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食品安全法》

2024-07-20

解读《食品安全法》(精选十篇)

解读《食品安全法》 篇1

狭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食物等用于使用的食物, 必须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必须从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都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要求, 必须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广义的食品安全不仅包括食品的健康与可使用, 还包括实物量的安全。本文主要探讨食物物质的安全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食品安全的民事责任是指食品有毒害或食品不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造成或可能造成包括急性、慢性危害的公民或法人因此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违法行为, 并且当事人必须对相应的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不利后果和责任。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的民事责任中明确规定:如果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 生产、销售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食品对人身、财产或其它造成损害的笔下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和民事责任。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消费者除了可以获得相应的造成的损失的赔偿金, 还可以依法向食品生产商或食品销售商索赔, 索赔金额为食品价款的十倍。

二、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局限性

(一) 我国食品立法归责举证责任不明确

所谓归责原则是法律审批中根据相应的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导致的损害而造成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处理侵权纠纷的基本原则和造成侵权损害是的赔偿标准原则。当前我国对侵权的归责主要有无过错、过错和公平责任等原则。我国民法中对于食品安全的归责提出因食品、产品质量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 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并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和义务。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食品生产者和食品销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并存。这种并存的归责原则容易导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 举证责任不明确, 不利于食品安全责任人的判定和食品安全责任人赔偿金额的确定。

(二) 我国食品安全民事赔偿范围不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相关当事人进行食品安全民事赔偿的范围不明确。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该法律条款唯有明确承担责任的主体和主体应当承担的赔偿范围, 总体上看该条法律条文十分笼统。对于侵权民事责任的赔偿原则通常遵循全面赔偿的原则, 而食品作为侵权主体的中重要形式之一, 应当适用民事责任的全面赔偿原则, 但在实际生活中, 许多食品安全的受害者往往因为申诉程序复杂, 申诉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律师费、精神损失费和误工费等间接费用难以真正估量, 法律上即使判决承担相应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的主体赔偿相关损失, 也不支持受害者索赔交通费、律师费以及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等费用。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受害者维权成本过高, 维权收益与付出、支出不成正比, 因此导致许多食品安全的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了在民事侵权中进行精神赔偿的相关问题, 但精神损失计算标准和计算方法难以确定, 侵权双方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导致维权过程中各执一词, 难以真正判定。

三、从民法视角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立法建议

(一) 完善我国食品立法归责举证责任不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食品生产者和食品销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并存。这种并存的归责原则容易导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 举证责任不明确, 不利于食品安全责任人的判定和食品安全责任人赔偿金额的确定。欧美国家对于食品安全责任的法律规定, 食品安全的行为实施人一旦存在主观意愿上或由于疏忽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 由于信息不对等, 受害者通常无力证明食品存在安全缺陷的情况下, 应当立法完善相应的举证, 应当将举证责任归食品生产、经营和销售方, 如果食品生产销售方能证明食品是安全可靠的则为胜诉。明确食品安全立法归责举证制度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提高消费者维权的意识和决心。

(二) 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惩罚制度

对于食品安全的过错方, 应当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 应当建立对消费者及受害者直接损失的赔偿以及间接损失的赔偿以及精神赔偿相结合的完善的赔偿机制。对于精神赔偿金额的确定应当有明确的标准和赔偿依据, 完善赔偿范围。通过将实际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以及惩罚赔偿等有机结合的方式给食品安全受害者进行有效的经济补偿, 同时给予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相应惩罚, 为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拉响警钟。

参考文献

[1]李庆海, 刘宁.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民法视角[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197-202.

[2]贾玉娇.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透视及反思——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学思考[J].兰州学刊, 2008, 04:102-106.

新《食品安全法》解读 篇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公众最关心的话题之一。然而,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三聚氰胺、苏丹红、地沟油等,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都牵动着广大群众的神经。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通过一系列文件明确,重典治乱,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以法治方式维护食品安全。与此同时,国家立法部门也在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2015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以160票赞成、1票反对、3票弃权,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自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食品安全法典,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现行《食品安全法》颁布于2009年,缘何实施5年就要大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它都体现了哪些理念和原则,做了哪些主要修改?“最严”体现在哪些方面?对监管部门、食品行业发展以及公众“舌尖上的安全”有何影响?

修订背景及过程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现行食品安全法)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与此同时,我国食品企业违法生产经营现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监管体制、手段和制度等尚不能完全适应食品安全需要,法律责任偏轻、重典治乱威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改革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着力建立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为了以法律形式固定监管体制改革成果、完善监管制度机制,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法治方式维护食品安全,为最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体制制度保障,修改现行《食品安全法》被立法部门提上日程。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第十二次会议两次审议,三易其稿后终获通过。从2013年10月~2015年4月历时1年半的时间,这部食品安全法律修正案走过了哪些“路径”?又有哪些变化?

2013年10月1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向国务院报送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送审稿)》。该送审稿从落实监管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成果、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强化地方政府责任落实、创新监管机制方式、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6个方面对现行法律作了修改、补充,增加了食品网络交易监管制度、食品安全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禁止婴幼儿配方食品委托贴牌生产等规定和责任约谈、突击性检查等监管方式。在行政许可设置方面,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经过专项论证,在送审稿中增加规定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和保健食品产品注册两项许可制度。为了进一步增强立法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立法质量,国务院法制办于同年10月29日将该送审稿全文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2014年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并重点完善了4个方面:一是对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等各环节实施最严格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完善追溯制度。二是建立最严格的监管处罚制度。对违法行为加大处罚力度,构成犯罪的,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加重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三是健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等制度,增设责任约谈、风险分级管理等要求。四是建立有奖举报和责任保险制度,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媒体等监督作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同年6月23日,《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被提交至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一审。

2014年12月2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进行二审。二审修订时出现了7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增加了非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贮存、运输和装卸的规定;二是明确将食用农产品市场流通写入食品安全法;三是增加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依法进行标识的规定和罚则;四是对食品中农药的使用做了规定;五是明确保健食品原料用量要求;六是增加媒体编造、散布虚假食品安全信息的法律责任;七是加重了对在食品中添加药品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2015年4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审议后表决通过。相比二审稿,《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最后一次审议只是在较受争议的几个核心问题上做了修改,如对剧毒、高毒农药作出的进一步限制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同时增加规定:销售食用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人员,或者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进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特殊医学用配方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等。

新法的理念及亮点

一、新法体现的理念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新法)在总则中规定了食品安全工作要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要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该规定内容吸收了国际食品安全治理的新价值、新元素,不仅是《食品安全法》修订时遵循的理念,也是今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遵循的理念。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预防为主方面,就是要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和政府监管中的风险预防要求。为此,将食品召回对象由原来的“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修改为“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在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监管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在全程控制方面,提出了国家要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在社会共治方面,强化了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群众投诉举报等方面的规定。

二、新法体现的亮点

亮点一:8个方面的制度设计确保最严监管。

一是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终结了“九龙治水”的食品安全分段监管模式,从法律上明确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统一监管。

二是建立最严格的全过程的监管制度。新法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和食用农产品销售等环节,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管以及网络食品交易等新兴业态等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三是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新法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制度,增设了责任约谈、风险分级管理等重点制度。

四是建立最严格的标准。新法明确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参与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工作,加强了标准制定与标准执行的衔接。

五是对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新法明确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实行注册制度。

六是加强对农药的管理。新法明确规定,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特别强调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瓜果、蔬菜、茶叶、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

七是加强风险评估管理。新法明确规定通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或者接到举报发现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等情形,必须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八是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制度。新法从民事和刑事等方面强化了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亮点二:6个方面的罚则设置确保“重典治乱”。

一是强化刑事责任追究。新法对违法行为的查处上做了一个很大改革,即首先要求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进行一个判断,如果构成犯罪,就直接由公安部门进行侦查,追究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刑事犯罪,才是由行政执法部门进行行政处罚。此外还规定,行为人因食品安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则终身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管理工作。

二是增设了行政拘留。新法对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经营病死畜禽、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等严重行为增设拘留行政处罚。

三是大幅提高了罚款额度。比如,对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等性质恶劣的违法行为,现行食品安全法规定最高可以处罚货值金额10倍的罚款,新法规定最高可以处罚货值金额30倍的罚款。

四是对重复违法行为加大处罚。新法规定,行为人在一年内累计3次因违法受到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的,给予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的处罚。

五是非法提供场所增设罚则。为了加强源头监管、全程监管,新法对明知从事无证生产经营或者从事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仍然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的行为,规定最高处以10万元罚款。

六是强化民事责任追究。新法增设首负责任制,要求接到消费者赔偿请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先行赔付,不得推诿;同时消费者在法定情形下可以要求10倍价款或者3倍损失的惩罚性赔偿金。此外,新法还强化了民事连带责任,规定对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能履行法定义务、食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认证机构出具虚假的论证结论,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应与相关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

亮点三:4个方面的规定确保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一是行业协会要当好引导者。新法明确,食品行业协会应当加强行业自律,按照章程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提供食品安全信息、技术等服务,引导和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生产经营。

二是消费者协会要当好监督者。新法明确,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社会监督。

三是举报者有奖还受保护。新法规定,对查证属实的举报应当给予举报人奖励,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政府和监管部门要予以保密。同时,参照国外的“吹哨人”制度和公益告发制度,明确规定企业不得通过解除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等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对内部举报人给予特别保护。

四是新闻媒体要当好公益宣传员。新法明确,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并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同时,规定对在食品安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亮点四:3项义务强化互联网食品交易监管。

一是明确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一般性义务,即要对入网经营者实名登记,要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二是明确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管理义务,即要对依法取得许可证才能经营的食品经营者许可证进行审查,特别是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的服务。

三是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义务,包括消费者通过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的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如果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对入网的食品经营者真实姓名、名称、地址和有效方式不能提供的,要由网络食品交易平台提供赔偿,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赔偿后,有权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生产者进行追偿,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如果做出了更有利于消费者承诺的,应当履行承诺。

新法对监管部门和行业发展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食品安全不断被推上风口浪尖,食品安全事件也是**不断,以至于广大群众对“吃什么才安全”深感忧虑。新法作为一部保证食品质量、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的法典,必将对食品监管、食品行业发展以及消费者的饮食安全带来直接影响。

一、对食品监管的影响

相比现行《食品安全法》,新法从监管角度出发,创新完善了诸多监管制度,为行业监管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增添了新的“武器”。

一是规定监管部门应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结果等确定监管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该规定有利于监管部门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食品企业的动态监管和风险预警分析,落实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二是明确对有证据证明食品存在安全隐患但食品安全标准未作相应规定的,相关部门可规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临时限量值和临时检验方法。2008年10月份,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为确保乳与乳制品质量安全,原卫生部就与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发布了三聚氰胺在乳与乳制品中的临时管理限量值。可见,作为应急状态下的一项行政控制措施,这一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监管部门在食品监管中对食品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检测判定。

三是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以对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政府可以对未及时发现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管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这一制度的设立,有利于监管部门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的责任意识,推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落实到位,有效防范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是明确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依法向社会公布并实时更新。这一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引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重质量、重服务、重信誉、重自律,进而形成确保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而且对监管部门提升监督检查效率,增强执法威慑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规定食品药品监管、质量监督等部门发现涉嫌食品安全犯罪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这一规定明确了食品安全行政执法案件的移送程序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这对畅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多部门联合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具有重要作用。

二、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是明确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安全承担主体责任,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这一原则性规定确立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是其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对提高整个食品行业质量安全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二是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目前已经在一些地方开始实施,如上海在2013年底就通过引入云技术,对水产品食品安全实施全程追溯。只要消费者在买来的冰鲜淡水鱼包装上,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从养殖、包装、检测、仓储、物流、经销,直至消费者购买验证等各个环节的情况。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便于有效追溯食品源头,分清各生产环节的责任,对提高我国整个食品安全可信度和食品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追溯体系的健全,有利于追踪溯源地查处各类食品违法行为,对净化整个食品行业环境,促进食品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三是对保健食品管理新增多项规定。例如,改变过去单一的产品注册制度,对保健食品实行注册与备案双规制;明确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功能目录的管理制度,对使用符合保健食品原料目录规定原料的产品实行备案管理;明确保健食品企业应落实主体责任,生产必须符合良好规范并实行定期报告制度;规定保健食品广告发布必须经过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食品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然而,保健食品法规严重滞后,导致监管乏力,市场上虚假宣传销售现象泛滥。尤其是对保健食品缺乏相应的许可准入制度,导致保健品经营主体(超市、药店、个体商户)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保健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新法增加的这些规定,将使整个保健食品行业得到进一步肃清整顿,加速行业的健康成长。正如汤臣倍健公共事务部总监陈特军所言,此次食品安全法修订将对整个保健品行业的发展起到正向激励作用,既解放了行业龙头企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也给行业注入新鲜活力,而且规范的监督也有助于重塑消费者对保健品行业的信心,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成熟。值得一提的是,5月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按照依法行政要求,对保健食品注册审批等20项按程序转为行政许可”。原保健食品注册审批为“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而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的管理方式规定为审批与备案双轨制。由此来看,未来保健食品的注册审批已明确为行政许可,而备案管理的那一部分政府职责或改为“告知性备案”,具体情况尚需有关部门出台具体管理办法予以明确。

四是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管理增设新规定。例如,明确要求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不得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婴幼儿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焦点。有市场人士认为,新法明确“加强全程质量监控”,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婴幼儿配方食品质量安全,这对规范奶粉市场秩序、重振民众对国产奶粉的消费信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产品配方实施注册管理”,不仅有助于政府部门通过许可手段将配方总量有限制地控制起来,促使企业更专注地将配方产品质量做好,而且对提高奶粉品牌的市场进入门槛,推动婴幼儿奶粉配方升级具有积极作用。而“禁止分装方式生产”,意在鼓励国内的生产企业集中力量提升研发能力和生产的技术水平,进一步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

三、对消费者饮食安全的影响

一是保健食品标签不得涉及防病治疗功能。近年来,保健食品在我国销售日益火爆,但市场中鱼龙混杂的现象仍十分严重。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对2012年全年和2013年1月~3月期间,118个省级电视频道、171个地市级电视频道和101份报刊的监测数据显示,保健食品广告90%以上属于虚假违法广告,其中宣称具有治疗作用的虚假违法广告占39%。新法要求保健食品标签不得涉及防病治疗功能,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这些规定有助于消费者识别保健品虚假宣传,警惕消费陷阱。

二是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按规定标示。近年来,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议也愈演愈烈。尤其是在转基因食品标示方面,要么标识很小,消费者很难注意到;要么有些商家乱标识,以“非转基因”作为炒作噱头。新法规定了生产经营转基因食品应当按照规定显著标示,并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一规定完善了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充分保障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

三是剧毒、高毒农药禁用于蔬菜瓜果。利用剧毒农药、化肥、膨大剂等对蔬菜瓜果进行病虫害防治、催肥,是消费者最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今年4月初,就有山东省即墨市、胶州市的消费者食用了产自海南的西瓜后,出现呕吐、头晕等症状,后经抽检,发现9批次含有国家明令禁止销售和使用的高毒农药“涕灭威”。新法明确规定,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这有利于进一步确保消费者的饮食安全,消除消费者对有“毒”蔬菜瓜果的担忧,提升消费者对普通食品的消费信心。

新《食品安全法》解读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将于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共有154条,比原来104条增加了50条。

亮点2

明确建立最严格的全程监管制度

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和食用农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细化和完善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监管、网络食品交易等新兴业态,以及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控制管理制度。

进一步强调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保证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进一步强调了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依照《食品安全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食药监、卫生和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

明确网络食品交易主体责任 新《食品安全法》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

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发现入网食品经营者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所在地食药监部门;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的,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网络交易平台服务。

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

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者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国家食药监部门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国家食药监部门会同农业等有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全程追溯协作机制。

亮点3

更加突出预防为主、风险防范

食品安全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 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风险监测,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科学数据以及有关信息,运用科学方法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制度 食药监和其他有关部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及技术机构,应当按照科学、客观、及时、公开的原则,组织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检验机构、认证机构、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以及新闻媒体等,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信息进行交流沟通。

增设责任约谈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食药监部门可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责任约谈情况和整改情况应当纳入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食药监等部门未及时发现食品安全系统性风险,未及时消除监督管理区域内的食品安全隐患的,本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地方人民政府未履行食品安全职责,未及时消除区域性重大食品安全隐患的,上级人民政府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被约谈的食药监等部门、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整改。

增加风险分级管理制度 食药监、质量技监部门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食品安全状况等,确定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通报投资主管部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的金融机构。

亮点 4

实行食品安全社会共治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广大消费者等各个方面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和奖惩机制、强化消费者协会监督、增设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和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规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形成全社会有序参与食品安全共治格局。

增设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依法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明确对查证属实的举报,应给予举报人奖励。增设食品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各级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食品规模化生产和连锁经营、配送。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食品安全责任保险。

亮点5

突出对特殊食品的严格监管

国家对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实行严格监督管理。

保健食品应声明不能代替药物 新《食品安全法》明确,应制定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包括原料名称、用量及其对应的功效;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应当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注册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安全性要求高,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新《食品安全法》明确对其继续实行注册管理,避免形成监管缺失。

nlc202309041414

严格监管婴幼儿配方食品 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出厂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实施逐批检验。婴幼儿配方食品应当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家食药监部门注册,不得以分装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

亮点6

加强剧毒高毒农药的管理

食用农产品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农药的管理对于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新《食品安全法》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监管,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特别强调剧毒、高毒农药不得用于瓜果、蔬菜、茶叶、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并对违法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行为,增加了由公安机关予以拘留处罚的规定。

亮点7

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的管理

将食用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纳入新《食品安全法》的调整范围,完善了批发市场的抽查检验、进货查验记录制度等。要求食用农产品销售者如实记录进货日期、供货者名称等内容,并保存相关凭证。无论是食用农产品经营者还是物流公司、仓储公司等主体,都应当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等食品相关产品,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亮点8

建立最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新《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包括追究食品安全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

大幅度提高了行政罚款的额度,行政罚款最高达到50万元或者货值金额的30倍。

食品生产经营者在一年内累计三次受到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以外处罚的,可责令其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有下列情形之一且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在食品中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食品,或者经营上述食品;

(二)生产经营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三)经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或者生产经营其制品;

(四)经营未按规定进行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生产经营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五)生产经营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

(六)生产经营添加药品的食品;

(七)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瓜果、蔬菜、茶叶、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的行为。

消费者因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食品生产经营者要求赔偿损失。接到赔偿要求的生产经营者,应当实行首负责任制,先行赔付,不得推诿。生产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经营者要求支付价款10倍或者损失3倍的赔偿金,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1 000元的,为1 000元。但是,食品的标签、说明书存在不影响食品安全且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的瑕疵除外。

食药监、质量技监等部门发现涉嫌食品安全犯罪的,应当及时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

解读《食品安全法》 篇4

新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修订概况

修订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与2011版相比, 新版食品添加剂标准增补了原卫生部2010年16号公告至国家卫计委2014年17号公告的食品添加剂规定;二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将食品营养强化剂和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及其配料名单调整由其他相关标准进行规定;三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改了3.4带入原则, 增加了3.4.2条款;四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改了附录A、B、C、D、F中的部分内容;五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增加了“附录A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索引”。

这次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修订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更加增强科学性, 调整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及用量;二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更加跟进行业发展, 明确了“预混料”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新的使用方向;三是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更加结合实际, 对部分食品缺乏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进行了修订, 进一步完善了食品添加剂使用类别。

部分主要修订内容

对含铝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进行了调整

去年, 在我国居民食品评估报告中显示, 我国居民面食中铝含量最高, 而且馒头、面粉、油条等食品对我国居民饮食铝暴露量的贡献率是最高的, 结合国际上含铝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和卫生部关于含铝食品添加剂征求意见的结果。同时,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食品中硫酸铝钾和硫酸铝铵的进行使用的范围和含量都进行了略微调整。此外,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为减少膨化食品作为儿童经常食用的食品中的含铝食品添加剂进行规定, 明确减少其摄入量, 为此新标准规定删除了共7种合成着色剂铝色淀作为食品添加剂在膨化食品中的用量。

对无工艺必要性的食品添加剂进行了梳理

在新修订的标准过程中, 根据近年的食品行业调查我们发现, 在2011版的食品添加剂标准中共有28种食品添加剂的34条规定并没有工艺必要性, 因此在新的标准中删除了这些规定。

新标准在“带入原则”中对“预混料”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了明确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3.4.2条中指出:“当某种食品的配料中作为特定最终食物的原料时, 允许用于上述特定的最终食物的添加剂, 批准添加到上述的食品原料, 该添加剂在最终食物中的用量必须完全符合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要求。在上述特定的食品配料标签上, 必须明确对该食品配料用于上述特定食品的用量进行标注。”

例如, 在某种植物油生产的食物是某种蛋糕的原料, 为了便于蛋糕 (终产品) 的生产, 在该植物油中添加了一些在蛋糕生产过程中β-胡萝卜素, 这种β-胡萝卜素属于脂溶性色素, 在使用时把其在植物油中分散均匀, 起到着色作用。然而, 根据GB2760-2014的有关规定, β-胡萝卜素是不允许在植物油中进行使用的, 但是可作为着色剂在焙烤食品中食用, 从这个角度看, 蛋糕又属于焙烤食品, 所以β-胡萝卜素可在蛋糕中使用, 而且GB2760-2014对最大使用量进行了规定, 为1.0g/kg。由此可判断, β-胡萝卜素在蛋糕中的添加量按照有关标准应该不超过1.0g/kg, 该情况符合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带入原则的3.4.2.。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表B.1“不得添加食品用香料、香精的食品名单”, 增加了食品类别包括“茶叶和咖啡”。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表B.2“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天然香料名单”——八角茴香、丁香、甘草根、众香子、牛至、中国肉桂、莳萝籽已列入食品香辛料名单, 属食品调味料, 不宜作为香料品种, 故在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表中删除了上述的品种;同时,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范部分香料名称, 有的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和说明, 比如将传统的“杭白菊油”修改成为了“杭白菊花油”;又比如, 将传统的“茶树油”叫法修改为“茶树油 (又名互叶白千层油) ”。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表C.1规定, “可以在各类的食品加工生产过程中进行使用, 食品中添加剂残留量不需要限定的加工助剂名单 (不含酶制剂) ”, 在添加剂品种中增加了过氧化氢品种。

新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订了附录F“食品分类系统”。新标准修订了46个食品类别, 在具体的修订内容包括分类、分类的具体描述、分类依据等内容。其中, 2011版中规定的“包衣的坚果和籽类”在新版的标准中分类被取消了, 将其标准中涵盖在已有食品类别中, 新标准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相应的发生了具体改变。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修订的重要意义

解读《食品安全法》 篇5

作者: 来源: 日期:2015-06-11

买个包子吃,却吃下不少“超标铝”;明明食品袋上写着生产日期,不想买到了“早产儿”;去知名快餐店吃汉堡,不料里面含有“回锅重做”的过期肉……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少人已经到了时刻担心“吃出祸患”的地步。为了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最高立法机关去年启动了《食品安全法》的修法程序。

24日下午,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修改后的法律亮点多多,下面,记者为您详细盘点。

食品安全可全程追溯

法律规定: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国家鼓励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声音:

如何才能实现食品及食用农产品的全程追溯?实行批次管理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批次管理是发达国家对包括食品在内的各类产品进行质量追溯和管理的通用的做法,我们理应加以借鉴。

——王明雯(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添加剂不许可不得生产

法律规定:

国家对食品添加剂生产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添加剂生产,应当具有与所生产食品添加剂品种相适应的场所、生产设备或设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制度,并依法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

声音:

我国的食品添加剂高度发达,现在有2400多种,多数是化学合成品,虽然一再强调按标准添加,但实践中乱用、滥用现象十分突出,在监管上几乎是空白。很多商家大量宣传食品添加剂功能积极的方面和作用,但对其负面作用却无人宣传,老百姓根本不知情。

——宋心仿(全国人大代表)

只要有危险食品就得召回

法律规定:

食品生产者发现生产的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或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通知相关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食药监部门认为必要的,可以实施现场监督。

声音:

召回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和销毁的时候,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到现场去监督销毁。因为既然是召回的食品还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应该是比较严重的事,这个必须去现场监督。

——王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剧毒、高毒农药有禁区

法律规定:

禁止将剧毒、高毒农药用于蔬菜、瓜果、茶叶和中草药材等国家规定的农作物。国家对农药的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声音:

既然不能完全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农药,能不能同样采用标注的方式?一方面老百姓有知情权,另一方面对它的销售有影响,迫使加快科技进步,尽早淘汰剧毒、高毒的农药。

——杨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批发市场须抽查农产品

法律规定:

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配备检验设备和人员,或者委托食品检验机构,对进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抽样检验。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在包装、运输等过程中使用保鲜剂、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应当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声音:

市场准入关,一定要把住。香港的蔬菜是内地供应过去的,但是香港的蔬菜是安全的,而我们内地的蔬菜不安全,同样一个产地,为什么到香港就安全,产地反而不安全呢?差就差在检测上。供港的蔬菜在产地是要进行检测的,到香港进入批发市场之前也要检测,不合格产品,不退回就地销毁。

——刘振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网上卖食品必须“实名制”

法律规定:

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生产者要求赔偿。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赔偿。

声音:

对新出现的网络食品安全问题,按照法律要求,食品生产者是第一责任人,但是作为网络消费者不知道生产经营者是谁,而且也很难追。所以,这个首责应该是网络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因为你接受了商家这个项目,你就要对这个项目质量负责。

——陈世春(全国人大代表)

保健品不得宣称能当药吃

法律规定:

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备案的内容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声音:

名义上保健品不得宣称治疗功能,但是实际上都隐含着治疗。大多数保健品都添加药品。保健品实际上损害的都是低收入阶层的利益。有调研表明,领退休金的群体最容易上保健品的当。

——信春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婴儿乳粉配方必须注册

法律规定:

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产品配方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注册时,应当提交配方研发报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学性、安全性的材料。

声音:

目前我国婴儿乳粉的配方过多过滥,这种现实要求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因此赞成对婴儿乳粉配方实行注册管理。在改革深化过程中有些许可必须要下放、有些许可必须聚焦。

——买买提明·牙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举报食品违法将受保护

法律规定:

县级以上政府的食药、质监等部门应公布本部门电子邮件地址或电话,接受咨询、投诉、举报……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举报人举报所在企业的,该企业不得予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以其他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声音:

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因此接受社会投诉、举报并及时查处,是打击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重要方式。但现实中,投诉无门、举报不纠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很多消费者受到侵害后往往自认倒霉,这也助长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行为。

——刘政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监管不到位责任人将“被辞职”

法律规定:

违反本法规定,县级以上食药、卫生、质监、农业等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主要负责人还应当引咎辞职:隐瞒、谎报、缓报食品安全事故;未按规定查处食品安全事故,或者接到食品安全事故报告未及时处理,造成事故扩大或蔓延;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得出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不安全结论后,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不良社会影响……

声音:

这次修改食品安全法,建立了最严格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建立了最严格的各方的法律责任制度,而且对生产经营企业有了最严厉的处罚制度,对失职渎职的地方政府官员和监督部门也实行了最严肃的问责,对一些检验检测部门也实行了最严厉的追责制度。

专家解读食品安全误区 篇6

然而,这些贴着标签的食品真的是“天然”的吗?我们如何界定“天然食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呢?这些产品真的如宣传的那样安全吗?使用过化肥、农药就一定对食品有害吗?

误区1

纯天然食品就是

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食品

专家回应:纯天然食品固然好,但其中有些成分可能对人体不利

出于对添加剂的担心,追求所谓的纯天然成为人们选购食品的唯一标准。“不含防腐剂”“无任何添加剂”一时成为厂家使用的食品宣传用语,然而,纯天然食品也有诸多潜在的隐患需要提防。事实上,很多国家的食品管理部门并未对“纯天然”的标识做过多的限制,也因此导致了很多商家借此炒作产品。比如,玉米是“纯天然”的,但是其所生产的成品却是“高果糖玉米糖浆”。“天然”意味着要以“高糖”包裹,而往往付出的代价与普通的垃圾食品并没有两样。

食品化学分析也发现,许多纯天然食品中都含有有害物质。例如,生豆角中有溶血物质,发芽土豆中有毒素,某些鱼类中含有胺等可能导致中毒的物质等等。如果对这些食品处理不当就会发生危险。据新华网报道,南京市质检院食品室的乔玲说,比如不含抗氧化剂的食品可能出现潜在的氧化反应,产生危害人体健康的氧化物质,因其不容易察觉,所以对健康的潜在损害很大。再如,一些不含防腐剂的食物,因不能有效抑制微生物,保存过程中容易变质。举个例子,很多人喜欢喝饮料,有的饮料就号称纯天然,但是一次喝不完,很多人就拧上盖子放进冰箱,但冰箱的保鲜温度往往在4摄氏度左右,无法保证细菌不繁殖,所以过段时间拿出来再喝,显然就容易有潜在致病风险。

即便是一些“纯天然”的食品也可能有毒、有害。随着现代社会农药、化肥等的广泛使用,一些地区的空气和水等自然环境已经被污染,在被污染的环境下自然生长的植物虽然可以被称为“天然”,但却难保其纯净、安全。由此,“纯天然”并不代表绿色健康,要警惕商家“纯天然”食品的误导宣传。

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王锡昌介绍,纯天然食品固然好,但其中有些成分可能对人体不利,通过食品加工可以把有害物质去掉,所以加工是需要的,对这些食物资源进行一定的粗加工处理或精加工处理,使之更满足人们对品质、口味、质地的需要。

误区2

纯天然食品

=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专家回应:有机食品要求最高,绿色食品次之,最后是无公害食品

在各大超市,带有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志的商品价格要比一般商品高得多。在北京的一家大型超市,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青椒6.98元一斤,普通青椒只有2.30元一斤。同样,散装大米2元多1斤,有机大米则要6元钱一斤。查阅相关标准可以发现,在我国,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需要经过严格认证的,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A级是指生产环境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AA级也叫有机食品,除了生产环境符合标准外,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等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生产资料。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

按照标准来衡量三种食品,有机食品要求最高,绿色食品次之,最后是无公害食品,这些产品都会有相应的标志。

据了解,在我国有严格的食品认证体系,农业部启动的“无公害食品计划”确立了“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战略,这三种产品的包装上都有规范的标志、认证编号以及厂名、厂址及认证的有效期限。而目前市场上一些产品宣传的所谓“纯天然”食品则属于商家为其产品戴上的“美丽光环”。消费者在选择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时一定要认清标志。

误区3

凡是使用了农药化肥

都有残留,都对身体不利

专家回应:我国农药残留合格率很高,农药残留可以通过流水冲洗去除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中心副主任钱永忠曾表示:影响农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蔬菜中的残留农药超标,另外一个是违规使用添加剂。由此可以看出,农药残留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量最主要的因素是打药的时机。据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齐红岩教授介绍,一般作物都可以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对喷施的农药进行降解,如果在采收的前一天喷药,采下来的果蔬农药残留量一定会很高,而要是采收前10天打的药,到采收时就没有那么大的农药残留了。

此外,农药类型和采收方式对农药残留也有影响。农药一般分为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鼠剂等类型。其中杀虫剂对人影响最大。在采收方式上,像白菜、萝卜、甘蓝等一次性采收的蔬菜农药残留要相对少一些,而像番茄、黄瓜、辣椒这样的连续采收的残留量将比较大。

根据农业部的测评,2010年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96.8%、99.6%和96.7%。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其博客中介绍,我们国家的政府部门对蔬菜里的农药残留是有很严格的、很有规律性的坚持,还不仅仅停留在市场抽检,用检测数据来说明我们代表性的蔬菜农药残留状况是什么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有一小部分的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允许标准,我觉得这不是短时间就可以解决的。”在陈君石看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调整,农业生产要有良好的规范。

对于普通居民如何减少农药残留带来的危害,陈君石介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流水,把蔬菜放在流动水下用手用机械的办法来洗。因为蔬菜农药都是留在蔬菜的表面,这种用机械的办法都是可以去掉的,也许有少量的渗透到里面去了,但我们的蔬菜一般是要加热的,即便是生吃,能够进到黄瓜、番茄里的农药残留比例还是很少数的。

解读《食品安全法》 篇7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酿造酱, 不适用于半固态复合调味料。这里的酿造酱是指以谷物和 (或) 豆类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制成的半固态的调味品, 如面酱、黄酱、蚕豆酱等。产品QS归类:调味品/酱类0306。

技术要求

原料要求

谷物、豆类应符合GB2715的规定, 其他原辅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污染物限量

污染物的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符合GB 2762的调味品酱及酱制品要求, 详见表3。

真菌毒素限量

见表4

微生物限量

致病菌限量应符合GB 29921中熟制粮食制品类的规定, 详见表5。

微生物限量应符合表6的规定。

食品添加剂要求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应符合GB 2760要求。符合GB 2760中分类12.05酱及酱制品要求, 详见表7。

新旧标准主要变化

新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酿造酱》 (GB 2718-2014) 和旧标准《酱卫生标准》 (GB 2718-2003) 相比主要技术要求差别是:修改了感官要求;删除理化指标食盐 (以Na Cl计) 、总酸 (以乳酸计) 、致病菌指标志贺氏菌要求;微生物指标中大肠菌群及致病菌抽样方案和结果要求均发生明显变化, 大肠菌群从≤30MPN/100g变为 (n=5;c=2;m=10CFU/g;M=102CFU/g) , 沙门氏菌要求从不得检出变为 (n=5;c=0;m=0) , 金黄色葡萄球菌要求从不得检出变为 (n=5;c=2;m=102CFU/g;M=104CFU/g) 。

食品接触材料系列新国标解读 篇8

1 食品接触材料新国家标准体系

食品接触材料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 整个标准体系包含三个层次的标准:第一层次是通用/基础标准, 包括GB 4806.1通用安全要求和GB 31603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MP) ;第二层次是添加剂和产品标准, 包括塑料、橡胶、涂层等10大类产品标准、1个特殊产品标准和1个添加剂使用标准GB 9685 (包含各类材质的添加剂使用要求) ;第三层是方法标准, 主要包括GB 31604.1和GB 5009.156通则类方法标准和若干个针对不同测试项目的方法标准。

从内容上看, 我国已构建了一个从原料、添加剂到产品, 以及生产过程和检测方法全覆盖的标准体系。该系列新标准, 不仅对食品接触材料通用安全要求、原材料和添加剂授权使用的物质清单及限制要求、各材质产品的安全要求以及相关检测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 还对生产企业的良好操作规范给出了通用要求。

此外,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是整个标准体系中的统领性标准, 它不仅规定了食品接触材料的基本要求, 还明确了整个标准体系的框架。

2 新国标中的重大变化

2.1 食品接触材料涉及面更广、产品更多

GB 4806.1—2016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 (以下简称食品接触材料) 的定义为: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各种已经或预期可能与食品或食品添加剂 (以下简称食品) 接触、或其成分可能转移到食品中的材料和制品, 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贮存、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工具和设备, 及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食品的油墨、粘合剂、润滑油等。不包括洗涤剂、消毒剂和供输水设施。

由上述定义可以清晰的看出对于食品企业来说, 食品接触材料不再是老国标中规定的单纯的食品包装, 还包括食品加工机械、管道等各种食品加工、包装、运输过程中接触食品的材料及制品, 它们都可能影响食品安全, 都属于食品接触材料标准管理的范畴。

2.2 原料辅料管理模式更加明确

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标准》不仅规定了添加剂使用的原则性要求, 更是以列表的形式给了各类材料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清单。GB 4806.6—2016、GB 4806.10—2016和GB 4806.11—2016中也分别给出了塑料、涂料、橡胶和硅胶四大类材料原料中允许使用的树脂或聚合物清单。其他没有清单的材料, 也给出了原料的基本要求和限制。

由此可见, 新国标对原辅料和添加剂的管理模式更加清晰明确, 即采用肯定列表的清单模式。这意味着凡是在肯定列表中的原辅料, 食品接触材料在生产时只能采用表内物质, 并按其规定使用。所以, 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性检查的第一步就是材料和添加剂是否有授权。

此外, 据了解, 新国标中授权的材料和添加剂种类并非广而全, 甚至现在市场上已经在使用的一些材料和添加剂都不在国家授权范围之内。新国标实施以后, 使用这些材料或添加剂的食品接触材料将成为违规违法产品。

2.3 产品标识信息更全面细致

GB 4806.1—2016标准中对产品信息作出了如下规定:

(1) 产品标识信息应清晰、真实, 不得误导使用者。

(2) 产品应提供充分的产品信息, 包括标签、说明书等标识内容和产品合格证明, 以保证有足够信息对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进行安全性评估。

(3) 标识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 材质, 对相关法规及标准的符合性声明, 生产者和 (或) 委托方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 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适用时) 等内容。

(4) 符合性声明应包括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受限物质及其限量, 非有意添加物的评估信息和总迁移量合规性情况 (仅成型品) 等。

(5)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终产品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 还应注明“食品接触用”、“食品包装用”或类似用语, 或加印、加贴调羹筷子标志 (具体见附录A) 。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产品应注明使用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用途、使用环境、使用温度等。对于相关标准明确规定的使用条件或超出使用条件将产生较高食品安全风险的产品, 应以特殊或醒目的方式说明其使用条件, 以便使用者能够安全、正确地对产品进行处理、展示、贮存和使用。

(6) 上述标识内容应优先标示在产品或产品标签上, 标签应位于产品最小销售包装的醒目处。当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将信息全部显示在产品或产品标签上时, 可显示在产品说明书或随附文件中。

从上述6条要求可以看出, 新国标对产品标识信息的要求更加全面细致, 特别是提出了产品标识内容应包含产品对相关法规及标准的符合性声明, 且符合性声明应包括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受限物质及其限量, 非有意添加物的评估信息和总迁移量合规性情况 (仅成型品) 等。食品接触材料并非一站式生产的产品, 是从化学物质 (如添加剂) 、中间材料 (如树脂、色母、油墨等) , 再到终产品等多个环节分阶段生产的产品, 这就要求食品接触材料供应链中每个节点的生产商有效的传递产品的符合性声明。

2.4 产品安全要求的技术指标更加全面且有针对性

各类产品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 对产品的技术要求包括原料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和添加剂要求四个部分。以塑料为例, 其技术要求如下:

2.4.1 原料要求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中树脂的使用应符合GB 4806.6及相关公告的要求。

2.4.2 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2.4.3 理化指标

(1)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2) 单体及其他起始物的特定迁移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等理化指标应符合GB 4806.6附录A及相关公告的要求。

2.4.4 添加剂

添加剂应符合GB 9685及相关公告的要求。

可以看出, 新标准进一步从四个方面对食品接触材料的技术要求进行明确, 不再仅仅是老国标中的基础理化指标要求, 而是明确了原料和添加剂的要求, 并强调了材料中添加剂、单体及其他起始物的特定迁移量限量、特定迁移总量限量、最大残留量等指标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这意味着, 进行食品接触材料的合规性验证时, 不仅要测试基础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还应关注产品中使用的、有限量要求的添加剂以及原料起始物和单体的限量符合性。以聚苯乙烯酸奶杯为例, 在进行该产品的合规性验证时, 除执行表2中理化指标要求外, 根据GB 4806.6的要求 (GB 4806.6对聚苯乙烯树脂中单体的限制要求见表3) , 还应确保其产品中乙苯和苯乙烯残留量符合限量要求。此外还应关注该产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情况, 根据使用的添加剂核对GB 9685确认是否有需要进行符合性确认的物质。

2.5 迁移量合规性测试条件更科学合理、更严格

旧国标中迁移量测试用食品模拟物和迁移试验条件均按标准中规定的统一条件执行, 与产品的实际使用条件无关, 这种规定使试验条件的选择较为简单, 但测试结果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际使用中产品的质量情况。新国标GB 31604.1—2015则明确要求根据产品预期接触的食品或食品类别选择食品模拟物, 且迁移试验条件应尽可能的反映实际使用条件, 在可预见的使用情形下应选择最严格的试验条件。新旧国标测试条件的对比举例见表4。

由表4可知, 新国标的要求更加科学合理, 但对某些产品也更加严苛, 特别是保质期较长的食品包装。这意味着, 在旧国标下合格的产品, 在新国标下是否合格有待验证。

2.6 与食品安全法呼应, 企业主体责任更加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法》2015版第四十一条、五十条和五十二条, 明确规定了食品企业和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 (食品安全法中为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 对食品接触材料合规性的主体责任, 具体如下:

(1) 生产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直接接触食品的包装材料等具有较高风险的食品相关产品, 按照国家有关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规定实施生产许可。

(2) 食品生产者采购食品相关产品, 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产品合格证明;对无法提供合格证明的食品原料, 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检验;不得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

(3) 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者, 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相关产品进行检验, 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或者销售。

新国标GB 4806.1—2016《通用安全要求》标准中对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的主体责任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其责任涵盖原辅料、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信息等方面。

3 新国标带来的挑战

新国标中管理模式和具体要求等多方面的变革, 给食品接触材料行业带来一系列的挑战。食品接触材料生产企业是该产品安全合规的主体责任人, 食品企业虽然不是食品接触材料的生产者, 无需担负作为生产者的主体责任, 但作为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者, 根据《食品安全法》的要求却担负着采购合格的食品接触材料和验证其合规性的责任。在新国标下, 整个食品接触材料行业将面临的挑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接触材料涵盖范围增大, 在新定义下, 原来处于边缘化的一些产品, 如食品加工机械、运输及辅助器具等已明确纳入食品接触材料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辖的范畴, 该类产品的合规将面临考验。

(2) 塑料、橡胶等多类食品接触材料原料和食品接触材料用添加剂明确采用肯定列表管理, 正在使用的食品接触材料的原辅料是否已授权有待核查。

(3) 产品合规性要求涵盖原料、添加剂和终产品, 各级供应商之间是否能有效传递符合性声明, 以获取产品中有限制性要求物质的信息进而准确评估产品合规面临挑战。

(4) 合规性测试根据产品的预期使用条件进行评估测试, 对多数产品来说条件更加严格, 产品是否能符合新国标需重新检验确认。

(5) 新国标下产品的合规是在一定使用条件下的安全合规, 食品企业采购时如何识别产品的符合性声明与企业自身使用条件的匹配带来专业挑战。

(6) 明确了严格的产品标识要求, 进一步规范了产品标签、说明书中的标识信息。

参考文献

[1]GB 4806.1—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通用安全要求[S].

[2]GB 968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中添加剂的使用标准[S].

[3]GB 4806.6—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树脂[S].

解读《食品安全法》 篇9

1 标准的适用范围与新增内容

GB 2763—2014规定了食品中2, 4-滴等387种农药3650项最大残留限量;适用于与限量相关的食品。

对原标准中苯菌灵、氟虫腈和烯啶虫胺3种农药残留物定义、2甲4氯 (钠) 等9种农药每日允许摄入量等信息进行了核实修订;增加了胺鲜酯等65种农药名称;增加了1357项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增加15项检测方法标准, 删除1项检测方法标准;对资料性附录A进行了修订, 细化了食品类别及测定部位, 增加了小黑麦等66种食品名称。

2 术语和定义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 (或食品) 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 除农药本身外, 也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 是农药及其他相关物质的总称。残留物由于使用农药而在食品、农产品和动物饲料中出现的任何特定物质, 包括被认为具有毒理学意义的农药衍生物, 如农药转化物、代谢物、反应产物及杂质等。最大残留限量是指在食品或农产品内部或表面法定允许的农药最大浓度, 以每千克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表示 (mg/kg) 。再残留限量是指一些持久性农药虽已禁用, 但还长期存在环境中, 从而再次在食品中形成残留, 为控制这类农药残留物对食品的污染而制定其在食品中的残留限量, 以每千克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表示 (mg/kg) 。每日允许摄入量是指人类终生每日摄入某物质, 而不产生可检测到的危害健康的估计量, 以每千克体重可摄入的量表示 (mg/kg bw) 。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 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

3 新标准的特点

3.1 扩大了食品农产品种类

新标准为284种 (类) 食品农产品规定了多种农药的残留限量标准, 覆盖了蔬菜、水果、谷物、油料和油脂、糖料、饮料类、调味料、坚果、食用菌、哺乳动物肉类、蛋类、禽内脏和肉类等12大类作物或产品。除常规的谷物、蔬菜、水果外, 首次制定了果汁、果脯、干制水果等初级加工产品的农残限量值, 基本覆盖百姓经常消费的食品种类。

3.2 覆盖了农业生产常用农药品种

为防治各种病虫害对农作物生长的侵害, 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农作物生产中经常使用的农药品种大约为350个左右, 而新标准为387种农药制定了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基本覆盖了常用农药品种, 今后覆盖面还会进一步扩大。

3.3 重点增加了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的限量标准

针对蔬菜、水果、茶叶等鲜食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多发、易发问题, 新标准重点规定了鲜食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 为115个蔬菜种 (类) 和85个水果种 (类) 制定了2 495项限量标准, 比2012版本增加了904项限量标准。新增蔬菜水果限量占总新增限量的67%, 其中水果上农药残留限量增加473项, 蔬菜 (包括食用菌) 上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增加431项。

3.4 新标准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

在新发布的标准中,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已制定限量标准的有1 999项。其中, 1 811项国家标准等同于或严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 占90.6%。在标准制定过程中, 所有限量标准都向世界贸易组织 (WTO) 各成员国进行了通报, 接受了各成员国的评议, 并对所提意见给出了科学、令人信服的解释。

4 新标准制定的意义

为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农药残留限量标准都是根据农药毒理数据、我国农药残留田间试验数据、我国居民膳食消费数据和国内农产品市场监测数据, 经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后制定的。作为我国监管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 该标准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对生产有标可依、产品有标可检、执法有标可判, 严格监管乱用、滥用农药, 保证“产”出安全食品和“管”出安全食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对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推进绿色生产, 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绿色食品菜豆生产技术规程》解读 篇10

近年来, 山西蔬菜产业发展迅速。菜豆作为大宗蔬菜品种, 现全省设施面积已发展到1.3万公顷, 年产量37万吨, 在加快“菜篮子”工程和满足市场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是“产”出来, 但在具体生产中, 普遍存在科技水平较低、技术规程不健全、安全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些菜农为片面追求产量和较大的经济效益, 超量使用化肥、农药等投入品, 甚至国家禁限用的农药品种也时有检出, 造成作物病虫害抗性的增强, 以及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的恶化, 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品质, 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而且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亟待从根本上予以解决。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 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其基本要求:一是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二是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相应的生产操作规程;三是必须符合相关质量和卫生标准;四是外包装必须符合国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 同时要符合相关特定的包装、装潢和标签规定。绿色食品作为我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 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 推行安全生产和安全消费的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推行标准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关键点控制、安全性保障, 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 山西省绿色食品认证企业92家, 绿色食品产品184个, 涵盖了粮油、蔬菜、杂粮、干鲜果、畜产品, 及其深加工产品。产品及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达9.3万公顷。山西省农业自然条件十分适宜绿色菜豆的生产, 然而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权威有效的绿色食品生产规程, 所以制订《绿色食品菜豆生产技术规程》迫在眉睫。为此, 根据山西省农业厅《关于下达2016年度山西省农业地方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 (晋农质监发[2016]3号) 的要求,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牵头起草编制了山西省地方标准《绿色食品菜豆生产技术规程》。

起草过程

1.准确定位编制内容

2016年3月, 接到标准编制任务后, 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随即成立了标准编制小组, 广泛征求和吸收了省质监局、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省农业厅等专家意见, 与有关市、县农技人员和基地、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人员合作, 组织了各类调研、走访、研讨活动, 深入学习研究了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T 784《绿色食品豆类蔬菜》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及生产技术规范。经过反复的意见征集、协商、修改和完善, 结合绿色食品生产工作实际, 最终确定从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和生产记录等方面进行编制。

2.精准把握现行标准

2016年4月, 标准编制组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菜豆栽培方面的文献资料, 从标准框架结构、引用标准、文字表述、技术措施等全盘开始研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为全省绿色食品认证审核及管理部门, 在绿色食品标准把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方面独具优势。但同时, 国家绿色标准及相关规范更新速度快、内容涵盖多, 标准编制组做了大量工作, 以确保引用标准的科学性、准确性, 并能切合山西实际。

3.实地验证编制效果

早在2013年, 我们就与省农科院赵荣华、董晋明研究员在阳曲县河村依托“山西旱作节水现代农业样板基地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 重点研究开发以菜豆、甘蓝、糯玉米、西葫芦等绿色蔬菜食品生产技术, 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摸查并确定当地主要蔬菜病虫害发生类别、程度及防治用药情况。从2016年3月份起深入对该区的蔬菜病虫害进行了详细调查。二是组织绿色防控技术培训, 编写印发了蔬菜病虫害培训材料, 组织广大菜农进行了病虫害识别和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将灯诱或性诱的害虫制成标本, 通过现场展示、讲解, 指导科学防治, 提高了菜农对当地蔬菜病虫害的认知和科学用药的素质和水平。三是实施综合预测预报, 适期防治病虫害。在病虫害尚未发生或成害之前, 采用物理方法, 使用黑光灯、性诱剂等, 在小菜蛾、菜青虫和甜菜夜蛾的发生时期进行监测并及时通报, 适期防治, 做到方法科学、靶标准确、防治适期、用药合理, 减少了盲目增加防治次数和超剂量用药的现象, 降低了防治成本, 且见效快、效果好。四是筛选出绿色防控药剂, 开展试验示范。在明确用药种类及方法的同时, 从播种开始, 及时进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技术指导, 开展了以甘蓝、菜豆、西葫芦为主的病虫害防治试验示范, 防治面积达8公顷;优选了符合绿色防治的药剂, 并进行了多种药剂的交叉病虫害防效筛选;制定出相应的防治规程予以科学指导, 较好地防治了病虫害, 达到了绿色、安全、环保的目的。该区菜豆等产品已顺利取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证书, 为本标准的编制打下了良好基础。

2016年4月~5月, 标准编制组认真比对全省各市县大气、土壤、灌溉水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检测指标, 参照山东、吉林、陕西等3个省及大同、忻州、晋中、太原、吕梁、长治等6个市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 整理和分析了山西省8家绿色蔬菜生产单位生产技术规程, 深入大同、晋中、忻州、太原、吕梁等菜豆种植面积较大的市 (县) 、农业园区进行菜豆生产现状及技术需求调研, 确定了编写内容, 并在大同、晋中、忻州、太原、吕梁等地园区安排了针对性的试验。针对实际技术问题与晋中、太原两市及阳曲县、榆次区、清徐县、柳林县、定襄县的蔬菜技术专家进行了多次座谈, 征求了省农业厅、省农科院及市、县 (区) 蔬菜专家的意见, 并对生产单位开展了问卷调查, 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为本标准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确定了标准的编写大纲。

4.确保按时保质完成

2016年6月上旬, 标准编制组完成《绿色食品菜豆生产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初稿。

2016年6月中旬, 标准编制组将征求意见稿发送给省农科院、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晋中市、太原市、吕梁市的各位蔬菜专家和相关实施单位征求意见。

2016年6月下旬, 山西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组织召开了标准专家初审会议, 起草小组在吸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修改成为送审讨论稿。

2016年8月15日,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召开了标准审查会议, 起草小组在吸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修改成为送审稿。

主要内容

1.主要结构

在满足标准编制的基本要求下, 按照绿色食品的相关制度设计及要求, 强化了全程质量控制和质量安全, 重在投入品使用管理和质量追溯, 主要从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生产记录等方面进行了编制, 可操作性强, 对该项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分为前言、正文两大部分。正文分为8章, 第1章范围, 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第3章术语和定义, 第4章产地环境, 第5章生产技术, 第6章病虫害防治, 第7章采收, 第8章生产记录。

2.主要技术指标确定的依据及验证方法

(1) 栽培茬口

确定依据:根据山西省大同、忻州、晋中等市菜豆的生产实际情况确定相应栽培茬口。

验证方法:从2014年开始, 通过对我省南北不同区域的菜豆生产单位栽培技术及习惯的调查, 先后在大同市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晋中市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进行适应性试验验证。

(2) 苗期管理

确定依据:在查阅山东、吉林、陕西等3个省绿色菜豆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 在大同、忻州、晋中、太原、吕梁、长治等6个市进行了苗期管理对比试验, 综合分析判断后确定苗期管理的生产技术。

验证方法:通过对山西省菜豆生产单位苗期管理技术的综合判定, 选择不同区域、不同气候、不同土壤特性的生产单位, 在大同市锄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柳林县凌志农业示范园区、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生产单位进行对比试验验证。

(3) 结荚期管理

确定依据:根据我省大同、忻州、晋中、太原、吕梁、运城等6个市菜豆的实际生产情况, 进行了结荚期管理对比试验后确定。

验证方法:从2014年开始, 通过对忻州、晋中、太原等3个市菜豆生产单位生产技术及习惯的调查, 结合当地蔬菜管理习惯及生产通用做法, 先后在清徐县绿恒常蔬菜发展有限公司、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晋中市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定襄县老兵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对比试验验证。

(4) 生物防治

根据山西省太原、吕梁绿色菜豆的生产实际情况, 结合绿色食品要求生产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要求确定。

验证方法:通过对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深度解读, 按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绿色防治原则, 先后在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柳林县凌志农业示范园区、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3家绿色菜豆生产单位进行适应性试验验证, 利用生物制剂枯草芽孢杆菌500~1 500倍液防治灰霉病, 1.3%苦参碱1 500倍液防治斑潜蝇, 与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的产品进行比对, 产品检测时无药剂残留。产品符合NY/T 393的要求, 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5) 化学防治

确定依据:在查阅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NY/T 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基础上, 先后在忻州、晋中、太原、吕梁进行防治效果试验, 并结合当地蔬菜种植用药习惯确定。

验证方法:2014年开始, 我们按照农药品种和剂量, 结合太原、晋中、吕梁等3个市当地农民蔬菜种植用药习惯, 先后对晋中老黑蔬菜专业合作社、阳曲县旱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柳林县凌志农业示范园区、长子县方兴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4家绿色菜豆生产单位进行病虫防治试验, 在菜豆生产过程中使用对主要防治对象有效低风险农药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等与使用高中等毒性、农药残留期长化学药剂进行比对, 不仅病虫害防治效果更加明显, 产品检测中对绿色食品禁用的农药百菌清、乐果等药剂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均为未检出, 允许使用的农药多菌灵指标限值为≤0.1, 检测结果为0.082。产品符合NY/T 393的要求, 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

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外省同类标准的联系与区别

本标准严格遵循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绿色菜豆生产方面的规定与要求, 也借鉴了兄弟省的一些经验, 与现行的国标、行标及其它省市的地方标准相比较, 本标准立足于山西省实际, 更贴近山西省设施蔬菜实际生产及绿色认证要求, 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对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预期效果

上一篇:艺术话语与中国艺术下一篇:信息技术差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