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初中作文

2024-07-20

教学初中作文(精选十篇)

教学初中作文 篇1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平时抓好写作训练, 大胆扬弃传统教法, 才能训练出学生的写作能力, 到真正考验面前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改的重点在作文。死啃书本、生活贫乏、枯燥无味的中学生活, 势必会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象。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学生往往仓促上阵, 慌张应对, 势必造成“作文, 作文, 难死小人”的局面。

其次则是抓好写作五“关”, 即审题关、选材关、立意关、谋篇布局关和语言表达关。

审题很重要。通过审题深刻地理解题意, 抓住重点词语理清这道文题究竟要我们写什么;有哪些限制, 应反映生活的哪一侧面;说明什么道理等, 只有将题审好, 写作文才不至于“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选材, 就是找最典型的事件表现主题。为此, 学生只有在平时热爱生活, 观察生活, 勤于思考, 再加上课内外的广泛阅读, 经常主动练笔, 才能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中表达出对人对事的看法, 即文章的主题。

立意离不开选材和组材。记叙文要注意选取“细节”, 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及与事件有关的环境、场面、景物等。如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中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描写, 朱自清的《春》对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图的描写, 寄情于景色之中。聪明的学生应该学习、模仿这些名家的写法,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谋篇布局即通盘考虑如何安排材料, 合理组织语言的过程。具体在学生的作文中不少人就不以为然了, 往往是“强推车”, 想一句写一句, 开头拖泥带水, 内容飘忽不定, 结尾千篇一律。这主要是谋篇布局的意识太淡薄。就文章整体结构讲:开头仅仅是文章的前奏曲, 其作用主要是为了“定调”, 简洁入题, 引起下文。一般来说, 最好是采取“开门见山”的写法直接入题, 可避免不必要的繁杂。当然, 完成了上述步骤还仅仅是粗线条的, 要想写得生动有味儿, 条理分明, 准确洗练, 还要进一步考虑, 诸如, 怎样过渡、照应, 如何安排详略, 在具体写法上最好采用哪种方式, 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如何刻画、烘托等, 这些都应在作者的考虑之列。

教学初中作文 篇2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师生共同关注、探索初中作文教学。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写作文时心生“厌烦”,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教师教作文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是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初中作文教学难,学生作文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的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功底都有关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

许多初中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初中生对生活探索、发现的精神需求。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认识不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表达内心想法、思想的渴望。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动机、写作激情都得不到激发。失去了源自生活实践、课外活动实践的生动素材,导致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说、虚构故事、拼凑文章的状况。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功利性倾向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教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很大,只要平时教师教授过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就会得到不错的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来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最终可能收效甚微,这就消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顽疾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性思想,有些教师认为花大力气抓作文是得不偿失。

(三)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语文教师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培养,导致在作文指导与讲评时捉襟见肘。正是由于学校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而学生、家长急切想提高作文成绩,于是社会应学生、家长的需求,出现了不少的语文作文辅导班,专门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辅导。参加课外的作文辅导不仅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不参加课外作文辅导的学生又存在写不好的心理负担。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应使我们警醒: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文教学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二、如何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特殊性来提升作文教学水平成为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打好基本功,师生共同提高写作功底

初中作文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打好写作的基本功,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都要重视课外阅读和练笔。对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平时写

作练笔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养成了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对教师来说要加强阅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勤练笔,积累写作经验。教师还要善于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借鉴成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作文教学。

(二)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师生共同寻找写作乐趣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三)从修改中提升,师生共同参与作文批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经过长时间修改成稿的。文章的修改、批改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师生共同提高经验的机会,师生的共同合作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作文的修改必须经过思考,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完成作文的修改。具体可以通过教师批改或抽查批改、学生分组互批、学生自批等多种方式交叉修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总结批改的内容,珍惜批改中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真切地获得写作的经验,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提升写作水平。

初中作文教学随感 篇3

一、方式灵活,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有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们会主动积极地去学,去求知,“艰苦”的学习活动在他们看来也是有滋有味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将写作训练融入听说训练中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如学完某课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或针对某一人物谈谈看法。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中心内容、条理安排以及遣词造句等一些问题及时予以指导。教师适时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很精彩,将他们说的写到纸上便是文章,让学生明白写文章不是弄虚造假、矫揉造作,而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学生在听说训练中,放松了心情,也能感受到口头作文的兴趣。

2. 将写作训练融入到鉴赏训练中,作文鉴赏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的能力。初中生阅历浅、知识面窄、视野不阔,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抛砖引玉的方式,开启思维,诱发创作。在作文训练课上,可用“佳作引路—学生点评—老师点拨—学生再创”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在例文的引导下,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在品评鉴赏中,学到了写作的语言技巧、写作方法等。

3. 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他们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二、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作文教学中,务必使学生明白,写作积累需要长期的努力,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 博览群书,让书香陶冶写作及性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外阅读对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极大作用。在课外书的选择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大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

2. 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华章妙语。在阅读中,常有些句子、段落极为精彩,或是触动了读者的灵魂,或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将他们摘录下来,对写作有极大的帮助。

3. 随写随记,让随笔喷发写作的灵光。初中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年少,思想情感丰富活跃,他们开始观察生活,关注自我,开始对人生朦胧地思考。他们渴望表达,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种种看法。此时,引导他们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既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感悟能力、思考能力,也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表达观点的能力,从而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极有帮助。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4

一、课文即是范文

语文教材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学生练习写作最好的范文。这些名篇都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为读者营造的是有声有色的生动场景。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 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练成熟练的阅读和作文技能。”所以教师首先要从语文课本入手, 教会学生读各种书, 作各种文。但是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脱节, 学生没有学会从课文的范例中获得技法, 用于写作训练, 没有学会从课文中汲取营养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所以让学生借鉴课文名篇, 就是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 获益于课外。

朱自清的《背影》写的虽是凡人小事, 但却历久传诵、感人至深, “并不是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 (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 , 而是凭了作者对生活的用心观察, 对真情的用心感悟。不用心观察, 就不能通过“探身、穿过、爬上、攀、缩、倾、抱、放、爬下”等词语的描绘, 来向人们展现一个具体可见的慈父形象;不用心感悟, 就不能被父亲那“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肥胖”的、步履“蹒跚”的背影感动得多次流泪!学生常感到自己经历的都是小事, 作文时无主题可挖掘, 但人的一生能遇到几次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呢?普通人每天所经历的都不过是平常的生活, 学生学习了《背影》一课, 就会受到鼓舞, 小题材同样可以挖掘出大主题。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品, 反映的是抗战时期冀中人民如火如荼的斗争生活, 主题不可谓不重大, 但其中的人物仿佛就是普通环境中的你我他, 作家观察生活的能力和概括生活的艺术表现力不能不令人折服, 其中有一段对水生嫂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女人坐在小院当中, 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跳跃着。”水生嫂熟练的编席动作不正是作家长期用心观察的结果吗?另一段是水生嫂听说水生第二天就要回部队时的动作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 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 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如果作家不用心去体味生活, 那么水生嫂此时心灵的震颤以及对水生的依恋之情又怎会描述得如此细腻感人呢?唐韬指出:“我觉得伟大作家并没有什么当作家的秘诀, 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生活, 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 那就是他们比较注意人, 经常留心人的活动, 观察人们精神世界里的秘密。”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不应该那么写》中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 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 也就不能领悟。”那么, 就让教师从平时教材名篇的教学中, 带着学生们去“看出”和“领悟”出作文该怎么写吧!

二、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

读过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人一定不会忘记, 这个又聋又哑的人仅凭手指的触摸, 便能感受到森林中数以百计的美妙事物:平滑的和粗糙的树皮;花朵丝绸般的质地和惊人的对称;小鸟在放歌时引起枝头轻松的欢快的震颤……可是视听正常的普通人却总是说什么也没有看到啊!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每一瞬间都有可能在你心灵上触发许多新感受、新思考和新醒悟, 如果一个人不是满腔热情地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客观万物的多样、神奇, 人间世态的微妙变化怎会不在他眼皮底下轻而易举地溜走呢?他又怎会不端着金碗讨饭呢?不是有很多学生连自己最可亲可敬的爸爸妈妈都写不出来吗?所以, 若不做生活的有心人, 即使材料碰了鼻子, 他还是找不着材料。

有了生活, 还要去体味挖掘主题。鲁迅说, “不要看了就写”, 要“观察了又观察, 研究了又研究, 精益求精, 哪怕是最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来”。

笔者班上有一名学生, 妈妈特别疼爱他, 他多次写过赞颂妈妈的文章, 但文章每次都是言之无物、泛泛而谈。不久前一次有惊无险的车祸使他顿悟了:他放学骑车回家时, 被一辆迎面而来的货车撞出去七八米远, 当他在医院里奇迹般地苏醒过来时, 看到突然从病房外踉踉跄跄冲进来的母亲和母亲那充满恐惧和爱怜的双眼, 那双眼永远定格在他心灵深处。他的心灵震颤了, 多年来没有觉察到的深深母爱终于使他大彻大悟, 于是他写出了《妈妈的眼睛》这篇催人泪下的好文章。所幸他只是胳膊蹭破了皮, 虽然大难不死, 他却气愤得要死:事故科竟然判定违规行驶的货车没有一点责任, 他思维和情感的扳机再次被剧烈地抠动了, 写出了《我多想成为一名公正的执法者》这样一篇针砭时弊、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文章。

初中作文教学心得 篇5

一、写作材料信手拈来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指出:“作家身边应常备笔和纸,必须把他自己感到惊奇的事物记下来。从这样的素描中,画家创作了画,而作家则从中创造了作品中的场景;一切都应取之于生活,而不是用无谓的幻想臆造出来的。”写作材料从生活中信手拈来,为了做到这一点,在三年时间内我坚持做到了以下两点。首先,用心领会发现真实的生活。学生坚持每周写两次随笔,一两百字不少,七八百字不多。家庭生活,与友共处,上学路上,都会有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发现,积少成多。学生学会从细微处去观察生活,用心体会,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次同学们展现有些生活中感人的发现或是细腻的感情述说,我们总要好好品味。每次到写作遇到瓶颈时候,同学们总会翻开自己的“写作宝典”,在自己的记忆宝库里寻找合适的材料。其次,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体验生活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探讨,选出研究主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从报刊、书籍或其它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根据这一提示,每月组织一次活动,提前计划,分小组进行,采用不同的形式,分工明确。

二、文章表达妙笔生花

在初一刚入学的时候我曾经安排过一系列写人的专题,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同学还停留在“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个不大不小的嘴巴”的写作上,描写“他”和“他”之间,“她”和“她”之间的外貌并分不清楚。这样,即使拥有了真实的生活素材,却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了。针对这种情况,在写作表达上,我运用了以下办法。

(一)仿写。一般来说,作文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不好到能够写好,都要经过由仿写到创作的过程。仿写是提高写作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尤其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效果更加明显。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美国著名作家弗兰克林在谈及自己作文时说,他写作无非在于不断模仿。仿写时以课本所学内容为主。如最近在教《变色龙》一课,学生仿写开头的环境描写:“我背着沉重的书包穿过这条熟悉的街道,形形色色的人不断从我身边闪过,西装革履提着公事包的,边跑边吃着早餐的,路边偶尔传来乞丐们高声的`吆喝低声的呻吟,却被呼啸而来的汽车声盖住。”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文学作品品读。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与写作相辅,思维与语言共生。

在阅读课方面,每周专门开设一节,由老师或同学推荐文学作品。围绕该文学作品共同品析。对于学生来说,接触好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地可用的语句就多了,写起来便得心应手。读的更多时,就更加熟悉各种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圆满,更生动。这也是古人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阅读经典名著。每册教科书都要求学生读两到三本经典名著。在阅读安排方面,学生每月阅读一部,每部名著作五十处读书笔记,并附上一篇五百字左右的心得体会。然后用一节课时间针对同学感兴趣的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课本上的名著在学期内便可读完,在寒暑假时便可安排阅读另外的名著。在初中阶段,我们的学生基本能把四大名著读完,经典名著的阅读约有30部左右。“厚积而薄发”,这是千古至理名言,学生广泛阅读名著,大量积累沉淀,丰富写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习作时学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再也不是提笔忘字,无话可说,或有话不会说。写作兴趣相当浓厚,而且创优意识特强,作文中敢于运用,敢于创新,善于吸收他人长处,弥补不足。

三、写作成品及时共享

初中作文教学刍议 篇6

关键词:语文 畏惧 欲望 习惯

一、排除畏惧,点燃写作欲望。

(1)开展课前两分钟即性演讲,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演讲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中表现出来的某种行为,提出某种言论;也可以针对家庭、学校、社會中看到的某种现象,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2)创办班级月报。鼓励学生自撰文章,在班级月报上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在刊物上分期分批地刊载作文知识系列讲座。

(3)写好德育日记。利用学校要求学生每周、每月写德育日记的有利契机、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抒写自己的学习情况、学习心理等内容,以达到交流思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对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相当重要的。那么,应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习惯呢?

(1)字如其人: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俗语说:“字是打门锤”,“字如其人”等均说明了书写的重要性。如果说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是一块美玉的话,那么一篇书写潦草的优秀考场作文则是一块粘满泥土的没有经过打磨的美玉了,有时就会给忽略,甚至埋没。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既是书法艺术的造诣,又是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何乐而不为呢?

(2)有米下锅:培养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日本的作文教学非常重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有写作动机”、“有东西可写”、“能够写出来”。笔者认为“有东西可写”的关键就是要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在这一方面可以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学生留心家庭生活,从家庭生活中积累素材;从社会生活中积累;从阅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几个基本点人手,逐渐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习惯。

(3)胸有丘壑:培养学生拟定写作提纲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拟定写作提纲和修改提纲,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形成了习惯。

(4)反思提升: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长期以来作文的评改存在“耗时大,功效低”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重视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在评价、反思、批判,修订自己作文的过程中提高作文能力。要求学生至少读两遍自己的文章、按照优秀作文的各部分标准逐字细读,逐句、逐段细研,揣摩过滤,达到自我矫正的目的。

学生自主作文后,教师就要培养他们进行亲密合作。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互通有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广泛地积累作文素材,同时合作带来资源共享,带来智慧共享,更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生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主动的自我表现,使合作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有利于交际、审美、鉴赏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其意义和价值非同小可。合作积累资料比较容易,合作修改作文可得有讲究了。具体做法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字、词、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要求。写作者先自己从字、词、句、标点符号等方面自己反复修改,自我认识良好后,让学生交换修改,同时也要求合作伙伴不但要从字、词、句等方面进行修改外,还要从一些语句是否通顺,事例叙述是否详略得当,中心是否突出,是否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题目是否新颖等方面进行修改。修改完后,合作伙伴要写评语,指出其文章的优点和缺点,写出建议,签上自己的姓名。在修改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分别陈述自己的构思过程和着力点,从而让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让同伴的思想与思想进行碰撞,思想和思想进行互补,思想与思想达到融会贯通。同时,让学生都能感悟到修改作文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从而引发写好作文的意愿,进而重写初稿;让他们意识到合作过程是一种重新认识,重新发现,甚至是个别同学重新创造的过程。这样,在多个同学、多次合作过程中,字、句、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段落层次安排、拟题、立意等诸多方面的水平逐步提高,另外也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兴趣,真正地激发了写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弥补了一名教师难以面对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机会的目标。

三、教师应是学生写作的“贴心人”。

(1)教师应加强学习,积淀相当的文学基本功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率先做到,而且要做得比学生更好。做为学生写作的“贴心人”,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前列主动收集作文教学相关的前沿信息,加以归纳、综合、整理,使之适应自己的教学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还应该多进行写作训练,要求学生写的文章,教师应该先“下一下水”,这样才知道“水”的深浅,不要老站在岸上呼来喝去,怨这怨那。

初中作文教学探析 篇7

一、作文教学要系统化

作文教学要有详细的计划。计划必须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 又要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所定计划要确保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客观上行得通, 不能成为学生的障碍。计划要细致、明确, 哪个学段应掌握哪些写作要领, 必须达到怎样的写作水准, 可以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表现手法等都要具体。目标、措施既要具体, 更要明了, 教师要胸中有盘棋, 学生要心中有颗子, 教师教有方向, 学生学有奔头。计划还要检查、调整, 适时地查漏补缺, 以期完善, 防止计划的随意性、教条化。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由浅入深, 不知不觉地步入写作的殿堂, 这样, 畏难情绪自然烟消云散。我校在作文教学中就实行了“作文教学三三六模式”, 即在初中阶段的七、八、九三个年级有不同的作文要求, 七年级实行“作文放大镜”———所谓放大镜就是把小的事物放大, 让人看清楚, 这个阶段由于学生年龄较小, 我们要求学生关注生活, 把生活小事写具体, 写生动;八年级实行“作文咖啡室”———咖啡需要人慢慢品尝, 它虽苦, 却越品越香, 这个阶段学生形成了初步的世界观, 对社会和生活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们就要求学生认真分析事物, 把文章写得有深度;九年级实行“作文自助餐”———所谓自助餐, 就是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取食物, 在这个阶段, 学生已经接触了各种文学样式和各种文体, 已经有了自己所喜欢的文体, 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写作风格, 我们就要求学生在拿到作文题时, 审准题后选择自己所擅长的文体去写, 写出自己的个性。

二、注重作文指导, 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作文需要热情, 而这种热情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 教师的命题要围绕学生最关心的内容来确定, 这样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又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在作文指导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真正为学生排忧解难、牵线搭桥,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冲动。指导前要仔细分析学生作文的症结所在, 做到对症下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 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三、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 积累作文素材

要提高作文质量, 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古人云:“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 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 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 如何选材, 如何分段, 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 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 引起读者共鸣, 如何详写, 如何略写, 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 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以范文为例, 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 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 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四、作文评价方式要多样, 要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

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篇8

(一) 转变教师角色, 变“教学”为“导学”

如果我们把学生获取知识比作是在学海中遨游的话, 学生才是“航行者”, 在遭遇浅滩、暗礁时, 教师要会给学生“导航”, 引领其到达彼岸。

长期以来,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教授作文的一般过程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 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想被禁锢, 其创造之花就不可能绽放, 这种以老师为主体的作文教学实践活动就会导致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不浓, 长此以往, 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一个好的教师应授之以方法, 打开学生的思路,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终极目标。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扮演好“导学”的角色, 提高教学方法与艺术, 浓缩教学内容, 突破重点、难点, 还课堂给学生, 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 在“合作”中增知, 在“探究”中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教师可以规定作文的范围, 或给一篇材料, 或给一个话题, 或教师命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 根据各自的情况拟定作文的题目, 确定作文的中心, 选定作文的题材。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指导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然后, 教师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每位同学都可以谈谈自己如何审题, 如何布局谋篇。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互相点拨, 互相评论, 最终形成各自作文的雏形。教师要逐组参与讨论, 对学生思想的火花要给予肯定, 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出。最后由每组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 包括大家的审题和立意, 特别是有独创性的题目和立意等。让全班同学相互交流, 相互借鉴。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还要对同学们的交流情况进行提示性的、导向性的、鼓励性的评价。总而言之,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给自己定好位, 才能引领学生走向写作训练的新天地。

(二) 鼓励学生创新, 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少年是一个民族的新生力量, 所以以课堂为阵地, 以教学为主渠道, 培养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积极营造氛围, 因“疑”创新

戈登·德莱顿说过:“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 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 学生质疑就自然而然了。笔者在教授《从三到万》这篇文章时, 学生就对文中故事提出了不同于作者的见解:从这个故事中认识到楚地的读书人应教给学生识字的知识, 这个老师在教学上有点问题, 学生和家长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学生能够提出不同的见解, 确实令人欣慰。我当时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我看〈从三到万〉》为题写一篇文章, 后来学生的作文颇有独创性的见解。在材料作文的训练中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去分析材料, 质疑出题者的意图, 以期把握材料所揭示的中心。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质疑, 然后提出不同见解和看法, 只要言之有理, 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 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 以提高他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点燃思维火花, 全方位创新

作文课是集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课。教师应革新教学观念, 变“教写”为“导写”,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作用, 大胆写出有创意的文章。中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形态: (1) 立意创新。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 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 写作亦然。对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换角度思考, 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 从新的角度去见他人所未见, 发人所未发, 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 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2) 选材创新。浏览我们的学生作文, 总让批阅者感到大多数学生作文都千人一面, 究其原因:一是教师模式化的训练和学生过多的模仿习作。二是选材雷同。有些学生平时不注重积累素材, 在写作时, 陈芝麻、烂谷子充塞文中, 人云亦云。为此我们教师平时就得引导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 做到善于捕捉生活中许多新鲜的事物、精彩的场面, 多思考, 多感悟。写作时要引导学生在作文选材上力求新颖, 变换思维角度, 拓宽思维空间, 从而挖掘其新意。 (3) 构思创新。在作文的形式上可引导学生尝试写日记、书信等。也可以把几个相互关联的画面按一定顺序组合成文, 或以排比的形式谋篇布局, 或恰当运用小标题, 使线索清楚, 层次明晰。 (4) 语言创新。在日常作文教学和课文分析中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避免作文语言干涩单调, 枯燥无味, 多琢磨名家著作的语言, 力争做到“平字见秀, 常字见奇,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具体举措如下:精心锤炼动词、形容词, 使语言具有描摹美;变换词序、句式, 深化句意, 使语言具有意蕴美;巧妙运用修辞格, 增强语言的艺术美;活用诗文名句, 创造妙语佳句, 使语言具有诗意美。

(三) 不拘一格, 因时制宜, 抓住写作的“契机”

目前, 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偏低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文章之弊病不外乎以下几个特征:内容空泛, 不真实, 感情苍白无力, 胡拼乱凑, 滥竽充数, 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此类文章可说是应试教育下的“新八股”。

随着创新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应不拘一格, 因时制宜。笔者教《伤仲永》一文时, 在引导学生探究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根本原因后, 要求学生以《由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 学生围绕愚公“愚”与“智”展开讨论后,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学生暑假参加徒步励志活动、进孤儿院献爱心活动、体验卖报生活后, 要求他们以《社会实践行小记》或《我的暑假生活》为题写作;看到学生在校篮球比赛中取胜后, 以《一场精彩纷呈的篮球比赛》为题来练笔……

(四) 广泛阅读, 重视积累, 扩展学生写作的厚度与深度

“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作文教学必须注重课外的日常积累。现在的学生很少经受成长中的坎坷和生活的煎熬, 社会知识、生活阅历不丰富, 对生活缺少切实的体会和思考, 再加上课外阅读贫乏, 导致学生在文章中无话可说、内容空洞。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就要帮助他们不断积累, 充实库存, 引来源头活水。

1.从课外阅读中积累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 没有丰厚的知识, 则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学生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应试书”, 写起文章来将没有独立的思考高度与深度, 灵性凋敝, 缺乏应有的批判意识和辨证思维, 人云亦云, 众口一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名著和经典, 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读书人, 一个文化人, 通过阅读丰富学生各类知识, 为写作积累素材, 并使学生在阅读的感悟中开拓自己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

2.从日常生活实践中观察和积累

要想学好语文, 单靠教科书和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顾黄初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在于贴近生活, 这是根”。而写作更是植根于生活, 离开了生活, 它就成了无本之源、无米之炊。所以说生活积累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 生活内容丰富与否, 生活视野开阔与否, 会直接影响其写作素材的累积, 从而影响题材的选择, 进而影响到作文的质量。因此老师要还学生一个完整的多彩的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 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 写出的文章才会有深度。

总之, 要让学生做一叶扁舟, 穿越于生活的万顷波涛之上, 以正确的眼光去认识生活, 以求知的心态去博览群书, 立足生活和书籍这两个源头活水, 学生笔端必将淌出源源清流。

谈初中作文教学 篇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表现自我,进行个性化独立创作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课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作文课的教学实践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因为农村中学资源匮乏,学生积累的素材较少,知识面较为狭窄。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在探索,可是却没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方法,这也体现了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是最不成体系的一块。教师觉得难教,而且没有成效,学生也是一提到写作文就眉头紧锁,并感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作文教学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对学生帮助少、牵引少,缺少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作文课的教学不能盲目,流于形式,应是一个系统过程。关于作文教学,我认为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作文教学的系统化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应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搞一刀齐、一步到位,应有所侧重。1.七年级上学期应注重词、句、段的积累,进行分块训练,如景色描写、人物的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创设情境进行抒情、叙述事件等。这个阶段要求不能过高,以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每次作文不成篇也行,但训练的内容要丰富,次数要多。2.在七年级的下学期应注重训练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要求每次作文都能独立完成,而且要成篇,能记叙一些内容具体完整的事件,同时还要能清楚、具体地把事件说明白。3.八年级阶段应该注重学生构思和谋篇布局能力的训练。这一阶段要求比七年级高,对于一篇文章如何构思、如何设计才能出新,如何才能感染读者,每次作文时老师都应和学生共同探讨,同时还应加强学生写作速度的训练,要求能在40分钟完成500~600字左右的作文。4.九年级时应该注重训练学生议论文的写作,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等都比以前更加丰富,要求能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以上几个阶段的训练不是固定的内容和形式,只是有所侧重而已,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渗透其他训练内容和方法。但每次训练都要到位,要有针对性,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每次训练达不到要求的老师要进行指导,让其再次训练,达到要求。

二、作文教学的兴趣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老师不仅要进行写法、构思的指导,而且要努力帮助学生排除写作过程中的心理障碍和认识上的障碍,鼓励他们树立写作的信心,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使其真正成为驾驭作文的能手。1.降低要求,消除学生惧怕作文的心理,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从这里可以看出要求的降低,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不害怕写作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给予鼓励表扬,学生在写作中有好的段落、好的结构应该选出来让学生朗读,老师对写出好文章、好段落的学生进行表扬。在评价时应仔细、认真,尽量找出文章的闪光点,评语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不行”、“不好”,目的是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

三、作文教学的个性化

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事和物有自己的见解,这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就强调学生在写作时,要善于从自己的生活和感性经验中总结出个性化的独特体验。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入手,没有个性化的表达,就谈不上创新表达,没有创新表达,学生就没有创造才能。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篇一律,千人齐鸣的“克隆”现象经常可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引导学生从表达自己独特的个性化体验入手。1.让学生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这样可以丰富他们的见闻。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内容积累下来,写在日记本上,并且对其说出自己的体验、感受、看法。鼓励学生大胆表情达意,所发表的观点只要是有意义的、健康的都应该肯定,给予表扬。让学生分阶段对自己记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班级中交流。2给学生个性表达的空间。在学生作文时老师不能限制他们的思维,应由学生自由发挥,少写命题作文,提倡自主拟题,让学生的作文具有个性色彩。若是命题作文也要让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每次作文可以向学生提供多个题目,让学生选择自己好写的,有兴趣的。还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张扬,创新表达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四、作文教学的多样化

这是整个作文教学的重点,作文教学应改变以往古板呆滞的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入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创作动机,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写作认知冲动。1.用阅读促进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多种阅读形式和多种阅读方法促进写作。平时可要求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语感以提高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多看书,多阅读文学作品,并写好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和写读后感,摘抄优美语段等都可以让学生积累素材,做到心中有“素”,写起作文就能得心应手。2.拓展延伸,走进生活。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不能总认为作文只有在课堂上才能进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让作文课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其实我们随时随地都可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开放的作文课是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归依,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生活性、真实性。这样学生真正在社会生活中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抒发真情。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街小巷搜集标志、标语,找出广告牌的错别字,进行环境污染的调查,等等。然后分小组讨论分析,写成“小议错别字”、“关于环境污染的调查报告”、“不规范字的感想”等作文。这样的作文课可以利用课下更广泛的资源进行丰富,使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更好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3.利用口语训练促进作文教学。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只局限于一个模式:作文课—老师布置作文题目—提示

初中作文教学实效性初探

杨吕波

(泗洪县瑶沟中学,江苏泗洪

每个同学都希望把作文写好,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有不少同学一提起作文,就心中烦。勉强写了作文,不是词不达意,就是离题万里。写作文真的有这么难吗?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呢?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得出几点心得,现在整理出来,与诸位分享。

一、精心选题,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兴趣是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的重要原则。而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初一阶段,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青少年的过渡时期,可命题《放飞的风筝》《心灵的呼唤》《我的天空》等。初二阶段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小大人”的派头,可命这样的题目:《巧合》《我烦了》《我想说》等。初三阶段学生思想日趋成熟,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如《感恩》《我心飞翔》《祈祷》等。这样的题目,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面对这样的题目,中学生可以发挥想象,自由表达,创作乐趣无穷,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同时,教师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使命题努力做到新、奇、活、趣,难易适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导向性,如写《我的妈妈》不如改成《妈妈的手》,又如《有一天,我当上校长》《我的梦》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文题拟得好,学生就会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具体指导,授之以渔

作家不是老师能培养出来的,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要让他们在写作上无师自通是不大可能的,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写作指导,授之以渔。教师指导恰当与否,决定着整个班级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平时的作文指导,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 将教材中的选文当做写作教学的例文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这一点已经得到广大语文教育界同仁的认可。这个例子,全面地说,应该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也就是说,选文也是作文教学的例子。我们在教授文本时,教学重点既可以定位在“侧读”,又可以定位在“侧写”。如学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等文章,可让学生侧重练习通过一件事情提炼一个中心的写法;学了《行道树》《贝壳》等文章,可让学生侧重练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了《春》《紫藤萝瀑布》等文章,可让学生侧重练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习了朱自清的《背影》,可让学生尝试抓住生活细节表现真情,等等。

2. 在学生动笔前先给予指导

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有“写作前”跟“写作后”之分,做“事前诸葛”还是“放马后炮”,各有好处。但是对学生动笔前的写作指导必不可少。

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模仿”,在学生动笔之前,给学生看一些优秀的例文,并指出好在哪里,告诉他们一些写作的技

巧,让他们有“法”可依,给他们的写作训练指明方向。另外,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学生通过写作提高写作水平,与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还不如先告诉他们河的深浅,让他们顺利“过河”,让他们获得写作的成就感。

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命题新颖准确的重要性。我曾让学生把一些同类题目放在一起比较:《一个都不能少》与《老师》;《我遥远的乡愁》与《思乡》;《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与《母亲》。许多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指出哪个命题更能吸引读者。有的学生还能立即举出几个题目,如:《拐弯处的一回头》《幸福像花儿一样》《环保进行时》《我的未来历险记》等。

我有一个习惯,在电脑中储存一些适合于写作教学的著名作家的经典文章,还有历届教过的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写作之前,拿出来给他们念,给他们评析,让他们先有所感悟,然后动笔。

3. 批改后的讲评指导

作文批改之后,要作适当点评。如果是普遍问题,要在全班讲,如果是个别问题的,可进行个别沟通。一些同学写出了优秀的作文,在全班当做范文来朗读点评,对作者本人,对其他同学,都是一个激励。有时我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作品,我们一起点评好词、好句、好段。有些作文,我只作写前指导;有些作文,我既作写前指导,还作写后指导;也有些作文只作写后指导。

三、形式多样,强化作文训练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 篇10

学生写作文时心生“厌烦”,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教师教作文千篇一律,老生常谈是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初中作文教学难,学生作文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的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功底都有关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许多初中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初中生对生活探索、发现的精神需求。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认识不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表达内心想法、思想的渴望。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动机、写作激情都得不到激发。失去了源自生活实践、课外活动实践的生动素材,导致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说、虚构故事、拼凑文章的状况。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教师教学中存在功利性倾向。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教学与考试成绩关联性很大,只要平时教师教授过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就会得到不错的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来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最终可能收效甚微,这就消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顽疾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性思想,有些教师认为花大力气抓作文是得不偿失。

3.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有待提高。有些语文教师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培养导致在作文指导与讲评时捉襟见肘。正是由于学校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而学生、家长急切想提高作文成绩,于是社会应学生、家长的需求,出现了不少的语文作文辅导班,专门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辅导。参加课外的作文辅导不仅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不参加课外作文辅导的学生又存在写不好的心理负担。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应使我们警醒: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文教学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二、如何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1.打好基本功,师生共同提高写作功底。初中作文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打好写作的基本功,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都要重视课外阅读和练笔。对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平时写作练笔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养成了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对教师来说要加强阅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勤练笔,积累写作经验。教师还要善于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借鉴成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作文教学。

2.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师生共同寻找写作乐趣。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上一篇:快递合同下一篇:互动合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