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

2024-06-15

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精选十篇)

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 篇1

1 电力行业面临的金融风险

1.1 电力行业面临的政策风险

主要指政府出台的与行业、产业和各生产与销售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关的各项财政和金融政策为电力企业带来的风险。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密切关系。由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 必须以满足国民经济整体利益为出发点, 这样必然面临政策性层面的风险。

近几年, 国家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定电力工业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要求“量入为出”, 做到“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电力需求、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协调和均衡发展。

在行业发展规划方面, 由于煤炭资源紧缺,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的发展重点, 但是我们在对新能源的科技研发、国内新能源市场化 (建设主体多元化、规模化) 发展、电力产品的期货 (期权) 经营、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贸易保护”等方面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和推进发展进度。

国家的具体政策也会对电力行业带来风险, 例如电价政策风险。“电价是电力企业的生命线”, “煤电互动”如何破局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电能的价格同时受到其它相关产品价格的影响-联动作用, 比如说发电用的“水-电-气”价格联动、燃煤-上网电价-电网供电均价价格联动等等。此外在对新能源发电应用方面, 我们也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因为当前的新能源并网发电还具有不确定性和间歇性的特点, 电能质量和电价都将受到影响。

电力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生产工艺先进型和“两化” (工业化、信息化) 高度融合企业, 每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电力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与升级改造, 在当前国家已经完成农网一期 (户户通) 、农网二期 (城网) 、“回头看”等工程之后, 整个线路的损耗已经降至目前能达到的极限了, 在电力技术革命达到这一高度之后, “轻资产运行”等模式创新成为当前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 “投入-产出”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

1.2 电力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

主要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资产组合的未来收益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主要是由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等变量的波动引起的。

电力行业上游的火力发电企业从事大量的原煤等原材料的进出口业务, 人民币的升贬值即汇率的波动对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大的影响。利率风险是影响资产组合未来收益的另一个因素, 在利率市场自由化的进程中, 利率的波动进一步加剧, 而大多数的火力发电企业还是从银行系统进行融资, 这无疑加大了电力企业的融资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是电力行业面临的另一种风险, 由于物价指数的上涨或下跌导致的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 我国进口的原材料大多是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幅度最大的商品, 原材料价格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成本和收益。

1.3 电力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

又称违约风险, 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 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电力行业的上下游的电力企业的经营情况相互联系密切, 他们的经营情况也相互影响, 发电企业往往面临着低利润率甚至亏损的危险。近年来, “市场煤、计划电”的体制性矛盾非常突出, 2011年4、6月份国家发改委对部分省份上网和销售电价进行了调整, 但电价缺口仍然较大。发电企业的经营不善常常影响到其上下游的产业, 使得那些作为债权人的电力企业无法按时收到还款, 企业的现金流受到影响, 引发连锁信用危机。

1.4 电力行业的生产技术风险

是指在一定的管理结构下, 由于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参差不齐, 技术人员素质的差异, 管理队伍的素质差异以及实验条件、工艺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电力企业运营不善的一种风险。电力企业的硬件基础, 直接影响到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建设和投入运营管理。

1.5 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金融风险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政府重点强调的科学发展战略。由于煤炭、燃气等资源有限, 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因此国家大力倡导水力、太阳能、风力、潮汐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核能因国家战略安全, 不能无限制开发;水电、太阳能是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的清洁可再生资源, 大型水库兴建的环境影响、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的“多元能源互补”的环境影响以及“电能向特定大工业基地、大城市”单向流动产生的环境影响等的不确定性, 无疑加剧了电力行业的金融风险。

2 电力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识别、衡量、分析风险, 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 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 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电力工业结构重组和解除管制的进一步深化, 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给市场的参与者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风险。在竞争中降低风险, 提高交易的可控性, 需要采取各种手段来规避金融风险。

2.1 运用电力期货、期权等金融避险工具

电力行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保值, 与将金融投资作为主营业务的金融类企业相比, 电力企业作为非金融类的企业, 对金融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缺乏重视。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 过分追求短期盈利目标, 缺乏行之有效金融管理体系, 使得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大, 不利于企业将来的发展。虽然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商业银行经营品种不够丰富,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运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今天, 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规避体系非常重要。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实现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后都相继推出了相应的电力期货市场, 这种手段对于防范风险, 规避由于电价波动而带来的风险行之有效。这实际上是发挥了这些风险管理工具对电能这种特殊商品的“虚拟存储”功能。尽管我国的电力市场尚未建立, 应当加快向期货交易方向发展的脚步, 最终建立起一个充分竞争、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

2.2 利用企业的预警机制应对电力行业存在的风险

针对电力行业的研究报告综合分析, 找出企业自身存在的财务风险点。电力企业应当建立自己的财务预警机构, 具有敏锐的财务预警意识。应当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动向, 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 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以减少危机的产生。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多种联营、多元投资可以适当的规避风险, 还可以通过保险 (如签订保险合同) 转移风险, 对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和预防。

此外, 电力企业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 建立相关的准备金制度, 建立长短期财务预警系统, 管理和预测企业的现金流量, 用来应对企业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

2.3 完善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顶层设计和建设

对于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 指的是规范有关部门的管理责任, 引进和重点培养既懂技术又懂金融和经营管理的高素质电力行业企业的管理者, 设立必要的机构对知识产权进行公正、权威的评估, 放松对知识产权作价的限制, 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与经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 提升董事会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 使董事会切实履行对风险管理总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的责任, 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明确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 建立其风险控制的三道防线。制定清晰有效的风险管理政策, 强化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 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建立有效的风险监督评价机制, 形成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风险管理推动业务稳健发展, 确保企业价值的长期稳定和提高。

2.4 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升管理层级与优化管理模式

通过信息化建设, 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 加强大电网、大电力集团经营管理的能力建设, 同一区域调度管理, 减小营运成本, 提高管理的经济效益和附加效益;既立足当下, 搞好现生产经营, 又放眼长远、着眼大局。

通过信息化建设, 在转变思维意识的同时, 加大内部控制的力度, 健全内部控制机构、扩大内部控制范围、提高内部经营管理者与经济工作者的素质, 提高风险管理全局意识。促进全局控制和过程控制相结合, 在统筹全局的同时建立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机构, 达到预防、发现和提前处置风险的目的。内部审计部门不具体从事业务活动, 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及时的对管理部门提出适当的建议。

在后金融危机之下, 我国经济增速放缓,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 电力需求量增加, 电力行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国家对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 电力行业要开发新能源, 提高自身技术, 关注世界电力领域的技术、金融、管理、经营发展。采取各种措施、利用各种手段有效地进行金融风险管理, 确保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摘要:电力行业是由发、输、变、供、配、用电等环节组成的电力生产与消费系统。电力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之一, 是我国工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供应源, 国民经济相关度较强。随着全球性的电力工业结构重组, 国家正在加大电力改革力度, 推行市场化经营和管理, 电力产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金融风险可能对电力产业带来直接或者潜在的损失, 降低相关部门生产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影响企业的预期收益。认识和妥善应对该问题, 降低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不利面是本文关注的主题。

关键词:电力行业,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施政杰.从风险决策看企业系统管理理念[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1.

[2]马丽娜.论信用评级对信用风险管理的作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9, 10.

[3]张富强, 周浩.电力市场金融风险分析[D].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2004 (2) .

[4]许甲强, 等.我国电力行业的财务风险预测和防范[J].财会研究, 2012, 1.

[5]李昀轩.我国电力行业的金融风险管理[J].产业经济, 2012, 5.

[6]周浩, 等.考虑期货交易的电力市场金融风险分析[J].电网技术, 2004, 9.

[7]梁景涛.我国电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09, 10.

电力行业员工健康管理制度 篇2

1.目的和依据

1.1为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预防职业病,保护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1.2 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我局的员工卫生管理工作。3 定义

3.1职业危害: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有害因素。

3.2 职业病: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并列入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名单的疾病。

4机构设置

成立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工会主席为副组长,各三级单位及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组员;安监部为职业卫生的日常管理机构。

5职责

5.1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职责:

5.1.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管理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并将此工作列入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5.1.2审定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并定期监督检查方案的落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关系协调、所需资金落实等问题。

5.2安监部职责:

5.2.1宣传、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

5.2.2确定我局的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协助卫生部门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点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公示;对超标场所,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监督整改。

5.2.3负责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负责企业劳动卫生档案的建立工作; 5.2.4负责组织进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5.2.5负责在职员工职业病档案的归档工作。

5.2.6会同人力资源部门联合开展职业卫生教育工作,普及和提高全体员工的职业卫生知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5.3人力资源部门

5.3.1负责新入厂员工上岗前的健康查体和员工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查体工作。

5.3.2负责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5.4各单位(各部门、代管我局)职责 负责本单位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预防工作。6 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6.1安监部根据我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时如实的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接受监督。

6.2申报的主要内容有: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或强度;产生职业危害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职业防护(防毒、防触电、防辐射)管理制度; 7.1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7.1.1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权力;

7.1.2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的权力; 7.1.3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权力;

7.1.4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的权力;

7.1.5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的权力;

7.1.6有权拒绝违章指挥、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的权力; 7.1.7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权力。

7.2职业防护(防毒、防触电、防辐射)7.2.1 预防措施

7.2.1.1对存在职业危害的建设项目进行卫生预评价。卫生预评价的全过程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设计阶段的卫生审查,施工过程中的卫生监督检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验收中对卫生防护设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价。

7.2.1.2新建、改建、扩建及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有防辐射、防毒设施,实行“三同时”管理,即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

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和投产使用。

7.2.1.3要根据预防为主、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编制防毒、防触电、防辐射规划,并纳入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和长远规划,逐步消除尘、毒、噪危害。

7.2.1.4进入有危险岗位作业人员,必须事先进行防护知识教育,掌握危险点、急救互救知识、防护器材的使用知识,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7.2.2生产工程中的控制

7.2.2.1生产工作中,应采用无毒或低毒物代替毒害大的物料,革新工艺,实行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化。

7.2.2.2对作业场所散发出的有害物质,应加强通排风,并采取回收利用、净化处理等措施,未经处理不得随意排放。

7.2.2.3对可能发生漏电的设备和管道,要加强维护,定期检修,保持设备完好。

7.2.2.4若改变产品原材料或工艺流程,可能使尘毒等危害增加者,要采取可靠的预防性措施,按照变更管理的要求进行管理。

7.2.2.5防电、防辐射设施,必须加强维修管理,确保完好和有效运转。7.2.2.6对危害严重、测定超过国家规定卫生标准的作业场所,应当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理。有害作业现场必须配备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并对其进行经常性维护、检修,定期检测防护效果,确保正常使用,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7.2.2.7要认真做好防毒、防触电、防辐射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职工的安全健康,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7.2.2.8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7.2.2.9为接触电、毒、辐射等有害因素的员工配备适宜有效的个体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使用。

7.2.2.10在具有酸、碱等腐蚀性物质或化学烧伤危险的场所应设冲洗设施。7.2.3 职业卫生管理

7.2.3.1 必须贯彻执行有关保护妇女的劳动法规,安排工作要充分考虑妇女的生理特点。

7.2.3.2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工作场所各种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要求。

7.2.3.3对疑似职业病的员工需要上报职防机构诊治的,由安监部和人力资源部提供职业接触史和现场职业卫生情况,到具有职业病诊疗资格的职防部门进行检查、诊断。

7.2.3.4对接触毒、辐射等职业危害的员工进行医学监护,包括上岗前的健康检查、在岗时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离岗及退休前的职业健康检查。没有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的员工不得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有职业禁忌症的员工不得从事所禁忌的作业。

7.2.3.5工作场所发生危害员工健康的紧急情况,应立即组织该场所的员工进行应急职业性健康检查,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7.2.3.6存在职业危害的岗位要制定出相应的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专兼职安全卫生管理人员严格监督岗位操作人员按章操作。

7.2.3.7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应设置有毒有害因素告示牌,注明岗位名称、有毒有害因素名称、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监测结果、预防措施等。

7.2.3.8除按要求对国家规定的职业病进行报告外,发生急性中毒事故应立

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书面现场调查报告书,报告书内应有分析、有结论、有改进措施。

金融全行业热炒市值管理 篇3

“如果你公司的市值达到100亿,就能通过增发10%股份收购一家估值10亿规模的公司,如果公司市值只有20亿,你增发50%来收购就要顾虑丧失控制权的问题,这应该回答了上市公司为什么需要市值管理吧?”说罢,前投行人士任青(化名)弹去指间香烟的一段余烬。

去年任青已经离职,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家PE公司的合伙人,利用过去工作中积累的大量上市公司董秘人脉,转身开始接单市值管理的项目,每年近百万元一单的服务费被他视作“赚快钱”。

“市值是可以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来改善的,比如股份回购、换股并购、大股东增持减持、定向增发、发放股票股利、资本公积转增股本、股票分拆、发行可转债等等,所以全行业都在参与。”任青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但据调查,就在时髦的市值管理概念发酵成点石成金的魔法时,各种潜规则也在秘密蚕食中小股民的利益。近日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巡视员赵立新透露,证监会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意见。

全行业游戏

“第一次正式听到‘市值管理’这个词还是在2005年,后来知道早在2003年国内就已经有人开始接触这方面的西方理论了,只不过西方是称‘价值管理’,而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值和价值并不匹配,所以创造了一个更贴合国情的词。”任青表示。

但2005年到2008年以前,市值管理基本是“只闻楼梯响”。任青告诉记者,直到2008年股权分置改革后进入“全流通”时代,二级市场上股价涨跌直接关系到高管的账面财富,上市公司才开始真正实践这个概念。

一家能源上市公司董秘孙先生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近几年公司逐渐重视市值管理的意义,“比如说市值太低极可能被对手恶意收购,通过改组董事会就可以威胁到控股股东的控制性地位。”

曾在私募界深耕6年、转任饮料行业董秘的何先生也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参加过多次关于市值管理的培训,“公司要想再融资,市值是市场判别是否恶意圈钱的重要依据。”

巨大的需求层面唤醒了整个金融圈的激情。由于涉及众多复杂的金融方案和工具,比如并购重组、股权质押等综合的投融资方案和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大宗交易等证券交易方案,多个机构都“声称”可以提供市值管理服务,包括券商、投行、投资公司、管理咨询公司、PE、私募基金、财经公关公司等等。

资深财经公关韩吕对记者分析,市值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投资者关系管理,尤其是机构投资者。“当危机发生后,尽量消除它对上市公司股价的不利影响,请机构出具分析报告,及时传递给投资者、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使各方了解上市公司受到的影响程度、公司将要采取的应对措施等,消除不可控因素的变化对上市公司股价的不利影响,这就是财经公关参与市值管理的部分。”

管理市值还是操纵股价?

不过,目前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市值管理充斥着不规范的操作。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真正的市值管理还是要倾向于更多地服务投资者,“公司的市值管理要能为投资者判断这家公司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而不是高管要弄出一个高价,就让机构采取公关的手段。”

但在现行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之下,市值管理却不乏灰色地带。据悉,自2010年起,A股公司大范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并普遍采取成本较低的股票期权激励模式,这使得公司高管收入与股价高度关联,公司大股东或控股股东利益在“全流通”后也与股价高度关联,这些利益方都有使股价高涨的强烈动机,也拥有足以左右股价的独特资源。

“有些市值管理公司给上市公司高管策划详细的减持方案,配合公关公司和媒体来向市场投放利好消息,和券商分析师沟通好什么时候出具报告助推股价,还可以帮忙‘搭桥’接盘的机构。”一位熟悉市值管理游戏的知情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有些是解禁前后联手发布利好消息,还有些甚至是在IPO完成后,股权尚在锁定期,高管就通过大宗交易平台曲折地请人代持股份,再按照上述公关的这条路径来操作,‘伪市值管理’就是涉嫌操纵股价甚至恶意坐庄的,这严重侵蚀了中小股民的利益。”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今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新“国九条”,其中明确提出“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市值管理首次被写入资本市场顶层制度设计的国家级文件,由于相关配套政策仍在酝酿之中,盛行的潜规则欠缺有效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在抓紧研究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意见的同时,也将修改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提上日程,力图能在制度层面引导健康的市值管理市场。

跨界并购存猫腻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跨界并购已经成为市值管理猫腻的重灾区,部分上市公司高管跨界扎堆杀入热门题材的“并购军团”,并不能排除是为了借机拉高股价的嫌疑,因为可以轻松通过制造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利好消息推高股价,或者利用估值泡沫和财务舞弊使股价上涨。

2013年8月,长城影视(002071.SZ)借壳江苏宏宝上市,就曾一度因参与重组的有关方面涉嫌违法被稽查立案,重组申请也被暂停审核。其间股价曾暴涨12个涨停板,背后更有一只理财产品精准进入,因而遭到投资者口诛笔伐。直至今年6月初长城影视才完成股权变更的工商登记。

清科旗下私募通数据显示,仅2014年6月份,中国并购市场已完成127起并购交易,其中披露金额的案例119起,交易总金额约51.15亿美元。

仅跨界投资生物医药类标的资产的就有14家上市公司,细究之下,这14家公司的行业背景从房地产、TMT(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到化学制品、节能环保制造商等,所涉足的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却包括医疗设备、生物工程、中成药制造及保健品,并购金额最高达到10.8亿元。

传统行业集中并购影视娱乐和手游亦值得玩味。比如塑料制造商禾盛新材(002290.SZ)并购影视公司金英马,熊猫烟花(600599.SH)斥资5.5亿收购华海时代进军影视业,主营汽车塑料油箱生产销售的顺荣股份(002555.SZ)收购网页游戏平台运营商三七玩等。

有分析人士指出,表面上看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或美其名曰产业链整合,但很多并购重组并不能带来协同效应,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制造炒作题材,引发股民对其股票的追捧。在股价上涨后,高管趁机在高位减持股份套现,或者将所持股票去进行质押换取银行贷款。

电力行业金融风险管理 篇4

一、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风险隐患

随着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 “金融海啸”已使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不断加大。一是管理模式滞后。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 我国大部分银行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实力和透明度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差距。二是风险认识不足。一些银行管理者不注意掌握分析信息以避免风险, 整体上降低了我国银行机构对风险的警觉度。三是区域差异明显。因为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 各地银行的资产、负债有很大的差距, 而且质量也有显著差别, 银行承受风险的能力也就不平衡。银行业的和谐发展仍需要付出努力。

二、积极应对的策略选择

1. 审慎开展金融创新

要确保用于金融创新的基础资产的质量, 防止系统性风险。创新过程中, 一方面要防止金融风险通过金融创新这一途径得到放大;另一方面, 要不断提高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的能力, 让创新和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 以有效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同时, 还要认真总结金融创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2. 加快信用制度建设的步伐

信用制度是金融市场的生命线, 其完善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发展的成熟度。美国信用制度的弊端是诱发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当维系金融新产品得以延续的条件发生变化时, 由信用危机引发的金融风险便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发不可收拾。实践证明, 信用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尤其是对仍处于建设初期的我国信用制度建设来说, 更需要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等用心呵护。加快出台严格的信用约束机制、严厉的信用处罚机制和科学的信用监控预警系统等制度, 推动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为管理和评估各方面信用提供有效信息。

3. 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提高监管效率

目前, 我国传统的分业监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银行业的发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形成能够横跨证券、保险、银行各行业的大监管体系。在我国越来越清晰的综合经营趋势下, 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实现由机构监管向功能与目标监管转变, 努力避免监管真空与监管重复现象, 以增强应付突发性系统风险的能力。同时, 要特别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当前我国真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美国的教训警示我们, 在开发金融衍生产品的同时必须加强相应监管, 避免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开发, 从而控制风险的规模, 从总体上提高监管体系的时效性。就短期来说, 要加强目前“一行三会”之间的协调, 确保监管同步进行, 监督效率同时显现。此外, 要保持审慎监管, 加强行业规范, 对透明度提出严格要求, 防范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

4. 加强国际合作, 建立金融危机预警体系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 国际游资等投机性资本逐渐成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原因, 其在全球范围的快速流动成为导致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发生的潜在不利因素。因此, 应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 对国际资本的投机行为进行提前预警, 保证国际资本自由有序的流动, 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安全。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金融体制、法律制度, 监管环境差异性较大, 因此, 需要国际金融组织来推动各经济体政府加强金融监管合作, 建立国际间的信息和数据共享制度, 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减轻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

5. 加快制定金融危机管理法规, 建立政府主导的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金融服务行业的会议管理 篇5

——向会议要效率

授课讲师:臧其超

会议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表现,是管理最综合最直接的表现。开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组织好一个成功的会议,需要完善的策划、有效的组织、细致的服务,高深的管理技巧,力求会议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提升会议的质量和效率,不仅是为了从根本上消除“会海”,更是为了使会议成为民主科学决策的有利工具。身处金融行业,大量的日常工作和简单重复性工作让我们为每日例会的内容而感到苦恼,您是否也有如下的困惑:

您是否因为会议管理不力还在浪费大量时间? 您是否因为会议的内容过于单调而发愁? 您是否因为组织失误而使会议成本加大? 您是否因为疏于管理而未达到会议预期效果? 您的会议是否因为人员太多而导致管理混乱? 您的会议是否因为员工的激情缺失而枯燥冗长? 您是否因为会议准备不足而导致会议进程缓慢? 面临这样的处境,您是否找到了破解的好方法?

本课程从专业的角度出发,针对金融服务行业的会议管理现状,旨在通过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和工具,帮助学员快速掌握会议管理技巧,这些技巧将是开启高效会议的金钥匙!

课程目标:

Ø 了解金融服务行业会议的目的、种类和体系 Ø 了解金融服务行业会议效率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Ø 掌握有效为会议做准备的要领 Ø 掌握会议中的沟通和反馈技巧 Ø 掌握会议主持人的会议管理技巧 Ø 学会提高会议效率和质量的技巧

Ø 掌握金融服务行业的晨会与晚会的召开技巧与创新; Ø 在会议中提升员工工作激情的激励技巧。

授课对象:

Ø 金融、电信等服务行业企业中高层管理者 Ø 营业厅经理、基层主管 Ø 行政人员

Ø 从事会议组织管理的相关人员。

授课时间:13小时/2天

课程大纲

第一篇 金融服务行业会议管理之认知篇 第一章 会议:领导者实施领导的重要工具

1、序言

2、会议的真谛:实现有效的管理沟通

3、会议的种类:众“会”渐欲迷人眼

4、会议的目的:传递资讯,协调一致

5、会议的功能:上传下达、集思广益

6、开会的表现:体现领导艺术、实现管理职能

第二章 进行会议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缩短会议时间

2、提高会议质量

3、更好的研究和解决新问题

4、做出相应的对策

5、更好的通报情况、交流信息、解决问题

6、进一步融洽感情

第三章 会议效率不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1、金融服务行业会议效率不高的原因分析

2、会议管理者如何进行预防性管理

3、做好会议规范

第二篇 金融服务行业会议管理之实务篇 第四章 开会前的准备工作

1、如何判断会议是否举行

2、会议准备的内容 Ø 选择开会形式

Ø 选择开会对象、主持人、记录人、发言者 Ø 确定时间和地点 Ø 制定日程安排 Ø 预测可能的结论 Ø 文件准备和发放 Ø 会议经费预算

3、主持人如何做会议准备

第五章 成功会议的五种策略

1、如何做开场白

2、如何分配发言时间

3、如何掌握议事进度

4、如何达成会议决策

第六章 会议中的沟通与反馈技巧

1、会议中的座位技巧

2、会议中的沟通技巧

3、会议中的反馈技巧

4、情境模拟

第七章 主持人的会议管理技巧

1、倾听技巧

2、讲话技巧

3、情景模拟

第八章 如何对待会议中的意外情况

1、发言者的症状及应对办法 Ø 频频询问—观点亮相 Ø 无所不知—数据说话 Ø 嘀嘀咕咕—目光关注 Ø 沉默寡言—参与拉拢 Ø 对立为荣—微笑制胜 Ø 心不在焉—任务委任

2、如何应对会议上的“捣蛋鬼”

3、怎样在会上“推销”自己的意见

4、情景模拟

第九章 主持人与参会者的守则与责任

1、主持人的守则与责任

2、参会者的守则和责任

3、主持人和参会者怎样达成协议

第十章 会议记录及会后跟进

1、记录者功能和胜任条件

2、对会议记录的十大建议

3、团队会议的误区

4、参会者如何进行会后跟进

5、主持人如何进行会后跟进

6、自我评定

7、如何提高下次会议质量

第三篇 金融服务行业会议管理之技巧篇 第十一章 如何开好精彩的晨会?

1、晨会内容的预期效果 Ø 作为工作出发点的效果

Ø 作为教育与训练的最佳场所与时机 Ø 人员活动的管理 Ø 提升单位士气

2、召开晨会的基本功——“望、闻、问、切”

3、召开晨会的“三大纪律”

4、召开晨会的“八项注意” Ø 每日工作的计划 Ø 各种资料的建立

Ø 增员对象与主顾名单的建立与填写 Ø 各种短时间的教育与训练 Ø 业绩指标的下达 Ø 士气的鼓舞 Ø 公司政令的宣导

Ø 检查员工仪容仪表,促使行为观念和习惯的养成5、如何使部属参加早会 Ø 实施具有丰富内容的早会 Ø 资料必须事先准备 Ø 制作一个月的行事历表 Ø 缺勤者不必发给其资料 Ø 要与部属充分取得联络 Ø 利用布告栏公布 Ø 绘制大型出勤表 Ø 请假手续必须按照规定 Ø 随时检讨早会的内容

Ø 因气候条件,出勤也会受到影响

案例分析及模拟演练:营业厅晨会召开正反两案例分析

第十二章 如何召开务实的晚例会(日总结会)

1、晚会的内容

Ø 对当天工作进行小结,表扬和鼓励当天表现好的一面,树立标杆,对不好的一面进行提醒,同时探讨当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根源并予以解决; Ø 根据计划安排培训、5S的工作或其他部门活动; Ø 宣布下班,和员工道别

2、晚会内容的原则

3、晚会内容的预期效果

4、晚会中的总结艺术

模拟演练:晨会、晚例会召开技巧

第十三章 贯穿会议全程的激励技巧

1、会议管理过程中的尊重式激励 Ø 尊重他人的优点 Ø 尊重下属的动机 Ø 尊重资深职员的资历 Ø 尊重人们渴望被重视的心理 Ø 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 Ø 尽量以轻松语气和下属讲话 Ø 少说“我”,多说“我们” Ø 不妨学学“刘备摔孩子” Ø 鼓励员工说“不” Ø 孔明的躬亲与盖茨的洒脱 海尔:以精神激励求自我管理

2、会议管理中的赞美式激励八大技巧 Ø 及时肯定与赞美 Ø 表现出真诚的赞赏 Ø 不断为有成就的员工喝彩 Ø 充分肯定优秀的工作 Ø 巧用高帽子

Ø 在第三者面前赞美下属 Ø 不要吝啬对下属家人的赞美 Ø 赞美他最爱的人

3、会议管理中的批评式激励六大技巧 Ø 会议中批评的八种方法 Ø 会议中的批评十戒 Ø 不要生硬的批评和羞辱员工 Ø 不要当众斥责下属 Ø 不要做冲动的指责

4、会议管理中的信任式鼓励

Ø 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员工的信任 Ø 士为知己者

Ø 下级的下级不是你的下级 Ø 激励几戒

Ø 短片观看及案例分析:海尔员工激励案例 Ø 招行银行:员工激励案例 Ø 花旗银行:员工激励案例 Ø 中信银行:员工激励案例

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6

【关键词】房地产 金融 风险 防控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房价的一路飘升,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房地产金融也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2007年,美国 “次债危机”更是掀起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混乱。这场由房地产行业所引发的金融风险提醒我们,越是在行业繁荣时期,越应该加强风险控制和行业监管,同时要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市场,保持房地产行业有序健康发展。防范房地产行业金融风险,不仅是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需要,对整个金融业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基本理论

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建设、流通、经营、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的总称。房地产金融的内容主要包括吸收房地产业存款,开办住房储蓄,办理房地产贷款,从事房地产投资、信托、保险、典当和货币结算以及代理房地产有价证券的发行与交易等。

房地产金融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种,所指的是在房地产资金融通过程中,经营房地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各种现实中无法确定的因素,使金融系统特别是银行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了一定偏差,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二、风险分析

1、房产贷款总量大

近几年由于中国银行业的行业转型,普遍把房产贷款看作优质资产,高盈利资产,从而不遗余力地发展此项业务,导致我国在个人房产贷款的发放额度迅速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银行过度迎合客户需求,放松业务办理条件,不仅贷前审查流于形式,贷中向客户提供违规便利,而且贷后疏于跟踪管理,种种违规行为为不良贷款的增长埋下隐患。

2、信贷结构不合理

由于长期受我国福利分房制度和金融机构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中,造成建设贷款与消费贷款的比重严重失调,形成重生产、轻消费的投资格局,加上银行的投资取向一直偏重于房地产的开发建设,使开发商的住房建设贷款额度远远大于贷给个人购房的住房消费的额度。

3、银行信贷依存度高

我国房地产开发商普遍规模较小、资质偏低、权益性资本不足。房地产金融与房地产业相互依存,两者的风险具有共生性,我国的房地产业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使这种共生特征愈加突出。限制房地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银行将会因客户的大量违约而陷入资金流动性困境。

4、金融机构操作风险

房地产业近几年的持续高增长速度和高额的收益,吸引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量进入,而有些房地产企业的恶意拖欠,又使得银行不惜违规操作或放松信贷条件,从而进入恶性循环。另外,还存在银行贷前审经办人员风险意识不到位,审查流于形式,客户资料不能全面而连续,使商业银行缺少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

三、原因解析

1、房产价格持续走高

最新资料显示,中国房价仍然呈现持续走高的态势,相应引起银行以房地产为标的的抵押资产价值逐步攀升。但一旦诸如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预期等国内外因素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房价出现大幅下调,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恶化。

2、行业市场监管不力

(1)无序竞争。银行之间竞相压低住房抵押门槛,形成无序竞争,既加大了银行的经营成本,也给银行带来极大的信用风险。不仅包括房地产相关利益者串谋,高估房价、虚构交易,套取、骗取银行房贷资金,还有用假收入证明等虚假文件到银行进行虚假住房抵押、套贷、骗贷等现象。

(2)投机行为。由于近几年房地产投资的迅速发展,房地产投资成为了一个能够带来巨大利润的行业,很多开发商乘机进行投资,或者说是“投机”,加快了投资的迅速发展,市场泡沫严重,加大了房地产金融的风险。

3、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

房地产项目经营周期长、技术要求高且市场变化快,加重了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传递机制不完善和个人诚信制度的缺乏使得银行在与房地产开发商和购房者之间的信息博弈中处于劣势,银行无法对房地产投资项日的预期效益和潜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贷款人在进行信贷过程中为了追求利益,采取隐瞒信息、挪用贷款资金等现象时有发生,也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不能充分掌握贷款人的信息,不能合理估计其偿还能力及贷款的风险,导致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加大。

4、金融机构违规操作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近几年的持续高温和高额利润吸引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量进入。恶性竞争使得各商业银行不惜违规操作或放松信贷条件发放房地产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房地产投资中的不良倾向,也促使了金融腐败的滋生,而各种违规操作和金融腐败导致房地产贷款质量下降,随时都有发生灾难的可能。

四、防范措施

1、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贷款结构

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的关键在于发展市场化的直接融资,即是让投资者直接承担产业风险的市场化融资,将过度集中在银行系统的风险分散给全社会共同承担。为此,应发展完善适合我国的房地产融资方式。将目前集中的银行贷款融资转化到银行贷款、房地产信托、住房资产证券化等多种融资渠道模式,这是化解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2、完善业务监管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力度

首先,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房地产行业风险监控、评价、分析机制及报告制度。其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查,及时了解与行业相关的信息。如果发现了可能影响房产经营的政策变化、土地政策调政、市场动向、市政建设、城市发展战略动向,应该及时地加以分析,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3、健全法律法规体系,防范制度风险

企业必须确定房地产经营的法律意识,积极学习各法律法规条文中新增有关开办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法律条例,用法规的方式约束规范企业自身与银行的金融行为。要重视政府的监督职能,主动配合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的宏观调控职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维护企业自身和国家的利益。

4、规范流程审批手续,防范操作风险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要规范金融机构内部的经营管理,强化其内部的约束机制,进一步把贷款风险、贷款效益和贷款责任人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明确各级房地产信贷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使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信贷管理,尤其在审批环节要严格把关,杜绝各种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的发生。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业务人员的行为,强化对信贷业务人员的业务政策与操作培训,岗位责任与敬业精神培训,风险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减少主观放纵风险的可能。

中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尚在初级阶段,出现一些风险和隐患是必然的,要客观看待这一情况,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当前,防范和控制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关键在于建立适应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房地产业现状的新型房地产金融体系,使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跟得上房地产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渠道,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房地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吴浩. 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D]. 暨南大学, 2010.

[2]方荣才.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 商场现代化, 2008(10) .

[3]许明,侯珺然,薛晓春.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表现及防范[J].中国科技信息,2008(07).141-143

浅谈电力行业企业内部管理 篇7

一、转变思想, 创新观念。

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必须彻底转变观念, 增强市场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电力企业的干部职工普遍存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现在迫切需要按照市场经济的思维方式来审视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乃至整个工作, 从而树立起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

随着电力企业长期形成的“垄断”地位也逐渐被打破, 电力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真正确立了平等的关系。“以客户满意、对客户真诚”为核心的营销服务理念, 势必将成为今后电力企业经营的原则。要以服务为导向, 建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主导意识和价值取向, 使员工具备为客户服务的思想意识。这也是确保电力营销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要以客户满意为工作宗旨, 转变工作观念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思想作风上实现新的飞跃。通过加强营业窗口服务建设, 不断完善服务规范标准, 优化服务环境, 增强服务手段, 从软、硬件上尽最大能力满足客户需求。以开放性的工作思想, 加强社会服务监督, 以法管电, 不断塑造优质服务的企业形象。

二、建立业绩管理体系, 向内部管理要效益。

良好的业绩管理体系可直接支持电力企业通过改善运营效率迅速提高经济收益。业绩管理体系的建立可根据考核目的, 对被考核对象所在岗位的工作内容、性质、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工作条件等进行研究和分析, 确定考核指标。为了体现对不同的岗位的不同要求, 在指标设计上尽量采用量化指标, 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 科学、真实地评出每位员工的考核得分。员工的考核结果要与报酬、晋升、调动、激励直接挂钩。同时, 考核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员工个人。如果只作考评而不将结果反馈给被考评的对象, 其考核便失去它最重要的激励、奖惩、与培训的功能;通过反馈能够促进上下级之间的沟通, 同时帮助员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业绩管理体系能够极大鼓励和调动企业员工生产积极性, 使企业立足于内部挖潜, 向管理要效益:抓住燃料成本设备治理、合同管理、预算管理、节能降耗等环节, 改善管理流程, 把企业由拼设备、拼资金转变到拼技术创新、拼管理创新上来。

三、推行“精细化”管理, 做好日常生产、管理基础工作。

依据“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要求, 做到生产上”精耕细作”, 推行点检定修和状态检修, 降低物耗、能耗;技术上“精益求精”, 强化技术培训, 推广新技术、新工艺, 增强电力企业发展后劲。严格执行电力企业管控体系的相关规定, 要做到监督到位, 确保每项工作实现闭环管理。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遵章守纪, 制止影响安全生产的行为。要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严格控制水、煤、油、设备备品、备件等资源, 杜绝浪费, 降低生产成本, 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要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把成本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等进行分解量化, 清除管理死角, 堵住管理漏洞。要优化系统流程, 进一步对项目管理、财务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相关业务流程进行优, 提高流程的可控性、实用性。开展价值分析, 依据计划、定额、统计资料等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 并选择出最佳方案, 据此制定出可行性措施。

四、培育企业文化, 形成企业发展助推力。

通过提升企业的文化管理, 改变思想浮躁, 怀念过去、不思进取的劣根性;通过培育团队精神打造学习型组, 使每个人正确认识在企业中应当完成的任务和担负的责任;通过提升“超越自我”, 进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电力企业主要应构筑三种文化理念, 即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创新文化。安全理念是电力工作的基础, 是企业形象的第一体现。电力的安全水平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电力企业整体水平的高低。安全是电力企业的永恒主题。服务理念是电力企业生存之本, 服务文化的建设, 是用户感受电力、认识电力、接纳电力的重要条件。创新理念是电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法宝。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日益加剧, 电力行业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电力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思想, 建立起业绩管理体系。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 扎实做好日常生产管理。在培育企业文化的基础上, 开发企业发展的助推力。

关键词:电力行业,内部管理,精细化

参考文献

[1]蓝峻、张黎:《论电力企业现代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06 (3) [1]蓝峻、张黎:《论电力企业现代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 2006 (3)

[2]冯萍、周蓉:《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 2004, 10[2]冯萍、周蓉:《电力行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电力技术经济, 2004, 10

浅析电力行业档案现代化管理 篇8

1 加强组织领导, 实行规范标准化管理

2015年是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的收官年, 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2015年工作重点是:加快“一交两直”特高压工程建设, 形成陕西“两交四直”六个外送通道, 加快建设“两纵一环”750千伏骨干网架, 建设分区域坚强的330千伏主干网架, 加强配电网建设, 提高电网智能化水平。陕西省电力工程项目投资资金大、渠道多、项目规模大, 这就给我省电力行业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各级领导应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强调电力工程前期规划设计、投资决策、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环节档案资料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完善性。要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网络化档案管理, 尤其应在《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陕西省档案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结合电力行业特性和管理部门实际, 按照《电力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力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规则》等规范文件要求, 制订科学合理、全面完善的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档案的借阅保密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制度体系。通过专业档案管理知识技能和管理软件培训、会议座谈等形式, 提高电力行业档案管理人员及其他电力行业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知识技能水平和责任意识, 规范操作流程实行标准化档案运作管理, 有效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档案服务水平[3]。

2 加大电力行业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强化协作交流, 促进档案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

电力行业档案事业是政府基础设施整体规划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资源信息载体, 国家、地方政府和电力企业应加大电力行业档案事业资金投入。档案工作经费应做到年初有预算安排, 尤其是档案维护、档案防护、档案抢救、档案信息化平台建设等方面, 应给予充足的资金保证, 要建立专项的预算项目。要按《档案馆建设标准》、《标准化档案室建设实施细则》等规范要求, 建设好规范化、功能完善化的综合档案室, 配置专用档案柜, 做好通风、采光、防盗、防虫、防潮、防火等安全防护配套措施[2]。应在国网公司统一协调下, 强化单位间档案管理工作的协作交流, 建立统一、标准、全面的电力行业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和数据库, 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操作规范。通过添加密集架、电脑、扫描仪、复印机、监视器、消毒灭菌机等现代化设备, 促进档案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 进一步提高电力行业档案管理现代化、信息化、公开化、人性化服务水平。应通过反复整改完善建设, 实现档案库房、借阅室、办公室三室分开, 同时, 组建完善的运行管理队伍, 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 对档案库房安全设施的运行工况进行详细检查, 确保配电、温湿度装置、消防、监控等设备处于良好运行工况, 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水平。

3 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软件, 加强电力行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通过建立统一标准的电力档案管理系统软件, 结合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使传统纸质版静态档案管理工作向现代电子版动态管理工作转变, 实现管理标准系统化、操作电脑规范化、传递信息网络实时准确化和资源共享电子节能重复利用化。在室藏档案资源信息数字化处理过程中, 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或专业的数字处理人员严格按照电子档案制作技术要求和规程标准来制作与管理档案。电力工程图纸、设计报告等纸质文件进行扫描时, 应严格按照《电力工程档案管理》各项技术指标要求进行档案分类、编码和扫描存档操作。同时, 还要加强数字处理过程中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

4 以人为本, 注重知识技能培训, 促进电力行业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计算机以其高速运算与极强数据处理能力, 给电力行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强有力的科学管理手段与先进的检索方法, 提高了档案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平台, 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图书、情报、档案学等专业档案管理知识, 同时还应具备现代网络通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电子文档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要改变常规“重藏轻用”的管理理念, 通过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专题讲座、业余进修、交流学习等手段, 有效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和掌握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技能, 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档案管理专业队伍和熟悉档案信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电力行业档案管理现代网络信息化发展需求。

5 整合电力行业档案信息资源, 促进开发利用, 做到服务创新

电力行业档案是一种社会公益性资源, 应转变常规服务于政府、电力企业和电力行业的思想, 要树立档案是社会资源的观念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 真正实现电力行业档案资源社会化、商品化和服务价值。要在不违反《档案法》相关保密、使用权限和国网公司商业机密等基础上, 建立完善可靠的电力行业档案信息更新、发布和共享机制, 有效提高电力行业档案信息的公开、共享和人性化服务水平。要对档案资料进行合理权限设置, 准确限定那些资料是保密不公开的、那些资料是属于社会共享的, 并在此基础上将电力行业档案资料有效推入市场中, 实现档案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性价值。要主动了解电力行业工程建设管理者、企业和人民群众对档案资源信息的需求, 积极为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及时有效数据信息资源服务, 如:提供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多媒体等资料, 充分挖掘现存档案资料所具备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市场竞争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 一方面可以向企业或个人提供有偿性公开共享资源, 便于档案管理单位利用该部分费用改善档案管理硬、软件条件, 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良性发展;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拓宽电力行业档案服务领域, 确保档案资料更好地为电力工程规划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6 结束语

电力行业档案管理工作人员, 应当以电力行业档案管理社会服务理念更新为前提, 以电力档案管理资源的优化整合为条件, 充分借助现代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 努力促进电力行业档案管理模式、平台和服务意识的创新, 确保电力行业档案管理资源达到良好配置水平, 促进电力行业档案资源的市场化合理化利用, 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服务责任和经济效益价值。

摘要:电力行业档案是区域电力发展规划、电力工程建设和电力基础设施信息等活动开展的重要信息资源载体, 可以有效记载相关资源的历史、文化和数据价值。文章探讨了新时期开展电力行业档案现代化创新管理的方法措施, 以确保电力行业档案资料持续合理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电力行业,档案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杨秉光, 陈慧.电力行业档案管理工作测评体系的构建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1 (2) :88-90.

[2]张学俊.电力行业EPC项目档案管理探讨[J].档案管理, 2013 (12) :73.

针对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 篇9

关键词:人才体制改革,以人为本,培训机制

一、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缺少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创新是一个行业发展前进的必须动力, 但对于长期处于计划体制下的电力行业, 由于缺少市场的竞争, 同时缺少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 这就导致了员工在工作状态及职业规划上缺乏自主的创新意识。同样也由于没有相应的绩效成绩跟进以并同工资水平的挂钩, 就使得很多员工对自身的工作要求不高, 不追求更好, 只是暂时性的敷衍任务, 没有投入自己的热情在工作当中, 积极性难以发挥。

2.人才储备出现断层问题

人才资源是保证一个行业不竭的源泉, 人才的储备量更是衡量一个行业实力雄厚与否的重要指标, 然而电力行业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原有的技术熟练型人才在逐渐衰老与流失, 新的有活力、肯实干的人才后备军明显供给不足, 行业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加之内部的培训不够完备及专业, 人才储备量的不足对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缺陷。

3.工作过程效率低、缺乏活力

员工的投入状态是整个工作过程的根本保证, 电力行业的员工在原有模式的固化下难免效率低下, 缺乏活力与生机, 并且在各项保障多于其他民营企业的条件下, 电力行业的员工更加具有了优越意识, 对于工作完全没有了优胜略汰的意识及行业内部和行业间的竞争创新意识, 员工们更加倾向于保守无压力的工作氛围, 慢慢开始产生惰性, 所以工作效率低、缺乏活力是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存的又一弊端。

二、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事管理模式陈旧

电力行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 其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有了局部调整, 但其运作手法仍然习惯于旧的模式, 各个部门间的协作流程仍然只是简单的叠加, 并没有在调整后有明显的效率的提升。在当前这个自主选择产品及服务的社会, 我们需要的是从行业发展的长远角度来制定高效率的人事管理模式, 使得每一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真正的调动积极性、发挥其真正的内在价值。

2.人员招聘缺乏长远性的规划

电力行业在人才招聘方面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 缺乏对其进行多方面的考察的机制, 人力资源部门单方面的对所招聘人员进行决策。再有就是在招聘人才过程中首先没有对自身行业发展的规划, 这就导致无法对后备人才进行规划选拔, 并且在面向高校或是社会招聘时限制了其专业及经验, 使得很多具有创新性、复合型人才流失, 等等这些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乏长远性规划的表现。

3.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机制重视程度不够

行业对培训效果的重视是增加员工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电力行业现有的培训机制往往都是应付任务, 包括上级对下级的培训、人力资源内部的培训都是依照形式, 忽视了根据每个部门员工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培育方案, 从而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领导阶层对培训成果的检查也是只走形式、员工自身也都对培训也都缺乏兴趣, 这样的流程不仅浪费人力物力成本, 更加浪费时间成本, 所以对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间接导致了电力行业员工的消极怠慢的工作状态。

4.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多数行业都在走绩效工资的道路, 这样不仅会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而且也会形成天然的优胜略汰的机制, 电力行业凭借自身资源优势, 给予员工的保障自然多于其他行业, 但这样的体制造成了员工进入行业后便不再保持积极警惕的状态,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惰性成分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 没有行业间及内部的相互竞争、没有多做多得的相应奖励政策, 员工自然工作起来没有积极性, 导致了整体效率及创新成果的下降。

三、针对电力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模式

人是行业管理的中心,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 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是一个行业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模式, 将有利于人的发展的, 例如激发内在潜能、提高工作效率等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不仅提升了行业的管理运作水平, 而且对于员工个人能力也有所提升, 这是一个行业与员工共同进步的凸显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2.拓宽人才招聘途径

针对人才招聘这一块, 很多地方都存在弊端, 单一的笔试及面试可能无法确定一个人的整体素质, 针对电力行业我们需要的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 不单单是技术水平过硬, 人品、学习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所以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 我们不光要拓宽人才的招聘范围, 还要丰富人才的招聘方式, 以便能够选拔到有助于行业长远发展的人才。

3.强化各个环节的内部培训机制

行业是由每一个个体组成, 而这些个体在组合成整体时都有其自身的差异性, 要想使这个行业自身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就要完善各个环节的培训机制, 使各个种类型的人才真能够朝着行业所需要的类型发展。例如行业的文化培训, 专门为每个部门制定相应内容的培训, 上级对下级工作经验的培训, 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娱乐活动培训, 增进同事关系的聚会形式的培训等等, 都比上传下达的灌输式培训的效果更好, 并且更加受到员工喜爱, 也更加灵活。

4.健全绩效评估机制及激励奖励制度

绩效评估机制及激励奖励制度是在日常工作范围外施加给员工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激励手段, 将绩效评估制度及激励奖励制度一同实行, 并将两者挂钩, 会大大加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这些指标数据的统计不仅仅只是代表某个员工所拿的工资, 也代表了这个人的工作能力。所以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估小组, 并且完善各个环节的统计流程, 对于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四、结论

电力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激发个人与行业的双向进步, 根据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建立健全科学化的管理模式,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上进心, 使行业的管理模式从计划管理跳转到市场作用, 使服务和产品更加适应消费者及社会的需求, 从而使得电力行业走在长远发展的道路上, 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刘勇, 李雅竹, 方海.公司员工满意度管理及员工保持[J].科技信息, 2011, (8) :63.

金融行业的涉税业务管理分析 篇10

1 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管理风险内涵及主要特征

1. 1 内涵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在税收相关政策影响下,商业银行在实际涉税业务上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涉税行为进而最终影响到其综合利益。也就是说涉税风险主要是建立在涉税行为的基础上产生。其实际影响体现在两大方面: 一是能够对银行自身的实际利益带来一定的直接性损失。即由于商业银行对于税收存在执行以及理解方面偏差,进而影响到其涉税行为的有效性,最终带来罚金以及滞纳金方面的额外利益损失。二是能够对银行自身实际利益带来一定的间接性损失。即由于商业银行在涉税行为方面的处理不当进而受到审计以及税务等方面的处罚,而造成的声誉不佳。

1. 2 主要特征

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涉税业务风险主要是具有以下两方面特征。

一是客观性特征。即商业银行的实际涉税风险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财务风险。因为涉税业务贯穿于整个商业银行的各个经营环节中,涉税业务是商业银行不能回避也不可能减少或者是消除的经营内容,因而存在涉税业务方面的实际管理风险也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正是涉税业务客观性特征的重要体现。

二是不确定性特征。即商业银行在涉税业务方面的实际管理风险除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同时还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涉税业务包含有众多的业务内容,每一项业务内容都有可能出现风险,从涉税业务主体层面上来讲其是否会出现业务风险不能确定[1]。而从涉税业务所处环境层面上来讲其外界环境可能随时变化,因而同样具有不稳定性。

2 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管理风险起源

2. 1 源于企业内部

商业银行存在的实际涉税业务风险首先是源于企业内部。主要是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涉税意识实际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讲管理层的实际涉税业务意识提高是避免涉税业务出现风险的关键所在。而在法律实际规定范围之内将税负给予良好降低是提高企业利益的有效方式。而如果是只强调企业税款的少缴纳而不考虑缴纳的正当合法性则会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二是涉税业务工作人员的影响。很多金融企业在涉税业务上从主观角度来讲不具备偷税动机,但是由于部分涉税业务工作人员自身职业素养的缺乏,在实际涉税业务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严格操作进而造成了业务上的事实偷税,而该种状况同样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涉税业务方面的风险。三是涉税业务活动方面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讲,涉税业务存在的风险主要是建立在涉税活动基础上,而涉税业务活动也是造成涉税业务存在的风险的关键所在[2]。一些涉税业务从开始运行到结束运行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分析以及预测,事后还不想承担较高的业务税收成本。而这种状况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涉税业务风险。

2. 2 源于企业外部

商业银行存在的实际涉税业务风险除了源于企业内部之外,还源于企业外部。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税法方面的影响。我国从成立之初到现在税法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以及改革,税法体系现今也已经较为庞大,作为重要的法律法规,税法主要是以部门规章以及行政法规这两种方式进行良好展现。但是由于规范性以及规章性的文件实际变动频率较大,进而也就促使金融企业在涉税业务方面存在一定的概念误解状况,而这种状况无疑也是涉税业务存在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裁量权方面的影响。通常来讲,执法主体对于税务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对于同一项涉税业务来讲,执法主体可能和纳税人之间产生不同的理解。而至于涉税业务的实际合法性其话语权主要是掌握在执法主体手里。也就是说执法主体对于金融企业的实际涉税业务行为具有较大的解释权以及裁量权[3]。而这种状况也会加大金融企业实际涉税业务潜在风险。

3 强化商业银行涉税业务风险管理方法

3. 1 提高涉税业务管理工作人员风险意识

对于商业银行乃至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涉税业务管理的不断强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将涉税业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实际风险意识给予较好的提高。具体来讲,首先涉税业务实际管理层人员需要做到将自身风险意识给予不断提高。因为管理人员实际涉税业务意识的提高是避免涉税业务出现风险的关键所在。同时涉税业务实际工作人员在日常实际工作中同样需要不断增强风险管理方面的意识。可以建立相关培训活动,将涉税业务作为培训内容的基础,同时将业务素养以及税务意识和相应的职业道德添加在培训实际内容当中,并在培训之后给予严格的考核[4]。通过这些方法进而强化涉税业务的实际风险管理。

3. 2 健全涉税业务管理的构架组织

对于商业银行乃至整个的金融行业进行涉税业务管理的不断强化还需要对涉税业务管理的构架组织进行不断的健全。可以说金融企业构架组织的健全是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管理依据以往实际管理特点给予不断的优化,可以设置一些涉税业务的风险监督岗位,对于不同涉税业务岗位职责给予有效明确,对岗位权限进行有效划分。此外还可以建立涉税业务反馈机制以及意见接受部门[5]。进而通过上述这些方式来不断强化涉税业务的实际风险管理。

4 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金融行业的繁荣发展,而对于金融行业来讲商业银行又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对金融行业的实际涉税业务给予研究可以从商业银行的涉税业务来进行具体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实际涉税业务存在风险的重要内部以及外部相关因素,并给予其涉税业务管理上的一定建议,进而促进商业银行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同时也为我国金融行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摘要:国家的良好经济发展与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可以说,金融行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而金融企业一旦在相关涉税业务实际管理中出现问题,则不仅会影响到自身行业的整体性发展,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就商业银行的相关涉税业务给予研究分析,对业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给予管理层面上的探讨。从商业银行涉税业务管理风险内涵以及主要特征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涉税业务管理存在风险的起源。最后就涉税业务的风险管理给予建议。以期为后续关于金融行业以及涉税业务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金融行业,涉税业务,管理

参考文献

[1]邹丽敏,冯竹君,李雪初.银行实物黄金交易的涉税风险应对[J].征信,2013(4):86-89.

[2]张阳.广告行业“营改增”涉税管理风险及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5(1):37-40.

[3]刘剑文.税收征管制度的一般经验与中国问题——兼论《税收征收管理法》的修改[J].行政法学研究,2014(1):31-41.

[4]杨振汉.企业集团统借统还利息涉税业务简析[J].交通财会,2014(5):67-69.

上一篇:音频比对系统下一篇:外科手术护理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