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

2024-08-18

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精选十篇)

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 篇1

关于物流这一要素, 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考虑得最多的是物流的成本问题。除了企业的研发与创新, 市场的开拓, 如何控制好物流成本是企业能否在国际市场中盈利的关键, 物流已经成为跨国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物流成本包括整个物流过程发生的成本, 主要包括客户服务与订单处理、仓储、运输、管理、库存搬运等环节。每一个环节成本的降低, 都可以无形地节省费用, 为企业创造出可观的利润。

首先, 控制运输成本是控制物流成本的关键。在物流体系的所有动态功能中, 运输功能是核心。运输功能所实现的是物质实体由供应地点向需求地点的移动。无论产品处于哪种形式, 是材料、零部件、装配件、在制品, 还是制成品, 也不管是在制造过程中将被转移到下一阶段, 还是更接近最终的顾客, 运输都是必不可少的。运输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以最低的时间、财务和环境资源成本, 将产品从原产地转移到规定地点。

第一, 企业应从整体时间及空间的要求出发, 衡量两个地理位置间的运输所支付的款项以及管理和维持转移中的存货的有关费用, 使之最为合理。其次, 国际贸易中最常用的运输方式有海运、空运、公路运输等。运输运价的构成由发到基价, 运行基价构成和货物运输杂费构成。运输商提供的服务越是快速, 他实际需要收取的费用也就越高;运输服务越快, 转移中的存货就越少, 可利用的运输间隔时间越短。此外, 产品灭失损坏的费用也必须是最低的。因此, 企业需要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 平衡其服务的速度和成本显得至关重要。第三, 产品转移所采用的方式必须能满足顾客有关交付履行和装运信息的可得性等方面的要求。最后, 企业还需要考虑装卸成本、储存能力限制等带来的成本增加。总之, 在物流系统的设计中, 必须精确地维持运输成本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平衡, 使得整体运输成本得到控制。

第二, 严格控制仓储成本, 其中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制成品和回收品的仓储成本问题。仓储成本是指仓储企业在开展仓储业务活动中各种要素投入的以货币计算的总和。仓储成本是物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物流成本的高低有直接影响。大多数仓储成本不随存货水平变动而变动, 而是随存储地点的多少而变。仓储成本包括仓库租金、仓库折旧、设备折旧、装卸费用、货物包装材料费用和管理费等。企业要在保证物流总成本最低和不降低企业的总体服务质量和目标水平的前提下进行降低仓储成本的各种措施。

(1) 采用“先进先出”方式, 它能保证每个被储物的储存期不至过长, 减少仓储物的保管风险。有效的先进先出方式主要如下。

(2) 提高储存密度, 提高仓容利用率, 如采取高垛的方法, 增加储存的高度;缩小库内通道宽度以增加储存有效面积;减少库内通道数量以增加有效储存面积等等。

(3) 采用有效的储存定位系统, 提高仓储作业效率。

(4) 采用有效的监测清点方式, 提高仓储作业的准确程度。

(5) 加速周转, 提高单位仓容产出。许多国际大公司都纷纷想尽办法降低仓储与库存成本, 其中最有名的为产生于日本的先进管理方式“零库存管理”。按照管理学的定义, 库存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任何物品的停滞和储藏”, 其主要作用在于能有效地缓解供需矛盾, 使生产尽可能均匀。零库存并不是等于不要储备和没有储备, 而是指物料 (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等) 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 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 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 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 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零库存策略缩短了原辅材料的供应时间, 并减少了重大事故的发生,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 规避市场变化和产品升级换代而产生的降价、滞销的风险等。零库存的提出也可以解决库存管理中的部分浪费现象, 企业通过实现零库存管理, 降低库存管理成本, 减少库存占用资金, 免去仓库存货的一系列问题, 如仓库建设、管理费用、存货维护、保管、装卸、搬运等费用、存货占用流动资金及库存物的老化、损失、变质等问题。实行零库存管理的最成功案例就是日本丰田公司。

第三, 控制包装成本。包装是物流过程中物流标的物安全性的重要保障, 是实现物流目的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包装是生产的终点, 同时又是物流的起点, 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物流系统的运行状况。对产品按一定数量、形状、重量、尺寸大小配套进行包装, 并且按产品的性质采用适当的材料和容器, 不仅制约着装卸搬运、堆码存放、计量清点是否方便高效, 而且关系着运动工具和仓库的利用效率。跨国经营企业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的包装, 根据目标市场国家的天气、地理实际状况, 选择对产品的保护功能的包装, 使其在物流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 (温度、湿度、日照、有害物质、生物等) , 对产品的质量不会发生影响;在装卸搬运、运输过程中, 避免撞击、震动后产品的受损。另一方面, 需要选择合适的包装形状、尺寸、重量和材料, 方便运输、装卸搬运、保管的操作, 提高其它物流环节的效率, 降低流通费用。

第四, 跨国公司的企业经营范围由于跨越了国境, 使其考虑的物流因素不仅仅是运输方式选择的更多样、而是需要有比国内企业需要考虑的更多的物流流程中的因素与成本。比如物流各环节中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 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沟通成本, 对目标市场国外贸、海关政策的了解等等。

关于物流这一要素, 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考虑的不仅是物流的成本, 还需要考虑更多的是物流的实施细节问题。这些细节问题有可能影响到公司是否进行跨国经营, 跨国经营的产品线深度, 甚至进行跨国经营的模式等。1904年, 可口可乐公司已经在国内379个城镇销售其碳酸饮料可口可乐。正是由于从生产基地运输到各地的运输费用较高, 产品也不能最快时间到达, 公司决策层于是考虑在产品销售当地设置生产厂。最终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公司决策层看到了广阔的市场, 为了解决物流这一难题, 可口可乐公司决定运输可乐浓缩液, 而不是运输可乐饮料, 并采取当地化建厂灌装战略与特许经营方式, 逐步建立了全球的属于自己的饮料王国。

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讲, 还需要重视物流服务的质量对于整个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随着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有时已经超越了跨国公司个体的控制, 于是为近一步节约成本和将公司的重点关注于具有竞争性的主营业务中, 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部分将物流服务外包给更加标准化和专业化的物流公司, 使得物流更加国际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物流已经日渐成为国际分工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物流企业也逐渐融入到这些跨国公司的经营链条中, 成为这些公司的合作伙伴。据统计, 超过80%的跨国公司都在直接或间接使用世界物流企业前10强的服务:UPS、FEDEX、德国邮政世界网、Maersk、日通、Ryder、TNT、Expeditors、Panalpina与Exel。它们遍布在世界各个大洲, 与微软、摩托罗拉、ABB、丰田汽车、沃尔玛等世界各大跨国公司签约合作, 为它们提供物流与货运服务, 这些公司涵盖汽车、电子、电信、石油及能源、化学制品、零售百货等各个领域。这些专业的物流公司与船舶公司、航空公司、集装箱公司、邮政快递等各系统联合, 通过海运、空运、快递、陆运等各种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物流服务, 有的公司提供的产品范围甚至还包括全面服务租赁、商业租赁、机动车的维修以及一体化服务。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 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3、所有文章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

4、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 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5、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表格设计要合理, 推荐使用三线表。7、图片要清晰, 注明图号。

投稿说明

1、稿件须以电子文档形式发送。如为打印稿, 请附软盘, 软盘采用Word格式。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一律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

2、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 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

3、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 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自收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 作者可自行处理。4、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5、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 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科技资讯》期刊投稿要求及说明

尽管如此, 专业化物流公司的服务仍然不能完全满足跨国公司企业的经营需要。传统运输的运行模式是事先设定的, 客户只能被动地适应这种模式, 现代物流则要求纵深渗透, 与客户自身的运行融为一体, 这就必须以客户具体需求作为提供服务的基本前提, 也就是以需求的个性化来决定服务的个性化。物流企业需要打破自身固定的运行模式, 专门为不同的客户设计并提供一整套运行流程和操作方案, 以完全适应客户的实际需求量体裁衣, 度身定制。以日本富士物流公司为例, 他们的服务包括:提供商品的保管、货物装卸、发送和物流业务的全部流程;为货主企业确保仓库供应和作业人员, 构建与物量、交货目的地相适宜的物流体系;选择符合商品特征的发送手段和包装规格, 受过交货方式以及安全教育的驾驶员为顾客代理交货提供适合货主企业业务的最佳仓库、作业体系和发送的组合方式、合理的价格、高品质的服务;并且承诺商品保管在日本全国的据点, 24小时365天任何时候都可以最短2小时交货。

随着跨国公司地域范围的扩大与业务的深入, 它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快速地运输一些商品到客户手中, 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通过物流向他们的客户、向市场传递一种信息。他们需要把物流变成他们实施的营销策略, 比如他们的物流不仅要遵循的准时、完整、经济、通畅的基本原则, 他们还需要超越竞争对手, 开展适合目标市场国家客户的更加人性化的物流服务;他们的产品包装不仅需要维持良好的保护产品功能, 还需要与众不同, 体现企业形象, 能够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企业内部, 从原材料的运输, 交付;生产过程中的转移, 最终成品的运输, 需要对每个环节的流动需要全程跟踪, 以使得他们能够随时知道最新的进展, 做出准确的决策;他们需要将先进的互联网、物流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和ERP系统等高科技应用于物流过程中, 将物流与生产、销售、售后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更多地要求物流服务不仅是标准化与专业化的, 更要求有所突破, 要求在流程上有所延伸, 要求物流对企业产生个性化的增值服务, 要求物流企业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

总之, 物流贯穿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环节, 与企业经营的成败无法分割, 成为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决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摘要:企业在进行扩大经营, 尤其是跨国经营中, 由于地域的跨越与差异, 越来越多地把物流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其中控制物流成本是核心, 其次以企业的产品、地域、流程等自身特点为依据, 结合国际市场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与经营的物流模式。

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 篇2

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2班 1*** 林超阳 指导教师 涂开仁

【摘 要】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带来的新的投资环境的突破性改善和新的市场准入机会。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只有顺应世界潮流,走国际化经营道路,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利用各种经营资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发展历程,针对面临的形势,提出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的若干重大战略选择和运用合作战略发展跨国经营的一些建议,希望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有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企业;跨国经营;跨国投资;投资政策

引言

贸易是人类最为基本的活动之一,而国际贸易就是人们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广义的说,他不仅包括国际贸易及国外生产,同时还包括新兴的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国经营拓宽了合作领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在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信息与管理经验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形象,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1)树立了世界中心主义的观念,把母公司与子公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充分尊重子公司的自主权。(2)企业决策“多国藉化”,跨国公司广泛吸收外国人参与母公司决策。(3)跨国公司的一体化生产体系把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配置在效益最佳的地区。(4)减少多层次的网络关系,其中包括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分包方式、特许全方位或类似的合同安排方式相联系,使职能责任分散化。(5)跨国公司之间结成战略联盟,以合作方式快速有效的发展。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历程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是在1979年改革开放方针确定以后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1979--1986年)。这一期间,只有个别企业开始对外投资,采取的方式是在主要国家的主要城市设立代表处、办事处,主要任务是代理国内公司向外推销产品,投资特点是金额小,业务功能简单;

(二)发展阶段(1987--1990年)。这一阶段对外投资出现热潮,许多企业懂得了走出国门做生意比坐在家里等客户效果更好,纷纷在自己产品的主要销售国家建立一系列的分支机构,扩大自己的经销点,慢慢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经销网络;

(三)扩大阶段(1991年以后)。这一阶段跨国经营活动出现了新的质变,不仅代表处、人事处、销售网络相继建立,而且许多企业在国外建立了自己的窗口,如商场、宾馆、展览中心等,更有一些生产企业在一些国家建立自己的生产、维修基地。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在130多个国家建立了60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6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国内吸引外资“合作”、“合资”经营一起,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化经营格局。除初级产品外,1997年下半年以来许多工业制成品的价格也普见下跌。如1998年12月较上年5月,钢材价格平均约跌20.3%,机电产品价格约跌7.4%,化工品价格约跌30.5%,棉(坯)布和棉纱价格分别下跌16.9%和14.2%。总地说来,跌幅也约达11%。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形势

(一)世界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堡垒

正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所说:自由流动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双方都获益。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每个国家设置贸易管制的原因有:(1)为了改善国际收支逆差;(2)考虑到国家安全;(3)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

近年来国外针对我国企业的制裁性措施日渐频繁,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除了传统的配额、反倾销制裁等手段外,利用技术壁垒,特别是知识产权壁垒对中国企业出口形成遏制的情况日渐增多。商务部发布的《2005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调查报告指出,国外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发展的影响形势依然严峻,在我国22大类出口产品中,2005年有18类遭遇直接损失,损失达到691亿美元,贸易机会损失达到1470亿美元。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商务部前阶段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93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投资下同115.4亿美元折合705.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7.2%。截止今年2月底,我国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372亿美元折合32838亿元人民币。目前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有:境外投资办厂、境外资源开发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建立境外营销网络、提供咨询服务、开展农业合作、进行跨国购并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会越来越多,也会创造出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体系缺乏了解从目前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现实来看,最大的问题是对日益错综复杂的国际市场体系不熟悉、不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遵循规则,开放市场”两大承诺。这就要求企业熟悉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一方面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用规则来保护自己。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企业规则淡薄。不清楚国际贸易中卖方与买方的义务。卖方一般义务:(1)卖方必须提供符合买卖合同约定的货物和商业的发票,以及合同可能要求的其他与合同相符的证据。1~10中所指的任何单证在双方约定或符合惯例的情况下,可以是同等作用的电子记录或程序。(2)许可证、授权、安检通关和其他手续。(3)运输合同与保险合同:a 运输合同:卖方必须自付费用签订合同,将货物自交货地内的约定交货点运送至指定目的地或指定目的地内的约定地点。必须按照通常条件订立合同,由卖方支付费用,经由通常航线,由通常用来运输该类商品的船舶运输。b 保险合同:卖方对买方无订立保险合同的义务。但应买方要求并由其承担风险和费用,卖方必须向买方提供后者取得保险所需的信息。(4)交货:卖方必须以将货物装上船,或者以取得已装船货物的方式交货。无论哪种情况,卖方都必须在约定日期或期限内,按照该港的习惯方式交货。(5)风险转移。(6)费用划分。(7)通知买方:卖方必须向买方发出所需通知,以便买方采取收取货物通常所需要的措施。(8)交货凭证。(9)查对—包装—标记。(10)

协助提供信息及相关费用。

中国企业要必须按照《出口贸易流程图》中的流程来进行国际经济贸易。

2、我国跨国经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长期以来,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金严重短缺的状况,如以荷兰的中资企业为例,绝大多数的公司投资在5万元到25万元,因自有资金匮乏,银行贷款没有保障,筹措资金能力有限,又没有相应的国内政策保障,融通资金渠道狭窄,是跨国经营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3、我国跨国经营企业不具备明显的核心竞争优势我国的制造业乃至整个工业还缺乏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看,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世界之强,不仅要看其营业额,而且要看其资本总额、资产质量、市场规模、开发实力、人才水平、管理水平、盈刺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只有上述诸方面的“综合实力”强才是真正的强,其中最为重要和直观的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就单个企业而言。这些恰恰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在这方面,中国企业与世界500强相比,确实还存在很大差距。

(四)采用合作战略实现跨国经营

1、利用合作创新战略实现跨国经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递的迅速、便捷,成本的下降,企业在技术方面的合作创新可采用如下模式:

(1)可以与高校联合,借助高校的技术优势和一些成果在成熟前期的费用较低廉的特点,采取先获得后发展的策略,利用企业决策快、调头灵活的有利条件,争取到未来有发展前景的创新成果并率先使用。

(2)可以进行横向联合,联合行业中规模相当的中小企业,采用觅缝战略,即投入资金做大企业不愿涉及和不值得涉及(需投入巨资但回报率不高的微利行业)的领域做好文章。(3)可以与大企业协同进行创新。中小企业应与大企业结成纽带关系,作为大企业的零部件、配件生产协作商,参与跨国经营,形成由大企业带动下的系列化的企业群体,在核心企业带动下更新设备,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利用劳动力优势的低成本战略为大型企业提供产品。

2、运用企业集群战略实现跨国经营集群是企业在发展规模较小时,增强跨国经营竞争力的有效方法。集群的方式有:

(1)产业链集聚。按照产业链的方向集中起来,形成聚合效应,在聚集的过程中,使企业找到市场和业务发展的方向。如上海提出“聚集张江”以来,高科技项目投资此起彼伏,在这些投资中,企业可以搭乘高科技企业的快车,利用产业链的形式聚集,实现跨国经营。(2)团组集聚,即几个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超强的生产区位。我国产业结构的缺陷是,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能力差,没有形成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体系,同时中小企业之间也未结成相互协作分工的生产或销售联合体。而国外发达国家广泛采取的“水平”和“垂直”分工,有效地克服了中小企业“小而全”、“小而散”的状态。

(3)聚合效应。企业内部的联合协作也十分普遍,广东沿海地区数万家中小电脑厂商,在东莞一带已经初步形成团组“聚合”效应,95,的配套可以在本地解决。

3、与大企业合作寻找跨国经营的切入点在跨国经营中,寻找到切入点是十分重要的。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在投资场所的选择上,要符合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产品的生产、设计上要有先进的“绿色”理念。但是仅仅依靠中小企业实施绿色制造面临的困难较多,可以采取与大企业合作的方式解决。在产品设计方面,由于大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联系较为紧密,对世界市场的新动向能够及时把握,在人才培养、储备方面也胜中小企业一筹,因此中小企业可以借助大企业的力量,借用大企业的人才来发展自己的绿色产品,实现跨国经营。与大企业合作可以获得资金方面的优势,以利于直接购买国外先进的环境保护设备和后期处理设备,实现绿色制造。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开展绿色制造,不仅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合现代社会和世界各国的消费潮流,而且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因此是否能够与大企业合作开展绿色制造,关系到中小企业的产品是否能够在国外市场立足,实现持续发展,也关系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败。

三、新形势下企业跨国经营的若干重大战略选择

国际贸易的形式:由于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当一家公司准备打入国外市场时,它必须面对一些特殊的困难。虽然它采用相同的营销理念和策略,但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差异使其进入海外市场更加的危险。所以,大多数公司一旦决定进入国际市场时,就不得不谨小慎微,小心行事。他们通常通过调查来具体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关税、配额和外币等方面的情况。这些研究将有助于公司选择最好的从事国际贸易的方式。新形势下的跨国企业经营也需慎重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

(一)跨国经营主体的选择

目前国际上的跨国经营企业主要有两类,一是以贸易企业为龙头,集贸工农一体化的日韩式综合商社;一是以工业企业为龙头的欧美式跨国公司。这两种企业都在现今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日韩模式为代表的综合商社是在大型贸易公司与金融资本相结合,并兼并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而形成的跨国企业,它主

要是日本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诸因素融为一体的产物,目前只有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有过成功的经历,大多数国家均难以效仿。由于综合商社是以贸易公司为主体的跨国企业,所经营产品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商品,并以薄利多销作为主要营销手段,因而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和高技术化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正因如此,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日韩综合商社纷纷调整自身结构,主动与高新技术产业联姻,生产部门在综合商社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此外,日韩综合商社是与银行金融资本融合形成的,多为高负债经营。以韩国为例有些企业负债率竟高达3000%之多,在此次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这些企业危机纷纷“浮出水面”。大企业、大银行的破产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给国民经济造成沉重打击。由此可见,综合商社并非一种好的模式,中国企业在借鉴此种模式时需做仔细分析,克服其弊病。另外我国大多数外贸企业资金并不雄厚,如果不采取高负债经营势必难以对外扩张,而高负债经营风险又太大,实不可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还是应为具备较强实力的生产企业,政府应多鼓励生产企业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生产、组装或维修基地,充分发挥我国产业的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跨国投资市场的选择

我国企业跨国投资应树立多元化发展的观念,不应过分依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则可对投资市场有所偏重,以使国内的剩余资金发挥最大效应。现阶段,笔者认为欧美发达国家及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仍然是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的首选之地,这主要因为:

1、这些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社会政治较为稳定,能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2、这些国家有着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丰富的营销经验,是中国企业进行“练兵”的首选之地,中国企业只要能在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以新学到的技术和开拓市场本领与当地企业竞争,将也能对国内企业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推动和提高;

3、从当前形势来看,欧元、美元作为国际硬通货,币值越来越坚挺,具有很强的增值能力,因而可获得较大的投资回报;

4、目前,美国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实行鼓励外来投资的政策,提供投资者各种低息贷款,这为中国企业进军这些市场提供了大好时机;

5、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东亚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资产大幅贬值,低于其实际价值,这无疑为中国企业投资这些国家创造了好的条件。

(三)跨国投资产业选择

首先,从企业层面上看,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无非是以下几种:绕过贸易壁垒、保持和扩大出口市场、寻求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企业优势和将企业的技术、管理优势内部化等等。我国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使得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及资源开发型产业具有较强的优势。从国际市场来看,这些产业大型跨国公司的垄断作用不强,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去竞争。此外,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航天工业、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我国也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这些产业的跨国经营也是可能的。

其次,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当今世界任何国家企业的跨国经营都不完全是企业的自发行为,都有一定的国家政策导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落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位置,要改变这一情况,必须依靠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就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方向来说,国家应鼓励中国企业选择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求链长的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进行投资,以带动国内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

(四)跨国投资方式的选择

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可以采用两种基本方式,即在东道国创立一个新的企业和兼并收购当地企业。创建的新企业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投入全部资本,在东道国设立一个拥有全部控制权的独资企业,也可以是由外国投资者与东道国的投资者或第三国投资者共同出资,在东道国建立一个合资企业。与创建新企业相对应的一种方式是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简称并购)。跨国购并与创建新企业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

1、迅速进入当地市场;

2、利用适合当地市场的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从而可以避免因对当地情况缺乏了解而造成的种种麻烦;

3、获取被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减少竞争;

4、获得收购企业的各种无形资产;

5、可提高跨国企业在海外的知名度,并在东道国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当然,并购也有许多不足,如要背负并购企业留下的包袱及成本较高等等,但对于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来说,采取并购方法可减少许多麻烦,使海外企业较快走上轨道,并且,亚洲金融危机使得东亚许多国家资产大幅缩水,价值低廉,这为中国企业投资这些地区提供了条件。通过并购手段,中国企业可以低成本快速进入这些市场。因此,目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方式以购并国外企业为主。

四、跨世纪推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

首先,应加快制订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等;其次,虽然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口管理部门是外经贸部,但跨国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影响,不利于统一管理,因此,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协调管理,有效地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再有,可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

(二)采取适当的扶持倾斜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

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外事审批权、海外融资权等等;发挥其活力,增强其竞争力;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围绕跨国经营活动的展开,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产业经济集团或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三)加强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共同发展

加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不仅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向全球发展,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截止1997年底,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各项存款余额近千亿美元,比1992年末增长80%,盈利水平则比1992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我国银行业的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国外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

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中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使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四)以援助为依托,促进跨国经营的发展

1995年5月,国务院对援外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积极推行优惠贷款方式,并指定中国进出口银行为承贷银行,负责办理政府优惠贷款业务。这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政府无息贷款或赠款的单一援助方式,充分发挥银行的筹资和管理功能。银行筹资,财政贴息,银行负责放款和贷款的收回,收回的贷款流动使用,用于有偿还能力的国家从中国进口技术、机电产品、成套设备以及中国企业和受援国企业的合资、合作生产项目。截止98年底,我国同30多个国家签订了37笔优惠贷款框架协议,金额41.4亿元人民币,涉及木材加工、汽车装配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中国企业可以政府优惠贷款为依托,发展对受援国的跨国经营,并以跨国经营巩固援助成果,从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结语

中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我国加入WTO之后,跨国公司逐步加大了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因此,我们不能光看着外国公司到中国来抢占市场,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国际分工优势,通过在国外投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多方位,多角度地推动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才能使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平台上越来越受人瞩目。

参考文献

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 篇3

一、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中国企业发展跨国经营,是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发展起来的。据官方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在130多个国家建立了6000多家企业,总投资达60多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与国内吸引外资“合作”“合资”经营一起,初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化经营格局。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境外投资总额尚不到中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海外企业平均投资额不足11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450万美元的水平,这与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经济体制制约着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我国现有企业集团大部是在横向联合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团内企业既有核心层、紧密层,又有半紧密层、松散层,成员企业分布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企业集团的投融资、对外经营、兼并收购企业等诸多方面受到来自条块的约束。例如,计划单列集团的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数额是1000万美元以下,但是目前企业集团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项目,不论投资方向如何、规模大小,从项目建议书到合同章程等都要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再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个别项目甚至出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而地方主管部门将批件长期扣压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实施跨国经营战略。

(二)功能单一,没有整体优势。许多海外企业只有生产或推销功能,没有市场拓展功能、产品开发功能、融资功能和信息功能。由于功能单一,许多海外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回旋的余地非常小,顶不住市场风浪,有些海外企业连生产、推销的单一功能也日益萎缩。另外,单打一式的、各行其是的海外企业较多,而大型的综合商社式的海外企业较少,难以发挥整体优势。显而易见,这种状态不可能实现国内生产要素和国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虽然个别企业在短时期内有盈利,但本质上看,不符合国际化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和内在规律。

(三)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宏观调控。从宏观角度讲,目前我国对跨国经营缺乏一个权威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这常使投资企业因接到不同政令而无所适从。此外,由于国家在总体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 因此,对外投资的发展呈现出无序性和随机性,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整体竞争优势的形成。

(四)海外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多数是国内企业在国外的翻版,其管理仍采用国内企业的现行体制。表现在人事管理上:一方面,总公司对驻外人员的选派缺乏规范性和公开竞争性,在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另一方面,海外企业自身人事管理存在突出问题,即紧缺熟谙外语、品行端正、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管理人员包括外籍管理人员。

(五)海外企业资金不足,经营规模小,竞争能力弱。海外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需的大量周转资金仅靠国内企业自有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以国内企业为母体的海外企业在国际市场筹集资金很难办到,资金不足成为海外企业发展的障碍。我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规模只有60万美元左右,大多数生产型海外企业属于小作坊经营,产品很难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海外企业说到底是一种财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和较量,没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和财务基础,必然一开始就处于弱势。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一)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经济政策。首先,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包括《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境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在内的各种企业海外投资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投资的各项宏观管理政策,如审批制度、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等;其次,应成立跨国经营的专门管理机构,以便协调管理,有效地支持跨国经济的发展;再有,可设立全国性的对外投资信息咨询机构,为国内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有效的信息咨询服务;最后,在税收方面,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通过提供必要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并用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

(二)采取适当政策,重点扶持一批大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首先,加速中国跨国公司的建设,授予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资金、资产、资源的经营自主权,包括外贸经营权、对外投资权、海外融资权等;其次,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经营自主权的下放,积极推动和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符合国家产业和整体利益的跨国经营;第三,在大企业内部,围绕跨国经营的展开,逐步建立信息、技术、产业、资源开发中心及对外服务中心,以大企业集团或综合商社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

(三)加强跨国银行和跨国公司的共同发展。加强中国银行业的海外拓展是中国跨国公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不仅立足于国内,同时积极向全球发展。截至1997年底,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2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各项存款余额近千亿美元,比1992年末增长80%,盈利水平则比1992年同期增长近一倍。我国银行业的向外扩张,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一方面可为国内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金融业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银行在那里设立分支机构可带动我国企业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从而促使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多元化发展。

(四)树立跨国投资的战略意识。树立跨国经营意识,充分认识跨国投资对一国的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发展迅速,这为我国企业跨国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没有能力发展跨国经营。我国可以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有重点地发展跨国经营。我们完全具有“走出去”的能力。通过跨国投资,我们可以节约国内紧缺的资源,利用国外资源。跨国投资还可以绕过国外的贸易壁垒,直接到东道国办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跨国投资还有利于我们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五)大力培养从事跨国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当前,人才匮乏是我国扩大跨国经营规模,提高跨国经营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跨国经营不仅需要金融人才、法律人才、财务人才、技术人才、广告人才,更需要有战略头脑,懂现代企业管理、懂国际营销的一批跨国经理阶层。我国的多数海外投资企业,是从自己企业选派经营管理人员,有不少管理人员不具备跨国经营应具有的素质,缺乏国际经贸知识,不懂国际贸易惯例与法律、法规。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跨国公司境外投资普遍采用人员本地化战略。公司把少量管理人员派往东道国,多数雇用当地人来管理和经营。而这些派出的少量管理人员则必须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跨国人才的培养。通过送往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收高校、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吸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充分发挥国内人才在跨国经营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情况,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困惑与启示 篇4

关键词:跨国经营,走出去,启示

一、引言

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 有着某种比较优势的中国企业纷纷走出国门, 推动跨国经营战略。然而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市场上, 大多数中国企业未能实现预期的收益, 有的甚至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困境分析

(一) 战略目标不清晰, 国际化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难以有机结合

许多中国企业认为拥有了品牌、销售渠道、研发队伍就等于拥有了核心竞争力, 因此常以投机者的思维行事, 而非动态地关注产品升级、服务增值以及相匹配的企业文化。许多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中被对方优惠条件所诱惑, 而忽略了产品和行业的生命周期, 以及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战略定位。在液晶、等离子等新一代显示技术迅速兴起的背景下, TCL并购法国汤姆逊和德国施罗德, 以巨大代价获得CRT彩电霸主地位, 显然得不偿失。

(二) 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难以整合当地资源发挥作用

大部分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仅仅是把国内企业管理体制延伸到海外, 而没有根据国外具体情况而变通。有些跨国经营业务的损失改变了母公司资产负债结构, 降低了公司整体资产质量, 甚至导致企业的破产。中国企业往往由少数高层管理人员负责决策, 决策过程缺乏详尽的分析, 与西方独立负责的管理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激励方式、团队精神、对不同岗位的态度和企业价值等方面, 中国企业与外国同行也存在巨大差异。

(三) 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 难以适应当地经营环境

中国企业的管理者往往没有从事跨国经营的经验, 很多企业不能准确定位, 缺少管理海外企业的经验, 对于客户的要求、竞争对手、销售渠道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准备。国外竞争对手熟悉当地法律制度, 常常利用法律手段压制我国企业。如一些外国企业注册垃圾专利以IP侵权为由提起诉讼, 抢注中国名牌商标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对方市场, 而中国企业大多不善于把法律手段作为商业工具, 在全球市场随时会面临诉讼的威胁, 陷入被动不利的境地。

三、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启示

(一) 打破本土思维定式, 在全球化视野下重构企业战略思维

在后W T O时代,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 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观念, 在全球化视野下重构企业战略思维。

第一, 协调单一产品经营和多元化混合经营的关系。中国企业大多以盈利为首要目标, 而从事与主业毫不相关的行业。多元化混合经营虽然是中国企业短期快速积累资本的有效途径, 但是管理层不可能有效经营庞杂的业务群, 而企业也难以形成统一形象以吸引投资者和客户。因此专注于某一价值链的相关业务, 应该是中国企业的战略方向。

第二, 平衡部门自主经营和公司集约管理的关系。中国企业内部等级森严权力集中, 市场机制仍有很多缺陷, 公司内部产权还不明晰, 委托——代理机制还不完善, 尚未形成明确的信托责任。中国企业要在世界市场上成为强有力的竞争者, 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

第三, 实现专业化经营, 在价值链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位置。由于中国市场的不完善, 根据科斯定理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建立高度整合型企业结构, 而非充分的利用市场交易。

(二) 结合企业自身情况, 量力而行地推动渐进式的跨国经营道路

中国企业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 寻求一种渐进式稳健的扩张之路, 在控制权、成本、风险、收益等因素中寻求平衡。

第一, 在国内市场做强做大。中国企业最能适应中国市场环境, 但跨国公司具有更强大的垄断优势。中国半导体市场的95%被外国企业占据, 甚至连日化、饮料这些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也是跨国公司的天下。

第二, 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延伸。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较小, 需求差异显著, 跨国公司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地区, 而中国企业具有较快的反应能力、开拓精神和灵活性。

第三, 在发达国家市场中跃升。在发达国家市场中, 存在众多小规模的市场缝隙。由于产品生命周期, 跨国巨头会退出那些成熟的行业。中国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凭借低成本成功介入, 迅速将劳动力低成本优势转变为低成本的管理能力。如海尔成功介入“缝隙市场”, 联想“蛇吞象”正是这种策略的成功演绎。

(三) 通过跨国经营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经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在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后W T O时代, 中国企业只有在跨国经营的道路上吸收国际先进技术经验, 培养自己的独特的核心技术, 才能使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才能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发展。

第一, 要吸收创新国际先进技术经验。依法通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 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并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 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 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活动。在后W T O时代, 加大吸收创新步伐对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来说更显得迫切和重要。

第二, 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企业要走出国门, 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份额, 成为世界级企业, 就必须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21世纪全球市场竞争的实质是核心技术的竞争, 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水平及储备, 将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参与全球竞争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  Jihong W.Sanderso《n下一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路径》[M]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06

[2]、鲁桐等 《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研究》[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分析论文 篇5

一、中国跨国企业发展概况

1、企业分布较广,多元化初现趋势

中国6000余家海外投资企业虽然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仅港澳地区就有2184家,占总数的35%左右,其余企业主要分布在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欧洲地区及北美等地已近几年,非洲、拉美、以及其他地区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成为我国跨国企业投资的重点。我国著名的通讯企业华为公司就始终把海外投资和贸易的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上。因此总体来看,中国海外投资的区域分布正日趋多元化。

2、投资领域广泛,但仍以贸易类为主

中国海外投资在第一、二、三产业都有分布,但是在服务贸易、工业生产加工、资源开发等行业相对集中。近几年,境外加工贸易因为受到国家鼓励而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发展很快。

3、跨国企业的主要构成

第一,“中”字头的国企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如中国石油已在海外投资7个勘探开发项目、一个炼油项目、一个管道项目,至底累计投资156亿元人民币。

第二,由于在中国本土具有一定优势积累,大型生产性企业集团和新兴高科技公司虽然在海外经营起步较晚,但正以较快的发展速度向海外扩张,联想集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在美国硅谷设有科研机构,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设有20多个分公司。

第三,大型金融保险公司凭借着资金雄厚,提供专业化服务,有良好的信誉,经营规模较大,其中以中国银行的发展最为迅速。目前,中银集团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00多家分支机构,海外员工近两万人,海外资产总值1700多亿美元。

第四,中国民营企业虽然现在走出国门的还不多,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不少非常成功的案例。还有一些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如远大集团、新希望集团、上海紫江集团等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可望成为跨国经营的新生力量。

4、本土化程度迅速提高

本土化即经营属地化或经营当地化。随着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企业的本土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海外企业大多为贸易型企业,海外资产很少,而且几乎不雇用海外员工,贸易销售也只是为国内的出口服务。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今天,中国跨国企业通过在海外雇用当地员工,利用当地资源,建立制造中心、销售网络和研发中心,成功地融入当地社会,在东道国站住了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一些大型公司(如中粮公司)的跨国指数甚至超过了40%,本土化程度的迅速提高由此可见一斑。

5、入世与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入世与实施“走出去”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入世强化了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享受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国外,只有走出去,向国外输出资本和商品,中国企业才能够充分享受到入世的权利,从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入世所带来的形势的变化也要求走出去的企业尽快转变思路,加快实施本土化战略,以使本企业在挑战中赢得机遇。

所谓跨国企业就是要在统一的企业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使用资源,并最终实现该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利润最大化。因此,要想实现这样的转变,本土化是必由之路。中国企业只有及时利用当地的人、财、物等多方面资源,加快生产中心、销售中心和研发中心的建立,真正给予子公司自主经营权和人事管理权,并最终实现本土化经营,实现本企业从中国企业向“东道国企业”的转变,才能充分享受WTO赋予的权利,在更加激烈的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二、本土化的动因和内容

经营本土化又称为经营属地化或经营本地化,是指海外投资企业以东道国独立的企业法人身份,按照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以及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进行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入世之后,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其最终目的就是走向国际化,造就中国的跨国公司。而本土化是实现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并不是在海外注册一家子公司就可以被称为跨国企业,一个真正的跨国企业包括人员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国际化和研发国际化。只有雇佣当地劳工,使用当地资源,了解当地法律和文化,建立了自主的生产、销售或研发中心,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土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企业。因此,对于企业国际化的要求,必然通过本土化来实现。可以说,国际化和本土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

1、中国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动因

首先,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中国跨国企业在进入当地市场时,由于自身品牌在东道国的知名度不够,同时又是外资企业,通常会受到当地政府和消费者的抵触。如果能够实行人员、企业文化、物料、营销等本土化,在公众中树立本地企业的形象,中国企业往往会得到较多的认同和欢迎。正如海尔公司在美国成立制造中心时,由于大力推行本土化,当地州政府和居民都报以一种欢迎和认同的态度,南卡罗来纳州政府还以“海尔”来命名一条新建公路。可见本土化对于树立当地企业形象至关重要。

其次,贴近并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中国国内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缺乏了解,同时又远离目标市场,不能紧跟目标市场的变化和发展,容易丧失市场机会。而实行本土化,选用当地人力资源,实现物料、研发、营销等就地取材,通过子公司对当地市场的观察,企业就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和市场的变化在第一时间研发、生产,占领当地市场。以海尔集团为例,该企业在实行本土化的同时密切注意不同市场的需求变化,如在法国的设计分部就根据法国消费者的喜爱专门设计了“无霜金王子”冰箱,以潇洒的外观和智能模糊控制取得了消费者的信赖。而在德国,由于政府鼓励节能环保产品的政策,海尔就开发生产了超级节能无氟冰箱。海尔集团就是以“本土化”模式贴近市场,从而占据了极高的市场份额。

再者,发挥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必然会考虑到成本的要求。实行经营本土化,可以帮助中国企业利用当地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降低生产成本,或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并节约运输费用,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例如首钢集团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不光在发达地区成立子公司、研发机构,也在菲律宾和加勒比海地区投资建厂,雇用当地员工。占领当地市场固然是一个考虑,但降低生产成本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第四,紧跟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由于科技还不够发达,中国的跨国企业在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往往因为不能掌握核心技术而处于下风。为了追赶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方向,中国企业通过在科技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研发机构,雇佣当地的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科学家,利用当地的硬件条件和丰富的科技信息,以提升本企业的科技竞争力,不失为一条科技振兴的捷径。康佳、联想、万向、海尔等中国大型企业已经纷纷在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目的就是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五,降低经营风险。由于国际环境经常发生变化,中国跨国企业可以通过本土化经营降低风险。中国海外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因而只有通过提高本土化程度融入东道国的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才能够在东道国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如汇率发生变化,或对于部分商品征收特别关税等)时,显示出更好的适应能力,在短期内可以不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发生资本、货物交流而保持生存发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确定性。

第六,履行对当地政府的承诺。中国企业在进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对当地政府有本土化的承诺,或者是人员本土化,或者是研发本土化等等。因此,本土化也是中国企业为履行对当地政府的承诺,并期望获得更融洽的合作关系而作出的一种努力。

2、实施本土化的内容

第一是制造业本土化。中国企业最初往往采用对外贸易的形式出口国内产品。随着销售扩大,同时出于降低成本、绕开贸易壁垒等考虑,中国跨国企业在海外进行投资、生产,实现制造业的本土化。一方面可以占领当地市场,另一方面还可以获得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原产地生产及避税方面的优势。

第二是经营管理本土化。生产的本土化也要求了经营管理的本土化。只有实现经营管理的本土化,才能想当地市场之所想,急当地消费者之所急,真正贴近当地市场,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与当地其他企业竞争的战略部署。万向集团在美国的销售中心就充分做到了经营管理本土化,该中心除了一名董事长是中国人以外,其余人员全是在美国相关企业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美国人,企业的运营方式完全采用美国同行业的通行做法,因此万向集团才能在经营管理上胜人一筹。

第三是品牌本土化。品牌本土化是企业及其商品能否被消费者认同的关键。国外企业的一些做法值得中国企业借鉴。“Sprite”原是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个品牌,但是如果直译成中文就是“魔鬼”、“小妖精”,显然不能给消费者留下良好的印象。而本土化后的品牌“雪碧”意为纯洁、清凉,再加上家喻户晓的中国体育明星的广告推广,市场的反应自然是十分热烈。

第四是研发本土化。实施研发本土化不仅可以实现产、销、研一体化,使产品更加贴近市场,而且有利于利用当地科技人才,占领技术高端。根据美国商务部报告,截至底,共有375家跨国企业在美国建立了715家研发机构,可见研发本土化是大势所趋。

第五是资金本土化。在投资海外的同时,中国企业积极争取在海外上市,募集当地资金。一方面可以解决中国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中国企业更容易得到当地消费者的认同和关注。

第六是人才本土化。人才本土化是一切本土化的核心。所有的本土化最终都需要本地人才来实施。截至底,全球跨国公司海外雇员约有3500万人。大量资料表明,跨国公司外派人员的失败率很高,美国外派人员中提前回国的比率大致在10-80%之间,而且派遣母国人员的成本太高,又与当地雇员、群体(政府、供应商、顾客)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我国的外派人员往往缺乏英语和法律方面的知识,被派到海外后通常是第一年学英语,第二年学专业,第三年工作刚上手,就要准备回国了。因此,实施人才本土化要放在中国企业本土化的最重要一环来执行。

三、建议

(一)对于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建议

1、积极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双边协定

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鼓励和保护本国对外投资,制定了较完整的法律制度。如美国有“对外投资保证制度”;德国有《对外经济法》。我国也急需专门制定和建立一部相关法律,如《海外投资法》或《海外投资保险法》,鼓励和保护我国企业本土化、国际化,使我国的海外投资能够有法可依。同时,我国政府应在WTO的规则体系下,加快和世界各国签订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良好的环境。

2、政府应制定中国海外企业本土化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指导

政府应根据我国各产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了解世界各主要投资地区的产业分布、投资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定期发布我国海外投资的战略规划和重点投资地区、行业的指导意见。指导不同产业的企业到有不同比较优势的地区投资,利用当地的资源,人才和市场,从而顺利实施本土化,占领当地市场。

3、完善跨国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海外企业本土化做好后勤服务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对企业的服务功能,成立“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提供相关的投资信息服务。

其次,在海外投资相对较多的国家集中设立“海外投资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代办申报等服务,把贸易、银行、保险、航运等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集中到一起,使中国厂商在当地投资的全部手续可以在短时间内办妥,以提高效率;在这方面,台湾在海外设立的“台湾贸易中心”值得我们借鉴。

最后,由于我国的商业协会大多是半官方的机构,所以可以由政府牵头,协会定期组织行业内的海外投资经验交流会,从而提供给企业一个相互学习,互通信息的平台。

(二)对中国跨国企业的相关建议

1、将战略性决策和具体经营决策分开

国内母公司对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主要应包括下列两点:一是使海外子公司的发展符合母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和规划;二是督促海外子公司实现预定的利润计划。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母公司应对海外子公司的重要人事安排、重大投资决策和关系海外投资企业全局发展的战略规划作出具体指示。除此之外的日常经营决策,则应交给海外子公司,让子公司自负盈亏、自主经营,以充分发挥子公司的作用。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

中国企业实施本土化战略时,往往担心一旦本土化水平过高,母公司会失去对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长期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依靠对人的管理来控制企业。实现本土化之后,国内的人事和管理方法不再适用,对公司的控制力自然会下降。中国跨国企业一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了对产权的所有,就抓住了企业的控制权。母公司只需要派出一些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不用担心对企业失去控制,甚至资产流失。因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关系是加强控制的主要手段。

3、努力实现海外上市,实现资金本土化,提升品牌

跨国企业热衷于海外上市,一方面可以实现资金本土化,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公众的认同,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也会加速企业本土化步伐。我国企业的一些海外上市公司却只是出于海外融资的考虑,没有积极利用其上市的契机打开知名度,乘势“走出去”,进而实施本土化。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应借上市之东风,实施本土化战略,加强与当地的融合,实现长远发展。

4、改革人事管理制度

首先,对需要派往国外工作的人员进行公开招聘,一方面可以提高人员素质,另一方面减少企业矛盾。其次,对海外企业管理层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初期制定企业计划,期末按计划完成程度评估经营业绩,母公司不参与具体经营决策。最后,对于海外的人员直接任免也仅限于高级管理层及财务人员,允许海外企业就地或在第三国招聘人员,人数及选拔条件不加限制,由海外企业负责。

5、保持技术优势,减少依赖程度

中国企业在实施本土化的同时,应注意保护自身原有的优势,不能因为本土化而过分依赖于当地已有技术和市场。首先,应在本土化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开发自有技术,注意防止技术外溢,保证技术优势。其次,保持企业产品和原材料市场的多元化,从而减少企业受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可能。采用独资和合资控股方式进入东道国,同时加强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的技术交流和内部贸易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企业自身技术优势,减少对当地市场的过分依赖。

6、建立当地企业文化

企业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问题 篇6

我国加入WTO后,对外经济贸易激增,跨国经营企业若要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赢利就必须寻求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和费用的方法,如何减少国际贸易税款支出即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由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政策等千差万别,为企业开展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都为国际税收策划提供了可能。在科技进步、通讯发达、交通便利的条件下,跨国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资料的流动更为便捷,这为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国际税收筹划”在国际上早已成为企业投资、理财和经营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在我国还是个新概念。我国企业要从维护自身整体的长远利益出发,摒弃偷、漏税等短期行为,利用国际税法规则,对生产经营活动事先进行安排和运筹,使企业既依法纳税又能充分享有国际税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优惠政策,以获得最大的税收利益。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筹划

国际税收筹划是指跨国纳税义务人利用各国税法差异,通过对跨国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合理的事先规划和安排,在税法许可的范围内减少或消除其对政府的纳税义务。国际税收筹划是国内税收筹划在国际范围间的延伸和发展,其行为不仅跨越了国境,而且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此国际税收筹划较国内税收筹划更为复杂。国际税收筹划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一是国际税收筹划的主体是具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即纳税人;二是税收筹划的过程或措施必须是科学的,必须在税法规定并符合立法精神的前提下,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精心安排,才能达到的;三是税收筹划的结果是获得节税收益。因此,偷税、漏税尽管能达到税款的节省,但由于其手段违法,不属于税收筹划的范畴。

二、国际税收策划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要进行国际税务策划,首先要对各国的税制有较深的认识。因为国际税务策划的客观基础是国际税收的差别,即各国由于政治体制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税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和机会。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兼顾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各国之间税收的差异

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符合其利益的税收制度的,因而在税收制度上各国存在一定的差别,跨国企业可利用这些差别如选择低税经营、对纳税义务确定标准的差异、税率的差异、税收基数上的差异等进行有效的税收策划。

此外,各国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说来,发达国家税收优惠的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开发、能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上;而发展中国家一般不如发达国家那么集中,税收鼓励的范围相对广泛得多。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中国家往往对某一地区或某些行业给予普遍优惠,税收优惠政策相对要多一些。可见,不同国家税收制度的差异为跨国经营的税收筹划提供了种种可能,跨国经营者面对的税收法规越复杂,税收负担差别越明显,其进行筹划的余地就越大。

(二)避税港的存在

避税港是指为跨国经营者取得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和低税待遇的国家和地区,为众多跨国投资者所青睐。由于避税港的税负很轻,如百慕大对所得、股息、资本利得和销售额不征收任何税收,也不开征预提和遗产税,因而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理想场所。

(三)税收协定网络的不断拓宽

目前,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的双边税收协定已有1000多个,我国已与63个国家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随着贸易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所签订的税收协定将会越来越多,这将成为跨国纳税人进行税收筹划的温床。由于税收协定对缔约国的居民纳税人提供了许多优惠待遇,所以跨国纳税人在选择投资国时一定要注意这些国家对外缔结协定的网络情况。

(四)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税收筹划的新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市场自由化为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速和自由化降低了资本成本,提高了税收负担在公司决策中的重要性,因此也加强了跨国经营进行税收筹划的意识。

从上述分析可知,国际税务筹划的基础就是各国税制的差异。企业只有在全面掌握有关国家税收法规及其具体税制的基础上,加以考虑一些其它客观因素,才有可能制定出正确的税务筹划方案。

三、跨国公司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投资地点的合理选择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1.充分利用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选择税负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在跨国经营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有很大差别,且各国也都规定有各种优惠政策,如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差别税率和亏损结转等。选择有较多税收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必能长期受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同时,还应考虑投资地对企业的利润汇出有无限制,因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以低所得税甚至免所得税来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对外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实行限制,希望以此促使外商进行再投资。此外在跨国投资中,投资者还会遇到国际双重征税问题,规避国际双重征税也是我国跨国投资者在选择地点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应尽量选择与母公司所在国签订有国际税收协定的国家和地区,以规避国际双重征税。

2.尽量选择在国际避税地进行投资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使用三种税制模式,即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和低税制模式。实行低税制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称为“避税地”,主要有三种类型:(1)纯国际避税地,即没有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净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百慕大、巴哈马等;(2)只行使地域管辖权,完全放弃居民管辖权,对源于国外所得或一般财产等一律免税的国家和地区,如瑞士、香港、巴拿马等。(3)实行正常课税,但在稅制中规定了外国投资者的特别优惠政策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荷兰等。显然,投资者若能选择在这些避税地进行投资,无疑可以免税,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选择有利的企业组织方式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跨国投资者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在税收待遇上有很大的差别,如采用分公司和子公司时:子公司由于在国外是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出现,因而可享受所在国提供的包括免税期在内的税收优惠待遇,而分公司则是企业的一部分派往国外,不能享受税收优惠,但子公司的亏损不能汇入国内总公司,而分公司的亏损则可汇入总公司。因此跨国经营时,可根据所在国企业情况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例如,在海外公司初创期,由于亏损的可能性较大,可以采用分公司的组织形式,而当海外公司转为盈利后,若及时地将其转变为子公司形式,便能获得分公司无法获得的许多税收好处。

(三)选择有利的资本结构和投资对象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企业的经营资本通常由自有资本(权益)和借入资本(负债)构成,各国税法一般规定股息不作为费用列支,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而利息则可作为费用列支,允许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因而,企业要选择自有资本与借入资本的适当比例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如企业选择融资租赁既可以迅速获得所需资产保障企业的举债能力,而且支付的租金利息也可按规定在所得税前扣除,减少了纳税基数。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跨国经营者应着重了解投资国有关行业性的税收优惠及不同行业的税制差别。

(四)利用关联企业交易中的转让定价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转让定价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内部转让交易确定的价格,通常不同于一般市场上的价格,转让定价可以高于、低于或等于产品成本。国际关联企业的转让定价往往受跨国公司集团利益的支配,不易于受市场一般供求关系约束。由于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跨国公司的内部交易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可利用高低税收差异,借助转移价格实现利润的转移,以减轻公司的总体税负,从而保证整个公司系统获取最大利润。

(五)通过避免设常设机构来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常设机构是指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营业的固定场所,包括管理场所、分支机构、办事处、工厂和作业场所等。它已成为许多缔约国判定对非居民营业利润征税与否的标准。对于跨国经营而言,避免了常设机构也就避免了立刻在非居住国的有限纳税义务。特别是当非居住国税率高于居住国税率时,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因而,跨国经营者可通过货物仓储、存货管理、广告宣传或其他辅助性营业活动而并非设立常设机构来达到在非居住国免税的义务优惠。

(六)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国际税收筹划

会计方法的多样性为税收筹划提供了保障,跨国企业应选择符合国际税务环境的会计核算方法。为减轻对外投资建立的公司的税务负担,跨国企业要注重对东道国税务会计的研究,巧妙地使用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以减轻税务或延缓纳税。如平均费用分摊是最大限度地抵销利润、减轻纳税的最佳方法。

除此之外,各项基金的提取、会计科目的使用与会计政策都是税务筹划的内容。

四、企业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的问题

跨国纳税人面对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气候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制定国际税收计划,其根本目的在于纳税负担最小化。因此,笔者认为,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在进行国际税收筹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深入了解各国税收制度及相关信息

要了解各国的税收制度、税种、税率、计税方法以及在各国的经营形态、收益的种类、经营内容、税收地点以及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民俗等,这些都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而影响着企业的财务和税务安排。

(二)要有多个备选方案

跨国经营企业应全面分析情况,从各个角度尽可能地設计多个备选方案,并从中选择最有利的方案。

(三)要有全局观念

跨国企业应站在全球宏观角度看问题,追求每项税负最小化并不等于整体纳税负担最小,追求税负最小不等于收入一定最大。如某国税收情况于己有利,但该地的经济环境和地理环境却很糟糕,利用它反而因小失大等等。

(四)要有长远观念

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 篇7

目前,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事实上, 经过“改革开放”将近30年的发展, 中国不少初具规模的企业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跨国经营, 然而, 日益增长的跨国经营背后始终不乏财务报告的欺诈与信息披露的滞后。这也就意味着跨国经营某种程度上恶化了会计信息的生成环境, 加剧了会计信息的不透明度。会计信息的生成环境总体上包括宏观环境、公司治理环境与经营环境。前者决定了一个国家整体的会计信息透明度, 其内容主要涉及国家的会计、审计法规及相应的司法体系。而一个国家内不同公司之间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差异则依赖于公司的治理与经营环境。考虑到在具体决策中, 投资者往往较难直观地利用公司治理信息对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及财务状况进行正确判断, 从经营环境角度来衡量具体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将更具实际意义。当前跨国经营战略已日益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必然选择, 但人们对这一选择的潜在不利影响却鲜有分析, 因此本文的研究就立足于公司经营的国际化程度这一独特视角, 以实证方法检验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国际化水平对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的影响, 即考察投资者是否能够意识到公司国际化经营背后的透明度风险, 从而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股票定价时, 保持足够的谨慎。

二、文献综述

(一) 基于会计信息生成和宏观制度环境的相关文献纵观国内外有关透明度的文献可以发现, 学者往往过分关注会计信息生成环节中的某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多从会计稳健性、及时性、盈余激进性、信息披露质量等方面衡量透明度, 甚至将会计信息透明度泛化为信息披露质量 (Ball et al., 2000;Ball et al., 2003;Bhattacharya et al., 2003;Bushman et al., 2004a;Bushman et al., 2004b;Yu, 2005;魏明海等, 2001;杨之曙等, 2004;汪炜等, 2004;崔学刚, 2004;王艳艳等, 2006) , 却忽略了制约这些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环境。最近几年, 少数学者开始从会计信息生成环境的角度进行研究, 但这些研究多从宏观制度环境因素分析国家间透明度的差异或一个制度因素变化前后的透明度差异 (Fan and Wong, 2002;Leuzand Oberholzer-Gee, 2006) , 而较少从经营环境因素分析一国范围内公司间透明度的差异。

(二) 基于跨国经营环境的相关文献在少数关注经营环境影响的研究中 (Shawn, 2002;游家兴、江伟、李斌, 2007) , 企业多元化战略构成了研究的主要视角。然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跨国企业占世界的经济比重日益增大, 跨国经营成为企业在世界扩张的重要途径, 经营国际化日益受到学者的重视。汪建成、毛蕴诗 (2006) 认为, 在研究我国企业扩展时, 不仅要关注行业多元化, 还要关注跨国经营。相对于单纯的国内经营, 跨国经营涉及非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与相对陌生的东道国文化、法律等环境因素。这种复杂性一方面使得企业跨国经营的收益、风险与成长性显著不同于国内业务, 提高了对地区分布信息披露的要求, 另一方面也使得企业来自海外的收入与利润一旦被操纵, 往往很难被及时发现, 加剧了企业财务舞弊的风险。当企业跨国经营时, 投资者可能缺乏国外市场的信息或及时获取信息的成本更高, 因此较难对来自海外经营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进行准确判断。Duru et al. (2002) 认为跨国经营可作为一个衡量企业复杂性的维度, 其研究表明, 国际化经营使公司的收益变得更加复杂, 容易造成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下降和过分乐观的预测。显然, 企业的跨国经营扩大了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这种不对称所产生的逆向选择效应无疑会反映在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评价和会计信息的利用上。Denis et al. (2002) 研究表明国际化不是行业多元化的替代, 而是与行业多元化一样, 同样会造成股票折价。后一方面涉及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 但目前的相关研究, 主要在于比较不同会计准则体系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高低, 检验哪些会计信息或会计指标具有或具有更大的相关性, 对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则考虑较少。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跨国经营所带来的整体风险增加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潜在下降, 都将降低会计收益对企业真实经济收益的反映能力, 即降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因此, 提出如下假设:

H0:公司经营国际水平越高, 其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越低

(二)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本文以2001年至2005年期间在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为排除公司IPO当年股价的异常波动和交易所对ST公司股价5%的涨幅限制对股票年报酬率的影响, 本文剔除当年IPO、当年被ST或PT的公司。在进一步剔除未按地区披露收入和其他数据缺失的公司后, 最终得到样本4057个, 年度具体分布见 (表1) 。可以发现, 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少于有效的公司总数, 但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逐年上升, 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的披露质量在不断改善。本文的财务数据和市场交易数据来自CSMAR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地区分部数据从Wind数据库的专题统计报表财务与预测中的主营构成 (地区) 整理获得。

(三) 模型建立与变量定义为了检验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 本文采用Easton and Harris (1991) 提出的同时考虑盈余变化与水平值的解释模型。具体构造如下:RETi, t=α0+β1EARNi, t+β2ΔEARNi, t+εi, t

模型中各变量定义如下:RETi, t:公司i第t年股票的年报酬率。为了比较在不同环境透明度下投资者利用会计盈余进行股票估价的及时性, 本文分别计算了两个年报酬率。第一个为从当年1月至当年12月共12个月的年报酬率, 另一个为从当年1月至下一年4月共16个月的年报酬率。在第一个计算窗口下, 年度财务报告尚未披露, 其回归结果将有利于判定市场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预测未披露的会计信息。EARNi, t:公司i第t年的营业利润除以t-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个股总市值, 用以衡量盈余水平。ΔEARNi, t:公司i第t年与第t-1年的营业利润差额除以t-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个股总市值, 为盈余变动额的替代。在下文分析中, 将根据上市公司跨国经营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组, 分别检验上述回归模型。跨国经营程度的衡量变量为MSi, t, 表示公司i第t年不含港、澳、台的国内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国内收入比重越高, 国际化程度越低。

注:上述公司数目均不含金融类上市公司

注:***模型在1%水平上显著。Chi-Square数值可用于检验方程是否存在异方差现象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表2) 列示了模型 (1) 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 (表2) 可知, 2001年至2005年中国股票市场基本处于熊市, 无论是12个月还是16个月的收益率都为负 (2005年的16个月收益率除外) 。每股会计盈余除以每股股票价格所得到的会计收益率为1.9%, 且会计收益率在各年之间变化不大。 (表3) 列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分年度的状况。可以看出, 我国上市公司的国内收入比重相对比较高, 年平均水平都将近或超过90%, 中位数结果表明至少有50%的上市公司只从事国内经营。总体而言,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国际化的程度低, 年度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另外从未给出的分行业统计结果来看, 纺织服装业、木材家具业、电子业的国际化程度高, 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低。

(二) 回归分析为验证跨国经营程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按照上市公司每年国内收入比重排序, 将国内收入比重高于上四分位数 (Q3) 与低于下四分位数 (Q1) 的公司分为透明组与不透明组, 并分别按照模型A (12个月的年报酬率模型) 与模型B (16个月的年报酬率模型) 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见 (表4) 。可以看出, 会计盈余水平额的盈余反应系数 (β1) 有很强的价值相关性, 基本上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 而会计盈余变动额的盈余反应系数 (β2) 基本上不显著或显著性不强, 这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整体上持续性比较低, 从而降低了历史盈余对于未来盈余的预测作用。比较透明组与不透明组的β1, 可以发现, 模型A中透明组的盈余反应系数均大于不透明组, 模型B在总体样本回归上及大多数年度呈现这一结果。显然, 在投资者看来, 跨国经营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公司盈余的持续性。再来比较模型回归的拟合度R2。从总体样本看, 透明组的R2均高于不透明组, 这表明跨国经营程度低的公司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高于经营国际化程度高的公司。在分年度的回归结果中, 这一规律也得到了一致性的支持。就两个模型来讲, 模型A下两组样本的R2差额要明显高于模型B, 显示跨国经营同样限制了投资者预测未来会计盈余的能力。表4的结果表明, 经营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投资者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股票定价决策的有效性, 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经过不分行业分组的检验后, 进一步考察了行业特征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依照相同的标准, 将各个行业内的公司分为透明组与不透明组。统计结果显示, 在全部样本涉及的17个行业中, 绝大多数行业透明组与不透明组的R2之差ΔR2大于0, 说明在给定的行业中, 经营国际化水平较低的公司同样表现出更高的盈余价值相关性。从具有负值ΔR2的行业可发现, 综合类、农林牧渔业由于行业多元化程度较高, 从而削弱了经营国际化程度对会计透明度的影响。行业经营的特殊性, 同样也可能导致了负的ΔR2。比如, 纺织服装业是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通过开展加工贸易, 已成为仅次于机电产品的第二大出口行业。由于该行业的收入与欧美配额限制等对外贸易政策息息相关, 投资者能通过整个国际宏观环境对企业的国外收入比较进行合理的预测, 因此经营国际化并未降低该行业的会计透明度。

五、结论

会计信息的生成环境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公司经营国际化水平来衡量会计信息生成环境的复杂程度, 并基于这一独特的透明度研究视角, 检验了在不同的会计信息生成环境下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 相对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公司, 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可以更为及时地整合到股票价格之中, 对当期股票回报的解释力也更强。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已经或者试图进行跨国经营的公司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随着我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 跨国经营成为越来越多公司的战略选择, 国外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对投资者的意义也会越来越重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跨国经营公司如果仅仅比照国内不同地区披露海外业务信息, 投资者将无法对这部分业务的环境、风险和前景等因素做出较准确地判断, 从而影响到跨国经营公司的市场价值。所以, 跨国经营公司可以考虑除了强制披露信息外, 自愿披露其海外业务信息。硬币的另外一面则是, 准则制定机构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公司海外业务的强制披露水平。本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在本研究期间我国还未执行《分部报告》会计准则, 尽管证监会和财政部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分部信息, 但公司的披露并不是非常规范, 从而增大了数据收集和整理的难度, 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摘要: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 考察了公司经营国际化对会计盈余价值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公司经营国际化水平与其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负相关。专注于国内经营公司的会计信息对当期股票回报率的解释力更强。研究结论对改善跨国经营公司的海外业务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企业跨国经营与劳动关系管理研究 篇8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它在改变企业生存与发展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企业的跨国经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持续稳定的增长, 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同时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大范围接轨, 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正成为跨国巨头争夺的中心。因此, 本土企业面临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 “走出去”则成为部分企业积极防御的手段和快速发展的有效方法。

跨国经营对企业而言是机会与风险共存。企业国际化风险, 包括目标市场的稳定性、社会动乱、汇率波动、基础设施落后、本国与东道国政府规定、语言、规范、宗教及法律系统差异等。自20世纪末开始跨国经营以来, 我国企业积累了一定应对国际化风险的能力, 但是, 相对于拥有丰富国际化经验的跨国巨头而言,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还属于“学习”阶段。因此, 如何丰富国际化知识与经验, 丰富何种知识和经验则是我国企业和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

1992年, 首钢集团公司斥资1.2亿美元收购了秘鲁铁矿公司, 成为成功并购外国公司的第一家中国国有企业。随后14年中, 首钢秘鲁公司时常因劳动争议而停产, 每年都造成巨大损失。在经历了艰难经营后, 首钢公司无奈将秘鲁铁矿的部分股份出让, 结束了这段投资。2004年, 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公司, 希望双龙可以成为上汽国际化的一翼。同样受劳动争议的影响, 2007年, 上汽集团结束了在韩国的投资。事实上, 对寻求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 东道国劳动关系管理早已成为他们前行的一个重要障碍。关注和研究跨国经营中的劳动关系管理知识和运行模式, 从而为我国企业国际化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则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2 企业跨国经营中劳动关系管理的特征

跨国企业是指任何在他国或更多国家内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企业, 其母公司所在地称“本国”或“母国” (home country) , 设在其他国家的子公司所在地称“地主国”或“东道国” (host country) 。跨国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可区分为本民族中心、多民族中心、全球中心三种类型。一般而言, 以本民族中心为经营策略的跨国企业, 其管理方式容易引发劳资争议, 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将本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反射在子公司的员工与制度上。以多民族中心与全球中心为经营策略的跨国企业, 其管理方式引发的劳资争议相对较少, 主要原因是它们的管理考虑到子公司的环境特质, 包括社会、文化或其他方面的差异。

尽管跨国企业的经济力量庞大, 也被东道国欢迎, 但是其内部劳资关系仍然受到制约, 这种制约来自于企业内部、国家与国际组织三个层次。在企业内部层次, 工会活动与劳工参与是主要的制约力量, 工会活动包括集体协商以及争议行为的运用等, 劳工参与包括员工代表会、劳资会议等反映员工意见的机制。在国家层次上, 主要的制约力量是东道国的法制, 尤其是各种劳工法规, 这些法规对规范跨国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相当有效。在国际层次, 制约力量一则来自于国际劳工与社会运动, 二则来自于国际组织所制定的国际劳动基准。

3 企业跨国经营劳动关系模式发展的新趋向

跨国企业将不同的生产流程打散, 分布到全世界各地, 并且利用各地廉价的工资或水电等基本设施, 形成所谓“国际劳动分工”。它让企业得以进行全球性的扩张, 而且得到更多利润了, 不过这些变化也给东道国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国际劳动分工”下的劳动关系, 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 则是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新问题。

就企业国际化而言, 原本是指企业应对产品与生产因素的国际化, 而在经营管理方面随之调整的一种过程。但实际上, 不少企业却以“国际化”的口号, 不断寻求低成本、高利润, 将企业迁往劳动力较为低廉的地区。因此造成原有投资地劳工失业的痛苦, 引起社会问题。企业家出走很少会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 只会怪政府政策不好, 怪劳工薪资太高, 怪工会不配合。如何推进公司的社会责任运动, 来促进劳工关系的协调与稳定, 并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平衡与发展亦是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新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企业激烈竞争之下, 许多公司都要求控制劳动成本, 将越来越多种类的工作采用外包的形式取代设置正式部门生产, 相应劳工的工作权也会受到影响。同时从全球的角度来看, 从事非典型劳动 (含劳动派遣) 的劳工人数, 近年来有相当大幅度的增长。所谓的非典型雇用比较常见的有:部分工时、临时工或定期契约工、劳务外包、劳动派遣等几种主要型态。就雇用关系而言, 前三种型态基本上没有太多的争议, 只有劳动派遣因涉及派遣机构、要派机构及派遣劳工的三方关系, 而使得雇用关系的认定与雇主责任归属产生争议。如何应对转包、分包生产以及非典型雇用中的劳工关系调整, 也是跨国企业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4 企业跨国经营劳动关系管理策略

由于基本的价值观不同, 每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不同, 如果没有完善的了解与准备, 在面对不同文化冲击时, 容易出现对立、抗拒、震怒、暴力相向甚至逃跑等状况发生, 所以加强跨文化管理的能力是企业跨国经营的重中之重。对企业组织而言, 文化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成就动机和时间观念, 企业跨国经营应由跨文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与管理, 借以提升劳工的管理绩效。

跨国经营应该避免品牌及企业形象受损, 严格要求跨国投资公司必须配合当地政府法令, 且不得违反国际劳工组织的各项公约及建议书的内容, 重视劳动标准的提升。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经济环境中, 企业为了撷取最大的利润, 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降低成本, 更重要是品牌形象的开发与维持, 是企业在全球化时代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关键。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品牌这种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 往往比一家企业的所有有形资产的价值还重要。

企业跨国经营会因为各当地国法令的规定, 或者是遵守国际核心劳动基准而被迫提高劳动条件, 对于劳动者的利益照顾得很周到, 从而认为工会的作用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所有的劳动关系管理直接由资方面对劳方, 内部员工也会认为他们再也不需要工会。其实不然, 工会是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 当劳资和谐时企业将劳工照顾得无微不至, 工会当然乐观其成, 此时企业不容易察觉工会的功能, 然而一旦劳资关系紧张, 劳动者权益有争议时, 工会则会挺身而出, 充当劳工的守护神。因此企业跨国经营应与工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企业跨国经营应在跨国投资公司内部推动社会责任运动, 保护劳工的基本权益。重视跨国性的生产组织与国别性劳工组织之间的关系, 关注跨国生产体系中转包和分包企业中的劳工关系调整问题。企业还应该遵守以国际劳工组织的“核心劳工标准”及《跨国企业和社会政策的三方原则宣言》等文件为基础的社会责任, 可以自行设立旨在履行其维护劳工权益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社会责任的自律性“生产守则”, 以此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摘要:劳动关系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回顾企业跨国经营理论和劳动关系理论基础上, 首先明确了企业跨国经营中劳动关系管理的特征, 然后分析了企业跨国经营劳动关系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最后提出了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劳动关系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跨国经营,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管理

参考文献

[1]J Johanson, and JE Vahlne.The mechanism of internationali-zation[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0, 7 (4) :11-24.

[2]程延国.劳动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史天林.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跨文化管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4 (2) :89-92.

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 篇9

一、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竞争优势

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面临着诸多障碍, 但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中, 企业积极地“走出去”不仅非常必要, 而且具有现实可能性。中国制造业企业具备跨国经营的相对优势, 这是开展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

(一) 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优势, 其优势集中在成本优势, 主要靠劳动力价格和资源价格比较低来实现, 并以这两点来抵消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劣势。波士顿咨询公司在其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把握全球优势》中明确提出, 中国低成本国家的成本优势将继续保持, 甚至扩展, 即使低成本国家的需求和现代化进程抬高了劳动力价格等成本, 优势依然不会消失。一个美国或者欧洲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成本在15至30美元之间或更多, 相反, 一个中国工厂的工人每小时的工资低于1美元, 成本的差距有几十倍[2]。但是, 单纯依靠低成本难以长期保持优势, 因为跨国公司也正将其生产移往低成本国家, 而经济全球化亦将中国制造业企业推向世界舞台。

(二) 技术优势

1、适应性技术优势

从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我们知道, 企业完全可以在小规模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通过产品的低价营销满足小市场的特殊需要。与许多中等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 中国在一些技术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所以结授技术的能力有限, 而对于那些发达国家的高精尖技术, 中国相对成熟而且适用的技术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 而且中国所提供的中等水平的技术设备也受欢迎, 这种小规模的适应性技术优势是相当比例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优势。

2、技术创新升级

约翰·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受其国内产业结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一些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已经由原来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扩张, 投资领域也从传统行业进入高新技术行业, 中国企业通过向发达国家直接投资, 从内部转移这种优势, 这也成为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之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 其溢出效应也不断显现。特别是90年代后期以来, 同一产业内出现了多家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之间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 这种竞争使跨国公司改变了其投资初期的技术战略, 不断把其最先进技术引入中国, 或者把其研发中心建在中国, 直接用于中国市场。这些市场行为不仅提高了跨国公司自身的效率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国内制造业企业的技术水平。

(三) 规模经济优势

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 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 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 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4463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以上, 外汇储备达到3.31万亿美元。2012年, 我国经济总量为8.25万亿元, 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或超过3000美元。[3]综合国力的提高, 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保障。另外, 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国有企业也已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而且在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明确界定了国有资产产权, 试点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建立了公司制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劣势

(一) 企业治理能力欠缺

1、公司微观治理能力羸弱

在跨国经营的实务中, 中国制造业企业普遍表现出微观治理机制存在许多的缺陷, 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 企业在实施跨国经营时, 企业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是企业所有者主体缺位, 国有制造业企业对海外企业监管不利, 主要是在财务管理与资产考核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三是国有企业政企不分。国有制造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企业的跨国经营过多干涉, 利益本位化现象严重。

2、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体制障碍

其一, 是管理制度障碍。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散布在世界各地, 投资大多是根据各种渠道的非系统化信息进行的, 致使跨国经营企业在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分布等方面, 充满着无序性和随机性。企业风险管理的一体化程度低, 许多制造业企业缺少跨国经营风险管理的知识, 在海外只能进行孤立、单一和分割式的经营。由于中国制造业企业宏观管理的无章、无序, 造成资本投入失控, 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先天就不足。

其二, 是投资体制障碍。海外投资新旧体制错位。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 在体制上仍然带有浓厚的部门和地方所有的行政隶属关系的色彩, 每一次跨国经营的大发展都与政府的推进密切相关。由于受政府主导强制性的宏观制度变迁的影响, 微观层面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而且国内跨国集团的上级主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仍保持高度控制状态。现行投资体制的局限, 决定了投资审批方法及程序的不规范, 并产生投资决策风险。从体制上分析, 试图用政府的外部行为来取代企业的内在要求, 企图通过政府层层审核的办法, 来推动企业在海外投资决策中加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风险预测, 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很多项目由政府推动, 资金政府出面解决, 在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的条件下, 跨国经营的经营者会有机会主义的动机和条件, 对经营风险常常会漠视, 从而使跨国经营项目产生较大的投资风险。对于政府推动的跨国经营, 在投资项目上具有最终决策权限, 而政府对跨国经营相关审批部门对国外市场的情况一般不可能十分了解, 从而影响决策的正确性。因此, 中国当前的跨国经营制度安排违背有效利用标准。在激励不相容和信息成本高昂的约束下, 资源的配置必然是无效率的。一方面不能充分利用全球的经济资源, 另一方面会使投入资金的收益率处于低下的状态, 甚至会使投入资金受损失, 形成了对外投资管理的“盲区”。

(二) 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非常有限,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研发的资金投入不高。科研开发投入是反映企业创新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低, 研发投资规模不大。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高只占全国的45%左右, 二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也相当弱, 科研成果相对来说很少。像海尔、吉利、华为、中兴等企业, 从其规模和技术能力都无法与大型跨国公司比较。三是自主研发能力不足导致中国制造业企业缺乏核心能力。四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由于产品标准化趋势加强, 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 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难度和风险增加。高昂的研发经费投入, 却不一定能带来成效。中国制造业企业想完全依靠独立开发已经很难跟得上市场需求, 必须成为全球研发资源整合中的一环, 才有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JamesR.Martin:“World Competitiveness Reports Summary”, http:www.imd.ch/wcy

[2]低工资不等于竞争力[N].中华工商时报, 2007

物流与企业的跨国经营 篇10

关键词:中国企业,跨国企业,经营策略,竞争

一、总体情况

(一)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1990-2010年, 中国的出口以每年16%以上速度增长, 而同时期世界平均增长率仅为7%。中国从1980年的世界第28大出口国跃升为第一大出口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 中国在世界贸易中比重从4.3%提高到10.4%, 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 不少跨国公司都把中国视为长期战略的核心。2012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1117.2亿美元。2012年中国GDP519322亿元, 比上年增长7.8%, 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二) 全球化市场背景下竞争情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刺激了产品研发支出的大幅增长, 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对于改善人类福利做出了直接贡献。它还提供了相应机制, 使得企业组织能够进行根本性的重组, 帮助克服随经营规模扩大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 并促进整个价值链的良好沟通。在过去30年里, 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高度集约。在各个行业里, 拥有强大技术及市场营销能力的顶尖公司以“产业规划”的形式,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快速发展的集中进程。

二、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

(一) 跨国企业

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3万亿美元, 其中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90%。可见, 跨国公司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

跨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经营过程中有着如下特点: (1) 跨国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向外扩张主要手段; (2) 战略目标全球化; (3) 管理体制集中化; (4) 运行方式开放化; (5) 生产经营跨国化; (6) 跨国企业在技术革命中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

(二) 中国企业

在2012年公布的《财富》世界500强里, 中国大陆的上榜公司连续第9年增加, 比2011年增加了12家。中国大陆公司数量已经超过了日本, 仅次于美国的132家。中国大企业已较多开始国际化经营, 少数已开始跨国经营、乃至全球化经营。跨国并购是企业发展跨国经营、全球化经营的重要手段, 中国企业控制的跨国并购主要是为获取市场、战略性资产和规模协同效应, 中国日益开放的环境促使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加快海外发展。

三、以饮料行业案例分析跨国企业与中国企业的经营竞争

可口可乐是国际碳酸饮料品牌。如今, 可口可乐融已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2011年, 可口可乐在华销售量达到90亿元。中国市场对于可口可乐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所以, 可口可乐公司2011年甚至计划在到2014年的未来3年里在华增资40亿美元。

可口可乐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做的努力包括开发消费者需求, 建立广泛的销售和配送网络, 优化全国客户管理, 创造研制新产品, 并降低供应链成本。同时,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依靠装瓶合作商来生产产品并且分销到大众消费者手中。自从进入中国市场, 可口可乐就始终在品牌和市场营销上投入巨额资金。每当发布新产品时, 可口可乐公司往往承担很大比例的营销和促销费用来支持装瓶商的销售活动。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通过、可回收瓶模式的推广、全国客户管理、非碳酸饮料的开发与生产以及促进供应链效率——中国装瓶商采购联盟等形式来实现品牌和销售利润的最大化。

当然, 在中国饮料市场如今崛起了自己的民族品牌——加多宝凉茶。王老吉, 这一租赁的商标品牌, 在加多宝公司经营的十余年间让王老吉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一跃发展成为年销售200亿的中国第一大饮料品牌。加多宝集团经营期间一直依靠功能性“怕上火”进行品牌宣传, 并且每年投入巨额广告费对品牌进行宣传推广, 这一系列品牌运作使王老吉品牌价值极具提升。2012年, 加多宝创造了200亿元的销售收入, 销量也早已超越了可口可乐。尽管加多宝集团与广药集团就王老吉的品牌商标纠纷败诉, 加多宝集团被裁决不得使用“王老吉”品牌。可是在这之后, 加多宝公司便推出了全新的加多宝品牌凉茶。为了减少过去“王老吉”品牌影响, 正在抓紧机会向消费者推荐新品牌, 最大程度地获得消费者认可。

加多宝时代王老吉已经销售至东南亚地区, 并得到当地消费者赞誉。有了这个尝试, 加多宝可以效仿可口可乐, 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有步骤开拓国际市场。当然在走国际化道路时候会牵扯到自身实力、产品推广本土化、渠道布局等等问题, 这些都是后话, 相信加多宝如果在国内市场上取得成功后, 走出国门创造国际化的大品牌将是必经之路。

四、总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 有着无可限量的市场份额, 外资企业进军中国市场, 虽然对本土企业有所冲击, 然而, 也是机遇, 我国本土企业只有迎难而上, 加强品牌创新和营销力度, 才有可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取胜。同时, 也要学习外资企业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 立足本土市场的变化规律, 深入研究本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积极创新, 会有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出现。

参考文献

上一篇:储粮现状下一篇:耐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