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管理信息化

2024-06-28

生产管理信息化(精选十篇)

生产管理信息化 篇1

在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电机) 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设计过程中,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和优化的过程, 不仅仅是用计算机武装工作人员, 也是一个管理模式上的更新。我们的生产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涉及制造数据管理、工厂日历、工艺路线、项目计划、滚动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数据采集、物资供应、质量数据采集、生产资源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管理, 帮助生产管理人员对大量动态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处理, 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事先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和总结, 使生产经营管理由经验管理进入科学管理。

2) 系统具有集成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优势。充分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及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 我们为哈电机搭建起完整的数据交换平台和信息化系统平台。采用构件化和模块化的思想, 使得整个系统可以和谐地与厂内现有的信息系统一同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投资, 也为车间将来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优势。

3) 允许分步骤实施生产管理信息化。本解决方案应充分考虑哈电机的生产管理现状, 在系统设计上允许按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实现信息化管理, 允许许多业务环节采用人工干预和调整, 可以根据业务环节的管理程度, 自行调节实现步骤和程度。

4) 严密的信息安全体系。在系统设计时即把数据安全和系统的鲁棒性因素考虑在内, 并与哈电机现行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结合在一起, 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系统。

2 生产管理平台设计

哈电机目前已经实施了Oracle EBS系统来实现企业级的计划、财务、物流的一体化管控, 由于哈电机的生产管理具有的高度复杂性和特殊性, 因此对企业的生产计划编制与调度排程、物料的跟踪与管控、生产和质量作业数据的采集和反馈、生产资源的管理和平衡等就成为了解决方案中的重要内容。解决方案的框架如图1所示。

哈电机的生产管理解决方案的设计是以计划为主线, 重点解决计划的分解、协同、成套、准时、闭环的问题。同时, 对生产资源, 特别是关键设备和工装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分厂的二级库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生产通知和生产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发布和管理, 就可以比较好地保证对在制品跟踪的及时准确性, 保证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料成套性, 保证生产的均衡性。

通过对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过程、产品质量、物流配送、库存等各环节的动态监控, 实现各环节的协同工作, 辅助管理者及时调配资源, 协调解决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确保生产和物流供应的平稳运行, 实现整体资源平衡和优化, 保障企业整体绩效的最大化。

依据生产管理解决方案的整体框架, 未来可以在哈电机生产部建立企业级的生产管理指挥控制中心。在生产管理指挥控制中心, 企业生产部可以集中管理、监控、调度、协调企业的生产计划、协作计划、采购计划、外协计划、准备计划等的统筹协同, 实现工序级的生产进度跟踪, 实时掌握库存及物料配送情况, 监督检查设备能效、维保情况和设备综合效率, 监控生产任务队列及执行情况, 随时反馈并呈现生产数据图表, 总体把握跟踪管理哈电机的项目进度计划和协同情况。

从系统工程角度, 哈电机的生产系统已构成动态复杂大系统;对复杂生产过程进行高效计划调度, 实质上是对复杂系统进行系统优化, 需要以精确的系统表达作为前提。因此, 对哈电机生产系统进行有效信息建模与量化分析, 是面向哈电机生产管理体系进行计划调度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制造系统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产品结构、装配工艺、现场操作、资源分配、物料配送、生产现场实时反馈与监控等方面;由于整个系统环节众多、变动性较大, 难以实时采集和处理现场及其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信息变化。这造成了对生产系统的管理只能凭借定性分析和管理经验, 难以精确、科学地量化分析, 进而无法有效制定生产计划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

哈电机各生产分厂总体属于离散加工制造, 零部件的来源有多种方式, 如自制、外协加工和外购。自制零部件的生产过程都是由多工序组成, 加工过程是把原材料分割成离散的毛坯, 然后逐一经过加工、零件入库、部件组装。

在零部件加工和组装过程中质量检查严格, 并且对作业过程的质量等信息有详细记录, 保证订单流程和质量的全程可跟踪。

因此, 哈电机生产管理平台项目的解决方案设计, 要结合先进的生产管理理念, 贯彻按订单组织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以企业生产实时数据采集为基础, 覆盖计划制定、生产管理、物料追踪、质量管理等过程的各个方面, 解决信息共享与信息集成、数据一致、数据实时性等问题, 实现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动态跟踪。

提供生产管理平台与ERP系统的数据接口。通过生产管理平台与ERP集成, 实现生产计划与生产调度的信息集成。生产管理平台系统接收ERP系统的计划和工艺等基础数据, 编制车间生产调度计划, 指导车间生产, 保证生产管理平台与ERP数据的一致性, 更好地实现信息流与物流、工作流的整合, 实现生产制造的一体化管理。

设计基于调度规则和智能优化的车间高级计划排程算法, 支持人机交互的方式, 实现智能调度算法与调度经验的融合, 结合能力需求与车间资源能力负荷情况, 进行能力平衡, 制定可行的调度方案, 提高资源利用率, 提高调度决策的智能性和可行性。支持动态调度, 当生产环境发生变化时, 保证生产的连续性。

实现车间在制品物料的跟踪和管理。通过物料齐套性分析, 制定车间之间、生产线之间、工序之间物料的配送计划, 保证物料供应的时序性和成套性。对车间在制品按批次进行设计和规范, 以批次号记录零部件的位置、工艺状态等信息, 以批次号为唯一标识作为零部件单件或批次追溯的基本单位, 将批次号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更新系统中订单对应的物料的状态, 实现物料信息的实时采集。通过对批次号的生命周期和状态控制实现订单和物料信息的全生产过程的跟踪和追溯。

在生产管理平台中建立完善的物料追溯体系, 实现重要零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工艺、成本、设备等生产过程信息追溯, 形成零部件单件和批次追溯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现在线质量管理, 细化成本信息精度。

通过相应的信息采集工具, 实现生产管理平台与底层数控设备和测量设备的集成, 对生产过程关键设备状态、运行时间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 提高关键设备的利用率, 保证产品交付;对生产过程工时、质量、物料等关键数据实时采集和统计分析, 对生产过程中的错误工艺、遗漏动作进行监控和报警, 根据采集的过程数据进行生产绩效分析并向上游ERP反馈。

实现生产现场图文档电子浏览, 支持现场人员快速查询产品零组件设计图样、工艺过程以及质量检测要求等文件。

利用条码、无线网络技术和触摸屏、PDA、移动PC、条码打印机、条码扫描枪等设备, 可进行物料管理以及作业任务 (工票) 、零件和产品的条码打印, 快速进行零件的识别, 并完成质量信息的手工输入或通过接口程序导入。

3 结语

生产管理信息化 篇2

本文作者:赵留荣 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图书项目管理的周期也就是图书项目的生命周期,包括图书项目选题策划、选题审批、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终审发稿、装帧设计、印刷加工、销售及发行服务等。信息系统的集成与共享,实现了图书项目的选题、印制、发行等环节的出版信息一体化管理,为出版企业实施图书项目管理创造了条件。

确定选题环节。在图书选题的项目管理中,出版信息管理系统以图书选题项目为核心,始终贯穿流程管理的指导思想,实现对选题策划、预算、实施等整个选题阶段的一体化流程化管理。同时对所有与选题管理各阶段关联的资源、人员、费用、合同、数据交换等进行全面统一有效的管理。出版信息管理系统还提供选题合同管理、合同付款计划、付款情况管理等合同管理功能。

实施印制环节。在图书项目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出版印制部门作为出版企业的主要生产管理者,在印前需要对图书的印制成本进行比较准确的估算;在印制过程中,直接负责图书的生产进度、印制质量,管理纸张材料的采购、使用,安排图书的排版、印刷和装订等生产流程,并对图书的生产成本进行监控。出版信息系统的实施,将图书的生产管理过程,通过计算机有序地连接起来,并能够为财务、发行系统提供相关的基础数据,进行无缝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图书发行环节。在图书项目管理的发行阶段,发行信息系统将发行工作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与编辑、出版、财务系统的紧密衔接,实现业务财务的信息一体化管理。图书项目在发行管理过程中,按图书分类、地区分类、客户性质、销售部门等多个不同层次进行统计,对出版企业的图书库存、发出商品、应收账款、开票情况、回款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并提供多种统计方法。

快捷准确地获取某一品种的销售回款分析数据、某一地区的销售分析数据和某一出版物品种在不同时间段的销售情况比较数据,为出版企业按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出版计划,控制编务和出版部门的工作进度,避免图书的积压,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从管理及统计等多个角度,对整个出版企业的图书项目运行进行分析,为领导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增加企业的决策准确度和对市场反应的敏感度。

信息一体化管理。财务与业务的信息集成与共享,提高了出版企业图书项目单品种核算的准确性,为实施图书项目管理创造了条件。在信息化以前,要实现图书项目的单品种核算困难重重。在图书印制方面。图书的印刷费、纸张、材料一般都不是实时结算,有时几个月才结算一次,但此时图书销售已经完成,售出图书的成本就无法确定。

在图书发行方面。图书销售实现后,回款才给出版企业,卖不掉的图书无条件地退回出版企业,图书销售结算周期较长。在图书核算方面。出版企业因为品种很多,又有不同的版印次,印次周期较长,印次不清导致图书项目单品种核算困难。

图书核算在出版环节不能及时知道一本书的制版、纸张、印制和稿费等成本是多少,在发行零售环节不能知道这本书真正卖了多少钱。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后,财务部作为信息归集中心,从单本图书到系

列图书再到事业部。

“信息管理”还是“管理信息”? 篇3

好像从“信息管理”这个名词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想当然的把它当作“管理信息”的技术而不是“信息管理”的科学。

信息管理是一门管理学科,不过好像从这个名词诞生之日起,我们就想当然的把它当作“管理信息”的技术而不是“信息管理”的科学。如果谈“管理信息”就一定要讲究方法了,于是,我们身边的一些研究机构、教育组织一开始便教育和引导世事懵懂的学生们学习JAVA、C++、数据结构、数据库等计算机技术知识,以至这些学生们眼里信息管理似乎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没有任何区别,甚至在计算机的专业程度上可能还不及专门学计算机专业。当这些学生进入了工作领域,把信息管理当作一种计算机领域的衍生品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甚至认为信息管理其实就是一个技术问题。这个也就是为什么到现在信息管理人员,总是不能把关注点放在信息价值的本身,而总喜欢技术变革的缘由了。

一次,网上一篇名为《中国高校十大骗人专业,看你上当没?》的文章吸引了我,十个专业里面涉及信息管理的竟占三个:“信息管理”,“电子政务原名档案管理、又名信息科学、信息资源与信息管理”,“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我仔细想了想,其实,现在对于大部分关于“信息管理”的误解,应该是发源于从学术界。因为整个教育体制一开始便于潜意识把这个名称定为“管理信息”的一门学科,而不是一门从信息角度来谈论管理的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成了主角,而“提升信息来加强管理的精髓”却已经被忽略了。

管理学的新角度

现在,我们从信息流这个角度来看待管理学。其实,从当今的整个管理学来讲,除了一些管理学中的管理艺术成分以外,我认为其余就是利用信息进行管理的范畴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在他的经典著作《Management》里谈到关于管理的四个非常重要的任务:Planning(计划)、Organization(组织)、 Leading(领导)以及Controlling (控制)。其实,可以看出,这四个方面都需要信息的支持,也就是一个依靠信息来完成执行的过程。如果说,企业的执行讲究的是一种工作流(Workflow)的话,那么管理更多的强调的就是一种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判断以及反馈。不论你是做计划,做组织,还是做领导或控制,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都是一个组织信息、使用信息的过程。那么对于整个公司层面而言,所谓管理,其实就是怎样更好地洞察和控制: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而这种洞察和控制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收集、加工、利用信息的过程。所以,一个管理科学,从内容的水平面来讲,正如斯蒂芬·P.罗宾斯教授所说的四个方面。但是如果从行为学的纵向分析的话,不难看出,管理行为的整个庞大的基础是以信息开始的,信息的管理是整个管理科学很重要的部分。

管理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学科,在21世纪,它更多的是属于一种信息科学。当然,能够驾驭这种信息风向的舵手,就是公司发展的领航者了。在管理学的范畴里,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信息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仔细观察一下,四周的管理行为,很多时间都会花在计划制定、组织沟通、过程控制,以及资源分配上面。这些内容再抽象一点,便是:信息的收集与预见,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的控制以及回馈,关于资源信息的分配与监控,而这些其实就是管理的信息流。因为管理是一种人文学科,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行为科学,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提高信息的速度、准确率以及价值,将是管理能力提升的具有里程碑作用的重要标志。

管理学在经历行为探讨的粗放型研究以后,必定会朝着更加精确的评估方法迈进,而这种精细的管理方法,必然需要谈论的就是组织信息的结构。在一个公司里,在执行层面上,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作流结构的改善来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在管理这个层面上,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类似的信息流结构的改善来提高管理水平。而这种信息流的抽象,将是组织行为学与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融合,其核心便是信息!

可以预见,如果整个管理过程都是用信息结构来作为计划、组织、控制的传递筋脉,用信息价值作为其间流动的血液,那么管理所剩的便仅仅是决策了,或者再简单一点,仅仅是事件的判断。因此,管理学的一个重心便会放到价值点的博弈上面,而另一个重心当然就是维持这种流动在组织当中优化的信息结构。

站的高,才能看得远

当管理开始谈论管理的信息架构的时候,管理的理性化成熟时代便到来了。詹姆斯.奥布赖恩(James A.O'Brien)在他的《Introduction to Information Systems》里谈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了适应管理视角一般有三个层次:操作层(operational)、战术层(tactical)和战略层(strategic)。

其实,这三个层次的划分,也正好体现了一个公司的最基本的管理结构,日常执行者(Operational),中层管理者(Tactical)以及高层战略制定者(Strategic)。而管理信息的需求,也会因为这三层角色的不同而不同。最下面的日常执行者往往关心的是一种细节信息,而越高层的管理者需要的越是一种更加宏观的信息,信息的质量直接影响了管理和执行的效率。也只有最快、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根据不同目的有效的贯穿在这三层,企业的信息管理效率才是最大的。在财务管理当中,有种关于资金的衡量指标叫做:资金周转率。在信息管理领域,暂且称这种跨越三层的衡量指标为信息周转率吧。如果一个企业的信息周转率越高,那么可以预见它的管理效率也越高。因此,信息效率可以说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整个信息的管理框架而言,在上层的信息,关心的是公司战略、控制等宏观管理;越在下层的信息,关心的是公司更具体的执行、操作。所谓战略管理便是站的高,看得远,而执行管理,便是注重细节。整个公司框架是以信息作为视角和支持,因此,这样的管理模式,才能有所依靠,才能准确,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管理的内容。

管理的理性回归

管理在经历了80年代初期谈工具管理(管理学的ABC到基本的分析工具),到90年代谈制度(流程管理和ERP),再到20世纪谈精神之后(企业价值观、企业文化),开始虚无缥缈了。什么是管理?什么是有效的管理?如何去评估?如何像物流一样管理控制可以做到“Just in time”?而不是事后“亡羊补牢”……。从这些管理方法和管理视角,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 篇4

一、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建筑工程管理上还处在刚刚开始的阶段, 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也刚刚开始安装摄像监控, 其主要是用来便于查看施工现场的安全与消防管理等情况, 如在高处安装监控摄像, 便可以全面对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监管, 让管理者在办公室中就可以及时地了解建筑的施工状况。但是此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就是没有在施工现场的领导则无法对施工现场进行监控。所以信息化管理建筑工程还处于可望不可即的地步, 这就需要及时引进先进地信息处理技术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要想实现我国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那么必须要依靠相关的网络平台, 我国曾经出台了相关的规范, 充分的指出在建筑施工管理中一定要充分的运用信息化技术, 以此来提升施工的效率。并且一些施工企业都逐渐的开始应用一些信息化技术进行施工质量的管理, 以此来提升管理效率。对施工现场的勘测就可以采用信息系统对施工人员、项目的设计与设计过程的信息等进行管理;然而现今一些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的管理时, 还是延着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 多余信息的产生到整理等利用纸质媒介进行传播, 仅仅有较少的施工企业应用一些计算机软件技术来进行施工的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时, 信息传播又比较慢。通过对比建筑工程监理与施工设计, 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在使用上还处于落后的阶段。且监理工作又具有流动性的特点, 这样就使得施工现场存在三四个监理人员一起进行监理工作, 但是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中施工任务与成果记录没有认真的进行;另外, 在建筑工程市场中, 对于监理方面的软件使用的十分少, 这样导致了建筑施工中的监理工作不到位, 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规的现象, 影响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所以, 相关的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不断的更新开发新技术, 以此来做好建筑施工中的管理, 提升自身的管理效率。

二、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信息化管理

在这些建筑工程中即便是使用了信息化管理但也只是使用了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将信息管理系统定位于信息查询与报表上。这样就不能有效地实现不同数据间的整合与分析, 也就无法将行业的动态信息结合在一起。虽然有些企业在信息化的管理上建立了相应的局域网, 也运用了工程项目的管理系统, 但是信息资源只局限于施工现场与项目的内部, 对于现场的管理与其它区域就无法实现互动, 宛如一座孤岛, 虽然岛内能够达到自给自足, 却无法与岛外进行交换。

(二) 在信息的管理上存在误区

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仅仅是认为在企业只要具备计算机技术以及局域网等便可以了, 但是对其的运用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很多信息的传递等依然是传统的纸质传播媒介, 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管理。要想实现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 那么便要做好数字化管理, 利用电子媒介等进行信息的传递, 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数字信息的交换。但是目前来看, 一些施工单位却没有认识这一点, 无法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目前, 建筑工程管理还没有实现信息化的管理模式。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不仅要融入人力、物力与财力, 还应当要实际的反映出管理的过程。在建筑工程竣工后, 在工程款的结算、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建筑工程进度的确认中, 建筑工程的监理单位、施工企业与业主要进行相互的核对工作, 这在网络贸易上已经有了许多年历史的EDI, 这对于建筑工程的管理就显得成本比较高了。

(三) 建筑工程的监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来看, 由于建筑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 这也导致了企业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专员, 对于计算机技术不够了解, 无法很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施工企业进行管理。对于一些计算机新型软件技术以及系统的维护等方面都不够了解, 影响了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三、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 加强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投资工程主要是为了要推动建设工程信息化发展。如以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周期为对象, 彻底实现信息管理无纸化;将建筑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采用网络与电子为媒介进行接收与提交;将项目工程的各项参数都储存到数据库中, 以便于实现资源共享与采用。建筑施工过程只有实现电子化的建设, 完善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为管理者提供便捷的操作界面。此外还应当适当的增加科技的投入, 并运用一些高科技产品, 不断地研发与推广软件工程。

(二) 健全与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相关组织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不但是关于技术的一次变革, 更是一次管理水平的变革。完成这一变革, 就要改变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与工作模式。在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设立管理者能够亲自参与的组织机构, 动员全员, 深入与推广信息化管理, 并要做到言行一致、上下统一。

(三) 明确信息化管理的实际意义

在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 要清楚的认知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单纯地买点硬件与软件, 开发一些软件而已。而是应当要真正地结合信息技术与管理方法, 提升建工程企业的应用能力, 提高建筑行业与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采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市场的竞争里。做好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 能够不断开发一些新技术进行企业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信息化管理, 提升管理的效率。因此,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针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来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软件, 以此来做好对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管理, 提升施工的质量。同时也要加强对建筑工程中各项生产要素的管理, 让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从传统向着集约化转变。

(四) 加强建筑工程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效益

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将信息的资源进行记录、查询、输入以及分析等, 以此来促进管理人员的决策的科学性, 为建筑工程的招标、实地勘测与项目设计、工程的施工与现场的监理提供依据, 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市场的竞争能力。并且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 使其能够更好的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建筑施工的管理, 做好质量的控制。

结语:根据信息资源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指挥, 安排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同时还应当要实现对外界环境的信息资源交流。只有彻底的实现信息化管理, 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产科学化、决策最优化与办公无纸张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飞.许晓阳.信息化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0 (04) :9-10.

[2]余代林.浅谈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物业, 2011 (05) :87-88.

信息化管理建设及日常管理职责 篇5

为了加强中心信息化小组的领导和管理,保障系统有序运行,现制定各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组长:XXX

1、负责中心信息化建设全面领导工作。

2、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各站点信息化建设工作。

3、组织相关负责人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信息化工作,根据中心信息化需要对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进行调整。

4、研究决定中心信息化建设中的工作事项。

二、副组长:XXX

1、要发挥小组的合作精神,积极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合理分配各项工作任务,带领小组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组织协调好信息小组各项工作,合理安排信息小组各岗位人员工作,确保信息小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3、组织落实制定工作计划,并组织对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

4、加强与各站点的沟通协调,积极听取各站点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工作。

5、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做好信息系统软件的改造、部署、安装、调试,使中心的信息化建设适应发展要求。

6、做好职工的培训工作。

7、负责各站点“健康XXAPP”、“微信公众号”、“XX智慧门诊”的宣传工作。

三、技术指导员:XXX

1、负责单位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完善信息系统功能,保证系统能正常使用。

2、负责信息系统故障处理,及时排除日常出现的故障。

3、掌握好各系统软件的使用,负责注册用户、设置口令、授予权限等,并适时加以修改。

4.按照领导的修改意见,结合工程师进行系统改造、权限分配与修改、数据提取等工作。

5、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操作指导,协助、监督各应用站点完成各项应用操作。

6、做好医院职工的操作培训工作,做好技术服务。

7、认真落实国家和单位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工作的有关规定,定期排查、处理单位信息系统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8、根据领导审批后的意见进行站内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安装工作,承担单位计算机的维修工作,并做好相关维修记录。

四、各站点护长

1、协助信息小组做好本站点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2、掌握系统使用,准时把医生的排班上传。

3、及时发现系统问题,并上报维护,保障系统的正常使用。

4、积极参与单位组织的信息化培训,并做好站点职工的培训工作,提高整个站点的信息化运用水平。

5、对站点软件、硬件运行情况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信息小组解决。

6、加强与信息小组的沟通与联系,及时收集站点职工意见和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及合理化建议。

7、负责站点“健康XXAPP”、“微信公众号”、“XX智慧门诊”的宣传工作,正确指引群众下载使用。

五、宣传技术员:XXX

1、负责设计“健康XXAPP”、“微信公众号”、“XX智慧门诊”的宣传海报及宣传单。

2、负责收取最新的资料,并及时更新“微信公众号”的内容。

3、配合信息小组做好宣传。

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篇6

【关键词】信息化 教育管理 智能化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208-01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出现,人类的生活及工作正在逐渐的向智慧时代迈进,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也逐渐进入到我们的工作中。智慧教育的内涵主要是通过云计算和物联网以及无线通信等新的信息技术所建立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实现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一方面可以节约一定的管理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教育管理者的工作效力,发挥教育管理的总体效益。从而显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准确的掌握教育的动态数据,对提高教育事业的服务水平有很大的作用。

1.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目前,教育管理信息化在国家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管理机制还有待提高。其中,不同地区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各级各类的学校基本上都已经开展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但根据学校类型的不同,其信息化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上相对较好,有一定规模的信息化支撑队伍,其要应对的主要问题是系统间的整合共享和学校信息化管理体制机制的建立。中职学校的信息化设施大多有一定的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有不同程度的进程。

2.教育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对信息化管理的观念认识有欠缺

许多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多数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理解仍然处理方便、快捷的层面。并不能体会到信息化技术对教育服务和决策带来的重塑性的影响。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及必经之路。观念的老旧会导致动力缺乏以及发展迟缓,从而影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2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系统建设不协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系统建设之间的不协调度比较大,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主要偏重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以及对学校的指导工作,而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关注的是结果数据的采集和数据的统计分析之类的工作。大部分的学校主要关注其日常的运行管理的情况,而管理信息化系统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的过程,和怎样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支撑学校的日常管理。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多个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角色定位,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不能够达到学校日常管理上的需求。尤其是针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结构有复杂的学校。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当前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都是按照业务线索分散独立的进行建设,与学校需要建立整合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综合管理极大的不协调。

2.3教育行政部门间的系统建设不协调

国家级的系统建设是按照教育类别和业务线索进行建设的,系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出现的问题就是数据不能够共享,缺乏一致性、权威性和连续性。数据的重复采集,同一数据需要在不同系统中多次的填报,再加上不同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差异过大,造成数据不一致的情况非常的严重,在数据采集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统筹,不能够实现数据的相互贯通。比如学校机构数据采集和学籍采集的时间点没有很好的连接,从而引起部分学校成立后不能够及时的录入学籍数据,不能保证数据的连续性。

2.4信息化保障机制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教育信息化管理建设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一些省市教育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部门出现编制人员不足的问题,影响着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的开展。一些学校的信息化工作由信息技术的老师担任,但不能够成为长远性的职业。没有健全的信息化工作评价的机制,另外,信息化工作也不能像教学一样的普遍的被认可,另外,从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晋升难,众多原因导致技术人员流失。

3.加强信息化管理的对策分析

3.1正确的认识教育信息化管理

目前,网络技术在迅速的发展,前途是一片光明。但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容易使领导者产生一种乐观的态度,从而导致其不顾实际情况,盲目的开展一些建设活动,不但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反而还浪费了人力、物力等。因此,相关人员一定要在充分了解信息管理建设的内涵之后,再采取合适的推进方法实施,不断的总结经验,为进入信息化的教育时代做好铺垫。

3.2注重节约成本

信息化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关联到的对象种类比较多,对于每个对象感知的信息复杂的程度的差别也比较大,对感知定位的要求也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因此,如果使用统一的感知技术,就会造成大量信息冗余的现象,也会相应的增大建设的成本。因此,要采用二维码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感知途径,对不同的感知对象,采用不同的感知手段。

3.3加强系统整合工作

教育管理体系积累的管理数据能够为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的结合已有的建设成果,改进以往的教育管理系统,减少重复开发的成本,另外,在工作进行中要保证与其他系统的衔接性和兼容性。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各类教育管理系统之间的联系比较少,独立存在的管理系统非常不利于对整个教育体系的统一管理,因此,在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要加大教育管理系统的整合和集成的力度。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现民.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 2014(01)

基于信息化管理的国际工程索赔管理 篇7

1. 树立正确的索赔理念

在传统的中国观念中似乎索赔就意味着利益双方的对立和冲突,在潜意识中将索赔看作是不得已条件下进行的经济维权行为。这种观念使承包商首先在管理观念上就处于工程索赔关系双方的弱势一方。

首先,工程索赔作为建设工程承包的一部分,是其作为FIDIC条款中的重要一环,其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在分担工程风险方面的责任再分配。其次,作为工程承包合同的补充,进行工程索赔管理工作的目的在于使项目能够顺利地完成。最后,由于通常国际工程投资体量巨大,业主在招标阶段通常很难将合同的内容进行详尽地明确,因而一般按照合同条款的规定,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或者当外部环境产生不可预见性的变化而导致工程成本上升或者工程不得不停止时,索赔将作为必不可少的一环充当合同的补充条款来进行责任及利益的分配。

2. 国际工程中索赔的分类

在这里我们按照索赔的目的及引发索赔的因素进行简单分类。

2.1 按照索赔的最终目的进行分类,国际工程的索赔与国内工程的索赔分类基本一致,可以分为三种,即工期索赔、费用索赔、工期加费用索赔。

2.2 国际工程中的索赔可以按照主客观因素进行分类。

2.2.1 主观因素造成的索赔主要包括:

(1)由于工程师及业主经验不足而发出错误指令(承包商亦无法判断)导致承包商损失;

(2)由于业主主观建设思路及工程量变化导致的设计变更,工期改变,工程规模变化导致的索赔;

(3) 业主不配合造成的工程进度或工程成本的增加而导致的索赔。

2.2.2 客观因素造成的索赔主要包括:

(1)由于不可预见的地质条件差异产生的工程索赔;

(2)由于工程所处政治、经济、法律环境变化(战争、政变、经济衰退、物价高涨、政策变化等)引起的索赔;

(3)由于不可预见的极端天气及地质灾害发生而导致的索赔的产生;

(4)由于证照的办理问题及其他因素造成的推迟进场,工期延迟甚至工程暂停、工程停止导致的索赔等。

3. 我国施工企业的国际工程索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由于不懂索赔或者不敢索赔,施工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进行索赔的意识,当损害发生时不能及时地意识到需要进行索赔。因而,在国际工程中经常会出现因为自身没有进行索赔而被视为放弃索赔权利或者因为递送索赔文件不及时而错过索赔实效的事情。

(2)缺乏国际工程的索赔管理研究,不能将索赔管理的案例经验进行传承,缺乏进行知识管理的体系,管理人员普遍缺少索赔知识,导致索赔成功率低。

(3)不重视档案信息管理,不重视合同的学习,诸多索赔案例都因为索赔证据不足、资料不完整或工程档案造假而失去索赔的关键支持因素,从而使工程索赔难度加大或者直接导致索赔失败。

(4)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方式,总公司通常不能对工程在过程中进行监控,从而也就不能帮助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工程量增加或者变更引起的工程风险,工程索赔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公司决策层面而导致引起巨大损失的可能。

4. 基于信息化的索赔管理

4.1 树立正确的索赔理念,科学索赔

项目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一定要认识到工程索赔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性。在国际项目中,由于身处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及环境情况,很多时候工程索赔相比之下更加任务艰巨。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在国际项目中进行成功的索赔所必须的支撑内容,如下图4-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索赔的过程不是简单将索赔证据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运转的过程中,信息的有效保存和传递是整个系统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4.2 建立基于建设项目施工全过程的索赔管理体系

我国建筑企业承接国际项目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但是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基于国际项目管理的索赔管理体系。事实上,在国际工程中从投标阶段就应该展开有预见性的索赔管理,之后在工程进场、施工、竣工阶段的各个过程都要进行详细的索赔风险分析,搞清楚在这些环节需要重点加强的管理工作。此外要结合对经验总结成果的学习,形成有利于索赔管理工作的国际工程管理体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知识管理的力量。

4.3 以工程档案管理及信息化管理推动索赔工作的进行

长期以来,国际工程中的施工档案文件管理混乱问题虽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知却并没有因为一次次的惨痛教训而有所改观。在国际工程的索赔案例中,仍然不乏因为工程资料的错漏以及缺少对现场的真实反映而导致的索赔失败或者不被执法部门认可的情况。

在现阶段,我国的施工企业依然停留在依据索赔需求寻找索赔证据及施工现场记录档案的思想流程中,如图4-2: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索赔由于档案信息的滞后性而通常不能提供支撑索赔所需要的证据,同时很多原本可以进行索赔的工程损失也因为不能对工程资料进行主动性的管理而错失机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ERP技术及BIM理论已经逐渐应用于工程管理的实践中,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工程资料、工程信息不再是孤岛式的存在,而且也使我们有能力改变信息管理的被动局面,进而改变工程索赔的信息传递图,如图4-3:

不难看出,新的流程图中工程索赔不再是被动地在损失产生后进行索赔准备工作,而变成了依靠完善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工程索赔相关的信息,提早预知并做好资料工作。借助于系统性的工程信息化(包含工程信息系统化及知识管理)管理方式,我们能够很明确地判定索赔事件的产生,同时在索赔事件发生之初就能够迅速地形成较为完整的索赔证据及资料链条。在系统化的工程信息管理系统中,索赔资料的编写因而可以变成没有技术含量的资料整合,借助于先进的信息管理平台,公司的高层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地对工程索赔工作提出中肯的意见,从而使索赔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大幅上升。

5. 结语

电力企业燃料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 篇8

2002年3月,国家实行电力体制改革,在电力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网厂分离、竞价上网,主辅分离建立区域电力市场从而确立新的电价形成机制。

当前发电行业形成了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主体的格局,发电集团以总部、分支机构、电厂三层结构运作,各集团在业务、管理上都实行了集团化的整合与变革,信息化在近几年也呈现了集团化的建设特征,集团化运营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的业务协作,由职能分割型管理向流程协同化管理转变,即集团化运营要求整合化的IT应用的支持,因此,构建基于全集团的IT基础构架与应用平台,统一实施应用系统建设仍将是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中国华电集团在总结了近几年来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对以前颁发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重新明确了华电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应遵照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建设方针,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以安全生产实时监管系统为主线,围绕财务、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燃料、物料、设备管理等核心应用系统,建设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以提升安全、效益、发展三大业绩为目标提高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维水平,并实现了财务与燃料业务数据一体化的集成。

这种高度的集团化信息管理,势必要对来自电厂的燃煤采购、验收、检验、仓储等一系列的有关数据提出精确化、自动化、科学化的要求。

由于受几十年来计划经济的影响,目前很多电厂燃煤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为的因素,同时也存在着经营手段的落后,管理形式上的不适应,从而导致生产成本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火力发电厂中燃料成本占发电成本的70%左右,因此控制燃料成本是电厂降低成本的关键,加强燃料管理无疑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方式,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燃料质量,降低燃料成本的重要环节。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设计原则

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电厂自身燃料管理的实际需求、以集团财务与燃料业务数据一体化的需求、以集团数据大集中统一管理的需求为依据,进行总体规划,本着“可靠、实用、先进、规范、经济”的总体设计原则,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根据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整个集团燃料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将遵循如下的原则:

(1)可靠性原则:采用成熟的技术是保证系统稳定的关键,在电厂燃料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和设备选型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稳定性,系统可靠,功能完善,并使系统与电厂原有的MIS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局部问题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进行。

(2)实用性原则:以需求为开发依据,务求实用,注重实效,突出重点,以集团、电厂的需求为开放着力点,突出电厂燃料管理的特点,系统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友好的易用性方面,即遵循目前集团对电厂燃料管理工作的要求开发,符合日常工作习惯,基于图形界面,可视性强,提示方便,操作简单,容错能力强,熟悉自己岗位业务的人员稍加培训即可上机操作。

(3)先进性原则:采用先进的系统架构体系,硬件配置要先进,技术上要兼顾先进性与成熟性,确保可靠性。系统要尽可能采用国际主流产品,尤其是成熟的国产化产品,以确保系统集成的可行性、良好的互操作性和系统的可扩充性。系统的设备选型和设计容量要完全满足今后燃料管理的发展对系统扩展的需要,并做好系统的安全性措施。

(4)规范性原则:系统采用集团统一的编码标准,严格遵从集团公司制定的IT规划,包括IT策略、应用构架、指导原则与标准/方法等。对来自各业务部门的数据要统一规划,防止重复性采集数据,保证数据的唯一性和权威性。

2.2 网络体系结构

燃料管理的各生产岗位的分布特点是节点分布广、距离远、数据教练频繁的特点,而且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岗位设置都是设计网络体系结构必须充分考虑的因素。在网络规划时,要构筑一个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安全可靠的网络通信平台,选用国际上主流的应用情况可靠的、经济并可扩展的网络产品,建立起信息的“高速公路”,以确保网络传输的通畅。网络要覆盖燃料管理办公楼、轨道衡、汽车衡、采样班、化验班等地点,并与电厂主干交换机互联,外部全部采用光纤。

2.3 应用系统总体功能

轨道衡的数据采集一般由设备厂商提供传感器数据采集通道进行重车过衡检斤,动态轨道衡采集的入厂煤的数据有火车中路、运行车速、入厂车数三组数据。值班员要核对铁路到站运单中的车号与实际入厂煤重车的车号是否相符,然后把运单中的发站、矿别、车号、煤种、标重、空车自重等信息录入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自动生成按矿别和煤种为关键字的密码,并对采集的重车数据进行加密。

汽车衡采用打卡式检斤系统,运煤司机人手一卡,重车入厂和空车出厂必须打卡,系统自动形成该卡对应的矿别、发站、毛重、自重、净重等信息系统自动对数据进行加密。

采样班、煤质检查组按照轨道衡传递的密码、煤种和车号的对应表,进行采样、制样,并对样品标注密码。

化验班收到样品后,按密码进行化验,所有化验结果自动传输到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器中。

采样班、煤质检查组、化验班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只能知晓密码、车号、煤种信息,而无法得到系统里的矿别、发站等关键信息与密码的对应关系。

所有的基础数据都自动传输到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器中,统计人员很方便地就可以查询到轨道衡、汽车衡、采样、化验的信息,并按照密码对照表进行解密,形成当日的入厂煤分矿、分煤种的统计台帐,数据库对这些数据予以锁定。

入炉煤、煤场的管理也都是由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同模块实现。

统计人员核对入厂煤的台帐信息、入炉煤的台帐信息、月末盘点信息等,确定无误,由系统生成上报数据,自动传输到集团总部,完成统一的结算和资金汇划工作,实现统计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做好财务与燃料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数据报送工作。

所有相关的岗位,不同管理权限的人员都由系统管理员设置其不同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由燃料管理主管审核同意后执行。所有采集的一次数据,都进行了加密处理。

2.4 关键技术

在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规划、实施中,针对电厂的燃料管理过程,信息量大、分布广泛、与集团数据接口复杂等特点,完全靠手工的方式进行管理、控制和实施是无法想象的,因此,研究燃料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开发符合技术发展潮流、适用于华电集团燃料管理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3 系统效果

在燃料管理系统中,全体员工的到岗时间、工作廉洁点记录以及责任状签订状况一一记录在信息库里,并利用图像信息每天全程监控操作人员的工作质量。操作现场有监视器、采制样有签名责任人、化验结果形成曲线分布图,通过细化记录分析和布控点,出现波动时及时找出原因,追查责任人。

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生成的煤质数据不受人为控制,实现了数据的工序化、环节化、共享化,使计算误差控制在小数点后6位以上。并且不同权限的管理人员均可随时查阅不同矿别的煤质信息,也可以运算一段时间内各矿的煤质情况,为煤炭的决策、采购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与集团公司燃料管理信息系统无缝连接,使整个电厂的燃料管理信息快速、准确地上报,实现了电厂、总部的信息互联。

摘要:本文针对燃煤火电厂燃料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建设实施经验,提出了对燃煤火电厂燃料管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实施规划。

浅论信息化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篇9

多年前, 刚读到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时, 便为其平实的文字和丰富的内涵所深深吸引, 感到如获至宝, 连夜通读。2013年, 台州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按照省局 (公司) 经济信息中心的统一部署, 结合优秀信息中心创建活动, 鼓励全市信息管理人员多读书、读好书, 掀起了“我要精读一本书”的学习热潮。在此契机下, 我又一次对该书进行了细细品读, 很有一种常读常新的感觉。书中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 而是生动鲜活地传达作者的思想。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是关于如何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 我想, 文中的观点必将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多数管理者进行自我管理的核心法则。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德鲁克最为畅销的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 德鲁克第一次把研究重点扩展到个人管理上面, 对个人自我发展进行了阐述, 正如作者所论述的那样, 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 但卓有成效并非与生俱来的本领, 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提高来掌握的。在书中, 作者全面论述了做好工作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德鲁克认为, 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工作的能力与人的智力高低、体力强弱并无关系。根据德鲁克的观点, 卓有成效的能力属于一种习惯性的能力, 一学即会, 只要养成习惯即可, 并能因此而受益终生。

掩卷而思, 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是个富有成效的计算机管理员吗?我能成为一位有成效的工作者吗?我是否能够像彼得·德鲁克先生所阐述的那样, 掌握时间、重视贡献、发挥长处以及要事优先, 从而切实地使得自己的工作达到卓有成效?回想从业多年来的经历和经验总结, 我认为将彼得·德鲁克先生关于提高工作成效的方法论应用到计算机管理员的工作实践当中,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 掌握时间,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时间是一种人人皆有的资源, 但并非用之不竭的资源。每一天的工作时间毕竟有限, 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工作任务, 就需要我们精准地把握时间、分配时间。作为计算机管理员, 在单位如同电脑“医生”, 随时需要解答上门询诊的“患者”, 及时排查各类软硬件故障。常有一种“热锅上爬蚂蚁”的感觉———急得团团转;在以往的工作当中, 也经常会出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顾此失彼的情况。德鲁克告诉我们, 正确的工作方法并非每天一头扎进具体繁重的事务中, 而是要先从把握时间开始, 精确合理地安排时间并严格遵照该时间安排, 合理有序地开展工作。一方面掌握时间做好具体工作的落实;另一方面, 通过掌握时间, 减少在无用事情上浪费精力, 做好IT服务管理。将节省下来可支配的时间集中于主攻方向, 为实现单位中心工作技术服务价值的最大化而努力。

结合多年在本行业的从业经验, 笔者将自己把握时间的方法归纳为6个“必须”, 即:一是必须时刻关注本行业和本单位信息化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 紧紧把握信息化工作脉搏和工作安排;二是必须深入了解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状况, 清楚信息系统对当前中心工作的支撑情况;三是必须及时收集各线对信息化的需求, 为领导决策和系统完善提供依据和方案;四是必须认真抓好IT项目管控,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做好工作衔接和技术指导;五是必须注重做好各类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 确保IT服务的持续性和可用性;六是必须坚持“安全第一”原则, 加强信息安全和运维管理, 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 重视贡献,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要想获得成果, 首先需要端正态度, 因为没有任何的成功是偶然的, 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只有明白这种聚沙成塔、积少成多的道理, 才能沉下心来一门心思地为组织做贡献。与此同时, 组织也为个人扩大贡献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德鲁克认为, 要重视贡献, 直接贡献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作为IT工作者, 注重贡献, 就需要在本职工作之余, 密切地关心社会的进步, 关注科技的发展, 重视同事们对信息化技术的渴求, 了解整体工作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 才能持久有效地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 满足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所提出的需求, 提升个人的技术价值。另一方面, 重视贡献, 还应当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正如他在书中指出:“无论是对人对己, 只有坚持了高标准、严要求, 那么无需付出太大的努力, 同样也可以使我们成为了不起的巨人”。这正是我们信息化战线对工作的一贯要求。

结合计算机管理员的工作实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对于奉献的理解, 笔者将对个人贡献的理解延伸到以下4个方面。

首先, 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是开展个人贡献的奠基石。因为在个人的职业发展当中, 做好本职工作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其地位永远是重中之重。并且在履职过程中,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精进自己的技术, 提供规范、可靠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才能确保个人贡献的持久性。

其次, 和谐的人际关系, 是开展个人贡献的润滑剂。尤其是对于计算机管理员来说, 通过加强各部门的沟通, 做好团队合作, 有利于日常工作的开展。例如:可以通过精心组织各类计算机应用培训, 开展技术交流, 普及计算机新技术、新工具的使用, 达到提升员工的工作技能和效率的目的。

再次, 加强换位思考, 是开展个人贡献的指南针。在服务管理过程中, 首先想到的是同事们和客户的需求和期盼、组织的要求以及集体的荣誉, 要常常问自己是否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是否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客户是否得到了最好的服务。这样才能为日常工作的开展指明正确方向。

最后, 总结经验心得, 是开展个人贡献的金刚钻。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固然是向前不断延展的, 但是也需要定期地回头看, 即认真总结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 并从中提炼出经验, 从而拓展自己的工作视野, 提升工作业绩, 实现个人贡献的持久性。

4 发挥长处, 主动提供技术服务

认识并加强自己的强项, 在工作中要扬长避短, 而不要舍长就短———这是德鲁克对个人发展的另一个要求。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 要说到人的能力, 就必须具体到能不能完成任务。他们往往不喜欢笼统地说某人是个“能人”, 而只会说某人在完成任务方面是个“能人”。这些管理者总是结合具体任务来寻找别人的长处, 以达到用人之所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 成为一位有成效的计算机管理员, 更需要清楚认识自己的强项, 注重自己特长的发挥。要发挥自己的专长, 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做事方式, 清楚自己的学习方法, 避免“没有按照自己认识到的学习方式学习”;同时, 重视和始终坚持虚心向他人求教, 广泛收集对自己评价的反馈信息, 清楚什么事情是自己不要做的, 懂得摒弃不切实际的想法, 要通过坚持不懈地提高工作技能, 积极承办IT项目, 锻炼管理能力, 还需要主动提供技术服务, 不遗余力地打响个人品牌。在笔者的身边就有一个最好的例子:小潘, 他是笔者的一个同事, 天资聪慧, 对摄影技术颇有研究, 堪称摄影“发烧友”, 他利用业余时间, 发挥自己专长, 几年下来, 已经是台州某知名网站摄影栏目版主, 常常主持摄影沙龙活动, 指导他人学习摄影技能, 还自主编写摄影培训资料, 传播摄影知识, 深受大家喜欢。

5 要事优先, 主动推进工作创新

卓有成效的秘诀在于善于集中精力, 总是把重要的情况放在最前面先做, 而且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如同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人生中自有高低起伏, 谁不想拥有灿烂辉煌的人生故事和一帆风顺的工作旅程呢?成功的故事固然无法复制, 而前人的经验法则却在时代的推进当中历久弥新———要事优先首先是一个判断的过程, 即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次之;并且, 更加重要的是, 在工作的过程中, 不断推出陈新, 提出更加富有新意的理论和见解———可以说, 创新是要事优先的一个重要体现。德鲁克也在书中指出, 在决定哪些事情优先、哪些问题可以延缓这个问题上, 最重要的并不是分析, 而是拿出应有的勇气, 去创新重要的、淘汰陈旧的。他还列出了几条可以帮助确定优先次序的重要原则进行指导。

要让信息化工作富有成效, 要想推旧出新, 需要遵循以下4条原则:一是“重将来而不是重过去”,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掌握全省“十二五”信息化规划, 让规划引路, 结合企业实际, 不断推进先进管理思想和工作流程的完美融合, 更好发挥信息化对QC活动、创新等工作的支持力度;二是“重视机会, 不能只看到困难”, 机会往往稍纵即逝, 没有抓住机会就会被竞争者抛在后面, 信息技术尤为明显, 在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中, 更应把握机会, 时刻站在科技的最前沿, 主动探索创新, 大力推进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社会资源;三是“选择自己的方向, 而不盲从”, 通过分析个人的技术专长, 很好结合行业和企业提供的机会, 朝着既定的目标, 矢志不渝, 一定能做出一番业绩;四是“目标要高, 创意要新, 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 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学习, 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 在工作中不断注入创意和激情, 主动献计献策, 贡献聪明才智, 为组织的进步和发展助力, 为企业增辉。

“工作着是美丽的”, 忠于自己的事业, 珍惜时间,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不畏惧艰难险阻, 积极贡献, 发挥个人长处是分内的事, 更是个人使命所在。知易行难, 德鲁克教导我们的还有很多, 我们将恪守工作职责, 发挥个人特长,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

参考文献

生产管理信息化 篇10

一、信息管控的新模式

(一) 医院内的信息架构

医院内含有的信息体系, 指的是采纳微机和关联的通讯类设施, 为院内的特定部门, 供应患者在治疗层面的数据、财务类别的运算信息、整体性院内管理的消息、决策层次的消息等。这种新模式的院内体系, 具备了搜集、存留、提炼和归纳病历类消息的效用, 可以向有着授权的应用者, 提供多重的病历类别查找服务。

医院内含有的消息管控体系, 由信息属性的约束体系、诊断及治疗的消息体系, 以及医疗种类的服务架构组成。

信息属性的医院内约束体系, 涵盖了医疗决定、医务类别的数据约束, 以及惯常性的事务约束。例如:针对查询、院内挂号、住院之前的有关登记、财务类别统计、院内后勤等类型事宜的安排, 就归属于这一体系。

诊断及治疗的消息体系, 涵盖了专家的消息体系、新类别药物体系、放射属性的医疗体系、查验药物所用体系、存留和传递医疗影像的体系、虚拟状态的手术体系、组织解析的数值体系等。

医疗种类的服务架构, 拓展了接受本院医疗类别服务的患者范围, 不局限在直接来到门诊的那些客户。随着联网类技巧的有序进步, 医疗的关联服务, 就会朝向多重的层次扩展, 从而塑造了新模式的医疗类别服务架构。

(二) 新模式的院内病历

电子类别的患者病历, 归属于微机做成的患者记录, 是微机化了的传统模式病历。采纳电子的策略, 来存留、管控和传递数字状态的患者消息, 代替了医生亲手书写的那种纸质病历。病历归属于完整性质的诊断数据, 涵盖了病程的录入、查验获取到的数值、手术及后续性的养护流程、关联的医嘱等分支。

在这些构造内, 有着程式化的患者记载, 也有图形状态的记载;电子类别的病历, 可以浓缩进全部的纸质病历消息。从存留患者消息的视角看, 电子模式的新病历, 归属于录入的全新方法和存留介质。

(三) 电子类别病历的现实价值

电子属性的病历, 构成患者消息的中心性记录环节, 贯穿在总括性的就诊程序以内。由此可见, 这样的病历, 不仅表征着电子属性的存留手段, 也表征着医疗流程的更新。发展新模式的电子类型病历, 不仅为了代替惯常用到的纸质病历, 更是为了构造起临床属性的微机体系, 建立诊疗的实效化模式。

二、新管控体系的搭建

(一) 归档的构造

在归档的流程内, 要采纳自动属性的归档对策, 来约束电子类病历。这样的归档, 要依照索引的指向表来具体构建。当记录了新病历的第一页以后, 要更新一次关联的索引字段。例如:关系着诊断时间点的字段, 在自动予以归档的流程中, 会依照预设的索引来替换。

自动属性的归档, 经由定时的运用程序来触动;在每一次的触动之内, 要检索每类索引内的病历产出时间、找到转换存留的病历、更新现有的索引, 并划分类型再次存留。解析这些关联的动作, 可以知道:这是经由归档状态的索引目录, 增添新的存留区域, 或者刷新旧有的病历数值。

采纳触发器的关联手段, 可以搭建以上的存留架构。在预设的索引目录之内, 安排一个用来更新数值的触发设施;在每一次录入终结后, 新采纳的患者消息, 会自动触碰这样的触发设施, 从而刷新电子类别病历内涵。

(二) 查阅的构造

电子属性的病历体系, 供应的对象涵盖院内医护人员、管理者及就诊的那些患者。按照这一效用, 可划分出查阅的两大类别。

第一种类别, 依照指标的称呼来供应查询, 索引对象含有患者、就诊时段、病患的类别等。例如:要依照病患的名称来寻找数值, 那么给定病历的编号及患者姓名, 得出病历内的包含消息。第二种类别, 依照病历内含有的数值特性来查找, 就是依据现存的图形、生理属性信号等, 找出特定的就诊病人。

比对起来, 第一种的实现难度还是较小的, 而第二种则归属于内涵层次的检索, 关涉到图形的修整、语音类别消息调整、模式的辨认、视觉类别调整等对策, 还在摸索的进程中。

(三) 互换的构造

如果特定的医院, 要获取存留在另一院内的患者消息, 则首先请求本地的档案管控机构, 经由认证的流程后, 在存留着数值的机构内, 找出吻合的那种索引;通过录入字段内的有关医院编码, 可查到这一病历的现存地点。如果两个医院采纳了同一的电子类别病历体系, 那么可以在服务器之内, 增添一个中转属性的构件;集成另一医院含有的患者数据, 再发送到本院内的消息体系中。

三、结语

研发医院内含有的档案管控平台, 有助于整合存留的档案资源, 符合了多样患者的切实需求, 也是病历管控工作与信息模式相吻合的重要对策。规划及现实构建这一类的病历体系, 具备了提升本院综合属性信息实力的价值。要安排专用属性的电力类别病历资金, 结合院内档案构建的阶段属性规划, 来协调构建电子类别病历的近期性和长久性活动。可以针对院内的档案特性, 开发那种自主性质的电子类别档案管控系统。

摘要:将管控档案的总括性工作, 融进构建信息化医院的流程中, 可以促动电子病历的逐渐规范。要提升电子类别病历的精准程度, 就要着手构造信息属性的档案平台, 供应信息管控的档案体系。然而目前, 许多医院没能构造起信息化的医用档案管控指标;在管理患者的电子类病历时, 也受到金额投入、构建速度、约束对策等干扰。因此, 医院管理者要明晰信息病历的根本属性, 采纳适宜性的约束策略, 来推动医院内信息管理构架的塑造。

关键词: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桂香.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电子病历管理信息系统概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07)

[2]张凌志.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与电子病历概述[J].民营科技, 2011 (06)

上一篇:教育性农业技术推广下一篇:管理舞弊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