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2024-06-13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精选十篇)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篇1

1.1 非法使用, 有害物质大量残存

1.1.1 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最近几年来, 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导致动物性食品内的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畜牧业呈现商业化与规模化发展态势, 饲料添加剂与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使用中应用非常广泛, 动物死亡率降低、生长周期变短, 推动了动物性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与动物性集约化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然而, 因为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导致动物体内存在大量的药物残留。人们在食用了超标动物食品后, 在人体内大量蓄积, 能产生畸形、过敏、癌症等不良后果, 甚至会危及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我国已经制定了有关兽药和药物添加剂方面的标准, 对相关残留设置了最大限量, 然而, 其没有实现有效、全方位的落实。有些饲养者、生产企业以及经营者, 为了能牟取最大利润, 无视国家法律, 非法使用兽药与违禁药品, 大大加大食用动物性食品致病的概率。

1.1.2 重金属及生物性有害物质大量残存

重金属有害物质在动物体内大量残存, 也对我国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产生了负面影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如汞、砷等多达400多种, 这些有毒的重金属物质通过人食用超标的动物性食品而中毒。并且在动物性食品的运输、生产以及包装的整个过程中, 还会受到污染或者是使用病禽、病畜来制作食品, 会在这些食品内存在大量的霉菌、细菌等, 极易导致出现食物中毒情况。

1.2 法律法规不严谨, 标准制定不科学

我国制定的一些法律法规有着明显的部门色彩, 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不一致, 进而出现了一些法律很难得到全面贯彻执行。在进行动物养殖、动物产品加工以及销售等方面, 各项标准有的先进, 而有的则比较落后, 相互之间差别比较大, 在进行标准的协调方面, 难度相对较大, 所以, 标准制定与执行方面存在很大难度。

1.3 管理上比较混乱

相关管理部门之间存在不协调的情况, 并且即便是同一个部门在不同地区或者是上下级之间也存在不协调的情况。为了确保本单位、本地区经济方面的利益, 往往疏于管理, 在管理方面不负责任的情况是实际存在的。此外, 法治与人治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 尤其是在涉及到有关动物食品安全问题方面, 权大于法的情况也是实际存在的。

2 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并注意加大对兽药、重金属残留监控力度

对当前的兽医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采用立法的方式创建兽医官制度, 实现与国际有序对接。大力培养合格的兽医官并且做到与市场相符, 国家支持构建现代兽医服务系统, 并且明确兽医的资格认定与具体职责范围;创建完善的兽药、重金属药物残留与检测体系, 大力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为了真正实现兽药使用的科学化, 需要支持兽药生产企业研究并开发低毒、无害、无残留的绿色兽药。并做到在兽药使用对象、使用剂量以及保质期等进行明确的规定。杜绝使用违禁兽药与未获生产资质企业生产的兽药, 切实从源头控制好重金属的残留量。

2.2 完善立法, 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动物性食品法律存在的实际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的立法, 并形成涵盖生产、销售、流通以及消费等多个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系统。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构建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机构, 加强检测和执法工作, 打击违法行为。此外, 还需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际上, 动物性食品标准化工作能大大提升动物性食品质量技术基础, 是实现动物性产品外贸出口、规模化生产的重要保障。要制定既符合我国基本国情, 还与国际完全接轨的动物性产品安全标准, 要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做到质量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

2.3 建立联动性强的安全管理系统

强化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 强化动物性食品的监控, 是当地管理部门、食品生产者、食品供货商的共同责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因为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是多部门协调

要预防和消灭禽流感等传染病, 不仅是要做好全社会的公共卫生, 还需做好饲养家禽的防疫和防疫监督。因为禽流感是人和动物相互传染的病, 来势凶猛, 传染速度极快, 死亡率大, 每个养殖场都要按《动物防疫法》规定的进行无害化饲养, 规范防疫接种程序, 实行饲养防疫免疫档案管理, 控制传染病的传染途径, 保证养殖场无传染病发生。免疫档案的管理是细致而又繁琐的工作, 具体的内容是饲养经验

进行, 并未建立互相协调的机构, 出现效能低、分工不明确的情况。所以, 要建立动物性食品质量检测系统、饲料监测系统、动物防疫监督系统、兽药疫病检测系统与质量检测系统, 实现这几个系统之间的密切结合, 构建联动性强的安全管理系统, 确保动物性食品的安全。

总之, 做好动物性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 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需要政府、生产企业、动物性食品使用者等各方共同努力, 构建严密防控体系, 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 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的总结和记录, 需要认真的对待。

1入舍的时间

要记载的内容包括每批雏鸡入舍时间, (年、月、日) , 引进种鸡、青年鸡的生长日龄、产地、品种、初生重、毛色、数量等基本信息。

记录每个时期的饲料标准, 饲料来源, 吃得好, 长得好, 肉品香, 实行分段养殖法, 饲料价格, 添加剂的种类及添加的方法都要记录备查。

免疫接种是主动预防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养鸡、特别是育雏期, 要及早地选择适合当地的免疫程序, 按免疫程序各自生长期接种所需的免疫疫苗, 按标准方法进行接种防疫, 按高标准选用优质的厂家生产的疫苗。

从育雏参考程序是:1日龄开始接种马立克疫苗 (种鸡场操作) , 4日龄接种肾传疫苗, 7日龄接种新城疫传支H120二联疫苗, 10日龄接种法氏囊疫苗, 15日龄接种大肠杆菌疫苗, 21日龄接种禽流感疫苗, 28日龄接种鸡痘疫苗, 5周后再依次接种鸡痘和肾传支疫苗, 新城疫传支H52疫苗, 法氏囊、禽流感疫苗、传喉疫苗。2月龄时注射新城疫1系疫苗, 120日龄接种禽流感新城疫、减蛋综合症疫苗。

用药记录有三个好处, 一是方便计算成本;二是记录药物敏感度, 用药量、有没有抗药性;三是有没有药物残留, 留出休药期, 要记明兽药的出厂日期, 生产厂家, 包装规格, 含量, 使用方法, 投喂的日期和投喂的时间及投喂的效果。

发生疫病时要记录发病时间, 舍号、发病数量、发病率、发病特征、死亡数量、诊断方法, 用药情况, 用药过程, 用药反应, 用药来源, 用药量和用药时间, 临诊人员诊断结果, 病原体特性, 消灭措施及处理结果和

记录出栏的处理方法、正常出肥还是淘汰处理, 情况要记清, 在防控禽流感时期, 要慎重选择淘汰时间, 运输淘汰鸡的车辆走南运北, 常是传染的工具, 应做好消毒再进厂, 对所淘汰的鸡要进行哪些项目的检疫检验, 采了多少只检样, 检疫结果如何, 淘汰运送到哪些地点等相关的事项都要

要把预防消毒放在议事日程中, 用药记录起到选择什么样的药品方便, 对碱性消毒药, 中性消毒剂, 酚类消毒剂, 要轮换使用, 防止抗药性产生。

记录监督检查参加的人员、检查的时间、检查取样的种类, 检查项目的内容和检查的方法, 都要一一的记清楚, 防止争论时的备查。

总之, 经过监督检查可以提升养殖户规范养殖的自觉性, 提高畜牧兽医职能部门的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 畜牧业的岗位是艰苦的, 认真作业需要起早贪晚, 减少与家人团聚时间, 也就是敬业心情操的磨练, 培养敬岗敬业是每个在岗人的职责和职业道德, 做好饲养监督检查关系到餐桌文明的大事, 关系到控制传染病的大事。

摘要:畜牧业发展呈现商业化、规模化发展, 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 但是动物激素、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在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的不合理使用, 在动物性食品运输过程中的污染等诸多问题, 给动物性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成为动物性食品产业安全发展的关键。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篇2

http://www.foodmate.net/news/guonei/2007/03/63001.html 动物福利问题与动物性食品安全

发布日期:2007-03-23 来源:中国农贸网 浏览次数:559近几年来,世界食品安全卫生问题频频发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特别是动物性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尤为突出,对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我国2003年发生“食人鲳事件”以来,动物福利问题在我国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动物福利问题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

所谓动物福利就是使动物在无任何痛苦、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紧张压抑的安适、康乐状态下生活和生长发育,保证动物享有免受饥渴,免受环境不适,免受痛苦、伤害,免受惊吓和恐惧,能够表现绝大多数正常行为的自由。

动物福利问题不仅考验人类的道德与文明,影响动物的安适和康乐,而且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粗暴屠宰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按照动物福利标准的要求,屠宰食用动物必须采用人道的方法,动物要单个进入屠宰间,用高压电迅速击晕,然后再进行屠宰,以避免或减少动物的恐惧、痛苦与刺激。研究表明,在屠宰食用动物时,如果采用人道的方法使动物无恐惧、无痛苦的死亡会大大提高肉品的质量。从生理学角度讲,如果动物在屠宰过程中受到较大刺激,包括目睹其他动物被宰杀的过程,听到其它动物被宰杀时发出的惨叫声,就会使动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分泌出大量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出现免疫力下降、胃溃疡、疲惫、组织出血、坏死、突然死亡等症状,同时,产乳量下降、诱发产生PSE肉(即苍白、多汁、柔软的猪肉)和DFD肉(即黑色、坚硬的牛肉)。人食用了这样的肉品,则会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1.2 滥饲乱喂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动物福利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给动物提供符合营养需要的饲料,饲喂的饲料不能影响动物的健康。滥饲乱喂会使动物处于非正常生长状态,甚至是中毒状态。如滥饲高剂量铜、锌、铁、砷等制剂、抗生素和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添加剂,都会直接影响动物的健康和肉品的食用安全。人食用了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肉品容易发生中毒,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多有发生。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超标也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药物残留已经成为影响动物和动物产品安全和卫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限制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欧盟决定在2006年1月全面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作为促生长添加剂。1.3 私屠滥宰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私屠滥宰不仅不能采用人道的方法屠宰动物,屠宰方法粗暴落后,使动物处于恶性刺激状态,而且有些人利欲熏心,给被屠宰的动物大量注水,以增加重量。近几年来,这种严重危害动物福利的现象已经被中央电视台多次曝光。被注水的动物不仅处于极度的痛苦之中,而且注入污水废渣,对肉品造成直接的污染。给被屠宰畜禽注水对动物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与虐待,也影响了肉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1.4 长途运输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长途运输也可以给动物造成动物福利问题。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由于动物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和食物饮水供应,常常给动物造成痛苦、损伤或疾病。猪经过长途运输后到达一个新的环境里,会产生烦躁、惊恐等应激反应,引起体内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和毒素大量分泌,同时还会造成大量失水,屠宰后肉品的安全和卫生质量大幅度下降。1.5 不良环境影响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

饲养动物的环境一般指与动物关系极为密切的生活与生产空间以及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动物健康的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动物环境不符合动物福利的要求可能成为动物疫病发生与传播的诱因。在我国农村,许多农民都是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小规模饲养,基本上是圈舍民居相连,人畜共居一处,卫生条件差。有些饲养场毗邻交通要道、其他畜禽饲养场、畜禽交易市场、动物医院和屠宰场,这样的生产环境,极易造成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由于

饲养环境不良,防疫条件不好,引起包括禽流感在内的许多动物疫病都可以直接影响动物产品的卫生质量,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20世纪中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出现了蛋鸡笼养的饲养模式。母鸡被限制在狭小的空间内,不能自由活动。实行笼养后不久,人们便发现在这些母鸡中普遍发生了一种被称为“笼养产蛋鸡疲劳症”的疾病,患鸡表现消瘦,容易发生骨折,甚至死亡。所产的鸡蛋味道差,蛋清浑浊,蛋黄色泽不正,煮熟后蛋白有不规则纤维。瑞士于最近通过立法禁止蛋鸡笼养和出售或进口由笼养而生产出来的鸡蛋。欧盟规定,从2005年开始,市场上出售的鸡蛋必须在标签上注明是“自由放养母鸡所生”还是“笼养母鸡所生”。我国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动物福利意识和动物福利工作落后,特别是畜禽等食用养殖动物主要饲养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动物福利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不洁饮水

给畜禽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是畜禽动物福利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的人畜饮水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特别是在老少边穷干旱落后地区,人往往都得不到清洁卫生的饮水,畜禽就更加难以保证了。在畜禽饮用的水中常可检出致病的微生物、超标的有害金属元素。有人调查,在集约化的现代畜牧业生产中,由于畜禽饲养环境的水源遭到污染,约有70%的畜禽得不到清洁卫生的饮水。2.2 饲养拥挤

动物福利要求应当为畜禽提供足够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使畜禽能够自由的表现其正常行为。但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畜禽常常采用高密度饲养的方式,造成畜禽拥挤,活动不便,没有自由,不能表现其正常行为。特别是在笼养蛋鸡中表现尤为突出。笼养蛋鸡上架后直到产蛋周期结束,一直被关在狭小的鸡笼中,只能吃喝下蛋,不能自由活动。

2.3 长途运输

活畜禽长途运输是畜禽流通的一种主要方式。如吉林省的供港活牛从饲养场运到深圳口岸进入香港,汽车昼夜兼程要走5天5夜。一辆加长汽车装20头牛,这些牛一头挨一头并排站在汽车上,5d站立,不能活动,无法休息,蹄部浸泡在粪尿中,经常发生蹄底蹄冠腐烂发炎,牛被碰伤、挫伤现象时有发生。在运输途中牛不仅受尽颠簸之苦,而且有时饲喂饮水不及时,运到目的地时已精疲力竭,膘情大减。活猪长途运输在我国也比较普遍。猪往往被装在笼中,猪笼上下叠放,不仅拥挤,而且上层的猪粪尿直接排放到下层,掉在其他猪的身上。2.4 粗暴屠宰

我国动物屠宰行业发展落后,大多数畜禽都是在定点屠宰场屠宰的。这些屠宰场大多数水平低下,设施简单,管理落后,仍沿用“一把刀,一口锅”、用尖刀刺进心脏放血的原始落后方式进行粗暴屠宰,特别是用木棒粗暴驱赶,让猪见到同伴被宰杀,听到猪在被宰杀时发出的哀叫嘶嚎声。诸如当街勒狗剥皮、现场杀鸡褪毛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2.5 滥饲乱喂

一是滥用或过量饲喂矿物质、微量元素、激素、抗生素等饲料添加剂。二是随意使用盐酸克伦特罗等违禁药物。2004年“五一”前,北京市对市场进行检查发现盐酸克伦特罗检出率仍有1.2%。三是给畜禽饲喂营养成分不全的饲料或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要的饲料。四是使用未经处理的城市泔水生产“垃圾猪”。2.6 野蛮饲喂

为了生产鹅肥肝,强行给鹅灌喂超过生长发育需要的饲料,使鹅的肝脏肿大6~10倍。在北京鸭的饲喂中也采取这种强迫灌饲的方法。不仅违背鹅、鸭的生理规律,而且也给鹅、鸭带来极大的痛苦。为了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仔猪断奶的时间越来越提前,违背了猪的生长规律,容易使仔猪感染疾病。2.7 私屠滥宰

虽然我国明令禁止对畜禽进行私屠滥宰,但是,受利益驱动,许多不法商贩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仍违禁私屠滥宰畜禽,不仅驱赶、屠宰方法粗暴,甚至为了增加重量,向畜禽体内

大量注水生产注水肉。私屠滥宰使大量病死畜禽肉流入市场。2.8 环境不良

动物福利要求为畜禽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畜禽能够安全、舒适的生活。但是,在我国农村,许多农民进行小规模分散饲养,畜禽的饲养环境大多数不符合动物防疫和安全卫生的要求。畜禽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畜禽与人接触密切,缺乏良好的动物防疫条件,使各种畜禽疾病不断发生。2.9 畜禽混养

在我国畜牧业中,猪、鸡等畜禽混养比较普遍。畜禽混养容易引起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在我国一些地方,鸡舍就设在猪圈之上,鸡的排泄物直接掉到猪的食槽中。研究表明,猪容易受到人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的感染,猪感染流感病毒后可以传播给鸡,特别是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发生变异后可以传染给人,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解决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势在必行

重视并认真解决我国养殖动物的动物福利问题势在必行。这不仅因为重视动物福利是人类文明和道德水平提高以及社会进步的表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还因为许多动物福利问题于是我国畜牧业落后生产方式的具体表现,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确保动物性食品安全和卫生质量要求,也应当加以解决。3.1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动物福利意识

由于我国多数人动物福利意识淡薄,没有动物福利概念,缺乏动物福利知识,提出并解决动物福利问题一时还难以理解和接受。应当通过广泛深入宣传有关动物福利的知识,让人们了解什么是动物福利?为什么要提倡动物福利?怎样维护动物福利?以及国内外动物福利发展动态和动物福利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动物福利意识。3.2 加快立法进程,为动物提供福利保障

我国在动物福利法规方面基本上还是空白,尚没有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关于动物保护的总括性法律。保证动物福利不受侵害、解决动物福利问题还无法可依。目前,我国制定动物福利

法律法规不仅是客观要求,而且时机也已经基本成熟,应当把制定动物福利法律法规纳入日程并加快动物福利立法的进程,尽快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律法规。3.3 明确福利标准,推行标准化生产

要在畜牧业中积极推进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标准化生产。在制定动物饲养、运输、屠宰标准时,应当明确动物福利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对蛋鸡笼养、强制换羽、断喙、长途运输、鹅肥肝生产、北京填鸭饲喂以及仔猪早期断奶等要认真进行研究,改变不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做法。

3.4 加强监督管理,防止侵害动物福利

要加强对侵害动物福利要求的饲养、运输、屠宰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要严格查处私屠滥宰、给畜禽注水、滥饲违禁添加剂等既侵害动物福利又威胁人体健康的不法行为。应当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充分发挥动物福利保护组织的作用,由动物福利保护组织如动物保护协会对有关动物福利的问题进行处理。3.5 密切关注发展,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篇3

一是下发了《关于开展病死动物尸体乱抛乱弃排查工作的紧急通知》(临农牧发[2013]9号)和《关于做好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养殖环节无害化处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落实了相关责任。

二是印制了40000份关于严禁随意抛弃病死动物尸体、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禽流感疫病防控等内容宣传单、告知书和联系卡,发放到乡镇养殖场户、动物及动物产品经营单位手中,向他们宣传随意抛弃病死动物尸体的危害性,现有条件下如何处理病死动物尸体,禽流感防控要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助相关要求等以及对乱抛乱弃病死动物行为的处罚等知识。同时,在电视、临江报播发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通知,让市民家喻户晓。

三是抽调专人到镇、村规模养殖场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建设使用情况。雇用乡镇人员沿头道沟、二道沟、三道沟河两岸,临江至桦树、花山、临城公路两侧,以及养殖密集村屯周边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对病死动物污染地区进行了消毒。组织人员排查了市区内养鸽户,规劝养鸽户在动物疫病流行时期不准放养,并进行了说服教育。同时,向雇用人员发放了防护工作服、防水靴、手灯、喷雾器、消毒药等防疫设备。加大对养殖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冷库、冷鲜肉店等动物产品交易市场和活禽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篇4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危害,对策,中国

动物性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成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 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我国1996年以来开始实施动物定点屠宰, 办法实施近20年来, 动物性食品安全得到初步保障, 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为此,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如下。

1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养殖环节中监管不到位

1.1.1 监测手段落后。

目前只强调养殖业瘦肉精监测工作, 即使对瘦肉精监测, 监测结果也存在误差, 瘦肉精试纸准确率也达不到100%。化验室监测准确率高, 但覆盖面低, 不能保障监管需求。目前瘦肉精已演变出10余种, 但现在只能监测3种, 即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 相当一部分育肥猪场沙丁胺醇试纸监测很难断定是呈阳性还是阴性, 又加上试纸本身精确度存在误差, 因而很难做出正确判断。

1.1.2 抗生素、重金属造成动物性食品污染。

对抗生素、重金属监测没有快速反应监测仪器, 只能查料辩物推测有没有使用违禁药物, 结论没有较强的说服力。

1.1.3 执法力度不够。

个别养殖场认识不够, 不予配合, 监测很难落实到位, 更有甚者闭门不见。畜牧执法力度薄弱, 缺乏强制手段。

1.1.4 休药期很难落到实处。

在饲养环节中同样使用激素、抗生素、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等。出售前没有严格经过休药期而出售, 导致肉中含有大量对人类有害的物质。有些养殖种类生产周期短, 如45 d出栏白羽肉鸡、37 d出栏肉鸭等, 而休药期规定为15~28 d, 养殖户未按规定休药便出栏, 提供的肉产品安全没有保障[1,2,3]。

1.2 食品加工环节存在安全隐患

1.2.1 屠宰环节中食品安全。

个别屠宰场为了追求利润, 给活猪注水使动物胴体含水量增高, 据测算胴体增重10%左右。到市场细查就会发现, 个别屠宰场出厂的肉早晨时肉质鲜嫩, 中午就开始腐败, 晚上就散发出臭味 (夏季比较明显) 。肉丝煎炒粘锅, 原因是猪肉含水高。

1.2.2 非法添加违禁添加剂。

比如色素、填充剂、调味剂、防腐剂等对动物性食品造成二次污染。个别非法经营户, 为了使得牛肉感官上较好看, 使用“工业红”着色;为增加口感, 在卤菜中过量添加亚硝酸盐, 但过量使用会导致亚硝酸盐中毒;在真空包装食品中使用不宜食用的填充剂, 而有的甚至使用工业填充剂或劣质填充剂, 造成食品污染;有些不法商贩为了以假乱真而过量添加食品调味剂, 例如甜味剂;甚至添加防腐剂, 如各种肉汤调味剂[4,5,6]。

1.3 动物性食品中添杂造假

1.3.1 以劣质食品或有害、有毒食品冒充优质食品。

有些不法商贩使用病死的劣质食品制成香肠、火腿肠、肉松、捆腿等贴上假商标投放市场。

1.3.2 以低廉劣质种猪肉冒充牛肉。

在生猪生产轮作周期中, 有部分种猪被淘汰或死亡, 这些猪肉被经销商添加食味剂仿制加工成牛肉, 并以牛肉销售, 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以病害猪肉为原料添加食品调味剂和新疆的老绵羊油加工成羊肉卷并投入市场, 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

1.3.3 利用劣质油脂作为食用油。

如部分饭店和小食品生产户使用地沟油、皮张生产中的刮皮油、病害死亡牲畜的脂肪炼制的油和集市上烤鸭烤下的油等, 这些油脂对人体都属有害物质。

1.3.4 用有害药物浸泡食物。

例如, 用福尔马林溶液浸泡羊肚或其他肉食品作食品保鲜剂。用化学合成剂清洗食品, 例如用洗涤剂清洗对虾, 都会使食品中残留部分化学物质, 危害消费者健康。

1.4 监管人员职责不清

一些负有监督责任的国家机关和职能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 滥用职权, 甚至徇私舞弊, 官商勾结, 充当保护伞。如河南瘦肉精案、江西省病死猪事件就是实证。

2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危害

2.1 生物性危害

近些年来, 由于抗生素、抗菌素、益生素、激素、重金属和违禁药物的广泛使用, 使得动物性食品的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 甚至发展为多重耐药。由于持续低剂量用药, 动物机体的耐药菌不断增多, 耐药性也不断增强。人类食用这种动物性食品之后, 也导致人体内耐药菌增加。目前, 动物体内与人体内细菌的耐药性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2.2 化学物质危害

近年来, 由于动物性食品中兽药的大量残留, 导致食物中毒事件频发,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药物残留可以直接对人体产生急慢性毒性作用, 还可以通过环境和食物链的作用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2.2.1 急性中毒。

若一次摄入残留物的量过大, 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浙江省就曾出现因市民食用的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物而导致的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但一般情况下急性中毒的发生率不高, 药物残留大多是通过长期接触或逐渐蓄积而造成危害。

2.2.2 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

一些抗菌药物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症状轻者表现为麻疹、发热、关节肿痛及蜂窝组织炎等, 严重时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危及生命。

2.2.3“三致”作用。

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药物及环境中的化学药品可引起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造成对人类的潜在危害。如苯并咪唑类抗蠕虫药抗蠕虫作用广泛, 然而其抑制细胞活性的作用使其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

2.2.4兽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

动物用药以后, 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除, 残留于环境中, 对各种生物及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3 对策

3.1 加强动物性食品标准体系建设

动物性食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是提高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基础, 也是动物性食品规模化生产、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技术保障。加强检测标准体系的建设, 虽然为我国的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做出了贡献, 但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未能有效保障我国的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因此, 应加大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 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3.2 实施动物性食品全程监控

一是加强产前环节监控。即对于产前环节的主要因素进行控制。二是加强饲养和加工环节监控。完善定点屠宰制度, 逐步形成以加工企业为中心的动物性食品产加销体系。三是加强流通环节监控。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疫制度, 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 加强可追踪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预测预防机制。建立健全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信息披露机制、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追究机制以及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紧急处理机制。

3.3 实行规模化饲养与标准化定点屠宰

动物性食品的生产环节多, 应从食用动物的饲养开始, 在饲养过程中合理利用饲料、兽药、鱼药、添加剂;改善水质条件、饲养环境和各种饲料原料以避免各种动物本身的传染和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实行定点屠宰, 可以大大减少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3.4 加大技术投入, 大力培养专业人才

技术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 专业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的饲养和管理技术、新兽药和动物生物制品的研发、先进动物检疫技术等都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 而专业人才则是那些先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是最新理论成果和实际生产中间的桥梁。尽快建立一支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多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系统, 构建科学完备、运转高效的无害化处理机制。

3.5 加强执法部门与职能部门人员素质教育

食品安全职能部门、执法部门是捍卫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不适应的机构必须重组, 建立一支高素质职能的执法队伍。该机构要有独立性, 要有独立编制。政府要完善建设, 才能改变“八个单位管不好一头猪”的局面。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各级政府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负总责。

3.6 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应按照《动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对利用死亡畜禽加工、销售其产品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3.7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施行责任追究

针对部分部门不按程序办理案件, 或对已出现的案件久拖不办, 处处作秀, 实行“无功就是过, 无案件就是不作为”, 要依法追究职责。

4 结语

总之, 食品安全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各单位、各职能部门、各执法部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不要等新闻媒体曝光和出现事故后才引起重视。要树立“食品安全永远在路上”的思维, 确保食品安全质量和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张雨, 黄桂英, 刘自杰.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其与国外的差距[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3 (3) :13-16.

[2]程言清.食品质量认证与中国食品安全[J].中国标准化, 2003 (1) :9-11.

[3]刘继鹏.转基因食品的健康问题及安全性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2 (4) :79-81.

[4]李书谦.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2 (4) :12-13.

[5]叶永茂.国际食品安全领域热点问题综述[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2 (7) :18-21.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篇5

我国是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生产与贸易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消耗量也逐年增加。据报道,我国猪、禽的饲养量、存栏数均居世界第一,肉类、禽蛋的销量也为世界第一,然而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从“瘦肉精”到“瘦肉精”的替代物——莱克多巴胺,从上海的“多宝鱼”到河南的“红心蛋”,一次次的食品安全问题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隐患,由此带来的公众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任危机也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解决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动物饲养产业链中各个相关环节的安全管理,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动物营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1、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的霉变饲料原料贮存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也容易生长繁殖霉菌,这些霉菌大部分属于曲霉菌属、青霉菌属和镰刀菌属,受霉菌污染的原料的营养价值严重下降,还可使饲料变色、变味、结块、适口性不好,影响动物采食量,甚至危害动物的健康。

饲料原料的化学性污染饲料饲草中的农药残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其主要来源于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等,特别是一些高毒的残留农药,如果滥用,对生态环境、人体及动物健康都会产生很大危害,这些农药有蓄积性,且排泄缓慢,在猪肉及内脏中易残留,人食后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饲料原料的工业“三废”污染工业污染化学物质中的重金属,如铅、镉、砷、汞等可以污染土壤、水域,进而污染植物。在植物体内富积,再通过饲料、水进入动物肌体形成蓄积,从而威胁动物生产产品的安全,进而通过动物源性食品又危害到人的食品安全。

细菌和病毒对原料的污染饲料厂采购原料时要对原料产地的畜禽疫情有所了解,避免采购来自疫区的饲料原料,尤其是动物性饲料原料,如肉骨粉、血粉、羽毛粉

等。如果是来自疫区患传染病的带菌、死亡畜禽或未经严格消毒加工而制成的原料。则饲料原料必受污染,并且常会造成疫情扩散和通过食物链导致人的感染。

2、饲料生产中的添加剂

因为我国关于饲料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不完善,畜产品及饲料的国家标准不够普及,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不利等因素,造成一些违法经营者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向饲料中加入国家禁止加入的化学物质,如加入安眠酮类、某些激素、克伦特罗、抗菌药物等;他们还把只需加入微量或只准加入微量的元素锌、砷、铜等大量加入。致使畜产品中残留大量安眠药、性激素、克伦特罗、砷、锌等化学物质,既危害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又损害我国畜产品的出口信誉。

3、兽药残留

在国内,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在畜禽中已大量产生抗药性,临床效果越来越差,使用剂量也大幅度增加。体内的逐渐蓄积导致各种器官病变,甚至癌变。兽药残留对人体有许多种危害。除变态或过敏反应为急性毒性外,一般表现为慢性毒性,如致畸胎、致突变、致癌、肠道微生态失衡、耐药性转移与传播、二重感染等。这些作用一般是人摄入低量残留一段时间后,残留物在体内逐渐蓄积所致。比如氯霉素能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的造血机能。使用“瘦肉精”会在动物体内(主要是内脏产生药物残留,人若食用,会导致出现心跳加速、手颤及心律不正常等症状,严重者可致心脏病复发甚至死亡。

二、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1、强化饲料,兽药及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控制

加强引导饲养户遵守《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的要求。各畜产品生产单位和个人要严格按《兽药使用标准》、《饲料使用准则》、《饲养管理准则》等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确保饲养过程使用的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投入品符合《国家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标准以及各种饲

料、兽药产品标准及行业管理的有关规定,有效控制兽药等有害有毒物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2、加强流通环节监控

流通环节监控是把好畜产品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首先,要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对异地销售的畜禽一定要严格检

疫,防止疫情扩散。其次要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严格执法。执法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畜产品质量问题高发地,防止有质量问题的畜产品从这些地方流入市场。最后,要结合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在畜产品生产体系中,实行质量档案制度,对原料、成品饲料、添加剂、畜禽谱系、饲养过程、防疫、疾病治疗用药、屠宰、加工、贮运等全过程有准确完整的记录,所有记录应归档保存2年以上。一旦发现畜产品不安全因素,可以追根溯源。

3、加强检疫监督,强化动物疾病控制

加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检疫法》和《动物防疫条例》的实施,随着近年来人畜共患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治规范和防治技术的出台,加速了一些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或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动物疫病控制和净化,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畜产品生产的《兽医防疫准则》,提高动物疫病的防治意识,加强动物病疫的全程监管,严格落实国家规定强制免疫的疫病免疫。

动物们的“国界”问题 篇6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属于自己的疆域就是一块能觅食、汲水、寻找配偶的地盘儿。它们会努力守卫这块地盘儿,当其它同类入侵时,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警告对方:“别过来!我的地盘儿听我的!”

声音警告

很多动物通过声音来宣告对领土的所有权。声音的传播效率非常高,是很好的警告方式。你在树林中穿行的时候,領略过鸣雀的“婉转歌喉”吗?如果那“歌声”是唱给你的,千万不要会错意——它们不是在对你表示欢迎,正相反,是在对你这种“恶意践踏”它们“领土”的行为进行“谴责”呢。当一只画眉鸟闯入别的画眉鸟的领地时,领主画眉鸟就会对入侵画眉鸟发出警告的鸣叫,威胁它快快离开。

穿行在树林中时,你还经常能听到一长串“笃、笃、笃……”的声音,这是啄木鸟在用喙高速敲击树干所发出来的,有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每秒25次!其实,它们捉虫子的时候,只发出非常短暂的“嗒嗒”声,而这一长串敲击声,则是为了宣告自己对于领地的所有权。有研究人员曾专门研究过啄木鸟在用喙强有力地敲击树干捍卫自己的领地时,为什么不得脑震荡……

还记得周星驰主演的《功夫》里有一位包租婆吗?她会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的狮吼功,听说这个绝技已经失传了,其实不然,找到野生的狮群,就能见识到真正的“狮吼功”。狮子常集群生活,成年雄狮作为狮群的捍卫者,会用震耳欲聋的咆哮警告入侵的雄狮,声音之大,在8公里之外都能听见。借此神功,一个狮群的领地面积可保持在20公里之广。

就连水中的鱼都会用声音来界定自己的领地:黑线鳕鱼生活在北大西洋海底,非常在乎自己的主权问题。当某条冒失的雄性黑线鳕鱼侵入到其他雄性鳕鱼的领地时,愤怒的领主会调动自己身体的特定肌群,像敲鼓一样敲击自己的鱼鳔,发出像人在生气时那样的“哼哼”声,把入侵者赶走。

形体警告

有些动物不愿意“费口舌”,而是采用改变身体的形状、大小或者颜色来解决边界争端问题。仔细观察过你家的猫咪吗?当威胁靠近猫咪时,它全身的毛发都会竖立起来,一下子,身体就好像膨大了一圈,显得好像很强大,以此来威胁入侵者,使之不敢轻举妄动。

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皱褶蜥蜴,当对入侵者发出威吓时,会将脖子上褶皱的皮肤全部打开,看着很像一只体型硕大的动物。生活在北冰洋的雄海象们,在繁殖期为了保护自己的“恋人”和“婚房”,他们会朝着进入其领地的其它雄海象大张其口,意思是说:“都走远点儿!”而水中的棘鱼开始建巢筹备“婚事”时,它的腹部会变成亮红色。此时,若有另外一条红肚子的雄性棘鱼闯入它的领域,争斗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了。

气味警告

很多嗅觉敏锐的动物,可以用自己独到的气味来界定领地。最常见的就是你家里养的小狗了。下次带着它们下楼遛弯儿的时候,注意观察一下,它们通常会边走边撒尿来标记自己的领地,在做自己的标记之前,它们都会先嗅闻一下,确定自己没有进入别的狗的领地。

水獭用自己的排泄物标记自己领地边界的行为更明显,它们用以标定“国界”的排泄物的臭味,可以持续几个星期而不散去。但比起环尾狐猴来,水獭又更逊一筹,因为环尾狐猴竟然是通过比赛谁更臭来获取领地。它们的臭味分泌于腋下,当比赛开始时,争夺领地的狐猴用爪子握住尾巴来回摇摆,看谁释放出来的臭味更加浓烈。

关于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思考 篇7

1 影响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三个障碍

1.1 兽药残留

在动物养殖和动物疫病防治中大量使用药物, 很多药物会以原形或以有活性的代谢产物随动物粪便、尿液或其他排泄物进入环境, 进而在环境土壤、微生物、水生生物、植物等蓄积或贮存, 引起兽药在生态环境的残留, 环境中的药物进而污染饲料、饮水, 通过食物链富集于食品动物体内。另外, 动物养殖者不遵循休药期、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未按兽药标签和说明超剂量超范围使用兽药, 造成食品动物体内的兽药残留。

1.2 农药、重金属及工业废弃物等有机物的污染

工业三废含有重金属、有机物等有害物质, 特别是采矿、冶金、化工等工业排放的废弃物中有害物质最多。过量施用化肥、过量喷洒农药对畜禽的饲料原料和生长环境都造成严重污染, 严重影响动物体的生理机能, 进而可以转移到消费者食用的牛奶和动物肉质中对人体健康形成巨大的威胁。

1.3 动物源性食品加工、包装、储存过程中的污染

在动物性食品的制作过程中, 存在有非法添加剂污染、包装材料污染和食品贮藏中的污染等隐患。另外, 有些不法生产、经营者为了降低成本、牟取暴利, 常常以劣充优、以假充真、有意在动物性食品中加入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如牛乳中添加防腐剂、三聚氰胺等。

2 保障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2.1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监管力度

尽快完善覆盖动物性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监管法律法规, 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 强化执法机构、执法人员能力建设, 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2.2 建立、完善动物性食品市场准入机制及可追溯体系

为有效防止不合格动物性食品进入市场, 必须对动物性食品实施市场准入机制, 经过认证或检疫合格的产品方能进入市场流通, 对未经认证或建议不合格的产品, 禁止经营销售。同时建立动物、动物产品特别是动物源性食品的可追溯体系, 对存在安全隐患或发生安全问题的食品, 能够追根溯源, 快速准确发现问题来源, 保证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高安全度的食品。

2.3 加强检疫, 做好监测, 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篇8

1 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禁用药物的添加使用

1.1.1 畜禽在饲养过程中使用或在饲料中添加禁用药物。

如:喹乙醇、盐酸克伦特罗、苏丹红、三聚氰胺等。

1.1.2 添加使用重金属。

如:为使猪毛色发红在饲料中加含砷物质, 为促进生长添加高铜等。

1.1.3 使用痢特灵、氯霉素等国家禁用的化合物。

1.2 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

1.2.1 抗生素的剂量的超大量使用。

1.2.2 各种抗生素的滥用。

在对病畜禽的诊治中抗生素的交叉使用和混合使用, 特别是多种药物同时使用的“撒网式”、“大处方”式的治疗。

1.2.3 抗生素使用后未严格实行休药期制度。

病畜禽治疗后没到休药期便屠宰上市, 特别是农户在动物治疗后不见效果, 久治不愈或在即将死亡时被匆匆忙忙卖掉并被屠宰上市。

1.3 饲料中的有害物质

1.3.1 玉米、谷物、豆类等农作物种植时的农药残留。

1.3.2 饲料的发霉和饲料加工中禁用药物的添加等。

1.4 动物疫病和寄生虫

1.4.1 动物疫病特别是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

等人畜共患病、中毒死亡的畜体等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食用有沙门氏菌的皮蛋和含有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的牛奶, 会感染致病。

1.4.2 寄生虫食用未经检疫或漏检的含有寄生虫的动物产品, 包括肉、内脏等会感染寄生虫病。

如:猪的旋毛虫、细颈囊尾蚴等。

1.5 餐馆、食堂、冷库及卤制品、腊制品店等是相关

部门监督管理较薄弱的地方, 这些地方的动物产品存在安全隐患的几率较大。

2 原因分析

2.1 受利益驱使

在饲料中或在动物饲养过程中添加违禁药物, 以获得更大的利益。

2.2 思想意识问题

2.2.1 不接受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 不配合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 使安全隐患无法消除。

2.2.2 乱扔乱抛病死畜禽尸体或违法出售病死动物。

2.2.3 养殖场 (户) 不严格实行免疫制度、消毒制度、病死尸无害化处理制度、休药期制度等。

2.3 相关部门监管不力

2.3.1 畜禽饲养环节监管不力造成禁用药物的经

营、使用, 抗生素的滥用、乱用, 休药期的不执行等, 最终导致药物的残留。

2.3.2 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密度与免疫质量达不到要求, 不能实现清净无疫或出现疫病后的及时有效控制。

2.3.3 畜禽启运、销售、屠宰前的产地检疫环节未能严格把关。

2.3.4 畜禽运输环节的检疫, 特别是县外引进动物

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申报, 县外引种的申报、审批和隔离观察制度未能很好落实。

2.3.5 动物的宰前、宰后检疫和市场检疫的监管出现疏漏, 让未经检疫的病害动物产品进入市场。

2.3.6 农作物种植时对农药的使用监管不到位。

2.4 饲养方式落后

多数畜禽养殖场饲养条件、饲养方式落后, 不利、疫病防治, 畜禽排泄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

3 方法措施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加强法律法规及动物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 推行科学饲养, 科学种植, 重点加强畜禽饲养、运输、销售、屠宰及畜禽产品的贮藏、加工、销售环节以及餐馆、食堂、冷库等的监管, 加强对饲料、饮水、动物疫病、疫情的监测。

3.1 完善规范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依法管人, 以制度约束人。

3.2 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务院

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强病害动物产品识别, 出现如沙门氏菌中毒时的应急处理等有关动物性食品卫生安全知识的宣传, 让全社会人人共同遵守、共同参与、共同监督。

3.3 加强对畜禽养殖场 (户) 的管理, 要求其严格建

立畜禽养殖档案、建立免疫制度、消毒制度、无害化处理制度, 休药期制度等。

3.4 加强实验室监测, 对饲料、饮水和牛奶进行抽样检测, 检查是否添加禁用药物;

对动物进行采血, 检查抗体滴度是否达到要求;加强对人兽共患病的监测。

3.5 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饲养有利于技术推广,

有利于疫病防控, 有利于饲养管理, 有利于污染控制等。如目前正推行的生猪发酵床零排放饲养技术, 既有利于饲养管理又有效解决了养猪场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3.6 推行农作物的科学种植, 大力推行无公害农作物、农产品。

加大对农作物种植中农药使用的监督管理和农药残留的检测。

3.7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的防疫, 确保防疫密度和质量, 特别是加强散养户动物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

3.8 严格执行检疫申报制度, 特别是县外引种和引进行动物及动物产品时的检疫申报。

严把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关。

3.9 严把生猪的宰前宰后检疫, 严禁屠宰病害动物, 严禁不合格动物产品出屠宰场。

3.1 0 加强对农贸市场、超市、冷库的监管。

3.1 1 实施动物产品检疫证明的索证制度, 动物卫

生部门与卫生部门联合加强对餐馆、食堂、冷库以及卤制品店、腊制品店的索证制度的检查以及动物性产品的监督检查。

3.1 2 严格执法。

动物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关键词:动物食品,问题,对策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世界上有数亿人因食用污染食品而致病,污染食物和水源每年造成2百万至3百万人死亡。2000年1月7日,法国卫生部宣布,法国发现9人因食用熟肉制品而感染李氏杆菌病,其中2人已死亡,调查认为古雷德食品公司生产的熟肉酱和猪舌是引发这次食品污染事件的罪魁祸首;2001年初,世界粮农组织(FAO)向各国发出警告,称疯牛病正以食物链的形式从各种渠道向世界各国扩散,全球正面临着疯牛病的严重威胁;《北京晚报》2001年11月5日报道,中国每年食物中毒超过20万人;《南方日报》报道,2001年9月8日广东省河源市有400人因食用含药物残留(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而入院治疗;2001年第三季度,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了15种食品的1 179个样品,不合格产品占33%;2005年6月—8月四川发生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据四川省卫生厅通报,累计病例215例,其中实验确诊64例,临床诊断116例,疑似35例,死亡39例;2006年中央电视台报道红心鸭蛋事件,国家农业部门发令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严厉查处。许多由食品对人体造成的危害是隐形及持续的。由于世界各国有关食用污染食品而致病的报道越来越多,使得食品安全成为全球性普遍关注重视的问题。笔者主要谈动物食品安全问题。

1 影响动物食品安全的因素

1.1 饲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1.1 环境:

具有污染性的工业企业造成的饲养场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饲养场自身排放的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的污染。

1.1.2 饲料:

饲料霉烂变质(如黄曲霉毒素);饲料中含有毒性物质(如棉籽酚、亚硝酸盐等);饲料被药物污染(如农药、鼠药等);饲料加工过程中添加的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物质(如激素、镇静剂、抗菌素、防霉剂等);饲料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如汞、砷、铅、镉等);饲料中添加脂肪类、高温炼制加热产生的二恶英,是世界上头号致癌物质。

1.1.3 疫病:

动物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如炭疽、结核、布氏杆菌病、丹毒、肝炎、狂犬病、D病、W病、旋毛虫、猪囊虫等。

1.1.4 药物:

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时选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药品(包括消毒药品);为了某种生产目的而使用违禁药品,如为了促进猪的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瘦肉率而使用“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该药物用量过大或无病用药可导致肌肉震颤、心慌、战栗、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甲亢、前列腺肥大等疾病患者危险更大)。

1.2 加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2.1 加工条件:

动物屠宰和动物食品加工条件达不到卫生要求而造成动物食品污染。如火腿加工凉晒过程,防止生蛆使用苍蝇药、敌敌畏等。

1.2.2 添加物质:

在加工动物食品过程中,为了改变其色、香、味或防止腐败而添加一些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物质。

1.2.3 包装物品:

动物食品的包装物不符合卫生要求而造成的污染。

1.3 销售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动物食品在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条件太差造成的污染、变质。

2 动物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管理混乱

一是管理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例如,对一个猪肉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按照我国法律法规和部门职能的规定,畜牧部门管屠宰检疫,贸易部门管屠宰条件和屠宰检验,技监部门和商检部门都在管产品质量和出口注册,而猪肉注水的问题则是由工商部门管,多部门管理必然出现不协调现象。二是同一部门不同地区或上下级之间的不协调现象突出。为了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利益而放松管理、不负责任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三是法治与人治不协调现象突出。在涉及动物食品安全问题上,权大于法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

2.2 法律法规不严谨

我国制定的很多法律法规都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法律法规之间不一致,执法部门之间扯皮多,从而导致很多法律法规执行难。

2.3 标准制定不科学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有比较富裕的地区,也有比较贫穷的地区。在动物饲养、动物食品加工和销售方面,有比较先进的,也有比较落后的。因此,在标准制定上难度很大。正因为如此,我国标准缺乏的问题十分突出,标准执行难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有的标准制定出来无法执行,这样的标准形同虚设。

2.4 检验技术不先进

在我国,涉及动物食品安全的检验机构不少,商检、技监、卫生、畜牧各部门都在建,各级都在建。但是,检验设备落后、技术人员水平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越到基层越突出,许多项目无法开展或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很差。尤其是对鲜活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现场检验的设备和技术落后,不能在现场快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

2.5 安全意识很淡薄

在我国,动物饲养者、动物食品加工者、动物食品销售者以及动物食品消费者安全意识淡薄是比较普遍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消费者为了少花钱,大家都把动物食品安全置于脑后,饲料、兽药、添加剂经营者追求销售额,胡乱诱导饲养者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等到严重后果出现时,消费者后悔了,经营者后悔了,政府也着急了。

3 保障动物食品安全的建议

3.1 控制三个环节

3.1.1 饲养环节:

饲养环境必须符合环保要求;饲料必须安全;疫病必须得到有效控制;不得使用违禁药品。

3.1.2 加工环节:

加工条件必须符合卫生要求;包装物必须符合卫生要求;不得添加任何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物质。

3.1.3 销售环节:

运输、储藏、销售过程中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的条件。

3.2 理顺三个关系

3.2.1 法律关系:

认真清理所有与动物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法律法规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制定出科学的严谨的可执行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规范动物饲养、动物食品加工、动物食品销售和动物食品安全管理行为。

3.2.2 机构关系:

一是将动物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尽量合并,交由政府的一个部门来承担,既可以避免部门之间的不协调现象,又可以使责任更明确;二是为了尽量避免动物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不适当的行政干预,可以考虑对动物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实行垂直领导;三是为了充分体现动物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严肃性、一致性和公正性,既要对动物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人员严格管理,又要尽量避免管理工作与单位经济效益紧密联系。

3.2.3 标准关系:

要抓紧制定动物食品安全标准。在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时,特别要重视地方标准的制定,鼓励局部地区以较高的标准尽快与国际对接。所制定的标准应充分考虑影响动物食品安全的因素,建立在精确的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具有科学性和可执行性。

3.3 加强一个手段

即动物食品安全检测手段。要加强动物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建设,加大对动物食品安全监测的力度。为了减少投入、整合资源,动物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可与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合设。为了提高检测项目的全面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检测中心应配备先进的设备,并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了充分满足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需要,应在认真测算检测工作量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检测中心。省级检测中心检测难度较大的项目;市级检测中心检测一般的项目;县级以现场快速检测为主。

3.4 增强一个意识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 篇10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解决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 如制订“兽药残留标准检测方法”和“兽药最高残留限量和休药期”的标准, 发布《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开展兽药残留监控和检测工作, 打击、查处在动物生产中使用违禁药物等措施, 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使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问题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 近年来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在基本满足了数量要求以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食品的质量安全的要求已成为主要的问题, 人民都要求吃上“放心肉”、“安全肉”, 在这方面目前的现状尚有一定的差距。另外, 兽药残留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动物源性产品国际贸易的突出问题, 欧盟、日本等往往借我国肉产品中的兽药残留, 设置贸易壁垒, 拒绝进口我国的畜禽产品, 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声誉和畜禽产品的出口。因此, 如何进一步采取措施解决我国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便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控制动物源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问题:

(1) 加强对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的管理:监督企业依法生产、经营、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 禁止不明成分的兽药进入市场, 加大对违禁兽药的查处力度;加大对饲料生产企业的监控、严禁使用农业部规定以外的兽药作为饲料添加剂;对上市畜产品及时进行兽药残留检测, 若发现兽药残留标者立即禁止上市并给予处罚。这样在源头和终端两个环节控制, 才能促使经营者按规定使用兽药及饲料添加剂, 才能使畜产品中兽药残留值真正降到最低限度。

(2) 加大宣传力度, 从畜牧生产环节控制兽药残留量:通过各种媒体向广大群众广泛宣传动物性食品安全知识, 让广大饲养者认识到兽药残留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合理使用兽药, 从畜牧生产环节控制兽药残留量。严格规定和遵守兽药的使用对象、使用期限、使用剂量以及休药期等, 严禁使用违禁药物和未被批准的药物;严禁或限制使用人畜共用的抗菌药物或可能具有“三致”作用和过敏反应的药物, 尤其是禁止将它们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对允许使用的兽药要遵守休药期规定, 特别是对饲料添加剂必须严格执行使用规定和休药期规定等。

(3) 搞好兽药的开发与研究, 研制“三无”兽药产品:重视中兽药、微生态剂和酶制剂等高效、低毒、无公害的兽药或药物添加剂研制、开发和应用。如微生物制剂、中草药和无公害的化学物, 尤其是中草药添加制剂和微生物制剂。研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无公害、无残留、无污染的兽药产品, 实现无公害绿色畜产品。

2 动物源性食品控制的物理化学技术

动物性食品中的微生物、药物残留对人类健康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 要确定食品中微生物及药物残留量为多大才可被接受, 不但要考虑到化合物本身固有的剂量和毒性, 还要考虑到接触此化合物后的潜在的、可能的危害, 甚至要考虑到药物代谢过程中的某些毒性问题。

如果样品中存在违规的药物残留, 需要使用试验方法来检测和确认, 一般常用理化检验技术, 最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薄层色谱法 (TIC) 、气相色谱法 (GC) 、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 、气相色谱/质谱法 (GC/MS) 和液相色谱——质谱法 (HPLC/MS) 。质谱法由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而被首推的确认方法。

3 其他控制方法和建议

3.1 加强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

养殖企业要大力发展绿色畜牧业,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安全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疫病的预防体系, 它从建场时就开始考虑人、畜的安全。整个生物安全体系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宗旨就是排除疫病威胁, 阻断畜禽疾病及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进入畜间群体中。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环境控制、人员的控制、畜禽生产群的控制、饲料和饮水的控制, 以及对物品、设施和工具的清洁与消毒处理, 垫料和废弃物、污物的处理。

3.2 建立合理的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3.2.1 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立法工作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前提。主要发达国家为实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 从而为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产品检测检验、质量认证、信息服务等纷纭复杂的工作建立统一的法律规范。如美国有关动物源性食品检验的法令就有:《联邦肉类检验法》、《禽类产品检验法》、《蛋类产品检验法》等, 并通过一系列程序性技术法规实施动物源性食品残留监控计划。其次尽快研究制定更多新法律, 形成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在新的法律法规中, 应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主体。当前要加快制定和修订与动物性食品安全密切相关的《动物防疫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畜牧生产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的管理规章。

3.2.2 改革动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创新监管机制

针对动物食品安全监管现状, 应对现有监管体制予以改革, 改变动物性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分割的局面, 建立起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 实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管理;逐步实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管理”, 打破地方分割局面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影响, 减少各部门的重复设置和避免地区之间的矛盾, 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监管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对辖区的食品安全负总责, 建立各级政府负责的动物食品安全监管领导体系, 建立食品安全问责制度。

3.2.3 推进动物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强化从牧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要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养殖小区、示范农场等的建设力度, 引导生产基地按标准生产, 按规程操作, 强化监督, 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指导养殖企业尽快建立完善的兽药使用记录和兽医处方管理制度, 严格遵循兽药停药期规定, 从源头确保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 把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同时, 在动物性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推行兽药和饲料等投入品良好生产规范 (GMP) , 良好农业生产规范 (GAP) , 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 (HACCP) 管理, 以促使动物源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对食品的生产经营过程实施全面质量控制, 确保最终产品的安全卫生。

3.2.4 建立动物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 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不安全食品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存在着巨大的危害, 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 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即在进入市场环节实施标准准入、协议准入等, 引导和规范动物性食品按照符合法定质量标准的要求进入市场, 把不符合人类食用安全标准的动物性食品拒于市场之外, 在市场交易环节实施动态监管, 对违法经营者或不合格动物性食品实施市场强制退出, 从而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制度要遵循“坚持标准、严格准入、开放市场、强制退出”的原则。市场准入制度是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必然要求, 也是履行WTO协定, 保证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有效措施。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1) 规范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不仅要严格审查硬件条件 (如环境、生产设备、工艺流程、检验设备等) , 而且还需要考查人员 (包括企业法人) 、产品标准及其与质量有关的文件,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性的毒理学评价, 遵循实质等同性原则;

(2) 对动物源性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 对没有检验或检验不合格的食品不准推向市场;

(3) 推进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标志工作, 对动物源性食品按不同质量水平加帖相应的标志或注明质量等级, 按质论价。

3.2.5 尽快完善动物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化体系

动物食品安全技术法规体系和相应的动物食品安全标准化体系是保证动物源食品质量的重要技术保障和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加入WTO, 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与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TBT) 相一致的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安全标准已成为国家管理及现实生产中的迫切需要。当前, 应抓住国家重视食品安全的大好机遇, 加强动物源性食品技术法规和兽药残留限量标准、兽药残留检测方法等动物食品安全标准的研究, 加强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等有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和协调, 加大制标工作力度,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尽快扭转目前动物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短缺、落后、混乱的局面, 使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管理不仅有法可依。同时有标准可循, 切实步入科学先进的行列。

3.2.6 整合动物性产品质量监测资源, 加强动物性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

动物性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已有工作基础, 加强对动物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领导, 根据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重点投入、满足工作需要的原则, 整合现有动物产品质检资源, 建设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及大型批发市场 (生产基地) 4级动物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尽快形成层次清晰、布局合理、职能明确、反应快捷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体系。

3.2.7 建立动物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

该系统能够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追踪检查产品, 有利于监测任何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一旦发生不可预测的不良影响, 可及时将产品撤出市场。也可以在危险发生之前采取应对措施, 从而达到预防效果。通俗地说, 该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给每件商品标上号码、保存相关的管理记录, 从而成为可以进行追踪的系统。因此, 我国在今后的畜牧业生产及动物产品屠宰、加工、销售过程中也应建立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 以保证动物产品质量, 保证消费者安全。

3.2.8 建立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国家例行监测制度

发达国家在农产品 (包括动物源性食品) 质量安全管理中均建立相应的例行监测制度。经费都纳入中央财政预算, 使国家对农产品质量管理一体化, 对外口径一致化。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成功做法, 这既有利于发挥政府的统一监督作用, 也可降低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经营成本, 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国际上树立安全形象。真正加大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国家例行检测的财政支持力度, 切实组织实施“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饲料及违禁药物监控计划”等动物产品安全例行监测计划。

3.2.9 加大科研投入

首先要加大对检测技术的研究, 为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探索先进快速的检测仪器、检测技术、检测方法并将之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其次要努力开发高效、残留量少的兽药品, 以替代残留量大、易产生抗药性的药物。重视高效、低毒、无公害的中兽药、微生态剂和酶制剂等的研制和应用。配置营养全无毒副作用增重比高的新型环保饲料。培育优质高产的畜禽新品种。

参考文献

[1]江海玲.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对策浅析[J].中国动物检疫, 2006, 23 (10) :15.

[2]刘秀梵.动物疫病和食品安全控制问题[J].中国牧业通讯, 2002, (3) :16-17.

上一篇: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下一篇:作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