希望运用如欧洲的轴线和开敞性设计等园林设计思路, 从而太过注重景观视觉性。所以, 在许多区域可看到没有充分考虑场地环境等要素, 而单纯采用开敞式园林绿化设计风格, 以大片草地作底, 以几棵高大乔木作主景, 其间点缀着少量灌木, 或者利用花卉和灌木构成各类精美图案, 从而突出大气、华丽的气势, 如此设计明显不符合我国园林绿化的现状, 这样不但绿化量比例较低, 并且也无法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生态性效益。

1.3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配置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设计, 不仅仅是栽种植物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在进行植物造景配置时可以体现城市文化特色。但是在近几年的植物造景和配置设计中, 往往都忽略了这点, 在进行植物景观设计时, 存在严重的跟风现象, 什么植物种类流行便种植什么树种, 完全未考虑其是否满足城市特色和文化传承。因此,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配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忽视考虑了植物的季相变化, 无法使人们充分的感受到园林植物伴随四季变换可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进而使植物欣赏价值受到较大影响。

2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的原则分析

2.1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亲近自然

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时, 要结合当地植物的自身特性和对于环境的要求进行安排, 使得各类植物均可生长且长势良好。不可盲目引入外来园林植物, 应注重应用和开发乡土植物, 并做到源于自然, 亲近自然的效果。同时, 为了克服景观过于单调等问题, 适合以红叶石楠、桂花等乔木、灌木、花卉和地被植物等展开多层配置, 花色、花期不同的植物应分层相间配置, 如此可使植物景观更加丰富。一般背景树要高于前景树, 植栽密度适宜较大, 最好可形成绿色的屏障, 调深色调, 或与前景产生较大的色和色调方面的差异, 从而加强衬托作用, 同时做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均衡发展, 高于自然。

2.2 要注重以人为本

园林主要还是以人的需求进行建立的, 因此, 要处处做到以人为本, 体现出人文关怀。例如, 我国许多城市夏季十分炎热, 则在该类型城市开展园林造景设计, 无需使用大面积的露天草坪, 而应设置一些多叶的遮阳性树木, 这样既可有效降低温度, 又不致因炎热而削弱人们观赏的情绪。此外, 许多优秀园林之中对于草坪空间方面以各类不同层次的树木分隔成单独的小区域, 不但具有开放性, 同时也兼具封闭性。

2.3 美学与生态学相统一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和配置, 首先应按照植物自身的生长规律和对环境因素的要求, 来合理配置、因地制宜, 使各种植物耐阴喜阳、耐旱喜湿均各重其所, 并使乔木、灌木、草本、落叶等植物共存共生。重视生物多样性, 植物配置要注重在高中低空间上的搭配, 增大叶面积系数, 从而使生态效益提高。同时, 要基于生态学, 与美学需求相融合, 体现出植物配置景观的功能, 其不但要追求植物景观现时性, 也要注重园林植物季相变化与生长, 进而达到时移景异、步移景异的效果。此外, 也要重视植物的多样性, 合理布局且疏朗有致, 如此不仅能欣赏到孤植树之风采, 也能欣赏到群体树之华美, 并且也要注重不同园林色彩与形态的塔配合理。

2.4 在和谐和对比中追求效果

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 应注意相互配合和联系, 体现和谐协调的原则, 从而使人产生舒适愉悦、柔和平静的美感。反之, 以变化和差异所产生的对比效果, 将具有强烈刺激感, 产生兴奋、奔放和热烈的氛围。所以, 在进行植物造景配置时, 常通过对比来引人注目或突出主题 (如图1) 。在对建筑进行植物配置中, 还应注意重量、体量比例的和谐协调。色彩搭配中, 红、蓝、黄三原色中每一种原色和其他两种原色混合形成间色构成互补色, 所以会产生一冷一热、一明一暗的对比色彩。其并列出现会互相排斥, 强烈对比, 呈现出新鲜跳跃的效果。如绿色与红色是互补色, 紫色和黄色是互补色, 橙色和蓝色是互补色。

2.5 在均衡中突出主调与个性

将色彩质地、体量各异的植物类型按照均衡原则进行配置, 园林就会显得稳定。如浓重色彩、庞大体量、质地较厚、数量较多、茂密枝叶的树种, 会给人以厚重的感觉;反之, 素淡色彩、小巧体量、质地较柔、数量较少、疏朗枝叶的物种, 则会给人以轻盈感。依据环境, 植物造景配置包括自然型均衡和规则型均衡两类 (如图2) 。规则型均衡常用在规划型建筑或庄严陵园、雄伟皇家园林之中, 植物整齐栽植, 一致且严谨, 突出肃穆庄严的主调, 然而会给人呆板感。自然型均衡常用在公园、植物园、花园和风景区等比较自然的园林环境之中。栽植植物自然灵活, 学习自然群落种植, 利用合理布置以产生一种动势, 从而突出活泼轻松、富有朝气的特性, 给人容易接近的感受。

3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及植物配置方法分析

3.1 注重运用本土树种, 适当引进外来

目前, 在园林绿化建设中所运用的植物树种还相对较少, 而常用的绿化植物约为200余种, 配置模式比较单一, 且主要观赏的种类均是依靠从外国引进。所以, 在植物种类选择上, 应因地制宜、合理配置, 除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条件外, 还应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城市地域文化特色。首先, 要注重对本土树种的使用, 因本土树种与当地环境更加适应, 且种类较多, 种植相对简单, 同时长势也会较好, 可保证其成活率, 所以, 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应以本土树种为主。再者, 在生态群落的稳定性得以满足的前提之下, 为了树种的丰富, 可适当引进一些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外来种类, 这对植物群落的色彩变化和层次丰富十分有利。

3.2 提高植物造景和植物配镜的艺术美

在园林绿化时, 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价值, 便是供人们观赏, 从而给人们提供相对放松、游玩的心情, 所以, 必须要注重植物造景和配置的美感。 (1) 按照实用美来配置植物, 园林是人们休息、观赏、娱乐的场所, 所以, 应创造出清爽的环境以供人们遮荫、观赏, 如种植红叶石楠、桂花等乔木、灌木树种, 并采取孤植、群植等配置方式, 可给人一种实用之美, 进而产生实用美。 (2) 按照形式美来配置植物, 并采取孤植、对植、群植、丛植等种植方式, 自身便为形式美所确定的造景形式。

3.3 提高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和配置的科学性

在植物造景和植物配置设计中, 要做到合理性和科学性, 最重要的便是设计人员要具有宏观设计理念, 设计初期就要对植物景观的具备功能进行综合考量, 并由城市园林的发展角度展开规划。在植物植物造景和配置时要基于生态学, 并将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 通过园林艺术手段实施植物景观设计与树种选择。在配置植物时, 应充分考虑密疏关系, 且兼顾速生种类与慢生种类的搭配合理性。落叶树和常绿树、观花和观叶, 以及不同花色、花期、植物大小等均需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如此方可形成密疏相间、色调协调且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

4 结论

园林绿化植物造景与植物配置, 关系到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效果, 同时植物造景及配置的设计水平高低, 也将会对城市绿化面貌、观赏效果、艺术水平及绿化特色等产生直接影响。在进行园林绿化植物造景及配置时, 要遵循美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原理, 以发挥出我国的造园艺术精华, 同时不断学习和探索国外的先进园林绿化方法, 把园林植物知识性、文化性等内容进行有机统一, 以扩大园林绿化植物的功能内涵与外延, 从而达到改善人工环境、创造生态园林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刘世广.浅谈植物配置造景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山东林业科技, 2005 (05) .

[2]黄丽清.浅谈园林绿化植物造景[J].广东科技, 2008 (03) .

浅析现代园林植物造景 篇7

植物景观设计的内容, 集中体现在植物配植的形式美、植物所具有的人格化特征以及植物独立构成园林景观的空间结构上。分析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 有着现实应用与未来导向的重要意义。

1 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

1.1 遵循自然规律, 注重生态效益

每一种植物都具有一定的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征, 因此, 园林造景中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注重植物的生态效益。在这方面,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南京为例, 南京造景的园林植物主要是常绿树种, 常绿与落叶树种混交的基本外貌, 充分利用亚热带自然群落中的樟科、杜鹃花科及温带自然群落中的忍冬科、蔷薇科等观赏树种来造景。我们主要以自然群落的规律为向导来合理分配造景树种以及人工群落中植物种类、层次结构。二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中, 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重点在于保护乡土生物及生境的多样化, 具体来讲可分为四点:第一, 保护乡土动植物种群的数量;第二, 保护原生态植物类型及其繁衍过程, 根据原有的自然规律和生态过程来安排造景计划。第三, 合理运用植物环境资源价值, 构建生态保健型植物群落。实践表明, 人工植物群落可以作为野生生物栖息的场所, 而且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如合理搭配花卉、乔木和灌木等物种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 造景过程中注意物种的搭配, 构建的植物群落往往更加稳定和谐, 在美化、绿化环境的同时, 还可净化、香化环境。

1.2 突出造景主题, 体现景观风格

主题性原则在植物造景中起到纲领性作用, 是植物造景的思想体现。就园林景观建设本身而言, 植物造景要基调鲜明, 主题突出, 意境深远。如杭州园林由环绕西湖及纵贯西湖山区众多风景优美、意境深邃的景点贯穿起来, 景点各具特色, 决无雷同:苏堤和白堤突出春景, 苏堤为反映“苏堤春晓”“六桥烟柳”的意境, 主要栽种垂柳和碧桃, 并增添日本晚樱、海棠、迎春;白堤为体现“树树桃花间柳花”的桃柳主景, 就以碧桃、垂柳沿岸相间栽植;曲院风荷在“荷”字上做文章, 充分利用水面突出夏景;平湖秋月在景区中种植了红枫、鸡爪槭、柿树、乌柏等秋色叶树种突出秋景等。还比如纪念性园林植物配植常用松、柏来象征革命先烈高风亮节的品格和永垂不朽的精神, 配植方式一般采用对称等规则式。

1.3 彰显地方特色, 体现文化内涵

中国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植物造景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它对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原则, 有的人工植物群落将当地的历史特点和文化特征与植物造景特点融汇贯通, 因而地域性更为显著。地域性主要通过对当地市花市树的选择以及对乡土树种的运用上体现出来。其中的乡土树种是适应当地自然地理条件而长期留存的植物, 反映了区域植被的历史。植物造景强调以乡土树种为主, 不仅可以保证树种对本地生态条件的适应性, 而且能形成较稳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景观;市花市树是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受广大民众喜爱的树种, 它们本身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也上升为该地区文明的标志和城市文化的象征。

1.4 运用植物特征, 显示季节变化

植物景观中季相是极为重要的, 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根据植物的季相演替和花期特点打造出园林的时序景观, 充分体现出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例如宋朝欧阳修诗曰:“深红浅白宜相间, 先后仍须次第栽, 我欲四时携酒赏, 莫叫一日不花开”, 这种“红白相间”、“次第花开”的配植方式就是利用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习性来配置形成植物景观的。

1.5 注重景观功能, 实现人性造景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改变了以往只有园林的单一化的布景结构, 以人的感受作为出发点, 在设计中尽量满足人的多种需求, 营造出简单、和谐、自然的赏景氛围, 使人更加亲近自然, 从而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2 园林植物造景的不足

2.1 种植规划意识淡薄, 重建筑、轻植物

园林景观建设中, 个别部门的决策者往往把园林建筑、假山、雕塑, 喷泉、广场等项目作为工作重心, 把园林植物的种植设计及其施工置于次要的地位, 认为只要随意栽上几棵树、种点花、铺上一些草, 做到黄土不露天就万事大吉了。因此, 出现了千篇一律的草坪盖地, 大树、花灌木点缀的种植模式, 完全失去了植物景观的美学效果。

2.2 种植形式模式化, 缺乏景观特色

形式与功用相辅相成也是园林植物造景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在实践工作中, 城市公共绿地的设计模式与园林绿化设计往往存在冲突, 不考虑当地的文化特点和环境特征就随意选择时尚树种, 或盲目引进外国植物来造景, 过多地随大流、讲形式, 结果在植物景观特色方面难以与整个城市园林景观及城市环境相融合;除此以外, 有的城市绿化设计只注重绿化面积, 过于追求绿化视觉效果也是不合理的。如雪松的体量大、分枝低, 狭窄的街道上不宜栽种;有的活动场地面积不大, 不适合改造成草坪, 否则园林造景中的功用与造景形式无法形成一个整体, 更不能充分体现出植物绿化和美化的功能。

2.3 绿量与绿化质量比例欠佳

绿量, 即三维绿色生物量, 是对生长中的植物茎、叶所占空间面积的多少, 来反映绿地生态功能水平的, 能较准确地反映植物构成的合理性和生态效应水平。其是在生态园林建设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当前植物造景中的绿量问题主要存在大草坪泛滥和树种混搭两大极端。其中, 前者主要是设计人员对绿量没有系统的认知以及盲目跟随潮流所致;后者是为了追求生态效益将乔木+灌木+草坪模式混搭, 但是没有考虑绿地的规模、性质以及环境负荷能力, 最终导致景观质量和绿量之间的比例失调。

2.4 植物造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考虑不周

园林景观是将建筑美、自然美、文学美和绘画美融汇贯通, 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艺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应该充分考虑绿地的功能和绿化效果, 同事要根据艺术规律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植物种类, 从而打造出一场视觉盛宴。合理的植物造景一方面要满足植物的生理生态, 体现出植物的绿化功能和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 植物造景的效果必须是可预见的。而在实际工作中, 景观效果的预见性都是将生长条件不错的植物视为理想效果, 却不怎么注意当地的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干扰因素, 因而城市植物造景中, 大多数树木的生长体积、生长率都低于同等条件下自然界中的植物。

3 结语

园林植物造景离不开生态学和美学, 是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园林植物造景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 不能是简单的返朴归真, 而是各生态群落在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造景, 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换句话说, 师法自然是前提, 胜于自然是从属。根据需要, 园林植物造景还可以结合经济性、文化性、知识性等内容, 扩大园林植物景观功能的内涵和外延, 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园林植物造景的特点和设计要求, 简要分析了现代园林造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造景,园林绿化

参考文献

[1]毛春英, 李和滨等.园林植物造景刍议[J].北方园艺, 2007 (2) :72~74.

[2]张远兵, 刘兴满等.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浅议[J].技术与市场, 2006 (12) :32~35.

[3]吴荣.现代园林造景的特点和趋势——以杭州市为例[J].技术与市场, 2007 (6) :28~30.

[4]徐燕等.园林植物与造景[J].2005 (2) :20~22.

贵州湿地公园植物造景 篇8

1.1 生态性原则

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干湿状况的作用, 而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在不影响其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首先要满足生态性原则。贵州省罗甸县蒙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 充分尊重生态性原则, 此生态公园位于珠江水系, 对珠江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调节发挥着巨大作用。

1.2 多样性原则

环境的破坏, 使得生态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湿地公园的建设, 既是一种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是一种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所以, 在植物配置中, 一定要遵守多样性原则。植物生长与动物生存密切相关, 而湿地环境作为水鸟和一些水生植物的栖息地, 其植物必须能够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保障。为了保持湿地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多样性, 在植物配置时, 也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内生物对植物的依赖, 进行多样性的植物配置。植物类型多样化:一方面增加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保证了环境内生物的多样化。

1.3 整体性原则

湿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其存在与其它生态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所以, 不能对其进行单独的分割。在湿地公园植物配置的时候, 不能简单只考虑到湿地这一个生态系统, 还应该从整体上把握, 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 使整个生态系统达到完整。贵州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景观造型充分贯彻了整体性原则, 树木苍翠、河流清澈、河滩草甸以及沟渠稻田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将城市系统、农田系统和山水自然做到了和谐的统一。

1.4 观赏性原则

湿地公园是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景观, 在植物配置上, 充分考虑其观赏性。人们对于美的要求从来没有间断过, 所以, 对于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来说, 也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 这样才能体现其观赏价值。湿地公园既有水生环境又有陆生环境, 所以在植物配置时:一方面要满足水生环境的观赏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满足陆生环境的观赏原则。一般来说, 水生环境的观赏需要视野开阔, 而且要体现水的柔美一面, 所以, 在植物配置上, 应多以低矮花草或者是水生植物为主, 保证湿地欣赏的事业性需求。而陆生环境的观赏需要一种大气和坚实, 在陆生环境中应多植大树和密草, 还有一些其它花草灌木, 使得整个陆生环境显得纷繁复杂而又不失陆地的厚重。

2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措施

2.1 基于湿地公园平面结构的植物配置

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 首先, 要进行平面构图。以时光贵州湿地公园为例, 此湿地公园因为是建立在两湖之间, 所以, 在平面构图上, 水域面积占地极广, 视野极为开阔。为了将广阔的视野进行平面层次的区分, 特地做了以下工作:首先, 对水陆交界进行模糊化处理, 这样可以使得水陆环境完美融合, 不会产生天然的割裂感, 主要措施就是水陆交接地带的浅水中种植垂柳和一些其它水草, 使得水陆间的过渡变得完美而自然, 又增加了整个平面构图的层次感, 使得整个构图层次清晰, 画面感强烈。其次, 点缀水面。水面的开阔能使人心情也变得开阔, 但是在水面上进行植物种植, 对水面加以点缀, 就会降低水面的单调感, 增加水面的美感与韵律感。

2.2 基于湿地公园立面结构的植物配置

湿地公园植被的配置, 除了要满足平面构图的美感, 还要有立面构图的空间感。湿地公园的存在, 是平面与立面的空间组合, 不单单是平面的视野轮廓, 所以, 在植物配置中, 要充分考虑立面的效果。在立面构图时, 首先, 要对视野进行一个划分, 即平视、俯视和仰视, 按照这3个立面来构建。俯视角度一般布置一些较低矮的花草和生态效益明显的地被植物, 在平视角度范围内, 以低矮的观赏树木为主, 而在仰视角度范围内, 种植的植物一般为比较高大, 多为具有良好生态作用的树木。

3 结语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 其功用既要满足自然性, 还要满足社会性, 所以, 在生态公园的植物配置中, 也要充分考虑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因素,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

参考文献

[1]王巧灵.长沙市洋湖垸湿地公园的植物配置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4

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 篇9

关键词:园林植物,造景,绿化,生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美的园林设计和自然景观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带来新鲜的空气、愉悦的情绪和健康的身心。而园林绿化观赏效果和艺术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该文探讨了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以供园林工作者参考。

1 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

1.1 调和

植物景观设计时要体现调和的原则,找出其近似性和一致性,这样的配置会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相反,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

1.2 韵律

体现造景韵律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杭州白堤,堤旁桃、柳间种,花开时节不同色彩极富韵律感。此外,“云栖竹径”两旁为参天的毛竹林,如果相隔50~100 m配植1株枫香,则不会使游人感到单调。

1.3 统一

植物景观设计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但也要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以免变化太多,使整体杂乱无章,失去美感。体现植物景观统一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重复的方法,如用等距离配植同种、同龄花灌木等方法构建行道树绿带,就是重复方法在现实中应用的实例。

1.4 均衡

均衡配置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会使景观显得稳定。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茂密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素淡、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会给人以轻盈的感觉[1]。

2 不同背景下的园林植物配置方式

2.1 皇家古典园林

为了反应帝王的至高无上、兴旺不衰,常选择体形高大、四季长寿、苍劲延年的树种进行规则式配置,如侧柏、桧柏、油松、白皮松等。

2.2 古典私家园林

由于古典私家园林是文人雅士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利用不同植物特有的文化寓意丰富植物观赏内容,寄托园主思想情怀,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的理想象征;竹则被认为是刚直不阿、有气节的君子;梅则表示有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等,植物配置多以诗情画意相结合[2]。

2.3 纪念性园林

此类园林庭院与建筑多是以祭祀为目的的寺庙或是为纪念革命先烈而修建,多具有庄严、稳重的特点,植物配置常用松、柏来象征对祖先的崇敬或对革命先烈高风亮节的品格和永垂不朽的精神的怀念和敬仰,配植方式一般采用对称等规则式。

3 园林植物造景与配置的生态原则

随着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使人们意识到植物不仅具有基本的美化和观赏功能,而且有其生态价值,人们迫切需要城市园林再现自然,植物配置更要顺乎自然。因此,现代园林设计在植物选择上,应在植物功能上加以拓宽,生态、防护、生产功能的增加,对植物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不再拘泥于少数具有观赏寓意,诗情画意的植物,开始注重植物配置的生物多样性原则和乡土性原则[3]。

3.1 根据自然地形特点,合理划分植物空间

空间划分要依据地形、水面、空间等合理进行。在大、中型园林里,要大、小空间合理配置,使植物空间的立体轮廓高低起伏、平直有序。在地形起伏不大的园林中,更要注意立体轮廓线的重复,但要有韵律。

3.2 植物配置既要有多样性,又要有统一性

我国地域广大,地理情况差异显著,植物种类繁多。因此,要充分利用植物资源,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查研究,开展引种驯化,应做到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与地被、草皮相结合,适当点缀些花草,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既满足生态效益的要求,又能达到观赏的景观效果。因此,因地制宜地扩大和丰富园林植物的品种,提高植物配置的艺术手法,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3.3 植物配置应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现代大型园林,必须注意乔木、灌木成片成丛的配置,要根据树形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突出景物的立体感。多树种配植,除不应妨碍每一种树固有特性的发挥外,还必须注意突出主题,要将常绿树和落叶树进行合理搭配,常绿树要低于或高于落叶树,有景可借的地方,树要稀疏,或者选择树干高大、树冠较高的乔木,或者选栽低矮的灌木花卉,以保持透视线;对视野零落的地方,要组织致密的树丛遮蔽[4]。

3.4 植物配置要求与建筑相协调,自然有致

植物随季节和年龄而异,可使建筑物产生季相变化,丰富建筑的庭院景色,如园林中的门,可以门为框,通过植物配植,与路、石等进行精细的艺术构图,不但可以入画,而且可以扩大视野,延伸视线。窗也可以充分利用作为框景的材料,在古典园林中,漏窗、月洞和植物相得益彰的配置,其包涵的意境就更加丰富了,这里的植物配置应该要通过选择合适的物种和配置方式来突出,衬托或者烘托门窗本身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3.5 植物配置要注意四季变化

植物配置既要四季常青,又要四季变化,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景色。如早春开花的迎春、桃花、玉兰、丁香等,初夏开花的木槿、紫薇和各种草花等;秋天观叶的枫香、红枫、银杏等,冬季翠绿的松、柏、竹等。总的配置效果应是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也可选用一些药用植物、果树等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来配置,使游人来到林木葱葱,花草繁茂的绿地或漫步在林荫道上,但觉满目青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5]。

3.6 植物配置应考虑生态效益

植物配置应适应绿地功能的要求,以达到美化环境、发挥生态效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绿地的植物配置应以绿为主,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构成绿地结构。如城市道路树种应具备冠大荫浓、主干挺直、树体洁净、落叶整齐,无飞絮、毒毛、臭味,耐旱,耐修剪,易复壮,长寿抗污染等植物以适应城市环境条件[6]。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景观设计学科已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景观设计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风格也越来越多样,而植物配置与造景,作为景观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们的价值必须经受得起时间的检验,那些具有长久生命的作品应该是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它们吸收了历史的精神,但决不模仿固有的风格,它们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环境美化而服务。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20.

[2]BRIAN CLOUSSTON.风景园林植物配置[M].陈自新,许慈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5-25.

[3]孙居文.园林树木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65-72.

[4]姜允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02-119.

[5]姜江桥.植物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224.

浅谈园林植物的造景艺术 篇10

关键词:园林植物 造景艺术 原则

园林植物姿态各异。其枝干、花朵、叶片及果实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常见的木本乔灌木的树形有柱形、塔形、圆锥形、伞形、圆球形等。特殊的有垂枝形、拱枝形、棕榈形、芭蕉形等。不同姿态的树种给人以不同的感觉:高耸入云或波涛起伏,平和悠然或苍虬飞舞。与不同地形、建筑、溪石相配置,则景色万千。

植物的花朵颜色丰富,不同花色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绚丽的色块、色带及图案。叶片及果实也极富观赏特性,可以形成独特的风景。

完美的植物造景必须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应该遵循着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的原则。

1、统一的原则

也称变化与统一或多样与统一的原则。植物造景时,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保持一定的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整体就会杂乱无章,引起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感觉;但平铺直叙,没有变化,就会单调呆板。因此应掌握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原则。运用重复的方法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一座城市进行植物规划时,分基调树种、骨干树种、一般树种。基调树种种类少,但数量大,形成该城市的基调和特色,起到统一作用;而一般树种,则种类多,每种量少,五彩缤纷,起到变化的作用。

2、调和的原则

即协调和对比的原则。植物景观设计时要注意相互联系和配合,体现调和的原则,使人具有柔和、平静、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置在一起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的,用差异和变化可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形成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造景中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或引人注目。

当植物与建筑物配置时要注意体量、重量等比例的协调。高大的建筑物旁,应配置同样高大的树种与之相协调;一些粗糙质地的建筑墙面可用粗壮的紫藤等植物来美化,但对于质地细腻的瓷砖、马赛克及较精细的耐火墙砖,则应选择纤细的攀缘植物来美化。庞大的立交桥附近应采用大片色彩鲜艳的花灌木或花卉组成大色块,方能与之在气魄上相协调。反之,一些小比例的岩石园或空间,植物配置应选用矮小植物或低矮的园艺变种。

色彩构图中红、黄、蓝三原色中任何一中原色同其他两种原色混合成的中间色组成互补色,丛而产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热的对比色。它们并列时相互排斥、对比强烈,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题,烘托气氛。如红色与绿色为互补色,黄色与紫色为互补色,蓝色和橙色为互补色。

3、均衡的原则

这是植物配置时的一種布局方法。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种类按均衡的原则配置,景观就显得稳定、顺畅。如色彩浓重、体量庞大、数量繁多、质地粗厚、枝叶繁茂的植物种类,给人以重的感觉;相反,色彩淡雅、体量小巧、数量简少、质地细柔,枝叶疏朗的植物种类,则给人以轻盈的感觉;根据周围环境,在配置时有规则式均衡(对称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规则式均衡常用于规则式建筑及庄严的陵园或雄伟的皇家园林中。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园、公园、植物园等较自然的环境中。一条蜿蜒曲折的园路两旁,路右边若种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则临近的左侧需植以数量较多,单株体量较少,成丛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4、韵律和节奏的原则

配置中有规律的变化,就会产生韵律感。杭州白堤上一棵桃树一棵柳就是一例。

综上所述,完美的植物造景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性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檀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态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

传统的松竹梅,谓之岁寒三友。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品格。竹被视为最有气节的君子。梅更是自尊自爱、高洁雅清、不畏强暴的象征。

以上这些,都被人们赋予了人格化的特点,独具特色。

上一篇:限速器和安全钳下一篇:整合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