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2024-07-28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精选十篇)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篇1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凤翔因“凤鸣于岐, 翔于雍”而得名, 古称雍, 是周秦发祥之地、华夏九州之一、丝绸之路重要驿站和历史文化名城, 被誉为西凤酒乡、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和泥塑之乡。现辖12镇, 233个村, 面积1 179平方公里, 总人口52万。到2011年底, 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20.8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2.95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7 896元,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3 069元。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确保把“钱用在刀刃”上, 是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近年来, 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无证上岗、管理脱节等问题, 在省市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 凤翔县财政局按照“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务求实效”的思路, 持续深入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取得了“上级组织认可、财务人员欢迎、农民群众满意”的效果。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 构建“大培训”格局

一是成立专门机构。成立了局党组书记任组长, 纪检组长任副组长, 会计、预算、农财、经建、政秘、农综办、社保、核算中心等科室相关人员为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会计管理股, 定期研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周密研究部署。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农村财会人员培训工作实施意见》等文件。同时, 每期培训开班前, 从组织报名、审核、登记、排班, 到确定培训地点, 都反复推敲, 确保了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是建立电子档案。每期培训前, 组织对需要培训人员进行详细摸底, 造册登记。培训结束后, 各镇将培训的相关资料 (包括培训会议通知、培训日程安排、领导讲话、培训内容、培训照片等) 装订成册, 一式两份, 一份留存, 一份送财政局会计管理股, 建立培训工作档案, 并将培训学员资料及时录入支农政策培训管理系统, 既实现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又保证了培训率。

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把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年终目责考核, 对培训工作不落实、评估不合格、参加培训不积极、培训时间不足的单位和个人, 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这些, 为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狠抓关键环节, 建立“一揽子”体系

一是坚持分类施教, 解决“什么人参培和培训什么”的问题。根据村级会计核算的实际, 我们将培训对象和内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村会计。在讲解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 侧重会计基础技能的培训, 使其真正成为核算员、上传下达的通讯员、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宣传员。第二类是村干部和乡镇财政服务中心人员。在讲解会计业务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讲解实行“三资” (资金, 资产, 资源) 托管以后, 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 使其当好镇村集体组织的“管家”, 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户。同时, 根据农村财务日益成为“热点”的实际。拓展延伸培训内容, 邀请县检察院同志和各镇纪委书记, 重点讲解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和党风廉政建设知识, 使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廉洁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二是创新培训方法, 解决“怎么培训”的问题。主要采用集中培训、带教下乡两种方式免费培训。其中, 在2010年大规模轮训中, 先后举办了四期培训班, 采取统一安排、集中培训的形式, 将学员集中到县政府招待所, 统一安排食宿开展培训, 虽然省时、省力, 但培训费用过大、效果也不很理想。为此, 从2011年开始, 探索带教下乡模式, 对虢王、彪角、横水、田家庄、糜杆桥等6镇117村的财会人员和村干部实施培训。事实证明, 这种形式参训人员受训率高, 授课时间有保证, 还实现了授课教师教与学员学的高效互动, 拉近了师生的关系, 融洽了教学气氛, 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

三是注重师资培养, 解决“由谁培训”的问题。做好培训工作, 师资水平是关键。我们在组织培训教师试讲、筛选参加财政厅师资培训班的同时, 一方面邀请市级师资库教师, 按照上级配发教材开展轮训, 培训对象包括村委会主任、村会计和财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另一方面, 组织局机关相关业务科室干部和财政所业务人员, 全面宣传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及财政办事程序。邀请县检察院人员和镇纪委领导担任培训教师, 讲解涉农人员预防职务犯罪知识及党风廉政知识, 增强了学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提升了培训的实效性。

三、强力做好保障, 确保培训顺利进行

一方面切实加大投入。2010年, 县局优先保证四期集中培训的工作经费。2011年“带教下乡”模式实施后, 针对培训时间紧、任务重, 部分镇财政所因工作人员少、培训经费不足产生畏难情绪的问题, 县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 将培训经费列入年初预算, 及时拨付, 专款专用。2010年以来, 累计投入培训经费41.28万元。另一方面及时解决问题。比如, 针对一些镇政府会议室没有投影设备, 学员听课条件差的问题, 与教育等部门协商, 利用假期空闲时间, 借用学校多媒体教室开展培训。同时, 还抓了学员培训期间饮食等细节问题, 受到了学员的普遍好评。

我们深深体会到, 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是提高农村财务人员素质、宣传财政支农政策的大平台。2010年, 500名基层工作者 (含各村会计、村委会主任、财政所工作人员) 参加了培训, 参训率达到100%;2011年, 6镇117个村的村会计、村委会主任、监委会主任、财政所工作人员共333人参加了培训。参加培训的同志一致反映, 通过培训, 以前不明确、不清楚、不懂得的政策、业务、工作程序、以及法律知识都清楚了, 工作起来“底气更足了”。同时, 随着农村财务人员对政策知识的系统掌握, 宣传和运用政策开展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助推器。农村财务人员是镇村集体组织的“管家”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以来, 全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9亿元, 全部专款专用, 农村财务这个“热点”问题也持续“降温”。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资料 篇2

本文档主要为了让需要的人可以免费享受。本身这个不属于什么版权的问题,某人就是搞到要财富。所以我作了一点修改后免费发放。

1、农作物良种补贴的标准是什么?

答:早稻、玉米、小麦每亩补贴l0元,中稻、一季稻、晚稻每亩补贴15元。

2、农机购置补贴的标准是多少?

答:中央财政对目录内农机,每台补贴不超过售价的30%,且单机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

省级财政对购买下列粮食生产机具进行累加补贴:

联合收割机、耕整机、粮食烘干机、大中型轮式拖拉机、植保机械——实行10%的累加补贴,单机最高累加补贴额不超过2万元。

手扶步进式插秧机、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和插秧机配套秧盘、秧盘播种成套设备——实行40%的累加补贴,单机最高累加补贴额不超过4万元。

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农机)服务组织购买上述机具再给5%的累加补贴,单机最高累加补贴额不超过1万元。

3、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是多少?

答:全省重点公益林面积4226.26万亩,每年每亩补助12元,其中:补偿性支出每年每亩11.75元、公共管护支出每年每亩0.25元。

4、哪些母猪可以参加保险?

答:能繁母猪可以参加保险。即参加保险的母猪必须在投保之日已生过小猪。怀孕母猪待生了小猪后,也可以参加保险。

5、参加能繁母猪保险可以享受哪些扶持政策?

答:每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1000元,保险费率6%,保险期限一年。财政承担80%保费补贴,养殖户承担20%保费。

6、渔工责任的保险责任有哪些?

答:受雇于船东的渔工,在海上作业期间因发生意外事故致使死亡、伤残。

7、参加渔工责任保险可以享受哪些扶持政策?

答:保险试点范围是全省沿海所有县(市、区)。保险金额每人10万元或15万元(其中意外伤害医疗费保险金额限为15000元),保险费率2.2‰。财政给予40%保费补贴,船东承担60%。

8、农村户用沼气补助对象和标准是什么?

答:按照国家推荐的户用沼气标准建设的农户,每户补助资金1500元。

9、农资综合直接补贴的对象是哪些?

答:全省种粮农民(含国有农场的种粮职工)。

10、地质灾害危险点居民搬迁及旧宅基地复垦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居民搬迁补助5000元/户;旧宅基地开发复垦按实际新增耕地面积补助3000元/亩。农房灾后重建按闽政文(2010)228号规定执行。

11、什么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答: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按照保障标准进行差额补助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

12、具备什么条件的人员可以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答:凡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我省农村居民,可申请享受农村低保。

13、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是多少?

答: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收入1200元,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本地保障水平,但不得低于省里确定的标准。

14、什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村居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15、现阶段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是多少?

答:2010年,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个人缴费30元,政府资助120元。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资金全部按规定进入基金账户,统一管理。

16、什么是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答: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

17、农村医疗救助基金筹资标准是多少?

答:从2010年起,我省农村医疗救助标准是每人每年130元,其中:30元用于资助农村医疗救助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8、家电下乡财政补贴的标准是什么?

答:在原限价以内,按照产品最终销售价格的13%给予补贴。在原限价和现限价之间的,实行定额补贴。

19、城乡低保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标准是多少?

答:标准为每生每学年补助2500元.20、“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中等职业学校助学金用于资助中等职业学校所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国家资助前两年,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第三年实行由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解决。

21、对符合再生育条件自愿不生育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给予多少奖励?

答: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奖励。

22、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标准是多少?

答:对夫妇以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标准进行奖励,直到60周岁后自动转为享受奖励扶助制度。

23、计划生育家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实行个人缴费部分由政府补助的做法。

24、我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配置标准是多少?

答:家具和办公设备配套标准是8000元。

25、家电下乡财政补贴在数量上有何规定?

答:家电下乡政策执行期间每户每类补贴产品购买数量不得超过2台。

26、家电下乡申请补贴截止日期为?

答:申请补贴截止至2013年2月28日。27:减船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2009年起,渔船减船补助标准统一调整为:持正式捕捞许可证渔船,每千瓦补助2500元(以许可证贴附的主机功率凭证为准);持临时捕捞许可证渔船,每千瓦补助1250元(以许可证记载的主机功率凭证为准)。

28、“扶贫小额贷款”的对象是什么?

答:2009年,扶贫小额信贷扶持对象为全省农村计生户,特别是计生困难户。同时,要符合金融部门规定的贷款基本条件。

29、扶贫小额贷款的额度是多少?

答:各地信用社根据计生部门提供的计生户名单进行放贷,到户贷款的额度一般掌握在每户2万元以内,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30、农资综合直接补贴标准是多少?

答:粮食主产区每亩补贴51元(粮食主产区是指人均产粮在500公斤以上的县市区,全省共有25个);粮食非主产区每亩补贴41元。具体发放农民补贴标准由各县(市、区)根据种粮等实际情况确定。

3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补助标准是多少?

答:每年给予600元的生活补助资金。

32、享受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的农户身份怎么确定?

答:凭户口本,户口上没有说明的凭村委会或居委会出具的身份证明。

33、汽车下乡政策是否延长了?延长到什么时候?摩托车下乡工作开展多长时间?

答:是延长了,按中央规定,汽车下乡延长一年,即从2009年3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摩托车下乡工作暂定开展4年,即从2009年2月1日至2013年1月31日。

34、购买摩托车补贴价格是多少?

答:对购买摩托车,按销售价格13%给予补贴,购买摩托车单价5000元以

上的,实行定额补贴,每辆补贴650元。

35、购买微型客车补贴价格是多少?

答: 对购买微型客车,按销售价格10%给予补贴,购买微型客车单价5万元以上的,实行定额补贴,每辆补贴5000元。

36、农户哪些车辆购买行为可享受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 答:(1)微型载货车(2)轻型载货车(3)微型客车(4)摩托车(5)三轮汽车(6)低速汽车

37、什么是一事一议?

答:一事一议是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简称,是指村级组织在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项目及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劳务用工,由受益村民共同商议,并筹资筹劳进行建设的一种制度。

38、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分配原则是什么?

答:(1)适当奖补,客观公平(2)分清责任,建立机制(3)直接受益,注重实效

39、村民筹资筹劳标准是多少?

答:一年内筹资不得超过上一农民人均收入的1%,每个劳动力筹劳不得超过3个工作日。

40、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方面有哪些主要制度?

答:(1)公示制(2)专户制(3)预拨及报账制(4)项目档案制(5)项目管护制。

41、申请家电下乡补贴时需要哪些材料?

答:申领家电下乡补贴应当备齐以下材料:(1)购买产品的发票;(2)购买人居民身份证和户口簿,户口簿上未表明农户身份的需提供村委会或居委会出具的身份证明;(3)家电下乡产品标识卡;(4)购买人粮食直补专用存折。没有粮食直补专用存折的,可用其它储蓄存折。

42、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有哪些?

答:(1)本人及配偶均为农业户口或界定为农村居民户口;(2)本人或配偶曾经

生育子女、本人及配偶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生育;(3)本人及配偶现存一个子女或两个女孩或子女死亡现无子女;(4)年满60周岁。

43、哪些情况不属于农村医疗救助的范围?

答:(1)未列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付范围的费用。(2)因自杀、自残、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等所发生的医疗费用。(3)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人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4)因器官移植、镶牙、整容、矫形、配镜及保健、康复等所发生的费用。(5)未按规定办理相关手续,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6)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不属于医疗救助范围的费用。

1、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以及其他赔付责任应予支付的医疗费用也不属于农村医疗救助范围。

2、渔船保险责任分“全损险”和“一切险”,由渔船所有人自愿选择投保。

3、能繁母猪的保险责任有:因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引致的能繁母猪直接死亡。

4、重点公益林补偿性支出每亩11.75元。

5、重点公益林公共管护支出每亩0.25元。

6、我省采用“一折(卡)通”形式发放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

7、一切险——仅承包15年以下的钢质渔船。

8、在我省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我省农户。即我省农户在省外购买不能享受补贴,在省内可跨地区购买(含厦门),在省外购买不能享受补贴。

9、新农合住院补偿起付线乡级、乡级、县以上(县外)原则上不低于100元、400元和800元,封顶线不低于6万元。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篇3

关键词: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培训教材;修订编写;实践思考

自全国财政系统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以来,浙江省高度重视培训教材建设,从培训启动的2009年就开始编写培训教材,并每两年进行重新修订编写。到2016年,共编写和修订教材4版,发行24万余册,免费发放供各地开展培训使用,免费提供给制定执行财政支农政策相关部门参考,得到了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农村财政经济工作者的好评,受到广大农村财会人员、农村两委和农民的欢迎,被纳入全省财政系统“五五”、“六五”普法读本,有力地推进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开展,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一、教材编写是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基础和前提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政策落实的基础,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公共财政进一步加大向农村的投入、加快向农村倾斜,“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展的,是近年来全国财政部门为了适应农村发展、落实“三农”政策采取的有效举措。要做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把好事办好、办出成效,使政策培训取得实效、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培训教材编写工作,提高对编写培训教材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为培训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一)培训教材是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基础。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作为公共财政支农惠农的一种形式,是财政部门开展的一项新工作。作为政策培训,财政支农培训要培训什么内容、采取什么形式培训、如何达到培训效果,都离不开培训教材。培训教材是培训的基础,是培训内容的来源,是培训课程安排、培训讲义准备、培训课件制作的依据。培训教材不是可有可无、要不要编的问题,也不是临时拼凑、一蹴而就的问题,而是政策培训的基础性工程,是培训取得实效的基本保障,是开展培训必须要落实的工作。浙江省每年年初就开始布置落实符合培训需要的教材编写工作,为政策培训的开展、培训任务的完成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二)培训教材是财政支农政策宣传的载体。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宣传财政支农政策、落实好财政支农政策、及时反馈财政支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乡村美丽、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政策宣传需要有载体,如报刊图书、广播电视、宣传海报等。而编写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把财政支农政策进行汇总、分类和梳理,并通过政策培训和教材的发放,把教材发放到乡村公共服务平台、村民办事中心,发放到参加政策培训的学员,无偿赠送给农村干部群众阅读,是达到政策宣传目的、收到政策宣传效果的有效途径。浙江省每年免费发放培训教材近3万份,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达到人手一份,并发放到乡镇财政所、村民办事服务中心等与涉农有关的办事场所,供农民群众查阅,发挥了政策宣传作用。

(三)培训教材是查找财政支农政策的工具。财政支农政策涉及范围广,既有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村公益事业发展、危房改造、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等政策,也有支持农村教育、医疗、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政策涉及财政、发改、教育、人保、卫生、科技等政府部门。由财政部门编写培训教材,把与财政支农有关的政策编在教材里,成为财政支农政策汇集的工具书,就可以使基层干部、农村干部群众从培训教材中查找财政支农相关政策,并从中了解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浙江省从方便基层干部群众学习着手,在编写培训教材中,按照全面、系统、及时的要求,把财政支农政策编入教材中,既服务了培训需要,也方便了农村干部群众查阅,为基层干部群众办了实事。

(四)培训教材是财政支农政策落地的纽带。国家出台财政支农政策,能不能达到政策目标,关键在于落实。要落实好政策,必须宣传好政策,让农村干部群众了解政策,知道哪些政策农民是能够享受,是农民应有的权利;哪些政策是有条件的,是需要有项目支撑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把和“三农”有关的政策进行汇编,农村干部群众能够从中学到知识、了解政策,有利于政策的落地。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训教材是联系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纽带,通过培训教材的发放和讲解,把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对农民的关爱传递下去。浙江省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开展以来,一直把培训教材定位为既是政策汇集的培训教材、又是政策了解的科普读物,是连接政府和群众、财政和“三农”的纽带,推动了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浙江省编写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的实践与探索

在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浙江省积极主动利用好全国统编的培训教材,结合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组织编写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培训需要的培训教材,在每年的培训工作计划中专门列入项目,并在年度预算中安排专项经费给予保障,确保教材编写和修订任务的完成,实现了培训教材和培训政策、培训教材和培训需要相适应,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任务的完成并取得效果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

(一)统筹规划设计培训教材。根据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涉及“三农”政策的方方面面,浙江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在体例设计上力求做到求真务实、多方兼顾,主要体现为“六性”:实用性,一看就懂、一听明了,符合基层培训需要;权威性,做到政策权威、内容权威,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道听途说、信手拈来;准确性,政策内容、数据标准要准确,和实际执行的政策一致;时效性,及时更新,把最新的政策编入培训教材;全面性,把与涉农有关的政策尽可能编入,方便了解和查阅;可读性,通俗易懂。

nlc202309081458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浙江省对财政支农政策进行梳理和归类,培训教材由农业生产类、农村生活类、农村社会保障类、农村教科文类、农村组织建设类、促进农村消费类、支持少数民族发展类和农资综合补贴“一折通”发放管理类等八大类政策内容组成。编写从政策的概念、依据、资金来源、享受对象、标准、程序、责任等方面入手,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全省重点财政支农政策进行解答,努力做到内容完整、有理有据、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符合基层培训和农村干部群众学习、了解、查阅政策需要。

(二)集中力量编写培训教材。编写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不同于编写财政学教科书,不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就能够胜任,需要财政相关涉农部门共同编写完成。为此,浙江省成立编写委员会,由财政厅领导担任编委会主任,各涉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编委会成员,统筹指导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为培训教材编写提供政策指导和智力支持。建立联络员制度,由各涉农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为联络员,具体负责相关涉农政策编写工作。函校参与编写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工作,全程参与教材体系的设计,编写任务的落实,教材编写、修改、通稿等各环节,各涉农职能部门编写的材料经部门主要负责人审定后由函校负责编审和修改,最后再由编委会主任审定统稿。培训教材编写完成后,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确保培训教材的质量。

(三)与时俱进续编培训教材。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特殊性和“三农”问题解决的长期性,随着财政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需要,财政支农政策不断变化和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标准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自2009年政策出台以来,当年的标准是55元,即年龄达到60岁的农村居民可以享受每月55元的养老保险待遇,浙江省的标准是每月60元。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民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新型农村养老的标准也逐步提高,2012年浙江省的标准是每月80元,2014年提高到每月100元,今年又提高到每月120元。二是有些政策具有时效。如“家电下乡”政策是国家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而出台的政策,政策执行到2013年就停止了。三是新政策不断出台。随着财政职能的不断强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国家财政支农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新的政策也在不断出台,如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政策、农村公路养护政策等。由此可见,国家财政支农政策是动态的、发展的,要求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的编写必须与时俱进,要随着国家支农政策的调整而对培训教材进行相应修改,使教材适应培训需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开展以来,浙江省每两年对教材进行修订,增加新的财政支农政策、更新政策内容、删除停止执行的政策。

(四)无偿赠阅使用培训教材。浙江省对编写培训教材的定位是无偿使用,并由省财政组织力量,落实人员和经费,免费赠送供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和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宣传使用。一是及时免费发放培训教材。每年教材编印启动早,按照培训需要和宣传需要编印培训教材,免费发放到全省各市县财政局,再由各地财政局发放到有关乡镇、农村和培训学员,使每位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能够领到培训教材,作为培训资料和培训学习参考书,发挥培训教材的作用。 二是设计宣传手册。2014年以来,浙江省选取与农户、农民利益最密切相关的部分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设计制成财政支农政策宣传手册,直接面向各个乡镇财政公共服务平台、村民办事中心、行政村、农户发放,扩大了财政支农政策宣传。三是制作培训光盘。2014年,浙江省认真筛选优秀教学课件,以培训教材为依据,根据培训需要,集合制成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优秀课件光盘,向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推广,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四是建立培训师资队伍。2014年以来,根据“有进有出,动态管理”的要求,浙江省建立培训师队伍,按照培训教材的内容每年对培训师进行培训,推动培训开展。目前,浙江省打造了以一本教材、一份折子、一张光盘、一支培训队伍的“四个一”为核心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体系,创建了有浙江特色的培训模式。

三、做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工作的体会与思考

浙江省从2009年开始编写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至今已编写和修订四次,对财政支农政策进行了系统的汇总、梳理和归纳,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也为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依据、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做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写明晰了思路。

(一)准确定位,确保编写的培训教材适用。编写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目的是为了使用,推动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开展。要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教材编好,符合培训需要,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教材的定位和目的所在。地方财政编写培训教材要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务操作和实用,更接“地气”,把政策说清楚,做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使基层干部群众看得明白,容易理解,这样编写的教材才会有生命力、符合地方培训需要。

(二)领导支持,确保培训教材编写有效推进。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涉及财政系统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把培训教材编写工作做好,难度和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必须积极争取得到财政部门领导的支持、争取各有关财政职能部门的配合。只有领导支持了,把培训教材编写列入工作议程和工作计划,才能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起来,确保培训教材编写所需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编写培训教材的权威性和政策及时性才有保障。因此,组织培训教材编写必须加强和财政部门领导的汇报沟通,加强和各财政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确保培训教材编写顺利开展和完成。

(三)集中力量,确保培训教材编写好。由函校或财政干教中心组织财政系统各涉农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按照统一要求分头编写,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编写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编写任务。尽管这种编写形式总纂和通稿的要求高、工作量大,但由于财政业务骨干熟悉财政业务,编写的教材能够和实际紧密结合,符合与满足培训需要,增加业务部门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参与度,更有利于得到财政业务部门的支持,也有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地方财政编写培训教材,最好由省级财政集中编写,供全省范围内使用,实现资源更多的共享,以避免多头编写、政策不一,减少浪费。

(四)定期修订,确保编写的培训教材精准。培训教材的编写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编写培训教材必须要有这方面的考虑和准备,否则就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因此,培训教材编写完成后,必须要与时俱进,定期组织力量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对培训教材进行修订或续编,及时补充增加财政支农政策,删除已停止执行的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变化的财政支农政策,使培训教材的内容和实际执行的政策相一致,确保培训教材内容的准确、政策的权威。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干部教育中心)

责任编辑:欣文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篇4

3月8日至10日, 财政部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教务处处长韩粤等一行三人, 对陕西省2009年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培训资料、与培训对象座谈等方式, 详细了解了陕西省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组织管理、经费落实、质量控制等情况。同时深入眉县、蒲城县了解培训开展情况及效果, 并与当地农村财会人员、村干部、乡 (镇) 财政以及经管站干部进行座谈, 了解基层受训人员的培训需求。

检查组听取了陕西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工作汇报。早在2007、2008年, 陕西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先后选取5个和18个县函授站, 针对农村财会人员开展培训试点工作, 取得了初步成效。2009年, 按照《财政部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 陕西省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在全省范围全面开展了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年初, 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小燕对此项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意义深远, 既是财政服务‘三农’的一个突破口, 也是函校服务财政中心工作的一个切入点”, 要“抓紧抓好抓实”。之后, 财政厅成立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2009年在厅领导和各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下, 在市县财政以及组织、纪检、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相互配合下, 全省函校系统11个市 (区) 分校共81个县 (区) 函授站组织开展了此项培训, 共培训15 204人。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或集中县城培训, 或走读培训, 或送教下乡, 并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培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好评。

检查组详细审核了相关培训资料, 对陕西省培训工作组织落实、方式创新、确保质量、工作考核以及培训经费落实方面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指出, 财政部总校已明确三大任务, 一是乡镇财政干部培训, 二是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三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近期, 中纪委、财政部、农业部、民政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其中一条“要建立村级会计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这为函校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要求陕西省函校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为服务财政中心工作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镇镇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讲话 篇5

为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支农政策,根据财政局和农业局《关于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意义非常重大,机会非常难得,敬请大家要倍加珍惜。为办好这期培训班,市农业局、市财政局非常重视,做了大量工作,市财政局和农业局专家和领导今天也专门到会亲自作指导,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和政府和参加培训的人员,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代表镇党委政府就这次培训班讲三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是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在是“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和关键时期。随着财政支农资金规模,特别是涉农民生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积极宣传财政支农政策,让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管好用好资金,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就越显得重要。做好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有利于深入宣传、贯彻和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方针政策,让农民群众利用好各项财政政策,维护好自己的权益,把农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上来,发展生产、拉动内需,从而更好地体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有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促进和谐村居的建设。总之,开展农村财会人员支农政策培训,既是直接服务“三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廉洁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是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是落实财政科学化精细管理的客观要求。随着各级支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家电下乡等政策。各地对这些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理解参差不齐,操作环节上衔接工作也不是很好,支农资金管理上也存在不少漏洞,甚至出现虚报、谎报和浪费的现象,而作为享受主体的农民却不清楚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内容,也不知道打到卡里钱到底是什么钱?只知道有钱到账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效果。这也恰恰反映了政策从出台到落实,再到具体的执行,每个环节都有培训的现实需要。我相信,通过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短期培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和掌握支农政策的内容及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并起到宣传政策和确保政策落实的作用;同时要在广大农村培养一批财政政策的宣传员、信息员和监督员,可以大大减轻我们财政部门的工作压力。三是开展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是提高农村财会人员业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三农”政策,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现在不仅免收各种涉农税费,而且还出台了大量的支农惠农政策,投入领域从注重农业生产环节为主转向农业生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并重,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现在财政支农政策近60项,而且都有标准、有对象、有程度和有要求。过去是向农民要,现在是给农民补钱,并要让农民普遍得到实惠。村干部和村级财会人员也从过去的收钱为主转到发钱和宣传政策为主上来。但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财会人员队伍的素质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且大多数农村财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正规专业培训,对财会知识掌握不多,财政政策知识则更少。同时,目前农村的财务规范性与广大村民的要求还有差距,迫切需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我相信,有在座各位的大力支持,并通过三天的培训,可以及时、全面和准确地熟悉、理解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财会专业知识和政策理解及执行能力,对宣传贯彻和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政策,提高我镇农村财会人员的政策水平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

总之,开展对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的培训,既有重要意义,又是现实的需要,所以我们尽力保质保量地完成首期培训任务。同时,因条件有限,各方面照顾不到的,敬请各位谅解。

财政支农的国际比较及政策建言 篇6

关键词:财政支农;比较;政策建议

农业是一个国家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但由于农业具有弱质性、外部性和多功能性的特点,使得其本身经济效益低、积累能力差,单靠农民自身增加投入发展生产远远不够[1]。因此没有政府财政的大量投资和支持,没有财政投资效益的不断提高,就不可能有我国农业的平稳快速发展。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农业的保护程度非常高[2],研究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在WTO规则下财政支持农业的政策,对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财政支农的正确实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国外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措施

(一)日本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日本新农村建设初期是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1999年以后,出台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以及《山区振兴法》等配套法律,农村与农业并行发展,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

主要措施:一是支持山区半山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二是大力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和新的农业劳动者进入农村。三是制定地域性的产业重振计划,推进农村、山村及渔村地区振兴。四是设立农村建设专项费,支持农村个性化、亲环境型发展。五是鼓励农村地区发展非农产业。六是建立城市与农村共存及双向交流的机制,加强与民间为主体的推进组织的联合,通过创建绿色观光事业及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增强城乡国民间双向交流。

(二)美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

美国政府财政支农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后,开始加强并一直持续到现在。主要的政策工具是财政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据统计从1996-2000年5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向农民支付了616亿美元的现金补贴。布什总统签署的2002年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案,计划在2002至2011年十年间向农业提供1900亿美元(年均190亿美元)的巨额补贴。美国的财政补贴政策保证农民有较高的稳定收入,从而更有信心投资农业新技术和促进农业专业化。

为适应农业多边贸易规则的要求,美国于1996年4月颁布了《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对国内支持政策进行了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从1996年起至未来的7年内,逐步取消对农民的价格补贴,停止目标价格差额补贴的做法,把价格补贴改为收入补贴。其二,取消对作物耕种面积的限制,农民可以完全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决定种植什么和种植多少,但市场风险完全由自己承担。其三,保留对农产品销售的保护价格制度,但保护机制发生了变化。其四,取消了农民自有储备计划,以减轻财政负担。到2002年美国政府仅保留400万吨对外援助粮食库存,储备的粮食品种除了小麦外,增加了玉米、稻米、高粱。

二、国内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也有较快增长。2011年,我国财政农业投资总额达到9937.55亿元,比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了65倍,比上一年的增长率为22.2%。然而1991-2011年间,国家农业财政支出增幅却低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幅,农业财政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1年的11.0%下降到2011年的9.5%。

(一) 农村生产和事业费支出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主体

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分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各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五部分。其中,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事业费支出是财政支农的主体,1978-2008年,上述费用在支农资金中的占比最低为 1998年的 54.2%,最高达 2008 年的 75.77%,且这一比例在近几年有上升趋势。但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份额偏低并呈下降趋势,该比重在1978-2008 年间平均只有 25.29%,并由 1998 年的历史最高点39.9%逐渐降至 2008 年的 16.98%。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所占的比重更低,其比重在 1978-2008 年间平均只有 0.78%。

(二)地方财政是我国农业财政投入的主要来源

2009 年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2.4%,但中央本级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仅20.1%。地方财政困难,很难再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追加投入,地方财政投入随意性大,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3]。首先,"钱"出多门,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国家及地方财政每年将支农资金分别划转给市发改委、农办、农业局等10个部门分块管理,通过24条渠道投向农业农村。地方财政资金投向粗分也达6条渠道,投入资金最多的渠道占用约39%的资金,最低者仅 1.7% 。其次,资金被挪用、截留或扣划现象亦很严重,资金到位率不高。虽然,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增长较快,但财政支农的效率( 等于农业 GDP/农业财政支持总量) 却呈下降趋势。從微观上看,财政支农效率不高表现为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增长缓慢与保持高速增长的农业财政支持总量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三、政策建议

(一)必须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

在国外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农政策中,无论是补贴政策、支持政策或是援助政策,其核心都是要求财政加大对支农的投入力度。在全国上下都开始注重"三农"问题,并且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出台了很多的支农政策,但是从总体上看,支农力度还是不够[4]。从国外财政支农的情况看,多数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非常可观,而且结构合理,这是我国应该借鉴的经验。1996年-2000年,按WTO协议计算口径,发达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50%,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占到了10%-20%,相比之下我国这个比重也不到10%。所以说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任重而道远。

(二)健全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实践表明政府的直接农业补贴不需要借助产品和流通过程,财政支出全部用于农民,其效果要远远好于间接补贴。为适应WTO的要求,多数发达国家对农业补贴的方式作了调整,对农产品的出口补贴、价格补贴等"黄箱政策"适当削减,同时以收入补贴这种"绿箱政策"加以弥补。在这方面,美国的不挂钩直接补贴政策最具代表性。这种补贴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大大加强了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5]。我国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也应当在WTO规则下灵活变通,改变低效率的价格支持政策,实行对农民和农业生产的直接补贴,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价格补贴,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质量安全和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设施、农民培训等方面的投入。

(三)必须立法规范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扶持政策

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对农村、农业的财政扶持都通过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来实现[6]。近年来,我国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和各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支农举措,如粮食直补政策、良种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但是对农业的投入还没有建立法制化的管理方法,随意性较强。因此,我国应当加快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制定进程,将支农政策首先上升到地方性法律法规的层面,争取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周湘智. 国外财政支农公共政策分析[J].湖湘论坛,2007,(2):84-85.

[2]韩东林. 当前农业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5):47-48,54.

[3] 张谛,翟印礼,陈立双. 财政支农支出的国际比较及国外财政农业投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8,(7):82-84.

[4]于国良,胡百东. 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现状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11,(5):36-38.

[5]万道琴. 我国财政金融支农现状、问题及对策[J].人民论坛,2011,(26):138-139.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篇7

一、原因分析:财政支农角度的透视

毫无疑问题, 十六大以来的财政支农政策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保障。但是, 当前的财政支农政策与“三农”解决问题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政策的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还不能完会消化二元体制 (制度) 及其市场等因素对“三农”的侵蚀。

1. 财政支农规模偏小。

国际经验表明, 财政支农政策对促进农业增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构成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 而且对一些公共农业基础建设来说, 甚至是唯一的来源。十六大以来, 财政支农力度与以前相比, 力度明显加大, 但是财政支农规模偏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我国这样一个农民收入不高、私人农业投资有限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的财政支农规模是不足以担当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重任。

2. 财政支农结构偏差降低了支农资金效率。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的发展、特别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尽管十六大以来, 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每年增长16.45%, 但是农业固定资产的年增长率波动较大,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较低, 这与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

3. 财政支农的监管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纪检监察制度, 有关部门也围绕工作需要制定出台相关监管措施, 如财政部制定实施了《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 农业部实施了《农业部财政项目支出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 为规范支农惠农政策监管有章可依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具体政策层面上, 对政策实施全程监管的制度不配套, 尤其是对支农资金的监管, 表现在立项拨付环节上, 难以有效地监督计划或负责资金安排分配的权利部门, 严格按照规定的投资方向、重点和内容进行立项和分配拨付资金。在支农资金使用环节, 难以及时发现擅自改变项目计划和未按上级批准的要求执行, 甚至挤占挪用、串用、虚列支农资金、套取骗取财政支农资金侵害农民利益等问题。在支农资金管理环节, 由于支农资金因立项不准、可行性研究不充分、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等原因, 造成损失浪费、效益低下, 甚至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和进行有效责任追究。缺乏健全监督制度的政策执行, 难以保证政策的全面高效落实。

二、结论与政策建议

1.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

目前, 我国支农资金从绝对数上讲提高很快, 但支农资金的比重仅占国家财政收入的8%左右占农业GDP的10%左右。因此, 在加大中央财政支农力度的同时, 应建立地方各级财政增加支农投入的机制。随着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不断加大, 地方“吃饭”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以后, 地方财政应有空间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所以, 要在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的基础上, 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支农责任, 共同增加农业投入, 逐步形成以中央为主体、地方为重要补充的中央与地方共同的财政支农投入机制。

2. 优化支农惠农结构。

当前, 有限的支农惠农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 与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安排存在一些问题有关, 使资金的投向结构不尽合理。首先, “直补”资金比例偏低, 这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大。其次, 支农资金分配上应突出支持粮食生产。如, 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测土配方施肥的投入规模。应支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支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不盲目照搬, 不大拆大建。根据现有的经济实力, 集中力量重点支持农村道路、农村能源 (沼气) 和农村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 尽快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3. 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督机制, 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

对海南财政支农政策取向的思考 篇8

关键词:海南财政支农,问题,政策取向思考

2009年末国务院出台《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开启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序幕, 海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开始了崭新的一页。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并不仅仅是旅游问题, 它是以旅游为突破口解决海南省国计民生发展问题, 海南不论怎么旅游岛, 海南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 农业这一块始终不能放弃, 在外国人、内地的人都来风风光光旅游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当地人的生存。

《意见》中指出, 要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 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为此, 加强对海南省财政支农的研究, 对指导海南农业财政支出的实践以及合理高效运用财政支农资金, 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财政支农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海南自建省以来, 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上作了大量努力, 已经形成了财政支农政策体系, 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入推进, 财政支农政策和支农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 瓜果菜销路不够畅通。首先, 近年来大规模发展的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和热带作物, 虽然给海南热带农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效益较传统种植业而言有了较大提高, 但是海南热带作物本身生产周期较短, 瓜果菜等农产品生产又分散在千家万户, 且农产品大多具有生鲜的特点, 海南热鲜活农产品保鲜期短, 极易腐烂变质, 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由于海南岛与内地路途遥远, 加上与内地需求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于是产品无法及时销售, 使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就产生了。其次, 一些地方无赖对北方收菜商的无理拦截强行收过路费等行为, 增加了收菜商的成本, 也使收菜商怯而却步。再次, 随着近年来华南冬季瓜菜和北方以大棚、阳光温室为代表的设施农业的兴起, 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海南农业原来具有的反季节和热带优势, 海南反季节瓜菜的市场空间明显受到了挤压。面对当前国内瓜菜市场的激烈竞争, 如何从市场营销角度来探研海南反季节瓜菜的产业化发展, 根据市场需求, 创新营销策略组合, 及时调整瓜菜生产结构和种植面积, “搞活流通”, 已成为提高海南瓜菜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所必须关注的问题。

第二, 产品质量安检工作亟待加强。海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良好自然环境, 具有生产高档、优质农产品的生态环境条件。但是, 由于产业化程度不高, 大多数农产品都以个体农户经营为主, 先进科学技术不易采用, 规范化生产难以实现, 所以, 除了龙头企业和一些大型专业户生产的产品质量较高外, 大部分农产品的档次较低, 质量不高, 难以进入超市、高档宾馆和出口。个别产品, 例如, 豆角农药肥料残留超标, 达不到无公害食品标准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 检测设备、农药肥料质量及农药的使用情况 (各生产季节农药使用的剂量和有效期) 等农业投入品监控监测亟待加强。如今海南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法规、体制、机制、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进一步加强瓜果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尤为重要和紧迫。

第三, 农业灾害破坏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还满足不了需求。现代农业是个巨大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其生存状况严重依赖于农业基础设施, 尤其是水利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但农业基础设施自身同样是灾害威胁和破坏的对象。海南省虽然有着良好的气候条件, 但是也有明显的干季、雨季分明的特点, 春旱秋涝, 由于近些年对水利设施的投入还满足不了水利建设发展的需要, 因而致使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老化损坏严重, 遗留问题多, 抵御灾害能力弱等问题严重。瓜菜基地和果园的道路, 排灌系统, 防风、采收和采后处理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基础设施还较简陋,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台风、暴雨、低温阴雨、干旱、病虫害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 一次强台风就能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受灾。2010年海南省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持续强降雨, 除了致使不少城镇和村庄被淹, 部分民房、校舍倒塌外, 还导致多处的农田水利设施受损。仅从三亚市三防办提供的数据, 可以看到三亚市全市水利设施损坏护岸150处、堤防100处、灌溉设施300处, 造成当地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造成大片农作物减收或绝收,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去遭受的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因此, 对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利建设的投入, 增强农业排灌能力, 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重视还须继续提高。

二、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财政支农政策取向的思考

根据《意见》, 要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 应积极探索海南财政支农新机制, 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构建财政支农政策监管体系, 使海南热带农业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为海南带来更高的整体经济效益。

(一) 加强海南瓜果菜等农产品的绿色营销

对海南农民来说, 瓜果菜等农产品的生产不是问题, 而销路才是关键的问题。目前好多地方的瓜菜都经常出现旺季时一齐上市从而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因销售不出去直接犁掉甚至菜农因此而自杀的现象都有发生, 一方面似乎是供过于求销售不出去, 而另一方面在城市 (甚至是供过于求旁边的城市) 里的市民却并未感到“供过于求”的情况, 大家买菜时菜价与往常差不多。可见, 这主要就是因为销路问题, 而这也是单个农民很难做到的。因此, 财政支农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帮助农民拓宽运销渠道。除培训农民怎么种、怎么养外, 还应该加大市场营销培训的力度, 让农民知道怎么卖、怎么经营, 让他们少走弯路, 少受损失, 多赚钱。为确保海南瓜果菜等的运销, 财政支农加强瓜菜流通环节重点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与需求市场签订建设瓜菜供应生产基地。农户按需求市场的要求, 在销路已定从而不再为将来的销路而担心的情况下, 安心地为需求地提供其所需要的绿色瓜菜等热带产品。

2、积极开展市场调研, 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开拓内地及国际市场时, 先要做市场考察调研, 了解各地的品种需求情况, 掌握第一手信息, 引导农民合理调整品种结构, 做到产销对接, 避免与内地瓜菜同时上市而出现多收了三五斗的现象。

3、积极组织农民发展专业合作及运销协会等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发放种苗、技术指导、产品收购等方式, 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 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的发展, 从基本上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此外, 农民依据本地的主导产业, 成立该地的瓜菜运销协会, 瓜菜产销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由运销协会解决单个农民很难做到的在全国内地市场设立该地的无公害瓜菜直销点, 通过组织还可共享储存、运输等资源降低成本, 使产品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大力发展瓜果保鲜加工业。瓜果菜新鲜度好, 则会比较好销而且价格相对也会较高。因此, 应在鲜菜的质量上多下功夫, 提高蔬菜的保鲜、包装、运输等技术水平, 多建立适合瓜菜贮运的“冷链式”物流配送体系, 有效降低运销中损耗率, 以增强海南反季节瓜菜的市场竞争力。

(二) 作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抓好品牌建设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加速海南现代化农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面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财政资金支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十分必要。财政支农工作应充分认识加强瓜果菜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明确目标任务, 确保海南瓜果菜质量安全, 从而确保海南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并确保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全局。

1、对农民进行培训, 增强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从选择生产基地的源头开始, 强调农产品在整个周期的无害化, 确保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另外, 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 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2、加强农药市场监督管更强。首先, 对农药经营实行特许专营制度, 提高农药的经营门槛, 从销售源头上加强农药管理。其次, 加大对农药的执法力度, 建立农药监管信息库, 建立健全农药购销台账, 使农药的流出有案可查;同时完善农业、工商、公安、质检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整合执法资源, 严厉打击制售使用禁用农药的违法行为;此外设立投诉举报电话, 对经举报后查实的案件进行奖励, 并严格为举报人保密。

3、推广使用低污染农药。由于海南气候温暖温润, 适合瓜果菜生长的同时, 也总是适合害虫的生长, 仅靠限制或打击使用农药的行为治标不治本, 只能采用疏导的方法, 首先, 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等替代农药, 并建立农药补贴制度。其次, 建设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示范区, 在示范区内全部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 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再次,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田间设置宣传栏等多种形式, 提高农民安全用药意识和水平。除此之外, 对产品销售中非常重要的包装、品牌也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强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的包装观念, 能循环利用促进持续发展;包装材料完全以天然植物或矿物为原料制成, 避免销售过程中的再次污染。

4、加强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建设。以支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以农药、兽药、渔药残留和饲料安全卫生和动物疫病检验和检测为重点, 通过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 完善检验检测手段, 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走品牌化、绿色化道路应用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 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 加强监管和品牌保护, 提高健康、安全食品的份额, 鼓励争创新品牌, 逐步形成特色绿色品牌系列, 从而提高海南农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

(三) 突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农业减灾

现代农业是个巨大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 其生存状况严重依赖于农业基础设施, 尤其是水利设施。多年来, 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在改善海南农业生产条件, 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 应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增强农业抵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 提高海南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1、突出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突出大江大河等水利设施, 大力抓好病危水库和水毁工程的防险加固, 增强工程存水及排水的能量, 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型水库、江河水坝等农业水利基本设施建设除了可发挥在农业上的巨大作用外, 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有巨大的作用, 甚至还能成为当地的旅游资源, 如海南儋州的松涛水库、沙河水库 (云月湖) 就是如此。同时, 建设一大批田头井和小山塘, 增加工程存水量, 在增强抵御水涝灾害能力的同时,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使农业基础设施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抓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除了加强大型的农业水利建设外, 还要注重抓好节水工程建设, 加强水库、渠道、喷灌、微灌、滴灌、管道灌溉系统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与农民生产密切相关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实施, 可节约用水量,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水资源配置, 即有利于抵抗春季的旱灾, 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 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N].海南日报, 2010-01-02.

公共财政模式下的支农政策研究 篇9

1.1 直接的理论依据

(1) 农村存在着公共产品。

农村公共产品是用于满足农村的公共需要, 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它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对于农村纯公共品和外部极强的准公共品应由政府提供, 如公共水利设施、义务教育和科技服务农业属于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是指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在消费过程中具有不完全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如电力设施、社会保障、以及农村成人教育中为兼职或劳动力转移而学习技术、专长的培训应属于准公共产品。对于一般性的农村准公共品应由政府和私人混合提供。

(2)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较强的外部性。

首先是农业收益的流失。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和决定性的作用, 但这种好处却难以计量, 所以也无法进行相应的经济报酬和补偿, 于是, 农业收益就发生了“外溢”。在我国, 这种收益“外溢”现象突出表现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上。其次是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的无偿提供。生态环境及景观功能也是一种公共物品, 农业则在对这类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草原、林地、森林、绿洲、湖泊、耕地等景观的无偿提供就是农业外部经济的典型例子。

再次是其他行业成本外部化的被迫承担。例如, 工业、交通、能源、通讯、商业中的尾气污染、噪声污染、白色污染、电磁污染等, 都会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的发展环境由于接受了工业等非农产业转嫁的成本而趋于恶劣, 为了克服这些不良影响, 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额外的成本。按照“皮古”理论对这些污染者应征收皮古税, 税率为作用环境后造成的环境的边际损失。这种税可以为环保筹集资本, 并作为对受损者进行补偿的资金来源。所以, 农业应得到包含这种税收收入形成的国家财政的补贴。

(3) 农业市场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性。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农产品供求波动很大, 导致农业生产者无法获得当期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农业生产者所获得的价格信息是滞后的, 即生产者在进行当期生产决策时, 并不知道当年的生产价格, 只能根据上一年的价格来决定。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比较长, 自然风险又比较大, 等到当年农产品进入市场时, 市场价格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这将进一步影响下一年的生产决策和农产品供给量。如此循环往复的价格信息滞后所引起的价格不稳定现象会形成经济学中的“发散型蛛网”, 如图所示。

该图表明农产品价格波动使农产品市场自身无法实现均衡。如果第一年生产者获得丰收, 出现农产品供大于求, 而短期内供给又是无弹性的, 生产者只能按市场出清价格P1出售。由于P1低于均衡价格P* , 生产者第二年将压缩产量, 实际供给量为Q2, 由于出现供不应求, 生产者可以按市场出清价格P2出售产品。由于P2高于均衡价格, 第三年生产者又会增加产量, 实际供给量为Q3, 结果又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 生产者只能按P3出售产品。由于P3低于均衡价格, 生产者又会在下一年压缩产量, 如此反复波动的结果, 使得产量和价格都越来越远离均衡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生产的不稳定, 不光会损害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也会影响非农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因此, 政府有必要通过公共投入来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市场信息系统, 提高政府无偿提供公共信息的服务水平, 以及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进行必要的干预等。

1.2 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农业更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与保护

我国的国情从农业的角度考虑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 我国是人口大国。一旦发生粮食饥荒, 那么把所有的世界贸易粮都支援中国也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问题, 所以中国的粮食一定要立足于自给自足, 不能依赖进口, 这就需要通过政府支持农业, 弥补农业的市场缺陷, 增加农产品生产。

1.3 现代农业的特点也决定了财政支农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高投入、高风险的农业, 需要大量的现代生产要素, 而且现代农业还是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提供财政补贴。

2 目前公共财政支农的现状

2.1 近几年来财政支农措施全面, 成效显著

(1) 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 财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面取消农业税。二是实行“四项补贴”政策。就是针对种粮农民实施的直接补贴、针对粮食生产省安排的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综合补贴。三是围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制定实施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2) 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了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的技能, 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

(3) 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 首先在教育上实行了两免一补的政策, 采取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其次是探索了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如目前, 全国已有18个省 (直辖市、自治区) 和其他省份的部分地区共2000多个县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保障对象985万人。另外还实行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这种制度突破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仅靠农民个人出资的模式, 加大了财政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扶持力度。

(4) 财政支持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通过培训, 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提高了农民增收的能力, 有效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益的稳步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2.2 财政支农应进一步加大的必要性

(1) 农村公共事业还很薄弱。

突出表现在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文化供给数量少, 质量差, 乡无文化站, 村无文化室, 相当一部分农村没有集中、集会场所, “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2) 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

据测算, 我国目前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只有48%, 而发达国家在70%左右。这要求我们进一部加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的支出。

(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严重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我国现有的水利设施大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 经过几十年的运转已严重老化失修,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而且不少地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流失面积扩大, 致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下降。而水利设施显然不能依靠市场来提供, 它属于公共产品, 应有政府财政来提供。

(4) 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

总体上看,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仍然相当差, 城乡教育差距日趋拉大, 农村中、小学辍学问题还相当严重, 师资力量相对贫乏, 农村教师在生活福利待遇方面也相对较低。

(5) 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还较差。

我国的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 其中2/3集中在大医院, 公共卫生离农民越来越远, 有限的卫生资源还在向大城市、大医院集中。而农村乡镇卫生院大多设施简陋, 医疗水平低, 医护人员学历低、职称低, 缺乏进修机会。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 基本上处于自费医疗的状态。

(6)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 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化学农药的使用等原因, 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需政府制定对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资金投入的保障。

(7) 农村社会保障层次低、范围小、覆盖面窄。

失地农民、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还未包含在内, 农村社会保障还非常低。

3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支农政策选择

3.1 公共财政财政支农的重点领域

(1) 对农业生产重点支持的项目应该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研投入,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完善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资, 改善农民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 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加大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 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生态农业,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2) 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资力度。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

(3) 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与差距。

3.2 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风险评估制度, 提高农村公共领域的投资绩效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的时间比较长, 风险评估程序缺位, 对农业投资的绩效带来不利影响。所以, 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的风险评估制度。首先, 在农业综合开发中, 要多结合本地的气候特点, 增加抗旱蓄水功能或者防涝功能的建设;在开展农业结构调整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天气禀赋状况。还要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引入事后评估程序, 制约评估“专家们”的责任心和减少权利寻租。还要运用科学的财政农业支持效率的评估方法, 基本的方法是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评估时还要坚持定量分析方法与定性分析方法相结合, 事前效率评估与事后评估相结合。

3.3 完善财政支农的体制建设政策

(1) 是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和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机制,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 进一步强化我国财政农业支持的法律规范性约束和保障。 (3) 完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 适度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业支持的预算份额。 (4) 进行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制度创新, 强化财政农业支出的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

[1]沈淑霞.我国财政农业支持及其效率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4) .

[2]曹堂哲.公共经济的主体选择理论依据和标准[J].学术研究, 2003, (1) .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 篇10

1、理论依据。

恩格尔系数 (Engel'sCoefficient) 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就是用来衡量农民的生活水平的。农业由于其具有对土地、气候的依赖性强, 生产环节的继起性, 生产周期长、生产的季节性、地域性以及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价格弹性都比较小等诸多先天性弱点, 使农业发展受技术的作用不如工业大, 同时, 农业的发展还要受到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煎熬, 在双重风险的重压下, 农业投资风险大而收益率低下,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资本面前, 农业自然会受到社会资本的嫌弃, 导致农业投资增长缓慢, 发展停滞, 农业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但农业是提供人类生存必需品的产业, 它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了加强国民经济基础, 促使各产业的协调发展, 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政府必须优化财政支出政策, 加强对农业的投资, 纠正市场引导资金流向农业的失灵, 促进农业的发展。由此可见, 财政政策对于促进农业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的作用。下面通过建立有关恩格尔系数的模型来说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支农政策的相关关系。

2、模型设定。

Y: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

X:支农支出 (十亿) ;

Ui:随机扰动项。

3、相关数据搜集。

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 具体参阅附录。从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与支农支出的散点图中 (见附录) 可知经对数调整后二者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

4、模型的参数估计、检验。

运用EVIEWS5.0软件的最小二乘 (Least Squares) 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回归结果 (具体见附录) :

t检验的P-值:

该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为0.857, 在显著水平α=0.05的条件下, F检验和t检验P-值均小于0.05, 方程拟合的效果比较好。

5、结论。

通过模型的建立证明了财政支农政策确实会对农民的生活水平产生影响, 恩格尔系数的变动速率与支农政策的变动速率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支农支出每增加1%, 恩格尔系数就会下降12%, 与恩格尔系数的下降相对应则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缺陷

(一) 财政支农支出所占比重偏低。

我国财政用于农业的直接支出长期以来在整个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偏低, 相对于我国这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国情而言, 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率还存在较大的不足, 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公平目标的实现。据测算, 目前我国农业的综合支持量只有2%, 而许多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的支出水平都很高, 1996至1998年, 美国的农业支持量为9.5%, 欧共体为25%, 日本为41%, 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墨西哥也达到了34%。相比之下, 我国对农业的支持量与其它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 财政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

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与农业发展并不直接相关的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所占比重很高, 而对农业发展具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基本建设和科技投入较少。这不仅体现在政府对农业的科技和基本建设投入低于非农业的投入, 还表现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相对差距上。目前我国每年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5%, 而发达平均为2.37%。其次, 在财政农业建设资金中, 用于大型水利建设比重较大, 而农民可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较少, 况且水利、生态建设的受益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却全部统计在农业投资中, 一定程度上夸大了政府农业投资的规模。此外, 农村教育投入也不足, 农民素质的提高滞后于科技发展速度。即使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但是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合格劳动者, 我国农业的发展仍然会受到制约。

三、提高财政支农绩效的主要措施

(一) 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 增大支农支出的力度。

提供公共产品是市场经济中财政的主要职能之一, 要求遵循公平的原则。农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民又是十三亿人口的主体, 政府在对农民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更应该与城镇居民一视同仁, 做到不偏不倚。提高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 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支出中用于农村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农业科技支出的比重。

(二)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提高财政政策效率。

优化财政支出, 就需要降低农业支出中诸如用于农村水利部门的事业费等不会直接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支出, 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方面, 提高农业发展的后劲。同时还应该扩大农村的教育支出, 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素质的农民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需要。先进技术与高素质农民相结合会提高农业生产率,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广深, 王金秀.优化财政支出政策, 推进以工哺农目标的实现.经济问题探索, 2007.11

[2]、何振国.浅析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财政问题探讨, 2006.9

上一篇:桂林企业下一篇:通风供暖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