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

2024-07-24

湿地保护(精选十篇)

湿地保护 篇1

1 湿地概念

湿地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水池子、一块海滩、一块稻田都是湿地。我国古代人民常常将湿地称之为沼泽。今天, 国内最完整的湿地定义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佟凤勤、刘兴土及赵魁义等界定的。他们认为, 湿地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 (水深2 m以内, 积水期达4个月以上) 和过湿的土地, 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 构成的独特生态系统”。20世纪50年代, 最早给“湿地”下定义的是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管理局, 1979年, 他们又对湿地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 认为湿地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土地, 该土地经常存在水, 或者水接近土地, 或者为浅水所覆盖, 湿地必须至少具备下列特征中的一个: (1) 土地以水生植物生长为优势 (并非年年如此, 只要满足周期性就行) ; (2) 地层以排水不良的水成土为主; (3) 土层为湿土壤, 并且在生长季节部分时间里被水浸或水淹。

各国科学家根据各自需要和研究经验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定义。在《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简称《湿地公约》) 中对湿地的理解达成了较一致意见, 并将其写进公约中。我国政府于1992年加入了该公约。《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水域”。尽管这个湿地定义很复杂和丰富多彩, 但我们终于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湿地我们不再陌生。

2 湿地分类

由于形成湿地的原因多样, 所以, 当前, 湿地的分类就象湿地的定义一样, 尚不统一。美国将湿地系统分为6级, 加拿大将湿地系统分为3级, 中国将湿地分为沼泽湿地 (根据有无泥炭积累, 又分为泥炭沼泽、无泥炭沼泽两个亚类) 、湖泊湿地 (包括湖滩和河滩地) 、滨海湿地 (包括海涂、河口) 等三类;在《中国沼泽》中, 将沼泽分为泥炭沼泽、无泥炭沼泽, 并进一步划分为草本泥炭沼泽、木本泥炭沼泽、木本—草本藓类泥炭沼泽、藓类泥炭沼泽、草本潜育沼泽、木本—草本潜育沼泽等。

1993年5月, 亚洲湿地局、国际水禽和湿地研究局及美洲湿地局联合出版了《湿地效益—湿地对发展的潜在效益》一书。该书作者根据《湿地公约》中湿地分类方法和相应的湿地定义, 将湿地分作如下三大类:⑴咸水湿地, 包括海洋、河口、环礁湖、盐湖 (内陆排水区) 等湿地;⑵淡水湿地, 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湿地;⑶人工湿地, 包括淡水养殖/海水养殖、农业 (池塘, 灌溉田和灌溉渠道, 季节性泛洪耕地) 、采盐的盐池、城市和工业开采出的湿地 (包括采石坑、取土坑、采矿池;废水处理区, 包括污水处理场、沉淀池、氧化盆) 、储水区 (水库, 用于蓄存灌溉水和饮用水, 具有缓慢的季节性水位变化的格局;水电坝, 具有按周或月规律变化的水位) 等。

3 湿地作用

湿地是最具活力的生态系统。湿地, 让生态更和谐, 湿地生态环境复杂, 为许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地, 是生态系统中巨大的基因库。据初步统计, 我国的湿地植物有2 760种, 其中湿地高等植物约有1 380多种, 高度濒危物种有100种左右。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教授发明的杂交水稻, 其中一个遗传材料就是采自海南省湿地的野生稻。在我国, 大约有2 000多种野生动物以湿地为家, 其中水禽约250种, 包括亚洲57种濒危鸟中的31种, 如丹顶鹤、黑颈鹤、遗鸥等;4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鸟类中, 约有一半生活在湿地中。例如, 我们盐城大丰、射阳, 就是在广袤的沿海滩涂湿地上, 分别建立起世界珍禽———麋鹿、丹顶鹤保护区。

湿地在蓄水方面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大的蓄水库。它能保持大于其土壤本身质量3~9倍甚至更高的蓄水量, 能在短时间内蓄积洪水, 然后用较长的时间将水排出, 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绵”。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被大片湿地所环绕, 可蓄积江西省每年洪水总量的1/3。

沿海盐沼和红树林湿地可作为巨大的暴风雨缓冲器, 增加地面摩擦力, 削减风暴的能量。湿地是一个有毒物质的降解容器。当工农业生产和人类其他活动带来的有毒物质进入湿地后, 许多湿地植物、湿地中的微生物群落对这些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 使当地和下游区域受益。

湿地提供的动物产品如鱼类、贝类、蟹类、虾类等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据报道, 每年1 m2湿地平均生产9 g蛋白质, 是陆地生态系统的3.5倍, 而取自湿地的谷物养活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目前, 我国造纸原料中, 取自湿地的芦苇约占26%。湿地动植物资源的利用还间接带动了加工业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渔业、牧业和副业生产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于湿地提供的自然资源。

湿地常常作为工农业和居民用水的水源, 溪流、河流、沼泽、池塘、湖泊和水库在输水、储水和供水方面发挥着巨大效益。湿地中还蕴藏着丰富的盐类资源以及油气资源。湿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转换能量, 最普通的就是水力发电、泥炭发电。许多河口还有生产潮汐电的能力。

同时, 湿地也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湖泊、河流、海岸, 空气新鲜, 环境优美, 景观独特, 是人们旅游、娱乐、疗养的最佳场所。我国有许多重要的旅游景区都分布在湿地, 如西湖、滇池、太湖以及一些海岸带湿地等。而近年兴起的湿地公园, 更是将湿地旅游推向了高潮。我县正在推进的苏东自然农园境内的“盐城湿地国家生态公园”就是基于这方面的思考。

湿地保护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 从中央到地方, 每年投入巨额资金用于湿地保护建设。

4 湿地保护

湿地是人类生存的摇篮。人类也是破坏湿地的“主力军”。全球自然湿地数量减少、功能退化的趋势仍在持续, 近40多年来, 我国已有50%的滨海滩涂湿地不复存在, 约13%的湖泊已经消失, 东北地区的天然沼泽地已丧失了半数以上, 全国7大水系过半河段的水质受到污染, 失去了饮用水功能, 等等。

面对湿地资源的严峻现状,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当前, 在保护自然环境、发展低碳经济,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今天, 必须要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 认知湿地、爱惜湿地、保护湿地。

一要深化认识, 提高湿地保护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做好湿地保护工作, 对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弘扬生态文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坚持经济发展与湿地保护协调发展, 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长远与短期、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沿海滩涂围垦开发、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工业经济与保护湿地的关系。在全社会要形成爱惜公共湿地、保护自然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要严格执法, 健全湿地保护法规体系。认真贯彻《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 依法加强对濒危物种和保护区内湿地的保护管理。加大执法力度, 加强对自然湿地的监管, 坚决遏制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湿地的行为, 尽快扭转湿地不断减少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局面。

三要组建机构, 提高湿地保护的有效性。林业部门作为湿地保护的牵头部门, 要加强对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把湿地保护纳入工作职责和考核范围。同时, 各级政府要争取尽快成立各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常设管理机构, 理顺管理体制, 组织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做好各湿地保护区的确权定界, 登记发证和标桩立界工作, 依法明晰湿地权属。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和科学研究, 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四要广筹资金, 增加湿地保护建设的投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要不断增加湿地保护的公共财政投入。在统一规划指导下, 鼓励社会团体、企业或个人建立湿地公园、保护小区和保护点, 多种形式发展湿地保护事业。湿地保护区可在立足保护的前提下, 对湿地资源开展适度有序、科学合理的利用活动,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保护湿地征文 篇2

生命的摇篮,鸟儿的天堂。据统计,在大庆湿地中生长的野生植物种类达509种,陆生野生动物2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7种,鱼类45种,两栖爬行动物7种,动植物偏爱这里,又带来一片盎然生机。大庆人珍爱湿地,如同爱黑色血液——石油。近几年来,以湿地观光旅游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在陶冶大庆人生活品位、文化品位,提升大庆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等方面日益彰显功效。湿地、水、生命和文化,在大庆人心中,一直有着无法替代、难以割舍的`情结,魅力大庆,也因湿地而更美更和谐。目前,全世界约有湿地5。73亿公顷。居世界首位的是加拿大,湿地面积约有1。27亿公顷;居第二位的是美国,约1。11亿公顷,之后为俄罗斯,我国湿地面积约3848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1971年国际上订立了《湿地公约》,我国于1992年批准加入国际《湿地公约》,并将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的优先项目。目前已经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353处,1600万公顷的天然湿地和33种国家重点保护水禽在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保护。其中30块湿地被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343万公顷,192块湿地被列入亚洲湿地名录。

湿地独特的生态功能:一是贮水防洪护岸。湿地是一座独特的天然水库,不但能够吸纳大量的降水和过境水,减少洪涝灾害,而且可以延缓蒸发蒸腾,长期稳定保持区域内的水资源总量。二是调节环境生态。湿地可以过滤洪水冲刷和河流裹带的泥土,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水量,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区域内的气候。三是降解污染。一些有毒有害和有机污染物进入沼泽湿地,可以被湿地经过化学和生物过程进行降解或分解,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物质。四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稳定生态系统。湿地既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许多特性,又有满足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它是野生动植物繁衍生长的重要场所,是活“基因库”,被誉为“生命的摇篮”。根据我国科学家测算评估,占我国国土面积3。77%、包括内陆湖泊在内的湿地生态系统年价值高达2。7万亿元人民币。我国单位面积湿地的生态价值约为其它生态系统平均水平的10倍。据此推算,大庆120万公顷湿地生态系统年价值高达840亿元人民币。

换句话说,大庆湿地每增加或减少1公顷将带来或损失7万元的生态价值。由此可见,湿地生态系统是大庆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湿地,作为大庆的一张名片,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庆两江环抱,草原辽阔,湖泡众多,水草丰茂,是我国著名的大湿地,栖息着240多种鹤、雁、天鹅等鸟类。大庆还拥有黑龙江省唯一一个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县,这里民族风情浓烈,草原长调悠扬!大庆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为著名的中国温泉之乡,世界温泉养生基地。建在各处的温泉疗养城,为人们提供了享受温泉的好去处。这里的雪地泡温泉,其特色堪称中国唯一。

湿地保护与湿地协调发展关系探讨 篇3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旅游;协调发展;盘锦

中图分类号:S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84-03

湿地是重要的生存环境和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关系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战略资源,在美化环境、改善气候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我国湿地面积和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服务功能退化严重,严重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突出了湿地保护的严峻性和迫切性。同时,湿地属于生态旅游的类型之一,通过开发湿地资源的生态旅游可以实现旅游与保护的协调共生。

1 盘锦湿地基本情况

1.1 盘锦湿地概况

盘锦位于辽宁省西南部,辽河三角洲核心地带,湿地面积32.95万hm2,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80%,享有“丹顶鹤的故乡”、“黑嘴鸥之都”、“北国江南”等美誉。本区共有维管束植物46科224种,野生动物90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5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据统计,每年有300余只丹顶鹤迁徙经过此地,是世界丹顶鹤繁殖的最南限。该区域分布黑嘴鸥1 200余只,也是世界黑嘴鸥最大种群栖息地,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湿地景观,为盘锦湿地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2 盘锦湿地保护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湿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同时也加大了湿地保护力度。在政府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盘锦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主要保护措施包括:一是根据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有关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湿地;二是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三是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在维持盘锦湿地生态系统及保护多样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四是湿地科学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今后湿地保护和恢复奠定了基础;五是退耕还湿工作增加了湿地面积,增强了湿地生态功能。

2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2.1 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和谐共生

生态环境是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而旅游经济目标的实现又能为保护湿地资源提供资金保障。因此,协调好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可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的旅游效益,从而实现湿地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持续发展“双赢”的目的。

2.2 生态旅游促进湿地生物保护

湿地型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良好,景观及环境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高,为人们进行生态旅游提供了极佳的资源与环境。在保护的前提下,自然保护区内开辟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对周围群众和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为湿地的珍稀濒危生物保护等寻求经济支撑,增加保护和管理的力度。同时,还能帮助当地群众就业和脱贫致富。

2.3 生态旅游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生态旅游开发可以为区域带来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及若干间接效益。据测算,国外每1.00美元的直接旅游收入可带动2.50美元的间接收入,在我国旅游业每收入1.00美元,可带动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12美元。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发展湿地生态旅游业,可帮助当地脱贫致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对资源的消耗性利用。

3 盘锦湿地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3.1 盘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机遇

盘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红的翅碱蓬迎风斗浪,红艳连天;植被类型保存完好的万顷苇海、碧波荡漾、风光旖旎;此外,盘锦湿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觅食和繁殖环境,被称为观鸟的天堂。

人们在此能观察湿地鸟类的生态行为和植物的生长规律,还能在一望无际、静谧荒美的芦苇荡中或 “红地毯”横铺的海滩上观看草长莺飞、鸿翔鹤舞、水鸟飞鸣、鱼翔浅底的美景,又可以参与采拾、垂钓、捕捞,河味海鲜品尝等项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野趣雅致。此外,交通设施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拉近了盘锦与国内各城市及世界各国之间的距离,客源市场前景广阔。旅游者越来越多的选择亲近自然的生态旅游,给盘锦发展生态旅游带来了新机遇。

3.2 盘锦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3.2.1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必须适应市场需要,尤其要切实了解旅游市场的真实需求,决不能盲目从事。在有市场的情况下,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避免因短期行为而损失长远利益。

3.2.2 慎重定位、瞄准方向 无论是项目定位,还是市场定位,都必须有明确的方向,包括确定开发的主导项目、开发规模、开发档次等,必须慎重地瞄准方向,才能使开发项目具有发展前途。

3.2.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盘锦湿地的区域性和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决定开发旅游产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突出特色、抓住主题,通过项目组合和环境利用,人文景观和文化的挖掘,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

3.2.4 选准起点、流动发展 开发盘锦湿地生态旅游,要选准起步项目,尤其是经济效益好、见效快的项目,从而形成流动投入,推动流动发展。

3.2.5 量力而行、逐步推进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产业要量力而行,切忌盲目上马建设、铺摊,应是逐步推进,分期分步实施,把旅游项目建设控制在市场和投资力度所允许的条件下。

3.2.6 开发与保护并举 湿地生态旅游产业是对当地湿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和利用。在开发利用资源的时候,只有坚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举的原则,才能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确保湿地可持续发展。

3.3 盘锦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措施

3.3.1 形成集成优势 盘锦湿地旅游要想吸引更多的客源,带来持续的旅游效益,应该通过优化打包的方式提高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提升盘锦旅游的整体实力。

3.3.2 建立完善的规划制度 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制定和颁布湿地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合理划分功能区,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规划应与盘锦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标一致,以湿地生态旅游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来改善湿地自然环境。

3.3.3 重视社区参与湿地生态旅游 采取行之有效的机制,让社区居民参与湿地生态旅游的规划、开发建设与经营管理,确保当地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使保护事业得到有力支持,从而使湿地生态旅游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3.3.4 加强专门人才培养与培训 湿地生态旅游对人才的需要是全方位的,需要旅游管理、湿地保护与管理、生态旅游、环境科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以及相应的导游人员。因此,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地区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满足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4 结语

在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结合盘锦市生态强市的战略思想开展湿地生态旅游,不仅可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而且能够促进全市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对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篇4

1 湿地保护技术

由于湿地处于水陆交互作用的区域, 生物种类十分丰富, 仅占地球表面面积6%的湿地, 却为世界20%的生物提供了生境, 特别是为濒危珍稀鸟类提供了生息繁殖的基地, 成为众多珍稀濒危水禽完成生命周期的必经之地。

一个系统的面积越大, 该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越有保证。因此, 增加湿地的面积是有效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平稳的基础。严禁围地造田, 对湿地周围影响和破坏湿地生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湿, 恢复湿地生境, 增加湿地面积[1]。湿地入水量减少是造成湿地萎缩不可忽视的原因, 水文条件成为湿地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 需要通过相关水利工程加以改善, 增加湖泊的深度和广度以扩大湖容;增加鱼的产量, 增强调蓄功能;积极进行各湿地引水通道建设, 以获得高质量的补充水源;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加固堤防, 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减少泥沙淤积;恢复泛滥平原的结构和功能以利于蓄纳洪水, 提供野生生物栖息地。

2 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 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 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2]。根据湿地的构成和生态系统特征, 湿地的生态恢复技术可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一是湿地生境恢复技术。湿地生境恢复的目标是通过采取各类技术措施, 提高生境的异质性和稳定性。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湿地基底恢复、湿地水状况恢复和湿地土壤恢复等。湿地的基底恢复是通过采取工程措施, 维护基底的稳定性, 稳定湿地面积, 并对湿地的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基底恢复技术包括湿地基底改造技术、湿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术、清淤技术等。湿地水状况恢复包括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湿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是通过筑坝、修建引水渠等水利工程措施来实现;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技术包括污水处理技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技术等。二是湿地生物恢复 (修复) 技术。主要包括物种选育和培植技术、物种引入技术、物种保护技术、种群动态调控技术、种群行为控制技术、群落结构优化配置与组建技术、群落演替控制与恢复技术等。三是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总体设计技术、生态系统构建与集成技术等。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既是湿地生态恢复研究中的重点, 又是难点。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 在很大程度上, 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 切实加强对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强化湿地污染源的综合整治与管理, 通过部门间的联合, 加大执法力度。要严格控制湿地氮、磷肥及农药的施用量, 控制畜禽养殖场废水对湿地的污染影响, 大型畜禽养殖场废水要严格按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排放, 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养殖废水土地处理。

植物是人工湿地生态工程中最主要的生物净化材料, 它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对水质的净化有一定作用。目前, 在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应用方面, 国内外均以水生植物类型为主, 尤其是挺水植物。由于不同植物种类在营养吸收能力、根系深度、氧气释放量、生物量和抗逆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它们在人工湿地中的净化作用并不相同。在选择净化植物时既要考虑地带性、地域性种类, 还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用途广以及与湿地园林化建设相结合的种类, 尽可能的做到一项投入多处收益。研究认为, 用于人工湿地系统的植物种类应具备以下特征: (1) 有生态接受性, 例如, 不能对周围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和遗传整体性产生显著的杂草威胁和疾病灾害; (2) 对当地的气候和病虫害具有耐受性; (3) 对污染物和高度富营养化水具有耐受性; (4) 在湿地环境, 能够繁殖、建群、扩展和生长; (5) 有较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 能直接吸收和贮存, 或者通过促进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发挥间接作用[3]。

3 湿地重点攻关技术

要加强湿地保护, 恢复湿地功能, 制定出湿地保护规划。运用环境学、生态学多学科理论和“3S”等先进技术, 在查清湿地资源的基础上, 建立湿地资源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湿地监测系统, 及时跟踪和掌握湿地变化动态, 开展湿地分布和演变规律、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湿地的恢复和重建、湿地水旱灾害、污染等方面的研究, 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重点攻关的技术有以下几方面:

(1) 湿地退化机理与生态恢复机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湿地生态恢复研究方法和技术。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力、演替规律、可持续性研究, 湿地的环境功能及人类活动对湿地资源与环境的影响研究, 不同干扰条件下湿地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及预报研究等[4]。

(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城市湿地公园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技术研究内容包括城市湿地水系统生态修复技术、城市退化湿地生态修复植物种类筛选、城市退化湿地高效生态修复模式、城市湿地修复生态工程示范关键技术等。

(3) 红树林保护与发展关键技术。为提高沿海防护林的总体功能, 使林业在解决国家生态环境危机, 提高自然环境品质, 保护经济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家林业局启动了红树林保护工程。这是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程以后,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事业的又一重大拟行举措, 也是海岸带林业建设新亮点。今后, 需积极开展红树植物引种扩种技术、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沿海防护林建设中半红树植物营造技术、监测外来引进种对红树林湿地生态影响与生态安全等研究;在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 加强红树植物对潮汐水位适应能力的研究, 确定各树种的淹水临界时间;开展红树人工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综合定位研究。

(4) 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 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退化湿地生态系统, 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与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物种与生物多样的恢复与维持技术、湿地治污生态修复技术等研究;选取各种类型退化湿地的典型代表, 进行生态恢复示范研究。

摘要:介绍了湿地保护与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并提出湿地重点攻关技术, 以期为维护生态平衡, 改善生态状态,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湿地保护,湿地生态恢复,技术

参考文献

[1]陈国富, 吴黎明.浙江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2]冯宗炜, 王效科, 吴刚.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生产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3]蔺银鼎.城市绿地生态效应研究[J].中国园林, 2003 (11) :36-38.

保护湿地征文 篇5

我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只有在月圆的夜晚来临时,才能在林子四周活动。我不像其他的孩子那样乖巧,就如同我出生时升起的启明星,直到太阳的光芒破碎纷扬的洒下,才倔强的散去一般张狂,不愿服输。我俯下身欣赏水中月亮的倒影,固执得认为这要比实景唯美得多,真实得多。就算浮云拢住了月光,我也不愿回去,我会自言自语,嘲笑一切我讨厌的东西,直到月燎找到我,把我背回树屋。月燎是我的哥哥,除了他,我甚至不愿和别人多说一句话。他常常跟我说,他会成为这里最伟大的树人。而我,则会高兴的点点头,说:“哥,你会的。”然后他突然忧伤地笑了:“如果哪一天我突然离开,月璃,我希望你和爷爷都不要难过。”

我没想到,这一天竟然来得这么快。那天,苍白的阳光下,不,是惨白的阳光。森林外面突然闯进了两个不速之客——人类,他们对我的族人们指指点点,最终停在了还是树形的月燎面前。“不错,这棵树的造型正是我需要的。”他们反复嘀咕着这样一句话。忽然,其中一个人手中闪过一道光,晃眼至极。轰的一声,月燎倒下了。我仿佛看到了他痛苦而扭曲的面孔,难受极了。

之后,我大病了一场。那段时间里突然少了好多族人。爷爷告诉我,他们都被那两个人类“带”走了。我仿佛看到这场灾难的尽头,飞舞的风尘,袭平了大地。

再后来,这里被另一批人类称为了湿地。他们说:“很好,很好。”然后他们就再也没来过。但是后来这里被人类保护了起来,他们竟然保护了这座森林王国。

湿地·珍禽·保护区 篇6

这里有河海交汇的壮阔,有长河落日的秀美,有芦花飞雪的神奇……大自然的杰作,原生态的奇观,曾令无数游人魂牵梦萦、心旷神怡。湿地一一庇护鸟类的天堂

这里有中国最美的沼泽湿地。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评选“中国最美的地方”,对入围者设定苛刻的入选条件.具有典型性、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核心景区的品位高、湿地原生态受到人为破坏程度小……在中国的大好河山中,专家把黄河三角洲湿地列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评价该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类型独特,是中国暖湿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在这美丽的背后,自然保护区历经沧桑。水是湿地的血脉,黄河是形成和维持黄河口湿地生态健康的主导因素,是湿地赖以生存发育的根本。

受历史上黄河断流的影响,淡水资源曾一度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在9年时间内有900天断流,平均每年断流100天,全年近1/3的时间内自然保护区河段处于干涸状态。淡水资源匮乏,打破了新生湿地的生态平衡,导致海岸线不断蚀退,海水倒灌,土壤高度盐渍化,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退化,自然保护区陷入了湿地保护的困境。

湿地不能没有水,湿地保护也是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探索过程。1999年国家实施的黄河水资源统一调配策略及黄河调水调沙试验为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恢复创造了历史机遇。自2002年以来,借助调水调沙水量充足的有利时机,自然保护区开始对退化湿地实施恢复工程,至2010年已完成总计1.3万公顷退化湿地的生态恢复。湿地恢复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恢复是以创造生物多样性空间为目标,以恢复生态的结构和功能为手段,以筑堤修坝向湿地引水、蓄水为措施,通过恢复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用淡水冲碱压盐,降低土壤含盐量的方式,为湿地生态演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展。

湿地恢复工程的实施,为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淡水资源,改善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恢复了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机制,促进了湿地向生物多样性保护方向的发育演替,取得明显成效

是淡水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仅芦苇湿地的面积由原来的1万公顷增加至现在的2.2万公顷,湿地的明水面积达到60%;二是植被覆盖率显著提高。植被退化的现象得到遏制,植被的结构组成和覆盖率显著增加,成为中国沿海地区最大的海滩自然植被区;三是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鸟类的种类、数量明显增加,鸟类由200。年的283种、400万只,增加至现在的296种、600W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二级41种分别增加至现在的国家一级10种、二级49种.四是湿地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湿地恢复后,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大大降低,为生态系统良性发育、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五是湿地的景观格局进一步优化。以芦苇沼泽、大面积水面为代表的湿地景观成为自然保护区湿地的主体景观,并进一步突显出在湿地发挥综合效益,特别是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优势。

自然保护区在取得湿地恢复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好了大面积退化湿地的恢复计划,2010年实施湿地恢复2.4万公顷,至2015年将实施完成7万公顷。

守护——建设鸟类家园

“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有了理想的家园,鸟类才能“择所适”。为此,自然保护区人孜孜以求,努力不怠,建设鸟类家园。

实施东方白鹳筑巢招引工程,建设东方白鹳自然繁育基地。在历史上,东方白鹳并无当地繁殖的记录,2003年开始有1对开始筑巢繁殖,这种现象引起自然保护区的高度关注,经调查发现,东方白鹤选择高大树木或电线杆筑巢,受湿地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湿地内无高大树木,东方白鹳只能在电线杆上筑巢,而湿地内有限的电线杆数量并不能为东方白鹳提供充足和安全的繁殖环境。基于上述考虑,根据东方白鹳的繁殖需求,自然保护区在2005年实施了筑巢招引工程,通过人工架设线杆,设置人工巢穴的方式为东方白鹳繁殖创造优越、安全的繁殖环境。通过上述措施,东方白鹳在自然保护区内的繁殖种群数量逐年上升,至2010年,繁殖种群已达到28对,成为中国东方白鹳重要的自然繁育基地。

开展黑嘴鸥繁殖地水位控制工程,为黑嘴鸥繁殖创造理想的生态环境。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黑嘴鸥的三大繁殖地之~,因其对繁殖环境的特殊需求,黑嘴鸥的繁殖成功率极低。黑嘴鸥选择长有翅碱蓬或稀蔬芦苇的滩间带或潮沟附近繁殖,在其繁殖期常因潮汐或夏季降雨长将其巢区淹没,雏乌或孵化期的卵因此而被破坏。针对这种情况,自然保护区采取修建引水闸、排水渠的工程措施,人工控制繁殖区水位,满足在繁殖期黑嘴鸥对水位的生态需求,为黑嘴鸥繁殖创造理想的生态环境。2010年,自然保护区内黑嘴鸥的繁殖种群数量达到1300只。

建设鸟类补食区,满足冬季鸟类生存需要。自然保护区是雁鸭和鹤类的重要越冬地,历史上曾有数以万计的冬候鸟在此相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大面积冬麦田更种为棉田,越冬鸟类因失去冬季觅食地而数量锐减,全球气候变化及冬季极端天气的影响更是为在此越冬的鸟类雪上加霜。为彻底解脱这一困境,自然保护区在黄河两岸通过种植冬小麦的方式建设鸟类补给区,种植面积达80公顷,为越冬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如今,群乌齐飞、万鸟共鸣的现象成为寒冬最为亮丽的道风景线。

实施退耕还湿,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受自然保护区建区历史条件的影响,自然保护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没有土地所有权,当地群众在保护区内围垦湿地、开垦农田的现象曾度发生,严重破坏了保护区的自然景观,影响了湿地综合功能发挥。2007年,自然保护区以生态补偿的方式对交通道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农田全部收回,实施退耕还湿工程,恢复湿地面积达90多公顷。自然保护区还自筹资金,对区内的生产设施、废旧道路、废弃油井、环境污染等影响湿地景观、干扰湿地功能的现象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恢复生态原貌。

nlc202309030946

实施核心区围栏工程,为鸟类栖息提供安逸的生存环境。2007年,自然保护区投资120万元,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实施了围栏工程,建设围栏9.2公里,对保护区鸟类集中分布区实施封闭式管理,严格禁止一切人为活动,控制人员出入,为鸟类正常栖息繁殖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建设鸟类栖息岛,创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度空间格局。不同鸟类有不同的生态环境需要,根据保护鸟类的生态需求,2009年自然保护区在湿地恢复区建设了5处鸟类栖息岛,总面积达15.7万平方米,满足日益增多的鸟类繁殖、停歇需要,创造了多角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空司格局。

回收土地所有权,揭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篇章。2009年,自然保护区对核心区、缓冲区的土地所有权收回,拥有了6万多公顷的土地使用证,自然保护区内开垦、开发的现象成为历史。从此,自然保护区可以按照发挥湿地综合效益、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方向科学规划、使用土地,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管理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珍禽一一湿地的精灵

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崔国发曾说过:“一个生态良好的环境中未必有鸟类栖息,但有鸟类栖息的湿地中必然生态环境良好。”鸟类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最好的证明和诠释。

在世界8条鸟类迁徙通道中,黄河三角洲横跨2条,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地区鸟类迁徙的重要迂徙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自然保护区是鸟类栖息、繁殖不可或缺的乐园。作为候鸟迁徙的中转站,如果没有黄河三角洲的庇护,它们无法完成生命的迁徙历程;作为鸟类繁殖地,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是它们生儿育女、繁育后代的天堂。这里庇护了43种超过全球数量的1%水禽,远远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

自然保护区无论是作为迁徙乌的中转驿站,还是留鸟眷恋的家园,一年四季,不同时节,都会变幻不同的景观,形成流动的风景线:每年的2、3月份,成群的丹顶鹤、灰鹤、大天鹅如期而至,经过二三十天的饱食之后,约好在此越冬的同伴一同北迁,结伴到北国担负生儿育女的职任;3月中下旬,成群的黑嘴鸥从不同的地点相约而来,长途跋涉使它们饥肠辘辘,它们先是寻好故地饱食顿,而后为了争夺繁殖空间互不相让;4、5月份,几家东方白鹳不知从何处而来,隐藏在万亩芦苇荡中偷吃小鱼,而此时来自澳大利亚的数以百万计的涉禽正聚集在近海滩涂中,它们饥不择食的样子,甚至在你靠近时也不暇

顾,似乎它们理所应当地成为这里的主人;酷暑夏日,须浮鸥翩翩而至,鹭类云集,野鸭游荡于芦苇丛中,苇莺鸣啭,好一幅百鸟争鸣的景象:金秋十月以后,无论是欲来此长期居住、庇护严冬的住客,还是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都会故地相约、重逢相聚,大鸨、白鹤、丹顶鹤、白鹳、黑鹳……它们在默默告诉你,这个冬季不会寂寞;寒冬腊月,娴静的大天鹅悠游在海天相接间,豆雁雪中飞翔,丹顶鹤优雅的随风而舞……好一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谐湿地景象。

这便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景观的真实写照。在世界15种鹤、亚洲9种鹤中这里相集了7种;在中国的49种雁鸭类资源中,这里记录了35种,数量超过数十万;在东亚一澳洲涉禽迁徙路线上,仅北迁期有数量超过100万只的涉禽在此迁徙停歇,超过国际1%数量标准的就有17种。这里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大小杓鹬迁徙中转站,其数量超过全球10%这里还是东方白鹳重要的繁殖地、黑嘴鸥的三大繁殖地、丹顶鹤越冬的最北界……

保护区人——湿地的守望者

在所有的事业中,自然保护是一项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又是自然馈赠最为丰富、让人充满敬意的事业,自然保护区人对此深有同感。

1996年的冬季,黄河三角洲降了一场大雪,大雪覆盖下的保护区显得冷寂苍凉,冰封的黄河中两个白点吸引了保护区巡护人员的视线,他们走近发现是两只僵死的大天鹅,一只天鹅的翅膀折断了,另一只紧紧依偎在它的身旁。在这个严寒饥饿的冬季,其它的天鹅相继离去了,可是这只再也没有能力飞向天空,它会饥寒而死……它的情侣不舍离它而去,一次次为它觅食,用身体为它蔽寒。最后,这场大雪淹没了它们。它们依偎的身影成为了永恒的雕塑。它们美丽的爱情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寒冬……这个故事每个保护区人耳熟能详,它在告诉我们,保护自然,敬畏生命,尊重这些可爱的生灵。

正是带着这种对大自然的敬意,对生命的尊重,自然保护区人成为这片土地的忠实保护者和守望者。

老李和小雪的故事在自然保护区广为传颂。这是个真实的故事,那是2007年12月的某天,老李像往常一样正在鸟舍工作,一个急促的电话打扰了他的平静,一只受伤的大天鹅被保护区巡护人员发现,生命垂危……十万火急!老李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奔向现场,从冰封的河道中把这只天鹅救出,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只天鹅翅膀严重受伤,由于长期饥饿、寒冷,极度虚弱的天鹅已奄奄息。工作人员劝老李放弃救护,可固执的老李抱着一丝希望把它抱回了救护中心。在两个月的救护时间里,老李把它放在自己的房间里,把它搂在自己的怀里,硬是把它从死神边缘救回。而今,这只天鹅已完全恢复了体能,悠然地生活在救护繁殖中心。同其它鸟类不同,这只天鹅放弃了重回自然、重回蓝天的机会,再也不离开老李,同他形影不离,大家给这只天鹅起了个名字“小雪”。

“鸟儿是有灵性的,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故事。”老李告诉了我们一个小故事,2012年夏天,老李请了1个月的假期回老家探亲。老李走后,“小雪”天天到他的房间“敲”门,工作人员把房门打开让它进来,当“小雪”发现老李不在转身就走,不吃不喝,天天呜叫。工作人员实在不忍心,把这事告诉了老李。老李待不住了,休假的第13天便赶了回来,当见到“小雪”时,“小雪”虚弱得已不能呜叫……“一定要善待鸟类,它们有灵性。”这是老李常说的话,也是自然保护区对待生命的态度。

2009年1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发展规划的首要原则。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被列入核心的生态建设与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发展又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编辑/杜启洪

湿地保护 篇7

【背景知识】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 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因此, 湿地又有“地球之肾”之称。

湿地 (Wetland) 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既包括沼泽、滩涂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 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其共同特点是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 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带。

贵州省湿地以河流湿地、淡水湖泊湿地为主, 另有沼泽、湿草甸、淡水泉、地热湿地以及少量的灌丛湿地、喀斯特森林湿地, 还有水库、稻田及山塘、沟渠等人工湿地, 主要分布在各河流流域、水库湖泊及其周围沼泽等地。

草海湿地位于云贵高原中部乌蒙山脉腹地, 地理坐标为北纬26°49'~26°53', 东经104°12'~104°18', 海拔2171.7米, 地处贵州省西北边缘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城郊。

草海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也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 覆盖面积常年保持在30平方千米以上, 是一个典型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

【草海湿地的形成】

草海湿地的雏形是长江上游洛泽河一级支流的河段。到中更新世末, 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和断层构造活动, 草海湿地断块下陷而积水成湖。之后, 由于草海下游落水洞、地下裂隙通道等岩溶作用发育, 使草海漏水成为无水盆地;根据泥炭C14的测定, 草海在距今三千多年前消亡, 据史料记载, 当时威宁“城西、南、北面俱有海田, 广袤数十里, 在昔可耕”;1395年, “诏卫兵屯田其中”;1622年“郡民牧马其中”, 说明当时草海湿地仍是干涸的盆地;1857年, “落雨四十昼夜山洪暴发, 夹沙抢木, 把盆地大部分落水洞堵塞, 水淹盆地, 草海湿地得以复苏”, 自此草海湿地初步形成。

【草海湿地的价值】

草海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之一。草海以水草繁茂而得名, 区内有高等水生植物37种, 其中海菜花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有鱼类10余种, 鸟类178种或亚种, 其中27种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48种属中日候鸟协定保护鸟类。

草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历经沧桑的草海湿地储存着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人为活动的大量信息, 对于研究现在和将来的发展以及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草海湿地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使其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草海湿地具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已日渐显现, 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作用显著。草海湿地在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均化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已成为该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草海湿地发展生态旅游条件非常优越, 以光能丰富、冬暖夏凉、干湿分明为其气候的三大特征。夏季无酷暑, 湖面开阔, 湖水清澈, 水草繁茂, 是避暑的理想之地;冬季是鸟类重要的迁徙目的地, 被誉为“世界十大最佳湖泊观鸟区之一”。草海湿地还与周边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成一个种类较为齐全的综合型旅游区, 尤以水域风光、生物景观、观鸟和民族风情等最具特色。

【草海湿地的变迁与面临的问题】

草海湿地历史上多次经历了生成、消亡、复苏的变化。在20世纪50~70年代, 人们在“以粮食为纲”思想的指导下, 对草海进行了违背自然规律的开发———围湖造田。曾先后于1958年、1972年两次大规模放水, 直至水涸, 使贵州高原的这颗明珠消失了。

1980年, 贵州省政府决定恢复草海水域, 两年后, 湖面恢复到25平方千米, 1985年建立了草海自然保护区, 现已恢复草海水面约2/3, 每年到草海越冬的鸟类逐年增多, 有雁类、鹤类数以万种, 仅国家级濒危动物黑颈鹤就超过了1500只, 往日的“高原明珠”又发出了迷人的光芒。

但是, 近年来草海又面临着污染的严重威胁。据了解, 威宁县城每天约有几千立方米以上的城市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草海, 有100多吨以上的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堆放于草海集水区域之内。此外, 周边蔬菜地施用农药、化肥等也会随降水流入草海, 造成草海水体的污染。目前, 草海湿地部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

草海湿地的变化, 说明其生态系统很不稳定,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在眉睫。

【草海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草海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更好地发挥湿地多功能效益, 必须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加强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 特别要制止目前普遍存在的掠夺性开发和污染湿地资源的行为, 以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集中包含了湿地植物资源、湿地鸟类资源、浅水及湖滨、农耕景观、岛礁、气象景观、少数民族风情等旅游景观, 景域宽阔, 视野开阔, 空间过渡带小, 旅游资源聚合度高, 并与周边的织金洞、黄果树瀑布、玉舍、云南大山包、蜀南竹海等著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具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互补性。加之威宁县县城位于草海湿地保护区北岸, 102省道、326国道、内昆铁路穿过保护区, 交通便利, 具有良好的外部交通条件和畅通的内部交通网络, 交通区位条件优越。近年来, 草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较快, 生态旅游项目增多, 游客接待能力逐年提高。

为了对草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贵州省林业厅于2005年编制完成了《贵州草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9年, 毕节地区和威宁县完成了《贵州省草海湿地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2012年3月, 草海湿地管理局编制的《贵州草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 (2011~2030年) 获得国家林业局批复通过, 成为贵州草海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

草海湿地的保护越来越多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国际鹤类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环保机构及国内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也参与到草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研究中来, 为草海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994年以来, 草海湿地在参与式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活动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这些活动包括向贫困农民提供小额扶贫赠款、建立村基金、环境教育、村级规划、水土流失防治、草海湿地培训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在进行这些活动中, 非常注重农民的参与性, 把农民放在社区发展和草海湿地保护的中心位置。通过多年的实践, 草海湿地项目在积极帮助社区改善生活水平, 争取社区参与保护区的管理活动, 联系社区与保护区发展的利益等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案例探究】

湿地保护 篇8

本文以大庆典型湿地为例, 探讨湿地的开发和保护。

1 大庆湿地开发与利用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黑龙江省大庆市境内及周边地区, 拥有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广袤湿地。

1.1 大庆湿地资源

大庆地处松嫩平原, 由于地势低平, 形成了广阔的湿地, 是黑龙江省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大庆的湿地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1) 湿地面积大。 (2) 湿地发育较成熟。 (3) 湿地类型丰富。自然次生林、天然灌丛、人工林、沙地等, 它们共同形成陆地上一种风光壮美的系列景观。这在全国范围内还不多见。

大庆现有的湿地资源非常丰富 (如下表) 。

虽然大庆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但随之而来的是由于大庆油田开发、城市建设以及湿地资源部分合理利用, 使得原来大面积湿地已被分割, 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1.2 大庆湿地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湿地面积减小和湿地景观的破碎化

由于受到油井、油气田道路、油气运输管道和泵站等石油开发设施的建设, 沼泽湿地开垦, 以及江河筑堤的影响, 隔断了湿地之间的水利联系, 近年来干旱年份又较多, 使湿地面积减少, 景观破碎化。

1.2.2 湿地污染加剧

湿地环境污染是大庆油田开发区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之一, 现污染面积已达5 000km2, 涉及170余个湖泊。湿地污染的原因有落地油、钻井泥浆、洗井废水和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 , 石油开发过程中的落地油及漏油、溢油事故以及农药、化肥污染等。

1.2.3 生物资源的破坏与过度利用

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湿地的生物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被污染的湖沼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 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 植物、动物产量明显减少, 品质严重下降。鱼类逐年减少, 个体越来越小, 严重威胁了水禽的食物来源。

1.2.4 湿地生态需水量保障面临挑战

大庆油田区湿地水源补给的不稳定性和不断减少 , 导致湿地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或枯竭 , 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或丧失。湿地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逐渐引起湿地植被向水分减少的逆向演替方向发展。

2 以龙凤湿地为例探讨湿地保护恢复

湿地为生态脆弱地区, 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湿地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与湿地环境产生矛盾,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人类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日趋严重, 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又进一步影响了湿地周围甚至更广大区域的人类生存。

湿地资源开发活动缺少科学论证和周密规划, 直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导致湿地的整体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使得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受损, 脆弱性加剧。

在龙凤湿地内先建立一个湿地环境保护示范区, 在此基础上研究湿地资源的恢复和环境保护对策。

2.1 恢复湿地植物群落

芦苇等植物的移植、栽培, 净化水质。国内外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苇、香蒲等沼生和水生植物除自身对营养物质具有较强的吸收、代谢、分解、积累作用外, 还可为微生物的吸附和代谢提供良好的生化环境, 形成具有典型的活性生物自营功能的特殊的根际微生态环境, 具备很强的净化废水的能力, 对多种污染物有很强的吸收、分解、富集、迁移能力。2006年 9 月份对进入扎龙湿地的双阳河水与流经大片湿地后的扎龙湿地中心的水样分析对比, COD、BOD (化学耗氧量、生物需氧量) 分别由44.6、6.9mg/L降至21.3、2.6mg/L, 说明以芦苇为主的扎龙湿地对河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净化作用。因此, 需在龙凤区移栽和补栽芦苇。栽植方式是在排水、清淤、覆盖等措施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水深, 采取压青等方式进行。在龙凤自然保护区进行引种和筛选耐低温、耐碱性, 并具有净化功能与观赏利用价值的适生水生植物, 构建水生植物系统, 形成以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层片构成群落的立体结构。

2.2 采用泥炭及其制品净化油污湖水、土壤工程

泥炭具有很强的亲油性 , 可广泛用于净化水域、土壤中的石油, 特别是表面油层。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泥炭及以其为载体的生物制剂净化油污的湖水、土壤。在示范区, 还将利用泥炭直接净化污染水体和土壤。

2.3 采用湖泡物理清污与油污底泥覆盖工程

在示范区, 对受石油污染的底泥进行清淤, 然后利用建设工程开发挖掘表土等加以覆盖, 既减轻底泥或土壤的污染作用, 又可使芦苇移植区水深控制在 50 cm 以内, 创造芦苇生长的需求环境, 保障芦苇移植工程的实施。与此同时, 对油污土壤、底泥采用植物和微生物复合净化技术, 通过投加多功能载体及营养物催效剂等方法改善污染土壤和底泥微生态环境, 强化低温下石油降解过程。

2.4 湿地引排水工程

龙凤地表水来源, 除了排入的生活污水、啤酒厂废水外, 主要是靠周围汇集区域的降水, 没有河流流入, 出水也只有一条排水渠与东水源泡相连。为了恢复和维护东风泡湿地生态系统, 使其健康发展, 持续稳定地发挥其生态、经济、社会功能 , 必须建立一些必要的龙凤湿地给排水工程设施。对排水渠也将加以维护以保证生态需要和油田生产需要。

2.5 对石油开发区湿地生态进行跟踪监测和研究

研究这类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价值特点与规律, 以便优化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的组合设计模式。石油开发区湿地生态监测网络系统工程将运用虚拟仪表、人工神经网络、SCADA等耦合技术, 构建包括湿地生态在线监测子系统、湿地生态信息管理子系统和湿地生态决策支持子系统在内的网络系统。在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建一个监测点, 并在保护区管理局内设立一个监测总站。

龙凤湿地环境保护措施, 会使龙凤湿地环境状况得到改善, 并且朝着良性湿地循环系统方向发展, 呈现可喜的前景。对于其他湿地的环境保护, 提供有益的借鉴。

3 湿地保护的管理建议

湿地种类多样, 大小不一, 环境条件各有特点, 采取保护湿地的措施, 要根据湿地自身特点, 以及开发利用的目的来定, 不可千篇一律。湿地资源开发利用要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根据湿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目标, 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和法规, 是湿地保护措施的保障和前提。否则会出现边恢复边被破坏的不利局面。

3.1 严格控制资源开发对环境破坏的程度

对不合理的开发项目予以取缔, 加强不科学的开发项目的管理;严格控制各种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采取行政干预和技术措施, 对珍稀鱼类和其他水生或陆生动物栖息、繁殖场所进行重点管理, 确保其生态环境处于正常状况。

3.2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未经充分论证, 严禁随意引入可能引起湿地植被组成与结构改变的外来物种, 严格防止外来生物的入侵。湿地范围内的几十种人工种植的植物需加强管理, 因为这些新增加的物种, 也可能破坏湿地的原生态环境。由于生产力的下降或湖岸植物的枯萎等, 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应进行有计划的收割, 以复壮湿地及林带的净化能力;收获利用湿地内的水生植物资源, 只能在规定的季节进行收割, 禁止使用铁耙等损伤植物根系的工具。有序适量地进行渔业生产和养殖活动, 禁止使用任何妨碍湿地恢复与保护的器具。

3.3 加强立法工作和宣传工作

切实贯彻《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使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充分发挥湿地文化特色和科普教育功能, 向大众宣传湿地和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齐刚, 等.大庆龙凤湿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2) :89-90.

[2]刘美海, 等.发挥湿地资源优势, 彰显城市生态特色[J].中国园林, 2005, (12) :41-44.

湿地保护 篇9

湿地作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 维护着国土生态安全;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 富含的多种植物和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生物吸收和化学分解与合成等, 把人类排入河湖的有毒害物质转化为无毒害甚至有益物质;湿地是”淡水之源”, 中国湿地蕴含约2.7万亿吨淡水, 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湿地是“物种基因库”, 包含全球40%以上的物种基因;湿地是“储碳宝库”, 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湿地是“物产宝库”, 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生产资料,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南沙湿地区域地处低纬, 属南亚热带, 太阳辐射大, 水量丰富, 热量充足。南沙湿地不仅拥有上述强大的生态功能, 而且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 还有不可缺少的社会功能。城市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状况、涵养城市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观光、游憩的场所, 体现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要。而且湿地复杂的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 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 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

2 南沙湿地开发历程

1984年开始到1996年底, 广州南沙围垦开发有限公司共围海造田8.9万亩, 其中3万多亩土地成为南沙开发建设的项目用地并投产。

1992年, 我国加入联合国《拉姆萨湿地保护公约》。同年6月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 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列入议程并为优先项目。

2000年3月, 国家林业局公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 明确提出“保护湿地, 更是为了保护其独特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 特别是保护湿地在提供淡水资源、蓄洪防旱、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功能和效益“。

1993年起, 珠海市开始进行人工复种红树林。

2006年公布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即便是通过论证、合法占用湿地的工程项目, 也必须做到“占补平衡”, 即根据环保部门指定的方案、地点恢复同等面积、同等功能的湿地。

2007年5月通过的《广东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06—2030) 》征求意见稿中, 把珠江口湿地圈列为保护之列, 其保护范围包括广州新垦、深圳福田、珠海淇澳、佛山三水、江门台山等沿海河口湿地。

2008年, 南沙湿地公园正式开放。

2008年2月, 南沙区区长罗兆慈在区人大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 面对市民关注的南沙环保问题, 南沙区将推进规划环评工作, 全方位构建污染防治体系和环境安全体系。南沙生态文明建设是近来多方关注的重点, 罗兆慈表示, 南沙区将坚持生态优先战略, 在高强度的开发中注重保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努力构建工业与环境相协调、城市与自然相融合的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城区。

2012年3月30日, 法国前总理、参议院副议长拉法兰参观考察南沙, 与南沙开发区管委会共商中法生态园合作事宜, 并签署了关于共建生态园示范园区项目合作意向书。中法生态园区定位为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节能环保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和谐宜居新城区。

3 南沙湿地的保护开发齐头并进

3.1 合理制定湿地保护和开发规划

南沙是集临港产业、物流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基地, 是珠江三角洲的物流中心。因此南沙地区的经济发展需占用大量湿地资源。为合理保护和充分利用湿地资源, 应制订合理有效的湿地保护规划, 遵循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把握重点的方针, 确定需重点保护的湿地区域, 制定并落实切实可行保护计划和措施。规划设计要坚持”无为而不为”, 尊重自然发展过程, 尊重场地现状, 利用原生植被, 使用循环再生耐久材料。忌用建设城市公园一贯采用的“大手笔”, 尽力减小人类活动对湿地区域的负面影响程度, 利用最小人工干预原则、生态平衡调控、物种多样性、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生态设计原理, 坚持生态优先, 将自然环境与景观营造相融合, 让自然做功来促进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

3.2 开展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研究

(1) 编目湿地生物多样性, 建立湿地区域性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2) 长期定位监测湿地生态系统, 及时掌握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动态; (3) 恢复和重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研究; (4) 开展水鸟等生物的调查研究, 包括种群数量、生态习性、地理分布、饲养繁殖、致危因素和栖息地管理模式等方面。

3.3 加强滩涂治理和水污染防治

长期以来, 人们过度围垦滩涂, 已经对生态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要科学论证、依法审批围垦、填海、采砂等活动。特别要严令禁止围垦沿海沼泽、芦苇湿地和红树林湿地。在防治水污染方面, 要严格控制陆地污染物排放入海。要排放, 先达标;定期限期整治和关闭污染严重的入海排污口和废物倾倒区;妥善处理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 禁止重金属、有毒物质和难分解降解污染物排入水体;加强管理海上污染源, 提高船舶港口防污设备的配备率。

3.4 进行生态恢复和湿地生态廊道建设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原则, 恢复生态功能丧失或者部分生态功能丧失的湿地。全面规划与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功能设计以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发展利用新技术, 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逐步扩大到整个流域。生态廊道是指具有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洪水调控和防风固沙等生态服务功能的廊道类型, 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性结构要素构成。南沙地区水网密布、水域广阔, 可充分利用河流水域的特殊生态功能建立湿地生态廊道。可选择沿主要河流或陆地交通干道建设支干廊道。

3.5 加强履约与国际合作

重点做好国际重要湿地范围内的工程实施工作, 保护和恢复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加强与《湿地公约》秘书处的沟通联系, 邀请其专家对湿地的工程项目实施工作进行指导, 及时向《湿地公约》宣传、报道工程实施成效。

3.6 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

通过形式多样的手段, 提高不同公众尤其是决策者和湿地周边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增强他们支持、参与湿地保护的自觉性, 在全社会营造一种重视湿地、爱护湿地和保护湿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摘要:南沙湿地区域对广州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章综合分析了南沙湿地价值, 并客观叙述其开发历程, 以此结合湿地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对南沙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实用性措施。

关键词:南沙湿地,开发,保护,十二五规划

参考文献

[1]Allan Crowe.Quebec 2000:Millennium Wetland Event Program with Abstracts[C].Quebec, Canada, Elizabeth Mac Kay, 2000.1-256.

论湿地的法律保护 篇10

1. 湿地的概念。

湿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湿地指地球上除海洋 (水深6米以上) 外的所有大面积水体。狭义上的湿地是指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 指水饱和或淹浅水、水成土和水生植被三者都具备的土地。《湿地公约》和《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采用的是广义的湿地定义。

《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 湿地的功能。

湿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突出表现为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大功能。第一, 生态功能。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调节洪水和气候、提供淡水资源、净化水体和过滤污染物等方面。第二, 经济功能。湿地蕴含丰富的动植物产品, 有些湿地动植物可用作药物治疗疾病, 还有许多动植物是发展轻工业的重要原材料。第三, 社会功能。湿地特有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 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理想的栖息地, 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发祥地。

二、湿地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

国家生态安全理论。生态安全, 也称环境安全, 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预防因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社会经济造成威胁, 二是预防因环境和自然资源破坏引发社会矛盾。生态安全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与前提, 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影响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湿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体现着内在生态性和外在经济性的双重价值。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对湿地的利用上, 生态价值的实现则体现在对其保护和维护。因此, 在湿地的利用和保护中就带有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的冲突和权衡。二者的统一点就在于可持续发展

法的价值以法和人的关系为基础, 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 是法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和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法的价值包括法的自身价值和法所追求的价值。环境法作为法的一个部门法, 既具有法的共性又具有法的个性, 其体现的价值内涵, 具备了法的价值所包含的一切内涵。只有从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 转变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发展, 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之道。

三、湿地保护的法律问题分析

1. 湿地法律保护的基本现状。

1992年, 我国加入《湿地公约》之后, 湿地逐渐进入立法者的视野, 湿地概念开始陆续出现于个别法律中, 把湿地整体作为一种特定资源才真正纳入我国法律的调整范围。如《自然保护区条例》 (1994年) 第10条第3款规定: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海洋环境保护法》不仅明确提出了对“滨海”湿地的保护, 还在附则中对该概念作了具体解释。

2. 湿地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 我国湿地法律保护体系基本

没有建立, 湿地专项保护处于空白。其次, 管理权限不明确。国家林业局“组织、协调全国湿地保护”、国家环保总局“指导和监督湿地环境保护”、农业部“指导宜农湿地开发和保护”的职能。而这些管理部门的权限和协作等方面的内容却没有规定。第三、湿地权属不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背离, 这使得湿地保护区有一大部分的土地权属问题含糊不清, 给湿地保护留下很大的隐患。第四, 注重政府力量, 缺少公众参与。目前, 我国湿地的法律保护主要依靠的是政府力量, 对公众参与的规定只是停留在法律原则的层面, 缺乏可操作性。

四、完善湿地法律保护的思考

1. 确定湿地保护的范围。

目前, 全国尚未有一部法律对“湿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予以明确。1992年《湿地公约》对我国生效后, 在我国出现了《湿地公约》的广义湿地概念和《中国自然保护纲要》的狭义湿地概念并存的情况。在此, 笔者认为湿地的概念应以《湿地公约》规定的定义为准。

2. 明确湿地行政管理部门。

我国的湿地管理采取的是综合管理与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无法做到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监督, 严重地影响了湿地科学统一的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这是我国湿地管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 设立专门统一的湿地管理机构, 如湿地委员会。

3. 完善土地权属制度。

湿地是一种公共资源, 在我国湿地保护与利用中, 有关权属与权益的冲突问题不断。在湿地保护区土地权属这一问题上, 笔者认为, 在建立湿地保护区时, 应该采用一次性购买土地或采取租赁的方式, 使保护区土地所有权转移, 从而湿地保护区拥有土地所有权。湿地保护专门立法中应明确规定湿地保护区管理机构与保护区土地之间的权属关系, 以及获得相应权利的法律程序。

4.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公众参与制度在世界各地的环境保护中已经得到普遍认可。湿地保护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公众参与制度能有效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1) 湿地保护的前提条件是要确保湿地信息的公开、全面、准确。 (2) 确保公众能进行有效监督。只有把政府对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纳入公众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之下, 湿地保护的相关制度才能落实到实处。 (3) 建立公众意见的回应制度。

5. 对湿地保护专门立法。

湿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湿地功能的不断退化, 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之一。在这种形势下, 以立法的形式确保湿地资源的持久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尽快制定与《湿地公约》相衔接的有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湿地保护法, 规范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 建立有利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管理秩序。

摘要: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物种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湿地生态保护存在着湿地立法保护缺位、土地权属不明、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提出了明确湿地保护的范围, 完善土地权属制度,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和对湿地保护专门立法的建议。

关键词:湿地,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晓旭, 邓虹.浅论我国湿地保护立法[J].法制与社会, 2009 (06) :13[1]郭晓旭, 邓虹.浅论我国湿地保护立法[J].法制与社会, 2009 (06) :13

[2]张福德.略论法律的生态安全价值[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4[2]张福德.略论法律的生态安全价值[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4

[3]桑景拴.浅议我国湿地管护立法[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 (03) :12[3]桑景拴.浅议我国湿地管护立法[J]湿地科学与管理, 2006 (03) :12

[4]黄锡生, 黄亚珍.我国湿地保护的法律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4[4]黄锡生, 黄亚珍.我国湿地保护的法律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4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改革下一篇:比较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