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2024-07-11

十八(精选十篇)

十八 篇1

显然, 这两种解释都不正确。这里的“十八”, 即非专指年龄, 也非确指十八个方面的变化, 而是用“十八”泛指很多的含义。类似日常生活中众多含有“十八”的词语也没有具体数量指代之意, 如酒有“十八里红”;地方有“十八滩”、“十八盘”;佛教中则有“十八罗汉”、“十八层地狱”;人物有“十八娘”、“十八姨”, 音乐有“胡笳十八拍”;俗语有“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等等。

在中国古代, 《易经·系辞》有“十有八变而成卦”之说。另外, 在中国数字文化里, “十八”是三、六、九的倍数。而“以三为全”的观念早就出现在中国文化史述中。《史记·律书》载“数始于一, 终于十, 成于三”。《太玄经·进及其他篇》有“三, 终也, 数之极也。”可见, “三”虽然是最小的数单元, 表达的却是最低限度的多。而“三”的倍数“九”有完整化、集大成的意思。《鹤林玉露》有“数穷于九, 九者究也”, 《字汇》释“九, 同纠”, 即集合之意。日本汉学家森安太郎先生指出巫、算同构, 皆为数。而且“算”字为两个“示”的结合, 《说文》曰:“示, 神事也”, “示”即与神事有关, 如神、祝、祀、社等。这说明“数”自从古代就被赋予浓厚的文化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双重功能。

胡朴安《俗语典》称:“凡事物之多变者, 俗并以十八言之”。意即“十八”在很多场合并非严格的确数, 而是指代物之量广。“十八”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 还表现在一批“十八”的变数具有同样的指代作用, 如三十六洞天、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一百零八将、三百六十行等等。这些“十八”倍数的数字, 在数量上远远大于“十八”, 但在很多场合中仍然和“十八”一样用来表示“多、广、杂”。

“女大十八变”, 亦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具体使用, 源自宋朝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中:有一女尼想开堂说法, 就去问师父, 师父答道:“尼女家不用开堂。”女尼反问道:“龙女八岁成佛, 又怎讲?”师父说:“龙女有十八变, 你与老僧试一变看一看。”

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中提到的龙女是位通神善变最后成佛的神奇女子, 具菩萨行, 坐莲花座, 成等正觉, 得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 普为十方一切众生, 在南方无垢世界广说妙法。

张超音 十八次十八条雪域路 篇2

1996年10月,我们两辆车从安多出发进入羌塘腹地。羌塘草原看似有路实则无路。没有村庄更没有人烟。国道上设有路标,但是当时没人管理,车走着走着就找不着了,时常会迷失方向。这边夏天基本上没法行车,沼泽太多。10月份以后,路面冻住了行车还相对安全。但是早晚还好,若是太阳升起来了,上面的土化了,车一压全变成了烂泥,也很危险。

我开着一辆最新的北京吉普车从藏北无人区开始穿越。下午,从神山圣湖当惹雍措北岸的文部原始村向达果尔山进发,并打算开到那里去宿营。但是圣湖并没有出现我们期待的光影。只好在湖畔扎营,期待第二天的湖面能给我呈现出非凡的景致。清晨,光影笼罩圣湖,变化万千,让我们忘记了时间。

上路,在来多乡离当惹雍措30公里,我们行进在去往尼玛的路途中。汽车底下打了一个大洞,我的汽车发动机突然爆炸,在西藏地区,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得了绝症,没有办法救了。汽车坏了,我们无法走出无人区。

当然,汽车在离开拉萨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很多的急救准备。我们汽车上带足了可以行驶两千公里的燃油,烧饭用的喷灯和大米,没有人烟的无人区我们可以在这儿生存二十天到一个月左右。在落难的第一天第二天我们的心情比较正常,希望有过路的车辆救援我们。但是第三天的时候,开始下大雪了,整整五天都没有过路的汽车,我们就开始变得茫然和急切了。平时可以看到太阳落下去红光反射的山,可以看到湖,但是大雪一下以后,眼前除了白就是白,天是白的,地是白的,所有的视界全是白的,让人的心里有种摸不到边际的恐惧。

在白茫茫荒原深处的无人区,我们一直等到了第六天,甚至开始绝望。早上起来,我们商量后朝最近的有人的地方行走。我们走了大约两个小时以后,从东边遥遥传来某种机械声,我们惊喜地寻找,发现老远开过来一辆很老式的解放汽车(就是雷锋开的那种老解放),车上拉着一群朝拜的藏民缓慢地在雪地上行进。我们一时间感动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这是见到了救星啊!藏民的心地真是非常好,当时我们自己也没有很好的救援的绳子,只有一根手指头粗的小细钢绳,后来又断了,这样一根五米多长的绳子变成了两米也还只能用它来拉。绳子越拉越短,时间越来越长,二十多个小时后,汽车终于到了尼玛乡,这时已是月明星稀的午夜了。村长告诉我们从这里到可以称之为公路的地方,至少还有200公里。2000元租了一辆新的东风车,带着我们这辆车向措勤方向开进。中午时分,暴风雪如同白色的野兽把我们围困住,我们如同坐在冰柜里,飘摇在白浪汹涌的汪洋中。下午经过札日南木措湖,风雪骤停。蓝天白云,彩虹连接天际,明亮的太阳照在碧蓝湖面,奇丽无比。可是美景并没有让我彻底地幸福:卡车又陷到了冰层覆盖的沼泽里。而且越打千斤顶越往下陷。最后我们把备胎、石块、牧民家的床板全垫下面了,几个小时后才算是弄出车来。好在天黑前还是到了措勤,再租车把破车运到了拉萨去修。两周后,我们又开着车从拉萨去了雅垄文化发祥地。

2001年12月,我们再次上路,去走这条在地图上用一条细细红线描就的路程。路有了养护队,比过去好多了。沿途的小县城全部有了汉餐厅,住宿也方便了,几乎不用自己搭营建帐野外生存了。这一次,风景依然,却没有经历太多的险境。

走这两条路,要有非常好的向导才行,不能走生路。而且6~10月这条路基本上不能走。若是迷失方向最好问当地的司机,他们很少会迷路的。

十八次进藏,使我感觉西藏的变化发展,是中央政府六十二项工程到及全国对拉萨的援建项目带来的经济发展。但是那高山圣湖没变,藏族人的信仰永不会变。还有那路,在变,似乎让人更容易接近那些神秘的圣地,但是,如果不是怀着对圣地的敬意,你就永远也不会深刻感知这变化中的意味。

户外探险: 1987年进藏时,您的目标就很确定吗?

张超音: 因为我出生在甘肃,去甘南藏区比较多。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掀起了一阵西藏狂潮,进藏的艺术家多了起来。我当时迷上了摄影,所以就想着去西藏走一走。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想看看真正的西藏。其时刚毕业没多久,带了一千元就上路了,对西藏了解也不多,还是挺盲目的。

我乘火车到格尔木。当时格尔木已有到拉萨的班车,但是一路上基本上不停靠。我想拍照片,多看点儿地方就得另想办法才行。格尔木运输公司的大卡车只要交100元也可以带人,而且坐在驾驶室里,走四天住三晚便能到拉萨。上路前,先跟司机疏通好关系,路上想停在哪儿打个招呼基本上就行。

当时的路况和现在也差不多了,青藏线基本上就没有完全好过,每年都在修,总有坏的地方。搭车能走的路线也只能是在公路上,只能靠与司机聊天来了解更深处的西藏是什么样。以后三四次去也都是搭卡车进出的。直到1989年自驾车出行。

户外探险: 自驾车出行才算是一个更深入摄影的开始吧?

张超音: 那当然。去了三四次都是在公路边上跑跑,没办法深入。不过自己一个人开车进藏费用也太高,所以我一般都找伴一起走,AA制。这样油钱食宿我基本上就解决了。第一次自驾车出行,我们从兰州带很多吃的进去,怕是路上断粮没地儿吃。1990~1992年出行基本上都是要带一堆东西。1995年以后,拉萨也有了超市。而且基本上只要是县城都有了餐馆,吃得也很好。上路带的东西才越来越少。

十八次进藏,五条进出藏路全走过了,西藏有国道的地方我基本上也全到过了。羌塘草原的美是荒凉苍茫之美。但却常能带来出奇不意的惊喜,在极度荒凉的地方,突然出现大片大片紫色的花或者大片大片造型非同一般的草地。

户外探险: 十八年的时间里,感觉西藏变化大吗?

张超音: 自然风光当然是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千百年来西藏都是这个样子,十几年改变不了什么。改变的是人和当地人的生存环境。

当然了,旅游带来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游人众多的地区。几年前我去纳木措,车常会陷进去,住在帐蓬里的牧民全都跑出来帮忙。2003年,我开车从那儿过,知道山坡下会陷车,所以就问在边上的藏民,他说给五十元我告诉你走哪儿。我当然不想给,结果我的车一头就栽进一个沼泽里去了,半个车身都看不见了。当地人轰然大笑,说不给五十现在给五百元帮你拖出来。现在火车开通了,不知道游客又会教会藏族人什么新思想。

户外探险: 作为一个职业的而且是专攻藏区题材的摄影师,你能给去西藏拍片的人一些忠告吗?

张超音: 作为一个专业摄影师,我对于影像的追求比较高,在摄影器材的配置上我花了不少钱。我目前所配置的是哈苏503,四个镜头,一部德国林哈夫4×5座机,四个镜头配置,另加一部6×17相机,这些优良的机械设备足以保证我在西藏的创作。一次西藏之行要花费我三四百个120胶卷。带着所有的设备进入西藏,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负重,所以还配备一辆越野性能好的吉普车,车型2020,老吉普了,它带着我走遍了西藏的山山水水。

当然,装备的好坏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靠掌握机器的人。这两三年来,我发表的三千多张图片全是用此类相机拍摄的。去西藏有钱可以去,没有钱也可以去,钱多少受苦,钱少多受苦。最有效的一个办法,在拉萨各旅店、饭店都有发帖子的地方,你可以在黑板上看到很多的搭伴租车的朋友,你可以根据相关内容几个人联合包租一辆车。根据季节的不同和线路的不同,租车费用或多或少,如果八月去阿里十天四个人一辆车大约需要4000元,这是一个最有效的方法。

好的摄影作品对每个摄影师来讲都是可遇不可求的,镜头所能涵盖和反映的都是茫茫雪域高原上一个小小的部分,为之震撼的是人们亲眼目睹和用心灵去感受的场景。在西藏的摄影中我比较喜欢风光摄影,尤其喜欢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拍到带有神秘色彩的图片。

十八 篇3

“很小的时候, 我便被琼瑶小说里的‘淑女’吸引着, 从《一帘幽梦》到《在水一方》, 淑女的美丽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间。而今, ‘淑女’是现代女性心中的一种心态, 可以存在于任何一种年龄和不同性格的女性内心, 它是每一个女性基因中的必有元素。”说起自己的淑女情怀, 十八淑女坊品牌的缔造者———芹姐, 眼中总会露出少女的光芒。这样一位有着梦幻情怀的女士, 透过缀着荷叶边及蕾丝的十八淑女坊淑女服饰, 表达着自己对所有淑女的关怀和祝福, 并以此推崇着现代的淑女美学。

在广州的女装行业, 十八淑女坊绝对跻身于三甲之列。自1998年第一款十八淑女坊“白色连衣裙”上市以来, 十八淑女坊便以“展现淑女动人曲线和细腻气质”为品牌的核心精神, 不断地引领着每一季淑女服饰的流行时尚, 并先后以“白色淑女衬衣”、“针织毛线直裙”、“淑女羽绒服”等经典款式和百搭服饰引领潮流, 开拓出十八淑女坊品牌广阔的市场空间。

谈到品牌的淑女定位, 芹姐说, 尽管现代的着装潮流张扬着个性与张扬, 喧嚣与浮华刺激着视觉的审美, 但她相信, 现代女性的心底依然为淑女的含蓄和甜美保留着一份天地。属于女性的纯真、甜美和俏丽永远都会如一泓清泉, 远远流淌。而十八淑女坊正是以服装的形式, 融入到现代女性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当中, 藉外在精致柔美的形式, 烘托女性内心的婉约与宽容, 让淑女的气韵由外而内地渗透。

事实证明, 市场的良好反馈印证了芹姐的品牌设想。十多年来, 十八淑女坊品牌服饰的设计款式和所运用的淑女符号, 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独特的粉嫩色彩, 将东方女性的肤色衬托得格外亮丽;蝴蝶结、小圆点、荷叶边等元素的运用, 让现代淑女们婉约、优雅、大方、得体, 随时随地享受着幸福的甜蜜。

淑女生活:时尚多彩

“追寻浪漫需要坚持, 更需要支持, 十八淑女坊支持女性的追梦之旅。”芹姐这样说道。

十八淑女坊相信每一件精心设计的淑女服饰, 其柔软的质感、精敛的装饰和修身的剪裁, 除了展现女性美好的身形, 同时也让她们感受到呵护与追求梦幻的感觉。十八淑女坊力求为不同年龄的女性打造优美的身形, 让每一个穿着十八淑女坊服饰的女人, 都变成生活中最美丽的风景, 由此而展现出来方方面面的美感, 转化为女性追求幸福的坚强动力。

十几年的发展, 十八淑女坊积累了大批的忠实消费者。为了满足更多层次的需求, 十八淑女坊选择了渐进式的转变。

在产品风格上, 十八淑女坊把经典淑女、时尚淑女风格的服装保持在很大的比例范围内, 同时加大了时尚元素的运用。这种主动地改变突破了品牌提升的瓶颈, 让品牌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前提下, 使消费者更多地感受到了时尚的魅力。

芹姐说:“过去是为了赚钱才做生意, 现在体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十八淑女坊品牌, 它不只是淑派公司的。它也是大家的, 上至供应商, 下至经销商, 以及我们的每一位员工、每一位消费者。它也因为有了大家的细心呵护和关怀, 才得以茁壮成长, 才会有可喜的今天。如果说感恩, 十八淑女坊所能做的就是以最大努力, 为广大爱美的女性朋友提供更多更加时尚、更加新颖的十八淑女坊品牌淑女装。”

狂想十八岁 篇4

看看书摊。

如今的文学大都是男作家骂死人和骂活人;骂人与被骂。女作家无病呻吟和有病呻吟。

我喜欢买文摘类的杂志。《读者》、《视野》、《青年文摘》、《青年博览》……一开始很有兴趣,但再看几期,这些书怎么看怎么觉得是同一杂志。除了封面和编辑名字,里面的内容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同一篇文章,《读者》、《视野》、《青年文摘》……几乎每本都有,无论多好也看得味同嚼蜡。

只是主编们也不想想,一本和别人雷同、毫无特色和新意的杂志会赶走何其多的读者。

第一次看韩寒:笑得肚子疼。

第二次看韩寒:觉得他幽默得有点刺。

第三次看韩寒:不是“有点”刺,而是尖锐的锋芒。

第四次看韩寒:老练而尖刻,令人叹服。

第五次看韩寒:除了老练还是老练,除了尖刻只有尖刻。

第六次看韩寒:原地踏步,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难下定论。

第七次看韩寒:觉得他身上有钱钟书和江郎的影子。走得好,可能成为钱钟书;走得不好,就成了江郎。

书店里。

如今的书本之多已不是“汗牛充栋”可以形容的了。新生代作家固然层出不穷,明星政要也要纷纷著书,文坛当真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然而在我看来,仍是无书可读,或者说,无好书、无值得珍藏的书可读。

在我手边,仍然是一本本古籍。最晚的,可算是金庸、三毛和汪曾祺的,可那些也已经是二十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作品了。

是我和时代脱节了吗?我感到惶惑。

在社会上跌爬滚打的人们最好时不时读一下《安徒生童话选》。

安徒生为儿童写出一篇篇纯净的文字,而这一篇篇纯净的文字,是现代人肮脏麻木的心灵的最好洗涤剂。

真正潜心文学、爱好文学之人在这个信息社会中是异类。

正如爱好文学的人在数理化横行的校园里是异类一样。

关于人与人生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只是,有没有人想过,上帝是微笑、嘲笑还是苦笑?

可以肯定的是当上帝见到人类思考关于怎样残杀自己同类的问题时,绝不会是微笑。

我爱饮红酒,和时尚和流行和健康无关,只因为它颜色像血。人心里都有一个嗜血的魔鬼在蠢蠢欲动。我的良知命令我不能喝血,所以只好以红酒来代替。

代替品本就是人生的必需品。人的一生中,总得找些代替品来代替自己得不到或已经失去的东西。

例如用著书立说来代替自己的权欲。所以文学大家们总是仕途不顺,一生坎坷。后人总为他们的命运悲叹,却没有想到如果他们得志了还有没有工夫去舞文弄墨,交际应酬都忙不过来哩!而儒学,也是至圣亚圣们游说无效不得志了,才回老家写出来的。他们写书的时候,大概还憋着一肚子气吧!

例如用对金钱的贪欲或其他方面变态的欲望来代替自身失去的功能。所以数千年来层出不穷的宦官专权,甚至还有了一个“太监王朝”。还是金大侠说得好,在《鹿鼎记》中借索额图之口说:“他(韦小宝)是个太监,自然,不好女色。太监又不能做官,便只有爱钱了。”在这里,钱是代替品。

例如用高官厚禄来代替自己的尊严和良心。

例如用单纯的肉体运动来代替爱情。

又例如用一个爱自己的人来代替自己爱的人。

原来,世上的代替品和被代替品是那么多。

原来,人生大都是代替和被代替。

余杰说,北大装模作样的教授实在太多,所以连学生也学会装模作样了。

其实不用学,只要跨进北大的校门,学生都会不自觉地装模作样起来。不单指北大,凡是叫得响名字的大学,学生教授都会装模作样。而在叫不响名字的学校里的学生们呢?他们会对考不上或上不起大学的人装模作样……

只能说,装模作样是人的天性。一有机会,人就免不了要装模作样一番。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有人问:“为什么最近那么多双胞胎呢?”医生回答:“因为最近治安不好,他们不敢单独出来。”

想一想,人生也有许多东西是双胞胎。它们倒不是“不敢”单独出来,而是“不能”单独出来。它们,是命中注定在一起,不能分开的。

生命和痛苦是第一对双胞胎。母亲的阵痛标志着一个生命的到来;肉体的衰竭和亲人的悲痛哭泣又标志着一个生命的离去。人的一生从痛苦开始,途中又是各种各样肉体上精神上的痛苦,最后在痛苦中结束。

人生和选择是另一对双胞胎。人生几乎就是一张选择题试卷。只是这张试卷里的选择题只能回答一次且不能修改。有些选择是微不足道的,有些选得对错与否却是生死攸关。人,就这样走过一道道关卡,走在人生的道路上。

幸福和满足是第三对双胞胎。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和物质是否丰富没有必然的关系。上进心固然是人类可贵的精神之一,但幸福却往往存在于知足的人群中。为此,我们的老祖宗说出了“知足常乐”这样一句睿智的话。

还有善与恶。只有恶的可恶,才能衬托出善的崇高;只有善的高尚才能显出恶的卑鄙。正如金子放到沙堆中才越发显出金子的珍贵,如果只剩下金子,那金子就不足为奇了。

还有钱和权,钱多会有权,权大会生钱,古今一样。

还有高雅和庸俗。

还有贫和富。

……

关于我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书不过是一块敲门砖,用来敲开大学的门。敲开门来干什么?找份好工作。找了来干什么?赚钱,享受。

抱着周恩来那样的志向读书的人,会被人笑“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

像比尔•盖茨所说:“在你感兴趣的事情里,藏着通往成功的路。”对不起,在如今的中国,这条路往往通往失败。

所以我们做的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对自己有利的。只是违心地做不喜欢做的事,读不爱读的书,以后有再多的钱,会快乐吗?

我越来越不懂,到底应为什么而读书。我在往大学的路上冲刺,却没有方向。希望有一个理由,让我信服的理由。大话空话假话,我拒绝。

我的朋友越来越少了。我的意思是指可以谈心的越来越少,泛泛之交当然是越来越多。

一直觉得人生友情最珍贵。爱情可能会失去,会变质,会受伤,维系爱情必须小心翼翼。亲情血浓于水,化也化不开,但又有可能被拖累。只有友情,真正的友情绝对不会伤害人,像一杯清茶,沁人心脾。

总是很欣赏两个人没有血缘关系,没有情欲的吸引,仅仅是共同的爱好志向而相互扶助,甚至为对方两肋插刀。或许他们话不多,只几句,于对方意思早已了然于胸。

只是如今的世界,还会有这样的友情吗?连从古到今都被歌颂的爱情都已快餐化,亲情亦已经被金钱慢慢腐蚀,更何况排名在爱情和亲情之后的友情?子期伯牙已经远去,李杜离我们已千年之遥。友谊之花,不知在21世纪的今天枯萎成怎样?

我看大学。

小学时:大学就像伊甸园,一切美好,超凡脱俗。大学生无异于天使。伊甸园和天使,都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初中时:大学就是自由的乐园,无拘无束,除了快乐还是快乐。

高一时:大学就是大学,从学习到工作这样漫漫长路的终点站。

高二时:大学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只是普通人。

高三时:大学并不是伊甸园,反而充满了放纵和糜烂。我知道到那儿或许不会得到我想得到的,然而我必须走这条路。

18岁的血液里充满着反叛;18年的教育不允许我反叛。

我只好看反叛者的书,聊以发泄。

所以我看鲁迅,看劳伦斯,看一切高三时所不允许看的所谓“闲书”——其实,书只有好与不好之分,而不论“闲”与“不闲”。只是我连驳斥这一番话的勇气也没有。

人总有一死。

所以我在等待那个日子的同时顺便打量一下这个热闹的世界。

总是有人想死后留名。总是有人想尽可能多地得到,却不知死后只剩下“无”。总是有人想尽办法延长自己的寿命,然而死是谁也不能避免的,即使位高权重,即使富可敌国,即使才华横溢。总是有些人明明知道死是难免的,却偏偏忌讳“死”“亡”字眼,阿Q得可笑。

我静静地等待着那个日子的到来。只愿像叶慈一样,把名字刻在水中。

想写点文字,但少了一样叫“灵感”的玄乎东西。

浮躁的人,浮躁的时代。浮躁早把灵感吓到爪哇国去了。

浮躁的人只能写出浮躁的文字。

码字就是为了出名,所以一切显出的,都是浮躁。

我?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还在浮躁的18岁。

所以我如今的文字和我一样浮躁。

我看我文。

不够深度是因为我理解的只到这程度,而又不想把别人的深刻理论当自己的观点。

不够韵味是因为我文字水平有限而又不想故作高深。

不够功夫是因为我虽然“假小子”性格但归根到底我还是女孩,“愤青”式的叛逆我实在无法赞同也无法做到。

不够叛逆是因为18年的教育我仍视温柔为美德。年轻≠叛逆+偏激,虽然如今叛逆偏激才容易出名才容易受人青睐。

不够成熟是因为我看的书还少,经历的事情还少,认识的东西还少。

十八岁的“早恋” 篇5

而我,恐怕就是那种经受不住诱惑的人了,爱情来了,我也就坦然地接受。但可惜,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体会到这种属于十八岁的情怀。老师们把我们的恋爱看作“早恋”,在他们面前,我理所应当地成了那个所谓的“问题”少女。老师们甚至在课堂上公开批评我的恋情,那个时候我的心像秋天的落叶般悲凉起来。

只是,十八岁就意味着我已经成年了,难道已是成年人的我还没有选择自己感情的权力?为什么我们国家不能与美国,或者其他的西欧国家相比呢?难道我们没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吗?一个十八岁女生没有权力谈恋爱吗?为何在大人们眼中,我们还是孩子—一我们只是长不大的孩子吗?

残酷的十八岁 篇6

老师交代完一些简单情况后赶回学校了, 说已经联系了她的父母, 应该很快就到了。那天晚上, 她一直很安静, 我们用降压药控制她的血压, 缓慢的输着硫酸镁, 还为她输了蛋白等等。她实在是有点严重, 全身肿得厉害, 我问她是否知道自己生了个男孩还是女孩, 她只是摇头, 一脸淡然, 一点表情也没有, 像是被吓傻了。后来, 她的父母赶到了, 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她也不开口, 问是不是有人欺负她了, 她也不回答, 她的父母只有叹气, 守在抢救室的外面, 一脸无助。等我休息了一天再上班的时候, 她的情况好多了, 一直没再抽搐, 气管插管也拔了, 虽然还有些浮肿, 但是精神明显好转了, 在为她做基础护理的时候, 我问她问题, 她也肯说了。原来她是有男朋友的, 她并不知道自己怀孕了, 她男朋友也不知道, 因为他一直在外面打工, 对于她的近况, 他一无所知。我将情况告诉了她的父母, 他们想要找那个男人回来, 他们的女儿却不同意。随着她病情的好转, 她转去了普通病房, 我不知道她会不会通知她的男朋友, 也不知道他们会如何处理那个不被人所预知的孩子。在女孩的父母指责她糊涂的时候我也问他们, 作为父母, 为什么连自己的女儿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都一无所知?女孩不懂, 她的父母难道也不懂吗?他们是不是过于相信自己的孩子了呢?以为她在学校好好的, 学习也认真, 生活上为什么就不能仔细一点?也许, 这样的事件不只影响到那个女孩, 也会影响到那个不合时宜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

还有另外一个十八岁的女孩, 因为全身大面积烧伤植皮后转到我们科室, 她的脸上、颈部、胸腹部都是黑色的焦痂, 不时会有液体渗出, 双手被厚厚的绷带包裹着, 一张脸上只能看见两个眼白, 其余都是黑色的, 气管切开了, 不时有血性痰喷出。她也很年轻, 却是因为想要和男朋友分手未果, 对方将汽油泼在她身上, 再点燃了打火机……男孩也被烧伤了, 却远没有她的严重。她所承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她的一生也许就此和美丽划上了休止符, 等待她的是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和毁容后别人异样的眼神。她的妈妈每天探望她时是沉重的, 却又要强颜欢笑, 不时说着安慰她的话, 也许, 在安慰女儿的同时她也在安慰着自己, 她是多么希望她的女儿会像从前一样可爱健康, 美丽活泼!

有缘军转十八载 篇7

而今, 我也像一位服役期满的老兵, “向后转”“起步走”, 开始了新的征程。

18个年头, 是一段不短的旅程, 也是人生最宝贵、最美好的时光。当年没能穿上“橄榄绿”的遗憾, 竟在与“绿军装”们打起18年的交道中得到了弥补!是天意?还是缘分?

18年过去了, 可18年结下的浓浓军转情却像一坛老酒, 愈来愈醇, 愈来愈香, 挥之不去……

2002年4月21日, 我和几位朋友趁周日到郑州南郊踏青赏景。傍晚时分, 突然接到厅值班室电话, 要我晚上7点前到省委3楼会议室开会。原来, 全国近千名企业军转干部跨区串联, 商定第二天首次大规模集体进京上访, 要求落实“一个身份, 两个待遇”。会议开到晚上8点多。会议决定由我带队, 与省直有关部门和部分省辖市的同志组成劝返工作组, 连夜赶赴北京开展工作。接头联络、协调车票、研判舆情、商议预案、推断重点人、对接驻京办……登上晚上10点多的列车后, 我才腾出手给家里打了电话。

第二天清晨从北京西站出站后, 竟发现天空飘洒着小雨雪。而我身穿衬衫、饥肠辘辘……逐人登记、宣讲政策、个别对话、返程安排、实况报告……直到下午5点左右, 妥善处置了我省近300名企业军转干部劝返事宜, 有效化解和遏制了群体性突发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 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此后的2002年7月至2004年10月, 我在一线参与处置的赴省进京集访事件有近20起。

类似这样的急活儿, 已记不得有多少件了。1999年8月的一个下午, 许副厅长收到泌阳县几名军转干部的联名信, 说是县里搞“一刀切”, 把他们全部安排到偏远乡镇工作。这位厅领导半真半假地要求我们抓紧调查核实, 如果这件事协调不下来, 就干脆跳进黄河里, 甭再回来见他!我和军转办、省军区转业办的同志连夜驱车赶到该县。经核查, 原来是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业务不熟, 拿出的分配建议方案不妥, 县领导仓促拍板所致。我们责令其重新研定分配方案, 第二天就上会研究。会议结束后, 县里当场填写好几名军转干部新的定岗定职通知单交给了我们。

2003年除夕下午5时许, 我刚从郑州回到老家, 家人张罗的年夜饭已摆满餐桌。还没来得及动筷, 王副厅长即让我返郑准备材料, 第二天要向常务副省长汇报解决企业军转干部生活困难需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规模问题。大年初一一大早, 我和另一位同事就在办公室加班测算资金数额和草拟汇报材料。当日下午2点, 按时向省领导作了汇报。

2010年7月30日上午, 省委书记主持召开省委常委议军会议, 做出为驻豫部队办10件实事的决定, 其中一件就是妥善安置军转干部问题, 要求当天即把常委会研究的意见形成文件。临近中午, 列席常委会的郭厅长一出会场即要我抓紧到他办公室等候, 有急事交办。郭厅长一边翻阅他的会议记录, 一边口头提要求。我坐在他对面唰唰地记录。经与省委组织部协商后, 我以省军转安置工作小组名义, 着重就适当增加军转干部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数量、优先安排好师团职军转干部职务、不断完善军转干部考试考核办法以及切实做好军转干部随调配偶安置等几个方面, 于2点前迅速草拟了初步意见。2点半, 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听取了汇报。在下午4点召开的省“八一”军政座谈会之前, 省军转安置工作小组领导签发了这个意见。当晚,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即批转了《省军转安置工作小组关于加强和改进我省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的意见》, 以电报形式印发各地遵照执行。那一年, 全省接收的392名计划分配团职军转干部中, 92%安置到了机关和参公单位;179名任职满最低年限的正团职干部全部安排了副县 (处) 级领导职务;郑州市对近10年接收的任职满最低年限、当年未安排实职的63名正团职干部, 一并考虑调整安排到了实职岗位;86名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军转干部得到了优待安置。

2003年7月的一天早晨, 我突发腰椎间盘病, 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愣是下不了床。那时孩子才4岁, 爱人工作又很忙。我与爱人商定, 咱们无法彼此照顾, 各自想办法吧。那段时间, 家里的事儿都砸在她一人身上。我呢, 让同事帮我在办公室支了张硬板床, 挂起了吊瓶, 托同事顺便捎带些饭菜。那间小屋, 算是办公室、卧室、餐厅、病房“四合一”了。由于没有遵医嘱卧床休息, 后来又反复发作。那年的一些文字材料, 是我强忍疼痛, 在床上趴着、躺着、侧卧着完成的……

不光是这些急活儿, 工作中还遇到不少难事儿。

尽管各级各部门都知晓接收安置军转干部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这个大道理, 尽管“不打折扣、不搞变通、不讲条件”是在省里定下的“铁律”, 可是仍有个别单位站在部门利益上“压黄线”“闯红灯”“挑肥拣瘦”, 讲小道理。对此, 我们发现一例拿下一例, 决不让军转工作遇上“路障”, 绝不让“讲价钱”形成“小气候”!

记得那是2002年, 中央驻商丘一家涉外单位拒绝接收军转干部, 商丘市军转办多次协调未果。这家单位的省主管部门一把手是省人大代表。得知有天下午省“两会”安排分组讨论, 这位一把手要回局里处理公务。我和商丘市人事局、军转办的同志直奔省局, 将其堵在办公室。看到他非但没有接收军转干部的诚意, 而且勃然大怒, 似乎是我们不该在他的地盘上“找茬儿”。我一急, “腾”一下从沙发上站起来, 指着他胸前佩戴的出席证说:“张局长, 你是个厅级干部, 还是人大代表, 就你对军转工作、对军转干部这种态度, 你根本不配!”他当时气得面如土色, 眼圈发青, 抖动的右手夹着支烟, 满桌弹的都是烟灰。后来, 我们把有关文件、政策分别复印给该局办公室主任、人事处长, 没过几天, 他们还是把那位军转干部接收下来了。

中央驻郑一家单位将接收的军转干部分配到了甘肃黑河局, 理由是那里也是他们的直属单位。可是, 人家是符合在郑州安置的, 这不是人为地制造夫妻两地分居吗?军转办刘主任带着我多次登门协调, 有一次竟顶着寒风在该单位办公楼下等了两个多小时。这家单位的负责同志说, 这位军转干部是你们家什么亲戚, 咋这么上心?我说, 如果是为亲戚办私事, 那这事儿我情愿不办了, 绝不会三番五次的来求你!这是中央下达的任务, 是国家的政策, 必须按政策办!看到胳膊拧不过大腿, 过了不久, 这个军转干部即得到妥善安置。有意思的是, 那位负责同志后来倒是从郑州调到黑河局工作了……

一家主要支持国家重点领域建设项目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以自己是中垂单位, 人员编制、干部调配、工资审批等都不归当地管理等理由, 拒不接收军转干部。我们正感到一筹莫展时, 我忽然得知这家银行正要向省人事考试中心报送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考试相关信息。刘主任立即电告人事考试中心负责同志, 把这家银行80多名职工的申报考试手续停下来!这家银行的负责同志立马傻眼了。第二天, 两名副行长带人来军转办赔礼道歉:接收军转干部的事儿, 按政策办、按政策办……

2013年和2014年, 一家科研单位和一家政法机关自设“门槛”, 以红头文件形式, 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特殊, 公然拒绝或变相拒绝接收军转干部。对此, 我们先礼后兵, 晓以利害, 可这种“缓兵之计”效果不佳。后来我们向他们明示, 一方面将协调新闻媒体, 让两家单位负责同志对着镜头和话筒亮态度, 另一方面向省委、省政府送上专门报告, 在全省范围内予以通报。两家单位见军转办要动真格的了, 立马蔫了下来, 悄悄地把下发的文件收了回去。

军转干部老曹, 年迈多病, 常年瘫卧在床, 一家4口挤在几十平方米的破屋里。因多年前与郑州一家单位脱离工作关系, 没有收入来源, 两个孩子都30多岁了还没成家。得知这一情况后, 我立即向领导汇报, 协调有关方面拿出专项救济资金50000元, 并将老曹纳入享受解困政策范围。过了几天, 老曹的老伴儿专门来办公室送了一面锦旗, 磕头作揖, 热泪滚烫, 她那双长满厚茧的手拉着我久久没有松开……

郑州市市政管理系统的几位军转干部, 一个时期经常反映其退休待遇问题。我在接访中坚持有礼有节, 做到一张笑脸相迎、一把凳子相让、一杯热茶相敬, 细雨润物地解释政策, 使他们由急而缓、由火而平、由抵触而理解。2010年春节前夕, 老郭和其他两名代表转了几趟公交车给我送来了几袋小麦胚芽面粉, 真心实意地表达对军转办的谢意。他们说, 虽然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但你把政策讲清楚了, 我们能理解!

2011年, 两位营职军转干部在省直择优安置考试中分数并列, 按照事先公布的考选方案, 出现分数并列时, 优先选用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或服役时间长、职级高的军转干部。也就是说, 当出现分数相同时, 首先要选用在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军转干部;其次再选用服役时间长的军转干部;第三是选用职务级别高的军转干部。而小杨认为自己是正营职干部, 另一名军转干部为副营职, 应当优先选录职务较高的, 其次再考虑军龄长短及边远艰苦地区等情况, 这与考选规定是不相符的。后经部队组织做解释和教育工作, 没有明显效果。之后, 他便反复向有关方面寄发信访件, 声称自己遭受了不公平对待。我和厅、办领导多次与他沟通, 耐心解释, 并积极协调编办解决问题, 最终达到了满意效果, 使其愉快地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18年头。从1998年10月初到军转办, 到2000年7月考出军转办;从2001年8月考回军转办“重操旧业”, 到不久前调离军转办, 我也算是“两进两出”军转办了。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 在豫南挂职锻炼期间, 我曾协助区主要领导负责涉军工作, 并随时接受军转办安排的工作任务。

这期间, 我与军转工作结下了浓厚的情缘。18年间, 我亲历了中央裁减军队员额50万战略决策、《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暂行办法》颁布实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以及中国特色退役军官安置制度改革探索研究等重大改革节点的军转安置工作;18年间, 河南接收安置军转干部52800余名、随调配偶近5000名;18年间, 我曾执笔草拟和参与修订完善了国家、省30多个军转工作政策规定和措施办法, 7次被评为全国军转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被授予河南省十大拥军优属标兵和河南省先进军转工作者;18年间, 作为全国军转安置工作先进单位代表, 我到北京参加了第五次、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 两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部队的一位首长对我说, 以你的情况, 当个全国先进军转工作者应该没啥问题呀。我说, 评选的事儿主要是面向基层一线, 厅里和上级机关征求意见时, 我已主动提出不再申报参评, 把有限的名额让给更优秀的同志。

像是卸下军衔、脱掉戎装, 与一群朝夕相处的老战友道别。平时倒没感觉到什么, 可真是到了与军转人挥别的那一刻, 真的两眼噙泪, 依依不舍。交接工作那天, 我饱含深情地说, 今天我已正式“退役”, 虽然我“转业”了, 但我仍可转服“预备役”, 继续为军转工作“打工”。因为, 中发[2001]3号文件规定, 对拒绝接收军转干部或未完成安置任务的部门和单位, 可暂缓办理其人员调动、录用等审批事项。接着, 我半开玩笑地和大家说, 如果遇到哪个部门和单位跟军转工作过不去, 那咱就联起手来, 理直气壮地拿3号文件给他们“上手段”哦!

结缘军转的路, 很长很长……

健康长寿秘诀(续十八) 篇8

1、微胖

现代人多以瘦为美,不喜欢胖。太胖果然会增加多种疾病风险,但过度追求骨感也是误区。衡量人体胖瘦,国际上通用指标为体质指数(BMI)。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研究发现,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人群的BMI在22.6至27.4时,死亡风险最低,高于或低于这一范围的人,死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或其它疾病的风险将增加。美国一项针对600万人、长达40年的调查发现,超过标准体重10%至15%的人寿命最长,死亡率最低。

微胖的优势在中老年群体中尤为突出。日本研究显示,与偏瘦的人相比,40岁时体重稍微超重的人寿命更长,能多活6至7年。其原因在于,皮下脂肪稍多有利于储存能量、抵抗寒冷、抵抗疾病、提高免疫力、保护重要器官,延缓衰老。不少老人害怕患病或加重病情,很多食物不敢吃,长期控制摄入量,结果导致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疾病易感性增加等风险。

过瘦的老人可通过以下方法适度增加体重:三餐外,增加2至3次牛奶、坚果等能量较高的零食。过于肥胖的中老年人应减重:多吃果蔬、魔芋等低能量食物。少吃糖果类及含糖饮料等高能量食物。多喝绿豆、玉米等杂粮粥。适量减少肥肉、内脏等动物脂肪摄入,每天坚持运动。

2、微凉

热带地区人均寿命较短,寒带地区人均寿命较长,提示环境温度可能和健康长寿有关联。研究表明,18℃至20℃是最佳环境温度,在人体感觉微微发凉的环境中,机体免疫力能得到较大发挥,抗病能力更强,睡眠质量更高。著名长寿乡,广西巴马县的年平均气温就在20℃左右。人们不宜过多利用空调干预室温,冬天室内温度设置过高,夏天过低,忽视自身的体温调节系统。冬天室温以16℃至20℃为宜,夏天以24℃至26℃为宜。

饮食也宜低温。应以凉拌、蒸、煮等低温烹调为主,旨在最大程度保留食物营养。煎炒、油炸等高温烹调,不仅会造成维生素等的损失,还可能生成致癌物。食物宜在微凉状态下食用。长期吃烫食,烫伤食道黏膜,诱发食道癌。

3、微饿

长期坚持吃七分饱,不仅可保证营养摄入,还有利于控制体重、保持头脑清醒。但对很多人来说,似乎难于坚持七分饱。

七分饱是一种似饱非饱、对食物意犹未尽的微饿感。胃不觉饱满,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进食速度变慢,习惯上还想吃,但把食物撤走,则会忘记再吃的愿望。通常,吃饭时间相对固定条件下,这顿吃了七分饱,下一餐之前不会有明显饥饿感,否则说明没吃够,可加点饭量。

以下三个方法有利于把握微饿感觉:

(1)、专心吃饭,不要边吃边聊或边吃边看电视;

(2)、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色香味;

(3)、少精多粗,需要多嚼几下才能咽下的食物能让人放慢进食的速度,有利于感受饱腹感,而精白细软、油多、纤维少的食物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吃多。

4、微汗

运动中出汗多少常被用作评判运动效果的标准。对中老年人来说,大汗淋漓可能导致虚脱、跌伤,诱发气喘、胸闷、腹痛等。因此,中老年人应遵循适度微微出汗、稍感疲惫、浑身舒畅为宜。

坚持每天户外活动30分钟至1小时;运动时最高心率应控制在“170减去自身年龄”的范围内。散步、游泳、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清晨不是最佳锻炼时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上午9点-10点,下午16点-20点适宜锻炼。

5、微愚

长寿离不开乐观豁达的心态,而豁达的心态又来源于淡泊名利、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一位百岁老人说:“不图名、不图利、不着急、不生气,就能活个大年纪。”斤斤计较、凡事较真的人,往往会因内心气愤、抑郁诱发高血压、胃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

养生先养心,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拿得起放得下,学会微愚和自嘲,才是大智慧。多交朋友、培养爱好、勤阅读、多运动,有利于心理健康。

6、微慢

心率微慢有利于健康长寿。心脏犹如一台发动机,运转速度与寿命呈反比例关系。婴儿平均心率每分钟100-110次,青年人平均心率70次左右,老年人60次左右。随着年龄增加,人的心率变慢的原因可能和心脏机能老化有关外,可能也与年龄增长后迷走神经张力普遍增高有关。正常心脏的心率在劳动时或白天加快,休息或睡眠时变慢。心脏随着体温增高、交感神经兴奋、体力活动增加等新陈代谢增强而加快,反之则变慢。

在维持正常的生理性心率快慢变化(心率变异性)条件下,平均心率微慢一些有利于节约和减少心脏的做功,保护心脏。延缓心脏的老化,达到长寿目的。调查统计资料也证实,平均心率慢的人的寿命较长于平均心率较快的人。究竟心率慢多少为理想,目前尚无定论。推测,具体心率应随每一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24小时心电图监测(HOLTER)资料表明,60岁以上正常老人的夜间心率可以在每分钟40次左右,其中36次也不在少数。可见,在不影响生理功能的条件下,心率慢一点有利于寿命的延长。那种认为,心率在50次以下,或40次以下,就是按永久性起搏器的指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艺林广记(二十八) 篇9

傅益瑶作书,虽小字也挺腰悬腕,正坐危襟。一招一式,毫不苟且,如老将临阵横刀。

黄炎培曾自题匾额日“非有斋”,后其匾不知所踪,因改斋号曰:“非非有斋。”

今岁中国嘉德北京秋拍,有八大山人之乌石牡丹图一轴。此件原为粤中名画家吴子玉先生旧藏。署单款“驴”,钤印曰“驴书”。此画原系彭德怀部属某之旧物。破“四旧”时售与文物店,原系四屏,其余三件有章没款,文物店以其卖相不佳,故以十二元之贱值购其有款者,即此件。时穗垣鉴定家均断为赝品。故吴子玉以六十元之薄值检得大漏。后徐邦达获观此图,曰:“绝真,故宫亦有一件签此款。”谢稚柳亦以为此图虽以早期习性,单签“驴”款,然用笔浑圆,当是其“丹还九转”之作。此论极有见地。王方宇复于“驴书”一章,考“驴书”之“书”非书写之“书”,应为八大之别号“驴书”。且“驴书”之印,出现次数不多,非伪作者所能向墙虚造。今不知其余三屏尚在人世否? (附图)

粤中名画家卢子枢,以书画鸣于世,复精鉴赏,为同邑前辈莫伯骥所重,应莫氏之聘,为其五十万卷楼藏书作校勘、目录编次之役。莫氏富藏书,所得多宋椠元刊。卢子枢素仰清季学者顾广圻,故颜其斋额曰“一顾楼”,复以“圻”字为诸子之名,曰照圻、汝圻、詠圻、炜圻。

曾习经进士与丁禹生抚部子丁叔雅最相投契,叔雅嗜古力学,文宗晋宋、诗学玉溪,忧时感事,芬芳悱恻,有骚人之意。叔雅喜古瓷,见厂肆有宋瓷,商价不可得,旋为进士所购,叔雅意有微恚,为进士所闻,拟持以赠又虑弗受。未几叔雅以幽忧之病卒,年方不惑。进士抚棺大恸,为经纪其丧,复纳瓷于棺中,曰:“聊补吾过!”此亦墓门挂剑之思也。

许心影,号白鸥女史,粤之澄海人,善词章,词学辛稼轩,镗鎝有声,绝无脂粉气。平素诗酒豪情,奔放不羁,时人以怪诞目之,著有(《腊梅余芳别裁集》、《听雨楼诗稿》,予曾得其稿本,今遍寻不得,记其(《除夕》一律云:“误来一世忽三纪,一事无成足叹嗟。赴壑长蛇垂尽岁,燎原烈火盛春花。征夫海外舵难返,稚子窗前鼓大挝。除夕挑灯斟闷酒,愁看屋角雨如麻。”晚境令人叹嗟。其父许伟余,字挹芬,亦邑中名士,著有(《庶筑秋轩文稿》。

农机维修十八招(上) 篇10

一、巧修气门嘴。

机动车轮胎的气门嘴损坏后,可将损坏部分锯掉,用直径4.5mm的钻头钻1个20mm深的孔,再用M5丝锥攻13mm深的螺纹,拧上气门芯即可充气。但应注意,钻头顶角应磨成与气门芯密封锥面相同的角度。

二、焊修部位防生锈。

农机具焊修后,焊缝周围的油漆常被烤坏,过一段时间就会生锈。为使焊修部位不生锈,可在焊后敲掉焊渣,待冷却到发黑(约100℃)时涂抹一层润滑脂,可起到防锈的作用。

三、巧拆汽缸盖。

如拧下缸盖螺母后,缸盖仍难以拆下,可先用锤子在缸盖四周敲几下,然后摇转曲轴,借助汽缸压力压下缸盖。

四、普通焊条焊修铸铁件铸铁件用普通碳素钢焊条焊修时,很容易产生裂纹,而用铸铁焊条又不经济。

解决方法是用普通焊条先沿焊缝用小电流进行切割,注意只开槽而不切透,然后趁热焊修。由于切割过程中消除了裂纹周围的局部应力,故焊修时不会产生新的裂纹。

五、滚动轴承巧安装。在向轴上安装滚动轴承时,若缺乏专门设备或工具,直接用锤子敲打易使轴承变形。

此时,可先加热滚动轴承,然后再安装,方法是点亮1只60w的灯泡,将待安装的轴承放在上面,加热5~10min(加热温度保持在110℃左右,不要超过120℃),取出后迅速安装在轴上即可。

六、发电机轴承间隙巧检查。

用一个电压合适的蓄电池,一极接在发电机壳体上,另一极与磁场接线柱快速通断,使磁场时有时无。如发电机轴承间隙正常,不会发出声响;如间隙过大,转子轴就会在断续的磁力作用下振动而发出响声,间隙越大,响声越大。

七、如何使软木垫不易折断。

用软木制作的多缸柴油机气门室罩垫,虽然密封性能良好,但容易折断。如安装时在上表面涂一层油漆,罩垫便会与罩盖粘在一起,以后拆卸时,因其与罩盖是一体的,就不易折断。

八、温水浸泡安装阻水圈。

冬季由于天冷,阻水圈变脆,在往缸套上安装时容易断裂。此时,可将阻水圈放入6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5min,取出后就能轻松装上。

九、巧取油缸中折断的活塞环。

上海-50型拖拉机的液压油缸活塞上采用的活塞环是铸铁活塞环,活塞环折断卡死在油缸中时,没有专用工具很难取出。这时可将液压油缸放在烘炉上加温后,用木锤在壳体上敲打,活塞就会带着折断的活塞环掉出来。

十、用震击法拆出卡死的针阀柴油机喷

油器针阀卡死后,往往很难取出,利用震击法取出卡死在喷油头阀体内的针阀,效果很好。具体操作方法是:将195型或1105型柴油机的废气门导管放在喷油头阀体的上端,阀体的下端垫一平木块,用锤子敲击导管,这样,卡死的针阀便会沿锤击的反方向慢慢上升。

上一篇:核心价值观法律文化下一篇:企业经济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