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2024-09-02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精选十篇)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篇1

公立医院要适应新医改的要求, 改进自己的管理水平就要认识到在现有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认清自己医院在新医改条件下市场竞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正确分析公立医院的发展机会。比如说在实行新医保的条件下治疗费用是后支付的, 导致的资金周转比较匮乏。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 这种资金压力是每个医院面对的, 尤其是公立医院。新医改条件下, 病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自主选择医院, 这样一来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就会被分割, 市场竞争更加的激烈。新医改背景下, 公立医院一定要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 转变自己的管理思维和管理观念, 适应中国新医改的要求。除此之外, 公立医院还要审时度势, 调整医院的经营战略, 彻底提高自己的思想观念, 树立医院的市场意识、服务质量意识, 成本管理意识、诚信和法治意识, 积极探索公立医院在医院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 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一、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公立医院预算经费管理不到位

在中国, 随着经济贸易主体的多元化以及经济贸易活动的细化, 中国会计准则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创新, 新的会计准则更好地适应了经济主体的需要。无论是从核算主体出发, 还是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出发, 对中国会计信息的准确度以及可信度都得到了大大提高。新会计准则体系在中国的得到了运用, 是中国会计史上的重大突破, 在中国会计发展过程上具有阶段性的里程碑的意义。由于认识到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 中国公立医院管理层给予财务管理很高的重视。对于年度预算的制定上, 公立医院财务随意更改现象还比较严重, 需要调整时没有完善的手续, 使得财务预算经费失去了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经费开支方面, 审核不够严格, 有可能造成经费的浪费和贪污腐败, 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在公立医院采购业务方面的招标办法和采购管理办法, 财务部门对于其监督不够严格, 有可能使得公立医院在采购环节的暗箱操作, 谋取私人利益。

(二) 公立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中国公立医院会计财务人员专业性以及职业道德比较差, 为了自身利益和公立医院的管理者串通一气, 给公立医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隐瞒或者欺骗公立医院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损害了公立医院所有者的利益, 为自己和公立医院的管理者谋取私利。比如说目前很多公立医院会计, 掌握了熟练的账务处理流程, 对于哪个环节可以弄虚作假, 哪个环节不容易出现问题都熟知在心, 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 违心地按照公立医院管理者的意图, 改变自己的做事原则, 把会计信息乱加修饰, 使得现代公立医院的会计监督职能缺失。比如说当出现公立医院管理者要求公立医院会计财务人员改变原来的会计处理方法, 采取虚报产量、弄虚作假费用或者多报费用时, 为了自身利益把亏损的公立医院扭转成盈利, 或者是把盈利的公立医院扭转成亏损, 都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无论是朝着哪个方向进行账务处理, 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根据调查发现, 中国公立医院财务人员构成中, 研究生占的比例仅仅不到10%, 具备高级职称的比重还不到5%, 所以, 中国公立医院财务人员素质普遍存在着还不高的问题, 这一支队伍能够做出的贡献还比较有限。

(三) 中国公立医院财务制度建设不健全

中国公立医院的管理者, 主要负责对公立医院的财务人员、财务、资产的管理。公立医院的管理者管理的好坏主要是通过会计报表等财务信息反映。一方面, 公立医院的财务会计也是在公立医院管理者的管理之中, 公立医院提供的会计信息会存在很多虚假问题。此外, 对于公立医院管理者的考核机制也催生了会计信息的造假, 比如说当我们规定以公立医院的经营成果来决定公立医院管理者的年度绩效, 当公立医院经营成果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可能在管理者很用心花费很多精力的前提下, 还是不好时, 公立医院管理者很有可能指示会计财务人员进行会计报表的造假, 以达到提高自己的收入。无规矩不成方圆, 没有一套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中国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将会是一盘散沙。

二、提高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管理水平策略

(一) 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

公立医院要根据自己医院的具体特点和业务, 建立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制度, 并严格监督医院的一切和财务相关的行为。公立医院在贯彻落实新的会计准则的同时, 可以建立自己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条例》以及《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公立医院会计准则细则》等。前提条件是和中国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不相冲突, 符合税法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公立医院财务部门还要建立经费预算管理制度, 严格贯彻“统筹兼顾、保障重点、量入为出、综合平衡”的财务预算原则, 对于年度经费预算要加强审计和调整, 超出预算经费以外的重大项目, 要经过管理层的会议集体通过, 并形成书面文字, 留下痕迹和证据, 对于一经批准修改的经费预算, 不能随意修改, 坚决维护经费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优化公立医院现有的财务管理机制, 根据业务和工作的需要, 对于现有的财务管理部门进行重组, 实现经费开支严格审核制度。力争做到“支出一笔经费, 审核一笔”, 最后由财务部门统一结算。为了避免在采购环节的暗箱操作, 财务管理部门人员要加强对公立医院采购管理办法和合同管理办法进行培训, 对于采购环节的特殊事项加大监督。公立医院在成立采购部门的同时, 财务部门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整个采购过程的招标监督, 合同的审核, 资金的拨款等。成立公立医院资金集中支付, 费用集中支付管理模式, 在资金的支付上, 采购资金直接由公立医院的银行账号划给供应商, 在费用报销上, 专人管理, 有利于医院管理层对于财务工作的管理, 有利于保证公立医院的财务工作结合新的会计准则。

(二) 加大财务人员培训, 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和专业化

公立医院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核算能力, 对于会计法律法规的掌控能力。比如说中国会计协会每年都会举办很多培训, 公立医院要及时了解信息, 及时地组织人员参加。公立医院可以定制一系列的课程, 鼓励员工参加各种专业性质的考试, 增加员工的专业性。只有公立医院员工对于财务知识的不断了解, 自身素质不断地提高, 公立医院才能够很好地应对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 在和其他医院的竞争中, 处于不败之地。拓展员工了解最新国家会计法律法规的渠道, 开设专门的针对医院财务的课程, 全面提高员工对于医院财务专业性的把握。对于在专业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财务人员, 医院要及时给予精神上以及物质上的奖励。在公立医院财务团队内部, 形成你学我赶的积极氛围, 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比如说对于考取注册会计师相应科目的工作人员给与现金奖励以及考核激励, 在日后的财务人员职位竞选中, 给与优先考虑等。

(三) 结合国际经验, 建立健全中国公立医院财务制度

中国公立医院要增加和国际上的经验交流, 结合国外医院财务管理经验, 整体提高中国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新医改背景下, 中国公立医院不仅要满足国内竞争的需求, 还要根据国际医疗改革形势, 推进公立医院融入国际市场, 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准, 改进公立医院的医疗条件。公立医院财务管理者一方面要坚持按照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方法, 大胆创新, 大胆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 不懈努力, 摸索出一条国际性的管理模式, 全面提高其技术水平, 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公立医院应该结合自身的经营经济特点, 不断地探索适合自己医院的财务管理方法, 对自己医院的财务管理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加以控制和管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结合中国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以及法律法规, 不断地创新出适应自己医院财务管理模式, 提高医院的财务管理质量, 增加医院财务管理的科学技术手段, 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 充分发挥中国医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小结

新医改条件下, 打破医院管理的地域性限制, 公立医院面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 市场份额更小。公立医院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才能够拥有市场竞争力。从公立医院自身出发, 解决医患关系, 当医院出现其服务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时, 要及时反省自我, 避免更大的矛盾被激发, 全面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中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加强应该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新医改背景下, 中国公立医院的改革不能够闭门造车, 一定要敞开国门, 吐故纳新, 不断地的吸收新鲜血液, 全面提高中国公立医院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全面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在激励的国际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 医疗市场上出现了激烈的竞争, 中国公立医院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参与社会市场竞争, 对外提供有偿的医疗服务, 这就对中国公立医院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公立医院财务管理也在不断的改革, 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远远不能满足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比如说目前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由于摊子加大, 层次比较多, 财务活动比较频繁以及经费的收入和支出点比较多, 支出面比较广等问题, 出现财务管理混乱等情况。只有公立医院根据卫生总部的要求, 可续分析内外环境, 认清公立医院在管理上存在的若干问题, 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战略, 才能够在新医改的市场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新医改背景,公立医院,财务管理

参考文献

[1]戚钰, 王卓非, 何钦成.沈阳市直属公立医院药品加成收入取消后政府补偿对策实证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3, (3) .

[2]李海舰, 孙凤娥.战略成本管理的思想突破与实践特征——基于比较分析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 2013, (2) .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篇2

摘要:近年来,新医改如火如荼,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得到公立医院管理者的重视。良好的财务绩效管理能够全面了解医院的经营,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在此背景下,注重财务绩效管理状况,及时优化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公立医院整体水平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基于新医改背景,从管理目标、绩效评价、财务会计制度、绩效反馈等方面,分析了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问题出发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财务绩效 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有效缓解该矛盾,政府不断深化并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公立医院作为中坚力量,应发挥其有效作用。财务管理工作是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逐步优化其财务绩效管理工作,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公立医院现行的财务绩效管理体系并不健全,医院经营管理者多采用传统经营理念,在管理目标、绩效评价、财务会计制度、绩效反馈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1.1财务绩效管理目标与公立医院整体战略目标相脱节

公立医院属于国营机构,因此其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国家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医院会计制度》等为依据,所以大部分公立医院设定的整体战略目标并未被逐层分解到各个部门。特别指出的是,较多的医护人员认为财务绩效管理目标和财务部门没有关系,因此在设定部门、科室员工的目标时,没有从公立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

1.2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适当的评价主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具备的。当前,公立医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2.1财务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

公立?t院属于公益性机构,财务评价指标中必须体现这一性质。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公立医院的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市场化趋势明显,较多的公立医院都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由此直接导致大部分公立医院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侧重于诸如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等经济类指标,忽略对其社会职责履行情况的评价,偏离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初衷。

1.2.2财务评价标准设计主观性大

财务绩效评价标准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公立医院绩效评价工作的最终效果。据调查,大部分公立医院绩效评价的标准多是由主管部门根据以往的管理经验设计的,并且存在随意调整标准的现象,各个指标权重的分配缺乏扎实的数据支撑和必要的专家论证过程,主观性较大。

1.2.3评价主体单一

评价主体是指直接从事评价活动的人。大部分公立医院绩效评价主体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上级评价下级的模式,即主管机构评价医院管理者、医院管理者评价下属,关于社会公众尤其是患者对医院的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建立全方位、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公立医院多维评价体系。

1.3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

第一,成本核算机制不完善。当前,较多公立医院仍然沿用旧的成本核算管理方式,以科室直接成本核算为主,缺乏对管理费用和其他费用的全面核算。现行的成本核算制度对人员激励作用不明显,账目混乱、财务成本摊销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

第二,财务预算体系不完善。公立医院的预算部门与其他科室交流沟通不到位,制定下一预算时单纯地依据上一年财务数据,并未遵循全面预算管理的新办法。

1.4财务绩效反馈不到位

当前,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工作多强调如何进行绩效评价,并没有将绩效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系统管理,最突出的表现是绩效反馈不到位。各部门、各科室仅仅知道本部门财务绩效评价的结果,并不知道问题点在哪里,因此财务评价工作对医院整体财务绩效的提高作用不大。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绩效管理改进建议

2.1从战略目标出发制定财务绩效管理目标

新医改持续加强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旨在提高我国医疗服务质量,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进而实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本质。因此,公立医院设定财务绩效管理目标时,要从公立医院的整体战略目标出发,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响应新医改的各项规定,不断优化财务流程,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规范管理方式,以病患的健康为核心,从而促进公立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

2.2完善财务绩效评价体系

公立医院财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应该从新医改的具体规定出发。

一是要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根据公立医院整体战略目标,建立医院、各科室、个人不同层次的绩效评价机制。综合采用360度全方位绩效评价方法,努力建立包含上下级、同级、患者等多维评价体系。二是要完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选取的评价指标不仅要全面反映公立医院经营效率,还要重点突出其公益性本质;选取的指标要灵活多变,并且在评价时可操作,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具体应用。三是要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各财务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在参考以往管理经验的同时,还必须经过扎实的数据分析和专家论证,并且不可随意修改。

2.3完善公立医院各项财务会计制度

公立医院在遵照新医改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完善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

第一,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在公立医院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成本费用控制制度。一方面,将公立医院的各项成本费用逐一细化到各个科室,责任到人,强化各科室的成本管控职能。另一方面,还应建立合理的招标采购制度,优化各项资金的使用办法,降低运营成本。

第二,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根据自身的经营目标及战略,对医院预算期内的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各科室构建预算管控措施,明确各岗位职责,提升全员预算管理意识。在此过程中,还应加强财务管理部门与各科室之间的交流,共同做好财务收支内容的分解,使其相互促进预算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第三,完善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强化财务部门对各个医疗科室、设备管理部门、药房的沟通,使各部门熟知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明确自身的职责,保证各项财务制度完整、有效的实施。另外,财务部门还应定期检查和考核各个部门的财务运作情况,定期对采购药品和医疗设备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对违规操作予以惩罚,降低或避免各项不必要的开支。

第四,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公立医院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置财务预警临界点,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流程。另外,还应强化管理者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医院流动资产的管理。

2.4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第一,加强绩效考核结果在各项财务管理、决策中的应用。结束医院财务绩效评价工作后,要从评价结果深入分析医院的真实运营状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过总结经验和请教相关专家的方式,对具体问题提出对应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制定下一项目资金分配方案时,应充分运用绩效考评的结果。此外,还应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财务绩效目标调整的重要依据。

第二,加强考核结果在人员薪酬管理中的应用。将财务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完善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有理有据,强化公立医院医护、管理人?T的责任感,使个人目标与医院整体目标相统一,保障公立医院与内部人员的和谐统一发展。

2.5强化政府职能,保障公立医院公益性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公立医院依靠“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等手段来弥补政府财政补助的不足。随着“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提高医务人员薪酬”等一系列新医改举措的落地实施,使得公立医院的经营难度越来越大,大范围的出现逐利行为。要想扭转这种局面,使其回归到公益性本质上来,政府还应建立补偿机制,加大对医保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医保付费模式的改革。同时,政府应强化其监督职能,以财务绩效考核等方式监督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结束语

保障并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是公立医院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任重而道远,唯有持续加强并改进财务绩效管理工作,完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与医院各科室、各部门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资源效应,才能做到让患者满意、让人民满意,才能实现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面向改革的公立医院会计管理新模式 篇3

【关键词】公立医院;会计;现状与对策

一、前言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正处在一个改革的时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公立医院的会计管理也随着改革而出现新的变化。本文从现阶段改革背景下的公立医院会计管理现状出发,探讨公立医院会计管理的新模式。

二、医疗改革背景下的公立医院会计管理的要求

在医疗改革之前,我国公立医院会计改革就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政府统一管理阶段、企业化管理阶段以及市场化管理阶段,直到新医改之后,我国的公立医院才真正进入到了公益性经营的阶段。在政府统一管理阶段,公立医院的管理主要采用的是计划模式,即公立医院资金来源、服务和管理都是公共的,这时期,公立医院可以以低成本最优服务来提供医疗保障,同时这时期的医务人员也都以奉献为主。但是在这种管理下,造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的问题,使得医疗卫生水平迟迟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在企业化管理阶段,通过卫生部下达的改革通知,随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把改革的目标定位打破公立医院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非公医疗机构的兴办,并且权力下放,大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此外,公立医院被允许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要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使得很多公立医院走向了市场,接受了其他市场主体的竞争,淡化了公立医院公益性的特征。市场化阶段,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进行,以政策为导向的医疗卫生改革,逐渐转变成为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卫生改革,并且随着公立医院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支持也逐渐的在减少,这就使得政策对公立医院的管理干预减少了不少,但是公立医院必须接受市场经济的竞争,医院自身的发展完全依靠医院自身的经营状况,导致很大一部分医生不在是以服务至上,而是把服务和职业道德作为一种商品,服务和职业道德被商业化,导致出现了很多以前改革中所没有的陋习。到了新医改之后,通过建立四大体系和八项支撑,使公立医院的改革有了活力,并成为了中国医疗制度的最基本制度。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原则则确定为以人为本,保证人民的健康;淡化矛盾,建立新医疗卫生体系;结合效率和公平,保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和谐共生;整体规划,把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从这些基本原则可以看出,新医改所持有的理念,完全借鉴了当下我国和国际上最为先进的理念,包括以人为本的理念、效率与公平理念、公共利益相关理念、市场化和公益性理念等。这些理念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遵循了我国从建国以来就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并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使得新医改在当下更适合我国国情和公立医院实际的经营情况。

因此,在新医疗背景下,公立医院的会计管理也被摆在了台面上,最为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完善财务和会计制度,并严格把控预算管理。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视,可谓是对公立医院会计管理改革的重视。这是因为,预算管理不仅能对医院未来一年内的经营状况、收入—支出情况以及补贴情况进行全面的有系统的确定,而且还能有效保证公立医院收支平衡,有效防范公立医院的财务危机,从而提高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讲,其他部门还可以有效的对公立医院进行监督,对公立医院的绩效进行评估。

三、公立医院会计管理现状

1.新旧制度参杂,管理漏洞百出

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公立医院在许多方面仍然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方面是来自于旧制度的制约,这主要是由于公立医院的工作人员在旧制度的影响和规范下遵守了很长时间,对旧制度在非常熟悉也对旧制度形成了一定的依赖,自然不自然的就会尊重旧制度进行自我的规范和审查,因而在执行新制度时,旧制度会在无形中形成一定的阻碍力量。另一方面,随着新制度的开展,很多医院的老员工和老会计对新制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是由于对旧制度的依赖造成的,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这些人也会逐渐接受新制度。然而,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在旧制度和新制度过渡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新旧制度共同存在的时候,这就导致很多新制度贯彻不到底,形成管理上的混乱。而且,新制度往往是在新的时期、新的背景下对旧制度的修正,因此,在遵守新制度的同时,旧制度造成的行为规范也会经常的发生,这就会影响新制度的实施,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管理混乱。

2.会计人员对新的管理认识不足

会计人员对新的管理制度认识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在实施新的制度时,会计人员往往采用在旧制度上缝缝补补进行执行,导致很多会计人员不能清楚的认识到新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新制度的优势所在,造成在执行过程形成一些新的问题,如对公立医院的账务总结问题、资产使用效率等问题,都会在会计人员进行登记、审查的时候,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做不到位,造成医院一定的损失。此外,一些会计人员排斥新型的会计管理制度和会计审计方法,导致公立医院财务信息失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很多资格老、资历高的会计人员占据管理职位,不接受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方法,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新人在会计审计、核算等方面采用一些新方法的时候对一些约定俗成的方法进行革新,造成会计老人心里的障碍,造成新方法、新的管理制度不能贯彻实施。

3.会计部门对医疗费用控制不到位

公立医院的会计部门对公立医院有指导和控制医疗成本的作用,可以充分利用会计部门具有的自主权,对公立医院的费用支出能有效的进行控制,而且,会计部门对公立医院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治疗的程序和用药等都有监督的责任。但是在公立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发现,尽管公立医院的会计部门不接受公立医院行政部门的管理和制约,但是在实际运行和经营中,公立医院的会计部门和行政部门却成为了利益共同体,会计部门丢失了自己所应该富有的自主权、控制权以及监督权,在医务人员提供实际医疗服务的同时,总会出现过度治疗、过度用药、重复用药等不良现象,而且这种以药养医的传统医疗模式一直成为了患者与医院、医生之间难以解决的突出矛盾,导致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的同时,总是承担着巨额的费用,成为人民看病难、看病难的最为根本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则是有会计部门对医疗费用控制不到位引起的这些后果。

4.监督制度不完善

公立医院由于长期是按照行政单位进行管理的,会计部门不从属于医院管理,而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这就给医院的会计管理部门带来了监督上的难度。而且,国家也没有特定的监督部门对公立医院的会计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很多医院的会计部门工作不认真、职责不明确以及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也使得改革背景下的公立医院会计部门成为了众矢之的。面对这样的新形式,如何把会计部门的工作落到实处,做到公开透明,是摆在医院改革背景下的重大问题之一。

四、公立医院会计管理新模式

1.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

改革背景下,国家首先应该把会计部门管理的权限还给公立医院,因为公立医院的会计部门毕竟是设在医院内部,通过国家的监督,鞭长莫及。因此,让医院自己负责自己会计财务的监督,这才是可行的办法之一。此外,把会计财务工作的信息进行公开,这样不仅能让群众来进行监督,还可以让医院员工了解自己所在工作单位的经营情况,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医院。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公立医院的会计管理纳入到正常轨道上来。最为重要的一点事,在改革背景下,形成制度性的监督,才是解决会计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制度性的保障,才能确保会计管理新制度成为公立医院日常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

2.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管理制度的进步,很多财务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层出不穷,这就使得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有了必要,这对公立医院的会计人员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医院的会计工作复杂而繁多,运用简单的会计管理办法,会使得很多会计人员过度劳累,所以采用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就非常有必要。因此,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会计人员接受新的理念和理念,对于改变医院会计管理的现状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接受新的方法和理论,这对医院会计管理接受新的理念也有很大的帮助,促进公立医院会计管理的改革。

3.加强会计部门监督责任的履行

会计部门应该切实履行自身多担负的责任,即使在新医改下把会计部门从国家统一管理的体系中交还给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中的会计部门也应该肩负起自身多具有的职责,通过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对医疗过程的监督来促使医疗人员切实遵守自身的职业道德以及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此外,会计部门对医疗费用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避免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浪费,节省医疗资源,用以改善医疗条件和水平,通过节省来提高医院医疗人员和医护人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水平,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也可以促使医疗人员更好的服务患者,从而降低医患之间的矛盾,使医患关系更为和谐,只有这样,才能才根本上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

4.加强医院内部的管理措施

目前,公立医院内部会计管理措施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没有有效的监督,造成了公立医院会计部门在实际的会计管理操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甚至一些会计人员违规操作。因此,在公立医院进行改革的背景下,对会计管理部门加强管理措施,改革资金管理办法,全程监控资金从源头到运用中的记录,这样才能深刻的改变现有公立医院会计管理中的不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新医改对公立医院会计部门管理改革的要求是加强对公立医院财务预算的管理,这就使得公立医院不得不进行相关制度的完善,必须要做到会计部门自身的职责,明确自身的任务。而在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院会计部门存在着管理制度混乱、会计人员认识不足、会计部门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不到位以及监督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借着改革的东风,我们应该建设完善的监督制度、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以加强会计部门监督责任的履行及加强医院内部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公立医院会计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韦定国.新时期医院会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08:22-23

[2]张永珍.新制度下对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及控制的探讨[J].会计师,2013,02:21-23

[3]沈放斌.公立医院新会计制度执行体会[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2:54-55

[4]李凤花,郝红军.面向改革的公立医院会计管理新模式[J].中国卫生经济,2013,04:91-92

[5]滑茂善,郑新宇,张新慧.公立医院财务会计管理流程标准化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03:232-234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篇4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 医院内部审计首先要从内部控制审计开始。公立医院作为一个经济组织, 有经济收支业务, 有经营管理的需要, 也有一定的经济目标, 要保证一切经济活动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预期目标进行, 使经营活动具有相应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遵守有关法规, 就需要相应的内部控制。一般来说内部控制是渗透在单位管理环节的各个方面, 不同的控制目标又有多种多样不同的组合方式, 每项内部控制是否达到其控制目的, 需要审计人员加以监督和评价。所以审计人员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

1. 内控制度设计及健全性审计。

审计人员对医院内部控制检查时, 首先要熟悉医院各项经济业务内容和流程, 对医院人力资源、治理结构、内部环境、机构设置和文化背景等情况有所了解, 从而判断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需求程度, 内部控制应达到的目标、需要设置的层次和复杂程度, 对所需的控制系统做到心中有数。审计人员对每一控制系统的建立情况均应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调查和判断。特别是在主要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业务领域和高风险领域要作重点检查, 看控制制度是否健全, 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 内部控制系统有无薄弱环节。如财产保护控制就要有物资采购申请、计划、购进、验收、入库、保管、发出、使用、维修、计量、盘点、报废等职责和权限、手续及程序, 且各控制环节应具有衔接性等。如果一个人身兼采购、保管、发放和物资报废处理等几个不相容职务, 其后果就可想而知。而评价其设计合理性时, 审计人员要根据单位实际业务需要, 检查内控措施的设计是否合理, 控制职能是否进行划分, 人员分工和职责分离是否恰当, 是否因分工过细影响了工作效率, 设计的措施和方法能否真正起到事先控制的作用, 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一般来说公立医院人力资源比较丰富, 只要院领导具有相应的内控意识就比较容易实施。

2. 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审计。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审计就是符合性测试。建立内控制度的关键在落实, 如果只是停留在资料齐全、制度完整的基础上, 而在日常工作中没有得到运用, 或者有章不循, 内控制度也就形同虚设, 起不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内控制度的有效性检查, 就是通过符合性测试, 实实在在的查看其控制效果, 验证其效用, 评价其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情况。

测试时首先选取一种抽样方法, 抽取相应比例的经济业务凭证或记录, 从中分析其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如检查授权审批控制执行情况, 可抽查会计凭证, 根据所抽单据上记载的业务事项, 按照业务发生和处理的顺序, 对照内控制度规定, 检查经济业务及各控制环节是否由相应的人员执行, 相关控制手续的执行是否及时和有效, 控制目标是否满足, 控制系统是否有效, 业务活动的记录是否完整, 业务处理程序是否独立等。具体如下:一要看报销单据业务内容是否合规, 二是查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 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是否齐全, 第三对所附单据记录是否合格、完整、有效, 付款后有无加盖“付乞”标记等进行检查。审计人员认为无法判断其先后执行顺序的, 可以采取重作方式进行检查。

对二级经济部门和具体单项业务的内控测试, 则要更加具体。以防任何环节出现漏洞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总之符合性测试即要看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查关键控制点是否存在, 验证内控措施在医院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如果没有较好的控制, 就要预测出隐患以及失职和舞弊的风险。防止国有资产和医院资产流失, 并将成为下步审计重点范围。

3. 内部控制制度总评。

适宜的内部控制不但可以帮助管理层实现经营目标, 同时是进行其它审计工作的基础。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目的, 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可靠性, 对其缺陷以及造成的危害和弥补缺陷的措施提出相应审计意见和建议, 从制度上杜绝损失和浪费现象发生。同时通过总评决定对它的依赖程度, 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数量、范围、重点及时间安排。

二、财务收支审计 (医院财务收支真实性、效益性、合法性的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它是在对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的, 一般通过对财务账目、各种记录和资料的检查, 核实收支、货币资金和对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的审计, 判断医院经营成果、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靠, 从而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出恰当的评价。指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是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为医院经济发展, 为领导科学决策, 提供参考依据。

1. 对收入的审计。

(1) 对财政补助拨款和专项拨款的审计。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医疗需求, 国家对公立医院的某些服务项目会给予经费补助,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拨款的作用, 是审计人员必查内容之一。

对专项拨款的审计, 首先要分清款项来源, 看其是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事业经费科目、内容、程序进行申报、领拨、使用、核销, 是否按预算级次和预算科目进行明细反映。第二是划清基建投资下事业经费的界限。第三看是否按统一财务制度进行核算, 收支结余是否按规定处理等。一旦挪作它用, 则财政拨款项目得不到保障, 会有国有资产流失或其它违法事项发生。

(2) 业务收入审计。对业务收入的审计, 首先要对有关收入的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测试, 据以确定收入审计程序。要检查门诊、住院各收费点人员职责分工情况, 收费报表上报制度, 收入款是否及时上缴;不相同岗位是否做到职责分离, 各岗位之间是否具有相互牵制制度;财务科出纳各岗位分工是否符合内部控制原则;从收入到记账和报表各阶段程序是否完善。是否有收入不记账、损私舞弊、挪用公款等事项发生。第二要确定业务收入额的可靠程度。包括对业务收入额的确认与计价是否合理, 收入的有关凭证与账表数据是否一致, 退费程序和让利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是否有合理的收入核算制度, 对于病人欠费是否有相关的控制措施, 是否及时摧收等。最后通过账单、账账、账表相核对, 与同期对比、与计划对比等方式, 确认业务收入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另外对其它收入审计也应审计范围之内。

2. 对支出的审计。

医院支出分为医疗支出、药品支出、管理费用、其它支出、财政专项支出和预提待摊费用等, 不同支出项目审计方式会有所差别。但在对支出审计时首先要对支出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如支出的管理办法, 经济合同管理办法, 经费支出报销制度, 消耗定额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程序、业务支出核算制度等, 从而确定支出审计的重点和范围。第二是进行实质性测试, 重点是查明各项费用的用途、性质和数额是否合理、正确;业务内容是否真实, 报销凭证是否合法, 开支范围及标准是否合规, 是否按预算规定的用途及范围使用经费。成本费用的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费用的分类、归属是否适当, 分配及成本的计算是否正确、合理等。对于药品支出还要检查药品购进程序, 是否参于政府招标, 加价标准、药品储存及运转方式, 差价分摊方法, 盘盈、盘亏金额是否真实, 账务处理是否正确。各种手续是否完备, 是否有据可查等。其它支出的审计重点是对那些与医院的各项业务无直接的关系的支出项目, 如罚款、赔偿、捐增、盘亏等支出的性质、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审计。

特别强调的是对财政专项支出的审计, 财政专项支出是指主管部门拨入的财政专项补助, 包括购建专项、修缮专项、科研课题、防疫经费和其它医用专项经费等指定用途的支出。要根据用途和金额核对是否专款专用, 有无挤占挪用改变用途或是将列支应专项资金的而列入其它支出科目中。用专款购建的固定资产、大型修缮项目应具备的各种手续是否齐全, 如论证报告、经济合同、审批手续等。另外对待摊预提费用、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和使用情况的审计也是审计内容之一。

3. 资产负债审计。

(1) 资产审计。要保证资金的有效运转、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 就要对医院资产使用及管理情况进行审计。医院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 对资产的审计同样要把内部控制放在首位。如对货币资金的审计, 要看备用金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当日收入是否存入银行, 付款方面的报销制度执行情况, 现金账银行账的记录, 银行账与银行对账单的核对情况的检查 (对于长期未调整的未达账项查找原因) 。在现金管理方面如现金支出范围审计、现金的盘点、库存现金的管理、大额现金收支内容等等。在固定资产审计方面要在授权控制、是否在预算项目之内、投资论证、采购过程、使用管理、会计记录、修购基金的提取、固定资产报废等方面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线索及时进行延伸审计。除上述正常业务外,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外投资的审计不能忽视。

(2) 负债审计。目前市场经济复杂多变, 医疗市场竞争加剧, 医院为扩大市场份额, 就会采取增加投资, 增加基础设施和设备等方式扩大规模, 吸引病人。这样资金缺口会加大。这部分资金国家不拨付, 医院就会自行筹措资金, 目前医院筹资的方式会多种多样, 如职工集资、银行贷款以及其它一些筹资方式。所以对负债的审计任务就自然加大。对筹资款项取得途径、使用状况、是否有抵押、债务偿还情况等项, 都应进行审计检查。

三、经济效益审计

1. 综合效益审计。

目前医疗改革新方案尚未出台, 国家对医疗卫生经济绩效的评价体系没有统一标准, 内部审计人员在医院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内部审计具有收集经济信息资料的便利条件和了解内部经济业务状况的独特优势, 再加上效益审计本身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所在, 所以内审人员理所当然成为医院经济效益审计和评价的主要担当者。为了系统地评价医院经营管理的全面业绩, 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如系统分析方法、数量分析方法等。具体可根据卫生部质量管理年的要求、参照企业或相关行业标准, 自定一套或数套适合本单位经济情况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横向纵向并与行业先进水平对比, 对医院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并指出其制约发展的因素。如新的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 合同中又没有售后服务, 就会使支出超预算, 使实际成本超出计划成本。这就应在成本控制方面提前下功夫。在对下属各经济业务部门审计时, 除考核经济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还要结合经济效益审计一同进行。如抽查药品或卫生材料等库存物资时, 先做账实核对, 确保财产安全;二查库存管理、物品摆放、存货期限等以保证存货质量;三算资产周转率、进货批次、进货数量、存货结构、周转天数、周转次数等, 对存货周转率进行计算对比, 以考核资金使用效益。

2. 专项效益审计。

由于内部审计相对于外审更加熟悉业务内容、了解医院发展中心工作, 具有更加灵活性的特点, 所以审计内容更加广泛, 形式更加多样。内审人员可在不同时期根据领导需要, 开展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流动资金利用效益、专项设备利用效益、专项投资利用效益分析等专项审计工作, 对新增经济事项审计。充分发挥内审人员的优势, 为医院经济发展提出更多更好可行性意见。

3. 物资采购审计。

物资采购比价审计是事前效益审计的一种审计方式, 目前也是许多内审部门都能开展的工作。但由于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参与程度不同, 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不尽相同。审计作为监督部门可参于物资采购的比价、议价和监督招标工作。还可以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询价, 使所购物资达到优质价廉的目标。但最基本的要求是审计人员要有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的精神。如果经不起金钱诱惑, 或有老好人思想, 则很难胜任此项工作。

四、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审计方式的要求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水平的高低, 直接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审计方式。内部审计是一项政策性、业务性都较强的工作, 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审计、会计管理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政策观念, 不仅要懂得本行业的管理知识, 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坚持原则, 廉洁从审。在审计方式上做到文明审计, 做好与被审单位或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不说外行话, 不办外行事。“用审计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用理解自己的理念来理解别人。”监督与服务并重, 与被审单位或部门做到彼此目标一致、利益与共, 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用审计工作成果提升内审人员的地位和医院工作的参与程度。尤其在面临医疗市场总量增加, 医疗市场格局发生新变化, 国家新医改政策将要出台的今天, 内审人员更应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医院发展中心多做工作, 才能不断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发展的新路子。

摘要:医疗市场竞争加剧, 医疗市场格局在发生着变化。在新的环境下, 如何在保证医院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前提下, 实现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办院目标, 是医院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的挑战, 医院内部审计技术和方法也成为新课题。

关键词:医院,内审,内容,方法

参考文献

[1].孟杰主编.新编医院财务管理.第二军医大学出版, 2002

[2].何敬一, 候相恩, 朱洪彪主编.医院会计.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3].李金华主编.审计理论研究.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4].[美]理查德·L·菜特里夫等编著.内部审计工作原理与技术.中国审计工作出版社, 1999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再上新台阶 篇5

4月4日根据《河北省医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确定河北省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及有关工作的通知》冀医改办[2018]2号。我区中医院被确定为省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

4月4日根据市人社、财政、卫计、联合出台的《关于印发扩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张人社字[2018]59号,我区区医院、区中医院被确定为市级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医院。

解读成都新医改:把权还给公立医院 篇6

公立医院改革,在医改中被称为最难啃的“硬骨头”。成都市选择了较为彻底的管办分开模式,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管理体制。《小康》杂志专访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周鸿德,全面解读这一全新的管理体制。

《小康》:大家一直都在诟病“看病难、看病贵”,成都新医改很大一个目标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您看来,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是什么?

周鸿德:大家都知道,缓解“看病难、看病贵”,是医改的主要目标,其根源应该是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一方面,实践已反复证明,仅靠政府投入、大包大揽办医院,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诊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劳动过程,监督难度大,管理成本高,靠行政管理和业务监督,很难提高质量和效率。必须要借助竞争机制,形成有效的内外利益约束,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所以,就迫切需要我们开放市场,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事业,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也通过市场竞争,促进公立医院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小康》:在各地探索管办分离的制度时,成都成立医管局使公立医院管办分离的模式是最彻底的。为什么做这样的模式选择?

周鸿德:成都选择了“保需方、促供方,管办彻底分开,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这样的改革路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医保水平,让老百姓有钱看病、看得起病。同时,让老百姓自由选择服务好的医疗机构看病,即“用脚投票”。而医院呢,则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来赢得患者的支持,使医院由“面向市长笑”变成“面向市场笑”。 我们认为,卫生局既负责行业发展职责,又在管公立医院,难以“一碗水端平”,不利于社会资本进入和新机制的建立。因此,成都选择了较为彻底的管办分开模式。

《小康》:在您看来,成都市医管局是一个怎样的单位?通过怎样的方式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和发展?

周鸿德:医管局就是一个服务型机关,通过充分放权、高效服务、有力监管,调动医院的改革积极性,使医院逐步实现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主发展。将发展规划权、财务自主权、资本运营权、机构设置权、班子组阁权、职工聘用权、涉外事务权、设备采购权等八项权力“还”给公立医院。成都市医院管理局由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由过程管理变为目标管理,由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同时,通过推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强化医院纪检监察制度等方式,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管。通过这些办法,使公立医院强烈地感受到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激发了其改革的内在动力,促使公立医院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着力打造特色专科,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小康》:成都新医改探索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在您看来还有哪些问题是需要深思的?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篇7

人力资源配置是一门用人的艺术, 把人才看作一种资源, 将其合理分配在各个岗位上, 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包括基于岗位职能的人力资源规划、岗位分析、人员的筛选和录用以及人力资源的动态配置等一系列的活动。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 人力资源配置被置于最为核心的位置, 这是因为医院是一个服务性的机构, 人才在医院价值创造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能否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 不仅关系到医院经营发展的好坏, 更是医疗服务质量高低的关键, 因此, 做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 不单单是医院自身的事情, 更是对患者、对社会负责任的一种体现。

二、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

1、医护人员之间的配置比例不合理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去医院就医不仅仅是治疗, 而且还要求在医疗过程中享受到高层次、全方位的护理, 在我国公立医院现有的医护人员配置结构下, 护士的数量和提供服务质量已显然不能适应公众医疗需求的这种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 一家医院的临床护士应当是临床医生的2至4倍, 但我国大多数公立医院医护比例失衡, 护理岗位严重短缺, 有些医院平均一位病房护士甚至要负责10至14位患者, 根本达不到正常的医护比。由于护士无法对每个病人负责, 相关的医疗事故和纠纷时有发生。

导致医护比例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医院人员编制配置的不平衡, 一般来说, 病床数与医院人员编制之比为1:1.5—1:1.8, 但大部分公立医院将编制给了非临床工作人员, 医生、护士的比例自然偏少。其次, 社会对护士价值的认识不足, 护理的价值未能从经济方面体现出来, 给医院的人力成本增加负担。再次, 护理工作太苦太累, 经常上夜班, 真正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多, 即使学的是护理专业, 而转行从事其他工作大有人在, 导致护士流失率的上升。

2、岗位和个人不相匹配

人岗对应是人力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之一, 为了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在人员配置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实现个人和其所从事的岗位相匹配。

受事业单位编制稳定性的影响, 公立医院的岗位配置 (特别是一线医疗岗位的配置) 出现了人岗不相匹配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岗位对员工的能级要求和个人所具有的能级水平不相对应, 二是岗位所能提供的工薪报酬与员工的个人期望不相匹配。

3、各科室的人员配置不利于实现其职能的最大化发挥

为了应付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 医院各个医疗科室之间随时需要进行人员的培训、抽调和轮换, 以适应不同岗位在不同时期对人员配置要求的变化, 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的要求, 实现医院总体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

受资金和人才条件限制, 许多公立医院都存在着部分科室人员配置不足的现象, 并且, 某些业务部门由于其本身特殊的业务性质, 根本就没有进行固定的人员配置 (例如急诊部门) , 因而, 人力资源在不同科室间的动态配置就显得极为重要。然而, 在公立医院现行的管理体制下, 各医疗科室的工作人员在岗位编制上相对固定, 流动性不大, 不具备动态配置的特征, 轮换中工作人员只需对自己固定编制的科室领导负责, 在轮换过程中难免表现出积极性不高、缺乏责任心的工作态度。

4、配置流程的单一化和静态化

医院人力资源的配置应当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 完整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应当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位空缺的申请、岗位分析和人才测评、人才的招聘和安置, 对人才的再配置等一系列的内容。

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工作主要由人事科来完成, 在实行的过程中还比较单一, 在人力医院配置工作开始之前较少进行统一的人力资源规划和预测, 对各个岗位的分析也略显不足, 没有将岗位的具体需求在招聘过程中规范化和具体化, 人才测评指标的缺乏也使得在招聘过程中难以对求职者进行一个准确而全面的分析, 容易造成人员和岗位不相匹配的问题。此外, 公立医院对员工和岗位的再配置工作也有待加强, 尤其在内部员工的培训和开发方面,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新医改背景下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的新问题

1、医院收入减少, 留住和引进人才难度增大

在我国传统体制下, 医院的药方是医院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新医改倡导医药分离, 或实行药品零差价, 间接降低了医院的收入, 而政府又没有相应的投入来对这部分收入进行补偿, 导致公立医院在收入减少的压力下, 难以提供如同以前一样丰厚的工资水平来留住和吸引人才。大量优秀的专业医疗人员跳槽到私立医院, 公立医院正面临着人才流失的严峻挑战。

2、医疗技术人员的从业资格限制增加, 出现人才错位现象

新医改提出, 只有拥有医师资格证书的人才具备从事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格, 这无形中将许多具有发展潜力, 但学历低、没有证书的人排挤在了医院门槛之外。相反, 随着社会收入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 许多毕业生以高学历进入医院, 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 但本身临床经验比较欠缺。而许多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生, 却因为学历以及资格证书的限制, 被滞积在了一线医疗岗位, 有些甚至长期从事不需要技术含量的低端工作, 这不仅造成了医院人力资源的浪费, 也不利于员工个人的发展。

四、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的对策

1、转变发展观念, 强化竞争意识

新医改使医院面临比以前更大的竞争。而公立医院由于体制原因, 竞争意识一直不强。公立医院要想在竞争中保持自身优势, 首先要转变医院的发展观念, 做到“以人为本”。不仅以患者为本, 也要注重本院医生的职业发展前景, 努力营造适宜于本院医生职业水平发展的文化环境。这要求医院必须改变以前的僵化观念, 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 构筑学习型医院, 做到“以人为本”。以不断增强的业务水平来保持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2、合理配置医院的医护比例

国际上认为合理的医护比应达到1:2, 而我国医护比例平均水平甚至远远没有达到1:1。并且, 国外护士一般只进行基础护理工作, 而我国护士还要进行治疗工作, 许多基础护理工作由患者家属完成。患者在就医时, 最直接的感受来自于护理人员在手术之后的护理质量, 这种感受直接影响了患者对医院的就医印象。因此, 有必要调整现有的不合理的医护人员比例,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就要求医院改变观念。在很多公立医院, 护士因为职业特点, 被认为没有医生那么重要, 要调整医护比例, 首先就要改变这一观念。其次, 改变护士工作辛苦却工资、绩效水平不够高的现状。

3、加强行政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

要注重提高行政人员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重视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与此同时, 适度缩减一些行政科室的管理权力, 使其明确自身的角色与职能定位。具体来说, 财务人员要发挥有效理财的职能, 将资金合理分配在各个医疗部门, 将钱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人事部门人员要统一制定医疗部门的人员配置规划, 并根据各个医疗科室的上报的职位空缺制定具备的人才配置计划;医务科要为各个医疗科室提供充分的科研支持, 并做好各医技科室在运行中的协调工作。

4、建立跨科室的应急医疗团队

在公立医院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项目管理的方法, 在一线医疗科室之间组成跨功能性的医疗团队, 负责调剂各医疗科室之间的人员余缺和应付突发性的状况。团队由院长指定专门的负责人来领导, 团队领导直接向院长负责, 团队成员的绩效考核同其在团队中的表现挂钩。

一线医疗团队的形成, 有利于实现医疗技术人员的跨部门的协作和医疗技术型人才的充分流动, 保证医院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同时, 各类人员在团队中分工明确,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承担一定的责任, 并且, 在团队中的人员都是跨部门进行工作, 且其工作业绩同医院的绩效考核挂钩, 有利于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良好和谐的工作氛围。

5、建立规范的人力资源配置流程

人力资源配置应当是一个持续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动态性过程, 但受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影响, 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存在很多不规范的现象。无法达到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这一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状态。因此, 有必要在医院内部建立起规范的人力资源配置流程, 使人员的配置时时刻刻都以医院整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一般来说, 人力资源的配置过程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人力资源规划, 从总体上预测医院在未来所需人员的数量以及医院内部所能提供的人员的数量;第二阶段是由各科室主任提出具体的职位空缺申请, 并由人事科进行严格地审批;第三阶段是进行岗位分析, 确定各个职位的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 并根据岗位要求来设计相应人才的测评指标;第四阶段是人力资源的配置, 这个阶段又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是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吸收的方式对各个岗位进行合理的配置, 以达到个人和岗位相匹配, 其次, 通过调配、晋升、降职、轮换、解雇等手段对人力资源进行动态优化与配置, 以实现个人和岗位持续性匹配。

将以上的流程固定化、制度化, 并采用这一流程对每个工作岗位上的职工进行优化配置, 才能实现科学的人才配置, 并且从制度上解决很多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例如个人与岗位的不匹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大材小用的现象等等。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的配置是提升人力资源整体价值, 提高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这是既有利于医院, 又有利于员工的价值实现, 更有利于患者和社会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思想上重新正确认识人力资源, 认识到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合理配置医护比例, 健全员工考核体系, 重视对行政人员专业管理技能的培训, 在一线医疗科室组建跨功能性的医疗团队, 建立起规范化、系统化的人力资源配置流程, 是提高公立医院人力资源配置水平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傅夏仙、吴晓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基础[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刘岩: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及人事编制管理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00 (19) .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篇8

1 公立医院管理中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沟通交往理论认为,在多元政治和利益分享的现代社会,每一种管理决策在作为一种组织导向,包含着该社会组织的价值判断及资源分配,每一项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都对组织各方面产生影响。社会组织管理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如何得到切实的保障,有效的达到社会组织的目标是需要审慎思考的。公立医院作为典型的社会组织,肩负着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责任,更要对医院的管理决策进行分析,从而有效的实现管理目标。

公立医院不论从理论逻辑还是从现实需求来看,管理活动的根本和最高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是一切公立医院的管理行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树立医院的医疗品牌也是医院维持自身运营的必要条件。公立医院社会责任与自身利益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医院的发展有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社会责任的承担则是由医院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是每一所公立医院必须时刻牢记并积极履行的义务。医院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责任,而良好的社会效益又可以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3]。

2 公立医院管理中对医护工作者的有效管理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医院管理的目的不再限于对医院内部的管理控制,还意味着医院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应采取积极的回应姿态,主动了解医护工作者的利益和需要,积极征求医护工作者的意愿,并准备随时对这些要求、意愿进行审视和反思。医院员工对医院的认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院管理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医院应该积极关注医护工作者的需要,并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和满足,医院管理必须以保障和促进医护工作者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是医院实现良性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医院能够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

建立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自我控制、科室内监控、科室间交叉控制和院级控制达到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自我控制强调每位医务人员要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认真执行医疗制度和操作规范。科室内监控重点是充分发挥科室质控小组的作用,尤其是科室主任和护士长要逐级把关,对环节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纠正,使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科室间交叉控制强调科室间,尤其是临床和医技科室间进行信息的相互反馈,特别是质量缺陷的反馈,使科室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监督,共同提高[4]。

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管理主体首先要把满足医护人员及其他员工的需要作为主体追求,使被管理者热爱本职工作,具有敬业精神,把医院员工情感的培养、归属感的增强及团队精神的发扬作为医院管理的基础。让全体员工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与医院的兴衰、全体同事的命运联系起来,鼓励医院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尽其力,各负其责,激发医院组织体系中的内在活力,使每一位员工都感到自己对医院来说是重要的,这对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3 建立健全公立医院管理中医患关系的沟通机制

现代的医患关系是一种契约化与市场经济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由于医患关系不良而产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是医院管理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哈贝马斯曾提出任何一种社会关系必须能够建立起有效的交往才能保证社会关系有秩序的完善和发展。由此,医患关系的解决必须协调医患双方、加强沟通、理性对话,使医护工作者和患者都能够参与到对病情的研究和医疗中来。在治疗中,及时沟通,由于病情的瞬息万变,双方应本着相互信任的原则进行对话,不要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

医疗纠纷经常由于医疗费用而产生,由于我国医院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个别医生不遵守职业道德,为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必须做到医疗费用公开透明,可查可核对。医院管理者应该及时与患者及其主治医生进行沟通,争取每天的用药都能为患者病情着想,而且要做到可监督。医生要及时与患者沟通,把所开药物的作用和功效及时与患者解释清楚,必须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的药物和曾经治疗中是否有耐药性等问题,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及医疗费用的浪费[5]。这就要求医生理性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去对待患者,把患者的病情放在心上,而不是单纯的计较利益得失。患者及家属也要做到理性的监督自己所接受的医疗服务、治疗费用等,对个别医院存在的多开药、乱开药、收红包等行为及时与医院领导反映。医院管理者必须及时与患者进行联系,使其能够依照医院章程和程序办事,比如设立意见箱、开设院长热线、邮件投诉等渠道,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及时反映问题。

良好的医患沟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目的,有利于保证准确无误的医学诊断,有助于顺利开展临床治疗,还可以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作为医患双方中强势主动的一方,医生、护士应乐于、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要让“尊重患者,方便患者,服务患者”的人文精神充分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中。

4 沟通对话,有效参与

社会公益性是医院管理的特质,医院管理的价值核心是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产品,医院管理的职责不仅仅是对医院医疗服务的控制,更是社会协调,实现社会公益性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医院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在医院组织中建立秩序和良性的价值规范,使医护工作者和患者都能够重塑和反思医疗服务,理性的参与到医疗过程中来。医院管理的进程与其说是医院解决组织问题,改善医疗服务的实践行动过程,不如确切的说是医院管理者不断探索医院医疗资源的有效配置,承担社会责任的心灵旅程。

医院管理的责任不仅是教给医护工作者行为的准绳,也不只是完善医疗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而是促使医院的医护工作者自己去发现如何有效的加强沟通,主动承担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遵守职业道德,切实地把自己融入到医疗服务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增强对医院的认可度和对患者的负责态度,而且要通过与患者的及时沟通、有效对话,使患者能够对自己的病情和医疗费用清楚的了解,对医护工作者信任,从而提高医院的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王定云,王世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理论综述与实务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1-2.

[2]邱伟,张国力.浅析医院管理中的执行力与人性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7):77.

[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J].中国卫生,2008,13(3):69-71.

[4]曹荣桂,朱士俊.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37.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篇9

新制度实施前A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为深入地了解A医院管理者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对公立医院新财务管理制度的了解程度, 发现A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采用访谈方式, 走访了A医院中层以上的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共50人, 归纳出A医院新制度前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财务基础管理问题

A医院财务管理基础还比较薄弱, 如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在会计账簿、科目设置方面还不够合理, 存在会计科目不清和“流水账”现象;受财务人员构成的局限, 内部监督有待加强, 会计人员之间互相监督控制不到位。医院的部分财务工作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常规操作上, 会计凭证编制缺乏规范化;会计核算系统性不强, 内部监控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财会部门对医院其他业务监控不到位, 有的甚至出现失控现象。

2.财务预算管理问题

A医院忽视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医院的财务人员缺乏预算管理知识和技能。目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还比较落后, 导致预算与实际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医院还没有健全预算支出控制、监督机制, 对预算执行结果也缺乏必要的考评机制, 医院的整体财务预算管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

3.成本费用管理问题

A医院的成本管理还停留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上, 成本管理计划和成本管理目标不明确, 管理方法和手段较滞后, 没能充分发挥医院成本管理的应有职能。A医院的成本核算基础较薄弱, 重视计算忽视管理, 尤其是事前的成本控制, 缺乏成本管理考核机制, 没有实行成本责任与职工的个人收入挂钩制度, 导致医院各部门和医护人员缺乏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形成只有少数财会人员关心成本的局面。

4.内部控制问题

A医院的财务风险意识还较低, 内部控制尤其是内审工作有待加强。面对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公立医院的发展机遇与风险挑战越来越多。风险评估机制还不健全, 增大了医院的运营风险。A医院的内审监督职能不强, 预算控制和内审机制还有许多薄弱环节, 内审监督失效或内部稽核流于形式。

5.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问题

由于A医院整体人才的建设是以医疗、护理部门为主, 财务部门作为辅助部门, 一些医院领导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主要是财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较缺乏, 尤其是对财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足。

A医院实施新财务管理制度的主要举措

1.新会计制度下A医院财务的主要变化

第一, A医院按照新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报表体系, 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及成本报表, 将收入支出总表改成为收入费用总表, 财务情况说明书包括了业务开展情况、资产利用、负债管理、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核算及控制情况、绩效考评情况、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等, 财务报告体系更加完善。

第二, 核定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夯实了医院的资产数据。

第三, A医院合并了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 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

第四, A医院设立改进了报表的项目及结构, 按照不同的资金来源, 对收入、支出、结余进行列示, 能准确的反映财政补助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 使报表结构更清晰, 更便于进行财务分析, 更为合理的反映医院的收支补偿机制。

第五, 新制度明确了医院的科研、教学收支的会计核算渠道和方式, 突破了医院以往科研和教学经费核算的瓶颈问题和混乱状态。

第六, 按照新制度要求, 按国家有关规定单独核算基建投资的同时, A医院将基建数据并入医院“大账”。这样不但可满足内部和主管部门的财务管理需要, 也加强了全面收支管理, 强化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第七, 为了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 摸清医院家底, 增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防范财务风险, 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等。

2.新财务制度下A医院财务的主要变化

第一, 加强了对A医院财务管理的领导, A医院在院领导班子中设立总会计师职位。总会计师进入决策层, 强化了统一管理, 提升了财务人员地位。

第二, 为加强成本管理, A医院专门成立了医院财务主管领导牵头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 下设专职成本会计专业人员, 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领导小组负责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 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有关制度。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为规范绩效评价奠定基础。

第三, A医院强化了预算约束与管理, 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既维护了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 又杜绝了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 从而促进医院规范运营, 在明确医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 做到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

实施新财务管理制度的效果与新出现问题的分析

1.实施新财务管理制度的效果

A医院在不断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了对财务状况的分析与实施新财务管理制度效果的评价。从上述财务分析可看出, A医院落实新财务管理制度总体效果良好, 确保了医院财务状况的正常运转。

2.结合A医院财务管理现状对财务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

第一, 财务制度基础仍有待完善。一是医保结算差额处理亟待解决。医院内部没有明确医保结算差额确定标准, 导致医保拒付、预留数额过高, 更没有明确处理时限。从会计制度的角度讲, 年度资产负债表中, 该差额仍然用应收账款科目核算, 计入资产类科目, 造成医院资产虚增。二是公立医院提供公益性社会服务, 缺乏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及计量反映, 而是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是目前会计制度不完善的体现。三是缺乏一个医院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评价体系。以资产运营指标、总资产周转率为例, 总资产周转率= (医疗收入+其他收入) ÷平均总资产×100%。但是有的医院因为总资产较少, 会造成指标参考价值不高。

第二, 预算的作用与效果不明显。笔者认为, 预算机制可作为政府从医疗机构外部对其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有效手段。近年来, 国家的医疗改革试点内容其中一条是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 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时候控制预算作用不容忽视。政府如果想要扶持非公立医院发展, 就必须更加严格的控制公立医院的预算支出, 否则相当于让社会资本与强大的国有资本进行市场竞争。我国非公立医院发展情况目前并不乐观,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缺乏有效控制。国有资本投入不加以限制, 医院规模不断扩大, 设备精良, 随之而来病患扎堆涌入, 医疗收入快速上升, 公立医院发展进入所谓“良性循环”, 与医疗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

第三, 成本核算在起步初期, 在与实际接轨的过程中问题凸显。比如:成本核算软件还不十分完善, 可操作性需要改进;原始数据的采集不够准确, 相关参数不能及时更新;成本核算不能和绩效挂钩, 各科室缺乏动力, 不能积极配合;存在HIS数据、财务数据和成本数据的不一致性;科室收入数据与科室成本数据在财务系统和成本系统中不能对应相符。

对A医院完善新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议

1.完善预算管理机制

第一,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一是应转变医院职工的预算管理理念。医院需要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 基于医院的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目标, 使全体职工统一到医院的预算管理理念中。二是应结合医院预算管理的现状, 对相应的组织体系进行完善, 期间需要组建预算管理相关的委员会、执行机构和控制机构等, 这些都是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的组成部分, 使预算管理能有效地协调和控制, 最终实现预算目标。

第二, 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应改变预算编制方法滞后问题, 可采用固定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动态预算法等, 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

第三, 加强预算执行力度。预算执行是A医院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 加强预算的执行和控制, 对发挥预算管理的指导功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可通过完善预算审批制度, 增强医院管理层及职工的约束力, 规范组织和职工的个人行为。同时, 应严格控制预算调整, 对确需调整预算计划的, 要进行逐级申报, 并按程序进行论证后方可调整, 这样就较少出现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超预算现象发生。

2.完善成本管理及核算体系

第一, 成立成本核算专门机构。通过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机构, 设立A医院专门的成本核算领导小组, 由医院财务主管领导牵头, 下设专职成本会计专业人员。进一步完善成本核算小组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 建立和完善成本核算有关制度。组织开展成本核算业务培训工作, 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第二, 进一步明确成本核算范围并加强核算。明确成本核算范围是准确计算成本的基础, 应严格界定并进一步加以明确。根据新制度的规范化要求, 成本范畴内不需要技术以下的支出内容:固定资产购置出、固定资产建造、无形资产购入、其他资产购入、对外投资、科研科教开支、罚款、赞助、捐赠、基金列支费用和其他国家规定不能列入成本范围的支出。

第三, 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通过建立成本管理相关制度, 规范和约束医院职工, 使职工自觉养成节约费用开支的意识。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 减少资金占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过科技创新缩短住院天数, 加快病床周转率;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 培养职工的成本意识, 使医院的成本控制有序开展,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3.加强医院的内部控制

第一, 强化内控的重要性。内控是公立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 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内控工作, 将促进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健全管理体系, 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 如细化程序和职责分工等, 确保A医院的各项工作能有条不紊的进行, 减少工作中推卸责任现象的发生。A医院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工作, 使财务管理人员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 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为医院的内部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保障医院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向, 推动医院长期健康发展。

第二, 让医院财务核算、全面成本核算、全面预算为内控提供依据。A医院应根据组织扁平化原则, 重新构建组织机构。精简、职责分明的内控机构是消除内部人控制的前提。不断完善医院各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 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和权限。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 是在建立会计制度基础上, 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有效的内控评价体系, 加强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通过综合评估, 及时发现和解决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通过构建优秀的内部控制管理文化等有效措施, 全面优化医院的财务内控环境。

第三, 不断加大监督力度。结合A医院的内部管理实际, 在医院内部审计部门的统筹安排下, 引导医院各科室部门进行自我监督, 落实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重要业务的监督、评审工作。同时, 不断强化医院的内审工作。内审是A医院一项重要的内部管理工作, 在医院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需要按时进行内部审计, 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不断完善医院的财务制度。

4.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第一, 完善财务人员培训机制。A医院财务人才的培养可以面向人才市场招聘优秀的管理人才, 也可以通过内部培训, 进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组织财务人员进行培训, 建立有效的人才培训与开发计划, 是提升人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培训方式包括委派外培、在职学习、岗位培训等, 不断增加培训学习机会, 使财务人员及时掌握相关会计准则、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提高其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为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保障。

新时期公立医院管理 篇10

关键词:新预算法,公立医院,预算管理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 医院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卫生部在2005年颁布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 (试行) 》中, 明确指出“将预算管理纳入医院管理考核内容的一部分”。2009年出台的医改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公立医院要实施“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财政部于2010年联合五部委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之全面预算指引中, 把企业全面预算提升到国家层面。同年卫生部会同财政部开始对《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分别进行修订, 并于2012年颁布实施, 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要试行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的全面预算管理体制。2014年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实施长达20年之久的旧预算法修改的决定, 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要求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相关部门对公立医院的预算编制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更加强硬, 突出了预算的完整性, 强化了预算约束, 为公立医院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指明了改革方向。近期, 为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预算控制, 提高财务决算质量, 规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所举办公立医院的财务监管, 国家卫生计生委研究印发了《公立医院预决算报告制度暂行规定》, 要求从2015年开始实施。上述一系列规定的发布和实施, 意味着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在医院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意味着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必将进行一场大的改革。因此切实加强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和发挥全面预算在公立医院的作用等问题都是公立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现行公立医院预算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 现状

笔者此次对Z市公立医院的调查主要是基于2015年对市属公立医院开展的内部审计活动, 此次审计将医院预算机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作为一个必查项目。此次审计共涉及9家市直医疗机构和3家没有纳入会计站管理的预算单位。

1. 等同于计划

此次审计中, 共有4家医院没有建立预算管理机制, 几乎没有开展预算, 而是将预算等同于年度工作计划, 在工作计划中只是粗略地对医院的年度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 而没有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进行详细地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编制。

2. 制度不健全

除了有个别公立医院没有开展预算外, 其余开展预算的公立医院, 也不同程度存在制度不健全的现象。对医院的管理没有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机构, 无法真正监督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3. 领导不重视

审计中的9家公立医院, 领导重视的不多, 只有一家三级医院的领导特别重视医院预算管理, 但因为不是财务人员, 或者对预算管理知识了解不够, 该院也只是聘请咨询公司进行医院预算管理, 但对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指标并没有涉及, 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医院预算管理。

4. 预算执行随意、缺乏监督

因为不重视医院预算, 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 存在不受预算约束, 预算追加随意, 因为没有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 缺乏必要的监督, 各责任科室参与程度低, 财务部门因为职能受限, 很多时候沟通协调不畅, 导致预算和执行偏差较大。

(二) 存在问题

1.“大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Z市市属9家公立医院普遍缺乏预算的管理意识和理念, 大都认为预算管理只是财务部门的管理行为, 并没有真正意识到预算其实应该是医院全局性管理行为, 没有树立“大预算”观念, 在编制预算时也没有将真正的预算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个责任主体中去, 而是把医院预算的编制当作申请经费的工具, 甚至把医院的预算作为每年财政部门布置的工作任务去完成。有些医院连管理层也认为预算完成情况如何与各部门、各科室以及医院全体员工关系不大, 这样既不利于医院总体目标的实现, 也无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得医院的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2. 预算编制不规范

目前Z市的公立医院每年编制的预算分两种情况, 一是根据卫生局的安排即对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编制的部门预算, 二是医院内部预算。对河南省卫计委的部门预算, 就是医院财务部门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编制的部门预算报表, 医院的其他相关部门并没有参与该预算的编制工作, 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和争取上级预算拨款, 对单位管理工作并没有实质意义, 没有起到控制管理的作用。医院内部预算, 没有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或者即使定期分析也没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而且编制的方法和程序不够规范, 也不够科学, 几乎都是参照上年的实际数据增减一定比例编制而成。

3. 预算执行缺乏刚性

此次审计一再强调预算执行过程中, 如有追加或减少预算, 必须经过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没有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也要经过医院班子会研究审定, 确保预算的刚性和约束力。但是, 审计中几乎没有一家预算单位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要求去做, 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岗位, 导致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差距较大。

4. 预算评价机制不健全

Z市属的公立医院中, 没有一家建立预算考核指标, 没有真正将预算纳入绩效考核, 只是对预算的收支执行情况进行分析, 有些无预算和超过预算的支出, 只要履行医院的报账手续仍然可以报销, 没有真正发挥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三、影响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实施的因素

1.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

预算管理顺利实施的基础是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公立医院应该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等三个方面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机制, 明确划分管理者和出资者的责任和权利, 以此建立和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每个公立医院应该建立预算决策委员会作为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的最高决策机构, 出资人一般是当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参与全面预算的决策、审查和批准, 由医院管理层具体负责医院预算的执行。而目前公立医院出资者和管理者责权不分则容易使医院预算的执行流于形式, 失去控制。所以目前公立医院实施预算的首要问题是在医院尽早推进政事分开, 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

2.预算执行不到位

《医院财务制度》第十三条关于预算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经批复的医院预算是控制医院日常业务、经济活动的依据和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 医院要严格执行, 并将预算逐级分解, 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医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定期将执行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 及时发现偏差、查找原因, 采取必要措施, 保证预算整体目标的顺利完成。”预算的执行就是医院内部各责任科室依据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的预算内容, 组织业务活动以完成预算目标的过程。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 直接关系到全面预算的完成水平。按照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医院要严格执行批复的预算”, 但目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比如执行中未经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随意扩大支出范围, 导致预算与执行严重脱节, 还有除财务部门外其他各责任科室对预算管理认识不到位, 不积极参与医院的预算, 认为预算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具体预算执行主要靠财务部门进行, 而与自己无关, 执行中缺乏谨慎性。

3.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很多公立医院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 只有个别医院有预算管理制度, 但也只是流于形式, 实际工作中没有以制度做指导, 在预算管理中从制定目标、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到实施监督这样一个过程, 就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 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 对预算工作就很难有积极性, 导致每年只是为了应付财政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的任务而去编制预算, 根本无法体现预算在实际财务管理中应有的作用。

4.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公立医院中预算管理体系普遍不完善。预算的编制是由医院财务部门根据医院以前年度的实际收入和支出情况编制而成, 一般是按照上年实际发生数上浮或下降一定比例直接计算而来, 缺少预算管理委员会以及医院其他部门的参与, 这样编制出的预算往往执行偏差较大, 根本无法起到控制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四、新预算法下加强预算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是指导单位预算编制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制度做保障, 不严格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成立预算管理委员会, 还是仅仅依靠财务部门闭门造车, 所做出的预算必然和实际差距很大, 依然无法起到控制成本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预算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 需要医院所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所以必须以制度为基础, 以便明确预算编制过程中各部门目标, 合理划分相关责任。实际执行过程中, 严格按预算制度规定进行, 预算调整交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医院各部门根据预算目标和科室的实际情况预算, 按照预算“两上两下”的原则进行编制, 承担各自应承担的责任, 整个预算由医院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总管监督控制工作, 医院财务部门负责制定预算管理制度, 需提交由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2.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也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即“所有权、管理权、监督权”三权分立的制衡机制。目前笔者所在地区只有一家公立医院开始尝试进行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 即成立医院理事会, 相当于企业的董事会, 来负责公立医院的管理权, 主要人员包括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人员、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医院代表、社会人士组成等, 履行出资人对公立医院国有资产的监管和保值增值职能, 负责预算的决策、审批和调整等职能, 而预算的执行主要由医院管理层负责全面, 并定期向医院理事会报告。监事会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主要职责是对医院进行技术指导和全面预算执行的考核评价。所以公立医院在目前复杂的环境中要想实施好新的预算法, 就必须完善单位的法人治理结构, 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做细、做实, 真正实现医院内部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医院的精细化管理。

3.规范预算的执行, 严格监督控制

公立医院应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目标来编制医院预算。Z市几家市直医疗卫生单位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 普遍没有形成制度性和刚性的安排, 随意性较大。每年根据财政下达的预算批复, 由单位的预算管理委员对照预算目标参考预算责任体系进行层层分解, 并将分解指标下达到各个预算执行部门及部门执行人, 甚至应将预算指标与年终考核挂钩, 写入科室目标管理责任书。平时为确保医院预算整体目标的实现, 应按月、季、半年、年等时段定期对比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 及时查找其中的偏差并分析其原因。

4.完善预算评价考核制度

医院应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考核制度。平时工作中, 应定期进行医院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对全面预算达到实质上的控制和评价。预算额度内的资金, 主要应该由责任人进行签字, 若是超预算资金应该由医院集体决策即提交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审批, 严格按照“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的原则进行, 确保预算的刚性和严肃性。为避免出现无预算又不得不开支的现象, 就要求各家公立医院必须建立适合自己单位院情的科学的预算管理评价机制, 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来对医院的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评价, 并及时查找其中发生偏差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最终确保全面预算的顺利完成。

总之, 公立医院要更好地利用新预算法颁布的契机, 根据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 抓好医预算管理工作,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发挥预算在医院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中的重要性, 最终促使公立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财政部, 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2010.

[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2014.

[3]刘燕汝.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践难点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7) :75-76.

上一篇:司法和解模式下一篇:机械基础课程趣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