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形式与内容

2024-07-11

训练形式与内容(精选九篇)

训练形式与内容 篇1

一、艺术传播过程的不平衡由内容形式化过程的不平衡造成的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提出的“5W”传播模式, 将传播的过程进行了描述, 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从这一过程来看, 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主要是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讲, 即信息的发送者。在这个编码的过程中, 传播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通过自己熟悉的物理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梵高通过画笔, 颜色, 等形式的媒介, 表现他内心的痛苦;莫扎特通过音乐来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艺术传播的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 其特殊性就在这种信息的制造过程中, 必然要投入制造者 (艺术家) 的个人因素。因此, 艺术作品传递的不仅仅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复制, 还包括创作者的主观因素, 这也就是我们总是强调的艺术风格。所以, 在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由于个人的编码能力和文化水平等因素差异, 很容易造成信息的衰减与不平衡。

传播者在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主要受个人编码能力因素的制约。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里中, 都会过多过少的融入自己的风格, 即使传递了想要表达的部分内容, 这个“内容”也可能没有完全形式化, 或者内容形式化的过程中有信息的衰减或扭曲。这种衰减或扭曲很大程度上受到传播者编码能力的影响。例如, 在翻译过程中, 由信息源所发出的信息, 经过编码者一次或多次语言的翻译时, 最终到达接受者时, 信息的内容总会发生或多或少的衰减, , 从而证明了传播者 (信源) 传递的内容与接受者 (信宿) 接收的内容只能是是尽可能的近似而非绝对等值。

传播者在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主要受个人文化水平因素的制约。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是从潜意识到意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将传者内隐的潜意识的内容上升到意识的层次, 再将意识外化为具体的物质性符号。如果一个人文化水平有限, 编码能力较弱, 则会直接影响到内容形式化的程度。

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因为技巧的欠圆熟, 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完美的艺术, 是理念和表现的结合, 不仅有理念, 而且表现理念的形象也是真实的, 完美的, 包含了这两者的才是最高的艺术品。内容决定形式, 没有好的内容, 或个人要传达的内容较少, 即使编码能力和技巧都很娴熟, 也不会有好的艺术作品的出现。因此, 在艺术传播的内容形式化过程中, 不仅要有好的内容, 还要有更好的传播者进行信息的编码, 才能将内容更好的形式化, 也减少艺术传播里内容形式化过程中的不平衡。

二、艺术传播过程的不平衡由形式内容化过程的不平衡造成的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五个基本要素。从传播的过程来看, 艺术传播过程中的形式内容化, 主要是从受众的角度讲的。传者接受的主要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 接受者接收的主要是各种具体的外化形式传达的含义。艺术传播内容形式化后, 受众在接触到某种具体的形式时, 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编码者“要表达什么”和解码者“我认为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不仅和创作者的艺术水平、表现程度有关系, 更重要的是和接受者的年龄、文化水平、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等息息相关。接受美学代表之一沃尔夫冈·伊瑟认为:文学作品有两极:作为文本的一极, 是艺术极;读者的文本为另一极, 叫审美极。所以, 研究形式内容化的不平衡也要从受众出发, 从接受者出发。鲁迅先生评价《红楼梦》的例子也足以表明了不同的受众对于艺术传播的内容会有不同的解读。

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者的解读能力。解读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接收内容的多少和误读的范围。例如, 同样一块恐龙骨化石, 经过人类学家的观察, 能把埋藏在地下已经一亿年的古老信息带给现代人, 这可能是艺术家所做不到的。

在传播的过程中, 信息的接收者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信息流中选择少量信息, 这些被接受者注意的信息以过滤的方式进入人的大脑。所谓过滤的方式是指媒介信息以全或不全形态进入人脑。比如下岗职工对“再就业”的报道会全神贯注, 而对同时播放的其它新闻或娱乐信息没有察觉。而衰减的方式是受者在某一时刻同时接收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

三、艺术传播过程的不平衡受媒介的影响

媒介的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也是媒介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人类通过使用传播媒介, 使文化得以传承, 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 对传播者的信息加以扩大和缩减。从人类最原始的语言, 动作到文字, 声音, 图像, 每一次媒介的改变都在扩大传播的范围。

艺术传播过程中, 不同的传播形式或同一形式内部的变化, 也会产生信息的衰减。不同的传播媒介在传递信息的量上相差甚远, 例如报纸和电视, 报纸传递的信息保存的时间较长, 受众有限;电视传递的信息量大, 受众广泛, 却不易保存。不同传播的形式包括媒介刺激的强度, 对比度, 重复度, 和新鲜度, 都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特征的新闻其结构性处理不同也会影响记忆的效果。如一条新闻在报纸上所占的版面大小, 位置, 电视或广播里新闻的长度, 位置等, 均影响对新闻的记忆。此外, 反复报道的频率和新闻的新近程度都会影响受众的接收。美国传播学者Booth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一次控制实验中发现, 受众在回忆报刊, 广播, 电视报道中占显著位置的新闻时, 成绩较好。而在回忆不占显著位置的新闻时成绩较差。两者进行对比, 受众能够回忆起前者的数量是后者的三倍。

另外, 媒介的完整程度同样影响艺术传播的平衡性。例如河北沧州的铁狮子, 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 下颌、腹部和尾部都已被严重损毁;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 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 可惜现在大都模糊不清, 只有少数字依稀可辨认。铁狮子的损坏不但影响了后人对它的欣赏解读, 也是铸造艺术上的一大损失。

艺术传播是从内容到形式, 再由形式转化为一个新内容的完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出现, 或多或少的会造成传播内容的衰减或丢失, 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在艺术传播的过程中, 不但要关注传播过程, 还要使传播中的前后内容最大程度上的接近。

摘要:艺术传播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传者之间经历了一个由内容到形式, 再从形式转化成另一个新内容的过程。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信息的丢失和衰减, 最终造成传受内容的得不平衡。因此, 本文主要从艺术传播过程中的内容形式化的不平衡和形式内容化的不平衡中, 试图分析传受内容的不平衡。

关键词:艺术传播,内容与形式,不平衡

参考文献

[1]陈鸣.艺术传播——心灵之谜[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2]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8.

谈银行服务之形式与内容 篇2

有的人认为,银行服务就是“三声服务”、“十字文明用语”;也有的人认为,银行服务就是努力满足客户的各类需求,使客户资产增殖最大化。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没有形式的内容索然无味,让人难以接受,没有内容的形式即是形式主义,空洞无物。银行服务依然如此。微笑化服务是银行服务的形式,使客户资产增殖是银行服务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优质的银行服务就是用微笑化,规范化的文明服务形式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综合化和便捷化的需求,尤其是核心利益需求,同时使其资产保值增值。

银行等金融企业应该归属于公共企业,但是在给银行业定位的时候首先应该是服务业,且银行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式的劳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客户受人尊重和享受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银行要想在激烈的竟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针对客户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变化既注重银行服务的形式,又提升银行服务的内容,争取以规范化的优质服务和特色服务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和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是一件普通的商品也无不加以包装,因为它既提高人们接受的程度,也增加了产品的附加价值。作为经营货币,以信誉为本的银行业更加需要注意服务的形式。好的服务形式可以加强和维护与客户的关系,获得客户对银行的认可与肯定;好的服务形式可以展示银行积极的精神风貌,为银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差的服务形式效果刚好相反,容易为人们所诟病。体现良好、规范、人性化服务的各种“服务形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优质的“服务形式” 被认为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有一定档次的服务规范。以微笑服务为例,微笑一下并不费劲,但它传递着亲切、友好、愉快的信息,能快捷地融洽与客户的关系,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个别服务人员表情冷漠,不够主动、热情,则可能将客户拒之门外。因此,规范银行员工的服务态度、仪表、语言、技能,营造优美舒适的服务环境,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都是银行持久地赢得市场的重要途径,是不可缺少的服务形式,失之则自断一臂。

走在省城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各银行外部装修都非常讲究,配备设施也较为完善,工作人员也都面带微笑,这一切都让人爽心悦目。可以说银行的服务形式基本及格,但是服务形式的及格并不一定代表服务内容合格。很多银行依然存在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服务效率低、业务办理手续繁琐等诸多导致客户满意度降低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银行服务的表面文章很容易做,装修

网点、更换设备、请礼仪专家培训员工,这些工作花钱就可以完成。可是服务的本质内容,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真正做到在业务上让客户满意不是一日之功。以外资银行擅长的个人金融业务为例,从其产品上讲其本身就是集存款、贷款、投资、咨询、方案设计为一体的组合产品的品牌,且利用网点、人员、电子服务、交叉销售等多种分销渠道,对不同层次的客户实施不同程序的营销服务,充分发挥整体优势,服务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当年的“南京事件",外资银行刚一进入,高端客户立即就把账户转过去了。这就是服务内容的力量。

相对中小型股份制企业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规模、机构设置、人员队伍、科技力量等多个方面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有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但服务形式方面则不尽如人意。相比较外资银行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则存在高精专人才匮乏,资源整合能力差,金融产品单一之困。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一是走诱导性制度变迁之路,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辅之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培训,弥补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形式短板之不足;二是加大力度培养和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协调各部门职能,整合自身资源,开发并完善金融组合产品的功能,提高银行服务的质量,丰富银行服务的内涵。

语法与语义:形式与内容 篇3

各种语言都有其不同的语法, 包括人类语言和计算机语言等等。语法是能够生成一定意思的语句的规则系统。Chomsky在生成语法里指出, 某一语言的语法是套规则系统, 详细说明 (specify) 即生成这一语言中的句子的集合, 赋予其中每一个句子以结构描写。语法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它使语言具有一种有条理的理解的性质, 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是大众的产物, 不是人和个别人规定的。可是即以形成, 就有约束力使用中语言就得遵守它的语法 (吕叔湘, 2006) 。这说明,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义时必须得遵循本族语言的语法规则。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如汉语中常常存在没有主语的句子:

刮了一夜风, 早晨下起雨来。

几时来的?——才来三天。

而在英语中不能这样说, 必须得赋予主语:

It winded all night and rained in the morning.

When did you come?-----I came here only two days before.

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而语义具有临时性和多变性, 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不断变化的, 语法与语义二者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 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法从大量的语义基础上抽象出来, 对语义反过来又进行科学的限制与规范。深入语法研究, 可以促进语言的灵活运用, 可以使表达事件时信息的组合更为规范和简约。一种语言是由合法的句子集合而成的。那么什么样的句子才算是合法的呢?可以从语法和语义两个方面来判断, 语法和文法结构有关, 然而语义是和根据这个结构所组合的词汇意义有关。但语法结构的合理并不表明语义的合法性。如:晓明上大学。这个句子是符合语法规则 (S+V+O, S是主语, V是谓语动词, O是宾语) 的, 同时也符合语义规则。如果反过来, 大学上晓明。同样是S+V+O结构, 但这个句子虽然符合语法规则, 但没有什么意义, 因此说是不符合语义的。像这样的句子还有:Tennis lovers hate tennis;This programme is for music-lovers who dislike music.形式的规范, 并不能说明内容的通顺。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着手才能全面的了解和研究语言。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 如果语言只是一堆由声音组成的杂乱无章的东西, 那么我们就无法用它来进行交际。语言中使用什么材料和单位, 这些材料和单位如何进行组合, 组合起来又表示什么关系, 都是有语法规则的。

语义对语法具有决定作用。人类只有在习得和掌握语义关系之后。才能弄懂词语之间的搭配, 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语法结构造句, 说话。语义是显示现象和人类认知相互作用的产物, 这也就意味着现实现象和认知能力是语法的成因。 (石毓智, 2006) 在语法的分析中, 意义不能作为主要的一依据, 更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但可以用作参考项来对语法进行分析。而在传统语法中一定程度上利用意义, 可是如何利用, 如何控制, 始终没有很好的论述。语法意义是否相同可以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判断, 语义层面的安排方式影响语法规则。要解释语法意义的差别不仅要进行语法分析家要进一步观察其语义差异。不同的语法结构, 以及不同的语义结构, 表达的语义内容是不同的。

乔姆斯基早期阶段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义和语法二者是毫无联系的以至于生成了下面这样让人不能接受的句子: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 (无色的绿色的想法狂怒地在睡觉) 。在这种情况下, 他不得不将语义引入到语法分析中去。由此看来, 语法和语义二者之间联系紧密, 一方不能独立于一方。可以说语义是语法分析的基础。在汉语中, 比如“救火”“消除疲劳”“看医生”这样的搭配。若将其语义分析, 有人认为, 救有挽救的意思, 那“救火”不是让火燃得更旺吗?“疲劳”怎么能“恢复”, 是不合情理的。也有人认为, 把体力和精神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完全合适。再如“贵宾们所到之处, 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同样是语义分析, 有人认为“处所”不能作为受事“受到欢迎”, 这个句子有误。但一些人认为“所到之处”可看作是“在所到之处”的省略形式, 成分来讲是状语, “受到欢迎”是主语“贵宾们”句子是可接受的。再如“晒太阳”, “跑关系”, “吃餐厅”这样的搭配, 它们依靠的是语义关系而不是语法关系。

离开语法, 语义就失去了客观依据;离开语义, 语法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大部分语法现象只可能通过语义和语用的联系去理解。更具体地说, 语法关系只有同语义, 语用联系起来得到完整的理解” (Comrie, 1980) 。

摘要:语法与语义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二者之间非脱离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语法是形成一个句子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只有符合语法的句子才是正确的。但语法的正确并不表明句子就能让听话者明白说话者在说什么, 还要能够清楚的表达出语义才可以, 即话语意义。因此对二者关系很有必要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语法分析,语法规则,话语意义,语义结构

参考文献

[1].陈秀珠.语义在语法中的作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83. (3) .

[2].郭建辉.语法的语义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 2007.01.

[3].刘顺.现代汉语语法的多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4].吕叔湘.语法学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石毓智.语法的概念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税昌锡, 邵敬敏.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J].汉语学习, 2006.01.

[7].滕慧群.语法修辞关系新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8].汪敏里.语法研究与语义[J].远程教育杂志, 1999.06.

广播新媒体的节目形式与内容 篇4

新媒体的产生,使传统的广播面临五大冲击:一是电视的出现使传统广播受到颠覆性冲击。可以说电视出现以前,广播这个主流媒体几乎独霸天下,但电视机的问世使广播这个既“时尚”又“潮流”的主流媒体与报纸、电视这两大主流媒体激烈争夺着受众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广播这个传统的强势媒体一夜之间成为弱势媒体。二是电脑普及进一步挤压了广播的市场空间。三是MP3、MP4播放器的出现,受众可以从网上的音乐库选择适合个人喜好的音乐下载到播放器中,随时随地的收听,导致广播特别是广播刚刚开辟的专业化市场的萎缩。四是车载电视和手机电视的出现又开始进一步瓜分广播媒体市场空间。五是数字电视特别是互动电视的问世使受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多彩,也使本来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广播进一步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广播不会因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变。广播新媒体,是广播在当前的新机遇。

网络电台,是指通过编码器,将一台电脑里正在播放的音频/视频数据转换成可以在Internet上直接传送的格式,用户登录到电台的网站时,即可下载经过编码的音频信息。网络电台以一种全新的传输方式,克服了传统广播波段分配的有限性和易受干扰等缺陷。不仅如此,网络电台的节目通常还包括图像、视频等样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直观而生动。现在,很多传统电台都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了这样的网络电台。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设了“都市流行频道”。此外,很多传统的门户网站也纷纷试水网络电台。新浪、网易、腾讯等都投入巨资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台。

现在,各家电台纷纷开设网站,作为自己节目的新型传播平台,其主要的传播形式分为在线收听直播也称即时播音和点播,也称随选播音两种。通过在线收听,听众可以同步接收广播节目,并且不受地域限制,也克服了收听调频时的信号干扰,接收效果相当稳定。点播则弥补了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缺点,听众可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关心的片段来收听,既弥补了收听时间上的限制,更可以合理地满足用户不同的信息需求。

播客也称自助广播,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相比传统广播用户只能被动接受按顺序播出节目的模式,播客则由用户选择收听收看的内容、时间,并能选择以何种方式让其他人也有机会收听或收看。一台上网电脑、一部DV,连接好麦克风和耳机,下载一个音频或视频编辑软件,将录制或拍摄的内容上传到互联网上,就可以成为一个播客了。播客是音视频传播平民化的产物,低门槛进入使它具有广泛的大众化基础。播客创作者通常是一些广播爱好者或发烧友。他们一般有自己的职业,做播客只是业余爱好而已。虽然这些节目相比传统的广播节目,大多技巧并不专业,但这些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自由,也更富个性化特色,符合当今传播分众化的大趋势。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推出了在移动终端播放的多媒体广播节目------RBC综合频道,该套多媒体广播节目可通过拥有DAB(数字音频广播)功能的手机或1039多媒体机等DAB终端,为用户提供免费的视频节目,用户既能看到广播主持人主持节目时的场景,又能看到参与节目的嘉宾以及专家们图文并茂的讲解。DAB多媒体广播节目的推出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广播传播模式的缺陷。它摆脱了传统广播的单一播出模式,使用户多方面、立体接受信息。同时,它的节目制作成本低、覆盖人群广;节目灵活多样,视觉效果更加精致,已经成为多媒体内容未来发展

方向。

辞典作者培训工作的形式与内容 篇5

针对辞典作者的辞典编撰培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这是由辞典的性质和编撰规律所决定的。辞典作者队伍通常不是一两个人, 而是十几个人或者更多。大型辞典的辞典作者队伍甚至达上千人, 如《辞海》的辞典作者队伍是遍及全国各地的几千人。这就是辞典的一个突出特性——汇编性, 多人写作, 每个人的观点、材料、写作文风完全不同。如果不对辞典作者队伍进行一定的培训, 不对辞典的编写做一定之规, 那么辞典将无法出版或勉强出版了也只会给读者呈现一个支离破碎、不知所谓的辞典作品。辞典作为工具书, 其编写方式与其他图书有很大的不同。辞典的主要内容是词语的释义, 要求用精简准确的语言向特定的读者说明词语的本质、特征等。如果辞典的作者从未参与过辞典编写, 对辞典编撰工作规律不了解、不熟知, 那么不管辞典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写作水平有多高都是无法很快适应辞典编写工作的, 也无法编撰出高质量的辞典。“写文章的强调观点鲜明尖锐, 编辞书的强调注释圆浑周到”。这句话点明了普通写作与辞典写作的区别。因此对辞典作者进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辞典作者进行培训的方法有多种, 如现场培训、远程培训、集体培训、个别培训、影音培训和文案培训等。在对《汉英日物流实用辞典》的辞典作者队伍进行培训时, 辞典编辑采用了三种培训方法结合的方式。

1 现场培训

现场培训指的是将辞典作者集中起来, 由培训人员面对面地对其进行培训的培训方式。培训人员多是辞书专家和辞典编辑或主编。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重点突出、互动性好。辞书专家与辞典编辑的培训内容多是事先准备好的, 且由于现场培训时间有限, 故培训过程中必突出重点, 着重强调需要重视的问题及容易被辞典作者忽视的问题。由于是面对面的培训形式, 在培训过程中可实时实现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的互动, 对于辞典作者不易理解的问题可多加论述与讨论。这样培训效果更好, 培训现场也不会过于沉闷。现场培训的一个缺点是无法全面覆盖辞典作者队伍, 因为辞典作者大多是遍及全国各地的专业人士, 难免由于工作原因或时间原因等无法参加现场培训。这就导致部分辞典作者接受不到培训, 进而编写水平与参加培训的辞典作者的编写水平有一定的差距。

2 文案培训

文案培训指的是培训者利用包含培训内容的手册让辞典作者自我学习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可查性强、内容丰富全面。文案培训中所使用的培训手册多是辞书专家与辞典编辑或主编进行现场培训的文案, 内容包括辞典作者培训的所有内容。在编写培训手册时培训人员定会事无巨细, 无一遗漏地将所有内容均编写入册, 更可以添加现场培训时辞典作者提出的问题, 使培训手册的内容更全面, 更适于辞典作者查阅使用。另外, 由于培训手册是专门编写给辞典作者进行自我学习的培训材料, 其体系应完整, 可以使辞典作者宏观学习;内容应充实, 可以使辞典作者全面学习;目录应清晰, 方便辞典作者随时查阅。

3 个别培训

个别培训指的是培训者分析辞典作者提交的词目、样条等存在的问题找到每个辞典作者的不足分别对辞典作者进行的培训方式。通常是在现场培训或文案培训后进行。这种培训方式的特点是针对性和及时性强。个别培训是对现场培训和文案培训的补充, 是对辞典作者在辞典编撰方面内容的查漏补缺, 多针对刚接触辞书编写的辞典作者。辞典作者作为初学者或多或少对辞典编撰规律有不理解或忽视的地方, 辞典编辑应该分析辞典作者提供的词目与样条找到存在的问题, 比如对收词原则的理解有偏差, 对释义语言的把握尺度拿捏不准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辞典作者沟通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强的讲解培训, 对存在的问题各个击破, 进而提高辞典作者的编写水平, 避免辞典作者在大篇幅编写时出现无效工作或返工现象。个别培训应及时进行, 因为辞典作者的编写工作一般是持续进行的, 如不及时提出问题并进行纠正与讲解培训, 辞典作者可能会在后面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

辞典作者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辞典编撰规律、辞典编写细则与辞典编写进程安排。下面以《汉英日物流实用辞典》的培训内容为例做个简要介绍。

(1) 辞典编撰规律

辞典编撰规律是辞典作者培训最主要的内容, 具有普遍性, 适用所有辞典编撰, 多由辞书专家提供。具体内容包括收词原则, 如平衡原则、配套原则、不缺不滥原则、民族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辞书体的使用, 如开门见山、开宗明义, 作客观陈述、不作主观评判, 只提供题中应有之义、不引申议论, 按体例行文、不自行其是, 文字尽可能浅显易懂, 注意稳定性, 语言朴实、力求精练;资料的选用, 如过于新的资料不应选用, 非业界普遍认可的观点不应选用, 带有个人观点的资料尽量不选用;等等。此部分培训内容是培训的重中之重, 如果培训效果不好, 则直接影响辞典编撰质量和编撰进度。

(2) 辞典编写细则

辞典编写细则通常由辞典编辑根据要出版的辞典精心设计, 具体到每一个辞典作者应遵循的细微的编写规范。具体内容包括:①辞典作者交稿的方式, 词目表用Excel文件交稿, 方便编辑进行词目统计和清楚层次;样条及正式稿用Word文件交稿, 方便编辑进行批注与修改;②词目形式, 区分一词多义词目的方法是在词目名称的右上角用角标标注“1”、“2”分别出条进行释义, 而不是在一个词目的释义中进行分别释义;词目使用汉英日三语形式, 每一种语言之间用一字空间隔;一个汉语词目对应多个英语或日语词目时, 多个外语词目之间用分号分隔;日语与英语的全称与简称之间用逗号分隔;③释义文字使用规定, 对于异名同实的词目, 主条中用“又称”指出其他名称, 参见条中用“参见×××”指向主条;计量单位统一采用英文表达方式, 如使用“m”而不使用“米”;④体例要求, 词目使用黑体五号字, 释文用宋体五号字;⑤交稿文件的名称采用“辞典分部名称+编写辞典作者名+日期”形式, 方便辞典编辑查找与存档。以上内容均是辞典编辑自主确定的编写细则, 还有一些编写细则是所有书籍出版均应遵循的, 如数字用法、计量单位用法等。辞典编写细则制定得细致些, 更容易使辞典作者理解与操作, 也减轻了辞典编辑后期工作量, 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辞典编撰质量的保证之一。细则的某些内容是后期辞典出版时凡例的雏形, 所以编写细则的制定要符合一般读者查阅辞典的阅读习惯。

(3) 辞典编撰进程安排

每一部辞典的编撰都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大工程, 辞典的进程安排对于辞典的编撰出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不但要制定辞典的编撰进程还要将进程向辞典作者做个介绍, 请辞典作者尽量按照进程安排好自己的编写进程。辞典作者需要参与的编撰进程大体上包括选词、试写样条、正文编写和编校问题解决, 当然这其中的每项工作都会反复多次, 可能还会有几次讨论会议等工作。

辞典作者的培训是辞典编撰过程不可忽视的工作, 其形式与内容应该根据辞典编撰的需要灵活变化, 使之成为辅助辞典成功编辑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李志江.学习前人经验掌握编写规律 (上) ——记关于辞书编写的一些经典语言[J].辞书研究, 2011 (1) .

[2]周明鉴.专科辞典的编撰[A]//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第五期辞典编辑培训班培训资料[C].北京:新闻出版总署培训中心, 2010.

训练形式与内容 篇6

任何一种表达形式都应该是为艺术家本身服务的, 表达形式只是艺术家思想的一个可视的, 直观的载体。动画创作也不例外, 在创作中应该是形式服务于思想, 而对于动画作品表达形式的过分划分和归类就很容易扼杀掉艺术作品本来的面貌, 使它形而上。在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传递和现代手段的运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使动画艺术在现代社会健康发展, 所以在动画创作中传统文化的表达和现代技术的使用是两把双刃剑。纵观各国动画简史, 每一位动画大师几乎都是拼尽生命的所有精力在进行创作。没有人会拘泥于某一种动画表达形式, 他们总是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动画大师汉斯·里希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还在不遗余力的进行创作, 去世前的两个小时还对自己的妻子说自己有一个新作品的构思。从这里可以看出除了自己的内心, 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强大到能够支撑起这所有的压力。建立在这一点基础上来讨论作品的表达方式我们就可以得出, 在动画创作中不论是传统手法还是现代技术, 抑或更为特别的其他方式都是为创作者抒发感情服务的, 都应该给于支持和肯定, 任何一种能够表达作者思想的方式都是优秀的表达方式。

动画创作很容易进去一种误区, 创作者力图找到一种另类的, 与众不同的表达手法, 比如有一些致力于二维动画制作的人群, 他们排斥着一切电子科学技术。主张以最传统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 还原动画的本质, 坚持认为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发展百年来, 由最初的艰难开始到现在的花团锦簇无不显示出中国动画制作者的决心和韧劲。所以总是在歌颂沉醉于传统动画的辉煌与瑰丽不能自拔, 高呼着坚持传统风格动画片, 挑战现代视觉轰炸。传统表达手法是应该坚持与尊重, 我们热爱自己的文化是值得褒扬的。只是不能因为一味的坚持而丧失创作的基本, 创作不是套入某种手法而硬塞进去内容, 是运用某种表达方式阐述呼之欲出的思想。只重视表达方式的创作永远只是没有灵魂的躯壳, 没有生命力的形式主义。

任何一种形式脱离了思想都是没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需要做的是在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一种自己喜欢的表达手段。比如中国的剪纸艺术, 早在20世纪的德国动画界, 就有一群狂热的动画创作者就将中国这种传统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1926年, 由德国剪纸动画的先驱洛特·赖尼格创作的《阿基米德王子历险记》是欧洲第一部动画长片。1929年, 费迪南德·蒂尔的剪纸动画《哈里发仙鹤》又充满了浓厚的东方阿拉伯风味。可以看出动画大师们并不是限制于自身的文化, 擅长吸收各国创作元素, 在自身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灵活的找到各种表达方式。

在当下社会, 软硬件的丰富, 网络的普及, 使各种媒介相互交织, 人们可以使用各种手段来表达内心的喜悦或不满, 于是乎有个闪客, 有了各种玩票式的动态创作作品。固执的坚持某一种表达方式只会使创作越走越窄。奥斯卡·费钦格在创作中得出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产生新媒体, 这一理论有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课操作性, 将动画创作脱离出既定的模式和原则, 将动画创作的赋予其无限的可能性和发散力, 用你想得到的任何媒介表达视觉, 前提是以内容为基础。

动画创作发展至今已不能用单一的手段去研究, 立足于创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传统的方式也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坚持传统, 坚持民族的同时不能否定电脑技术的优点;同样, 不能一味地追求高科技技术的炫耀。最根本的仍然是表达方式为内容服务。

摘要:百年来, 动画这一艺术形式越来越多的被纳入电影这个庞大的体系里, 将动画这个特殊的艺术形式归到电影的一个小分支。它自身所包含的一些绘画、雕塑艺术被逐渐淡化和忽略。到底该怎样理解动画这一复杂的艺术品的存在。本文将中国动画和国外一些优秀动画做一个比较, 研究传统和现代这两种表达方式对动画的整体影响, 力图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关键词: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德国

参考文献

[1]《非主流动画电影:历史流派大师》.薛燕平.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01版.

[2]《影视艺术概论》.袁玉琴谢柏梁著.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11版.

训练形式与内容 篇7

在幼儿园内开展幼儿篮球活动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及型篮球活动, 主要是通过游戏、情境、亲子活动等手段让幼儿对篮球产生兴趣, 提高幼儿参与篮球活动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掌握篮球活动基本技能、促进身体发育, 增强身心素质的目的。另一种称之为竞技型篮球, 竞技型篮球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幼儿个人和集体在技术、体力、智力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潜力, 是对普及型篮球活动的一个提升。

一、普及型幼儿篮球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园的作息安排, 普及型篮球活动在内容和活动时间上可以分为两块:一是户外篮球活动;二是篮球健康课程。

(一) 户外篮球活动

户外篮球活动的内容安排是以篮球趣味游戏为主, 特点在于活动自主、内容趣味性强、氛围轻松愉悦。

(二) 篮球健康课程

篮球健康课程是根据幼儿在不同阶段需达成的目标设计和组织的系列活动。

二、竞技型幼儿篮球

竞技性幼儿篮球与普及型幼儿篮球有着较大的区别。那么, 什么是竞技型幼儿篮球?竞赛内容都有哪些?幼儿篮球规则又该怎么制定?

(一) 对竞技型幼儿篮球的认识

篮球是一种竞技性比赛项目, 是高强度、高对抗性的运动。它既能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 也能塑造人们顽强的意志、勇敢的作风、集体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 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竞技型幼儿篮球就是把运动竞赛的精神融入幼儿篮球活动中, 通过各种规则, 发挥幼儿的潜力, 促进其取得成绩的同时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 幼儿篮球竞赛内容分析

趣味篮球操

幼儿可以结合富有活力、律动的音乐, 运用篮球的基本技术动作, 经过巧妙的编排, 完成一套表演节目。趣味篮球操的特点在于参加人员广泛, 健身、娱乐性高, 幼儿参加的积极性高, 给观众展现的视觉效果明显。篮球操的队形、人数不限, 表演时间一般不超过3 分钟, 音乐风格、内容活泼向上。整套表演必须遵循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观赏性统一原则。

一分钟运球

这个项目是最能体现幼儿篮球技术的比赛项目, 每队选派5 名队员参加, 计时1 分钟, 运球场地为直径为1 米的无障碍场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球次数累计相加为全队成绩, 运球时球弹起的高度不得低于膝盖、高于肩, 否则记为无效。

绕桩运球技巧赛

这个活动项目考验幼儿的篮球基本技术、速度和灵敏性。参赛队选派6 名队员 (男女不限) , 站在比赛场地的起跑线后面。发令后, 每队的一名参赛队员运球绕桩至指定位置, 将球投放进固定球框里, 每队的参赛队员在上一名队员完成任务后方可进行, 至全队的最后一名队员将球投放进固定球框里为止。比赛以参赛队伍完成时间最短者为胜, 如图1 所示。

投篮大赛

投篮技术是考验幼儿篮球技巧较高的技术, 参赛队选派6 名队员进行投篮比赛, 每名参赛队友投篮次数为10 次, 在规定次数内完成进球个数累计相加为全队成绩。由于考虑到幼儿的身体以及各方面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篮架高度, 球筐大小以及投篮区域做适当的调整。篮架高度:篮筐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175 厘米;篮筐:由坚实的铁料制成, 其内缘直径最少为45 厘米。篮筐应悬挂篮网;投篮区域为罚球线区域。场地图如图2 所示。

篮球pk赛

篮球赛是体现一个队伍整体队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篮球技战术以及团队意识等综合素质的载体。幼儿篮球赛又具有自身的运动特点和合适的规则。

场地:过大的篮球比赛场地往往会看到幼儿在比赛中只见跑, 不见运、传、投等技术, 幼儿本身耐力素质差, 容易产生疲劳, 若进行休息调整, 既影响了比赛的流畅性, 又无法让幼儿体验篮球比赛带来的乐趣。而球场较小, 容易出现拥堵、碰撞等情况。因此, 在场地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幼儿各方面的特点, 如设长为22 米, 宽为10 米的篮球场地。中圈半径为1.28 米, 三分球区域的设置是以端线的中心点为圆心半径为4.4 米以外的区域, 罚球区域的设置为半径为1.20 米的圆, 罚球线与同一半场底部端线距离为2 米, 限制区域的范围为与端线中心点距离1.75 米处连接起来的等腰梯形区域。篮球的型号应选择3 号球为比赛用球, 篮球架应选篮筐高为175 厘米。场地图如图3 所示。

篮球pk赛比赛规则:幼儿篮球赛的规则是以最新FIBA的篮球规则为依据, 同时适合幼儿年龄特点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对于幼儿篮球比赛规则, 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践练习, 整理出以下几点作为参考:

(1) 每队12 名人员 (男女不限) , 包括:运动员8 名;领队1 名;教练员1 名;工作人员2 名;

(2) 球员服装统一, 不得佩戴违规物品;

(3) 比赛时间分为上下半场, 半场时间10 分钟, 全场20 分钟, 换人不限;

(4) 暂停:上下半场各有2 次暂停, 暂停时间为2 分钟;中场休息5 分钟;

(5) 无24 秒, 无防守3 秒和进攻3 秒, 无5 秒、8秒违例;

(6) 得分记为1分, 防守犯规无罚球;

(7) 每节开始实行交替球权;

(8) 个人累计犯规5 次, 超过5 次不得上场比赛;球队单节累计犯规超4 次, 实行罚球, 罚球次数为一次, 无篮板球;

(9) 每次投篮中篮得分后均交替控制球;

(10) 无回场球违例, 允许运动员两次运球, 但不允许三次运球。

幼儿篮球在幼儿园内开展, 能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身体机能的发展, 在幼儿园里开展幼儿篮球活动应注意篮球活动的内容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富有趣味性。在开展篮球活动的组织方法上, 要遵循科学性、多样性、竞争性和趣味性原则, 不得违背幼儿正常的身心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3]谭朕斌.篮球运动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7.

训练形式与内容 篇8

关键词:音义结合,约定俗成,关联

人的声音如何和它无关联的东西关联起来?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语言学家已做了很多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看法, 但依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 争议的焦点就在作为语言符号两个部分的声音和意义是怎样结合的。有人认为是约定俗成的, 有人认为是任意的, 有人认为这种结合是有理据的, 还有一种观点我们一般称之为“两阶段说”, 即在语言的初始阶段, 音义结合是任意的, 在语言的发展阶段, 音义结合是有理据的。还有人将音义结合的任意性称为“不可论证性”, 将理据性称为“可论证性”。各种观点和学说都对这个问题有其一定解释力, 但由于他们的理论对某些概念限定的内涵和外延有所不同, 以及术语的繁多芜杂, 还有因时代局限或其他原因的导致资料收集的不全面性, 各种观点的碰撞有时不免会给人带来更多的疑惑。下面笔者将从有关音义结合方式的几种观点、音义结合过程——约定俗成、声音形式与人的意识内容的关联方式三个部分来对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关于“音义结合”的几种观点

1、约定论、约定俗成说、任意性、偶然性、不可论证性

这是有关音义结合语言学界常用的几种不同概念, 虽然概念名称不同, 但它们的核心观点是一致的:声音和意义或者说能指和所指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持以上观点的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荀子、古希腊的赫漠根尼等, 现在的语言学教科书也采纳了这种观点, 但在这里想要指出的是, 这几种概念还是有微小的差异的, 主要表现为观察角度的不同。比如, 约定论是一种理论学说, 持这种理论学说的是古希腊的赫漠根尼, 他认为词语可以任意改变, 重要的是只要人们接受, 语词就可以有确定的意义。侧重于人们对词语的接受程度。约定俗成说是就语言符号音义结合的形成过程和结果来说的;而任意性和偶然性和不可论证性是就语言符号的性质来说的;如果换成是“任意结合”这个词语, 是就语言符号创制之初音义的结合方式来说的;即便是任意性和不可论证性, 也有学者指出二者是不同的, 如张永言指出:“如果将:‘约定俗成’与‘不可论证性’混同, 则不等, 因为一切语言现象 (包括一切词) 都经过约定俗成, 才获得语言价值的, 但并非一切词都是不可论证的, 相反, “除了一些‘原始名称’以外, 语言里的词大多数是有其内部形式可寻或者说有其理据可讲的。”张永言的观点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 即音义结合都完全是任意的吗?以下这种观点向前一种观点提出挑战, 作为它的对立面出现。

2、自然论、理据性、可论证性

这三个术语是作为上面几种术语的对立面提出的。即认为音义结合是不是毫无联系的, 而是有一定根据的。持这种观点的有古希腊的克拉底鲁, 还有中国的训诂学者等。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训诂学者提出了训诂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声训法, 与这种方法相关的概念是“声义相因”、“因声求义”等, 其语言学的理论依据就是:“在某个词的系列的音义关系是有一定联系的, 构成了一串的词”。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来考求同源词, 证明通假字, 考求方言音转现象。这种语言学的依据实质就是说音义结合是有理据性可言的。自然论是古希腊克拉底鲁的理论学说, 他认为名称是自然的,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名称的发明者, 而只有那些能看出事物正确名称的本性的人即“立法家”才能给事物命名。一个名称要么命名了事物, 因此是正确的, 要么没命名事物, 因此是没有意义的。它是和赫漠根尼的约定论截然对立的学说。这三个术语也有其研究视角的不同, 理由同上面的一样。

以上两种观点在解释音义结合这个问题上站在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上, 其实持第二种观点的人是赞同音义结合是有任意性存在的前提下同时坚持音义结合还有理据性的存在。二者的矛盾在于一个是全称判断而另一个是特称判断, 即第一种认为所有的音义结合都是任意的, 第二种认为有些是任意的, 有些不是任意的, 而是有理据的, 于是便有了一种折中的说法:音义结合的方法二者兼而有之。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早可反映在古希腊的苏格拉低的语言学观上,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记载, 赫漠根尼持语言约定论, 克拉底鲁持语言自然论, 让苏格拉底作一个裁判, 而苏格拉低却折中了二者观点, 提出了“自然——约定”论。这样矛盾似乎就解决了, 但在音义结合时任意性和理据性孰先孰后? 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这样便又有了第三种观点:音义结合两阶段说。

3、音义结合两阶段说

“声训的具体内容不能完全否定。事物得声之始, 固然是任意的, 但到了一个词演变为几个词的时候, 就不再是任意的, 而是在语音上发生关系的了。”这句话是说, 事物得名之始阶段是任意的, 但到了“一个词变成几个词”的阶段, 便不再任意了。作者是想力图驳斥那些用音义结合任意性理论来批驳声训这种训诂学方法的不科学的人, 告诉我们声训有其重要的价值和理论依据, 就是在第二个阶段中, 音义结合是理据性的, 不再是任意的。作为理论, “两阶段说”也有其缺陷。首先, 它混淆了“任意性”和“不可论证性”的概念。显然, 表述者的意思是:原始词的音义是不可论证的, 而之后, 词的音义可以在比较中加以论证。其次, 两阶段说会让人误以为音义结合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阶段。事实上, 在用语音形式表达内心的内容时, 两种方法往往是同时在使用的, 不是说先任意把一些最基本的词造完, 然后再用理据的方法加以扩展, 它们在时间上不存在绝对的早晚问题, 而是造词的程序上有先后问题, 即必然是先是任意的, 后是有理据的。因为有些词在一开始就是根据理据性创造的, 它出现的时间可能比那些还没来的及创造的基本词汇还要早, 但若要追根溯源, 则无论是什么样的词它的“母词”只有只一个, 在整个词汇系统中只存在一些为数极少的“母词”, 它们就是语言在初始和发展阶段用任意的方法造出来的词, 而那些基于“母词”创造出来的数量庞大的“子词”, 则是用理据的方法造出来的词。语言系统就像一片树林, 有几百棵大树, 就像我们的“母词”, 有的“母词”已经生根发芽, 拥有了众多“子词”, 而有的树 (母词) 还没来得及种植, 但它一旦种植, 最终也会生根发芽, 而且长得更为茂盛也说不定。

总之, 音义结合是个看似简单而又十分复杂的问题, 但是它又十分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语言符号的创制问题, 并最终关系到人类用符号表达认知内部世界的问题, 因此, 比较慎重的说法就是, 语言符号在创制的初始阶段, 实现音义结合靠两种方法:任意和理据, 两种方法同等重要, 而理据是以任意为前提, 而到了语言符号相对丰富的阶段, 任意的方法逐渐接近于消失, 而理据的方法占据了主导甚至是唯一的地位, 现在很多新事物新现象的出现, 需要我们去创造新词, 但现在的新词很多是根据旧词创造出来的, 无论是利用旧词的语素还是给原有旧词增加新的义项甚至是外来词也是如此。以上是就音义结合的方法来谈的, 下面就音义结合的过程——约定俗成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音义结合过程——约定俗成

音和义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约定俗成”来源于荀子的《荀子正名》:“名无固宜, 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 异于约者谓之不宜。”这句话想必搞语言的人都不会陌生, 我们刚接触到这句话时, 就感觉到荀子真的十分伟大, 他用四个字就点出了语言符号的精髓, 于是我们也将这四个字作为语言学的经典理论广为传授, 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这个观点, 这是恰好是另一种“约定俗成”。因此, 约定俗成应该指的是一个过程, 是“指某个新的语言现象 (包括新词) 进入交际, 人们对它从熟悉到承认的过程。”语言符号音义的结合的过程也和上述现象相似, 这是由于人的感知方式是一样的, 因此通过相同的感知通道会得到一个个相似的内部世界, 再加上尽管每个人的内部世界丰富程度不尽相同, 但认知的能力和方式几乎差不多, 因此, 在创造“母词”时, 也就是用任意的方法造的词, 约定俗成表现在单向的接受和继承过程, 而在创造“子词”时, 也就是一旦有理据的方法参与其中时, 约定俗成的过程既可能表现为一种单向的接受继承过程, 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双向的过程, 期间经历过若干回流反复的过程。其中单向的过程就像是上面所叙述的现象那样, 大家觉得某个词造的好, 符合事物的特征性质, 并且简洁生动, 便于记忆, 于是这样的词大家欣然接受, 而那些大家不认可的词将最终受到抵触, 使得“立法家”们不得不重新为之命名, 直到大家满意为止。因此, 音义结合的过程不一定是一帆风顺的, 一个词语的出现, 无论是单音词、双音词还是多音词, 从它们的创制到创制的最终完成, 约定俗成一直贯穿其中, 判断一个符号的是否最终形成应该以是否约定俗成为标志, 只有约定俗成才能赋予符号其价值意义。因为符号创造出来总是要指称一定的事物和现象, 这就是符号和现实现象的关系问题了, 我们将在下一点中加以说明。

三、声音形式与人的意识内容的关联方式

上文中所说的现实现象指的就是人的意识内容或者说是人的内部世界也可以, 人类创制语言符号就是为了要表达人的内部世界。符号和人的意识内容是一种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简单说就是符号反映人的意识内容, 具体说就是人的意识内容是人从外部世界感知后内化得到的, 因此内部世界是外部世界的抽象;符号中属于意义的那部分又是从人的意识内容中抽象出来的, 是抽象的抽象;意义借助一定的语音形式通过音义的结合, 构成语言符号并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才使得人的内部世界得以外化, 这就使语言符号成功地反映了人的意识内容。因此, 人们表达内部世界的过程也即人的声音和它无关联的东西关联起来的方式应该是: 先有意识到的需表达的内容, 然后利用抽象思维形成概念, 再使概念和声音结合形成语言符号, 最后用符号来反映意识内容。这里的概念仅指的是人们对某物抽象概括出来的认识而不是语言符号所要最终反映的意识内容。因此, 声音和它无关的东西关联不是直接关联, 而是必须经过意义这个中介。一句话, 内部世界中有某物欲表达, 先梳理思路形成概念, 概念和声音通过两种方式相结合, 用声音把概念“包装”好然后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 表达的内容反映的就是你的内部世界。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声音和人的意识内容是靠意义这个中介得以关联的, 意义和人的意识内容的关联是通过人抽象思维的概括, 声音和意义的关联是通过任意和理据两种方法, 并通过约定俗成得以最终实现。当然, 语言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人的认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 语言理论也应该相应的发展和更新, 理论的正确与否, 有待于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徐通锵, 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 1980.

训练形式与内容 篇9

1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移动学习的必要性

据e Marketer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已超过5亿人,成为智能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手机阅读用户中18~25周岁人群规模已经达到了1.19亿人,所占比例高达41%。高职大学生正处于这个年龄段,其学习需求与学习行为在互联网环境下必然会呈现新的特点,如何有效利用移动学习终端,帮助高职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知识以及信息交流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办学层次之一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面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满足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和信息业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高职设计专业的专业特点和生源特点决定了专业移动学习的必要性。

首先,艺术设计多学科交融和综合的交叉学科,其学习具有开放性和激发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除了要具备必要的设计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通过大量的人文、艺术等知识的熏陶,转化为创造性设计思维,继而设计出好的作品。传统教学由于教学组织和环节安排相对封闭,信息量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次,高职学生,尤其是设计专业学生,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同。部分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学习认知需求不强烈,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存在被动性和盲目性。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情境化学习,可以很好地为高职设计教育服务,利用其碎片化、时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连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充分发挥设计专业学习特点与生源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因材施教。

2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对江苏省内部分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师生进行了访谈,设计了“高职设计专业移动学习内容与表现形式”问卷,面向学生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5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87.50%。

2.1移动学习的普及性

65.18%的被测试学生表示经常或有时进行移动学习,这一数据再次证实了高职设计专业学生移动学习的普及性。被测试学生一天中移动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自习时、课间、睡觉前等非上课时间,这一数据印证了移动学习“Anytime、Anywhere”的特点,对于设计专业学习课堂内外的延伸提供了保障,如图1、图2所示。

2.2移动学习的信息渠道

根据数据统计,QQ是被测高职设计专业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渠道,占50.00%;其次是微博,占17.86%,微信和网页浏览分别占15.18%,而博客和BBS使用率非常低。QQ可以进行图片、文字、视频和语音等互动,成为最受欢迎的信息渠道,这表明媒介交互的形式与交互方式的灵活性与生动性很重要。图为3移动学习信息渠道。

2.3移动学习内容

对于移动学习内容,如图4所示,被测学生中19.50%的人选择了专业知识,18.30%的人选择了百科知识,14.80%的人选择了时政新闻,13.80%的人选择了外语学习,这些数据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和社会关注动向。其中专业知识的移动学习成为其主要关注点,再次论证了这一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图为4学生移动学习内容调查情况。

2.4移动学习问题

“9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一出生就处于无所不在的网络世界,数字化生存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但这并不表明他们能熟练的运用网络获得所需信息,网络信息的过载某种程度上反而会使其使学习效率低下。大部分被测学生在移动学习时都面临诸如“不知如何搜到信息”、“信息太多,不会筛选”、“没有与课程相匹配的信息”等问题,如图5所示。因此,专业移动学习如何有效为学生服务,成为当务之急。

3高职设计专业移动学习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

3.1专业移动学习内容

高职设计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助理设计师人才,根据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要求,一般课程设置包括设计表达、设计工艺、设计创意和专业拓展等模块。作为专业学习补充的移动学习,内容设置上包括设计前沿动态、设计表现技法、设计软件教程、设计作品赏析、新材料与加工工艺和设计比赛资讯等方面。

被测学生对移动学习内容的关注程度如图6所示。高职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其教学重点为技能培养,因此学生对设计软件等技能的学习尤为关注;另外由于设计方案的产生需要学生具备广泛的见识和敏锐的鉴赏力,因此作品赏析也成为移动学习的主要内容,学生尤其需要通过大量二维、三维设计案例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而对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了解也有利于设计方案的产生;此外,设计行业信息更新、推陈出新的速度极快,学生必须在第一时间了解设计前沿动态,了解专业发展趋势。手绘等设计表现虽然受到计算机辅助设计飞速发展的影响,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3.2专业移动学习表现形式

设计作为一门技术、人机工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有机综合的边缘交叉学科,“视觉性”是其基础特征。一切设计活动均指向设计作品可视化的外观,包括:形状、色彩和质感等,既要体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也要体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设计活动的视觉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推进教学。

设计专业移动学习模块要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尤其是对其专业可持续能力的培养。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可选择的和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打破专业限制,有助于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知识背景等综合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独特的智能,合理选择发展方向。

不同模块的设计专业移动学习内容也需要运用不同表现形式,需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理的呈现形式。表为1设计专业移动学习内容与表现形式。

如表1所示,各类学习模块其表现形式与网络媒介平台不尽相同。例如,设计作品赏析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图片、图文结合或视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权威性网络资源,比如设计在线等公众号,教师负责筛选、推送,提高信息的有用率。教师也可以自建微信号,推送微课、ppt课件等形式的最新或经典设计作品。QQ平台交互性强,可以上传各类学习资源,也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建立小组学习讨论群等,以上各类学习内容模块无论是视频形式还是文件和图片形式都可以进行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其实质为信息化网络教学,是教师依据专业需求和学生特点进行信息源的个性化定制或制作,通过转发等进行海量信息的重新组织,减少学生寻找有用信息的成本,实现信息的有用传播。无论哪种形式和媒介,都要求其方便学生在线实时收看、讨论或下载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咨询、反馈和指导的同时,促进学习者对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反思和迁移。

4结语

手机终端等移动学习模式如能作为高职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效补充,不但能体现目前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向学生展示大量直观生动的图形图像资料,还能实现无缝学习和持续性学习,很好地解决高职教育学制短的问题。

高职设计教育应该紧跟网络时代变化,通过研究高职设计类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特点,深入探索其在移动学习的时段、情感认知、自主应用和效果反馈等方面的根本要求,制定适用于移动终端的专业知识内容、研究合理的表现形式和服务策略,使移动学习与传统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使其成为传统教学的有效补充,实现4A学习,提高职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浩.基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微媒体学习生态圈构建[J].创意设计源,2014,(5).

[2]施教芳.面向艺术设计学习支持的网络学习平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5).

上一篇:交通行政事业单位下一篇:农村农用土地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