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运动

2024-08-10

扫盲运动(精选七篇)

扫盲运动 篇1

(一) 经验:

1、严密的组织管理。

(1) 制定和推行扫盲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 国家强调扫盲教育要稳步前进, 在此精神指导下, 北市区的扫盲工作平稳起步。1952年5月15日, 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稍后确定河北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 保定市积极行动起来。“速成识字法”的推行取得了不小成绩, 但也出现了“左”的倾向, 保定市贯彻中央和省扫盲会议精神, 于11月正式修订扫盲计划, 各区也相继作了调整。从1953年起, 以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 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针对1956年以来的再次冒进, 北市区1957年下半年强调认真贯彻“加强巩固, 适当发展, 提高质量”的精神, 制定任务“既要巩固与保持现有规模, 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进行适当发展, 做到二者兼顾, 达到国家既定的发展指标”。

(2) 建立和完善扫盲的领导机制:关键点在于紧紧依靠党和政府, 形成省市-区-街村的层级行政领导体制, 并指定或组建管理扫盲的专门机构, 相继有教育局-扫盲工作委员会-校部和工会-扫盲协会等, 保证了对扫盲的有效领导。

(3) 充实和提高扫盲师资队伍:从北市区扫盲实践来看, 一方面由于建国初师资严重不足, 在扫盲过程中除少数专职教师外, 本着“以民教民”、“以工教工”、“以干教干”的精神, 大量选聘兼义教师, 发动一切识字的人从事扫盲教学;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除组织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外, 还通过检查指导、假期培训、观摩试教、站点传授等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4) 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首先重视宣传动员, 在每一次重大方针实施前, 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 做到家喻户晓, 同时注意随时了解情况、耐心讲解, 调动广大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 始终加强和保证他们的学习;再次强调社会力量的团结协作, 在区党组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了与工会、妇联、青年团及各机关厂矿、村社等组织的密切配合, 推动了扫盲的顺利进行。

2、规范又灵活的扫盲教育体系。

通过北市区的扫盲实践, 可以看到解放初的扫盲运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成人教育的体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 对每一时期或阶段的扫盲对象、数字、学习时间、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制、考核标准、经费以及关于学校行政、教学、考试、会议汇报等各项制度都有统一规定;另一方面又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针对城市居民复杂各异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 以及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不同产生的差别, 区别对待, 并注意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扫盲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 教训:

1、扫盲的群众运动方式:

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 但从长远来看, 却难以获得持久、高质的效果。经常是一个高潮过后迅速转入冷清, 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随着花样不断翻新, 很多教育实验未经深思熟虑就急于推广, 一遇问题又迅速改辙, 造成不少项目一哄而上旋即垮台, 不仅极大打击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 不利于扫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扫盲运动中的“左”倾偏向:

从整个历程中, 不难发现各方领导时时流露出不切实际的想法, 表现为急于求成、重量不重质, 尽管其间有过几次纠正, 但最终还是升级为1958年的“跃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强拉硬扯、报喜不报忧、甚至造假和浮夸, 只重表面化的指标, 轻视扫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 无视其客观规律, 使扫盲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怪圈之中。

参考文献

[1]吴金贵主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 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364页。[1]吴金贵主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 《保定市北市区志》, 新华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 364页。

[2]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248页。[2]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248页。

扫盲运动与党的教育工作启示 篇2

[摘要]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既要遵循新的方针、政策和理念,也有必要借鉴历史经验。通过对解放初保定市北市区扫盲运动的系统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给当前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扫盲 教育 保定市 在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发展教育、推进教育改革成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实,中国共产党历来非常重视教育,解放后在大力发展各级普通教育的同时,继续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盲教育。解放初沿续整个50年代的那场全国性扫盲运动,是我党教育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笔者参阅了20世纪50年代保定市北市区有关扫盲业教工作的大量档案材料,发现这一时期扫盲是一项重头工作,成果显著,按照当时的标准,到1958年北市区已成为基本无盲区。[1]于是选取此地解放初(1948年11月保定解放——1958年)的扫盲运动作为一个案例,管中窥豹,进而了解当时全国特别是城市扫盲的情况。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期望能为现在的扫盲及其他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经验:

1、严密的组织管理。

(1)制定和推行扫盲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强调扫盲教育要稳步前进,在此精神指导下,北市区的扫盲工作平稳起步。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开展“速成识字法”的教学实验工作。[2]稍后确定河北省为“速成识字法”实验区,保定市积极行动起来。“速成识字法”的推行取得了不小成绩,但也出现了“左”的倾向,保定市贯彻中央和省扫盲会议精神,于11月正式修订扫盲计划,各区也相继作了调整。从1953年起,以调整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开展了大规模的整顿工作。针对1956年以来的再次冒进,北市区1957年下半年强调认真贯彻 “加强巩固,适当发展,提高质量”的精神,制定任务“既要巩固与保持现有规模,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的条件进行适当发展,做到二者兼顾,达到国家既定的发展指标”。[3](2)建立和完善扫盲的领导机制:关键点在于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形成省市-区-街村的层级行政领导体制,并指定或组建管理扫盲的专门机构,相继有教育局-扫盲工作委员会-校部和工会-扫盲协会等,保证了对扫盲的有效领导。

(3)充实和提高扫盲师资队伍:从北市区扫盲实践来看,一方面由于建国初师资严重不足,在扫盲过程中除少数专职教师外,本着“以民教民”、“以工教工”、“以干教干”的精神,大量选聘兼义教师,发动一切识字的人从事扫盲教学;另一方面非常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提高,除组织日常的学习和培训外,还通过检查指导、假期培训、观摩试教、站点传授等各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4)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首先重视宣传动员,在每一次重大方针实施前,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同时注意随时了解情况、耐心讲解,调动广大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注重干部、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的带头作用,始终加强和保证他们的学习;再次强调社会力量的团结协作,在区党组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了与工会、妇联、青年团及各机关厂矿、村社等组织的密切配合,推动了扫盲的顺利进行。

2、规范又灵活的扫盲教育体系。通过北市区的扫盲实践,可以看到解放初的扫盲运动中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成人教育的体系。它一方面体现了制度化、规范化,对每一时期或阶段的扫盲对象、数字、学习时间、组织形式、学习内容、学制、考核标准、经费以及关于学校行政、教学、考试、会议汇报等各项制度都有统一规定;另一方面又注重因人、因地、因时制宜,针对城市居民复杂各异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及因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不同产生的差别,区别对待,并注意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推行弹性学习制度。这些经验对于今天的扫盲仍具有参考价值。

(二)教训:

1、扫盲的群众运动方式:虽造成了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但从长远来看,却难以获得持久、高质的效果。经常是一个高潮过后迅速转入冷清,呈现出大起大落的不稳定状态。随着花样不断翻新,很多教育实验未经深思熟虑就急于推广,一遇问题又迅速改辙,造成不少项目一哄而上旋即垮台,不仅极大打击了群众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扫盲的持续健康发展。

2、扫盲运动中的“左”倾偏向:从整个历程中,不难发现各方领导时时流露出不切实际的想法,表现为急于求成、重量不重质,尽管其间有过几次纠正,但最终还是升级为1958年的“跃进”。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出现了执行过程中的强拉硬扯、报喜不报忧、甚至造假和浮夸,只重表面化的指标,轻视扫盲教育的内容和过程,无视其客观规律,使扫盲陷入一种形式主义的怪圈之中。

从中可以得出几点启示:

1、应把握教育的本质,认识其长期性和长效性。根据成人教育的特征,遵循其自身规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发展扫盲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向终身教育迈进。

2、在政府主导和宏观控制下,拓宽渠道,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办学。

3、在教育中要脚踏实地,克服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切实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参考文献:

[1]吴金贵主编,保定市北市区志编纂委员会编,《保定市北市区志》,新华出版社出版,1991年版,364页。

[2] 关世雄、张念宏:《成人教育手册》,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248页。

4亿文盲的扫盲运动 篇3

1950年9月20日,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长的马叙伦在开幕词中开宗明义,表示工农教育应该以识字教育为主。1953年11月24日,政务院扫盲委发出《关于扫盲标准、扫盲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随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当时有首歌叫《夫妻识字》,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 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时髦”歌曲,走进了扫盲班的课堂。

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扫盲运动不但使广大农民摆脱旧社会的噩梦,打开知识文化的大门,而且为广大农民通过技术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手段。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迈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初的步伐。

扫盲运动 篇4

一、万荣县“注音识字”扫盲运动的发展过程

万荣县以往扫盲工作中回生复盲这一现象非常严重,“群众十分苦恼,反映说:‘学汉字真熬煎,一个字一个眉眼,学半夜把它记住,到天亮它又翻脸’,又说:‘成年累月学文化,生字老是记不下,几年才念一本书,前学后忘不顶啥’”为解决这一问题,1958年8月,万荣县委决定在全国率先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并决定采取先“小田实验”后“大田推广”再“全面开花”的步骤,即以青谷村作为“试验田”进行试点培养典型,再在王显公社进行“大面积丰产试验”,进而将经验推广到全县。青谷村“试验田”的扫盲实践所取得的成绩极大的鼓舞了群众的热情,同时也得到了县委的高度重视,于1958年12月,在青谷村召开了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字母现场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广泛宣传,在全县掀起了“学青谷,赶青谷”的学习高潮。这场轰轰烈烈的“注音识字”运动很快得到了中央、省、专的重视和大力支持,1959年12月,在万荣县召开了全省推行注音扫盲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这场省现场会的召开是推广万荣经验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通过这次会议,中央、省、专各级领导肯定了万荣县在推广汉语拼音和学习普通话运动中所取得的成绩,于此同时,参加此次会议的湖北省、安徽省、黑龙江省等14个省也开始大力宣传和推广万荣经验,注音扫盲运动遍及全国。随后,各大报纸先后发表社论,都积极肯定了万荣经验。1960年1月10,《山西日报》发表《注音扫盲优越性》的评论;196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利用注音,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山西万荣创造了扫除文盲的好经验》以及《推广多快好省的识字法》的评论文章;同日《光明日报》也发表社论《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的好办法》。1960年4月5日,中共山西省委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使山西成为无盲省的报告,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万荣县注音识字的经验是我国文化革命中一项很重要的创造,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1960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力推广注音识字争取提前扫除文盲》。至此,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全国各地迅速掀起一个“学万荣、赶万荣”的注音识字运动高潮。然而这次扫盲高潮的时间并不长,仅仅维持了三年左右,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党和政府将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扫盲运动也从高潮走向了低谷。

二、“注音识字”运动的实施

1、大力加强师资培养

农村扫盲,师资缺乏是长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万荣县师资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了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在师资培养所取得成功和经验,是万荣县能够顺利推行“注音识字”的有力保证。万荣县采取了县、公社、管理区分工负责、层层培训、滚雪球等多种办法进行师资培养,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师资培养制度。由县举办训练班为公社、学校培养骨干,保证骨干力量分配到全县的各个角落;由各公社举办训练班培训民师,保证基层师资力量;再由各个管理区利用业余时间培训辅导员;同时,充分发动群众,坚持“以民教民”的原则,成立包教队或包教突击队,即小学教师包教群众教师,学生包教扫盲学员,积极分子当“小先生”等,掀起了人人是先生,人人是学生的扫盲运动。万荣县“就这样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越滚越多,越滚越大,几个月的时间,全县便培养了两千民教师,三千五百名辅导员”。

2、大量编写注音教材

万荣县“注音识字”扫盲过程创造的又一经验,则是大量编写注音教材,为群众提供各种注音读物。这一经验,大大的巩固和扩大了扫盲成果,群众在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的前提下,可以无师自通地大量阅读注音书报,达到巩固学会的汉字和扩大识字量双重目的。因此,万荣县尤其重视注音读物的供应。一方面大量订购注音读物,“1959年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的一个月内,全县仅注音读物一项,就销行了十八万册,并预购二十四万多册,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如《汉语拼音手册》等;另一方面,由县、公社自编注音教材,并发动群众自编补充教材。例如,根据生产需要,编写了园艺、畜牧、粮棉、肥料等各种教材,如《黑妮种棉》、《模范饲养员》等注音读物。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图书馆、图书站及流动读书箱,做好群众的借阅工作。通过大量阅读,群众不仅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汉字,增识尚未学过的生字,还能获得各种知识,提高政治文化技术水平。

3、创造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

为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与学习的矛盾,万荣县创造了一整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形式,即将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常年学习与季节性学习相结合,从而保证了“注音识字”运动的有序开展。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开办冬学、民校和夜校等集中学习的扫盲形式,在不易集中学习的地方,则采取分时教学、生产教学等分散学习形式。由于农民劳动任务繁多,只有在农闲季节或者下雨时集中学习,因而分散学习成了扫盲运动最主要的形式。在劳动繁忙的时候,地头、坊间就是最主要的学习阵地,还按生产中的专业队和作业组,成立了地头学习组、饲养员学习组、水利工地学习组等;成立各种包教小组,如辅导员包教小组、夫妻包教小组、子母包教小组等;还根据农事季节转换,生产活动形式的改变,随时改变学习方式。为此,青谷村民还编了一个分散学习的顺口溜:

1.一包四宝经常提,低头休息就学习。

2.娃娃多,事务杂,组织炕头学文化。

3.亲教亲,邻教邻,孩子包教父母亲。

4.你愿学,我愿教,自愿结合效果高。

5.零敲碎打挤时间,走路也能把书念。

6.公共食堂好处大,饭前饭后学文化。

7.开会人还未到齐,摆起摊子就学习。

8.饲养员,事务杂,养猪业能学文化。

9.做啥就学啥,结合实际效果大。

1 0.工地任务虽紧张,学习也要紧跟上。

这些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不仅弥补了集中学习的不足,而且适应农民生活生产的需要,解决了农民生活、生产和学习的矛盾,有力巩固了群众的扫盲成果。

三、“注音识字”扫盲运动的贡献与不足

1958年-1961年万荣县“注音识字”运动所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对万荣县农村社会的各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树立了全国的扫盲样板,但仍然要辩证的看待其成功背后所存在的不足与局限。

1、成效

(1)提高了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

万荣“注音识字”扫盲运动,是当时全国“扫盲大跃进”背景下的地方性行为。通过扫盲,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更加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的好,有的农民开始用自己的手写入团和入党申请书,用充满真情实意的话,向党表达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热烈愿望。通过扫盲,有利于农民的思想武装,例如,“荣河人民公社刘村管理区,去年只有十二人学习理论,现在扩大到八百人。他们学过毛泽东选集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以后,大家的思想顿时开朗,懂得了如何对待新鲜事物,参加公共食堂的人数突然扩大到95%以上。”于此同时,随着农民思想觉悟的提高,更利于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和执行,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党的中心工作在农村的开展。

(2)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

通过注音识字的学习,农民群众的识字量增加,可以通过阅读注音读物,提高了文化素质,脱盲的农民能够写作文、写信、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等,在万荣县里,涌现出了许多农民诗人、农民作家。其中由县上创办的《万荣拼音报》,不仅可以当作日常读物,而且给群众创造了写作写稿的平台。例如:“不到一年时间,全县创作了一百九十多万首诗,四十七岁的李太柏,写出了两万多字的‘我的生活片断’。十八岁的青年妇女王民英,写成两万多字的‘青谷村变迁史’。”同时,通过文化学习,可以通过学习科学技术的注音读物,提高自己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例如:“孙吉公社孙吉管理区土化肥厂的全体成员,在阅读大量科学技术的注音读物以后,仿制成了‘氮’‘磷’‘钾’的混合肥料和其它土化肥十多种。”可见,通过文化的学习,不仅提高了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也立竿见影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3)促进了社会主义新风气的形成

万荣县的农民,通过拼音识字的学习,形成了读书的风气。例如:“刚脱盲的女社员王恩婵说:‘书真是个好东西,越看越想看,一晚上不看,就感到别扭得不行。’”;“去年冬天,由于注音读物一度脱销,每次新书一到,农村里竟然出现农民排队买书和借书的史无前例的可喜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村闹了书荒!”于此同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包括: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社会习俗;农村的文化面貌等等。随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农村中精神文艺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开展了“读百本书、写百首诗”等活动,农民自发地组织起了书法协会、演艺协会等等。

2、不足

(1)片面强调速度,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

万荣县注音识字运动,虽取得了不错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只注重轰动一时的场面效应、片面强调速度、急剧扩大规模。这样所导致的结果则是,扫盲质量的下降和不均衡。过分的强调速度,急剧的扩大规模,必然造成师资的紧张,尽管上述肯定了万荣县在培训师资方面所创造的成绩,但仍必须面对的是,这种在短时间培训的师资的教学质量肯定存在参差不齐,尽管政府采取多种方法,但培训制度已难坚持,民师、群众以及“小先生”担任教师,肯定存在文化水平、思想素质不足等现状,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虽然在上述中我们提到了一些先进例子,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文化素质仍是有限的,只能认识一些简单的字,复杂一些的字就只能借助汉语拼音。同样,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能够正确讲出普通话的人并不多。

(2)强制性学习现象严重

万荣县“注音识字”扫盲运动,其实本身也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层层下派,为完成这艰巨的“政治任务”,各级政府除大力动员外,更多的是采取逐户摊派、强迫上学等方式。有的村庄为了完成任务,甚至出现了只抓学习不问生产的状况。青谷是一个大村、先进村庄,但当时在万荣县主抓农业生产的负责人却从未来过青谷,这与文教部长天天在青谷蹲点督促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当有农业检查团来青谷时,青谷村都不得不从外村调过一批临时劳力来完成农活以应付检查。甚至,学习注音识字也计算工分,如果学不好,甚至会扣工分,而且在运动最强劲的时候,甚至要求不能讲家乡话,只能说普通话。

(3)扫盲发展不平衡

在万荣县,各个村庄扫盲的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发展极其不平衡。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先进村庄,扫盲的成绩较为彻底,群众的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而在一些落后的村庄,文盲的比例仍就比较大。一方面,由于政府抓先进、抓典型的方式,将更多的资源放在了个别村庄;另一方面,本身由于资源的有限,并不能全盘顾及,只能顾此失彼。同时,不同村庄的群众的思想觉悟也有一定的差异,在一些更为偏远的村庄,除了资源的匮乏在加上群众落后守旧的思想,导致扫盲的成果大大下降。

参考文献

[1]注音识字是加速工农知识化的有力武器, 李辉代表介绍山西万荣县注音识字工作的成就[N].人民日报, 1960-4-8.

[2]中共中央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J].人民教育, 1960 (5) .

[3]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J].人民教育, 1960 (5) .

西方扫盲常识优秀 篇5

a 想问就问吗!有什么了不起。

b 不可以! 在西方社会里, 随便问女士年龄是不礼貌的。

c 要看情况而言。

1 答案: c

在西方社会里, 不是只要是女士, 年龄都不可以随便问。 其实, 你如果看对方是个小不点,或是十几二十岁, 问问年龄是没有关系的。 在老美看来,十几岁, 二十出头可是风华正茂的人生黄金时期,所以大胆地问。给大家说个有趣小故事。 在美国, 亚洲女孩子通常会比美国女孩自看上去小很多。我们中国女孩儿十三四岁可能还在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 同龄的美国女孩儿们就已经发育得相当丰满了,并 骄傲地自诩为“成熟性感女人”。 十七八岁她们更是看上去向二十来岁, 亭亭玉立。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已是大学生的我, 总会被 美国人当成中学生来看待。我在这里有一个中国朋友, 芳龄二十九。因为人长得漂亮, 所以在中国餐馆打工的时候, 总是会有小男生想约她出去(估计是刚入大学门槛的学生)。有个美国小男生们总是追着她问她的年龄, 她总是回答说:“你们美国人不是从不问女士年龄的吗?”那个男生于是说:“你又不老, 为什么怕别人知道你的年龄?不然, 你告诉我你属什么的吧?”一般在美国的中国餐馆, 每一张饭桌上都会摆上一张属相表, 列出所有的属相和相应的出生年份。我的那个朋友不知如何应答,于是无可奈何地告诉他她属龙。那老兄查看了一下属相表,大发感慨:“天哪!真没想到你这么老了!”Woops!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男生这才意识到自己说漏嘴了, 赶忙道歉。但是祸已经闯了, 谁叫我们亚洲人从来长得就是娃娃脸呢!

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来说, 年龄还是挺忌讳的话题。西方女人打扮从来都是老来少,人的年龄越大, 穿得月花哨。 此外,他们也相当懂得保养, 因此她们通常会比实际年龄看上去小不少。 还有, 有些美国人非常重视生活质量, 她们中有些人会打雌性激素或是去做整容, 那样一来, 要想猜她们的年龄就更不容易了。既然她们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年轻, 那我们又何必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对她们打破砂锅问到底呢?

因此, 这道题目的答案是 c, 能不能问女士年龄要视对方情况而定。

2 我特别想知道我认识的一个老外一个月挣多少钱, 能不能问啊?

a 想问就问

b 绝对不行

c 视情况而定

2 我想99%的可能性是你和这个老外不是直系亲属, 因此答案是 b, 不行, 说什么都不行。我给大家解释解释。 外国人和国人对待金钱的态度非常不同,因此在这些方面, 请国人慎之又慎。每次一回国, 街坊邻里一见到我, 都会非常热情地向我打听“在美国收入不错吧?!”我听出了弦外之音, 于是说:“还行吧,凑和。” 这种答案也叫答案?太不够诚恳了。 于是他们又会接着问:“那这‘凑和’是怎么一个概念呢?我于是说 :“‘凑合’就是不好不坏”。我知道那个邻居生气了。她肯定在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挣几个美金吗!”妈妈回家批评了我, 说我自以为很了不起, 连长辈的话都不好好回答。我冤枉啊! 这钱的事, 说少了,被别人怀疑真实程度; 说多了, 被别人嫉妒; 说实话,我又会心里琢磨, 我挣多少,关你什么事儿?说假话, 那这谈话根本就没有意义。扯远了。老外之间, 尤其是朋友之间, 同事之间, 谈的都是些模糊的概念。他们绝对不会告诉你一个准确数字的。 拿饺子(我的美国男友)来说吧!他正在写一本书。与出版商已经签了合同,明年年中左右出版。饺子的朋友对他的稿费情况也很关心, 但是问话却很有技巧。 他们会问:“The publishing industry is quite lucrative, huh?“ (出版行业挺赚钱的, 是不是?)。饺子答: “Not bad! However, publishers usually take the lion share.” (还行吧!但是, 出版商赚走了绝大部分利润)。饺子的朋友继续 : “Really? That bad? (真的吗? 有那么糟糕吗?) 饺子答: “Yeah, usually writers only get 10% of the whole revenue, and the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take the rest of the 90.“ (是啊! 一般写书的只能拿到10% 而出版商和分销商却能拿到90%)。他们关于收入的话题就此打住了。饺子的朋友只知道饺子每卖出一本十块钱的书能赚到一块前, 但是其他的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 总之, 美国人在谈及个人资产, 收入时是决不会谈及细节的。 因此, 我们充满好奇心得国人还是在旁敲侧击之后, 急流勇退吧!

3 老外的婚姻状况是不是隐私呢? 我可不可以问他们有没有结婚呢?

a 是隐私, 所以不能问。

b 不算是隐私, 也不用问, 看看他们手上戴戒指的位置就知道了。

这道题的答案有些莫名其妙, 但是答案是 b, 老外的婚姻状况一般来说不算是隐私, 但也有例外 (我会具体解释)。在生活中, 一般看看他们手上戴戒指的位置就知道了。 我父母那一辈, 结婚时根本没有钻戒这么一回事儿。“钻石恒久远, 一颗永流传”的观念也是这些年才在中国的年轻人里根植的。我一直也搞不清楚, 为什么这么一颗小小的的石头, 一个非洲血与泪历史与现实的浓缩,竟 被赋予了如此之高的商业价值。也许拥有它, 的确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但是它与爱情和婚姻的紧密结合始终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次与一位即将作新郎的美国朋友聊天, 他抱怨说, 他的未婚妻对钻石的价值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如果达不到一定标准,婚礼可以暂缓。她的理由是 “如果你爱我, 你会为我破费的。”换句话说, 她的逻辑就是“他们的爱情”与“钻石的克拉数”是成正比的。“爱得不深, 钻石不重”, “爱得越深,钻石越重”。尽管那个女孩子也懂得“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也知道所有有关婚礼,钻戒的费用她都需与她的的令一半在婚后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慢慢付清,而且她还必须为这份家中价值的财产上高额保险,她仍然执着地坚持着“钻石爱情恒久远的”信念。

在美国, 每当哪位名人爆料说自己已经订婚, 立刻充斥大小八卦杂志报刊封面的一定是那位“被爱情雨露滋润着的”姑娘,兴奋地伸出左手, (左撇子是右手),微笑着在记者面前, 在闪光灯下炫耀这那颗价值连城的大钻戒, 无论这是她的第几次婚姻。现在, 甚至钻石戒指都已经不够流行了。真正够气派的是穿上一身镶满钻石的白色婚纱, 就像前不久快60岁的美国地产业大亨Donald Trump 迎娶他33岁的模特儿新娘Melania Knauss 那样。那是一个如此华丽的婚礼, 带着万众的瞩目, 带着多少人羡慕的眼光, 他们步入了教堂。但是, 在没有闪光灯照射的日子里,在她卸下她脸上的浓妆之后, 在他们平心相对时, 那会是一种“愿患难与共”的真情流露吗? 他们的爱情会如那颗大钻戒所承诺的那样“恒久远”, “永留传” 吗?钻石永远代表的只是“同甘”。“共苦”则是生命中平平淡淡的相依相伴,风雨无阻,不离不弃。只能“同甘”而不能“共苦”的爱情不会是永恒的, 而只能代表”同甘”而不能代表“共苦”的钻戒也绝不应是“永恒爱情“的信物。女孩儿们, 不要再为自己的虚荣找借口了。你不需要用一颗钻戒去定义, 衡量你的爱情。

在西方,如果女性将钻戒戴在无名指上,这就表明她已经是为人妇或是即将为人妇了(她已经订婚了)。在美国, 如果你告诉一个对对你有兴趣的男生你有男朋友了, 他或许不一定死心, 但是你一旦戴上代表神圣婚姻的戒指,就不会有人主动招惹你了。当我还在这里会计行工作的时候,我经常出差,为避免吸引不必要的眼神和注意力, 我会带上一枚价值5美元的“钻戒”, 这样的话,无论走到哪里,就不会有陌生男士上前主动与我搭讪了。我在这里的许多女性朋友,都会像我一样这么做。当然,也有一些未婚女孩儿会将戒指戴在无名指上,但是那些戒指通常只是些 joke rings (玩笑戒指),什么骷髅头啊,蝙幅侠之类, 或是简单的, 亮晶晶的银圈。这样的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并不代表什么。你如果特别好奇,又不敢肯定,到不妨可以问一下。对于已婚 男性来说,他们的戒指就简单多了,只是一个环,套在无名指上。这个环有可能是金的,有可能是银的。总之,男士们一般并不太在乎戒指的造型。戒指只是一个象征,一个声明 “我已经是家有贤妻的人了,美女对我而言是 ‘只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还是雾里看花吧!”

动漫术语大扫盲 篇6

2.恶趣味:怪癖、与众不同的特殊喜好。

3.废柴:港漫用语,指废物、没用的人。

4.轰杀:指去杀某人的动作。

5.姐贵:全身肌肉的大姐姐。

6.剧场版:动画的电影版本。

7.口胡:也可写做“口古月”,相当于“靠”之类的语气助词。

8.口桀:常用来指坏人的笑声。

9.流星:指略带一点儿情色意味或稍有些露点成分的图片。

10.逆天:指逆着天道而行,愤怒时可使用。

11.欧巴桑:30岁以上女性。

12.破天:即“打破天”,不爽时可使用。

13.收声:指闭嘴。

14.未够班:意指不够格。

15.兄贵:全身肌肉的强壮男子。

16.幼齿:也称“素人”,年纪小,不怎么懂事的意思。

17.御姐:比自己年长的女性。

18.BL:BOY’S LOVE,男同性恋。谐音玻璃,也称同志。

19.GL:GIRL’S LOVE,女同性恋。

20.H:来自日文“变态(HENTAI)”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通常指18禁的东西,与make love同义。

21.LOLI:罗莉,幼女的意思。出自《LOLITA》中的洛丽塔,本意指12岁以下的小女孩,泛指天真可爱到白痴的小女生。类似的幼男则被称为“正太”,出自《铁人28号》中的金田正太郎,最酷的正太是以穿西装短裤造型出现的哦。

22.LOLI控:对罗莉有强烈偏好的变态叔叔,嘿嘿。

23.Master:主子与奴才。指两人从事H行为时,有明显的主奴之别,在不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奴不得违抗主的任何命令。

24.SM:Sadism & Masochism:虐待狂与被虐狂,多指性方面。可进一步引申为Slave and Master。

25.YAOI:整部小说以H为主,没什么情节。

26.耽美:出自日语,原意指唯美主义,后经台湾演绎,变成BL的代称,专指女作家写/画给女读者看的小说或漫画。

27.耽美狼:超喜欢耽美文学的女性,比女同性恋程度更进一步。

28.调教:顾名思义。在有H情节的小说中,调教不仅是从生理上,更从心理上,以摧残对方的自尊,使其完全臣服为目的。此类小说通常会被称为“调教系”。

29.攻:BL的双方,充当主动的那一方,即男同志中通称的一号。与“攻”相对的,就是“受”。

30.鬼畜:来自日语,原意指像魔鬼畜生一样残酷无情。

31.激H:H度非常高,描述相当激烈火爆。

32.健气受:个性比较活泼、健康、开朗类型的受虐一方。

33.紧缚:H时将受的身体用绳子捆绑起来,使其不能挣扎。

34.蕾丝:lesbian,女同性恋,简称女同,也称同好,拉拉。

35.立场倒换:攻受相互转换身份。

36.年上攻:攻的年纪比受虐的一方大。

37.年下攻:攻的年纪比受虐的一方小。

38.女体化:把原著中的男性角色改成女孩子进行同人创作。

39.女王:女性主子被称为女王,性格一般比较高傲、残酷。女王的通常形象总是穿紧身衣、高跟鞋,手执皮鞭的。后引申为强势女性。

40.女王受:受虐的一方性格像女王一样高傲,可以把攻吃得死死的。

41.强气攻:个性很强悍的攻。

42.强气受:个性很强悍的受虐。

43.清水文:没有H情节的文章。

44.圣水:指代小便。与之对应的是“黄金”,指代大便。黄金圣水是调教系小说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超恶。

45.天然受:个性比较少根筋的受。

46.同人:二次创作,将名家名作中的情节或人物衍生出自己的故事。同人创作不限于BL,一般性向的也可以。

47.同人女:超级喜欢BL文化的女性,在日语中被称为“腐女子”。

48.同人志:由作者自己花钱出版的书刊。由出版社所出的书刊,叫“商业志”。

49.下克上:地位较低的是攻,地位较高的是受。

50.诱受:主动诱惑攻和自己H的受。

51.总攻:不管跟谁配对,都是充当攻。

琉璃扫盲班 篇7

琉璃是一种古法材料,它工艺独特,价值位于珠宝、黄金、玉器之首,在接近两千年的历史里,一直仅供皇室使用,并一度工艺失传。如今,由西方玻璃艺术演化成的台湾琉璃已成琉璃市场的主体,简单地说,这类琉璃是玻璃的一种,是以各种颜色的人造水晶为原料,高温烧制而成的艺术品。

在上海,有这样一间琉璃工作室,不仅让你了解琉璃,还教你制作琉璃。他们剥开琉璃神秘的面纱,以扫盲班的姿态,把人们带入一个韵味悠长的琉璃世界。

梦想照进现实

2003年,对范旻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国画专业毕业6年时间里,他当过大学老师,做过展览设计,在上海大学玻璃研究生班进修后,一个关于玻璃的梦想越发现实和清晰——成立一个琉璃工作室,有自己的设计团队,有专业的琉璃打磨工艺中心。经过深思熟虑,一个带着太阳热度的名字“天旸琉璃工作室”,在上海诞生。

玻璃明亮澄清,加入色泽,在炉火的煅烧后,呈现出五彩的光芒。它的可塑性很强,琉璃作为玻璃的一种,有很高的鉴赏性和收藏性,同是雕塑,用玻璃烧制出的作品,总能让灵感和热情都进发到最佳高度。

抓住琉璃的特点,天旸琉璃租下上海市中心一间400平方米的写字楼,作为设计、办公和作品的展示区,又在离上海市中心较为偏远的奉贤区设立了工场,吸纳了一批琉璃制作、打磨技术都极好的工人。范旻为天旸琉璃设定了两条经营思路:一部分是纯艺术品,参加画展,通过画廊销售,进入收藏领域;另一部分则通过企业和个人的定制,让琉璃与其他材料混合,走商务楼装饰和家装的道路。

2007年,天旸琉璃在上海玻璃雕塑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天旸琉璃设计独特,工艺精美,许多上海或上海周围的自由艺术家,都把自己的琉璃图纸拿到天旸奉贤的工场加工打磨。艺术家们和范旻聊天,谈起琉璃的制作,原来,许多精于设计的艺术家们在自己动手做琉璃上居然也头痛万分。

从事琉璃设计的专业人员,都苦于琉璃制作的工艺突破,那些喜欢琉璃,又没接触过设计、制作的普通人,想要亲手烧制一款属于自己的琉璃,岂不更是天方夜谭?

范旻的身边确实也围绕着这样一群朋友,他们喜欢琉璃,强烈地表示过希望能到工作室来亲手做一做琉璃,体验一下琉璃是怎么回事。但琉璃全手工制作,工序复杂,前后需要十几道全手工工序才能完工。对于没有任何玻璃制作经验的人,想把作品做好,做美,在设计上与众不同,又是难上加难。

根据范旻在琉璃界的了解,除了上海大学开设有琉璃培训班,专供玻璃专业的研究生和来访学者体验外,在上海极其周边城市,几乎再也找不到琉璃培训班了。为何不设立一个培训班,教授那些喜欢琉璃,没有任何基础,又想亲手体验琉璃制作乐趣的人们?

范旻和自己的大学同学牧之商量,两人一拍而合。同是琉璃爱好者的牧之经营着“中国琉璃艺术网”,他在琉璃艺术网内发帖招收学员,一个星期不到,就聚集了一批期望能亲自动手的琉璃爱好者。

心跳的速度

范旻把培训班分成了初、中、高3个阶段,第一阶段,了解琉璃基本知识与历史,认识制作材料,体验造型、翻模、烧制、打磨、抛光等十几道工序,体验者全程制作一生中的第一件琉璃作品;第二阶段,初步感受琉璃艺术品的设计,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规定的琉璃作品;第三阶段,独立设计并完成琉璃艺术品小件。

每个礼拜天下午是范旻的上课时间,每次3小时左右,每小时收费80元,因为是小班授课,每次学员只有5~8人。根据不同人对琉璃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差别,1~3个月就能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

2007年8月,琉璃培训班正式开课。

Vilson50多岁,曾经就职于世界500强企业的他,十分迷恋琉璃。他把玩琉璃,收藏琉璃,到知天旸琉璃培训班的消息后,就兴冲冲地报名参加。

一块温润的琉璃,总是从平凡的泥胎开始。而每只模具,在琉璃的使用寿命中仅此一次。用力揉泥,使它软硬适中,适合塑形,再制作泥模。因为没有基础。Vilson一开始的学习并不顺利,泥模出来不满意,只能砸了重来,反反复复两三次,令他垂头丧气。范旻在旁耐心指导:“不要慌,才开始做都是这样的,按照图纸来,沉心静气。”。

周日的下午,都是天旸琉璃的上课时间,这里时而喧闹,时而静谧,每个人都沉浸在琉璃的神秘世界里。

石膏做出,精选的原料在1400摄氏度的高温中熔化成各种彩色水晶玻璃,经过多次精选清洗才能按比例置于模中。课堂上,范旻总是强调说:“仔细一些,再仔细一些,不要小看才做出的模具,不要小看每一处模的细节,每一个细微的差距都可以让琉璃或成或败。”毕竟连最熟练的手艺人琉璃出模成功率也只有70%。

经过14个小时的学习,Vilson烧制出他生命里的第一件琉璃作品。“如果你没亲自动手,完全体会不到那种感觉——琉璃出模的那一刻,简直美妙极了!”这个年逾50的中年人,内敛的脸孔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捧在他手里是一个并不完美的心型吊坠,但vensen却坚持自己感受到了琉璃吊坠在自己手掌里跳动的速度,“是我给了她生命!”

给她生命、情绪和灵魂

在范旻的设计理念里,他秉承“雕塑的意义不仅要雕塑它的形体,更要赋予它生命、情绪和灵魂”。这里不同于机械的制作,范旻希望在培训的课程里传递一种琉璃的理念和力量。比如艺术,比如原创,比如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哪怕只是第一件琉璃作品打磨后,并不完美的粗糙色泽,都代表了制作人的呼吸和情感。

在琉璃培训班第一、二阶段的培训中,有由父母带着来体会琉璃制作的小学生,有外企高管,有在读大学生,有礼品开发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使每个人对琉璃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同。实践能力差距很大,如何让这群对琉璃制作没有基础的人,更好地热爱琉璃,让范旻伤透脑筋。

打磨的好坏,是一件琉璃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在飞速旋转的打磨机上,每个学员都小心翼翼地塑造着自己心里的完美作品。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挂件,都要用尽心思细细打磨,范旻向这群热爱琉璃的人传达着艺术的创作美。

为了丰富培训内容,在制作的休息时间里,范旻也请来一些古琉璃收藏专家给学员们讲解古琉璃收藏的技巧和典故,学习如何鉴别价值不同的古琉璃。尽管年龄不同,阅历不同,但对琉璃相同的爱,让这群原先并不认识的人走到了一起。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扫盲运动】相关文章:

考研扫盲04-25

扫盲教案06-23

农村扫盲教案06-11

2009扫盲总结06-13

2022扫盲教案07-14

扫盲自查报告08-23

营养扫盲篇06-05

扫盲工作计划07-31

扫盲工作报告05-09

扫盲工作简报05-10

上一篇:动态供应链管理下一篇:证券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