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品牌融合

2024-08-21

旅游品牌融合(精选十篇)

旅游品牌融合 篇1

一、充分发挥媒介融合特性,推动旅游品牌形象的创新

在媒介融合环境中,媒体间的交互性传播,使得信息传播体系更加立体化,这对于城市区域旅游而言,能够更加立体地传播其形象特征。随着新媒体的推进,媒介融合过程中更加注重新媒体的运用,新媒体的实时化特征能够更快速地传播信息。这有利于城市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的快速传播,更有利于旅游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反馈,这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更有利于针对旅游者的反馈及时解决问题或提升服务。

在传统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交互性相对较差,城市区域旅游管理者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产品进行包装,以单方面的方式进行信息传播。旅游者在旅游完成后,或好或坏的体会并没有更多渠道来进行反馈,大多是在所在的群体中进行口碑传播。这样既不利于品牌良好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不利于意见的反馈和改进。而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旅游者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方式来反馈旅游的体会,这些体会可以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渠道,借助社交化的媒体等方式,进行全国、甚至全球化的传播。面对这样更加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环境,城市区域旅游管理者应该更加注重品牌形象的创新,在结合本区域的文化、历史资源特征,运用更加具有新媒体传播特征的个性标签,加强网络传播的适用性。一味的延续以往的传统形象,缺乏了对新的媒体环境的适应。

二、注重传播渠道的整合重组,提升品牌形象的影响力

虽然在媒介融合环境中,新的媒体形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结合运用才是媒介融合的真正价值。在以往的宣传中,城市区域旅游的品牌形象传播多采用传统媒体,在新的媒体环境中,新兴媒体的使用比例要提高,同时其与传统媒体的结合运用也要加强。城市区域旅游管理者不仅要善于利用不同媒体的个体优势,将品牌信息更加细化和多样化,根据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来进行有侧重地信息分割,同时,各个媒体渠道的信息又能够组合出更加立体的品牌形象。尤其是对于城市区域旅游的个性塑造方面,也要结合媒体的特征进行更加符合自身特点的形象构建,避免与其他城市区域旅游的相似性。

三、选择更加具有适应性的传播媒介,兼具旅游形象的时代性和地方性

传播媒介在不同时期中被使用后便会催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人们不断地使用这些已有的文化形态,并不断地进行选择和淘汰,如何在这些变化的文化还惊醒寻求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方式非常重要。而对于城市区域旅游而言,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选择更有利的传播媒介,加强品牌形象的时代性传播非常重要,同时还不能沉浸在文化形态中随波逐流,还要体现出自己的个性。所以要深入了解当下的媒介融合的演进趋势,了解当下的文化形态,选择适用的媒体渠道的同时,构建更具有实用性的用语和表达方式,结合城市区域的文化特色,打造更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起禁得住推敲,得以长久记忆的品牌形象和个性。尤其是在地域特性方面的形象凸显更为重要。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城市区域旅游品牌的宣传势必要与网络进行结合。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的确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改变也势不可挡。城市区域旅游很多是基于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宣传方面,还是要注重文化标志的维护,文化行为的传承,不能一味结合流行文化,而失去了文化的本质,这对于城市区域旅游的形象塑造非常重要。

四、结语

城市区域旅游已经成为近年来旅游者选择的重要的旅游方式,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旅游品牌形象的构建也有了更多渠道。对于城市区域旅游而言,能够更好地借助媒介融合的特性,加强媒介的组合运用,选择更具有适用性的媒介渠道,能够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城市区域旅游的文化特质,也使得城市区域旅游的品牌形象应该更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充分运用媒介融合的优势,能够更好地加强品牌形象的构建渠道,为城市区域旅游品牌的形象构建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从而促进城市区域旅游的快速发展。

旅游品牌融合 篇2

打造体育和旅游产业融合新品牌

作者:黄子诚

来源:《体坛报·体育大周末》2012年第27期

本报讯近日,记者从省体育局法规产业处获悉,为把运动休闲旅游新业态培育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型升级的优势产业、惠民健身的绿色健康产业和品质生活的助推产业,省体育局、省旅游局将从2012年起,开展“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和“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的评定工作。

据了解,根据下发的《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和优秀项目评定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是指依托3个以上(含3个)不同的运动休闲资源,具备健身、休闲、观光、度假、养生等服务功能的项目综合体;“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是指由3个以上(含3个)不同的(海钓项目除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串联而成的运动休闲旅游项目群;“浙江省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的评选的对象则是依托单个运动休闲资源的项目。

融合,与品牌共成长 篇3

创业启示

2004年,不安于现状的杜斌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办了百恩工作室,主要为运动休闲品牌服务,为361、特步以及金耐克等提供品牌设计。踏入服装设计行业12年,这是杜斌第一次创业。这次经历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设计上的成长,更重要的是让杜斌认识到,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平台尤为重要。

当时正是奥运会前夕,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不少企业想借助奥运会这一契机分“一杯羹”。杜斌说,运动品牌的发起主要是在福建一带,借助奥运会的“顺风车”,福建服装企业尤其是加工企业开始筹谋品牌的创建。然而,让他感到遗憾的是,与创建品牌这一目标相比,多数企业更加重视眼前利益,对提出的创建品牌的长远规划嗤之以鼻。“对于我个人来说,并不希望自己参与创建的品牌仅仅是短时间内存在,而是希望看到这个品牌能实现一个长久的成长、成熟。”他说,企业仅仅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品牌的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不利于设计师的发挥,对于中国服装品牌的创建也是一个不小的创伤。

“那时也有部分企业拿着一些品牌服装来,让稍微改动一下就拿去换成自己的品牌。那是我们不愿做的。”杜斌说,跟风模仿,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很难踏下心去认识品牌的真正含义,无异于一个服装加工基地。

事实上,杜斌说:“初创品牌大可不必跟在巨人后面,找到自己的DNA,一样可以走出一片新天地。”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是骨感的。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坚持自己创作理念的杜斌认识到,单打独斗的工作室难以维持下去。杜斌和他的伙伴们又选择进入品牌企业。

虽然生活又回到了原点。他说,这次经历让自己得到了经验教训,更带来了对市场的新的认识、提高。“要想品牌发展得好,继续实践设计梦想,平台尤为重要。”杜斌说,一个好的平台,一定不会是重视眼前利益的,设计师需要这样的平台,中国服装品牌更需要这样的平台。

结缘3543

2010年5月,国内首家军旅户外休闲品牌3543创办,这也是际华3543针织服饰有限公司“一老三新”四个板块之一。这家创办于1968年的企业一直致力于中国军队的被装事业,同时为国际上其它国家的军队设计和制作军服及军衔。东至濒临乌苏里江的乌苏镇,西至喀拉昆仑山口,北至漠河,南到南沙群岛,3543的身影无处不在。伴随着四十多年的品牌文化积淀,本着“永不放弃”的精神,3543品牌成为了军旅文化的传承者,倡导和引领人们享受一种时尚健康、户外休闲的生活方式和着装理念。

“去年,公司领导找到我洽谈合作事宜。说实话,刚开始我仅仅是把3543看作是一个新兴起的休闲品牌。”杜斌说,自己更喜欢寻找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最初的不了解让他误以为3543与其他休闲品牌并无多大差异,导致自己险些错失与3543品牌的合作机会。在详细了解品牌,与该品牌负责人进一步沟通后,杜斌发现,3543正在创造一个全新的领域,这就是他一直以来所寻找的,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的挑战心态。

“独特的品牌文化是吸引我选择的一个原因,更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公司领导在阐述3543品牌运作的激情。”他说,这让他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感觉,甚至有些惊喜,让他看到一个品牌的未来。“一个好的平台对于品牌的发展尤为重要,对于设计师也是如此。”

进入3543以来,杜斌严格要求自己,除了延续多年来的习惯,重视平时的积累、学习,同时注重军事领域的知识积累。“我们公司的设计师可以说个个都是军事迷。”杜斌说,在熟悉各个国家军旅素材之后,才能在日后的设计中巧妙运用。“但我们不会限制设计师的创作灵感。一个好的设计师不是看看各大品牌的走秀就能设计出新的东西,可能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情,某一件东西,某一处风景,都能受启发。”对于他带领的设计团队来说,杜斌给团队成员设定的就是一个目标、时间节点以及结果。“设计毕竟是感性大于理性的创作,公司给设计师很大的创作空间。”

在3543,每月都有2~3次的例行调研,了解市场的最新流行元素;每一季度新品研发前期,他都会带领团队在全国范围进行调研,而每一次新品发布后,设计团队也会亲自跑市场,收集消费者反馈的问题,并汇总下来,以便日后工作中更加注意。

由于工作性质所致,杜斌经常会逛商场,但又和多数人闲逛的目的不同。“刚进入一个店铺,我首先会看色彩,然后是感受这个品牌传递的文化气息,了解它的整体风格,进而再着眼一些细节。”他说,这样比较更能清楚地认识一个成熟品牌,看到这个品牌的未来。“在我看来,一个品牌的设计,无需局限于某一款的精雕细琢,只要在某一点吸引人就可以了,过多刻意的强调完美,反而导致主题难以突出。在强调流行元素的同时,一切以市场以及消费者的接受为主。”

磨合了一年多的时间,今年9月,3543品牌即将召开2014春夏新品发布会,发布野外生存、露营基地以及军官度假等系列新品,让更多人能体会到放飞军旅梦想的快感。据了解,已经熟练驾驭品牌风格的杜斌在谋划为品牌注入更新的理念,进一步挑战自己。

做幕后英雄

可以说,是公司给予了杜斌一个平台,更是行业发展给予了他这样的机会。

“目前市场上业绩口碑都不错的品牌,最鲜明的就是有自己的特色,而细分化更能让品牌找到自己的内涵,进而改变中国服装品牌市场这种粗矿的格局。”杜斌说,以北欧和西欧的户外休闲品牌为例,这些品牌专为打猎人群或是滑雪人士研发设计服装。在进入中国市场后,这些细化市场的品牌得到了稳健发展。

“从设计角度讲,细分化市场要求的是消费者更高的忠诚度。消费者三年、五年,甚至是一生都只认一个品牌。”他说,在创办工作室的那段时间里,同时和几家运动休闲品牌合作,参与品牌新品发布,曾在两家风格类似的品牌企业订货会上看到同一批加盟商的身影。“加盟商都这样,怎能要求你的消费者忠诚度有多高?”

创办有更高忠诚度的品牌成为他的目标。杜斌说:“我从事过女装、运动休闲以及户外服装的设计,我喜欢寻找新鲜的东西,体会不同的感觉。”3543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3543品牌用纯正血统的军旅元素将原有的休闲市场,进行产品结构以及风格的细分,再加上军用技术的应用为商务人士提供了更多功能体验。

选择了品牌,就意味着要站在品牌的背后默默奉献。“可能很多人能说出阿玛尼、迪奥的设计师名字,但很少人能说出特步、耐克等品牌设计师是谁。多年的从业经历以及性格让我走到幕后,实现我的目标。”

1998年,在李宁公司工作的杜斌参与李宁赞助北京服装学院的一个毕业设计,当时即将毕业的莘莘学子满怀着要做顶级设计师的梦想,却被他泼了一盆凉水。“服装设计并不是要宣扬设计师的个性,而是品牌的个性,对于设计师来说,这意味着要放弃自身的一些东西。”听了这样一番话后,有人迷茫,有人惊讶,还有人对此不屑。“对于刚刚学成毕业的学生来说,当时可能没有人会去深深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但我相信多年之后,他们有人想起来会对此深信不疑。”

杜斌说,在幕后工作,并不是要求设计师完全放弃自我,而是在仔细研读品牌特色的基础上发挥创作才能,真正融入品牌的创建中来,与品牌共同成长。与经常曝露在镁光灯下的设计师相比,这样的付出确实需要勇气,同样要耐得住寂寞。

记者手记

接地气儿的设计师

和以往在服装秀场看到的设计师不同,杜斌并不太注重个人打扮,由于经常思考,有些谢顶,在拍照的过程中,他也不太在意。采访时,也不会说坚持某种风格不会改变这样的话。给人的感觉是这个设计师没有什么性格。但是他有自己非常坚持的理念,那就是设计的服装要与市场结合。

这与他早期的学习经历不无关系。杜斌曾随来京的“红帮裁缝”“奉帮裁缝”学习。这些前辈精湛的手艺以及严谨的做人态度都令人折服。学习期间,他发现,同样一个款式的衣服,在这些裁缝的手下做出来,不一样的人穿出来的效果不同,但又非常符合每一个人的身材。而自己有时候设计图纸画得很漂亮,但做出来的服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让他认识到,服装设计一定要贴合实际,与市场结合起来,达到衣服为人体服务的目的。至今,这都是他在创作过程中一直强调的理念。

旅游品牌融合 篇4

近年来,美学在知识经济产业中越来越举足轻重,创意文化产业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欣欣向荣。信息数字化的21世纪,随着新媒体的诞生、移动通讯的发展,科技与艺术再次相互渗透;科技、美学、经济、文化的融合成为各行各业热烈讨论的话题。本文从设计角度阐述了跨界融合的交接点对于设计师的影响和设计思考方式的巨大转变,以及品牌设计在各领域的文化创意诉求。期望能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设计的创新研究有所帮助。

二、现代艺术设计产业化概况

设计与历史、文化、艺术,它们相互关联。任何一种审美意识的开始都是伴随着哲学领域的观念革新。科学是理性的,艺术更多的是感性的。由于工业革命,导致社会化的分工开始变得细致,设计与制造分离,制造又与销售分离,20世纪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极不平衡,科学技术的理性膨胀,艺术人文价值的萎缩形成对立,然而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必将推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形成21世纪新一轮“文艺复兴”。而品牌正是凝聚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商业文化产物。

从20世纪到现在,设计的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5个阶段:1930年代的机能主义(Forms follows function),1950年代的人因工程(form follows user friendly),1970年代的形随乐趣(form follows fun),1990年代的新奇造型(form follows fancy),21世纪数位时代的感性造型(form follows feeling)。我们发现设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回归人性,其原因在于科技文化的发展,经济社会形态的推动。人性的回归迎合了人们“爱”与“信仰”的情感,以苹果手机为例,其人性化设计,运用极简主义美学思想与科技完美结合,形成用户中心的企业文化,构造了大批高品牌忠诚度的苹果消费群体。

中国设计史基本也遵循这样的发展过程,早在汉代工艺品就呈现出功能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特征,如青铜长信宫灯、透光镜等科学与实用美学结合的时代代表作。1然而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却是一个品牌小国,众多企业急功近利一味的从企业角度建设品牌,缺乏消费者中心定位,品牌形象模糊,没有长远持久性品牌发展意识。认为做品牌就是打广告,忽略消费者情感培养,不重视产品开发,形成山寨文化。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受到人们有意识的关注和引导,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而“创意产业”的概念却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才首次出现。但很快这一产业就从传统的文化艺术产品渗透到极为广泛的领域。2

随着经济发展,强调差异性,多元性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融合高科技经济与美学经济,中国设计逐渐走向多元化,国外知名品牌纷纷走进中国,通过跨国界、跨区域形成不同形式的跨界融合的商业模式。2012年微软的龙年限量版鼠标,中国剪纸纹样在高科技鼠标中的运用赋予了传统文化与时尚科技的融合美,形成了本土化的品牌文化创意设计代表作。创意产业的设计融合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受到国家各项政策大力支持,北京798、太仓、深圳等地纷纷建立了创意设计产业园区,实行设计的新媒体融合,网络科技融合等创意活动。

最近,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以市场为主导,鼓励创意、设计类中小微企业成长。突出绿色和节能环保导向,推动更多绿色、节能环保的创意设计转化为产品。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金融服务,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蓬勃发展。

三、科技艺术的融合

艺术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往往通过生活的积累、创意构思、手法表达的过程来展现,因此设计师必须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文化,借鉴科学理念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设计源于艺术却又区别于艺术,“艺术为我,设计为他”很好的表现了设计与艺术的区别。艺术更多的是感性,设计更多的是理性。迈克尔·布雷特(Michael bierut)认为: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门学科既可被当做科学,也可被称为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让人印象深刻,有意义的设计需要设计师利用才智投入情感和信仰去平衡理性和感性。3艺术实际是一种思维交流,设计更加强调信息的传达,这个传达是双方向的,设计走向生活,需要与受众的互动,继后现代主义多元化的今天,大众也是设计的一部分。在这一点上不得不说科技做出了很大贡献。

其中,多媒体引起了诸多信息技术的集成与融合的革命,它将计算机、家用电器、通信网络、大众媒体、人机交互、娱乐机器等原先并不搭界的东西,组合成了新的系统、新的应用,与Internet一起成为推动20世纪末、21世纪初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动力。4

CG技术(Computer Graphics)的发展帮助设计师处理各种图片、文字、影像资料,比起原来只能通过手绘、人工制作的艺术效果可以制作出更加华丽丰富的二维、三维效果。人类生活沟通的趋势从文字化向视觉化转变的同时,平面设计不再局限于平面,开始衍生出品牌设计、互动网络设计、展示设计、产品设计、装置设计、影像艺术等。

1. 泛媒体时代

在媒体碎片化的今天,关注度一直是新媒体相关行业的热门话题,关注必然是有一定限度的,一天只有24小时,我们的大脑也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但现在,总是有太多事物想获得关注,我们的关注能力被进一步的压缩,随着媒体爆炸,来自各方面的声音都在不断地争取你的关注。5而大脑的自然状态是散乱的、片段化的,就跟现在的媒体环境一样,想要关注某一件特定的事物,我们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怎样让自己作为人、事件、抑或是品牌显得突出,从而吸引到大众的注意力比起媒体匮乏的过去,实在是难得太多。

在发达国家,品牌不再只关注质量、价格这些基本信息,因为同等质量、价位的可选择产品太多了。人们与品牌的联系更多的是情感的诉求,品牌自身注重的是内涵文化美学创意的建设。品牌化更多的是一种体验,而广告则是一种诱惑,新媒体的诞生促使消费者与品牌的互动更加全方位,用户对品牌文化的体验更加切实可感。

虽然当下中国品牌依然需要重视质量安全等产品基本特性,但随着国家对自主创新的推动,食品安全、知识产权等法制的健全,品牌竞争将更加激烈。设计师要有交叉学科融合文化内涵的思想,同时兼备国际性全球化视野。

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问题,并通过视觉化方式解决问题,优秀的设计作品不再只关注形势的新颖,简单的给予受众感官上的愉悦,更加注重于营造区别传统的时尚文化。从整体策划、创作、传播、营销全盘考虑问题的整体性。灵活运用图像、文本、材质等素材的融合与时间上的流动,从而准确传达信息。设计师需要精心考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融合线上线下媒介,合理运用新媒体的优越性传达品牌价值。传统媒体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可能会有一定的衰退,但不会消失,品牌文化的传递需要统合新旧媒体维持其一贯性、持续性的某种承诺。

2. 移动网络时代

《2013-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直到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增至5.38亿,其中手机网民就有3.88亿,比2011年底增加了约3270万人,网民中用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2.2%。由此看出移动互联网趋势必将不可阻挡。

2010年可谓是个新的互联网元年,移动互联网真正走进生活。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方式,我们的身边充斥着移动网络,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以安卓平台为主的移动市场产业链。facebook、腾讯、360等传统网络公司纷纷开始专注移动行业,制作移动客户端。

微软的win8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在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游戏机上运行,达到无缝切换的统一用户体验,苹果也是如此。电脑与手机的系统融合意味着形成品牌的一贯性并且提供用户全新的体验。我们能够在办公室使用PC,回家用Pad,路上用手机,并且均使用同样的产品。然而对于传统企业的品牌建设而言,在各种设备上的产品体验一致不是ipa及Apk软件包的功能视觉效果一样,设计师不能忽略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的用户体验差异。

在产品时代,为企业的产品及企业进行形象设计,主要是通过广告作为载体来推广。企业通过产品、品名、标志、包装等方面体现品牌,走的是单一产品设计路线,然而单纯的产品设计并不能给品牌带来资产的积累。而互联网产品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企业更加要有通过品牌整体设计思想,来精心打造产品并为自身积累无形资产。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品牌理念都将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更加多元,开放,兼容并包。

互联网是另类的数字生活空间,它包容了媒体形态的传播,却远远超越了媒体。使得传播渠道无限扩张,品牌传播力度不足很容易被淹没。移动网路定位的不再是单纯的IP,而是精准的用户,这使得企业与用户直接对话的可能性加大,互动性更强。企业营销的有效传播必须将品牌策划、创意表现、媒体发布融合管理,牢记企业的任何话语、行动都是品牌形象的塑造。

四、文化创意的品牌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品牌已经迅速扩散并且明显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更加快捷高效的交通对于国家性和全球性品牌的建立起到了催化作用,而工业革命则为制造业和通讯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提升,这一切在商业广告艺术家和广告公司的作用下,共同催生了第一次广泛市场营销。6品牌化是一种信仰,源自于人类自身对归属感的诉求。19世纪末生活快速消费品高速发展,最初品牌化是为了区别于其他产品以及价格、质量,而当这些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人们需要一种情感上的差异来提供选择。例如零售行业及服务行业的情况就更加复杂,设计师对于品牌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并利用掌握的信息去创造解读文化。

全球经济从工业时代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发生了巨大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追求功能性与精神性消费的统一;第二,追求感性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结合;第三,追求个性化消费和服务性消费。721世纪初美学经济的热潮促使emotional design-情感设计与experiential design-体验设计成为各大企业关注重点。目的在于利用真善美塑造企业的技术创新、特有文化以及品牌形象。

文化创意照字面意义来说,就是利用文化去创造新的点子、新的理念或者新的思想。从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说,文化创意是指以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专门对象的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活动。8当今消费者的需求是文化的民主化,而文化的体现往往脱离不开时下高新科技,因此品牌的塑造则需要融合科技、文化、美学形成创新产业生活化的生态环境。文化是是一种生活态度,设计是一种生活理念,创意是一种生活认同,产业则是品牌推动下的生活体验媒介。

品牌在全球化的国际舞台上,大多一致呈现一定的趋同性,缺乏自己的特色。没有区域性的文化特色,这就需要设计师从区域性传统文化中提炼设计素材,做到同中存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味。例如星巴克的咖啡文化体验与社交氛围,带给人们除了家跟办公室以外的第三处交流场所。苹果更是不屈反抗的象征,提出酷和自我的标语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以用户为中心构建出人性化设计文化。

总之,世纪知名品牌纷纷投注大量资金构建自身文化,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统一设计的一体化模式,形成产品设计文化、服务设计文化、场境设计文化、定位设计文化于一体的品牌战略。

五、小结

跨界融合看起来很新潮,然而这种在不同领域寻找交接点的追求却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必要探索方向。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经济、科技促使了科技艺术的融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设计的本质是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而设计在诸多融合与领域扩张的同时,作为设计师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自身交叉领域融合能力,成为当今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品牌化道路中发挥自身文化解读优势,顺应新媒体及移动互联网高科技发展形势,迎合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国际化品牌文化创新大趋势。促成文化、科技、美学、经济一体,使生活充满创意与品味交集的风格形态。

注释

11 .翟永宏.科技与艺术的交融——浅谈汉代工艺品所呈现的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特征.美与时代(上),2010.9.15.

22 .文化创意带来艺术与生活的融合,新京报,2013年09月04日.

33 .像设计师那样思考(H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Debbie Millman,p2.

44 .李建珊,罗玉萍.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当代形式及哲学思考.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5 .像设计师那样思考(二),品牌思考及更高要求(Brand Thingking and Other Noble Pursuits),Debbie Millman,p78.

66 .同上,p2.

77 .杨志.品牌文化形象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4.

文化与旅游如何融合 篇5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地方政府视为新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因此,没有文化的旅游将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将不具有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样,没有旅游产业的支撑,因而没有经济上的支撑,地方文化可能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噩运。为此,文化和旅游必须走向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如何融合,则是不小的挑战。不妨看看一些地方的探索。

第一,推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比如,福建省最近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旨在加快文化资源的旅游开放开发,促进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品位的提升。方案从不同侧面、不同创新点,针对不同问题确定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演艺工程、文化旅游资源影视开发工程、文化旅游资源跨地区整合开发工程、历史文化古镇(村)文化旅游融合开发工程等八大示范工程加以推进。八大工程共有二十个重点项目,如重点旅游景区特色文化资源综合开发工程,有武夷山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厦门鼓浪屿名胜风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开发、永定客家文化博览园等三个项目为重点项目。

第二,从当地特色文化中挖掘资源,实现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壮大的互促共进。比如,江西景德镇是世界著名的千年瓷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不过,上世纪50年代以来,传统的柴窑逐渐退出舞台,依靠高科技手段控制的气窑、电窑成为主角,现代窑炉操作简便,节省了人力,随之而来的是整个古法制瓷工艺的衰落。很多做了一辈子“瓷器活”的老手艺人下岗,传统制瓷工艺面临即将消亡的命运。最近几年,景德镇开始对散落民间的老艺人进行抢救性保护,后来又发展成为生产性保护,将优秀的老艺人重新组织起来,给他们待遇和荣誉,让他们重新组成传统的制瓷生产线,建设了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等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景区景点。古代制瓷作坊已是最具活力的景点之一,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古法制瓷的工序,每道工序上都由优秀的老艺人亲自完成。景区内,古代制瓷作坊 1 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咨询师

经过了改造,北侧是生产线,南侧是产品的展示和销售区。如此一来,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也带来旅游经济的繁荣。景德镇提出将继续深挖陶瓷文化,以发展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以运营景区的方式建设和管理城市,将城市旅游融入到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之中。

第三,将文化融合进城市营销中,以独特的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赋予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便是让城市鲜活起来,形成独特的城市个性,成为外界认识这座城市的直观印象。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各种媒介进行城市品牌营销,比如大连“浪漫之都”、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等等。以成都为例,熊猫、美食、宽窄巷子甚至茶馆、麻将都体现出它“休闲之都”的风格。而这也成为当地发展旅游的无形招牌。贵州省各市州也通过“多彩贵州”这一品牌,诠释和宣传当地的文化,进而成为发展旅游、招商引资的“敲门砖”。

第四,引入文化,形成新的文化地标及旅游胜地。比如各地涌现的文化创意园区,以及画家村、作家村。当地本来没有这些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人、艺术家,带来了某种文化的聚集,进而成为文化地标,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在中西部有些自然人文资源丰富的偏远乡镇,也出现了类似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比如某县梯田吸引了周边城市摄影爱好者的到来,出现了梯田摄影家协会这样的机构,梯田摄影作品通过媒体传播则获得了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

标识系统设计与医院品牌形象的融合 篇6

三亚阜外心脑血管康复中心 (以下简称为“中心”) 便是北京阜外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以北京心脑血管病医院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医疗管理机构, 意在全国范围建立高水平心血管病诊疗服务机构和心血管疾病防治体系, 使更多患者享受到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 在品牌横向发展战略中打造的全新子品牌。它定位于为社会成功人士提供高端、专业的心血管病康复医疗服务。为适应新品牌战略发展需要, 在品牌建立之初, 需要塑造一个鲜明的品牌形象, 打造第一品牌印象。在品牌形象的设计中, 标识系统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品牌定位——高端、专业

客观、全面的分析和准确的定位是医院品牌形象成功的重要前提。项目小组全面就医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基础分析, 并结合调研问卷结果, 进一步将中心的品牌定位——“高端、专业”, 通过书面形式使之更为清晰、具体。

设计特点——传承中的创新

*注重整体性

为使子品牌在突出个性特点的同时, 能有效传承母品牌的精髓, 最大程度地发挥品牌效应, 在整个项目的运作过程中, 始终把握整体性的原则, 审慎地对待新品牌标志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标志之间的关系。传承和创新成为整个项目的关键。

传承——保证了品牌的连带作用, 使大众能在原有品牌基础上, 快速建立品牌信赖感;创新——能使新品牌脱颖而出, 产生新的品牌爆发力, 更适应当前以及未来市场发展需求。传承与创新始终是一对矛盾的个体, 如何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 是新品牌形象成功的关键。

*量身打造VI系统及标识导向系统

设计师在元素、色彩、形式上做了多方面尝试, 最终以“去繁取精, 传承发扬”的金色标志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并以“三亚风情”为主题, 为其量身打造了VI系统应用及标识导向系统规划设计, 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形象的感官美、内涵美、功能强的效果, 全面、充分地彰显了中心高端、专业的形象。

标志和VI系统设计——重在品牌传承

*标志沿用F、心、橄榄枝等元素

为实现对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品牌的有效传承, 中心标志沿用了医院标志中的F、心、橄榄枝等元素, 使熟悉阜外医院标志的公众具有一定的亲切感和熟悉感;其中F不仅代表“阜外心脑血管康复中心”, 也代表了胸腔手术中专用的“F”型牵引器, 喻示“阜外”在心血管病方面的权威性, 及中心以此为优势, 大力发展贵宾式医疗服务的特点;棱角分明的F与圆滑流畅的浪花图形相衔接, 构成一个心型的图案, 从直观上表明了“用心守护健康”的中心思想, 给人以“心有大爱”的心理暗示;三面环绕的橄榄枝, 散发出勃勃生机, 喻示了用心创造希望的美好寓意。

中心标志设计与阜外医院标志一脉相承, 通过图形大小比例、位置等, 使标志更具现代化和国际化, 并将中心的地域特征——浪花, 自然融入其中, 使其兼容并包, 特色突出;金色的使用, 高度地契合了中心高端、大气的国际化定位, 亦映衬了中心地处三亚、拥有黄金海滩、优雅舒适的环境特点。

*VI实现对标志的延展和补充

它像故事中情节的具体描述, 使故事更为饱满和生动。而这次故事发生在热情、奔放, 赋予生命律动的大海之畔。大海——地球生命的起源, 其涌动犹如心脏的律动, 象征生命的永不停息、恒动有力。简洁、流动的线条, 代表了奔腾的大海, 其此起彼伏的旋律, 体现了三亚心脑血管康复中心的救治使命;海纳百川的博大, 象征中心集聚了多种优质的医疗资源;大海的开阔浩瀚象征了三亚心血管康复中心未来无限的发展空间。

标识导向设计——考虑与建筑、环境等因素的协调

医院标识导向系统被称为“医院空间的说明书”, 因此, 在标识导向设计中, 除与VI设计相呼应, 还应与建筑、环境等因素相协调。

*以“三亚印象”为主题

在该方案中, 以“三亚印象”为主题的标识导向设计便很好地兼顾了VI、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设计方案具有典型东南亚风格, 圆滑流畅的线条图形涵盖了三亚的地域特征——海浪, 及祥瑞的视觉寓意——祥云等元素, 使其兼具了海浪的旷达、活力, 以及祥云之安静、祥和, 图形简洁却富有变化, 极具设计美感。

*采用可读性强的字体

除了图形, 字体在标识导向设计中亦占据重要地位。每个建筑空间或场地都需要有一种与其相匹配的字体, 此次选取的是两款简洁大方, 而且具有很强可读性的字体, 同时, 它还拥有一系列划分细致的字体样式。造型简练、无装饰的两款字体与整个装修风格相匹配。

*注重材料的质感

旅游品牌融合 篇7

1 当前我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现状研究

1.1 当前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情况

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观众观看节目更加便利,收视渠道和途径更广,不再像过去那样对于电视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并且节目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内容不断丰富,与生活更加贴近。网络媒体的进步促进了娱乐节目新形态的形成,对于娱乐节目的受众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收视人群规模非常可观。新媒体的出现衬托出传统电视产业的不足和弱项,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加速转型,使其不得不在营销办法和管理理念上重新考虑。为了赢得观众的支持,传统媒体选择与新媒体实行积极的融合,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和特点,对于自身进行科学的调整和革新,注重新媒体普遍具有的快捷特点,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促进电视娱乐节目传播效果的改善,提高节目的观众评价,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

1.2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契机

媒体融合促进了新传播形式的出现,IPTV扩大了电视娱乐节目的覆盖面,品牌传播的形式具有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以前单向传播的局面,更好地满足了观众的参与心理和娱乐需求。并且,由于新的传播形式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使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及时的观众反馈,增强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品牌传播效果。新媒体与传统媒介最大的不同,是实现了传播信息的互动,改变了观众以前只能够被动接受却无法发言的状况。

2 增强电视娱乐节目品牌传播效果的策略建议

2.1 丰富节目的内容,提高质量

对于任何一档电视节目来说,好的内容都是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最有效的办法。一档栏目有没有亮点,直接决定观众是否选择观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传播模式有多么精妙绝伦,如果观众不愿意看,一切都是空谈。但是,为了节目效果故意夸大事实,采取哗众取宠的方式也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种方式虽然短期内可以抓住观众的眼球,时间长了会使观众产生一种被欺骗、愚弄的感觉,只会让人反感,对于节目的品牌传播效果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所以,电视娱乐节目的形式需要不断丰富,但是要以观众的爱好和需求作为参照,对于节目自身要有清晰的自身定位,节目要有自己的特色,内容要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这样才能为节目赢得良好的口碑,增强品牌传播的良好效果。另外,鉴于我国目前的电视节目出现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观众注意力很难被吸引,所以,节目自身的正确定位显得格外重要。

2.2 节目设置要有针对性,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

当前形势下,电视观众的需求更加细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个性化更为明显。所以,节目的品牌传播要重视观众群体的个人倾向,对于受众人群进行科学的分类,可以根据观众的年龄和喜好,合理设置有针对性的电视娱乐节目,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比如湖南卫视近两年开播的一档明星亲子类节目,针对的是20至30多岁的年轻人,针对他们关心家庭亲子教育的特点,节目打出亲情教育牌,很好地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获得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是电视娱乐节目品牌传播的成功案例之一。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很多事情都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而新媒体刚好为其提供了便利,比如,新浪微博,它的形式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参与心理,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电视娱乐节目可以适当地采用新媒体传播形式的一些优势,比如利用其具有的时效性,制造一些合理的、有争议性的话题,促进用户的发言,观众的讨论和参与过程就是对节目品牌的传播过程。

3 结语

当前情况下,电视节目传播受到网络的影响最大,随着互联网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观众选择网络媒体,在电视节目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少。观众的大量流失,使节目的品牌传播陷入了较大的困境。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优势日益显著,电视媒体首当其冲受到巨大影响。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如果电视节目仍旧单纯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品牌传播,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娱乐节目,是电视媒体的重要内容,是电视节目获得观众青睐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媒体融合环境下做好电视娱乐节目的品牌传播对于电视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讲十分重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当前环境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现状,并给出了相应的品牌传播策略建议。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产业,娱乐节目,品牌传播,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捷.新旧媒体融合视阈下县级台电视新闻节目如何突围[J].新闻研究导刊,2015,(4):75-76.

[2]许劲峰.以全媒体融合促进媒体转型[J].视听纵横,2015,(1):30-32.

旅游品牌融合 篇8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底,在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1×2×3”发展道路,提出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着效益不高、竞争力不足的困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比较收益和竞争力,是农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所在,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对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对策进行探讨,有利于以品牌拉动消费,以消费引领生产。对于促进我国特色农业转型发展,改进农业供给效率和质量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来看,产业融合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二是一二三产业由于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发展;三是一二三产业借助信息化等实现网络链接;四是从农业的科技、文化以及环境等价值方面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目前,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融合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产经营中消费导向型不足,对传统农业缺乏特色化塑造。由于特色农业文化内涵建设薄弱,缺乏借鉴历史、文化、民族和现代元素对传统农业进行品牌文化及特色化塑造,因而制约了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等的发展。生产经营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高、精、新等多元化的需求。

(二)新型经营主体中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社组织力量薄弱。集中表现为大部分新型主体规模较小、创新能力较差。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采取订单农业、流转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合作方式的比例不高,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较少。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等建立利益共同体,开发新业态及新商业模式,打造知名品牌。

(三)三产融合程度低,农业的功能拓展性差。欧美日韩等国农业占其国家GDP的比重为1%~2%,但因其三产融合程度高,使得占比不高的农业却能带动比重为10%左右的产业。而我国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渗透力弱,阻碍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效益偏低,农业影响力相对较小。急需开发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农业附加值的提升。

(四)先进技术扩散与渗透能力不强。“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向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业的渗透速度较慢,伴随着农民技能素质低下等原因,影响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发展迟缓。

由此,需要立足全产业链,按照“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借力区域品牌建设,强化科技与文化内涵,助推“旅游+”、深化“互联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效应拉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三、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对策

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应该秉承“特色鲜明、规模为重、品牌为上、三产融合”的农业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广“三品一标”,推行种植标准化及集聚化、营销品牌化、组织联盟化的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重视促进农旅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聚集,推进农业品牌化与产业化融合发展。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只有加快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全产业链品牌,才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为此,一是引导产业聚集,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培育旅游、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品牌;二是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突出园区特色,增强产业分工,进行产业拓展,打造由农产品到加工到消费品的全产业链品牌,构建起贸工农一体化优势特色企业集群;三是加快园区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尽快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业物联网工程等,为品牌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生力军。我国传统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很难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发挥较大作用。为此,一是要成立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设立专业工作组,进行品牌管理及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促进联盟内的企业良性合作发展;二是以品牌建设为纽带,引导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立利益链接机制。要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业,形成“企业+基地+联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各经营主体能够共享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三是政府及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及品牌培训。一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及合作社社员掌握信息化技术,拥有互联网思维;二要引导新型农业主体树立品牌意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及价值,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品牌。

(三)以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为引领,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三产业融合中处在前延后展的便利位置,具有天然优势带动三产融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8万亿元,总产值已是农业的2.1倍,具备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实力。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向食品领域纵深推进。同时,有效对接市场,以销售促加工。实现向营销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增强品牌影响力;二是农业加工企业品牌发展创新。以“三品一标”认证为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加强品牌产品开发,打造“高端模式”、“绿色生态模式”等,满足消费群体的多元个性化需求。相关品牌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形成相互融合发展的品牌农业发展格局。

(四)创新农业产业模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三链融合。一是按照“企业商标+区域品牌”的组合模式,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建立可追溯体系种植体系,进行产业化经营。特色产业各个环节均应建立品牌意识,统一种植、加工、质量标准及形象包装,建立全产业链品牌;二是发展农村电商品牌引领的新业态新模式。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突出“品牌战略”,大力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塑造电商品牌。完善信息网络和物流系统,为品牌农产品搭建产销信息平台。开创电商、实体店、第三方销售及体验式营销的四维营销模式,进行品牌推广。由此,才能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半径和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五)依托特色旅游品牌,推进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应重视利用特色农业功能、文化和品牌融合价值,进行创新融合,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一是以利用特色旅游资源,以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为载体传递品牌文化,增进消费者的品牌价值认知,提升特色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及顾客忠诚度;二是依托旅游品牌连线打造旅游景区,推出农业精品旅游休闲线路,开展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商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立体化建设;三是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大力培育观光、休闲及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品牌。着重与种植业、加工业、餐饮业等互相渗透提升,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餐饮、教育等有机结合。

(六)优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环境。应由地方政府、企业、农业协会及相关中介组织等共同推进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及培育活动。重点要建立区域品牌发展的整体工作机制,对品牌创建、认证、质量提升及宣传推广等活动进行激励,调动企业及合作社进行品牌建设的主动性。还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及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能力。此外,要加强区域品牌保护,重视农产品品牌打假。

四、案例分析

大米是淮安第一农产品。淮安地区组建淮安大米集团,明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特取胜,深入挖掘大米品牌内涵,提出三链融合、六点统一的产业新模式,从消费倒引生产,将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各个环节紧密链接,进行产业化经营。先后取得地理证明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名誉和称号。其具体做法及推广经验包括:

(一)坚持开放包容,建设品牌建设队伍。立足淮安大米产业,经过在《淮安日报》等媒体发布共建企业申报、县市区粮食局初审、终审,目前淮安大米品牌建设企业已达到9家,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达到20家。

(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了淮安大米集团,壮大产业规模,构建起农工商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第六产业”。引导产业延伸发展,加强品牌大米、米制品的精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在淮安市区大运河文化广场旁边建成展示展销中心,一楼展销大米品牌精品、面粉、油脂等,二楼成立淮安大米产业联盟,为各个企业提供舒适的办公区,为其与经销商等客户互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开创“六统一”工作。统一种子、种植模式、加工及质量标准、形象包装及宣传。邀请市农科院专家进行良种推荐和筛选,确定4~5个优良品种作为优选种植品种,全市以“六统一”方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1,104亩全部统一栽种。淮安大米统一包装,全部产品分为12个系列46个产品包装,对示范基地、育秧企业、加工企业的宣传牌统一进行形象设计。

(四)强大政策扶持,全方位密集宣传。积极争取产业发展财政引导资金,扶持资金总计超过800万元,对品牌共建企业在优质稻米基地建设、耕地质量改善、精品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全力支持,对统一育秧进行补贴。注重品牌的大力宣传及推广,在宁淮、京沪等显著地段、清江商场以及文化广场等电子大屏上,同步推出淮安大米形象广告,等等。

摘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转型升级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对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聚集、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产业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及农村电商品牌、营造农产品品牌培育环境等方面,提出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对策,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区域品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宗锦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N].农民日报,2015.5.30.

[2]王忠云.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马勇,张学习.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全价值链体系构建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33.2.

[4]单军,姜含春,徐伟健.基于扎根理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分析——以茶叶区域品牌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3.

旅游品牌融合 篇9

1.质量与“货不达”问题

目前, 传统服装企业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服装电商在线上如鱼得水, 纯电商品牌走势火爆, 销售额猛增, 流量大涨, 传统服装企业试水电商, 快速销售的背后质量门的问题又扑面而来, 试水电商之路可谓如履薄冰。对于如何做好电商、如何前瞻性地看未来等问题, 业界的关注程度日趋强烈。

下面让我们从近年来疯狂的“双十一”节日的背后来发现问题:2013 年底, 前瞻网对当年双十一疯狂之后有个总结和分析, 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当属退货率问题。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在2012 年双十一后, 部分商家退货率超36%, 服装类退货率在20%上下, 而2013 年的部分商家退货率高达40%, 服装了退货率达25%上下。同时, 还对退货原因进行了调查 (附图如下) :

由上图我们不难发现商品质量和“货不达”两点占了全退货率的60%以上, 涉足B2C模式的传统品牌服装企业的商品 (尽管这类企业中拥有自己的网站, 但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更多的是在第三方平台, 如淘宝、天猫、京东等开旗舰店) 自然也难逃厄运, 我们这里先不说价格战给此类企业带来的冲击, 就当前在第三方平台上, 质量良莠不齐的挂牌卖“同一款”此类品牌产品的小商家的出现, 对传统品牌服装企业的品牌信誉度就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再者企业快速销售的背后对自身产品质量的把关问题, 自己也没能封好门户。而货物的长时间不达对消费者的体验感造又成了一定的挫伤, 由此企业应该引发重视, 简单跨入电商带来的利益是否值得用质量和信誉的损失来换取?

尽管有数据显示, 2012 年~2013 年, 传统品牌服装“被电商化”, 在淘宝网的销售数据十分彪悍, 七匹狼、杰克琼斯、GXG等销量大幅领先网络品牌。但传统服装品牌做电商之所以能异军突起, 从侧面印证了传统服装品牌前期的质量和影响力深入人心, 才能引导着网购用户的选择。而跨入电商后, 2012 年另一组退货率的数据 (2012 年双十一30 天内退货率;GXG:12.9%;杰克琼斯:19.63%;优衣库:11.97%;七匹狼:12.66%。) 是不容乐观的, 退货率的高涨对传统品牌服装企业而言是有损于无形资产, 进而会波及利润的。

因而, 本文探讨的企业应该停下盲目被动跟从网络品牌商的脚步, 审视自身, 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商模式在进入。对于该类企业, 应该清楚的意识到电商的模式的运用是促进, 促进品牌产品的销售, 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使其为更广大的群众所知, 这一切的一切只是促进, 品牌质量、服务体验感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把握的关键。

2.价格问题

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的为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或说培养消费者网络购物的习惯, 价格激励是一种惯用手段。对于一些淘品牌而言, 没有实体店店租及大库存的压力, 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产品的报价自然较低, 于是线上低价成为了默认的模式。而对于传统品牌服装企业尽管拥有规模的效应, 但品牌的价格压低, 对线下加盟商实体店的利益侵犯是很大的。在加上ZARA、H&M、优衣库等快时尚品牌的冲击下, 有数数据显示传统的品牌服装企业关店潮持续高走, 例如美邦服饰去年关闭门店数量为200多家, 佐丹奴去年上半年内地门店数目减少了180 家, 中国动向、361°、安踏、匹克、特步等运动品牌累计关闭门店数量超过6000 家。

所以目前有O2O思维的零售品牌登陆互联网, 往往都是采取线上线下不同款的方式, 线上一批货, 线下一批货。线上也不仅仅在作为消灭库存的手段, 毕竟“快时尚”下库存的积累就以为着资金的短缺甚至断裂。这种线上线下模式, 一来在线上提供具有吸引力的价格, 二来防范全网销售的透明度对线下店铺所造成的杀伤力, 线上线下不同货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种模式, 企业依旧有被“淘模式”带着走路的嫌疑, 线上与线下并没有真正的被打通, 只是在玩着O2O的概念, 会给人造成一种挂着一牌卖二牌的错觉, 这对品牌影响力又是一层削弱。

综上所述, 传统品牌服装进入电商, 关注点更应该落实到品牌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体验或说是服务上, 这恰恰是企业本身相对于“淘品牌”的优势所在。价格的激励只是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的一个手段, 互联网也只是增加客户黏度、辅助销售的一个工具。随着“用户体验”概念的不断加深, 传统企业更加应该坚守阵地, 关注线下, 提升形象工程, 才能做好到“店“与“电”的协调融合。

二、“对症下药”——线上下单, 线下取货和试穿

“店”与“电”怎样的融合, 才能达到双电效应呢?本文认为线上下单, 线下取货和试穿的O2O门店模式最为可行。

首先, 如Chris Forman在其文中证实的那样, 消费者购物的选择受其居住地的影响。本文认为这恰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虽然互联网络的兴起, 打破了空间范围的限制, 消费者对于服装的购买有了更多的选择, 价格上有更多的优惠也节省了出行的时间, 但是事实证明网购的货运时间和对实际产品不满意的退货成本会使消费者理性的看待网购的便利。即本土化、线下的优势是不会丢的。

其次, B2C模式下, 偏重的是只是把产品卖出去, 对于那些重视服务的消费者而言, 实体店试穿的那种体验感得不到满足。而且, 对于品牌企业, 在体验店里本身卖的更有品牌, 对于消费者而言, 还不排除有享受在品牌店里试穿的成就感。

最后, 以上说的虽是B2C的不足, 但并非全盘否定企业这种模式。毕竟, 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 还是有许多人享受货物能送到门的快捷服务, 倘若不满意时能就近更换, 那自然会使的这个品牌的重复购买率大增。

到此, B2C的模式虽有一定的好处, 但却不能满足上两点的体验, 所以这就得引入O2O的模式。由于服装行业的行业集中度较低, 品牌黏度还未达到不可获取的程度, 也就是说本文探讨的这类企业定位应当在中端市场, “店”“电”闭环模式就显得更加合理。接下来, 本文将通过流程图的方式为这种新模式的运营提供可借鉴的形式。

该模式是把门店作为“店”“电”双dian融合的核心, 保证质量和服务;线上平台作为强有力工具下的另一核心, 主要用来为线下门店导流、提高线下门店销量。例如线上发放优惠券线下使用, 增加门店销量;线上发布新品预告和相关搭配, 吸引用户到店试穿、刺激用户购买欲望;收集门店用户数据, 做精准营销;通过地理位置定位功能帮助用户快速找到门店位置, 为线下门店导流等。然后在辅之以第三方物流模式, 打破一定的空间限制, 弥补消费者消费地理或时间上的不足。基于此便有了如下的O2O“店”“电”双“店”闭环运营模式图:

流程解释说明:从消费者角度来说, 一方面, 消费者可以通过PC端或移动端查询商品信息, 选择免费注册成为会员, 下载商店优惠券备存进店使用。然后可以通过移动端, 定位最近的实体店, 享受服务和体验。同时,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双十一“热潮下, 企业需要很大程度依赖第三方物流的尴尬局面。当然另一方面, 也可以选择直接网上下单经由配送到门收货, 在网上对物品查看实时定位, 同时, 若对商品感觉不满意, 可经由快递退回, 也可亲自到门店换取。该部分功能, 主要还在于线上向线下的引流, 通过优惠券和积分、会员的形式, 增加客户黏度。利用便利的服务,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提高回头率, 符合本土化企业发展诉求。

对于企业而言, 从线上下来的客户, 应当履行承诺, 给予客户优惠券或积分上的相应折扣奖励。而对线下进店的客户, 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至线上注册, 下单, 为在门店消费的客户还可线上的快递到家的增值服务, 最大程度上的方便客户。这样不仅能给客户以优惠, 贴心的服务, 更能记录下客户的消费习惯与喜好, 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的营销, 个性化推送服务扩大客源, 并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 如微社群的形式, 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

三、模式可行性

其实这种消费模式早已出现, 在国外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2006 年沃尔玛公司就提出了Siteto Store的B2C战略 (通过B2C完成订单的汇总及在线支付, 顾客到4000 多家连锁店取货, 大幅降低运营、物流成本和POS刷卡排队的时间, 提升店内关联销售) 。

那发展到今天,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O2O, 线上线下。而本文的新形式下, 是更结合了我国目前消费者的一些消费行为模式和习惯, 本土化的一个发展。

而且线下到线上的实践也并非没有, 美特斯邦威的生活体验店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邦威品牌商在优质商圈建立生活体验店, 为到店消费者提供WIFI、平板电脑、咖啡等更便利的生活服务和消费体验, 从而吸引消费者长时间留在店内使用平板电脑或手机上网, 登录和下载品牌自有APP, 以此实现线下用户向手机APP的转化。

由此可见, 本文所提倡的新形式具有较强的实践可行性。

参考文献

[2]黄英.品牌服装网络K销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D].苏州大学, 2008.

[3]张大志.服装电子商务的未来线上线下融合是大趋势吗[J].ChinaF ashion, 2012 (07) .

[4]吴芝新.简析020电子商务模式[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

[5]李淼.从ZAR A的成功分析服装行业的发展[J].纺织科技进展, 2013.

[6]夏海洋, 黄培清.混合分销渠道结构下短生命周期产品供应链库存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 2007, 15 (2) :70-75.

[7]李光斗.2013中国服装行业忧思录[J].行业商学院, 2014.

旅游品牌融合 篇10

1 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旅游的特点

与传统农业旅游不同, 全域旅游视角下农业旅游呈现出需求供给方面参与人群多、受众需求大;产品项目方面特色营收强、项目创新快;财务效益方面资金回流快、投资收益高等特点。

1.1 需求供给方面参与人群多、受众需求大

全域旅游突出的是“全”, 其包括地域、人群、产业、时效, 即全方位、全覆盖、全产业链、全时候都体现出旅游的元素。在这些方面已然颇有市场需求的就是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城市人群短暂“回流”, 体验乡村乐趣, 而旅游便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回流渠道。农村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先天禀赋优势大, 农业旅游的突破点容易找到, 即从事单一农业至农业旅游转型难度小, 供需双方市场力量均为强劲。

1.2 产品项目方面特色营收强、项目创新快

全域旅游下旅游的特色已不仅仅局限于只画一张蓝图, 应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动而不停更新知识、管理、项目和产品, 否则低门槛的准入会使部分地区农业旅游发展停滞于初级阶段, 直接带来的是经济效益低下。

1.3 财务效益方面资金回流快、投资收益高

全域旅游着眼于全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国情, 虽在全国范围不同的地区统一铺开, 却能带来同样高的收益, 前提是政府政策扶持准、中小企业眼光独到、农户积极参与, 这样的旅游性收入既能够推动农业化产业发展和精细化发展, 又能直接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帮助部分农民脱贫。

2 湘潭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

2.1 现代农业基础

湘潭地处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80%的面积在海拔150m以下, 土地状态适合耕种, 多丘陵、山水林资源丰富, 种植、养殖均有良好的基础, 是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基地。2015年1月, 农业部认定湘潭为全国20个城市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通过第一年的开工建设农业重点项目90个, 投资57.7亿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涉农产业正在稳步发展。2015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家, 产值686亿元,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5家, 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产值419.1亿元。

2.2 与旅游业融合不足之处

2.2.1 农旅产品加工精深度偏低

全域旅游下的农业资源呈现出农业产业化经营、地方特色明显, 技术能力和栽培成果出色的特征。对于旅游农产品的开发种类、龙头企业品牌、产品策划包装和对接市场渠道都会随着旅游市场的拓展而全面提升。但本市在农产品的开发并未真正与旅游产业对接, 多数停留于旧式思维, 生产方式、产品立意、销售渠道等方面并未针对游客群体进行专业化精美包装、实行品牌化直接营销, 旅游功能仅停留在观光, 游离于低级阶段, 隔断了国民经济中的主要动力市场——消费市场, 也不利于本市的特色文化传播。

2.2.2 旅游特产市场供求不对等

一是产品营销渠道不畅, 旅游特产推介中企业并未抱团发展, 形成整体意识来推介;二是小范围多层次类产品较为缺乏, 低端农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精品类农产品开发种类少, 容易出现旅游特产市场良莠不齐、价格混乱等现象;三是真正受欢迎的农家土特产未能有效开发成品牌, 未能成规模式推广, 难以为广大旅游群体熟知。这类产品分散性较广, 采购难度较大, 比如营养价值高、口感好的大米、土禽、土菜等农产品。

2.3 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首先, 农旅产业模式发展未成气候, 产业附加值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休闲农业以小、同、中低端为主, 且主要停留在以个体式经营为主, 盈利模式主要靠餐饮的低端发展水平, 离全域旅游要求的“依托全体农户、迎合多种需求、提振农村经济”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其次, 观光农业产业链延伸遭遇瓶颈, 文化元素未能有效融合。比如部分特色乡镇已开发以观赏花卉为主的旅游节, 但是辐射范围较小, 以自驾游为主, 服务群体未能有效开发, 配套设施未跟上游客的需求;节庆产品策划包装创新性不足, 缺乏后续产品和服务, 未形成旅游产业链, 造成整体经济效益偏低;村镇间模式相似, 项目策划亮点和包装的创意文化元素未能有所体现, 易造成重游率低。

3 全域旅游视角下湘潭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

3.1 农业旅游板块多向错位发展, 创新休闲产业业态

依托水府庙国家水利风景区、韶山灌区国家水利风景区、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盘龙现代农业观光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茅浒水乡等, 结合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 加快发展观光休闲、生态康养、研学科普等旅游业态, 构建环湘潭市城区休闲体验农业圈、韶山红色旅游观光农业板块、水府庙韶山银河蓝色休闲旅游农业板块、花石白石绿色休闲农业板块的“一圈三板块”休闲农业发展格局。

3.2 注重农产品开发和推广, 丰富农旅产品层次

着重农旅产品与文化的融合, 通过深加工—精包装—准推介三步走将传统农业的第一产业业态升华为一、二、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新型业态。第一步是经过工业化的精深加工。如湘莲全面加工开发莲子、莲心、荷叶、莲藕等方面产品, 由农产品到食品加工, 实现了第一次升值。第二步是通过文化主题的创意精美包装, 由产品变艺术品, 提升产品附加值。如湘莲可形成系列产品, 新鲜糕点类、可口甜品类、健康养生类、工艺美术类等, 实现了第二次升值。第三步是附加旅游服务, 加强文化立意设计, 发展观光体验式旅游。如以“观赏荷花, 亲近大自然”为主题, 开展亲子活动, 亲手采摘莲蓬、莲藕, 以莲为主题的吟诗作画, 推广了湘莲产品和湘莲文化, 实现了第三次升值。

3.3 分工合力满足农旅需求, 凸显品牌示范效应

整体按照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模式, 以村集体为单位, 开发休闲农业, 避免低质同质化竞争。龙头企业从总体上负责项目策划包装、产品开发设计、市场拓展营销、产后权益保证。农户按照相应标准加盟经营, 加快更新产品或项目速度, 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政府引导举办油菜花节、赏茶节、盘龙国际荷花节、花石荷花节等节会, 加强推广力度和提升品牌知名度。力争打造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湘潭县或岳塘区) 、2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明月山庄、龙凤庄园等) 、1家国家农业公园示范区 (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 , 分工协作合力实现农旅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和品牌构建。

摘要:旅游产业与农业的融合渗透、关联多处于初级阶段, 产品创新、市场拓展对接等方面均严重落后于消费者的多元需求, 如求新、求独、求奇、求异等, 造成多元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对等, 这仍是农业旅游产业附加值偏低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就湘潭市农业旅游的制约瓶颈和发展方式提供参考性建议, 以期有利于全域旅游下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域旅游,农业旅游,产业融合

参考文献

[1]陈义彬.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旅游发展研究——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 2008, 28 (3) .

上一篇:足球联赛下一篇:“教育领导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