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漫谈谈

2024-07-26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谈(精选七篇)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谈 篇1

一、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德育认识水平

自古以来的文人学者无不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 从这点出发,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把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和提高德育素养放在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位, 使写作对学生思想和生活起正确的导向作用。 古人云 “文章以意为主, 意在笔先”,“气大则声宏”等,这些指的都是思想素养。 思想觉悟提高了,作文的立意、境界随之提高。 提高学生思想素养是写作的当务之急。 鲁迅曾说创作是一种“人格的自动控制”,是“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有进步思想和高尚人格,所以语文教师除了担任基础知识教学、智力开发任务外, 还须对学生思想进行教育, 使学生巧妙地借鉴其他文章的精华,扩大视野,在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科学、思品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生活、分析社会,以便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教师应当认真备好作文课, 有甘当学生铺路人、引路人的精神,善于“下水”引路、抛砖引玉,使学生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去写。 这样,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兴趣十足,跃跃欲试,学生听得认真,作文顺顺当当,教师也能一举两得。

二、引导学生多方面积累,提高写作技巧

写作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平时积累。 因为,学生今天作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昨天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积累。 积累对写作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积累方法如下。

1.阅读是积累方法之一 。 首先要多读课文 ,因为选作教材的课文是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典范, 都是学生写作的优秀范文,学生应注意分析作者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同时注意抄名言名句等。 我上语文课时经常把作文教学贯穿其中,先讲清文章思路、作者的表现意图、表现手法,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开始训练时,教师为学生制订出一套详细计划并规定具体要求,每学期读什么书,数量多少,每周熟读一至两篇优美文本,写一篇有感而发的自主作文。 同时建立常规检查制度,没有完成的学生用一些强制手段有助于习惯养成。 与此同时,对于认真完成和完成质量较好的同学,给予适时适当的表扬,让他们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 增强信心,鞭策后进。 久而久之,学生自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阅读量多了,知识面扩大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时就不会空无一物。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阅读可以提高写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2.留心生活是积累的方法之二 。 古人云 :“处处留心皆学问。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事事留意,就能积累丰富的素材,为作文打好基础。 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平时的生活笔记。 为了完成作业,他们将注意观察发生在自己周边的事情,以及细微变化,一旦有了心得, 就自主地拿起笔来,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写作时就可以水到渠成,写出好文章,不会觉得平平淡淡,无东西可写,不会出现挖空心思也是满篇干瘪词语的尴尬现象。 交流是积累的方法之一。 交流可以丰富思想、积累知识,是积累的好方法。 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包括学生之间的交谈、作文交换、 问题争论等。

三、多写多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保障

常言道:“实践出真理。 ”没有一定数量的写练要提高作文水平无疑是一句空话。 因此,在善于积累的基础上,应当让学生多写、 多练笔, 让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练笔,如写课外作文、课外片断练习、日记等,这些都是对课内极好的补充和发展。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写多练,自然会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写作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写段的时候不能随心所欲,应该有明确的中心,要求学生层次、每句话都写通顺、写明白、写完整,并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前后联系, 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话才不会与中心偏差。 同时制订详细计划,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从50个字开始, 训练一段时间后, 要求学生写更长片段,100字、200字、300字。 总而言之,平时坚持多种形式写作训练相配合,这样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抓好作文讲评是升华

在多写多练的基础上, 教师应重视做好每次作文讲评。 从认识论角度来讲,讲评课是“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讲评课要使学生了解自己文章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应该怎么写更好,进一步掌握写作技巧。 要达到这一目的,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做好详细的批改记录,然后根据指导写作时提出的要求, 分析概括出这次写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教师讲、学生听的讲评太死板,不便调动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然后概括分析方法进行讲评。 首先将作文发给学生,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讨论研究成功与不足,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 最后教师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集中分析后讲评学生评论中表现出的问题,使学生的评论和认识进一步提高。 当然可采用别的方法,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都值得实践。

总之,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其可循的规律,遵循其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认识能力的培养, 注意写作技巧教学, 是老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观念。 如果老师能认真做好这些方面,一定能使学生作文水平大大提高。

摘要:写作能力,总而言之,就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生写作时头脑感到空无一物,没有东西可写。为什么这样多的人有这种心态呢?经深入调查研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知识面窄、阅历浅,加之平时对周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缺乏理性思考,同时文章布局能力较低。本文就如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做探讨。

谈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2

一、写作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必须注意学生写作前和写作中的思维训练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在学生写作前阶段,应该而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使学生出现类似“人来疯”的情绪,诱导其产生写作的愿望和动机,出现写作的情绪和感受,这就是写作前的思维“热身”或者感情“激发”或者外国人所说的“大脑风暴”,有了这“热身”或“激发”或“风暴”,就有可能使学生出现写作的思维热点,然后在比较自然的心理状态下形成情绪的宣泄。只有这种自然的而不是强求的文章,才能够比较好地反映学生的思想感情。只有在这种经常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大脑中逐步完成从思维到文字的转化机制。

二、作文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求学生在草稿上下功夫

学生作文喜欢一锤定音,草稿写完即作文完成,不愿认真修改,有的学生甚至把作文写好后,看都不看一眼,就上交给老师,敷衍了事,造成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对此,我把指导作文的主要力量放在评改学生的作文草稿上。为了培养他们自改作文的习惯和能力,我一是向他们介绍古人名家锤字炼句的故事,讲述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他们认真修改草稿的自觉性;二是具体指导,提高他们鉴赏和修改文章的能力。作文命题后,根据题目的难易,我只简单地提示题目的要求范围、可写哪些材料、注意点和指定交文章的时间,就让学生回去写。或观察,或搜集素材,或构思、打腹稿,写草稿,从不让学生在一节两节课内完成一篇作文。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养成他们认真作文的良好习惯。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自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最后誊清上交的作文,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第二次讲评,着重表扬改后有进步的同学。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种加强作文指导的做法,更加贴近学生作文。

三、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就是作文之源,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就需要学生的作文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笔描绘生活,要引导学生勇于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究。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例如,学生在劳动课上通过参加劳动,亲身经历了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后,我安排了一篇写劳动课的作文,学生就能把在劳动中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情景描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感人,就能把劳动的激烈场面写得真实具体。星期天,学生参加了家里的收割麦子的劳动后,有些学生就把他们的劳动经历和感受写进作文里,有写劳动辛苦的,有写生活不易、感恩父母的,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着实让人感动。让人觉得孩子们突然长大了,懂事了。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了、感受了,写出真情实感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要坚持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防止无病呻吟,胡编乱造,假情假意,说空话,说大话。

四、要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

无论什么文章,必须先考虑内容,而后再研究怎样表达,文章的质量首先决定于内容,其次才是它的表现形式,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不是形式决定内容。当然,形式对内容有重大影响,因此,不能只求内容而不顾形式。内容千变万化,因而形式也不能拘泥于一格。世界上的事物内容,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表达方式也绝没有两篇完全相同的文章。因此,作文教学应强调从内容入手。对小学生目前作文实际中的模仿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从模仿到创造,也有科学性,只是模仿应当具有作者自己的特点。这里强调的是从内容入手,这是个认识问题。现在有的小学生一想到要写作文就想别人是怎么写的,而不考虑生活中的情形是怎样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不观察、不分析,对生活缺乏关注,甚至对参加一些有益活动表现出淡漠,作文时随意拼凑,这种现象值得引起教师们足够的重视。

作文教学漫思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兴趣,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教学中, 我们常常使出浑身解数, 想要激发和提高学生对语文写作的兴趣, 然而尽管我们殚精竭虑, 最终得到的结果仍然是绝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写作的态度始终是完成老师任务, 不愿主动地对每次作文写作完成后, 对其进行反复推敲修改完善, 不会从全篇角度进行谋篇布局, 不会在字句上进行斟酌考量。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了学生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不抓文眼, 不扣主题

这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议论文写作中, 学生能理解议论文的中心, 但因学生思维习惯训练不够, 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欠缺, 故在议论过程中无法紧扣论点, 文章结构松散, 甚至个别学生很容易让论据和论点打架, 以至于个别学生所写的作文“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

(二) 语言生硬, 欠缺文采

这部分问题主要体现在记叙文当中, 在教学实践中, 部分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 往往平铺直叙, 读后感觉在记流水账, 语言生硬, 书面语言较少, 叙事没有具体的事实, 要不只是说来说去, 就是一个事实, 无法展开细节, 不能完整地交代故事情节, 或者缺失某些要素, 或者只用三言两语把重点场面与经过情形带过, 忽略事件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 对人物的行动、感情变化也不做具体的描写。

(三) 机械模仿, 感情寡淡

为了加强学生的写作水平, 老师一般会对学生练习多种题材的习作。很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 完成任务, 并不是去仔细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从生活中去选取自己的体验作为习作材料, 而是下功夫去选择和背诵大量优秀范文, 不少学生的作文假话、套话连篇, 生编硬造各种故事, 抒情言不由衷, 议论不合逻辑。有的为了应付, 写的是小学到中学通用的素材, 毫无新鲜之感。即使是一件新鲜有趣的事, 到了他们笔下也失去了趣事的血肉, 失去了光泽和活力。这是因为学生受视野、阅历的制约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 课外读物远远不足, 以致写作素材来源不足, 无法写成出色文章。

(四) 文理不通, 缺乏技巧

部分学生虽有事可叙, 有言可议, 有情可抒, 但要让他们把心中所想、所感、所悟变为文字时, 却又缺乏条理、逻辑混乱, 造成或前后矛盾或重复、颠三倒四, 或东拉西扯、缠绕不清。一篇文章, 让人看了不知所云, 如雾里看花, 不辨其形。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他们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 不懂得谋篇布局之道, 不会综合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所致。

二、对策研究

(一) 增加学生阅读知识量

俗话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后, 其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高, 其语言描述自然就会丰富, 其文采自然就增强。我在作文教学中, 一是让学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 并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 积累丰富的词汇、精彩的段落, 优美文章的手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色;二是让学生观察生活, 多积累, 生活就是语文, 体验语文、体验生活的丰富多彩。多看新闻, 关心国家大事, 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 体验情感;三是让学生多练笔, 练笔的可以是文章, 也可以是生活之需的贺卡、祝词、笔记随笔等, 要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 把每天看到、听到、想到的都写下来。经过实践, 我发现, 只要认真完成读书活动的学生, 其写作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

(二)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做好一件事的关键性的因素。而我们不少的学生见到作文就感到头疼, 叫苦连天, 他们害怕讨厌写作文, 更谈不上爱好了。要让作文训练行之有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感时, 老师的作文教学才能如流水而下, 灌溉滋润干涸的农田。例如, 某个同学是我班写作能力比较差的一位, 布置写作作业时, 就极为不高兴, 主要源于其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有一次我布置写《最难忘的事》的习作时, 他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 我问他你什么事最难忘, 他也一无所知, 然后我就慢慢引导他, 挖掘其内心中最难忘的事, 鼓励他开始着笔。长此以往, 该学生渐渐就不抵触写作了, 加之给予鼓励表扬, 激发起写作兴趣。这样, 不但鼓励了他的写作积极性, 而且调动了其他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 鼓励学生多练多写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它可以从别人的文字中嫁接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大量阅读能扩大视野, 广开思路, 而多写更是经验积累的必经之路, 也是作文写作的成功之路。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练习, 如写日记、周记、片断、随笔等等, 大小作文交替练习。鼓励学生每人备一本小本子, 用以随时记录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也可摘抄平时阅读时的一些优美词句, 并进行分析仿写, 来提高学生在遣词造句上的水平。

(四) 重视作文讲评环节

作文讲评很重要, 不能简单体现在评语当中, 应利用作文课开展讲评活动, 让学生互动作文讲评, 共同提高整体写作水平。教师在批阅作文时, 也挖掘学生的心理, 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收到教师的点评后, 不能事后搁置一旁, 要从中发现问题, 加以改正或继续发扬, 所以应重视作文的讲评。

童漫作文的教学理念 篇4

1.看图非唯看图。过去对于看图说话有两个根深蒂固的指导思想:一是一定要把图意说清楚, 二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言说。童漫作文则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画中之“眼”入手。从漫画之“眼”说开去, 不再受制于刻板的教学程式, 而以激发言说的欲望为主要目的, 可以忽略画面上的细枝末叶, 可以淡化观察顺序。

2.看图说话非唯说话。看图说话非唯说话训练, 再现赋予画上的人、事、物、景于鲜活的生活场景, 把平面的、没有生机的画中元素变成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元素。当从自己的生活谈起, 再延伸到画中之人之事, 学生逐渐模糊了生活与“画”的界限。这种忘记是说“画”还是说“自己”的界限, 才会有真正的“言语交际”的发生, 才会有师生角色互换时应变能力的培养。

3.看图说话非唯看图与说话。言说的过程就是启迪自我的过程和受教育的过程, 要注意情感价值观的渗透。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谈 篇5

一、剖析小学英语课堂表演的内涵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 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本领的主渠道。

表演是一个动作, 一种行为, 也是一种表现手段, 一种肢体艺术。课堂表演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各种非语言形式进行语言学习的一种有效载体, 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它集认知、情感、肢体等领域于一体, 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贯彻。

课堂表演独具魅力, 它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一条捷径。它的形成需要以知识理解为前提, 通过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深层内化, 采取多种方式而表现出来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是在强调培养兴趣和语感的前提下编排语言材料的, 大量素材都体现了语言的表演性。其中, 生动活泼的插图、趣味横生的故事和丰富多彩的对话情境既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又符合其学习语言的规律。因此,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独具匠心, 钻研教材, 灵活地处理语言材料, 给每个学生创造较大的自主权和活动空间, 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 参与表演活动的设计、策划, 并且在活动结束时积极参与活动的总结。让学生应处于动态之中, 居于教学主体地位, 用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来感知、模仿、交流, 上台进行精彩的表演、成功的展示。这样, 毫无疑问, 表演会给英语课堂注入活力。

当然, 课堂表演因划分的角度不同而种类各异, 形式多样。如:对话的角色表演, 歌曲的演唱表演, 语音的节奏表演, 单词的拼写表演等等。而对于用英语进行表演的认识不应只停留在其活动或游戏的表层性质上, 只把它当做是调剂课堂的辅助手段, 倘若运用不当, 草率过场, 只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更应认识到它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始终把指导学生用英语表演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明晰小学英语课堂表演的作用

1. 迎合身心特点的润滑剂。

课堂表演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形式, 运用直觉和情感, 以最迅速、最生动的形式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不少学生对表演都会跃跃欲试, 正是根据这种心态, 抓住学生们好说好动、记忆力和模仿力强的特点, 鼓励他们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自编、自演、自导语言材料, 将学生引向一个妙趣横生的英语世界, 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 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

2. 课堂气氛的调味剂。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组织材料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 能够拉近学生与所学语言知识的距离, 也适当地调节了课堂气氛, 把处于“迷茫、游离”状态的学生拉回课堂中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的大脑处于一定的兴奋程度及紧张状态, 有利于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表演, 使大脑处于一种张弛有致的状态, 能够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 学习效果和质量也会得到强化。

3. 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表演是儿童的天性, 而兴趣是其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许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都简单地理解为记单词和背课文, 层面意义上枯燥性已经令学生们对英语严重缺乏兴趣。但是, 如果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表演的方式引导他们学习, 效果就不一样了。比如, 在学习in, on, under之后的巩固活动中, 我设计并先演示了这样一个抓石子的表演:

T: (将手盖住石头子) Five stones are under my hand.

T: (将石头子抓在手里) Five stones are in my hand.

T: (将石头子抛起来, 用手背接住, 看能接住多少个, 根据数量不同变化表演) Five stones are on my hand./Oh, no, only…stones.

演示后选择个别学生先模仿表演, 这时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利用这个契机, 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四人小组, 鼓励他们在小组里充分表演并练习语言表达,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产生了心灵的共鸣, 激发出浓厚兴趣, 从而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表演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4. 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的强化剂。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创新是思维的生命。学生因个性特点和知识水平等的差异, 其表演各具活力与创造性, 学习潜能的发挥程度也无法估量。设计表演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组合的过程, 也是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构思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能够共同得到发展。假如表演只局限于简单模仿, 照搬课本, 句型单调, 没有想象, 没有创新, 课堂表演就成了一朵枯萎凋谢的花, 缺乏生命力。

在教授动物之间的友情故事时, 我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Role Playing, 表演大象Ella和小老鼠Milly吃那唯一苹果的故事。原本以为他们只会根据课文中出现的情境进行表演, 但是结果却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一个动作, 一句台词, 一段歌曲, 一句说唱, 他们都相互切磋、共同商讨:有的小组相互谦让、两者平分;有的小组追逐“吵闹”、各不相让……但无论结果如何, 我们可以感受到想象在表演中插上翅膀, 创新在表演中生根开花的作用。学生的各种能力, 尤其是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运用能力、表演能力都得到了同步发展。同时也使新旧语言知识的体系得以结合和重构、获得运用的机会, 因此达到、甚至超越了教师的预期效果。

5. 树立自信的强心剂。

在教学中, 学生常常处于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被动学习状态中, 得不到自由表现的机会, 由此使得英语学习的过程就变成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部分学生不仅由于英语知识基础较差, 而且他们的心理素质也很差, 自卑和胆怯总是影响着他们的表演水平, 在众人面前, 他们不敢唱, 不敢跳, 甚至不敢用英语表达。这种不自信的性格和怯场的心理, 影响了他们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单调、枯燥的死记硬背, 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巩固, 即使会拼写会背诵, 但在实际交际中却难以得体和正确运用。而运用表演的形式来巩固所学内容, 克服学生的怯场心理, 对于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有效。因此, 提倡学生当众用英语表演, 正是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心理素质的良方。

三、实践小学英语课堂表演的有效运用

1. 课前热身, 师生齐上演。

从语言学习来说, 所有的歌曲和歌谣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因此它们都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它们独特的音、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求知的目光, 熏陶着学生美丽的心灵。许多英语歌谣简单易懂、朗朗上口, 旋律优美、活泼生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加上教师适当编排的动作, 也给学生提供了积极参与的巨大动力。通过课前的这一热身表演活动, 学生能快速进入“角色”, 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 全身心地准备学习的开始。

2. 温习旧知, 学生秀表演。

温故知新, 意义深刻。新授前的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一种创造, 一种积累, 是一种语言的活用, 从而促进对新学内容的理解, 最终达到以旧带新, 逐步扩展的目的。因此每次复习, 应尽可能把已学的内容串成有趣味性、有发展性的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表演。

如利用字母的复习串联句型、对话的表演。先用猜谜形式出示若干所学字母, 学生按顺序上台站立展开表演:

T:Boys and girls, let's have fun.It's dialogue time.

A:Hi, I'm'a', I have a cake.

O:Oh, it's yellow.

A:Yes, it's a yellow cake.

… (手持字母的学生逐个用符合自身字母特点的句型和同学对话)

I:Nice to meet you, K.

K:Nice to meet you, too.Look, I've got a new kite.

I:Let's go and fly kites. (同时表演歌谣Fly kites)

K:OK.

A:Hey, I and K.It's eight o'clock.Time for school.

… (诵唱歌曲Go to school)

I&K:May I come in?Sorry, we are late.

学生齐说:That's all right.Don't be late again. (接着新授教学由此展开)

复习表演的展开需要学生一定的课前准备, 但表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独特、有效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操练方式。学生在轻松愉快、富有情趣的情境中表演, 不但潜移默化地积累、应用了所学语言知识, 更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新授表演, 严肃课堂变舞台。

传授新内容, 解决重难点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倘若把这过程安排得过分严肃, 教师反复讲解, 学生机械听讲, 学习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假如在新授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穿插一些有针对性的表演, 如词汇单项表演、句型接龙表演、对话角色表演、语音节奏表演、歌谣韵律表演、故事表情表演、听力肢体表演等等, 那么, 课堂教学就会更显精彩。如在教授语音知识内容时, 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总结单词中相同字母的发音规律后, 出示更多的一些韵句或绕口令, 学生通过表演, 加强语音的积累, 掌握节奏的变化:

I'm a cat, cat, cat in a cap, cap, cap.

我是一只猫, 戴着一顶鸭舌帽。

A fox and a dog box for a cock.

狐狸和小狗, 为公鸡而打斗。

A fat black cat, sat on a mat, waiting for a rat.

一只黑肥猫, 坐在门垫上, 等待逮老鼠。

饶有趣味的亲身表演, 学生在体验了成功与失败的口语表达后, 竞争意识更加强烈, 也更增添了对语言学习的渴望和信心。课堂不再严肃, 而知识更易学。

4. 巩固表演, 效果更显著。

课堂操练形式多样, 目的都是巩固、应用新知。操练中适当加入动作、场景表演, 效果会更为显著。曾经在巩固所学职业类单词时, 示范学生以chant的方式配合动作串联表演:I'm a…, He/She's a…, We're…, What about you?学生通过模仿并创新, 小组接龙来完成表演比赛。这样不但复习到了人称代词、be动词, 还巩固了今天职业类的教学内容, 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效果不错。

四、让课堂表演更好地彰显精彩

表演这一课堂活动既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个性, 又能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学生以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教师在表演环节的设计时一定要思考它的必要性、科学性、动态生成性及学生参与的合作性, 这些都是学生对文本动态认识过程的一个外化表现。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认知、情意等的变化, 否则就会失去表演的目的, 显于形式, 流于感性和肤浅。学生好像只是被动地被教师引到了一个预设的“圈子”里, 为表演而表演, 并尽量地去满足教师希望达到的要求;而教师的表演, 也同样的, 只被动地完成了一个教案的预先设计, 把课堂活动视作完成预设教案的不变流程。所以教师应自己先审时度势, 合理选材, 限定适当的深度和广度, 对于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境要有一定的预见。内容的选取应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出发, 在相信学生的潜力,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 有必要提供必须词汇。另外, 学生活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应自如地、适时地调控课堂纪律, 调控学生的表演过程, 并且对学习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 或组织学生互评。这样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才是有序且有效的, 最终也能求得各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

总之, 课堂表演不失为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有效载体。我们应该:

定好位———让表演实实在在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选好点———让表演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设好境———让表演为英语课堂增添亮色

指导学生用英语表演, 充分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调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习得语言, 让学生们乐于参与, 主动学习,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不仅是现代新型课堂教学的要求, 也是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同时它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符合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的需要。

摘要:作为被学生视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来说, 它的良好习得需要真实的环境与氛围。但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许多学生往往因为胆怯害羞等原因不敢或不愿开口, 由此“, 哑巴英语”悄然出现。如何将一个被动、不自信的听课者培养成一个积极、自主探索的学习者成为了一名英语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除了要始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外, 更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 运用简单、自然、富有童趣的课堂表演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可以达到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实际交际应用功能, 提高学生素质。同时, 让英语教学精彩起来。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表演,更深处

参考文献

[1]沈龙明, 张小皖.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2]鲁子问.小学英语游戏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4.

[3]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 (小学篇)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6.

谈谈小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篇6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朗读教学可以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执教《安塞腰鼓》,文中有几个自然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热闹:“……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对此,老师没有详作分析、点评,只是在播放的高亢音乐的伴奏下,配之以安塞腰鼓表演的多媒体画面,让大家反复诵读,尽情体味,体会文字所蕴涵的意义,从而进入美的遐思中。课堂内充满了一种欢快而又明朗,激情而又和谐的气氛。很快,师生被腰鼓的火烈舞蹈场面给震撼了,学生们也深深陶醉其中。这种朗读的效果显然是不容置疑的。

二、借助想象,发展学生的思维

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学生朗读时,还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如《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的第六七自然段,作者产生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丰富了柳树的品格。教学中,让学生跟随作者想象的翅膀,走入“严寒酷暑”,默读,想象画面:如果把作者的猜测与想象拍摄成电视片,可以分为几个镜头?分别是什么样的?在这个电视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边读边想象。然后再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反复地进行集体或个别朗读,让死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狂风、暴雨、大雪、烈日、茫茫的高原、团团散落的柳絮等,学生“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也走进了作者心中想象的世界。

实践证明,学生感情朗读的水平标志着形象思维的水平,学生必须把抽象的文字通过阅读时的想象转化为形象思维,在实际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带着想象来朗读课文。

四、读中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范文是文质兼美的。教师要从学生的审美需要出发,用感情线牢牢地牵住学生,引导学生处于自由、愉快、活跃的气氛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提高审美的情趣与能力。

如教《烟台的海》一课,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就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烟台四季不同的海上奇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的高远,读这几个画面时,有的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有的用高昂、凝重的语气,读出对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生通过这样的朗读,就能感觉到烟台的海独特的景观,同时也深深陶醉在美景之中。这样一篇优美的散文在反复诵读中,学生记住了它美妙的词句,体会并理解了其中的感情。

五、增强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很多文学作品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等,关注亲情、友情、爱情,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增强情感体验,提升人文素养。读这一类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有声语言来品味感悟。

不妨回味一下映子的《爱如茉莉》一文,父母之间那种平淡却深厚的亲情,朴质、清淡、真挚的语言怎不使你动容:“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在教学时,我就抓住一个“探”字,通过读、思、议、读的方法,课文蕴涵的教学价值,作者借物抒情的表达手法,拟人化的写作特点,也就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细腻、真挚、深沉的语言需要通过朗读,品味出文字背后的意蕴:真爱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豪言壮语,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它就像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认真朗读,细心品味,久而久之,学生的人文修养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六、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发言时回答问题时声音小,吐字不清,而这些学生读的能力往往也很差。所以,若想“说”好,还得先“读”好。为了帮助学生克服不会“说”的弱点,我从读准字音入手,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标出生字,标注音节,让他们读书时放声朗读。这样一遍一遍由浅入深,不断加强训练,学生读和说上口了,声音洪亮了,口齿也比原来清晰了。

七、注重鼓励性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

谈谈小学阶段的国画教学 篇7

一、感受墨韵, 激发学习热情

国画有其独特的意境美, 以笔墨“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 以“传神”为塑造艺术形象的标准, 以墨色浓淡为层次, 是中国画的重要艺术特色, 运用毛笔、水、墨在宣纸上通过运笔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干湿浓淡等不同处理, 追求酣畅淋漓、婉转、清秀、遒劲的艺术效果。教三年级的《彩墨游戏》一课时, 教师讲太多的知识点、道理, 学生也听不懂。于是, 我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放了一个装了水的脸盆, 孩子们很惊讶:“干啥啊? ”上课时我让每组的一个学生挑一个色, 调上墨, 滴在水里。墨色在水里随流变化, 真好看。随后让每个学生用毛笔调上墨、蘸上水, 在宣纸上点点、画线。对照吴冠中的《吴家作坊》, 学生开始了各自的水墨游戏, 孩子玩的天性激发了, 乐趣来了, 学习热情高了, 五彩缤纷的彩墨作品也出来了, 个个都是抽象派高手。教师一开始采用笔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画, 学生在笔墨游戏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使之对国画学习充满期待。让学生在宣纸上自由挥运, 上下、左右、来来回回地“乱涂乱画”, 直到笔干墨渴, 然后蘸水、蘸墨继续运动, 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复运行……游戏结束后, 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引导学生认识他们作品中创造的各种墨色, 以及墨色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比较、分析作品中各种点、线、面是如何通过不同用笔表现的。学生很惊讶, 原来自己在随意涂画中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笔法、墨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各种事物, 产生了不同的笔墨情韵。

二、丰富教法, 引导主动参与

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自然引入新课, 效果很好。多临摹优秀作品, 掌握国画技巧。所谓临摹, 就是按照原作仿制绘画作品的过程, “临”是仿照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摹”则是照样子描画。临摹画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 是学习我国传统画技法和直接吸取前人绘画经验的好办法。我在临摹教学中采用临摹与改画相结合等方法, 合理科学地安排临摹教学, 有助于创造活动, 加深学生对传统绘画的理解, 真正理解国画技巧、构图、设色的表现和丰富性。

写生是绘画中必不可少的阶段, 国画教学也是如此, 当学生临摹进行到一定阶段, 学生掌握基本的水墨技巧及表现方法时, 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到生活中, 写生, 更细致、更深刻、更具个性地认识事物。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写生的机会, 让学生自我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把熟悉的景物变成水墨画, 提高学生对客观物象的认识和表现能力, 充分体会水墨画写生的乐趣, 积累丰富的作画经验。在写生绘画活动中, 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 为学生国画创作提供源泉。在教学第七册《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时, 我先组织学生进行校园花卉写生, 写生时进行艺术性的取舍, 为下一节国画创作课做好准备, 要求在画上添上小鸟或蝴蝶, 使画面有静有动, 突出花卉的美。正如古代画家所说:“有花须有蝶, 花色愈增妍。”

通过十一册的《戏曲人物》教学, 在十二册的《画故事》教学中, 要求尝试用中国画形式大胆表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情节。学生的性格天真活泼, 有着独特的感受能力、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想象力十分奇特, 他们作画无拘无束、任意驰骋。绘画作品从内容、构图到用色往往不拘一格, 大胆夸张变形, 丰富多彩。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讲述自己喜爱的故事, 对用笔技法、物象形体不必做过多的约束和要求, 让学生自主实践、大胆作画, 启发引导学生创作出符合学生感性体验, 充满活力和时代朝气的优秀水墨作品。

三、加强示范, 激发创作兴趣

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学生容易、乐意接受, 所以在技法示范教学中, 只要学生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 初步了解水墨的浓淡变化和水分的控制, 具有简单的造型能力, 就可以了, 当然基本的用笔、调墨、蘸水、设色等要认真对待, 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基本技法示范教学中, 设计简单的小练习, 如动笔勾画长短、粗细不同的直线、波浪线、折线等, 增强对毛笔的控制能力, 体会柔软的笔在生宣上产生的顺畅感, 中锋、顺逆锋、侧锋的不同笔触效果, 墨与水的相融等都要示范到位。在第十册《山水画》一课教学中, 对于近山、远山的水墨画法、干湿浓淡的表现。古代有墨分五彩之说, 是为了体现绘画的丰富变化, “笔为骨, 墨为肉”。所以墨法可以说是一种用水的方法。根据水的多少, 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变化阶梯。水墨交融产生丰富的墨色变化。在第十册《花鸟画》教学麻雀画法时, 详细示范讲解。画头顶、翅膀、背部用侧锋表现, 嘴、翅尾部、鸟尾部、脚用中锋表现。现场示范, 短短几分钟, 学生在学习画法的同时, 直观地知道用笔的变化。在学生学会画麻雀后, 让学生多画几只, 再添加树木或枝条、树叶,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中国画的学习仅有课内练习是不够的, 还必须让学生课外多直接接触或参与中国画实践活动, 如发动学生家长带领孩子利用节假日去美术馆、博物馆看展览, 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注重欣赏, 提高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 尽力为学生营造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课堂氛围。通过欣赏优秀的国画作品, 运用多种渠道将学生审美情趣贯穿教学活动中, 因为国画教学不是一种孤立的艺术现象, 它和书法都特别注重线条的表现功能, 极力发挥线条本身的情感表现性。中国画在线条勾勒中, 在笔墨的皴、擦、点、染中直接表现变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审美价值, 使学生易于理解书画同源、书法入画和书画之间的气韵相生等知识。同时列举诗、书、印与画的有机联系, 讲述四者皆应完美地统一于绘画之中, 我们在欣赏感受画家的高超技艺的同时直面画家的人格魅力, 从而将隐性的内容与目标渗透于教学之中。在教材中, 有吴冠中的《吴家作坊》, 有潘天寿的《露气》, 有齐白石的《荔枝蜜蜂》, 有吴昌硕的《菊花》等, 我们可以从画家具有浓厚笔墨情趣的画中感受画家的铮铮铁骨和崇高品格。名家作品可开阔学生的眼界, 直观国画艺术精髓, 我们要充分利用, 精辟分析。

中国画博大精深, 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要使学生亲近传统血脉, 使我们的民族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并为之不懈

参考文献

[1]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

[2]小学美术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3]中国书画.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一篇:地表变形下一篇:重度口腔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