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就业

2024-07-09

正规就业(精选十篇)

正规就业 篇1

问:我所在单位通过一家服务社帮我缴金, 但与服务社未签订劳动合同, 请问我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派遣员工吗?我的劳动关系与谁建立, 如发生争议该找谁?

答:根据法律规定, 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依照《公司法》有关规定设立, 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服务社系非正规就业组织, 其从事劳务派遣行为不符合上述法律规定, 应认定为无效。

你的劳动关系应与你所提供劳动的单位建立。若发生纠纷, 可向用工单位直接主张权益。

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规模估算 篇2

关键词:城镇非正规就业;简单估算法;综合估算法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79-05

Scale estimate on urban informal employment of China

WU Wei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Anhui Bengbu 233041,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l employment play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lving China’s serious employment problems and becomes the main employment channel for weak group,and the people who have informal employment have become large-scale group.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transi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some Chinese not only experience the process from unemployment to informal employment but also undergo the process from formal employment to informal employment,which makes urban employment change from the decrease of the number of employees in formal units to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the employees in informal units and which shows that employment develops towards informal trends.

Key words:urban informal employment;simple estimate method;synthetic estimate method

一、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分类

在我国,非正规就业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在劳动标准方面(包括劳动条件、工时、工资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等)、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面以及劳动关系协调运作方面达不到一般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边缘状态的就业形式),主要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的就业者以及虽为大中型企业雇佣,但在劳动条件、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和就业稳定性方面有别于正式职工的各类灵活多样就业形式人员,包括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小时工、派遣工等。

第二类是由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引起的就业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现代灵活就业形式),如目前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非全日制就业、阶段性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产品直销员、保险推销员等。

第三类是独立于单位就业之外的就业形式,包括:(1)自雇型就业,有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2)自主就业,即自由职业者,如律师、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工作者、中介服务工作者等;(3)临时就业,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待命就业人员和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理论上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人数等于以上各种就业者的总和,但由于目前还没有这些统计数据,只能按照现有的统计指标体系和已有的统计数据尽可能地进行比较准确的推算。

二、非正规就业概念框架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我国的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表1 非正规就业的基本概念框架

在国家职业分类中,城镇就业单位划分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股份合作单位、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投资单位、外商独资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等。在这些单位中,只要有雇佣关系存在,就业人员的身份无非就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主在我国主要指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国家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其他大中小型企业(包括雇佣少数工人的个体经济组织)的董事长、经理等,包括了所有雇佣工人的组织。

而在个体经济中(无雇佣工人),大多数就业者是独立工作的,再加上各种街头摊贩零星就业人员,他们可以统称为个体经营者。

最后一类自由职业者是指近几年出现并发展的新兴群体,它主要指脑力劳动者(作家、编辑、会计等)或服务提供者,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做。

这四类人员中作为雇主和雇员可能有正规和非正规就业之分,而自由职业和个体经营则本身就属非正规就业。

从横向看,非正规就业=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非正规部门中的非正规就业+家庭服务就业

从纵向看,非正规就业=从事非正规就业的雇主+从事非正规就业的雇员+自由职业者+个体经营者

由于自雇于自有的非正规部门企业的人员、在自有的非正规部门企业就业的人员、家政服务工人、正规部门中非正规就业者等在我国均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因此对非正规就业的范围界定只是在理论层面上所作的探讨,完全按照此法进行统计还有待时日。

三、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的估算

由于非正规就业人员是最近几年才逐渐被关注的一个群体,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调查数据,只能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大致的推算。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部分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规模进行了估算。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估算结果:截至2002年底,我国城镇从业人员为2.48亿人,其中约30%即7500万人从事非正规就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研究所的估算结果:截至2002年底,比较保守地估计,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应有5000万人左右。

查阅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类的文献资料,关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规模的资料不多,而且大多是几年前的数据。本文使用简单估计法和综合法尝试对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进行估算。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估算的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不包括农民工这一群体。

(一)简单估计法

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将城镇灵活用工群体划分为城镇国有集体单位的离岗下岗人员、城镇失业人员、个体户及其雇工和自由职业者。这样,我国城镇灵活用工人员的数量就近似等于城镇就业人数减去职工人数。

由于目前全国没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统计数据,只能根据《2006年劳动统计年鉴》的城镇就业人员年末数与职工年末人数进行计算,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国城镇灵活用工人员的总体规模。

表2 简单估计法估算的非正规就业规模

资料来源:各年统计年鉴

显然,这种方法只是一个粗略的估计。它的一个假设前提是职工人数等于正规就业人数,除职工外的剩余人数等于非正规就业人数,并没有考虑到正规部门里也有非正规就业人员,非正规部门里也有正规就业人员。

根据统计年鉴的指标解释,就业人员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就业人员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6)乡镇企业就业人员;(7)农村就业人员;(8)其他就业人员(包括现役军人)。职工指在国有、城镇集体、联营、股份制、外商和港、澳、台投资、其他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不包括下列人员:(1)乡镇企业就业人员;(2)私营企业就业人员;(3)城镇个体劳动者;(4)离休、退休、退职人员;(5)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6)民办教师;(7)在城镇单位中工作的外方及港、澳、台人员;(8)其他按有关规定不列入职工统计范围的人员。(1998年以后的数据均为在岗职工数据,其他相关指标如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等指标也按此口径进行了相应调整)。

因此,城镇就业人员减去职工,除非正规就业的私营个体就业人员外,还有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其他就业人员(包括现役军人)。简单估计法将这两类人也归于城镇非正规就业群体,估算的数值可能相对偏大。

(二)综合法

虽然我们很难在实际中调查出非正规就业的规模,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城镇就业人口总规模以及正规就业人口的规模,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两者的差值来代替非正规就业者的规模。

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即使在正规部门中也会有非正规就业者,在非正规部门中也存在正规就业者。因此,我们在这里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以及公众对非正规就业理解的心理,做如下假设:在城镇地区的国有集体企业、城镇地区的三资企业以及其他私营企业中的部分人员属于非正规就业,那么这几个部门就业人员总数与城镇从业人员总量的差值就是非正规就业人数。

在收集数据时,我们发现统计资料中有两个统计指标:城镇就业人员和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据统计年鉴的定义,城镇从业人员是指从事一定社会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城镇劳动力,它包括:城镇全部职工、城镇私营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以及除农村全劳动者以外的其他劳动者。其中职工是指在国有经济单位、集体经济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商外商投资经济和其他经济单位及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

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是指在城镇各级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这两个指标统计的数据有一个很大的差额。在城镇从业人员中,有一部分是非单位从业人员,即从事个体、家庭雇佣等就业形式的就业群体和在单位就业但并未纳入单位就业人员指标的临时工等。这部分非单位从业人员也应属于非正规就业人员。因为非正规就业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我们严格按照一个统计框架进行统计汇总的做法本身可能就值得推敲。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关于非正规就业规模比较可信的区间,也许是一个更容易被多方接受的研究方法。

本文具体的估算方法为:先计算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的最大值,再计算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的最小值,得到一个非正规就业规模比较可信的区间,最后进行修正。

1.利用城镇就业人数与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差值估计最大值

首先,我们假设除国有集体单位以外的其他单位就业人员和个体私营就业人员都是非正规就业人员,并作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规模的最大值。据此,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的上限等于其他单位(股份合作、联营单位、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投资、外商投资)就业人数与个体私营就业人员之和。

表3 非正规就业人数最大值的估算/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计算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的最小值

在这里,我们假设公众一般认为的非正规就业由以下人员组成:(1)城镇私营企业中的一部分从业人员,记做S,为了便于计算,我们假设其中有一半为城镇人口。(2)城镇个体从业人员,记做G,我们假设以一般公众认为全体的城镇个体从业人员都是非正规就业人员。由此得出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的下限为S/2+G。

表4 非正规就业规模最小值的估算/万人

3.对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的修正

取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中间值对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进行修正。由表5可知,我国的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由1996年的2654.5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118万人。这个数字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课题组估算的结果基本相符。从计算的结果来看,截至2005年,我国的城镇非正规就业人数约7424.5万人。

表5 修正后的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规模

从表5反映出的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所占的比重来看,到2005年,约有三分之一的城镇就业人员在从事非正规就业,比1996年提高了整整一倍。除2001年外,1996年至2005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比例是逐年递增的。

四、结论

从上述的计算结果来看,中国城镇就业变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单位就业人数的减少和非单位就业人数增加,或者说就业的非正规化趋势。在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就业也呈现非正规趋势,但中国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非正规就业,其发生一般都是从“无业”到非正规就业这样一个过程,而中国除了类似的过程如进城的农民工就业,还包括从正规就业到非正规就业的过程,例如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也对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正规就业岗位被削减,从这些正规就业岗位上被裁减下来的人员再就业时,往往只能选择那些非正规就业岗位;同时,在过去几年中,新增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非正规部门,因此非正规就业人数必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燕绥,赵建国.灵活用工与弹性就业机制[M].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2002.

[2] 蒋萍.也谈非正规就业[J].统计研究,2005(6).

[3] 姚宇.中国非正规就业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4(2).

[4] 高玲芬,贾丽娜.论非正规就业的定义与测量[J].统计研究,2005(3).

就业创富扬美名 正规培训选金康 篇3

很多学员没学金康绝技前充满怀疑, 一去考察心里就有底学员多、规模大、患者反响好, 学完之后收获多感受也很多。

山东邹平学员杜金刚学完绝技说:“开始我和大家一样, 不相信点穴推拿能治病。我患有腰间盘突出, 腰腿疼得走路都费劲, 是张老师让他的学员先给我治疗了一次, 当时就见效。我要告诉那些心存疑虑的人, 放心吧!我差点因一念之差, 错过这么好的机会, 我用天地良心担保, 张老师的绝技, 绝对真!其实我不想别人再来学习了, 为什么呢?因为多来一个学员, 我就多了个竞争对手……”

福建福安的刘玉珠在杂志上看到金康绝技的介绍, 说一个月包学会十项治病技术, 觉得很神奇, 担心广告是虚假的, 多次打电话咨询其他开店的老学员, 都说技术很好。她于今年6月13日来学校考察, 路上下楼梯时一脚踩空, 刘玉珠扭伤了踝关节, 疼痛难忍, 脚踝肿得跟包子似的。一瘸一拐来到学校, 张老师一看, 当场就给她治疗, 刘玉珠心里暗暗害怕起来:“医生都说, 肌肉、软组织急性扭挫伤痛72小时内禁止按摩, 张老师可别把我这脚给治坏了啊!”她的担心是多余的, 单凭手上功, 半小时后疼痛就缓解了, 也消肿了, 她当场就服了张老师的绝技。第2天老师又治疗一次, 她就能蹦蹦跳跳了。金康绝技就是这么神奇, 学成之后就业、创业都不成问题。

江苏无锡学员赵光德学完绝技后, 回家3天就治好一个腰间盘突出患者, 一下名声大振, 被当地医院推拿科聘为按摩医生, 月薪两三千元。安徽东至县的胡奕虎学完后, 由于患者很多, 去年一年就赚了10多万, 今年又开了第二家店。陕西西安的学员刘玉海在咸阳开了家疑难病治疗中心, 每月收入6000多元。学完金康绝技, 各大医院、按摩院都急需中医按摩师, 月薪两三千元, 高一点的四五千元, 学完技术领了证, 一个多月就上岗, 累是累点可薪水高。不愿给人打工就自己开个诊所当老板, 无需任何设备和产品, 全凭双手治顽疾。做医生, 时间越久越吃香, 干这行, 做的就是稳当, 可以成为一生的事业。另外, 家人有个疑难病, 身边多了个好医生, 学完绝技, 能出手时就出手!

实力品牌口碑作证学习绝技不用疑

金康绝技遵循传统中医理论, 人体生病是因人体生物电不足, 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导致体内毒素积累。人体12经脉气血每天循环一周, 如哪条经脉发生病变, 则气滞血瘀, 瘀则痛, 痛则经络不通。疗法根据穴位之间五行属性辨证选穴, 再运用独特劲力的进行有规律的刺激, 促使人体产生足够的生物电, 从而激发人体潜在抗病能力, 把潜在的疾病、炎症激发出来, 不吃药, 不打针, 全凭手上功, 专治疑难病, 是一种效果显著、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

中国疑难杂症协会是医学界权威机构, 是一家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把张敬臣吸纳为中国疑难病专家技术委员, 就是看重他对疑难病治疗作出的突出贡献, 并推动金康绝技不断普及, 为全国疑难病患者减轻病痛。金康职业培训学校把独创的医疗绝技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 仅需1个月时间, 就可以培养出技法高超的中医人才, 发扬千年中医精髓, 成就学员终身事业。金康职业培训学校不仅寄托了张敬臣的理想, 还是金康绝技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省市领导对学校寄予很大期望, 青岛市劳动再就业培训中心主任考察过学校后大为感慨地说:“学校已经成为下岗再就业的示范基地、明星企业, 几千名学员从这里走出, 或自主创业, 或上岗就业, 对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学校应按这一思路不断发展, 形成品牌, 在全国开展分校。”

其他省市政府部门或个人企业也找过张敬臣, 洽谈开分校的事宜, 但都被他一口回绝。原因很简单, 金康职业学校与其他培训学校有着本质区别, 这是一个以个人绝技为核心的学校, 能够治疗百种疑难病的点穴推拿法是学校的特色专业。无论多少学员, 张敬臣都要亲自授课, 他要为学员负责, 为自己的声誉负责, 教材是他自己编著的, 并配合劳动部教材, 证书是全国通用的。无论是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同行朋友, 无论是老人、青年, 张敬臣都把自己的绝学全部传授, 无一保留, 他用自己的诚心换来学员的诚心, 做人要讲良心, 做事要守承诺, 这是他的做人准则, 他要让每一个学员学到真本事, 学到好技术, 让学员创富有门路, 就业有出路!

金康职业培训学校疑难病咨询热线及招生热线:0532-82065112。

编辑后记:就在本刊即将截稿之时, 8月6日, 84岁的海南学员罗又明来到金康职业培训学校报名学习技术, 老先生耳不聋、眼不花, 学习金康绝技一是为自己和家人治病保健, 二是给一些疑难病患者服务。来到学校后, 老先生就对张老师和绝技赞不绝口, 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84岁学员, 创造了金康学员的一个新纪录。

一、金康绝技班:1速成高级中医推拿医师秘法:该法即适合推拿医生练, 又适合慢性病患者练, 按法训练1-3个月可自我康复。2开穴秘法:为患者打开“风门”、“气门”、“血门”等特殊穴道, 迫使患者体内风、寒、湿、邪、热之气自然排除体外, 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固本培元之功效。3阴阳五行点穴秘法:根据人体十二经脉穴位之间相生相克关系辨证取穴, 如:感冒、发烧、咽喉炎、痢疾可达立竿见影之功效。4骨质增生消失法。5椎间盘突出自然复位法。6瘫痪速效康复法。7病理按摩术。8五步推拿排毒法。9速效治疗阳痿、早泄秘法。10 (1-3次) 治愈痔疮秘法。函授: (第1、7、8、10项可单独函授) 单项函授:320元, 10项函授1600元, 包括三本教材, 三张光盘。面授5996元, 学期30天, 每月25日开学, 签约公证学习 (登陆网站qdjinkang.com打印培训合同签字即可生效) , 达不到宣传效果退还全部学费。另注:2009年1月1日开始食宿费每人每月1200元, 金康五行点穴图、金康弟子创业展画每张600元。

正规就业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城市废弃物产生量也日益增加,通过灰色预测模型的分析,到2010年城市废弃物产生量就可达2.6亿吨.废弃物处理产业蕴藏着巨大的财富,导致了大量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涌入,而废弃物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环境改善、城市就业增加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因此,提高废弃物处理产业市场化程度、改变现行的管理体制、促进非正规就业正规化发展等是实现废弃物处理产业发展基础上城市环境改善及城市就业增加的有效措施.

作 者:赵领娣 李文政 Zhao Lingdi Li Wenzheng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9 34(12) 分类号:X24 关键词:环境污染   非正规就业   废弃物处理   灰色预测模型  

★ 回归模型的相关性检验

★ 大学生体育锻炼情景下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的检验

★ 半参数模型的粗差检验问题的研究

★ 基于主成分回归的公路客运量预测模型研究

★ 松花江水污染模型的数值研究

★ 信息系统开发的递进模型研究

★ 滑坡预测预报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探讨

★ 预测人员震害损失的神经网络模型

★ 机场净空限制计算模型及可视化研究

正规就业 篇5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对策

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膨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政府工作的重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作为20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加以强调,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也积极行动,为高校毕业生开发就业岗位。非正规就业以其就业形式灵活性、多样性等特点进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视野并备受关注,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方面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但是,综观近几年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一些问题逐渐产生,不容小视。主要表现在:非正规就业地域分布不平衡,行业分布不合理,流动性较强;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认知不足,认同度较低,主动选择的较少;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层次较低,自主创业人数较少,高校人才优势难以发挥;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不规范,社会权益难以保障等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就业方式的市场化倾向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非正规就业将成为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1]。笔者拟从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非正就业教育、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人才需求

1.以社会和就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已经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高校只有通过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才能确保毕业生在市场的激励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立足发展之地。在非正规就业中,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信息、商业、咨询服务业等正在迅速发展成为重要产业部门,并急需大量人才。但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不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缺少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合理预测与科学规划,不同程度的存在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单一、专业口径狭窄等问题,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差距。为此,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和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需要,制定教育规划,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使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市场需求更好结合,能够从事高层次、高技能的非正规就业。

2.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结合就业市场对人才规格、素质等的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校可通过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密切学校、教师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形成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是产学研合作,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二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如实行“双导师制”,创办“订单式培养”,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二、加强非正规就业教育,增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能力

1.端正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

很多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把它作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正规就业目标实现不了后的替补,或通往正规就业的跳板,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这些各方面都有保障的单位才算是体面的就业,而非正规就业低人一等,不是长久之计。为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讲座、就业咨询、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强非正规就业的宣传和教育,端正大学生对非正规就业的认识,使大学生认识到非正规就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除正规就业就业之外,还有很多可供选择的就业之路。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在非正规就业岗位上一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在职业的选择上,一要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二要考虑职业的发展前景,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进行心理调试,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现实的、合理的求职目标,在非正规就业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通过努力奋斗去开创属于自己的天地。

2.提高大学生非正规就业能力

在“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下,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经验。为此,高校在强调专业知识、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关注大学生实践能力尤其是劳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并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非正规就业实习机会,使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实现就业必须的工作技能和经验,切实帮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另外,更加关注大学生“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可迁移技能”也称之为综合能力,包括沟通技巧、组织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精神、决策能力、领导能力等。之所以称之为“可迁移技能”,是因为这些技能可以随着职位的变化而迁移。高校可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多样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目的的选择活动并参与其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可迁移技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可就业性,在非正规就业的竞争中取得成功。

三、多措并举,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

1.帮助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划意识,让大学生积极了解自我,了解社会和职业,唤醒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指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及环境因素等,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要建立一支专门的、稳定的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通过经常化、系统化的培训及考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证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要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的公共必修课“身份”落实到位,进一步规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根据学生的年级和专业差别,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同时,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也可聘请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成功人士来校担任客座教师,通过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接触用人单位,为求职就业早做准备。

2.建立系统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

及时、全面、准确的就业信息对毕业生求职至关重要。高校应建立就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发布及时有效的兼职、实习、就业信息及就业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信息,为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提供顺畅的信息渠道。有的高校还把就业信息通过手机短信及时发送到每位毕业生手机上,提供人性化的、全方位的服务;并通过建立“校友大家庭”交流网,搭建往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交流平台,利用往届毕业生的信息优势和帮带作用,为大学生求职节约时间、降低成本,促进大学生更有效、充分的就业。

四、鼓励大学生创业,将创业作为非正规就业的一种重要途径

自主创业是非正规就业中的高级形式。高校应当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2]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开设相关创业指导课程,使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激励作用,邀请成功创业家尤其是本校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到校举办创业报告会,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介绍创业历程,交流创业经验和体会,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使大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带动更多的人就业,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或大学生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训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通过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创业意识,积累创业经验,进一步提高自主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总之,高校应以学生为本,加强非正规就业的宣传和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非正规就业能力,积极促进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以非正规就业带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也相信大学生在非正规就业领域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宇海.浅议大学生非正规就业[J].广西社会科学,2004 (10): 149-151.

[2]刘江.对当代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职业时空,2010(12):169-171.

试析对低端非正规就业的支持政策 篇6

一、增强就业者话语权, 畅通其利益表达渠道

陈映芳曾做过贫困群体利益表达渠道的调查, 在调查中她发现:首先,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群体 (贫困群体) 中, 普遍存在着利益受损的被剥夺感及其强烈的不满情绪。其次, 已有体制内的利益表达渠道很少被他们利用, 一些被利用的渠道对受访者群体而言也很少有实际效用。再次, “上访闹事”趋于常态化, 被受访者群体视为最有效的诉求方式。此外, 执政党机构在贫困群体的利益表达中缺少作用。我在YZ市做三轮车夫的调查中也证实了这一点, 他们没有利益表达渠道, 没有话语权, 没有自己的代言人。这实际上对于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不利的, 我们必须增大以三轮车夫为代表的这一阶层 (社会底层、弱势群体) 的话语权, 允许这个阶层的人们自由表达, 并为其铺设表达渠道。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 话语权的多寡甚至有无, 与权力、地位、资本等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干预, 在顺其自然的情况下, 必然是强势群体和精英阶层更能充分表达并且这些人的话语更可能成为主流的话语, 并对政策、制度的制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 弱势群体利益代言人的数量与弱势群体的人数还不能说非常成比例, 在此情况下, 就尤其需要畅通弱势群体的表达渠道。

作者在观察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 三轮车夫缺乏利益表达渠道。在我国, 实现利益表达大致有这样一些途径或渠道。最高的一种是在各级人大、政协中有自己的利益代言人——人大、政协代表, 但是近年来能够代表底层社会的代表越来越少, 即使我们不考虑工人、农民内部的分化把工人和农民看作底层社会的代表, 其比例也越来越小。没有自己的代言人怎么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呢?任何社会成员的正当利益都应该在受保护之列, 一旦发生利益冲突或受到损害, 社会应该具有一种调节的功能。这种功能首先表现为让社会知道谁的何种利益因为什么原因受到了怎样的损害等等。也就是说, 社会应该建立一种正常的、规范的利益表达机制让社会能听到利益受损者的声音。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是政府的职责之一, 也只有协调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 社会才能够保持稳定和谐, 政府才具有继续执政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 让利益表达渠道畅通, 让人民代表真正成为人民代表。

二、制定和实行追求公平消除排斥的政策

从社会学角度看, 公平指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消费水平等方面比较接近, 没有悬殊差距。人们一般追求的是机会公平和程序公平。所谓机会公平是指提供所有有关社会成员平等的竞争机会, 也有人称之为“起跑线的公平”或“出发点的公平”。机会公平是公平竞争中最重要的一环他决定着所有有关成员是不是有机会进入到竞争中来, 如果在竞争之前就把一部分有关人员排斥在外, 这是最大的不公, 也最容易引发人们的不满。所谓程序公平是指竞争规则的公平, 亦称作“过程中的公平”, 即参加社会活动或社会竞争的各群体、群体成员能在同一规则下被平等对待。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不公平经常主要定义为分配不平等或者是贫困问题, 实际上社会不公平不仅仅应该定义为分配不平等或贫困问题, 还应该包括弱者与贫困人口被排斥在社会生活之外, 结果是弱者与贫困人口的边缘化。社会排斥理论一直强调, 作为穷人, 其社会地位、生活、受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权利和机会等不仅是短缺的, 而且是被排斥的。并且还强调, 这种排斥是在社会结构制约下的一种长期的“隔离”。而在“隔离”里面, 又存在着两种机制。第一种机制是社会本身的格局对相关人群的“隔离”机制。它指社会本身产生出不支持相关人群走出贫困的一些东西, 对相关人群为摆脱贫困而付出的努力加以限制;而第二种机制则是相关人群 (如贫困者们) 自己长期陷入贫困而不能自拔, 即人们一旦陷入贫困, 由于各种资源的短缺, 就使他们及其后代失去了包括接受良好教育等在内的机会, 处于机会的不平等中, 并在这个过程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中国现阶段的社会排斥既有因为弱势与贫困导致的消极排斥, 也有因为经济、社会与政治体制导致的积极排斥。在消极排斥方面, 往往是因为贫富悬殊导致部分贫困人口无法进入富裕人群的社会空间。世界银行 (2001) 认为, 中国制度转型造成的贫富鸿沟在世界上是十分惊人的, 中国的整体不平等“是所有有资料国家中恶化最快的”。《嘹望》周刊刊载文章指出, 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 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 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这实际上就是形成了孙立平所说的断裂社会。什么是断裂社会?就是在一个社会中, 几个时代的成分同时并存, 互相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社会发展阶段。在一个断裂的社会中, 社会中不同部分的要求, 有时达到一种无法相互理解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实现公平?怎样让底层就业者向上流动的梦想或者说是希望成为现实, 成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了。若这一问题处理不好, 就与我们政府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相背了。

意大利社会学家莫斯卡 (Gaetano Mosca) 主张实现社会的开放体系, 主张建立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渠道, 他认为:“对于下层阶级来说, 生活的逼迫、无休止的为果腹而奔波和文化知识的贫乏, 使他们保持着人类自强不息的原始本能和不断更新地活力。”另一为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拖 (Vilfredo Pareto) 则提出:如果统治者精英不设法去吸收平民阶层中地卓越人才, 如果精英的流通被阻塞, 那么, 就会出现国家和社会的失衡, 就会使社会秩序混乱。

帕金 (Frank Parkin) 认为, 任何社会都会建立一套程序, 使得资源和机会为社会上某些人享有而排斥他人。比如, 通过制定有关财产制度的法规, 来防止财产被普遍分享。又如, 通过建立技术证书制度, 使得一部分人能进入某种职业而防止其他无证书者进入。总的说来, 在社会分层方面, 有两种排斥他人的方式:一种是“集体排它”的方式, 例如以种族、民族、宗教为区分标准, 而将某些社会群体整体地排斥在资源享有之外;另外一种是“个体排它”的方式, 例如, 通过考试来选取人才, 这样被选取者和被淘汰者都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 并没有一个身份群体被整体排斥。帕金认为, 集体排它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共同集团” (communal group) , 由于这个共同集团是被整体排斥的, 它必然会做出比较激烈的反应, 由此常常会激化社会矛盾。与此相反, 个体排它的结果产生的是分散的身份群体 (segmental status group) 。在个体排它的体制下, 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 一个人之所以被排斥了, 最通常的原因是这个人的能力不够或水平不行。帕金认为, 现代社会的基本趋势是从集体排它转向个体排它。而我们国家可以说一定程度上还是集体排它。因为现阶段我们国家在整个社会中, 势利已经开始成为一种相当普遍的病症。大学为企业造势, 政府为企业家护航, 媒体对社会中的富人充满溢美之词等等。而在另外一面, 则是对一般民众以及弱势者的冷漠甚至不屑。这主要就是不关心民众, 底层阶层凝固, 基本没有向上流动的可能性, 他们利益受损后没有地方求助, 敌对的情绪没有办法释放出来这将不利于我们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科塞认为一味地将冲突视作病态, 视作有反功能地社会现象, 社会就会忽视对个人需要的关注, 就会僵化, 就会使怨恨在成员身上积累, 从而使社会自身埋下巨大的隐患。这样, 不但不能避免冲突, 反而会招致更严重地冲突。相反对社会冲突采取宽容的态度, 并将解决冲突的方法制度化, 这是具有活力的开放的社会结构的标志。现在我们为了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给予底层阶层的子女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和向上流动的机会以此来缓解社会矛盾。三浦展在《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里的一些提法可以给我们借鉴。

1. 入学考试时的“穿靴式”考试。父母所属阶层低的孩子, 有学习能力低下的倾向, 如果不是因为遗传, 而是由于家庭环境造成的, 那么在大学入学考试时最好能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合格分数降下来, 这就是“穿靴式”的入学考试, 即将他垫得高点, 助其一臂之力 (当然也可以把高收入家庭子女得合格线提高)

2. 将更多具备教学能力得优秀教师选送到素质较差得中学里去。

3. 在一些大学实行免费或低学费的制度。当然享受免费或低学费人要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一些贡献的如在专业上应当是师范类的, 毕业后也应当在素质低下的学校工作几年。

4. 鼓励一些上层人士和大企业集团要善于雪中送炭而不要锦上添花, 多做一些有利于底层社会孩子向上流动的事情。

三、支持发展非正规经济, 鼓励非正规就业

前面我们谈到非正规就业的正功能:无论实在解决就业还是劳动效率以及方便市民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也讨论过为了政绩, 为了所谓的市容, 政府部门可以忽视这些而采取打击措施。如果对三轮车夫为代表的低端就业者也采取简简单单的打击行为那将是最不明智的政策。因为从当前发生的世界性结构变化来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服务部门的比重都在增长, 而大多数服务行业规模小, 工作弹性大的特点使其提供的岗位多是非全日制和计时工的, 据《世界就业报告》分析在一些发达国际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 从业人数一直在快速增长的低技能职业就是销售业和服务业。我们再通过表13的数字来看一下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1)

从上表可以看出非正规就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空间是逐年增大的, 与此相反的就是国有单位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渐降低。这就再次证明要解决我们大失业问题必须发展非正规经济鼓励非正规就业。具体做法如下:

1. 允许低端就业者在城市里生存。

从社会学意义上说, 所谓城市是城市人和城市区位的有机结合。人是城市的主体, 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中心环节。那么城市人就不能仅仅包括的是底层社会以外的人吧, 在城市区位中应当有他们的一席之地。城市是用来生活的不是用来看的也就是应当是“宜居”, 不应当是“宜看”。我们不能只要他们的服务, 而不允许他们生活在这里。由于低端就业者没有技术要, 想在城里能够生活下来, 能够为城市服务, 就要允许他们能够活命。他们要活命我们的政府就要允许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存在, 不能断了他们活命的路子。不能因为各种各样看是合理的理由而不允许他们存在。因为我们的市民需要他们提供的廉价优质服务的。

2. 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正规就业 篇7

一、代际转移与非正规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一) 代际转移相关概念界定

学者郑辉、李路路曾建构著名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理论模型:中国不同类型的精英群体通过排斥非精英群体进入的方式在代际间实现了人员的自由交换, 并且通过给予精英与非精英子女截然不同的发展机会来实现其发展结果的分化。学者李晚莲曾提出, 职业代际流动是研究劳动者两代 (或多代) 之间所发生的职业类别和职业层级间的变动相关性, 其中, 父代的职业类别、职业单位性质及级别、父代的教育程度等对子代的职业有显著影响, 子代职业不仅是个人教育等人力资源的作用结果, 而且与父代的社会资本息息相关。

代际转移是指家庭中的一代人向另一代人传递信息、信念和资源的过程。而“代际效应”就是指由代际转移产生的一代人, 其掌握的资源的差异会直接决定到下一代人取得社会机会的多寡。即一个人在社会分配中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上一代的位置所决定, 或者说父辈已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效用可以影响下一代的发展进程和方向。

(二) 高校非正规就业相关概念界定

学者张彦曾提出, 所谓非正规就业是指那些因在付酬、劳动时间、劳动关系、工作形态、社会保障及经营活动这六个方面存在不固定性、不稳定性或不规范性而与正规就业有性质上区别的劳动就业形式。

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父辈的资源累积沉淀程度使得同样接受高等教育、同样面临就业危机的高校毕业生在权力、财富、声望三方面所拥有的资源、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规模与层次截然不同, 从而制约不同个体能调动和利用的社会资源的数量和存量不同。这一显著的起点差异直接影响到毕业个体所进行的就业层次和就业方向选择。非正规就业模式就是高校毕业群体在代际转移作用下机会不平等的重要发展结果。

二、代际转移作用下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职业困境分析

学者李强、唐壮曾较为概括对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特征进行总结:中国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的基本特征是户籍分割、福利保障差、工作不稳定等。下面我们将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对高校非正规就业群体的职业困境进行具体分析。

(一) 横向而论, 高校非正规就业群体以“不正规”作为其职业困境的主要特征

其一, 工作不正规, 即劳动契约和劳动关系都缺乏规范性, 契约往往单方向对员工做出强制性义务约束而相应福利待遇未能跟上或者甚至没有签订相应的用工合同;其二, 劳动付酬和待遇上缺乏规范性, 收入不稳定, 采用非标准工资雇佣方式, 如计时计件工资等;其三, 劳动保障不规范, 就业单位应该为员工承担的社会保障项目缺乏制度性规定或切实执行;其四, 劳动时间方面不固定, 往往具有不合乎劳动者意愿的任意性、强制性约束和规则;其五, 在相关的劳动环境和劳动条件方面往往也没有正规性保护标准和要求, 不排除部分单位环境条件差, 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可能。

(二) 纵向而论, 高校非正规就业群体以“不稳定”作为其职业困境的主要特征

一方面, 当今社会, 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 同时由于劳动关系和劳动契约的非规范性, 就业单位具有选择上的主动性和任意性, 现在经常出现不与职工协商、就业单位随意解除雇佣关系而引发的劳动纠纷, 就业者被动地面临工作不稳定危机。另一方面, 由于用人单位在劳动时间、劳动社会保障、劳动待遇等方面存在非正规性和不合理性, 就业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离职意向和跳槽意向, 更倾向于发生职业变迁和更替行为, 即主动的选择进入工作不稳定状态。

三、代际转移作用下高校毕业生所面临的心理困境分析

在对高校非正规就业群体所面临的职业困境进行了横向、纵向双维度的分析后, 下面将结合高校毕业生的群体特征从就业心理和离职意向两个角度对其心理困境进行具体分析。

(一) 就业心理

作为接受高等精英教育的毕业大学生, 初次踏入社会工作往往具有思想上的空想性和不现实性。大学毕业生群体对社会和自身过于理想化的期望与现实的要求发生冲突时, 理想与现实这一巨大差距将导致其严重的心理失衡和挫败感。同时, 由于他们的教育条件和家庭背景的限制使得就业渠道和竞争能力不及同龄家庭背景好的青年, 这种家庭背景和代际转移的差异使得一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第一步时, 却站在了不同的起点上。这也会在该群体中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 体现在新毕业群体对就业方向、就业层次、就业形式等进行的心理预期、实际判断及行为选择等。

(二) 离职意向

离职意向是指工作者在特定组织工作一段时间, 经过一番考虑后, 蓄意要离开组织的意图, 属于主动离职的范畴。通过调查发现, 高校毕业后参加非正规就业的群体中73.5%都表示普遍缺乏对目前所属职业的认可和归属感, 有61.3%调查者在面对职业转型意向调查时都表示经历过或者正在考虑换工作的问题, 其中有的被调查者经历过不少于一次的职业转型与变更。调查表明, 高校非正规就业群体同其他就业群体相比具有更高的离职意向。

四、小结

代际转移效应作为部分高校毕业群体非正规就业的驱动力量, 确实是造成该群体一系列职业困境、心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不可忽视的是, 社会网络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代际转移是不可避免的,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实现了传承和累积, 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传递方式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非正规就业和正规就业所组成的二元化就业模式也是时代发展所需, 该模式向高学历知识阶层的蔓延和深化也是不可避免。因此一方面就要求高校毕业生要拥有对非正规就业模式的客观全面认识, 在看到它缺陷和不足时还要注意它的优势;另一方面就对非正规就业行业提出了改进的要求, 要把“不正规”和“不稳定”的隐患降到最低, 让就业者在这一就业过程中实现贡献最大化和自身效益最大化,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摘要:目前, 中国传统主流的正规就业模式日益被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就业模式所取代。代际转移效应作为高校毕业群体非正规就业的驱动力量, 是造成该群体一系列职业困境、心理困境的重要原因。社会发展出现代际转移是不可避免的,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实现了传承和累积, 该模式向高学历知识阶层的蔓延和深化。因此, 高校毕业生应拥有对非正规就业模式的客观全面认识, 在看到它缺陷和不足时还要注意它的优势;又应对非正规就业行业提出改进的要求, 要把“不正规”和“不稳定”的隐患降到最低, 让就业者在这一就业过程中实现贡献最大化和自身效益最大化, 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代际转移,非正规就业,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郑辉, 李路路.中国城市的精英代际转化与阶层再生产[J].社会学研究, 2009 (6) :65-86

[2]李晚莲.社会变迁与职业代际流动差异:社会分层的视角[J].求索, 2010 (6) :62-64

[3]田华文, 崔岩.论大学生就业中的“代际效应”[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124-125

正规就业 篇8

关键词:女性,非正规,歧视

1 女性就业现状分析

发展中国家女性多聚集在低收入、低社会地位的非正规职业中,男性则相反。越来越多的女性纷纷借助非正规就业获得工作机会是一个明显的社会现象。

国家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施了弹性就业政策,虽然国家一再强调这种政策可使女性兼顾家庭与事业,实际上使女性在就业、工资及升职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女性虽不满意这种就业方式,但也不得不越来越多的选择非正规职业。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女性占全体就业女性人数的60% ~70%[1],且这一比率还会扩大。企业为了降低劳动成本而偏重这种就业形式,导致女性成为短期、低报酬劳动力歧视性机制[2]的产生。

在劳动力市场上,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取决于影响其边际生存率的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当与劳动生产率无关的因素带来了正的或负的价值时,就意味着歧视的产生,基于这一理解,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歧视现象,也可认为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 “寻租”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女性即使与男性具备同等甚至更为优越的条件,也很难找到同等水平的工作。

对中国企业内部职位状况分布的抽样调查数据,可看出,职位层级越高,女性比率越少,存在明显的 “玻璃天花板”1[3]现象。只有在基层管理人员中,男女比例才比较平均。

为了更确切的得到影响女性非正规就业趋势化的因素,以下将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来验证。

2 实证分析

2. 1 指标的选取

选取的指标有城镇男女性就业人口中处于正规就业的比例( form) 、男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 lead) 、城镇男女因料理家务而失业的比例( hous) 、平均受教育程度( edu) 、城镇少儿抚养比( chil) 、周平均工作时间( time) 、婚姻状况( marr) 。将form视为进入正规就业的难易程度,比例越大越易进入正规就业。

2. 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07—2013 年的 《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在进行统计分析前先对数据做了处理,例如对男女性受教育程度采用权重法,即将小学、初中、高中、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的受教育年限分别设为6、9、12、15、16、19 年加权计算得到; 男女性婚姻状况采用赋值法,将初婚有配偶的赋值1、再婚有配偶的、离婚的和丧偶的赋值2、未婚的赋值0,因为未婚的人负担最小,初婚有配偶的其次,再婚有配偶的、离婚的和丧偶的负担最大。

2. 3 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将form作为因变量, lead、 hous、 edu、 chil、 time、marr作为自变量。 运用SPSS软件先分别对男女性在2007—2013 年这7 年的关于城镇男女性就业人口中处于正规就业的比例( form男、form女) 、男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 lead男、lead=) 、城镇男女性因料理家务而失业的比例( hous男、hous女) 、男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 edu男、edu女) 、城镇男女性少儿抚养比( chil男、chil女) 、男女性周平均工作时间( time男、time女) 、男女性婚姻状况( mar-r男、marr女) 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见表1) 。

由于模型1 调整的判定系数( 0. 999) 接近于1,因此认为拟合优度较高,被解释变量可被模型解释的部分较多。

注: a. 因变量: form男。

没有被剔除的变量lead男、edu男、chil男,即为影响form男的主要因素。各个解释变量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 α,因此应拒绝零假设,它们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应保留在方程中。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看,各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很弱,所以该模型可行。因此得到回归方程:

注: a. 模型中的预测变量: ( 常量) ,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b. 因变量: form女。

解释变量hous女和time女的t检验的概率p值( 0. 071)和( 0. 075) 均大于显著性水平 α ( 0. 05) ,因此不能拒绝检验的零假设,它们对被解释变量form女的线性解释没有显著贡献,不应留在方程中。

注: a. 预测变量: ( 常量) ,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b. 因变量: form女。

由于模型1 调整的判定系数( 1. 000) 接近于1,所以认为拟合优度很高。

注: a. 预测变量: ( 常量) ,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b. 因变量: form女。

因为概率p值( 近似为0) 小于显著性水平 α ( 0. 05) ,所以应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各回归系数不同时为0,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全体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可建立线性模型。

由表6 可知,没有被剔除的变量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即为影响form女的主要因素。通过模型1 可看出,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概率p值都小于显著性水平 α,因此认为这些偏回归系数与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应保留在方程中。从容忍度和方差膨胀因子看,各解释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很弱,所以该模型可行。因此可得回归方程为:

注: a. 因变量: form女。

由式( 1) 、 ( 2) 可看出,对form男起作用的是lead男、edu男、chil男; 对form女起作用的是lead女、edu女、chil女、marr女。对比影响男女性正规就业的因素,可知lead女对form女的影响较大,但现实中,lead女却很小; 受教育程度对男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正的显著性作用大于对女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正的显著性作用,即当男女性获得同等教育时,男性更容易进入正规就业的行列; 女性承担更多的抚养少儿的工作及女性婚姻状况都对女性进入正规就业有负的显著性影响。所以应加大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提高女性平均受教育程度,降低女性少儿抚养比以便增加女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比例。

3 女性非正规就业趋势化的原因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女性非正规就业危机原因具有复杂性,主要原因如下。

3. 1 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小

现实中,因男性固有的偏见或女性本身的能力所致,职场上女性的地位低于男性。给人这样一个刻板印象: 男性通常擅长高层管理职务任务。人们普遍认为持有管理者职位的男性很好地和其职位匹配,而任何女性都不能够与管理者职位相匹配,也因此女性被认为不合适在管理者职位上工作[4]。性别歧视即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偏见阻碍了女性职位的晋升,而女性的自我履行效应则使其对自身的期望降低,从而助长了性别歧视。

3. 2 女性受城镇少儿抚养比的影响较大

女性负担了大部分育儿工作和无薪家务工作。当妇女带着额外家庭责任来到工作中时,用人单位对妇女参与和认可工作稳定性的怀疑会低视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的价值。

3. 3 社会更期待女性的角色中心在家庭,所以职业女性更容易遭受到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婚后的女性被认为需协助家庭主要的工作者( 通常为男性) 。女性的家庭定位长期地、稳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愿分担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在待遇和晋升等方面显示出对女性劳动力的排斥性。如企业倾向于把重要工作岗位留给男性,将女性排挤于非正规就业中,造成性别歧视。

3. 4 男女在受教育年限上的差异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如表7 所示,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 61 年,男性为9. 25 年,性别差异虽已由10 年前的1. 1 年缩短为0. 64 年,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虽说受教育程度对女性中是单位负责人的比例无显著性影响,但从1973 年起,女性大学工资升水率( 大学毕业生收入与高中毕业生收入的比值) 最小值是1. 36,这意味着大学毕业的女性要比高中毕业的女性收入高36% 。在这里,我们将大学工资升水率越高视为女性进入正规就业的概率越大。筛选假说1认为,雇主把受教育程度作为鉴定工人可能具有高素质的依据。这样,大学学位或其他证书就成为高职位、高工资工作的准入证,所以女性想进入正规就业行列,就需更多的购买教育。

非正规就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人力资本利用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非正规就业女性偏多的事实和非正规就业本身的低稳定、低收入性导致了非正规就业的经济脆弱和非正规就业者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性别分化。

4 纠正机制

贝克尔说,在实际社会中,市场机制并不是万能的,其自动消除歧视的过程是相当缓慢的。因此需政府、市场之外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提高女性素质的行列中来。特此提出以下纠正机制。

4. 1 女性要克服自我履行效应,对自己有准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长期的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文化思想使女性产生了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并将自己定位于家庭和辅助导向的角色上,而这种定位限制了女性能力的发挥。因此,女性要摒弃传统理念,积极寻求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社会地位。

4. 2 促进少儿抚养社会化

女性的家庭角色使其被埋没在无酬的少儿抚养中,而当其走向社会时,企业决策者会将其视为不可能完全投入到工作中的一类人,这造成女性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减少。所以应从社会角度,促进少儿抚养的社会化。相信性别歧视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

4. 3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受利益的驱使。而政府的任何歧视或消除歧视的做法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示范效应。因此在反歧视时,各级政府应身先士卒。例如,政府可以以税收减免、政策优惠等对女性进行补贴,降低女性的就业成本,这不仅是对她们的支持和奖励,更重要的是给企业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4. 4 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水平是影响两性就业的重要因素。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获取就业信息和机会的渠道就越多,工作能力越强,遭到性别歧视的可能性越小[5]。女性的受教育程度与正规就业率是正相关的,因此,提高女性受教育程度可增进女性正规就业率,同时有助于改善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由于性别原因造成的竞争劣势。

5 结论

女性劳动者是国家重要的劳动资源,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两性发展的公平问题不仅是性别之间的问题,而且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均衡问题。因此在女性就业问题上,我们要在观念上更新、在政策上支持,摒弃性别歧视,让更多的女性加入到正规就业的行列中,让女性在正规就业的舞台上更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人生价值,为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出力。

参考文献

[1]王红芳,蓝光喜.我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困境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4).

[2]姜怡守,朴顺姬.韩国妇女就业的动态与展望[J].当代韩国,2000(2).

[3]沈奕斐.被构建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

[4]颜士梅.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研究[M].科技出版社,2009:25.

正规就业 篇9

关键词:大学生,非正规就业,体面就业,社会支持体系

一、研究背景

就业问题一直是全球各国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促进就业, 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保障社会的稳定运行。20世纪80年代之后, 非正规就业方式逐步地演变成不容小觑的重要就业形式。发达国家的非正规就业人数占到了社会总就业人数的20%~35%, 被称作吸纳劳动力的吸水海绵。2006年左右, 我国大学毕业生至少有5%~10%的比例转入到非正规就业领域。非正规就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岗位资源, 吸引很多大学毕业生尝试。非正规就业在发展的历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这种就业形式无法受到合理对待;就业者自身会受到人身歧视、权益侵害;就业者获取就业信息的路径非常有限;就业者维权代价巨大, 相应的法律法制体系不健全等等。所以我们的重心不仅要放在了解非正规就业在增加大学生就业机会中的积极作用, 更为核心与关键的是扶持、鼓励和保障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发展, 提供社会支持体系。

二、概念界定与访谈资料

1. 非正规就业的界定。

本文中的非正规就业指区别与传统的常规就业模式的多种就业形式的总和, 在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薪金与劳动环境等方面具有弹性灵活化的特性。

2. 社会支持体系的界定。

社会支持体系是一个多维系统, 包括政府领域的支持、经济领域的支持、教育领域的支持等。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非正规就业大学生群体的正式社会支持体系, 即政府、企业、高校等正式支持网络对于非正规就业大学生社会支持的内容与途径。

3. 访谈资料与方法。

研究借助本人所在武汉市某高校就业部门的取样优势, 通过四所高校历年就业蓝皮书的相关毕业生数据库与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数据库, 参照性别、年龄、就业形式、就业方式的变更等抽样原则, 选定14名符合非正规就业范畴的毕业生作为访谈对象。他们的就业形式以自主创业与自由职业为主, 基本情况与就业经历的不同导致他们对社会正式的支持网络的需求也不一样。研究根据访谈内容, 分析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困境,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社会支持体系的建构。

三、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困境

1. 认知困境。

认知困境既包括主体认知困境, 即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对于非正规就业缺乏应有的了解, 也包括社会认知困境, 即社会对于非正规就业的认知缺乏与误区。如受访者A 3将非正规就业当做完全自由的工作方式, 把形式多样、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内容不恒定夸大成为完全不受约束、随意决定工作时间与内容。“没有做这一行的时候把自由撰稿人想得太美好了, 我以为能过着想写就写, 不用上班, 可以在家写作, 多投几篇稿件或者文章就能收入丰盛的自由生活, 还想着终于可以过上‘睡到自然醒’的日子了。没想到自由职业压力也这么大, 要担心文章不被录用, 担心自己的灵感枯竭。”

2. 职业发展困境。

非正规就业人员对于自身职业发展也有需求, 他们同样希望有机会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拥有更多的职场资源,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但是企业方往往忽视这一点。“培训都没我的份。我去找了企业方, 他们说因为我没有签正式的劳动合同, 所以不能享受这个福利, 这是只针对常规就业员工的内部培训。”A 2对于自己辞职之后的职业发展很茫然, 待业中的他不知道找谁求助。“辞职后病急乱投医, 逢人就问我该怎么选, 可是没什么效果。”

3. 就业合法权益缺乏保护。

由于非正规就业人员是属于新型的劳动关系, 他们在劳动收入、劳动时间、强度、福利等方面都比常规就业人员更加容易受到侵害。非规范化的渠道和非强制性的手段使得大学生在维权的时候只能碰运气, 看看是否可以找到有效的途径来维权。“去和企业人力资源部说了好几次, 但是没效果, 每次都说再等等。我就只好把具体的经过记录下来, 在网上发帖寻求帮助。”

四、构建多位一体的社会支持体系

访谈资料揭示了大学生群体在非正规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境, 为了让非正规就业成为体面的劳动方式, 成为更高效、更有质量、让就业者拥有职业自信的就业方式, 要构建符合大学生群体就业实际与就业要求的多位一体的社会正式支持体系。

1. 实现“体面劳动”。

政府要在就业政策、就业体制等方面给予非正规就业以更多鼓励和支持;加强法律体系的建;大力发展经济,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企业要规范自身的行为, 杜绝违规行为的出现, 改革用工制度以更好地针对非正规就业人员的工作特性。劳动者自身也要不断调整就业观念, 利用机会充实职业能力, 主动寻找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高校要为在校大学生开设能力培养与创业实训的课程, 促进校企合作, 搭建实习平台, 提供毕业生就业跟踪与校友职业咨询。这样多方位的努力和合作, 才能在现实就业中, 支持非正规就业实现体面劳动。

2. 政府支持体系的构建。

政府应该加强宣传, 向全社会倡导新型的就业观念。既不要固化大学生群体就业的模式和职业选择, 也不要向他们灌输只有去到发达地区选择热门职业才能算是高质量就业, 应该给予大学毕业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就业方式和职业;加强对于非正规就业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 让大学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不会心存担忧, 优化大学生维权渠道;完善多层次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服务。

3. 高校支持体系的构建。

高校作为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重要一站, 对他们的职业选择与职业规划有着关键的影响力。要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观念, 让他们接受非正规就业方式是就业选择的一种, 与常规就业方式没有优劣的差别;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获取权威、专业的职业信息, 搭建校企平台, 推动大学生在校的实习与见习活动;重视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训练, 尤其是软能力的训练;传输给大学生正确科学的职业规划的观念, 并且接受他们一对一的职业咨询。

4. 企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企业需要革新用工制度, 从传统的正式用工模式转为既有内部用工者也有外部用工者的混合用工模式;与高校合作, 构建实习制度;企业资深人士将自己对于行业领域的了解与专业发展的认知, 以讲座或者工作坊的形式与在校大学生分享, 给大学生以职业选择启迪。

总体来说, 为了推动大学生非正规就业的更好发展, 要帮助大学生非正规就业实现体面就业的目标, 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就业满意度, 需要构建政府、高校与企业“三位合一”的大学生非正规就业正式社会支持体系, 实现体面就业。

参考文献

[1]丁金宏.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 2001, (6) .

[2]张华初.非正规就业:发展现状与政策措施[J].管理世界, 2002, (11) .

[3]彭希哲, 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 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J].社会科学, 2004, (7) .

[4]石美遐.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正规就业 篇10

非正规就业有别于正规就业的较显著就业方式是非全日制, [2]在研究非正规就业之前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 这是理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非正规就业的界定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 [2]而国际劳工组织最早提出了非正规部门的概念, [3]并将其不断发展与完善。

国际劳工组织 (ILO) 提出非正规就业是指在规模很小的从事商品生产、流通和服务的单位中就业。[4]有相当多的学术文献和学者认为“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部门就业”是一回事, 这确实也符合国外的情况, 但这样的理解对我国并不合适。我国学界虽对“非正规就业”的理解各不相同, 但对于非正规就业是有别于传统就业模式这一认识上是一致的。目前, 在我国被广泛接受的概念是非正规就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非正规部门里的各种就业门类;二是正规部门里的非正规就业。[3]

一、农村进城务工女性就业非正规化的现状

1.从业结构层次低

从表1和表2可见, 农村女性在非农产业中就业主要集中在一些技术构成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如纺织、 服装、 玩具、电子等轻工业或者商业、服务业等行业, 形成横向隔离。在职位结构上, 农村女性主要分布在流水线上, 从事操作性工作, 劳动强度大、条件差、收入低, 与从事管理、会计、保安等工作的男性相比, 职位低, 形成纵向隔离。

2.受教育程度和劳动技能普遍低下

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数是农村的精英, 但是, 与城市就业者相比, 他们的文化程度仍然普遍偏低。从表3可见, 在陕西省非农行业务工的农村女性中, 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 比例高达37.61%, 然后依次为高中、小学、文盲。从总体上看, 农村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低, 这一方面反映出政府支持农村女性提高受教育水平的力量有限, 另一方面也与家庭或妇女自身缺乏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的愿望的因素有关。

从表4可见, 在此次对外出务工的女性调查中, 文盲共有41人, 其中只有8人掌握一定劳动技能, 占其总人数的1.68%;在小学、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女性中, 有劳动技能和无劳动技能的人数基本持平;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共有39人, 其中有劳动技能的36人, 占其总人数的93%。这说明在外出务工女性中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其是否掌握劳动技能成正比例关系。掌握劳动技能的女性, 在其职业选择方面比较容易, 而且流向较好岗位的机率比较大。在女性占人口多数的农村, 女性受教育不足, 严重制约其向二三产业转移。

从表5可见, 大多数外出务工的农村女性基本没有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 这就造成了外出务工妇女的就业面窄, 她们只能从事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或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妇女就业主要分布在一些对文化技术知识需求较低的传统产业、行业及劳动密集型企业, 如农业、工业 (纺织、机械、交通运输等行业) 以及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与餐饮服务业等, 而在文化知识需求较高的综合技术服务业和科研机构就业的人数则分布较少。

3.就业缺乏社会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保障模式, 城市实行的是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实行以家庭保障为主的保障体系, 而具有双重身份的农民工群体包括进城务工女性, 其社会保障权遭遇尴尬和不公平也就顺应而生了。

由表6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推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推行最广, 在476名进城务工女性中, 购买了医疗保险的有357人, 占总样本数的75%;有175人购买了养老保险, 占总样本数的36.76%, 不到一半;购买了生育保险的仅有37人, 仅占总样本数的7.77%, 大多数女性在生育期间没有保障。

从表7可见, 仅有7.98%的进城务工女性在生病时选择到正规医院接受治疗, 29%选择小诊所就诊, 而有46%的女性只到药店买药进行医治。经济问题成为外出务工农村妇女看病难的一个主要因素, 不少妇女提出怕花钱多或因上班没有时间而不去医院看病。进城务工女性渴望能够和城里人一样享有社会保障, 但在企业和进城务工女性的雇用与被雇用过程中, 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短期行为, 大部分企业受利益驱动, 对外出务工女性的社会保障问题根本不予考虑。

二、就业非正规化对女性的负面影响

1.男女两性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根据全国妇联所进行的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显示, 正规就业的女性收入为男性的88%, 而非正规就业的女性收入仅为男性的80.30%。就正规就业而言, 男女两性的年收入差为1684.58元;如果是非正规就业, 男性收入要比女性高出2728.06元。女性在非正规就业领域中, 更多的是从事“苦岗低薪”的工作。

2.女性社会福利的降低和各种保障严重不足

根据全国妇联进行的2000年妇女地位调查所得有关社会保险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女性就业的非正规化给女性社会保障带来的不利影响。男女两性在社会保障程度方面出现分化, 女性越来越多地聚集于非正规就业领域将使得女性的职业安全度和社会保障程度低于男性, 女性获得的低水平保障将迫使其对男性和家庭的更多依赖。

3.产生技能分化与职业的“性别隔离”和性别角色的固化

家政、家庭服务工作固然可以为众多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利地位的女性提供现实的生计性就业, 但是容易忽视女性在各个领域巨大的职业潜能。在通过鼓励非正规就业以解决女性的就业危机的同时, 一种把女性定位于简单的、服务性的、基于她们家庭角色延伸的职业模式正在逐渐得到固化。

非正规就业女性多聚集于低技能领域, 不仅会使两性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而且非正规就业领域极少的培训机会, 将使女性低技能状况长期不能改变, 男女两性之间可能出现“技能沟”。如果女性继续被排斥在高技能工种之外, 也就意味着女性进入正规就业领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职业的“性别隔离”被进一步固化。

4.女性劳动权益保障不足

当非正规就业领域女性劳动权益受到损害时, 由于缺少组织资源, 她们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因非正规就业, 她们通常“无主管单位”, 有劳务关系而无雇佣关系, 从而造成劳动保障缺失;二是工时工资问题;三是非正规性导致没有行业工作量标准;四是经济安全 (工资保障) 和人身安全权 (如工伤) 无保障;五是职业身心健康权受到侵害;六是中介管理不规范造成的侵权。

三、结束语

农村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 她们素养的提高对下一代的教育以及家庭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不仅能使女性个人受益, 而且能惠及家庭, 并有益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力资本投资上的性别差异, 使女性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少于男性, 从而造成了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6]笔者认为, 进城务工女性的人力资本不足导致她们就业的非正规化现状, 就业非正规化又会对她们的收入、将来就业的机会、劳动权益保障等许多方面产生更加不利的影响, 这就必将会导致职业模式的固化, 造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因此, 促进农村女性就业, 维持农村进城务工女性的可持续生计, 是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条件, 更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亟需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建立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刘燕斌.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2]孙雅静.我国的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J].锦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0) .

[3]胡鞍钢, 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经济研究, 2001, (05) .

[4]陈淮.非正规就业:战略与政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0l, (01) .

[5]李杰, 刘杰.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01)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正规就业】相关文章:

正规就业流动人口08-09

非正规部门就业群体05-20

非正规就业劳动者05-03

正规信贷07-27

正规购房合同05-24

正规论文提纲11-15

正规实习证明04-30

正规购销合同05-05

正规化05-08

正规摘抄格式05-18

上一篇:初中作文教学的序列化下一篇:现代服装