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原因

2024-08-26

增产原因(精选十篇)

增产原因 篇1

2003~2007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依次是4.3070×108t、4.6947×108t、4.5402×108t、4.9750×108t、5.0150×108t, 粮食连续4年增产, 累计增产粮食6930×108t。粮食丰收, 产消有余, 粮食安全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人均占有粮食2000年366.1kg, 2005年371.3kg, 2006年379.5kg, 2007年384kg。人均占有粮数量的增加, 不仅保障了居民口粮的有效供应, 同时促进了畜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人均动物性食品进一步增加。

2007年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面积增加。2007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553×108hm2, 增加70hm2;二是气候总体较好, 2007年降雨量较多, 特别对北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有利;三是粮食主产省区粮食增产较多, 2007年黑龙江粮食生产量3965×104t, 为第四个丰收年, 第二大粮食主产省河南2007年夏粮再创新高, 全省小麦面积503.8×104hm2, 增加3.07×104hm2, 产量2970×104t, 增加115×104t, 增幅4%;四是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强化, 农业部在272个县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等在粮食持续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是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2007年,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4318亿元, 比2006年增加22.8%, 大大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增产原因 篇2

一、试验情况

2007年小麦播种时,选择不同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的地块安排了15处小麦品种混播试验,品种选用矮秆、抗病、抗倒、多穗型新品种百农矮抗58和高秆、抗病、抗倒、多穗大穗型新品种许农5号。每处试验田面积3亩,把试验田平均分成3块,在其中一塊上使用上述两个品种混播,另两块分别单独种植上述两个品种作对照,采取随机排列。施肥数量和田间管理措施与一般大田种植相同。麦收前测亩穗数、穗粒数,麦收后测千粒重和实际亩产量。各处混播试验均表现增产,其中百农矮抗58实际平均亩产495.7千克,许农5号实际平均亩产489.4千克,分别比对照增产9.3%和10.7%,两个品种混播实际平均亩产541.8千克,比对照增产10%,亩增产小麦49.3千克,增收经济效益80元。

二、增产原因

小麦品种混播之所以增产效果明显,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混播能改善田间小气侯,充分利用光热等自然资源。试验选用的两个品种,许农5号株高90厘米,百农矮抗58株高74厘米,两者相差16厘米,出穗后穗层分布在不同高度的空间,缓解了一般大田穗层只分布在一个空间而造成麦穗过分密集的现象。总体来说,混播田比一般大田更有利于通风透光,平均单株受光率增加,对光能的综合利用率较高,有利于小麦光合作用。

二是由于各品种抗病、抗虫、抗倒能力不同,混播可缓解病虫害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试验证明,混播田病虫害较一般大田轻。另外,高秆品种由于受到矮秆抗倒品种的支撑,田间倒伏情况较一般地块大大减少,2007年在对照田许农5号大面积倒伏的情况下,混播地块没有发生倒伏现象。

三、配套技术

1. 合理选用品种。混播一般选用两个高产稳产、抗病抗倒伏的品种。其中一个品种要求矮秆,株高70~75厘米;另一个品种要求茎秆稍高而且粗壮,穗较大,株型紧凑,旗叶不宜过大,株高一般85~90厘米。两个品种要同属一个生态类型,即同为半冬性品种或同为弱春性品种,否则不宜混播。它们的适宜播种期、成熟期要一致;分蘖力及分蘖成穗率基本相同;均要求抗病虫、抗倒伏能力强。通过试验并参照部分群众的实际混播经验,在虞城县最佳小麦品种混播组合有:百农矮抗58和许农5号、百农矮抗58和周麦20、百农160和许农5号、百农160和周麦20、豫展2000和周麦18。

2. 混合比例恰当。混播麦田亩用种子总量一般为9~10千克,矮秆品种用种量占75%~80%,高秆品种用种量占25%~20%,高秆品种不得超过25%,这样才能在小麦抽穗结束后营造一个上层穗稀下层穗稠的格局,否则对矮抗品种采光十分不利。

3. 种子纯度要高。混播所用品种的纯度均不低于99%,以选择高纯度的原种或原原种为佳,否则在齐穗后极易造成田间杂乱无章,反而对高产不利。

4. 穗层整齐一致。混播所选用的每一个品种,均要求穗层整齐。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个别株高不稳定,穗层不整齐的品种不要选用。

5. 品质基本相同。混播选用的品种,小麦籽粒的商品品质要基本相同,差异越小越好,如差异较大会造成综合品质下降,商品等级降低,结果是高产不高效。

濮阳县粮食增产原因分析 篇3

一 十一五以来, 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

从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开始, 濮阳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 粮粮总产量连年增产, 2006年濮阳县粮食总产771702吨, 比2005年增产76937吨, 同比增长11.1%, 以后每年粮食产量都呈增产态势, 至201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908051吨, 七年来濮阳县粮食增产136349吨, 年均增长4.09%。 (附:2005年至2012年八年的粮食产量)

二 濮阳县粮食总产增长原因分析

(一) 加大了农业生产设施的投入力度, 改善了粮食生产条件,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至2012年, 灌溉机电井达到15176眼, 其中配套机电井13267眼, 仅2012年就新增配套机井504眼, 濮阳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05.9万亩, 节水灌溉面积49.7万亩, 旱涝保收田面积97.8万亩, 优质小麦种植面积110多万亩, 优质专用玉米种植面积50多万亩, 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0多万亩。从而夯实了粮食生产的基础, 粮食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 惠农强农政策落实到位,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濮阳县积极落实国家一系列种粮惠农政策,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 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连续贯彻落实, 使农民尝到了种粮的甜头, 加之粮食价格稳步提高, 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 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 推动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步增加。2006年至2012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191.18万亩、193.44万亩、195.95万亩、198.78万亩、200.55万亩、203.37万亩、207.00万亩。

(三) 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 提升了农业的管理水平, 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近几年, 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力度不断加大, 产量高、品质好的粮食新品种不断得到推广, 推广优质粮食品种的公司分阶段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和服务, 使农民有习惯性种田、传统种田变为科学种田, 同时粮食新品种更新换代的时间缩短, 新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加快, 为粮食稳步增产的提供重要保证。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对推动粮食亩产量水平稳步提高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增加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的力量, 实施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活动, 为农业生产提供“供种、管理、病虫害防治、指导”等的统一服务, 促进了粮食单产与粮食品质的提升。

(四) 粮食内部种植结构优化, 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粮食内部种植结构朝着小麦、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比重扩大、低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减少的方向发展, 有利于亩产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粮食总产量的提高。

(五) 农业项目的实施, 使粮食产量持续增加。通过跑项目争取资金支持,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高产示范田、标准粮田建设、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 为粮食生产丰收打下基础, 全县建成高产示范田13个,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0多万亩, 配方施肥面积80多万亩, 推广配方肥3万多吨, 改善了土壤肥力, 提高了粮食产量。

(六) 气候基本适宜, 为粮食生产稳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近五年来, 对于粮食生产来说, 总体上气候利大于弊, 为粮食生产稳步提高提供了良好条件。夏粮生产期间, 基本以轻旱天气为主, 大部分年份的小麦生产关键期, 如播种前、返青期、灌浆期降雨适时、适量, 光、温条件适宜;秋粮生产期间, 多数年份夏播出苗后偏旱, 中后期雨水丰沛, 适宜壮苗生长, 个别年份中后期雨水偏多, 总体上适宜粮食生产。

三 推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建议

(一) 保护耕地, 减少土地流失, 稳定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 只有耕地在, 粮食生产才能有保障, 因此应不断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 加大非法占地的查处力度, 减缓耕地流失, 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

(二)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增加高标准稳产、高产田。

近几年, 粮食增产的幅度越来越小, 2006年至2012年濮阳县粮食分别增长11.1%、9.8%、0.04%、1.9%、0.8%、1.4%、2.7%, 粮食持续增产的区间逐年减少。所以, 保持粮食增产的后劲已成为当前粮食生产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由于濮阳县是国家级贫困县, 有七个乡镇紧临黄河, 中低产田较多, 影响粮食亩产水平, 但也是粮食生产实现持续增产的潜力所在。只要对中低产田进行科学改造, 增加亩产量, 提高粮食平均生产能力, 粮食增产还有空间。因此增加资金和科技投入, 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扩大高标准农田建设, 是实施粮食持续增长目标的重要措施。

(三) 加强农田水利管护,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效率。

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 因此, 首先要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养护管理投入, 优先安排已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费用, 确保其运行正常, 做到旱时能浇, 涝时能排。其次要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由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由使用方式转变为合理安排, 统筹使用, 共同管理的有序方式, 减少资源浪费, 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

(四) 整合土地流转资源,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目前, 广大农民经营的耕地多为“巴掌田”, 为农业机械化耕作和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流动, 农业兼业化、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对土地也缺乏科学有郊的管理, 因此对土地进行科学有郊的流转达成规模经营已成为当前土地经营的主要问题。农村劳动力的缺乏和对农耕地管理的不科学性会影响粮食生产, 因此推进粮食稳定发展, 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培植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市场主体, 着力培育新型农民, 以达到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五) 发展统一协作的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提高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以农户为单位的自主化生产仍然是当前粮食生产的主要形式, 影响了粮食亩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建议由政府引导、组织建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切实解决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管理粗放的问题, 确保粮食生产能力再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可以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 建立专业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和松散型服务组织模式。专业型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由村、组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人员组成, 推选服务组织负责人统一指挥, 实行统一耕种、施肥、浇水、病虫防治、收获等。松散型服务组织由乡村干部协调、指挥, 按户以义务工的形式纳入到服务组织中, 根据需要安排农业生产活动。

(六) 加强农作物耕、种、管技术培训, 确保粮食作物生长期的健康生长。

梁增产卖驴 篇4

那一天,梁老汉也就是梁增产他爹起了个大早,匆匆扒几口饭,就牵着驴往镇上赶。梁老汉想卖掉家里养了十来年的那头老得干不动活的老叫驴。

到了牲口行,梁老汉打了个活结,拴好驴,就“叭嗒叭嗒”靠在一棵大杨树下抽起了旱烟。这头驴他卖了好几个集,就是卖不掉。不是人家嫌价高,就是人家嫌驴瘦。对于驴价,梁老汉想的并不高,能卖个大几十就行,毕竟是头除了下肉锅没有别用的家伙。

日头爬上杨树梢,还是没有人问一下。梁老汉把烟袋锅朝鞋底上磕了磕,懒洋洋地直起腰,叹了口气:看来这一集又卖不了啦!他想解下缰绳回家,终于没有动,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想再等一等。

“爹,我来卖。”不知啥时候,梁老汉在镇上读高中的三小子梁增产来到牲口行。

“去,去,你能中?”梁老汉骤然抬起的眼皮又眯了下来。心想:“侍弄牲口方面你还嫩了点。”

“爹,你看我的。”梁增产倒挺坚决,他一手牵过毛驴,一手卷成喇叭状放在嘴上,就扯开了嗓子,“快来买——快来看,一头驴只要两块钱一”这一喊,把梁老汉惊得“噌”地一下从杨树根下站了起来。他大声喝斥儿子别瞎唬人!

“我保证卖个好价钱,爹!你就放宽心吧。”梁增产胸有成竹。

两块钱买头驴!这一嗓子像块磁石一下子吸引住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见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上来,梁增产才大声喊:“各位父老乡亲,我叫梁增产,桃花村人。我手里有50张写着数字的纸片,两块钱一张,大家抽完签后,由我和诸位中的任何一人,各说个25以内的数,两数之和等于哪位乡亲手中的数,俺家这头驴就归您啦。”

两块钱买头驴,这种卖法让大家感到新奇,不少人想碰碰运气。大家蜂拥而上,很快,纸片在一片嘈杂声中卖个一干二净。

从儿子手里接过钱,梁老汉数了又数,不多不少整整一百块。攥着实实在在的一百块钱,梁老汉心里那块悬了半天的石头才落了地。

人群中很快推荐出一个留着山羊胡子的老年人。“25!”“16!”梁增产和山羊胡子几乎同时喊出那个让众人企盼已久的吉祥数。

“啊,我中了。”黑鸦鸦的人群中挤出一个疲惫的中年人,他高高舞着手里的纸片,满脸的皱纹舒展成一朵怒放的菊花。

乖乖!一头瘦驴卖了一百块,梁老汉满心欢喜。

啧啧!两块钱就买了头驴,中年人笑容荡漾。

中年人满脸堆笑地牵着毛驴,消失在人群中。几个运气不好的庄稼汉子,瞅着手里的纸片发出一阵阵叹息。

后来,一个有心的记者听说后,就把梁增产卖驴的事儿写成故事发表在一家地区小报上。

再后来,据说全国蜂拥而起的彩票热,是和梁增产卖驴的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梁增产第二次卖驴的事儿是听我爷爷说的。这是十年后的事了。

那年,我爷爷准备卖掉一头老草驴。驴是个好驴,就是价钱卖不上去。那年头,卖家精,买家更精。一群牲口贩子围着爷爷拼命地杀价,爷爷就是不还价——低于530块钱坚决不卖。

已经当上桃花村小学老师的梁增产,听说我爷爷赶了三个集卖不掉老草驴的事儿后,就毛遂自荐,主动提出替我爷爷卖驴。

那时候,农村的牲口买卖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买卖双方一般都在衣襟底下进行交易——卖主和买主各伸出一只手,双方通过摸手指头来讨价还价。

一个穿蓝马褂的牲口贩子转悠来转悠去,看中了爷爷拴在杨树桩子下的老草驴。他凑上前去,看了驴的毛色又看牙口,就朗声问这是谁家的?梁增产早在旁边看个真真切切,他急忙满脸堆笑说是我家的。

蓝马褂问诚心卖吗?梁增产说不卖谁拴这儿?

蓝马褂伸出左手,说给个实在价吧。

梁增产把右手伸进蓝马褂的衣襟底下,说就這一满把吧。

精明的蓝马褂心里一合计,满把不就是五个手指头吗,500块钱买一头壮实的毛驴,还真不算贵!蓝马褂就满心欢喜地说,成交!

梁增产说君子一言,蓝马褂呵呵一笑,说驷马难追。

梁增产一伸右手,精明的蓝马褂顿时傻了眼。原来梁增产天生的六指。

生意场上,说出的话如泼出的水。无奈之下,蓝马褂极不情愿地从口袋里摸出600元。我爷爷接过钱后,满脸的麻子都笑成一个个浅浅的小酒窝。

昌图县花生低产原因及增产对策 篇5

关键词:花生,低产原因,对策,辽宁昌图

昌图县位于辽宁省的最北部, 属典型的北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区, 四季分明、干冷同期、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适合优质花生生产。花生作为昌图县主要经济作物, 2011年种植面积近6万hm2, 平均产量约3 825 kg/hm2。然而, 在国内创造的花生高产典型中, 大粒花生品种产量高达9 000 kg/hm2, 小粒花生品种也可达到7 500 kg/hm2左右, 从理论上分析该县的平均产量与高产典型相比还相差很远。

1 花生低产原因

1.1 品种退化

白沙1016是珍珠豆型老品种, 是目前昌图县花生产区的主要种植品种, 该品种虽然大面积种植, 但是其在生产上表现为抗病性降低, 种性严重退化, 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

1.2 土壤条件差

昌图县花生主产区位于该县西北部, 正常年份花生种植产量在3 750 kg/hm2左右。该地区春旱频繁, 耕地土壤条件不能完全满足花生生产要求, 土质为保水肥能力差的风积沙土, 地力贫瘠。

1.3 耕作制度不适

花生不宜重茬种植, 一般重茬1年减产损失在10%左右, 重茬3年减产30%左右。有条件最好与其他作物进行轮作[1]。连作导致虫害繁衍、扩大, 病菌滋生;同时养分消耗大, 影响花生生长;此外, 随着重茬年限增加, 花生自身代谢的有害物质影响加剧, 造成下茬花生减产。目前, 昌图县花生产区重茬严重, 无法换茬轮作, 导致病虫害重发, 花生产量降低。

1.4 播种不当

许多农民对花生种子处理不当, 如春节前就将花生种剥壳完毕, 播前未晒种, 也没有对种子进行分级、精选, 影响了种子的活力和抗病性。病残种子未被剔除, 混杂在所有的种子中, 导致发病率增高, 造成产量损失。同时, 播种若过深, 则导致苗长势弱;播种时若墒情不足, 也可造成出苗不齐。

1.5 栽培技术落后

目前, 昌图县花生产区的主要栽培模式为小垄裸种, 花生的覆膜栽培技术发展较慢。2009年古榆树镇推行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 面积为687 hm2。大垄双行机械覆膜栽培技术可起到保温、提墒、保墒等作用, 适合于机械作业, 增产效果显著。但是风沙区春季风较大, 压膜的沙土和地膜常被大风刮起;人工破膜不及时, 膜内温度过高, 秧苗不能从地膜下钻出, 容易导致烤苗死亡现象。

2 提高花生产量的对策

2.1 建立良种繁育基地

为了满足花生种植对良种的需求, 仅依靠农民自选留种和临时从山东省等地外调种植, 无法满足日渐扩大的种植需要。因为种子的先进性无法保证, 增产增收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为了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 应当建立起良种繁育基地, 扩大花生良种培育的规模。

2.2 改良土壤, 培肥地力

花生产量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土地质量差, 通过沙土改造, 形成结构良好、沙黏比例合理、保肥性好、容水性能高的砂壤土, 有利于显著增产。可以通过施用粉煤灰、客土调整沙黏比例、增施农肥等多种途径进行风沙区土质改良。可以将黏土与有机肥堆沤成质地较黏重的农肥, 适度地浅旋耕后逐年施入。改良土壤是长期、逐步进行的, 可以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结构, 建立较稳固的犁底层, 有利于轮作倒茬, 明显提高花生的产量。通过多次小规模试验, 探索出适宜的改良物质施用办法和用量比例, 结合成本分析, 从而再大面积推广实施[2,3]。

2.3 合理选种与播种

种子应当晚剥壳, 不用受冻、发霉和发芽率低的种子, 播种前应进行发芽实验, 选择发芽率在95%以上的作种。花生播种前10 d左右剥壳, 将花生果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薄铺进行晾晒, 剥壳前应晒果2~3 d。为提高种子活力和消灭病菌, 期间注意再翻动2~3次。晒种后进行选种和分级, 要求作为种子的花生应大小均匀、整齐一致、色泽好。适时造墒播种, 造墒有困难的地块上可适当浇水, 然后再进行播种。

2.4 轮作倒茬

花生喜生茬, 怕重茬。轮作倒茬是花生增产的一项关键措施。较好的前茬应是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禾本科作物[4]。如不能轮作, 必须加大有机肥的投入, 应补充神六54矿物肥等微量元素肥料, 增施该肥料能起到抑制病菌繁衍和解除药害肥害等作用。

2.5 改进花生覆膜栽培技术

因为目前的地膜不适于风沙区使用, 现在推广应用的大垄双行机械播种覆膜配套栽培技术虽然能够显著提高花生单产, 但该技术在风沙区推广十分缓慢。因此, 应研究一种新型地膜, 使其具有果针扎不透、容易固定、物理除草效果好、撤膜方便、不易损坏等性能。通过研究和利用新型膜, 可以减少地膜、除草药剂的成本和污染[5]。

参考文献

[1]崔瑞, 李玉荣.花生重茬连作危害与合理轮作倒茬效果的调查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 2008 (1) :18-20.

[2]于洪波, 史普想, 于树涛, 等.阜新市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 :13-16.

[3]董元杰, 万勇善, 张民, 等.控释掺混肥对花生生育期间剖面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变化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 2008 (6) :203-207.

[4]王铭伦, 王月福, 姜德锋.花生标准化生产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112-122.

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增产原因分析 篇6

一、玉米简化栽培主要技术措施

首先, 选择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的品种, 种子精选后进行种子包衣, 选用药肥复合型玉米专用包衣剂, 药种比为1:40。

其次, 复混肥一次性深基施。播种前一次性深施复混肥, 每公顷750~900千克, 施肥方法播种前1次将复混肥施在20~15厘米土层中。种子必须与肥隔离, 以防烧种。

第三, 采用药剂除草免中耕。每公顷3~4.5千克阿特拉津加2.25~3.75千克乙草胺对水300千克以上, 在播种后喷洒。

第四, 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当化蛹率达到30%~50%时, 后推9~11天, 是第1次放蜂适期, 每周放1次蜂, 每次每公顷放蜂15~30万头。

二、简化栽培增产、增收原因分析

1. 种子包衣对产量影响

(1) 种子包衣提高保苗率。玉米种子包衣对提高保苗率极显著, 主要表现在玉米幼苗期地下害虫及老鼠取食种子的防治。

(2) 促进幼苗生长。因包衣剂含有硫酸锌、生长素等, 能促进玉米苗期生长发育, 在株高、根量、单株干物质积累方面均优于对照, 给增产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 复混肥一次性深基施省工省时

复混肥一次深基施在15~20厘米土层中, 改变过去多次施肥为1次基肥、不用追肥, 使玉米在各生育时期对氮、磷、钾元素的需求得到及时均衡供应, 使玉米平均增产10%以上, 且每公顷节约追肥用工22.5个, 提高肥料利用率8%~12%。

3. 药剂除草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一般玉米生产采用三铲、三趟, 比较费工费时、影响玉米的生长, 用药剂除草每公顷可节省用工15个左右, 而且除草率在70%以上, 同时减少玉米苗的损伤, 增加了苗率。药剂除草及时彻底, 免除杂草与玉米争水争肥。

4. 防治玉米螟

增产原因 篇7

1 2010年的小麦生产特点

1.1 大灾之年增产显著

1.1.1 水地旱地均增产

0.67×104 hm2水地平均产量310.2 kg/0.067 hm2, 比2009年增加54.1 kg, 增幅21.1%;3.63×104hm2旱地小麦平均产量125.1 kg/0.067 hm2, 比2009年增加32.5 kg, 增幅35.1%。

1.1.2 增产范围广

幅度大全县13个乡镇, 11个乡镇增产。

1.2 三要素均增粒数显增

2010年, 小麦平均穗数21.3万穗/0.067 hm2, 穗粒数23.4粒, 千粒质量36.2 g, 比2009年分别增加2万穗、2.8粒、0.9 g。其中, 旱地平均穗数19.1万穗/0.067 hm2、穗粒数21.4粒、千粒质量36 g, 比2009年分别增加3.3万穗、1.7粒、1 g;水地平均穗数34.8万穗/0.067 hm2、穗粒数27.6粒、千粒质量38 g, 比2009年分别增加2.2万穗、1.8粒、1 g。无论水地、旱地, 小麦产量三要素都增, 其中粒数、穗数增长显著。

1.3 地膜覆盖田增产明显

2010年闻喜县共推广地膜覆盖田100 hm2, 在严重的冻、旱面前, 地膜覆盖显示了巨大的增产潜力, 表现出了无以伦比的抗旱、抗寒、保墒效果, 实现了水、肥、土、苗协调互补。据5月20日测产调查, 覆盖田平均株高83 cm, 穗长12.5 cm, 分别比露地麦田的大10 cm、3 cm;平均穗数23.1万穗/0.067 hm2、穗粒数27粒、千粒质量38 g分别比露地麦田的多4万穗、5.6粒、2 g;地膜覆盖田平均产量201.5 kg/0.067 hm2, 比露地麦田单产多76.4 kg/0.067 hm2, 增幅为61.1%。

2 增产原因分析

2.1 夯实播种基础为小麦增产奠定了基础

2.1.1 播种及时

秋播时降雨充足, 9月12日—14日、18日—19日共降雨44.4 mm, 为小麦足墒播种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旱地主要集中在9月21日—25日播种, 水地集中在9月28日—10月1日播种, 播期集中, 苗齐、苗全、苗匀, 播种质量好于往年。

2.1.2 整地质量高

旱地普遍伏前深耕, 打破犁底层, 进行小麦高留茬还田, 播前旋耕;水浇地进行玉米—小麦双秆还田, 54.9 k W拖拉机旋耕2遍, 秸秆粉碎程度好。麦播前整地达到深、平、绒、净的标准。

2.1.3 有机肥使用面积大

2010年, 除了2.7×104 hm2的秸秆还田外, 精制有机肥的使用量大幅增加, 全县共使用精制有机肥5 000 t, 大大改善了土壤结构, 土壤团粒明显增多。

2.1.4 药剂拌种面积大

全县立克秀、稀唑醇、3911拌种面积0.47×104 hm2, 包衣种子应用面积达0.67×104 hm2。

2.2 应变管理减少了灾害损失

2009年11月2日—3日发生了强降温冻害后, 闻喜县以闻农发[2009]76号文件提出了冬季管理措施, 要求农民抢时间、早动手, 加强受冻小麦补救。2010年2月针对气温起伏不定, 旱情严重, 麦苗返青困难的现状, 闻喜县及时出台了小麦春季管理意见, 早筹划、早准备、早动手, 用好肥与水。3月—4月发生冻害后, 全县人民齐心协力, 多措并举, 奋力抗灾。一方面对水地冻害麦田及时浇水追肥;另一方面对旱地冻害麦田普遍喷施磷酸二氢钾、那氏778、农哈哈、爱密挺等农药, 有效地缓解了冻害。进入5月, 针对株高偏低, 旗叶偏小, 干旱少雨的现状, 实施“一喷三防”技术, 有效地防止叶片、根系早衰, 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为千粒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3 测土配方对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小麦施肥上, 坚持有机无机相结合, 大量微量相结合, 底肥与追肥相结合, 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10年共化验土样1 500个, 为农户提供化验数据1 500余份, 为农民发放施肥建议卡1 500张, 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根据跟踪调查, 闻喜县小麦配方施肥面积1.7×104 hm2, 每0.067 hm2增产小麦30.2 kg、节本增效35元以上。

2.4 良种补贴全覆盖增产作用明显

应用良种已成为广大麦农的自觉行动, 特别是2009年小麦良种补贴全覆盖, 每0.067 hm2补贴10元, 使农民使用良种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临丰3号、晋麦79、运20410、舜麦1718、临汾8050、良星99等优种的应用面积达95%以上。同时, 还引进了良星66等品种, 表现出了抗冻、抗旱、抗病的优良特点, 适宜大面积推广。

3 值得总结的几项关键技术措施

3.1 地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

旱地地膜覆盖综合栽培技术包括地膜覆盖、蓄水保墒和“水肥土苗”, 协调互补。“水”即抓休闲期纳雨蓄墒, 伏雨春用;“肥”即抓施肥, 耕作, 轮作“三法”养地;“土”即采取隔年深耕, 深浅结合, 达到活土、匀土的效果;“苗”即选用抗旱品种, 适时适量播种, 培育冬前壮苗。2010年的地膜覆盖效果明显, 据2月11日调查, 覆盖地块0~10 cm、10~20 cm、20~30 cm、30~50 cm含水量分别为10.3%、14.6%、13.9%、13.3%, 比不覆盖田分别高0.5%、2.8%、1.4%、2.2%。4月13日冻害后24 h调查, 露地麦田麦苗受冻死亡率70%~90%, 大分蘖普遍冻死;而覆盖麦田麦苗受冻死亡率10%~30%, 仅很少量大分蘖冻死。6月10日实际收获时地膜田产量201.5 kg/0.067 hm2, 不覆盖田产量仅125.1 kg/0.067 hm2, 两者相差76.4 kg, 保墒、增温、增产效果十分突出。

3.2 增施有机肥

随着连年的小麦种植和化学肥料的施用, 耕地地力逐年下降, 土壤板结。而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元素以外, 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和微生物菌, 能活化土壤, 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达到以水保肥的目的。2010年凡是增施有机肥的地块, 抗旱、抗冻效果较好, 每0.067 hm2增产都在25 kg以上。

3.3 早春镇压划锄

对旱地麦田来说, 蓄水保墒是关键。早春镇压能压实土壤, 弥合裂缝, 产生毛细现象, 使深层水分提到表层;划锄能破坏毛细管, 使水分保留在耕作层, 供旱地小麦春季利用。2010年, 闻喜县在北白石、南北石、十八埝、汾村耙耱镇压680 hm2, 平均每0.067 hm2增产小麦22.5 kg。

3.4 秸秆还田

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保墒保肥, 是可持续农业的核心技术。在秸秆还田时要注意农机手操作, 54.9 k W拖拉机可用二挡作业、36.6 k W拖拉机只能用一档作业, 这样才能保证秸秆被粉碎到10cm以下。还田时要拔除田间病株, 最好还田两遍。2010年闻喜县共推广小麦高留茬还田2.7×104 hm2, 玉米鲜秆还田技术1.5×104 hm2。据测产旱地还田地块每0.067 hm2穗数24.3万穗, 穗粒数24.8粒, 千粒质量36 g, 产量184.4 kg/0.067 hm2, 比不还田地块多产24.2 kg。

3.5 氮肥后移

氮肥后移是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栽培技术, 是高水肥地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关键技术。2010年闻喜县在水地万亩示范片实施该技术680 hm2,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宋店村李健民3.5 hm2的烟农19, 正好在冻灾后4月16日春5叶时, 每0.067 hm2追尿素15 kg, 小麦大获丰收。成熟期测产0.067 hm2成穗54.6万穗, 穗粒数36.2粒, 千粒质量39.2 g, 产量658.6 kg, 比临近没有追肥的地块穗数多10.4万穗, 穗粒数多3.7粒, 千粒质量多1.8 g, 产量多201.9 kg。

3.6 作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2010年, 闻喜县共安排作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示范面积0.67 hm2, 涉及的种类有那氏778、农哈哈抗旱保水剂、爱密挺作物生长调节剂等。应用的办法有拌种、起身期喷施, 开花前喷施。示范表明, 凡是应用作物生长调节剂的地块, 小麦根系多, 茎秆粗壮, 叶片表面蜡质较厚, 旗叶厚实, 每0.067 hm2比对照增产小麦14.3~35.9 kg。

3.7“一喷三防”

小麦生长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尿素、营养液、天达2116等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可增强小麦光合器官的抗逆性, 延缓衰老, 提高光合速率, 延长灌浆期, 加速干物质的积累, 成熟期调查, “一喷三防”的地块千粒质量增加0.6~1.8 g, 每0.067 hm2增加10~20 kg。

摘要:介绍了2010年闻喜县小麦生产的特点, 分析了增产的原因, 总结了关键的技术措施, 为闻喜县小麦生产积累了宝贵经验。

增产原因 篇8

1 2014年玉米生产的主要特点

1.1 种植面积及产量增加

2014年滨州市玉米面积、单位面积产量、总产量均比2013年大幅增加, 在产量构成上, 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不同程度增加。

1.2 优势品种逐渐形成规模

2014年郑单958仍是滨州市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 且比2013年种植面积增加, 达10.52万hm2, 几个主要品种占播种面积的70%以上。具体面积:郑单958为10.52万hm2, 登海605为5.07万hm2, 浚单20为2.03万hm2, 伟科702为1.47万hm2, 先玉335为8 033.33 hm2, 其他品种为鲁单系列、聊玉系列、金海系列等。

1.3 播种期提前

2014年滨州市小麦收获期提前, 夏直播玉米比2013年早播5~10 d, 播种期多集中在6月10—20日, 播种时, 土壤墒情适宜, 一播全苗, 苗齐、苗全。

1.4 适期晚收

2014年滨州市玉米大田于9月底收获, 高产田和晚熟地块于10月初或10月中旬收获。适时晚收, 增加了千粒重, 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

2 玉米增产原因

2.1 生育期拉长

2014年滨州市夏玉米播种期多集中在6月10—20日, 播期比2013年提前5~10 d, 另外晚收面积达到20.82万hm2, 使玉米整个生育期拉长。

2.2 病虫危害轻

2014年玉米粗缩病发生286.67 hm2, 比2013年减少1 680.00 hm2, 同时二点委夜蛾和玉米青枯病发生也较轻。

2.3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2014年影响滨州市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

2.3.1 降水。

由于2014年6月初高温干旱影响, 滨州市小麦收获期提前, 6月5日后, 玉米陆续播种, 至6月20日左右播种完毕。播种时, 虽受干旱影响, 但播种后6月7—9日的降雨, 全市平均降雨量13.2 mm, 利于玉米一播全苗, 苗全、苗齐。7月1日降雨, 全市平均降水量29.3 mm, 有效缓解了玉米干旱, 但随后气温升高, 田间蒸发量大, 部分玉米田处于干旱状态, 虽然在7月13日降了一场雨, 但并不能解决燃眉之急, 玉米田仍受旱, 叶片陆续出现打缕现象。7月22—26日全市出现2次降水过程, 平均降水量21.1 mm, 其中黄河以南博兴县平均降水量40.3 mm, 邹平县平均降水量21.8 mm, 旱情基本解除;黄河以北滨城区平均降水量33.0mm, 惠民县平均降水量22.2 mm, 旱情基本解除或减轻;而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开发区平均降水量分别只有2.2、1.2、2.5、9.5 mm, 玉米田持续受旱;8月有4次降水过程, 尤其是8月17—18日, 全市平均降水量29 mm, 北部县区旱情基本解除;9月有3次降水过程, 全市平均降雨量30 mm以上, 有利于玉米后期的灌浆 (表1) 。

2.3.2 气温。

2014年6月平均气温为25.20℃, 较2013年低0.2℃;7月平均气温为27.50℃, 较2013年高0.20℃;8月平均气温为25.80℃, 较2013年低2.40℃;9月平均气温为21.20℃, 较2013年低1.00℃ (表2) 。6—8月温度对玉米生长无不利影响, 9月昼夜温差大, 对玉米后期灌浆有利 (表1) 。

2.3.3 光照。

6—9月日照时数为737.3 h, 较2013年偏少69.4 h。6月日照时数207.9 h, 较2013年偏少9.6 h;7月日照时数198.6 h, 较2013年偏多45.9 h;8月日照时数193.5 h, 较2013年偏少56.0 h;9月日照时数137.3 h, 较2013年偏少49.7 h (表1) 。光照时间偏少, 在玉米生长前期降雨量偏少的情况下, 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利于土壤保墒。

2.4 技术指导及时, 管理措施到位

2.4.1 抗旱救灾, 促苗生长。

玉米播种后, 有效降水较少, 加上蒸腾量大, 玉米处于缺水状态, 玉米生长前期遭受干旱, 有利于玉米形成粗壮苗, 但大小喇叭口期是需水关键期, 此时全市玉米出现不同程度干旱, 通过电视、短信等多种媒体指导, 各地挖掘一切水源抗旱保苗, 浇孕穗水, 防止出现“卡脖旱”;指导强化喷施叶面肥, 用尿素、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及过磷酸钙、草木灰过滤浸出液或其他叶面肥于大喇叭口期、抽穗期、灌浆期连续进行多次喷雾;宣传授粉期干旱要人工辅助授粉, 采用竹竿赶粉或采粉涂抹等方法, 增加柱头上的花粉量, 增加授粉受精机会。

2.4.2 加强玉米田后期管理。

在玉米生长进入后期阶段, 及时下发玉米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并组织技术人员下乡进村进行技术指导, 指导农户适时晚收, 适施喷药, 及时防治病虫害, 确保了玉米的丰产丰收。大力推行玉米适期晚收技术, 玉米适期晚收, 有利于高效利用有限光热资源, 延长玉米灌浆时间, 增加粒重, 提高单产, 是一项关键的节本增效实用技术[1,2]。9月中下旬至10月初,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最有利于玉米灌浆。实践证明, 玉米蜡熟初期, 每晚收1 d, 千粒重可增加3~5 g, 可增产75~105 kg/hm2。滨州市玉米大田于9月底收获, 高产田和晚熟地块于10月初或中旬收获。适时晚收, 增加了千粒重, 提高了玉米产量和品质[3]。

3 关键技术

玉米生产, 重点推广“一增四改”高产栽培、精量播种、“一防双减”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适期晚收等配套技术[4,5]。

3.1 推广耐密品种

2014年滨州市夏玉米主导品种为郑单958、登海605、浚单20、伟科702、先玉335、金海5号、聊玉22号、鲁单818。高产攻关以耐密植、生育期较长、高产潜力大的品种为主, 主要有登海661、登海605、郑单958、伟科702等密度适应范围大、施肥响应能力强、抗倒伏、空秆少、果穗匀、耐荫性好、灌浆结实好、生育期较长的品种。大田种植以耐密植、适应性强、熟期适中的高产稳产品种为主。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筛选, 剔除残粒和病粒, 经筛选的种子籽粒饱满、大小均匀一致。对精选后的种子进行包衣。确保种子纯度≥98%, 发芽率≥95%, 净度≥98%, 含水量≤13%。

3.2 采用多功能转勺式玉米精播机械免耕贴茬精量播种

行距60 cm, 播深5 cm左右。做到深浅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 防止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合理增加播种密度, 播种密度比预定收获密度增加10%~15%。耐密型玉米品种十亩攻关田播种9.75万粒/hm2左右, 万亩示范田播种7.50万粒/hm2左右;一般大田6.75万粒/hm2左右;大穗型品种一般大田5.70万粒/hm2左右, 高产田6.30万粒/hm2左右。

3.3 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在对各个土种土壤进行统一土样采集、化验、配方的基础上, 一般按每生产100 kg籽粒施用纯N 2.5~3.0 kg、P2O51.5 kg、K2O 3.0 kg计算需肥量。产量9 t/hm2左右的高产田, 需施纯N 225~270 kg/hm2, 折合尿素489.1~587.0 kg/hm2;P2O5135.0 kg/hm2, 折合标准过磷酸钙844.5 kg/hm2;K2O 270 kg/hm2, 折合硫酸钾540 kg/hm2。针对当前玉米施肥现状, 增施磷、钾肥和微肥, 缺锌地块增施硫酸锌15~30 kg/hm2。

在肥料运筹上, 磷肥、钾肥、微肥在玉米拔节前全部施入。氮肥分期施用, 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苗肥, 在玉米拔节前将氮肥总量的30%左右, 同其他肥料一起, 沿幼苗一侧开沟深施, 距苗15~20 cm, 深施15 cm左右, 以促根壮苗。穗肥, 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叶龄指数55%~60%, 第11~12片叶展开) 追施总氮量的40%~50%, 以促穗大粒多[5]。花粒肥, 在籽粒灌浆期追施总氮量的15%~20%, 以提高叶片光合能力, 增加粒重。高产攻关田适当提高后期用氮肥比例, 一般提高至30%左右。

3.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针对玉米粗缩病、叶斑病、棉铃虫、粘虫、玉米螟等病虫危害,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普查, 明确发生范围及程度, 准确掌握发生动态, 并及时发布病虫信息和预报, 制定防治技术措施, 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大力推广对玉米田病虫草害进行统防统治, 既保证了用药科学, 又保证了防治效果。

4 发展建议

一是加大玉米“一增四改”技术的宣传培训力度, 特别是“一增”, 要让群众有充分认识, 增加密度并不是无限度的, 而是要根据土壤条件和品种特性, 合理增加密度, 避免技术矫枉过正。二是加大玉米适时晚收技术推广力度, 努力增加玉米产量。三是继续充分利用各种惠农项目, 加强技术培训力度, 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含量。四是利用各种媒体继续加强测土配方肥的推广宣传力度, 提高测土配方肥使用率。五是进一步加强农技服务工作, 做好玉米田间管理等技术服务指导工作。六是进一步加大良种推广工作, 提高良种覆盖率。

参考文献

[1]王灵骄, 喻美玲.安顺市玉米施肥现状的调查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08, 20 (10) :84-85, 88.

[2]王友华, 王成业, 许波, 等.夏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9) :111.

[3]袁文先.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1 (12) :18.

[4]段迎先, 王学峰.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种业导刊, 2010 (3) :28.

沼液浸种抗病增产 篇9

一、技术要点

1. 晒种。为提高种子吸水性,沼液浸种前须先将种子翻晒1~2天,清除杂物,以保证种子的纯度和质量。

2. 装袋。选择透水性好的编织袋或布袋,将种子装入,并留出适当空间,以防种子吸水后胀破袋子。

3. 清理沼气池出料间。将沼气池出料间浮渣、沉渣尽量清除干净,以便于取出沼液浸泡种子。随后要将池盖及时还原,以防人畜坠入池内。

4. 对沼液质量的要求。做浸种用的沼液其沼气池一定要正常产气使用1个月以上,废池、死池的沼液不能作浸种用。

5. 浸种。将绳子一端系袋口,一端固定在池边,使种子处于沼液中部。有些浸泡时间较短的(12小时以内)种子,可以在容器中进行。

6. 清洗。沼液浸种结束后,应将种子放在清水中淘净,然后播种或催芽育苗。沼液浸种虽改变种壳颜色,但不影响发芽。

二、浸种时间

浸种时间随地区、墒情、品种、温度的不同有差别,应灵活掌握,一般浸种时间不可过长,以种子吸足水分为好。各地可先进行一些简单的对比试验。

1. 小麦沼液浸种。在播种前一天进行,浸种时间12小时左右,用清水洗净后即可播种。若抗旱播种(土壤墒情差),则不必采用沼液浸种。

2. 杂交水稻沼液浸种。由于其呼吸强度大,一般采取间歇式浸种,即在沼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提出来晾一段时间。早稻种浸14小时,晾6小时,这样反复3次,浸种时间不少于42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催芽;中稻种浸12小时,晾6小时,这样反复3次,浸种时间不少于36小时,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催芽;晚稻种浸8小时,晾6小时,这样反复3次,直到种子破胸为止,然后用清水洗净后催芽。

3. 常规水稻沼液浸种。常规稻种可以采取一次性浸种,也可以采用间歇性浸种,在沼液中浸泡时间为:早稻种48小时,中稻种36小时,晚稻种36小时,粳稻、糯稻种还应适当延长一些。

4. 玉米沼液浸种。1次浸种12~16小时,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即可播种。

5. 棉花沼液浸种。包衣种子不必采用沼液浸种,非包衣种子1次浸泡14~18小时,浸时注意在种子袋内放块石头,以防种子袋浮起。

6. 瓜类、豆类沼液浸种。1次浸泡2~4小时,用清水洗净晾干后播种或催芽。

7. 花生沼液浸种。1次浸泡4~6小时,用清水洗净晾干后即可播种。

8. 甘薯、马铃薯沼液浸种。1次浸泡4小时,可取正常沼液装进缸、桶容器中,要求沼液超过上层薯面6厘米深,浸种结束后用清水洗净,然后催芽或播种。

增产原因 篇10

1 适时早播产量高

我们在连山区高桥镇安排了玉米早播对比试验, 供试品种为沈单16号, 试验面积为2亩, 1亩4月3日播种, 另1亩4月26日播种, 其他条件均一致。在生育期间, 从外观长势看, 早播玉米春季苗齐、苗壮, 夏季茎秆粗壮, 结穗部位低;而晚播玉米虽然苗齐, 但整个生育期长势都较弱, 茎秆较高, 有徒长症状。据调查, 早播玉米比晚播玉米根量增长13条 (包括次生根) , 茎粗增加0.5 cm, 叶面系数增加0.4, 株高降低21 cm, 亩产量增加95 kg。因为早播玉米根系吸收水肥能力强;株矮茎粗, 减少养分消耗, 增强了抗倒伏能力;叶面系数增加, 提高了光合效率, 干物质积累增加, 因此产量提高。

2 玉米早播增产原因

2.1 有利于苗齐、苗壮

我区地处辽宁西部,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春季干旱几率在88%左右, 有时玉米播种延迟到5月下旬, 减产严重。玉米适时早播, 可以充分利用早春土壤墒情实现一次播种保全苗;同时, 由于前期气温偏低, 可以控制幼苗地上部分徒长, 又可利用早春干旱少雨特点, 促使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伸展, 促进玉米根系发育, 达到控上促下的蹲苗作用, 形成壮苗, 为后期植株茎秆坚实、节间粗短、耐旱和抗倒伏打下基础。

2.2 可增加日照时数, 延长有效生育期

据有关资料介绍, 亩产超500 kg的玉米, 生育期需要日照时数1030 h左右。初步统计, 晚播玉米从出苗到收获 (5月10日至9月20日) 日照时数只有940 h;而早播玉米从出苗到收获 (4月20日至9月20日) 日照时数为1095 h, 比玉米高产栽培增加65 h, 比晚播玉米增加155 h, 这就延长了光合作用时间, 拉长了营养生长时间, 促进干物质积累, 实现粮食增产。

2.3 可使授粉期提前

早播玉米授粉期大约在7月上旬, 雨季尚未来临。由于降雨不多, 气温适宜, 光照充足, 对玉米授粉十分有利, 结实率高, 秃尖轻, 有利增产。而晚播玉米授粉期大约在7月下旬, 这时正值雨季, 光照不足, 造成玉米授粉不良, 结实率低, 秃尖严重, 影响玉米产量。

2.4 可使灌浆期抢在秋吊前

玉米有两个需水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拔节至抽穗期, 需水量占玉米总需水量的29%左右;第二个高峰期是灌浆至蜡熟期, 需水量占玉米总需水量的31%左右。据有关资料记载, 亩产500 kg玉米籽粒需降水500 mm左右, 而玉米灌浆至蜡熟期就需要降水155 mm左右才能满足生育要求。我地区晚播玉米灌浆至蜡熟期约在8月18日至9月18日间, 而这段时间内历年平均降水量仅有100 mm左右, 不利于植株的生殖生长。玉米早播可实现灌浆期提前, 避免玉米灌浆遇秋吊。

2.5 可以减轻大斑病的发生

玉米大斑病在乳熟期较易发生, 我地区一般发生在8月下旬。适时早播可以使生育进程加快, 在乳熟期感病较轻, 对产量影响程度相对较低。

3 注意问题

玉米适时早播确实可以增产, 但是个别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现象, 播种后气温下降, 造成粉种。为此, 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应种植高活力的玉米种子。发芽率在95%以上为宜。播前要晒种, 水分达到13%以内, 增强种子活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增产原因】相关文章:

增产对策05-02

水稻增产05-27

农业增产07-12

增产效果07-16

增产因素07-27

增产增收07-29

增产试验08-01

增产效应08-18

粮食再增产07-01

油田增产技术07-07

上一篇:油门误踩下一篇:中学生音乐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