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2024-07-13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篇1

一、心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经常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是学生的“不认真”、“粗心”、“马虎”, 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有许多, 以上认为的这些, 大多是学生的感知情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原因造成的。

1、感知比较粗略。小学生感知事物, 往往不够精细、准确, 而计算形式单调, 不易引起学生兴趣, 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因而经常出现抄错数、抄错运算符号等错误。例如:将“178”写成“187”, 或“+”写成“×”等。与此类似的由于感知的粗略而导致的错误并不在少数。

2、思维定势的干扰。思维定势有积极作用, 它可促进知识迁移;也有消极作用, 使人们按照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从而干扰新知识的学习、新问题的解决。在计算中, 思维定势表现在用原有的运算法则、方法干扰新的运算法则。例如:390+210÷30, 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时一般是从左往右计算, 在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之下, 学生就很容易先算加法再算除法。

3、短时记忆比较弱。短时记忆是记忆时间在1秒左右的记忆, 计算时经常需要短时记忆, 有些学生“短时记忆”能力较弱, 不能准确提取储存信息, 造成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计算148×5时, 就很容易忘记每一位满几该向前一位进几, 从而导致计算错了数。

4、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由于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他们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 注意的品质还不很完善, 容易产生计算错误。例如:草稿纸上计算的得数是正确的, 但抄在作业本上就错了;再如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中, 学生往往在写结果把余数遗漏。

二、知识力面的原因

除了心理方面原因, 知识方面的欠缺也是导致计算失误的一大原因。

1、口算不熟, 计算不准确。任何一道整数、分数或小数的四则运算, 最终都要分解成一些基本口算题加以解决。口算不熟, 会导致计算缓慢, 所有口算只要有一个错误, 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2、算理不清、概念不明。任何数学运算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 概念不明会导致对数学运算理解不清, 从而导致计算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使用简便方法计算时, 有这样一种类型的题:31×99+31=31× (99+1) , 如果学生没弄明白是“99个31加上1个31, 所以等于31×100”这样的算理, 就根本不理解加1的含义, 而是容易计算成31× (99+31) , 造成失误。

三、如何纠正学生的计算失误

(一)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 良好的计算习惯, 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 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 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己检查验算, 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二) 培养学生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要重视基础的口算训练, 口算既是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 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 才能加快笔算速度,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因此, 每位同学都要加强口算训练, 提高口算能力, 打好计算的基础。

(三) 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意志

意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内因, 因此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是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的有力保证。教师应该坚持每天出3--5道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而这些天天练习不是盲目的做, 而是有针对性的, 不是重复的而是灵活多变的进行强化计算训练, 一是为了他们能够熟练计算, 二是能够理解算理。

(四) 开展各种形式活动提高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对于枯燥无味的计算, 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之后, 往往会出现厌烦、轻视的现象。这时, 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 往往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计算的兴趣。如以年级为单位, 开展口算、笔算题的竞赛, 同时设立一定奖项, 发奖品或奖状, 以资鼓励。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的重视和认真做好每一次计算题的决心, 充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特别是对数学计算的信心。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加强 篇2

渠县宝城镇第一中心小学

罗鑫

如今,在小学高年级段我发现有部分同学计算能力不是很好,很简单的计算题都要依靠计算器,否则就会做不来或者出错。所以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就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计算能力方面达到“熟练”、“比较熟练”、“会”三个层次,在计算的范围上做了“四个为主”和“三个不超过”的明确规定。那么,如何加强计算教学,提高计算能力呢?

一、前提——严格教学要求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 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三四个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关键——讲清算理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九义”六册),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 1

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核心——思维训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要教学生学会,并促进会学,就“要

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计算教学同样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重视并加强思维训练。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如何加强思维训练呢?

1.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稍为重视“说”的训练,但缺乏说的指导。因此必须给学提供思路,教给思维方法。如在教第六册混合运算74+100÷5×3时,可引导学生复习混合运算顺序,然后叫学生结合例题思考,并用符号勾画出运算顺序,让学生说出:这道题里有几种运算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沿着图示指引的思路,按顺序、有条理的思考和回答问题。可引导学生这样说:这道题有加法、除法和乘法,先算100除以5的商,再乘以3的积,最后求74与积的和。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加强直观,重视操作,演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如第一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中配合直观操作,突出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凑十”过程,边动手,边思考,用操作帮助 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探求合理、灵活的算法,尽快找到计算捷径,形成灵活多变的计算技能。如:根据0和1在计算中的特征,在掌握简便算法的基础上可进行口算。象240×300、110×60。又如102与78相乘积是多少?(九义七册60页)可引导学生探究:102×78=(100+2)×78=7800+156 =7956。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如693扩大8倍大约得 多少(七册64页)?693×8应等于5544。要学生用估算的方法检查积的最高位有没有错误,首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准确判断,693接近700,用700×8等于5600,693小于700,积小于5600是正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四、根本——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提 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 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 整齐美观。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 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五、加强训练是途径

计算能力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长期训练逐步形成的。训练时要注意:

1.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和退位。要牢记加进位数和减退位数,难点是连续进位和退位;两三位数的乘法要练习第二、第三部分积的对位;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加、减、除法强调小数点对齐,注意用“0”占位;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 明确为什么练,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 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 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

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74+26=100,63+37=100,252+ 748=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九义六册11页),当用7去乘被乘数 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除数是两位数,商 是二、三位数的除法,“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能力不强,试商也直接受到影响。

3.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算。简算的基础是运算性质和运算定律,因此,加强这方 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在小学四则运算中,几种常用的简算方法学生必须掌握,从而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4.训练要有层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游戏、竞赛等更能激发学生训练的热情,维持训练的持久性,收到良好的效果。

谈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篇3

注意方法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如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一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注意方法二:算理的强调是必须的,但算法的指导不可缺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关键,计算法则是计算方法的程序化和规则化、因此,不懂得算理,光靠机械操练也许也能掌握其计算的方法,但这种“依样画葫芦”式的掌握,其迁移范围是非常有限的,无法适应干变万化的具体情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算理和算法的关系,引导学生循“理”入“法”,以“理”驭“法”,并通过智力活动,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二年级教材“两位数乘一位数”中,教学20×3时,要让学生明白算理:20是2个10,2个10乘3得6个10,6个10是60,所以在计算20×3时,只要先算2×3=6,再在6的后面添1个0,也就是20×3=60:又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的。

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思考相互动式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索交流来理解算理的,教学中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是到位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计算方法的指导却显得不够到位,使得学生的计算基础不够扎实,影响了计算能力的形成:教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中,在教学46÷2时,学生在操作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用竖式计算,知道“2”力什么写在商的10位上,从而使他们真正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顺利地解决“想想做做”中像“95÷3”和“87÷4”这样有余数的计算题。因此,我们在强调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计算方法的指导,要使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注意方法三: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应该的,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注意方法四:增加计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计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3步,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3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矢口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探究 篇4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 》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强调开发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实现人的价值, 这为计算教学指明了方向。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识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 “让世界成为学生的教材”, 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调整、补充等创造性的处理, 合理创设教学情境。

“小猴到小狗的水果店里买桃”的问题情境, 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把本节课要解决的“十几减9”的知识点蕴含于情境中, 为学生探索“十几减9”的方法作了启示。学生沉浸于动画情境中, 自主学习, 主动思考, 情绪格外高涨, 满怀激情地开始了解决问题的学习。

二、引导思维, 优化算法

都说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在教学中, 留给学生的空间有多大, 学生的思维就能得到多大的发挥。计算教学作为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之一, 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知识基础、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的同时, 注重训练学生的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能力。在计算教学中, 面对学生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算法, 不但要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各种算法, 分析这些算法的特点、局限性等, 更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 组织学生进行比较, 对算法进行优化。“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 有利于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实施有过程的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 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 发现不同的算法。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 出示算式“56-7”时, 学生想出了多种不同的算法:

生1:先算60-6=54, 再算54-5=49。

生2:先算16-7=9, 再算40+9=49。

生3:先算50-7=43, 再算43+6=49。

生4:先算10-7=3, 再算46+3=49。

生5:我是想竖式的。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算法。这些不同的算法, 展现出学生的不同认知个性, 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不同的发展可能性。鼓励并尊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为学生提供交流各自想法的机会, 让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想法, 学会认真倾听, 并因受启发而有所领悟。通过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使不同的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 树立学习信心。并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不同想法, 优化算法, 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三、创新意识, 理解算理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 还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 也就是算理的形成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计算教学中, 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 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发展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对算理的理解上, 还应及时地概括和提炼出算法。引导学生在头脑里面想一想自己的思考过程, 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算理好比是计算的魂, 理不明而算不清, 但并不是先讲理再讲法。例如, 在教学32×34的估算时, 教师问:“谁知道这道题的积大约是多少? ”

生1:32×34的商大约是九百多。

生2:32×34的商大约是一千多。

生3:32×34的商大约是一千一百多。

在让学生自主探索, 试估后, 出现多种估算结果, 教师紧紧抓住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展开讨论, 让学生明确估算的理与法, 并由此提炼出估算方法, 使学生在探索算理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数学不仅帮助人们进行计算, 而且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算理的探究和意识的创新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让学生经历算理感悟, 形成自我学习的意识, 切实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真实的课堂教学应是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 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计算教学同样如此, 只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让学生从喜欢计算到学会计算, 再到巧妙计算, 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 才能真正提高计算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 (12) .

农村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5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计算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分析农村小学现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得到良好的反馈效果。

计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实际的计算教学中,一节数学课可以进行得很顺利,算法情境的展现,算法多样性的讨论,算法优化的讨论,运用算法进行练习,总结小结计算方法计算过程等,但是在进行课堂练习时,总有一些学生对计算望而生畏,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教师的计算教学如何落到实处?

一、计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1.形式化的情境教学

现在的计算课,都是将解决问题作为计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计算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老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具体问题情境无外乎商场、玩具店的购物场景,这些情境的选择往往根据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所选择,学生可以在熟悉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展开数学学习与数学思考。

师:同学们,我们农村家家都养鸡,今天老师领大家到一个养鸡场去看看(出示图和题目),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这是一个养鸡场,一共有900只鸡,鸡窝有3层,平均每层有多少只?

师:很好,有谁知道算式怎样列?

生:900÷3=300(只)

师:非常好,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这里的问题情境在给出图—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答—讨论算法—算法最优化这样一个流程走下来之后,就可以告一段落,进行下一轮的例题教学,而下一题的例题教学一般还是这样一个流程。数学课堂的问题情境似乎变得可有可无,开了头之后大家就埋头于研究讨论怎么算?怎么说清算理?有多少算法?哪种算法最好?而把开始的问题淡化甚至遗忘。

这样的情境处理,走流程,形式化带来的后果不可想象,一些学生可能想不到那么多算法而只是被老师告知,一些学生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么算老师就讲过去了,一些学生可能只是做了课堂的“看客”,还没有积极参与就要求自主练习,自然无从下笔。

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更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把握好情境与知识内涵之间的联系,从而激起主动参与计算的兴趣和愿望,而计算教学也在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得到落实。

2.不切实际,追求算法的多样

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提倡算法多样化,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使学生思路开阔,能全面地、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但是一味追求多样化的算法,不管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拼命地把老师所知道的方法都灌输给学生和硬要学生掌握多种计算方法,不顾系统,只顾热闹,不顾知识建构,学生在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时,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优算法,从而影响基本计算技能的掌握。

二、“软硬兼施”的教学手段

1.根据学情适当取舍

奥苏泊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好的教材结构适合学习者的能力。最佳的教材结构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情况灵活合理地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时间。

對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的部分,教师将数学课的数学味儿上得浓一些,将组织学生学习的重心放到自主练习和拓展上,实实在在地通过练习得到提高。对于学生掌握得不好的地方,要注意教学情境的合理铺设,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搭好旧知与新知之间的桥梁,注意不能为了走形式而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

2.课堂应适当“留白”

其实课堂教学的“软硬”只是针对数学课堂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所关注的真正问题在于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落到实处,教师的教学过程如何能够不再形式化,从而让学生在作业本上的反馈练习得到良好的效果。

新课改提出以来,关注学生主动的学成为一时的热点话题,然而面对实际的课堂存在的种种问题,迫使教师不得不反思,怎样将教师的“引”和学生主动的“学”落实,课堂真的需要被教师全程掌控吗?数学课堂是否应该像语文课堂学习,留出一些空白让学生自由发挥呢?

如,在教“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接着请有不同算法的学生上台板演,学生会出现几种算法。然后,学生观察、思考、争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进行小组讨论,思维之间的碰撞,学生认识到原先自己犯的错误,并形成正确的理解。像这样经过学生个人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和体验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讨论、思维碰撞而形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个真实的数学学习的过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数学是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的一门科目,就小学生而言,数学是相对枯燥乏味的。传统的计算教学大多为简单的计算,没有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到一起,这就导致计算课程的趣味性严重不足,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这就导致小学生的信心容易受到影响,最终导致计算能力降低。具体表现在计算的正确率不高、口算速度慢以及缺乏灵活简便的运算方法。此外,由于课堂学习的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并且作业也不能及时完成,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计算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理论联系实践予以了重视,旨在通过生活实际,使学生对计算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并通过对数学计算的应用,使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2.缺乏明确的概念

在计算教学中,有的教师对计算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难以讲清计算中的道理,仅仅让学生对计算方法进行掌握,并进行反复练习进行巩固,希望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学生尽管能够以计算法则为依据进行运算,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算例,对运算法则生搬硬套,导致难以扩展知识的迁移范围,对于不同的情况难以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传统数学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传授的方法,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将重心放在技能讲解上,没有对算例的掌握予以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只会算,却不知道原因,导致计算过程中存在知识性误差。因此,必须改进教学方法。例如,在“整百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对之前的计算知识进行复习,并采用情境图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予以启发,并进行相似题目的计算,通过计算之后,教师可以拓展训练,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算法,同时也掌握了算理。

3.没有重视口算练习

作为计算的基础,口算对于数学计算教学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有的教师缺乏口算意识,对口算练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口算速度与正确率难以得到有效提高,进而导致实际计算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差错。此外,有的教师对口算与笔算的联系没有正确的认识与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将二者充分结合到一起。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进位加法”的教学中,教师不应采用“笔算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难以接受,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口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此外,还有的学生估算能力偏弱,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难以提高正确率。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改进策略

1.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了充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意接受课堂上的内容,以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例如,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以此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例如,在“小数乘以整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通过调查蔬菜价格,并对买菜所用的花费进行计算,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作用。

2.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使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强调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算理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以此使学习效果得以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3.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中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对算法的多样化提出了一定的教学要求。其旨在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方法,并通过思考使学习活动中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算法多样化教学强调的是算法的多样化,针对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算法,并非算法越多越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讲解不同的算法,并对这些算法进行分析,并予以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算法,并以此实现对算法的优化。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针对此展开研究,并提出有效的改进对策,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学得以优化,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冬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关爱明天,2015(03).

[2]崔晓玲.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11).

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现状的思考 篇7

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现状

一方面, 对老师来说, 计算教学是最不容易教学出彩的地方, 我们很少见到有计算教学的公开课。不是老师们认为讲不明白, 反而恰恰是它过于“明白”了, 一目了然, 运算顺序是什么, 要注意什么, 哪个地方最容易出错, 所有的一切清楚明了;另一方面, 对学生来说, 都认为这部分知识很简单, 根本不用老师来教。学生明明会算, 也非常清楚应该注意什么, 可就是错误不断。那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计算教学处在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呢?

1. 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有的教师片面认为, 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 缺少了情境, 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 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 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 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 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 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 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 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 教师一概叫好, 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

3. 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 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 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 翻来覆去说“算理”, 挤占了练习时间, 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 忽视口算练习

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 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 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

二、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去纠正呢?

1. 加强口算训练

口算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基本技能。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用3~5分钟时间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学生熟记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 在四则运算中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使他们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

2. 培养思维能力

(1) 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 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 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学生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 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 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当计算遇阻时, 再让学生相互讨论, 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 最后让学生归纳自己得到的结论。

(2) 关注质的提高:目前, 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 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 从质的方面提高。

3. 学以致用, 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 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 我设计了“储蓄”的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通过模拟储蓄计算应得的利息、应纳税款以及不同存期的存款利息, 发现了合理的分段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

4. 保证适量的练习

(1) 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 就会成为“夹生饭”, 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 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 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 教师进行纠正。

(2) 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 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 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 练习内容应有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 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 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 练习形式应多样。

(3) 有针对性的练习:在计算教学中, 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 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 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小学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篇8

【课堂教学描述】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50 + 20、56 + 2”两道题, 让学生口算, 并说说每道题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二、例题教学

1. 审题列式: 教师课件出示例题图, 让学生找找图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 接着教师出示问题, 让学生尝试列式并简单的说明理由. (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45 - 30)

2. 探究算法

( 1) 尝试操作: 教师让学生尝试借用拨计数器或摆小棒来计算“45 - 30”. ( 每个学生都准备了计数器和小棒, 由于学生有了加法的操作经验, 很快就完成了操作并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

( 2) 数学表达: 教师指明学生上台分别演示刚才的操作过程, 并要求学生边演示边说明操作过程, 然后要求全班学生再次拨珠或摆小棒, 并同座位交流操作过程.

( 3) 方法归结: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的共同点, 都是从40 里面减掉30, 在此基础上明确“45 - 30”的计算方法, 并板书计算过程.

( 4) 巩固练习: 完成书上“试一试”的题目“45 - 3”. 让每人选一种工具 ( 或者摆小棒, 或者拨计数器) 操作45 - 3 的计算过程, 并说给你同座位学生听; 教师指明回答, 全班交流并板书.

( 5) 习题对比: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这两道题目, 它们都是45 减去一个数, 为什么一个要从十位上减, 而另一个要从个位上减呢? ( 四人小组学生讨论) 教师指明学生回答, 全班交流. (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 之所以不同那是因为一个是减30, 另一个是减3. )

三、巩固练习

(1) 基础练习:计算“54-20和54-2”, 并说明计算过程.

(2) 提升练习:教师先在计数器上拨数86, 然后问, 教师想在某一数位上拨去5个珠子, 可以怎么拨? (教师按照学生的要求进行拨珠, 并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拨珠过程写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3) 对比练习:教师出示两组题目:“68-30、60-30+8、79-6、9-6+70”.让学生计算每道题的结果, 并比较每组题结果为什么一样? (通过引导, 学生不难发现每组的下面题目就是上面的计算过程.)

(4) 开放练习:让学生自己编一道像今天学习的数学题. (教师课前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编题卡“□Ο□=”和一支水彩笔) 学生出好题后交给教师, 教师选择一些学生的题目, (符合本节课要求的题目) 给全班学生进行口算练习.

【课堂教学思考】

一、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到底该教什么?

正如前文所述, 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不退位) 减法都能准确计算出结果, 但是能不能就此就判断学生都会了呢?我认为还不能.学生可能仅仅知道计算的结果, 但是为什么要这样算, 大部分学生想不明白说不清楚.因此, 我认为本节课, 教师的教学定位还是很准确的.本节课教师将教学重点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多次通过摆小棒和拨算珠等操作活动, 经历计算过程, 明确计算方法, 积累活动经验;二是关注学生数学表达.让学生手口并用, 不仅让学生会算, 还要学生会说, 且会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三是关注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节课两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一次是操作对比, 在操作“45-30”时,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论是拨算珠还是摆小棒, 计算时都是先从40里减30;还有一次比较“45-30”和“45-3”, 引导学生观察两题的不同之处.) 包括后面“提升练习”、“对比练习”以及“开放练习”思维含量都比较大.从课堂教学现场看, 教学过程并不行云流水, 甚至有时还比较生涩, 我们能清晰的看到学生思考、困惑、顿悟的学习过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较好的回答了一年级数学计算教学到底该教什么的问题, 值得借鉴[1].

二、本节课值得探讨的两个环节

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环节值得探讨:一是对比“45-30”和“45-3”不同算法.教师让学生观察并说明这两题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回答:相同点就是先把45分成40和5, 不同点“45-30”从40里减30而“45-3”是从5里减3.) 我认为, 在对比两题算法异同前应该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因为算法之所以不一样, 是由于算式不同造成的, 因为不同的算式造成了不同的算法.而理解算式不同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字本身, 应该进一步理解为“45-30”表示从45里减去3个十, 而“45-3”表示从45里减去3个一.学生有了这个认识, 就不难发现为什么一要从40里减30, 而另一个从5里减3了.这样处理也为后续学习笔算加减法, 理解相同数位要对齐做铺垫.[2]

另一个环节是最后的开放题训练.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编写题目, 并用编写的题目进行口算练习.) 我觉得这个练习设计得很好, 可以很好的考察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今天的教学内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改进, 以提升该题目的练习效果.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去掉练习中的第三题, 两组对比题即“68-30、60-30+8、79-6、9-6+70”. (该题目与第二题“提升练习”目标重叠.) 留更多的时间进行编题训练.为了提高该练习的效率, 可以分步进行: (1) 创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做小教师出题考考其他学生. (学生都愿意做教师) ; (2) 明确编题要求:要求编的题目必须是今天所学的题目类型; (3) 自我解题:让学生把所编题的答案写在编题卡背后, 并在心里默想你编的题目是怎么算的? (为了渲染效果, 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 以免被其他学生听到.) (4) 题目展示:选择学生编的题目向全班展示, 让其他学生来口算, 该学生公布准确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来评价题目编的符不符合要求, 学生公布的答案正确与否.) [3]这样练习设计和实施, 给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自内心深处的计算经历, 学生为当好小教师必须全力以赴. (因为很多学生课前都能准确计算出这些题的结果, 难免有学生会骄傲自满, 敷衍了事.) 因此很多学生都获得了成功, 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 而对那些不能准确编题或者计算出错的学生 (教学中就有不少学生编的题目不符合要求) 通过全班学生交流帮助, 给这些孩子提供改正的机会.

参考文献

[1]汪芳.低年级估算教学的难点及教学对策[J].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 2007 (Z1) .

[2]万振兴.浅谈小学计算课教学[J].求知导刊, 2015 (2)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关键问题思考 篇9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 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相比较而言, 老课程标准对学生计算的能力提了很多要求, 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 而现在却很少提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 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计算, 因此, 计算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反思

1. 加强口算训练

在四则运算中, 最常用的是口算和笔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技能的形成直接受到口算准确与熟练程度的制约。因此, 必须加强口算的教学和训练, 切实打牢计算基础。小学口算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基本口算和简单速算。作为笔算基础的基本口算, 要求学生做到准确熟练、脱口而出。

要提高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 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教师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 用3 ~ 5 分钟时间进行基本的口算训练。学生熟记使用频率高的有关数据, 在四则运算中能更好地掌握解题方法, 使他们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

2. 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因此计算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其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 思维水平的高与低。在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为学生思维的发展, 能提高计算能力, 而计算能力的提高, 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1) 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是为了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提高思维能力, 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结果, 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 “低层次算法”, 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 再让学生相互讨论, 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 最后让学生归纳自己得到的结论。

( 2) 关注质的提高。目前, 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 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 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 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 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

( 3) 注重简便计算的练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计算式题进行观察、思考、判断, 决定能否简便计算, 从而合乎逻辑地进行分析、推理, 尽快找到计算的捷径, 以确保计算的正确、迅速与计算方法的合理运用, 以便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进而提高计算效率。

3. 学以致用, 让学生巩固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应用, 应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应该是计算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 在计算教学中要注意对教材进行深加工, 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在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中巩固计算方法。

4. 保证适量的练习

目前的数学课堂, 在情境引人、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往往是前松后紧, 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 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 教师才布置练习, 导致练习不到位, 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

( 1) 留有足够的时间: 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 “当堂训练”, 就会成为 “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 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

( 2) 提高练习质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 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在保证一定数量的前提下, 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 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 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 以封闭性问题为主, 开放性问题为辅; 其次, 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 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 难易程度要适合学生。

( 3) 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计算教学中, 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 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 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特例, 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 达到既 “治病”又 “防病” 的目的。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 可组织对比练习, 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 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 4) 计算练习后的反思: 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 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有利于总结经验, 提高练习效率。

5. 注重为学生构建计算知识的 “网络”

数学知识就像是一张纵横交错的网, 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一个网点, 网点上的一条条知识链, 连接起了一个个的网点, 从而形成一张密密的 “知识网”。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善于统揽全局, 为学生构建计算知识的 “网络”。

计算教学是重要的, 同时又是困难的。我们教师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计算教学, 以学生的眼光看待计算教学。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与学生充分的沟通, 圆满的完成计算的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中计算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因此,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关键问题,思考

参考文献

[1]林青.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探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3) .

[2]林青.数学计算教学的新思路[J].教学与管理, 2002, (29) .

小学数学教学中优化计算教学的策略 篇10

一、积极采用尝试练习法,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目的性

小学学生由于其学习的方法还不完善, 学习的自律性还没有养成, 同时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 学生基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计算教学过程中, 学生无法有效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 课程学习的目的性也不明确, 这种情形造成了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低下, 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采用尝试练习法, 以有效的习题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 进而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提升计算学习中的效率。

例如, 在“混合运算”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可以在课程教学开展之前先为学生布置一些混合运算的习题, 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尝试进行练习。而学生受到原有计算题解题思路的影响, 一定会采取顺序运算的方式来对混合运算的题目进行解答, 进而在对照参考答案后发现自己的错误, 为课程学习寻找到了实际的问题。这种情况下,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课程中, 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更强, 课程中听课的效率也会更高, 当教师讲到四则运算规律的时候, 学生就会对知识点有更深的记忆, 进而数学计算教学的效果得以发挥出来。

二、教学过程与习题练习同步, 注重学生计算技能的熟练化

小学数学教材在知识介绍的同时也为学生配备了很多的练习题目, 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在课堂上进行随堂练习的教学, 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时候就能对相关的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计算技能的教学中, 由于计算题高强度锻炼的需求与课程教学时间的冲突, 整个计算教学的习题训练量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进而使得计算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很多学生在新课学习完成后, 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计算错误。

在实际的计算教学过程中, 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好课程的教学时间, 借助课堂之前的尝试练习法的帮助, 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效率。一方面, 教师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能缩短重复讲解知识点的时间, 让更多的教学被真正有效地应用到计算技能的锻炼上;另一方面, 教师在习题选择的时候, 可以将尝试练习法下布置给学生的题目作为随堂练习, 让学生在原有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方法的修整, 进而将疑问解答与计算技能的锻炼进行合并,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使得小学计算教学课真正发挥出其教学效果。

三、适当增加数学训练量, 强化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

现阶段在应试教育的声讨声中, 很多教师对数学训练进行否决, 即认为大量的训练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低效率、无目的的机械复习法。但事实上, 数学计算技能不同于其他的数学知识, 计算技能的有效掌握和准确率的提高往往取决于有效而长时间的锻炼。所以在小学计算教学的过程中, 小学教师要适当地对数学训练进行改变, 将数学训练从低效的复习转变为高效的教学方法。

小学计算教学基本就是简单的自然数混合运算,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要多督促学生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 学生的计算水平一定能够得到提升。所以在课程教学的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每日一练习题集, 通过每日一练让学生在自习课时间完成, 使得学生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从而提升学生数学计算的技能水平。

四、鼓励学生坚持纸质演算, 促进学生计算技能的应用

现阶段, 有些小学生过度依赖计算器, 导致学生的基础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训练, 整个课程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合理的保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使用草稿纸, 即在有限的草稿纸版面内进行合理的设计, 为计算题的运算规划出最大的空间, 从而保障学生计算题的准确率。而在数学平日的测验过程中, 教师就要人为地根据升学考试的要求, 限制学生使用计算器, 让学生在多次的实战演练中, 获得计算技能应用能力的提升。

上一篇:危险源下一篇:生物有机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