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个性

2024-07-10

大学文化个性(精选十篇)

大学文化个性 篇1

1 正确处理好学风建设与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关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与培育良好学风密不可分, 而良好的学风又是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学风建设的第一渠道在于课堂上的正确引导, 而第二渠道便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的熏陶和导向。相对于课堂上的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更加鲜明而有利的特点。因此活动形式要体现高雅性、益智性和趣味性,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培养和锻炼学生全面的素质。但又不能一味追求其观赏性而忽略了根本的教育意义和实际效果, 让学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其次, 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是学校本质特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优秀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积极的氛围, 使学生产生一种紧迫感;也是一种动力, 催人奋进;更是一种约束力, 制约着不良风气的滋生蔓延。因此在开展文化活动的同时也要建立起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 把校园文化导向健康、高格调和高品味的层次, 把那些有害的、丑恶的东西挤出校园, 不断缩小乃至消除它们在校园的影响。让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让和谐的校园文化造就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2 正确处理好共性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系

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无非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方面的建设, 这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要求。就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而言, 不少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中, 尤其是在培养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时, 未能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 趋于一般化。鲜明的特色是校园文化魅力的所在。特色就是个性, 特色就是生命, 特色就是优势。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忧民爱国。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激励着一代代的学子积极向上、探索新知、甘为人梯。广西师范大学“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激励着师大人淡泊名利、质朴和谐、敬业爱岗。可见,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造个性化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标识”, 是独一无二的竞争力。因此在特色校园文化的发展上, 一定要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出发, 特色创新, 重视+优良传统, 审视利弊, 展望未来。

3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想的人”。而大学正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格形成完善的特殊时期。就像每个团队都由不同的成员组成, 优秀的团队并非每个成员都表现出相同的个性, 而是每个成员都发挥了自身的长处, 形成了互补。人有一种通性, 但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就拿新进学校的学生来讲, 当他们刚入校时, 相信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强的意愿去把大学期间的各方面完成好, 这就是新学员的“通性”。但对于人与人的个性不同, 他们的表现形式也将不同。有的学员积极表现自己, 有的默默无闻埋头苦干, 有的注意细节, 有的善于学习, 有的善于动脑, 有的善于动手。由于表现形式的不同, 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也必然不同。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他们的“通性”, 用其所长, 避其所短。

生活在如此的和谐的校园中, 时刻体会着其中浓厚的人文气息, 享受着优美迷人的校园环境。我想学生们都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科研中去, 去燃烧自己的青春, 绽放绚丽的未来!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实现文化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大学校园文化在塑造大学生良好个性方面发挥了独特教育功能。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个性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大学生,个性

参考文献

[1]陈梦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商场现代化, 2005 (12) .

[2]刘绍辉, 卢强.浅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3]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2004, 16号.

[4]李湘健, 谢国忠.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研究, 2004 (7) .

文化彰显个性文化展现风采 篇2

“文化”广义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结果,因此从整体上来划分可以分为六个部分: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行业文化、区域文化、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本篇所指的文化即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指的是一个企业中所有员工共有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导致的行为模式。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是把精神文明建设同企业特点和市场对企业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形式,是借助文化力量的管理方式。我们以前总是把企业当作是冰冷冷的只会赚钱的机器,而现在我们把企业赋予人性化,把它视作一个生命体来研究,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生命的遗传基因。企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同的企业文化彰显出企业不同的个性,展现出企业各异的风采。

一、企业文化彰显企业的个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独特性。企业文化产生于不同企业,每个企业有他独特的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有自己企业里形成的价值观,因此他所形成的企业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有其特点。如我们中铁隧道集团是建筑企业,企业的使命是:攻坚克险、创造明天,我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攻坚克险的奋斗史。我们承担的大多是规模最大、难度最大,要求最高、技术最复杂、工期最短的工程项目。所以我们的企业使命是我们企业所独有的,同样的使命我们就不可能把它适用于餐饮业。

(二)难交易性。企业文化是为该企业内部成员所认同的并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

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甲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能被甲企业成员认同的一套价值体系,能极大的促进甲企业的发展,但他出自甲企业,不一定能被乙企业成员认同,也不一定能适合乙企业,对乙企业未必能起到促进作用。

(三)难模仿性。技术创新可以模仿,但企业文化是不能模仿的。例如在美国被评100家最值得员工工作之一的玫琳凯公司,在它的企业文化的黄金法则里有一条“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这一点是把玫琳凯公司的产品和销售方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能促进玫琳凯公司的发展。而把这一点用于我们公司的经营生产工作中就显而易见的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也就是说玫琳凯公司的文化我们公司是没办法去模仿的。

企业文化由于它所具有的独特性、难交易性、难模仿性使每一个企业都彰显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当你走进一家企业时,你会被它的企业文化所包围,明显地感觉到企业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企业所不同的感觉,但当你真正的想要将它的与其它企业不同之处用语言表达出来时,你又会发现很难具体地说出来,这就是企业文化赋予企业的与众不同的个性。

二、企业文化反映企业的能力

我们搞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落到实处,真正把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管理贴紧,让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提供支撑和动力,让企业获得实效。好的企业文化会通过若干通道转化成经济效益,转化成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好的企业文化一定是激励人的,调动人的积极性,产生精神变物质的巨大能量。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起到规范、同化、融合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向心力与凝聚希望建设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使全体员工产生对企业有归属感、自豪感和对工作有使命感、责任

感;同时对企业目标、准则与观念有一致的认同感,对企业忠诚尽责,为实现企业目标全力以赴,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产生经济效益。我们公司的员工对公司有了归属感、自豪感才会把中隧三处当成自己的家,才会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尽心尽力地去把这个家建设好。

(二)好的企业文化一定是促使企业按规律办事,减少违背规律的成本。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安然事例,安然公司形成的每天只能盈利不能亏损的企业文化,造成了做假账,虚报利润,最终在市场上失去信任,一夜之间就垮台了。究其原因就是困为安然公司没有好的文化造成的。我们也只能在回忆中追忆安然公司的昔日风采了。

(三)好的企业文化一定会使企业在社会上有品牌效应,有好的形象,因而提高企业的商誉,增值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形象和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现代企业,从领导水平到员工素质,从产品质量到管理设施,从环境建设到产品开发,无不渗透文化的因素,无不体现企业形象。企业的良好形象(即“商誉”)本身就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和资产,以展示“名牌效应”赢得社会与公众支持,符合现代公共关系和市场营销理论。

(四)好的企业文化一定是为企业的改革、创新开辟更宽广的道路,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一种内涵,对企业的重大决策、公司的长远目标、策略以至规章制度的执行都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三、企业文化展现企业的风采

文化是优秀的,企业才会是优秀的,长久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展现出其风采,而企业形象主要通过企业文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精神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哲学、企业目标、共同价值观、职业道德以及精神风貌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原则。

(二)制度文化层面。制度文化主要是皀对企业员工行为和企业组织行为产行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内容,包括企业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等。制度文化集中体现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和要求。行为规章制度是由企业正式规定或非正式形成的、用于规范员工行为和组织行为的各种制度、程序、方法、标准等。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方式,而且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三)行为文化层面。企业的各种行为,包括经营行为和非经营行为,都体现了企业的意志、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公司制定的BI手册就是对这方面的一个规范

(四)物质文化层面。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厂容厂貌、产品外观及包装、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特性等。它是企业文化的表层部分,是形成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往往能折射出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哲学、工作作风、审美意识等文化特色。通常反映在厂区厂貌的文明环境上的表层企业文化中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门面”。如我们的工地布臵安排等,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中隧集团承建的项目。

学校文化呼唤个性 篇3

为什么需要个性?

学校文化不能千篇一律,而要做出自己的个性,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才会看到更美的风景,随波逐流永远只能是模仿者,“特色不特,优势无优”。没有了特色也就没有了优势。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就必须与众不同,要争做立在鸡群中的鹤,不然你就会淹没在鸡的海洋里。

文化的差异,已经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源泉,学校在生存竞争中,更多地要把精力放在价值取向的定位、文化内涵的丰富、个性品牌的打造上,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出最适合自己的,有独特风格的学校文化,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怎样建设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

1.源头清——传承优秀传统,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烙印

每一个学校的发展历程、构成成分、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同,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方式、手段和特色,这就是差异化产生的源头。对于每一所学校来说,不管有多少年的历史,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值得去挖掘、传承、发扬光大。这就需要大家整合好自己学校文化历史资源,去总结、归纳、发展它。要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再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文化。所以我们要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就必须从传统学校文化中传承优秀的传统,并使之成为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学校文化建设的根基、源头。

2.方向明——明确办学理念,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方向

目前,一些学校为了赶时髦或应付检查,在学校肤浅地搞文化“模型”,他们借用其他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研究自己学校的特性,造成了很多学校外显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独立性,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学校文化。

分析成功学校的文化建设,不难发现他们都有自己个性化的办学理念,不同的办学理念,产生不同的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办学理念左右着学校文化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办学理念,促成了各具个性的学校文化。

学校需要有思想的校长带领大家去建设学校的独特文化。校长必须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条件、人文历史、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师资水平、学生特点等提出明确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正确导向。

3.特色亮——利用地方资源,使学校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各个地域的文化氛围不同,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极好资源。地方资源各具特点、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特色来建设自己学校的个性文化。在地方资源中,除了地域文化外,还有许多的资源值得我们好好利用,如有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物质资源等等。

白茆山歌在吴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江苏常熟市白茆中心小学感到了白茆山歌的魅力和白茆山歌的前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打造学校山歌文化特色。不仅让白茆山歌发挥育人功能,还增强白茆山歌的时代感,使白茆山歌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出现创新,让白茆山歌世代相传。白茆镇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白茆中心小学也名扬中外。

大学文化个性 篇4

《中国教师》: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当前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对90后、00后青少年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何杰: (1) 网络语言影响青少年的口语用词。语言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词语变化, 然后才是结构、语法的变化, 而词语的变化实际上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变化。社会生活的网络信息化影响到学生, 他们会不自觉地运用社会上流行的网络新词, 特别是在青少年的口头表达当中, 网络语言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作文当中, 比如正式的考试作文, 它会适当有所约束。在这点上说可能越是示范校的学生被约束得越多, 相对来说, 语言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会更注重使用场合。

(2) 多元文化带来的各种外来语影响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他们会不自觉地用英语去说话, 尤其越是优生越有这种习惯, 语言夹杂在学生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比如, 明明是一堂语文课, 学生上课时会不时地蹦几句英语出来, 或者不自觉地就会喜欢用一些英语简称。

(3) 简洁化, 青少年大量使用简称、缩略语。一方面, 这是市场经济下快节奏生活的体现;另一方面, 还与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有关, 汉语本身就极其便于简化。

《中国教师》:有人说青少年汉语能力在退化, 书写格式、行文语气、语法逻辑、词语储备、语言美感等诸方面问题多多。对于这一说法您怎么看?

何杰:我很认可这种说法, 青少年汉语能力肯定是下降了。比如, 现在学生的议论文水平就明显不如以前, 学生的语言很漂亮、很华美, 但是言之无物, 没有思想, 行文语气、方式、分寸确实都有问题, 语言的美感就更需要提高了。前几天, 北大自主招生考试有一道题, “用北大、清华、高考、状元四个词说一个笑话”, 从出题意图看, 至少我们的命题人是特别希望学生说出很鲜活的语言来的, 但是结果证明学生做不到, 这就说明整个青少年群体的语言能力在下降。

究其原因:第一, 根子在我们老师,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讲出来语言的魅力。第二, 语言能力下降的背后是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套板反应”——懒惰。学生没有真正去体会汉语的美感, 去创造新的美的语言, 他们没有这个意愿, 所以在网上找一些词就这么说下去, 学生的语言创造力下降。第三, 还跟看书有关, 学生没有更多地吸入最优质的语言素材。不得不说, 我们当代很多作家的作品思想性还是不错的, 文化味道也浓, 但是语言的典范性、优雅程度不够。而且, 现在的学生没有时间看书, 在他们有限的学习时间里留给看书的时间太少了。文科班稍好一些, 在理科班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脑子是很贫乏的, 只有课堂的东西, 他们需要做大量数、理、化的题, 背大量的公式, 可是看书是要涵泳、要花时间的。理科入门难, 因为虽然知识不懂, 公式不懂, 但入了门以后学好相对容易;文科是入门容易, 中国话谁都看得懂, 但学好太难了。所以, 文科其实要花更多的时间, 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是不会为这个花时间的。所以, 这里面的原因太复杂了, 如果我们不在教育的课程方案上有所调整, 恐怕语文能力也就只能是这样, 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中国教师》:当前的青少年语言文化状况对我们的中学教育, 尤其是语文教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何杰:总体上来说, 青少年语言对我们的中学教育目前还没有那么严重的影响, 因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教学媒介语言还是规范的主流话语, 在学校发言主要是要用教学媒介语言。

至于青少年学生的这些语言特点, 是他们私人的话语体系, 这往往和我们成人的话语体系不一样, 因为我们的生活不一样。但是如果到成人和未成年人交流的场合, 主流话语体系应该还是占主导的。所以我倒觉得这种现象会出现, 但是没有那么严重。学生主要是在网络上用, 另外写作文的时候可能会用到一些词, 比如说会出现“帝都”“天朝”这样的词, 但是大家也都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所以就不会影响交流。有些可能成年人不太懂的词, 比如“碉堡”“正太”“萝莉”等等, 学生也会用, 我也是后来查了才知道意思, 但是总体上来说不会用得太多。私下场合, 有时学生发言会偶尔用一下, 比如我们讲《侍坐》讲到颜回, 学生就说这就是“学霸”, 他们有时候也会说“某某老师像个正太”, 板报上有时候也会写这些词, 我们老师会把它看成一个点缀, 也是一种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 不会把它看成一个主流。不会整堂课都是这些话, 因为课堂的话题、主流场合的话题是由成人规定的, 所以学生就一定会用成人的语言去说, 这是他们学习的一个过程。他们在社会上学一点语言, 我觉得很好, 可以作为我们主流语言的补充。等到他们大一些说不定就不这么说了, 说不定就换新的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 说不定就换了。我们上学的时候也有新词, 好像现在也不用了, 语言就是社会的选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 我们语文老师包容它就可以了, 我们引导他们学那些最规范的词就行了。对语文教学来说, 尤其是对课堂教学, 青少年语言文化总体上至少没有消极影响, 总体上是积极的。

《中国教师》:与以往语文教学重视语法讲解不同, 近些年来, 为了降低学习难度、减轻孩子学习压力, 新课标弱化了词性、句法等语法知识, 您是否赞成这种做法?这对青少年的语言文字使用是否有影响?

何杰:这个问题争议特别大, 很多老师认为现在学生语言能力下降与语法淡化有关, 我认为根子不在这儿。现在学生的语言能力下降我认为不是语法淡化造成的, 而是学生整体思维的能力在下降, 究其根源就是读书少。现在, 社会整体比较浮躁, 大家都不愿意深入思考, 所以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就有问题。

当时新课标提出语文淡化语法, 是怕语法变得过于烦琐, 一旦变得烦琐语文课就没劲了。因为语法有知识体系, 我们有的老师自己讲得特高兴, 学生就崇拜地看着他, 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

语法肯定是有用的, 但是真正考起来也就是一两道题而已, 比如改病句可能还有点用。但是, 恢复教学语法, 它就真的对病句的减少有作用吗?我对此其实是怀疑的,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国的语言用西方的语法体系来解释会对不上。比如, 语法常说“当两个分句共用一个主语时主语在关联词前面, 当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主语在关联词后面”, 可是如果我们不这么说, 我们说“我不但……你还得……”好像对表意也没有影响, 所以有时候我们判断病句的标准其实是特别模糊的。每年高考为这病句题“打架”到一定程度了, 最后结果就是看着正确的句子都觉得是错的。所以每年我们出病句题, 首先不是看哪句话有毛病, 而是看哪句话是正确的, 这句话得标准得站得住脚, 这是特别难的。有时候我就在想, 病句满天飞真的就是因为我们做病句题做得少吗?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语法吗?我觉得还得回到字本位, 就是语义本位, 汉语一定要有语法, 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语法体系。

《马氏文通》的伟大意义在于它把西方语法体系引进来, 但是有时候很多语言现象用现行语法的确解释不了。比如, 按照语法名词不能用“不”去修饰, “不男不女”我们也用了, 这种现象就解释成活用, 什么都解释成活用还是没有规矩的。所以, 我很同意中国的语言是“人治”这个说法, 那么它既然是人治的, 一定也有它的一些规律, 这有赖于语言专家去进一步研究。我觉得至少新型的语言规范跟中学没对接, 所以我们的语文老师还在用以前那些东西。我们以为学生的语言问题是语法造成的, 这之间是不是有必然的联系, 我们是要打问号的。以前我们那么强调语法, 它其实只是让语文教学变得很烦琐, 那么现在是不是应该淡化它, 这也要打问号。

《中国教师》: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上海高考作文出现网络语言将以错别字处理”“高考作文中出现网络热词‘格杀勿论’”, 对此您怎么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 是否应该对学生作文中的网络用语说“不”?

何杰:我个人在这点上是很保守的, 要说“格杀勿论”有点过, 但是在高考作文中尽量减少这种非主流的网络用语, 我觉得是合理的。作文毕竟属于书面语言表达, 固然我们要尊重学生鲜活的语言, 但鲜活的语言不等于他们青少年群体的非主流的话, 除非他们今后变为主流群体了, 除非有些词原来非主流, 后来经过社会的认可把它变为主流了。因为学生毕竟是要学习成年人的话的, 要有一个社会化过程, 考试其实是他们社会化的一个体现。所以, 当然应该用成人标准去要求他们, 这个标准是为他们的未来做准备, 我们不能让18岁的孩子还去说14岁孩子的话, 这是必然的。我不是特别同意现在有的观点说要鼓励、呵护青年人, 因为他们是孩子, 我们要让他们长大, 所以社会对他们有要求我觉得是完全合理的。

此外, 要是一篇作文里通篇都是“正太”“萝莉”这样的外来语词, 确实破坏了我们中国语言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通过语言去传递文化、传递美。文化是带有很强的民族情感的东西, 有些人主张说要有一种包容心态, 但是语言是带有情感的, 比如大家不可能接受日本人说的“支那”这个词, 这是不能包容的, 因为有我们的情感在里面。所以语言本身有民族情感在里面, 有文化的根在里面, 如果我们以所谓的包容为名义来对待它的话, 其实是对我们文化的一种亵渎, 也是对我们民族情感的一种不尊重。

但是, 作为语文教师,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还是比较包容的。学生要真在作文中用“给力”“宅男”“囧”这样的词, 我们在真正阅卷处理的时候, 肯定不会按错别字去处理。在周记、单元检测作文中看到这些词, 我一般不会理它, 但是我会告诉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 不会算错字的, 除非他拿一堆符号放在那儿, 那是要算错的。所以,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炒作, 真正阅卷标准执行起来不会是这个样子的。不提倡他们用网络语言不等于有人真用了就怎么样, 不至于, 因为以我们阅卷的经验, 老师们还是非常宽容的。在月考、模拟考这些比较严肃的场合也没有绝对化的标准, 至少北京现在就没有明确地说不许用。就语文课而言, 我们一定要教那些更具经典性、更精练的、更具美感的语言, 我们不提倡学生这么用, 但是真要用了也不会“格杀勿论”, 得看它的量:通篇都是网络语言, 分肯定高不了;偶尔用一两个, 无伤大雅。

《中国教师》: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时期,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反映出当代青少年群体怎样的文化心态与价值取向?

何杰: (1) 反映了青少年的价值观变化:更自我、更多元、更个性, 有一种调侃性, 一种情绪的发泄, 嘲笑正经, 消解崇高。前两天冯小刚在微博上称“屌丝是自贱”, 我其实是很赞成冯小刚的观点的, 有时候当然网友是为了去表达一种情绪, 但确实有些词是自轻自贱的, 确实有不好的地方。语言背后是话语体系和价值观的影响, 青少年自己可能意识不到, 但这种语言要是用多了, 对语言的神圣感就没有了。比如领导人讲话, 偶尔用一点民间语言大家会觉得很活泼, 但是如果满篇都是俗语, 固然是亲切了, 但是会缺少场合感和神圣感。中国现在面临着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就是对科学、对知识的崇敬感是在下降的, 大家变得更世俗化、更功利了。

我很同意余秋雨先生总结的中国文化的三个特点:社会上与人相处是礼仪之道, 修身人格是君子之道, 处事方式是中庸之道。在礼仪这点上我们真的是在下降, 礼和仪我们都在退化, 礼和仪的背后是对事物、对他人的一种神圣的尊敬, 这点真的是在大大地退化。“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伪圣”, 明明自己不崇高还要说出那些高大的话来, 但是现在更可怕, 现在连神圣都不要了。现在我们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就是连神圣和崇高都不承认了。作为一个人, 他自己可以不崇高, 但是他连崇高都要去嘲笑了, 这就很可怕。中国人现在的整体信任感在下降, 不相信这个世界会有神圣的人、崇高的人。我相信我们可以都不崇高, 但是这个社会一定会有崇高的人。我特别不满意现在有人一定要论证“雷锋不怎么样”, 何必呢, 我们有一个精神的标杆有什么不好呢?而在这点上媒体起了特别不好的作用, 青少年是受媒体影响的, 受网络、大众传媒的影响特别大, 所以媒体在这里面应该说是起了一个恶劣的作用。

(2) 体现出整个社会的价值混乱、价值虚无。其实很多词都是一种价值虚无的体现, 比如动不动就说“郁闷”。这些词我们包容是可以的, 因为这反映了青少年的真实想法。但包容不等于不引导, 因为这背后其实是一种价值虚无的体现, 往深处说是他们内心真的很痛苦。青少年渴望着成年人的理解、认同, 渴望着同辈人的喜爱, 他们的痛苦在价值观体系中又找不到解答和慰藉。我们现在在价值体系上是非常欠缺的, 旧的价值观已经打碎了, 新的价值观没有建起来。所以中国整个社会价值观现在都很混乱、虚无, 表现在教育上问题就非常严重。

《中国教师》:希特勒说:“要消灭一个民族, 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 首先要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 首先从他们的学校下手。”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 对于当代青少年语言文化的发展和规范, 您有什么建议?

何杰:第一, 从教师来讲, 要树立主流价值文化传播的意识。教师必须要有这种使命感, 教育永远是要教那些人类终极的东西的, 一定是人类探索的结果。所以, 教育有时候脱离实际不是缺点而是优点。为什么?因为教育是不能迎合现实的, 理想讲的是真善美, 教育一定要讲真善美, 而不是说现实中老太太摔倒扶了就会被讹, 那我们就教学生不要扶, 但是教育绝对是不能这样教的。作为教师, 我有我的角色, 我的角色就是代表国家、代表社会来传承社会的价值观和国家主流的价值观。有的教师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真实的东西, 这些话的背后其实忘掉了教师本身有自己的角色意识。我们是国家赋予教育使命的专业工作者, 是受国家和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 说句更直率的话, 我是拿着国家、社会的钱, 所以我不能随意地把我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当然, 最好我的价值观和主流社会的是一样的, 这是最好的, 但做不到就应该向主流价值观靠拢。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候往往把职业身份和个人身份混淆了。中国现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 我们国家并不真正讲职业精神, 整个社会现在都是这样, 大家面临着一种身份混淆或者说身份焦虑。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一种痛苦的个人状态, 因为没有钱、是“屌丝”等等, 但是如果把这种情绪带到职业当中, 是会伤害到服务的对象的。教育传达真善美, 我觉得这不是虚伪, 而是我们教师应该有的一种职业道德。学生痛苦不等于我们就哄着他, 哄着他还会痛苦, 我们只有让他跳出来。所以, 这就是我们一线教师的责任, 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价值的高标准, 必须有人去坚守它。

第二, 要发掘经典文本、传统文本的经典价值和现代意义。传统经典要有现代意义, 否则人们是不会认可它的, 而实际上传统经典所提倡的东西对现代一定是有帮助的, 我们现代人之所以有时候会痛苦, 就是把传统的东西给丢掉了。语文教师应当在唐诗宋词、文言文、鲁迅作品、现当代经典作品文本当中去发掘它的当代价值, 然后把这些价值传递给学生。

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研究 篇5

摘要:习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涵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本文力图对习水红色文化的个性特征、价值功能以及如何彰显习水红色文化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习水红色文化 红色记忆 四渡赤水精神 彰显文化个性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习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涵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二者在根本精神上是相通的,具有一致性,但是与此同时,习水红色文化亦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本文力图对习水红色文化的个性特征以及如何彰显习水红色文化方面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习水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习水是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出发地和主战场,红军长征在习水转战两个多月,是长征途中转战最长的县。

红军长征在习水期间,建立了一个临时革命政权——习水县革命委员会,留下了土城青杠坡、梅溪河等红军长征战斗遗址,红军一、二、四渡渡口,开仓分盐盐号,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红三军团司令部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住居等众多重要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这些红军遗址、遗迹,已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

在红军四渡赤水之前的青杠坡战斗中,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共和国建国后的三位国家主席、一位国务院总理、五位国防部长、七大元帅、500多位将军参加了战斗,这在共和国战争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习水具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文化和宝贵的长征精神财富,堪称为“红色习水”。

二、“四渡赤水”精神,永激后人

1960年5月27日,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来华访问时对毛泽东说:“您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回答:“三大战役没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习水是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出发地和主战场,其中一、二、四渡均发生在习水县境内。毛泽东指挥三万多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在赤水河流域,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辗转周旋,数月间南北往返数次,东西驰骋千里,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屡用奇兵,迅速扭转了长征初期的被动局面,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指战员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审时度势的神机妙算、运筹决胜的指挥艺术、奇兵神勇的英雄气概,用生命和鲜血演绎铸造了气壮山河的“四渡赤水”精神丰碑。

“四渡赤水”精神是习水红色文化和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长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又是连接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纽带。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 “四渡赤水”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青年,谱写了一曲曲精彩的华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渡赤水”精神是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当代革命军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宝贵财富,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前进。

三、挖掘红色功能,凸显价值

发掘和利用习水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习水特色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习水红色文化在习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具备历史印证、文明传承、政治教育、经济开发等价值。

1.历史印证价值功能:习水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艰苦奋战、以弱胜强、转战滇黔的那段风云岁月,在红军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文明传承价值功能: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并在习水当代的建设实践中得以传承,尤其是四渡赤水精神更是激励习水人民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

3.政治教育价值功能: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

4.经济开发价值功能: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而习水红色文化则是习水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渡赤水保留下来的遗址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习水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加之习水县地处于山区,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习水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帮助习水人民脱贫致富。

四、彰显红色个性,共促繁荣

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突出,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该如何彰显个性,共同促进文化繁荣呢?

1.彰显文化个性必须继承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对待习水红色文化,我们必须进一步继承优良传统,“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审时度势的神机妙算、运筹决胜的指挥艺术、奇兵神勇的英雄气概”的“四渡赤水”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的长征精神等,这些都是在新时期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的。

2.彰显文化个性必须壮大文化产业。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当今社会,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大,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凸显。为此,必须大力扶持特色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从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3.彰显文化个性必须依靠大众。人们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同时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彰显文化个性,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开发等等,为习水红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繁荣越来越被提到了一个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对于习水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我们必须进一步地挖掘与运用,从而为促进习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试论群众文化的个性 篇6

一、群众文化应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在群众物质生活逐渐提高的同时, 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涵养及素质就成为文化工作者的重中之重。为此, 各个基层文化馆都开展了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 与群众互动, 但人民群众在文化实践过程中, 主要是被动的接受, 应充分调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 让人们主动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 并为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出谋划策, 真正做到让全民都意识到自己就是群众文化的主人。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观看别人的表演, 自我表演、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教育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旋律, 我们应当认清当前形势, 组织开展好文化生活, 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激发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 使文化生活更深入、更广泛、更全面, 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 正是由于群众的主动参与, 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 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 并在健康的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 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境界。

二、群众文化的广泛性

群众文化的主体是全体社会的民众, 是全民性的, 它的文化内容通过各种通俗的活动形式, 在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得到传播。另外, 群众文化工作活动的开展, 不受民族、区域、季节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山林、河边、田间地头等等地方都可以随时开展, 特别是歌曲,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打着节拍, 放声高歌, 因而群众文化在全国各地都能得到迅速发展。

三、群众文化的传承性

群众文化是一种真正面向广大群众的文化。它在活动内容上对民间、民俗文化的充分利用, 使它包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形式和精神。群众文化对民间文艺的传承, 让民间文艺脱离瑕疵, 让剪纸、山歌、小调、灯会、断丝弦锣鼓、传说等等形态结构进一步完善、获得现代意识, 这种传承是自觉的、更加成熟的传承。而且在传承的同时, 不断的在原有民间文艺的基础上创新, 因此, 群众文化是传承中国优秀民间文化, 延续传统文化精神, 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一种文化。

四、群众文化的趣味性

群众文化来源于生活, 是现实生活如实的反映, 像人们平时上举状、有的作拉手状等。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有神人组合的特点, 尤其是偏重于表现熊、蜥蜴等形象的蛙人纹, 抓髻娃娃剪纸也有人面兽身, 表现神人组合的一类。蛙人纹与谷粒、葫芦、水、蝌蚪等组合出现, 以代表不同的含义, 抓髻娃娃也与很多吉祥纹样组合出现。在纹饰的内涵上, 研究抓髻娃娃的学者也多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角度去解释。

四、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具体文化内涵试探

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在形象上的多样性、在纹饰组合上的广泛性, 都说明这一纹饰的内涵在半山马厂时期不是单一的, 而是非常丰富的。而造型多样的抓髻娃娃在民俗中也是有着多种用途的, 通过以上对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与黄河流域抓髻娃娃剪纸的比较, 我们推测, 半山马厂时期彩陶上大量出现的蛙人纹在半山马厂时期先民的眼里是具有一定的神力, 用途广泛, 具有多种文化内涵的崇拜物。至于偏重于表现各种形象的蛙人纹具体的用途, 或者和某种纹饰组合出现代表着什么含义, 已经不可能像抓闲暇生活中的很普通的打麻将、喝小酒, 还有劳动时发生的普通事, 都能排练成十分有趣的小节目, 随时随地的演出, 像我们这儿群众自编自导的一曲小节目《贾瞎子算命》, 就是把人们群众特别喜欢算命, 而且十分相信算命的, 通过一曲趣味性十分浓厚的小节目, 让人们在欣赏节目的同时, 开怀大笑, 又能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不盲目的信命。

五、群众文化的快速传递性

群众文化的对象是群众, 而群众又有一种很特别的个性, 就是一种快速传递性, 那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的特性, 虽说这种特性有一定的贬义, 但就是这种特性, 即使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 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 这种速度是惊人的, 有时可能比广播、电脑来得还要快。

六、群众文化的和谐性

社会是由一个又一个群众组合起来的。群众和谐了, 社会也就和谐了。群众文化是一种最普通的基层文化, 只有和谐了, 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大前提, 只有社会和谐了, 群众文化才能得到发展, 而社会的和谐是需要全民的配合和支持的;老百姓的希望, 老百姓的日子, 就是平平安安, 快快乐乐, 所以说和谐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 只有在和谐的社会, 人们才有可能有精神层面的追求, 才有可能在安定的生活中去享受精神方面的提高, 也只有人们的精神层面提高了, 才能更加促进社会和谐。

七、群众文化的文化制衡性

群众文化中群众是土壤, 文化是花朵, 只有土壤肥沃了, 花朵才能开得更加娇艳美丽。

随着群众文化在多元化环境下的逐步发展, 群众文化已经具备了新的文化内涵。一是群众文化的组织创作、辅导、研究都扩大了文化视野, 不仅考虑对象的需要, 也考虑其他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状况, 增加了与社会文化互补意识;二是在这种“互补”中, 通过其社会美育职能, 比较温和的去调整、融合其他社会文化形态, 共同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生态环境。这使群众文化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意义——社会文化中的美育文化整合。

综上所述, 群众文化的这些个性, 是其在当代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的彰显。它在当代文化建设特别是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中必将得到应用的重视, 而且群众文化要适时顺应时代发展, 使群众文化朝着多元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髻娃娃剪纸那么具体了。

参考文献:

[1]陆思贤:《甘肃、青海彩陶器上的蛙纹图案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3期, 40页。

[2]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分类的具体论述见庄会秀硕士毕业论文《半山马厂彩陶蛙人纹艺术研究》, 汕头大学2007年硕士毕业论文。

[3]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三联书店1988年版, 783页。

[4]抓髻娃娃分类部分参考靳之林《抓髻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作者简介:

大学文化个性 篇7

一、广州经济文化资源概述

广州位于中国大陆南方、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端, 濒临南海, 毗邻香港和澳门, 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穿城而过, 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拥有丰富的经济文化资源。

1.丰富的自然资源

广州是广东省会, 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 拥有广州、南沙、增城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同时也是华南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既是交通和信息枢纽, 又是国际贸易口岸。2009年2月3日, 国务院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 将广州定位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实验区, 深化改革先行区, 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 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 显然已经把广州摆到全国中心城市的位置上。

另一方面, 广州依山傍水, 自然资源丰富。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雨量充沛。现已发现52个矿种, 形成维管植物种类3332多种, 陆生脊椎动物387种。广州还是水果之乡, 共有500多个水果品种, 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萝被称为“岭南四大佳果”。花卉和盆景久负盛名, 主要有白兰、桂花、含笑、茉莉、剑兰、菊花、金桔等;建有亚洲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广州市花卉拍卖中心, 已成为国内外鲜花交易平台。

2.悠久的历史文化

广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是国务院首批颁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33年) 秦王朝任命任嚣为南海尉并建城 (俗称"任嚣城") 开始, 广州已有2219年的建城历史。而世界历史名城中, 除古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 伦敦和巴黎、莫斯科等均比广州年轻。

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 这里的"百越"人民与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 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 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公元前214年,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建立南海郡, 大约就是现在仓边路、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老城区内。有人考证后认为, "任嚣城"就在今越秀区仓边路一带。秦末汉初, 赵佗继任南海尉, 后建立南越国, 自称南越武帝, 故广州又被称为赵佗城。

汉武帝元鼎五年 (公元前112年) 秋, 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 率领大军, 出师岭南, 废除南越国, 再置南海郡。三国时期, 吴国孙权在黄武五年 (公元226年) 在交州东部设立广州城。广州之名由此开始, 至今已有1770多年的历史。相传古代有五位仙人携谷拾穗, 骑着五只羊降临广州, 赐稻给城民, 并留下五羊化石, 所以广州有“羊城”、“穗城”之称。广州四季花开不败, 又称“花城”。

广州山清水秀, 风光旖旎, 名胜古迹众多。拥有国家、省、市森林公园50个, 三级文物保护单位219处, 中山四路发掘的秦汉造船遗址和西汉南越国宫署御花园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并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丰富, 文化旅游景点有陈家祠、中山纪念堂、烈士陵园、六榕寺数十处。风景名胜有白云山、越秀山、宝墨园、莲花山旅游区等。亚运环境整治后的东濠涌、荔枝湾涌景区也成为游人的好去处。

3.特色的民俗风情

(1) 广州茶楼

广州地处南疆, 拥有漫长的海岸线, 最先接受海外民俗文化的影响。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有悠久的历史。自19世纪初, 广州茶楼从低矮简陋的茶寮中崛起之后, "饮早茶"的时尚风靡整个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后, 广州的茶楼业更加发达。现在, 广州的茶楼酒家已发展到近2万户, 广州茶楼之风, 成为传播岭南文化的一个窗口。

(2) 广州龙舟及波罗诞

广州的赛龙舟, 已经不仅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而是每年端午前后都要举行的民间活动。波罗庙会有别于其他庙会, 为了纪念海神诞生日而设, 庙会期间扎制的菠萝鸡, 更是广州所独有。著名的沙湾飘色是南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以独特惊险的戏剧人物造型饮誉国内外。麻车火狗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 表现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盘古王诞是为了纪念神话传说中的盘古王, 位于花都的盘古王庙更是万年香火不断, 远近闻名。

(3) 全国著名侨乡

广州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 又是全国华侨人数最多的大城市。据统计, 全市有华侨、外籍华人和港澳同胞135万人。其中港澳同胞83万人, 华侨与外籍华人52万人, 他们分布在5大洲116个国家和地区, 比较集中的有东南亚、美加和澳洲等地。另外, 全市有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亲属100多万人。

广州向海外移民亦有悠久历史。随着中外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广州人的足迹很早就散布世界各地, 且定居下来成了华侨或华人。据资料记载, 唐代以后侨居外国的广州人日渐增多。康熙中叶海禁开放, 出洋谋生者更多。到了近代, 广州出现向海外移民的高潮。广大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的传统, 对祖国和家乡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是热情支持、积极投身祖国的革命运动和一切爱国活动, 在整个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 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直到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 以及一切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 广大爱国华侨几乎无役不与, 不少人毁家纾难、抛头洒血。二是积极投资兴办近代工业企业, 揭开兴办民族资本企业的帷幕。三是广泛传播西方文化,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4.强大的经济实力

广州抓住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倒逼机制, 打好调结构、促转变这场“硬仗”。2010年,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604.5亿元, 比上年增长13%, 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的城市。广州地区的财政总收入3348亿元, 增长2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2.65亿元, 增长20.2%。

同时,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各区综合实力稳步增强。广州市出台《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着力打造“一轴两城三区”, 即中心城区“一条中轴线”承载凝聚高端要素、提供综合服务的核心功能;重点开发东部山水新城、南沙新城这“两个综合性现代化新城”;推动花都、增城、从化“三个城区中心”建设, 承接新增和转移的人口及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 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消费持续旺盛, 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跨入世界空港前15名;广州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超4亿吨和1200万标箱, 居世界港口前10名。先进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721.47亿元, 增长17.6%;工业效益大幅提升, 汽车、造船、石化、精品钢、核电装备、海洋工程等重大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此外, 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 民营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二、广州城市个性特点分析

(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

历史悠久的海上丝绸之路, 是中外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 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贸易, 同时沟通了中外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源自先秦, 2000多年来从未停止通商, 成为世界性海洋贸易圈的中心之一, 在我国对外贸易和交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留下大量的商贸文化遗址和文物。如南越王博物馆和南越王公署博物馆、秦代造船台、南海神庙、西来初地、华林寺、怀圣寺、光塔寺、先贤古墓、怀远驿、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圣心大教堂、黄埔古港、锦纶会馆、巴斯教徒墓群、沙面西式建筑群、十三行与老海关等, 都是广州自古以来对外商贸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儿童公园因为发现南越王宫署遗址而不惜花巨资迁移, 锦纶会馆则首创整体平移办法来加以保护, 充分显示广州保护、挖掘与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认识和决心。

(二) 岭南文化的中心地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历史, 使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在这里碰撞和交流, 岭南画派、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及各种文艺、民俗表演活动, 形成折中中西、融合古今、绚丽多彩、独具一格的岭南文化。如广州工艺以"三雕一彩一绣" (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 而著称, 享誉海内外;著名的陈家祠汇集了大量的装饰艺术, 是岭南建筑的代表作, 成为新世纪的羊城八景之一;番禺区沙湾镇、石基镇沙涌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省级民族民间艺术之乡达到22个。岭南艺术门类齐全、全面发展、富有特色, 有粤剧、广东音乐、曲艺、歌舞、话剧、木偶、杂技、芭蕾共8个专业艺术团体, 还有广州画院、广州雕塑院、红线女艺术中心、粤艺发展中心、文学研究所等艺术单位。广州以其开放、宽容、创新的岭南艺术氛围, 产生和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人, 如岭南书画名家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赖少其、黎雄才、廖冰兄、赵少昂、欧初等, 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 考古学家麦英豪, 雕塑大师唐大禧, 著名编剧许雁, 以及郑南、黄俊英、张丹丹、倪惠英、张润华、蔡衍芬、陈永锵、张绍城、苏华、张页川、陈小汉、郭凤女、梁耀安、钟康祺、欧凯明、梁淑卿、崔克勤等, 在各个艺术领域为推进岭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 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

我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主要在广州奠定历史功绩, 康有为通过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推动"戊戌变法", 洪秀全在广州写成《原道救世歌》等著作后掀起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 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 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传播革命思想, 张太雷、叶剑英等领导广州起义并建立我党第一个城市红色政权。今天, 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馆、万木草堂、洪秀全故居和纪念馆、三·二九起义旧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中山纪念堂和纪念碑、黄埔军校、东征烈士墓、中共三大旧址、毛泽东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全国总工会旧址、省港大罢工、沙基惨案纪念碑、广州起义纪念馆、广州公社、广州烈士陵园、十九路军坟园、广州解放纪念像等革命遗址和纪念馆, 讲述着近现代以来广州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

(四) 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和前沿地

广州是改革开放试验区广东省的省会, 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 实行“特殊政策, 灵活措施”。1984年以来, 国务院先后决定把广州列为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全国科技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还批准广州市兴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州保税区, 又兴办了出口加工区, 进行全面的改革开放试验。

改革开放以来, 广州得风气之先,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 取得丰硕的精神文明成果。文化设施不断完善, 拥有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红线女艺术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 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

总的来说, 文化个性是城市文明的本脉, 是城市文化的灵魂, 是城市发展的纲领, 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 因此, 一个城市必须要有文化个性及主题。有了独特的个性文化, 就能在文化建设中树起一面旗帜, 能够扩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力, 打造差异性, 形成优势品牌。我们应利用广州独特之文化个性, 把广州建设成大珠三角城市群的文化核心城市。

参考文献

[1]广州自然地理和文化概况.中国人文图片科学网.http://human.edugd.cn/

[2]广府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资料

如何建立“个性化”班级文化 篇8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要求要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个人学习和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优良作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对良好班风的形成以及班级集体力量的形成都有决定性作用,所以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班级文化才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一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不仅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一般而言,一些中学生的成绩不是十分理想,如果单纯地以考试分数去评价学生,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打击,因此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特别是那些散漫、注意力不集中、家长对其失望的学生。一旦将班级文化建设付诸行动,学生就会发现其实自己的情况与其他同学相比或许不算太差,如果他们能在班级活动中及时发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并且将这些爱好不断地发扬起来,学生的不良情绪就会得到很好的缓解。这样,由于集体的存在,学生的人生观得到了重新定位,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需要将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让他们看到自身的闪光点,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不好并不意味着今后不能取得成功。其实,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敢于表现,使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得到发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旦有了良好的班级文化,就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大有裨益。

(三)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助于班级管理

班级文化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具体的规章制度上,但是大多时候,这些规章制度是无法约束学生的,因为班级制度的约束力往往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所以只有建立起好的班级文化,学生才能养成自觉遵守制度的习惯。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集体合作的意识,这主要体现在班集体对学生的导向作用以及凝聚力上,而凝聚力则体现出了学生的合作力与协同力。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班级管理自然会变得轻松许多。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班级文化

(一)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完成一件事情时往往会有一些抱怨和不满,会产生自私自利的想法,而对学生而言,这些想法的出现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家长的溺爱使学生对他人的帮助感到理所当然,所以在学校也会觉得教师给予其的支持和帮助是理所当然的。面对这种情况,班级文化必须将感恩加入进去,并且要让学生将感恩付诸行动。班级文化的建设必须以学生的感恩行动为基础,如可以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演讲活动或者是感谢教师的班级活动,这样,学生就可以慢慢学会感恩,进而促进良好班级文化的建设。

(二)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应每一个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大家要集思广益,每个人都提出自身的想法和建议,并且在互相讨论中总结出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东西。这样,班级文化就是在遵循了全体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大家就会努力去维护。

综上所述,班级文化建设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完成,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让每个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和合作意识,特别是针对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更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信心,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困难。同时,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养,因为这对中职学生和学校的教育目标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丽娜.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中职班级管理模式[J].教育教学论坛,2012(28).

[2]郑婷,郭雅静.浅谈赏识教育对班级管理的启发[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

如何构建个性化的学校文化 篇9

一、校园文化构建要突出个性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形象体现。一所学校个性就是由它特定的文化养成的。它决定了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 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潜力、速度与品质, 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一所好的学校, 一定有优秀的校园文化, 而优秀的校园就是一所学校品牌, 品牌就是学校的个性和特色。因此, 我们的时代呼唤着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它是一所学校的价值所在。只有具有自身独特的个性的学校才能经得起岁月的洗礼, 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富有个性的学校特别强调本校的特色, 提倡师生的凝聚力, 要求师生植根本校土壤, 突出主人翁意识, 并挖掘自身的文化特色,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

很多事实说明, 学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教育者主观地传授给学生的东西, 在很在程度上更取决于教育过程中客观形成的环境和氛围, 以及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当然, 如果这样的校园文化千篇一律, 那对学生的影响必然收效甚微, 学生只有在富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氛围中,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参与性。

二、构建个性化的校园环境, 涵养师生心灵

在不断探究中, 我们一边开拓创新, 一边总结经验, 围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主要方面, 构建出充满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 不断地推进学校的招生办学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 物质文化建设

1. 彰显校门文化。

校门是学校的窗口, 是学校外在形象的突出体现。广西机电工程学校门在设计上具有深厚的现代教育气息, 既端庄又简明。校门墙上, 蓝色的校标体现学校鲜明的办学目标:创建规模较大、质量较高、效益较好、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的一流的示范性职业学校。

2. 校园自然环境建设。

请专业人士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设计, 然后进行整治和美化。校园的整体环境要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室外绿化、室内美化、环境净化。继续推进校园环境的美化工作, 努力做到:让校园每个角落、每块墙壁都会“说话”。优美的校园环境、整洁的校貌, 让全体师生每天一迈进校园, 就感受到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全校师生在这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中, 朝气勃勃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3. 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 积极吸纳优秀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 结合学校特点, 突出专业培养目标, 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

(二) 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从领导作风带动教师作风, 以教职工作风带动学生作风, 形成很好的学校精神、班级精神、教工团队精神, 用精神文化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实现教师的专业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经过50年的磨砺和沉淀, 形成了“顽强拼搏、生生不息”的整体价值观。价值观历练了教师积极进取、甘于奉献的职业态度, 凝聚了敢为人先、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 具有鲜明的机电特色。校园精神充分体现了自身特色, 表述简洁、生动、明确, 对全体师生具有强大的教育导向功能和激励作用, 具体包括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办学理念、校歌、校报等方面。在精神文化建设中, 学校精心设计学校标志, 无论是校徽的制作、一训三风的确定、校歌的创作、校报的设计, 都要充分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化内涵;通过升校旗、戴校卡、唱校歌, 开展校园文化知识竞赛等形式, 促使学校精神铭记在师生的头脑中, 体现在师生的行动上;注重提高全校师生的个体素质, 引导师生重视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声誉, 在校内外各项活动中充分展示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 制度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职业文化离不了科学规范的校园职业文化制度, 校园职业文化制度建设保证和促进校园职业文化的健康发展。学校注重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两个部分:学校组织机构由教学机构、管理服务机构、党群机构三个方面组成, 能适应学校管理要求、有利于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的管理制度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 遵循教育规律, 引进实行了规范的管理体系, 具体包括教学实训制度、组织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准则等, 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建设体现了4个特点: (1) 制度全。在人事管理、质量管理、教学 (教研) 工作管理、后勤管理、设备 (信息化) 管理、就业和实习管理、财务管理、学生 (德育) 管理、校园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 (2) 制度细。例如《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班主任量化管理办法》对班主任的各项工作都做了详细说明和规定。 (3) 制度严。例如为确保教学质量, 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学校制定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学事故认定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五星教师评选及奖励办法》等,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有严格的处理措施。 (4) 制度新。根据中职教育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 实现学校制度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制定了一系列校企合作相关制度。

(四) 行为文化建设

学校从活动着手, 逐步形成学生、教师有特色的系列化活动。活动就是实践和生活, 有特色的活动能构成健康完整、积极向上的学校生涯, 有着很好的造就人的文化功能。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校始终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为, 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 让健康、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充分施展才华, 彰显个性。

1. 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

学校充分利用“国旗下的德育活动课”这个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通过举行升旗仪式为载体, 在一种庄重、严肃、充满力量的氛围下, 在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课。课程体现出以下亮点: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每节课有教师、学生代表的讲话;结合爱国主义、制定几个专题讲话;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作为讲话的内容, 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涵。全校师生接受最深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信念、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从而激发师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引导大家自觉地将个人荣辱与学校兴衰连系在一起, 树立团队协作精神,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展现了乐观向上, 奋发有为的时代风貌。同时构建创新性、实效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德育教学长效机制。

2. 落实学生行为规范

(1) 组织全校师生开展践行《弟子规》系列活动, 以提高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实效性。通过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为载体, 让学生通过对《弟子规》的诵读和践行, 可以使学生德性与智性共同成长,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形成。

(2)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 从课堂学习、卫生保洁、文明礼貌、就餐就寝、早操集会等制定系列行为准则, 进行星级宿舍和教室美化比赛, 而且建立检查、督导等全方位教育网络体系, 促使学校德育工作步入良性循环运转状态, 学生养成了仪表端庄、语言文明、情趣节俭、爱护公物、讲究卫生的良好文明习惯。

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建设中, 该校重视把精神文化向物质文化的转变, 从学校的文艺演出、稿纸、奖状、笔记本、班服、导示牌等, 都会印上校标。

三、几点思考

1.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同时, 应该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模式, 为校标注册商标, 商标应涉及中职教育、文化交流、音像制作、文艺演出、服装等。

2.目前该校在环境建设上投入较少, 建议通过把优秀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消化吸收, 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职业文化。把优秀企业文化的精神和理念物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 或体现在企业资助冠名上, 或落实在建筑物的命名上。实训室、实训基地悬挂能工巧匠画像, 张贴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名言以及劳动模范、创业典型、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的画像, 建造具有专业特色的雕塑、碑铭等, 使校园的一草一木, 一砖一石都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增强就业创业信心。

3.把红色定位为学校的文化色。红色代表热情, 寄予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学生对职业技术的热爱, 它是技术与文化的一种色彩象征。建议将红色定为学校的标识色, 让机电红色成为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校园文化色彩语言的诠释。

摘要:分析了校园文化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色, 提出了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工作, 指出构建个性化的校园文化, 是形成学校品牌的发展必由之路。

关键词:个性化,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个性 篇10

蒋保华

学校是一个有灵魂的地方,而文化就是这灵魂的香水。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品,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活动,每一种声音,都是这香水的分子。它们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动态地改变着学校文化的味道。而当我们浸润其中时,又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影响着我们价值的建构与气质的养成。这种相互推动、彼此成全的过程,也是形成学校特色的基点所在。

站立在文化中央的,是人。既有作为个体存在的,有着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的独立的人;又有作为群体存在的,有着普适价值追求与共同发展愿景的团队中的人。而人的成长,需要唤醒与推动,也需要抓手与平台。课程,就成了教育意蕴下促进人生命成长的不二选择。课程是窗口,让孩子呼吸到自然的、传统的、世界的气息;课程是跑道,把孩子带到生命成长的高速路口,看到更远的地平线。

人,需要言说自己的句子。同样,学校作为有灵魂的地方,自然也要有自己的言说方式,并且言说自己的句子。如何将国家课程转化为接地气的“我们的”课程,如何在自己站立的土地上生长出“自己的”课程,成为当下许多学校的自觉追求。这样的课程,自然是在学校教育哲学的烛照之下,指向于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适切于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并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终极追求。而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就会影响着学校的文化个性,促进学校品相的形成与特色的彰显。

于是,校本课程——人——学校特色,就成了有内在关联的综合体,但如何打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力量,则是颇有挑战性的话题。

上一篇:感染重症病例下一篇:自考网络助学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