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评价

2024-07-04

高中历史课堂评价(精选十篇)

高中历史课堂评价 篇1

一、建设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原因

我国的教育模式与西方的教育相比, 课堂更主要的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 因此, 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 对促进我国整体的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 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已经紧紧缠绕在一起, 要想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最主要的就是综合国力, 而推动综合国力上升的主要动力就是提高教育水平, 因此各国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我国提高为了教育水平, 多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在进行教育改革, 在改革的道路中对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和谐、合理、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 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自从素质教育开展以来, 就一直在倡导要开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历史,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环节,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开展和谐的课堂教学评价,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都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活动是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三) 改变以往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学评价一直存在于历史教学之中,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无法达到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课堂评价的要求就是发挥教师与学生这两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评价活动。但是, 评价理想与评价现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

二、开展和谐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具体途径

(一) 制定客观、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合理、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需要有切实可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填充才能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在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要结合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 而且在制定的过程中在方向的把握上一定要有整体的概念, 要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同时还要为之后的制定留有空间;另一方面, 历史课堂中的评价标准要将课程内容、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落实, 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中要有整体性概念, 不能被某些小问题所支配。

(二) 围绕高中历史学科特点进行评价活动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要有效体现高中历史学科的特点。首先, 可以从展示真实、具体的史实入手。如果一节历史课无法给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消息, 必然是失败的课堂。其次, 在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的本质性认识。优质的历史教学, 一定要有对历史基本概念的讲解, 只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阐述, 才能让学生学好历史。最后, 阅读也是历史学科重要的特点之一, 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程任务、目标对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解读,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概念。总之,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中, 一定要围绕着历史学科的这三个特点来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价。

三、结语

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 同时,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有巨大的好处的, 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摘要:历史学科作为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历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和更新。其中, 评价方式就是其中一种,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推动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仍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 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评价十分必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合理评价,和谐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光洋.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评价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01) .

高中历史课堂评价 篇2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宗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评价的整体性与多元化、保证教师的判断和决策的可信性、有效发挥评价信息的作用,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

[关键词] 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 高中历史

一、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愈来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因此,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如何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怎样的素质,如何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些都是当前教育界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换言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从课堂教学实践层面而言,新课程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的同时,更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课堂教学的价值是体现在学生身上的,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价值主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就是确定评价标准的根据。从这一认识出发,实施以课堂教学评价须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

二、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不足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指向是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强调评价的“人本”精神,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动态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态度、1

价值观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不少教师学习、研究课程改革本质的力度不够,不能准确领会新课程理念和把握课改方向,导致在探索实践中茫然无措,不仅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甚至几乎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意识,游离于新旧课程之间,因而课堂教学评价也呈现出较强传统性。

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评价侧重于评价教师讲课的水平和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主要是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接受和记忆程度,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交流互动情况、能力培养方面关注不够。其有效之处在于可以引导教师向讲好课的方向发展,但是难以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向符合历史课程基本理念的方向发展,如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分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综合素质的评价和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方法单一,过于注重量化和传统的纸笔测验法,而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评价主体为单元,而忽视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价值。因此,研究、改进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不仅关系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问题,而且关系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新定位与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策略

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际来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是考查教师实现三维目标的方式与效度。而三维目标的呈现,都落脚到学生方面。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动力与方向。综合起来就是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能用,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效学习,使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评价,首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实施原则

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定量分析指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方面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指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特征等属性的理解进行评价。如评价学生对“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概念的掌握程度时,“1840年发生于中国东南沿海”即属于定量分析范畴,而“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则属于定性分析范畴,评价试题的制定要考虑各答案要点分值的权重。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的原则

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达到的水平或已具备的条件的评价,只考虑评价对象在特定时间,、空间的现实状态,不会考虑评价对象过去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动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特点是进行纵向比较,关注评价对象的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学生评价时,既要重视现状,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信学生是发展的。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殖民主义活动时,学生回答:“消极作用:殖民主义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的灾难;积极作用:给殖民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该答案既展示了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时的清晰思路,也反映出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教师评价时就需要在指出学生不足的同时肯定学生的发展趋势,而不应该片面评价。

3、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的原则

终结评价注重活动的效果,过程评价注重平时表现,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令评价更加合理、生动。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兴趣、学习态度以及环境因素通过师生、生生交互过程相互作用,使学生学习后产生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产生大量的评价信息,如文字的、行为的、静态成果、动态实践、精神领域等。因此,评价应回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还要回答“如何发展”(过程)的问题。如对学生的学业评价,不能只看考试成绩,课程修习情况也应该是重要参考依据。

4、评价的整体性和多元化的原则

评价时要对评价对象的各组成因素进行进行多层面考查和评定,分析评价对象各组部分之间的关系,不能以偏概全。如问题“钓鱼岛问题能用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吗?”,就可以从三维目标相结合的层面上全面考评学生认知、理解、分析、运用概念的状况,从而得出较完整的评价信息。

5、保证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可信性的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涉及教师在权衡和考虑学生考评表现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的进步作出判断和决策。当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成功地、稳定地表现出某种成就时,教师便可以作出有把握的判断。因而教师的判断和决策应建立在明确的标准之上,应保持稳定、公正、客观。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协商和理解学习结果、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学生学习和成就的样本来提高教师的判断和决策的可信性。

6、有效发挥评价信息效能的原则

教学评价信息能满足于不同的目的,服务于不同的对象,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帮助教师改善教学,帮助学校改进课程,帮助家长寻找有效的教育方法。因而,课堂教学评

价应有明确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其效能的发挥应有针对性和规范性,以实现评价信息的有效反馈。

(二)实施途径

依据上述原则,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途径来实现,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评价,以反馈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实践总结出的有效途径。

1、开展小测验

使用小测验是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以评价教学效果。其题型要灵活多样、不能单调乏味;要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不能死记硬背、呆板重现。

例:“开辟人类文明交往的航线”,教师出示幻灯片进行限时小测验,内容为:

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回答出下列的各题:

①近代以来,外来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蔬菜、粮食品种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其中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由美洲带到中国的是()

A.烟叶、甘蔗B.马铃薯、玉米C.葡萄、土豆D.甘蔗、水稻

②材料一: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材料二: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材料三: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

材料四:在欧洲西南端的西班牙于1492年收复了阿拉伯人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最后一个据点。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人从长期的穆斯林统治下获得了解放,但在斗争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宗教情绪:热衷于传播天主教,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③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如何理解上述对比鲜明的现象?试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此小测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个性发展为本”这一宗旨。从其标题上看,既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个性“我能行”,增强自信心,又可激发学生的竞争机制,积极上进;从其内容上看,概括了本课重点知识,精炼而不繁锁,不占用更多时间,不增加学生负担;从其形式上看,简便易行,灵活多样,不枯燥乏味,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现历史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测试内容要避免知识唯一的片面性,应重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

2、改革作业形式

布置作业,通过写做和批改来考查全体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活动,也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它具有简便易行、参与评价对象多、了解信息全等特点,也存在题量多、形式单调呆板、学生抄袭严重的缺陷,不能全面地反映出课堂教学的情况。为此,要改进教学评价,改革课堂作业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做如下实践:

一是布置开放性作业题,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行为表现(态度、书面表达、应用能力等)。可以要求学生自制表格或编写知识纲要来考查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例:必修二教学结束后,布置作业“请自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表格,其内容为时期、推动因素、主要资本、显著特点、主要途径、影响”。

这样的作业既可评价基础知识掌握状况,又可让学生理清基本线路,弄清各事物之间的联系,还可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可以布置有关重点内容的理解与迁移性作业,以掌握其共性和特性,发现规律,达到评价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必修二专题五,布置作业“请比较两次工业革命,指出他们各自的特点”。

还可以就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写小论文,以了解学生理解教材与综合分析、运用能力。例:“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课,布置以“我心中的N大发明”为题的小论文,谈谈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布置以“母亲,我是钓鱼岛”为题的小论文,谈谈你对钓鱼岛问题与祖国统一大业关系的认识。

二是自编作业。自编作业是一种融知识理解、巩固和教学评价于一体的创造性作业,有助于拓宽课堂教学评价思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基础知识巩固的再现性习题和综合归纳或理解分析的应用性习题去编写。自编作业的完成分为自己完成和交换完成两种形式。自己完成,有助于学生清楚的了解自身学习状况,作出自我评价,强化学习目标,以及控制学习进程,增强历史学习的责任感。交换完成,除上述作用外可以使学生互相督促,团结协作,使历史测评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批改或查验,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以及书面表达、理解归纳、应用创造等能力,从而切实评价教学效果。

3、观察学生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记录学生在知识、技能、行为和情感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对学生历史学习的成效做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例:“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的教学,可让学生根据自己家乡发生的各种变化,来谈谈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变化和提高。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摄像机、录音机)全程观察学生发言的踊跃程度,语言表达的逻辑性,所提问题是否符合主题,搜集的资料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文献资料相配合等等,最后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总结,甚至写出书面评语,分析本课教学效果。

4、设计问题,座谈评估

座谈分为两种。一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座谈。教师在上完课后,在尊重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情况下,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座谈,内容涉及:学生对教学设计的适应程度,对教师讲解、提问、分析是否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方法与能力上的收获,学习心理状态的变化,对课堂气氛的满意程度;也可以提问本节课内容简单问题或略有发挥思维的创新开放题,还可以请学生谈谈本堂课的感想和启发、令人难忘之处或不成功之处等,让学生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畅所欲言,尽情地剖析本堂课。教师要做好谈话记录,并给以学生适当的评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口语表达能力。过后,教师还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改进课堂教学。二是与教师交谈,重现课堂,全面评价。实录课堂或请教师听课,再请教师座谈交流,听取该教师的真实评价,分析教学与课标要求的切合程度,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等,在同行协作的基础上调控和改进教学手段。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联系教学过程,采用灵活策略,客观公正地评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3]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10期;

对高中历史课堂评价标准的反思 篇3

关键词 新课程 课堂评价 课堂活动 公开课 常态课

自新课程改革的这些年来,为了能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的教学活动,也为了能更好地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交流性的直接指导,各地适应新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推陈出新,不同形式的课堂研讨活动也相继被推出。在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与思考中,笔者对高中历史课堂评价之标准进行了思考,并欲在此进行一二阐述,望能得到更多同仁对此话题的共同探讨。

一、艺术课堂——“公开课”与“常态课”之辨

公开课真的一定要区别于常态课吗?

“公开课”与“常态课”有别已经成了中学历史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个定律。而专家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讨,却基本上是以教学研讨活动所展示的示范课为对象,这种标准对于一线教师常态课的教学到底有多大指导意义,却没能引起太多的思考。

从一线历史教师的切身教学实践与感受来看,准备一堂好的公开展示课,包括对课堂内容的深入挖掘、课堂设计的思考、实际设计与制作的过程、课程设计后的初步实践、课堂实践后的反复修改雕琢等,两三个星期甚至一两个月的准备时间属于常态。

但是,如果拿公开的展示课作为一般课堂教学的标准来要求和评价实际课堂,一线教师的实际教学环境或是实际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的问题,却是不能被忽略的事实。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人均工作量基本在每周12课时左右。也就是说,基本上每天2~3课时的上课量。如果按照一天8课时的工作时间来定,2~3节课是上课时间,剩下每天都会有2节课左右的批改作业和课堂反馈的时间,1节课跟学生答疑解惑或是交流时间,这样,每天剩下的就只有2~3课时左右的时间。就算没有学校的常规工作,没有会议、研讨等师生活动之类的临时工作,也没有班主任之类的学科外的教育工作,也不包括教师之间的额外交流,而是将这剩下的时间全部拿来备课,也就只有每天2~3课时的时间。

但教师所面临的实际环境是,哪怕是这样的备课时间,也还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每天能有2~3课时的时间用来备课,这真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理想。因为教师的时间通常是很难连贯的,而没有了时间上的连贯性,备课与教学设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次,学校的常规工作是不可能减少的;再者,班主任工作往往很难排除在教师的教学工作之外;最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工作,其工作的环境是一个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群体,通常是不定时的会有面对学生、家长甚至是同事、领导的常规性的或是临时性的问题需要交流,这是每一位一线中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工作环境。

也就是说,每天2~3节课时间来备课,这对于真正在一线教学的中学教师,几乎是没有多大可能性的。那么,在比这更短的时间范围内,通常能准备的,也就是真正能给学生的是什么样的课呢?这个问题,似乎一直以来都被忽略了。

“公开课”之公开的目的是为了教学研讨,而不是为了简单地得到一个教学评价。教学研讨的目的,则是为了给常态的教学活动以切合实际的教学示范和教学指导,而不是为了单纯地评价某位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高低,如果混淆了这个目的,单纯地为了评价的结果而进行评价,这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教学研讨的价值,更无从谈其课例的优劣了。

但是,如果“公开课”就应该是“常态课”,那么,对于“优秀课例”的评价标准又是否恰当呢?新颖的课堂导入、打破教材成规的教学主线、反复推敲的内容重组、多次磨合的课堂设计、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深入浅出的历史素材……这又是普通教师在常态的2课时左右的时间内能准备好的吗?

因此,笔者认为,在失去一线教师实际工作背景的条件下设计出来的展示课,其教学研究与教学指导价值是会大打折扣的。

二、优秀课例——“形式”与“内容”之分

优秀的课例一定要有新颖的形式吗?

在这么多年的教学研讨活动中,关于优秀课例的评价标准,几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和定式,即新颖的课堂导入、独特的设计视角、独到的设计环节、清晰的教学主线。

如果说一堂课真的做到了以上这几点,可能会是一堂很优秀的课例。但是,如果硬性将这些条件作为评价一堂课好坏与成败的标准,可能就会让一些一线教学的教师陷入另一个误区——单纯地为了追求新颖独特而忽视教学内容的基本规律与内涵,为了“新”而费尽心思去标新立异,为了“特”而绞尽脑汁去重组教材。最后的结果,如果教师的专业功底深厚,那么,可以出来一堂令人耳目一新的漂亮课例,但是如果教师的专业功底本身就不够扎实,也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而单纯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这样的课例,最后就算不是西施效颦、生搬硬套,也必将导致我们历史课堂的历史味道尽失,甚至会令人愕然。

例如,曾经有位教师在《美苏争锋》这一堂课的课堂设计中设置了一个辩论的环节,让学生分组分别代表美方和苏方对美苏争锋的挑起及其所造成的不良后果进行辩论。在课堂中,因为这一辩论正好将教材相关内容容纳进去了,同时,也因为势均力敌,学生代表的双方争论激烈、观点鲜明,使课堂异常活跃,同时也达到了使教学内容贯穿其中的目的,更令学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一设计得到了在座教师的好评。

再后来,我们看到了同样一个以学生课堂辩论形式来展开的展示课。不同的是,这堂课比上面那堂课的课堂活动安排得更丰富,整个课堂只有学生的辩论,从开始就是将学生分成正反两大组,对本课的主题进行辩论,一直到课堂结束,也就是辩论结束为止。但可惜的是,辩论中完全没有了之前那一堂课的激烈与激情,甚至陷入僵局与冷场。其原因何在呢?这堂课的上课内容是“一国两制”,正反双方辩论的论题是“我国是否应该实行一国两制”。

无须多论,“一国两制”,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处于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中学生,要他们对一直以来都是进行正面教育引导的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进行是非辩论,他们能有话可说吗?就算有些同学有不同看法,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当着那么多外校专业教师和市里专家的面讲出来吗?而且,整堂课40分钟,就只有学生的辩论,这一活动的安排,也不足以囊括全课内容,更不足以体现师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深入感悟。

当然,这是比较典型的一个课例。在展示课中更不乏一些导入异常新颖的课,为了能从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也为了从一开始就能符合“优秀课例”的评价标准,对于课堂导入的设计教师往往会绞尽脑汁,但精心的导入能同课堂内容形成一个前后呼应的和谐整体的就少了,能同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基调相吻合的就更少了。有些过于新奇的导入形式,甚至转移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注意力,过于流于形式而显得过于花哨和华丽,而使其失去了对历史内容的深入理解,失去了历史本来的韵味,更使学生停留在新奇的课堂形式中,失去了对历史的真正感悟,更缺乏对学生的心灵震撼。这样的课,的确符合我们对优秀课例的评价标准,但事实上并不能称之为“优秀课例”。

历史课,有历史课应有的使命,而历史课的设计,也应该是围绕着能否完成历史课的使命,或是多大程度上完成历史课的使命而进行的。

三、互动课堂——“行动”与“心动”之别

互动的课堂,学生一定要“动”起来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学历史课堂,也更注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二者的有效结合,而且,越来越倾向于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的学生活动往往成为评价一堂课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标准。有些评课教师甚至一一记下一堂课中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时间、层次等,并以此作为课堂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一般的展示课都会以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来体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因此,在一些公开展示课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高度的“热情”随处可见,很多形式多样、异常活跃的历史课堂的确令人一饱眼福。

这些课堂活动,不同的教师展示出了不同的形式,除了课堂设计的技术性跟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突破,利用电子技术做出非常吸引学生眼球的具有动感的各种PPT以外,还有动画、音频、视频等,单从课件制作上,就包含了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灵动性,已经能从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了。但是,我们的课堂活动除了课堂的技术性以外,更多的表现为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例如,课堂小辩论、历史情景剧的课堂表演、小组讨论、历史歌曲、历史话剧等等。有时候,甚至是一堂课中就有几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有点令听课者应接不暇。

新颖独特的学生活动几乎贯穿于整个高中历史课堂,例如,在《罗马人的法律》中,就有教师设计历史情景,让学生去扮演不同角色对不同案例进行裁判;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就有教师设置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总统、国会、联邦法院来演示三权分立原则。这些活动不能说不好,学生参与性很强,但遗憾的是,学生也就仅限于活动而已,对于一堂课的内容,因为过于注重这种“动”的形式,而缺少了静心的思考。作为高中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需要这种形式上的“动感”吗?

其他活动,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几乎是每堂课都被列入的“新常态”了,因为只有更多的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才能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面”,所以,几乎在任何公开课上都能看到学生全面参与的课堂“答问”与“小组讨论”。

但事实上,作为教师,我们自己也应该清楚,尤其是我们历史学科,思维含量极高,很多内容是需要学生深度思考、积极思维的,也有很多内容是需要教师通过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认识与思考来带动、启发学生思维,需要师生在思维中产生碰撞,这种思维碰撞后的火花,才是学生最深刻的记忆,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最为深刻的触动,历史教学的人文性、思维性应该是在这种“心动”中完成的,而不是单纯的拘泥于课堂中学生形式各异的“行动”。

动态课堂,我们应该理解为学生的思维之动,宁静致远,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应该更清楚:过多表象上的动态课堂活动,不仅对学生的思维无益,反而会干扰学生正常的课堂思考,干扰师生真正需要的心灵交流。

新课改还在进行,也将一直持续下去,作为一线教师,对课堂的探索与追求,将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我们期待着“公开课”的常态化,期待着对我们常态课堂具有真实指导意义的合乎教学现实环境的课堂评价,公开展示课是为了指导实践而展示,而不是为了研讨而研讨。

在常态课、常态教学中的师生,在精力和时间都有限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师生内在的、真实的课堂体验。常态的课堂,可能没有更多的课堂花样与设计形式,但是却能够用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广的阅读与学习、用教师对历史更深更透彻的理解与感悟,去启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更深刻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这应该是常态课堂最终也是最真实的追求。

让学生对历史进行整体的了解、深入的理解、深切的领悟,甚至是达到心灵的震撼,使之能因此引起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并由此产生应有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应该是中学历史教学的真正使命。它要求师生课堂不拘泥于是否新颖的动态课堂形式。课堂形式与课堂活动的设计,都只是课堂使命达成的工具与手段而已,作为课堂的施教者,可以充分地运用这些工具、驾驭这些工具,但却不能舍本逐末,被这些形式上的工具所驾驭。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变革谈 篇4

一、由成绩评价到素质评价

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绩决定一切, 然而还有好多因素可以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至于对学习产生厌倦, 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要从学习成果的评价转变为学生素质的评价, 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 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去肯定和评价学生。比如以下两种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 (1) 理解和记忆能力。理解记忆是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发挥的前提, 可以通过背书和其他方式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历史是一门知识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 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 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可以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评价, 让一些记忆能力突出但是学习成果并不理想的学生也有成就感。 (2) 概括和分析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科学思维, 就要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看学生是否能够具体应用知识, 从历史现象中总结事件的起因及发展必然性。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特点,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与发展潜力。

二、由单人评价到多人评价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来源于教师, 有时候教师的不当评价不仅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 还会使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 从而使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沉闷。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教师的不当评价而导致偏科。笔者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课后分小组总结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规律以及学习方法, 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同时评价, 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是否能够提取有效信息, 是否能够归纳完整的历史观点, 是否能够准确地论证并表达观点。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是否能够为增进小组合作做出贡献, 是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真诚合作、帮助他人。这样就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候学生为了给其他同学留下较好的印象就会更好地表现, 从而能够从内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 也使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思维更加缜密。

三、由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

高中历史知识繁杂, 如果像以前那样单纯用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 势必会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尊重, 把结果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例如, 我们每节课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评价, 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 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每课评、课堂表现每月评、综合活动每次评, 这样一课一评的学案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堂表现评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阶段性进步, 历史小论文、历史演讲活动之类的综合评价评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了解。还要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历史学习表现进行评价, 从而整体把握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这样就能够涉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只有全程评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有些学生某个阶段表现好, 并不意味着其他阶段也能够很好学习到知识,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决定哪些地方需要慢一点进行, 从而保证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历史课堂教学评价之我见 篇5

《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的评价机制,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诸多弊端严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一轮课改的背景下,历史教学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一、如何评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有的教师在新课改过程中出现了把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绝对化的倾向,探究变成了一种模式,变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写在黑板上,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有些实验探究课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基本上学生没有思维活动……教师只培养了学生机械的动手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看似热闹,实际上只是形式而没有实效。这样做实际上是把新课程的理念简单化,是机械套用。究竟需要不需要合作?值不值得探究?教师缺少深刻的思考。

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或者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法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

二、如何评价课堂气氛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于是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显示启发式教学,便采用边讲边问,把可供探索的问题分解成为较低认知水平的“填空式问题”,一节课竟能提问上百次。试问这样不停地碎问、乱问,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吗?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学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新课程还强调建立新型的、和谐的、民主型的、开放的课堂气氛。于是有些学生上课太自由化了,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想闹就闹……甚至有些教师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予学生最多的应是鼓励、尊重。但在强调师生之间这种新型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同时不要忘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必要的纪律制度和规范的要求是学习的必备保证,学生课堂纪律的好坏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是学生发展,以及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所不可缺少的。

三、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于是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掌声鼓励”……进行笼统地评价。这样廉价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无论学生对问题回答得如何,都会得到教师的表扬,无论课堂

上学生怎样不守纪律,从不给批评。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他们还会对破坏纪律、影响到他人的学生感到羞愧吗?一味表扬,正如一味处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对有过错或偶有过失的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太多地去动用什么语言的脑筋。而是要言之有物,行而有效。尽可能由“评价无痕”做到“教育无痕”,从而形成学生的自我评价,做到学生评价的自主内化。

四、如何评价认知目标的完成完成认知目标是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一件很重要的任务,但认知性任务不是课堂教学法的中心或惟一目的,教师不应只关注知识的有效传递,而不考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传统的评课标准,往往强调教学进程要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许多观摩课,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结果往往是把一节好课上成了表演课,演员就是教师,或者说主角是教师,学生则是配角,是观众。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常常采取回避的处理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无任何收益。

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方式变革谈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日常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00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新的考查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特别是如今高考比较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如何变革高中历史课程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应用能力,摆在了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和应试准备工作上,这就需要重新考量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一、由成绩评价到素质评价

以往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成绩决定一切,然而还有好多因素可以衡量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要想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至于对学习产生厌倦,需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要从学习成果的评价转变为学生素质的评价,看到每个学生的优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去肯定和评价学生。比如以下两种关于综合素质的评价:(1)理解和记忆能力。理解记忆是分析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可以通过背书和其他方式对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评价。历史是一门知识内容非常丰富的学科,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可以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评价,让一些记忆能力突出但是学习成果并不理想的学生也有成就感。(2)概括和分析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科学思维,就要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具体应用知识,从历史现象中总结事件的起因及发展必然性。这个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特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与发展潜力。

二、由单人评价到多人评价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来源于教师,有时候教师的不当评价不仅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还会使学生和教师产生矛盾,从而使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沉闷。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教师的不当评价而导致偏科。笔者采取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分小组总结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规律以及学习方法,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同时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以下方面进行评价:是否能够提取有效信息,是否能够归纳完整的历史观点,是否能够准确地论证并表达观点。同时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是否能够为增进小组合作做出贡献,是否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真诚合作、帮助他人。这样就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有时候学生为了给其他同学留下较好的印象就会更好地表现,从而能够从内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去,也使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更加缜密。

三、由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

高中历史知识繁杂,如果像以前那样单纯用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势必会让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尊重,把结果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例如,我们每节课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教学,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每课评、课堂表现每月评、综合活动每次评,这样一课一评的学案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表现评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阶段性进步,历史小论文、历史演讲活动之类的综合评价评能够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了解。还要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历史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从而整体把握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这样就能够涉及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只有全程评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有些学生某个阶段表现好,并不意味着其他阶段也能够很好学习到知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整体表现决定哪些地方需要慢一点进行,从而保证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知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革评价方式,让高中历史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评价的目的并不是要区分学生的好差,而是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的设计,同时让学生尽情地享受学习过程的乐趣,真正做到乐于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中学历史课堂学习的即时评价 篇7

一、评价对象的定位要科学

中学历史课程学习评价要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如历史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及其品质等,更要充分考虑学习的其他效果,如对所学历史内容的情感倾向、对历史学习方式的效果领悟和对学习氛围的人格体验,以及与相关学科的迁移情况,直至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取向、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影响。而且评价主体的选择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班级的学生,而应该在不同水平层次的班级学生中进行实践,并将实践结果进行对比总结。

二、评价内容和标准要科学

在历史课堂学习即时评价实践中,应就三维目标结合学习内容设计细化且有可操作性的评价内容。如将评价结果调整为“好”“较好”“须努力”三个层次;将“知识与技能”部分调整为“是否能就本课内容确定一个历史研究课题并进行研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调整为“是否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并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

三、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观察要科学

生态理念下优化历史课堂评价 篇8

一、讲究评价语言的真诚性

课堂评价必然要涉及评价语言, 教师评价语言的真诚性对于课堂评价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做到评价语言的真诚, 教师要开动自己的智慧。学生在回答某个问题, 或者就课堂中讨论的主题发表自己的个性化意见时, 教师需要利用自己强大的观察力来找出值得肯定与选择的内容。之后, 教师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组织, 针对学生个性的不同与学习能力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真诚的评价。饱含真诚与智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得到激发。

比如在学习《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的时候, 教师可以就八国联军的侵华行为进行讨论, 让学生对八国联军的侵华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一些学生会说:“我认为八国联军的侵华行为是错误的, 他们违反了人道主义精神, 没有考虑过他国的利益与他国民众的生存问题。”面对这样的回答, 教师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你的想法很有高度, 涉及了人道主义精神, 相信你会是一位很有责任心与同情心的孩子。”而一些学生则会说:“我认为八国联军的侵华行为也是情有可原的, 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发动战争, 这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学生这样的观点, 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评价:“你的看法很有个性, 教师欣赏你的观点, 但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真诚的评价可以凸显教师的智慧, 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历史教学的深入。

二、讲究评价内容的平实性

课堂评价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表现相符合, 从实际出发的课堂评价才能成为有效的课堂评价。教师利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课堂评价, 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于自己的关心与期待。一味利用过于华丽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 不一定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利用平实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沟通, 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更加真实的感觉, 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与自己进行沟通。

在初中历史教学评价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对学生进行合理化评价。教师任意进行评价内容的夸大, 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面对学生的高谈阔论, 一些教师为了肯定学生, 会说:“你的看法真是太好了, 都可以与奥巴马一决高低了。”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课堂评价, 对于学生来讲可能是一种嘲弄,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利用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微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可以利用简单的“你很棒”之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于学生的肯定。比如在学习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时候, 教师提问学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进行准确回答。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回答得很好, 看来你在课下一定认真预习过了。”平实的课堂评价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了解自己的努力, 认可了自己的付出, 会更加主动地进行初中历史学习。

三、讲究评价效果的德育性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 教师利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对德育的一种落实, 也是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许多教师过于关注学生在历史课堂中学到了哪些历史知识, 记住了哪些关键性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教师不断利用题目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无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 要合理利用课堂评价,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习惯, 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历史学习水平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百日维新的相关内容的时候, 教师提出问题“百日维新的内容有哪些”之后, 让学生对历史课本进行自主阅读。一些学生会出声阅读, 一些学生会默读, 一些学生会一边读一边划出重点与答案。这时, 教师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大家最好向某同学进行学习, 一边阅读一边划出重点, 方便日后的学习与交流。这种方法不仅不打扰他人, 还方便了自己。”这样的评价, 会使出声阅读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使其他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讲究评价过程的激励性

激励是课堂评价的目标, 成功的课堂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与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课堂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 教师要利用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自主思考。

比如在讲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的问题, 像辛亥革命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纲领、目标是什么, 等等。在这样问题的引导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并进行分享。面对学生的答案, 教师要进行激励性评价。像“你的自主学习很成功哦, 希望你再接再厉”, 或者“老师相信你可以在课本中找到更加丰富的内容”。这样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加强对历史学习内容的理解。

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使用与评价 篇9

一、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的概念

高中历史教案展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而导学案强调的是教师要拟订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于是,实际上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框架,是学生了解教师意图的桥梁。

二、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方法

1. 应用导学案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把握住第一个导学要点———帮助学生明晰学习的目标。可能有历史教师会提出一个问题:“我写教案时,也需要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那么导学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和教案的明晰教学目标又有什么区别呢?”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明晰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历史教师本身明晰教学目标,而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明晰教学目标。

比如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如果教师应用导学案的方法设计戊戌变法的教学,就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设计要点:第一,教师不光要自己明白这次教学的目标,还要让学生明晰这次的教学目标,该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历史概念。第二,教师必须要了解用怎么样的方法才能让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比如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大刀王五》电影的片段,片段中会播放康有为及梁起启为光绪帝剖析时弊,提出变法的片段。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历史概念,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得到个性化的历史结论。比如历史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事件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人物、事件发生的经过、对历史产生的影响等。高中历史导学案的设计不仅要求教师了解教学目标,还要引导学生明晰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达到教学的目标。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教学活动的桥梁。

2. 应用导学案定向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

高中的学生有时不能通过自主的学习全面达到教学目标,这是因为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足、学习经验有限的缘故,为了让学生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高中历史导学案要求教师把突破教学难点作为课堂设计的关键,要求教师通过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依然以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节课的内容为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历史导学案中说明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存在的原因、提出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比如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以用多种角度去分析的历史事件。在封建统治的末期,戊戌变法的思想有其先进性,它是结合了西方先进思想的一次变化;然而它又有其局限性,因为实施变法的人没有深刻的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没有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变法策略,所以这套变法失败了,这次变法的失败给予当时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一次沉重的打击。因为它可以应用多元化的角度剖析,所以它是该教学的难点,为了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这一历史事件,历史教师可以用开辩论会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高中历史教师要在导学案设计中剖析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这些教学内容是重点、难点的原因,并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

3. 应明导学生明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高中历史教师要明析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教师必须要明了该次要引导学生掌握哪些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哪些情感、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教师的设计必须是把导学案设计与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具有定向引导性的。比如教师要了解开展辩论会辩论的主题,要求学生能过辩论掌握相关的历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由于爱国情感,康有为、梁起超等知识分子在危难的时候开始戊戌变法,六君子更为了唤起民众觉醒付出生命的代价;高中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展现自己的观点、用具有逻辑性的语言来强化观点、学会应用历史史实来强化观点的说服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导学案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教学的过程结合起来,能够通过教学渗透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中历史导学案使用的评价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结合以后,要反思导学案设计,找出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成果开始反省导学案的实施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设计导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高效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反应了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是否具有可行性。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成绩着手反省导学案设计是否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要点、设计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了学习的要点、是否通过有效教学让学生的能力培养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如果教师发现导学案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可延用该次的教学经验;反之,教师就要调整教学的方法。

四、结语

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桥梁。教师要通过实施导学案,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提出适当的教学方法、定向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才能有效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高效的完成历史学习。

摘要:高中历史导学案强调的是教师要拟订出每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于是,实际上高中历史导学案是高中历史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框架,是学生了解教师意图的桥梁。本次研究说明了高中历史导学案设计的概念、实用的方法、评估的作用。

高中历史课堂初探 篇10

一、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的过程, 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

第一, 认识主体, 意味着教师要转变旧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认识主体, 还意味着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 全面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 调整教材内容, 删繁就简, 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第二, 尊重主体, 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和谐的民主学习氛围。教学民主化的激励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许多思维的火花就是在尊重中绽放的。尊重主体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 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尊重主体就是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基础、智力、爱好与特长的不同之处, 使他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为体现因材施教, 一些历史教师实行了分层教学, 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自学、提问等环节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而且还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作业和考核中都从层次性出发,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 全体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 都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这种成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二、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

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 乐其学。”德国教育心理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在他们的班级内部倡导一种合作、民主、平等的作风, 这也有益于集体创新能力的发挥。”一个教师的才干, 不仅表现为拥有渊博的学识, 而且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是使师生互动, 达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民主平等就意味着教师应在兼顾学生学习基础的前提下, 尽可能淡化课程实施中曾过度强化的预定性和统一性, 以民主的姿态接纳学习主体的差异性、独特性, 甚至是局限性。”所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坦诚相待, 让教学充满人情味;对学生的要求, 对学生的说教要严而有度, 严而有情;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与每一个学生交朋友, 只有这样的课堂, 才能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 过去在评价洋务运动的影响时, 教师会把它的影响一一列举出来, 学生拼命记录、背诵, 最终, 学生只能是学习的仆人和知识的奴隶。新教学环境下, 由于教师营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氛围, 学生在讨论中灵感飞扬, 新意迭出, 有的学生在思考后, 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当然, 这些看法不一定科学, 但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确实难能可贵。可见, 学生是一个蕴藏着巨大潜能的宝库, “只要我们相信学生, 尊重学生, 放手解放学生, 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总之一句话, 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中, 应采取开放、民主、平等、合作的态度来处理课堂教学, 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这样才能立足于学生的多样化个性, 放飞学生的才情和灵思, 让学生由求知到求法、由学好到好学、由能学到会学转变。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 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 交流渠道多, 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 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 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适时引进小组合作模式, 使学生相互启发, 相互评议, 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 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 学会在讨论中竞争, 在竞争中合作, 在合作中解疑, 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 总结得失, 提出新的问题, 开展新的探究。

最后, 课堂教学还应注意目标反馈和讲练落实, 让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练习强化记忆。教师不能忽视课后的落实工作, 可采取多种方式强化记忆, 完成教学任务。

上一篇:中石油下一篇:股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