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干预措施

2024-07-22

全程干预措施(精选十篇)

全程干预措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高龄初产妇168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82例定期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进行全程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 86例仅在我院分娩作为对照组, 所有产妇均无严重的产科禁忌证。研究组年龄35岁~43岁, 平均年龄 (38.6±4.2) 岁, 孕周36周~43周, 平均 (38.8±1.8) 周;对照组年龄35岁~45岁, 平均年龄 (38.9±4.4) 岁;孕周35周~43周, 平均 (38.7±1.7) 周。2组产妇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入院待产后实施常规产前产后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向产妇介绍产前产后的注意事项, 介绍自然分娩的优点并鼓励产妇试产等。研究组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措施, 主要包括: (1) 产前检查时的护理干预。在每次孕妇来院进行产前检查时, 根据孕周讲解相应的孕期保健知识, 针对孕妇年龄大、心理压力大的特点, 疏导产妇的不良情绪, 告知不良情绪可以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使其主动放松心情, 保持良好的心态。指导孕妇注意增加营养, 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的食物为主, 确保胎儿的生长发育所需, 注意增加微量元素的摄入[3]。多听音乐, 多进行户外活动, 多晒太阳, 尽量避免去封闭、嘈杂的公共场所, 以免拥挤以及发生交叉感染。按期进行产前检查, 及早发现产科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各种遗传性疾病, 如有异常, 及时来院进行检查, 以免延误病情。自孕28周开始, 为了减少分娩时的疼痛, 指导孕妇进行拉玛泽减痛分娩训练[4]。 (2) 临产及分娩时的护理干预。在孕产妇临近预产期、临产前、分娩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呼吸方法, 配合宫缩, 确保能够顺利分娩。为了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 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增强其分娩的信心和配合能力。可以根据产妇的意愿, 实行“一对一”护理人员陪护, 全程给予产妇专业的指导, 减轻其紧张感[5]。 (3) 产后护理干预。向产妇介绍产后的注意事项, 指导产妇及早进行母乳喂养, 注意产后饮食和个人卫生, 促进产后恢复。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分娩方式, 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评价2组产前产后的心理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的分析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分娩方式比较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4.15%VS 54.65%) ,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5.85 VS45.3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产前产后不良情绪比较

如表2所示, 研究组产后SAS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产前和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 高龄初产妇在孕产妇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也给临床带来了挑战。高龄妇女的妊娠成功率明显低于适龄妇女, 且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6]。高龄初产妇由于担心年龄大, 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不利, 加之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 导致孕产妇的心理负担较重, 也由于担心胎儿能否顺利分娩以及分娩疼痛从而选择剖宫产, 使得剖宫产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产前所有产妇SAS以及SDS评分均显著增高, 提示孕产妇的不良情绪较重。为了减轻孕产妇的心理压力, 我们在孕产妇产前检查时即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情, 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产后SAS以及SDS评分较产前明显降低。由于高龄初产妇骨盆和韧带功能明显退化[8], 产妇的压力较大, 为了确保顺利分娩, 我们自孕期即向产妇讲解自然分娩的优点, 提高产妇的认识和信心, 并综合评价产妇的生理情况, 包括胎儿、胎位、骨盆、宫颈条件以及各种基础性疾病等, 及早纠正不良胎位, 对于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的产妇, 鼓励其进行阴道试产, 由护理人员全程陪伴并进行分娩指导。结果显示, 研究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4.15%VS 54.65%) , 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15.85 VS 45.35%) 。

综上所述, 全程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高龄初产妇, 可以明显的改善产妇的不良情绪, 提高自然分娩率, 降低剖宫产率, 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成金焕, 郭晓燕, 高英瑜, 等.同感心护理对高龄初产妇阴道分娩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3, 34 (14) :2271-2273.

[2]戚春鸽.高龄初产妇围生期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J].中华全科医学, 2010, 8 (1) :123-124.

[3]王秀兰.高龄初产妇妊娠及分娩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4) :380-381.

[4]谢春兰, 全光辉, 肖琴, 等.初产妇应用拉玛泽减痛分娩法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 18 (3) :350-354.

[5]罗海英.一对一全程陪护分娩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37) :73-75.

[6]刘中兰.护理干预在高龄初产妇的应用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20 (17) :47-48.

[7]刘爱兰.高龄初产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的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 2013, 53 (29) :76-77.

产程全程护理干预模式临床实施研究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20

分娩对于产妇来说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对于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来说,多数的产妇都是初产的女性,临床分娩过程常见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状况,尤其是产妇由于害怕疼痛而存在的精神紧张导致出血、难产等不良反应。因此,越来越多的产妇希望能在温馨安全的环境中,在完全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情况下完成分娩[1]。我科借鉴其他同行的经验基础上,探讨实施了“以产妇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产科全程护理模式。通过产科全程护理模式的开展,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使产科护理质量得以提高。现将这种护理模式具体实施方法介绍如下。

全程护理方法

具体方案:随着自然分娩的数量逐年下降,转变传统护理模式势在必行。坚持以产妇为中心,将产前、产时、产后的护理工作视为一个整体,把产房护理工作向两端延伸。采取产前助产士及时与产妇沟通,建立良好信任关系,了解其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态度;入院时实施健康宣教,采取必要的心理疏导方式,以减轻产妇对分娩的紧张情绪;产时亲自陪护助产,以缓解产妇的恐惧感;产后亲自指导母乳喂养,护理母婴完成产后康复直至出院,出院后定时段电话回访的全程护理模式。

具体实施过程:①实施过程:产妇入院后由当班助产士主动接诊并作为该产妇的责任助产士,主动介绍病房环境,使其尽快熟悉住院环境,做好与产妇的沟通,了解其对分娩方式的选择及态度,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向其分析两种不同分娩方式的利弊,倡导和鼓励正常产妇选择自然分娩;采用必要的心理疏导方式缓解产妇对自然分娩疼痛的恐惧感,向产妇讲解产程全程护理模式的规范,让产妇熟悉正常分娩的过程及情况,克服产妇的紧张情绪及恐惧感,使其树立靠自己力量来完成整个分娩过程的信心,提升产妇对自然分娩的幸福感;视具体情况为产妇进行乳房护理。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前健康宣教工作,如采用集体授课,图片、多媒体演示产程,产程呼吸训练及哺乳姿势实习操作等,使产妇熟悉正常分娩。讲清正常分娩过程及注意事项,母乳喂养的好處,提高产妇对正常分娩和母乳喂养的认知水平,作好迎接分娩和哺乳的心理准备。产时责任助产士亲自陪护上台助产,提示产妇按照住院时的宣教内容科学分娩,减轻产妇的精神紧张和疼痛感。胎儿娩出清理呼吸道后,即刻将新生儿裸体趴在妈妈胸前行皮肤接触30分钟。剖宫产产妇清醒者在手术室内进行,麻醉未清醒的产妇回病房后立即进行皮肤接触,在接触的同时协助新生儿有效吸吮母亲乳头。产后1小时再次帮助新生儿早开奶,巩固吸吮反射促进早泌乳[2]。以后实行母婴24小时同室,在产妇得到休息后再次到床旁指导哺乳。进行母婴康复指导,与母亲一起为婴儿进行抚触按摩。协助并鼓励产妇在分娩后头2天努力增加哺乳次数,按需哺乳和夜间哺乳,教会产妇乳房按摩及母乳喂养的技巧。产后2小时督促产妇自解小便,按摩子宫,检查阴道出血情况,观察血压并及时进食保暖。在责任区域病房内带领产妇做产后健身操,根据每一位产妇的实际情况适时做好出院指导及电话回访告知工作。在产妇出院后,由责任助产士电话跟踪回访至新生儿满月,解决产妇在家庭康复护理中遇到的问题。②与传统方法的区别:产房白班固定一位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准备消毒物品,及时清理补充用物,保证用物齐全,急救物品处于备用状态,同时做好空气、器械的消毒监测。协助产妇分娩时的工作。夜班助产士坚守岗位,产妇宫口开大3cm进待产室,助产士按上述具体方法一直陪护至分娩后2小时送回病房。相比较传统护理病房的产妇,虽然也同时享有产前、产时、产后各种宣传及母乳喂养知识技巧的指导,区别在于把产妇的护理工作分阶段由不同护理人员完成变为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责任助产士全程指导,既增加了产妇的信心,又能使责任清晰明确,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产妇与护理人员沟通不一致造成的不必要的失误。

结果

住院分娩人数增加,要求自然分娩人数逐年上升,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结果见表1。

讨论

有利于病情病理过程的早发现早处理:及早发现并预防胎儿宫内窘迫,及时处理头位难产,减少新生儿窒息发生,有效预防产妇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做到了专人专护产妇从住院到分娩出院的整个过程。

有利于开展早接触母乳喂养:早吸吮促进产妇早泌乳、充分泌乳,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有效的早吸吮早开奶,使新生儿早得到满足。

有利于产妇心情的调整:产妇生产后,在抚摸婴儿的过程中,可以排遣苦闷,放松紧张的神经,有利于产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帮助她顺利度过人生中的这个重要阶段,防止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产妇在护士协助指导下能进行护理婴儿、哺乳、更换尿布、正确对婴儿抚触等日常生活,能促使其转入母亲新角色,接纳新生儿,承担起产后责任。

有利于产妇的迅速康复:产后的康复指导,对于产妇的产后康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产妇在心理山能够感受到医院的关怀,同时也能够在科学的方法指导下积极做好自身康复工作。

产程全程护理干预模式是在分娩过程中持续地给产妇生理上、心理上、情感

上的支持,有助于减轻产妇的心理压力,消除焦虑、恐惧的情绪,使分娩时疼痛程度明显改善[3]。对产妇而言具有专一性,针对性;就护理工作而言,具有有序性,连贯性。促使该模式的操作者——助产士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加工作责任心,努力克服和纠正不正确的护理模式,保证产科护理模式更好持续地开展,不断提升产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小荷,张瑜,陈淑芳.产程中笑气吸入与全程助产责任制护理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4,19(8):709.

2 庄依亮.现代产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20.

3 何明娇,李耘,赖雪梅,等.陪伴分娩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24.

全程干预心脑血管疾病 篇3

1代谢综合征与心脑血管疾病

随着异常代谢指标数量的增加,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在Bruneck研究中Bonora等[3]对888例40岁以上的个体随访5年, 代谢综合征患者中, 新出现冠心病的比例大约是没有代谢综合征人群的3倍。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 代谢综合征不仅增加冠心病的病死率, 也显著增加患者的总病死率[4]。法国一项63 443例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收缩期高血压合并空腹血糖受损的个体其8年心血管死亡和总病死率显著增加, 在老年人群中, 代谢综合征还强烈预测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5]。韩国的一项研究结果中发现, 老年人群中血红蛋白和白细胞增加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中多种组分有关, 升高的血红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有关, 红细胞数量增加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强独立预测因子, 而升高的白细胞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危险因素[6]。代谢综合征还显著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7], 2 283例糖尿病个体平均随访7.6年, 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糖尿病的发生率接近25%。显著高于没有代谢综合征个体的12.8%, 并且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加重, 糖尿病发生率显著上升。

2上游干预

全球83%~89%的冠心病和70%~76%的脑卒中归因于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缺乏运动、吸烟、酗酒和紧张焦虑等危险因素。多个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可成倍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危险。以往单一危险因素控制策略, 容易忽略同时存在程度不同的多重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因此综合控制多重危险因素、科学决策循证预防可获得更大益处[7]。

合理膳食科学生活:维多利亚宣言[9]宣布, 建立心脑血管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研究证实[10,11]在高危人群中, 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 约可减轻5%~7%的体重, 这些人群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可降低58%;在已患2型糖尿病的肥胖人群中, 减轻体重11kg, 血清TCH和LDL-C可下降10%, TG可下降24%, HDL-C可上升8%, 并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降低血压, 从而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医学论坛报刊登芬兰国立公共卫生研究所[12]报告:规律的体育活动和控制体重可降低高血压发生危险, 对于性别和体重不同的人群, 体力活动均有保护作用。在11年的随访中, 1 600例发生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 其中男787例, 女813例。对年龄、地区和入选年代等进行多因素回顾分析后发现, 体力活动量越大, 高血压的发生率越低, 低、中、重体力活动的男性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比为:1.00、0.63和0.59 (P<0.01) 女性分别为1.00、0.82和0.71 (P=0.05) 。体质指数 (BMI) 越高, 高血压的发病危险越高, 对体力活动和BMI联合作用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否超重 (BMI≥25和BMI<25) 。增加体力活动均可减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重、轻体力活动者相比, 体重正常的重体力活动男性的高血压发病危险率降低56%, 女性降低46%。

代谢综合征患者血压与钠摄入量相关[13]。顾东风等进行的一项国际合作研究显示, 代谢综合征与血压的盐敏感性相关, 对于有多项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患者, 减少钠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该研究纳入1 906例, 年龄≥16岁的中国非糖尿病患者, 给予7d低钠饮食 (51.3mmol/d, 即每天3g食盐) 。随后给予7d高钠饮食 (307.8mmol/d, 即每天18g食盐) 。高盐敏感定义为低钠饮食干预使血压降低>5mmHg (1mmHg=0.133kPa) 或高钠饮食干预使血压升高>5mmHg。结果显示, 无论是接受高钠还是低钠饮食的代谢综合征患者, 其血压均数变化均显著大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盐敏感性危险随个体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数量而增大, 与无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个体相比, 有4~5项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在接受低钠和高钠饮食干预后, 高盐敏感性分别增加了2.54倍和2.13倍。

戒烟限酒, 长期吸烟可干扰血脂代谢, 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增高[14]。烟草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原则上也是唯一能够完全控制的致病因素。烟草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气相自由基等物质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增加血液黏稠度, 促进血栓形成, 增强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 诱发或加剧心血管疾病。戒烟可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下降, 使冠心病远期死亡率下降36%。

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失眠、过度劳累、生活无规律、焦虑、抑郁, 这些因素可使脂代谢紊乱。

3中游干预

3.1 降压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死亡中, 710万 (12.8%) 死亡归因于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每下降10mmHg脑卒中发生危险大约减少1/3, 冠心病发生危险减少1/6[15]。美国高血压指南 (JNC7) 提出“高血压前期”这一新的高血压分类概念, 指收缩压在120~139mmHg和舒张压在80~89mmHg。JNC7指出高血压前期是慢性高血压的一个危险前兆。在高血压前期患者中, 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和戒烟可有助于预防 (至少可延迟) 高血压的发生。同时也可降低以后发生心脏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收缩压升高≥140mmHg与舒张压升高相比, 前者是更为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因此在该年龄段的人群中, 无论其舒张压的水平如何, 收缩压≥140mmHg者都应该接受降压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已达到目标血压 (低于140/90mmHg) 或在糖尿病、慢性肾病患者中低于130/80 mmHg[16]。

3.2 调脂治疗

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死亡中, 440万 (7.9%) 死亡归因于胆固醇水平控制不理想。总胆固醇每下降1mmol/L可使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危险减少1/4左右[15]。2003年11月12日AHA年会最新公布的REVRSAL研究结果显示, 阿伐他汀80mg治疗可阻断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此结果使笔者有理由相信, 冠心病是一种可逆转的疾病。他汀类药物均可通过多种机制降低已有冠心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 而不会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 他汀类药物可增加冠脉侧支血管形成, 而侧支血管的存在有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17]。

3.3 抗血小板治疗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使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危险均减少1/5左右[15]。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 (COX) , 使TXA2的生成减少, 持续而激烈的抑制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对145项包含10万例冠心病患者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 发现阿司匹林在个亚组中均可降低血管事件的发生达20%~30%左右[18]。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确立了阿司匹林在冠心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 其作用被国内外临床指南所肯定。

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指南肯定了阿司匹林对急性卒中的作用, 建议应在脑卒中发病后48h内常规使用阿司匹林, 但如计划溶栓则推迟使用。其中美国神经学会制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指南指出, 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卒中死亡率、早期卒中的复发率以及减少卒中伴发的心脏并发症。大量临床实验证实了阿司匹林对急性卒中 (48h) 的疗效, 显示阿司匹林能显著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及卒中复发[19]。

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强力抑制作用, 防止血栓形成。一组19 185例临床试验, 双盲随机分两组, 氯吡格雷组75mg/d, 9 599例;阿司匹林组325mg/d, 9 586例, 随防1~3年患者基线情况一致, 危险因素亦相似结果:与阿司匹林比较, 氯吡格雷组对各个终点发生的危险度降低, 分别为19.2% (心肌梗死) 、5.62% (脑卒中) [20]。

3.4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危险性的改善措施

加强血糖控制有效控制血糖浓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是减少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基本方法。胰岛素可控制血糖浓度, 改善预后。实验证实胰岛素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它可通过磷酯酰丝氨酸激酶-Akt-依赖途径激活细胞, 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细胞的死亡。

4下游干预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原则:急性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基础上血栓形成的结果, 造成供应心脏和脑的血管狭窄或者闭塞, 导致心脏和脑组织严重缺血或者坏死。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开通已经闭塞的血管和维持血管呈开通的状态, 不让心脏和脑组织严重缺血和发生坏死, 溶栓、导管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主要的开通和维持开通手段。

全程干预措施 篇4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化学药物治疗;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6-97-02

目前,乳腺癌已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且患者趋向年轻化,为使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康复,2009年5月~2010年5月,笔者对90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化疗前、中、后的全程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0例,均为已婚女性,年龄27~68岁,未生育者12例,平均(41.0 ±6.7)岁。均为单发肿块,肿块直径在1.0~3.0 cm,触诊时肿块活动且与皮肤、胸肌及胸壁不粘连,病理结果示:浸润性乳腺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方案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化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理结果,均采用CMF化疗方案,可在患者术后1周内根据病情尽早开始用药。剂量为环磷酰胺(C)400 mg/m2(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H32020857),甲氨蝶呤(M)20 mg/m2(广东岭南制药有限公司,H20074238),氟尿嘧啶(F)400 mg/m2(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H12020959),均为静脉滴注,在第1及第8天各用1次为1个疗程,每4周重复,6个疗程化疗方案结束。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性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

1.3 生活质量测定

采用QOL各项指标计分方法测量[1],内容包括疾病及治疗不良反应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精神心理状态、社会与家庭、日常生活等共12项,每项1~5分,总分60分。根据各项目总得分。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好≥41分,中21~40分,差≤20分,均于患者化疗结束时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量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测定结果比较,见表1。

3 全程护理干预

3.1 化疗前护理干预

患者经过了手术创伤后,又要接受化疗,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反应,如抑郁、悲观失望、烦躁等不良心理,40多岁的患者担心家庭经济负担的加重,因为他们面临着孩子升学、父母养老,更多的患者是对病痛的恐惧,还有担心体形的改变以及婚姻的稳定,个别患者还会出现轻生的念头。因此,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运用恰当的医学知识,有针对性的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化疗的目的,尤其强调化疗的价值,耐心讲解化疗的具体实施时间、效果及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列举化疗时期的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入院健康教育,使其尽快熟悉环境,帮助其寻求家庭、社会支持,让患者相信自己的存在对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己必须好好的活下去,以开朗乐观的心态积极的面对现实。还可通过病友联谊会,帮助患者联系化疗后效果比较满意且性格开朗的患者,让病友之间相互交往,介绍预防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做法并相互鼓励,共同渡过不良反应的时间。

3.2 化疗中护理干预

胡静[2]研究表明,正性情绪,即使人产生愉快体验的情绪,可使人对自身健康状况产生乐观的态度;提高人体激素的分泌,使人体获得更强的免疫功能,增强战胜疾病的能力。通过心理暗示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恶心、呕吐是患者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1)急性恶心、呕吐反应:通常发生于给予化疗药物后24 h之内,该类型恶心、呕吐的程度最重,对患者的身心打击也最大;(2)迟发型恶心、呕吐:发生于给予化疗药物24 h以后的恶心、呕吐,多发生于48~72 h之内。尽管其严重程度多较急性恶心、呕吐减轻,但往往对患者的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造成恶劣影响,从而使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大大下降,影响机体的恢复[3];(3)预期性恶心、呕吐:常见于既往化疗期间恶心 、呕吐症状控制不良的患者,其特点是恶心、呕吐多发生于化疗前或化疗给药时,为条件反射所致。因此,护理人员应多关心、安慰患者。尽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根据患者的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谈论一些轻松的话题,或者播放轻松的音乐和电视,多与患者谈心,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同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环境,保持病室安静舒适,尽量满足其生活所需,减少一切不良刺激。在饮食方便要加强管理:化疗前进清淡、易消化、高能量、高蛋白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调剂样品多样化,同时也要注重患者的饮食风俗与信仰,主动与膳食科取得联系,以人性化的护理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少食多餐,在第1天最不易恶心的时间多进食(多在清晨),进食前后1 h内不宜饮水,餐后勿立即蹲下,以免食物逆流,也可用药膳开胃健脾,如健胃消食片、山楂肉丁,严重者,应用药物干预,药物是最有效的控制恶心、呕吐的方法。常用药物有胃复安(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 H20023103)、非那根(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 H12020969)、盐酸昂丹西酮(北大国际医院集团西南合成股份有限公司,H10970179),盐酸格拉司琼(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0279)等。化疗期间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会出现皮肤干痒的症状,应嘱患者穿宽松、便于穿脱的衣服,内衣以棉衣为宜,洗澡时少用或不用浴液,温水泡浴,避免阳光暴晒。

3.3 化疗后护理干预

化疗后骨髓抑制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潜在感染是主要的护理问题。因此,应密切观察血常规的变化,根据血常规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若患者白细胞<2.0×109/L,应住无菌层流间,遵医嘱每周1次或每2周1次查血常规,及时将化验报告告知患者,定时测量体温,及早发现感染征象,外出检查时戴口罩,如果工作人员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感染,要禁止接触患者。患者出院前,指导其掌握对锁骨上及对侧乳房的自我检查方法,1次/d,坚持终生自检。做好出院指导,使其了解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如注意休息,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及劳累;避免在患肢进行医疗行为、预防患侧肢体水肿。每个月门诊复查,检查健侧乳房、腋窝淋巴结1次,继续指导患者患肢功能锻炼,由于手术时切除胸肌、腋窝淋巴结清扫等原因使患肢功能出现障碍,全乳切除时导致局部皮肤紧张,腋窝淋巴结清除后瘢痕形成,影响患肢活动,导致上肢水肿。为提高康复治疗效果,护理人员要积极耐心地指导患者进行握拳、举手、提肩、关节伸屈、肌肉伸缩等活动,尽可能将功能受限降到最低限度,以适应正常人的工作和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营养,定时复查血常规,根据化疗方案告知其下次化疗时间,从而完成化疗计划;5年内避免妊娠,因妊娠会增加乳腺癌复发的概率。

4 讨论

化疗是目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最有效的方法。乳腺癌手术的创伤、化疗的不良反应等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4]。而传统的护理方法未能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年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方法和内容,因而治疗、护理的疗效不能令人满意[5]。观察组运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化疗前给与了人性化护理,引导、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情绪,并给与极大的同情,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化疗中通过对患者正性心理刺激及具体的饮食指导,提高了患者对化疗不良反应的耐受性[6]。化疗后通过跟踪随访,将关怀教育延伸到家庭,使患者在出院后继续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与指导。总之,通过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全程护理干预,从心理、社会、疾病等方面作出护理诊断和计划[7],进行预见性护理,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惠兰,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1-262.

[2] 胡静.正性情绪刺激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减容术后患者呼吸训练中的应用[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23-24.

[3] 慰娟.恶性肿瘤化疗副作用的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1998,13(7):6-7.

[4] Nicolini A,Giardino R,Carpi A,et al. Metastatic breastcancer:an updating[J].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2006,60:548-556.

[5] 郑金花,王英,张梅.全程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8):43-44.

[6] 韩永清.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4):43-44.

[7] 蔡娇,易涛.乳腺癌根治术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50-51.

(收稿日期:2012-02-07)

全程干预措施 篇5

关键词:儿童保健,生长发育,神经心理

近年儿童保健事业发展迅速,为寻求适合婴幼儿生理和心理保健并重的服务模式,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儿童保健服务中做了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的相关研究,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7月~2010年6月间参加我院儿童保健的儿童5986名,年龄0~3岁,其中男3 135名,女2 851名。男:女1.1:1。

1.2 方法

借鉴国内外先进模式,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1)保健人员及时间安排:儿童保健人员共5人,其中正副主任医师各一名,住院医师一名,护士2名,以上人员均接受过儿童心理行为等保健专科知识培训,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根据自愿原则在出生3天内建立电子保健档案,外院出生的新生儿随到随建立保健档案,以上均采用预约形式,2岁前每3个月做基本身体检查如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心肺听诊等,及出生缺陷、遗传病、高危儿、体弱儿筛查和专案管理;“四病”(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贫血、佝偻病)等常见病的防治,督促计划免疫接种。本研究引进项目有: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婴儿气质量表(上海惠诚软件)。(3)干预方法:除传统项目如科学喂养指导包括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断奶方法等;幼儿卫生常识指导,幼儿日常照顾技巧,意外防范等以外,本研究着重增加了婴幼儿教育方法,幼儿智能发展的前瞻性指导,发放关于小儿睡眠、喂养、玩具选择、疾病预防等知识问卷调查,根据反馈信息自编健康教育处方,提供早期教育书籍及玩具资源,举办家长讲座等。

1.3 效果评价

1.3.1 评价时间

家长第一次带婴儿到儿童保健门诊时(一般为出生3天或一个月)作第一次评价,以后每三个月评价一次。并随机抽取200名参保婴幼儿家长与同期儿科门诊120名同龄非参保儿家长相比较,抽取810名满36个月本院新型保健幼儿与其他社区传统保健模式条件相当幼儿300名相比较。

1.3.2 评价内容

以问卷形式了解家长对育儿知识掌握情况如科学喂养技巧、幼儿卫生常识、日常照顾技巧、生长发育标志性月龄等。生长发育评价采用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体格发育测量值[1]。智能测试采用首都儿科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该量表易于掌握,能早期发现生长发育偏离儿童,可作为婴幼儿早期干预的依据[2]。

2 结果

开展新型保健服务以来,到院参加儿童保健的人数不断增多,按时到院体检的依从率大幅上升(见表1)。参保儿童家长对保健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见表2。参保儿童体格发育及智能发展指标明显上升(P<0.01或0.05),行为问题减少(见表3)。

三年来,共筛查出佝偻病患儿238例,占39.7‰;贫血患儿169例,占28.3%;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8例,占6.4‰;腹股沟疝患儿33例,占5.4‰;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11例,占1.8‰;脑瘫12例,占2.0‰。均及时治疗或转介到其他科作进一步诊治。此间,保健人员仍对患儿提供继续随访服务,为患儿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回顾性调查2006年1月~2007年6月入保儿童佝偻病、贫血发病率分别为87.8‰和75.9‰,近三年患病率明显减少。

3 讨论

有调查表明,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问题排在育儿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的首位[3],而这方面的治疗和干预在传统儿童保健中尚属空白。树立新型的服务理念,建立以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为中心的防治结合型主动服务模式,儿童保健服务由单纯的体格检查、预防接种延伸为集生长发育监测、膳食营养指导、心智发育筛查与咨询、常见病防治、预防保健、早期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优质服务,满足了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的需求,同时通过与家长的互动和信息反馈,掌握了更多更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由于优质、综合的保健服务、丰富的早期教育信息,提升了儿童家长接受保健服务的主动性和依从性。

儿童保健在实施过程中,应以监测和指导服务为主,体现整体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个体儿童的疾病干预和健康促进,既强调个体化更需要更“全面”、更“专业”、更“深入”的保健服务,这就对儿童保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应重视儿童保健医生的业务培训和人才培养,使他们在完成上级各种指令性任务的情况下,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学术交流,掌握基本的新知识,新进展以及边缘学科的知识。儿童保健医师在门诊对每一个儿童进行生长发育和营养评价,科学喂养指导,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早期智力的开发,并及时解答家长的各种问题,内容多、花费时间长,但收费标准很低,限制了一些主动性和前瞻性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儿童保健专业的发展,本研究实践表明,综合儿童保健服务是儿童保健的最高服务理念,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在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使儿童保健工作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 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协作组.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体格发育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8) :611-612

[2] 潘惠妮,陈少梅,吴郁丽,等.1 200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临床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 :1339

全程干预措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1820例参与我院儿童保健服务的儿童资料。其中, 男980例, 女840例, 年龄0~3岁, 平均年龄1.8岁。

1.2 方法

(1) 人员安排:共安排6名专职从事儿童保健人员。其中, 正主任医师1名, 副主任医师1名, 住院医师2名, 护士2名。对6名人员进行儿童心理行为等专业的保健知识培训[1]。 (2) 时间安排:本院出生的婴儿, 征求家长意见, 在出生后3d内为新生儿建立个人电子保健档案, 非本院出生婴儿采用预约方法在工作时间内建立电子保健档案。 (3) 传统儿童保健模式:婴儿在2岁之前, 每3个月进行一次基本的身体检查, 检查内容:体质量、身高、胸围、头围以及心肺听诊等。对体弱儿、高危儿、遗传病以及出生缺陷婴儿进行筛选, 特殊管理。预防贫血、腹泻、佝偻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 按计划接种免疫疫苗。 (4) 心理行为评估:对婴儿进行神经行为测定 (NBNA) 。判断标准采用首都儿科研究所编制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以及上海惠城软件开发的“婴儿气质量表”[2]。 (5) 早期干预方法:对婴儿父母进行母乳喂养、断奶方法等科学喂养指导;幼儿日常照顾技巧、防止意外等幼儿常识指导;知识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儿童喂养、睡眠注意、疾病预防、玩具选择等[3]。根据父母反馈情况针对性地实行健康教育手段;举办讲座, 对幼儿父母进行幼儿日常生活知识指导;设立图书室, 提供早期教育图书。

1.3 效果判断

1.3.1 评价时间

以父母第一次带幼儿进行儿童保健服务为第一次评价, 之后3个月进行一次评价。从1820例入选儿童中随机抽取100例参与保健服务儿童的家长作为干预组, 从本院同期儿科门诊中随机选取100例不参与保健服务的同龄儿童的家长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1.3.2 评价内容

(1) 设计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科学喂养方法、日常照顾方法、幼儿卫生常识注意、生长发育的标志性月龄等, 对家长的育儿知识进行调查。 (2) 生长发育评价。以我国2005年颁布的7岁以下体格发育测量表为标准判断。 (3) 智商测试。采用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量表, 可以有效判断幼儿是否有生长发育偏离, 以便实行早期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2009~2012年入选儿童依从率

在儿童保健全程中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以及早期干预之后, 参加我院儿童保健服务的人数逐年提高, 每三个月按时到医院体检的人数提高, 依从率得到很大的提升。如表1所示。

2.2 育儿知识知晓率以及体格发育和智商发展情况

参与儿童保健服务的干预组儿童家长与门诊儿童家长 (对照组) 的育儿知识知晓率见表2, 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与对照组的体格发育以及发育商情况见表3, 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儿童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没有包含在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中[4]。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只包括一般的身体检查, 如身高、体质量、头围、胸围等, 还有计划免疫接种。这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家长的需要, 尤其是幼儿家长。随着医疗服务事业的发展, 转变服务模式, 树立新的服务观念是现代医疗改革的必然趋势, 要建立以保护群众健康为原则的防治综合型的主动服务模式。在医院的儿童保健服务中, 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儿童保健服务, 增加新的服务内容, 如日常饮食营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预防、早期教育、心智发育咨询和筛查等。增强与儿童家长的沟通, 了解家长对保健服务的需要, 尽量满足其要求, 进行相应改革, 实行综合服务体系。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行新的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之后, 家长参与儿童保健服务的人数增加, 依从性得到显著提高。

医院在实施儿童保健服务过程中, 重点是指导服务和监测服务, 实现系统性、全面性和整体性。除此之外, 要进行更深入、更专业的保健服务, 对儿童进行疾病筛查, 实行专门的指导和干预。因此, 这是对医务人员的一个新挑战, 医院要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医务人员实行专门的业务培训, 并经常开展学术交流会, 让他们学习学科新知识和边缘知识, 以培养专业的儿童保健服务人员。针对每一个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 给予针对性的膳食营养指导, 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技巧等。根据本研究结果显示, 参与新的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儿童家长的育儿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门诊儿童家长, 而且参保儿童的体格以及发育商均优于门诊儿童家长。因此, 新儿童保健服务更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发育。

终上所述, 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以及早期干预, 可操作性强, 而且效果良好, 可以有效减少儿童行为问题以及常见病的发生, 有利于儿童的生长发育,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潘惠妮, 陈少梅, 吴郁丽, 等.1200例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临床测试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22 (10) :1339.

[2]毛美玲, 王秀玲, 张凤珍, 等.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导刊, 2000, 12 (9) :1478-1479.

[3]肖素立.加强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3) :44.

全程干预措施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患者241例, 均为安岳县人民医院2010年6至8月首次接受电子喉镜检查的有指证门诊耳鼻咽喉科患者, 无严重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病者, 将该组患者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21例, 男67例, 女54例, 年龄17~81岁, 平均 (55.4±12.1) 岁;对照组120例, 男69例, 女51例, 年龄18~79岁, 平均 (56.3±12.5) 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方法

1.2.1

两组患者的电子喉镜检查均操作技术常规进行,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即:做好检查前的准备, 讲解检查中的注意事项, 给予必要的安慰及解释, 获得患者的信任, 使其配合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护理干预。

1.2.2干预行为

1.2.2.1认知干预

干预组在检查前首先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精神状态、职业等,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 了解其对检查的认知程度, 心理状况,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1) 首先向患者讲解纤维喉镜检查作用和价值, 告知患者该检测痛苦小、安全性高、直观性强, 打消患者疑虑。 (2) 简单介绍检查前准备步骤及检查方法。 (3) 介绍表面麻醉剂的起效与持续时间、鼻咽喉部喷药后可能引起的不适及应对方法。 (4) 喉镜检查时的配合方法。 (5) 检查后注意事项。对多数患者需强调的是不适症状的原因与应对方法。

1.2.2.2环境干预

做到一人一诊室, 保护患者隐私, 室内保持安静, 检查者不说与病情无关的事情, 根据患者的喜好可播放悠扬舒缓的音乐, 体现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 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诊查环境。

1.2.2.3情感干预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交流,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患者检查时可一边轻按其上肢或握住手, 从身体上安抚患者, 增加其安全感。还可一边用轻柔的言语安慰, 指导其配合, 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使患者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 提高主动配合能力, 达到检查的预期效果。在患者感觉痛苦时, 护士及时介入, 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 取得患者信任, 对有些重度焦虑、紧张的患者可允许家属陪伴, 通过与患者的肢体接触, 使其肌肉放松, 情绪平静[1], 使检查的顺利进行。

1.2.2.4行为干预

满足患者个性化的心理需求, 缓解心理压力。检查结束后指导患者应在候诊室观察20~30min, 此时护理人员要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解释术后鼻咽喉部的会出现的不适, 如麻药的作用致吞咽困难、咽喉部不适等, 并告知患者出现不适时的应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同时仔细观察患者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若有出血倾向或并发症者应严密观察并给予处理。

1.3评定方法

1.3.1生理指标

由专人负责测定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以及心率。血压用同一卧式普通血压计, 心率以脉率计, 测量方法与部位一致。分别于患者提交检查申请单时休息15min后和插入电子喉镜前各测量一次, 两次测量时间相隔约45min, 体位一致。

1.3.2术中不适程度评定

由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期间出现的恶心、呕吐、紧张、恐惧的程度进行评估。不适程度主要按照其行为表现, 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表情, 分为完全没有、轻度、中度、重度4个程度。

1.3.3检查效果指标评定

两组患者完成电子喉镜检查操作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记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理指标测量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前血压、心率、呼吸无显著性差异, 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血压、心率、呼吸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或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不适程度比较

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电子喉镜插入时间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电子喉镜插入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1, 见表3。

3 讨论

3.1 实施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电子喉镜检查的耐受性

电子喉镜是继间接喉镜、直接喉镜、纤维鼻咽喉镜、硬管喉镜后出现的又一新型鼻咽喉部疾病诊断工具, 是目前鼻咽喉部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最直观的手段, 但作为一种侵入性的普通内镜检查, 患者在检查的过程中需接受一个难受的过程, 往往产生恐惧、紧张、敏感性增强等现象, 加之有些患者对电子喉镜检查的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及认识上存在的误区等因素, 容易引起患者恶心及血压、脉搏变化等躯体性应激反应。本研究表明, 对电子喉镜检查患者实施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后, 患者恶心、呕吐、紧张及恐惧个强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且患者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也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3.2 实施护理干预可稳定患者情绪, 提高患者适应能力

音乐是自然界声音的再现, 音乐的频率、节奏和有规律的声波振动, 是一种物理能量, 适度的物理能量会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现象, 提高多种病症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社交能力, 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3]。在本研究中, 在实施全程护理干预时为患者的检查过程中提供音乐背景, 选择患者喜欢的轻松愉快的音乐, 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 尽量柔和,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帮助患者通过听音乐能够转移其注意力, 缓解现实的压力, 协助个体达到生理、心理和情绪的整和, 改善不良情绪, 从而达到减轻患者的恐惧程度, 稳定血压, 减少恶心发生次数的作用。

适应是当环境改变时, 机体通过自身的代谢, 功能和结构的相应改变, 以生物体保持内环境相对稳定。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提高适应能力, 可以增强患者对环境的应激性, 最大限度地减少应激反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患者在做电子喉镜检查时, 其耐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心理反应, 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往往反映为某些行为的改变[4]。本研究中观察组有7例患者在检查中出现憋气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及时给予护理干预, 给予有效的帮助和关怀, 鼓励其进行平静的深呼吸, 必要时进行吸氧, 使患者的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症状消失。

全程护理干预侧重患者的心理、认知行为及环境因素, 以减轻焦虑情绪。使机体处于高度节能状态, 保证患者的呼吸平稳, 心率、血压稳定, 从而使机体对应激的高反应性降低。有研究表明, 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护理显得十分必要, 其对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减少对患者不必要的损害意义重大。其与技术护理相辅相成, 并在特定条件下能胜于技术护理的作用[5]。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有效的全程护理干预方法, 提高了患者的适应能力, 使机体调整到最佳适应状态, 减轻其心理压力及生理上的不适反应, 有效地缩短检查所需时间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在电子喉镜检查中的效果。方法 将241名首次接受电子喉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全程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血压、心率、呼吸及不适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插入电子喉镜的时间少于对照组。结论 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电子喉镜检查患者的痛苦, 并有利于检查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电子喉镜检查,全程干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粉婷, 丁哓英, 关锐利, 等.抚触对减低白内障患者局麻手术中焦虑水平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0) :871-872.

[2]袁晓红.食管癌患者手术前后焦虑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4) :240.

[3]Snyder M, Wieland J.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therapies:what is their place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pain?[J].NursClinNorth Am, 2003, 38 (3) :495-508.

[4]周霞, 王毅, 张燕.帮助患者做好内镜检查的心理准备[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9, 18 (2) :901.

全程干预措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1月~2014年9月我院经宫颈活检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宫颈癌患者74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7例。干预组年龄29~48岁,平均39.68±5.47岁;临床分期:Ⅰb期7例,Ⅱa期14例,Ⅱb期16例;病理分型:鳞癌24例,腺癌13例;病程1~18年,平均8.63±3.47年。对照组年龄31~46岁,平均39.12±5.01岁;临床分期:Ⅰb期6例,Ⅱa期13例,Ⅱb期18例;病理分型:鳞癌26例,腺癌11例;病程1~17年,平均8.54±3.32年。两组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性疾病及伴脑部功能障碍。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经皮动脉化疗灌注与栓塞介入治疗和常规护理,干预组另予全程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4]。

1.2.1 术前护理

主动与患者沟通并向患者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目的、方法,以减轻患者对病症和治疗的恐惧;通过血电解质、肝肾功能、B超检查等手段监测患者病情,询问患者过敏史或药敏试验,确保患者对治疗药物无过敏反应;同时指导患者术前禁止饮水、排尿等。

1.2.2 术中护理

术中注射造影剂、治疗药物时,主动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并告知其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感属于正常反应,通过言语安慰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以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加患者对治疗过程的依从性;同时密切留意患者身心状况,发现不良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处理。

1.2.3 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护士主动通过言语进行安慰,同时予补液治疗,必要时追加止吐剂;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多喝开水和主动排尿,以加快造影剂排出体外;密切观察患者创口清洁度、干燥度等并向患者宣教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估焦虑程度,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满意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后卧床及住院时间。SAS低于50分为无焦虑,50~60分为轻微焦虑,61~70分为中度焦虑,高于70分为严重焦虑。满意度评估标准包括工作态度、疾病宣教、技术操作,每项满分100分,总满意度=(工作态度评分+疾病宣教评分+技术操作评分)/3,分值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1.4 统计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卧床、住院时间和SAS评分

干预组患者卧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2.2 满意程度

干预组满意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阴道流血、阴道排液、尿频尿急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经皮动脉化疗灌注与栓塞介入治疗是临床治疗宫颈癌较先进的手段,可有效调控病变部位癌细胞的生命活动[6]。研究表明[7],治疗宫颈癌患者过程中予合理的临床护理可有效协助医师完善治疗,间接加快患者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我院通过全程护理干预配合经皮动脉化疗灌注与栓塞介入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卧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的患者,前者SAS评分明显低于后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后者。我院发现在宫颈癌患者经皮动脉化疗灌注与栓塞介入治疗过程中,其护理要求提高,需确保护理人员可为患者提供有效帮助,以配合治疗顺利完成。治疗过程中配合全程护理干预为护士和患者提供更多的沟通机会,护士有更多时间向患者宣教疾病、治疗、护理等相关知识,有助于增强患者对护士的信赖感,间接提高护理质量,使患者更主动配合医师快速治疗;同时深化护士对护理工作的认识,更进一步了解医疗护理工作,全面提高护理技能,有利于护士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

综上所述,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规范经皮动脉化疗灌注与栓塞介入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的护理工作,及时给予患者相应帮助并协助医师治疗,间接加快患者康复,缓解患者抑郁情绪,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疗工作的信任和满意度,营造良好的医疗氛围,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詹瑞君,朱彦,吕凤兰.宫颈癌手术治疗的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2):219-220.

[2]卢皓.宫颈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2):721-722.

[3]张锋利.宫颈癌治疗中介入性化疗的临床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29):265.

[4]贠瓅.经皮动脉化疗灌注和栓塞介入治疗宫颈癌的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2):172.

[5]朱金茹,赵金荣,王海波,等.宫颈癌的临床特征及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60-161.

[6]杨永革,袁颖,赵君等.全程护理在256层智能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3):188.

全程干预措施 篇9

【摘要】目的:探讨侧路镜下髓核摘除术围手术期护理的全程干预效果。方法:随即选取我科2011年3月-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共56例,分为对照和实验组。男28例,女28例,年龄20~72岁,平均48.2岁。结果:患者对围手术期全程护理干预的疼痛和满意度优于一般护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对减轻患者的疼痛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腰椎间盘突出症;使用后的應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25-01

1.对象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采样法选择,手术者共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20~72岁,平均48.2岁,分为二组,一组为对照组26例,一组为实验组30例。分型:腰5骶1病人16例,腰4/5病人40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26例:

采用的是骨科一般护理(针对术前和术后的护理):术前入院宣教,注意加强营养,注意保暖,完善常规检查,检验项目,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心理护理:减少患者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后护理:观察生命体征,功能锻炼,出院指导。

1.2.1:实验组30例:

术前护理:体位训练,手术要求患者俯卧位,双下肢屈髋屈膝,躯体稍向腹侧倾,为耐受手术,每天练习手术体位2次,每次约30min,直到能耐受手术时间体位。心理护理:术前采用多媒体联合自制健康读本宣教方式疏导患者心理障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椎间盘微创术的先进性,具有手术无创伤,皮肤切口仅为7mm,出血少(不到20ml),术后恢复快及不影响劳动等优点,减少患者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术后仅缝一针,手术时间短约60-90分钟。术后6h可下地活动,住院时间为3-5天,平均3-6周恢复正常工作。[3][4]

1.2.2:术中护理:

因手术方式采用的是局麻方式,故多数病人都会感觉疼痛难忍,这时可陪伴病人左右以免病人来到陌生的环境而感到恐慌,可采用“愉快因子”刺激心理干预:选择愉快因子,在术前了解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向病人家属收集亲人朋友其人生经历中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愉快的人生经历,工作经历,子女孝顺,亲人的关爱为“愉快因子”以其术中和病人交流,舒缓病人的情绪,帮助病人减轻术中的疼痛和分散疼痛的注意力和敏感度。不断的鼓励病人,疼痛难忍时可大口呼吸或适当呼叫来适当放松一下。如在疼痛剧烈病人忍受不了的情况可告知医生或告知麻醉医生,可将手术暂停一会,待病人稍缓疼痛后方可再继续手术或适当用些止痛药来缓解疼痛。手术告知病人六小时以后就可以下床行走。。

1.2.3术后护理:

观察生命体征:患者安返病房后,平卧4-6h,常温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观察伤口渗血情况:24小时内密切观察伤口渗液、渗血情况,保持伤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下肢感觉和活动情况,卧床期间需行下肢的主动或被动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5]。正确翻身:采用”轴式翻身法“卧床期间2-4小时翻身更换卧位一次[6]。初次下床应有护士在旁指导,下地行走时要正确佩戴腰围,增强脊柱稳定性,保护脊柱。下床行走不能操之过急,勿久坐,勿弯腰。患者术后如腰背部胀痛不明显时可携手佩戴腰围下床活动,佩戴只可以使用一个月,时间过长,会导致腰背肌废用性萎缩[7]。勿久坐,勿弯腰。康复护理:早期直腿抬高试验,术后第一天开始,仰卧位初次由30度开始,逐步加大抬腿幅度。第三天鼓励主动直腿抬高以防神经根粘连及下肢血栓形成。腰背肌锻炼:术后三天开始,采用五点支撑法,患者仰卧屈膝,吸气,用头部,双肘及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量腾空伸直,呼吸还原,开始不要抬的抬高,可循序渐进。每日3-4次。双下肢肌力训练:术后3天,患者可行主动抗阻练习,防止肌力下降,重点为股四头肌及股后部肌肉及腓肠肌。出院指导:继续卧硬板床,早期不做上身下屈及左右扭曲动作,预防与功能锻炼相结合,三个月不能进行重体力活,三个月后恢复正常工作,避免腰椎间盘突出的诱发因素,预防呼吸道感染,防止便秘,避免搬过重物体[8]。

2.结果

2.1:疼痛标准:

采用VAS疼痛评定评分法最为疼痛效果的评价指标,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观感受将疼痛划为10级,0分段代表无疼痛,10分段代表最强烈的疼痛。为便于统计,再将其分为3各等级:0-3为I级,4-6分为II级,7-10为III级。

2.2:患者的满意度:

在56例患者中抽查49例病人,实验组抽取29例患者,对照组采取20例患者,使用卡方检验。

3.讨论:

3.1围手术期护理的干预实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疼痛的影响:从图表1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有了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在于一般护理只是抽象的给病人讲解一些医护知识,而实验组选择用宣教本和手术图片和幻灯片形象的讲解,所以病人对术中局麻手术方式的疼痛意识相对降低。

3.2围手术期的护理干预实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中疼痛的影响:从图表1看出,对照组为骨科常规护理对手术中无明显的护理措施,实验组在术中采用了愉快因子疗法和其它一些创造良好舒适的环境方法,使病人的疼痛度明显减轻,统计学具有意义P<0.05,原因在于此方法分散了病人对疼痛的注意力和提高了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3.3围手术期护理的干预实施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后疼痛的影响:从图表1看出,原因在于术中疼痛明显减轻,术后恢复快,腰痛术后见效快,疼痛基本消失,从而统计学也具有意义P<0.05.

3.4围手术期护理的干预后对手术疼痛有了明显的改善,因为患者对术前术中术后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思P<0.05.

3.5有效的心理和环境的干预可调整患者的心里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通过对56例患者的对比观察,证明通过术中给予适当的心里和环境干预,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对术后患者早日身心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减轻疼痛对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了大大的提升[9]。

4.结论:

有效的心理和环境的干预可调整患者的心里环境,减轻心理负担提高疼痛的阈值。通过对56例患者的对比观察,证明通过术中给予适当的心里和环境干预,消除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并积极配合治疗,对术后患者早日身心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减轻疼痛,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了大大的提升[9]

参考文献

[1]陈昊骨科护理围手术期护理《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9,9(7):36-37.[2]吕菊仙尹华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围手术期护理当代护士2011,3,7(5):89-90.

[3]陈利英,章月红,杨静侧路经皮椎间孔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护理与康复2008,4,7(4):65-66.

[4]雍容,陈邦菊护理学杂志2010年2月第25卷第4期(外科版)

[5]王淑新,张美珍.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护理E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5B):67—68.

[6]姚湘琳半椎板开窗腰椎间盘摘除术病人术后提早下床活动的观察与护理,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7,8(9):26-27.

[7]石泽刚,罗春梅,初同伟《激光杂志LASERJOURNAL》2009,30(9):10-11.

全程干预措施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县人民医院2011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5例接受雾化治疗的哮喘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 (42例) 和对照组 (43例) 。观察组中男22例, 女20例;平均年龄 (3.7±4.2) 岁;平均病程 (1.2±0.7) 岁;病情程度:轻度13例, 中度18例, 重度11例。对照组中男22例, 女21例;平均年龄 (3.6±4.3) 岁;平均病程 (1.3±0.6) 岁;病情程度:轻度15例, 中度16例, 重度12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患儿入院后均经过诊断确诊为小儿哮喘, 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1]; (2) 患儿均为急性发作, 且为首次接受雾化治疗的患儿; (3)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患儿存在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的疾病, 如严重心肺系统疾病、其他肿瘤患儿等; (2) 患儿为心源性哮喘者, 或患儿存在喉骨发育不良、支气管异物及结核感染等; (3) 存在严重精神疾患、无法配合者, 对雾化治疗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接受吸氧、止咳平喘、化痰、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同时给予氧驱动雾化吸入疗法。两组患儿雾化治疗药物相同, 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 (Astra Zeneca Pty Ltd, 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90902) 、异丙托溴胺 (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 H Co KG, 国药准字H20110380) 、沙丁胺醇 (Glaxo Wellcome S.A, 国药准字J20110040) 。根据患儿病情配伍药物进行雾化治疗, 2次/d, 连续使用4~6d。1.3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包括做好患儿一般护理, 雾化治疗前讲解正确使用雾化器的方法及药物吸入方法。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 (1) 心理护理, 哮喘发病急骤, 且反复发作, 患儿及家属容易引发不良情绪, 护士向患儿家属解释疾病相关知识, 告知患儿及家属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用专业的态度减少家属的不良情绪。 (2) 雾化前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依据患儿年龄选择适合的雾化器, 年龄较低及依从性较差患儿使用雾化面罩, 年龄较大 (>4岁) 者使用喷嘴式雾化器。遵医嘱正确给药, 避免药物浪费影响雾化效果。雾化前保证患儿呼吸道通畅, 可取坐位或卧位, 也可于患儿入睡后进行。指导患儿正确使用雾化器。 (3) 雾化中护理, 雾化过程中确保氧流量为6~8L, 护理人员全程陪护, 雾化期间尽量避免其他治疗以免影响治疗效果。雾化过程中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 雾化时间一般不超过20min。 (4) 雾化后护理, 雾化完成后立即协助患儿漱口, 防止雾化药物作用于口腔导致口腔菌群失调发生真菌感染[2]。雾化结束后将雾化用物清洗消毒, 防止交叉感染, 做到一人一物。同时对患儿拍背, 指导患儿深呼吸协助其排出体内痰液。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患儿依从性、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及哮喘知识知晓率。

1.5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包括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指患儿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降至参考范围内, 发作时出现的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症状消失, 血氧升高;有效指患儿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降至参考范围内, 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症状改善, 血氧无变化或轻度升高;无效指患儿呼吸、心率仍高于参考范围, 呼吸困难、咳嗽气促等无改善, 血氧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患儿依从性分为依从及不依从;哮喘知识知晓情况分为知晓及不知晓;满意度使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 结果分为满意及不满意两个梯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间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 (97.62%) 高于对照组 (74.4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432,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哮喘知识知晓率比较

观察组患儿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哮喘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全程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逐渐开展的一种护理模式, 应用于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中, 对患儿及家属在雾化操作前、中、后及时指导, 使患儿及时、正确、有效的得到相关护理干预, 纠正患儿及家属在雾化治疗过程中的不正确操作, 保证雾化用药的准确吸入, 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最终达到满意治疗效果[3]。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 (97.62%) 高于对照组 (74.42%) , 患儿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及哮喘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表明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儿雾化治疗效果及依从性, 同时提高患儿家属哮喘知识知晓率及护理满意度, 与杜莉红[4]的研究结果一致。有效的心理护理可减少患儿及家属的不良情绪, 使患儿配合治疗, 提高雾化治疗效果, 同时良好的雾化效果可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及满意度。全程护理干预使护理人员随时观察患儿可能存在的情况并根据不同情况及时处理。因此, 临床开展全程护理干预对患儿、患儿家属及护理人员均具有积极意义, 在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度。

由此可见, 将全程护理干预应用于哮喘患儿雾化治疗中, 意义深远, 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还对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做出了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覃美香.全程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雾化治疗临床效果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 (8) :1241-1242.

[2] 王璐瑜, 王宝华.小儿哮喘的出院指导的体会[J].工企医刊, 2012, 11 (4) :145.

[3] 孙培成, 李桂荣.小儿哮喘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19 (4) :173.

上一篇:腹腔镜切除手术下一篇:节能房屋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