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刺疗法

2024-07-17

中医针刺疗法(精选八篇)

中医针刺疗法 篇1

1 针刺

1.1 中医对针刺疗法的认识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针刺和灸疗法。其中针刺法是指采用各种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特定的部位(即穴位),用于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调整人的机能,驱邪扶正的治疗目的[2]。针刺的手法主要有补法和泻法两种,是针对机体的有关功能或虚或实的情形,加以适当调整以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针刺补泻是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所产生的不同针刺效果。从古到今,医生们总结了许多针刺补泻手法,常用的有呼吸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急徐补泻等[3]。

1.2 针刺疗法的分类

针刺疗法具有多样性,例如毫针、火针、头针、耳针、手针、足针疗法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针刺疗法逐渐与其他疗法相结合,从而创造出许多新的针法,比如针刺与药液相结合而成为水针疗法,与电刺激相结合而成为电针疗法等。

(1)毫针疗法

毫针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针具,被中医视为针刺疗法的主体。为了适应不同穴位和病情的需要,毫针的长短粗细各不相同;施治时,强调辨病症而取穴,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针刺手法,以增强疗效。毫针疗法的作用主要是调理全身气血阴阳、疏经通络、扶正祛邪等,其操作方便,取效迅速可靠。据初步统计,本疗法对300多种病症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多种病症疗效显著。

(2)火针疗法

火针法是指将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针尖后,迅速刺入穴内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通经活络、温经散寒等作用。施治时既可以刺入穴位,亦可以刺入某些病变的局部(如鸡眼)。常用以治疗阴疽、瘰疬、腱鞘囊肿、及瘘管等病症。

(3)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是指将针刺法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结合起来,在头皮特定区行针以治疗某些全身性疾病的一种方法。如运动区(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1/5治疗对侧下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4)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是指用耳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常用的针具有毫针、耳毫针、颗粒式皮内针、揿针、三棱针、环形皮内针等。通常采用耳穴针刺、耳穴电针、耳穴埋针、耳穴电兴奋、耳穴注射、耳穴温针、耳穴刺血、耳穴电离子透入等方法治病。本疗法不仅用于功能性疾患,对于部分器质性疾患亦有良好效果。

(5)手针、足针疗法

手针疗法是指用毫针刺激手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手穴有近30个,如在掌面中指第一关节横纹中点处称“小儿消化不良点”,主治小儿消化不良。足针疗法是用毫针刺激足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足穴亦有近30个,如“7号穴”位于足底后缘中点直上5寸处,主治哮喘和大脑发育不全。

(6)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通过针刺穴位和利用电刺激的综合效应施治于人体,再经由经络的传导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的优点在于能替代人工长时间的手法操作,比较客观的控制刺激量。此种疗法不仅广泛应用于临床,亦应用于针刺麻醉[4]。

1.3 针刺疗法的机理

针刺法是通过补泻手法,利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的经络穴位,通过一定的穴位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5]。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对运动性疲劳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却是多途径多环节的,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抗氧化作用,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功能等方面,对于其他方面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6]。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针刺在临床康复中的优越性已为人们逐步认识并加以运用。

2 针刺疗法在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中的作用

2.1 针刺对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剧烈运动可引起机体氧化应激,使内源性自由基的产生增加,抗脂质过氧化增强,针刺疗法则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7]。罗磊等人选择了7组大鼠做力竭游泳实验,观察力竭运动后有无电针刺激下大鼠肾脏线粒体自由基代谢情况,结果发现,电针组大鼠游泳耐力时间明显长于未电针组,提示电针其肾俞穴可较明显提高自身抗过氧化能力[8]。朱梅菊等对游泳训练的小鼠针刺足三里穴,每日一次,持续20天,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改善训练小鼠整体健康状况及运动能力,提高小鼠耐力和血浆,肝脏,肌肉中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其机理与纠正运动小鼠自由基代谢失衡有关[9]。朱兆洪等观察了针刺对肾虚小鼠多脏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组小鼠心肌组织SOD和肝组织GSH-Px活性升高;肾组织GSH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T-AO)上升;脑组织中NOS活性和NO含量降低;心肌组织中MDA含量下降,提示针刺能够改善小鼠多脏器自由基的代谢[10]。

2.2 针刺对内分泌功能调节的作用

针刺在调节内分泌、提高运动能力、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血睾酮(T)指标可反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罗磊等观察到大鼠游泳3小时后,血T浓度减少到正常的三分之一;电针肾俞、足三里、关元穴15分钟,2小时后T值趋近正常,而未电针自然恢复的游泳大鼠血T的平均恢复时间约为15小时。增加游泳后,电针大鼠血T恢复正常值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电针组[11]。韦迪等将40名男性受试者正常对照组,风府穴组,关元穴组和肾俞穴组,均采用均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并观察针刺前后血浆T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三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升高,且风府穴组>关元穴组>肾俞穴组[12]。以上实验表明,针刺具有较明显的消除疲劳,改善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性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紊乱(低下)的作用。

2.3 针刺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刺可以反射性的引起中枢神经的应激反应,改善人体各种生理生化指标,加速机体恢复平衡状态,从而使超负荷运动造成的运动性疲劳症得以解除[13]。对强化训练1周的运动性疲劳症者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则不做任何治疗,结果针刺组与对照组在心率、肌力、血糖、血清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方面均有差异,证实针刺确有抗疲劳的作用。徐玉命等采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对长时间电刺激后的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进行测量,并在电刺激后进行毫针斜刺和磁提针处理,结果长时间刺激后的骨骼肌细胞静息电位大幅度下降,说明毫针和磁提针对其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14]。王文远等对强化训练一周的运动性疲劳症者进行针刺,训练后进行,取单侧胸痛穴(前臂掌侧1/3处正中神经走行区)、肩痛穴(足三里穴腓侧1~2cm下腓浅神经走区),每日一次,为期一周,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处理。结果两组在心率、肌力、血糖、LDH、CK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从而证实对神经直接刺激的平衡针刺确实有抗疲劳的作用[15]。

2.4 针刺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针灸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其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陈氏等选用“足三里”和“关元”两穴,以介导机体免疫的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为指标,以实验性“阴虚”大鼠为受试对象,采用治疗方法。结果表明,针刺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且针和灸并用其效果优于单纯性治疗[16]。翟氏通过对比不同穴位艾灸对免疫调节作用发现,艾灸关元、中脘和大椎均有免疫调节作用,且以关元为佳,其机理可能是通过针灸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而实现的[17]。

3 结论与建议

针刺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商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

(1)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进一步认清针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除了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继续观察针刺对机体功能影响的效应外,还应借鉴临床和实验针灸学的思路和技术,借助基因科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

(2)不同学者实验时,受试对象的来源、疗程长短、测试指标等有待进一步标准化,从而便于观察针刺疗效,同时使不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这需要积极摸索与建立动物和人体的各种完善的运动实验模型及其标准评价程序,并筛选适合于机能的指标。

(3)针刺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效有待进一步增强。这就需要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和不同针刺疗法的疗效,选择最佳的穴位组合和最佳针刺疗法来提高疗效,另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现代针刺仪来简化操作并提高疗效。

针刺用来消除运动性疲劳有着深厚的中医基础,并具有合理性。随着更多学者的深入研究,针刺有望成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手段。对此我们做出如下展望:

(1)针刺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近十几年来针刺疗法在疲劳恢复中的应用借助于现代科技已取得长足的进步,呈现出多视角、多层次的全面发展趋势。只要把针刺与其他多种疗法相结合进行研究,积极主动的关注现代医学科技的新成果,利用新理论、新技术进一步发展针刺学术,相信必将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2)政府加大对中医疗法的扶持力度。中国针刺走向世界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针刺热”,而今随着国家加大对民族医药的重视和扶持力度,针刺疗法在疲劳恢复方面的应用必将更加受到重视,中国的针刺医学在各种政策的扶持下必将向着更高层次挺进。

(3)接受人群更加广泛。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针刺疗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此同时传统针刺也面临机遇和挑战,我们应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不断充实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抓住机遇,勇往直前,相信针刺疗法在疲劳恢复中一定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摘要:中医理论主要从整体观点出发对人体机能代谢进行整体调节,其优越性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由于针灸疗法的操作方便,成本低廉,疗效显著,又无兴奋剂之嫌,因此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针灸治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

针刺运动疗法临床应用举隅 篇2

落 枕

即斜方肌痉挛。中医俗称“伤筋”。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落枕的诊断依据[1]: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后所致。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疼痛加剧,严重使头部歪向病侧。③患侧常有颈肌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右侧落枕穴、后溪及悬钟穴。②针刺方法:施以捻转与提插相结合之手法,使局部产生强烈酸胀感,嘱患者做颈部的前后左右运动,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至快,约5分钟后疼痛即缓解,继而行针2次,20分钟后颈部活动自如,遂起针,1次治愈。

体会:落枕穴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悬钟穴,后溪穴分属两经腧穴,此为循经取穴,上病取下之法,针刺落枕穴,后溪穴及悬钟穴后,使疼痛立减,再令患者活动颈部,更有利于舒筋活络、疏通颈项部气血,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肩周炎

即肩凝症,又称“冻结肩,疼痛性肩关节挛缩症。”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肩周炎的诊断依据:①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②好发年龄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③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④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⑤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⑥所有病例为初、中期患者。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条口、承山、阿是穴(在肩臂运动中取最痛点)。②针刺方法:令患者正坐位,先取条口穴进针2~3寸,向承山方向透刺,施以捻转提插相结合的泻法1分钟,同时令患肩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其次针刺阿是穴,施以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令针感向四周传导,同时医生帮助患肩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继针刺4次后,患肩疼痛消失,肩關节功能恢复正常。

体会:肩凝症以单侧或双肩关节酸重疼痛,运动受限为主症。本病属中医学“风寒湿痹”的范畴。条口透承山为治疗肩臂痛的经验穴,针刺条口透承山及阿是穴患者即感疼痛缓解,结合患肩功能运动,可改善肩关节的运动功能。

急性腰扭伤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急性腰扭伤的诊断依据:①有腰部扭伤史,多见于青壮年。②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强迫姿势,以减少疼痛。③腰肌和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状,损伤部位有明显压痛点,脊柱生理弧度改变。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选穴:双侧腰痛穴,双侧后溪穴。②针刺方法:先针刺腰痛穴(腰痛穴为第4、5掌骨和2、3掌骨间下1/3处)直刺0.5寸,施雀啄泻法1分钟,其次针刺双侧后溪穴,施小幅度强捻转手法1分钟后,患者感到疼痛减轻,即令患者做前俯后仰及左右转腰运动,范围由小渐大,至出汗为度。留针30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患者腰痛消失,活动自如。

体会:急性腰扭伤以活动中突然发生腰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腰痛穴为经外奇穴,有较强的通经止痛作用。针刺腰痛穴属远道取穴,下病上治,从而避免直接接触疼痛区。而传统针刺疗法在局部取穴,易引起局部酸麻重胀针刺感,且不能立即生效。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腧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督脉贯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中”。针刺后溪穴配合腰部运动,能缓解筋脉拘挛强急,故收到满意疗效。

胁 痛

即岔气,常由用力强度过大、活动姿势不正、体位变换过快等原因引起胁肋部软组织急性闪扭伤。X线检查排除骨折等器质性损伤病理变化,亦不见邻近部位内脏的损伤。此类患者有一定的痛区而无明显压痛点,且活动受一定限制。

选穴与针刺方法:①扭伤穴(位于阳池与曲池连线上1/4与下3/4交点上)。②针刺方法:扭伤穴直刺1.2寸,施以提插捻转强刺激,同时令患者配合行走,做深呼吸运动,留针20~30分钟,其间行针2次,起针后疼痛消失。1次治愈。

体会:扭伤穴为经外奇穴,是经验穴,有较强的舒筋通络止痛作用,针刺扭伤穴,加以配合行走深呼吸运动治疗胁痛,以舒利少阳气机,使气血运行畅通,故胁痛得止。

针刺运动疗法是通过针刺和运动患部的协同作用,不仅提高了痛阈,增强了镇痛作用,还为患部运动提供了条件,使疼痛立刻减轻或消失,活动自如。传统针刺治后往往在患部遗留酸、麻、胀、痛、重等针感,不能立即见效。故急性软组织损伤均可选用针刺运动疗法,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8.

中医针刺疗法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0月接诊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皆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 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25例。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年龄48~79岁, 平均 (65.3±5.7) 岁;病程12~69 d, 平均 (28.6±4.3) d。研究组男14例, 女11例;年龄49~77岁, 平均 (65.1±5.9) 岁;病程14~67 d, 平均 (28.9±4.2) 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采取针刺治疗, 先予以原发病对症治疗、上肢良肢位摆放与Bobath等康复训练处理, 之后配合针刺治疗:先以传统毫针刺法, 予以平补平泻法, 得气为宜, 之后连接6805型电针仪, 予以连续波刺激, 时间为20 min, 同时以患者耐受为宜。选穴时主穴为水沟、内关、秉风、手三针、极泉、足三里及悬钟;配穴则根据经络辩证实施, 其中手阳明经循行部位疼痛者则加曲池与肩髃穴, 手少阳经循行部位疼痛者则加外关与肩髎穴, 手太阴经循行部位则加列缺与肩前穴, 手太阳经循行部位疼痛则加后溪与肩贞穴。若患者有明显肿胀则加中渚穴, 而肩关节剧烈疼痛者则加肩三针穴。之后采取三棱针对尺泽穴进行点刺进行刺络放学, 于近心端5 cm处实施橡皮管结扎, 快进快出后将其松开, 以便刺络部位少许血液流出, 达到毒邪泻出的效果。每天针刺1次, 每次10 min, 以连续治疗10次为一疗程。

1.2.2 研究组

本组患者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 治疗前处理、针刺治疗及疗程皆与对照组相同,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处理方法为采取中医定向透药治疗仪、疼痛辅疗剂及正鑫疼痛贴结合处理, 予以疼痛部位靶位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 (采取FMA量表测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取ADL量表测评) 、疼痛 (采取VAS量表测评) 情况, 以及临床效果, 并对比分析。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采取的疗效评价标准为。 (1)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 活动无明显受限, 手部肌肉无萎缩; (2) 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有所缓解, 活动有部分受限, 手部肌肉有萎缩; (3) 无效:治疗后未能达到前述标准[2]。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后所有患者皆可进行疗效评价, 其中研究组显效16例、有效8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6.00%, 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FMA、ADL及VA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皆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ADL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改善更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偏瘫属于临床常见疾病, 肩手综合征属于其常见并发症, 一般发生于脑卒中偏瘫后1~3个月, 发生率为10%~70%[3]。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指的是脑卒中后患侧上肢肩胛带与手腕关节的疼痛与活动受限, 根据病情进展可分为急性期、营养障碍期及萎缩期, 若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 则会引发手部肌肉萎缩与手指挛缩等。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无统一定论, 通常认为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患肢不当过度牵拉、肩关节半脱位及腕关节或手部意外伤害等相关。从临床治疗来看, 国外以往多采取理疗按摩、局部封闭及激素治疗等处理, 尽管可取得一定效果, 但持续时间短。之后, 有临床采取激素与交感神经阻断剂处理, 但疗效尚未肯定, 因为偏瘫侧肢体运动较少, 被动康复训练因疼痛而受到一定限制, 使得骨质疏松及激素副作用难以避免[4]。随着祖国医学研究越来越深入, 近几年倡导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 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与本组治疗前相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笔者所在医院将接诊的50例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后予以针刺处理, 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处理, 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同时研究组在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肢运动功能及疼痛等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总的来说, 中医定向透药疗法指的是利用微孔技术, 于人体局部病变处所开展的定向靶位透药治疗, 已经得到了卫生部认定, 属于目前国内独创疗法。具体操作中, 将疼痛定向透疗仪、疼痛辅疗剂及正鑫疼痛贴等有机结合, 实施定向与快速程序化靶位精确给药, 同时予以物理治疗, 前述三种处理方式的作用可相互协同与叠加, 大大提高药物有效率, 促进组织静脉血液回流, 并阻止血液淤滞, 可有效减缓水肿与疼痛症状, 提高疗效, 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患肢肢体功能。此外, 祖国医学将偏瘫后肩手综合征归为“肩痹”范畴, 主要是气血周流不畅而“血停为瘀, 湿凝为痰”, 进而使得肩手关节疼痛与肿胀, 为此建议予以针刺处理。主穴秉风在肩胛骨, 手阳明、足少阳及手太阳三阳汇集于此, 上达颈肩、下至手腕, 加上水沟、极泉、通里、内关等穴位, 可达到调心通督醒脑的功效, 并能调动五脏六腑的精气, 促使手腕壁的功能恢复。此外, 肩关节属于手三阳经流经聚集之处, 针刺三针穴可以达到疏通手三阳经脉的效果, 同时早期联合三棱针点刺可达到泄热消肿等功效。

综上所述, 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 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疗效确切, 同时可明显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肢运动功能及疼痛,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观察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5例。对照组采取针刺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定向透药疗法处理,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运动功能 (采取FMA量表测评)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取ADL量表测评) 、疼痛 (采取VAS量表测评) 情况, 以及临床效果, 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0%, 对照组为80.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皆有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ADL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改善更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偏瘫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中医定向透药疗法联合针刺治疗, 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疗效确切, 同时可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肢运动功能及疼痛, 值得借鉴。

关键词:偏瘫,肩手综合征,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针刺

参考文献

[1]屈春艳.针刺治疗在中风痉挛性偏瘫中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 2014, 6 (17) :18-19.

[2]朱光华, 刘静.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139例[J].陕西中医, 2014, 14 (7) :897-898.

[3]谈慧.针刺背腧穴配合中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偏瘫2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4, 35 (5) :32-34.

三棱针刺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篇4

1 病因病机

带状疱疹是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复发感染所致。儿童时期患水痘愈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脑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如发热、受冷、机械压迫、过度疲劳,使用免疫抑制剂、X线照射,患白血病及肿瘤等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低下时,可导致潜伏病毒激活,病毒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的皮肤细胞内增殖,在皮肤上沿着感觉神经通路发生串联的水疱疹,形似带状故名[2]。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多发生于腰腹和面部,并伴有疼痛;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春秋季节多见[3]。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气血不足,外受毒邪侵袭,毒邪化火,湿热搏结,浸淫肌肤;或因情志内伤,肝气郁热,化火生风,郁于肌肤;或因饮食失调,脾经湿热内蕴,搏于肌肤而成。

2 临床表现

常先有轻度的前驱症状,如轻度乏力、低热、纳差、食欲不振、局部淋巴结肿痛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一般情况下带状疱疹病毒只侵犯周围神经的一个节段,少部分患者可累及数个神经节段或双侧神经节段同时发病。带状疱疹病毒亦可累及内脏,引起肺炎和脑炎,甚至出现脑性瘫痪,病情较危重。

带状疱疹可引起剧烈神经痛,常出现在疹前或出疹时,疼痛如烧灼、针刺样,可阵发性加剧,使患者难以忍受。疼痛一般持续10~20天,许多患者在疱疹消退后神经痛仍然持续数月、数年。疱疹后神经痛为局限性神经根病变,局部皮肤可有触觉减退或感觉过敏。

带状疱疹病毒能侵犯人体的头面、躯干及四肢神经,引起的神经痛依据病毒侵犯部位不同而各异。临床要认真检查皮损位置,特别是四肢上的疱疹较少或只有丘疹时往往被医生忽视而寻找不出神经疼痛的原因。带状疱疹发生后不能认为只是单纯皮肤病,脑神经在其相应分布区出现皮损后,除伴剧烈神经痛外,还可合并眼炎、口腔炎;病毒由脊髓后根神经节侵入植物神经的内脏神经纤维后,可出现胃肠炎、膀胱炎等。因此,带状疱疹发生后应尽快就医治疗。

3 治疗方法

患处用75%酒精常规消毒,首先选取疱疹侵犯的相应神经节段根部用三棱针刺血,如肋间神经出现带状疱疹时,在脊柱患侧相应的华佗夹脊穴点刺出血拔罐;然后在疱疹周围局部刺血并在正常皮肤处寻找显现的浅静脉血管刺血拔罐,尽量吸出瘀血;最后确定疱疹发生部位所在经脉,刺该经脉的“合穴”。带状疱疹形成水疱时,在水疱下方根部挑破疱疹壁,让水液自然流出,用消毒棉球吸尽流出液体。刺血部位应尽量拔罐吸出粘稠、黑色的瘀血,出血量不多可刺血拔罐多次以尽其血,效果将更加显著。

4 验案举例

Susanna,女,60岁,意大利籍,公司董事。2014年11月20日初诊,主诉:右前胸部出现剧烈疼痛3天,昼夜不能安睡。现病史:1周前出现乏力、低热,2天后右胸部疼痛,不能入睡,今天返香港发现胸前多处水疱,前来就诊。体检:体温37.8℃,背部及右前乳头外侧、第3~4肋间皮肤红色,有许多成簇绿豆大小疱疹呈带状分布。诊断:带状疱疹。采取刺血疗法,在疱疹侵犯的相应神经节段根部、疱疹局部静脉血管、足阳明经下合穴“足三里”行刺血拔罐,各处均吸出粘稠、黑色瘀血,患者自述疼痛立减。隔日复诊,告知睡眠安好,已无明显疼痛;再行刺血疗法治疗后,患者喜告疼痛完全消失,嘱暂时忌食发物。

5 讨论

《素问·血气形志》中指出:“凡治病必先去气血,乃去其所苦。”带状疱疹的刺血疗法在于祛瘀泻热,驱邪外出,决血调气,畅通经络,湿热邪毒随瘀血外出,“通则不痛”,故痛止病愈。三棱针刺血疗法能缩短带状疱疹愈合时间,快捷有效地消除神经痛,对疱疹后遗留神经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治疗后不需要特别护理创面,嘱患者注意休息、重视卫生,以防皮肤感染。

摘要:带状疱疹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伴有剧烈的神经痛,且在疱疹平复后常遗留长期神经痛,是针刺治疗的常见病。带状疱疹的刺血疗法在于祛瘀泻热,驱邪外出,决血调气,畅通经络,湿热邪毒随瘀血外出,“通则不痛”,故痛止病愈。三棱针刺血疗法能缩短带状疱疹愈合时间,快捷有效地消除神经痛,对疱疹后遗留神经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关键词:带状疱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棱针,刺血疗法,拔罐

参考文献

[l]王峥,马雯.中国刺血疗法大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0-121.

[2]郝钰,关洪全,万红娇.医学免疫学与病源生物学[M].第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61-262.

中医针刺疗法 篇5

目前在治疗上, 西医主要通过口服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 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中医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结合了药效与穴效两大效应, 有机整合两者, 增强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对比与讨论单纯体针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与穴位注射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失眠病症疗效的差异。

1 病因病机

正常睡眠依赖于人类的“阴平阳秘”, 脏腑调和, 气血充足, 心神安定, 卫阳能入于阴。失眠的病机总属为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病位主要在心, 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而失眠的病因则不外乎虚实两种。一般而言, 由于情志不遂, 五志过极, 肝郁化火、心火内炽或痰热内扰, 胃气失和造成脏腑气机升降失调, 阴阳失其道, 阳气不得入于阴, 心神不安所致者多为实证失眠。若因思虑过渡, 劳倦太过, 过逸少动损伤脾气, 或年老体虚, 气血亏损, 或久病血虚致使心失所养, 心神不安, 或心虚胆怯, 神魂不安, 或素体阴虚, 房劳过度, 肾阴耗伤, 心肾不交, 虚火上扰所致者, 多为虚证失眠。在一定条件下, 虚实可以发生相互转化, 彼此相互影响, 而造成顽固性失眠。

2 治疗方法及疗效

2.1 穴位注射疗法

龚媛媛等[2]采用风池穴穴位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焦虑性失眠, 治疗方法以生理盐水行双侧风池穴穴位注射。双侧风池穴局部常规消毒, 用5m 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2m L, 针头为皮试针头, 于颈后双侧风池穴位进针, 进针方向斜向对侧眼球, 深度0.5~1.0寸, 回抽无血后注射药物, 每侧风池穴各注射1m L, 针后在风池穴局部轻微揉按2~3min, 每日下午4时左右注射1次, 5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总有效率为79.3%。史玲等[3]采用天麻素穴位注射治疗失眠症, 选足三里、三阴交为注射穴, 每日1次, 左右交替取穴, 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3天行下一疗程, 总2疗程。临床病人40例, 总有效率为95%。白晓莉等[4]以穴位注射为治疗, 每睡前1次, 10次为1疗程, 间隔2天, 共治疗2个疗程。穴位注射, 选两组穴: (1) 神门、安眠、心俞、膈俞; (2) 内关、三阴交、肝俞、脾俞, 两组交替选用。其例数为80例, 总有效率为94%。李种泰[5]采用穴位注射刺五加注射液的方法治疗心肾不交失眠, 取双侧安眠、少海、然谷。其结果为总有效率94.5%。黄永刚等[6]采用丹红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老年性失眠, 穴位注射选穴为2组: (1) 双内关、双三阴交; (2) 双合谷, 双太冲。2组主穴交替使用。每穴每次注射2ml丹红注射液, 每日1次, 留针30min。其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5.2%。王文英等[7]对患者采用刺五加注射液注射安眠、三阴交二穴, 并随证配穴, 结果总有效率94.1%。

2.2 针刺疗法

史玲等[3]采用针刺的疗法, 以照海、申脉、神门、印堂等为主穴, 并辩证加穴治疗失眠症。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用平补平泻法, 照海用补法, 申脉用泻法, 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10次为1个疗程, 疗程间隔3天行下一疗程, 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其总有效率为80%。冯新等[8]采用单纯针刺疗法治疗失眠, 取穴为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并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肝胆上扰配太冲;脾胃不和配足三里;痰热内扰配内关、丰隆。结果30例患者中痊愈为5人, 显效为13人, 有效为5人, 无效为7人, 总有效率为76.7%。王寅[9]取头皮针胃区 (双) , 沿头皮透刺快速捻转, 频率为100~160次/分, 得气后两胃区接电针的两极, 频率为40Hz;耳神门 (双) 及迎香垂直刺入, 快速捻转;神门、三阴交、太溪 (均双侧) 常规针刺, 平补平泻。结果治疗40例, 总有效率为90.00%。段延萍等[10]以疏肝泄热、开窍安神为法, 取穴水沟、太冲、合谷、三阴交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36例, 每日治疗1次, 10次为1疗程, 辅以患者心理开导, 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为86.1%。郑成哲等[11]根据中医脑髓学说, 采用调理髓海的方法, 取穴:百会、风府、风池、头维、太阳、上印堂。刺法:患者安静仰卧或坐位, 取上印堂, 常规消毒, 医者立于患者头前, 拇指、食指持28号1寸毫针, 向下斜刺入骨膜中5分左右, 针感为拘紧、沉重感, 留针30min, 不行针。其它穴位常规刺针法。上述治疗隔日1次, 每周3次, 6次为1疗程, 一般治疗2~3个疗程统计疗效。总有效率为85%。

2.3 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

冯新等[8]采用穴位注射配合针刺治疗失眠, 选取百会、四神聪、安眠、神门、三阴交, 虚证用补法, 实证用泻法, 1次/d, 每次留针40min, 15次为一疗程。用维生素B10.05g和维生素B120.1mg混合, 用5号注射针头在前神聪以45°斜进针, 沿头皮浅筋膜至百会穴, 再把针头调整到15°进针向后神聪穴, 当针头超过百会穴1.5cm时边退边注射药物, 至百会穴时加强刺激慢慢退出针头。再取双侧安眠穴, 针刺向对侧眼球进针后略行提插捻转, 待局部出现酸胀感, 抽无回血后将药物注入。穴位注射1次/d, 15次为一疗程。结果总有效率93.3%。付斌等[12]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 针刺治疗:选择神门、四神聪、印堂等穴。神门、四神聪、印堂、足三里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照海用补法, 申脉用泻法, 每次留针30min。穴位注射方法:选择足三里、安眠注射丹参注射液, 每次针灸后, 选择同侧的足三里、安眠各注射丹参注射液1ml, 3次/周。实验总有效率为96.7%。韦彬等[13]选取内关、三阴交为主穴, 辩证配伍其他穴位, 进行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症。患者取正坐位, 每次取两组穴位 (双侧内关或三阴交) , 皮肤常规消毒, 取5m L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 12注射液2m L左右, 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 m, 缓慢提插至有针感, 抽吸针筒无回血后每穴注入药液1m L。穴位循环治疗, 每日1次, 5次为一疗程, 休息2天继续第2疗程, 2个疗程后结果显示为总有效率93.33%。张秀玲等[14]采用穴位注射维生素B12并配合针刺的协同作用治疗失眠, 35例患者中, 治愈15例, 占42.86%;显效14例, 占40%;有效4例占11.4%;无效2例, 占5.7%;总有效率为94.29%。肖小艳等[15]选取神门、内关、申脉、照海等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的疗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 2个疗程后, 患者睡眠时间交钱延长, 无日间疲惫, 精神可, 性格开朗。后随访, 无复发。罗素珍等[16]联合穴位注射及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病人, 针刺取神门、三阴交、四神聪为主穴, 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 留针30min治疗。选双侧肾俞、心俞、脾俞为注射穴位, 通过辩证治疗, 予以不同药物注射。125例患者中, 总有效率为87.2%。和运志等[17]采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失眠, 选穴中每次足三里必取, 配穴则根据不同临床证型选取, 每人每次共取4穴, 先针刺, 再行穴位注射治疗。临床48例患者中, 痊愈32例, 占66.7%;显效12例, 占25.0%;有效3例, 占6.2%;无效1例, 占2.1%。

3 讨论

失眠一症其病因不外乎素体多虚、五志过极、情志所伤、饮食劳倦等, 其中多为情志所伤维多。其病理变化总属为阳盛阴衰, 阴阳失交。《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 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 阳气满则阳跷盛, 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 故目不暝矣。”因此调和阴阳, 镇定安神为本病主要治法。穴位注射法结合了药物效果与穴位治疗的疗效, 通过穴位系统注射给药, 可使药物作用明显增强, 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针灸治疗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 从众多临床研究来看, 传统针灸疗法仍在临床治疗中占主要地位。临床研究显示, 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与西药治疗相比, 西药的疗效明显差于针灸治疗, 且长期服用西药治疗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并且临床中通过辩证配上不同穴位行针灸治疗, 起到了辩证论治的作用。《灵枢·根结》谓:“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阴与阳, 调阳与阴, 精气乃光, 合形于气, 使神内藏。”阐明了针灸具有调整阴阳的作用。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失眠, 临床中通过辩证配上不同配穴, 起到辩证论治的作用。对神经功能具有调节的作用, 其治疗既有效又无副作用。以上结论表明, 穴位注射结合针灸治疗失眠治疗失眠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具有提高患者睡眠治疗、缩短入睡时间、加深睡眠深度、延长睡眠时间的作用, 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 值得推广。

摘要:中医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尤其通过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具有相当优势, 目前受到广泛应用。通过近年相关文献, 以对比单纯针灸疗法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疗法治疗失眠的疗效进行概括和综述。

中医针刺疗法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60例,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而确诊。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龄41~69(54.2±13.8)岁。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

采用针刺疗法,以活血通窍、益气升阳为原则。针刺血海、足三里、气海、大椎、风池、四神聪、百会等穴位。头痛者加率谷、头维穴,心悸者加内关穴,淤血者加曲池穴。使用毫针(0.35mm×30mm)进行操作。患者坐位,局部消毒,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每天1次,每次留针30min,每周5次,共治疗10次。

1.2.2 对照组:

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昆明兴中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3021499,规格为2ml:0.1g)200m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临床疗效: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好转:症状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有效:症状减轻,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所改善;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3.2 临床症状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参考相关文献进行评分[2]。轻度眩晕:间歇发作,活动不受影响,不伴视物旋转,评2分;中度眩晕:活动受影响,但能坚持工作,评4分;重度眩晕:活动明显受影响,伴有自身旋转,生活受影响,评分6分。另根据是否伴有耳鸣、失眠、健忘、恶心、呕吐、手脚麻木等,每项评1分。

1.3.3 血液流变学指标:

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仪器:北京众驰伟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ZL4500血流变仪。

1.3.4 平均血流速度:

2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TCD检查,检测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仪器:北京欧瑞ORY 9900经颅多普勒仪。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3.3%、93.3%,高于对照组的20.0%、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临床症状评分

2组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1、2周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2.3 血液流变学指标

2组治疗前各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检测值均低于治疗前;对照组纤维蛋白原检测值明显低于治疗前;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4 平均血流速度

2组治疗前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快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见表4。

3 讨 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小脑及脑干依靠椎—基底动脉供血,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时,脑部血流不畅,供血不足,常出现眩晕等症状,并伴有共济失调,但多无耳鸣及听力下降。患者可因脑干及大脑缺血引起视力模糊、复视、单眼及双眼同侧视野缺损,出现黑蒙,甚至失明,头痛、面部及四肢麻木,感觉异常等[3,4]。本病与颈椎骨质病变、椎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治疗原则主要有防止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性,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及对症治疗。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5]。百会穴归属督脉,别名“三阳五会”,主治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风池穴是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等。大椎穴是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主治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等。针刺血海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针刺足三里、气海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文针刺以上诸穴位,达到活血化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作用。与血塞通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也明显加快。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均有好转,但研究组好转更为明显。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综上所述,针刺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够改善血液黏度、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及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切。

摘要:目的 探讨针刺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针刺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血塞通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血流速度。结果 研究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3.3%、93.3%,高于对照组的20.0%、6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症状评分、血液流变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等方面均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 针刺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针刺疗法,血塞通,血液流变学,血流速度

参考文献

[1]上官稳.眩晕宁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84例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8):5934-5935.

[2]陈怀珍,鲍远程,杨兴涛,等.晕复静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90例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12):10501051.

[3]胡继民,马国海,吴杰.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0例效果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9):151-152.

[4]贾正常.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90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9):793-795.

中医针刺疗法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慢性腰痛患者60例, 其中男35例, 女25例;年龄26~70岁;病程6个月~10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八段锦运动疗法组 (治疗组) 和单纯针刺组 (对照组) , 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选取腰3~5华佗夹脊穴、大肠俞、肾俞、秩边穴, 如有下肢放射痛加患侧环跳、委中、承山穴。患者取卧位, 选用“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规格为0.25 mm×25 mm的毫针直刺1寸, 针刺环跳穴时选0.35 mm×75 mm毫针直刺2寸, 针刺得气后用华谊G6805-1A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 电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留针30 min。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立势八段锦为主结合现代运动医学改良的运动疗法。具体动作如下, ①双手托天理三焦:双手上举, 手心向天, 双膝微屈, 状如托天。②左右开弓似射雕:一手向身旁推出, 一手屈臂作反向拉, 状似开弓, 双腿成骑势。③调理脾胃需单举:单臂上举, 另一手置身旁下按, 两腿分前后站立, 如右手上举则右脚在后。④五劳七伤往后瞧:双腿作平肩裆, 先转腰再转头颈, 状似后瞧。⑤摇头摆尾去心火:双腿作骑马势, 脊椎左右摇摆, 状似摇头摆尾。⑥双手攀足固肾腰:双腿叉开站立, 弯身压腿, 双手攀足。⑦攥拳怒目增气力:双腿作骑马势, 睁眉怒目, 握紧拳头打出。⑧背后七颠百病消:一招两式, 两式均作平肩裆。第一式:双手先置腹前、提手吸气, 再下按呼气。第二式:头微俯, 脚跟提起再踏7次。

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 每周针刺治疗2~3次, 运动疗法每天1次, 每次30 min。

1.3 疗效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法评定疼痛程度, 并作出临床疗效评价。痊愈:无疼痛;VAS评分0分。显效:有疼痛, 但可以被轻易忽视;VAS评分<3分。有效:有疼痛, 无法忽视, 不干扰正常生活;VAS评分<6分。无效:有疼痛, 无法忽视, 干扰注意力, 所有日常活动均受影响, 甚或需要休息, 或卧床休息;治疗前后VAS评分未减小, VAS评分6~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为 (7.15±0.75) 分, 治疗后为 (1.66±1.97) 分;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为 (7.33±1.14) 分, 治疗后为 (2.41±2.78) 分。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1) ;经治疗后, 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治疗组痊愈5例, 显效16例, 有效6例, 无效3例, 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2例, 显效10例, 有效11例, 无效7例, 有效率为76.7%,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

3 讨论

慢性腰痛的保守疗法目前应用较广的有针刺、推拿手法、牵引、药物治疗、药物穴位注射、椎管内注射封闭、电刺激疗法、介入治疗、运动疗法等。现代研究证实, 针刺及电刺激可直接作用于慢性腰痛的病变神经, 改善神经根周围的微循环, 消除炎性介质, 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导, 缓解肌痉挛, 减轻或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 进而起到明显的镇痛作用[1,2]。运动疗法是物理治疗的一种, 目前对腰痛患者采取相应的运动疗法已成为共识, 主要集中在躯干肌肌肉训练以及躯干深层肌肉的动作控制训练, 其目的是提高脊椎稳定性[3,4]。

临床中, 笔者采用针刺配合立势八段锦, 并结合现代运动医学改良的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选取腰3~5华佗夹脊穴、大肠俞、肾俞、秩边、环跳、委中、承山穴进行针刺及电刺激治疗, 以近端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 既体现“以痛为腧”, 又遵循“经脉所行, 主治所及”的理论, 做到了全面兼顾, 标本兼治, 共奏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益肾壮腰之效。八段锦是健身气功中流传最广、效果最明显的功法之一[5,6,7], 通过主动运动脊柱、上下肢等诸多关节, 促进全身神经、血液循环及营养, 使相关的神经、肌肉受阻得到有规律的牵拉, 从而有利于慢性腰痛的炎症和水肿消退, 解除肌肉痉挛。本研究结果也显示,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经治疗后, 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针刺结合八段锦运动疗法可明显改善慢性腰痛患者的疼痛症状, 降低VAS评分, 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综上所述, 针刺结合八段锦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 采用治疗与养生相结合的方式, 患者乐于接受, 简单方便, 易于掌握, 疗效确切, 副作用少, 值得临床推广。

《国际眼科杂志》简介

《国际眼科杂志》是在国际眼科理事会 (ICO) 指导下, 由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主办的一种国际性中英文混合版眼科专业学术期刊。本刊已被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及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医学索引》等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本刊面向各级眼科医师, 刊登各类有关眼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的论文。现为月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5123, 国内统一刊号:CN 61-1419/R, 邮发代号:52-239。每期定价20元, 全年12期共24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本社直接订阅个人优惠价:每期15元, 全年180元。

本刊开辟有英文论著、实验论著、临床论著、专题报告、文献综述、调查研究、教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报告、短篇报道、病例报告、眼科护理、防盲治盲、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等。英文原著栏目为本刊特色栏目, 所刊发的全英文论文和国际论文居国内眼科杂志之首。它已成为我国眼科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并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国际性眼科专业学术期刊。读者主要是眼科学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者。本刊覆盖全国各地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一种深受国内外广大眼科同道欢迎的眼科专业期刊, 每期200多页、超常容量、内容丰富、信息广泛、可读性、实用性强, 对于眼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具有极好的指导和参考作用。本刊于2008年改为月刊, 发表周期更短, 期刊容量更大。为满意广大作者需求, 我们实行快速审稿、快速定稿和快速发表的“三快”原则, 并奉行“急作者之所急, 想作者之所想“及”一切为了作者, 为了作者一切”的行动指南, 为广大作者提供尊贵、优质和快捷的服务。全英文论文及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将优先快速发表, 普通稿件需要加急审稿和优先发表者请在投稿时注明, 本刊将按特快通道尽快安排。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八段锦运动疗法组 (治疗组) 和单纯针刺组 (对照组) , 各30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VAS评分, 并作出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均P<0.01) ;经治疗, 治疗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针刺结合八段锦运动疗法对慢性腰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关键词:慢性腰痛,针刺,运动疗法

参考文献

[1]王升旭, 李树成, 老锦雄.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及机理探讨[J].中国针灸, 2000, 24 (3) :166-168.

[2]田海燕.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J].江西中医药杂志, 2006, 10 (37) :49.

[3]李微.应用运动疗法预防和治疗低位腰痛[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4) :638-639.

[4]潘明荣, 陈岚岚, 韩晓鸣, 等.基于腰椎稳定性理论的慢性腰痛运动疗法研究进展[J].健康研究, 2009, 29 (1) :75-79.

[5]邓铁涛, 白家祯, 曾一玲.八段锦与健康[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0-15.

[6]胡建平, 李银官, 曹代荣.不同方法针刺内关穴MRI比较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3) :4-8.

中医针刺疗法 篇8

关键词:针刺,功能性胃肠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功能性胃肠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症状,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以及便秘等,是一种缺乏解剖和生理学变化依据的临床症候群,有报道称[1],功能性胃肠病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34.6%,其就诊率高达62.1%,疾病不仅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理痛苦,同时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治疗费用较高,因此受到广大临床界的广泛关注[2]。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上有一定程度的研究进展,然而并不能十分清楚的阐述其发病机制,且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且有部分药物存在不良反应,应用受到限制的同时给患者治疗依从性带来较大的冲击。针刺治疗在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应用已经超过两千五百年,本文针对其应用于功能性胃肠病进行综述如下。

1 中医针灸理论和方法概述

1.1 中医针灸理论。

我国传统中医理论早对功能性胃肠病进行阐述:“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并将其纳入“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呕吐”、“泄泻”以及“便秘”等范畴之内,其发病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一是患者先天禀赋,受后天调摄和疾病影响,此为内因;二是气候、环境等相关因素,此为外因;三是饮食起居不恰当、情志劳伤等关于社会和心理因素,此为不内外因[3]。针刺治疗作为传统中医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广为流传和应用,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人体为内在和外在组织组成的动态的机体,全身通过经络相互连接,气在经络中运行,当人体阴阳平衡时气的运行就畅通无阻,能够维持组织器官功能所必须的能量,经络上具有较为特殊的穴位点,气由此进入、聚积和传出,正常机体因需要保持平衡,经络中能量流发生不平衡则会发生不同疾病,针刺治疗的理论即为通过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通过不同操作手段促进能量在机体内的流动,恢复能量平衡,从而达到功能正常应用的目的。

1.2 针灸操作方法:

传统操作方法为应用针灸针通过手法处理或电刺激完成,针灸分为多种手法,其中包括提、插、捻、转等单独应用或不同种方法的组合应用,在不同的疾病状态应用不同的针灸操作方法,因而可以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4,5,6]。针刺、艾灸、刺络放血、穴位埋线和注射等多种治疗手段都能够对穴位产生具有特异性的刺激,在发挥共同治疗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发挥各自不能够替代的特殊作用[7]。电针是通过将针灸针具连接到电脉冲发生器,通过电脉冲刺激穴位的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临床研究中应用更为普遍。经皮电刺激或经皮电神经刺激是通过针灸穴位或神经区放置皮肤表面电极进行广泛的电刺激[8]。

2 针刺治疗功能性胃肠病

漆学智等[9]针对功能性肠病患者敏化穴位分布进行研究和探讨结果显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出现某穴位痛敏范围增大,说明穴位在病理状态下更加敏感,因此穴位的痛感程度能够反映疾病的功能增强。肠易激综合征为功能性肠胃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其中包括肠功能紊乱,腹痛以及排便习惯改变等,国内研究针对6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观察对象[10],治疗组选取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和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针刺双侧天枢加用电针疏密波留针30 min治疗,临床疗效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齐琳婧等[11]对就诊的功能性肠病患者进行电针治疗,选取穴位为双侧曲池和上巨虚,得气后平补平泻,结果显示针刺这些穴位能够有效改善腹泻和功能性便秘等临床症状,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药物质量,针刺穴位治疗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王军等[12]比较电针俞募配穴、合穴配穴、合募俞配穴的针刺治疗和药物治疗对功能性肠病患者的疗效,并对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三种不同配穴方法治疗功能性肠病均有双向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强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性。

3 小结

上一篇:骨骼关节点下一篇:语言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