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优化改良

2024-09-03

语文教学的优化改良(精选九篇)

语文教学的优化改良 篇1

研究者提议在高压条件下测试钻头和改进的钻井液。第一阶段要建立一个性能和参数的基准线, 在此基础上做设计的改进;第二阶段是要确定改进的设计。

第一阶段的模拟是用4个不同的钻头, 3种类型的岩石和5种不同钻井液在极端测试环境条件下完成的。深井钻探项目希望模拟深层钻井条件, 要求超过10 000 psi (1 psi=6.895 kPa) 的压力, 甚至12 000~13 000 psi的超负荷压力, 并在狭窄的条件下进行。第一阶段的测试条件是基于个盆地的深井钻探挑战。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第一阶段的延续, 要通过改良钻头和改进钻井液来提升机械钻速 (ROP) 和机械比能 (MSE) 。在第二阶段有21项测试。为求一致, 第二阶段中使用的岩石类型与第一阶段一样, 即蟹果园砂岩、曼柯斯页岩和卡赛奇大理岩。

第二阶段测试钻头的选择, 包括滚动牙轮钻头、3种金刚石复合片钻头和镶嵌式金刚石钻头。其中1个七刀片金刚石复合片钻头与第一阶段中使用的完全相同, 其他都不同。

第二阶段中用的钻井液, 包括用于四项测试的11 lb/gal (1 lb/gal=119.826 kg/m3) 的水基钻井液和用于五项测试的16 lb/gal甲酸铯钻井液, 还有用于其他测试的16 lb/gal油基钻井液。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备和装置

所有的深井钻探试验都在一家公司的钻井和完井实验室中进行。井筒模拟器可以模拟井下条件并为岩石提供超覆和围压。钻柱和转盘由实验室同比例的钻机来提供。钻机由伺服控制, 并可以提供恒定钻头载荷。

钻井液系统由装有特殊高压流体的两个泥浆泵组成。钻井液通过传动轴和钻头进行循环, 在环空中通过岩屑清除系统和一系列固定的和可调的节流器进行循环。节流器可维持井筒回压, 当钻井液压力下降时返排回泥浆池。泥浆绕行通过热交换器, 从而减少热量在钻井液中的聚集。

2.2 岩样和制备

用于测试的岩石包括蟹果园砂岩、卡赛奇大理岩和曼柯斯页岩。

样品为预备好的直径15.5 in、长36 in (1 in=25.4 mm) 的圆柱形岩石。它们装在一个有钢制盖的筒中, 并密封在聚氨酯聚合物内。在井身模拟装置中, 这个外壳把岩石和钻井液封闭起来。

4个圆柱型蟹果园砂岩用于钻井测试。装有上下两部分岩样的圆筒用于大部分的测试。上部是17 in的曼柯斯页岩, 下部是19 in的卡赛奇大理岩;或者上部是17 in的曼柯斯页岩, 下部是19 in的蟹果园砂岩。这样的圆筒由岩样粘合而成。两项测试都用包裹在圆筒里的这3种岩石。在插入井筒模拟装置以前, 岩石样本已被安装在组成井筒模拟装置的顶部容器中。

2.3 钻头

在试验中, 所有钻头直径都为6 in。在21组测试中:10组用七刀片金刚石钻头, 型号和第一阶段中用的M333型钻头相同;2组用七刀片金刚石钻头, 并指定为M333L型 ;4组用四刀片金刚石钻头 ( M233型 ) ;3组用镶嵌式金刚石钻头 (M841型) ; 2组用牙轮钻头 ( 737 型) 。钻头喷嘴要达到要求标准。

2.4 钻井液

第二阶段中使用的钻井液由第一阶段所用钻井液组合配置而成, 以便更好地把新设计钻头的性能和操作条件与第一阶段进行比较。随着新储层勘探的完成也增加了对第一阶段成果进行鉴定和观察油田应用效果的机会。

2.4.1 11 lb/gal的分散型水基泥浆

第一阶段, 低密度分散型水基钻井液通常在钻Arbuckle深层时使用。在第二阶段使用它, 以分析第一阶段中所用的硬合金牙轮钻头在较高钻压时的效果。

2.4.2 16 lb/gal的矿物油泥浆

第一阶段, 高密度非水/油基钻井液在钻探Tulcaloosa深层时使用。在第二阶段使用它, 以分析与第一阶段使用相同泥浆时新钻头的设计性能。

2.4.3 16 lb/gal的甲酸铯

第一个阶段的试验结果证明, 在10 000 psi的井筒压力和受控制的实验条件下, 用纯泥浆钻井比用完全配比的设计泥浆降低机械钻速80%。很容易看出, 纯水或非水基钻井液不适合深井钻探。原因是需要更高密度的钻井液来控制井下压力;要调节桥堵剂/滤失量控制添加剂以防止钻井液漏失进高渗透层;还要能在井筒中携带岩屑。高密度钻井液通常要在泥浆中加入高密度粉状矿物, 如重晶石或赤铁矿。增加密度也可以使用高密度的可溶性盐或电解质, 如卤化钾、钠、钙、锌以及甲酸铯和钾。与16 lb/gal矿物油泥浆悬浮固体颗粒相比, 甲酸铯可以直接聚集固体颗粒以达到高密度。1组没有添加任何岩屑的泥浆和4组添加20 lb/bbl (1 lb/bbl=2.853 kg/m3) 岩屑的甲酸铯泥浆, 与添加35 lb/bbl岩屑的无水/矿物油泥浆进行测试比较。

2.4.4 16 lb/gal的矿物油钻井液+润滑剂

未公开的油田报告指出, 添加润滑剂的矿物油钻井液可以提高钻井效率和机械钻速。添加润滑剂的16 lb/gal矿物油钻井液被用于评估润滑剂的作用。这对是否需要加添加剂起到指导作用。

2.4.5 不同固体含量的16 lb/gal矿物油钻井液

通常在钻井过程中由于泥封和岩屑滞留在泥浆中增加了悬浮固体的含量而造成钻井效率低下, 事实上细粒固体是最有害的。那么, 聚集细粒固体可以提高钻井效率似乎是合理的, 未公开的试验结果表明, 加表面活性剂的16 lb/gal矿物油钻井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细粒聚集的目的。

2.4.6 16 lb/gal的四氧化锰矿物油钻井液

固体悬浮物影响钻井效率的原因是钻井液黏度和滤失量的提高。钻井液用悬浮剂来保持固体的悬浮, 这就要增加泥浆的黏度。传统的重矿物直径在20 μm左右, 常用于筛选重矿物的振动筛很少小于100 μm。一些新的超细重矿物, 如四氧化锰直径只有1~3 μm, 并且具有更低的Stokes沉降率。这样就可以用更细的振动筛, 也保证了钻井岩屑有更低的Stokes沉降率。低的Stokes沉降率可以用低浓度的悬浮剂和黏稠剂, 这就保证了低黏度, 并提高了钻井效率。加重的四氧化锰钻井泥浆如果不补充滤失添加剂, 也有很高的滤失量, 如果常规作业有效, 那么高滤失量也能提高钻井效率。

3 工艺流程

3.1 一般流程

标准实验室步骤是在混合钻井液后, 准备圆柱岩石样品, 把样品安装在井筒模拟装置中, 然后打开井筒模拟装置和钻机。在每项测试的开始, 用低转速低质量的钻头钻进岩石并在剖面上打一个钻孔。然后设定所有的操作命令, 接着开始测试。在进行到下一个操作之前, 钻机要稳定地钻进一段时间。

3.2 后续测试流程

在完成每一项钻井测试后, 都要检查钻头的磨损程度和泥包 (黏附在钻头上的岩石碎屑) ;检查钻井岩屑并制作样本以备分析;检查井壁和井底并且测量井壁;从井壁和井底取出岩心残体以备分析。

3.3 数据采集

要收集数据参数:转速、钻压、渗透率、流体流动速率、井筒围压、泥浆温度、上覆岩层应力、封闭应力。在整个测试中, 采集率低的数据以每秒1个数据的频率采集。采集率高的数据以每个测试井段1~2 s收集2 000个数据的频率采集。

4 结果

讨论的范围涵盖了在第二阶段测试中获得的泥浆添加剂和钻头设计性能对ROP的影响。有些数据来自第一阶段, 例如用纯泥浆进行基准测试, 由于需要也被纳入到本次讨论中。

4.1 测试数据的重复性

为了测试数据的准确, 在测试过程中有些数据会重复测试。第二阶段测试中的重复数据统计显示, 平均钻速的标准偏差大约是9%。ROP的数据点小于10 ft/h, 分散趋势有点高, 但是仍小于2 ft/h。因为两个阶段中的测试很少重复, 所以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得出的测试结果真实性难以确定。在分析第一、二阶段中的相同测试数据时, 它们的聚合和分散都很明显。

4.2 主要趋势

在单独研究钻头和泥浆性能的影响之前, 检查各类型钻头MSE和ROP的趋势是有益的。比能定义为单位体积岩石的能量消耗。所有这些测试都是在10 000 psi的井筒压力下进行的。用的是同样类型的泥浆, 这是题目中注明的。钻头型号用彩色标记。镶嵌式金刚石钻头用红色, 滚动牙轮钻头用蓝色, 金刚石钻头用绿色。测试数据都显示了比能随着每圈进尺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由于设计本身的限制, 镶嵌式钻头不能达到较高的钻速。在测试中, 钻头都显示出较高的比能。金刚石钻头有最高的钻速和较低的能耗。

4.3 钻头类型、设计和运行参数的影响

在测试中, 金刚石钻头显然在机械钻速方面远远超过牙轮钻头和镶嵌式钻头。在砂岩层, 镶嵌式钻头比牙轮钻头的机械钻速高。实验中用了重80 000 lb (1 lb=0.454 kg) 的滚牙轮钻头, 其数据用来测试高质量钻头是否能以更快、更有效率的方式钻进。然而, 数据显示了同样的趋势。

4.4 金刚石钻头的刀片数对破岩率的影响

金刚石钻头ROP的上下限是确定的。在钻卡赛奇大理石和曼柯斯页岩时, 四刀钻头的机械钻速有所改善, 尽管这种趋势不是在每一个数据点都连续。钻蟹果园砂岩时, 刀片数只有很小影响。

其他测试中没有显示被测试钻头的设计特点和运行参数对破岩率有大的影响。这其中包括长刀片金刚石钻头, 它是用较大的金刚石嵌入较软的高硅铸铁制成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在用镶嵌式金刚石钻头钻曼柯斯页岩时, 即便使用油基钻井液, 水动力还是很合适。钻穿页岩后的立管压力依然可以钻穿组成岩样的卡赛奇大理石。测试的最后, 钻头大约40%的凸起和金属沟槽被页岩岩屑覆盖。从观察报告推断, 钻头在进入页岩岩样之前已经严重包裹岩屑, 当钻穿大理石时部分包裹的岩屑则被去除。

4.5 钻井液的影响

第二阶段探明了在高压条件下不同泥浆类型和泥浆添加剂使ROP提高的最大潜力。测试全用七刀片金刚石钻头, 转速90 r/min, 泵效率300 gal/min, 井筒压力10 000 psi。在数据中, 纯钻井液机械效率用绿色显示, 16 lb/gal的泥浆条件用红色, 加甲酸铯的泥浆用蓝色, 没有钻井岩屑的甲酸铯泥浆用深蓝, 有钻井岩屑的甲酸铯泥浆用亮蓝。有无岩屑对ROP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应该注意用在甲酸铯泥浆中的固体岩屑的含量, 使它不至于太低 (20 lb/bbl) , 而比用在16 lb/gal的非水性/矿物油泥浆中的 (35 lb/bbl) 还低。在钻卡赛奇大理石时, 16 lb/gal的甲酸铯钻井泥浆比16 lb/gal的固体加重泥浆 (红色) 更能提高实际钻速, 基本达到纯泥浆基线 (绿) 。在钻曼柯斯页岩时, 用16 lb/gal甲酸铯钻井泥浆的ROP与纯泥浆的基本持平。然而, 在蟹果园砂岩中甲酸铯泥浆对ROP没有明显的影响。四氧化锰加重的钻井泥浆显示蓝色, 数据达到了与甲酸铯相同的水平。加四氧化锰的泥浆在卡赛奇大理石和曼柯斯页岩中没有明显地提高钻速, 在蟹果园砂岩中却可以提高钻速。有钻井润滑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泥浆对ROP没有明显的影响。

显然钻速的明显提高只发生在甲酸铯泥浆和PDC钻头组合时。当使用镶嵌式金刚石钻头时, 甲酸铯钻井液对ROP只有小的改善 ( 5~6 ft/h, 180 r/min) 。只有很少的测试在同有甲酸铯泥浆和滚动牙轮钻头时进行, 这不能对滚动牙轮钻头在有无甲酸铯泥浆时进行直观的对比。

虽然如此, 用甲酸铯钻井液时滚动牙轮钻头在曼柯斯页岩里达到的ROP (40 000 lb重的钻头时, 2 ft/h; 80 000 lb重的钻头时, 6 ft/h) 没有明显地超过滚动牙轮钻头在加重泥浆中的标准。

5 讨论

5.1 在限制条件下, 钻进岩石要求的最小比能

比能随着钻头每旋转1周所增加的贯入深度而减少, 并且逐渐接近比能的最低限。R.Teale (2007年) 对在常压下钻井进行的观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 最小比能接近于岩石无侧限抗压强度 (UCS) 。一般对单井钻井模式效率的定义是最小比能率 (SEm) 可达到实际消耗的比能 (SEc) 。

undefined

目前尚不清楚在有压力时钻井最小比能的水平。一些人假设, 在对应的有限岩石抗压强度 (CCS) 下可以达到最小比能。在第一阶段测试中显示, 实验测试的最小比能明显高于CCS。第二阶段的数据继续证明了这个假设。

实验中, 在100 000 psi的条件下, 钻卡赛奇大理石时达到了最小比能。卡赛奇大理石在100 000 psi时限制压力约是40 000 psi。它的有效系数是0.4。当钻曼柯斯页岩时达到的最低比能小于100 000 psi时的比能。曼柯斯页岩在100 000 psi的围压下有限岩石抗压强度大约是30 000 psi。它的有效系数约为0.3。对蟹果园砂岩很难做这样的评估, 因为这种岩石的渗透率不能忽略。前方岩石流体的侵入直接影响原始孔隙压力的评估, 结果是不同的压力对岩石的限制是不可知的。

在超过CCS下钻井时达到了最小比能。如果在压力下岩石的物理性质遭到破坏, 就可以理解在给定的压力状态达到最小比能, 效率也就可以计算了。即在给定岩石和钻压条件下, 钻井可以达到最小比能, 它可以作为评价钻井状态的常量。

Arnis Judzis等人 (2007) 提出了一个比能消耗高于最小值的可能原因。在钻井时, 钻机所做的功不只用于切削岩石, 也消耗在压碎井底岩石上。Garnier 和 Van Lingen提出一个叫动力切削压制的机理后, 压碎岩屑就一直被认为是钻井效率降低的一个原因。最近的研究表明岩屑在钻头表面流动时, 其本身有限的压差可能被提高到了与未钻开的岩石相同的级别。同样的研究认为, 在有压力下进行钻井, 能量更多地消耗在已破碎岩石的塑性变形上, 而不是钻井本身。这给提高钻井效率提供了机会, 就是移走岩屑而不是把它留在井底。在提高钻速时泥浆添加剂扮演重要角色, 原因是泥浆滤液侵入岩屑、钻头和钻头释放的岩屑之间的渗透边界和井底的整块岩石并且软化它们。高ROP的前提是用纯泥浆钻低渗透地层和无约束的滤失量。

上述理论的延伸解释了为什么用甲酸铯泥浆钻低渗透岩石可以提高钻速, 因为其悬浮相态浓度非常低 (1.9%和3.6%) , 纯钻井液中接近0, 矿物油钻井液中高于40%。然而, 在第二阶段所用钻井液中甲酸铯钻井液的渗透率是最低的。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暂时除垢差异与滤失量测试、钻井过程之间没有相互关系。滤失量产生的最小时间总是≥7 s, 而岩石的破碎时间却发生在微秒级甚至更短。这么大的瞬间除垢差异, 在通常的滤失量测量和渗透入岩屑的滤失量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但是, 据目前所知还没进行过这么短时间的滤失量测试, 或者还没有可以进行这种测试的仪器来检验这种假设。

5.2 钻头破岩性和效率的作用

破岩性和效率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它们控制着旋转钻井的机械钻速。对于给定的钻压, 一个破岩性好的钻头比破岩性差的钻头钻得快;同样, 在给定的钻压下, 效率高的钻头比效率低的钻头钻得快。

图1显示出在钻卡赛奇大理石时不同型号钻头ROP与钻头重力的关系。PDC钻头ROP最高。嵌齿和滚动牙轮钻头ROP相等。图2和图3显示了钻头破岩性和效率。在这些数据中PDC钻头 (绿色) 斜率最高, 表明它们既有破岩性又有效率。嵌齿钻头 (红色) 破岩性比滚动牙轮钻头 (蓝色) 好, 但是效率比滚动牙轮钻头低。两个趋势相互抵消导致这两种钻头有几乎相同的ROP。

轻的四刀片钻头比重的七刀片钻头有更好的破岩性。在效率上没有不同, 即一旦达到某一扭矩水平, 用这两种钻头都有相同的效率。然而四刀片钻头在给定钻压下达到更高扭矩而钻得更快。在曼柯斯页岩中结果是相同的。

泥浆类型和添加剂对破岩性和效率也有影响。

汉语拼音教学的改良建议 篇2

汉语拼音方案里有字母表,字母表的字母都有名称读音,这个是必须要有的。汉语拼音方案里有声母表和韵母表,表中的声母韵母还都有对应的注音符号和汉字标注。长期以来,教学拼音的时候,注音符号基本没用,但是那些汉字倒是起了标注拼音的作用,“玻坡摸佛得特讷勒”,人们耳熟能详,妇孺皆知。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原本是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拼读汉字的,怎么反而现在是用汉字来给拼音注音呢?我们拼音时继承了反切的传统,声韵相拼时声母连带了一个不需要的韵母,而不是直拼,如玻+啊=八(bo+a=ba)。教学中声母的呼读自然是用了汉字,废弃了字母表的字母名称读音,使得字母名称读音形同虚设,得不到应用。这实在是汉语拼音发展中的“落后尾巴”。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一、利用字母名称来称呼字母;

二、教声母如同教英语辅音一样,韵母如同英语元音,拼读采用直音法,跟学英语发音一样的方法。所以,汉语拼音方案不应保留注音符号和汉字标注声韵母。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探究与改良 篇3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的古诗词。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文学史中一颗璀璨的宝珠。虽然诗歌在现代社会中不被重视,但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值得我们骄傲。高中语文对诗歌的教学要求很高,学生不但要背诵大量的诗词,还要了解这些诗词的含义,对作者也要有所研究。诗歌既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又要求学生有极强的理解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以下,我便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一定的探究与改良。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探究  改良策略

随着高考对古诗词的考察形式越来越新颖,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背诵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求,必须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诗歌用语凝练,意义深远,理解起来非常困难。现代语文使用的是白话文,很多语言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给学生的诗歌语言理解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再加上各种典故、神话人物、生僻字等,诗歌教学的难度其实非常大。

一、利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古诗词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典故,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中出现了比翼鸟,比喻夫妻。如果对此没有什么了解,就会对句意产生错误的理解。再加上古人喜欢引经据典,有各种各样的生僻知识,使得诗歌格外的晦涩难懂。而理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必须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

情境教学可以人为营造诗歌的情境,还原诗中描述的内容,让学生产生与作者、诗中主人公相似的情感,借此感悟诗歌情感。虽然语文经历千年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的感情是想通的,学生完全可以体会千年以前诗人的内心情感。诗歌的篇幅很短,但是韵味无穷,言有尽而意无穷。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情境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很容易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情境的营造可以借助一些教学设备,让意境更加真实。比如借助音乐,找一些与诗歌意境接近的歌曲,在教学的过程中播放。比如,关于《兰亭集序》,周杰伦就有一首歌,可以直接加以使用。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投影仪让学生观看关于诗歌的影视作品。如李煜的《虞美人》,有一部专门描述这段乱世的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让学生赏析其中相应的片段。这些现代电子设备使得意境的营造变得异常简单,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现在的学生想象力都比较丰富,在这样的点播下,一定能够获得很多感悟。

二、通过情感教学提升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

虽然高考对现代诗歌的考察要求不高,但这不应该成为众多教师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理由。现代诗歌极富美感,是一种高雅的文学形式。现代诗歌有自己的存在价值,虽然作为普通人,我们很难理解诗人的内心,但作为他们情感寄托的诗歌,也给同样能给我们以震撼。

现代诗歌在句意的理解上难度要比古诗要小很多,主要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把握。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诗歌情感的讲解上,让学生试着体会诗人的思想。我们都知道诗人对世界有着独特的看法,有着细腻而丰富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现代诗歌作品的阅读,学习诗人那种对于内心感受抒发的手法,将这种表达技巧应用到作文中。现代诗歌的措辞、表现手法都很高的借鉴价值,学生如果能学得一二,作文格调就能瞬间提高不少,给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感觉。

三、关于诗词记忆的几点建议

高中阶段,根据考纲要求,学生需要掌握的诗词量非常大。除了教材中出现的,还有很多可为补充的内容,非常考验学生的记忆能力。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学习负担,费时费力,还容易遗忘,发生混淆。

在讲解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诗词大意的分析,让学生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教材中的诗词还好,教师都会做一定的讲解,主要是那些课外补充的内容,教师介绍的太少,直接印发资料让学生背诵。这种没有理解的背诵,效率非常低下。古诗词本来就晦涩拗口,读起来都觉得费劲,要背诵就更难了。所以在学生背诵之前,最好做一定的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大意,缩小背诵的难度。

其次是要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重点背诵,每首诗歌中都有自己的名句,考试也往往就考察这些名句。所以学生完全可以省下很多精力,只要熟练掌握重点诗句,记忆易错字词就行。整首背诵诗歌对于篇幅较短的还好,但那些篇幅很长的则完全没有必要。比如《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几十句,而常考的也就那几句,要全部背诵、默写出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在复习阶段,相隔一段时间肯定会有所遗忘,从头背诵实在是太过奢侈。

最后,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一定要勤动笔,因为诗句中总有一些生僻字,必须通过学生自己临摹,才能有效地记住。在考试中经常对这些生僻字进行考察,学生也很容易在这方面失分。所以学生最好能够在背诵过程中多动手写写,加强记忆。

【结  语】

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中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给人以精神上的洗礼。做好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中感受文学之美。在此,笔者希望各位同仁能够重视诗歌教学,提升学生的文学底蕴。

【参考文献】

【1】史绍典.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谈谈中国现当代诗歌鉴赏(之三)【J】.语数外学习(高中版高一年级),2007(03)

语文教学的优化改良 篇4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设备、试剂及试验原料

仪器:岛津GC-MS/QP5050A气-质联用仪(GC-MS),弹性石英毛细管柱DB-1,规格:30m×0.25mm×0.25μm;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3400N。

设备:FYX 2L高压釜,50-1000 TF(Ⅰ)1m3高压釜,20L分子蒸馏设备,3L不锈钢填料玻璃精馏塔。

试剂及原料:肉桂油(含肉桂醛84.4%);催化剂:Raney-Ni(雷尼镍)、钯碳Pd/c(外购);苯丙醛(试剂,作标样);无水乙醇、氢氧化钠、氯化钠为试剂;氢气、氮气为外购工业级产品。

1.2 反应原理

催化剂反应式:

加氢反应式:

由于肉桂油中肉桂醛约占84%(质量分数),甲氧基肉桂醛约占14%,2%为其它成分,所以反应式以肉桂醛为例。

1.3 实验过程

1.3.1 催化剂的改良

按固定量的水和未改良的Raney-Ni,以不同比例的氢氧化钠,不同的反应时间,不同的反应温度进行改良试验,分别用于加氢试验,并测定加氢样品的苯丙醛含量,推算出加氢的选择性,在此基础上以氢氧化钠比例A,反应时间B,反应温度C为考察因素,按表1三因素三水平设计试验。

1.3.2 加氢反应

按催化剂用量为3.0%、无水乙醇用量为50%、反应时间4.0h、反应温度50℃、反应压力4.0MPa的条件,将计量好的催化剂、肉桂油、无水乙醇加入2L加氢釜或1m3加氢釜,用氮气、氢气各置换3次,检测釜内氧气含量小于0.3%以下,即可升压、升温,保温保压反应,反应结束后缓慢卸压,开夹套及釜内盘管冷却水降温至25℃左右,2L釜要打开釜盖出料,1m3釜用氮气将物料压出高位槽。

1.3.3 后处理及精制

反应物料经沉降分离催化剂,脱色,负压蒸馏,分离出乙醇;用饱和食盐水洗涤,静置,去除下层盐水;用分子蒸馏装置或填料塔分离出苯丙醛。

1.3.4 试验样品的检测

用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苯丙醛及其它组分的含量。苯丙醛还没有国家标准,只以试剂为标样作参比。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改良Raney-Ni结果

2.1.1 氢氧化钠用量的影响

工业上的加氢催化剂是普通型的Raney-Ni,用氢氧化钠溶液处理镍铝合金,得到镍铝含量不同比例的海绵状的Raney-Ni,产生不同的活性。目前,国内外的专业催化剂厂都有普通型的Raney-Ni出售,价格便宜,活性也很高。但普通型的Raney-Ni只考虑分子上只有单个双键上的加氢活性,不用考虑选择性的问题,活性越高越好。由于肉桂醛分子上有C=C和C=O两个不饱和双键,都可以单独或同时进行加氢反应,产生不同的产物,除考虑加氢的活性外还必须考虑加氢的选择性问题,而只在C=C上加氢,产生苯丙醛才是目标产物。未改良的Raney-Ni,活性太高,使C=C、C=O两个不饱和双键都被氢化,产生较多的苯丙醇。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良,适当地降低其活性。降低其活性的方法是用氢氧化钠溶液在一定的温度、时间下处理。为了探索出较好的改良条件,以取得活性适中、选择性高的Raney-Ni,我们以反应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2h,对氢氧化钠的不同用量进行了改良试验,改良所得的催化剂在2L釜中加氢应用试验,以样品的GC-MS检测苯丙醛及其它成分的含量来验证改良效果,结果见表2。

根据试验结果,没有改良的Raney-Ni加氢时吸氢很快完成,苯丙醛的含量只有65.74%,选择性只有77.86%;经过改良后,苯丙醛的含量逐渐提高,苯丙醇的含量下降得较快,选择性也有较大的提高,至Na OH/cat为1.4∶1时,苯丙醛的含量及选择性有最高值,苯丙醛的含量为82.23%,选择性达到97.21%。说明改良后的Raney-Ni活性适中,氢分子和肉桂醛被吸附在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后,氢分子首先选择进攻肉桂醛分子上键能较低的C=C双键,而没有足够的能量进攻键能较高的C=O[15],氢加在C=C双键上,产生苯丙醛。因此,Na OH/cat用量比初步定为1.4∶1。

2.1.2 反应温度的影响

根据2.1.1试验选定最佳的Na OH/cat比例,选择了60℃,65℃,70℃,75℃,80℃进行多点温度反应试验。相应的加氢样品的GC-MS检测苯丙醛含量表明,在70℃温度下反应改良的Raney-Ni,加氢样品的苯丙醛含量和选择性达到最高,改良效果最好。加氢选择性与改良反应温度的关系见表2。在以后的Raney-Ni改良操作中暂选定此温度下进行。

2.1.3 反应时间的影响

在2.1.1及2.1.2中初步验选定了Na OH/cat比例和反应温度两个条件,通过试验,再考察了1.0、1.5、2.0、2.5、3.0h几个反应时间点改良的Raney-Ni,加氢样品的GC-MS检测结果见表2。1.0h和3.0h的时间点改良的Raney-Ni选择性都不好,而反应时间2.0h时,苯丙醛的含量达到82.13%,选择性达到97.19%,达到最好的改良效果。因此,在以后制备改良Raney-Ni时的反应时间均确定为2.0h。

2.2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

单因素试验分别对Na OH/cat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3个因素作了初步的筛选,也初步确定了单因素试验的最佳点,但还应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来综合评价,以确定Raney-Ni改良操作的最佳条件,经过试验及对样品的检测,结果见表3。

注:(1)文中比例分数均为质量分数;(2)选择性=(加氢后苯丙醛的含量/加氢前肉桂醛含量)×%

由表3可以看出,极差RA>RB>RC,由此可知,Na OH/cat对Raney-Ni的选择性影响最大,反应时间次之,反应温度最小。再根据K值分析,得出:A2>A3>A1,B2>B3>B1,C2>C3>C1,因此改良反应的最佳操作条件为A2B2C2,即按Na OH/cat=1.4∶1.0,反应时间为2.0h,反应温度为70℃,工艺条件最优。

2.3 方差分析

对表3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列于表4。从表4数据可以看出,因素A的F值大于临界值Fa,可以作出因素显著性的判断。因素A(Na OH/cat)对试验选择性指标的影响高度显著;因素B(反应时间)影响次之,因素C(反应温度)影响不显著。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A>B>C。

2.4 最佳条件的验证

2.4.1 几种催化剂的加氢选择性及微观结构对比

2.4.1. 1 加氢选择性对比

按正交试验优化的条件,多次投料操作,制备改良Raney-Ni,得到改良Raney-Ni-2#,并在2L釜中以相同的加氢条件对几种催化剂进行了重复加氢对比试验,结果见表5。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用未改良的Raney-Ni-1#加氢时,苯丙醛为65.74%,选择性只有77.86%;用钯碳-3#和钯碳-4#时,苯丙醛为18.34%和9.41%;选择性只有22.95%和11.26%;而用改良Raney-Ni-2#时,苯丙醛为82.33%,选择性达到97.57%。选择性较高,说明正交试验优化改良Raney-Ni的条件正确、可靠。

注:钯碳-3#、钯碳-4#为不同厂家寄来的样品;表中数据只以肉桂醛、苯丙醛及苯丙醇的数据做统计

2.4.1. 2 微观结构对比

按优化条件改良得的Raney-Ni-2#催化剂,其微观结构是否有变化,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对几种催化剂进行了扫描(×10000倍),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钯碳-3#和钯碳-4#的颗粒很细,几乎看不见孔隙,这可能是活性和选择性都比较低的原因,与上述文献中提到的效果差异较大,可能与厂家提供的催化剂中金属钯的含量、粒度以及制作工艺有关。Raney-Ni-1#和Raney-Ni-2#的颗粒和孔隙相对较粗,而Raney-Ni-2#的颗粒和孔隙看起来更均匀。但Raney-Ni-2#在微观上的变化,改变了加氢活性而提高了选择性的机理,还待进一步研究。

2.4.2 改良Raney-Ni-2#的1m3釜加氢验证

按优化条件改良得的Raney-Ni-2#催化剂,在1m3釜中进行了多批加氢试验,肉桂油经加氢后除催化剂、脱色、去乙醇,再用填料塔精馏得到精馏苯丙醛。用试剂苯丙醛作标样参照,加氢后样品及精馏苯丙醛用GC-MS检测,根据GC-MS谱图与图库中的数据对照,判定各组成的结构及名称,再根据谱图峰面积计算出各组成百分比。3种样品的GC-MS检测谱图见图2。为了便于对照,将图2中的主要成分列于表6。

图2中主峰为苯丙醛,其余小峰为苯丙醇或其它杂质;加氢后样品中的苯丙醛质量分数为82.23%,选择性达到97.23%,经精馏后纯度达到97.74%,达到试剂级,说明Raney-Ni-2#催化剂在1m3釜与在2L釜中加氢效果一致,也说明正交试验优化改良Raney-Ni的工艺条件正确、可靠。

3 结论

(1)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Raney-Ni的改良条件,以Na OH/cat为1.4∶1,反应时间2h,反应温度70℃为优化条件。

(2)以优化条件改良得到的Raney-Ni-2#催化剂,在2L、1m3釜中,用肉桂油直接加氢制备苯丙醛进行放大试验,选择性达到97.57%,解决了催化剂选择性的问题,且操作平稳,试验效果一致,说明优化的条件正确、可靠。

语文教学的优化改良 篇5

为了加强儿童的品德教育,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课堂更适应儿童的需要和特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在小学设置了低年级《品德与生活》、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品德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被孩子们所喜爱。但品德课堂中存在不少不良现象。本文就品德课堂中的不良现象提出了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的几点思考:选取合适主题,促进主体参与;组织有效活动,提升主体感悟;增减有效资源,生成精巧课堂;灵活组织活动,关注主体需求。

【关键词】品德课堂 主题感悟 有效资源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作为传统品德课堂的“形象代言人”,它有了彻头彻尾的改变。它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向学生传达它的综合性目标,同时也因为它的活动性强而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学科。我们执教者为了达到课的精彩、美丽,往往轻忽了课的宗旨和目标,纯粹为活动而设计活动,出现了不少不良现象,引人深思。

一、品德课堂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例析

活动课程是德育课程的主要形式。活动课在一般的历史理解中,以称为“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生活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课程”。其目的不是传授与实际生活脱离与形式生活经验脱离的所谓系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当前认为要的问题。而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新课标倡导活动化教学,而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课正是德育的主阵地。品德课的生活性吸引了孩子,综合性激发了孩子,活动性调动了孩子,从而在众多学科中脱颖而出,被孩子们喜爱,不少风格不同的 “精彩的课堂”、“美丽的片断”也频频出现,孩子们在品德课上“玩中学,学中乐”。但精彩的背后,却有着诸多不良现象。1.课堂“华而不实”。

众所周知,品德课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活动”就被摆在了最最重要的位置。很多教师为了让课堂突出活动性,让孩子们活起来,就盲目地采用不同活动,毫不考虑活动的价值与实际收益。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组织《我的好习惯》这一主题活动时,四人小组每组一棵“习惯树”(用众多材料,精心制作而成),让每位学生把自己的好习惯写在“苹果”上,然后再贴到“习惯树”上并互说习惯。的确,课堂中一棵棵苹果树上结满了果实。但学生这些习惯并不光因为挂上果实而会真正养成。在挂果子的嘻嘻哈哈中,课堂热闹了,华丽了,却偏离了活动主题。这么大成本的投入与“养成好习惯”两者得不到等价的交换。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组织《皮诺曹的鼻子》这一主题活动时,给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皮诺曹的鼻子”,活动结束时,让孩子们把这鼻子齐刷刷地扔进了垃圾筒。

且看这过程,课堂很活,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但再深入思考,孩子们扔的究竟是什么?不难看出,教师设置这一活动的主旨是让孩子们通过“扔鼻子”,改掉说谎的坏习惯,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但这一扔,教育的目的其实达到很少甚至根本无法达到。同时,每个孩子扔掉一个“鼻子”,反而成了“浪费”的反面教育。诸如比类的例子还不少:贴星星,奖苹果……这些让课堂增色不少的“佐料”,应就形式而言,它们让课堂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但活动的实效性收效甚少。2.内容“多少不调”。

按照《新课标》所编写的教材,实现了教材功能上的转变。它的功能是“激活”,是一种“活性因子”。它只是一个范例,一种提示,教材的内容可增可减可改,只要切合活动的主题,任何有效的素材,都可拿来为我所用,于是就出现了“内容空泛”或“内容过于饱和”的现象。案例一:一位教师在组织《父母的疼爱》这一主题活动设计如下:

首先出现几张自己育儿图片,向孩子们讲述自己育儿的辛苦,接着让孩子们回忆自己被父母疼爱的故事,最后让孩子们谈谈对父母的感恩。但孩子们想得很少,谈得很少,课也就草草结束。

这一活动设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但为什么课堂中会出现这种空洞的现象,最主要的是活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主体性发挥,没有从孩子内心引起共鸣,从而使活动内容空泛而浮在表面。案例二:一位教师在组织《衣食的来源》一课时,把“衣”“食”来源全都介绍、浪费现象全都揭示、节约教育全都落实。课堂用时五十多分钟,课后问孩子,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孩子们只能说到其中的一点,有的甚至无话可说。

分析孩子们收获甚微的原因,“衣”、“食”是生活的两个方面,应分在两节课进行分析和了解,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重点可寻,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但本节课中两块内容全都融合在一起,重点太多,孩子们就无从把握,出现了课堂中懂得很多,课堂外所剩无几的现象。3.时间“长短不控”。

注意力,是指心理活动集中和指向一定的客体,是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注意力能保证人更清楚、更完善地认识事物。失去了主体参与,活动本身就失去了意义。品德课中的活动让孩子们喜爱。但活动时间的调控,直接影响它的效果。过长,孩子们注意力分散就失去了应有的激动和兴趣,效果适得其反;过短,他们又会因不能“玩得尽兴”而恋恋不舍,不能对活动有深入了解。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规则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时,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到“游戏需要规则”这一主题时,组织孩子们分两组进行“背夹球”比赛。游戏前讲了很多规则,游戏时孩子们只顾比赛,全然不顾“规则”。一轮比赛完了,孩子们还要再比一次(预设之外),于是,又来一次。下课铃响,“游戏需要规则”这一主题已没有时间再去深化、小结,课也就在孩子们比完后结束。

此案例中,虽然游戏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不会因为下课而失去活动热情,但失去了小结升华的机会,因为若再拖时间去小结,孩子早已没有心思再去注意。同时,教师的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被忽略,过分重视孩子们的主体性,而使失去了活动的有效性。也有不少活动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过分突出了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而忽视了作为活动主体的孩子们。由于“时间关系”,孩子们刚在活动兴头上就草草宣布结束,立马让孩子们说说感受,谈谈收获,能说会道的孩子会被“逼”出几句。而还没有进入活动的孩子们,只是“听众”而已,更多的是被“是不是”、“对不对”等隐含性问题所敷衍。

二、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的几点思考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失败后才走向成功,任何完美都是无数瑕疵改良后的杰作。我们的品德课也正是在不断进步、不断精彩的过程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些需要思索和改良的现象,让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打磨,不断改良,进一步改进品德课堂教学,提高课堂德育成效。那么,我们该从何处着手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选取合适主题,促进主体参与。

活动主题的确定,虽然有课标、教材的指引,但在具体确定某一活动主题时,我们还需做到“合”。

案例一:在学习《 当冲突发生后》(《品德与社会》 第三册第1 单元第3 课)一课中,我开展了如下教学活动:

①小调查活动。课前组织“在生活中,同学之间遇到过冲突吗?遇到哪些冲突?”的小调查活动。

②小品表演活动。学生表演同学之间发生冲突的事件,再现学生生活情景,在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他们为什么发生冲突,结果怎样?你怎么看待这件事?假如是你会怎样处理?” ③寻宝摘星活动。开展“寻宝摘星”找榜样活动,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哪些同学的人缘特别好?议一议他们与人交往、相处有什么优点?

在《 当冲突发生后》 的教学中,从课前组织的小调查活动中了解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己经积累了一些有关解决生活中冲突的社会生活经验。教学时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来建构活动,采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通过小品表演活动,引发学生思考、争议,引领学生面对冲突能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在调查、了解学生生活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寻宝摘星”找榜样活动,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生活中的鲜活的榜样,由于学生寻找的这些榜样来自同龄人,来自真实的现实生活,具有可信性、可亲性和可学性,因此活动中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内心体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促进道德的生成和发展,即在与人交往时,学会冷静处理遇到的问题,并能理解、善待别人,发生矛盾后,能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到宽容待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选择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有利于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发现,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品德,提高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所以,活动主题要合学生,即符合学生的口味。这一点,我们平时注意得较多。孩子们喜欢的、乐意的活动,常成为我们的首选。当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时候,教师是德育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抽象教材的具体化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具体性的抽象化上。一个合格的老师于是应该具沟通、统一学生和教材的素质,他犹如一条渡船,即将此岸之学生过渡向彼岸之教材,也将彼岸之教材渡向此岸之学生,使学生和教材双方都能从对方那里获得意义和生机。所以,活动主题要“合”教师。我们选择主题时,应先分析一下自己的性格特征,个人喜好,然后再去确定活动主题,能为活动的成功起到必要的铺垫作用。如果你是位温文尔雅的人,善于循循善诱,那你不妨试试选择教育性强、谈话类主题,如《他们需要关爱》、《我们和诚信在一起》;如果你活泼开朗,你可选择活动性更强的游戏、比赛类主题。

因此,我们的主题首要还是“合时”、“合地”,因时因地制宜,总之,活动主题要“合”,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事半功倍。

2.组织有效活动,提升主体感悟。

活动是品德课的最主要形式。在品德课中增加活动成份,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活动因素,化教育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加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体验道德情感、解决道德问题、培养道德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品德课学习过程的实质——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如果同样一个活动,可以通过听、看、做、写各种形式,那就要看哪一个最有效。案例一:教学《 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时,教师安排了以下教学的板块: ①活动板块之一:重温父母教侮,念父母养育之恩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几位爸爸妈妈,想知道是谁吗? 生:用热烈的掌握欢迎家长。

三位学生家长分别介绍操持家务、关怀子女的不同的生活故事。(有的家长展示有关记录孩子成长的照片、实物,有的家长还播放了有关录像。)师:听了爸爸、妈妈的介绍,看了照片、实物、录像,同学们有什么话想对爸爸妈妈说吗? 生:述说各自的心里话。

②活动板块之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听一听:歌曲《 世上只有妈妈好》,说一说: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

演一演:师生、家长共同创设“爸爸很忙”、“妈妈累了”、“爸爸妈妈回家了”等生活情境,这时我能做什么?

教学《谢谢你们,我的父母》,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让家长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述说,通过录像等现代教育手段将父母关爱我们的真实的生活片段引入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同学们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活动中人人都争着要说自己的父母,课堂学习情绪高涨,学生们述说的事例真实动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更体现在“我能为爸爸妈妈做什么”的情境表演中。

如让孩子们体会一分钟到底有多长,与其让孩子们听音乐、看书,不如让孩子们写几个字、跳一分钟绳,那样,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如要孩子体会农民的辛苦,就让孩子弯腰做一分钟的割稻动作,然后谈感受,再讲讲农民整日忙碌。相信这样,比让孩子们看几幅农民辛勤劳动的图片更有实效,更有说服力。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识全来源于活动。活动是学生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在活动中认知,在活动中感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道德素养。当然我们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重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不同类型活动的整合;重视活动形式的有机结合和活动功能的优势互补。这样,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定会充满激情,迸发生命的活力。

3.增减有效资源,生成精巧课堂。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必须不断做出选择的社会,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我们迎来了一个关系、利益、价值观多元的时代。过去那样由权威人士机构以简单的正误裁决便决定取舍、达成共识的价值理想想来不可能。当面前出现了众多资源之后,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脚踏几条船”,对每条材料都宠爱有加。要“狠”下心,对它们进行筛选、取舍,这样,课堂才会更紧凑,更精美。

案例一:我在教学《诚信是金》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听故事《许衡不吃无主之梨》来明白诚实做人的道理。接着,反馈搜集到的古今中外、身边的事例体会诚信的重要性。紧接着,我出示有关“安徽毒奶粉”事件的资料,让学生讨论没有诚信的危害性。

原本,“毒奶粉”事件的引入应该能激发学生对诚信的讨论,但是课堂效果却没有很明显。“阜阳奶粉事件”,对全国人民的震撼是巨大的,它正是“诚信无价”这一主题很好的反面教材。为什么用在这儿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思考再三,认为,事件已过去几年,在人们记忆中渐渐淡去,现在的孩子们所知很少,甚至一无所知,所以这样好的素材我们只能狠心“割舍”。还有要善用教材资源,《家庭树》这一主题中,“家庭树”把孩子比作树叶,父母比作树枝,爷爷奶奶比作树根(自下往上),而“家庭关系图”却让关系自上往下,这不仅没有与前面的“家庭树”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思维刚好全都相反,这时我们要耐心“修改”,把“家庭关系图”也画入一棵树中,并且把关系也修改成自下往上。这样,孩子们对它就不会再陌生了。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尤其是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精巧的 课堂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之上,所以对资源的增减、整合关乎课堂的成败。

4.灵活组织活动,关注主体需求。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应该是学生自主活动而不是按已经安排好的严格要求去做的形式化的行为操练和机械改变。用卢梭的话说,让儿童“始终是按照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尊重不同年龄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并根据这种兴趣和需要这排活动,把活动内容同儿童整个有意识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充分享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一:在教学《集体力量大》一课后,可安排如下教学拓展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程序 主题内容分工准备 热身游戏:二人三足。

玩法:将小组组员随机编成两人一组,用布条绑住两只脚,从起点到终点,最快一队为胜。教师布条

小组活动游戏:搭板过河 ①以小组活动为单位进行活动;

②各组参加者一起借助木条,从起点到终点,路途要经过4个圆墩,全组在10分钟内完成任务;

③整个游戏过程参加者的身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均不能着地,如有违规,全组需返回起点再重试。每组4个圆墩,2根布条

分享小组分享,填写“活动评价表”。教师

在《集体力量大》的教学拓展活动中,我把教学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将课堂的学习与兴趣的发展联系起来,学习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将书本中感悟到的深刻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模式。

无论主题如何贴切,材料如何精美,课堂才是我们成败的关键。课堂是学生的,而学生是一个个鲜活因子,随时都会有变数,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所以,我们运用材料,组织活动一定要“活”,如,同样是《家庭树》这一活动。在生活常识较丰富的一个班,孩子们能很快说出“爸爸的弟弟,妈妈的姐妹”等称呼,活动很精彩,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带着同样的活动来到另一个班时,孩子们连“爸爸的爸爸”叫什么样都出现歧义,对于其他称呼就只是一味地“引导”,结果,孩子们乱猜,活动也就拖沓,活动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同样的素材和模式,对于不同的孩子会发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我们一定要会“察言观色”,会“灵活运用”。

叶澜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品德课为什么会如此迷住孩子?正是它课堂中的无穷魅力。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现实课堂中的那些斑斑点点,那种种不尽人意。不断去寻找课堂问题的根源,研究改良对策,使品德课堂“活”而有序,“动”而有效,真正提高德育实效性。参考文献:

【1】《小学教育实践导引》惠中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3】《以学定教——道德教育的另一种思路》刘次林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4】《道德学习与道德教育》戚万学 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改良土壤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篇6

一、任务2整体介绍

1.任务2在本项目中的地位。

土壤改良是针对土壤的不良质地和结构,采取相应的物理、生物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以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过程。该项目中的土壤改良主要是围绕两方面来进行的:一方面是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另一方面是提高土壤的肥力。改良土壤的酸碱性,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土壤溶液自身的酸碱性,了解土壤的酸碱性和植物生长的关系,这是任务1涉及的具体内容。理解溶液的酸碱性怎样才可以发生变化,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土壤酸碱性的改变,这是任务2涉及的具体内容。任务3讨论的是提高土壤的肥力,必须要理解盐的性质及其转化关系,同时还要关注施肥和土壤酸碱性之间的关系。任务2在本项目中的地位见图1。

2.任务2开展的具体活动。

该任务设置了三个活动。要改良土壤的酸碱性,首先要进入实验室,探究酸和碱的反应会不会导致溶液酸碱性的变化,氧化物与酸、碱之间的反应会不会导致溶液酸碱性的变化,这就是该任务下的活动1。活动2从活动1的实验室中溶液酸碱性的变化,发展到实验室中模拟改良土壤样品的酸碱性,再发展到农业上改良土壤酸碱性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是按照“从实验室探究到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顺序,层层递进,线索清晰。活动2最后安排的是自主学习“酸碱的其他应用”,旨在完善对酸碱用途的探讨。(见图2)

3.任务2的教学目标。

自身的目标:土壤酸碱性调整;能够根据所种植植物适应的土壤的pH范围选择合理的措施调整土壤的酸堿性;酸碱的性质与转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酸和碱发生反应,可以使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使学生理解某些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某些非金属氧化物与碱的反应也可以使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反应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学会在生产、生活中合理使用酸、碱的溶液;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工、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二、任务2核心活动的教学设计

三、任务2的活动1教学实录

四、教学效果评价

1.教师在教学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给学生提供了实验所需的仪器与实验药品,这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和保障。

2.本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酸加到碱里或者碱加到酸里是否会减弱酸性或碱性——进行实验探究。

3.活动实施中,若学生程度稍差,教师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为学生搭建平台,即让学生复习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学生后续应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检验打下基础。

4.酸和碱的反应导致溶液酸碱性变化的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优先总结了减弱溶液酸性或碱性的方法,得出了中和反应的概念。接下来,由复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思考活动引出了氧化物与酸、碱之间的反应导致溶液酸碱性的变化的探究活动。本探究活动的功能是多样化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关注。

语文教学的优化改良 篇7

随着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程建设规模不断增大, 对地基土要求日趋严格。湿陷性黄土广泛分布于该地区, 其遇水后塌陷、力学性能大幅降低的性质严重影响工程安全。国内很多学者研究发现, 在湿陷性黄土重塑土中掺入一定量的石灰和粉煤灰, 形成的改良土 (灰土、二灰土) 则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能[1~7];渗透系数也大幅减小[8]。但石灰和粉煤灰改良湿陷性黄土力学性能的同时也加大了改良土的脆性行为, 使其在破坏时强度迅速减小, 裂缝发育较快, 严重影响工程安全稳定性。

聚丙烯纤维 (后文简称碳纤维) 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加固材料, 具有抗拉强度高、高延性、轻质等优点, 已成功应用于岩土工程的多个领域。蔡奕、唐朝生等[9]发现纤维掺入石灰土中能够提高石灰土的强度, 增强石灰土的塑性, 使其破坏形式从脆性破坏转变为塑性破坏;唐朝生[10]发现碳纤维能有效改良软土的不良力学性能。但是, 碳纤维对重塑黄土的改良效果研究却甚少。

本文针对黄土改良土的脆性破坏形式, 首先, 在素土、灰土和二灰土中掺入适量的碳纤维, 制备18组试样,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和研究了不同龄期下碳纤维的掺入对素土、灰土和二灰土的抗压、抗剪性能的影响;然后, 通过电镜扫描, 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力学性能的变化机理;最后, 综合宏观土体破坏形态, 总结出碳纤维改良黄土在增加改良黄土结构强度和预防土体开裂方面的积极作用。

1 试验方案

1.1 试验材料

试验黄土取自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 (简称和平黄土, 代号HS) , 其基本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将黄土低温烘干过5mm筛后, 与石灰按照7∶3的体积比均匀混合, 形成37灰土 (代号HH) 。同理, 以7∶2∶1的体积比将黄土与石灰、粉煤灰均匀混合形成127二灰土 (代号HE) 。通过轻型击实试验得出HS、HH和HE三种混合土的最优含水量及最大干密度, 见表2所示。碳纤维基本性能见表3。

HS、HH、HE三种试验土中按0.25%的质量比随机均匀掺入碳纤维, 对应形成三种碳纤维混合土 (代号分别为HST、HHT、HET) 。六组试样按各自最优含水量, 用喷雾法将蒸馏水喷入样品均匀湿化, 而后将土样用塑料袋封装置于保湿器中密封润湿养护48h备用。按照《土样试验方法标准》 (GB/T 50123-1999) 中标准击实试验方法[11], 采用JDS-2型电动标准轻型击实仪进行击实, 形成的重塑土试样在室内自然养护, 养护龄期分别为7d、28d和90d。

1.2 试验方案

(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试验采用长春实验机研究所研制的CSS-WAW300DL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试验采用应力控制法。试样直径40mm、高度100mm。加压过程采用位移控制, 速率:1.5 mm/min。

(2) 直剪试验

试验采用应变控制式直剪仪, 进行剪切速率为0.8mm/min的快剪试验。

(3) 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 (SEM)

采用日立SU-1500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土体内部结构, 尤其是土体和碳纤维的接触界面进行图像信息采集。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2.1.1 不同添加材料对试样抗压强度的影响

图1为HS、HST、HH、HHT、HE、HET六种土样养护28d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曲线, 由图1可以看出: (1) 石灰的掺入对土体弹性模量的改变不大, 由于初始干密度的不同, 在土体强度方面也未得到良好的改善效果; (2) 粉煤灰的掺入使得土体强度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 但同时弹性模量增大, 增加了土体的脆性; (3) 碳纤维的加入, 其框架结构优势得以发挥, 在保持弹性模量基本不变的基础上, 大幅度提高了土体的强度, 宏观表现为土体裂缝走向的改变, 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鼓胀现象 (见图2、图3) , 在土体屈服后, 碳纤维的延展性作用仍得以较长时间的延续。

2.1.2 养护龄期对含碳纤维试样抗压强度的影响

由三组龄期的HE和HET土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曲线对比图 (图4) 可以看出: (1) 即使在不同的龄期下, 碳纤维的掺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体的抗压强度, 强度增幅分别为61.8%、28.4%、12.9%, 随着龄期的增长, 强度增幅逐渐下降; (2) 掺入粉煤灰和石灰土体的二灰土的抗压强度与养护龄期时长成正比, 与土体的弹性模量成反比, 即这两种材料的加入所引起的土体脆性不会因为龄期的增长而消散, 反而有所增大; (3) 碳纤维的掺入在养护龄期较短的情况下, 其框架结构优势得到较大的发挥, 使得土体的破坏过程表现出较长时间的延展性特征。但随着龄期的增大, 土体抗压强度的增大还是伴随着较大的脆性, 即应力—应变曲线向应力轴靠近, 这种变化应该与碳纤维的掺入量相关。

2.2 剪切试验结果及分析

2.2.1 添加不同材料试样的剪切破坏特征

黄土是一种极具典型代表性的结构性土, 低饱和度的黄土表现为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9,10]。由图5、图6分析可知: (1) 掺入不同材料的试样的剪应力—剪应变关系都呈现出脆性破坏特征, 即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在达到峰值强度后, 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 强度直线下降; (2) 在相同的养护龄期下, 石灰和粉煤灰的掺入在增加了强度的同时, 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体的脆性; (3) 碳纤维的掺入在较低轴向压力下 (100k Pa) , 对土体的脆性破坏特性改善效果不明显, 但随着压力的增大 (300k Pa) , 在达到应力峰值前, 试样经历了一段缓慢的强度增长过程, 这是随机分布的碳纤维的延展性较好地阻止了剪切面的快速贯通所致。

2.2.2 不同添加材料及养护龄期试样的剪切强度

对不同添加材料、不同养护龄期试样剪切试验所得的各强度参数见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1) 当重塑黄土中掺入石灰和粉煤灰后, 随着土体内部火山灰反应和水化反应的不断深入, 反应生成的胶结物质增多, 极大地增强了土体内部颗粒间的胶结作用力, 所以, 土体内聚力c得到明显提升; (2) 在HS、HH和HE中掺入碳纤维, 内聚力c均有提升, 相比HS, 在级配更好、胶结物质更多的HH和HE中加入碳纤维, 内聚力c提高幅度更大; (3) HS、HH和HE的土体内摩擦角随着龄期的增大而增大, 加入碳纤维后, 随机分布的碳纤维类似于混凝土中的钢筋, 结合土体中的胶结物, 提高了抗滑阻力, 使得内摩擦角有显著增加, 增速随养护龄期基本呈现先大后小的趋势。

分析土体抗压试验和剪切试验结果, 发现试样的剪切破坏特征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破坏结果十分吻合, 证实了石灰和粉煤灰的加入对土体强度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而碳纤维对土体抗压强度的提高程度较为明显, 在剪切强度上的贡献则较多的表现在了土体破坏后残余强度的提高, 即土体表现出的韧性, 此性质在抗压强度试验中也得以较好的体现。

2.3 SEM试验结果分析

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见图7~图10。

图7显示:HS土样粉土含量高, 胶结物含量低, 颗粒排列松散, 结构不紧凑, 孔隙空间较大, 颗粒间以点接触为主, 有效接触面积小;图8显示:HE土样中由于石灰和粉煤灰的加入, 发生火山灰反应和水化反应, 形成较多的水化硅酸钙 (Ca O·Si O2·n H2O) 、水化铝酸钙 (Ca O·Al2O3·n H2O) 、水化铁酸钙 (Ca O·Fe2O3·n H2O) 等一系列不溶于水的稳定性结晶生成物。水化产物作为胶结物填充于土体孔隙中并联结基质颗粒形成稳定团粒, 导致HE土样颗粒排列紧密, 结构紧凑, 孔隙空间小, 有效接触面积增加, 粒间接触方式以面接触为主。所以, HE、HH土样较HS土样, 抗压强度和抗剪强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图9、图10显示:纤维表面附着许多粘土矿物和胶结物, 使得碳纤维和土壤基质之间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随机离散分布的碳纤维作为空间三维网络通过胶结和摩擦作用联锁土壤颗粒和胶结凝块, 形成一个统一的相干框架结构, 进而限制颗粒相对移动, 优化改良黄土颗粒结构力学行为。对比图9和图10还发现, HET土样中由于火山灰反应和水化反应形成较多的胶结物附着于碳纤维之上, 有效接触面积增加, 碳纤维同基质颗粒以及胶结物的粘结、摩擦和联锁均优于HST。此外, 随着粉煤灰水化反应的不断深入, 碳纤维力学性能优化作用将进一步发挥。

由于界面力的存在, 碳纤维在土体结构中很难滑移, 且能承受较大拉伸应力, 在正应力荷载作用下, 碳纤维的“联锁效应”能有效地阻止张裂缝的进一步发展, 使得土体具有一定韧性行为, 如图11和图12所示。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 碳纤维抗滑阻力强烈依赖于纤维表面粗糙度[12~14]。随着碳纤维掺入后经过压实和硬粒子对碳纤维表面的磨损, 导致碳纤维外形及表面发生变化, 甚至删除部分的表层, 碳纤维表面形成裂沟和凹槽, 进而改良了接触界面条件, 与土壤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联锁结构。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不同添加材料和不同养护龄期的试样进行抗压与抗剪强度测试, 结合土样的微结构, 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分析探讨了黄土改良土的强度变化机理, 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 灰土和二灰土相对于素土, 其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明显提高。在土体中随机掺入一定量的碳纤维, 能够进一步优化改良黄土的力学性能, 主要表现在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和土体破坏后残余强度的提高上。

(2) 由于石灰和粉煤灰的掺入, 导致改良黄土的脆性行为增强。而碳纤维的掺入, 增加了土体轴向压力峰值对应的位移, 同时降低了强度损失速度, 从而弱化了灰土和二灰土的脆性行为。随机离散分布的碳纤维作为空间三维网络, 通过胶结和摩擦作用联锁土壤颗粒和胶结凝块, 形成一个统一的相干框架结构, 由此发挥的“联锁效应”能有效地阻止张力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土体变形, 使得土体具有一定的韧性行为。

(3) 在以上碳纤维优化二灰土力学性能的过程中, 界面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灰土和二灰土中水化反应和火山灰反应形成的胶结物以及带来的颗粒间有效面积的增加, 都极大地促进了碳纤维作用的发挥。

摘要:为了研究聚丙烯纤维改良黄土的效果和机理以及改善灰土和二灰土的脆性破坏形式, 在黄土、灰土和二灰土中随机掺入长度为10mm的聚丙烯纤维, 试验中聚丙烯纤维的质量百分比为0.25%, 分别养护7d、28d、90d后, 进行无侧限抗压试验和直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增强了基质土的抗压、抗剪等力学性能, 提高了应力峰值应变和残余强度, 减小了破坏后的应力衰减速度, 抑制了破坏裂缝的贯通发育。电子显微镜扫描 (SEM) 结果显示, 随机离散分布的聚丙烯纤维作为空间三维网络, 通过胶结和摩擦作用联锁土壤颗粒和胶结凝块, 形成一个统一的相干框架结构, 提高了改良黄土的结构强度。

语文教学的优化改良 篇8

1.1 电厂机组情况分析

某电厂四期锅炉的系统设计及性能设计由东方锅炉 (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DBC) /东方日立锅炉有限公司 (BHDB) 与日本巴布科克-日立公司 (BHK) 共同完成, 性能保证由日本巴布科克-日立公司 (BHK) 独立完成。

工程装设两台1 000 MW燃煤汽轮发电机组, 锅炉为高效超临界参数变压直流炉、一次再热、平衡通风、运转层以上露天布置、固态排渣、全钢构架、全悬吊结构Π型锅炉。设计煤种及校核煤种为兖矿煤和济北煤矿的混煤。

锅炉出口蒸汽参数为26.25 MPa (a) /603℃, 对应汽机的入口参数为25.0 MPa (a) /600℃。

汽机额定功率 (TRL) 1 000 MW, 对应汽机VWO工况的锅炉的最大连续蒸发量 (B-MCR) 为3 033 t/h。机组烟风系统按平衡通风设计。

1.2 空预器参数

空预器采用容克式三分仓, 分成一次风、二次风和烟气系统三个部分。空预器出口的热一次风和调温风一次风均设有母管。为防止环境温度较低时空预热器冷端腐蚀, 进入空预热器的二次风在风机的进口设有暖风器。

空预器型号VI-34.5-2 600, 转子直径17 286 mm, 蓄热元件高度自上而下分别为1 150 mm、1 150 mm和300 mm。空预器重量约2 321 t, 其中转动重量约占总重的76%。转子采用模数仓格结构, 每个仓格为20°, 为布置双密封结构, 每个仓格又分隔为二, 全部蓄热元件分装在18个模数仓格内, 每个模数仓格利用一个定位销和一个固定销与中心筒相连接。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空气预热器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

1.3 国内研究现状

杨鑫等[1]对1 000 MW锅炉机组的空气预热器因设备缺陷导致经常出现问题的情况进行了故障检测及解析, 针对故障的原因及可操作性提出了改良措施, 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在机组运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一列举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宋凯等[2]对600MW锅炉机组中空气预热器漏风原因进行了分析验证, 并提出了柔性密封代替刚性密封的改造方案, 显著降低了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邬东立等[3]对600 MW SCR脱硝机组空气预热器的堵塞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通过改进SCR系统、调节锅炉低负荷时燃烧、吹灰冲洗空气预热器等方式改良空气预热器的堵塞状况。王晶晶等[4]对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漏风情况与热风、排烟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漏风位置与热风温度的影响规律。杨菁[5]围绕350 MW机组回转式空气预热器进行了降低漏风率的密封改造, 提出了降低漏风率的基本措施, 并对电厂机组进行了改造的可行性分析, 提出了改良建议。国内的诸多学者针对锅炉机组空气预热器的漏风率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对于1 000 MW锅炉机组的空气预热器改良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比较少, 本文针对某电厂1 000 MW机组空预器为保证漏风率、避免脱硝装置投产后发生的堵塞情况, 对驱动装置、蓄热元件、密封装置进行全面升级改造, 并对改造后的空预器运行情况进行描述, 为1 000 MW机组的空预器改造提供参考。

2 空预器的改造

2.1 改造目的

在现有空预器转子空间内对空预器进行改造, 在不降低锅炉经济性的基础上, 避免空预器在脱硝装置投运后发生堵塞而影响机组的长周期安全运行。

根据空预器目前设备状况, 改造方案要求保持空预器转子大小、利用原转子仓格, 更换高温段、中温段和低温段换热元件;为保证排烟温度, 可适当增加换热面积。新型蓄热元件的设计、安装不能降低或者影响原设备设计出力和安全稳定性, 以及其他设备和整体系统的经济性能和出力。

2.2 主要改造措施

2.2.1 空预器驱动装置整体换型

驱动装置为三轴输入, 驱动装置配备主、副驱动电机和气动马达盘车装置, 取消换向器。空预器驱动装置的主驱动电机和副驱动电机均采用变频拖动, 两个变频器分别采用不同的供电电源。当主或副驱动电机通电工作时, 气动马达停止工作;主、副电机实行联锁保护。当主驱动电机失去驱动电源或电机失效时, 副驱动电机能自动启动。主、副驱动同时故障时自动启动气动马达运行。

2.2.2 空预器蓄热元件改造

更换全部蓄热元件, 冷端蓄热元件采用表面镀搪瓷元件, 新元件安装前对空预器冷端仓格板进行改造。

2.2.3 空预器密封改造

拆除原径向、轴向、旁路密封片, 热、冷端径向密封加装柔性接触式密封机构, 更换全部轴向和旁路密封片, 重新调整各部密封间隙, 对热端扇形板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

2.3 改造技术要求

在锅炉及SCR脱硝装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 空预器不发生堵塞, 并且各项参数达到性能保证值。空预器改造后漏风率不大于5%, 在燃用现有煤质, 机组ECR工况下, 空预器入口烟温在设计值 (373℃) 时, 空预器出口烟温应达到121.2℃ (修正后) 。空预器出口一次风温应达到原设计值336.2℃, 空预器出口二次风温应达到原设计值342.9℃。

在ECR工况下, 空预器出口一次风压降原设计值为0.25 k Pa, 空预器出口二次风压降原设计值为0.93 k Pa, 空预器烟气侧压降原设计值为1.13 k Pa, 改造后空气预热器各压降与设计值相比上升不超过10%。

改造后空预器应能适应一定范围内煤质变化以及一定范围内SCR脱硝装置的工况变化。

换热元件设计应充分考虑磨损、腐蚀和负荷变化的因素, 制造的蓄热元件使用寿命不低于70 000 h。

低温段换热元件优先选用防堵性能较好、便于清洁的波形, 以确保空预器的防堵性能, 保证长周期安全运行。

低温段换热元件采用脱碳钢基材镀搪瓷工艺。基材采用零碳钢, 厚度不小于0.75 mm, 钢板含碳量≤0.004%;镀搪瓷须采用静电喷涂工艺, 搪瓷粉厚度一次成型, 不得采用浸镀工艺;须采用进口搪瓷釉粉, 供货方提供进口设备证明材料;搪瓷层单面厚度不小于0.15 mm。镀搪瓷的耐酸腐蚀、密着强度、孔隙率、边缘覆盖率和搪瓷层厚度的均匀性等质量标准需执行BS EN14866:2005, 能耐受设计压力下 (进汽阀后压力1.2~1.5 MPa) 过热蒸汽吹灰和一定压力 (20 MPa) 的高压水冲洗, 在设计寿命内不出现搪瓷层的脱落、损坏或波形板, 实现长期、安全、可靠运行。蓄热元件波形板均匀、紧密无松散, 蓄热元件内部不能填塞波形板碎片。

换热元件包与转子仓格的间隙不大于6 mm;打包框架设计合理, 稳固可靠, 便于检修、吊装和更换;蓄热元件压紧力选择合理, 建议控制压紧力在0.05~0.08 MPa之间, 不得过紧, 也不得出现波形板松散摇晃的情况, 确保蓄热元件投运后的使用寿命。

空预器蓄热元件改造后, 空预器主电机电流增大不超过2 A。

2.4 重点改造手法

2.4.1 空预器驱动装置改造

(1) 检查确认转子主轴的垂直度≤0.5 mm/1 000 mm。空预器上轴承外壳法兰水平度≤1.0 mm/1 000 mm。下轴承座水平度 (在上端直径方向测量) ≤0.5 mm/1 000 mm, 下轴承支撑底座垂直度≤0.5 mm/1 000 mm。

(2) 驱动装置水平度调整至不超过0.5 mm/1 000 mm, 驱动装置输出轴端部距离围带扁钢最小间隙满足大牙轮安装后与围带扁钢最小间隙要求。

(3) 依据大牙轮尺寸及大牙轮与围带啮合间隙要求, 计算驱动装置输出轴中心距离围带销距离, 用于驱动装置在机架上的水平定位。驱动装置电机找正, 圆距、面距误差≤0.05 mm。

2.4.2 蓄热元件改造

拆除原热端和中间层蓄热元件, 改造仓格后进行蓄热元件安装。蓄热元件安装过程中应随时做好防护, 防止上部杂物污染新蓄热元件。

2.4.3 空预器密封改造

原密封装置拆除后对转子T型钢进行检查保证径向跳动偏差≤±1.5 mm。安装压板和密封片时, 注意压板的接口和密封片的接口应错开, 必要时对端部进行修整以确保良好的密封效果。

为保证柔性密封组件转动灵活, 相互之间不影响, 密封组件之间保证间隙1~2 mm, 滑块高低误差≤2 mm。如图2所示。

热端径向接触式密封安装及间隙如图3所示。

冷端径向接触式密封安装及间隙如图4所示。

冷、热端旁路密封间隙要求, 冷端: (N±1) mm;热端: (M±1) mm。示意图如图5所示。

2.4.4 其他为保证漏风率的措施

(1) 在装轴向密封片的同时检查转子外壳是否有孔洞, 如有及时处理。

(2) 检查烟道各处是否漏风, 如有漏风的孔洞及裂纹等进行补焊。

(3) 检查空预器外壳壳体如有漏风的孔洞及裂纹等进行补焊。

(4) 空预器烟侧进出口人孔门检查处理, 消除漏风。

(5) 打开热端中心筒气室压盖, 检查密封磨损情况, 损坏时予以更换。

2.5 改造结论

改造完成后, 经过对空预器振动、温度和电流值跟踪, 一切数据均在要求范围之内。预热器驱动装置的主驱动电机和副驱动电机均采用变频拖动, 两个变频器分别采用不同的供电电源。当主或副驱动电机通电工作时, 气动马达停止工作;主、副电机实行联锁保护。当主驱动电机失去驱动电源或电机失效时, 副驱动电机能自动启动。主、副驱动同时故障时自动启动气动马达运行。

3 总结

本文所涉及机组是国内首批百万机组, 自2013年以来, 空预器驱动装置缺陷频发, 针对此问题, 对空预器驱动装置进行了整体改造。

通过本次改造, 驱动装置问题有了明显改善, 新型蓄热元件的的改造保证了设备的设计出力和安全稳定性以及其他设备和整体系统的经济性能和出力。柔性密封改造后, 能够保证空预器的漏风率在5%以内, 有效解决了空预器改造后存在漏风的隐患, 为今后大容量机组的改造开创了先例。

参考文献

[1]杨鑫, 方伟, 杨允国.1 000 MW机组空气预热器故障诊断及处理[J].科技传播, 2014, 113 (8) :175-176.

[2]宋凯, 杨允国.600 MW机组空预器漏风率的分析与改造[J].科技传播, 2014, 119 (15) :179-180.

[3]邬东立, 王洁, 张国鑫, 等.660 MW SCR脱硝机组空预器堵塞原因分析及对策[J].浙江电力, 2014 (3) :46-51.

[4]王晶晶, 赵振宁, 姚万业, 等.回转式空预器漏风分布对热风及排烟温度影响的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 2012 (8) :43-46.

抓住重点环节,改良诗歌教学 篇9

关键词:诗歌;教学;改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4-110-2

一、以诵读为突破口

诗歌教学离不开诵读,它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是加深文本理解的必经途径,也是培养表达能力的必要手段。所以,在诗歌教学时,以诵读为突破口既由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也是教学实际的需要。但应当注意的是,诵读不是机械的读,也不是无目的的读,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它是不断反复的读,它是注重技巧的读,它是融入读者理解的读。从这一点上来说,诗歌并不适合大范围的齐读和目的不明确的诵读,而应该更多地采用学生的揣摩读、体悟读,和教师、学生的示范读、比较读。朱熹曾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确实是经验之谈。

特级教师刘祥的两节诗歌教学公开课《将近酒》和《春江花月夜》,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刘老师的诵读顺序与一般教学不一样,他在课堂中设计了五至六次的诵读,每次诵读的目的不一样,第一次是初步感知,第二次是发现问题,第三次是学习比较,第四次是深入文本,第五次是示范引领。

这两节课一开始,刘老师都是要求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去诵读,大声读或默读,这一遍的诵读,没有任何具体的任务,就是用心去感知诗歌,这是让学生自行去走进文本。然后就有了第二遍诵读,开始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这个感受可能不到位,甚至不正确。不要害怕,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差别,自然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在这之后,刘老师设计了第三遍诵读,这是班级推选的朗诵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和老师的范读相比,这位学生的读既让学生容易亲近,同时也能有一定的示范性。每每此时,刘老师都会问:“你们最希望听到由谁来演绎这首诗歌?”这位同学的演绎之后,就会有很多的生成,一是问这位同学为什么会这样处理,二是问学生有哪些地方和自己理解的不一样,三是一起研究有没有更好的诵读方式。这时候要想读得更好,就需要更深入的去理解文本。所以这个环节的诵读是通过对诵读中发现的问题的研讨,进一步亲近文本。学生理解中出现争议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感受深刻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学的重点。等到老师最后的范读,其实学生已经完成了对文本由疏远到亲近的转变,对诗歌的理解也由浅入深。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毫无违和感。

刘祥老师说:“老师总喜欢在新课开始时就进行范读,或是播放录音。这固然可以在开始时就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但也因此而无法检测学生的朗读水平,更无法借助对诵读的研究推敲而吃透文本,达到走进作者走进情感世界的目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诗歌教学的突破口,选择最适合的诵读方法和顺序,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自己去领悟诗歌,从而获得对诗歌的自我体验和理解。

二、以情感为牛鼻子

诗歌鉴赏教学最忌讳忽略诗歌个体的差异而程式化,但这也不表示诗歌教学就没有重点。歌以咏志,情感就是把握一首诗歌的牛鼻子。在实际阅读中,我们对一首诗歌的理解,常常并不是从第一句开始的,而是从诗歌主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开始的。我们首先想弄明白这首诗歌要表达的是离愁别绪还是故国哀思,是将军情怀还是思妇心境,是豪放洒脱还是缠绵悱恻,等等。然后我们再通过阅读诗歌去体会诗人是如何表达出自己的这种情感的,进而发现诗歌的妙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我们就能够明白诗人为什么会选择那些意象或典故,我们就可以从能不能准确表达思想情感的角度去研究字词的运用是否恰当。

在这里,我想举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沁园春·长沙》为例。

一般的《沁园春·长沙》教学先从上片的景物描写教起,由景及情,在认真分析景物的基础上,再去理解作者的情感。李老师却没有,他先通过对诵读的指导(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万”字应该读得高亢一些,以表现山之多;“层”字也应该重读,表现出层层叠叠的味道。又如最后一句更要读得激昂而豪迈:“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然后从点评的一句“你们开始走进青年毛泽东的心灵了”转入到下一个流程,对毛泽东思想情感的理解,他是这样问的:“你們从毛泽东心灵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换句话说,你们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总体感受呢?大家也可以谈自己的发现——对某一句或某一字词的独到理解。当然,也可以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景物描写固然精彩,但景物描写是为情感表达服务的,我们是应该按部就班的先从景物描写去揣摩情感容易,还是先把握情感再分析景物描写手法更容易,结果不言而明。

当然,对于一些情感比较隐晦的诗歌,还是要注意对意象的分析。如李镇西老师在教学《再别康桥》时,别具匠心地问了一句,“当时徐志摩所见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写的这些?”让学生认识到意象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的,再进而通过分析重点意象的内涵,很轻松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三、以字词为着眼点

教学是由若干个细节组成的,而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又非常注重语言锻炼,这就要求诗歌教学中能够围绕若干字词的细节组织探讨。教学诗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对于诗歌并非一无所知,他们在赏析时常常能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不过,这种见解常常是肤浅的、空洞的,甚至有错误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利用一个个教学细节,让学生走入诗歌,力求让所有的教学问题都具有真正的教学价值。这就需要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彻底理解文本、准确把握情感的基础上反复思考,精心构设。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对课堂教学构成直接的影响。凡是不得不进行的环节,就必须在教学中舍得花费时间,把问题挖深挖透。而可有可无的内容,则必须毫不吝惜地删除。文本是教学的根本,但凡能够通过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可以抵达的思维深度,就无需借助其他内容的拓展而实现,所以这种教学细节也应该是围绕文本进行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的生成,引导学生去反复、深入、细致品味诗歌中的字词。“中国古代诗词博大精深,意蕴丰富,非细细品味、慢慢咀嚼不足以体会其妙处。”(顾乐波老师语)

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王君老师是行家里手。举两个例子来说,在赏析《望江南》时,当有学生说到:“我还是觉得《望江南》中的是女子愁,你看她‘独倚望江楼,一个人在那里等啊等啊,看了一帆又一帆,从早上直等到‘斜晖脉脉的傍晚,等了整整一天啊,可最后还是失望了,你难道能说她的愁不深重吗?”王君老师立刻提示学生注意核心词“倚”,提问:“你这个分析很到位。但‘倚字品得还不够,哪个同学帮帮她的忙。”其实这里的“独”字直接表露出的孤独之情、“望”字所包含的期盼之情学生很容易体会,但这些都不足以体现出学生自己所说的愁之深重。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愁”,但只看到思妇的“等”,这就是对“愁”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王君老师提醒学生注意炼字,让学生去揣摩“倚”的原因,当学生能够明白这是在表现一种心事沉重的时候,对思妇形象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这个“倚”字多重要,而王君老师抓的又是多好。

一首诗歌中,真正需要这样去揣摩的不过几个字。对一首诗歌的理解,有价值的常常就是那几个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浮于表面的原因也恰恰就在于忽视了那几个字。而我们在教学时就是要教会学生关注这样的字。

上一篇:加快施工进度下一篇:放射性药物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