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运行

2024-07-01

我国经济运行(精选十篇)

我国经济运行 篇1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九十年代得到认可, 但目前没有统一概念。综合各种文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经济全球化: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 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二、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一) 贸易自由化、生产国际化。

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 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 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 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它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二) 金融全球化、科技全球化。

世界性的金融机构网络已经形成。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在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联动, 几秒钟内就能实现上千万亿美元的交易, 尤其是外汇市场,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流动性和全天候的市场。

由于科技全球化, 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 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 控制了行业的发展, 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

经济全球化的两个主要载体都与跨国公司密切相关, 或者说跨国公司就是经济全球化及其载体的推动者与担当者。

三、经济全球化对不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导, 经济全球化对它们主要有以下两点影响:

第一, 发达国家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赖以发展的信息技术的基础, 世界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科技力量和科技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正是利用其雄厚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优势, 集中精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信息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 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成熟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第二,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器, 是实现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载体。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全球性的联合、兼并和扩张, 进一步发展其高度发达和高度集约型的经济, 使其产品竞争力始终高居世界领先地位。

四、加入WTO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1、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 协调国民经济发展。

2、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经验, 促进生产力发展。

3、节约社会劳动, 增加生产总量, 可以阻止利润下滑,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4、增收关税, 扩大国家财政收入, 增加资本积累。

5、推动对外关系发展, 是对外经济关系中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形式, 是发展对外关系的纽带和手段。

6、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促进社会经济稳定。

7、互通有无, 调剂余缺, 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物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8、有助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参与国际分工。

9、有利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促进政府宏观调控和提高行政效率。

五、加入WTO对中国经济和税收的影响

经济决定税收, 税收反作用于经济, 经济是税收之源, 税收增减变化取决于经济的增减变动。我国加入WTO后, 对外经济交往的诸多因素, 如进口关税、非关税措施、服务贸易、知识产权、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引进外资等都将发生变化。

(一) 进出口贸易方面。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就将与世贸组织130多个成员之间互相提供贸易优惠, 逐步降低关税, 拆除非关税壁垒。这不仅使得国外商品更易进入, 中国的进口会增加, 出口额也会增加。

但是, 我们也应当看到, 短期内随着关税平均税率水平的大幅下降, 既会影响关税收入, 也会影响海关代征的“两税” (增值税、消费税) 收入。同时, 由于关税是海关代征“两税”计税价格的组成部分, 组成计税价格的下降也会导致海关代征“两税”收入的减少。

(二) 引进外资方面。

加入WTO以后, 世贸组织的运行规则同样适用于中国。由此可知, 中国开放的领域会进一步扩大。外资的大量进入,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 而经济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税收来源的丰缺, 毫无疑问, 税源的扩大, 必然会增加税收收入。

然而, 外资的进入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影响国内总量平衡; (2) 形成对国内资金新的替代作用; (3) 加大债务风险; (4) 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等。对此, 中国应有及早准备, 重新审视未来的引进外资政策, 避免其过多的负作用。

(三) 电信业方面。

中国加入WT0以后, 会面临着激烈的电信业竞争, 这对我国电信业的发展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有利于我国更好地利用世界先进的通信技术, 促进电信产品更新和优化产业结构; (2) 弥补了我国电信产业建设资金的缺乏, 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新的融资渠道, 满足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 (3) 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提高我国电信市场的服务水平, 改善电信消费的垄断局面, 使消费者最终获益; (4) 有利于税收收入的增长, 特别是营业税在各税种中所占比重的扩大, 而税收收入的增长, 又有利于对我国电信业的扶持力度。

显然, 对外开放也会给我国电信业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主要有: (1) 外资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 逐步占领我国电信市场; (2) 中国电信企业始终在顾客让利上不足, 这个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四) 金融业方面。

我国政府承诺加入WTO之后将取消外资银行经营性机构在华的诸多限制。这些举措显然对中国有好处, 主要表现在: (1) 外资银行的实力雄厚, 金融技术先进, 服务品种多样化, 又具有明显的外向服务专长, 国内企业可因此享受到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2) 外资银行促进国内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 竞争结果必然是银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和服务价格的降低。

但是, 我们也必须正视由此带来的挑战: (1) 外资银行资产优良、经营机制灵活将对我国银行提出巨大的挑战, 特别是对中小银行, 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许多诸如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局限性, 使其生存受到巨大的冲击; (2) 外资银行在不少领域享受超国民待遇。这不但使内资金融机构处于不公平的竞争地位, 而且也减少了大量的税收收入; (3) 目前国内银行除了在资产质量方面存在问题外, 其经营管理水平也缺乏竞争力, 比如管理水平低、技术落后、服务成本高等, 这将在今后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暴露出来。

(五) 农业方面。

加入WTO对中国农业有着极为有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 加入WTO后, 中国可以享受40多年来GATT各缔约国在开放贸易、尤其是降低关税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并可取得大多数成员方的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 (2) 可灵活运用WTO有关条款及争端解决机制, 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 使之免受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口的冲击; (3) 有利于减少其他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限制措施等不公平持遇, 促进中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加入WTO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是一种历史性转折, 中国农业部门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较大的挑战。目前, 我国农产品供大于求, 在农产品销售困难的情况下, 大幅降低关税带来的国外农产品的大量进入, 必然会对国内的农产品价格造成很大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农民收入, 而农民收入的减少, 又会直接影响到农业特产税的征收, 使得税收收入进一步减少。

六、我国现行税制与WTO不适应的地方

(一) 关税名义税率较高, 而实际征收率较低。

现阶段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在3.5%, 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在13%~15%。我国的关税税率在发展中国家中高居第6位。虽然我国的关税税率如此之高, 但实际征收水平却很低。1993年实际关税征收率为4.3%, 至1994年实际关税征收率仅为3.3%, 占名义关税水平的12%, 1995年进一步降至2.7%, 如此低的关税征收率不仅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 甚至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关税水平。名义关税率较高, 而实际征收水平却较低, 这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通病。这主要是因为普遍存在的种类繁多、覆盖面广的关税减免政策。而高名义关税和征管不严也对其起到促进作用。

(二) 生产型增值税不利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挑战。

假定其他条件都相同, 对进出口产品均实行目的地原则, 3种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进出口贸易之影响大相径庭:其一, 不同税制对国内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同, 导致国内外产品比价 (不含增值税) 差别增大。其二, 由于重复征税因素的影响, 致使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税负轻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产业, 在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上会引起扭曲效应, 致使高新技术产业受到更大的压力, 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三) 内外资企业存在两套不同的税制, 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相对而言, 内资企业优惠政策侧重于劳动就业、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而外资企业优惠政策侧重于吸引直接投资、鼓励出口、使用先进技术等方面, 内资企业的优惠方式主要是直接减免税, 而外资企业不仅有直接减免税, 还有再投资退税等方式。这种内资和外资企业长期存在的税收差别局面, 不利于平等竞争环境的形成。

(四) 两种房产税并存, 既有对内资企业和个人征收的房产税, 也有对涉外企业和外籍人员征收的城市房地产税。

由于城市房地产税是20世纪五十年代开征的, 仅适应当时的情况, 属于老税新用, 但不能适应目前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的要求。两种税征税对象相同, 计税依据却有差异。城市房地产税的计税依据为房产原值, 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是原值一次减除10%~30%后的余值;同时, 对出租房屋的税率也不一样。这种内外资税负的差异, 同样与国民待遇原则相违背。因此, 必须统一房产税。

七、调整对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将是一件有着深远意义的事。

(一) 调整中应遵循的原则

1、国民待遇原则。

国民待遇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对方的公民、企业 (法人) 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 (法人) 和商船同等的持通。国民待遇原则是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石, 是世界各国在经贸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国际惯例和准则。作为WTO成员国, 理所当然应遵循该项原则的要求。

2、公平税负、鼓励竞争的原则。

公平税负是当代经济发展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包括纵向公平和横向公平两个方面。公平税负的两方面内容是紧密联系和配合作用的, 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税收负担公平台理。公平税负也是各经济主体平等竞争的基本条件。税负不均、竞争条件不平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受到阻碍。

3、体现产业政策, 优化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原则。

对于那些能够对国内工业现代化产生重大促进作用的产业和其他需要鼓励和支持的产业, 税负要从轻, 税收优惠也可以多一些;对于国家需要限制的卜业则要较重征税。这样才能以税收政策引导外商的投资方向, 优化社会经济结构。

4、讲求效率原则。

改革现行经济、税收制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讲求效率。当几个不同的方案都能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时。就要对这些方案进行选优, 因为不同的方案其经济成本和时间长短是不同的, 对于当局来讲, 只有进行全面的比较, 才能有好的选择, 也才能达到高效率。

(二) 对策取向

1、积极改善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力度, 争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2、采取积极措施, 支持和保护新兴民族工业发展。

3、适应WTO运行机制的要求, 对税制结构进行合理调整。

4、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 消除名义与实际征收关税问的差距。

5、尽快完善增值税。

6、消除内外税收差别,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7、改革农业税制, 降低农民负担, 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8、培养WTO专门人才, 掌握国际规则。

参考文献

[1]汤光华.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1999年统计研究增刊.

[2]蓝文永.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低就业问题[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7.4.

[3]牛根颖.30年来我国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制与格局的重大变化[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8.12.

我国工业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篇2

生产趋稳效益改善

“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首季开局良好,特别是有一些主要指标改善的迹象十分明显,积极的因素在增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郑立新“点面结合”详解一季度工业运行情况。

去年,我国工业增速和效益表现曾让人“捏了把汗”。今年以来,这两项工业关键指标均呈明显改善迹象,工业生产缓中趋稳、企业效益回升。数据显示,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比1至2月份回升0.4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4%,改变了去年全年利润下降2.3%的局面,而且3月份的利润比1至2月份还要好。

我国工业运行趋稳,得到了工业大省、主要行业的有力支撑。一季度,工业大省江苏、广东、山东、河南的工业增速分别达到7.7%、6.9%、6.7%和7.7%。这四个省的工业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增速,为全国工业稳增长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从主要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增长势头平稳,增加值的增速比整体工业快1.3个百分点;轻纺工业增速比整体工业快0.9个百分点;电子行业增速保持在8.6%。另外,产销衔接也趋于稳定。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7.3%,比去年增加了0.1个百分点。产销率增加、库存上涨幅度回落为企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目前来看,我国工业运行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多,市场信心正在增强。3月份,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环比上升0.5%,这是2014年1月份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回升至50.2%,这是自去年8月份以来重新回到荣枯线以上。

政策见效改革发力

今年以来,我国工业运行出现积极变化,是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部署的结果,体现了前期出台的各项政策和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为对冲下行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果逐步显现。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介绍,得益于扩大有效投资政策的拉动,一季度,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生产增速加快;去年国家及时出台的1.6升及以下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鼓励政策,让汽车消费由降转升,今年一季度,汽车工业运行态势良好;清费减税、降准降息等政策则促进了企业降本增效。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7.4%,改变了去年全年利润下降的局面。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是85.36元,同比下降了0.41元,改变了多年以来同比逐年攀升的局面。

在着力稳增长的同时,我国持续下大力气促改革、调结构,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比逐年提高。一季度,高技术产业增长9.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3.4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1%,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互联网等新经济加速发展。一季度,电信业务总量增长46%,移动数据总消费同比增长1.3倍。与此同时,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在积极推进。虽然受到出口萎缩的影响,但轻工、纺织行业依然表现出较好的运行态势,实现利润分别增长13.3%和6.4%。部分原材料工业适应市场变化,积极调整结构,也实现了较快增长。有色金属行业、石化行业在下游行业拉动下,增加值同比增长9.4%和7.9%。

着力实现平稳运行

“在看到积极进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工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郑立新表示,当前,稳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外需不足增加了稳增长难度,新动能较快增长还难以抵消传统产能减弱的影响,部分地区和行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

据介绍,国际市场持续疲软,加大了工业产品出口的难度。一季度,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3%,增速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较大幅度下拉了工业增速。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尚不足以抵消传统产业增速的回落和下滑。一季度,煤炭、钢铁、10种有色金属的产量同比下降,平板玻璃产量也仅增长0.5%。这些能源、原材料行业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大大高于高技术产业。部分地区和行业生产经营困难。当前,东北、西北地区和部分资源型省份比较困难,采矿业、钢铁、建材等上游原材料行业也比较困难。

“我们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把应对准备做得更充分。”郑立新表示,工信部将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立足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全力以赴实现工业通信业平稳健康发展和“十三五”良好开局。

下一步,工信部将狠抓政策措施落实,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抓好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等重点任务。分业施策调整存量,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工业品应用;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互联网发展。

我国经济运行 篇3

据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信息与经济运行部公布的信息称, 2012年我国建材工业经济运行呈现趋稳增长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建材工业销售收入预计完成3.7万亿元, 比2011年增长12%;利润总额2 800亿元, 比2011年下降8%, 利润总额增长在全国10个工业部门中位列第七位。除水泥制造业、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以外, 建材主要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都有不同幅度增长。

2012年, 全国建材规模以上企业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8万亿元,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4%, 比2011年同期规模以上建材工业总产值3.4万亿元增长12%左右;建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口径比2011年同期增长15%。预期水泥产量22亿t, 比2011年增长5%, 增速比2011年回落6个百分点;平板玻璃7.2亿重量箱, 下降8%;陶瓷砖94亿m2, 增长2%, 增速回落12个百分点;玻璃纤维纱290万t, 增长4%, 增速回落5个百分点;而卫生陶瓷1.55亿件, 下降10%, 降幅最大。

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因素 篇4

当前的中国正是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中期,而工业化正是效率至上这样一个市场竞争的状况。

因此,提高当前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成为工业经济研究的前沿课题。

近几年中国的工业经济在运行中,严重依赖的是大量投入生产要素,并实施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策略,导致工业经济当前的运行,面临着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高消耗,低质量和低效益等效率低下的问题。

对此,科学研究及正确评价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因素,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我国工业经济对于运行效率研究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是产权的变革。

当前存在国有与集体,股份制、私营及股份有限制等产权结构,同时,还存在港澳台合资及中外合资等产权结构,不同产权结构在效率上也有有差异的,一般而言,就国有企业来说,它对效率起着明显负的作用,然而股份企业及私营企业等,对于效率则起着正相关的作用,这其中,又以私营企业的推动效率作用为最强。

其次,是市场化的推动发展。

当前,劳动、资本、技术及效率水平是推动中国各大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重要的动力。

国内外市场需求对于改革开放后各省市工业经济发展起着明显的拉动效应。

随着当前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省际间的市场贸易水平将取代省内市场贸易水平,从而变成影响各地区的工业经济的发展最主要因素。

而随着国际贸易的程度提高及世贸组织的加入,国际市场波动及国际贸易状况将显著影响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效率。

第三,资本因素。

通过面板数据针对我国的制造业主要分行业全要素的生产率进行估算可以发现,工业行业全要素的生产率变动,经历过1986年至1993年缓慢增长的时期;1994年至的下降时期;至的快速增长时期这三个发展阶段。

并且工业行业1994年至19间,普遍存在着资本深化现象,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大量依靠资本,而不是技术的投入要素,来带动工业经济效率。

通过对变异系数进行度量也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生产率在增长上存在的差异,呈现出发散的趋势,并且行业间的技术创新差异及市场结构差异、行业所处外部环境差异等,都是导致行业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发散状态的原因[1]。

第四,是技术的选择和进步。

通过DEA计算法,对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及分解项,即技术变化和技术效率等进行研究得出,对于技术的选择及进步关系将明显影响工业经济本身的运行效率。

研究发现,我国的工业行业,1990年至1993年、至存在明显技术的进步。

在这两个期间中,技术进步主要是得益于技术的效率发展与变化。

而这其中,国企及垄断性的行业,技术进步表现的更为突出。

然而技术效率当前的退化状况却令人担忧,竞争性的行业在技术效率上有明显改善,然而技术的进步却表现的并不理想。

因此,这些都必将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

第五,要素拥挤影响。

通过生产前沿面的相关理论非参数估算方法,针对1992年至19间中国的经济转轨时,工业生产的要素静态的拥挤及动态的变化规律等,进行定量测算。

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还进一步的对生产要素的拥挤与工业经济生产率的演化影响展开研究。

发现生产要素的拥挤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工业领域中,尤其是在高速发展及剧烈变革转轨时候,宏观经济的政策及调整产业结构,导致生产要素的拥挤现象非常明显,而要素的拥挤状态变化,正是影响转轨时期下我国工业经济的生产效率、生产率的增长水平重要因素之一。

第六,规模因素影响。

斯密曾经提出,大规模的生产对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斯密理论正是对规模效率的重要阐述。

同时,规模效率的另一代表人物马歇尔,就论述过规模经济的形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依赖个别企业对于资源充分而有效的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内部的规模经济则依赖多个企业间的联合及合理分工。

因而,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经济的规模巨大变化,对于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七,制度变革的影响。

当技术保持不变情况下时,对于制度的创新及变革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一套完整而有效制度体系将是制约经济运行效率的决定因素。

改革开放化后,我国工业开始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及合作中,利用外资及技术、管理思想等,都促使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变成长期增长趋势。

而市场化下,通过资源的配置权,按照行政等级的规则,在分配时,遵守市场的交易规则,这有效解决了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并为效率的增长提供有效的体制基础。

而民营化下,是针对资本产权真正归属制度变革,破除国有垄断及产权多元化,也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效率[2]。

最后,市场扭曲影响因素。

以我国不同省市制造业实际情况为样本来看,通过DEA测算方法,可以证明要素市场的扭曲,是运行效率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产业组合技术效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损失等现象,若是消除掉产业组合技术的非效率,可以促使全国的制造业产值总量提高约30%。

而各省市中产业效率情况,呈现明显梯度特点:东部地区的产业效率要高出中部,中部地区则高出西部。

若消除掉要素市场的扭曲,对于运行效率的损失影响,在投入不变基础上,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将得出进一步提高。

3、结语

纵观全文,可以发现,在产权变化及经济结构变化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我国传统经济运行角度上看,我国工业经济增长上,还是大量依赖高生产要素投入,走的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低效率,高能耗、低效益的增长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意识到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是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

研究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力作 篇5

拉斯·特维德所著《逃不开的经济周期》由董裕平译,中信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该书第一次与读者见面是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后,作者从具体事件入手,用通俗的语言,阐述了西方经济增长、衰退、停滞和危机的周期性,作者通篇远离了晦涩难懂或过于专业的学术术语,以叙事体讲述了房地产、资本市场、汇率、黄金、收藏品等资产如何通过自身周期影响经济周期,揭示了经济循环中资产结构的相互制约和影响。整本书让读者对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后果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一、从经济发展周期探究现行经济问题,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纵观全书,该书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语言通俗易懂;二是结构紧凑,逻辑清晰,结论突出;三是论据充分,含有大量历史资料和学者观点。拉斯·特维德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45次经济危机逐一介绍,从18世纪的苏格兰金融天才约翰·劳的经历写起,一直到21世纪的电子计算机时代,囊括了300多年的历史和经济事件,以及著名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和现象的解释。作者著此书的目的不仅是对经济发展史简单的叙述,而是通过对历次经济危机发生根源的研究,试图帮助人们揭示经济周期的真相,从而使该书处于经济周期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极大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为后续学者更深层次探索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素材。

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表现为各种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学术界探索经济周期的目的是试图对其进行预测或寻找应对周期的政策措施,而不是简单逃避。作者认为,经济周期由以及下要素构成:一是货币,可以看作经济周期的驱动力。其中利率作为货币政策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一直是各国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二是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资本性支出和库存等促发经济周期变动的重要因素。作者在书中已经言明,以上因素的任意组合都可能成为驱动经济周期性变化,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基于对经济周期的认识,通过该书对“货币”“资产”“房地产建筑”“资本性支出”和“存货”如何影响经济社会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的叙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周期性因素中夹杂着结构问题,二者共同制约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研读该书对经济运行周期的分析,对于现阶段我国学者探讨如何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缓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二、内容详实、观点明确,对研究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具有借鉴意义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再次向世人证明经济发展逃不开周期性因素。根据拉斯·特维德的研究,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了从重型化到轻型化、从金融抑制到深化的周期性过程。我国也是如此,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因素影响,经济增长由高到中。现阶段,探讨如何应对经济周期,对我国稳定宏观经济增长具有现实意义。

(一)房地产泡沫是促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关键因素

作者认为,在探讨经济危机时,应对房地产市场抱有高度警觉。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美国银行业危机所引发的经济衰退、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十年”以及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无不源自房地产业。他指出,几乎所有经济危机的产生都源自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从购置土地和新建房屋数量上升到房价快速上涨达到顶峰、再到股市大涨大跌和银行改变房地产信贷政策以及商业的萧条,房地产周期与经济整体发展同向,被作者誉为“所有周期之母”。

第一,我国房地产市场波动与宏观经济发展基本一致。数据显示,剔除物价波动的影响,1987-2015年,虽然我国房地产投资年均增速与经济增速间并不严格同步,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2008年经济危机前,我国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特征,增速保持在25%-30%左右,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危机之后,经济增长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与宏观经济增速同处上行周期。然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房地产市场库存高企。到目前为止我国房市存量在10亿平方米左右,去库存尚需时日。

第二,从房地产经济周期可以窥见“土地财政”的风险。分税制改革后,我国地方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行业税费。2013年上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2012年全年水平;目前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期,2016年1-3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17677亿元,增速同比下滑2.3个百分点,房地产国内贷款同比下降9.5%。但是土地财政依然是地方政府财税收入主要来源。如今年1-3月,房地产营业税同比增长32%、土地增值税增长19.9%、契税增长15.4%。若房地产泡沫破灭,“土地财政”将无法支撑高额的财政支出;同时,近年地方债务集中到期,如果土地收入继续缩水,地方财政将面临空前风险。

(二)金融资产价格与经济周期波动同步,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反馈

凯恩斯认为,金融只是决定投资的要素,而不是引发经济衰退或波动的原因。但是,据本书作者推断,历次金融危机证明,经济从膨胀到衰退,金融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一,金融市场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同步。拉斯·特维德在对过去300多年的数次金融危机分析后得出:从信贷市场来看,经济繁荣时期,商业银行的利率水平较高,且较易从外部获得资金,企业融资相对容易;经济萧条时期,银行积累的风险逐渐暴露,不良率不断上升,降低了对实体经济的输血能力。从债券市场来看,经济扩张时,垃圾级债券收益率通常高于投资级债券;进入瓶颈期后,人们出于对通货紧缩的担忧,会选择收益相对稳定的投资级债券。而股票市场对经济由繁荣到萧条的反应相对滞后,金融股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反应较快,实体经济则相对迟缓。

第二,金融传导机制将风险扩张到全球经济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性金融风险向全球蔓延的速度加快,实体经济衰退的速度同步提升。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欧洲和新兴经济体实体经济不同程度的下滑。如此金融要素和实体经济交互影响说明在经济链中金融市场的波动具有较大的国际市场冲击,金融因素已成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和传导渠道。

nlc202309091257

第三,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反馈。根据作者的论断,货币和资本是推动经济周期演变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是连接国家宏观政策和微观实体的纽带。回到我国现实,随着国际经济形式分化对我国冲击加大,宏观政策作用的弱化和金融资金“脱实向虚”使得实体经济和金融风险相互作用。2016年一季度,货币供应量和GDP增速差额扩大,信贷扩张带动GDP增长动力减弱,货币是否进入实体经济上存疑虑。同时,据测算,当前企业债务利息支出占社会融资的比例近50%,生产主体已从“借新还旧”开始进入“借新还息”阶段,推高了我国宏观经济不稳定预期。这与拉斯·特维德对经济下行时期银行与实体企业关系的论述一致。

三、从《逃不开的经济周期》探寻符合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在该书结尾处,作者引用经济学家约瑟夫·熊皮特的话“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是像心跳一样,是有机体的核心”,既然无法逃开经济周期,那么就该综合运用政策、金融工具应对经济波动,探索符合本国的经济发展道路。从我国情况来看,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多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经济下滑和可能发生的危机,但是仍有部分问题值得关注。

一方面,要警惕债务紧缩和流动性陷阱。作者在论述货币供给时指出,1991-2001年间,日本的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分别下降了22%、54%和41%;资产价格整体下跌幅度超过了GDP的两倍,而实际GDP年均增长仅为1.1%。上述事实是日本大规模举债刺激经济发展的结果。目前,我国也面临企业负债高企的境地,尽管2016年一季度各项宏观经济指标有所好转,但是仍是建立在加杠杆和补库存基础上,加之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发展尚需完善,制约了我国企业债券融资。因此,在经济周期的阶段转型时,要积盘活存量资金,推动债务重组。同时,建议合理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防止产生“流动性陷阱”。

另一方面,要分类施策,积极去库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要加快房地产去库存,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要尽快建立资产负债表,将财政收入和负债情况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做好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完善并严格执行征地制度。二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发挥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应在现有新兴产业的带动下,推进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发展。同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切实发挥股票、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力度,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该书内容能够进一步丰富对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处于经济结构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具有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系中证金融研究院)

我国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信息化研究 篇6

关键词:医院,经济,信息化

一、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信息化概述

(一) 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信息化的内涵

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信息化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过对医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卫生耗材管理、药品管理、招标采购及经济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费用管理、投资管理、物价管理、内部审计管理、医疗保险管理、绩效评价管理等经济运行活动进行流程优化和综合信息处理, 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 使组织管理的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并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经济信息分析模型, 有效协调医院的资金流、物流和业务流, 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经济运行数据服务与预测、优化资源配置。

(二) 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按照管理属性划分, 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信息化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即资产存货管理、财务管理、绩效及决策管理, 这三大部分是紧密关联的整体,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构建统一的经济信息分析模型, 有效地协调医院的资金流、物流和业务流。

二、医院经济运行管理信息一体化设计

(一) 资产及存货管理部分

从物的角度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包括卫生耗材、药品、固定资产、招标管理四个部分。医院通过招标管理实现对供应商的统一管理, 实现采购合同的统一管理, 管控全院资产、存货的采购活动, 降低采购成本。存货管理实现卫生耗材及药品的日常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实现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所有这些业务数据传递到财务, 反映在财务的资金管理、费用管理、成本管理中。财务管理的采购预算对资产、存货的采购进行控制, 支出预算对存货的消耗进行控制。

卫生耗材管理、药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是医院中基本的物流业务处理系统。从物质角度对医院经济活动进行管理, 反映医院物质运行情况。同时, 卫生耗材管理、药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的财务数据需要传递到资金管理、费用管理中, 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医院物质运行情况。

招标采购管理中招标、采购的管理内容覆盖卫生耗材、药品、固定资产。招标采购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设备、药品、材料的采购成本, 减少医院的成本压力, 降低病人的经济负担, 合理使用卫生资源, 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益。

(二) 财务管理部分

主要是从财务角度对经济运行分析进行管理, 它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费用管理、成本管理、投资管理、收入管理、医保管理、物价管理、内部审计等九个部分。

预算管理是医院经济运营最初预计的目标, 全方面的预算编制、全过程的预算执行及分析体现了医院经济运行信息化监控机制。资金、收入、费用、医疗保险、卫生耗材、药品、固定资产都需要进行预算编制, 体现了事前控制的机制。通过预算执行数据对医院经济运营的结果进行全程的比较参照, 来反映和评价医院经济运营结果。

收入管理、费用管理、医保管理是业务处理核心。从医院收入、支出和医保三个方面对医院经济管理的主要内容进行管理。从最基本的财务数据上反映医院的经济状况。同时收入、费用归集到成本中, 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医院成本信息, 强化成本意识, 降低医疗成本, 提高医院绩效。医保收入是医疗收入的一部分, 可以和收入管理联动交互数据, 掌控医保病人收入的状况, 保障医保收入的安全。此外, 收入、费用的收支发生可以反映到资金管理中, 体现了医院资金的运营状态。

资金管理重点管理医院的货币资金, 采购、收入、费用、投资、医保的发生都可引起资金的变化。因此资金管理需要和收入管理、费用管理、投资管理、药品、固定资产、卫生耗材管理进行数据交互, 多角度掌控医院经济活动中资金状态, 保证医院经济活动中资金的安全。

投资管理重点管理医院的对外投资运营情况, 从专题角度对医院资金安全和收益进行了补充。投资管理与资金管理、收入管理进行数据交互, 投资发生、投资收益处置引起资金的变化, 同时带来收入的变化。

内部审计和物价管理是经济运行管理的保障。医院内部审计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各项收支、资产存货招标内容进行审计, 确保了医院的资金、资产的安全。物价和医保联动为医院收费标准和医保核算提供保障。

(三) 绩效管理及决策分析部分

绩效管理是医院经济运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院战略绩效管理能够有效地衡量医院、科室、员工的业绩, 使科室和员工个人目标与战略管理机制, 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绩效管理对全院经济目标进行指标量化管理, 以及绩效的反馈和分析体现了医院经济运行信息化激励机制。

三、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 从会计核算 (总账管理、会计报表) 到财务综合管理 (会计核算、成本核算、预算管理、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 , 只是围绕会计核算进行的粗放式的管理, 不能满足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要求。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提出, 要求经济运行相关的人、财、物各项信息要协调一致, 系统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和实施。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正成为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皇甫宜娣.浅析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年第23期.

[2]徐元元.医院经济运行精细化管理[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4年版.

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 篇7

一、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以证券、股票和网络等为代表的经济。实体经济是以国民经济和生产总值为代表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实体。但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 需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活力的增强, 依赖于实体经济实实在在的发展, 只有实体经济得以进步和发展才能为虚拟经济提供强有力的后备力量, 才能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的作用不容小觑, 虚拟经济可以优化整经济的资源配置, 调整经济结构。虚拟经济通过货币、证券和股票等金融工具来调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最终做到市场和供求机制协调发展。

(三)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进步。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协调的发展才能发挥出来, 实体经济的单方进步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健康, 虚拟经济的单方发展会导致经济结构的畸形。因此二者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二者的关系相互促进影响, 互相促进。

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 总体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

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 我国的总体实力都和世界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距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体现在经济实力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是我国的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还不高, 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人均经济总值还需要努力。二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并不合理, 实体经济中集约经济和高投人低产出的产业比重大, 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不小。特别是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创新性产业的比重太小, 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比, 经济环境并不优越, 金融产业的发展中后劲不足, 金融监管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的经济风险。

(二) 实体经济乏力、资金流入虚拟经济。

自从欧洲债务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我国的实体经济企业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不管是制造业亦或是商业企业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惨淡景象, 为了缓解通货预期,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 但由于实体经济企业经营的实际困难, 大部分企业不再专注主营业务, 而将注意力转向担保公司、贷款公司等虚拟经济业务。我国大部分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的城市, 比较普遍存在着脱离生产之后将厂房出租的脱实向虚现象, 很多经营者的经营意志不断下降, 致使我国实体经济明显萎缩。

(三) 泡沫风险严峻。

随着房地产经济风险的产生,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国市场经济的泡沫风险。一是虚拟经济风险泡沫, 虚拟经济的风险泡沫主要表现为股市泡沫, 股市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 上世纪随着大量的股民的注人, 股民的风险意识差, 对股市的预测和金融知识的匾乏, 导致近几年股票市场泡沫现象十分严重。二是房地产泡沫。在过去的十年,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直在畸形发展, 房地产和土地的价格增长已经超出了市场发展的规律, 房地产开发商成为最大的赢家, 造成了地方GDP虚高, 房地产泡沫已经急速的膨胀。三是国有经济的发展泡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 国有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但是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也造成的个别行业的畸形发展, 国有企业的泡沫越来越大, 导致经济发展的风险加剧。

(四) 消费能力下降, 实体经济企业投资热情不高。

消费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2002年以后, 我国的消费率持续走低, 2011年已经降为34.8%, 早在1994年我国的消费率为45.3%, 过低的消费能力, 直接导致实体店的营业额下降。对于实体企业来讲, 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多形成积压, 无法回笼资金, 拖欠人员工资、原材料供应商的货款等等, 再加上国外订单的下降, 使得实体企业投资者的热情不高。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受到先富带后富思想的影响, 资金只集中在少部分人的手里, 因此,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近年来我国正在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希望通过缩小贫富差距让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有所上升, 想让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由内需带动的新局面, 但是却受到房价一直居高不下的影响, 导致全民资金逐渐流向地产大鳄手中, 增加居民消费能力的目标仍然无法实现。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策略

(一) 合理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

我国实体经济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很大, 很多正规的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 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一直都很少。金融市场不仅是实体经济前进的一大动力, 同时也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推手, 因此必须科学地、合理地引导金融市场里资金的流向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投资结构。同时, 还要规范民间投资金融机构, 使社会资金流向中小实体企业, 这样, 不仅避免了资金为寻利而投机, 还使得社会资金实现了合理盈利的模式。

(二) 适度发展虚拟经济, 防止泡沫经济发生。

从目前来看, 世界经济发展证实了虚拟经济的重要性。适当的虚拟经济可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优化, 使经济运作效率得以提高, 但如果过度发展虚拟经济, 则会导致经济体系面临不可预测的风险, 同时实践证明, 虚拟经济的过于滞后也会对市场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需保持平衡, 通过相互促进的发展方式达到最佳的经济增长状态。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相关措施和政策都未实施到位, 导致虚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极大的限制了虚拟经济的积极作用, 导致现有虚拟经济难以协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因此, 中国经济需在现有基础上加大虚拟经济的发展力度, 牢牢把握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平衡度, 避免出现泡沫经济现象。

(三) 优化经济发展的环境。

无论是虚拟经济还是实体经济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一是加强金融服务业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银行还是国家的经济规划部门, 都需要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服务水平, 例如金融机构可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贷款, 国家的证券系统可以通过向网民普及金融知识的方式, 避免虚拟诈骗等经济问题的产生。二是优化经济市场结构, 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实体经济都要本着科学发展的理念, 协调发展和进步, 十二五规划将经济结构调整列人经济改革的重点, 重点淘汰高污染和高投人的粗放经济,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三是加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中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扰, 加大对金融实体的监管。

(四) 优化虚拟经济结构, 减少系统性金融风险。

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设计仍存在一定纰漏,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未能起到积极作用。虚拟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内存在一定的体制风险和功能缺陷, 因此, 中国需从风险管理、市场主体和制度建设这几个方面来实现虚拟经济结构的优化, 进而提高金融市场抵抗风险的能力。首先, 需加快完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步伐, 现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见雏形, 经济主板市场也相对成熟, 但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关系尚不明确, 还处于相互重叠的状态。其次需完善和发展外汇市场经济, 为更好的配合人民币汇率机制和人民币可兑换进程, 需充分完善我国的外汇市场, 使外汇市场积极作用于我国外汇资源配置上, 以达到避险性、投资性和流动性的市场需求。

(五) 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共同发展。

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推动虚拟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会控制实体经济资金流向虚拟经济。在现有的原材料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均在上涨的情况下, 我国政府应该首先从改革税收体系着手, 为实体产业发展减负, 并加大鼓励、扶持实体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 近年来, 虚拟经济迅猛发展, 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因此, 我们在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 不能忽视虚拟经济发挥的积极作用。事实上,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正负两个方面效应。本文首先分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其次提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策。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关系

参考文献

[1]姚景超, 王进会.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协调性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评论, 2013 (08) .

世界经济趋势与我国经济对策 篇8

解读世界经济,需要认识到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并结合当前发展状况及特点进行分析,以此才能对世界经济当前以及未来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一)世界经济下行

拉长时间的断点,经济发展水平不会一成不变,但其历史走向却存在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变化,并且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对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以下从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结构两方面对世界经济的下行趋势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世界经济环比增长水平在2009年降到最低,可猜想是由于2008危机造成,之后经济有所恢复,并且自2012年以来环比增长呈上升的乐观趋势;但2010年经济出现大的恢复后其同比增长水平便开始逐年下降,虽然2014年比2013年同比增长水平有所提高,但力度非常微弱,整体增长速度缓慢。世界经济结构方面,虽然服务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占据主导地位,但农业与工业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占据资源与资本的发展要素使失业率居高不下、生产过剩等问题得不到实质性的解决,其潜在的经济阻碍因素印证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必然性。

从上述看来,世界经济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结构等方面均出现了不容乐观的变化趋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增长水平与物价水平的双双下降,从而反映出世界经济趋于紧缩状态;而经济发展结构的不合理性解释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增长内生性问题与失业问题的原因,从而导致更低的生活水平,并导致需求的减少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下降,解释了世界经济下行的逻辑。

(二)世界经济的呈现特点

在从时间长河的眼光看待世界经济后,有必要站在截面上研究其呈现的特点,为对世界经济有个更加全方位的认识。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下行。IMF在2015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15年和2016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均做下调。IMF副总裁朱民认为,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被迫不断下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球潜在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世界市场持续紧缩。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下跌的持续性,产能过剩,失业率的增加等都制约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并且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及趋势看,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当长时间。

世界经济变化与经济周期存在一致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由于自然规律的必然性,生产一定要经过繁荣、衰退、危机、停滞、新的繁荣等等周而复始的更替。在目前工业经济仍占世界经济多数的情况下,生产与需求的不对称性导致市场经济的不断波动,危机的到来使世界经济在遭受极端重创后遵循自然规律开始复苏,但从目前低水平的潜在增长率等方面看,世界经济的复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正处于经济周期的停滞阶段。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格局动荡相互联系。经济决定政治,但政治对经济有极大的反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当今政治格局处于局部动荡的状态。按最严重的动荡(战争)来看,每场战争的发生都需要支付巨额战争成本,其中不仅包括需向开展战争投入的经济资源支持,也包括因为战争而丢失的投资与被投资机会等。

(三)问题的提出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不可避免受世界经济全局状态的影响,笼罩在世界经济的网络中不可独善其身,世界经济的紧缩趋势给中国经济提出新的挑战。

二、世界经济紧缩冲击中国

对外开放增加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是中国面对世界经济紧缩局面时难以独善其身。世界经济紧缩对中国的冲击在经济总量增长、市场状态、结构、贸易、就业、资源、生态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相关现象及数据明显映射了处于世界经济紧缩冲击下的中国“紧随世界的脚步”,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就经济发展而言,在经济增长总量方面,我国GDP增长速度放缓,GDP环比变化呈现波浪式起伏状态,经济发展较不稳定;在市场状态方面,经济的放缓导致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与不稳定,从侧面反映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在经济结构方面,据英国《金融时报》伦敦报道,至2011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制造国,虽然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改革,但短期内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仍为主导产业,世界经济紧缩的情况下我国可出口的制成品与可进口的原材料等有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制造企业受挫的可能性加大,并且直接导致工人失业的可能性加大;在贸易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下降0.1%,出口增长3.6%,处于较低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2013年比下降5个百分点。

就生态保护而言,生态环境是生命的支持系统,也是调节我们赖以生存的生物循环、代理循环和化学循环的重要部分。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雾霾等),生态环境的投入与治理需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存在矛盾,从而增加了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就政策层面而言,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直没有停止,例如中国央行(PBOC)定向下调一些规模较小的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政府通过一系列调控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微刺激”,旨在提振经济。但就经济形态发展构成要素而言,对经济的刺激虽然加大了需求量,在短时间内会收到一定成效,但持续的刺激会带来价格的上升及积极地不断增长,当两者上升的速度超过正常的“度”时,反而带来经济膨胀的副作用。

总的分析来看,世界经济紧缩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亦存在较大压力,未来发展还面临严峻的挑战。

三、中国经济对策

认清事实是做出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须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自身发展状况有正确的基本判断,认清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找到新的突破口,结合相对合理的政策,才能在接受经济挑战时屹立不倒。

(一)绿色经济加结构增长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方面,绿色经济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以上分析中已经提到,资源及生态是每个经济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品”,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较弱,因此较世界来说,其应对气候变化面临更大挑战,只有实行绿色的发展才会为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对保障。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的发展仍然是工业占主导地位,已经处于产能过剩阶段,但在当前经济紧缩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刺激政策,必然导致产能的进一步过剩,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而且,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资本是机器,不需要过多的劳动力,甚至有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的趋势;因此,只有改变经济结构,将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改为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由此才能解决产能过剩及失业率高居不下的问题,使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层面上放开市场价格与货币价格

市场拥有自身的调节机制,虽然政府调节在短时间内对经济状况改善有一定作用,但根据经验教训,与政府刺激想伴随而来的副作用往往需要下一步考虑的更加谨慎。当经济处于紧缩状态时,如果政府实行大刺激(如温家宝总理的四万亿投资),其带来的后果是经济滞胀,其原因是在大刺激下必然有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增长、货币的流通及物价水平的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下的物价上涨;如果政府实行小刺激(如克强经济学),其后果带来的是经济实涨,其原因是在小刺激下,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促使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产能过剩的恶果,从而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下跌。

因此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放开市场价格、货币价格,让市场发挥其客观能动性,给市场改善自身状况的自由和机会,市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做出让步的同时得到市场回报的希望之策。

四、结论

面对世界经济下行的大趋势,中国虽然不能独善其身,但明确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处位置,做出基本判断,看出主要问题所在,促进结构增长,发展绿色经济,我国有能力在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下稳固发展并由世界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季铸.世界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8.

[2]高攀.IMF为何持续下调全球经济增长预期[J].经世导刊,2014.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 篇9

1 经济周期波动的测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国经济呈现周期性波动的发展, 可以采用相应的测算方法加以详细的说明。这一波动的情况主要是用于对经济发展作出一定的观察, 看其是否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 以此为出发点,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直观的观察出经济的发展变化。另外, 宏观调控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必要调控的重要手段, 所以其经济数据频率的选择作为重要的数据之一也可以成为影响周期波动的主要指标。在经济波动起点的选择上, 可以将其细化为两个时期, 一是扩张期, 二是收缩期, 因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中必然会出现增长或是下滑, 不会始终保持增长的势态, 可以说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繁荣、萧条以及复苏通常都是循环进行的, 因此, 本文中主要考察国内生产总值对潜在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通过对其进行观察, 就可以明显的区分出经济的发展受到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2 经济运行的总体特征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时期, 也可以说是转型的重要时期, 在这段时期中, 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周期性波动具有增长的特点, 这是在周期性波动的范围之内的, 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在不断持续走高的过程中, 呈现出高位的发展趋势。这主要是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得以实现的稳定发展。其次,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峰位以及谷位是交替进行的, 并且二者之间并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前文中已经提到, 我国大致经历了五轮周期性的波动, 其中第三轮经济波动正处在我国发展的敏感时期, 所以这一轮经济发展的特征不做具体的阐述。后续的波动状态并无较大的差距, 但是第五轮的波动还是要略低于第四轮, 从图1 中可以直观的感受到峰谷之间的差距呈现不断缩小的势态。第三, 在经济呈现波动性发展的过程中, 产出标准差以倒U型为主要的特点。第四, 周期性波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其中要经历较长的发展周期, 并且在扩张期中, 这一过程会无限期的延长, 至少要经历五年以上的时间, 其中第四轮以及第五轮的周期性波动甚至经历了更长的时间, 达到11 年之久, 这是周期性波动的另一个特征。最后, 从图1 中可以看出, 周期性波动的波形呈现出“陡升陡降”的特点, 这是前三轮经济波动的特征, 而后两轮经济波动的特征就明显的缓慢了, 可以用“缓升缓降”加以概括, 这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的经济正在稳定的增长, 并且通过不断的努力, 以期望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3 当前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与宏观调控

“转型期”, 顾名思义, 中国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 在此期间, 中国经济发展中先后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按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征, 这五轮经济波动又可划分为两个时间段。前一时段为改革探索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 后一时段为改革深化阶段的经济周期波动。

在改革探索时期, 无论是经济运行特征还是宏观政策调控, 仍可以看到短缺经济的影子。但是, 这一轮改革使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得到极大释放, 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也有明显变化。如果投资和消费增速在合理范围内就能够有力拉动经济增长。但在改革开放探索时期, 在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 投资的乘数- 加速数和消费的上下关联机制作用使得国民经济很快膨胀起来。此时, 企业的投资饥渴带来的重复建设、资源瓶颈、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民经济结构性失衡等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为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政府开始尝试借助宏观政策调控手段调节经济, 但是, 这一时期的中国经济仍是短缺经济, 中央政府仍然要依赖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调控。

在改革深化阶段, 我国只经历了两轮经济波动, 而且经济波动特征与之前有很大不同。为重振经济, 国家同时从供给和需求着手来改善供给的相对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供给面的调控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对电力、石油、通信、铁路等垄断行业进行战略性重组, 以及对数十万家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制;二是改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和投融资环境, 刺激民间投资。然而, 物价总水平仍处于较低位势, 轻度通货紧缩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转。以上分析表明, 在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 我国的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需求逐渐取代了供给, 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的主导因素, 同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策调控也逐渐替代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命令, 成为我国政府调节经济的主要工具。这一时期经济周期波动的形成机理可概括为:随着企业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成为了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供给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 只能依靠不断提高贸易依存度才能解决。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中国经济的稳定性遭遇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在处于转型的关键性时期, 正是因为如此, 才更加应该看重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并且通过必要的方式加以控制, 以此实现我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以便为社会生活创造更大的价值财富。主要从周期性波动的特点出发, 进一步加以论证,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为今后的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姚景源.中国经济的高波动特征[J].经济, 2011 (12) .

[2]袁海霞.国家及北京市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 2012 (10) .

我国经济运行 篇10

【关键词】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机制

工业是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是促国家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内燃机。不过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对现今产业结构布局、内在影响因素、持续发展机制等方面的质疑与研究逐渐广泛与深入,学界、政府、民间均在区域工业经济改革与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展开了探究。当前,改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合理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不断增强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是保证工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整体情况

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整体情况大致可总结为四点:第一,我国工业运行效率于整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在时间上又呈“波浪式”增强趋势;第二,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大致可分作3个阶段:2000-2005年,是我国工作发展传统思路下的工业效率增长阶段;2007-2009年为受经济冲击的工业效率增长阶段;2010年后依旧为工业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效率增长阶段;第三,工业经济效率提升更依赖外部特征明显的技术进步效率,工业企业规模效率与管理水平对效率增长均未做出较大贡献;第四、区域工业经济运行效率表现出“西高、中稳、东低”特征,区域工业经济发展差距仍存有收敛趋势。

二、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机制

1.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产权效率改革

(1)转变国家政府管理职能,增强工业经济活力

国家政府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充当着管理职能,应充分结合工业企业真实需求,简化企业不必要交易过程,减少企业生存竞争成本,真正落实服务市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政府在干预工业产品交易市场时,需建构市场买卖双方“双赢”定价体系,尤其是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需借助政策实施补贴手段,不断增强国民生活质量。在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制定方面,需准确界定与规范政府市场职能范围,不可主观干预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2)实现企业产权体制改革,推动社会非公经济发展

工业企业产权归属界定为经营效率增长的关键。当前,国有工业企业改革虽有序开展,慢慢成为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经济主体,不少国有独资企业借助产权改革、股份改造等方式走上企业产权多元化道路,极大增强了企业绩效水平。因而在同质性产品市场交易里,国家政府需本著公平竞争原则,不搞特殊化、搞优待政策。除此以外,还需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工业行业高端领域,为寡头特征明显能源行业、中华工业发展加油助力。

2.进一步实现企业自主创新,保证技术效益目标的实现

(1)建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提高企业科研投入信心

自主创新也是建构国家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战略机制的关键,工业产品仅在创新这一极具实力手段的引领下才能朝高附加值型工业品发展。我国工业历经了长期模仿与承接外部先进技术的状态,不过这并不属于长远之策,仅仅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制定科技振兴计划,增强企业品牌意识为当前工业效率不断发展的桥梁。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可让企业在市场经济被动条件下依旧保持有效率的生产经营,因而需减轻效率增长的波动幅度,提高工业经济内在稳定性。

(2)拉近企业与研发机构关系,促工业技术现实效益实现

国家在工业体系方面的科研投入主要在高校或专业研究机构里,而这些机构更注重技术成本自身性能,却忽视了市场需求影响,现有工业经济科技成果无法在短期转变成企业经济效益,导致企业经营与科技成果脱轨。今后我国政府还应进一步增加对工业科技的投资力度,这期间,国家政府需与企业彼此合作,鼓励企业参与到自主创新计划中,解决部分研究资金问题,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计划,以完善市场需求,使科技打造美好生活。

3.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妥善解决产能过剩

(1)科学调整工业行业结构,引领其它产业发展

我国工业行业结构更偏向于资源聚集型,智力聚集型稍弱,基础工业品消费与出口在推动我国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随国际工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与我国逐渐成熟的工业体系,通过资源消耗型工业产业结构无法建构工业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十二五”规划制定了对我国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计划。现今,工业经济的发展仍应改进现代技术,继续发展传统产业,促石油化工、机械、汽车等现代性支柱性产业发展,创新工业行业分化机制,让我国工业行业向全球产业价值链高端迈入。

(2)妥善处理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

我国工业体系建设存在的过度竞争与重复投资情况严重,直接影响工业与国民经济的稳步健康发展。产能过剩不但存在于煤炭、钢铁等传统大型重工业中,还存在于电子信息产业、光伏产业等新兴产业中。基于此,政府需对市场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将“促退”与“准入”政策彼此结合,解决工业企业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现有工业产业园区管理制度,增强产业空间聚集力度,已更好解决产业过剩。

总之,在经济结构发生改变的背景下,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受到影响。只有进一步拓展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提升机制才能保证区域工业经济协调发展,这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转变我国工业“大而不强”形象的核心,可为我国从工业大国步入工业强国填瓦铺路。

参考文献:

[1]吴海民,王劲屹,薛文博.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2(03):9-16.

上一篇: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下一篇:贺岁喜剧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