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滞后

2024-08-09

知识滞后(精选七篇)

知识滞后 篇1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变革

1.知识经济的含义。

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动力或以知识为平台的经济,经济的发展依靠知识的驱动,依赖于知识的更新与进步。如果知识供应发生中断,则经济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发布的《世界科学报告》中指出,在当今时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钱学森教授关于知识经济的观点包含如下三层意思:1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活动。2知识经济是作为当代科技经济的一种知识经济形态。3知识经济是作为涵盖国民经济的一种国家知识经济体系。

2.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变革相关研究。

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变革是必然的趋势,否则将阻碍会计职能的实现。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变革的研究已引起学界关注。

马敬民(2002)研究了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变革的问题,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成长,无形资产的范围在逐步扩展,知识资本将在企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无形资产管理相关的法规将逐步放宽,企业将面临一系列无形资产管理的新问题。徐唯俊(2013)探讨了知识经济下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内涵,包括财务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网络投资风险评估、网络筹资和融资、网络商务资源整合等具体内容,从而将财务人员与企业各部门人员、高层决策人员和社会相关人员联系起来,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赵海军、陈晓(2013)阐释了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认为财务管理将向电算化、国际化、网络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且这种变化将引起银行、保险、租赁等行业的业务变革。狄方馨(2011)认为,在知识经济下,知识是一种生产力,在企业中将占据关键性的地位,企业应注重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作用,会计权益理论需要尽快更新,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成长。刘娜(2013)探析了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包括对财务结构、财务管理方法、财务风险及企业资产分配的影响,提出了知识经济下财务变革的若干应对策略。孟敏(2013)阐述了知识经济下财务会计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会计要素、会计组织、会计职能和会计流程等方面的挑战,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不再是简单的智能要素,而是一种生产力,担负着日益重要的时代使命。

现有的研究关注了知识经济时代会计变革的诸多方面,但大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未形成完整的变革型理论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全新的会计理论体系必然会出现,只是时间问题,而会计职能的变革将是这一新型理论体系的先导。因此,作为会计理论革命的前奏,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变革的研究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滞后

会计职能是会计在经济活动中固有的功能,是会计的一种本质属性。在《会计法》中,先将会计职能界定为“反映”和“监督”,后又将会计职能修正为“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就是采用某种计量方法对某一时点财务资产的存量或某一时段财务资产的变动量进行计量,从而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真实而有效的财务信息。会计监督,是指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随时发现经营过程中与预定目标、计划、要求偏离的情况,及时加以校正,以确保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具体而言,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监督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符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是否公允地反映了组织的财务状况,是否向报表需求者提供了真实而完整的会计信息。

会计职能一直是会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研究方向。西方会计理论界认为,会计是用来传递和报送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而我国会计界关于会计的职能有三种观点:信息系统论、控制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其中,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集信息传递、控制、反馈为一体的信息系统;控制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一个对计量结果具有控制作用的系统;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管理过程中的一种社会活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知识资本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重要性的日渐卓著,会计职能的解析不仅呈现复杂化的倾向,而且也存在着一系列滞后性,直接威胁到会计职能的存在性。无论是信息系统论、控制系统论或管理活动论,从传统会计职能的视角来看,如果缺乏对知识资本的核算和监督,会计职能将日暮途穷,直至不复存在。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存在以下滞后性:

1.会计核算的对象存在滞后性。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有形资本或实物资本,而将无形资本排斥在主流核算的范围之外,或者对无形资本的核算边界进行了严格的限制。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逐渐成为企业的首要资本,决定着企业的发展趋向和生死存亡。在有些特殊的行业,如高新技术行业、金融保险行业、知识产权运营行业,实物资本仅处于陪衬地位。在这种环境下,如果缺乏完整而有效的知识资本核算的理念、方法和体系,则会计核算的功能将在管理中沦落为末流地位。

2.会计核算的目标存在滞后性。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会计核算的目标是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财务信息,从而有助于信息需求者作出各类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生产决策等。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可以归结为通过对企业竞争力的认识和评估,实施自己的决策。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竞争力存在着决定作用的,往往是知识资本,而不是实物资本。如果忽略了知识资本的存在,无论实物资本的核算流程如何完备,信息需求者基于此所作的决策都不可能是科学、合理的。

3.会计核算的方法存在滞后性。

在传统会计理论中,会计核算是以货币计量为基础,并采用历史成本法进行。这种核算方法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主要针对实物资本。然而,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在企业成长和发展中具有支配作用的知识资本既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也没有这种必要,因而对传统的计量方法提出了强烈的挑战。如果传统核算方法不进行变革,势必将知识资本排斥在核算体系之外,也就否定了知识资本在现代组织中的价值,无疑只能使会计职能抱残守缺、踟蹰不前。

4.会计核算服务的需求主体存在滞后性。

财务报表或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多种多样,包括投资人、债权人、股东、管理人员、董事、监事、员工、相关政府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些需求主体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方向是不同的。在传统会计理论体系中,由于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实物资本,各类需求主体的需求差异并不明显。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会计核算范围的扩大,各类需求主体的需求差异明显不同。例如,税务机关和投资者的会计信息需求就大相径庭,前者关心企业实际的利润数字,后者关心企业潜在的竞争力,这很难在同一张财务报表中得到协调反映。

5.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存在滞后性。

复式记账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以1494年数学家卢卡·巴乔的《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一书出版为标志。在复式记账法实施之初,会计科目较少,内涵比较简单,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科目逐渐增多,钩稽关系更为密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些新的资产、负债、权益类型不断出现,并且带有浓重的知识资本的特征,因此,原有的会计科目已无法完全反映现时的会计核算需求,需要增加若干新科目,或者对原始科目的内涵进行补充。

6.会计监督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存在滞后性。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会计监督的实施是基于有效的会计核算,即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展开的。如果会计核算成为无水之萍,那么,会计监督也就成为无本之木。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会计核算的目标、对象、方法、手段等都存在着滞后性,则会计监督也必然产生脱离,将游离于本质性的管理活动之外,成为一种无关紧要的摆设,仅在形式上机械地执行僵化的或过时的制度和规范,对企业的激励作用将逐步消失殆尽。会计监督的价值和作用,只能在会计核算改进和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

三、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职能的变革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对会计职能做过这样的阐释:“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越显著,规模性越大,就越失去了纯粹的个人性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对过程控制的记录和总结的簿记就越重要。因此,簿记在资本主义时代就比手工业时代显示出更明显的重要性,而在公有制中就发挥出比资本主义时代更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会计职能的阐释包含这样的涵义,即会计职能不是僵化的、守旧的、故步自封的,而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的。在新的时代到来之际,就需要有新的会计职能与之相适应。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会计职能危机的显现,必然需要对危机进行补救,以维持或延长会计理论的社会生命和价值。

1.扩大会计核算对象的范围。

为了确保会计核算的存在性和价值性,需要将知识资本逐步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将知识资本的作用与实物资本并列。知识资本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在对知识资本进行核算时,不仅需要对显性知识进行核算,也需要对隐性知识进行核算。在一个行业或企业中,知识资本的类型较多,不可能一步到位地对所有的知识资本进行核算,因而可以将知识资本循序渐进地纳入核算体系。知识资本的存在是无可厚非的,知识资本核算的趋向是不可回避的。

2.构建模糊性资本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需要以某种货币为计量单位,进行精确地核算,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对知识资本实施,因为知识资本具有动态性、模糊性、内隐性的特征,不可能较为精确地刻画。其实,这种模糊性计量对许多类型的财务决策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许多财务决策也带有模糊性,如投资金额的幅度、投资时机的期限、产品投产的产量、市场拓展的边界,并不需要具有高度精准性。在实际应用中,对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可以提供模糊程度不同的会计信息。

3.纳入数理性资本核算工具。

会计核算需要借助于数理工具来实现,并随着数理分析的深化而发展。数百年来,会计核算仅停留于较为简单的、基础性的、狭隘性的数理分析,一直未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随着数量经济学的发展,会计核算应逐步将数量经济学的成果纳入会计核算体系,以此为平台进行复杂的会计核算,从而有效地揭示会计核算数据背后的经济规律。会计核算的数理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仅适合于实物资产的核算,更适合知识资本的核算。在进行知识资本核算时,可以将数理核算方法与模糊核算理念相结合。

4.实施会计核算的分类服务。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财务报表或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方向逐渐产生分化,企业需要对不同的信息需求者提供相应的核算服务,以满足他们个性化需求。具体而言,针对不同的会计信息需求者,知识资本计量的融入比例是不同的,需要根据需求性质而调整。对于税务机关,可以提供低比例或零比例知识资本核算的会计信息;对于所有者、管理者、监管者,可以提供中等比例知识资本核算的会计信息;对于投资者,需要提供高比例知识资本核算的会计信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长远发展趋势。

5.重新审视现时的会计环境及变化趋势。

会计环境与会计职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关性。郭道扬教授在《会计环境论》一文中,对会计环境的内涵进行了这样的阐释:“会计环境,是与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会计方法,以及会计工作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会计环境对会计职能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会计功能的发挥。会计职能不仅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取决于会计环境的变化。显然,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环境与工业、农业时代的会计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6.构建全新的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监督制度的设计是基于一定的会计核算体系而实现的,当会计核算体系发生变革之后,必须构建全新的会计监督体系。在这种会计监督体系中,知识资本及其变化将成为监督对象,包括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监督,以确保知识资本功能的发挥。企业的管理行为不仅要有利于实物资本的增值,更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增值。在这种环境下,会计监督的领域将扩大,会计监督的目标将增多,会计监督的方法将变得更加复杂。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逐步将知识资本纳入会计监督的范围,则传统的会计监督制度也将难以为继。

四、结束语

知识经济时代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甚至可以认为是人类社会的终极模式。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明日黄花,无法承载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动力。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曾指出:“亚洲奇迹主要是依靠资金投入和外资引入来实现的,缺乏自身的技术基础,基础设施落后、技术创新不足,从长远来看,会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所以,亚洲经济的增长不可能是长期性的。”根据目前亚洲各国的发展现状,克鲁格曼的预言已成现实,尤其对中国应该有更深的启示。

会计是经济运行的平台和保障,如果会计职能缺失或停顿,经济体系必将陷入停滞或混乱。会计变革是经济变革的先驱,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会计理论体系变革应从会计职能的补救与重构起步,重新定义会计职能的内涵,将会计职能变革作为导火索,逐步引发会计理论的凤凰涅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这一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但也是漫长的。然而,对于会计研究人员或会计从业者而言,需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将知识资本纳入到会计核算体系,循序渐进地变更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才能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Grant,R.M..Toward a Knowledge Based Theory of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9).

Spender J.C.,Robert M.G..Knowledge and the Firm:Overview[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8).

知识滞后 篇2

1. 中学生物学中其他知识的滞后现象

1.1 知识滞后现象

在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 经常会遇见其他学科知识不同步的现象。例如:在教学《组成生物的化合物》蛋白质, 关于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中氨基 (-NH2) 和羧基 (-COOH) , 以及脱水缩合阶段氨基和羧基所构成的化学键等知识点时, 由于化学学科还没有讲授有机化学部分的知识, 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种交叉学科知识不同步现象在中学生物中常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认知的构建要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 在生物学教学中交叉学科知识滞后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1.2 教材中知识的滞后点

由于生物学科的特点, 教材中不同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地方非常多。本文由于篇幅的限制不能全部统计, 笔者把教材中几个比较明显的知识滞后点统计如下表: (仅供参考)

2. 解决学科知识滞后的策略

2.1 将滞后知识生活化

在解决知识滞后现象时, 如果能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能够很好地帮助他们新知的构建。

2.2 将滞后知识趣味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知识滞后现象解决过程中, 把难懂的科学道理类比成学生感兴趣的事或物,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生物教材中介绍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 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真正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都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在教学中我用这样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老师的童年,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而那个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 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很大。所以, 老师的童年中是一个追寻蛋白质的童年, 有很多关于吃不饱和对肉类向往的记忆。我记得最为快乐的事情是:‘标蜂子 (四川方言) ’。就是用一根细线的一端套上很轻的白纸条, 另一端套在蜂类的身体上就好像在它身体打上一个标记。由于受到惊吓它会很快飞回蜂巢, 我们根据那个白色纸条移动轨迹就可以很顺利的找到蜂巢的位置, 这和今天我们讲的同位素标记法原理是非常相似的。”这样不但让难以理解的抽象科学道理更加生动, 而且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3 将滞后知识人文化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 把生物学科知识做适当的人文化处理, 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滞后知识的掌握, 而且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薄弱环节。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起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环保理念。

例如:在教学《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时, 学生对为什么用丙酮提取色素感到不理解。要让学生理解这个问题, 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相似相溶的原理。我在教学中这样给同学们讲解:“我们班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在外打工, 他们在异地他乡最牵挂的就是你们的健康和学习, 另外最希望遇见的就是来自家乡的人, 正所谓‘老乡乡见见老老乡乡, , 两两眼眼泪泪汪汪汪汪。。’’为为什什么么呢呢??因因为为父父母母和和你你们们之之间间有有一一种种力力叫叫亲亲情情, , 父父母母和和老老乡乡之之间间有有一一种种力力叫叫做做乡乡情情。。今今天天色色素素提提取取中中, , 色色素素与与丙丙酮酮之之间间也也有有一一种种力力, , 这这种种力力叫叫范范德德华华力力。。””学学生生听听过过这这样样的的比比喻喻后后对对于于相相似似相相溶溶原原理理有有了了初初步步的的认认识识。。

22..44将将滞滞后后知知识识实实践践化化

在在处处理理学学科科知知识识滞滞后后现现象象中中, , 有有部部分分知知识识是是学学生生能能够够通通过过自自身身努努力力获获得得的的, , 我我们们应应该该引引导导学学生生从从实实践践中中去去学学习习。。

例例如如::遗遗传传的的基基本本定定律律教教学学中中, , 经经常常涉涉及及概概率率的的计计算算问问题题, , 学学生生对对相相对对独独立立事事件件同同时时发发生生的的概概率率不不能能理理解解。。为为了了帮帮助助学学生生理理解解、、解解决决知知识识滞滞后后对对新新知知构构建建的的影影响响。。我我在在教教学学中中以以计计算算彩彩票票中中奖奖概概率率为为例例, , 讲讲述述独独立立事事件件同同时时发发生生的的概概率率::““同同学学们们都都喜喜欢欢彩彩票票, , 老老师师也也喜喜欢欢, , 那那同同学学们们能能不不能能计计算算一一下下双双色色球球中中头头奖奖的的概概率率是是多多少少, , 这这些些独独立立事事件件同同时时发发生生的的概概率率等等于于每每个个独独立立事事件件概概率率之之积积。。””学学生生通通过过这这样样的的思思考考对对于于独独立立事事件件同同时时发发生生概概率率有有了了更更加加深深刻刻理理解解。。

随随着着新新课课程程改改革革的的推推行行, , 中中学学生生物物教教材材的的编编排排趋趋向向于于模模块块化化。。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中中会会出出现现更更多多多多学学科科知知识识的的渗渗透透现现象象, , 知知识识滞滞后后现现象象也也会会越越来来越越突突出出。。笔笔者者希希望望通通过过本本文文让让更更多多的的生生物物教教师师关关注注教教学学中中此此类类问问题题, , 找找到到更更多多好好的的方方法法。。

摘要:文章通过对生物教学中交叉学科知识不同步的现象的分析, 结合自身在教学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实例, 探讨将知识进行生活化、趣味化、人文化和实践化的处理, 帮助学生新知识的构建。

关键词:知识滞后,现象,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作文讲评滞后问题的研究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那是一次精心准备的作文讲评课。作文题目是《我们共同走过____》。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认真批改了所有学生的作文,记录了学生们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为讲评时尽可能多表扬学生准备好第一手资料。我还挑选出两篇代表性作文,修改打印,准备发放,以起到为学生提供范例,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作用。此外,我还精心制作了幻灯片。

课堂上,我按照“群星闪烁,榜上有名——发现优点,学习借鉴——寻找不足,出谋划策——自我修改,提高水平”的思路进行作文讲评,前三个环节课堂气氛热烈,尤其是被表扬和被点评作文的学生,其激动自豪难以自抑。其他学生的出谋划策也毫不逊色,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进行到最后一个环节时,不少学生失去了热情,被动地完成要求,而且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呢?

课后,我向学生询问听课感受,其中一个学习良好的女学生说了一句大实话,她说:“老师,你现在才讲评,我早忘了我写了什么内容了。”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学生的语言是朴素的,但却一语道出了问题所在:作文讲评滞后对学生作文学习造成了影响。

二、问题反思

作文讲评滞后问题的原因何在?有何后果?如何寻找对策?

中学语文教师最辛苦的事情莫过于批改作文,而作文的精心批改与快速反馈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分析教师常规作文批改速度慢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教师在仔细阅读作文之后,要把对作文的分析、评价、建议一一写在学生作文本上。同时,还要做好相应的记录,以利于开展作文讲评。由于精心批改作文所花费的时间长,往往拖延了作文的按时讲评和作文本的发放,有的甚至拖延到一周以后。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直接的后果是使得学生在作文辅导课和写作过程中所引起的写作热情和兴奋状况容易被抑制,从而影响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效果。由于信息反馈慢,学生对作文的兴趣逐渐淡化,而教师的辛勤劳动又被打上了严重的折扣,真是学生写得不可谓不辛苦,教师改得不可谓不辛苦,而双方的辛苦劳动又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种隐形伤害。

如何有效解决作文讲评滞后的问题?我想,关键在于要提高有效批改的速度。实际上,教师快速批改作文并非难事,因为几乎所有的考场作文都是快速批改出来的。教师已经具备了评价学生作文的专业能力,能在认真阅读中立刻了解学生的审题能力、选材能力、构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迅速作出判断,给出相应的分数,并且通过一文几阅来保证分数的客观、公正。但着眼于讲评的作文能否这样批改呢?能否把考场作文批改方式和平时的作文批改相结合呢?如果教师既能像批改考试作文一样批改日常作文,又能及时选择性记录讲评时自己需要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不就可以大大提高批改的速度,并且进行及时的讲评、反馈吗?如何在快速批改和精心批改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在反复研究之后,我采用了二次批改作文的方法。即教师一阅时全面阅读文章,但不批改,只设计等级。讲评时师生共同评议教师挑选的典型文章,学生修改后教师再次批阅。

第一次批改:

批改方法:教师根据相应的作文标准,按A、B、C等级制批改作文。其相对应的分值为:A-85分~100分,B-60分~85分,C-小于60分。同时记录第一手资料,为讲评作好相关的记录。教师总体浏览,初步评价,重点记录研究本次作文中学生存在的主要优点和问题,作为讲评依据。

作文讲评过程:作文讲评按照基本的板块“群星闪烁,榜上有名——发现优点,学习借鉴——寻找不足,出谋划策——自我修改,提高水平”的思路进行。设计这几个板块的目的是“整体激励学生——强化本次作文的目标——学习经验自我提高”。同时,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分别提出修改要求。

第二次批改:

根据学生修改情况批改分数,写评语,并积累佳作。

(根据实际情况,部分学生作文可进行多次批改、面批。)

三、教学实践

在精心思考之后,我带领学生进行了又一次作文实践。本次作文目的是引导学生围绕题目精心选材。我们选择的题目是《藏在心中的____》(横线上可填秘密、梦想、快乐、温暖等词语)。

在我的精心指导之下,学生开始了课堂写作。由于指导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加上学生畏难作文的情绪由来以久,不少学生未能在课堂完成作文。我没有为难学生,让学生回家写好,第二天早上交,第二天仍有三位学生不能完成。

第二天距离上课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可以用来批改。我采用A、B、C等级制批改作文,同时做好了以下记录:准备交流的学生、得A级的学生、作文选材有特色的学生姓名及其值得推广的优点记录、预备口头表扬的学生、划出有问题的段落或句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得C级预备重写的学生名单及其重写原因,偶尔也在部分作文本上三言两语写下我的直接感受。

由于不必在作文本上字斟句酌地写评语,批改的速度大大加快。当我到教室上课,开始进行作文讲评时,学生都十分惊讶,简直怀疑我到底有没有看过他们的作文。但在课堂中听到的点评都来自于自己或同伴的作文,便很快进入了我预期的境界。这节课,学生的讨论交流特别热烈,而且彼此关注作文的等级。在进入“自我修改,提高水平”的环节中,不少学生还就自己的作文和教师进行当面探讨:我的选材不是很好吗?我的作文有什么问题呢?几位没交作文的学生也动心了,有一个在课内余下的时间里当堂补好作文,兴奋地请我打分。其余的也在第二天自觉地补上了作文。

课间,我找等第为C级的一位学生谈话。我说:“你的作文不可能是这种水平呀?怎么回事呢?”她居然笑了,反问我:“你知道我是在几分钟内写的吗?”我猜想她是临时恶补的。果然,她是在10分钟内凑了500字的作文交给我的。幸亏及时的关注、反馈让我知道了真相。结果她愉快地接受了重写的建议。

学生作文本交上来之后,我再次从容地批改学生的自批或互批情况,写上分数和批语,并将学生修改后的佳作整理打印,在下次作文课时交流或展示。

写作是离不开情感的创造性劳动。情绪的好坏对写作大有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作文教学注重激励学生的原因。及时的作文反馈带给学生的快乐体验反映在试卷上,尤其是作文上,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样一份语文试卷,同样一篇作文,怀着期待的、跃跃欲试的心情去做还是厌倦的、敷衍搪塞的心情去做,甚至干脆不写,质量是大相径庭的。不少学生在文章的主题思想挖掘上,在作文的精心构思上表现出了积极的心态,思维活跃,也在客观上带动了全体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第二次批改为进一步教学留下了空间。第一次讲评所形成的激励氛围,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学生会期望经过努力能在第二次批改中得到提高。因此,他对于自己的作文能产生修改的热情。这也正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第二次修改,也能了解作文讲评的效果,积累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谁为阅读习惯的滞后埋单 篇4

上学期, 笔者担任四年级某班语文教学。在教学第一篇课文《观潮》时, 学生留给我一个比较鲜明的印象:班级里相当多数的学生都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暑假后刚返校还未进入学习状态吗?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 学生的表现依然如此。

譬如, 在教学略读课文《雅鲁藏布大峡谷》时, 其中一个环节是以“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不容质疑的第一大峡谷”为阅读话题, 要求学生用5分钟时间认真默读课文 (包括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 寻找关于这种说法的依据。提出阅读要求后, 笔者特别留意了学生的阅读表现:在默读课文时, 主动拿笔标注记号的只2人, 经老师提示后拿笔标注的也仅4人;在规定时间内坚持全文 (包括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默读完毕后才抬头的约占全班五分之一, 不到1分钟时间就左顾右盼的约占五分之一, 其他五分之三的学生基本上是属于休闲型的“读读看看”;从表情及阅读举动看, 能够带着问题前思后想的不足六分之一, 几乎没有进入阅读状态的不下五分之一。在汇报阅读结果时, 能够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和深度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的长度和深度进行比较, 并利用其中的数据来说明“为什么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不容质疑的第一大峡谷”这一问题的学生4人, 仅占全班十分之一。应该说, 这样的阅读话题相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并不困难。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呢?理由只有一个:学生还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 没有真正进入阅读状态。

这只是一个特例吗?为了找到答案, 笔者将此作为下一阶段课堂调研的主要问题。

在一次四年级语文组的教研活动上, 笔者将我班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现象”作了描述, 意欲了解其他几个平行班级是否如此。奇怪的是, 其他几个班级的老师表示, 班级里也都存在这一现象。为了进一步证实老师们的说法, 笔者首先走进了四年级的语文课堂。从课堂中学生的阅读情形看, 各个班级确实都存在这一“阅读现象”,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这种情形是不是只在四年级存在?其他各年级的情形又如何?

带着这一问题, 笔者从四年级以外的二至六年级的30个班级中随机选择了12个班级进行重点调研 (每个年级任选3个班, 每个班听2节阅读课, 一节为预约课, 一节为推门课) 。每个年级选择3个班, 是为了尽可能保证所取样本与总体的特性趋于一致;每个班各听一节预约课与推门课, 一方面是为了尽量避免教学特例出现, 另一方面是为了观察不同课型的差异性。听课时, 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老师的阅读引导, 包括阅读话题的设置、阅读习惯的培养;二是学生阅读表现, 包括阅读过程表现、阅读效果表现。

听课中发现, 学生的阅读表现在预约课上大多较“推门”课更为理想, 也许这与老师在课前和学生进行了纪律上的约定有关。综观24节阅读课, 尤其是“推门课”, 某种角度而言,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被老师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一是在教学安排上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不足。以一篇课文两节课阅读算, 80分钟时间中真正让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平均不足12分钟, 而且这12分钟的读书时间又多是安排在课文的初读环节, 其他环节也基本上只能算作象征性阅读了———不少同学尚未读完, 见有学生举手老师便迫不及待地与之对话了。而有至少2节课, 真正让学生读书的时间不足8分钟。

二是多媒体平台的使用让学生失去了许多阅读实践的机会。24节课中, 其中17节课使用了多媒体, 预约课几乎90%使用多媒体。老师们比较习惯的做法是, 备课时已经很有准备地将一些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摘录在多媒体上, 上课的时候只要某个学生说出某个句子, 老师便轻点鼠标呈现出来。客观而言, 这种方法本身似乎也并无什么不妥, 关键是不少阅读速度较慢的学生还来不及找到句子在课文中的具体位置时, 老师已经将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了, 于是阅读被迫中止。

三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所听的15节第一课时教学, 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之前, 老师提出的几乎是比较一致的要求,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有7节课老师要求学生手里拿笔做阅读记号, 但遗憾的7节中至少3节缺少真正的落实, 仅表现为一种形式———学生并没有都按要求做。试想, 学生在阅读方面没有一个长期的实践, 这种阅读的习惯又何以养成?长此以往, 学生仅有的一点阅读能力恐怕也要“退化”了。

学生阅读习惯滞后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一是教学任务艰巨。为落实教学任务, 教师难免抢时间, 没有为学生留够充足的读书时间。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从低年级开始, 严格说来从一年级甚至更早就应该着眼。但事实上, 中低年级的老师们普遍反映教学任务繁重, 特别是大量的识字任务, 让老师们忙得不可开交, 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自然就少得可怜了。

二是多媒体技术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由于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 稍微好一点的学校教室里面都配备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备课的时候, 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把一些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摘录上去, 以方便在教学时相机出示。这种做法, 虽然为老师赢得了从容的教学时间, 但也剥夺了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

三是教师在意识上没有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学时, 老师只把本堂课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作为自己关注的焦点、热点。至于学生的阅读习惯, 并不被看重。殊不知, 这是短视的, 没有站在发展的角度, 没有从语文教学的长期战略上去思考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问题。

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应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课内做得不够, 课外又如何呢?不少学校、不少班级, 三年级甚至四年级以下的班级藏书或学生自购图书, 除“优秀作文”之外, 就很难发现文字较多的读物了。课余时间, 学生或三个一堆, 五个一群读图画书, 诸如《老夫子》、《叮口当猫》等。正如一些专家所说, 这是一个“读图时代”, 阅读时不需要阅读思维、甚至不需要文字了。长期如是, 课内不得法, 课外不得益, 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何谈培养, 何谈提高?

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于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乃至于提高整个语文的学习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要学好语文, 要充实心根, 要丰盈生命, 名家如此, 成人如此, 学生更应如此。

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指哪些呢?

一是专心致志的习惯。阅读时精力集中, 全神贯注, 字字入目, 或纵情吟诵, 或静思默想, 切勿漫不经心, 囫囵吞枣。鲁迅先生从数十年读书生涯中总结出了宝贵的“五到读书法”, 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二是边读边想的习惯。读书时, 要一边读一边想, 口诵心惟, 绝不能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 等于吃饭而不消化”。可见读书离不开动脑思考, 没有思维的阅读, 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阅读。

三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中要随时圈、点、画、批, 要画出重点、难点, 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写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伟人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 他在不少史书中都圈点勾画, 写有大量批注,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他的情感历程和思想轨迹, 弥足珍贵。

四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遇到不理解的字词, 随手翻查字典、词典, 争取在老师教学之前独立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阅读扫除字词上的障碍。

五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经常阅读有益的书籍、报刊, 通过课外阅读, 不断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对于阅读指导, 对于阅读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相关层面的思考。“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因而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学生阅读习惯是否得到培养, 关键在教师, 在语文教师。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任。

施工项目工期滞后影响因素分析 篇5

作者通过大量案例调研, 发现施工项目工期拖延是由多方造成。任何一方的工期延伸或工作不到位, 最终都会在施工项目工期上有所体现。总体来说, 主要涉及到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四方, 除此之外, 还有社会人为原因和自然不可抗力原因。

一、建设单位的原因

建设单位作为非专业方, 其领导或有关人员违背作业规律和技术规范, 对工程项目提出不符合规律的要求, 导致工期出现问题。比如一些建设单位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违背施工规律, 对项目工期要求过紧, 甚至一些政府出现某个时间点必须“献礼”等政治表现, 不顾施工单位的技术要求和能力范围, 甚至忽略施工的难度, 造成施工中风险增大, 最终造成欲速而不达的效果, 造成工期滞后。

甚至有些建设单位忽略了工期与成本基本成反向增长关系的基本理论, 在一定成本范围内, 不能合理地、理性地给出要求工期, 导致进度控制从施工起就存在问题, 与施工单位矛盾重重。还有一些主管项目的领导工作作风不正派, 不按合同及时支付进度款及其他款项;对施工单位乱卡乱要, 造成施工无法进行, 工程进度滞后。

第三方面是建设单位为施工单位开工准备不足导致工期延长。主要表现在在办理临时占道手续、施工占地手续时时间拖延;在办理供电、临时供水等手续时拖延;施工场地平整、手续移交不及时;征地拆迁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甚至威胁到施工单位机械设备和人员安全;各种申请审批、审核手续办理不及时等。以上这些因素和行为都会对勘察设计单位工作开展和施工单位进场造成影响, 会使工程项目工作开展滞后或有不完整的可能。甚至在工程竣工完工阶段, 建设单位对施工项目的各种验收组织不及时, 造成工期不必要的浪费。

二、设计单位的原因

设计是项目施工的前提, 如果设计单位出现工作不到位现象, 也会造成工期的拖延。比如设计单位提供的勘察资料是否准确, 尤其是地质资料的准确性更为重要。通常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未预测到技术障碍问题, 大部分就是设计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不准确而引起的。这种技术故障的出现常常会增大施工的难度, 使施工方措手不及, 甚至会改变整个施工方案的设计, 是影响施工进度的最大、最坏因素。比如设计单位没能按时交付图纸或者各类图纸之间不配套, 无法相互印证使用, 还有设计单位的设计内容不够全面、有漏洞, 设计没能达到施工的相关深度要求等。

甚至有些劣质设计单位, 其工作不够细致, 设计图纸出现错误或存在漏洞, 图纸设计内容不全面。这主要是由于设计单位没有建立健全的设计质量过程管理体系, 这些行为最终都会在施工中体现出来, 要么设计改动、要么工程停止或返工, 不可避免地出现工程项目滞后现象。甚至还会出现设计单位能力不足问题引起的施工停止或错误, 比如在施工过程中, 设计单位不能及时按照建设单位的要求解决设计内容, 或在施工过程中, 对施工人员提出的问题不能解答等, 都会对施工工期有很大影响。

三、施工单位的原因

施工单位造成的工期拖延, 主要有:

第一, 施工前准备工作不足造成工期延误。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对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图纸未仔细核查, 对施工技术规范、招标文件、工程质量标准了解不够细致。开工前对施工现场调查不够, 对施工条件认识不足, 对工程概况了解不细致不全面, 工程的难点、重点没有很好掌握, 现场的临时设施建设不及时, 没有提前做好与项目有关部门、当地民众进行沟通, 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等等准备工作, 如果任何一项出现问题, 都会给项目后期进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 管理沟通不畅导致的工期延误。施工单位总承包商协调能力差, 与各分包单位之间在工作上配合不默契, 或资金调节出现矛盾, 导致沟通时间上的大量浪费和相互扯皮现象。各个分包商之间技术、管理水平相差悬殊, 追求目标差异大, 难以协调。施工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分工不到位, 责任不明确造成管理混乱。施工进度管理措施执行落实能力差, 缺乏明确的责任人。现场管理混乱, 现场的人员、材料、设备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材料和机械设备在现场的储存管理不当, 造成损坏, 或在二次搬运的过程材料和关键机械用具丢失或破损, 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 同时也会影响施工进度。

第三是人力、材料、机械不到位造成的工期拖延。施工过程中用到的一些机械设备出现故障, 导致工程停工。比如:供水设施、供电设施出现故障时导致施工停滞。机械工具的型号、数量、质量等与合同要求不符, 同样会对施工带来影响。材料的供应量不足, 材料的质量不达标, 材料的供应不及时, 供应的材料与要求的材料不符, 都会影响到施工进度。复杂的施工现场、高要求的施工技术和简陋的施工条件, 对施工人员的技术、能力、经验都会提出更大的挑战, 这会使很多年龄大、经验不足、资质差的人员无法胜任工作, 甚至会出现工作差错。或者由于物流问题, 使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由于运输或运能等问题造成不能及时到位, 最终导致施工停滞不前。

四、监理单位的原因

监理单位是受业主委托对工程建设进行第三方监理的具有经营性质的独立的企业单位。它以专门的知识和技术, 协助用户解决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 并收取监理费用, 同时对其提供的建筑工程监理服务承担经济和技术责任。

来自监理单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理知识和技术不达标引起的施工质量问题, 导致出现返工、停工等时间, 造成工期拖延。二是监理单位人员问题, 监理人员工作经验较差或责任心不强、管理协调能力薄弱, 或监理人员人数较少, 不能及时发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工程按计划施工等, 都会使施工单位无从下手, 容易造成返工或产生矛盾, 最终影响工期。

五、社会和各种自然原因

社会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各类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比如建设项目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及管理条例调整、各种手续办理程序改变;涉及到的交通管制、交通中断;政府及社区有关部门的工作失误, 致使相关手续的办理被拖延;在拆迁、施工中各种无法预料的刑事民事案件等。还有在工期较长的项目中, 有可能会遇到来自不同方面的经济危机。自然不可抗力因素, 主要包括火山、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对工程项目的工期造成影响。

每一个项目参与方的活动, 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施工项目的进度。而且, 实际施工中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更加大了施工进度控制的难度。为了确保项目施工的顺利进行, 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生产, 不仅仅是施工单位, 项目的各个参与方也要共同努力, 各方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尽职尽责, 将由于自身管理不善而影响到施工进度的可能性减少到最小。对于影响工程进度的不确定因素, 施工单位要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制定预备方案, 避免工期拖延带来巨大损失。

参考文献

[1]王会晓.水利施工进度控制与管理[J].民营科技, 2010 (11) :35—39

[2]孙国华.工程施工项目进度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3]王学民.高随祥.工程进度优化与控制问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工程研究, 2010 (02) :12—16

[4]王琳.论工程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J].科技经济市场, 2010 (07) :46—50

高校基建财务竣工决算滞后问题探析 篇6

一、高校基建财务竣工决算滞后或者不决算产生的不良影响

(1) 导致学校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基建财务的竣工决算报告是学校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办理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手续的重要依据。基建财务工程项目竣工后不决算或滞后决算就不能形成固定资产, 这样会严重影响学校固定资产的交付使用, 造成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不便。

(2) 没有充分发挥检查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及考核投资效果等作用。虽然学校的任何工程项目在立项时都有概算, 但实际执行时却因概算标准偏低或概算漏项等原因超出事前的控制, 换句话讲, 财务的会计科目才是反映不同项目内容实际发生的支出。基建财务竣工项目不决算或滞后决算都不能及时有效的反应项目的执行及工程成本等情况, 不能为后面项目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参考, 更起不到考核投资效果等作用。

(3) 基建档案无法及时存档, 资料容易丢失。标准的基建档案涵盖了工程项目整个工期的所有资料, 并保证归档的资料必须是原件, 其中一部分很重要的文件会因为基建财务竣工决算的滞后而滞留在财务部门, 如项目建议书、招投标文件、各类合同、签证、变更等, 时间久了会容易丢失。这部分资料一旦丢失, 或者很难补办, 或者根本无法补办, 影响了基建档案的完整性。

(4) 打乱了财务部门整体的资金使用计划, 后期付款存在压力。通常, 高校的财务部门在资金使用上会依照学校整体的规划下达预算, 包括基建财务科室。一个工程项目通过了可行性研究决定上马后, 财务部门会安排资金的筹措及还款计划。因工程项目的往来资金通常都数额较大, 若基建财务的竣工决算长期滞后, 将不利于财务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也会对工程结算的后期付款存在很大压力。

(5) 施工单位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基建财务的竣工决算长期滞后, 会遇到决算时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或者土建、安装的预算员已经不在该单位的情况, 虽然这样并不会影响基建财务竣工决算报告的质量, 但换成其他负责人可能会因不了解整个工程施工的具体情况, 而使影响决算的进度。

二、高校基建财务竣工决算滞后原因分析

(1) 基建工程项目“三超”现象严重。其原因有:一是在执行财政部修订发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财会[2012]22号) 前, 基本建设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是相分离的, 各高校基本都是将基建财务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会计核算, 基建财务帐套数据长期“游离”于会计“大账”, 这样实际上就降低了上级管理部门和高校财务部门对基建财务的监督力度, 导致工程成本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二是有些工程项目在立项阶段没有经过严格的可行性论证, 对施工方案没有进行严谨的优化, 使得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出现大量工程变更, 工程造价大大的超过期初预算, 或者项目建成后因为不能满足使用要求而必须重新改造, 造成施工浪费, 间接增加了工程成本;三是高校基建部门前期管理不当, 比如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对施工方把关不严、施工图设计深度不够、工程量清单审查不严格, 存在漏项等, 这些都要在施工阶段重新核价, 直接或间接增加了工程投资。

(2) 隐蔽工程的工程量核算滞后。隐蔽工程就是基建施工中一些在完工后会被隐蔽起来的工程, 所以隐蔽工程的用料真实性及工程量核算对基建财务的竣工决算尤为重要。隐蔽工程结束后的审计只能按照施工图纸和竣工阶段的变更签证来进行核算, 对于项目的既成结果无法考证, 如果要检测, 很可能会破坏工程的结构和外观, 即便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工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合理和不规范的行为, 也不便在事后通过合理的建议进行更正, 由此既达不到节约资金的作用, 更会对基建财务的竣工决算造成不良影响。

(3) 材料费用的波动对基建财务竣工决算的不利影响。工程施工中材料费用占工程预算的比重一般在50%以上, 而建筑材料的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波动很大, 不同厂家材料的价格和质量也不尽相同, 若不能及时发现建筑材料价格的重大差异或缺陷, 或施工方虚抬材料价格、虚报材料用量等, 对基建财务的竣工决算是非常不利的。

(4) 基建财务人员对建设项目的参与度不高。高校领导未能认识到基建财务人员在整个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认为财务只是“银行出纳”, 按签字付款即可, 由此基建财务没有起到控制工程成本、实施监督检查的作用, 导致后期财务决算难以进行。

(5) 基建财务的工作人员少, 核算任务繁重。基建财务的工作人员少、核算任务繁重是众多高校面临的问题。通常情况下, 从人员结构上高校基建财务科室一般会配备2-3人, 而基建工程所需的工期则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 一般一个工程项目的结束, 从土建到安装, 从甲供材到备料结算, 会涉及大大小小十几个相关的竣工审计报告, 这些都增加了基建财务人员的核算工作量。对于委托工程造价公司对工程项目实行结算审计的高校, 若其内审部门对项目的送审不及时而导致的审计报告出具不及时, 也会影响基建财务最终的竣工决算。

三、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竣工决算滞后建议

(1) 基建财务要坚持贯彻基本建设法, 要坚持“三算”的基本要求。基建财务人员要坚持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竣工决算的管理工作, 尤其是在项目预算的环节, 应积极参与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强化财务过程的控制管理。在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执行项目的期初预算, 严格控制超概算的支出内容, 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因某种原因造成的超概算情况和个别未列入预算的特殊情况, 要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及审批权限, 对于超概算的部分, 要具体成本责任到人, 尽量避免和减少不合理的支出。

(2) 高校的基建项目需要跟踪审计, 工程要建立项目决算初审、复审和终审制度。教育部在2007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 (教财[2007]29号) 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的全过程审计。跟踪审计实际是一种提前介入式的实时审计, 有效规避了基建竣工前对施工过程监督和管理不当的不足, 积极预防了工程项目的经济风险与质量风险, 目前各高校已经在积极的尝试, 改变以往只重视审计工程竣工结算时期的方式。高校对于重大工程项目需要建立决算“三审”甚至“多审”制度, 在监理公司进行了初步审计后, 学校的内审部门要进行再次审计, 最后交由委托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进行终审, 甚至再交其他造价公司进行二次审核, 以保证审计的严谨性。审计报告的严谨度会直接影响到基建财务工程竣工结算报告的出具质量。

(3) 对于隐蔽工程审计方要做到提前介入, 直接参与验收, 确保隐蔽工程的质量及造价的准确性。审计方应该重视隐蔽工程的现场调查取证工作, 对重点监测的地方如地下部分、水电线路安装、地基及基础工程、结构层、钢筋混凝土、预埋管件材质等需要现场监督、现场验收, 将相关资料记录在案, 掌握第一手审计资料, 为后期基建财务的竣工决算做好准备。

(4) 临建工程需提前审计。对于因施工临时需要而修建的食堂、办公室等临时工程需要提前审计, 否则等到项目竣工, 很多临时建筑已经拆除, 工程量根本无法核实, 影响基建财务结算的真实性。

(5) 严格按工程进度付款,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工程变更和现场签证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是把关是否严格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高低。一定要杜绝虚假变更签证:对于由使用部门提出的变更, 要通过学校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对于由施工方提出的变更, 则先经监理公司审核确认, 然后报学校基建部门复核。

(6) 加强工程材料采购管理, 做好材料进场验收, 做好材料出入库管理。高校的基建部门要依据建筑材料的不同类别把好工程材料采购关。对于包工不包料的项目, 材料采购科要更重视主要材料的质量, 如土建部分的钢材、水泥等, 不要一味的追求价格;对于包工包料的项目, 要指定好品牌、材料的质地、规格型号等。工程材料进场后, 学校的基建、财务、审计等相关部门需会同工程监理等有关方面代表进行现场验收, 必要时还要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材质、技术方面的鉴定。验收合格的材料在办理完材料交接单后, 学校的基建部门要及时记录材料收入、使用、库存的数量及金额明细帐, 以确保材料物资的安全, 基建财务部门也要以工程项目为类别登记材料物资的明细账, 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库存盘点, 确保账实相符。

(7) 高校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修订发布《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答记者问中指出: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 在按照基建会计核算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 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定期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财会[2012]22号对高校的基建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需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新的会计管理核算体系和财务监督体制, 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

(8) 基建财务人员应该全过程参与工程建设项目, 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一个工程项目从立项到封顶使用, 基建财务应该做到事前参与项目预算、事中注重成本控制、事后分析决算, 全过程参与项目决策、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决算控制等基建建设的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的监督作用。

(9) 提高基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高校基本建设的投入对基建财务人员的要求较高, 不仅要掌握专业的财会知识, 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 还要了解工程技术等专业知识、项目建设的一般程序、招投标法律法规以及工程造价的相关知识。在提高了基建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水平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关于太极养生实践滞后原因的探究 篇7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其文化发展源远流长, 未曾出现过断层的现象。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 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便顺应时代的发展而传承下来, 而太极文化便是此类传统优秀文化资源之一。太极文化不仅蕴涵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观念, 而且还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健身养生理念。众所周知, 太极文化的标志, 即一张太极图, 两条阴阳鱼。该标志图便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昭示着太极文化的深刻内涵:一分为二, 二合为一;阴阳并存, 协调统一。太极乃宇宙之大道, 万物之纲纪, 追求内外对立与统一, 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是太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 通过太极拳运动来达到“静”与“动”的统一, “内”与“外”的协调, 从而实现健身养生的目标。

2、太极养生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

太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之一, 能够传承流传至今, 说明其有着顺应社会发展和存在的必然性。于此同时, 其内在的健身养生的文化精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 日益形成了一个相对健全的体系, 对于人们养生, 以及延年益寿有着突出的功效。虽然太极文化有如此优异的养生功能, 但是在当今全民健身活动中却罕见其影, 归纳其缘由, 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2.1、太极文化及太极拳的复杂性因素

太极文化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为“太极拳”, 人们通过太极拳运动来实现健身养生的目的。在我国, 太极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并逐渐构建出了一套自己的体系。与此同时, 由于太极拳内在体系的复杂性, 和招式的多样性, 导致了人们在对其接受时, 困难重重。从而使得一些学习者要么望而却步, 要么半途而废。最终致使学习太极拳的人员很少, 学习效果很差。为此, 此种状况也严重影响了其在人们日常锻炼中的传播与流通。

2.2、体育多元化竞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入, 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体育运动项目日益多元化, 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武术、太极等方面的运动。而且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国际体育运动的发展, 我国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体育项目, 如篮球、体操、网球和瑜伽等等。这些体育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起到健身强体, 延年益寿的功用。而且其中的要领和运动方式容易被人们所学习和接受。为此, 这些新兴的健身运动受到了人们普遍的欢迎, 并且在传播和实践占有绝对的优势。多元化的运动项目对传统太极运动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从而致使太极运动发展严重滞后。

2.3、对传统太极文化忽视

当前, 我国在体育文化建设之中, 往往强调“国际化”和“全球化”理念, 积极地去迎合世界奥林匹克竞技运动, 着力发展竞技体育。而对于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 重视不足。在对传统太极运动资金的投入, 健身场所的建设, 科研力量的引进, 以及在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状况。这些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武术和太极等健身运动的发展。对于传统太极运动的普及更是无从谈起, 如此现状不得不令人有所反思。

3、推动太极养生发展的策略

我国古代通过太极养生, 得以高寿的事例不乏其在, 其中突出的代表即是武当山张三丰。在经典《太极拳总论》中最后一段话说:“原注云 : 此系武当山张三丰老师遗论 , 欲天下豪杰延是为数不多的。也可以看出由, 于时代的原因, 过去能年益寿, 不徒作技艺之末也。”由此可见, 太极文化在人们延年益寿, 强身健体和养生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 推动太极养生文化的发展必须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国家要对太极文化给予充分地重视。太极文化作为中国养生文化的精华之一, 国家要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 为推动太极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努力国家要加大投入, 为太极文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前提。加大资金的投入, 积极有效地推进太极文化相关科研的发展, 为促进太极文化的发展夯实理论基础;加强人力的投入, 人才的培养对于太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核心的作用, 为此, 国家在人力资源的培养和投入上必不可少。

其次,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推进太极文化的快速发展。当前,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但是在一些体育文化发展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盲区和弊端。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 我们开始放开视野关注世界的体育发展, 并且也采取了诸多的措施, 建立相关的体制机制, 去积极与世界体育发展接轨。但是, 在将眼光瞄准世界时, 却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忽视甚至放弃。这样现状往往是得不偿失, 有所偏颇的。为此, 国家还要进一步地健全和完善相关的体育发展体制机制, 实现现代体育与传统体育协调统一发展的目标。

最后, 积极地加强宣传, 吸收借鉴国外经验, 保护传统太极养生文化。太极拳作为太极文化的外在形式, 通过其运动和锻炼能够起到良好的养生效果。国家要加强对太极文化的宣传, 增强人们对其养生功效的认识与重视。加强太极文化的教育, 培养出更多的太极人才, 从而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最终达到太极养生能够在人们日常体育锻炼中得以普及的目的。

摘要:太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蕴含着丰富的健身养生理念。太极运动讲究练功养气, 舒筋通络与阴阳调和。通过提高人体系统的“元神”和生命源动力, 改善身体基本状况, 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然而, 如此宝贵的传统健身文化在现实养生实践之中却发展滞后。本文拟对太极养生实践滞后的相关因素加以探究, 以期改善当前太极养生落后的现状。

关键词:太极文化,太极拳,养生,现状,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静冬.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知识滞后】相关文章:

教育滞后07-21

滞后结构08-04

技术滞后08-31

科技滞后09-03

纯滞后对象09-04

进度滞后赶工措施07-05

工期滞后的赶工措施08-11

工期滞后赶工措施方案11-28

工程进度滞后情况说明05-30

关于施工进度滞后函08-08

上一篇:网络化学习模式下一篇:定向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