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比较

2024-06-21

新旧比较(精选十篇)

新旧比较 篇1

文章编码:1004- (2010) 02-153-01

资产是会计理论研究的第一要素, 如何定义资产,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根据我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与1992年的相比, 2006年对资产所做的定义, 拓展了资产的范畴, 更着重突出资产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本质。

一、资产定义的介绍

目前, 关于资产的定义, 流行的是未来利益说。对资产的定义可追溯到1962年穆尼茨与斯普劳斯的《会计研究论文集》, 它指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 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公司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3年发布的《财务报表的各种要素》规定: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资源。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在1989年公布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资产进行了如下定义:资产是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由企业控制的, 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1992年,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 (ASB) 发布了一份征求意见稿, 对各种会计要素作出了明确界定, 其中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一个实体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控制的对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力或其他手段。从以上几种对资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资产具有经济利益预期性和权属性两个特征。各种关于资产的定义, 虽然在描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在原则和框架上是基本一致的, 都反映了资产的部分特性, 。

在我国, 财政部1992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与1992年对资产所做的定义相比, 2006年的定义拓展了资产的范畴, 更着重突出资产的本质。

二、资产定义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

1. 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的资产具有创利能力, 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这是资产的本质属性。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如企业长期闭置不用的财产, 因技术进步被淘汰的设备) , 不能纳入企业资产的范畴;待处理财产损失是已经发生但未批准处理的损失, 预期不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因而也不能作为会计主体的资产;应收账款与银行存款是公司通过行使债权将其收回银行账户中, 并没有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因此也不属于企业的资产。

2. 资产是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这界定了会计主体核算的范畴, 并不强调资源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归企业拥有。这里的拥有或控制是指法定的所有权, 控制是指实际支配物及其利益的能力。IASB规定“资产是从所控制的资源中预期有未来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资源”。由此可见, IASB采用的是“能控制的”, 而不是“拥有或控制”。控制是对资源的调度或支配的权利, 获得公司经济利益更多的是依赖控制, 而不是所有权, 因此, 控制才是实现经济利益的必要条件。“拥有或者控制”不利于明晰产权的界定。比较典型的是融资租赁, 承租方拥有租赁物控制权但无所有权, 由于承租方承担了与该资产的主要风险, 因此视为自有资产, 其会计处理与自有资产无异。但“控制”并不能完全包括“拥有”。例如, 企业对银行冻结存款无法支配, 但拥有其所有权, 因而,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 它属于资产。

3.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企

业的资产是社会上的资源通过有效配置进入企业后, 通过企业内部配置转化为的各种生产要素” (葛家树2005) 。这就导致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可能成为企业的资产, 自由取用资源 (如:空气、阳光) , 企业在使用他们时不必支付任何代价, 无法通过生产、流通或使用来完成转让, 所以它们不能成为企业的资产。其次, 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是对资源的一种现实的控制。这便于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准确反映资产的成本。

4. 资产是资源。

按照我国的定义, “资产是一种资源”比较符合传统会计对可靠性的要求, 即会计所反映的信息是现实已经得到确认的。这和IASB的“一项资产是企业控制的一项资源”的观点是一致的, 与FASB的观点“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是存在差异的。资产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未来的经济利益, 在理论界依然存在分歧。企业控制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 实质上反映的是对资源的一种收益权或使用权, 比较符合“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的要求, 使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目前, 理论界一致认为人力资源能给企业带来利润, 但由于目前无法计量而不能纳入企业核算体系, 不能确认为资产。采用合适的方法反映人力资本, 是人力资源会计所面临的难题。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资产的定义强调了资产的本质 (能带来预期经济利益) , 同时受现实环境和计量方法的影响, 去掉了货币计量这一限定, 使资产的范围更加宽泛, 这是现实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表现出对现实的妥协 (强调资产是过去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资源, 而不是经济利益) 。现行资产定义中可以说我国资产的定义是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所形成的理论与现实调和的产物, 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摘要:文章对资产定义进行了阐述, 分析了资产定义的改进和存在的问题, 指出我国现行的资产定义是借鉴了国际上的经验形成的理论与现实调和的产物, 会对资产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中地理新旧教材比较 篇2

初中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技能和能力、加强素质教育等方面都比旧教材有更大的优势。为进一步用好新教材,现将新旧教材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大家在教学中准确掌握新教材的教学要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地理课程功能的“新”

初中地理新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地理课程是初中各门课程中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课程,是初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不仅能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逐步形成地理科学的基本观点等,而且能让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制观念,对自然美和环境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和创造力,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实现全面发展等,并且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章节编排的“新”

除绪论外,原初中地理第一册教材共9章28节,需讲44个~45个课时,新教材共10章28节,其中有3节为选学内容,需讲44个~47个课时(不包括选学内容)。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虽然教材由9章增加为10章,但每一章的节数和课时数减少了,而且许多原为“理解”、“应用”的教学要求调整为“知道”。由此可见新教材的难度较老教材有所下降。下面将教学要求发生变化的内容简单列表如下:

初一年级

原教材内容及要求新教材的要求

1.理解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知道 2.记住地球表面水陆面积的比例知道

3.理解地震和火山,并记住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知道 4.应用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知道 5.记住世界地理区域的划分及依据知道

6.理解温带季风气候及其成因知道特征

7.理解日本气候湿润、多台风;大部分工业原料需进口;经济发达知道 8.理解中南半岛山河相间、马来群岛多地震和火山知道 9.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知道其特征

10.理解东南亚是热带经济作物和稻米的重要产区和出口区知道 11.理解热带季风气候知道其特征 12.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工业知道

13.理解西亚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发达知道

14.记住北非蕴藏丰富的石油和磷矿资源知道

15.理解尼罗河与埃及经济的发展知道

16.理解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知道其特征 17.理解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知道其特征 18.理解北大西洋暖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知道 19.理解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知道经济发达 20.理解法国工农业都发达知道

21.理解法国是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知道

22.理解北美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知道其特征 23.理解美国发达的工农业知道

24.理解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水运知道

25.理解美国三大工业区的分布知道

26.理解拉丁美洲暖湿的气候特征及成因知道特征

27.理解拉丁美洲民族经济的发展知道

28.理解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干燥,东部沿海地区温暖湿润知道 29.理解世界的时区划分和区时差知道 30.理解北京时间记住

初二年级

知道原教材内容及要求新教材的要求

1.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知道

2.记住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主要山脉分布,各级阶梯的主要地形区知道 3.理解各类地形对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知道 4.理解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知道特点

5.理解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知道分布特点 6.理解季风活动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知道 7.记住四类干湿地区知道分布 8.记住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知道 9.理解季风气候显著知道成因 10.理解气候复杂多样知道

11.记住黄河干流长度和主要支流知道

12.理解长江上、中、下游的特点知道

13.记住十个大型煤矿、六个主要油田、七个主要铁矿、八个主要有色金属基地知道 14.记住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概况

15.理解种植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部门知道 16.记住主要工业基地知道特点 17.理解主要运输方式的特点知道 18.应用南北、东西铁路干线知道 19.记住主要海港:大连、秦皇岛等知道 20.记住我国主要旅游景点知道

21.理解温带季风气候及其特点知道

22.理解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知道 2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道

24.理解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及其特点知道 25.理解红壤的改良知道

26.理解淮河的治理知道

27.理解青藏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知道

28.记住青藏地区主要的公路线和铁路线知道

29.理解灌溉农业条件、主要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知道

30.理解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但我国在经济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知道

三、教学目标的“新”

教学目标除在原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德育等方面继续提出明确要求外,新教材又增加了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等一系列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堂以外独立或合作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实践活动,并且规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这样的教学要求有效地加强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创造了条件,给学生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下面按章节的顺序将实践活动内容排列如下:

初一年级的实践活动:

1.运用地图确定家庭到学校、再到车站的最短路线。2.在旅游区进行定向越野比赛。

3.绘制校园(或教室、住宅)简易平面图。

4.在野外或用图像观察典型的地形类型,描述当地地形和地势特征。

5.在教师指导下(或组织家庭成员)进行防震演习和防震准备。6.调查家庭生活所消耗的能源和物品,说明其中哪些来自可再生资源,哪些来自非可再生资源,哪些可以回收利用,并绘成图表与同学交流。

7.从报纸、杂志和网络上收集信息作参考,写一篇有关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小论文。8.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宣传依法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意义。

初二年级的实践活动:

1.收集国内(或本地区)近期发生的一次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地震、台风等)的资料,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建议。

2.调查本地区的旅游资源,提出开发利用本地旅游资源的建议。

3.清除校园(或本居民区、本村)的垃圾,调查垃圾的来源、类别和处理方式,并提出改进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4.调查学校(或家庭)附近的大气污染状况和水污染状况,写出调查报告,并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治理建议。

5.对本社区(或本村)进行一次综合性地理考察,全面了解本社区(或本村)的环境、资源、人口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提出合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6.选择本地区一所工厂进行调查。

7.调查学校所在地区绿化的情况,测定在不同地面状况(如水泥地、土地、林地、草地)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并分析气温不同的原因。

8.从自身做起,为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设计三项行动措施。

德育方面,由原来各章节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变为绪论、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四部分相对整合的德育要求,此处不再赘述。

新地理课程还增加了电子地图、遥感技术等最新科技发展的成就,教师要对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发展有所了解;新教材还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每一节课都充满新意,教师要有创意地进行教学,这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

初中物理新旧教材的比较 篇3

关键词:教材比较;教育思想;教材内容布局

一、教育思想改变,实施素质教育

在应试教育的大前提下,旧的物理学教育中的满堂灌与题海战术仍然被一些教师沿用,这样做依然使学生认为物理是枯燥、乏味的。新教材在这一点上做了很大的改进,让学生对物理这门课有了重新认识,它不仅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还是一门来自于生活更能指导应用于生活的课程。[1]

新教材的一大看点是它加入了“信息窗”“活动”“实践活动”“交流与讨论”等诸多内容,改变了物理的学习方法。

例如“信息窗”中关于编钟的介绍、哈哈镜的简单介绍等这些都是旧教材没有的,它给了学生更多关于物理的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很多有趣的物理现象,促使学生对物理感兴趣和对物理现象的思考。“活动”与“实践活动”这一块如制作模型,教材的要求是基于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之下也是多方面发展学生能力的一项新内容。“迷你实验室”中的内容如小制作的抛掷装置和冰块的浮力探究,学生根据课本步骤完成小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有趣味,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所以,新教材不管是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还是思考能力上,都是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入手,真正使学生成为主体。[3]

二、教材的布局与难易程度

旧版教材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从测量、光、声、热、运动和简单的磁电等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习,然后到力与运动、分子与原子电路特点等抽象的知识,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在内容编排上侧重于知识内容,对教材的学习是为了获得物理知识而学习。新教材的编排是将声、光、热、力、电的基础部分放在八年级,而力、电的提高部分放在九年级。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成长和知识的掌握,符合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认识规律;新教材的章节篇幅较小,包括的知识点少,初学者既有新鲜感,又容易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材难度明显降低,旧版教材由两本教材组成,在内容编排上,由于注重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和系统性,主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因感到物理知识太难而失去学习兴趣。

新教材相对旧教材的内容编排,更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让学生“由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吸引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

三、实验部分的改进

物理实验可以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能力,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新教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改动:

1.注重实验的可行性,注意实验材料获取的可能性。在新教材“迷你实验室”等部分体现得较明显,只需要日常生活中可以提供的一些简单材料就可以完成小实验,学生不再停留在理论的认知上,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在旧教材中的实验大部分要求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则很少。

2.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与物理相关的实践能力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按照规范进行物理学的科学实验的能力。例如:量筒量杯的使用操作,弹簧测力计的使用等是物理专业性较强的实验。另一种是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处理生产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问题的能力。

3.注重过程理解,放弃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以天平使用为例,旧教材按部就班给出所有步骤。新教材要求学生先熟悉基本操作和几个重要的注意事项,然后要求学生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再讨论解决。课本对于操作介绍篇幅不多,主要靠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会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牢记自己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而且还能通过这种使学生“犯错”的方法记住操作方法。[4]

四、小结

新教材根据初中生的智力、生理特点以及现在初中生的知识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写过程中力图体现《标准》改革理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同学;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及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科技新成就的适当纳入。

参考文献:

[1]李继秀.教育理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71-72.

[2]华东地区初中物理教材编写协作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试用课本.物理第一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郭怀中.物理教学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65-67,75-77.

(作者单位 安徽省芜湖县芜湖技师学院机械系)

新旧《工会会计制度》之比较 篇4

为了做好新《工会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新制度”) 的学习和实施, 同时开发了新制度电脑软件并免费发放到基层。围绕着新制度, 全国总工会还制定了与新制度配套的《工会预算管理办法》、《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和《工会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意见》, 这些规定和办法为2010年贯彻实施新制度作了充分的准备。

根据新制度的特点和工会的实际情况, 为便于新制度与原来的《工会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原制度”) 的顺利衔接, 针对两个制度的不同点, 介绍一下本人的学习体会。

一、会计制度的等级不同

新制度是由财政部颁发的, 这是《工会会计制度》首次被纳入我国会计制度体系, 是针对中国工会实际, 专为工会量身定做的会计制度。《工会会计制度》的级别提升到国家级专业会计制度, 新制度是国家主管部门以部门文件形式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是国家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要求各级工会和各级政府部门都要执行, 从而提高了工会会计的法律地位和社会公信度, 为工会财会人员考核晋升提供了国家级的范本。根据国家会计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 在会计制度之下, 按照行业特点, 经过审批可以下设专业核算办法, 这也为今后完善和细化工会会计体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核算基础不同

新制度将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为“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以权责发生制为补充”, 其特点是预算收支核算总体上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对于涉及不同使用责任和权益归属的经费, 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经费管理、使用责任进行科学划分, 把凡不是本级归属的列入应付款项, 突出了各级工会的权益和责任。把过去以服务于预算收支为主的会计制度转变为以服务于财务管理为主的会计制度。如对工会经费、建会筹备金、回拨补助的核算, 对工会的各项补助、应付个人的各项支出的核算等采用了权责发生制。又如新制度不要求计提、核算折旧, 但可以设置专门的辅助账对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使用年限、应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净值等进行登记, 规定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这也体现了新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补充的特色。

三、预算管理范围不同

新制度体现了工会的大财务观, 即“大收入”和“大支出”的理念, 将财政性资金、企业行政资金和工会经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体现了收支两条线, 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财政性资金和工会经费的支出均在支出中反映, 由于财政性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在明细核算上进行了严格区分, 互不混淆, 满足了向财政单独报预、决算的要求。

四、突出维权工作的力度不同

新制度体现了“组织起来, 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 并从对职工维权和对工会干部维权两个方面突出了维权方面的开支, 使维权工作在会计制度上有了保证, 在核算上有了可操作性, 便于各级工会掌握维权工作在总支出中所占有的比重。

1. 在维护职工权益方面:

增设了“维权支出”科目, 它包括了劳动关系协调费、劳动保护费、法律援助费、困难职工帮扶费、送温暖费、其他维权支出;在“上级补助收入”和“补助下级支出”科目下, 增设了“帮扶补助”、“送温暖补助”两个明细科目。

2. 在维护工会干部权益方面:

在净资产的专用基金中, 增设了“权益保障金”科目, 并规定在维权支出中提取。

五、对财政性资金核算不同

新制度将政府补助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 体现了与国家财政支付改革接轨, 改变了财政性资金在工会的流向路径。财政的国库集中支付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类型, 直接支付是财政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授权支付是财政将用款额度授权给工会, 由工会通过代理银行把财政性资金转拨给收款人。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 工会在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 用增设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科目进行核算, 保证了财政性资金的专款专用, 完善了财政性资金的预、决算管理。

1.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时, 工会要在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 该账户的核心是“零余额”, 支出一笔财政性资金就于当日结清一笔。一个单位只能开一个“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 用于办理转账、汇兑、委托收款、提取少量现金业务。“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反映工会尚未支用的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2. 财政应返还额度。

新制度对财政性资金核算采用了权责发生制, 并增设了“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该科目反映年终财政应于下年度返还给工会的上年未用的资金额度, 为适应财政不同的支付方式, 下设了“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个明细科目。

在直接支付时, 该科目借方余额表示当年已纳入财政支出预算, 但年末工会未用完的直接支付预算额度。

在授权支付时, 该科目借方余额表示代理银行下达额度到账通知后, 工会当年未用完的额度及财政预算批复后未下达的额度。

六、基建工程项目核算方法不同

新制度对工程项目的核算实行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了“在建工程”科目, 反映工程项目全过程发生的实际支出;在净资产类科目中设置了“在建工程占用资金”科目, 反映在建工程完工前累计占用的资金, “在建工程”科目的借方余额与“在建工程占用资金”科目的贷方余额应保持一致。竣工决算后, 在建工程占用资金转入固定基金, 在建工程转入固定资产。

新制度规定, 按工程进度预付的工程款, 列入当年的资本性支出。工程竣工后, 通过工程审计决算, 再退回多余的工程款或追加工程款, 这样既真实地反映了工程款在各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 又完整地反映了工程项目的全部支出过程。

七、上下级工会之间的经费关系核算不同

新制度对工会经费拨缴、上缴、补助、转拨进行了归集, 更好地体现了上下级工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突出了各级工会应享有的权利和责任。把补助经费、转拨经费、建会筹备金全部归集到新增加的4个科目中, 各级工会的权益一目了然。

1. 与下级往来。

在“应收下级经费”科目下设“应收经费” (原:应收上解经费) 、“应收建会筹备金” (新增) 明细科目, 本科目归集了上级工会应享有的权益。

在“应付下级经费”科目下设“应付下级补助” (原:应付补助下级经费) 、“应付下级转拨经费” (新增) 、“应付建会筹备金” (新增) 明细科目, 本科目归集了上级工会对下级工会应履行的责任。

2. 与上级往来。

在“应收上级经费”科目下设“应收上级补助” (原:应收上级补助) 、“应收上级转拨经费” (新增) 、“应收建会筹备金” (新增) 明细科目, 本科目归集了下级工会应享有的权益。

在“应付上级经费”科目下设“应上缴经费” (原:应付上解经费) 、“应上缴建会筹备金” (新增) 明细科目, 本科目归集了下级工会对上级工会应履行的责任。

由于采用了权责发生制, 新制度把“上解经费支出”科目撤销, 上解经费不再作为支出处理, 在各级工会之间形成了工会经费分配的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依法受到保护;债务作为各级工会依法形成的现实义务, 必须做到不截留、挪用和调拨。

八、会计报表不同

新制度建立了新的报表体系:由《资产负债表》 (工会01表) 、《往来款项明细表》 (工会01表附表) 和《收入支出表》 (工会02表) 、《经费收缴情况表》 (工会02表附表) 组成。

1. 使用对象扩大了, 在原制度规定的各级工会领导、上级工会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

作为国家级的会计制度, 其会计报表使用范围扩大了, 以便满足财政、税务、审计、统计、捐赠者的信息需求并接受使用者的监督和检查。

2. 资产负债表和《企业会计准则》保持了一致, 由于在结

构上取消了收入和支出栏, 在月度资产负债表中, 无法体现平衡关系。由于资产负债表反映了期末时点数, 收入支出表反映了期间数, 因此, 该表必须和收入支出表一起报出, 并进行综合分析, 才能体现平衡关系, 即当月出现资产>负债+净资产, 在收入支出表中表现为收入>支出;当月出现资产<负债+净资产, 在收入支出表中表现为收入<支出, 资产负债表的差额和收入支出表累计差额应相等。

两表结余对应关系为:资产负债表结余期末数=资产负债表结余的年初数+收入支出表本期结余的本月数+本期收回投资-本期对外投资。

3. 收入支出表改为月报、年报, 并按本期数和累计数分列。

4. 为在工会经费收缴中实现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目

的, 增加了经费收支的附表《经费收缴情况表》, 实行季报和年报, 按应收经费、本级拨缴经费收入、应付经费、已付上级经费、应付未付上级经费在该表中分别列示, 展示了各级工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5. 会计报表不再分基层工会和县以上工会。

6. 新制度取消了“会计凭证与账簿”、“年终清理结算与

结账”两章, 制度要求执行国家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工会无须另行制定。

7. 简化了会计报表汇总, 对汇总内容、时间不作要求, 由工会根据预算管理的需要自行制定办法来规范。

工会经费收支决算汇总已在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会预算管理办法》中作了规定。

九、会计科目使用限制不同

1. 为保持其统一性, 各级工会共用一套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不再分基层工会和县以上工会。

2. 一级科目可自主选择使用, 但不得更改名称, 根据需要可以设置明细科目。

3. 本级工会和工会机关分账核算的, 本级工会可增设“拨出经费”科目, 工会机关可增设“拨入经费”科目。

4. 对基层某些特殊的支出由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来规范, 新制度不再作具体规定。

十、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不同

1. 有10个一级科目改变了名称, 其使用性质和核算内容基本不变。

(1) “现金”科目改为“库存现金”科目; (2) “应收上解经费”科目改为“应收下级经费”科目; (3) “暂付款”科目改为“其他应收款”科目; (4) “库存材料”科目改为“库存物品”科目; (5) “专项资金占用”科目 (工程项目部分) 改为“在建工程”科目; (6) “应付上解经费”科目改为“应付上级经费”科目; (7) “暂存款”科目改为“其他应付款”科目; (8) “后备基金”科目改为“后备金”科目; (9) “经费结余”科目改为“结余”科目; (10) “拨交经费收入”科目改为“拨缴经费收入”科目。取消原制度的一级科目有9个:“拨出经费”、“拨入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占用”、“拨入经费”、“暂存款”、“暂付款”、“上解经费支出”科目;“有价证券”科目改为“投资”科目下的明细科目、“经费集中户存款”科目改为“银行存款”科目下的明细科目。

2. 原有科目核算内容变化。

(1) 银行存款:将原“经费集中户存款”科目调整为“银行存款”科目下的明细科目, 专门负责经费的归集、分配, 如果没有开设经费集中户存款账户, 也可通过基本户进行经费拨缴的核算, 但应确保有足够的存款余额, 按期支付应转拨的经费。 (2) 投资: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新制度引入了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的概念, 将“有价证券”归并在“债权投资”明细科目中核算, 新增了对投资收回时的损益核算;股权投资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 (3) 代管经费:原制度的核算内容较多, 有的模糊了支出与负债的界限, 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 新制度只核算与工会经费无关的资金, 主要指党团组织及单位行政委托工会代管的、有指定用途的、不属于工会收入的经费, 如代管的党费、团费、职工互助金等, 及其他不属于工会预算管理的资金。 (4) 职工活动支出:归并了原制度的会员活动费和职工活动费的大部分内容, 会费收入不再和会员活动费配比。 (5) 业务支出:在原工会业务费核算内容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加入了组织建设、大型业务活动、考核表彰、经审专用经费等内容。将维权等方面的支出转出单列。 (6) 行政支出:新制度将工会行政费变更为行政支出, 核算内容涵盖了行政管理方面的各类人员和公务支出, 也包括了原制度中未包括的离退休人员经费等, 从而较全面地归集了工会行政管理方面的耗费。 (7) 补助下级支出:增设了“帮扶补助”和“送温暖补助”等明细科目。

3. 新增一级会计科目。

(1) 应付工资:专门用于归集工会全部人员工资发放过程中对个人的负债, 可按在职、离休、退休等发放对象进行明细核算。 (2) 应付地方 (部门) 津贴补贴:用于专门核算向个人发放的地方性、行业性津贴补贴, 可按在职、离休、退休分列。 (3) 应付其他个人收入:用于核算工资、津贴、补贴以外的个人收入, 如医疗补助、购房补贴、独生子女费等政策性收入。 (4) 将原制度的政府和行政补助分为政府补助收入和行政补助收入, 对不同渠道、不同来源的补助资金分别进行管理, 满足了国库集中支付和专款专用、单独决算的要求。 (5) 维权支出:略。 (6) 资本性支出:与原制度专项资金支出中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出内容相同。值得说明的是, 原制度一般在工程项目决算后一次性核销, 新制度是在支出发生过程中逐笔据实核销;原制度在专项资金支出中单独核算的大型活动支出, 新制度调整到业务支出中核算。新制度引入了资本的概念, 将形成固定资产的支出, 一律纳入资本性支出核算。 (7) 补助下级支出:增设了“帮扶补助”和“送温暖补助”等明细科目。

4. 明确了拨缴经费和建会筹备金的核算方法。

税务代收工会经费的手续费从源头上扣除后再分成, 意味着手续费是由各级工会按留成比例分摊的。向未建工会的基层所收建会筹备金, 主管工会和上级工会都应按规定比例计入当年的拨缴经费收入, 基层应留成部分, 留在主管的市或县工会, 基层工会享有债权。市、县工会在“应付下级经费”科目下设“应付建会筹备金”明细科目, 用来保证基层工会建会时应得的留成经费。

5. 新制度明确的几个核算问题。

高中物理新旧大纲的比较 篇5

1994年7月国务院颁布新工时制后,国家教委对12门课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1996年制定了新的物理教学大纲试验用,简称新大纲。97年首先在二省一市(山西盛江西盛天津市)进行试验,2000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施行。

新大纲的编制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紧密相衔接的,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能力素质而编制的。新大纲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使学生在高中物理课中学到比较全面的物理知识,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以便适应、推进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新大纲特点

1.增强科学性:

新大纲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上要有科学态度、科学作风、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因此,教师首先应把“科学”放在第一位,更新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才会巧学、会学、改变蛮干,钻牛角学法。改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规律、死搬硬套物理定理,公式的学法。

2.台阶降低

新大纲针对初中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物理困难,吃力,采用降低台阶的方法。分为必修、必行和限选物理课。必修课是基本的要求,去掉较高要求内容,降低了台阶。必修和限选物理课是较高要求的物理课,适合于理科基础较好的学生。在高中一年级两种物理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完全一样,学生进入高中二年级可分别学习上述两种物理课,对理科学生来说把一个梯度降为二个台阶。这样大纲可适合各种办学模式,可适当具有不同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需要。

3.体系突破

在原大纲中,突出表现为五大相对独立的板块体系,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它与20世纪下半叶大学普通物理教材结构体系相同,大纲的每次修定或编制,只是本板块体系内容适当调整。而新大纲教学内容编排初步突破了这种板块体系,使部分板块知识之间有机组合编排。

4.要求分层

在二种课的教学内容中,大纲采纳了考纲的特点,对教学内容分了两个层次。A层次:知道所列知识的内容,在有关问题中能够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B层次:在A层次的基础上,理解所列知识的含意,能用来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在必修物理课中共设176知识点(A层次121,B层次55),在必修和限选物理课中共设229个知识点(A层次132,B层次97)。教学内容分层后,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节省时间研究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明确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搞好教学。

5.观念升华

传统的物理教学大纲把教材作为“知识的全库”,大纲的编写注重教材知识的罗列详尽及严谨,偏重于教师的教法而忽视学生如何学。因而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物理书本的理论,研究,探索,实验能力十分贫乏。而新大纲给教材编写指导,就功能而言,变教材从单一的知识全库变为促进教与学的媒介

扭矩扳子新旧检定规程的比较 篇6

关键词:扭矩扳子;规程;对比

0 引言

扭矩扳子是用于拧紧螺栓、螺母,并能测量拧紧时扭矩值的计量器具。其广泛应用于汽车维修、建筑钢构、电厂、造船等多个产业领域。新的扭矩扳子检定规程JJG 707-2014已于2014年6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并于2014年12月15日正式实施。笔者对新旧规程进行对照学习,就主要变化的内容作简要介绍,便于检定人员在工作中更好的执行新规程。

1 新规程在计量性能要求中删除了超载性能的试验

在旧规程中,对于首次检定的扭矩扳子,应按其使用方向施加额定扭矩值的120%进行超负荷试验。但是多数预置式扭矩扳子,无法设定超额定扭矩值120%的检定点;或者在达到额定扭矩值的120%前,扭力已大于内部弹簧压力,产生脱节效应,因此也无法完成超载性能试验。所以,新规程删除了这一计量性能要求是合理的。

2 环境条件不同

旧规程规定,扭矩板子应在10℃~30℃,相对湿度不大于85%的环境条件下检定。新规程将温度条件修改为(23±5)℃,且检定中温度变化不超过±1℃。现场环境不应有影响检定结果的振源、电磁干扰等现象。环境条件较旧规程更加严格。

3 标准设备要求

标准设备的扩展不确定度应不大于被检扭矩板子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3。新规程特别注明了扭矩螺丝刀检定时,应采用检定仪的专用附件或装置,能够稳定夹持及施加扭矩。像扭力螺丝刀这种小扭值的计量器具,加载方式不同,对检测结果影响很大。采用手握螺丝刀测量时,相同检定员检测的重复性很差,因为人为操作很难控制旋转扭矩螺丝刀的力度;所以采用专用夹具,可对扭力螺丝刀平稳加载扭矩,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很好解决扭矩螺丝刀检定中测试结果复现性差的问题。

4 新规程增加了传动方榫的选择

新规程规定,检定用传动方榫应符合GB/T 3390.2-2004《手动套筒扳手 传动方榫和方孔》的要求,并且在附录B中列出了传动方榫对边尺寸应对应的最大扭矩。对于扳子体和扳接头是一体结构、不可拆卸的扭矩扳子,一般不存在方榫对边尺寸达不到最大扭矩要求的情况。但是对于可换插头的扭矩扳子,检定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新规程的这项规定。该扭矩扳子所配的棘轮头的方榫尺寸或开口头的开口尺寸应大等于附录B中最大扭矩对应的对边尺寸;否则传动方榫有被扭断、扭弯的可能。检定中还应注意,有些可换插头扭矩扳子,客户使用时仅设置到较小的扭矩值,因此送检时自带了一个棘轮头,其棘轮头的方榫尺寸小于最大扭矩对应的要求。但是检定或校准时又要求对扭矩板子的全量程进行测试,这种情况检定人员应及时通知客户更换满足尺寸要求的棘轮头。切勿把该扭矩板子看做一体结构的扳手进行校准,以免在较大扭矩值测试中出现拧断方榫头的危险。

5 新规程完善了不同扭矩扳子的检定方法

5.1 示值式扭矩扳子的相对分辨力,新规程给出了计算公式;其值等于扭矩显示装置的分辨力r除以扭矩扳子的测量下限M0。不同准确度级别的扳子,示值相对分辨力应符合相关要求。新规程的原始记录模板中,也要求记录示值相对分辨力的计算结果,作为判定示值式扭矩扳子合格与否的指标之一。而旧规程只需目测检查扭矩扳子的示值分辨力,不需要在原始记录中特别注明计算结果,仅是在其他项目栏中标注合格与否。

5.2 新规程对回零误差定义更加明确。旧规程中,示值回零误差的要求是,指针式扭矩扳子不大于0.2个分度,数字式的为±1个字。对不同准确度级别的扳子,要求竟是一样的,都必须在后续检定中进行上述检查。而新规程中,则是给出了回零误差的计算公式,并列出不同准确度级别的扭矩扳子回零误差的相应指标。回零误差的结果用满量程的百分比表示,其值等于测量装置的回零示值m0除以扭矩扳子的测量上限MS。其中测量装置的回零示值m0需结合预加扭矩进行检查,在示值检定前、第三次满量程预扭卸载后10s左右目测检查扭矩扳子的回零值。可以看出,新规程的这处修改定义是十分严密的,具体到了第三次预扭的回零值,不会产生歧义。

5.3 新规程删除了示值式扭矩扳子用力臂圆盘加挂力值砝码的检定方法。力臂砝码式的检定方法,标准扭矩的准确度取决于两个参数长度和力值的准确度。该方法工作量大,且测量误差大。新规程检定扭矩扳子的标准设备规定为标准扭矩仪或扭矩扳子检定仪,均为扭矩传感器式的检定方法。该方法的标准扭矩直接来源于标准装置定度的扭矩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式的检定方法早已在多数检测实验室普及,新规程删除力臂砝码式这一已被淘汰的方法也是十分必要的。

5.4 旧规程关于预置式扭矩扳子的检定,如何加载的描述为:标准装置选择峰值保持功能,平稳施加扭矩至扭矩扳子发出听觉或其他讯号。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即使平稳的施加扭矩,对于不同的加载方式或不同的检测人员,测量的重复性很差。这和预置式扳手解除荷载时的瞬间加载速度有很大关系。新规程相对旧规程,做了一个定量的描述:平稳施加扭矩至检定扭矩的80%,并在0.5s~4s的时间内,继续缓慢施加扭矩至扳子发出声响或其他讯号。这就对扳手即将加载至预设扭矩值时的加载速度有了一个限制范围。如丝杆加载装置上,检定人员需很好的控制最后时刻丝杠推拉扳手手柄的速率;在驱动传感器的加载装置上,需设置好扭矩传感器的旋转速度,以满足新规程的要求。

6 检定周期

新旧规程均规定了,扭矩扳子的检定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新规程增加了:首次检定或经调整后合格的给六个月检定周期。实际工作中,调整后合格的多为预置式扭矩扳子;调整后使用一段时间,其压力弹簧容易变形,造成扳手上下限线性不好,超差严重。因此,缩短调整后合格的扳手的检定周期是合理的。

以上简要介绍了JJG 707-2014《扭矩扳子检定规程》与旧规程的差异之处。检定人员应认真领会新规程主要技术变化的条款,在工作中执行新规程的检定步骤,保证新规程的贯彻和实施。

参考文献:

[1]JJG 707-2014《扭矩扳子检定规程》.

新旧版电影《小公主》比较 篇7

1 童话的主角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童话的主角萨拉。1939年版小公主的小萨拉似乎更符合传统童话中公主的形象。她一出场就已可爱甜美的形象让人眼前一亮, 优雅而雍容。电影中, 秀兰总是带着标志性的灿烂笑容, 时常用她的歌声和舞蹈给人带来欢乐。她没有缺点, 即使面对父亲的逝世也从没有绝望过。如此完美的形象其实更该被叫做“小天使”, 因为这更能反映人物的内在, 而“小公主”一称描述的更多的是外在的特点。1995版的萨拉在可爱的外表下多了一点来自印度森林的野性, 这从她亮相开始就给人深刻的印象。从外表上说丽莎·马修斯扮演的小公主没有太多童话中公主的富丽, 也少了很多公主式的微笑, 显示出一种与年龄有些不相符的成熟。但她的隐忍和对美好童话坚信赋予了她更多公主的内涵, 与秀兰相比, 她为“公主”一词添加新的定义。

2 童话的故事进程

两个“小公主”的差别决定了故事进程的不同。两部电影都涉及到追寻的主题, 但两者大不相同。39版电影中, 萨拉始终不相信其父已亡, 固执地多次前往医院寻父。最终, 皇天不负有心人, 她与父亲团聚。这是很经典的童话模式, 主角在追寻某一具体事物 (电影中为主角的父亲) 的过程中遇到阻碍, 但她始终积极乐观, 在内外力的帮助下达成目标。95版电影中, 萨拉追寻的是内心深处的力量和公主般高贵的心。突如其来的丧父打击让萨拉悲痛欲绝, 曾一度陷入消沉, 不再相信幻想的力量。但正是这样的动摇让主角真是可感, 让影片传达的思想更为深刻。苦难促进萨拉追寻到了顽强生存的意志, 也最终领悟到了“公主”真正的含义。此处, 电影非常鲜明的体现出了西方所崇拜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对个人尊严的推崇。

3 中心思想

主角追寻的主体不同让两部影片的中心思想不尽相同, 或者说这两部童话给了我们不同的寓意。39版电影主要突出秀兰这位童星的天真可爱, 并且带有那个年代浓重的歌舞电影色彩。罗斯和杰弗里的结合非常符合童话中王子与公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标准, 这无疑又是这部传统童话电影的一个标志。在小萨拉的笑声, 歌声和踢踏舞中观众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愉悦, 又感受到了萨拉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和执着的品质。我想这便是影片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 美好终将战胜丑陋, 只要有爱就会守得云开见月明。与39版童话的寓意不同, 95版童话的寓意有些“另类”。片中突出“成长”的概念, 这一点与小说的原作较吻合。不仅萨拉, 她身边的许多人也在成长。相比39版那群没心没肺的贵族学校的女孩们, 95版的小女孩们展现了温柔的一面, 学会梦想, 学会帮助和关怀别人, 学会宽恕, 这一切都是她们成长的证明。影片里私奔的恋人一反传统童话的常规, 竟然是其貌不扬的肥胖中年女人和平凡的送奶工, 当然这也为影片增添了一抹喜剧色彩。而下定决心摆脱专制的姐姐, 和心爱的人私奔, 对于这也为艾米利亚来说就是一种成长。黑人女佣贝姬明白自己也有梦想和美丽的权力后, 要实现了自己的成长。以上的种种成长引出了这个童话的动人的寓意, 正如萨拉所说:“I am a princess, all girls are, even if they live in old tiny attics; even if they dress in rags; even if they’re not pretty, or smart, or young, they are still princess, all of us.”每个女孩都是公主, 即使她们没有美丽的容貌, 没有尊贵的地位, 但她们可以选择成长, 选择拥有公主般高贵的灵魂。从萨拉的身上, 其实折射出了西方人那种“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

4 反派角色

说完了童话的主角和寓意, 我们再来说说童话里的反派吧。只有王子公主, 没有恶龙巫婆的童话故事是不完整的。39版的Minchin小姐是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坏得不需要理由, 似乎上帝命令她作恶似的。在片中萨拉的梦里, 他直接化身为传统童话中类似巫婆的形象。95版对Minchin小姐的恶毒的原因做出了暗示, 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看, 她在童年应该受过心理创伤, 有过很痛苦的情感体验, 所以导致了她人格的扭曲。这与传统童话有异, 因为它告诉我们没有天生的恶人, 也让我们对Minchin小姐生出一丝怜悯之情。

新旧版电影《小公主》为我们呈现了如此不同的童话, 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在其中感受到了真善美, 看到了人性中爱的光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 童话永远不会过时;无论我们的年龄如何增长, 童话仍旧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轻柔而深情地吟唱。

参考文献

新旧职工薪酬准则比较分析 篇8

一、概念界定

1. 新准则中“职工薪酬”的定义内涵更具包容性。

旧准则第二条定义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并列举职工薪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

新准则第二条定义职工薪酬:“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同时指出职工薪酬包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和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并强调企业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受赡养人、已故员工遗属及其他受益人等的福利,也属于职工薪酬。

显而易见,新准则在职工薪酬定义中加上解除劳动关系的补偿,相比旧准则的定义更完整。另外,旧准则列举的职工薪酬内容比较琐碎、凌乱,而新准则列举的职工薪酬内容比旧准则更具有包容性和概括性。

2. 新准则完整界定“职工”含义和范围。

旧准则没有界定职工的含义和范围,容易引起实务的混乱,导致企业对人工成本的核算不够完整、不够准确,而且比较分散。

新准则第三条第一款指出:“本准则所称职工,是指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的所有人员,含全职、兼职和临时职工,也包括虽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但由企业正式任命的人员。”同时在第三条第二款中补充:“未与企业订立劳动合同或未由其正式任命,但向企业所提供服务与职工所提供服务类似的人员,也属于职工的范畴,包括通过企业与劳动中介公司签订用工合同而向企业提供服务的人员。”

新准则增加了对职工含义和范围的界定,有利于增加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相关性,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二、新准则行文结构更完整规范

旧准则共计三章八条。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确认和计量,第三章是披露。旧准则没有附则,没有在准则中列明施行时间,只是在《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的通知》中提出“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新准则共计八章三十二条。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短期薪酬,第三章是离职后福利,第四章是辞退福利,第五章是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第六章是披露,第七章是附则。新准则进一步规范了职工薪酬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一步实现了国际趋同,同时使会计准则更具有操作性。

新准则与旧准则的框架体系比较见下页表。

三、新准则对离职后福利的规范与国际准则趋同

旧准则第二章第五条对离职后福利的确认和计量仅仅只有一句话,即“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并按照本准则第四条的规定处理。”从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下企业缴费和职工养老保险待遇的计算和发放方法来看,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中企业缴费的金额,与职工退休时能够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是两种计算方法,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即受益水平与企业在职工提供服务各期的缴费水平不直接挂钩,企业承担的义务仅限于按照规定标准提存的金额,属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所称的设定提存计划。

新准则在第二章短期薪酬中规范了职工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处理。然后在第三章离职后福利中直接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的设定提存计划概念,对养老保险进行了规范;同时增加了设定受益计划的处理方法。显然,新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准则。

四、新准则明确了辞退福利的确认时点

旧准则第二章第六条指出企业在职工劳动合同到期之前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或者为鼓励职工自愿接受裁减而提出给予补偿的建议,同时满足两项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入当期损益。但是旧准则没有明确规定确认辞退福利的时点,可能导致实务处理的随意性。

新准则第四章第二十条明确指出企业向职工提供辞退福利的,应当在企业不能单方面撤回因解除劳动关系计划或裁减计划建议所提供的辞退福利时,或者企业确认与涉及支付辞退福利的重组相关的成本或费用时,上述两者孰早日确认辞退福利产生的职工薪酬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

五、新准则增加了其他长期职工福利的规范

新旧企业所得税会计的比较 篇9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与原所得税会计准则相比, 其所依据的会计理念和会计处理原则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理念由原先的“收入费用观”转变为了“资产负债观”, 而会计处理依据的原则由会计服从于税法原则转变为了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对以上变化原因的分析如下:

(一) 会计理念变化的原因

1、旧企业所得税会计的理念及其缺陷

旧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将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分为“永久性差异” (Permanency Difference) 和“时间性差异” (Timing Difference) , 规定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会计核算可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这样的所得税处理方法依据的是“收入费用观”[1], 即从时间性差异出发, 将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视作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调整, 在这种处理理念下往往会产生大量不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递延税款借项和贷项。“递延税款”项目更多地扮演了起平衡作用的余额调节项目的角色, 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会计要素。 (李勇、左连凯、刘亭立, 2008)

2、新企业所得税会计的理念及其优势

相比旧准则而言, 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引入了“暂时性差异” (Temporality Difference) 这一概念, 规定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 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法, 这样的会计处理方式体现的是资产负债观的理念。与收入费用观相比, 资产负债观更为注重交易和事项的实质, 要求首先界定每笔交易或事项发生后对企业资产和负债变化的影响, 确保企业各时点上的资产和负债的真实准确, 然后从源头上理清该交易或事项对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产生的影响及后果, 为确定某一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提供可靠的基础, 最终采用一种财务报表使用者易于理解的方式在财务报告中反映这些交易或事项的结果。资产负债观的运用能真实体现资产和负债的未来可收回金额, 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未来能为企业带来的实际的现金流, 因此提供的收益总额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都很高。

(二) 会计处理原则变化的原因

1、旧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原则及其弊端

旧准则中规定的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为“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是指企业不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按照当期的应交所得税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 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 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纳税影响会计法”则是指企业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 最后按照当期应付所得税加减时间性差异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以确定当期所得税费用的方法。“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都是会计服从于税法原则的体现, 虽然简化了所得税的核算过程, 但是这样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并不是依据会计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 而根据本期利润总额减去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求得的净利润, 也不是真正的可供分配的利润。[2]因此, 会计服从税法原则不仅会影响到所得税费用的可靠性, 还会导致可供分配利润的失真。 (陈鑫, 2006)

2、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原则及其优势

新准则中规定用“资产负债表法”对所得税的暂时性差异进行会计处理, 即企业应当比较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 据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资产。当税率变动时, 必须按预期税率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 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 依据其核算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必然更加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 所计算的所得税额符合了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的要求, 具有了高度的相关性。

二、企业所得税会计变化的主要内容及分析

(一) 首次使用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在旧所得税准则中, 使用的是“时间性差异”而非“暂时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与“永久性差异”相对, 是在以“收入费用观”作为会计处理依据的情况下使用的概念。如今, 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 新准则摒弃了“时间性差异”, 引进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暂时性差异, 是指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该项差异在以后年度资产收回或负债清偿时, 会产生应税所得或可抵扣金额。这一变化充分反映出了企业财务会计视角由利润表观转变为了资产负债表观这一国际趋势。

暂时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 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

从暂时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的范围来看, 所有的时间性差异都是暂时性差异, 但是暂时性差异除了包括时间性差异之外, 还包括“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非时间性的暂时性差异是对资产和负债进行直接调整 (如资产评估) 造成的, 主要情况有[1]:子公司、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没有向母公司分配全部利润;重估资产而在计税时不予调整;购买法下企业合并的购买成本, 根据所取得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分配计入可辨认资产和负债, 而在计税时不做相应调整等情况。因此, “暂时性差异”这一概念的引入, 扩大了“差异”的外延。 (张维宾, 2007)

(二) 规定了所得税的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旧准则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 这样的核算方法为“损益表债务法”。而新准则明确废止了以前的会计核算方法, 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损益表债务法是对时间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由于时间性差异产生于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差, 因而在损益表债务法下基于损益表核算出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要依据税法和税率的变更进行调整, 才能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对暂时性差异进行跨期核算的会计方法, 由于暂时性差异产生于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差, 因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的, 核算出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本身就符合了资产和负债的定义。

(三) 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 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出发明确了资产和负债的计税基础, 这是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在基本理论上的差别。

资产计税基础, 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 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 即未来不需要缴税的资产价值。例如:一项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00万, 已计提折旧20万, 计提减值30万, 则会计上确定的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50万;但是税法规定, 在计算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时, 只能减去按税法要求计提的折旧费, 而计提的减值则不能作为计税基础的减项。假设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与会计上折旧方法相同, 则该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为80万, 资产的计税基础大于了其账面价值, 则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30万。

负债的计税基础, 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后的差额, 即未来不可以抵税的负债价值。例如:一项预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为100万, 在预收时就缴纳了相应的所得税, 则该预收账款的计税基础则为账面价值100万减去未来可抵扣的金额100万后的余额0元, 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了其计税基础, 则产生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00万。

(四) 所得税会计处理上有很大的变化

1、计税差异的不同

旧准则以利润表为会计重心, 计税差异源于会计准则和税法对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与计量在金额和时间上的不一致。

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会计重心, 引入了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暂时性差异的概念, 即计税差异为资产负债表内某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按照税法规定的资产或负债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

2、亏损处理的不同

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 旧准则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 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用确认所得税利益 (杜国良, 2005) 。新准则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 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尚可抵扣的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 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使用该方法, 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做出判断, 如果不能, 应不予确认。

3、减值的确认不同。

旧准则中没有对递延借项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

新准则规定, 企业应该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 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利益, 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后期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的情况出现时, 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董人帅, 2007)

(五) 所得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和披露不同

所得税项目在财务报表中的列示和披露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1、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下单独列示

新准则规定, 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和负债项目下分别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旧准则是在资产和负债项目下均设“递延税款”科目, 并在“递延税款”下设“递延税款借项”和“递延税款贷项”, 反映企业期末尚未转销的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余额。

2、企业在损益表中的“所得税费用”科目包括的范围

新准则中的“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而旧准则中仅包括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

3、新准则对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做出明确规定

新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诸如“所得税费用 (收益) 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入权益的项目相关的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所得税费用 (收益) 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当期适用税率变化的说明”等七项内容。[1]而旧准则中没有关于所得税会计信息披露的明确规定。尽管详细的信息披露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 但这些信息将为使用者提供更为有用的决策资料。 (王学军, 2007)

三、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的积极影响

(一) 真正确立了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的适当分离

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遵循的原则、体现的要求不同, 同一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利润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税所得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会计制度服从于税法;二是两者在尽可能协调的基础上适当分离。

在实行旧所得税会计准则时, 很多企业在实务中采用“应付税款法”, 即在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应交所得税的同时, 以相同的数额确认所得税费用。这实际上是会计服从于税法原则的体现, 这样计算出来的所得税费用不是依据会计利润所应该负担的本期所得税费用, 而根据本期利润总额减去本期所得税费用而求得的净利润, 也不是真正的可供分配的利润。“所得税”作为会计报表中的费用项目, 应当根据会计准则, 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反映企业当期创造的收益中应负担的所得税费用。正因为如此,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应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为会计与税法的真正分离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 明确了所得税会计的核算方法

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前,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在“应付税款法”、“纳税影响会计法”中任选一种, 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包括“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处理方式。这样选择余地太大, 使得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后, 所有上市公司必须统一规范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 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相同, 有利于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对比。

(三) 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注重对暂时性差异的处理与披露, 暂时性差异不仅包括了所有时间性差异, 而且还包括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其他暂时性差异。就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国有企业改造, 企业的兼并、重组等核算业务将大量出现, 会产生许多不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暂时性差异。因此, 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其进行核算, 能充分地反映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和缴纳过程, 也能提供更多有利于决策的信息。 (许善达、盖地, 2006)

摘要:2006年2月, 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 与原所得税准则比较, 新准则在会计理念和会计处理上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着眼于企业所得税会计, 首先从理论上对企业所得税会计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 然后阐述企业所得税会计的主要变化内容, 最后评价企业所得税会计变化后的积极影响, 以论述企业所得税会计准则变化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资产负债观,收入费用观,暂时性差异,时间性差异

参考文献

[1]陈鑫.我国新旧所得税会计比较[J/OL].财会时空网, 2006-11-218:51:26.

[2]杜国良.所得税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114-132.

[3]董人帅.所得税的会计处理[J].新企业会计准则解读, 2007.

[4]李勇, 左连凯, 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J].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2008.

[5]王学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解读, 2007.

[6]王影.我国所得税抵免的会计政策的选择, 2007.

[7]王延明.所得税会计与纳税筹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23-27.

[8]许善达, 盖地.所得税会计课题[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6:234-236.

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 篇10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新准则中的基本准则部分新增了会计计量的规范内容, 不再强调历史成本为基础计量属性。另外, 新基本准则中的会计基本原则, 继续保留了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 也强调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对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基础的概念、含义、应用条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 实际上是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客观价值, 但是总体上说,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还是比较谨慎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出以下特点:1.国际化趋势明显;2.会计处理方法一致性与法规体系的一致性;3.与我国国情相适应;4.系统化、科学规范化。当然, 会计国际趋同不等于相同, 而应当考虑各国特殊的国情, 做到求同存异、趋同化异, 其结果是减少分歧并对一些明显的差异有更清晰的理解。

二、新旧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

(一) 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旧准则是从一般会计原则的角度来论述的, 是对会计核算提出的要求, 其结果使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作用只局限于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阶段, 而弱化在会计准则制定、会计信息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无论是从准则的结构还是从其内容看, 新准则十分关注会计信息质量。

(二) 会计要素内涵更加明确

新会计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名称未变, 但在以下方面发生了变化:

1. 会计要素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新准则对会计要素的性质、内涵加以准确定义, 赋予了会计要素新的内容, 使之更加符合其质量特征, 并确保了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正确性。新准则关于会计要素的表述既注重其内涵的科学性, 也能反映各个会计要素的本质特征, 比如, 关于“资产”要素, 旧定义没有真正反映资产的质量特征, 当企业的某项资产已经发生了损失或者已经发生了减值, 仍然确认为资产并要求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 其结果导致企业资产虚增, 利润不实, 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而新定义体现了资产形成的“过去时”, 所有权所表现出的“拥有或者控制”, 并“预期能带来经济利益之资源”的本质特征。通过重新界定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估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

2. 会计要素中部分概念的称谓发生了变化

新准则除对会计要素定义进行修订外, 会计要素中部分概念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 但其所规范的内容基本未变, 如新准则第八章指出“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利润分配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 其中“利得”和“损失”是新准则引入的新概念, 它们分别反映了企业边缘性或偶发性交易或事项。这样, 毋需按配比原则确认的项目与存在因果关系并需要收支配比的项目区别开来。新准则就将利润构成要素中那些不存在因果关系, 使利润信息更具有相关性。虽然“利得”和“损失”是新准则引入的新概念, 但其所规范的内容与旧准则中“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内涵基本一致。

3. 关于每项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新准则更为概括

与旧准则不同, 新准则充分体现了基本准则的性质, 即“准则的准则”。每项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是基本准则甚至是具体准则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旧准则规范得较为详细和具体, 比如资产要素, 在旧准则中具体规定了资产的种类, 每个资产项目具体确认与计量要求和列示方式, 其他会计要素也是如此。它通过对计量所做出的原则性、会计要素的确认、概念性的规定, 发挥了指导、评估具体准则的作用。所以, 新会计基本准则完善和夯实了它在我国准则体系中第一个层次地位。

4.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转回有新规定

新准则中, 对金融行业引用公允价值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而且它的任何变化都将反映在损益表中, 导致金融业财务报告波动性上升, 可能导致市场对金融业经济价值的错误判断。加之, 数据管理上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进行整体规划, 我国金融行业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具体表现在, 业务量大、机构繁多、多种指标口径不一致, 难以共享, 信息采集的工作量很多、涉及到业务面广;业务管理部门对数据不利用、不过问, 数据加工表面化、走形式;对数据录入不重视, 数据不准确、不齐全;历史数据的保存不规范, 数据管理缺乏一贯性, 难以满足国外信息披露的连续几年数据的对比分析的要求等。因为表内化将对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企业不但要考虑衍生金融工具对报表的影响, 以避免给报表带来过大的波动, 还要考虑现金流等经济因素。

三、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的影响

新准则中对一些会计制度规定有统一的要求, 企业必须遵守, 而一些会计制度规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加以选择采用。正是由于一些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灵活性, 所以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会计政策, 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企业利润进行操纵。

(一) 有利于优化股权投资差额, 提升未来收益水平

对股权投资企业的影响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公司投资价值的影响, 以实行私有化收购的中国石化为例, 如果被其收购的4家公司依然以子公司形式存在, 则在收购过程产生的80.85亿元股权投资差额, 将在首次执行新准则时, 一次性调整留存收益, 因此根据中国石化总股本867亿元计算的每股净资产减少0.09元, 相当于公司三季度末净资产的4%。2.对净资产的影响, 首次执行时, 关联企业投资差额或者非关联企业的股权投资差额的贷方余额均会对净资产构成影响。

(二) 有利于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提高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 会强化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要求。强调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为核心, 要求财务报告在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 应当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利润反映的只是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 财务报表体系的设计如果片面侧重于利润表, 容易为一些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留下对利润操纵空间, 具有很大局限性。新会计准则突破了传统的单纯的利润考核概念, 有助于促使企业改善资产负债管理, 优化资产和资本结构, 避免眼前利益和收益超前分配, 提高决策水平, 有助于企业长期战略和可持续发展。

(三) 有利于向投资者提供更加价值相关的信号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体系, 新会计准则强调会计信息应当真实与公允兼具的, 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遵循公允列报的要求, 还继续要求企业会计信息应当确保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外, 使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所有重大的交易或者事项, 有利于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 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制度。以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出科学的评价和合理的预测。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与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就是企业的研发能力, 这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核心竞争力。改变了现行的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的做法, 对于符合确认条件的开发活动支出允许资本化, 作为资产予以确认。为落实中央提出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号召, 创造良好的会计政策环境这将大大改善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企业或者研发投入, 扩展较大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水平, 功在眼前, 利在长远, 战略意义重大。

(四) 有利于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

在经济日益市场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 成本信息发挥着新的不可估量的作用, 它不仅是生产、流通、消费、投资等诸环节需要首要因素, 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 也是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争取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迎接倾销与反倾销挑战的重要基础。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比如: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全面核算职工薪酬费用, 按照受益对象摊入成本等。已将企业担负的社会责任引入到会计系统中, 其目的是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地反映成本信息, 确保成本补偿, 避免釜底抽薪, 超前分配。

四、结语

新准则的颁布使会计信息得到了提高了的可靠性, 同时拉近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准则的差距, 这是无可否认, 但这并不就意味着达到完美。比如说, 税收、监管政策与新会计准则的一些具体规定与并不一致。总之, 新的基本准则对于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会计人员来说将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因为在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增加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合理内容,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 我们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 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标准的精神实质,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

摘要: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会计准则已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并已在2007年正式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布实施范围涵盖了所有企业各项经济业务, 进一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推动了我国会计规范化、国际化的进程;扩大我国在世界范围内会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资产减值,股权投资

参考文献

[1]王乐锦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允价值的运用[J]会计研究2006 (5)

[2]楼继伟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可贵实践和崭新突破[J]会计研究, 2006, (2)

[3]刘泉军, 张政伟新会计准则引发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6 (3) :710

[4]樊行健浅析会计人员应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挑战[J]会计研究2005 (2) :7072

[5]黄桂杰新准则下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 (3) :77-78

[6]彭霞资产减值准备纳税调整会计处理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 (5) :71

上一篇:呼吸内科患者临床分析下一篇: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