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本

2024-08-15

化学课本(精选十篇)

化学课本 篇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 对化学变化是这样定义的:在变化中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这样的定义比原来的人教版统编教材, 初三《化学》全一册中的化学变化的定义 (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更为准确和科学。因为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是判断这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的本质所在。但如果用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来判断, 就有些欠准确和科学了, 这个“新物质”的“新”, 很容易产生歧义。因为所谓“新”指的是刚出现的或刚经验到的 (跟“旧”、“老”相对) 。例如, 单质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这一变化就是化学变化, 因为生成了其他物质二氧化碳, 但二氧化碳却不是一种新的物质。同理, 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几处“新”, 我个人就认为有些欠准确和科学。

(1) 第27页“在这一反应中, 红磷 (化学符号为P) 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生成一种叫做五氧化二磷 (化学符号为P2O5) 的·新物质”; (2) 第47页“在水的分解反应中, 有·新物质氢气和氧气生成, 但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没有变化”; (3) 第136页“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 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我认为 (1) 、 (2) 中的“新”可以直接删去, 而 (3) 中的“新”改为“其他”则更为准确一些。

2. 表述较为笼统或在设置上存在着缺陷

(1) 在《化学》下册第16页中, “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这一句表述较为笼统, 我认为应改成“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把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较为合适。

(2) 在下册第28页中有这样一个表格:

我认为这个表格的设置存在着缺陷。因为从溶液的组成来看,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的。结合这个表格内容来看, “水”是溶剂, “碘”是溶质, “水”和“碘”组成的就是溶液;“高锰酸钾”是溶质, “汽油”是溶剂, 因此“高锰酸钾”和“汽油”组成的就是溶液。但是“碘”不溶于“水”, “高锰酸钾”不溶于“汽油”, 这两组不符合溶液的特征, 所以它们不是溶液, 而不是溶液也就无所谓溶质和溶剂之分了, 因此这个表格在设置上存在着缺陷。我认为应改为下表:

3. 资料设置欠完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有很多“资料”, 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 开拓学生的视野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化学》下册第36页中有这样一个“资料”:

高中化学课本实验总结汇总 篇2

黄石有色第一中学2014届高三化学课本基础实验摘录

一、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以配制100mL1.00mol/L的NaOH溶液为例:

1、步骤:(1)计算(2)称量: 4.0g(保留一位小数)(3)溶解(4)转移:待烧杯中溶液冷却至室温后转移(5)洗涤(6)定容:将蒸馏水注入容量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 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在同一水平线上(7)摇匀:盖好瓶塞,上下颠倒、摇匀(8)装瓶贴标签 :标签上注明药品的名称、浓度。

2、所用仪器:(由步骤写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量筒)、1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3、注意事项:

(1)容量瓶:只有一个刻度线且标有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只能配制瓶上规定容积的溶液。(另外使用温度和量程规格还有滴定管、量筒)

(2)常见的容量瓶:50 mL、100mL、250mL、500mL、1000mL。若配制480mL与240mL溶液,应分别用500mL容量瓶和250mL容量瓶。写所用仪器时,容量瓶必须注明规格,托盘天平不能写成托盘天秤!

(3)容量瓶使用之前必须查漏。方法:向容量瓶内加少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五指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如不漏水,正立,把瓶塞旋转180后塞紧,再倒立若不漏水,方可使用。(分液漏斗与滴定管使用前也要查漏)

(4)命题角度:一计算所需的固体和液体的量,二是仪器的缺失与选择,三是实验误差分析。

二、Fe(OH)3胶体的制备:

1、步骤:向沸水中加入FeCl3的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操作要点(四步):①先煮沸水,②加入几滴饱和的FeCl3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

2、涉及的化学方程式:Fe+3H2O

Fe(OH)3(胶体)+3H

强调之一是用等号,强调之二是标明胶体而不是沉淀,强调之三是加热。

3、命题角度:配制步骤及对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三、焰色反应:

1、步骤:洗—烧—蘸—烧—洗—烧

2、该实验用铂丝或铁丝

3+

+

01

成功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焰色反应可以是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是物理性质

4、Na,K 的焰色:黄色,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5、某物质作焰色反应,有黄色火焰一定有Na,可能有K

6、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Na,K 的焰色,在必修3用原子结构知识介绍焰色反应

四、Fe(OH)2的制备:

1、实验现象:产生白色沉淀,立即变为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2、化学方程式为:Fe+2OH=Fe(OH)2 4Fe(OH)2+O2+2H2O= 4Fe(OH)

33、注意事项:(1)所用亚铁盐溶液必须是新制的(保证亚铁没有被氧化为铁离子),NaOH 溶液必须煮沸(除氧分子),(2)滴定管须插入液面以下,(3)往往在液面加一层油膜,如苯或食物油等(以防止氧气的氧化)。

4、命题角度:制备过程中的现象、方程式书写及有关采取措施的创新(防氧化)。

五、硅酸的制备:

1、步骤:在试管中加入3—5mLNa2SiO3溶液(饱和硅酸钠按1:2或1:3的体积比用水稀释),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颜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

2、现象:有透明的硅酸凝胶形成3、化学方程式:NaSiO3+2HCl= H2SiO3(胶体)+2NaCl(强酸制弱酸)

4、NaSiO3溶液由于SiO3水解而显碱性,从而使酚酞试液呈红色。

六、重要离子的检验:

1、Cl的检验:加入AgNO3溶液,再加入稀硝酸,若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或先加硝酸化溶液(排除CO3干扰),再滴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Cl存在

2、SO4的检验:先加入盐酸,(若有白色沉淀,先进行过滤,在滤液中)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即可证明。若无沉淀,则在溶液中直接滴入BaCl2溶液进行检验。

命题角度:检验方法、除杂、沉淀洗涤及相关纯度的计算。(不宜用硝酸和硝酸钡,主要防止亚硫酸根的干扰)

七、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 :2NH4Cl+Ca(OH)

2CaCl2+2NH3↑+2H2O

2、收集:向下排空气法(管口塞一团棉花,避免空气对流)

3、验满:①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说明氨气已收集满 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出现大量白烟,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2-2---2-2+

成功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

4、干燥方法:碱石灰干燥(不能无水氯化钙)

5、装置图:固体和固体加热制气体的装置,与制氧气的相同

拓展:浓氨水或浓铵溶液滴到生石灰或烧碱中制氨气,或浓氨水直接加热也可制氨气

6、命题角度:因氨气作为中学化学实验制取气体中唯一的实验,其地位不可估量。主要角度为:反应原理、收集、干燥及验满等,并以此基础进行性质探究实验。

八、喷泉实验

1、实验原理:氨气极易溶于水,挤压胶头滴管,少量的水即可溶解大量的氨气(1:700),使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上面的烧瓶,故NH3、HCl、HBr、HI、SO2 等气体均能溶于水形成喷泉。另外,2、实验现象:产生红色喷泉(氨气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酚酞遇碱显红色)

3、实验关键:①氨气应充满

②烧瓶应干燥 ③装置不得漏气

4、实验拓展:CO2、H2S、Cl2等与水不能形成喷泉,但与NaOH溶液可形成喷泉。引发喷泉方 法。(2003年高考)

九、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

1、实验原理:Cu+2H2SO4(浓)

CuSO4+SO2↑+2H2O

2、现象: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能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化或使品红溶液褪 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

(在做这个实验室,试管底部往往会出现黑色沉淀物,溶液也显得发黑,持续加热的时间 长一些,颜色可变浅。由于反应复杂,不宜过多介绍。)

【提示】由于此反应快,利用铜丝,便于及时抽出,减少污染。

命题角度:SO2的性质及产物的探究、“绿色化学”及尾气的处理等。

十、铝热反应:

1、实验操作步骤:把少量干燥的氧化铁和适量的铝粉均匀混合后放在纸漏斗中,在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固体中,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

2、实验现象:立即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光芒,产生大量的烟,纸漏斗被烧破,有红热状态的液珠,落入蒸发皿内的细沙上,液珠冷却后变为黑色固体。

3、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2Al

4、注意事项:

(1)要用打磨净的镁条表面的氧化膜,否则难以点燃。

2Fe+Al2O

3成功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

(2)玻璃漏斗内的纸漏斗要厚一些,并用水润湿,以防损坏漏斗

(3)蒸发皿要垫适量的细沙:一是防止蒸发皿炸裂,二是防止熔融的液体溅出伤人。

(4)实验装置不要距人太近,防止使人受伤。

(5)铝热反应的引发:,在铝热剂(反应混合物)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固体中,中间插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镁条,点燃。

(6)铁、钒、铬、锰、铜的氧化物都能和铝在高温下发生铝热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用得氧

与失氧观察法会又快又准。铝热反应需要高温条件,但自身是典型的放热反应。

5、命题角度:实验操作步骤及化学方程式(千万要写高温条件,千万要观察配平),牢记铝热反应的引发(2003年高考曾经考过简答)。

十一、中和热实验(了解):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所释放的热量。

注意:(1)酸、碱分别是强酸、强碱 对应的方程式:H(aq)+OH(aq)=H2O(l)△H=-57.3KJ/mol(2)数值固定不变,它与燃烧热一样,因具有明确的含义,故文字表达时不带正负号。

2、中和热的测定注意事项:

(1)为了减少误差,必须确保热量尽可能的少损失,实验重复两次,去测量数据的平均值

作计算依据

(2)为了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采用H或OH稍稍过量的方法

(3)实验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引种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4)△H=-C×m×Δt/n(H2O)误差分析要了解。

十二、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了解):(以一元酸与一元碱中和滴定为例)

1、原理:C酸V酸=C碱V碱

2、要求:①准确测算的体积.②准确判断滴定终点

3、酸式滴定管和碱式滴定管的构造:①0刻度在滴定管的上端,注入液体后,仰视读数数值偏大 ②使用滴定管时的第一步是查漏 ③滴定读数时,记录到小数点后两位 ④滴定时一般用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剂,不用石蕊试液。④酸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如酸、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一定用酸式滴定管盛装。

4、操作步骤(以0.1 mol.L的盐酸滴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为例)

①查漏、洗涤、润洗

②装液、赶气泡、调液面、注液(放入锥形瓶中)

1+

-+

成功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

③滴定: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到最后一滴,溶液颜色发生明显变化且半分钟内部不变色即为滴定终点

5、命题角度:滴定管的结构、读数及中和滴定原理 ,滴定终点的判断(简答),指示剂选择。

十三、氯碱工业:

1、实验原理:电解饱和的食盐水的电极反应为:2NaCl+2H2O

2、应用:电解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2OH+H2↑+Cl2↑,阴极产物是H2和NaOH,阴极被电解的H是由水电离产生的,故阴极水的电离平衡被破坏,阴极区溶液呈碱性。若在阴极区附近滴几滴酚酞试液,可发现阴极区附近溶液变红。阳极产物是氯气,将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在阳极附近,试纸变蓝。

3、命题角度:两极上析出产物的判断、产物的性质及相关电解原理

十四、电镀:

(1)电镀的原理:与电解原理相同。电镀时,一般用含有镀层金属阳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作电镀液,把待镀金属制品浸入电镀液中,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作阴极;用镀层金属作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阳极金属溶解,成为阳离子,移向阴极,这些离子在阴极上得电子被还原成金属,覆盖在镀件的表面。

(2)电镀池的组成: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有镀层金属离子的溶液作电镀液,阳极反应:M – ne =M(进入溶液),阴极反应M + ne =M(在镀件上沉积金属)

十五、铜的精炼:

(1)电解法精炼炼铜的原理:

阳极(粗铜):Cu-2e=Cu、Fe-2e=Fe

阴极(纯铜):Cu+2e=Cu

(2)问题的解释:铜属于活性电极,电解时阳极材料发生氧化反应而溶解。粗铜中含有Zn、Ni、Fe、Ag、Au等多种杂质,当含有杂质的铜在阳极不断溶解时,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铜以前的金属杂质,如Zn、Ni、Fe、等也会同时失去电子,但它们的阳离子得电子能力比铜离子弱,难以被还原,所以并不能在阴极上得电子析出,而只能留在电解液里,位于金属活动性表铜之后的银、金等杂质,因失去电子的能力比铜更弱,难以在阳极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溶解,所以以金属单质的形式沉积在电解槽底,形成阳极泥(阳极泥可作为提炼金、银等贵重金属的原料)。-2+

-2+

2+

--n+

n+

-+

--

2NaOH+H2↑+Cl2↑

成功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

(3)命题角度:精炼原理及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电极或溶液质量变化的有关的小计算(2014年3月湖北省八市联考27题电解精炼锡)

十六、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方法(取代反应、消去反应):

1、实验步骤:(1)将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水溶液(或乙醇溶液)共热;(2)加稀硝酸酸化;(3)加硝酸银溶液,观察产生的沉淀颜色。

2、若为白色沉淀,卤原子为氯;若浅黄色沉淀,卤原子为溴;若黄色沉淀,卤原子为碘

3、卤代烃是极性键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只有卤原子,并无卤离子,而AgNO3只能与X产全AgX沉淀,故必须使卤代烃中的—X转变为X,再根据AgX沉淀的颜色与质量来确定卤烃中卤原子的种类和数目,4、加入硝酸银溶液之前,须加入硝酸酸化中和掉混合液中的碱液方可。

5、用酸性KMnO4溶液验证消去反应产物乙烯时,要注意先通入水中除去乙醇,再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也可用溴水直接检验(则不用先通入水中)。

(取代反应用氢氧化钠水溶液和加热,消去反应用氢氧化钠醇溶液和加热)

十七、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制取原理:C2H5OH

CH2=CH2↑+H2O

2、液液加热型,与实验室制氯气制法相同。

3.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脱水剂

4.注意事项:①乙醇和浓硫酸的体积比为1:3 ;② 向乙醇中注入浓硫酸;边慢注入,边搅拌;③温度计水银球插到液面以下;④反应温度要迅速升高到170℃;⑤该实验中会产生副产物SO2,故检验乙烯时,一定先用碱液除去SO2,再通入KMnO4或溴水

5.本反应可能发生的副反应:

C2H5-OH+ HO-C2H5

C2H5OC2H5+H2O

C+2H2SO4(浓)

CO2↑+2SO2↑+ 2H2O 6.请设计方案将乙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都逐一检查出来。

参考:品红--亚硫酸钠溶液--品红--澄清石灰水--高锰酸钾(或溴水)

十八、乙酸乙酯的制备

1、先加乙醇,再边振荡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

2、低温加热小心均匀的进行,以防乙酸、乙醇的大量挥发和液体剧烈沸腾;

3、导气管末端不要插入饱和Na2CO3液体中,防液体倒吸。

成功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

4、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主要优点:

①吸收乙酸,便于闻于乙酸乙酯的香味 ②溶解乙醇 ③ 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分层,观察乙酸乙酯

5、本反应的副反应:C2H5-OH+ HO-C2H5

C2H5-O-C2H5+H2O

C+2H2SO4(浓)

CO2↑+2SO2↑+ 2H2O

6、命题角度:加入药品顺序、导管的位置、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及考查运用化学平衡提高乙酸乙酯转化率的措施。

十九、醛基的检验(以乙醛为例):

A:银镜反应

1、银镜溶液配制方法: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2)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加入2%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

反应方程式:AgNO3+NH3·H2O=AgOH+ 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2、银镜实验注意事项:(1)沉淀要恰好溶解(2)银氨溶液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3)加热过程不能振荡试管(4)试管要洁净

3、做过银镜反应的试管用稀HNO3清洗

4、乙醛和银氨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产物(口诀):一水 二银 三氨 乙酸铵

B:与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

1、Cu(OH)2悬浊液配制方法: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入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

2、注意事项:(1)Cu(OH)2必须是新制的(2)要加热至沸腾(3)实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NaOH要过量)

二十、蔗糖与淀粉水解及产物的验证:

1、实验步骤: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蔗糖溶液,并加入几滴稀硫酸,将试管放在水浴中加热几分钟,然后用稀的NaOH溶液使其呈弱碱性。

2、注意事项:用稀硫酸作催化剂,而酯化反应则是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在验证水解产物葡萄糖时,须用碱液中和,再进行银镜反应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补充:

1、萃取碘水中碘的实验中,将碘水和萃取剂混合后如何振荡?静置分层后如何分液?(1)振荡: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 两种液体充分接触;振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简答)

成功总是眷念有准备的人!

(2)分液: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简答,2014年3月湖北省八市联考考过)

2、过滤后,如何洗涤沉淀?

通过玻璃棒引流向漏斗中注入蒸馏水(有时要求用冰水),使沉淀物完全被水浸没为止,静置,待水自然流下后,重复操作2-3次。(简答)

3、如何判断沉淀洗涤干净?(以硝酸银溶液和足量氯化钠溶液沉淀反应的沉淀洗涤为例)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和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沉淀 未洗涤干净,反之,则沉淀洗涤干净了。(简答)

4、氢氧化铁胶体的电泳实验,通电一段时间的实验现象如何?

在电极两端加上直流电源后,带有正电荷的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将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加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氢氧化铁的胶体粒子带正电)

5、如何检查溶液中是否含有钾离子?(操作方法)

将铂丝(或铁丝)用盐酸洗净后,在外焰上灼烧至没有颜色时,再蘸取待检溶液在外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火焰颜色,若火焰颜色为紫色,表明溶液中含有钾离子,反之,则没有钾离子。(简答)

6、设计实验证明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强弱

(1)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盛有NaBr溶液的试管中下层呈橙色,盛有KI溶液KI溶液试管中下层呈紫红色,表明氧化性:氯气>溴,氯气>碘。

(2)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试管中下层液体紫色,表明氧化性:溴>碘。

综上表明氧化性:氯气>溴>碘。因此,非金属性:氯>溴>碘。(必修2第一章,北京高考)

7、设计实验检查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必修2第四章)

(1)取少量干海带,将其表面上附着物用刷子刷净(不要用水冲洗),用剪刀剪碎,用酒精 湿润,放入坩埚中。点燃酒精灯,灼烧海带至完全变成灰烬,停止加热,冷却。

(2)将海带灰转移到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10mL蒸馏水,搅拌、煮沸2~3分钟,过滤。(3)在滤液中滴入几滴稀硫酸,再加入少量双氧水,最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现象:加入双氧水后溶液变成深黄色,最后加入淀粉溶液后,溶液变成深蓝色。问题:食盐中的碘元素(碘酸钾)如何检验,请设计方案。

8、比较醋酸、碳酸、硼酸三种弱酸的相对强弱

向两支盛有0.1mol/L醋酸和饱和硼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等浓度Na2CO3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醋酸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产生气泡,而硼酸与碳酸钠溶液不能。

结论:酸性

醋酸 > 碳酸

> 硼酸

(选修4 第三章)

9、怎样润洗滴定管?

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毫升所要盛装的酸或碱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全部 滴定管内壁。然后,将液体从滴定管下部放入预置的烧杯中。重复润洗2~3次。(简答)

10、如何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

取一小块pH试纸于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点在pH试纸的中央,显色后,迅速和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取pH。

11、用实验验证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将锌、铁电极与电压表串联,再两极插入经过酸化3%氯化钠溶液中,观察电压表的变化。往铁电极区滴入2滴铁氰化钾溶液,观察烧杯内溶液颜色有无变化。现象:电压表指针有偏转。溶液中产生蓝色的沉淀。(请书写出电极反应式或溶液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关于高中化学新课本教法中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本教法;问题

在高中化学新课本教法中,教师要加强教材图标的应用,因为图标是最能直接表达出化学有机组合的方法,能够把抽象化的化学原理直观地表达出来,但是教师不能只把课本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活动的开设,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在新课本教法中教师要使教学内容丰富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评价多元化,这样才能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加强交流和沟通,这样学生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一、高中化学新课本教法中的教学理念

1.主体理念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与知识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认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未来个人的发展。

2.民主理念

教师要充分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采取鼓励和表扬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关系,这样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教师在课堂中才能够做到充分激发出学生各方面的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开放理念

教师不应把化学教材作为唯一的授课内容,而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因为教材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师要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要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把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

4.探索理念

在高中化学新课本教法中,教师要加强探索理念的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将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善于自主地去追求真理,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5.发展理念

教师不要用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因为高中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成长期,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个性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化学这门学科的乐趣,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竞争型人才。

二、加强高中化学新课本教法工作的方法

1.加强探究性质的演示实验

因为化学这门学科的实践性特别强,所以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要加强探究性,杜绝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演示实验模式。因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课本知识和实验结果不一致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索试验的真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不发现实验存在的问题,通常会让学生记住书本上的实验理论,这样的行为非常容易让学生产生误区,所以教师要尽量选取一些代表性比較大的实验,覆盖性也要广一些,这样才能正确地进行操作。

2.加强合作学习

在高中化学新课本教法中要加强合作学习,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完成所要达成的目标,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在学生和学生的合作学习中,需要分成各个不同的小组,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有自己的作业分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信心,学生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支持,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3.提高学生的自主性

因为高中化学课本知识的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非常排斥,所以出现了大量的化学学困生,影响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把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自主性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不把学习化学作为一种负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自我审视、调节,最后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和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学下去。

4.运用图标创建最佳的教学情境

因为化学教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非常抽象,无法用板书明确地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运用图标来设定优秀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化学知识,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身心地投入化学课程中,有些实验具有危险性,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图标、声音、视频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总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化学这门学科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能够积极、自主地投入化学学习中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庞锡东.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15(4).

化学课本 篇4

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们不能说化学使环境恶化, 同样, 说化学使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也不妥。化学这门学科本身并不能对世界做什么改变, 只是人们掌握了化学原理之后, 在进行生产和使用其产品的过程中, 让这个世界发生了某些人为的改变, 让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 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对自然界造成了一些破坏, 而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反过来又危害人类。

比如, 农药化肥的使用, 确实提高了粮食等农作物的产量, 但其弊端不容忽视。土壤中的农药化肥残留物随雨水和灌溉水进入江河湖海, 造成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引发赤潮、水华, 使水质发臭、鱼虾死亡, 被污染的水还直接危害人体健康。食物中残留的农药等有害物质常常引发食品安全事故。农药化肥的使用还会破坏自然界中的食物链, 使生物生存受威胁。

又如, 塑料等合成材料制品的使用, 虽然给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便利, 但废弃的这些物品却让环境遭到污染。由于不能降解, 废弃在环境中的这些物质将长时间留在环境中, 并威胁动植物的生存。有些动物因为误食了塑料薄膜之类的物品, 阻塞消化道, 最后痛苦死去, 而植物可能由于土壤中塑料制品的阻碍, 影响其根系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枯萎。

最近频繁曝光的“癌症村”事件, 让人们看到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这些事件的发生, 一方面是因为人类行为失当;另一方面也说明化学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对人类和自然生态会有很大的危害。

总之, 我们开山采矿获取生产原料, 会破坏地质地貌和森林植被;我们开足马力地生产, 会排放大量有害的废气、废水、废渣, 污染大气、水源和土壤, 危害人类健康, 危害动植物生长;我们生产出自然界中没有的物质, 影响着地球生态。当我们呼吸着雾霾弥漫的空气, 饮用被污染的水时, 不会感觉世界绚丽多彩。

所以, 在绪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在介绍化学这门学科应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 也应介绍一些给人类带来危害的事例, 让学生认识到事物都是一体两面、有利有弊的。在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如何让利发挥到最大, 弊降到最小, 则需要人类的智慧。如果不想在一开始的化学教学中介绍化学学科应用造成的弊端, 那也不必做些粉饰, 以免教学过程中前后矛盾, 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引起学生反感。建议删除“绪言”二字之后的“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并删除绪言内容中的最后一句“化学必将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二、“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资源, 广义上是指地球上的总水量, 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 因而我们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通过水循环得以不断补充和更新, 人类利用这些水资源, 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是第四单元课题一“爱护水资源”的第一标题。“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个说法, 很容易让人理解为“地球上的水资源是人类拥有的”, 这也不免让人感觉到人类好像是自然界的主人, 显得自私、狭隘。曾经有一段时期, 人们就因为以自我为中心, 以人的利益为唯一尺度, 认为探明到的或有能力利用到的资源就是人类拥有的, 从而对自然资源 (包括水资源) 进行疯狂地侵占和掠夺式地开发, 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也不考虑其他生物的利益。人类在获得自身利益方面, 确实有很大收获, 同时也陷入一系列的困境:环境污染、资源耗尽、能源枯竭、人口爆炸、物种灭绝等。这些困境, 历历在目, 有的还在不断加剧。现今, 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人们意识到, 为了人类的未来, 人应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人只是自然系统中的一员, 不应以主人自居, 人类不是自然的统治者和征服者。很显然, “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个说法与“人类跟自然和谐共处、和谐发展”的理念相左。这一点学生也能感知到, 在课堂上问及“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一说法好不好时, 很多学生都认为不好。他们在初二地理课中已学过水资源的知识。查阅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书, 在介绍水资源的内容中, 没有“人类拥有的水资源”这种说法。

化学课本 篇5

绪言

1.什么是化学P1-P2

第1单元 课题1

1.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P7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伴随的现象。P7 3.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P7-8 课题2

1.固体、液体药品如何取用?量分别是多少?P18-20 2.物质加热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P20-21 3.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是什么?P22-23 4.常用的仪器有哪些?P150-151

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2-1]。P27.(写出实验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实验仪器的名称)2.空气的成分。P27

3.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如何区分?P27.4.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P28-30 5.保护空气。(三大环境问题[P30图2-8]、保护空气的具体措施?)课题2

1.氧气的物理性质。P34

2.碳、硫、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注意事项。P34-35 3.什么是化合反应?P35

4.什么是氧化反应P35和什么是缓慢氧化P36 课题3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药品。P37 2.催化剂的特征?P38

3.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P37-38

4.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及仪器名称。P38图2-15 5.什么是分解反应。P39

6.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要注意的事项。P40

第3单元 课题1

1.电解水的实验。P46(实验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2.氢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P47 3.化合物、氧化物和单质的定义。P47 课题2

1.分子的特征。P51

2.分子的构成及分子模型。P51及图3-10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P52第1段 4.分子、原子的定义。P52 课题3

1.天然水中的杂质及明矾在净水中的作用。P54 2.什么是硬水和软水?P56 3.怎样区分硬水和软水?P56 4.硬水的危害?P56

5.生活中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P56 6.净化水的常见方法?P58习题1(3)课题4

1.水资源缺乏的原因?P60第1段

2.爱护水资源从哪两方面入手?P61第1段

3.节约用水的具体例子。P61-62、表3-

1、图3-

29、3-30

4.什么是水体污染?P62第1段

5.防止水体污染的具体做法有哪些?P62第2段

第4单元 课题1

1.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些?P70 2.构成原子核的粒子有哪些?P70 3.原子为什么不带电?P70第3段 4.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P71第2段 课题2

1.什么是元素?P73

2.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P73图4-4 3.常见27种元素名称及符号。P75表4-3 4.元素符号的意义。P75最后一句开始 5.元素的分类。P76“资料”

6.元素周期表简介及相关规律的探究。P76 课题3

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P78第2段

2.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P78第2段

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的特点。P78第5段 4.什么是离子及其分类。P79第2段

5.氯离子、钠离子的写法。P79第2段及页底小字部分。课题4

1.什么是化学式?P81

2.化学式的意义?P81第2、3段及图4-11 3.单质化学式的书写?P82第2段 4.化合价口诀及规律。P83 5.P84活动与探究

6.与化学式有关的计算P84-85 7.P87习题4、5、6、10

第5单元 课题1

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P91最后一段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P93第6段

3.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P93第4段、P94第1、2段 4.P95习题1 课题2

1.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个原则?P96第1段 2.最小公倍数法配平。(见课堂笔记)3.P99习题。课题3

1.P100例题1、2,重点看解题步骤。2.P102习题2、3、4、5、6

第6单元 课题1

1.金刚石、石墨性质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是?P104第2段 2.碳元素组成的三种单质是?P104标题 3.金刚石、石墨及C60的用途。

4.木炭、焦炭、活性炭具有吸附能力的原因是?P105第2段5.碳的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P107-108 6.P109习题4、5、6 课题2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化学方程式)P109 2.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如何确定?P110活动与探究1 3.P111中间各种仪器的名称是什么?及图6-10

4.P112习题1、2、3、4 课题3

1.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P113第1段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P114第3个表格及第1段 3.阶梯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什么性质?P114图6-12 4.实验6-5中塑料瓶为什么变瘪了?P114图6-13

5.探究紫色石蕊小花变色的实验。P114图6-14及P115第1、2、3段 6.CO2使石灰水变混浊的原因及化学方程式。P115第4段 7.干冰的用途。P115第7段 8.CO2的用途?P116图6-16

9.什么是温室效应及温室效应气体?P117第1段 10.温室效应的预防?P117第4段

11.CO的可燃性、还原性(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毒性。P117-118 12.P119习题1、2、3、4、5、6、7、8、9

第7单元 课题1

1.燃烧的3个条件?P125 2.常见的灭火方法。P126

3.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范围。P127 4.什么是爆炸?P128第1段 5.P129图7-12

6.P131习题1、3、4、5 课题2

1.什么是化石燃料?P131

2.煤的成分及利用。P132活动与探究 3.石油的成分及利用。P133

4.甲烷的化学式及燃烧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P134实验7-4 5.P136海底“可燃冰”。

6.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的因素。P137第3段 课题3

1.煤燃烧长生的污染物(形成酸雨的气体)P139 2.酸雨的危害。P141图7-

29、7-30 3.汽车尾气的污染物。P141第1段

4.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措施?P141第2、3段 5.燃烧化石燃料对空气的污染。P142第1段

6.乙醇的生产、化学式、燃烧的化学方程式。P142 7.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P143

源于课本·活于课本·高于课本 篇6

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 高考数学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 因此, 设计创新题是选拔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在近年出现的高考创新题中, 不少是由书本的例题、习题改编而成的.这类题具有典型性, 它源于课本, 活于课本, 高于课本.为此, 认真研究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对一道高考的分析, 来反思课本例题、习题教学.

(2009年海宁卷理科第17题) 如图1, 为了测量两山顶M, N间的距离, 飞机沿水平方向在A, B两点进行测量, A, B, M, N在同一个铅垂平面内, 飞机能够测量的数据有俯角和A, B间的距离.请设计一个方案, 包括:①指出需要测量的数据 (用字母表示, 并在图中标出) ;②用文字和公式写出计算M, N间的距离的步骤.

分析 本道高考题紧贴新课改, 彰显创新理念, 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 立意的鲜明性:考查算法思想和实践能力; (2) 背景的实际性:两个不可到达点的距离测量问题; (3) 设问的开放性:开放有度, 解决方案灵活多样. (4) 选材的文本性:它来源于课本的例题与习题的改编与提升, 做到源于课本, 活于课本, 高于课本.

一、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追溯源头 (人教A版必修5, 1.2应用举例)

如图2, A, 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 (不可到达) , 请设计一种测量A, B两点间距离的方法.

分析 可计算出河的这一岸的一点C到对岸两点的距离, 再测出∠BCA的大小, 借助余弦定理可计算出A, B两点间距离.

点评 通过本题教学, 让学生知道在运用正余弦定理测量距离问题时, 应由确定三角形条件个数, 组织一系列三解形求解, 即所谓的“三角形链”的方法.此题是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的两点之间距离, 它是测量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三角网”测量方法的原理, 所以, 理清“三角网”非常关键, 如果此时教师在分析完这道题后就了事, 我想学生以后遇到同样问题时, 也会是似懂非懂, 所以应把这道例题再具体化, 赋于具体的数据, 再进行演练:

激活源头 如图2, 为了测量河对岩两个建筑物C, D之间的距离, 在河岸这边选取点A, B, 测得∠BAC=45°, ∠DAC=75°, ∠ABD=30°, ∠DBC=45°, 又知AB=3km, A, B, C, D在同一平面内, 试求C, D之间的距离.

分析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要理清“三角网”, 注意解题的优化, 如为求AB的长, 也可选择在△ABD中应用余弦定理求解, 但此时必须求出AD与BD的长, 显而易见, 求AD不如求AC容易.

拓宽源头 A, B, C是一条直路上的三点, AB=BC=1 km, 从这三点分别遥望一座电视发射塔P, A见塔在东北方赂, B见塔在正东方向, C见塔在南偏东60°方向, 求塔到直路的距离.

点评 通过本题的训练, 让学生对“三角网”理得更清.

延伸源头 (人教A版必修5.1.2应用举例复习参考题A组第5题)

如图3, 从气球A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 C的俯角分别为α, β, 如果这时气球的高度是h, 求河流的宽度BC.

分析 可计算出AC, AB和∠BAC的大小, 借助余弦定理可计算出河流的宽度BC;设过点A的垂线与BC的延长线交于点D, 则可算出BD和CD后, 直接求出河流的宽度BC.

点评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 使得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测量距离问题”对“三角网”不再迷惑, 处理起来得心应手.

我们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过程做到以上这样的教学, 想必遇到再难, 再有创新的高考题, 我们学生也能如沐春风般去面对, 解决问题也势如破竹般容易.

二、一览庐山真面目, 方知身在此山中

本道高考题如图4所示:A点到M, N点的俯角α1, β1;B点到M, N的俯角α2, β2;A, B的距离d.

方案1 选择△AMN.

第一步: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AM, AN;

第二步:由余弦定理计算MN.

方案2 选择△BMN.

第一步:由正弦定理分别计算BM, BN;

第二步:由余弦定理计算MN, N的俯角α2, β2;A, B的距离d.

方案3 等积法 (如图5) .

第一步:利于三角形面积公式分别计算BM, BN;

第二步:由余弦定理计算MN.

方案4 构造直角三角形.

第一步:作辅助线添辅助量;

第二步:由余弦定理计算MN.

方案5 解析法.

第一步:建系设点;

第二步:求出点M, N的坐标;

第三步:由距离公式求出MN.

综上所述,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概念的理解和基本的运算, 立足课本, 以课本中的经典例题、习题为基础, 进行变化和演习, 注重挖掘知识的方法和内部逻辑结构, 做到一题多变, 举一反三,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注重数学思想方法, 能发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从而能培养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应对各种问题面前做到:有高度, 有深度, 有角度.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数学通报, 2006 (7) .

化学课本 篇7

1. 阅读在课前预习中延伸

小学课内阅读应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之前, 不仅要对课文的字词和主要内容进行预习, 还要借助网络、书籍等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如我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前, 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学生借助书籍、网络等资源, 有的了解了琦君的生平, 有的了解了琦君的文学成就, 有的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课堂上的预习交流, 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琦君热爱故乡的情结、感悟文本作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课内阅读引导了课外阅读的延伸, 课外阅读又进一步促进了课内阅读的提升。

2. 制定有效的阅读计划, 做到读书有目的、有内容

按“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本册教材, 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达到阅读目的。 (1) 固定推荐阅读材料。为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 熟记古诗80首, 每周推荐两首古诗, 指导背诵, 长期坚持, 学生不仅熟记了必背的古诗, 还背诵了许多其他的唐诗、宋词。另外采用本周推荐的形式, 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365夜新故事》《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小学生读版》等。每天要求学生读一个《成语故事》并与同学交流。 (2) 结合教材, 推荐阅读材料。学习了《桂林山水》《林海》, 推荐学生读一些写山水的文章;学了《狱中联欢》, 推荐学生读《红岩》等。按“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本册教材, 把每个单元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达到阅读目的。

3. 注重方法指导,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1) 重视积累, 培养语感。万丈高楼平地起——有赖于每一次添砖加瓦。指导学生掌握合理有效的阅读方法, 进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最终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效率, 这好比就是平地起高楼, 而积累就是盖起高楼的一块块的砖和一片片的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强调了“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在学习的基础上自我理解、自我消化的过程。在不断的积累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语感的培养。

(2)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时诵读习惯的培养。诵读是语言学习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 也是积累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总是令人神往, 一遍遍深情的诵读会让学生感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激发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语言的热爱。在诵读中实现语言的积累, 在诵读中完成情感的激发, 在诵读中达到了语感的培养。

(3) 课内外阅读的有效链接, 指导学生用课堂上所用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课外知识。不管课内外知识有什么不同, 但学习知识的方法是可以通用的。例如:从解决字词问题入手、“不动笔墨不读书”、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熟读成诵、做摘抄笔记、写读后感等。长期坚持这样的课外阅读训练, 学生的阅读水平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增长。

4. 补充课外信息, 积蓄情感, 深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补充课外信息, 降低理解难度, 突破教学难点。在阅读教学中, 费时最多、收效最微的是课文难点的教学。于是我尝试让学生自己阅读与课文难点相关的补充材料, 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能降低理解难度。如学习《藏戏》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 激发学生对传统戏剧艺术的热爱之情, 我搜集了这样一份阅读材料: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 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 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 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 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等。读完这段文字后, 学生内心激情涌动, 对我国传统戏剧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化学课本 篇8

解法一:利用基本不等式

设PQ=a (a为定值) , AQ=x, AP=y

点评:本题应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显得比较简单, 但是在课本中基本不等式是在学完解三角形之后学习的, 所以本题用此法有点不妥.

解法二:利用正弦定理及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

设PQ=a (a为定值) , AQ=x, AP=y, ∠APQ=α, ∠AQP=β

当A+2α=π时, 即α=β, cos (A+2α) =1, △APQ的面积最大, 所以

所以当时, △APQ的面积最大, 最大值为

点评:应用三角函数求最值的相关知识解决本题, 看起来非常符合本题, 此法也是常规解法.但是化简过程中易出错.

解法三:利用三角形的外接圆

作△APQ的外接圆圆O, 如图2所示, PQ是定值, 点A在优弧上不断变化, ∠A始终为定值, 在变化过程中, 仅当点A到PQ边的距离最大时 (即AO⊥PQ) , 此时AP=AQ, △APQ的面积最大.故可令AP=AQ=x, 由可得所以

所以当△APQ的面积最大, 最大值为

点评:由定角的对边是定值想到圆 (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同弧所对的弦长相等) .

在阅读完以上三种解法后, 对于这样的问题“在△ABC中, 边则△ABC的面积S的最大值为__. (答案:) ”则可轻松解决, 很显然读者会选择解法三.

化学课本 篇9

课本是高考试题的“策源地”,也是高考试题的基本来源和主要依据,大多数试题的产生都是在课本题的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结果.课本是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生长地”,学生的数学学习,始于数学课本,数学课本是数学知识的载体,高考复习要立足于课本,回归课本.如何回归课本呢?

1 以概念定义为载体,以升华理解为主线,连接考题,探究高考的规律性

概念是数学的细胞,回归概念定义,就是正本清源.只有把握定义的本质属性,才能把概念变成方法,根据数学概念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考,《考试说明》中有明确的层次要求,高考试题中有具体体现,研究它就是用具体的高考试题进行注解,把文字表述变成解题活动,在具体的解题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此概念与其它概念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差别.从定义中找方法、找归律、找关系和根据.所以,高考的复习一定要回归到概念上去,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数学概念.课本对概念的引入,对概念的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对概念的解析比任何资料都要简单自然,浅显易懂,学过一遍后重新读,会有新感觉和新感悟.回归概念,不是简单的重复,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揭示它的内涵,挖掘它的性质,抽象它的模式,凸现它的思想,点化它的技巧,注解它的作用,选析它的考题,预测它的考情.寻找它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关系,建立起它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的网络,形成知识的交汇与融会.

举例1:函数奇偶性

定义 如果f(x)对定义域内每一个x的取值,使得f(-x)=-f(x)恒成立,那么把f(x)叫奇函数,如果f(-x)=f(x)恒成立,那么把f(x)叫偶函数.

定义的本质属性

1)定义域的对称性:若函数具有奇偶性,则f(x),f(-x)有意义,x,-x均在定义域内,其几何特征是:自变量取值对应的点对称分布在原点的两侧,定义域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2)图像的对称性:奇函数则图像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则图像关于y轴对称,图像的对称与函数的奇偶性是等价关系.

3)定义式的恒等性:f(x)具有奇偶性,则f(-x)=f(x),f(-x)=-f(x)在定义域上是恒等式,即方程f(-x)=f(x),f(-x)=-f(x)的解是定义域内的全体实数.

考题连接 当φ为何值时,函数f(x)=Asin(ωx+φ)为奇函数?

方法1 若f(x)=Asin(ωx+φ)为奇函数,则

方法2

方法3 若f(x)=Asin (ωx+φ)为奇函数,根据奇函数的性质f(0)=0,得

4)奇函数在x=0处有定义,则f(0)=0,偶函数:f(-x)=f(x)=f(|x|).

考题连接

1f(x)=loga(1+4a2+x2)为奇函数,求a的值.

题2f(x)是偶函数,在[0,2]上是增函数,解不等式f(m)<f(1-m).

5)等价性:

考题连接 判断f(x)=log2(x+x2+1)的奇偶性.

分析f(x)=log2(x+x2+1)f(-x)=log2(-x+x2+1).f(x)f(-x)的关系直接看不出来,计算:

所以f(x)=-f(-x).

6)奇偶性的分类:奇函数;偶函数;既奇既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

考题连接 举出既奇既偶函数例子.

7)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奇函数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同;偶函数对称区间上的单调性相反.

8)在公共的定义内,奇函数的和函数为奇函数,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积为奇函数.

考题连接 设f(x),g(x)为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当x<0时,f′(x)g(x)+g′(x)f(x)>0,且g(-3)=0,则f(x)g(x)<0的解是___.

9)若f(x)的定义域为R,则F(x)=12(f(x)+f(-x))为偶函数,G(x)=12(f(x)-f(-x))为奇函数.

考题连接F(x)=f(x)+f(-x)xR[-π-π2]F(x)的一个递增区间,将F(x)的图像按向量a=(π,0)平移得到一个新函数G(x)的图像,则G(x)的一个递减区间一定是( ).

2 以公式定理为载体,以灵活应用为主线,连接考题,探究高考的规律性

回归公式定理,就要刨根问底.一个数学公式,一个数学定理,是如何被发现,如何进行猜想,如何进行证明,常常是一部数学史,既有令人心动的故事,又有不平凡的历程,只有了解它的历史,才能真正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只有研究它的推证方法,才能真正懂得运用它的诀窍,研究它的结构特征,作用功能,适用范围,应用技巧.数学公式、定理,反映了数学对象的属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以特殊的结构形式表现为一个具体的公式或定理,不同的结构形式决定了不同的作用功能.

举例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推导方法

倒写相加法

也可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若m+n=p+q,则am+an=ap+aq证明.

思想方法的应用

题1 证明:Cn1+2Cn2+3Cn3+…+nCnn=n2n-1(课本习题).

题2 设f(x)=x21+x2,求f(4)+f(3)+f(2)+f(1)+f(12)+f(13)+f(14)的值.

分析 由于f(1x)=(1x)21+(1x)2=11+x2,

所以f(x)+f(1x)=1.

题3 (2003年上海高考题)f(x)=12x+2,利用课本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方法求f(-5)+f(-4)+f(-3)+…+f(0)+f(1)+…+f(5)+f(6)的值.

公式的结构特征

1)梯形面积公式特征:Sn=(a1+an)n2.

m+n=p+qam+an=ap+aq{.

am=2am2=am+am2=a1+a2m-12=(a1+a2m-1)(2m-1)2(2m-1)=12S2m-1.

2)二次函数特征:d≠0时,Sn=na1+12n(n-1)d=(d2)n2+(a1-d2)nSn=An2+Bn{an}为等差数列.

3)新数列{Snn}为等差数列,(1Sn1)(2Sn2)(nSnn)为共线点.

考题连接

题1 {Sn}为等差数列,S10=10,S20=20,求S30.

分析1 点(10S1010)(20S2020)(30S3030)共线.

分析2S10,S20-S10,S30-S20成等差数列.

分析3 基本量方法,用a1,d表示出S10,S20,解出a1,d,求得S30.

题2 在等差数列{an}中,a1>0,S3=S11,求Sn的最小值.

方法1 从二次函数的角度思考,求二次函数的最值.

方法2 从项的变化规律思考,求最后一个负项.

题3 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等差数列{bn}的前n项和Mn,若SnΜn=2n+35n-1,求a9b9的值.(课本题)

方法1 直接用前n项和公式:Sn=na1+12n(n-1)d1Μn=nb1+12n(n-1)d2.

方法2 从二次函数的角度思考,设Sn=2kn2+3n,Mn=5kn2-kn.

题4 等差数列中S13<0,S12>0,求Sn的最值.(高考题)

S13=(a1+a13)132=(a7+a7)132=13a7a70.S12=(a1+a12)122=(a6+a7)122a6+a70.

a6>0.

3 以例题习题为载体,以推陈出新为主线,连接考题,探究高考的规律性

回归例题习题,就要推陈出新.一是变换视角找思路,在解题方法上求突破——复习课中对课本例、习题解法的再探究,是认识深化的重要环节,更是方法优化的重要过程,对学生而言,因为知识储量的增加,知识的运用不再“画地为牢”,会使思维有大跨度的迁移;认知结构的重组,思路的产生不再“坐井观天”,会使思维有多角度的开阔;思想方法有多方位的灵活.从而就有可能在新的问题情景中及时激活,抓特点,找规律,形成条件反射,联想它的条件,联想它的结论,联想解决它的方法,为新问题的解决打开通路.

举例3 圆x2+y2=8内有一点P0(-1,2),AB为过P0且倾斜角α为的弦.

(Ⅰ)当α=3π4时,求AB的长;

(Ⅱ)当弦AB被点P0平分时,求直线的方程.(《高中数学课本》第二册上,第85页例1)

解法分析 (Ⅰ)求圆的弦长的方法.

思路1 弦长公式

|AB|=(x1-x2)2+(y1-y2)2=(1+k2)(x1-x2)2.

思路2 构造直角三角形.|AB|=|x1-x2|cos(π/4).

思路3 弦心距d、半弦长l2、半径r之间的关系:r2=(l2)2+d2.

(Ⅱ)求中点弦方程的方法.

解法1设直线的斜率法.(见课本)

解法2设则

变式思考(1)若当直线AB绕着点P0转动时,求过P0点的最短弦;(2)若当直线AB绕着点P0转动时,求弦AB的中点的轨迹方程;(3)若当直线AB绕着点P0转动时,求过A,B两点作圆的切线相交于点M的轨迹方程.

考题连接

题1椭圆的右焦点为F(c,0),过点F的一动直线m绕点F转动,并且交椭圆于A,B两点,P为线段AB的中点.

(Ⅰ)求点P的轨迹H的方程;

(Ⅱ)若在Q的方程中,令设轨迹H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为M和N,当θ为何值时,为一个正三角形?

题2已知N(1,2),过点N的直线交双曲线x2于A,B两点.

(Ⅰ)若求直线AB的方程;

(Ⅱ)求弦AB中点的轨迹方程;

(Ⅲ)若过N点的直线交双曲线于C,D两点,且那么A,B,C,D四点是否共圆?

不准带课本回家 篇10

孩子每天带回家的,就是文具盒和学习计划簿—一这就是孩子书包的重量了,几乎跟空书包一样重。

学生把课本带回家的事很稀罕。我的孩子和她班上的同学都没有课本,这里的课本太贵了,一本五年级数学课本要50多加元。有很长一段时间,老师给孩子们在课堂上读《哈利,波特》。

我对此比较担心,也不知道该怎么辅导孩子,就去问老师用什么课本。老师似乎很不情愿,指着一本课本说,那本书并不好,他想换一本。这让我很不满意。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才弄明白,老师怕我跟她要课本,因为课本太贵了。

学生没课本并非仅仅因为贵,也是学校的习惯,学校常常把要学的内容整理后复印发给学生。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没有课本。有的班级会发课本但是学生必须好好保管。等该学期读完,必须回收,以便留给新一届升入的学生用。有一回,听说一个学生把课本带回了家,我还专门跑去他家看看课本长什么样。

学生都有课堂作业本,但也是不带回家的。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堂课做完,然后把作业本留在教室里。这样,学生在学校里学什么,家长很难知道。

上一篇:大学生德育法制教育下一篇:直流无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