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2024-06-23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精选十篇)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篇1

近年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公路建设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据交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4 年底,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46.39×104km, 比2013 年末增加了11 万多公里。公路项目作为基础性建设项目, 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也会给项目周边区域的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绿色发展”新理念, 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公路项目建设也应坚持这一发展理念, 切实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实现公路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 公路项目建设生态环评指标体系

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不同领域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需要结合该领域的行业特点, 构建那些能够真实、全面、客观的反映评价对象的综合体。就公路项目建设生态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来说, 应坚持: (1) 科学原则。由于公路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复杂, 所选择的指标要能如实反映公路项目建设的本质特征, 以及区域环境质量水平特质, 为此, 在选择不同评价指标时应坚持科学性原则。 (2) 系统性原则。公路项目属于一个较为独立的系统整体, 因此, 在评价该领域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何, 应科学的选择该系统内部各影响因子的科学内涵, 指标间各系统指标的关联性。 (3) 定量与定性原则。公路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既可以量化评价, 也有的只能通过定性加以评价, 例如对公路项目对周边的声环境影响则可以通过监测不同路段的噪声值加以评价, 而对于历史遗迹等景观的影响则可以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评价。 (4) 动态与稳定原则。公路项目建设在施工阶段和后期运行阶段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差异性较大, 不能一成不变的建立固定指标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应该在保持动态评价的基础上, 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性, 选择的评价指标相对固定, 根据不同阶段合理增舍相应的评价指标。

2.2 公路项目建设环评指标体系

公路项目建设环评指标的确立应结合该项目的特点以及对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范围, 遴选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然后经过征求专家意见、建设单位意见等等, 在此基础上对初选得指标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筛选, 确定公路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将公路项目建设生态环评的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具体见表1。

2.2.1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已构筑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和相互发展的约束力[2]。《公路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规范》 (JTGB03- 2006) 把公路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分为社会发展影响、居民的生活影响、拆迁安置影响、基础设施影响以及资源利用影响和发展规划影响等等。

2.2.2 生态环境。公路项目建设对生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动植物及植被的影响和水土流失的影响以及自然景观影响。其中, 野生动植物及植被影响主要表现在物种数量和种群变化;水土流失则主要是指施工期间开挖的土石方量;自然景观的影响主要是公园以及生态敏感区的影响等等。 (3) 声环境。公路项目建设在施工期和运营期间的声环境影响的评价因素差异较大, 其中, 施工期的声环境影响主要是各种施工机械的噪声;而运营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噪声影响方面, 一般与车流量、路面状况等有着直接关系。 (4) 地表水环境。地表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间生活污水以及弃土、弃渣等固体废物直接排入周边水体造成的影响, 而运营期间的污水主要公路沿线的洗车店以及生活区污水, 以及突发的运输事故造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导致的水环境影响。 (5) 环境空气。公路项目建设的空气影响主要有粉尘、汽油/ 柴油等燃烧释放的有毒有害气体。

2.3 评价方法

考虑到公路项目建设和后期的运营过程中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大多选择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环评。通过对模糊因素进行量化, 通过建立一个模糊评价模型来对评价的对象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3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未来我国在公路建设方面的投入还将会进一步加大, 在推动社会发展、方便人们出行的同时, 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 为此, 需要在建设前就要科学的对环境影响进行合理评价, 为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参考, 从而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阮陆隍.公路项目建设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8.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篇2

指标体系是战略环境评价的具体评价内容,即评价因子.本文根据汽车工业环境影响具有多领域、多成分、多层次立体交叉、时空范围广泛的特点,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框架,系统识别汽车工业规划的环境影响因子;提出了指标的选取原则;基于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对指标进行分类;以山东省汽车工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作 者:王玉梅 尚金城 Wang Yumei Shang Jincheng 作者单位:王玉梅,Wang Yumei(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尚金城,Shang Jincheng(东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及评价体系分析 篇3

关键词 环境质量;影响因素;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03-01

1 影响社会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

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每年国民经济收益水平持续上升。环境是决定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环境工程监管更是政府部门发挥公共服务职能的主要表现。但是,在市场经济多元化转型时期,多种因素影响了国内环境的质量水平。

1)开发因素。社会化大生产活动刺激了国内外市场的消费增长,也给企业的生产资料供应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保持企业生产物质的持续供给,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不可避免的。企业在开发工程施工期间未能重视环境保护,随意开采使用生态资源造成了资源流失,也破坏了原始的生态环境。

2)污染因素。环境污染是市场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各种污染问题大大制约了企业生产经济的发展,其中包括: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水土流失等不同形式。以大气污染为例,工业企业在生产加工产品时所产生的“三废”严重影响了环境质量,情况严重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带来明显的危害。

3)监管因素。政府在带领地区搞好经济建设阶段,未能重视生态环境面临的各种问题,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降低环境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如:政府机构规划城市改造工程项目,未考虑城市改造流程里带来带来一系列污染问题,监管制度的缺失让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限制了环境质量水平的提升。

2 环境质量评价的常用方法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其主要是掌握和比较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寻找污染治理重点;为环境综合治理和城市规划及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回顾评价。回顾评价是对已经建成的工程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以便了解工程兴建后实际的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针对实际出现的不利影响,提出改善措施,保护环境质量,并为今后新建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我国水利部门对三门峡水库、丹江口水利枢纽、新安江水库等许多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环境影响做了初步评价都属于回顾评价。

2)现状评价。现状评价是对在建工程或已建工程的现状进行环境质量评价,以便了解目前工程的环境状况,针对不利影响提出措施,保证和提高环境质量。水环境现状评价主要是对研究水域当前的质量状况按照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进行评估,以确定水域现状环境质量优劣等级,并为工程前后环境质量比较提供依据。

3)预断评价。预断评价是对计划兴建工程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或某地区或建设项目周围将来的环境质量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并作出评价,对不利影响提出减免或改善措施,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由此可见,预断评价是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进行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评估一个地区或生产部门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3 构建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鉴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中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环境质量监管力度,及时指出环境改造工程存在的不足。建立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要求环境监测部门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编制一套科学、完整、可行、有效的环境评价方案。其必须需要遵循的“三个优先”原则:①环境优先原则。评价环境质量的根本目的是指导企业或个人搞好环境工作,立足于社会未来长期的规划发展,环境工程需要社会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发挥其绿化效果。因此,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必须以搞好环境为根本目的,充分带动其它人员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②效益优先原则。环境效益不仅体现于环境质量的改善,还体现在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从事生产制造的工业企业,在完善内部生产环境及降低外部污染的前提下,还要注重经营收益水平改善。企业可以引进高科技辅助生产,建立高效节能型的生产工艺;③发展优先原则。发展是社会改革的第一要务,环境评价工作应在发展观的指导下完成。评估机构收集环境工程的相关资料后,应重点分析所采取的环境改造措施能否适应未来环境质量改善的需要。对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促进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4 环境监测促进环境监理的顺利进行

环境监测部门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污染源监测,使例行型监测向监督监测型转变,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监测水平,为环境监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数据。环境监理在技术上必须依靠环境监测,在履行职能时必须以环境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为依据。

1)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既为环境监理提供有效的反映环境状况的信息,同时又是衡量监理行为和监理效果的手段。环境监测数据反映了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染物排放情况,是环境污染预测的基础,是实施总量控制、排污收费、污染设施运行等管理措施必不可少的手段。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有效使用性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环境监理行为的成功与否。

2)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 。基层环境监测工作对环境监理执法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尤为突出。环境监理属于环境管理体制中的监督执行系统,其职能是现场监督执法;环境监测属环境管理体制中的支持保证系统,其职能是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服务,为环境监理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等等技术类工作。环境监测对环境监理工作的技术支持作用的具体体现为:环境监测对基层征收排污费工作的技术支持和促进作用。

3)环境监测为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提供指导。环境监理中的监督检查是对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排污许可证执行情况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理部门在现场监督检查中,判定排污单位的环保设施是否在正常运转、排放浓度有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处理效果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只能对污染源及其排放口进行采样分析,由监测站及时、准确地提出监测报告,以此作为监理部门对排污单位是否要做出限期改进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状况的依据。

总之,环境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长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在注重经济改革建设的同时,也要对环境工程改造实施全面性的管理策略。针对环境质量评估结果中体现出来的问题,必须要及时制定有效的方案处理。

参考文献

[1]黄盛初.2009年环境监测报告中体现的问题及处理[J].中国社会,2010,20(13):11-13.

[2]张爱荣,徐静.煤矿吨煤成本变化及其成因分析[J].煤炭学报,2010,32(2):221-224.

[3]王万恩.环境工程对城市结构改造的先进意义[J].环保评估,2011,22(18):133-135.

[4]曹代功,杨昌明.关于现代工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绿色经济发展,2011,14(8):32-34.

[5]柳成雨.影响社会环境质量的因素及评价体系的建立[J].社会发展研究,2010,

40(20):66-67.

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制度建设 篇4

1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作用

1.1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评价制度, 它不仅仅是一门管理环境的技术, 也是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主要用于评价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以及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如何保护环境, 以此促进环境和经济的协同发展。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主要是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 因此在评价体系上有着严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环境评价主要应用于建设中和规划中的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进行科学的预测、评估和模拟。针对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采取积极的保护性措施, 以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降低到最小。

1.2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

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其中, 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不断发展的基础, 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又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这种影响又可以分为保护性和破坏性。保护性的影响可以促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 破坏性的环境在给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之后, 也将给社会环境的发展和进步造成制约性的影响。不利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是针对环境所具有的区域性和不确定性来建立的, 无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 随着发展变化, 环境自身固有的稳定性会动态的调节发展, 但是当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介入到这种发展变化之后, 就会导致环境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 也就是对环境稳定的结构性构成了影响。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专门为了评价这种影响而建立的评价标准和制度, 通过对项目造成的破坏和影响的评估。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评估, 可以为人类活动的项目在选址上, 做出科学的判断, 可以使环境区域的开发更加环保化和规范化, 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促进了区域环境的保护。通过建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 提供大量的一线资料和数据, 便于环境保护相关科目的研究顺利开展, 便于环境保护工作更好、更加深入的落实。

2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技术和标准体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在1998年出台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对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上做出了法律方面的规定和保障, 促进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标准的正规化建设。我国目前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 针对建设项目、大气污染、水体环境、声音环境、生态环境等项目进行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 要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 然后以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环境污染物评价标准、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等为辅, 还要结合地方环境评价标准, 共同制定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标准, 确保在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环境评价体系的评价技术上, 国家的法律法规针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工作人员提出了高要求, 2005年出台的《建设项目环境评价资质管理方法》明确提出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评价工程师的资质。针对评价主体, 即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在管理制度和工程师数量上都做出了规定。在严格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资质的同时, 政府还严格了对环境影响评价工程项目的行政审核过程。针对不同的建设项目, 做出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级别的审核体系, 从中央到地方强化了对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审核过程, 促使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标准和评价技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运行。

3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制度建设重点

3.1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自1979年颁发了第一步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来, 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上, 始终未曾停止, 为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深入化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的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也进入的新的阶段, 需要在现代的经济活动下, 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立法力度, 是有效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更好、更有效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针对战略环境评价标准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设上, 也应以国际的标准为参考, 把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范围从项目的立法、相关政策、项目规划等有机结合, 实现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引入考察替代案的理念, 在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 针对眼下的建设项目只有一份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现状, 进行制度上的革新, 要求建设机构必须有相关的考察替代案。

3.2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构

管理机构是直接负责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落实者, 管理机构的工作质量, 关系着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设方向。因此要在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机构中, 建立健全审查制度, 并建立独立的审查评价标准, 从制度层面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体系进行严格的监督。在管理机构的日常工作中, 要落实廉洁朴素的工作作风。把国家环保管理部门和地方环保机构, 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实现管理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在管理机构中还要落实负责人管理制度, 督促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标准建设。管理机构要逐步的开展评估替代案和评估零预案的推广工作。把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中去。

4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标准和技术手段的制定, 需要完善制度层次的管理。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上, 要以管理机构为主, 国家的法律法规为管理基础, 把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落实到项目的建设中。

摘要:制度建设是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建立起来的政策基础, 需要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下, 结合造成环境影响的各个指标, 进行科学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在我国自建立以来就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 但是随着造成环境影响的各个指标的变化, 导致了环境影响体系受限于制度的限制, 而不能够很好地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好积极的建设性作用。本文从环境影响体系出发, 探讨一下如何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环境影响,环境保护,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林逢春.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评估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13, 14 (21) :54-55.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篇5

摘要:评价指标体系在规划环评中起着评价框架的作用,可以借助于指标体系全面地研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评.由于规划方案与各种环境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数量关系不明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环评在收集定量数据、进行定量预测时可能会遇到极大的困难,所以不适合采用“以本底为导向”SEA体系.受到定位学派战略形成理论的较大影响,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制定者通常的思考程序是先确立规划目标后再确定规划方案.如果从构建可持续发展目标入手,能够更容易让战略制定者从环境、社会方面去考虑战略方案.根据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主观性较强的特点,文章认为适宜采用“以目标为导向”SEA体系进行规划环评.作 者:罗嘉佳    吴仁海    Luo Jiajia    Wu Renhai  作者单位:罗嘉佳,Luo Jiajia(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5)

吴仁海,Wu Renhai(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

期 刊:环境科学与管理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5(3) 分类号:X820.3 关键词: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战略环境评价    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篇6

[关键词]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建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正式开始实施后,我国原来只单纯针对建设项目进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扩大到对发展规划等战略性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将由此向全局性的战略环评方向逐步展开。然而,从理论探讨的角度而言,该法的实施还只是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现实、具体的平台,因而我们还完全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含义,借鉴发达国家的比较成功的做法,以促进并保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一、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的基本含义

战略环境评价这一术语在国内外学术界出现是在本世纪90年代以后。众多不同领域内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展开了对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含义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即SEIA)是指对政策、计划或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从环境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IA)是指对政策(policy)、计划(plan)、规划(program)(简称3P)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过程。

有的学者认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累积评价、总体环境评价等概念所进行的高度概括。

根据我国权威的环境法学学者的观点,战略环境评价,也叫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是指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重大经济开发计划等)之前,事先对该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由法定评价主体依照法定程序对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计划等战略活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和综合的评价,查明或判定该拟议进行的活动是否符合我国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该活动是否可以实施的建议或结论,或者在诸替代方案中选出经济上可行、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实施方案,并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供或设计可行的预防、补救措施。

二、国外发达国家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1.美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

美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及其后的修正案和美国国家环境质量委员会(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CEQ)制定的《关于实施国家环境政策法程序的条例》即《CEQ条例》。

战后,根源于片面、局部的调整保护方法不能制止环境质量继续恶化,必须寻找一种全面的,整体的方法对待环境问题的缘故,产生了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也产生了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到1970年代末美国绝大多数州相继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美国的环境质量委员会在1978 年指出,所谓的政府行为包括了政府政策、规划、计划。此后,联邦政府许多部门(如能源部)开始考虑将环境评价结合到部门的发展规划中,尤其是房屋与城市开发部在1981年编制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指南》,旨在帮助评价在大城市范围内的开发或再开发及其可选方案的环境影响;加利福尼亚州在1986年通过了《加利福尼亚环境质量法》(CEQA),要求将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从项目拓展到政府的决策、规划和计划。1997年纽约州还制定了专门的《环境质量评价法》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包括:(1)拟议行动的环境影响;(2)实施该拟议行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3)拟议行动的替代方案;(4)对人类环境的短期利用的地方利益与维持和提高其长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5)实施该行为所可能引起的任何无法恢复和无法补救的耗损等。

CEQ条例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以比较的形式陈述拟议行动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从而清楚地阐明问题的含意并为决策者和公众的选择提供明确的依据。替代方案又分为基本替代方案(Primary Alernative)、二等替代方案(Secondary Alternative)和推迟行动,对替代方案的特别重视和对补救措施的要求是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一个突出特点。

2.国外其他国家战略环境评价制度的进展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认识到单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开始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应用扩展到政策层次;战略环境评价应运而生,并开始得到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实施导则。

荷兰在1987年建立了法定的SEA制度,要求对废弃物管理、饮水供应、能源与电力供应、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989年,荷兰修改了《国家环境政策规划》,规定了荷兰到20世纪末的环境战略,这个《规划》的宗旨就是要求对所有可能引起环境变化的政策、规划和计划作SEA。

新西兰1991年制定的《资源管理法》规定了两类环境评价,一是政策和规划的环境评价,另一是资源开发许可的环境评价。作为环境评价对象的政策和规划包括三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制定的不同领域的国家政策报告;二是各地区政府制定的地区政策报告;三是各地方政府,包括区和市制定的区域规划。

1995年,加拿大颁布了《环境评价法》,对环境评价做出了全面的规定,其中也包括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999年,加拿大还发布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环境评价内阁指令》,它适用于提交各个部长和内阁批准并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显著影响(包括有利和不利)的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该指令明确将政策、规划和计划提案的环境评价称为“战略环境评价”。

俄罗斯总统1995年11月23日公布的 《俄罗斯联邦生态鉴定法》,将生态鉴定的对象规定得十分广泛:将实施后可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的俄罗斯联邦各种规范和非规范性法律草案,须经俄罗斯联邦国家权力机关核准的,作为预測俄罗斯联邦生产力发展和布局依据的各种材料等,都必须进行生态鉴定。

欧盟1996年提出《特定规划和计划环境评价指令》的议案,要求成员国在批准或采纳一项规划和计划之前应对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和评价,并提交公众审议,而且该指令对哪些规划和计划应当进行评价以及评价的内容和程序都作了规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4月欧盟(EC)发布了战略环境评价导则(草稿)《Draft Directive on SEA》,并要求其成员国最迟在1999年底以前执行。

三、完善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

1.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国家进行环境管理和监督,必须依靠广泛的社会支持,依靠公民和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公众参与在美国战略环评的各个阶段中是十分普遍的,相比之下,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1)环境知情权是公众行使环境决策参与权的基础,所以应该建立信息适度公开制度。依法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机关,应当通过适当的形式向公民、其他社会团体以及国家机关、企业和组织发布与该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有关的信息,满足公众“知情”的需要。

(2)应该将评价者和决策者对公众意见的反馈措施具体化。如美国CEQ条例中对公众参与意见的反馈有非常详细的规定。即主办机关在准备最后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时应考虑来自个人或集体的意见,并且采取以下一种或多种手段予以积极回应:第一,修正可选择方案,包括原方案;第二,制定和评估原先未加认真考虑的方案;第三,补充、改进和修正原先的分析;第四,作出事实资料上的修正;第五,解释所提意见因何不加采用。我国可以借鉴这种制度,建立具体的公众意见反馈制度,细化跟踪评价制度,这样才利于公众对于他们意见的处理、采纳、实施情况的监督,从而确立一种良性互动的环境保护机制。

(3)逐步扩大依法可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数量和范围,一方面,应该逐渐赋予广大的环境保护群众性组织,和虽然未组织起来但十分热心公益性环保事业的民众的参与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另一方面,逐步扩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对各级各类政策的适用范围,使公众参与的对象范围渐次达到满足其行使环境民主权利,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的需要。

2.渐次扩展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参考国外多数国家在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对政府相应的具体或抽象行政行为都纳入了战略环境影响评价之列。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的战略性活动则只包括规划,行政立法和政策未列入评价范围;并且还有一部分规划被排除了,如国务院的规划,市级、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编制的规划;还有一部分规划的战略环评从其编制和审批来看,也有可能事实上会被轻视了。由以上可以看出,现行《环境影响法》规定的范围明显过窄。笔者认为应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相关政策也纳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并渐次扩展到行政法规,以彻底扭转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小范围有序,大范围无序”的被动局面。可以由经权力机关专门授权的环境保护专业机关对国家政策、地方性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草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增加替代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所寻求的不是那些没有环境影响的发展项目,而是旨在找出任何情况下在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都是最佳的项目选择方案。因此,战略环评项目的替代方案及其环境影响分析应是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点内容。我国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应该增加替代方案的有关规定,以便于通过各种方案的权衡与综合作出最佳决策。同时,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如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设定替代方案。在战略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拟定主体应该尽量充分地提供各种具有可行性的替代方案,并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4.完善评审体制

建议采取两级评审体制,即中央级和省级。中央级主要负责中央政府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跨省区的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剩余的环境影响评价由省级负责,包括本省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的评审。同样,省政府的政策、规划、计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应由省人大或其常委会审批。立法还应加强对审批部门的法律约束,以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目的的实现。

5.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责任制度

健全的法律责任制度是法律的权威与尊严的根本所在,我国当前主要是采用行政处罚的手段来追究环境影响活动中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单纯用行政处罚不足以对那些可造成环境破坏、危害公众健康的严重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和有效打击。因此,对于未按法律要求举行有公众参与的听证会、论证会的专项规划编制机关,应该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宽严适度的法律制裁措施,参与各方才会增强责任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才能得到切实遵守。

环境执法是一个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综合性、多元性的执法活动。由于环境影响的潜在性、累积性和灾害放大性,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后评价不仅周期长,而且责任主体不易明确,因而要强化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度,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不仅针对管理相对人,而且对执法主体本身的法律责任、违法决策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都应加以明确;要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监督机制对环境影響评价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方能得以有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娟于庆东: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5)

[2]李峰左建安: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及其规范化初探[J]. 能源环境保护,2006,(2)

[3]袁志华夏维陈凌李玉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解析[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

[4]李爱年胡春冬:中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比较研究[J]. 时代法学,2004,(1)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篇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公路建设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据交通部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2年底, 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23.75万公里, 比2011年末增加了13.11万公里。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推动区域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 也给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因此, 探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在确保公路建设项目顺利开展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 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1 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在施工期和后期的营运过程中, 其中, 施工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公路项目周边的植被破坏、土地侵蚀、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造成的影响等等;此外, 运营期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噪音、汽车尾气排放等环境污染。公路建设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见表1) [1]:

2 公路建设项目环评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环评指标体系是由一些列指标构成的、如实的、整体性的反映公路环境状况的综合体。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守:

2.1.1 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要能够客观的反映公路环境的复杂性和本质特征, 需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如实反映区域环境质量水平特质。

2.1.2 系统性原则

公路建设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整体, 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要能客观地反映系统内部各因子的科学内涵以及子系统与指标间的相互联系, 利用相关的统计资料和规范标准, 如实反映公路建设项目目标内容。

2.1.3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的评价目标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在不同的施工阶段以及在施工、营运等阶段其具体的目标也有较大差别;但在保持动态评价的同时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不能任意改变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

2.1.4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公路建设项目环评指标体系中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因子, 既要坚持定量的数据选取, 也要注意搜集定性的信息资料, 并把定量与定性合理的结合起来, 通过适当的模型方法保障整个评价效果的客观准确。

2.2 指标体系的确立

在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时要系统的分析评价对象, 确定拟评价项目的特点、影响范围等等;然后初拟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并在初拟出的指标基础上进行筛选和优化, 最终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坚持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 将整个体系分为三个层次, 即目标层 (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综合影响) 、准则层、指标层。具体见表2:

2.3 指标体系内涵

2.3.1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已构筑的社会环境所产生的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和相互发展的约束力[3]。《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中将公路建设的社会环境影响分为社会发展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城镇人口比重、农林产品流通速度、产业结构、区域工业产值等) 、居民生活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出行时间、经济收入、就业比例、第三产业比重等) 、基础设施影响、征迁安置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房屋拆迁面积、拆迁户数、安置人员比例等等) 、资源利用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土地征用面积、文物古迹数量及保护等级、旅游收入、矿物产量等) 和发展规划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城市发展与公路建设的兼容性等) 等六个主要方面。

2.3.2 生态环境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野生动物的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受干扰的动物数量、动物种群数的变化、繁殖地转移等) 、植物植被的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物种数量、生物群落等) 、水土流失的影响 (其影响因素有: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取/弃土、路堤填筑等) 、自然景观的影响 (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公园等) 、生态敏感区的影响。

2.3.3 声环境

公路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和营运期, 其中施工期的声环境影响主要为施工现场的运输机械、筑路机械等, 以及水泥混凝搅拌等;营运期的声环境影响主要是交通噪声, 与车流量、车型、车速、路面、路况等等。

2.3.4 地表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影响主要是施工期和营运期间的地表污水, 其中, 施工期的地表水主要是公路施工过程中的弃土、弃渣等固体废物直接排入水体、施工单位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营运期间的污水主要有公路服务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加油站的有机物、油类和生物污染等、洗车店的污水, 以及运输化学有毒有害物质的车辆或储存容器泄露等产生的地表水污染等。

2.3.5 环境空气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空气影响也主要是在施工期和营运期, 其中, 施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是公路建筑材料 (水泥、石灰等) 在运输、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沥青在熬拌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酚类、吡啶类有毒有害的沥青烟;运营期的环境空气污染主要来自机动车辆的污染物排放。主要有CO、NO2、HC、SO2、CO2、可吸入颗粒物等等。

3 公路建设期间的环境保护对策

环境保护是人们有意识的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使用, 进而防止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创造出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要根据自身行业特点, 实行全程控制理论, 坚持施工前、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后的运营期不同阶段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把公路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下面以施工期为例, 就公路建设做好环境保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3.1 生态保护

尽量避免公路在建设过程中路基大填大挖, 对取土坑、弃土坑以及路段边坡做好加固, 而且尽量避开雨季, 在雨季来临之前做好工程的开挖回填, 防止水土流失;做好相关的美化工作, 如做好路堤边坡的及时植草绿化等。

3.2 噪声防治

为了保证施工附近居民夜间休息, 如果在施工路段150m以内有居民住宅区的话, 要严禁夜间施工;施工前要主动与周边学校或者机关、企业单位沟通, 避开施工对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及时做好施工器械的维护和保养, 使其始终保持在较低的声级水平。

3.3 大气污染防治

公路施工填料场、搅合站等应该设置在空旷区, 严禁在居民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设置;浇筑沥青路面时, 要把沥青混凝土搅合厂设置在学校等环境敏感区以外的地方;施工便道应定时洒水除尘, 运输粉状建材要加盖遮盖。

3.4 水污染防治

含有油料、沥青、化学物品等禁止堆放于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防止雨水冲刷进水体;做好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收集, 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中;严禁将施工垃圾随意排入水体。

4 结语

公路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也是方便人们日常出行的现实需要, 但公路建设对环境影响难以避免, 这就要求广大公路建设者和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切实制定出完善的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对公路建设环境影响做出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 切实有效的减少环境破坏, 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以公路建设项目对产生的环境影响问题为基础, 深入探析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内涵, 并对公路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提出对策。

关键词:公路建设,环评体系,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张卫平, 董建辉.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生态恢复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阮陆隍.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 2008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篇8

我国国家颁布的《城乡规划法》规定, 城乡规划内容主要有: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城市规划又可细分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控制引导。城市总体规划指的是前者, 主要研究制定城市的发展方向、目标等。下位规划指的是后者, 又包括“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具体规定某一块地如何开发利用讲的是“横向”;城市具体规划内容和专业规划讲的是“纵向”, 主要内容有:交通系统规划、道路规划、重大项目规划、国家遗产规划等。和城市规划相同, 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研究又可细分为总体规划和下位规划。

2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2.1 城市总体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根据战略环评指标体系建立、依据原来制定的原则、方向, 参考有关指标建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 是建立城市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的主要方法。

主题层、目标层、指标层三个层面共同组成城市总体规划的环境评价指标系统, 依据不同内容和不同构成, 又下分为四种:第一, 环境要素框架。对总体规划的内容和减弱环境影响不能进行调整, 对城市总体规划影响特点也不能真实反映;第二, 城市规划内容框架。这种模式的框架利用有效辨别环境影响, 根据环境影响中的主要内容, 建立评价指标。但是因为当前对城市规划内容的环境影响形不成统一的观点, 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结构适用范围比较小。第三, 压力状态响应框架。这种指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 因为对环境压力、环境现状及应对办法形不成统一的观点, 并不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压力制定的, 指标内容偏离较多, 不能有效反映城市总体规划的特征, 第四, 社会经济环境框架。“社会经济环境”的三个维度一般构成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评价指标的内容, 还有一些包括文化、资源和能源等。与上相同, 这种指标体系内容严重脱离城市规划, 不能有效表现出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 实际缺乏实用性。

2.2 专业规划与详细规划环评指标体系

道路和轨道共同组成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 一般根据交通压力状况、研究交通生命周期、基本指标体系等;目前交通指标体系存在的缺点主要有:缺乏科学的结构层次、指标内容不能真实表现交通环境的影响等。城市交通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分为三种框架结构: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只依据交通对水、空气、环境等的影响, 依据各种压力制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依据环境污染、交通能力、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因素。

主要内容有:气候等环境影响、社会福利、经济效益等。质量和商品、商品生产和生态服务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城市资源环境评价指标。

在城市规划环境评价中, 大气污染控制指标体系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城市规划内容, 主要有城市构成、规划社区、城市绿化、道路交通等;二气象条件, 主要有温度情况、风力影响、舒适程度等;三空气污染情况和控制措施。

3 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3.1 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建立不规范

虽然在建立城市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时运用了多种方法,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没有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 特别是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而引起不断恶化的生态与环境问题, 不能有效识别这些因素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第二, 没有充分研究相关规划指标, 不能有效协调不同规划;第三, 在制定指标和权重时, 没有要求广大市民参与, 没有征求公众的意见;第四, 在建立指标体系时, 只过多注重环境方面, 没有依据原来制定的原则实施, 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过于复杂。

3.2 内容与城市规划、可持续性发展脱离

城市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一共有四种:一环境要素框架, 只能体现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 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全面反映;二城市规划内容框架, 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城市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但只是过多地关注环境, 和上述相同, 不能反映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三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和社会经济环境框架, 考虑城市的影响较为全面, 但脱离城市总体规划内容, 城市规划的特点没有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 在目前城市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中, 有的没有体现城市规划的特点, 有的没有考虑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因此城市规划环评实用性不高、城市规划脱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3 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应用不足

经过笔者的调查研究, 可以得到, 目前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只是过多地注重于体系的建立, 在体系的实用性方面考虑不足;在研究具体案例时发现, 制定的指标体系内容、目标与规划内容不符, 没有落实指标目标值;开展规划环评较晚, 不能有效调整城市规划目标;在实施指标体系后, 缺乏监督和跟踪机制, 缺乏调整城市发展方向、发布信息和反馈机制。这些情况使得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只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实际操作性不强, 不能保证城市的后续建设, 不能真实表现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 不能给城市决策提供参考等。

摘要: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环境中, 对评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方面是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城市规划环评指标分为总体规划和下位规划两方面, 再分别对总体规划和专业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构成进行了阐述, 指出目前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内容、实施、总体与下位规划协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为城市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意图探索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少露, 吴仁海, 阮文刚.基于低碳循环经济的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 (06) .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篇9

水电工程涉及面广,工程内容复杂,环境影响范围大、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阶段无法对其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准确的预测和判断。同时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对滞后,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阶段众多环境影响尚未显现。为此,开展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对于运行期工程开发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协调,环境保护工程的有效发挥,后续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针对性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建设项目规划-建设-竣工-运行完整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于深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虽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目前我国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关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至今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技术路线及系统全面、可操作的后评价法律制度。对于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研究更少,还未形成比较统一的完善的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本文结合水电项目环境影响特点和试点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经验,对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为水电项目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和意义

1.1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法释义》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有明确的定义,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以及防范措施的有效性进程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相协调的方法与制度[1]。

把建设项目环境后评价引入水电工程,就形成了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概念。它是指水电工程建成投入运行3~5年后,评价工程运行对区域环境的实际影响,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跟踪监测和验证性评价,并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2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意义

对一些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水电工程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对于完善水电工程全过程的环境管理、提升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提升行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水平,推动行业环境保护科技水平。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对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结果的准确性、环保措施的有效性、评价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分析和诊断,并对整个环评工作进行检查,找出预测出现偏差的原因,可以改进评价的方法、模式和参数等,探索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同时通过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优化完善环境保护措施,提高措施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为后续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提供借鉴。因此,环境影响后评价可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并推动环境保护科技水平的进步。

(2)有利于延伸项目管理,完善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与可行性研究工作基本同步进行,但在环评批复后,工程还将开展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建设施工等一系列工作,工程设计方案大多会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环境影响可能与环评预测出现偏差。根据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结果,可进一步提出项目环境保护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从而使项目的环保措施正常运行,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现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环境管理。

(3)有利于强化项目管理,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环境影响后评价可以有效监督建设单位对环评及其批复要求环保措施的落实情况,并对环评单位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检查,有利于增强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的意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和建设单位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的自觉性。此外,通过环境影响后评价对项目可研决策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反馈作用,不但可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更可以提高未来项目决策的科学水平。

2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主要内容

2.1 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河道天然的水文状态,其水位和流态均将发生变化,并造成泥沙的淤积。同时,由于电站(或水库)的防洪、发电、供水等调度运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坝址下游的流量过程影响较大,可能对下游航运、取水和灌溉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水文和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水体自净能力发生改变,同时流速减小、透明度增大,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容易形成富营养化,水库水体面积、水深、流速、入流与出流的变化还改变了水体内部的热传导过程,加之受太阳辐射、对流混合和热量传输作用的影响,使水库形成了水温分层现象,高库大坝工程尤为明显。水温分层造成夏季下泄低温水,对坝下游一定范围内的鱼类产卵繁殖和灌溉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2.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库大坝阻隔破坏了河流的连通性,阻断了大坝上下游水生生物种群的基因交流,增加了水生生物生境的破碎度,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水文情势的变化也引起水生生物生境的变化,从而使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工程建设淹没、破坏和扰乱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将对鱼类资源和渔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工程占地和水库淹没使大量的植被生境丧失,造成物种种群数量减少,生境片段化使植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破坏或改变陆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阻断野生动物迁徙的通道,侵占野生动物的栖息地,限制野生动物活动范围。

2.3 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运行期,由于水位变动引起的局部库岸崩塌等也会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扰动地表,破坏植被,造成土壤裸露,降低土壤抗蚀能力。同时施工产生的大量弃渣和临时堆土堆料,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也会造成水土流失。

2.4 对局地气候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水体的面积、体积、形状都发生变化,水陆之间的水热条件、空气动力特征也将改变,温度和湿度场要素的改变引起区域小气候发生某些变化,包括气温、降水、蒸发、湿度、风、雾等。局地气候的变化也将改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从而对农业生产一定的影响。

2.5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水库会淹没耕地、林地等,将对当地经济产生影响。但工程运行后,不但发电可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建设资金的投入、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还可带动当地的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6 对文物古迹和景观的影响

水库淹没、工程占地和移民安置等开发建设活动将改变水体、地形、地貌和植被等景观要素,将会使自然景观发生较大变化,有的景观会被淹没或丧失特点,随着水库、大坝等景观伊苏的引入会出现新的景观。

水电工程水库淹没范围广,可能会存在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等文物古迹,工程施工也可能对文物造成影响。

2.7 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水库淹没将产生大量的移民,移民迁建是非自愿行为,移民安置后生产和生活环境均将发生变化,移民的心态、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适应需要一定的过程。

水库淹没将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专项设施迁建和移民安置等均将产生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移民安置将对安置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如果超过当地的环境容量,将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

3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有系统性,有层次、分类别,并将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有机地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

(2)代表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全面反映水电工程的行业特点和环境影响各方面的特征,在多数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3)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应易于获取,数据来源较易获得,并尽量采用可量化指标,便于评价和对比,在实际工作中应具有可行性。

(4)可比性原则。

后评价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了解项目实际的环境影响并进行验证,并为新项目环评等提供技术支持,因此,评价指标应具有较好的可比性,一是在该工程的时间系列上前后纵向可比,二是在不同水电工程上横向可比。

3.2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层次,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构建出指标体系的目标层。再通过对水电工程建设环境影响主要因子的鉴别,构建出水文、泥沙、水资源等15个要素层指标,再细分为可具体量化的、可衡量的三级指标。具体指标见表1。

4 结 语

当前,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结合水电工程环境影响主要特征,本文主要对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水电工程以及相关行业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随着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其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将不断修正和完善。

摘要:水电工程具有涉及面广,环境影响范围大,影响因素众多等特点,工程的实际环境影响往往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预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评价工程运行对区域环境的实际影响,提出补救方案或措施,对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一套完整的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在大量调研和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水电工程特点,构建了一套后评价指标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水电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篇10

客观、有效的评价结果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条件,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为项目方案提供精确、可靠的评价结果时, 需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反映问题的全面性、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以及计算难易程度。因此,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 (1) 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要综合考虑各项指标的全面性, 能够充分反映评价项目的各个方面; (2) 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完善的指标体系需要将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合理体现其指标性质, 详细解释其内涵与计算方法; (3) 微分细化原则, 选用指标的意思要能够清晰、明确地表述, 将其微分细化到可直接评定内容的程度; (4) 科学性原则, 选用的指标能够将指标间的层次结构客观、合理、科学地反映出来, 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全面性。

2 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选取

根据相关的标准或准则来确定评价指标所反映的内容, 可以将相关的标准与准则划分为3类: (1) 现行的法定标准, 主要内容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总量控制目标等; (2) 背景标准, 该类评价标准以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环境背景值为准; (3) 类比标准, 设置项目的社会经济环境相似于评价区域的条件, 或者评价时以项目预期的目标要求、最佳的状态等为标准。

2.2 构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程度决定着环境影响因素, 由于多样化的项目类型使得其对环境的影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文章根据构建指标体系所遵循的原则, 结合环境影响因素, 借鉴国际上的研究成果, 概括出了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的内容, 分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4个方面 (见表1) 。

2.2.1 自然环境

该指标具体反映的是城市建设项目影响自然环境的程度。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污水排放量, 要求其必须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和规定; (2) 废气排放浓度, 建设项目形成的废气主要是由SO2、N2O、CO等构成的, 其排放浓度必须控制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相关标准和规定范围内; (3) 可吸入颗粒物排放浓度, 和废气排放浓度相似必须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相关标准和规定; (4) 固体废弃物, 建设项目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建设生产的垃圾与生活垃圾等, 其排放量必须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相关标准和规定; (5) 噪声, 建设项目产生的噪声高度不允许超出《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等相关标准和规定。

2.2.2 生态环境

该指标具体反映的是城市建设项目影响生态环境的程度, 反映该指标的参数包括动植物、社会敏感区和绿化率, 其中绿化率是绿化面积与规划用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如下:

2.2.3 经济环境

该指标的反映参数包括: (1) 单位投资就业人数, 建设项目所带来的新增就业人数与项目总投资的百分比, 如式 (2) ; (2) 建设总工期, 指的是完成整个建设项目所用的时间, 有明确的建设起止年限; (3) 项目工程系数, 建设项目的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百分比, 如式 (3) ; (4) 资源利用率, 指的是项目未来产生的收益与投入成本的比值, 该值越高表明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5) 能源利用率, 指全部能耗中有效利用能量占据的比例, 如式 (4) 。

2.2.4 社会环境

该指标的反映参数包括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以及与发展规划的相符性, 应由专家来评价这3个定性指标。

摘要: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成为现如今城市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将对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 对促进城市建设综合效益的有效提升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吴春林, 王雪青, 刘炳胜.建设项目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程管理学报, 2011 (3) :296-300.

上一篇:废水和循环水下一篇:民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