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转变

2024-07-16

观念转变(精选十篇)

观念转变 篇1

现代化养羊追求“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益”, 要达到这个目的, 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选择优良品种。如肉用羊品种萨富克羊可2年产3胎, 1胎产多羔, 且生长发育快, 6月龄体重为35~45千克, 产肉性能好 (屠宰率50%~60%) 。这些特点被统称为高产性能。养殖具有高产性能的优良品种, 只要加大养殖科技含量, 就可以达到“三高”的目的;反之, 饲养生产性能低的品种, 再加大养殖科技含量, 也无法达到“三高”目的。因此, 农户养羊只有选择高生产性能的优良品种, 才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二、转变养羊不防病的观念

生产中, 应注意采用多种措施, 防止羊群发生疾病, 如每年定期打防疫针, 保持羊舍环境清洁, 定期消毒, 供给清洁饮水、新鲜草料, 加强保健等。否则, 羊群一旦发病, 尤其是发生传染病, 会给养殖户造成很大损失。

三、转变粗放型饲养的观念

只放牧不补饲, 或舍饲羊有什么喂什么, 不讲究草料搭配, 即粗放型饲养。这种饲养方法较为落后粗放, 必须转变观念, 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 (即放牧加补饲) 。补饲也要讲究草料搭配、营养搭配。舍饲羊的草料必须多样化, 青干搭配, 并注意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只有做到四季营养平衡, 营养充足, 才能满足羊的生长、繁殖需要。

四、转变养羊不种草的观念

在传统观念中, 有草山、草坡的地方才能养羊, 没有草山、草坡的地方就不能养羊, 这使养羊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现代养羊业提倡种草养羊, 并充分利用可放牧的草山、草坡 (封山育林地、退耕还林地不能放牧) 和农副产品的加工产品养羊。只有这样, 才能扩大养羊覆盖面, 才能将养羊业从过去的副业提高到支柱产业的地位, 才能发展养羊专业户、养羊大户乃至大型养羊场, 才能使养羊业向集约型产业化发展。也只有种草, 才能实现补草补料、草料搭配, 给予羊群四季平衡的科学饲养。

五、转变养羊不加快周转的观念

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篇2

近日,我校以工会小组为单位学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进一步解放思想”的讲话,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作为青年教师我倍受鼓舞和启发。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青年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的学习、探索,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结合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切实解放自己的思想,推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首先,教师要适应发展,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勇敢地摈弃旧事物,勇敢地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赋予继续解放思想以新的时代内涵,为继续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学习,切实解放思想,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思想大解放带来工作的大活力,为地方的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二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永葆生机的源泉。教师要想不被淘汰做合格教师,还要有创新精神。而其创新的基础就是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其三是要敢于转变工作作风。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把握好原则性。同时,在教学中要能够开拓创新,破除旧思想、旧观念,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拉近距离,热情的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一个工作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好教师,不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切期望,多为社会培养人才。

总之,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商贸系

宋飞

“问责”需转变观念 篇3

想不通的不光是那些受到处分的官员,记者在阜阳和安徽省城合肥采访时,听到一些干部议论此事时,就有官员发牢骚说,这样追查责任,以后谁还去当官?!

“问责”让官员加强责任意识,出了问题必须担负责任,是“问责制”的要义所在。长期以来,许多党政官员适应的是“集体负责制”,有了失误或出了问题是“集体负责”。现在官场的“规矩”改了,出了事情要有人承担责任了,这对一些官员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官本位只能等于“权本位”,却没有或很少有“责本位”的意识。只知道当多大的官有多大的权,却没有想到要负多大的责,更没想到没尽到责任还要被追究。之所以养成这样的观念,自然与制度有关,同时也与文化有关。制度上没有把官员的责权利明确起来,“捆绑”在一起,官场出现“三拍干部”和“不倒翁”干部及腐败分子就不奇怪了。

记者五年前在采访一起“败家子”工程时就见识过这样的“干部”。我所采访的那个地区招商引资从日本引来一个涂料工程项目,当时的地委书记和行署专员听引进这个项目的中介说,这种涂料生产出来一万年也不变色,便信以为真。整个项目需要四五千万人民币,地区拿不出这笔巨款,于是,书记和专员便开会动员地直干部集资筹款。书记和专员在会上向干部们拍胸脯保证,项目投产后,所有干部的集资款按25%的利息偿还。领导这样信誓旦旦,干部们都毫不犹豫地踊跃掏钱,短时间内就集了两三千万。还差一千多万,领导便挪用扶贫款填了进去。没想到,引进来的工程因为“缺少核心技术”而不能上马,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四五千万的工程款全都打了水漂。当参加集资的干部们要找那些拍胸脯的领导要钱时,那几位领导已经拍屁股走人,分别到另外两个城市当官了。后来还是地区财政拿出钱来,才填平这个巨大的“窟窿”。如果那时实行“问责”,那些领导就不敢那么轻易地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也不能不负责地拍屁股一走了之,易地当官。

清代安徽歙县出了个“三朝元老”曹振镛,一生没做过什么值得一提的事情,却位极人臣。当时有人向他请教做官的“秘诀”,他言道: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多磕头”唯上也,唯上就能官运亨通,这成了封建社会官员为官的信条。而今在官场文化中這一信条仍然很有市场,因为既有体制还是“对上负责”,官员的饭碗和职务的升迁取决于上级,而不是下面的老百姓,所以,官员在意的是上级的喜怒,而不是广大人民的疾苦。现在让习惯于对上负责的官员要转变观念为“对下负责”,这对他们来说是相当艰难的过程。

转变观念,亲近“文言” 篇4

一、主动学习抓读背,自主探究重积累

我们要利用好课堂这个教学的主阵地,努力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诵读、翻译、质疑、评析、小结、知识迁移等环节,让学生演练,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朗读、背诵”是学习文言文最重要、有效的手段,但对艰涩古怪的文字、断句,很多学生会望而生畏,不敢开口读,更不愿花时间去背,以致形成“越怕越难,越难越怕”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学生消除畏难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有教师来指导了。

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新、好奇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在教学中,特别是在指导朗读、背诵时,若能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天性,为他们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文往往都极富感情,我们要帮助学生进行挖掘。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品味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应当用什么样的口气来说话,语气到位了,里面的很多内容也就不讲自明了。而一些感情起伏较大的语段,更要注意这一点。如,教学《劝学》,可以让学生听教师朗读,体味文言文的特殊语音、特殊节奏、特殊句式,形成语感,从而让学生从感性上亲近文言文,喜爱文言文。背诵,作为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手段,也是让学生最怕文言文的一大原因。在这里,我们更要充分地去发掘学生的主动性。我让学生组成背诵研究小组,让他们针对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去寻找背诵课文的最佳方案、最佳记忆时间,然后小组内互帮互助,完成任务,对做得好的小组,我还专门为他们召开经验发布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慢慢地,就会发现,学生不仅学会了背诵,还因为寻找背诵的方法而学会了分析文章思路、分析文言篇章结构的特点,在积累字、词、句的基础上还积累了不少文言知识,而这都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的,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把文言文当“言”,更把文言文当“文”

如今的文言教学中,纯粹把古文当作半门外语来教的现象比较突出,字句的串讲占领了整个课堂。大家随便到书市上、学生书桌上看看,都是“全本翻译”“字词精解”之类的参考书。这样做的结果是美妙的文章只剩下皮骨,它的美感无从体现,长此以往,文言文怎么可能不让人生厌?

“课改”的一大目的就是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个性。所以,必须重视文言之“文”。文言文可以说是经过我们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传下来的宝贵文化成果,其内容涉及各个领域,其语言纯粹凝练、典雅古朴,其写意达情传神细致,其内涵丰富多彩,其思想博大精深,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这一切都是需要我们去细心品读的,我们可以品读《诗经》的稚拙、《史记》的精神气度、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丽,品读历代散文家的不同情怀。为了让学生真正爱上古典文学,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我们尽量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充分拓展学生的鉴赏视野。为此,我们不但配合教科书指导学生阅读《读本》,还从报刊上搜集有关文言作品的鉴赏文章、质量上乘的资料,让他们自己阅读、比较、归纳、提炼,并及时地进行相关作品的鉴赏训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使得学生更真切地喜欢上了古典文学。

三、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学古文,认为学古文没用,感觉它离生活太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耐心诱导,让他们真正了解我们国家的古典文学,教师还可在课内课外采取一些灵活的方法。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表达古人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在处理文章时,如果对这些方面加以强调,就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如《孟子》的浩然正气、《游褒禅山记》中深思慎取的求学态度、《谏太宗十思疏》中强烈的责任感等,许多方面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的启示,势必会感染学生。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联系“邹忌的巧谏对我们的说话方式有什么启示”展开;在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时,针对老臣触龙提出安排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的问题,可设置“是否有走后门之嫌”等问题;学完《师说》,知道韩愈把教师的职能归为“传道授业解惑”,可根据时代要求,在韩愈的基础上,重新探讨教师的职能;读完《阿房宫赋》,提出“阿房宫该不该烧”等问题,自然地挖掘了文言文中的现实因素,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慢慢地,学生也就不再感到那是古人的难以进入的世界,慢慢地在感情上亲近古文了。

转变观念 提高素养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师;学习习惯;培养学生

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學生才能对英语学科感兴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具体的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表情、口头语言、体态语等向学生传递一份关爱、一份信任和一份期望等信息。以情激趣、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勇于尝试和冒险,通过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和语言学习氛围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以口语教学为主,重在交际,在听、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前,任课教师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工夫,努力将每个步骤安排得井然有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创设语言学习情景。可采用sing,chant,draw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原给学生。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的目标,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应该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总结中不断进步。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我们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教学而努力,在积淀中成长,在反思中创新,在研究中奋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结合新课程的精神,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符合学生发展的英语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世界,从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我会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努力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的同时,也为今后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谈教学观念的转变 篇6

关键词: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教师

从心理学上来讲, 需求与动机是一种正比例关系。那么,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们都有哪些基本的心理需求呢?我曾经在学生中做过一次无记名调查, 关于学生心理需求方面排在前五位的是:信任, 尊重, 自主, 鼓励, 赞扬。

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当前,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我以为, 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转变一些固有的观念, 以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在教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

科学教学观要求以人为本,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创设各种情境, 使学生在自信的心理状态下, 自主参与学习过程, 形成创造力以提高综合素质。过去, 教师终日辛勤地在课堂里“精耕细作”, 学生面对没完没了的作业、练习、试卷、考试。师生纯粹成了教书、读书的“机器”, 使学生不但缺少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的时间、机会, 缺少综合潜能的全面开发, 更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创新的思想营养。

生命的本质是快乐。若学生们总在压抑、苦闷的状态下完成学业、学习过程、其成长经历必定是低效和乏味的。科学教学观应该让学生们快乐地体验努力学习的激情和生命的温馨。这样成长的生命才是健康的、理性的。

二、在教育教学中尊重学生观

科学的教育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以促进学生生命的综合发展为核心, 并建构学生饱满的精神世界。但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被量化成一份成绩单, 学生的考试成绩直接左右着老师的优、劣、荣、辱。所以, 在教师的心目中, 至关重要的是考试分数、年级排名等, 从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思想、感情、心理期待和发展需要。班主任工作的着眼点是教师自我目标的达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不可能被学生悦纳的“管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观在量化管理中被扭曲的变了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应该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理, 去体验他们的感觉和渴望, 在同一地平线上起跑, 在同一架钢琴上四手联奏, 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和时间, 真正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 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1) 因此, 教师的崇高不仅来自于传授正确的科学知识, 更来自于对人性关怀的传承、倡导和实践。以学生为本, 就要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合理需要,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 教师要有一颗“善心”和“责任心”, 尊重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格尊严, 积极营造良好的民主教育气氛, 诚心诚意的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心灵对话,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设置“改过”的平台, 在学生迷惘、无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双手。我相信只要这样, 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学生就能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 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也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目的所在。

三、在教育教学中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观

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不断地释放人的潜能。“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 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 (2) 而要点燃‘火种’, 就需要在教育工作中形成一种和谐、愉快、活泼、乐观向上的学习氛围, 建立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协调合作的人际关系, 尤其是师生间的关系。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在尊重学生发展的前提下, 建立尊重、平等、和谐、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所以, 教师要在反思中改变自己的教育态度和行为, 真正抱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民主管理学生, 把批评与抱怨转换成表扬与激励, 关心学生的心理、学习与生活, 分享他们的快乐, 分担他们的痛苦, 只有这样, 才能使师生彼此心理相容, 情感相依, 从而唤醒学生主动求学的内驱力。学生一旦有了积极主动的心理意识和心理基础, 自然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追求, 在自我教育与管理中实现自主发展。正如“罗杰斯的教育理想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 也就是既用情感的方式也用认知的方式行事的情知合一的人”。 (3)

四、在教育教学中完善评价观

教育教学的评价直接决定着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教育教学行为。只有用科学的教育评价指导教师的教育活动, 引领学生的学习, 才能把“以人为本, 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 培养精神饱满的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变为现实。过去的教育评价体系太过于急功近利, 分数高于一切,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都培养成了“考试的机器”。长此以往, 我们的学生除了分数, 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的学校除了升学率, 什么都没有了。

回收过去的教育, 这种“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根源就在于“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我们必须在反思中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 从单纯地评价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体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 使评价方式更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单纯地用学生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地解放教师, 解救学生。

快乐地成长, 和谐地发展, 在乐中教, 在学中乐, 学中求乐, 教中求乐, 尽职尽责, 助人为乐, 享受生活, 享受人生, 找到了“教与学”的乐趣, 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4) 这才是我们高中教育应该追求的美好境界!

注释

11 《陶行知教育箴言》, 2011年8月1日, 哈尔滨出版社

22 《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魏书生刘继才孟庆欣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33 《教育心理学》图书2, 第七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二节人本主义教学应用: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ISBN:7040172046,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8月1日) , 作者:陈琦。

转变观念 以生定教 篇7

众所周知,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新课程条件下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课堂教学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在平时深入课堂听课中, 尤其是听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老教师的课, 我们常发现有“一教到底满堂灌”的现象发生。

二、问题的描述

学校新近调入一些外市区的骨干教师, 为了加速教师间的相互了解、为外来教师搭建自我展示平台、促进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学校组织新调入教师上展示课。课堂上某新调入教师将知识点讲得丝丝入扣、深入浅出, 整堂课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课件图像清晰文本内容详略得当, 学生听得聚精会神, 教师讲得慷慨陈词、神采飞扬, 教师的课后小结刚一结束, 下课铃声响起。看得出授课教师对自己的展示相当满意。课后在说课的基础上, 同备课组教师对此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知识储备交口称赞, 一致推荐这是一节好课。

听到教师们对这节课的赞美, 我感叹于教师平时注重知识的储备、感叹于教师对这次课的重视、对学校工作的支持, 同时我也在反思: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一教到底的完美课堂能代表一堂好课吗?作为管理者, 怎样想方设法转变教师观念, 合理把握“教”与“学”的关系、以学论教、以生定教, 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呢?

三、问题的解决

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看似完美的精彩课与师生互动哪个更能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发展呢?我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

(一) 访谈入手、发现问题

展示课后, 我请上课教师分别抽取不同成绩层次的各5位学生做课后访谈, 了解知识掌握情况, 征询对本堂课教学的建议, 并用小卷当时反馈知识掌握效果。70%的学生对本节课表示满意, 感觉教师教得很细, 能听懂, 题做得也不错;30%学生接受的效果不理想, 对本学科没兴趣, 究其原因是每次课都有不会的知识点, 累计起来越来越多, 终致恶性循环, 上课就像听天书。听了学生的话, 这位老师心情很沉重, 他没料到自以为设计很精良的课, 自己讲得很卖力, 学生学起来竟出现这种效果。待他心情平静下来后, 我问他:“我们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我们在跟学生沟通、促进各层次学生学有所得方面可以从什么地方开始改”、“在教学上需要学校组织给予什么支持”, 这位老师沉思良久, 说:“我一心就想把我知道的东西全部倒给学生, 没考虑学生的感受, 可能我的方法出现了问题”。在感谢学校对他的关照之余, 他提出想看看课改理念下的好课是怎么上的。

(二) 感知外界、拓宽视野

面对教师有追求新知、寻求创新的欲望, 我们感到很高兴。在与学校商讨的基础上, 我们外派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洋思中学感知外面的世界。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引导学生边讨论教师边总结指导、当堂训练的教学方式给了外出学习教师们强烈的震撼, 反思的结果是固有观念与课改理念的激烈冲突、旧有方法与创新方法的比较权衡, 一些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教师开始动摇了———我们应该尝试新方法。

(三) 理论学习、反思提升

在教师反思、摇摆、跃跃欲试的前提下, 我们组织教师再次学习新课改相关理念要求, 感悟师生信息交流的立体途径、理解学生的知识是生成的意义所在, 并尝试应用于教学中。一段时间后我们邀请了教育学院、区进修学校教研员点评本校教师的课改课, 这种面对面的专家引领使得相当数量的教师在教学中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学论教、以生定教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共识, 以生为本、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四、评析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效益 篇8

一、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树立音乐教学目标意识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老师到校教书,学生到校念书。显然这是只重视了“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如今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的重点,要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那么,为什么要实现这个转变,它的依据是什么呢?

一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决定的。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木乃伊,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学习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二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教育要贯彻学习者整个一生。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学校音乐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终身感受音乐、享受音乐、热爱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二、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意识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以教师讲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来,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例如,我在教授《月亮集》时,先让学生课前了解有关月亮的诗词、音乐及美术作品等,在上课前播放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通过提问学生引出‘月亮’这个中心词及关于描写月亮的诗篇,由学生有表情的朗诵,再欣赏《在银色月光下》和《月之故乡》,提问学生歌曲是如何用音乐来刻画月亮的?听完歌曲后你联想到什么等等,通过一系列提问来加深学生对月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比欣赏《弯弯的月亮》和《月亮船》,让学生讨论、归纳月亮的象征含义,最后让学生以“月亮”为题材进行歌曲填词或创作,树立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意识。

所以我们应从“教”的方面的评价转变为从“学”的方面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引导教师由重视“教”的研究,逐步转变为重视“学”的研究。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意识

“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轻练”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两个突出问题,也是危害较大的教学弊端。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这是学生既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能力的过程。通过合唱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让学生分辨声音的和协,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等,让学生在合唱训练中找到快乐,体会到加入合唱队的意义,并且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就象合唱一样也需要和协,让合唱的过程终生受益。

由此看出,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重视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才干。

四、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反馈意识

从信息论上说,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而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信息交流方式:

1.以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这是教师施,学生受。2.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这是教师问,学生答。3.以讨论法为主的三项交流方式,这是师生之间互相问答。4.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

以上哪种教学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呢?按照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过程的道理,显而易见,后两种的教学方法所形成的信息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种多向交流方式为最佳。这种方法把学生个体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联系起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组成网络,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最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五、由居高临下不和谐向平等融洽转变———树立师生间的情感意识

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完全任老师摆布和任老师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

为什么要强调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呢?

首先,是学生的课堂学习,认识活动将伴随着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展开,有经验的老师都有体会,学生情绪良好,上课认真,就会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情绪不佳时,任你怎样讲,要么,呆若木鸡,心有旁骛,听而不闻;要么萎靡不振,心生厌倦,食而不化。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分紧张的情绪也是妨碍学习、抑制智力活动的。

其次,师生的感情交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六、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音乐教学中的特色意识

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么怎样才能超凡脱俗,使教法常教常新,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呢?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墨守陈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

首先,体现在教材处理上。

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学就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教材、课文,学生心理的特点,来进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这就是教学再创造的过程。

其次,教学创造还体现在编制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传道授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博采众长,根据每节课的知识特点,目的要求,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发展水平将常见的几种教学方法,有主有从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教师当好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再次,教学创造性体现在个性教学风格上。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它是教师在教学中遵循规律,博采百家之长后,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

综观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有的教师善于抒情:上课感情充沛,形象感人,使学生在强烈的感染中受到教育;有的教师擅长训练:上课时,传授方法、指导实践,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有的教师注重思维:上课时,巧设情境,启发引导,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增长聪明才智;有的教师追求生动,讲解教材,引人入胜,出神入化,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这些老师的教学魅力正是来自于自身的独创性。

转变教学观念培养时代英才 篇9

一、要以扎实的理论为指导, 彻底转变教学

观念肃

高效课堂就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

的课堂教学, 而我们曾经一度认为, “自主、合作、渭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 甚至不讲, 有的教师还●谈讲色变。然而通过这次学习, 让我豁然开朗, 曹

许多问题从理论上找到了依据。叶澜教授说:霞

“新基础教育的教师, 既是创造者, 又是学习者;既是教育者, 又是研究者;既改变旧的教育模式, 也改变自己。”让我彻底领悟到要实施高效课堂, 我们必须要以扎实的理论为指导, 彻底转变教学观念。不能过度追求现实功利, 而要追求教育对人的发展,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 要实施高效课堂, 就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 要多读书, 多听课, 多开课, 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要在勤学善思中创新工作实效, 在不断地反思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其次, 我们要加强

教师专业知识的完整性, 光靠实践的自然积累是远远不够的, 要靠积极的理念激发人内心的天赋, 要以先进的扎实的理论作指导, 来冲击陈旧的教育思想, 练好自身的内心功, 产生于自然, 体现于日常工作中。再次, 我们必须实现教育思想的彻底转型。之前总认为自己踏踏实实教了就心安理得了, 可现在才发现我们有许多教学行为是盲目无效的, 徒劳无功的。我们还处在落后的应试教育阶段, 师生之间缺少交流, 教师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 强制学生进行学习,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要赶上素质教育的时代步伐, 必须由只注重学科知识成绩的教育质量评价转向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要由对学生进行统一标准的模式教学转向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没有一个好老师就没有一个好学生, 只有实现教师自身转变, 才能更好的转变学生。

二、关注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在农村部分学校的教学中, 课堂教学沉闷, 教学效率低下, 学生无动于衷, 教师越俎代庖, 陷于被动状态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总认为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影响学习。那么, 如何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让学生得到自由发展呢?高效课堂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

教育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 才会真正有效。高效课堂倡导通过表演、唱歌、游戏、竞赛和故事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 使之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我们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为学生搭建丰富多彩的活动平台, 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并积极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和联系, 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这种内在的动力, 不仅能使学习本身变得快乐, 而且还能开发学生的潜能, 鼓舞学生自己去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

比如开展有特色的书法课, 参加英语节、艺术节、读书比赛、体育比赛等活动, 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即是一种学习, 能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提高素质, 拓宽知识面。

三、以有机的高效课堂引领教学模式改革, 实现学生的终生发展

所谓有机的高效课堂就是让课堂成为一个像生命一样互相关联, 有呼吸, 能代谢, 有灵魂的统一体。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以有机的高效课堂实现学生的终生发展, 主动发展。通过这次学习, 让我深刻地意识到, 要实现高效课堂, 首先, 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角色, 我们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 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反思者、实践者以及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应该随着学生的状态而调整、改进, 以构建有效互动的课堂为中心, 给学生互动的资源, 以拓展探究的方式挖掘学生内心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 以“智慧教育”满足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其次, 我们还要教会学生有机地学习。充分发挥

学生的作用, 教师也要善于倾听, 给学生提供展现自己的平台, 提供想象的机会,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再次, 课后的评价及反思也对学生及教师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能力。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 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 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 如何过度;学生谈到哪里出示图片等, 考虑得甚是周到。这样步步为营的设计, 形成一种“线形序列”, 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课后也流于形式进行了反思, 但缺乏开放性和指导性。通过这次学习, 让我很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有机高效的课堂为引领, 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习惯, 树立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 实现学生的终生发展、主动发展。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开拓创新。作为一名一线的教师, 我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为农村学校高效课堂的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努力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以更好地完成我们身上肩负的使命。

转变观念 注重实效 篇10

一、“学案”主旨明确

教案是教师教学所采用的方案,课堂教学所使用的脚本。它主要体现了教师的引导、参与和帮助的整个流程。而学案更需要体现学生的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互相沟通信息的过程和具体的方法。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自学方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它摈弃了以往教师备课时忽视学生的做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易于发挥个人创造力、发扬集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动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因材施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二、“导”与“学”相得益彰

学案的制订要依纲靠本,因学定教,使之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适应师生的实际教育环境,不能“虚高”。好高骛远只能使我们的学案失去实际的价值。

(一)“学案”中的“学”

学案中的“学”在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几乎整个活动过程都在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一系列有效的训练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英语课是充实的。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水平,本节课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发展他们哪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目前的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准备一些适应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活动和带有自主性的活动。注意设计的层次和梯度,让差一点的学生“吃饱”,好一点的学生“吃好”,优秀的学生“跳一跳”,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立体交叉互动创造必备的训练条件。如英语的新授学案中的“预习导航”,学生必须通过自己对课文的阅读之后,回忆和巩固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和句式。

(二)“学案”中的“导”

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师是学生的得力助手,绝对不能越俎代庖。既然有了学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注意自己的角色,注意自己对时间的支配权利,这和以前有了天壤之别,不要无故干涉学生的活动,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拙”。在课堂上,我们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旦你给了他们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他们的巨大潜力会让你瞠目结舌。

三、“高标准、严要求”,教师任重而道远

我们实施了“学案导学”方案后,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养,明确自己的任务,加强业务素质。课堂上认真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不是有了“学案”就“放羊”,把课堂教学搞得热热闹闹却没有成效。课下教师需要搜集更多适合教材、学生的教学、教育资料和相关信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由此,此时教师的任务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大了工作量,只不过都“隐藏”在课下了,课下,教师的工作需做得更深、更细;努力准备各种材料,使之更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材料更具有逻辑性、趣味性、生活化,力争做到“百货迎百客”。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游刃有余。

上一篇:药学微生物学课程下一篇:烟气再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