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2024-08-07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精选十篇)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1

一、语文阅读训练的核心

何谓语感, 即“对于语言文字敏锐的感觉”。这是个综合概念, 离不开对语音、文字、词汇、句子等语文基础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语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 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因此, 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是要围绕培养语感进行的。从教学角度来说, 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便是加强诵读, 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思则进矣。”一篇课文, 唯有引导学生反复口诵心惟, 熟读成诵, 咀嚼品味, 方能悟其内蕴。在整体把握的过程中, 对文中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赏, 便是一种潜移默化中的训练。这种训练与那种单项分解知识点的训练不同, 前者是动态的、活的训练, 后者是静态的、死的训练, 怎样引导学生诵读潜思, 培养语感呢?

1.驱遣想象, 激发语感。古人强调读书要读进去, 想出来。这就是说, 阅读与想象结合, 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进行阅读。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引导分析比较、想象理解, 发现其意蕴, 体会遣词造句的目的, 语感即生。

2.反复体会, 增强语感。 体会指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体验与课文所蕴含的意义联系, 直接获得对课文整体认识的心理过程。它侧重于对课文进行直观性质的模糊理解。对词、 句、段、篇阅读有所理解, 但难以言传, 此时便可引导学生从上下文联系中及字里行间寻求意会的突破口, 回溯语感。

3.诱发“感通”, 深化语感。学生对教材文本的认识是符合这一规律的。看到一篇文章, 学生会有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的好坏, 会带给学生对作品最初的情感体验。经过对教材的进一步挖掘和分析, 学生自然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作者的情绪体验相结合, 从而对作品有更加理性的认定。在对情感长期分析、感悟和体会之后, 学生对情感的社会内涵就会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

二、语文阅读训练的基本途径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 看整篇文章, 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 都是有路的, 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 就必须把握文章思路, 这就要靠较强的思维能力, 这种能力必须靠反复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首先要把握全文中心主旨, 其次要把握写作思路, 再次要把握具有表现力的句子。“练就这样一项基本功, 将会一辈子受用无穷”。那么, 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文章思路入手, 组织教学,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1.铺路要实。 根据课文思路特点 , 结合学生学路 , 采用恰当教路, 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 引导学生弄明白课文“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从而把握课文底蕴。

2.指路要巧。作者的思路是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的, 要使学生学会把握思路, 教者要巧于揭示规律, “授之以渔”, 让学生有章可循、有律可遵。各类文章思路有其内在规律, 如记叙文或顺着时间顺序和空间变换的脉络发展, 或顺着事件发展过程的脉络发展, 或顺着作者认识过程和感情变化的脉络发展, 或顺着展现人物性格各个侧面的脉络发展;说明文或顺着方位变化的脉络发展, 或顺着事物发展变化和生产过程的脉络发展, 或顺着不同类别、构造、功能和特征的脉络发展。讲清了各自的规律, 再教学生抓重点词语、中心句和表现方法, 学生阅读分析就有了准绳, 能理出每段每层思路, 把握文章思维流程。

3.领路要妙。就是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 适时、适度地做指导。 有两种做法:一是“领进门”。怎么领?现身说法, 用揭示的规律、提供的方法分析两篇讲读课文, 起示范作用, 同一体裁的文章或每一单元做一个样子即可, 其后就该“修行在自身”了。二是“搀膀子”。 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者就要扶他一把, 予以点拨, 启迪其自求自得。当然, 搀膀子也要把握火候, 注重技巧和方法。

三、语文阅读训练的有效辅助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与作文能力的提高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它们虽同属于语文的应用能力, 都有语感问题, 但二者心理流向刚好相反:阅读从语言文字着手, 悟其内蕴信息, 把握思路;作文则从思想出发, 从储存的信息里选用恰当语言, 展开思路。一般学生都视作文为畏途, 原因同然很多, 但其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乃是思路阻塞或思路狭窄, 因而不是无话可说便是硬性拼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教学中往往都是就作文指导作文, 而不懂得“功夫在诗外”的道理。

展开思路的心理机制便是联想, 展开联想便是展开了思维的翅膀。作文训练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联想呢?

我认为主要是充分利用纵向联想。所谓纵向联想, 也叫层递式联想, 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古到今、由小到大等联想, 皆属此类。如写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 就可与《背影》、《滕野先生》结合起来, 启发学生由此联想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并用一条线索把它们联结起来。然后考虑他们的语言为何这样情真意切, 这时就让学生读课文, 细细体会, 学生读后自然会领悟到这些都是由于作者把真情融汇于每一处描写、每一句话中。

如何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2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阅读,可以说,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阅读可以美化学生的心灵,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词汇和语言材料,从而更好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让学生读懂,深刻理解

确定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从初中生的个性特点出发,遵循初中生阅读的心理规律,从而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产生兴趣。

理解深刻是从内容感受、认同、内化的角度考察的。课文是个例子,是学习的载体,是教学对话的凭借,但文本的读懂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读懂这个基础,后面的训练扎实与情感激荡都无从谈起。读懂包括文本整体内容的理解,还有具体的字词句段的理解。读懂有大体的了解,还有深刻的理解。好的阅读教学课,是一定要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的。

二、让学生读好,达到三级指标

让学生阅读文章,不能满足于“读懂”,将内容理解,还要涉及用声音来传达语言文字形式,将语言用声音来活化,这就是读好的问题。“读好”的标准按课程标准要求是三级:一正确,二流利,三有感情。这其中最高级的状态就是读出文章意蕴,读出感情,读出韵味。仲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是非常重视朗读训练的,通过以读为主甚至以读代讲,辅之以阅读对话,从而“披文入情”。其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请看“够了”一处的朗读训练:这里,教师在让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体验传达出这种感觉;学生没有读出应有的自信感,教师进行鼓励并提示,学生再试;教师示范,并让学生跟着读;在大力鼓励进步的基础上,请一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出了较好的状态;最后师生协作联合朗读,读出那种自信、坚定的语感。五个步骤,层层推进,使朗读训练达到较高的层次。

三、语言学习与运用,训练扎实,情感激荡

训练扎实是从语言文字学习、运用乃至积累的角度考察的。阅读教学是绝对要强调语文基本功的习得、语文素养的生长的。基本功的习得必须借助于训练来达成,语文素养的生长也是在训练中累积、沉淀和滋生的。当然人文性语文和观照学习自主建构的视野下的训练是不同于传统的机械训练和形式训练有素的,是自主性、浸润性、熏染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一样须强调落实的,不能飘浮,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阅读教学是训练包容性最强、最大的教学,要落实好这方方面面是不易的。

说话训练是阅读教学频率最高的训练,串讲串问或问答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应付教师的问题,那不是一种有效的说话训练,只有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整理,整体性地、条理性地表达,才是较为有效的说话训练,并且是交际式的说话训练。在这一课中,对话式的说话训练是非常出色的。

情感激荡是从语文人文性和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角度考察的。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不是纯语言学习课,语文课语文味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味儿、人情味儿。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要激发情感、荡涤心灵、升华情意、熔铸人格的。但这种情感的酝酿、生发、激荡、震撼,绝不是脱离文本的声嘶力竭,也不是对文章词句浅尝辄止的矫揉造作,它蕴藏在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孕育在词句理解、朗读、说话等训练之中,但要通过教师巧妙的启发、唤醒、诱发、激扬。推向更深入,使语文的训练推进得更扎实。

四、语言积累,语感积淀

成功的一堂阅读教学课,总是在上述几个方面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积淀。

仲老师在《船长》这一课的教学中,语言积累与语感积淀是交融的,对于积累而言是“浸润性”的,对于语感的积淀与生成是在理解深刻、训练扎实、情感激荡过程之中的。比如在阅读理解“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这一自然段时,阅读活动是自主的,教学状态是对话的,有的说读出了“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有的说读出了“考虑事情非常周密”,有的说读出了“他很了不起,连灾难都要听从他的指挥”,还有的说读出了“哈尔威船长的威严”,这些同内容的理解,更是语感的领悟,同时,那文段中的一些关键词如排比式短语“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消化”了,融入到他的语言结构中了,也就积累了。

尤其是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人们透过阴森阴森森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教师独具匠心地让学生在情境下写作,然后由师串生对构成“呼唤”与“应答”,“呼唤”者撕心裂肺、如泣如诉,“应答”者情真意切、毅然坚定,构筑成一个撼动心魄的情境,在学生入情入境的心灵洗礼中,语感也随之浸染、生成。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优化策略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尤为明显。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考题,不难发现单纯考查学生基础英语知识点的题目已经逐渐被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综合语言素养的题目所取代,高考阅读能力测试比重、分值、难度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见,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而且是高考英语改革提出的要求。因此,要不断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既狠抓落实又引向深入。

一、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遵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除教材内容外,对于课外阅读量的要求由教学大纲的20万字到课程标准七级目标的23万字,再到八级目标的30万字,直到九级目标的35万字至40万字,从中可以看出,未来高中英语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教学所承担的目标、任务越来越重。

(二)高考阅读理解能力测试要求的必然需要。高考阅读理解题的选材极其广泛,内容涵盖文史、哲学、科技、心理、新闻、广告等,文体多样、语言真实、贴近生活和时代,文化特征明显,思想内涵深刻,而且阅读量大,要求用不低于每分钟60字至70字的阅读速度,大约35分钟的时间阅读完成2000字左右的5篇题材丰富、体裁各异的材料,不仅检测学生对材料的表层理解,更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深层把握。

二、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措施

优化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指导优化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活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现最优化。其次,教学目标要明确。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于教学目标,不但教师要清楚,更要让学生知道。

以上两点在教学中表现在具体做法上,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课内阅读材料、课外阅读材料和试题材料的关系。这三块几乎构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全部,也是整个英语教学的主体。它们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但是必须让学生清楚这三块之间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原则上,对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有本质的不同。

1.教材课文是生词、语法、基本句型的重要载体,其语言知识丰富,蕴涵着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渗透着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课本教学基本上采用精读的教学模式,重视词块教学,课文中有标注勾画,注重朗诵、听写及结构分析,实现精读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每一步都是为下一步奠定基础。

2.课外阅读材料在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接触更生动鲜活的语言,提高对高考阅读材料的适应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多采用泛读的教学模式。

3.试题阅读材料既不具备课文的基础作用,又比不上课外阅读材料的生动鲜活,其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学生一旦目标明确,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二)刚才对课文的精读已有涉及,这里主要说说课外阅读材料和泛读材料要做到精心选材和严格整合。选材是基础,是关键。一定要选那些更具时代感,更贴近学生生活,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利于高考,语言更地道、更优美的材料。另外,整合是必要的,而且要严格,既要尽量配合或兼顾课文教学,对课文起到巩固、深化、延伸和拓展的作用,又要辅以听、说、读、写多种训练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泛读模式。

(三)阅读与听、说、写的关系。《教学大纲》指出:听和读是语言接受技能,说和写是语言生成技能,只有达到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才能有效地开展听、说、读、写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水平。为此高中阶段应加强听读能力的培养,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文材料还是课外阅读材料,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诵、复述、仿写、归纳大意等能力。

(四)讲与练的关系。讲与练有机结合,是所有阅读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要素,也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的又一集中体现。讲,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练,集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与练的过程中,既要传授知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毕业年级与非毕业年级的关系。毕业年级面临高考,阅读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同于高一和高二年级。在非毕业年级阶段,课文、课外阅读材料、试题材料在阅读教学中所占教学时数应大体均衡,三位一体。到了高三阶段,从试题材料到课外阅读材料再到课文所占教学时数呈现依次递减的趋势。

(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据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其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更大。要开发和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调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合作意识。三是艺术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四是适时、适当地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情商水平。

三、结语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除对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帮助外,更能丰富学生语言文化知识、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以优化英语阅读教学,使阅读教学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优化、继承与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广大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阅历,提高认识,优化阅读教学过程,以便达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创设阅读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篇4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师生关系、学生的兴趣等多种因素。教者应根据这些因素和学生的心理特点, 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积极、热烈有序的教学情境, 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 怎样创设阅读教学情境呢?

首先, 教师要有民主的作风、和蔼的态度, 这是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阅读教学情境的关键。教师和蔼的教学态度、民主的教学作风, 从心理上给学生一种亲近感, 使他们消除了紧张、压抑的心理情绪。学生感到轻松自如, 学习情绪饱满, 与教师配合默契, 大胆质疑, 智力活动呈现最佳状态, 学习态度积极。在这种阅读情境中阅读, 效果一定较好。

其次, 教师的情绪也是阅读情境的主要因素。情绪是有传染性的, 教师的情绪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情绪, 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以愉快的情绪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就会轻松自由、愉快积极地思考。有这样一位教师, 教学基本功扎实, 责任心强, 但教学效果不佳。经过冷静思考, 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分析后, 他认识到, 原来自己上课情绪低沉、态度过于严肃, 动辄训斥学生, 致使学生心里紧张、压抑, 学习情绪低落, 课堂气氛沉闷, 师生关系冷漠, 课堂上举手发言的人也越来越少。后来, 他从改变教学态度和情绪入手, 上课时带着微笑走进课堂, 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情绪站在学生面前。他的健康情绪改变了课堂气氛, 也改善了师生关系, 优化了课堂教学,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由此可见, 教师的情绪表现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 影响着师生情感和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创设一种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 学生才能产生兴奋的情绪、主动求知的欲望和生机勃勃的精神。在这种情境下教学, 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再次,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阅读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 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 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 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还应创设一种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培养参与意识。如果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阅读教学的目的也就会落空,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就培养不起来。教者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计, 都要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乐学情境等方面来考虑。这就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趣。有的诗歌、散文、小说适合配乐朗诵, 就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激趣。例如教授鲁彦的《听潮》时,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诵, 声情并茂的优美朗诵, 把学生带入作者所描绘的画卷中, 陶醉于大海的美景。学生听着, 自然地跟着朗诵起来。通过这样的美读, 学生理解了内容, 受到了美的熏陶。他们的学习兴趣高涨, 争着起来表演朗诵。在教授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时, 我先让他们背诵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然后启发他们闭上眼睛想象, 体会作者笔下的钱塘湖是怎样的一幅美景。教师范读课文后提问:“本文描绘的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美不美, 为什么?作者为什么厌恶未倒的雷峰塔并希望它倒掉?雷峰塔倒掉后为什么人民欢欣、而有的人惋惜?”这样引导启发, 激发了学生阅读探求的兴趣:他们兴味盎然地阅读课文, 质疑讨论,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主动, 效果很好。这说明, 设疑提问也是一种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方法。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 应该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兴趣。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篇5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由于不被重视导致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12-0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阅读教学不也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与语文学科的整体学习能力有关。本文对目前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提出建议。

1.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忽略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即以学生为教学主题进行自主学习。但部分老师并未理解新课改中或执行新课改标准,仍然按照以往的传统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进行授课,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积极性被打压,致使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一般[1]。由于不能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完全按照个人喜好进行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效率底下。还有一部分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对课文进行详细解说,完全不给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感悟理解,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并且还有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讲解时,只注重对正确答案的解说,阅读模式死板,完全是为了题目才进行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缺乏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自然也达不到期望的效果[2]。

1.2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单一,许多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维护自身权威性,基本不与学生进行互动,只是一味的进行课堂讲解,导致课堂的教学氛围呆板、沉闷,学生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一般。

2.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建议

2.1改进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方法,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必要的,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沉闷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然学习兴趣低下,阅读教学也达不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学生对于课文的感悟理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期望的阅读教学效果。

例如,学习课文《范进中举》一文时。可以要求学生们自由组合,对课文角色进行扮演,由于每个人对于人物理解程度不同,所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在同学进行表演时,教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对于人物心理进行把握。

2.2培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习惯。知识需要通过不断的积累才能增加,而阅读作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丰富知识并提高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应当精心选择语句优美的词句让学生进行反复诵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印象的的同时让学生积累一定的词语数量和表达方式,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不断进行课内外词汇、名句的积累,持之以恒的进行积累摘抄,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3]。语文课堂笔记的记录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从简单的笔记开始记起,比如简单的词句到篇章段落。

2.3在阅读教学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每个人的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时,允许学生拥有无尽的想象力,即让学生不断对课文提出疑问,这些疑问就是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在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场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不断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印象,使得学生真正意义上去欣赏文学。例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是“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教师就可以有意识的询问大家“孔乙己的长衫去哪了”虽然课文没有交代,但是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思考[4]。

结束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学习能力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课堂教学时要时刻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实施科学的、民主的教学方式,实现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的质量,更好的达到语文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整体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重视阅读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 篇6

一、重视阅读技能的培养

在阅读教学中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必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点:(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行比较的技能。从近几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

二、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

一个成功的读者,不仅需要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而且也需要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同时更需要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进而把一定的信息传达给读者的。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实、原因、论据等;(3)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

三、重视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从传统的读书方法来看,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朗读,传授知识首先就是教学生怎样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都深刻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从语文教学本身来讲,教师有声有色的朗读,能让学生耳和心同时感悟文本语言的意蕴、韵味、情感,是培养学生语感最有效的途径。

语感问题,说到底是对生活真味的一种体味。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时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身、少年的气概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夏丐尊先生举的这些例子证明,要得到真切的语感,必须从生活方面去体会、去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鉴赏作品时充分调动这些积累,透过语言文字表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辨出一种真味来。

四、注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一)吃透课文,精心准备

如果教师不理解,不熟悉教材,是难以驾驭教材的。同样,在具体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不事先吃透课文、精心备课的话,提高效率就成了一句空话。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做到教学过程衔接有序,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这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对本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他们课上得才轻松,这是教好阅读课文的基础。

(二)转变观念,鼓励参与

在一堂较为成功的课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如果一堂课任课教师所占用的时间超过三分之一,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我们教师应抛弃过去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导一切,"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模式。观念的变化导致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富于朝气,充满自信,他们有了强烈的参与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表演;教师则从过去的重负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压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大纲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起指导作用。在阅读方面,其指导作用主要在于组织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培养自学能力。

(三)重视过程,注意节奏

总的来说,阅读教学可分前、中、后三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侧重。在"阅读前"的准备阶段,通过各种手段介绍背景知识,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阶段,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阅读,并回答更多的问题,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解释,并听课文录音,模仿语音语调。在"阅读后"阶段,做一些巩固性的练习,如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就课文内容提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启发学生发表对文章中一些观点的看法,提出他们自己的建议,这样使课文与学生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更加充实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仅强调结果,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教学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及节奏的掌握。在课堂教学的每一步,教师的作用和角色都不相同。各册《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指出,在介绍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起的是示范表演者的作用;在操练时,则是组织者或指挥;到了练习这一步骤,教师起的是裁判员、监督者、监听者的作用。每一步都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在教学节奏上,一堂课不可能永远让学生处于高度紧张当中,也不应当老是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是应该有张有弛。因此,在只有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中,教师如何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然,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所能奏效。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高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接上页)似于机动车理论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规定的题量,并达到要求的分数。口试也可以利用试题库随机抽题,学生当场回答,监考教师可以当场提问。笔试的题目应以简洁的客观安全知识为主,口试的内容应主要包括对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

5 结束语

生命靠安全,安全靠防范,防范靠实施,实施靠大家。实验室安全管理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长期不懈地付出努力。军队院校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教育观念,切实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和工作措施,努力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建斌,赵涛涛.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 164-165.

[2] 王虹.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2007,22(5): 179-182.

[3] 李慧,张静武,傅万堂,缑慧阳,王艳. 开放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前提[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1,9(3): 185-187.

[4] 刘桂艳,谢乃新,赵竞全. 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 1-3.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篇7

一、要让学生乐于“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 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 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所以,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让学生喜欢阅读, 把阅读当作一种乐趣, 有一种想读的冲动。一般说来, 要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 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精心设计导语。导入的方式很多, 如可以采取创设情景、开展比赛、巧设问题、多媒体手段、谜语故事等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其次, 阅读教学中要巧妙引入, 过渡自然, 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 引生入胜, 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要让学生学会“读”, 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1.要让学生充分读、多读。俗话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多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通过多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阅读的质量。读的方式也有很多, 可以默读、小组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 深入思考, 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 与文本交流, 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 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 可以是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 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 (词、句、段) 或主要的问题发表的见解, 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等等。

2.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 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 抓住题眼发问。如, 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 可以抓住“魂”字发问, 问为什么用“魂”而不用“情”。二是抓住矛盾, 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 双手拄着拐杖, 背靠着一棵洋槐树,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 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 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 通过比较认识。如, 《落花生》一文中, “花生做的食品吃完了, 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在这里可提问为什么用“印”字而不用“记”或“留”字。四是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多元化解读。比如,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思考点: (1) 如果父亲也和母亲一样, 对我的诗大加赞赏, 结果会怎样? (2) 如果母亲也和父亲一样, 对我的诗一直说“糟糕透了”, 结果又会怎样?这一设计, 学生阅读后, 会积极发言, 思维非常活跃。

3.开展有效的交流和讨论。阅读教学中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讨论和交流的主要形式。低年级学生可以围绕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展开讨论, 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讨论。合作学习贵在通过探究产生思维的火花和情感,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把学习内容引申或拓宽, 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 实现积极的、有效的学习。需要指出的是,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甚至争论。但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 避轻就重, 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 不讲实质效果, 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 使课堂富有成效。

浅谈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8

一.致力于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创新观念融入课堂,才能激活语文课堂的活力。即需要创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情境,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创新求异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出体现鲁迅先生感情基调的句子,结合这些句子,让学生找出鲁迅先生是围绕哪些事件来体现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的,这些事件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贵品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能够体会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思念之情,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鲁迅先生布局谋篇的艺术手法。在学习《海燕》一文时,教师以高亢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体验文本营造的激昂而豪迈的意境,学生对文本的意旨就会更加精准的把握。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教师一改传统语文教学对古文串讲,然后学生对照翻译进行机械记忆的单一模式,而是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如果你站在小石潭这一景点任何一个角度,你会看到什么?你会想到些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交流想象内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效率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二.创建互动的语文阅读模式

创新的初中语文教学阅读课堂是由传统教学的教师唱“独角戏”向师生对话转变,由学生单一的背诵记忆向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转变。构建互动的教学课堂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如在教学杨绛先生的《老王》时,以老王的人格品质及作者对老王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展开开交流讨论。学生通过作者对老王日常常的行为及肖像描写触摸到了作者的情情感脉搏,从而进入老王的精神世界界,感知人物的心理变化。课堂的互动动还体现在学生之间的设疑提问。传统统的语文课堂提问一般是教师为提问主主体,学生是被提问者,这种提问模式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动动探索问题积极性的激发。鉴于此,教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时,可以让学学生根据课文自主设疑。例如,在学习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时,教师让学生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将阅读中遇到的问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在同伴之间,或者者小组之间进行讨论解决,打破了教师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局面,学生的的设疑过程也是深入阅读的过程,能够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这样样的课堂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情境

开放式的语文课堂,能够解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体验对文本进行富有自身感情色彩的解读。开放的语文课堂要从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诸方面进行设计。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课文的主题贴标签式的告知学生,而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中往往不知其所以然。采取开放式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避免教师的生硬灌输扼制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执教此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小组间针对人物的个性进行评论。为了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提示学生:文中的“父亲”见到自己的兄弟于勒落魄的样子却匆匆逃离了他,他在逃离的路上心情一定不能平静,如果“父亲”有写日记的习惯,那么当天晚上他会写一篇日记,表明自己的心迹,他的日记会写些什么内容?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为“父亲”写一篇日记。几分钟以后,教师让学生起来交流“日记”,有的同学写出了“父亲”对自己兄弟的思念之情;有的学生写出了想见又不能见的矛盾心理;有的同学则通过想象写出了“父亲”对自己的兄弟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心理状态。这种开放式的情境教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理解了当时处于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以及他们挣扎的生活境况。这比硬性贴标签式的“告知主题”的方式,更能够触动学生的心灵,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与文本意旨。

培养化学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篇9

一、阅读能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

让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础知识.读书百遍,其意自现.阅读课本内容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推敲每个词,体味每句话,边阅读边思考.在阅读的基础上把琐碎的化学知识归纳整理连接成有机的网络,变为被掌握的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因此,阅读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他们思维敏捷、领悟力强.

学生在阅读时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这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点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通过阅读更好更快地掌握化学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重结果而轻过程,这样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实际是很肤浅的.所以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求学生必须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要透过其表面把握其本质和规律.另外,化学有它自己的专门语言和表述规范,这些化学术语只有从课本上来,从阅读中来.通过化学术语的规范性使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阅读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是初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化学素质.通过阅读,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揣摩,认识事物的规律.解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即必须读得懂、读得细、抓得准,特别是信息给予题,题干给出一系列解题所需要的条件、知识和启发性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题干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发现本质,寻求规律,得出正确结论.若没有很强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答好的.

做习题时,学生常说:“老师给我们读题,我们很容易就解出来,而我们自己读题,则不知怎么解.”这是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提取信息不充分.因此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通过阅读,更多地接触和认识社会,用化学视觉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阅读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思维就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通过阅读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由知识的掌握过渡到知识的应用.学生阅读、练习习题,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阅读中加工和应用各种信息,自主的、科学的获得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活到老,学到老.我们终身都在学习,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是自学.所以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核心,它是能否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整合,解决新问题的基础.通过阅读训练,让学生掌握后继学习的科学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即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之“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会终身主动的获取知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进而构建新的知识.搞科学研究,必须应用大量的资料,要能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理解,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并用这些信息去指导实践,解决新问题,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对科学活动作出评价,这样自学能力便达到高层次.

阅读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过程,先是一知半解,通过不断咀嚼和思考,进一步认知.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其向更深层次探索.这样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读为本 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篇10

(一) 首先要弄清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模式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初读感知—品读感悟—展读深化。

1. 初读感知

读课文, 最首要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准确, 这是阅读的最低要求, 也是最基础的要求, 这就要先来解决生字词。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从词语的认读、生字的读音、整篇课文的正确流利朗读三方面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便于做到以学定教。语言障碍解决了, 这就为进一步从语言文字入手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教学一篇课文, 首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进行阅读感知, 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地了解。如: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个全景式的整体感知, 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品读感悟

依据学情、年段特点、课文特点等实际情况, 品读感悟环节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掌声》一课, 抓住掌声前后英子的强烈反差, 引发学生思考, 进行质疑, 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什么让英子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是理解掌声的重点和关键。

(2) 抓住重点词语。教学《给予树》一课, 抓住表现小女孩神态的词语—沉默不语。这个描写神态的词语表现的是金吉娅矛盾的内心:妈妈给的钱本来应该给最亲最近的家人买圣诞礼物, 结果没买, 给素不相识的人买了。此时的金吉娅是高兴吗?不会太高兴。很难过吗?不会太难过, 因为她做了一件好事。抓住这个词语后才能走进小女孩矛盾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去。

(3) 抓住重点句子。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 描写骆驼吃草料的句子:我站在骆驼的面前, 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 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大鼻孔里冒着热气, 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 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咀嚼的样子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表达了对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之情。品读感悟是学习课文的第二步, 主要是“从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文字”, 重点解决“怎样写的”“写得怎样”, 从而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 体会表达效果, 学习语言的运用。

3. 展读深化

新课程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怎样完成呢?“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 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 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如教《石猴称王》, 把学生带向《西游记》。这就体现了课内悟方法, 课外求发展, 逐步让会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 让了读书成为学生的需求, 切切实实地做到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

(二) 其次要正确处理朗读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 理解和朗读的关系

悟情入情是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一般情况下, 应先理解文意, 再有感情朗读。但有些“情”只可意会, 难以言传, 领会也因人而异, 对此不应追求过于“深入”“统一”的理解。有些诗文也可略知其意即可熟读, 日后再慢慢领悟领会。

(2) 齐读与自由读的关系

一篇课文的朗读不能都是齐读, 也不能一味自由读, 要因时段而异, 因文句而异, 使二者得到优化配置。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对情感的表达尚需指导时, 可以用齐读, 因为齐读便于教师发现共性的问题, 便于集中指导。在形成共识的情况下, 对一些富于情感、表现力的关键句、中心句等也可以采用齐读。对于尚在理解和领悟中的初读, 或者个性化的体验感悟后的感情朗读, 一般要采用自由读。

(3) 情感领悟和技巧指导的关系

技巧指的是朗读中的重音、停顿和语调的处理。近期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 即“加强情感体验, 淡化朗读技巧”。情感是内容, 技巧是形式, 技巧是为了表达情感服务的, 离开情感, 技巧就毫无价值。因此, 不能说这种观点就没有一点道理。但是技巧是客观存在的, 没有技巧, 情感无以表达。对那些普遍较好地掌握了朗读技巧的学生, 教师可以较多地采用以情带声的方法来指导朗读, 即通过情感的领悟带动技巧的运用。而情感的领悟与技巧的运用互动的做法, 适用于更多朗读基础不同的学生, 值得提倡。

(4) 读出文本的感情和读出独特体验的关系

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包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生命, 走进作者的心灵, 进而让学生用朗读以声传情。但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是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阅读中常常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师应该允许、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体验既有走进作者心灵的一面, 也有个性化解读的一面, 都应该得到肯定。

上一篇:免费的未来下一篇:环氧乳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