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群体

2024-07-10

消极群体(精选四篇)

消极群体 篇1

中职生消极群体及其构成

所谓学生的消极群体, 就是在成员消极的思想和不健康的心理基础上形成的, 主要以综合素质较差的学生组成的一种抵制教学活动、破坏常规纪律的非正式“兴趣—友谊”群体。这种群体在中职学校普遍存在。

中职生中因为对某一专业特别爱好而选择上职校的不多, 更多的是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 达不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而被迫选择职业高中。所以学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行为习惯不够好, 可总结为“三低一高”, 即“求学士气低, 求知基础低, 行为习惯素养低, 就业期望值高”。在初中时, 这类学生通常在班级中没有“市场”, 但进入职业学校之后, 在班级内很容易就找到“知音”, 与具有一致或相似心理状态的其他学生产生共同的语言和感情。随着他们交往的不断密切, “凝聚力”日益增强, 抵制教育的消极群体也就逐渐形成了。他们拉帮结派、称兄道弟, 无视教师谆谆教诲, 以破坏学校秩序为自身价值显现的方式。

中职生消极群体一般由三部分成员构成: (1) 核心部分 (核心群)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差, 学习成绩不好, 有严重违纪行为, 如抽烟、酗酒、打架等。他们学习无明确目标, 对一切教育都存在逆反心理。但他们心灵深处同样渴望关心、渴望理解, 有改变自己的愿望。 (2) 边缘部分 (边缘群) 。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文化基础一般, 较能遵守纪律, 一般能接受教育, 无重大违纪行为。但易产生消极情绪, 易被他人同化, 上进心不强, 自觉性差。如遇某种挫折或打击, 易转变为后进生。 (3) 外层部分 (外层群) 。这类学生努力学习, 遵规守纪, 自觉性较好, 有上进心, 乐于接受教育, 心理素质稳定。他们一般是心理上拒绝加入消极群体, 但由于同学交往的需要或其他原因, 行动上会接近消极群体, 对消极群体不正确的言行不敢揭露和抵制, 甚至产生不配合学校、班主任教育的现象。

这种结构的消极群体可能在一个班级内形成, 也可能在几个班级中产生, 其中还可能会介入一些行为不良的社会青年, 如果这样其危害就会更大。

根据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霍德盖茨 (R M Hodgetts) 的研究, 所谓群体是一个“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单位”。它有三个共有特征:一是集体是具有两个或更多成员的社会单位, 其中所有的人都不时地相互交往;二是群体成员相互依赖;三是群体中的成员从他们的相互交往中得到满足。

为此, 我们应紧紧围绕其特征, 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消除这种不良群体, 挽救深陷其中的学生。“推一推”, 他们就可能“滑”入犯罪团伙, “拉一拉”他们就可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 在常规管理教育中要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与重视, 防止他们进一步质变和恶化。教育者要遵循教育、争取、引导和改造的原则。

教育对策

重视对“领袖人物”的教育中职生消极群体的“领袖人物”, 是群体成员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自然产成的, 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群体成员对他们往往言听计从, 一呼百应。因此, 做好他们的工作, 往往会影响一大批群体成员。针对他们的工作要耐心细致, 循循善诱, 多投入感情, 切忌简单粗暴, 强施压力, 否则会招致不满, 甚者对立反抗。切不可用“杀鸡吓猴”或“枪打出头鸟”的办法, 因为这样往往是打在“头头”身上, 而痛在成员心上, 反会使他们团结得更紧, 或破釜沉舟, 铤而走险。更不可对“领袖人物”以开除方式让其一走了之, 因为这个“领袖”下去了, 新的必然会产生, 群体会更消极。大量事实证明, 善于运用“头头”的长处, 通过吸引的办法逐步加以引导, 使他们把聪明和才干用到正道上来, 才是一种有效的办法。我系某个班级有几个问题学生, 他们都无视校纪校规。经过调查发现, 他们都“听命”于一个父母离异、缺乏教养的学生。班主任就决定从这个学生开始着手教育。经过一段时间跟踪观察, 发现这个学生虽行为出格, 不服管教, 但本性并不坏, 很讲义气, 班主任就以此为突破口, 通过和她一起受罚跑步, 展现出教师也有“讲义气”的一面, 贴近了学生, 逐步突破了学生的心理防备, 获得了学生信任, 从而改变了这个“领袖人物”, 也产生了连锁效应, 消极群体自然解体。

利用成员矛盾教育的关键是消灭消极群体, 只有群体分解, 教育工作才有实效, 要注意做好全体成员的思想工作, 积极正面引导。在此过程中, 善于利用成员间的矛盾, 分化瓦解是关键。消极群体的每部分成员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同一部分成员也存在着明显的个性特点。这些学生毕竟只有十六七岁, 不善伪装, 只要我们认真地观察, 就能找到突破口。我系有个班级, 有一批学生比较消极, 形成了小群体, 班主任接管此班后, 对他们实行了“紧盯”政策, 管理非常严格。这些学生在“高压”下有了一定的收敛, 整个班级趋向稳定。但时间一长, 这些学生觉得很不自在。于是, 就有学生提议向校长投诉该教师。此时, 群体中就有学生对这一做法表示不赞成, 认为班主任苦口婆心, 是好教师, 于是成员矛盾凸显。班主任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 使消极群体分化瓦解,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强化目标引导没有目标的人生, 是一种“苟活”。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 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通过开展职业兴趣测试、综合能力测试、气质性格测试等, 为学生提供其个性特征、社会能力、职业定向等方面的素质综合评价报告, 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并根据每位学生的专长、性格和就业意向, 设计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和发展规划, 实行分层次、分类别教学。中职生消极群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体成员认为学习好不好无所谓, 于是学习不认真, 无事可干, 无事生非。因此, 我们要利用学生的特长, 促使他们转移兴趣, 用积极的非正式组织替代消极组织。积极的群体组织多了, 消极群体就会自然解体, 这一点对有消极群体的班级特别有用。新生入学, 笔者要求学生正视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 制定计划, 分析自身特长, 确定三年奋斗目标, 为立足社会做准备。笔者还根据学生特点, 组织“走出去”和“请进来”活动。“走出去”是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参观、见习、实习, 使他们认识到做一名技术工人不但要有敬业精神, 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岗位技术, 从而使他们对将来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 明确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该怎样从现在努力。“请进来”是请我校的一些优秀毕业生, 来校对学生现身说法, 谈如何树立自信, 改善学法, 取得进步, 获得成功。这些“榜样”都来自学生的身边, 真实存在, 特别是有些“榜样”也曾经是消极群体的学生, 他们跟学生有更多共同语言, 容易走进学生心灵, 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通过目标引导, 学生有了追求, 消极情绪自然就得到了控制。

传承优秀文化“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中国人崇尚天伦, 温暖着我们的人生, 支持着我们挑战各种困难。“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中国人热爱现实, 关心现实, 克服了各种虚无主义思想对人心灵的损害, 能把人们注意力吸引到建设现实生活上。“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中国人并不屈服, 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 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仁者爱人”, 中国人常常讲究道德, 以友善态度待人, 以友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 其作用也是积极的。还有学校德育中一贯注重的“三爱”———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 “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三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理想, 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采用多种方式, 让这些优秀文化熏陶学生。如我校利用早读课, 在学生中开展“读美文、塑美德”活动, 利用我校自编晨读课本, 每天7∶20~7∶50组织学生晨读, 利用“读、背、默、赛、评”等方式, 让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灵, 起到积极的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在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应加强家校联系, 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种种表现, 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 坚持“多报喜少报忧”的原则。对职业学校的学生, 很多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无能为力”, 教师报忧只能带给家长坏心情, 从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简单化”方式。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家校联系形式向家长宣传青春期孩子的特点, 以及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 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并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 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 形成教育合力, 帮助学生消除消极心理。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 在中职学生群体中, 特别是在消极群体中, 学生的特殊家庭情况比较多, 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些长期跟祖父母、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类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爱”的阳光, 生性叛逆, 喜欢夸张的外型和怪异的言行, 实质上严重自卑。对这类学生, 教师因找不到家庭的支撑, 教育有很大难度。

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认知、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正在形成过程中。对由于种种消极思想和不健康心理而违规犯纪的学生, 我们不能“踢皮球”, 更不能“一棍子打死”, 要根据他们的特点, 加强心理辅导, 对症下药, 帮助、教育及转化他们, 培养他们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摘要:从中职生消极群体的成员构成特点出发, 文章展开教育对策的讨论。通过重视对消极群体“领袖人物”的教育, 注意消极群体整体教育, 强化中职生目标引导, 用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教育学生, 与学生家长形成教育合力等多方面对策的探讨, 以期达到帮助、教育、转化他们, 培养中职生健全的人格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生,消极群体,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军鹏, 代贝.优秀班主任八项修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国华.职业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3]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1.

[5]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 2006.

[6]马能和.就业与创业指导[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消极群体 篇2

摘 要:在班级内部存在一些消极型非正式群体,他们的行为不仅对自身的发展不利,而且影响着班风的建设,长期以来教师在对其教育时多采取打压措施,而不愿意花心思去思考问题背后存在的原因,仔细分析探究背景才能为教育提供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案例描述;正面鼓励

一、案例描述

侯××、李××、李×是我校18班的学生。他们性格相同,对学习得过且过,经常一起玩耍,形成了一个非正式的小群体。三名同学自升入高中以来,学习成绩较差,上课不爱听讲,爱插嘴,影响老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同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情况差,喜欢玩手机,晚上在寝室不按时就寝,逆反心理强,而在教育他们时,他们总是不屑一顾,因此教育效果不理想。

侯××,性格外向,脾气较倔强,喜欢玩手机,爱出风头,在群体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其父亲是村干部,母亲在外打工,因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对其宠爱有加,使其养成了娇生惯养、任性的性格,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情只有顺其心意才行,不然当众反抗。父母也缺乏对其管理和教育,与父母沟通也很少。

李××,身体偏瘦,火气很大,很讲哥们义气。本来初中在外地读书,在其父母的管理和监督下。现在,回本地上学,父母在外打工,缺乏父母的管教,并且在初中非住校生,自由散漫惯了,现在住读使其特别不适应、不自在,多次违反寝室规定,屡教不改。

李×,性格懦弱,没什么主见,特别爱面子,喜欢撒谎,喜欢玩手机,初中成绩很不错。其父母离婚,现在跟随父亲生活。母亲自己经营一个公交车,父亲也忙于生意,没时间管教孩子,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当孩子犯错后,老师请其父亲来学校谈孩子配合教育问题,但父亲找到孩子后,耐心不够,三言两语就要动手,父子关系紧张。

认如何转化这三位同学,使其小团体中的每位同学在德智体上得以均衡的发展,我做了如下探索。

1.多正面鼓励。他们这类学生因为缺乏自信,因此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就采取课堂上接老师的嘴,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和老师生气就觉得有面子。我在与科任老师沟通交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单独回答问题,及时抓住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其增强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老师的尊重,让他们自己感觉到再也不好意思在课堂上接老师的嘴。

2.与家长配合。通过电话、面谈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和交流,了解他们以前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告知家长学生的境况。希望家长不仅关心自己孩子的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并能够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错误,而不是简单的拳脚相踢和臭骂一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多鼓励和关心自己的孩子。

3.个别谈话,分化瓦解。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进行个别心理辅导,采取“各个击破,分化瓦解”的方法。和侯××谈话,着重情感教育,让他认识到父母的艰辛,肯定他的号召力,分析其违反学校纪律的危害性。尤其对李×,让其利用周末参与母亲的工作,让其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对待李××,让其多与父母电话交流,用溝通去化解他们心中的不理解。并诚恳地提出希望和要求。

二、案例分析

客观环境使得接触机会多。有些以前是同班同学,或者是邻居,或者父母是同事等,接触机会多。班级某些具有号召或影响力同学的带动。班级中的特长生、身体特别强健高大的学生等,他们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自然成为非正式群体重要的核心人物。

三、案例启示

消极群体 篇3

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由之路, 关注班级弱势群体是实现教育公平、实施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本文试图通过对学校班级中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特征形成原因的分析, 提出一些合理的教育策略和建议, 以期改善他们在班级中的不利地位,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减少他们进入社会后成为新增社会弱势群体的可能性。

一、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及归因分析

根据莫雷诺社会测量法编制的调查表结合访谈法筛选出班级中的弱势人群, 然后采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 (16PF) 对被试进行施测。测试结果表明, 被试群体在乐群性 (A) 、稳定性 (C) 、敏感性 (I) 、怀疑性 (L) 、忧虑性 (O) 、紧张性 (Q4) 六种人格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表明弱势学生群体表现出合作意识差, 对人敌意, 较为敏感, 情绪波动较大, 悲观自卑, 焦虑急躁, 情感脆弱等消极的人格特点。

人格是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及其弱势地位的形成, 有其自身的原因, 但主要缘于不良环境的影响, 是家庭和学校长期教育不当的结果。

1. 学校教育的影响

(1) 教师负性的态度和评价是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其教育的权威地位使学生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看作是自身价值的标准。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依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对学校、学校对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自然为社会价值判断羁绊, 把学习成绩当作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在班级中, 教师总是根据学习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成绩好、品德好的学生很明显是教师的宠儿, 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班级的“核心”和“主流”。而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则总在教师的视线之外, 教师对他们漠不关心, 忽视他们的存在, 甚至认为他们拖了班级的后腿, 对他们总是给予冷面孔和负性评价。

(2) 班级不良的人际氛围是形成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的外在环境

在班级生活中, 学生间的接触十分频繁和广泛, 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健康。但是, 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 激烈的升学竞争, 同学之间的关系被扭曲了, 同学间的友情被学习的竞争淡化了, 同学之间彼此猜忌、孤立, 情感交流被人为阻滞。成人社会功利性的社会评价标准使学生们的评价也格外“势利”, 班级中缺乏和谐宽松、宽容理解、友爱互助的氛围。在这样的人际环境下, 弱势学生常常被集体边缘化, 他们得到的往往是同学的歧视、嘲笑、忽视、拒绝、排斥、冷遇, 而成为另类人群, 游离在集体的边缘。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格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期, 他们主要通过同辈集体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对来自同学的评价十分敏感, 他们非常渴望得到集体接纳和尊重。班级本应是每个成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但由于弱势学生在班级中总处于最底层, 扮演“灰色人群”的角色, 得不到集体的接纳, 得不到同学的友爱和尊重, 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必然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人格发展必然会受阻碍。

2. 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 是影响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因而,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是造成中学生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的主要因素, 而其消极的人格特征, 使他们在学校班级中, 较难融入集体、与同学和谐相处, 从而构成了其消极人格特征与其班级弱势地位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的联系。

问题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消极人格。问题家庭是相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 主要有单亲家庭、亲子关系不睦家庭和某些独生子女家庭。在不完整家庭 (或再婚家庭) 中, 孩子心理压抑、孤寂。甚至有的父母离婚后, 或把孩子当成“皮球”踢来踢去, 或把孩子当成“筹码”讨价还价, 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 造成孩子的消极人格、心理疾患。青少年时期往往为“亲子关系危机时期”, 有许多父母缺乏相应的青少年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 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家庭教养方式简单, 两代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 造成亲子关系紧张;还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事业, 无暇顾及孩子, 孩子的情感得不到依靠, 亲子关系淡漠。这将造成孩子的焦虑、自卑、反抗、退缩, 怯于交往等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3. 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阶段, 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较差, 往往出现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倾向, 评价自我, 依赖他人评价;自我体验呈现两极性、波动性、敏感性, 稳定性较差, 容易产生自卑等消极的情绪;自我监控能力较差, 不能有效地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由于自我意识不完善, 他们对自己身心的整合能力和调控能力有限, 这是弱势学生群体消极人格产生的内在因素。

二、修缮班级弱势群体消极人格特征的教育建议

1. 实现教育公平, 创造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

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的理想, 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贯穿教育公平的教育理念, 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把情感的天平向那些更需要理解、关心和温暖的班级弱势者倾斜, 对他们多一点信任、鼓励和关注, 多一些平和的言语、真挚的微笑, 对他们的错误也可以延时评价。在班级中创设互助平等、和谐友爱、宽松宽容的集体氛围, 激发班级弱势者的自尊和自信。

2. 更新教育观念,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加德纳的多元智慧理论提出学生有多方面的智慧, 教师应转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标准, 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重新认识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 并带着期待和赞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不仅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同时还能使班级的文化多元化, 呈现班级全面生动发展。

3. 提供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 使弱势者成为班级的主人

在班级管理中,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 给每个学生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和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真正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 感受到老师的公平和关怀, 体会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和使命感。

4. 运用激励式评价, 给弱势群体以勇气和自信

教育者应对弱势群体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变甄别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对于弱势群体, 一点小进步或许是他们巨大努力的结果, 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舞, 教师激励式评价对于弱势群体而言或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5. 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 促进弱势群体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与家庭在教育的协调配合。针对弱势学生的不同情况共同商讨制定教育策略。教师可帮助家长树立对孩子的信心, 减少责骂, 重视孩子的思想感情需求, 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也可协助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 给教师的教育言行提出合理的建议等。

6. 培养弱势群体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使他们积极悦纳自己、完善自己

追求优越是人的天性, 改变弱势群体最根本的途径是实现每个弱势者的自助、自强, 即要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教育者应引导弱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悦纳自己、战胜自己、改变自己。让学生通过自我比较, 定期对自己做出阶段性的评价, 鼓励学生去发现并改善自己的不足, 不断健全自己的人格。

总之, 教育者应以全新的教育观去关注班级中的弱势群体, 寻求更多、有效的解决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实现教育公平, 消除班级中“弱势群体”是我们教师努力的方向。

消极群体 篇4

一、音乐专业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表现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 、音乐专业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点

1. 小群体具有较强的内聚力、自卫性和排他性。

该群体是由于各成员为了满足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 成员间以情感为纽带, 相互信任, 相互依赖, 相互支持。排挤其他群体同时也有排斥班级正式群体的倾向, 象同乡会。

2. 兴趣与志向的一致性。

大学生富于想象, 思路开阔, 求知欲旺盛, 若干学生彼此对某一个事物感兴趣或共同关心某一个事物, 便得以经常接触, 这样就很容易结成伙伴群体。有公认的, 自然形成的“领袖”, 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因威望、能力等而被公认, 自然形成的。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能左右其他成员, 甚至能成为其他成员的精神主宰。他们不关心班级群体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当组织目标与他们小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 会置组织目标于不顾。像各类文体组合。

3. 相对于课堂来说,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休息的场所, 是

内心独白最真实的抒发地, 在这里大家淡化了集体纪律的约束, 大家可以尽情地深更半夜地敞开心扉的卧谈, 交流深层情感。宿舍是大学生最不加掩饰, 敢于暴露真实思想的地方, 具有多样性的思维品质。同宿舍同学甚至在服饰、发型、社交手段、爱情等方面都会互相影响。同吃、同住、同行的客观情况很容易导致和接受, 直接取决于京剧的改革与创新, 这不失为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课题。

(1) 创作方面:京剧的音乐作品要符合新世纪人们的审美需求, 尤其是被中小学生所接受, 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这里所说的“根本上”就是指新作品的创作, 新作品必须要反映新世纪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点, 这就要求京剧工作者必须开拓思路, 广聚素材, 创作出新的、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同时只依靠京剧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是不够的, 我们也呼吁中国作曲家们为了繁荣京剧文化, 尝试京剧的写作, 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和素材, 创作一些新型的京剧作品。

(2) 唱词和唱腔方面:由于传统京剧唱腔的唱词多为半文 (言文) 半白 (话文) , 对于刚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小学生来说, 唱词深奥、拗口、不易懂, 所以必须使唱词走向标准化、通俗化、生活化的道路, 并使口语化的唱词富于现代诗歌的美感。同时, 京剧唱腔必须淡化“炫技性”手法, 转而以口语化、平和、自然地唱腔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使中小学生再也不会因为长达两分钟的一个“啊”字拖腔而远离京剧, 并使中小学生能够演唱, “过耳不忘”、“一学就会”。

2、培养师资

京剧艺术普及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缺少足够的合格师资力量, 已经成为“京剧进课堂”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 多数是以声乐、器乐或舞蹈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 极少有京剧方面的训练, 毕竟隔行如隔山, 音乐老师能讲一些京剧理论4-8人的宿舍小群体形成。由于人员基数较大且相对稳定, 可能会影响班级的利益分配甚至在利益上操纵班级。我们称这类群体为宿舍小群体。

(二) 、音乐专业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成因分析

音乐专业班级消极性非正式群体由于专业专业特殊性原因, 其成因方面更为复杂。

1. 专业特殊、个性使然:

音乐专业的学生, 自我意识强烈, 自我评价较高, 努力追求个性, 渴望获得成功, 非常关注社会评价, 特别是领导和老师的评价。绝大部分音乐专业学生个性鲜明, 思想活跃, 表现欲望强烈, 都想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 期望成为焦点。有的同学通过过硬的专业技能脱颖而出、有的同学由于做了学生干部而被关注、还有的同学由于长相漂亮或帅气而知之者甚众。音乐专业学生世界观方面是比较淡漠的, 在某种状态下达不到期望的那样, 成为不了焦点的时候, 于是就拉起一面大旗, 网罗志同道和者不时发出一些不谐和的声音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他们的做事方法和方式往往和班级正式组织背道而驰, 以上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客观存在的内在因素。

2. 看人不准, 用人不善:

如果说个性的问题是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内在原因的话, 那么外在原因就与班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了;音乐类学生个性张扬, 喜欢在各种场合表现自己, 做事胆大, 不计后果。在入学之初, 很多班主任在选拔最初的主要学生干部时, 总倾向于选择积极主动, 能言善辩的学生。殊不知通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后, 却发现有一些学生根本就不适合做主要学生干部。要么工作上不投入;要么就是利用职务之便拉帮结派搞不正之风;甚至出现对班主任阳奉阴违的现象。针对知识, 但唱起京剧选段就不如京剧演员甚至票友专业, 而京剧专业人士习惯“一对一”教学, 面对几十个学生的教学效果很难理想。想要彻底解决师资问题, 必须从我国的师范教育入手, 设立专门培养京剧师资力量的师范专业, 或是在辅修专业中设置京剧课程, 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师资问题。

结语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这么两句诗:青山遮不断, 毕竟东流去……时代前进了, 生活发展了, 艺术不能不变, 不能把历史舞台淘汰过的旧艺术重新搬上舞台。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现实为艺术创造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对于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必须弘扬和发展, 唯有疏浚河道、净化水质, 才是我们应当担负起来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2008]2号

2、《京剧革命十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74年12月版

3、《是引导还是误导——对京剧唱段引入中小学音乐课堂的几点质疑》胡申生《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四期

4、《“样板戏”研究》邵宇彤博士论文

作者简介

1.刘振, 男, 1980-,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音乐系讲师

2.苑雯, 女, 1987-, 江苏省徐州市幼儿高等师范学校助教

这种现象, 部分班主任由于经验不足, 在没有做好相关思想工作并妥善安置的前提下, 强制性更换班级主要学生干部。班主任对班级控制能力不强、班级正式组织在同学中没有威信, 从而导致职务被拿下的主要班干由于落差感太大而又看不到希望便一怒而反, 另立旗帜, 广泛吸纳成员, 专门与班主任及班级正式组织作对, 制造各种事端, 甚至能够广泛动员班级其他同学联名写信要求罢免班主任, 让班级管理陷于混乱而从中渔利。这类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消极性非常明显, 破坏性较强, 对班级的良好发展构成较大威胁。

3. 班风不正、人心不齐:

很多班级在入学之初, 由于没有及时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班级没有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在选拔、任用、培养学生干部过程中的的一系列失误;片面的强调公平公正而导致管理中民主有余、集中不足等等, 直接导致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 班级正式组织人心涣散, 形同虚设。音乐专业学生本身就比较自由, 散漫, 没有了层层约束, 更是各显神通。俗话说:“乱世出英雄”, 班级乱了, “英雄”自然辈出, 纷纷笼络一班人马“占山为王”从中争权夺利。既然班级乱了, 又没有人说了绝对算数, 这时候好像最公平的做法就是“民主”选举了, 可是选举恰恰又给这些小团伙提供了机会, 不但可能会影响班级的利益分配, 在利益上操纵班级, 如在班干部选举和评优中, 还可能把不合适的人作为候选人, 直接影响选举评优结果。

二、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对音乐班级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一) 、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对音乐班级发展的影响

由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产生特点, 成员间关系的维系基础等,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对班级发展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1. 当消极型非正式组织的目标与正式组织的目标不一致时,

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将会削弱正式组织的作用, 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 非正式组织可能会对正式组织的目标产生抵抗情绪, 影响正式组织活动的开展。如某地区的老乡活动或小团伙活动与班级活动发生冲突时, 这一群体可能会对班级活动漠不关心, 直接破坏班级凝聚力, 在同学中间造成较坏影响。

2.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成员间的信息易受到成员个人主观好恶

的影响, 出现一定的倾向性, 有时出于维护小团体的利益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和散播小道消息或者谣言。干扰与破坏他人或正式群体发挥积极作用, 既对正式组织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 也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 甚至动摇了班级的稳定。

3. 消极型非正式组织容易有时会干扰正式组织的合理的利

益分配, 非正式组织可能在利益上操纵班级, 如在班干部选举和评优、评先中;甚至在贫困生的界定、补助;学生组织发展的推优方面, 非正式组织可能把不符合条件的人或小团伙内部的人选举出来, 严重影响了班级评优、评先的选举结果, 使选举失去意义, 致使班级不正之风盛行。

4. 为了追求利益上的最大化, 同时也为了争得在班级管理

中一席之地, 非正式组织之间会各自为政, 形成相互对峙场面, 各自为战, 精力内耗, 诱发冲动, 甚至有偏激和过火的行为。班委会、团支部等正式组织形同虚设, 班级管理上呈现出一盘散沙的局面, 严重影响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5. 非正式组织还常常利用团体力量, 抵制和反对正式组织的变革, 有的已经发展成为组织进步的严重障碍。

当其集团利益受到威胁时, 甚至能够抓住班主任性格上的缺陷以及管理中出现的失误大做文章, 并且与其它小集团串联乃至动员班级大部分同学联名向上级领导提出罢免班主任的请求。此类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 (相当一部分就是正式组织中的前任主要班干) 具有很大的权威,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决定其成员的荣辱贫富, 往往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 徇私情, 相互勾结, 为其小群体服务, 无视班级正式组织甚至班主任的存在。

(二) 消解音乐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对策

对于绝大部分消极型非正群体来说, 盲目的镇压、和强制性打击, 迫使其解散、瓦解的目的往往很难达到。外部压力越大, 内部凝聚力越强, 小群体却越加团结。对班级正式群体构成的威胁和对班级顺利开展工作构成巨大阻碍。因此, 我们一旦搞清楚小群体存在的的类型, 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去应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1. 引导分流、指明方向:

班主任在处理类似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 客观上要求班主任要做到有威有德, 对班级具有较强的掌控能力。音乐类专业学生自身固有的特点决定了音乐专业班级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可转化性, 对消极型非正式群体要密切注视, 加强教育, 及时防范, 避免产生消极后果。尽量通过引导让其看到希望以达到改造的目的, 对其中的绝大多数要通过耐心细致的疏导, 善于发现他们的弱点, 指明其危害性,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帮助其改正错误, 并为其指明发展方向。

2. 加强阵地建设、做好转化工作:

树立良好班风, 树立班级远大的发展目标。加强正式组织如班委会、团支部、宿舍的建设和管理。加强阵地建设, 保证正式组织具备相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具备引导和瓦解非正式群体的舆论压力和综合实力。加强引导就是引导和教育非正式群体成员学会如何开展正式群体生活。一要教育非正式群体把稳自己的方向, 防止它偏离正确的组织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不仅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也有利于非正式群体健康发展。

3. 抓住关键、实现分化:

俗话说“擒贼先擒王”, 要想转化或瓦解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抓住非正式群体的“领袖人物”是关键。对于这类小群体, 盲目、强制性的打压是万万要不得的, 实践证明:强制性打击这些小群体, 非但不能瓦解他, 往往会促使这些小团体在外来压力下表现的空前团结。通过仔细分析这类小群体成员的心理, 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成员在来自班主任、班级干部以及其他同学的舆论压力下, 心理异常矛盾也非常虚弱, 但碍于小群体的内部压力同时也怕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 所以会不约而同地把眼光瞄向“领袖人物”。可见, 做好小群体的转化工作关键还是要在“核心人物”身上下功夫。

可是“核心人物”的工作并不好做, 这也是相当多的班集体最终象一盘散沙一样毕业的重要原因。对“核心人物”进行威吓打击是肯定不行的;说服教育、指明方向, 同样很难奏效;许以好处、委以重任, 那就更不行了, 因为如果这样做第一会让他产生成就感, 一旦不满意又会“重操旧业”。第二这么做会会给其他小群体或同学传递错误信号, 导致更多的小群体产生。

是不是“核心人物”问题解决了, 小群体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呢?显然不是。即使我们私下通过种种办法做好了“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 可对于一个成型了的小团伙来说, 已不是“核心人物”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打破。这句话给我们以启示;能否给小团伙内部制造矛盾和分歧, 导致成员内部利益上的不均衡是我们彻底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此方法从我们教师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有伤大雅, 也不应提倡。但从解决问题的角度, 从班级大局出发, 从学生长远发展需要来说, 还是要痛下决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消极群体】相关文章:

消极性非正式群体06-15

工作感想:消极生消极,热情生热情09-16

消极等待04-08

消极意义04-13

消极04-20

消极因素05-28

消极情绪07-18

消极作用08-01

消极教育08-09

消极训练08-12

上一篇:PCR检验技术下一篇:管道安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